第一篇:分宜县环境保护问题概况
分宜县环境保护问题概况
———国家森林城市的环境保护现况
一、目的意义
1、分宜概况:分宜县位于江西省西中部,袁河中游。全县总面积1389平方千米,总人口30.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8万人。城区面积8.8平方千米,城区常住人口
6.2万人。属亚热带湿润性气候,雨量充沛,阳光充足,气候温和,无霜期长,土层肥厚,适宜于农作物生长。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资源。
2、自然资源:地下资源有煤、白云石、石灰石、铁、钨等。产业有采矿、冶炼、机械、造纸、建材等。农业主产水稻,兼产苎麻、油菜、花生、棉花、茶叶、蔬菜。
3、分宜的企业:分宜有丰富的矿产资源,采矿便是其特色企业了,分宜海螺水泥厂即将成为江西省最大的水泥厂,还有分宜发电厂。
4、分宜的环境状况:分宜自然环境优越,植被系江南山地丘陵常绿栲楠林,油茶林、松杉林区,常绿栲楠、松杉亚区。全县森林覆盖率58.4%,有林地面积57135.2公顷,据大岗山实验局调查,全县植物种类有1920种(包括引进树种),其中木本植物有913种,可供用材的有44种.珍贵植物有15种。野生水果植物有:杨梅、酸枣、拐枣、山楂、枇杷、橙子、猕猴桃等;庭园绿化树种有合欢、石榴、桂花、木芙蓉、山樱花、棕榄、苦竹、观音竹等;药用植物繁多,据卫生部门调查,主要有野菊花、贯中、十大功劳、勾藤、金钱草、七叶一枝花、茯苓、山楂子等30种。南乡四乡(镇)森林中盛产品质优良的食用菌,如黑木耳、白木耳、香菇等。人工栽培作物:水稻、小麦、大麦、大豆、绿豆、红薯等粮食作物;油菜、花生、芝麻等油料作物;苎麻、果用瓜等经济作物;柑桔、梨、李、桃、葡萄等水果。动物资源亦较为丰富。鸟类有:麻雀、八哥、喜鹊、竹鸡、禾鸡、水鸭、布谷、画眉、啄木鸟、燕子等三十多种。兽类有:野猪、山羊、山牛、穿山甲、野兔、獐、鹿、麂、虎、狼等。蛇类有:铁皮蛇、竹节蛇、眼镜蛇、棋盘蛇、竹叶青等。畜禽种类主要有:牛、羊、兔、鸡、鸭、鹅等。鱼类种类繁多,据江口水库调查,共有鱼类51种。
5、节目目的:通过以上四条介绍,大致能够在脑海中勾画出一幅山河瑰丽,但是却有少许污点的图画。这样的话,节目有必要表达并且揭露分宜县当下此时的环境问题,以森林城市为噱头。表述环境保护迫在眉睫,以及开始威胁人类自身了,不单单是以前的威胁自然界。
二、内容形式
1、影像画面:
(1)优美的自然风光,分宜县城市建设。
(2)被污染的自然环境【或】虽有工业但保护得当。
(3)采访群众:关于分宜的环境,前些年和现在的变化,经济提升后对环境的影响。
(4)采访分宜县领导:关于工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的配套设施问题。
(5)企业生产画面。
2、记者采访
(1)围绕群众,百姓对于环保的态度,百姓对于生活环境恶化后的牢骚,百姓对于
经济发展后的期望和想法,百姓对于政府政务不作为的建议。
(2)采访分宜县领导,表达民意,及领导本身对于环保的看法,以及对于他如果自
己生活在其中的话又什么想法。
(3)如果条件允许,采访污染企业。或者环保与生产兼顾的榜样企业。
3、节目时间安排:
因为节目敲定时长为15分钟,那么片子的结构安排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突出环保的中心就非常有必要了,15分钟的片子,按照时间划分的话,可以使5-5-5的方式,但是就此期的选题来说,并不合适。
所以我认为使用复线式的结构,7min-8min:领导和企业的采访置于一条线,代表着自然与人的不和谐,经济发展给百姓生活带来的影响,及政府和企业自身在环保上下的力度;自然界和百姓是一条线,代表着自然与人的和谐,人的生活环境遭受污染对人的影响,及人们应该具有的正确态度。
这样的话就环保的主体中心就可以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中有所侧重!
三、组织机构
1、由本频道独立策划并制作
2、在制作采访过程,考虑到会受到的阻力,前期准备和环保行政执法人员陪同参与,或者同意采(暗)访,要求受到采访保护。
3、由主编安排审定最终采访拍摄计划,下达专人进行采访拍摄。如有必要,前期踩
点,确定需要的采访人员,毋须太多。
四、实践程序
1、前期踩点,安排人员,确定采访时间。
2、完善采访策划,做好采访文稿准备,做好突发事件的准备。
3、采访,尽量拍摄数倍于片长的素材,以免制作时素材不够补拍镜头,15分钟片长
建议最少拍摄30分钟以上素材。
4、节目制作
五、经费预算
1、频道采访经费:人员路费,南昌——分宜县火车费是30-50元次/人。伙食费30
元天/人。分宜县用车费视人员定,控制于100元/趟。住宿费视人员而定,控制于200元/天。磁带使用费视磁带种类30——100元不等。
2、政府人员咨询费,视人员而定。
六、效果预测
1、理论上如果百姓观看人员多的话能有教育和反思意义。
2、给政府机构提醒
3、打响央视网环保频道江西部的旗号。
4、江西工作中心受到一定程度的各部门重视。
第二篇:环境保护问题
QQ餐厅环保问题答案
1、生活中,使用哪种电池更环保:可充电电池
2、保护水环境,应用洗衣粉:无磷的3、酸雨指什么污染造成的:空气
4、绿色植物的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
5、不提倡使用一次性筷子是因为:浪费树木材料
6、下列不属于环境污染的是:生物污染?(其他食品污染,噪声污染,土壤污染都答过了)
7、塔里木盆地生长“沙漠英雄”是:胡杨
8、我国重点治理的“三河”是指:淮河 海河 辽河
9、沼泽被比喻成地球的:肾
10、噪声污染指:80分贝以上
11、吸收二氧化硫的植物,夹竹桃
12、同学做作业时写错字,不环保的是:涂改液
13、煤气中毒:一氧化碳
14、不属于环境污染的是:生物污染
15、工业三废:废水、废气、废渣、植树节:3月12号
17、选无磷洗衣粉是因为:防止污染
18、“森林医生”:啄木鸟
19、《人类环境宣言》:197220、空气中二氧化硫污染引起的酸性降水:酸雨
21、世界上多少以上的鸟类以昆虫为食,是害虫和鼠类的天敌:95%
22、藏羚羊是哪特有动物:青藏高原
23、吸收二氧化硫,净化空气的是:夹竹桃
24、可以分类回收,循环再生的垃圾:回收废纸
25、不属于湿地的:盐沼
26、下列回收品,没回收对环境危害最大的是:废电池
27、下列植物是活化石的:银杏
28、绿色食品指:有丰富营养价值的食品
29、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的会徽:大熊猫
30、我国酸雨面积占国土面积:40%
31、天空中地球:蓝色
32、我国环境保护事业是哪一位领导人的倡导下开创起来的:周恩来
33、不属于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河流
第三篇:环境保护问题
可以分类回收,循环再生的垃圾:回收废纸不属于湿地的:盐沼下列回收品,没回收队环境危害最大的是:废电池下列植物是活化石的:银杏绿色食品指:有丰富营养价值的食品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的会徽:大熊猫我国酸雨面积占国土面积:40%天空中地球:蓝色我国环境保护事业是哪一位领导人的倡导下开创起来的:周恩来
0 不属于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河流生活中,使用哪种电池更环保:可充电电池保护水环境,应用洗衣粉:无磷的酸雨指什么污染造成的:空气绿色植物的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不提倡使用一次性筷子是因为:浪费树木材料下列不属于环境污染的是:生物污染?(其他食品污染,噪声污染,土壤污染都答过了)7 塔里木盆地生长“沙漠英雄”是:胡杨我国重点治理的“三河”是指:淮河 海河 辽河沼泽被比喻成地球的:肾
0 噪声污染指:80分贝以上
吸收二氧化硫的植物,夹竹桃
修改最不环保的是 修改液同学做作业时写错字,不环保:涂改液煤气中毒:一氧化碳不属于环境污染的是:生物污染工业三废:废水、废气、废渣植树节:3月12号选无磷洗衣粉是因为:防止污染
7“森林医生”:啄木鸟
8《人类环境宣言》:1972空气污染引起的酸性降水:酸雨
0 世界上多少以上的鸟类以昆虫为食,是害虫和鼠类的天敌:95%藏羚羊是哪特有动物:青藏高原吸收二氧化硫,净化空气的是:夹竹桃
第四篇:海洋环境保护问题
海洋环境保护问题
随着沿海经济的迅猛发展,近海海域遭到越来越严重的污染,使海域环境质量明显下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并对生物资源和人体健康产生有害影响。为了开发海洋资源,需要在海上进行各类工程建设,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和海洋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将是开发海洋中的一个应引起特别关注的重要问题。为了适应我国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针对我国重大的海洋环境与保护问题,重点开展研究方面的课题大体上有三类。第一类课题是海洋环境特征对各类污染物作用的机理和规律研究,第二类课题是海洋工程设施防灾、抗灾和减灾研究,第三类课题是海洋工程及海洋环境工程与海洋环境的相互作用及防治措施与对策。
一、海洋环境特征对各类污染物的作用机理和规律研究
以海洋流体动力对各类污染物迁移、扩散、转化规律的研究为基础,考虑各种自然环境因素(浪、流、风、光、温度、湿度)、物理因素(扩散、挥发、沉降、吸附、释放)、化学因素、生物因素的作用,揭示污染物在海洋复杂条件下的运动及演变规律,并建立海洋水质预测预报模型。此外,近年来,在我国沿海海域,赤潮频发严重。因此,除了加强赤潮的监测和预报外,也应加强在建立赤潮生长机理和发展规律方面的研究工作。
此项研究应通过现场观测、物理模型实验和数学模拟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由于现场观测工作耗资巨大,且受到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所获得的数据往往有许多综合因素的共同作用,很难将其中的单因素影响分离出来,因此,往往只能用它来作为对某一水质预测预报模型进行检验其可行性和精度的一个实例。
应该指出,在海洋水质预测预报模型研究方面,数学模拟无疑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但不论是何种数学模型,其模型中所需的必要参数和边界条件的处理是研究水质模型的技术关键,直接影响到水质模型的科学性和预测能力。而这些必要的数据是无法从数学模型本身来取得的,有些可以通过现场观测来得到,但其中一些最基本的卷数是要通过基本机理的研究才能得到,在这方面物理模型实验研究将是一个有效的手段。
二、海洋灾害的精确预报及海洋工程设施防灾、抗灾和减灾的研究
海洋灾害主要包括风暴潮、海浪、海冰、海啸、赤潮及海岸侵蚀等。90年代以来,我国海洋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每年达上百亿元人民币,是世界上海洋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海洋工程结构的投资费用很高,一旦发生破坏,将会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巨额财产损失(如1969年渤海冰推倒“海二井”平台,1989年风暴潮损失超6亿元,1991年DB29销管船在南海通台风翻沉等)。当前我国海洋能源开发与海洋空间利用的绝大部分活动是在近海和极浅海海域。为了保证在这些海域所建造的工程设施能够安全服役免遭破坏,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弄清这一海域中严酷和复杂多变的环境因素。我国东临西北太平洋,每年出现的台风数目占全球的38%,其中对我国可能造成灾害的台风每年有7—8个。每当台风在我国登陆或接近我国沿海通过时,都会在沿岸局部地区产生风暴潮,形成风暴潮灾害。
在我国北方海域(渤海和北黄海),冬季由于受寒潮影响,沿岸地区每年都有结冰现象,结冰严重的年份则出现冰害。若对这些海洋灾害估计不足将会带来巨大的损失。渤海重叠冰与堆积冰的形成,不但可给结构物以强大的冰压力,而且由于冰激引起的振动作用,也会给海洋平台的使用和安全带来巨大的损害。而冰区溢油的迁移规律及预防和清理技术,至今尚未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对近岸大面积冰排和海上浮冰,在波浪、潮汐作用下都会引起海冰的断裂,断裂后冰块的尺度直接影响其对结构物的作用。在渤海海域建造的海洋平台,为了抵抗冰害,往往建成正、倒锥体的结构型式,冰排对锥体结构的冰荷载及与其的动力相互作用,也是目前尚未解决的课题。在海冰力学的研究中,除进行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外,实验研究
也是一个重要的手段。在实验研究中,模型冰可采用冻结模型冰和非冻结模型冰来进行,它们各有其优缺点,发展这两种技术是海冰力学研究中的一个课题。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海域中时有地震发生。强烈的地震将有可能是海上工程设施的主要破坏荷载。如果一旦在地震中结构物(海洋平台、钻井船、人工岛、输油及输气管道等)发生破坏,除其直接经济损失极大外,其次生灾害——火灾、环境污染等的后果也不堪设想。
以下的一些研究内容将是为解决海洋工程设施抗震措施中的关键技术所必需考虑的,如近海环境地震危险性分析,设计地震动参数和频谱特性,强震海底多维地震动及其空间分布规律,地震波传播特性及地震动输入机理;海域中大型海上水工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考虑周围水介质影响的结构振动破坏机理、振动控制、地震动时颇联合分析模型和输入机制、非线性动力分析和动力破坏试验;核电站海域工程建筑物抗地震性能,海洋采油平台及地下输油管线与地基土动力相互作用,码头及护岸建筑物地震稳定性;海域中水工建筑物的性能设计和地震设防标准等。
为了及时掌握海洋环境的风云变幻和灾害的可能来临,发展海洋环境及灾害的预报技术是非常必要的。为此需要建立以下一些系统,如建立由近海到远海的海洋环境及灾害观测网络、预报与预警系统、沿岸防灾准备和各类应急处理系统;以主要海域和海岸带区域经济发展为背景,进行重点研究,建立数字化的海洋环境信息系统模型与结构;以及建立海岸和近海工程设施防灾减灾数字信息系统,将海岸和近海工程与网络技术人算机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相结合,建立数学物理模型,通过多媒体技术,形象化地描述灾害成因、发生机理、传播规律、模拟灾害破坏的过程,建成智能化的防灾、抗灾和减灾决策支持系统。
三、海洋工程及海洋环境工程与海洋环境的相互作用及防治措施与对策
为了充分利用海洋空间,现代海洋空间利用除传统的港口和海洋运输外,正在向海上人造城市、发电站、海洋公园、海上机场、海底隧道和海底仓储的方向发展。人们现已在建造或设计海上生产、工作、生活用的各种大型人工岛、超大型浮式海洋结构和海底工程,估计到21世纪,可能出现能容纳10万人的海上人造城市。我国澳门和日本已经在海上建成了人工岛海上机场。为缓解紧张的陆地资源及减少城市噪音等,日本已经于99年8月在东京湾用6块380米长,60米宽的矩形漂浮钢板拼装海上漂浮机场。
由此可见,随着海洋资源与空间的开发利用,各类海上工程建筑物数量不断增多、规模日益复杂和庞大,保证这些海上工程设施的安全运行及采取海洋工程防灾减灾措施将越来越重要。海岸带和近岸海域是各种动力因素最复杂的地区,但同时又是经济活动最为发达的地区,海上工程建设如果考虑不当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发环境灾害。工程设施可能破坏原有海岸带的动态平衡,影响岸滩的冲淤变化。海上回填和疏浚会改变海岸的形态,破坏某些海洋生物赖以生存的栖息地,若对含有污染物的疏浚污泥倾抛处理不当则会造成二次污染。海上石油生产中的溢油事故将对海洋环境造成极其严重的污染。日益增多的海上退役工程设施如果不及时处理也将会逐渐成为海上障碍物以致引起公害。海洋工程抗灾减灾的任务是一方面要保证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然界海洋灾害带来的报失,另一方面又要避免人为造成的海洋环境灾害。随着人类对海洋资源的不断开发和利用,海洋环境保护与人类生产实践活动协调发展日显重要。如港口开发中的环境问题,主要内容包括:航道、港池开挖、疏浚引起的泥沙输运及其疏浚物抛放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深水港口水工建筑物、大型人工岛、超大型浮式结构的环境和生态影响;破波带及其附近水域沿岸流对物质输运扩散规律研究;大型海岸工程、岸滩保护和整治工程引起的海域环境的变迁和海岸演变;海岸演变、防护及开发利用新概念的原则
与理论,如由于工程措施所引起的海岸动力学、生态学、社会经济学及与环境关系的综合分析与协调。
人类活动特别是大规模工程建设所引起的海洋环境的变迁和海岸演变,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用数字手段统一地加以处理,建立智能化的决策支持系统,以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将会是决策部门进行宏观决策和具体规划时的一个十分有效的手段。
第五篇:环境保护问题对策探讨
环境保护问题对策探讨
1、引言
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是人类面临的重要问题,然而环境问题却一再为我们所忽视。自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环境会议以来,一眨眼35年过去了,我国的环保问题却并不尽人意,很多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其中资源环境破坏和社会各种制度不完善成为环保建设过程中的最大两个障碍。
2、资源环境的破坏
资源环境问题已日渐成为制约各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首先,资源储存量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和核心,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另一方面,资源开采利用又与我们生存的环境质量息息相关。因此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关键,随着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资源与环境已日渐成为制约中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1]。
2.1资源消耗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和一切活动的物质基础。在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人类极大地依赖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提高和需要,人类开发利用资源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
我国是一个资源大国,地幅辽阔,各种自然资源在总数上跻身于世界前几名。可是,由于受到传统发展观点的影响,我们认为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量的“三高”原则是实现经济技术腾飞的法宝。因而这种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一直没有得到改变,掠夺式开发使资源储备量锐减,使资源开发利用处于一种混乱无序状态。资源消耗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使我国成为一个自然资源紧缺、供需矛盾日趋紧张的国家。
2.2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与治理是中国环境保护最重要的领域。中国的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海洋,淡水,土壤,固体废弃物,噪音,辐射污染等七类,污染面从城市蔓延到农村,从发达地区扩大到欠发达地区;形成点源、面源共存,生活污染与工业排放叠加,新旧污染与二次污染相互复合,环保冲突事件时有发生,尤其是工业发展所产生的污染,呈现出逐年加剧的趋势。如果不选择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继续保持对环
境污染和资源粗放型开发保持不予重视的态度,我们为资源环境问题买的单会大大抵消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效益。环境污染投资总额占GDP的比重,呈逐年上涨的趋势。
3、环境问题产生的社会根源
3.1法律不健全
目前我国已经出台的有关能源、环境的各项法规制度名目繁多,研究结果政策建议更是林林总总,但是仍然不能扭转我国目前环境恶化、能源使用效率低下的现状,主要问题是法律法规不健全。
首先表现在法律不够与时俱进。《环境法》自颁布以来至今已18年多了。这么多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适应新的形势发展的要求,这也给一些污染户们钻了空子却无法予以惩治。
同时法律中一些条款只是制定了基本原则,却不具备实施条件。一些主要的环境法律尚有空白,立法的缺失,使人身健康以及所涉及的环境保护问题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2]。
3.2监管制度不完善
在许多地方,往往因地方经济保护的干扰,一些排污大户同时是利税大户,轻易便能轻易避开法律追究。比起加速实现工业化,我国政府对环境保护显得不够重视,因此环境保护的法制、体制、机制都存在一定的滞后,环保投入明显不足,特别是当经济发展和环保发生冲突,往往是后者服从前者。或是由于一些政府官员的地方保护主义和个人利益,使得国家环境政策难于得到有效地执行。许多地方官员为了提高当地GDP而对其污染企业实行地方保护主义。
3.3缺乏技术支撑
开发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共性和关键技术的能力不强,生产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还不能适应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率的需要。而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部门是专业性要求很强的部门[3]。可是我国地方环保部门特别是基层环保部门的人员结构却不能适应这种要求,所以,即使有了法律作为武器,环境问题依然频频发生,基层环保部门素质不高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3.4公众环保意识薄弱
2006年1月15日,《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正式对外公布。公众的环保意识总体得分为57.05分,环保行为得分为55.17分,环保满意度得分为60.2分[4]。公众环保意识薄弱的原因,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人民大众长期以来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即在中国政府才是环境保护的主导因素。因此,逐渐形成了一种依赖感,认为环境保护仅仅是国家的事,与自己没有关系。
4、现阶段应采取的环境保护对策
4.1完善立法,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必然引起传统的环境保护观念的转变。必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价值理念,在污染治理方面应当反对先污染后治理的思想,法律的制定要确立预防为主的理念,在环境资源法律保护方面,应树立整体环境资源观,用整体观点去看待自然资源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在加强环境保护执法和司法的力度方面,要健全环境执法责任制,理顺各个执法部门之间的关系,明确各部门的执法责任和权限。对于法律有明确规定而执法不力的,应该由有关机关予以监督。尽可能地防止行政权力缺位、越位现象的发生。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4.2优化能源结构以提高能效
提高能效和开发利用清洁、可持续能源的根本在于科技进步,既要继续扩大技术引进的力度,又要提高我国的技术创新水平。在环保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我国环保科技的发展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对循环经济关键技术的投入,提高了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因此政府可以鼓励开发和应用有普遍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如洁净煤、煤层气利用,绿色照明、再制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