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满释放人员救助管理工作专项调查提纲怎么写

时间:2019-05-12 20:59: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刑满释放人员救助管理工作专项调查提纲怎么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刑满释放人员救助管理工作专项调查提纲怎么写》。

第一篇:刑满释放人员救助管理工作专项调查提纲怎么写

刑满释放人员救助管理工作专项调查提纲怎么写

对大家又用

个人认为,调研提纲没有固定的格式和标准。调研提纲应该为调研提供方向,即告诉调查者怎样进行此项调研,比如目的,内容,方法,对象。调研提纲在调研之前完成,所以不应该有对策,结论性的东西包含在里面,因为那些是要调研结束之后才能得出的结果。

提纲应很好地体现设计者分析问题的方法和逻辑性,简明扼要,思路清晰。一般思路可以是:研究对象的过去发展,发展到现在的状况(发展成绩),综合过程要求找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调研提纲应该到此为止,至于什么问题,怎样解决,是调查结束后报告的任务。

就我看到的调研提纲形式有两种:叙述式和问题式。前者直接规定调研的内容,条述式罗列调研内容。后者以问题的形式列提纲,更容易让调查者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以一个《刑释解教调研提纲》为例:

一、刑满释放人员信息掌握情况

1.是否制定了刑满释放人员信息核查、信息对接流程制 度规定;若有,列明主要内容。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 题。

2.近5 年从监狱、看守所刑满释放的“三假”人员总数。对“三假”(假姓名、假身份、家地址)刑满释放人员

是否制定了针对性的管理措施;若有,列明主要内容。“三假”人员管理的重点和难点。

3.近5 年刑满释放人员中“三无”(无家可归、无业可就、无亲可投)人员数及主要安置途径。

4.所使用的信息管理系统是否与相关部门和单位的信息互联互通、资源共享;若有,列明具体联通的部门或单位。

二、刑满释放人员衔接工作措施

5.是否制定刑满释放人员衔接办法;若有,列明主要内容。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6.成员单位间落实衔接工作的职责任务。

7.是否建立回归社会危险性评估制度;若有,列明评估的主要依据。

8.近5 年平均每年衔接“老、病、残”刑满释放人员人数及主要安置途径。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9.请按下表填写近5 年平均每年已衔接的刑满释放人员中脱管失控的人数、脱管失控人数占当年衔接人员比例和脱管失控的主要原因:

10.在解决人户分离、外出务工人员衔接管理问题上的主要做法和制度规定。

11.衔接工作中的典型经验和做法。

三、刑满释放人员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情况

12.除国家出台的普适性政策外,有无制定其他解决刑满释放人员社会保障或社会救助的政策;若有,列明具体内容。(若省级未出台,地市或县区有出台的,也请填写本项)

13.落实刑满释放人员社会保障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4.对刑满释放人员落实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临时救助的具体情况(请按不同救助方式分别介绍)。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5.对企业吸纳刑满释放人员就业落实税收减免政策情况和减免标准。

16.建设以政府投入为主的过渡性安置基地建设数;基地的主要功能;建设经费来源和经费总数。

五、刑满释放人员教育帮扶情况

17.对刑满释放人员开展帮教的主要方式。

18.省、市、县三级有无成立安置帮教工作协会或社会志愿者协会;若有,请按下表列明级别、名称、管理方式和工作经费来源:

社会团体自我管理司法行政机关指导两种;工作经费来源分为政府全额保 障、政府部分保障和自筹三种。

六、刑满释放人员救助管理工作保障情况

19.请按下表填写 2011 年至 2013 年省、市、县三级财政安置帮教工作经费情况:

单位: 万

20.有无出台刑满释放人员衔接经费政策;若有,列明具体支出标准;接送一名重点帮教对象平均所需经费。(若省级未出台,地市级或县区级有出台的,也请填写本项)

21.近5 年开展安置帮教工作培训和表彰情况。22.有无出台关于刑满释放人员安置帮教工作的地方性法律法规。

七、对于做好刑满释放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23.在刑满释放人员救助管理工作中有无其他典型经验和做法、困难和问题。

24.对做好刑满释放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第二篇:县司法局加强刑满释放人员思想管理工作

柯坪县司法局在县委、县政府共同指导下,认真落实科学实践发展观,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在今年,司法局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推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的落实,有效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对**名重点刑满释放、解除劳教的“两劳”刑释解教人员进行了回访谈话、宣传教育和全面了解

掌握其生活生产状况、社会交往情况及思想动态,努力做好帮教疏导和感化工作,消除了“两劳”刑释解教人员的消极思想,做到了提前预防,提前控制。县司法局为有效加强对“两劳”刑释解教人员的管理工作,预防“两劳”刑释解教人员重新犯罪,积极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及为建国60周年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而采取了一系列的维稳举措。

一、领导重视,保障经费

柯坪县安置帮教办及县财政领导高度重视“两劳”刑释解教人员的管理工作,并将“两劳”刑释解教人员帮教安置经费纳入到财政预算中。2009年3月,经县司法局向县安置帮教办及县财政领导递交申请解决我县帮教安置经费报告后,县安置帮教办及县财政领导及时审签并于2009年3月30日将20000元的帮教安置专项经费及时足额拨付至县司法局的账户中,确保了县司法局及各乡镇党委、政府和司法所每月对县“两劳”刑释解教人员轮回走访摸排的必需经费,促使此项活动落到了实处。

二、完善帮教网络,明确职责,层层抓落实

为进一步加强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使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形成帮教网络,我县成立安置帮教工作指导委员会,主任、副主任由县委、政府分管领导担任,司法局、综治办,乡镇,民政、工商、公安、劳动保障等部门领导参加的指导委员会,制定制度,明确职责。形成统一领导,上下连动,相互协调,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同时各乡镇也相应成立了安置、帮教工作领导小组,乡镇分管政法工作的领导任组长,成员由乡镇司法所、派出所的负责人及七站八所领导,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组成。各乡镇建立“四位一体”的帮教管理模式,形成安置帮教工作层层有工作机构,事事有人抓,齐抓共管的局面,对每个刑释解教人员确定一名司法干警,一名村组党员干部,一名十户长及一名帮教对象家长或亲戚负责对其进行教育、监管,鉴定责任书,确保安置帮教,监管措施得以全面落实,此次活动确保了对刑释解教人员回访工作做到“六清楚”即住址清楚、犯罪性质清楚、释放时间清楚、家庭状况清楚、经济条件清楚、思想状态清楚。

三、建档立制,分类管理,强化教育

司法局和乡镇派出所组织综治办人员在各乡镇安置帮教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对刑释解教人员登记造册,建立专档,认真填写其姓名、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特征、家庭基本情况、社会关系,当前的表现、帮教组织人员等,及时掌握其思想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帮教。对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刑释解教人员实行分类管理。对刑释解教人员进行摸底调查,了解情况的基础上根据其犯罪性质和行为分划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的教育管理措施,对影响社会治安属于治安案件的罪犯突出监控工作列入派出所重点监管对象,随时了解思想状态,实际表现及活动状况。

四、积极与民政部门联系,将符合国家政策规定的刑释解教人员纳入低保范围

维护和保障该类特困刑释解教人员的生活权、健康权等基本人权,增强该类特困刑释解教人员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截止目前,已将3名符合国家政策规定的刑释解教人员纳入到低保的范围中;

五、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工作

县司法局定期组织专干对刑释解教人员宣传党的惠民富民政策及《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农业承包法》、《劳动法》等法律法规,并将发现、培养的刑释解教人员中遵纪守法、勤劳致富的典型代表通过以广播、电视等媒体进行宣传报道,形成了全社会关注、理解、支持安置帮教工作的良好氛围。加强了对刑释解教人员常教育、常警醒、常管理,预防刑释解教人员重新犯罪。

2009年,司法局通过对刑满释放、解除劳教的“两劳”刑释解教人员的回访、走访活动将紧锣密鼓、高质高效运行一整年,积极加大管理的工作力度,对四乡一镇自2001年以来的77名刑满释放、解除劳教的“两劳”刑释解教人员逐月走访、摸排、登记、谈话、宣传教育,为建国60周年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做出了积极贡献。

第三篇:浅谈救助站的救助人员档案管理工作

浅谈救助站的救助人员档案管理工作

摘 要:延吉市救助管理站始建于2003年7月,改扩建于2008年,现今站内设施完善、功能齐备,设有床位100张,主要负责延吉市内生活无着落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工作。本文通过针对延吉市当前新形势下乞讨人员的特点,结合国家出台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和民政部下发的《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机构工作规程》具体内容,就如何加强救助档案的管理工作进行探讨,使延吉市救助站的档案管理工作变得更加科学以及有效。

关键词:救助站 档案 管理 延吉市

1、单位背景

延吉市救助管理站始建于2003年7月,原址位于延吉市依兰镇实现村。在延吉市市委、市政府和上级民政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关怀下,为了扩大规模、规范救助工作,2008年投入750万元,新建了占地面积4200平方米,建筑面积3100平方米的延吉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新建的延吉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设施完善、功能齐备,设有床位100张。延吉市救助管理站主要负责延吉市内生活无着落流浪乞讨人员的临时救助、救治、管理、教育、护送、安置工作及全州范围的跨省护送工作。

2、救助站救助人员档案的特点

救助档案的含义主要指的是政府所设立的对流浪未成年人的保护机构或者机构,在进行救助人员甄别以及具体的救助过程当中所产生的需要进行整理存档的有价值的相关性书面材料。它主要属于民政部门的专业档案范围内,也是地区城市救助单位必须存储的重要业务材料,它主要含有一下几个特点。

2.1 材料收集有动态性

当救助站对流浪乞讨人员进行相应的救助工作时,救助站首先需要对被援救对象所做的工作就是乞讨人员的身份认证,所采取的相应救助措施需要根据被选择对象的具体年龄、身体健康状况以及按照一定标准划定的需救助的程度拟定救助方案。所以,对于流浪乞讨人员进行救助的开始时间以及成功救助后的结档时间不同,导致流浪乞讨人员救助过程中所形成的的个人档案材料就处在动态变化之中,需要按照一定的时间节点来更新被救助对象的个人档案材料内容。

2.2 材料归档有差异性

虽然在对流浪乞讨人员救助过程中所采取的救助措施基本上都是一致的,不同的流浪乞讨人员所经历的救助程序也大体上相同。但是由于被救助对象的年龄、身体健康状况或者所裁定的需要救助的程度都不相同,所以不同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档案中形成的材料内容或者不同救助时间产生的救助期限也会因此变得不一致,甚至有些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性。

2.3 救助档案有凭证性

救助站在对流浪乞讨人员进行具体的救助工作时通过相关鉴定部门以及相关工作人员对被救助对象建立的档案,是很多政府其他部门或机构进行相关工作的有效凭证。比如能够为公安机关提供一定的办案依据,再就是为救助站等相关部门或者流浪乞讨人员进行全力维护活动提供方便等。

3、延吉市救助站救助人员档案管理工作的建议

2016年,延吉市共救助符合救助条件的人数已高达419人。其中,男性303人、女性116人。因此,巨大的救助工作需要建立更加科学有效的救助人员档案管理工作。下面将对延吉市救助站救助人员档案的管理工作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

3.1 建立健全救助档案归档制度

延吉市救助站需要制定针对救助人员档案的时间、范围和其他相关要求的归档制度,采取救助工作完成后30日?缺匦牍榈档谋曜迹?所用于救助人员归档的相关文件材料内容必须完善无缺,倘若使用文件复印件来代替原件的红头文件等材料需要保证内容清晰可见,并且需要按照民政部下发的《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机构工作规程》中的工作思路以及实施要求进行救助人员档案的整理工作,并对材料逐一打印后进行统一归档的制度。

3.2 划定救助人员档案的归档范围

救助人员档案的形成主要是在对街头、站内或者救助工作完成后对救助人员回访探寻过程中所产生的,其中大部分还是站内救助产生的。但是由于被救助对象在年龄、身体状况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会在接受救助时的实施内容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只有一部分是基本相同的。所以,需要针对流浪乞讨人员个体的不同,对被救助对象档案的桂芳范围进行比较科学、明确、合理的划定。

3.3 完善救助档案的整理工作

在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档案进行系统的整理过程中,尽量采取一人一档、一人一案的一对一方法进行标准化整理。主要采取以下几个步骤:首先,可以按照对被救助人员所形成的档案的具体日期、存档期限以及人员的类别等比较容易标准划一的特点进行特殊的分类。比如说人员的类别方面就可以进行需要救助的未成年人、不需要救助的未成年人以及需要救助的成年人三个层次来进行相应的划分,这样能够使得救助人员档案的管理工作更加标准化、整齐化、系统化;其次,可以对救助人员的档案进行序列编号,但是在进行档案编号的时候需要根据流浪乞讨人员接受救助的具体时间先后顺序进行;然后,对救助人员的所有档案进行统一的项目编排。这样就能够对多个项目一目了然,方便任何时间对档案进行查找。

3.4 明确救助人员档案的保管期限

救助人员档案的保管期限主要是根据所归档的被救助对象的文件材料价值来判断,而在判断具体保管期限长短的时候主要是根据这样几个因素:首先,需要坚持的原则就是档案保管期限尽量最长化;其次,需要根据救助对象的特点来判断;再次,当然根据延吉市救助站的实际档案储存能力来确定,在进行档案的保管之前,救助站档案管理人员需要对被救助对象的全部材料进行系统的分析,一般的保管期限基本都在十年左右,但是对于未成年人群、智力障碍的人群、身体有残疾的人群或者需要在延吉市长期进行安置的人群的保管期限设定为三十年。而对于那些在接受流浪乞讨救助的人员档案进行存储的时候,保管期限设定为永久。

3.5 依法使用救助人员的档案

流浪乞讨人员在接受救助之后形成的档案可以在很多情况下被使用到,而对于救助人员档案的使用需要依法依规。比如公安机关想要通过救助档案进行案件的调查时候,档案管理部门利用救助人员的档案进行风险规避的时候,任何情况下需要考虑的第一因素就是被救助人员的隐私问题。因此,需要延吉市救助站对救助人员的答案使用进行明确的规定,并在使用程序上进行严格的规定,争取在依法依归使用档案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维护救助人员的个人隐私。

3.6 科学改善救助人员档案管理模式

在延吉市救助站当前面临的新形势下,需要通过科学改善救助人员档案管理模式来为市内外所有流浪乞讨人员谋取更多幸福。因此,延吉市救助站需要通过一些学习、培训来提高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管理水平,激发创新意识,帮助更多需要被救助的人员,更好地推动救助人员档案管理工作科学发展。

4、结论

本文通过对延吉市救助站的基本情况的了解,以及以往延吉市救助站的工作经历的总结,针对当前新的工作时期下,对每个求助人员的救助过程中形成的大量档案材料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管理,促进救助单位救助人员档案管理工作规范化建设,为当事人家庭和公安机关办案提供更好的服务,有针对性地提出建立健全救助档案归档制度、划定救助人员档案的归档范围、完善救助档案的整理工作、明确救助人员档案的保管期限、依法使用救助人员的档案以及科学改善救助人员档案管理模式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建议,为延吉市救助站救助人员的档案管理工作提供更科学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何文丽.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档案管理制度构建[J].新形势下档案资源管理服务,2014(09): 145-148

[2]何文丽.浅析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档案的管理[J].浙江档案,2010(02)

第四篇:对我县刑满释放人员再犯罪情况的调查分析

对我县刑满释放人员再犯罪情况的调查分析

报告人: 王海兵(06秋法学本科)

近年来,浙江中汇律师事务所的律师们在办理刑事案件的过程,发现了一个现象:委托人当中出现了很多熟悉的面孔。这是什么原因呢?经过了解,得知有相当一部分人是“二进宫”,其家属只得再次委托,委托时又多愿找曾委托过的律师办理,故出现了上述现象。而该现象的出现提示了我县刑满释放人员再犯罪日渐突出。基于此,浙江中汇律师事务所进行了一次关于刑满释放人员再犯罪情况的调查。调查数据显示:2007年,我县检察机关共向审判机关移送起诉(包括移送他院起诉)321人,其中属于刑满释放人员再犯罪的有81人,占提起公诉总人数的25.23%。刑满释放人员再犯罪,严重危害了我县的社会治安和政治稳定。因此,对刑满释放人员再犯罪案件进行深入调查,揭示其特点,剖析其原因,探寻其对策,对于预防和减少刑满释放人员再犯罪,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社会和现实意义。

一、我县刑满释放人员再犯罪的特点

(一)中青年居多。在81名再犯罪人员中,20岁以下的有20人,占再犯罪人数的24.69%,其中年龄最小的只有17岁;20岁至30岁的43人,占再犯罪人数的53.08%;31岁至40岁的有17人,占再犯罪人数的20.98%;40岁以上的有1-2人,占再犯罪人数的1.23%。

(二)文化普遍偏低、总体素质较差。在81名再犯罪人中,初中文化以下一半人,占再犯罪人数的50%,其中,文盲有2人,占再犯罪人数的2.46%;小学文化多人,占42.59%;初中文化48人,占47.88%;高中、职高和中专文化的仅有5人,占再犯罪人数的6.17%。

(三)无业人员占绝大多数。在81名再犯罪人员中,无业人员60人,占再犯罪人数的74%。

(四)主要表现为侵财型犯罪和暴力型犯罪。在81名再犯罪人员中,侵财型犯罪42人,占再犯罪总数的52%,其中犯盗窃罪29人,抢劫罪10人,诈骗罪3人;暴力型犯罪35人,占再犯罪总数的43.21%,其中犯寻衅滋事罪12人,故意伤害罪9人,故意杀人罪2人,强奸罪3人,聚众斗殴罪6人,绑架罪3人。

二、刑满释放人员再犯罪的主要原因

(一)自身的原因。再犯罪人员普遍存在受教育程度低,这些人基本上生活在社会的底层(违法犯罪活动层、监狱和改造场所、无业游民层),基本接受的是社会阴暗面的影响和熏陶,由此难免会在他们的心灵上或多或少的滋生逆反社会的心理障碍,主要 1

有:(1)融入社会的自卑感。长期的底层生活使他们对前途丧失信心和毅力,背着前科的包袱,没有文化、没有一技之长,合法生存能力不足,易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思想。(2)无法立业的客观性。没有充足的就业渠道来吸纳这些人,而他们自身又不愿再回到原来的乡村、单位去从事原来的工作,自己创业缺乏资金和机遇,重操违法犯罪的旧业便被他们认为成了安身立命的捷径。这是一种被动性选择。(3)好逸恶劳的人生观。他们一生中最可珍贵的青年时期是在阴暗心态下度过的,互相之间交流的是不劳而获,以及恃强凌弱的体验和“技能”,不屑于“勤劳致富”、“合法致富”的主流观念,好逸恶劳、贪图玩乐的人生观根深蒂固,只有重新犯罪才能满足他们内心对物欲的追求。这是一种惯性选择。(4)逆反社会的心态。看到周围人群的生活状况日新月异,客观世界灯红酒绿的诱惑时不我待,便将自己境遇的成因归咎于社会,不择手段地用犯罪来排泄不满,追求感官上的快乐和心理上的满足。这是主动性选择。

(二)监管的原因。监管教育改造手段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罪犯思想改造。一方面,管教干警承担着大量违法犯罪人员的管理工作,这使他们难以集中精力,影响了对违法犯罪人员的教育挽救效果。另一方面,缺少人文关怀和有针对性的改造手段,使在押人员内心深处的劣性往往没有得到彻底、有效的改造。

(三)生存的原因。没有天生的罪犯。刑满释放人员再犯罪,较多的是因为经济困难,没有收入,无以维系生活,社会又缺少应有的救济措施。他们只好重新走上犯罪的道路。如看守所一些外来人员释放时,身无分文,甚至没有一双鞋以致光脚走出看守所大门回归社会,这些人找工作不容易,去乞讨因为年轻不可能讨到一分钱,为了生存他们只得再去犯罪。曾经有位三进宫的盗窃犯这么说:“我到看守所有饭吃,在外面没有饭吃,没有屋住,实在是活不了。”

(四)帮教的原因。首先是法规的缺失。我们的法律、政策对缓刑人员、假释人员、管制人员的管理教育有较为正规的规定,而对刑满释放人员的帮教基本没有规定,后续工作滞后。其次是管理的缺失。基层组织对释放人员帮助不足,教育不够,让他们自流于社会,特别是在他们刚刚出狱的一段最困难的阶段,面临思想的适应,生活的抉择,旧习的诱惑,而我们的工作则明显不到位,个别人还冷面相待,客观上助长了歧视他们的社会习俗。并且,由于现在人户分离的现象十分普遍,很多刑释解教人员为了谋生而外出四处打工,使帮教工作不能到位,出现了不少归正人员无人帮教的情况,一旦有其他因素触发,极易造成再次犯罪。

三、防范刑满释放人员再犯罪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对累犯的打击力度。修订后的刑法将以前构成一般累犯的前后罪时间距离由3年延长至5年,一方面会更有助于刑罚特殊预防目的的实现,另一方面也说明累犯对社会治安的危险性更大。依法对累犯严厉惩处,必将有利于有效地遏制刑释人员再犯罪率的上升。特别是在“严打”整治斗争中,对刑释人员再犯罪必须从重从快予以打

击,始终保持高压态势,方能将其犯罪气焰压下去。加大对刑释归正人员重新犯罪的打击力度,作为司法机关,应本着执法必严的原则,对那些以身试法、屡教不改的刑释归正再犯罪人员一定要快捕快诉快审快判,从重打击,扼制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以示法律的威严,达到惩治犯罪、保护人民的目的。

(二)强化亲情的感染。政府、社区要给予刑释归正人员更多的关爱和理解,切实关心这一特殊群体的生活和工作,从根本上帮忙和挽救刑释归正人员。要引导家庭和亲友从精神和生活上多关心刑释归正人员,尽量避免刑释归正人员的家庭解体。家庭成员的态度对刑释归正人员的影响非常大,要劝说家庭成员在他们服刑劳教时多探望,用亲情拉他们一把,增强他们重新生活的勇气;当他们重新走进家门时,要真诚相待,精神上多安抚,生活上多关心,尤其是在他们工作、生活中受到挫折后要多鼓励,激发他们重新做人的信心,扬起生活的风帆。

(三)改进监管教育。要确保监管场所把监管力量投入到执行处罚、改造罪犯的工作上来,使监管场所真正成为教育改造违法犯罪人员的地方,不仅仅是限制人身自由的场所,而且是作为净化受监管人员心灵的阵地。管教民警要教育受监管人员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社会造成的危害,使他们从内心深处认清自己的行为性质,自觉地投入改造,从主观上避免再犯罪。要运用科学的管教方法,宣传社会主义伦理、道德,普及法律知识,使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知识水平都有一个新的提高,帮助他们树立起重新做人的信心,引导他们摆脱因违法犯罪留下的阴影,确立正确、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监管场所在改造阶段应适时开展一些职业培训,使服刑人员能掌握一门求生技能,回归社会后能顺利就业,成为自食其力、社会有用之人。

(四)重视归正人员的生存生活。首先是对经济困难的刑满释放人员提供必要的生活救济,如必需的生活费用和回家路费,使其摆脱不得不犯罪的怪圈。这笔资金应当由财政支出,因为目前尚未有这一专项资金,建议根据《公安部关于印发<看守所组织在押人员劳动管理办法>的通知》之精神,从看守所内关押人员的劳动收入中列支。看守所应当明确救济机制,包括困难申报、审批和发放救济款的内容,使被关押人员明确权利;畅通救济渠道,使被关押人员有基本的生活保障。其次是政府扶持组建以刑释归正人员就业为主的经济实体,做好刑释归正人员过渡性安置就业工作,同时加强建立对其定期的考察制度,帮助其尽快适应的生活。再次是基层政府职能部门应通过适当形式加强刑释归正人员的法律、素质和专业技术教育;并从实际出发,动员和要求招工单位从着眼于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在招工就业方面提供机会;对在家务农的刑释归正人员,应保证他们有一定的土地可经营,使他们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五)搞好社会综治工作。作为肩负专政重要职能的司法机关,应依法从重从快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但是打击固然重要,决不能因为加大打击力度而疏忽了防患于未然的社会综合治理工作。我们应当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打防结合,标本兼治,积极参与社会的综合治理工作。对刑释归正人员来说,主要应通过安置帮教的方式进行,首

先应合理设置帮教工作站,将重点放在社区与行政村;其次应建立相应数量的帮教队伍,在配置专职帮教人员的基础上,可建立由离退休干部、政法干部、部队官兵、心理医生、社区骨干、归正人员中的优秀典型等组成的帮教志愿者队伍,协助对刑释归正人员进行思想教育、心理疏导、介绍就业、帮助解决家庭困难等;同时应做好归正人员的接管工作,使归正人员不失控、不脱管,针对不同的归正人员,进行分级帮教。要在政治上更加关心归正人员,生活上帮助他们创造就业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政府政策的温暖,从而坚定重新做人、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信念。通过教育、感化、挽救等多管齐下,构建预防刑释归正人员重新犯罪的防控体系,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不留空白。

第五篇:救助管理工作经验交流

救助管理工作中滞留受助人员安置工作的几点思考

XX区地处浙东沿海,地理条件得天独厚,以港口和临港工业为优势产业,区域内设有国家级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社会经济发展迅猛,吸引了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其数量甚至超过了本地户籍人口数。流动人口不断涌入我区,一方面

他们为区域的经济繁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一些社会问题也随之凸显出来,流浪乞讨人员和精神病人的数量也随之增加,给我区的救助管理工作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由于救助管理站是属于临时性救助机构,根据《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第十二条规定:救助站应当根据受助人员的情况确定救助期限,一般不超过10天。绝大部分的受助人员救助期限都不会超过10天,可是由于种种原因,总会有少数受助人员滞留于救助管理站。所谓滞留受助人员,就是受助人员在救助管理站或者救助管理站指定的救助医疗机构内接受救助的时间超过了规定的期限,工作人员却无法核实受助人员的身份及流出地信息,导致无法护送其返回原籍地。这类人员基本都是残障人士,有些是身体残疾,有些是痴呆傻人员以及精神病人。特别是被恶意遗弃的危重病人、精神病人、痴呆傻人员,更是无法查实其家属及户籍地。根据救助政策规定,这类人员都是属于完全救助人员,应按照“先救治,后救助”的原则对其实施救助,他们的医疗和生活费用都由救助管理站承担,我区救助管理站每年光花费在精神病医院的救助经费就高达百万之多,而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这些滞留受助人员不仅加大了救助站的工作难度,还加重了地方政府的经济负担。

根据《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第十五条规定:对因年老、年幼或者残疾无法认知直接行为、无表达能力,因而无法查明其亲属或者所在单位,也无法查明其户口所在地或者住所地的,由救助站上级民政部门提出安置方案,报同级人民政府给予安置。

目前滞留人员的安置问题在在全国救助系统中都是一个难题。大部分救助管理站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受助人员长期滞留站内的现象,现根据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并结合我区实际和前期的安置经验,本人便在此粗浅地谈谈如何能更好地解决站内长期滞留受助人员的问题。

对城市流浪乞讨人员实施救助与安置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想推动救助与安置工作又好又快地发展,需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认识做好滞留人员安置工作的重要意义,以创新思维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滞留人员安置方式与途径。同时也要看到,做好新形势下滞留人员安置工作仅仅依靠救助管理站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上下一心、多方努力。

首先,要加强和完善救助管理站的软硬件设施建设,具备规范标准的救助场地、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是解决滞留受助人员安置问题的基本保障。按照救助政策,受助人员一旦进站接受救助,救助管理站就应对受助人员的人身安全负完全责任,所以一个规范的救助场地,一支综合素质过硬的救助队伍、一系列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受助人员超过规定期限后,不安全因素就相对增大,所以加强站内的软硬件建设就尤为重要。我区救助管理站自成立以来,一直使用的是由一幢单身宿舍楼的二楼简单改造而成的老房,总使用面积不过200平方米,属于过渡性临时用房。由于条件限制目前无法实行办公区和救助区、男救助区和女救助区的分区管理,许多救助设施无法设置,存在诸多安全隐患。我站在硬件方面的不足,促使我们只能从更加注重软件建设方面去加以弥补,所以我站一直狠抓安全这根高压线,根据我站实际情况不断加强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培养,完善规章制度,强化责任意识。建站以来,我站从未出现过安全方面的问题。今年,我站在局领导的重视下已通过选址新建规范化救助管理站的立项申请,在不久的将来一个规范合理的救助管理站将会为长期滞留人员的救助提供更好的基础性保障,也将使我区的救助管理水平更上一个台阶。

其次,各部门通力合作,加强电子信息化建设,拓展查找渠道,这是解决滞留受助人员安置问题的重要前期工作。滞留受助人员身份信息的核查是一项艰巨而繁杂的工作,仅仅依救助管理站单方面努力是不够的,必须与公安、网络、媒体等相关部门单位协同查找,充分利用公安身份信息查询系统和网络媒体的媒介作用,多渠道获取滞留受助人员身份信息。民政、公安可以联手打造一个全国性的失踪人员查询系统,各救助管理站可以依托这个平台发布滞留受助人员的照片、音像等资料,利用好网络的巨大传播作用,一方面可以让人们更加快捷地从滞留受助人员里面找到自己需要查找的失踪人员,另一方面救助管理站可以通过网民提供的反馈信息核查到滞留受助人员的身份信息,充分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补。

第三,科学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合理分流医疗机构内的滞留受助人员,这是解决滞留

受助人员安置问题的重要补充。对因患有精神疾病被我站救助并在指定的精神病院接受治疗的流浪乞讨人员,建议可以根据病情区别对待。对于那些长期在精神病院接受治疗的痴呆傻人员,如果病情稳定,按照医嘱可以转入福利院观察治疗的应及时转入区内福利院,一方面减轻了精神病院人满为患、床位紧张的压力,同时也节省了医疗资源,还相应地节省了救助经费,减轻了

地方财政的压力。目前我站在精神病院接受治疗的精神病人已达40人,上半年费用将近100万,因为精神病的可治愈率并不高,按照常理,在精神病院接受治疗的流浪乞讨人员将越积越多,费用也将逐年攀升,所以科学合理地分流部分病人进福利院也是当务之急。

第四,完善中央财政经费补助制度是解决滞留受助人员安置问题的重要保障。随着创建和谐社会的不断深入,救助管理工作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认同和重视,从去年开始,中央财政有针对性地下拨流浪乞讨人员救助补助资金,这充分反应出中央对救助管理工作的充分肯定。目前救助补助资金的使用是专款专用,下拨资金的额度主要取决于各地救助量的多寡,对于解决各地的滞留受助人员的安置问题并未起到实质性的帮助,本人以为,中央财政应加大对滞留受助人员安置经费的倾斜力度。因为目前全国性的安置难问题跟区域经济的不平衡紧密相关,各地都不敢也不愿在安置滞留受助人员工作上争先创优,因为这不仅会增加地方财政负担,而且也可能导致本地滞留受助人员激增的尴尬局面,使该地区成为流浪乞讨人员的主要流入地。设想如果中央财政能根据各地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有差别地在滞留人员安置数量上予以适当的资金补助,为地方财政解决后顾之忧,这将从根本上解决各地的安置难问题。

滞留受助人员的安置工作是一项惠民爱民工程,是以人为本的生动体现,也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各级政府应在加大安置资金投入、完善软硬件设施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民政、公安、城管、卫生、财政等相关政府部门的管理权限和责任,建立或利用协调机构对各部门进行更好的协调。当然,民政部门作为救助制度的执法主体,应该综合负责滞留人员的救助与安置工作,并对其进行指导、监督。救助管理站则要发挥主力军作用,具体负责滞留者的救助与安置工作,且须主动与其他部门联系、沟通。同时救助管理站在安置滞留人员的过程中,要积极争取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参与滞留人员安置事业,发动全社会力量参与救助与安置工作。

下载刑满释放人员救助管理工作专项调查提纲怎么写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刑满释放人员救助管理工作专项调查提纲怎么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刑满释放人员杨某某个案分析

    真情帮教 重塑人生 ---刑满释放人员杨某某个案分析 一、刑满释放人员的基本情况 刑释解教人员杨某某,36岁,初中文化,2004年,因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四年,2013年7月刑满释放。出......

    调研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共5则)

    调研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近日,省厅在市局相关领导陪同下,到我市调研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副厅长一行听取了我市救助管理工作汇报,并察看救助人员生活区域,看望滞留在......

    2010年全市路政管理工作专项调查5篇

    2010年全市路政管理工作专项调查 一、 沧县交通运输局公路路政管理站基本概况 (一) 部门基本情况 2010年6月28日,经沧县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复,沧县交通运输局公路路政管理站......

    刑满释放人员重新犯罪的原因及预防对策范文大全

    刑满释放人员(以下简称刑释人员)重新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一些社会矛盾和问题逐渐凸显,犯罪率出现了上升趋......

    刑满释放人员重新犯罪的原因及预防对策

    刑满释放人员(以下简称刑释人员)重新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一些社会矛盾和问题逐渐凸显,犯罪率出现了上升趋......

    刑满释放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经验材料

    文章标题:刑满释放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经验材料刑满释放人员给予必要的帮扶救助是我国预防和减少重新违法犯罪的重要措施之一。近年来,**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综治委等八部委《......

    救助管理工作政策问答

    救助管理工作政策问答[ [民政局]转帖自:本站原创点击数:76文章录入:民政局 ](一)救助管理工作的法律、法规依据是? 答: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381号令——《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

    调查提纲

    作业题目  网络调查方法的含义: 又称联机市场调查、网上调查或网络调研。是指企业利用互联网搜集和掌握市场信息的一种调查方法。 网络调查方法的优缺点: 优点:无时空限制,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