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翔民俗文化考察

时间:2019-05-12 20:14: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凤翔民俗文化考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凤翔民俗文化考察》。

第一篇:凤翔民俗文化考察

凤翔民俗文化考察

凤翔古称雍州,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西部,北枕千山,南带渭水,东望长安,西扼秦陇,曾是“成周兴王之地,嬴秦创霸之区”,因传说“凤鸣于岐,翔于雍”而得名。现辖12镇,幅员1179平方公里,以“西凤酒乡”、“民间工艺美术之乡”、“苹果之乡”、“辣椒之乡”享誉南北,人称“西府明珠”。近年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县城、国家卫生县城、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县域经济最具成长性百强县等34项国家级荣誉,荣获省级文明县城、省级教育强县等50项省级荣誉。

凤翔历史悠久,6000多年前的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氏族公社就有村落分布。夏代为华夏九州之一的雍州之域。商代谓之周国,开始有文字记事。西周为王畿地。春秋战国时为秦国都。秦统一中国后的各个朝代,均为州、郡、府、路之治所。唐代时是陪都和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公元757年唐肃宗取“凤鸣于岐,翔于雍”的祥瑞之意改称凤翔至今。陇海铁路开通前,一直是关中西部地区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历史人文资源,被授予全国文化先进县、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和省文物重点县等称号。“东湖柳、西凤酒、姑娘手”是至今各界乐道的“凤翔三绝”。凤翔在历史上军事、文化重镇的地位,形成了特殊的文化积淀,发轫孕育了雍州“八大文化”,使凤翔成为:

民间文化荟萃地。凤翔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之乡,彩绘泥塑、木版年画、草编剪纸、皮影刺绣、漆器工艺等民间工艺品源远流长,产品在美国、日本等多个国家展销。泥塑、木版年画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塑马、泥塑羊2002年、2003年连续跃上国家生肖邮票,马勺脸谱、八达铜雕和泥塑鸡、泥塑狗相继登上中国邮票和邮政明信片,胡深、胡新明、邰立平三位民间艺人被国家文化部评为民间艺术研究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其中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泥塑,洋溢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生活气息,具有古汉陶、石雕之简、艳、神、美的艺术特点,祈福、纳祥、招财、避邪各具特色,获“中国民间艺术一绝”美誉,被联合国世界儿童组织誉为“给孩子们礼物中最好的一种”。始于宋代的木版年画是比较纯粹的农民画,既体现了西北地区民风粗犷豪放的特点,又揉进了秦腔等表演艺术身段造型鲜活灵动的长处,深受西北地区人民的喜爱,是中国内地民间风俗特别是西北地区的民间风俗画卷,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有1000多年历史的凤翔皮影在刻制艺人们的努力下,完成了从演出工具到独立的民间工艺美术品的嬗变过程,成为一种独具情趣的民间工艺美术品种。1986年,县文化馆将艺人刘改成父子作品送到大连参加“全国皮影评比会”,获得最高奖项《佳品奖》。

西府饮食文化集聚地。文化交融带动了饮食交融形成了以豆花泡馍、臊子面、削劲面、腊驴肉、锅盔、搅团、面皮、泡油糕、凉粉、糖粽、蒸糕、羊肉泡等为重点、涵盖早、中、晚三餐的饮食特色。最有名的有四个:一是豆花泡馍。关中西部极有名气的“传统”早点,它营养高,易于消化,具有降低血脂等功效,是一种很好的保健食品。二是腊驴肉。宫庭贡品,色泽红润,五味俱佳,百食不厌,是清爽可口的下酒佳肴,具有壮阳益肾功能,当年慈

禧从北京逃到西安时就点名要吃凤翔腊驴肉。三是羊肉宴。凤翔有个大海子民俗村,据传该村是蒙古人的后裔,有女子杀羊、男子买羊卖羊肉的传统。目前,品味鲜羊肉、享受田园风光、过农家生活成为一大特色。四是臊子面。特点是“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相传苏轼在凤翔为官时,特别喜食臊子面,并写下了对它的赞美诗句:“剩欲去为汤饼客,却愁错写弄獐书。”

在这众多的文化之中,凤翔县一直是在不断融合提升的。当今世界,随着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交融,文化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文化的一大特性是需要展示,展示就要突破一些时空限制;展示文化,旅游无疑是最佳载体。凤翔县将文化资源和旅游产业进行对接融合,把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提振县域经济、统筹城乡发展的新抓手,围绕“发展大文化,建设大旅游,开发大市场,形成大产业,实现特色文化旅游名县”的奋斗目标,强力转化资源优势,着力打造雍州文化的“隆起带”和县域发展的“新支点”。

一是高点规划。凤翔县按照文化旅游、商贸物流“双振兴工程”总体框架的要求,坚持用创新的思路和科学的理念挖掘、整合和激活旅游资源的“文化之魂”,着力推进全县重点旅游产业“一县一品”、“一县一景”、错位发展的旅游规划建设,形成了大气大雅、标新立异的文化旅游架构,还先后邀请中国旅游设计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编制完成了六营民俗产业园总体规划、灵山旅游区总体规划,配合西北大学完成了雍城遗址保护规划,确定了重大展示项目。一系列的规划,提出了构建以雍城遗址公园、先秦陵园博物馆等为代表的先秦古都游,以六营民俗产业园、大海子羊肉宴农家乐为代表的民俗风情游,以东湖为代表的风景名胜游,以灵山景区为代表的佛教观光游等七大旅游体系,这样就为凤翔的民俗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主打品牌。品牌是一种无形资产,是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生命力在于民俗文化旅游品牌,只有创出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旅游品牌,才能赢得游客的青睐,才能换来无尽的市场效益。六营泥塑民俗村就是其中的代表,六营村是一个拥有2095亩耕地,南北不足3公里、东西仅1公里的小乡村,全村人口不足3200人,然而它已成为凤翔泥塑的主要生产地,被当地人称为“泥塑村”。2002年中国马年生肖邮票创作者胡深和2003年羊年生肖邮票创作者胡新明就生活在这里。自1980年我国开始发行生肖邮票起,一个地区的工艺品能够两次入选“国家名片”的,只有这个“泥塑村”。泥塑制作是六营人祖传的绝活,已有600年历史,其制作过程包括选土、砸泥、入纸筋、擀泥片、上模、脱胎、挂粉、勾线、装色和上光等十几道工序,全部由手工来完成。目前,全村520户中有150户约500人参与了这个行列,最为集中的是第3组,八十多户人家,家家从事泥塑工艺生产。据统计,这几年全村已有百万余件产品销往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三是多方促销。凤翔县对外积极参加“全国百城旅游宣传周”活动、“文化国门.魅力宝鸡”文化展演活动、文化博览会、旅游商品博览会等经贸旅游活动,印发凤翔旅游宣传彩页。邀请中、省文艺家在凤翔举行大型采风活动,利用报纸、广播、网络等媒体,开展旅游宣传

促销和招商引资工作,宣传县上的旅游整体形象和旅游纪念品等内容。尤其是凤翔县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所举行的表演活动,不仅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凤翔县民俗文化,更是对凤翔民俗文化的一个推销。多方位的宣传促销,极大的提高了全县旅游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底蕴深厚的雍州文化为凤翔民俗产业发展注入了灵魂,只要我们以人为本,不断开发民俗精品;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多搞现代化开发,让更多的民俗与现代文化融合发展,再结合民俗旅游产业,相融相长,那么,凤翔民俗文化一定会发展的更好,会再上一个新台阶!

联系方式:***

第二篇:河南浚县民俗文化考察情况

湖南大学 寒假社会实践报告

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院 班级:汉语言文学一班 姓名:白玉 学号:201230010101

一、实践地点:河南省浚县城

二、实践时间:2014年2月5日——2014年2月20日

三、实践活动:民俗调查

四.实践目的:

参加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接触家乡,了解家乡民俗风情,从社会实践中寻找历史,从而激发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情怀,燃起建设家乡的斗志。

民俗文化的盛典

——浚县正月古庙会

浚县庙会即“浚县正月古庙会”,是浚县的大型民间传统文化活动,活动贯穿于每年的整个正月,一直持续到农历二月初二,有“华北第一大古庙会”之称,被外国人称为“中国老百姓的狂欢节”。

历史悠久 成就深厚文化根基

浚县正月古庙会可追溯到十六国后赵皇帝石勒开凿伾山大佛时期,距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当时民众集结进香,朝山拜佛,庙会开始形成。经过1000多年的发展,浚县两山(大伾山、浮丘山)相继修建了许多寺庙、道观,庙会的规模逐渐扩大。

明代,大伾山、浮丘山和浚县县城先后增加了文庙、文治阁、阳明书院等多处寺庙宫观楼阁。这一时期最具标志性的建筑是碧霞宫,碧霞宫的落成,也是浚县庙会由零星、分散向正月汇总的历史转折点。据现存的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七月《重修泰山碧霞元君行宫记》碑载:在五岳独尊的泰山之巅,有玉女池一处,池南有显灵应济碧霞宫,供奉碧霞元君之神。碧霞元君,宋元以后,声名显赫,明朝建立后,又大肆敬神,皇帝将其封为“天仙玉女广灵慈喜恭顺普济护国庇民碧霞元君”,并每年派官员前往朝拜进香。

宗教上的三教合一,佛、儒、道之间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为分散的庙会的聚拢合流奠定了基础,消除了不同信仰者祭祀朝拜时的隔膜和障碍,人们不约而同地接纳了正月上山朝顶这一时间。正月庙会形成了,庙会的规模前所未有,庙会上可以说是人山人海。碧霞宫前戏楼两侧的一副古联,不仅歌颂了浚县的秀丽山水,又感叹了梨园岁月,也道出了浚县正月庙会的空前盛况:

山水簇仙居,仰碧榭舟台,一阕清音天半绕; 香花酬众愿,看酒旗歌扇,千秋盛会里中传。

1989年成立的浚县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先后对吕祖祠、禹王庙、天齐庙、天宁寺、大石佛、碧霞宫等文物古迹进行了修缮。近年来,庙会期间连续举办社火表演大赛,使正月古庙会达到了空前规模,高峰期每日游客达30余万人。

打造豫北平原第一胜迹

远在6000年前,原始先民已在浚县繁衍生息,在浚县源起或形成望族的姓氏就达20多个;已发现、发掘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商周文化等古文化遗址近30处;南北朝至明清各代建筑、石窟造像、摩崖题记、碑刻等400余处。商都迁殷后,浚地称黎,为京畿要地。1994年浚县跻身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浚县历史文化名人灿若星辰:中华儒商始祖子贡,北魏尚书令李崇,唐代文坛的谢偃、王梵志,明代的王越、卢楠都是浚县人。

地以人而贵,人才辈出的浚县引得群贤毕至:孔子周游列国,曾在浚地淇门设坛讲学;曹丕、骆宾王、王维、岑参、高适、贾岛、范成大、王阳明、王铎等在浚县留有佳作。浚县古庙会所在的大伾、浮丘两山平地突兀,景色宜人,文物古迹荟萃,摩崖题记遍布,有“登浮丘即朝东岳,攀大伾如游三壶”之称,被誉为“豫北平原第一胜迹”,是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名城孕育了古庙会,县城与两山紧依相连,“十里城池半入山”,具有城市山林特色。观景是古庙会的一项主要内容。大伾山是禹贡名山、国家4A景区,文物荟萃,风景秀丽,尤以天宁寺的大石佛最为壮观,为佛教胜迹。古朴自然 民间艺术百花齐放

现在,一年一度的古庙会,各种各样的活动吸引着四面八方的人们。“八丈佛爷七丈楼”北侧石岩上的“子孙窑”旁,聚集着好奇欢乐的人群。传统的民间社火,扭秧歌、踩高跷、耍狮子、舞龙、竹马、武术、旱船等,热火朝天。尤为热闹的是正月十六,文艺团体纷纷登场,马戏团、驯兽团、杂技团、武术气功表演团,把庙会声势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地方小吃,香气扑鼻,铺牛肉、黄米糕、胡辣汤、酥火烧、石子馍、酸辣香麻丸子汤,不一而足,风味各异,煞是诱人。社火各地有,唯有浚县盛。最多的一年,正月古庙会上竟有150多家社火班子参加演出。说它村村有社火真是一点儿也不夸张!为了这一场在庙会上的表演,所有的社火班子都会在头天晚上开进县城,到土地庙烧香、火神庙上供,长跪高吟,然后便是丰盛的晚宴和一夜无眠的兴奋。次日7时,社火队高擎如林的彩旗,擂动惊魂的战鼓,燃起炸不完的长鞭炮,吹响在古代战争戏中才能见到的长长尖子号,滔滔地拥向山顶的会场,齐聚于神圣的庙前。百多场社火表演,常常到太阳西斜时还进行不完。

浚县的泥咕咕却典雅许多。它力求美观、朴素。所画多用原色,少有兼色。黑、棕做底,上绘红、黄、蓝、绿、白,颜色因是鸡蛋清调成,涂上后明光发亮,十分抢眼。泥咕咕也能吹响,尖尖的声音像孩子哭。一个会期下来,每个孩子都会得到几个,于是便鼓起腮帮子,恨不得把两眼吹花。当地风俗,年轻的媳妇和年长的老妪赶会必买泥咕咕,回去分送给见到的每一个孩子。“给个泥猴子,明年生儿子;给个咕咕鸡儿,生子又生孙儿”。孩子们拿在手里,便会扯腔扯调地喊起这地老天荒的民谣。民间崇尚童贞,相信童言的灵验。

乡情乡韵 树中原民俗文化奇葩

浚县庙会上,还有很多奇特的庙会习俗。在大伾山和浮丘山,人们随时都能看到,路边桥头寺庙内的树枝上,系着无数红头绳,还有小孩跟着游人卖红头绳。上山的游人,都会买几尺红头绳,扯断一截拴在自己上衣的纽扣上,另一截系在路边树上或庙内栅栏上,意为结缘免灾,福跟人行。系得多了,便成了庙会的一道风景。

浚县庙会上的拴娃娃,比起淮阳太昊陵庙会,仪式简单随便了很多。这儿的娃娃通常为陶瓷的药葫芦,一寸多高,上系一条约一米长的红丝线。来求子的妇女要捐一些钱,多为5元左右。求子主持者多为年轻男子,神情格外严肃,他们一手接钱,一手将娃娃给求子者,并高喊着随口给娃娃起的名,如山保山根铁锁之类,叫他们跟人回家,还念叨着要听话。得到娃娃的妇女则小心翼翼,将红丝线缠在前襟扣子上,一直往前走,不回头。传说要是回头娃娃就会记住路溜回来。

浚县庙会结束时一般会有几台大戏对唱,唱的多为浚县人熟悉的“瓦岗戏”。与此相呼应的是夜晚由老太太组织的唱神歌,被称为“给老奶奶暖会”,这是一种民间娱神和自娱的活动。细听起来,会发现两个奇怪现象:第一,老太太们声称是给“老奶奶”(碧霞元君,道教神)祝寿,可有些神歌是唱佛;第二,有些神歌还夹杂着上世纪浚县一带流传的革命歌曲。浚县庙会多年来一直沿袭着这种习俗。

此外,浚县庙会的音乐表演也是一大特色,表演中的佛教音乐曲牌有《风入松》、《往生佛》、《锁南枝尾》、《六句赞》、《小开门》等。1957年,浚县僧侣组成安阳地区音乐代表团,参加省第二届民间音乐会演,演出了《六句赞》、《风入松》等曲调,受到各界赞扬。

第三篇:民俗文化

山西文化与内蒙古文化中不同的展演

十年腾飞看深圳,百年发展看上海,千年古都看西安,五千年文化看山西,民族风情请看内蒙古。

(一)民间文化:

晋商文化。天下最富是山西,当然这是百年前的事情了,百年前的天下最富的山西,随着国之殇而落幕。但是晋商文化确成为山西的宝贵财富,也融进了现代山西人的血液里。

再次,为佛文化。

山西是个很讲佛性的省,这跟著名的佛教名山之首,文殊菩萨道场--五台山有很大的关系,对于信仰,我不好说什么,但是在当今物欲横流,信仰缺失的社会里,心存佛性,也算善莫大焉。

BM201310243866

品中国味道 诉民大情怀

第四篇:民俗文化

县域文化

社火

(一)社火

(二)灯阵 宝卷

老调 土门戏 山歌 曲艺

剌绣 剪纸

社火

(一)春节闹社火,是我国民间流传较为广泛的一种文化活动。每当新岁复始、春风沐浴大地之时,满脸堆笑的庄户人精心装扮的社火队,便伴随着欢快的锣鼓声和噼里啪啦的爆竹声,出现在四街八巷,观者如潮,热闹非凡,为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而又祥和的节日气氛。

闹社火的风俗,由来已久。上可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的远古时代,那时,“社”与“火”都是保佑人们安康幸福,主宰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的神。古人类在祭神活动中,集体化妆、祈祷、祭拜,然后燃放烟火,挥舞利剑,驱散妖魔,那便是社火最原始的一种形式。到了宋代,社火已在许多地方流传开来,南宋周密的《武林旧事》中说,宋代北方有街坊杂耍演出,称为“社伙”,后来改为社火。演变到今日,社火已成为过年时必不可少的一种民俗文化活动。在古浪,几乎各地都有村民自发组建的“元宵会”,专门负责社火活动。每年正月十二正式演出,正月十五元宵节达到高潮。其地方特色之明显,群众参与兴趣之浓厚,非其它娱乐活动所能相比。

流行于古浪的社火形式,主要有高跷、芯子、秧歌、腰鼓、舞龙、舞狮等,因其形式独特、阵容庞大、装扮古朴典雅而倍受广大群众喜爱。走在社火队最前面的,通常为锣鼓队,他们充当整个社火队的“领舞”,掌握社火行走的方向和快慢。两人抬一大鼓,1人司鼓,6—8人紧随其后打击腰鼓,另外3人各持钹、锣、铰子,锣鼓齐鸣,声震霄汉,气氛威严。锣鼓队中间,最显眼的当属秧歌手,他手中高旋一柄大伞,伴随着锣鼓紧密的鼓点节奏,不断引颈高唱一些具体生动,诙谐有趣,妙语连珠的秧歌,惹得围观者笑声如潮。秧歌歌词大都是恭贺新春、歌颂政策、祝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福寿安康的一些话语。秧歌一般由四句组成,两句为一节,相互押韵。唱完第一句,锣鼓轰然齐鸣,又嘎然而止,紧接着唱第二句,节与节中间稍停顿片刻,由锣鼓奏鸣(俗称砸家伙),然后一口气唱完第二节。鼓乐与歌声之间巧妙配合,形成波澜壮阔、声震霄汉的气势,为整个社火队增添了不少氛围。秧歌一般随编随唱,因地因人而异,如社火队到政府机关拜年, 秧歌手即唱: “你教我唱(来),我就给你唱,唱的是英明的党中央。一号文件暖人的心(呀),农民脸上就笑盈盈”,唱完一首秧歌,锣鼓队便急忙往前涌动。秧歌手忽然看到前面有人燃放鞭炮,喜迎社火,便停下脚步,即兴为他编唱了一首:“张老三(吗)你真大(的)方,点的鞭炮就丈二长。我怎么知道是丈二长,斗大的元宝就往屋里淌”等等。兴之所至,秧歌手也不时调侃一下挤得水泄不通的大姑娘、小媳妇:“正月十五(就)雪打灯,大人娃娃(嘛)游百病。大姑娘游得乐开了花,小伙儿夜里把床尿下”,惹得人们前俯后仰,捧腹大笑,那些姑娘媳妇们早已羞得满脸通红,溜得不见了踪影……

土门高跷社火

麻婆闹春

锣鼓队之后紧跟着“春官”老爷的仪仗队,他们手持五色彩旗和写着“回避,肃静”、“普天同庆”、“国泰民安”字样的招牌,走得非常端庄自然。“春官”老爷则头戴乌纱,身穿蟒袍,手持羽扇,前后左右由装束精干的道锣、探马、报子、门子、差役前呼后拥,显得仪态万方,威风凛凛,神情自得。“春官”是整个社火队的带头人,他代表着“春神”行驶司春的职权,在社火队中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威,按照当地习俗,春官行进过程中,文官见了要落轿,武官见了要下马。当然,春官必须由当地德高望众者方可担任,社火队每天出发前,必先到春官家请老爷,下午歇身子前,先必须将春官送到家,谓“送老爷”,可见春官有多么尊贵!

春官老爷之后才是整个社火队的核心和主体——“身子”。这些“身子”依照某一出戏的部分或全部角色进行化妆和穿戴,如《黄河阵》、《白蛇传》、《西游记》、《封神演义》、《回荆州》、《火焰驹》等,也有的社火身子是乱劈柴,将几个折子戏里的人物共同串起来,古浪将闹社火叫“出身子”。那么社火中为啥将这些角色叫“身子”呢?这里面还有一段不同寻常的来历:春秋战国时代,楚庄王外出打猎,返回途中,突遭敌军包围。为了安全突围,有臣子向他献了一计:以活享一品棒禄,死封庙祭灯官为筹码,雇请了一个与楚庄王面貌相似的放羊人作替身。羊倌穿王服,戴王冠,骑高头大马,前有探马报信,武士开道,后有男女歌舞班子随行,全似楚庄王銮驾在朦胧夜色中行走。楚庄王则扮作哑巴,脸上抹黑,翻穿放羊人的皮袄,旁边有武士暗中保护,混在逃难的百姓之中安全脱身。而替身则被敌人当成楚庄王,一路追杀。替身仓慌逃命,钻进了一家马棚里,爬在槽头上不敢动,纱帽也戴歪了。恰巧这家的主人来贴春联,误将“槽头兴旺”贴在纱帽上。后来,楚庄王当了七雄之霸,为纪念这段经历,每逢春节便组织大家装扮耍闹,形成今天的社火“身子”。

古浪最出名的社火当属土门的高跷社火和芯子社火,社火身子踩在高跷上,排成一队,气势威武壮观。那些手持兵刃的天兵天将,怀抱赛虎犬的二郎杨戬,火眼金睛的孙悟空,憨态可掬的猪八戒、俊俏飘逸的天仙女……凌空行走在人头之上,令观者心悬三尺,眼花缭乱。芯子社火则由一辆接一辆的彩车组成,彩车里面是钢筋焊制的铁芯子,社火身子被高高固定在上面,形成各种造型,人称芯子社火。按照当地的乡俗,两队社火如果迎了头,必定会产生空前绝后的热闹景象,两队鼓乐顿时喧天奏鸣,两班人马群情勃发,社火身子或扬袖蹦跳嬉戏,或挥舞兵刃相互“交锋”,形成社火表演的高潮。

舞龙表演

东洋车子

其他地方的社火,多为“跑社火”,以舞龙、舞狮、腰鼓、秧歌、蜡花、东洋车子、旱船、大头和尚为主。蜡花姐儿身着彩色女腰裙,在丑公婆的带领下,紧随鼓乐节奏,脚下踏着“十”字步,手中舞弄着彩扇或彩带,边走便唱民歌小调,活泼有趣,婀娜多姿。有时丑公丑婆还手拿扇子边扭边说唱,像说快板似的,社火中称为“打交儿“;腰鼓队则头戴英雄巾,身着紧身镶边衣,灯笼裤,步伐俊健,鼓声时而舒缓,时而紧密,铿锵有力,气势磅礴;舞龙队各个头上扎着白毛巾,身着黄色镶边衣,在手举“明珠”的领舞指引下,将一条彩龙舞弄的忽起忽伏,左右盘旋,上下翻腾,形象逼真、活灵活现;舞狮者不断展示自己的“拳脚”功夫,与满身系着铃铛的狮子相互挑逗,打斗嬉戏;大头和尚则手持降魔木,憨态可爱地表演各种姿态的舞蹈……最能活跃全局的人物,还要数翻穿皮袄,脸上抹黑,手持油污鸡毛的膏药匠。他们滑稽幽默,诙谐有趣,边走边扭,随时随地制止乱闯乱挤的观众,起到维持秩序的作用。膏药匠是古代医生的代称,出现在社火中,代表着万药之灵,又名“八面风”,具有驱散瘟疫,促进健康的良好祝愿。谁家的小孩若有幸被膏药匠涂抹了膏药,据说能驱除毛病,健康乖爽…… 过了元宵节,社火队还要挨门挨户“串门”,也有的地方在初十前进行。每至一家,主人必要早早候在门外迎接,燃放鞭炮,敬烟敬酒,送上瓜子糖果之类。春官老爷进到堂前,焚香化纸,祝福他们一家五谷丰登、健康平安。社火队敲锣打鼓,绕院数圈,秧歌手合着锣鼓唱几首吉祥的秧歌,然后再转到下一家。等社火串完门,举行卸“身子“仪式后,一年一度的社火表演才算正式结束。

社火

(二)古浪社火遍及城乡,且村里都组织有“元宵会”,专管闹社火事务。旧时,每年从正月初六到二十日为闹社火时间,各村又依具体情况,或七八天,或十多天不等。社火队奉庄王爷为祖师,开闹叫“出身子”,要全体敬拜庄王;闹毕,谓“卸身子”,亦要全体谢庄王。

社火队中最尊贵的是春官老爷,由合村公举德高望重的长者担任(清代,一般穿蟒袍,戴纱帽,戴假胡子,手摇羽扇,倒骑着驴马)。春官两侧各有一位陪官(有的地方也叫灯官老爷),穿戴袍褂,戴胡子,摇扇。春官前面是仪仗队,排列着若干旗手和打牌手,牌上写“普天同庆”、“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和“回?quot;、”肃静“等。仪仗队前南是两个门子,装束十分精干,身缀许多小铃铛,手执拂尘前呼后应。仪仗队后面是鼓乐队,其后才是社火队。到了民国以后,春官一般穿绸缎袍褂,戴礼帽,手摇羽扇,骑着马驴(也有步行的)。陪官亦穿戴袍褂礼帽,仪仗、回避之类多已减去。社火队各地不一,有的是高跷,有的是地奔;装扮内容也各异,有的是一出戏的全部人物,如《黄河阵》、《白蛇传》、《西游记》、《回荆州》等;有的是”乱劈柴“,把几上折子戏的主要人物串起来。不论哪种形式,都伴有鼓子手、”腊花姐儿“、”东洋车子“、竹马子、”妖婆子“、”瓜娃子“、棒槌娃、张公背张婆、大头和尚戏柳翠、旱船、狮子、龙、火流星等。”姐儿“多以男扮女。行走时,随着鼓乐节奏,扭摆起舞;到了家庭院落,则玩耍各种套路,并随民歌小调的唱和,翩翩起舞,叫”玩坐场“,这是社火队中最精彩热闹的场面。维持秩序的是滑稽导角”膏药匠“,抹黑脸,翻穿皮袄,头戴破草帽,身背串起来的小铜铃,一手拿牛角,内盛污油锅煤,一手拿鸡毛沾着油污,吆吆喝喝。他一声”膏药-“,人们便自觉让开,否则就会被鸡毛油污涂在脸上。

社火队每天早上出发前要到春官家”请老爷“,下午歇装前要把春官送回家,叫”送老爷“,天天如此。社火开始第一天,要到村上各寺庙庵观、峨博、泉头、井口以及数百年老树前上香、磕头,以祈神灵保佑。第二天起,挨家串户”上香“。每至一家,主人要燃放鞭炮,磕头相迎,春官进堂屋焚香化纸跪拜,祝福全家生财发福,五谷丰登,四季平安。社火队绕院数周,领唱秧歌的和着锣鼓几支预祝吉祥如意的秧歌,而后”腊花姐儿“等舞蹈歌唱,或玩坐场及其他套路。主人以烟、酒、糖、茶、肉菜等招待。一般活动并为停顿,食物塞在角色手里或者口里,并向龙口和狮子口里各献进几个馍头,挂上一匹彩红,递上一个红包(内装小钱,数量不等),叫”顺心“。而后离去另闹一家。

社火的道具和化妆

老爷:手拿芭蕉扇,头戴大礼帽,身穿长袍,戴髯口,老爷前面有两个人饰抱子。

抱子:手拿佛尘。

老爷后面的左排有头场子:头戴公子巾,身穿粉红袍,手拿扇子,也戴髯口。右排有二场子:穿紫红长袄,左手拿小竹蓝,右手拿小笤帚。头场子后面跟鼓子手若干名:每位背小鼓一个,头戴毡帽别纸花,身穿黄色衣裳。二场后面跟腊花子若干名:头带假发别纸花,身穿大巾妇女衣裳,穿裙子,手拿小锣或纸扇。再后面跟毛女子:头戴假发别纸花,手提红绿绸子。

鼓子手后面跟棒锤娃:头戴着别纸花的毡帽,手拿两根木制棒锤。最后面跟姜太公;头戴凉帽,手提鱼杆,戴髯口,身穿黄袍。中间还有头戴破草帽别纸花,身反穿皮袄,手提油瓶子的”寡娃子“,来回跑动维持秩序。

还有狮子、龙、旱船、”寡娃子拉驴“、”光棍“、”麻婆娘"等。

必要的道具:大鼓、钹、锣、唢呐等。

社火传说 很久以前,有一个皇帝叫苗庄王,他在琐阳城里过着安闲的生活。可是,有一天,敌人的千军万马包围了琐阳城,苗庄王并不着急。他慢慢的招集部队,商议对策。只见,敌人离城有二十里,安营打寨,营挨营,旗连旗。最前面有一个高士,骑着一匹骏马,后面有一字长蛇旗,二龙出水旗,三才混元旗,四门兜底旗,五处五方旗,六丁甲旗,七星北斗旗,八卦连环旗,九宫遮阳旗,十面埋伏旗……那场面真是旗幡招展,号带飘扬。

灯阵

元宵节举办“黄河灯会”,逛“黄河灯阵”,是生活在黄河两岸人民的古老传统年俗。这一风习,在我县黄羊川、土门等地较为盛行。当一轮明月款款升起时,365盏灯组成的绵延一里多长的灯阵便大放光明,与溶溶月光交相辉映;观灯、逛灯的人如潮涌动,锣鼓声、唢呐声此起彼伏;整个灯场一片欢腾,仿佛天上人间都沉浸在这喜庆而光明的气氛中了。

关于“黄河灯会”的起源已无从考究,但其美好传说在各地或同或异广泛流传。相传,很早很早以前,有一年旱魃作怪,天气持续干旱不见滴雨,泉水干涸了,庄稼枯焦了,老百姓的日子过得非常凄惶。有一位镇关大将。名叫李黑虎,看到这一情景,心里十分难受。为了拯救苦难的百姓,他翻山越岭,历经千难万险,找到了旱魃,凭着一腔正气和高超的武艺与旱魃进行了殊死搏斗,终于战胜了旱魃。然而,他的这一义举却触犯了天条,玉皇大帝非常生气,旨令姜子牙率365位正神,设下了“九曲黄河阵”,要斩灭李黑虎,黑虎有一个小妹,聪明伶俐,智勇双全,她为搭救哥哥的性命,穿阵斩将与姜子牙较量了七七四十九天,恰好在正月十五这天,破了阵,败了姜子牙,并把这险恶的“九曲黄河阵”也化作了浩浩荡荡的天河——这就是今天的黄河。自此以后,人们每年元宵节要以灯为神摆阵逛灯来纪念这对仗义的兄妹。

另一传说出自《封神演义》。赵公明的三个妹妹,即氏“三霄娘娘”,为报姜子牙杀兄之仇。摆下九曲黄河阵,要擒杀姜子牙。但姜子牙巧妙地走出了黄河阵,战胜了三霄娘娘。因此.在后来出现的“黄河灯阵”中,人们认为能走出黄河阵,便可逢凶化吉。

随着历史的演变,灯会不断地赋予了新的思想,新的内容。如今的灯会,人们应用现代科技成果,巧妙地将历史与现实融合,除尽情寄托自己追求光明、善良、幸福、吉祥的美好愿望外,还用一盏灯代表一天,365盏灯代表一年,象征和预示国泰民安、民阜年丰、天天光明的盛世景象。

宝卷

宝卷源自敦煌变文。它集文学、音乐于一体,是一种流传久远的古老说唱艺术。念卷在古浪广泛流传,是一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古老传统的文化活动。

在冬闲的长夜里,尤其在过年的日子里,左邻右舍、当家户族的男女老幼相聚在热炕头或火炉边,众星捧月般围坐在“念卷人”周围,倾听宝卷。“念卷人”往往嗓音很好,善于歌唱。如果条件允许,旁边还有二胡三弦伴奏。整个过程时念时唱,每唱至末句,在场众人要合唱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之类的唱词,称之为“喝佛”,气氛很是和谐。

卷本中吟唱曲调较多,有哭五更、降香调、过江调等数十种。通俗的说法,有“五音调”、“七音调”、“九音调”、“十一音调”等按唱词每句字数区别的音调。流传的卷本主要有《四姐卷》、《对指卷》、《红罗卷》、《紫荆卷》、《康熙爷私访山东》、《红灯卷》、《包公三下阴曹》、《白马卷》、《鹦哥卷》、《救劫卷》、《牧羊卷》、《白玉楼挂画》等四五十部。

“八一”厂演艺人员采访土门念卷风俗

念卷是一种富有教育性和娱乐性的寓教于乐的活动。所有卷本中,都贯穿了被传统道德所推崇的忠、孝、节、义,所有卷本的主人公都是心地善良、忠贞不渝的正面人物,他们往往要经受诸多非人的苦难,直至最后,苦尽甜来,善得善报。这种故事勉励人们忍辱负重,积德行善,尽忠尽孝,让人相信因果报应,对生活充满希望和憧憬。

当然,作为一种旧文化的遗传,“卷”不可避免地带有落后性,其中宣扬封建迷信、维护男尊女卑即是糟粕。

念卷有好多讲究。念卷前,念卷人要洗手、上香,是十分恭敬的。人们称卷本为“宝卷”。倘向人家借卷本,不能说“借”,否则人家不答应,要说“请宝卷”才行。卷本不能随便乱扔,一般都用一块红布包起来,保存得很好。过去,读过书的人要抄卷,每次动笔前都要洗手、上香,恭敬其事。尤其老人们,把卷本看得很神圣。

念卷作为一种旧时代的文化活动,给人们提供了大量的精神食粮,尤其通过中华民族传统道德观念熏陶感染了一代代人的情操品质,对社会的安定和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现在,现代文明在农村中迅速普及,念卷这种活动不多见了,但这种独特风俗还在保留着。

老调

古浪地处边远僻地,在旧时代,交通闭塞,经济落后,人们的文化生活较少受外界影响。但古浪人民性格开朗,热爱艺术,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地方艺术,老调音乐就是其中之一。所谓“老调音乐”,就是古浪民间艺人借以表现本地特有的戏曲内容的一种流传久远的独特的音乐形式,它有固定的曲牌,固定的旋律。古浪老调音乐以半自创半借鉴的形式出现,估计源于明代。老调音乐在数百年的发展中,创作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剧目,一些音乐形式在长期传唱中固定下来,成为具有独特地方色彩的老调音乐曲牌。

古浪流传的老调剧较多,常见的有《赐福》、《百宝箱》、《下四川》、《阴功传》、《投朋交友》、《两亲家》、《彦贵卖水》等,流传地域主要在大靖、土门一带,剧中运用的曲牌主要有“月头调”、“慢诉”、“紧诉”、“西京”、“东京”、“京板”、“五更调”、“冈调”、“长城调”、“琵琶调”、“老龙哭海调”、“苦诉调”、“银纽丝调”、“月尾调”、“过江调”等。老调曲牌在具体剧目的运用中,由多种曲牌连缀而成,其中“月头调”(又叫上月调)起头较多。一剧中十几个到二、三十个曲牌不等,曲牌可以前后重用。

老调音乐在旋律上与现代眉户有相似之处,但它更质朴,更古奥,更具乡韵土味。在表现方面,尤其长于叙述悲酸凄婉的磨难故事。其音调高亢、昂扬,旋律曲折回还,乐句长短相间,节奏快慢相应,风格粗犷而不失细腻,格调通俗而不失幽雅。古浪老调与眉户存在一种亲缘关系,但究竟是源渊关系,还是变种关系,抑或是支系旁系,尚待深入考证。古浪老调的伴奏比较简单,也许为了适应农村的简易条件,一般由干鼓、响铃、三弦、二胡、板胡组成,演唱者往往也是乐师,操一种乐器。在表演上,无角色演员,实际是一种演唱叙述。农闲时节,艺人们凑在一起(一般一个村就可组班,小村庄则与邻村凑班),夏日傍树荫,冬日围炕头,在村中男女老幼的环围中一折一本地用音乐和歌声讲述那些扬善疾恶的传统故事。一般场合,开场都要先来一段《赐福》,也叫《大赐福》,分唱八洞神仙,祈仙赐福之意。之后,才演唱其它剧目。剧中故事都富有强烈的正义感,正面人物具有高尚品德,也就是说,剧目内容十分健康,偶有鬼神故事,也喻含正义,也不能完全以迷信斥之。无疑,这种表演,既具娱乐性,又具教育性,寓教于乐,教在乐中,为群众喜闻乐道。

老调剧目的故事,有些取材于传统戏剧和古代小说,如《百宝箱》 就取材于“三言小说”中《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故事强烈谴责那种见利忘义的丑恶行径,同时,也反映出旧时代妇女的低下地位。《彦贵卖水》则取材于秦腔剧《李彦贵卖水》。也有一些是贴近农村生活的剧目,如《两亲家》,表现两亲家之间时好时恼的喜剧生活,告诫人们要多讲道理。老调剧目的歌词也很优美,文学性很强,如《阴功传》中商人冯老儿观察流浪女一段就不错:“头上的青丝如同墨染,两绺绺眉毛赛过弓弯,灯笼的个鼻子长得端了又端,粉白的脸蛋长得真正好看,两耳坠腮挂了银耳环,身穿石榴裙红得那么好看,八福罗裙扫脚面,裙下面露出个小小金莲。” 这段描写,重彩浓墨,绘声绘色,而且韵味和谐。于此,可以看出古浪老调音乐戏剧的优雅高尚了。

在现代文明冲击下,老调音乐日渐衰微,后继乏人,所存艺人寥寥无几了。幸《甘肃省戏曲音乐集成·武威分卷》设立了“古浪老调音乐”专目,使这一古老艺术的主要内容可得保存,也是爱好民间文艺的人们的一件欣慰事。

土门戏

来源:县志办 作者:杨先

土门的戏是有来由的。

有一年,据说土门来了位过路的风水先生,在城东一处茶馆里喝茶歇脚时,听到几位老人在谈喧土门的富庶,不由地叹了口气,自言自语道:“好地方固然是个好地方,只可惜七星楼倒了,马石河干了,笔架山挖了,成了个空架子了……”说完,就起身离去。那几位老人听得摸不着头脑,想想他的话里暗含玄机,便跟在他后面,想问个究竟。那风水先生见了,回过头来说:“别跟了,快唱戏去吧!”……

于是,土门的人就唱戏,而且终年不断。这儿的人们不仅有唱秦腔、唱眉户的,还演木偶戏和皮影戏。秦腔在陕山会馆,眉户在大庙,两个戏班各自粉墨登场,演绎着人间的悲欢离合。尤其是逢年过节、婚寿喜事,大户人家要献戏,方寸之地竟有六、七个戏台,台台都唱,相互竞技,谁的观众少了谁丢人,谁的看客多了谁耍人。如此一来,暗地里较上劲儿,学艺时就不得含糊,唱念做打得样样精通,每个戏班的水平都在竞争中得以提高。更多时候,则是爱好者三五成群,聚在村头树下自弹自唱,唱腔有板有眼,一点也不含糊,颇像行家里手,引来村里人及过往行人的啧啧赞叹。

其实,这儿的人爱戏、唱戏是有历史根源的。土门在明朝时叫哨马营,居民稀少。后来,从陕西西安府富平县土门移民迁入,这些先期移民带来先进的生产力,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移民成为当地的主流,其乡音不改,文化之根又在陕西秦地,因此土门人爱戏、唱戏就不奇怪了。

当然,土门的戏能在一年四季里有人听、有人唱,离不开当地繁荣的经济。土门地势广阔平坦,土质肥沃,极适合发展农业生产。而土门地处“丝绸之路”北路要道,交通便利,山西、陕西的商人纷至沓来,坐商、行商和小摊贩遍及城乡,“土邑商务甲全县”。在这种情况之下,市民队伍的扩大,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就有了文化娱乐的需求,戏班的兴起便在情理之中。

当然,土门也出过不少有名的艺人,如晏

三、郭扁嘴、赵

七、郭旦儿等。晏三演秦腔《火焰驹》最有名气,可惜在**期间,一次在武威城隍庙唱戏,不料日本飞机来袭,遭遇不幸。郭旦儿(郭聚堂)为凉州“半台戏”班的创始人,演小旦最驰名,每当他挂牌,戏票就一售而空,每当他出台表演,全场就拍手喝彩。据说一家媳妇,看了他演的《柜中缘》,回家做饭时,婆婆吩咐打鸡蛋吃,可她仍然陷于剧情中,问:“妈,打几个郭旦儿?”……

“闻弦歌之声,呀,不知何处大班长;见羽毛之美,哟,才是本地丑大王!”这是集仙观上的一副对联。集仙观有一座四面出角带彩的戏台,台下前面有看戏广场。土门的戏台多是如此,上面的两层是敬神敬佛的场所,下面一层则是戏台。人们信仰与看戏两不误。而神与佛呢,则在人间的丝竹鼓吹中大隐清修,顺便真真切切感受人世的喜怒哀乐,以便更好地赐福人间。

山歌

古浪的山歌也叫“少年”,是一种野外唱的歌。在山上放牧牛羊,或田间劳动时,古浪人都爱唱山歌。山歌一般四句一首,每句七至十字不等,山歌按古浪方言的韵部押韵,韵律比普通话的一一八韵宽得多。也就是有许多在普通话里不能押韵的字,在古浪话里是押韵的。山歌的内容丰富多彩。歌唱爱情、歌唱生活、反抗压迫、渴望自由、向往美好生活、痛斥旧社会、传唱历史事件、赞颂历史人物、歌颂美好事物、揭露社会丑恶等内容无所不有。

曲艺

古浪曲艺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的小戏、小曲、贤孝等,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表现了古浪大地的民间生活,下面仅举几个例子来谈谈。

小戏是古浪民间文学的一种重要体裁。说它小是因为它角色少,仅二三个角色,情节简单,篇幅短小。说它是戏,因为它和戏剧一样有生、旦、净、丑等角色,有台词、道白、科介。又有戏剧性情节。小戏不设舞台,道具简单,可就地随便演出。没有专门的演员;没有底本。因为口头流传,台词各地稍有不同,常有演出者的个人加工润色。古浪流传的小戏约有二、三十种如:《张连卖布》,《花亭会》,《刘海打柴》,《闹书房》,《小姑贤》,《刘全进瓜》等等,小戏大多在正月里闹社伙期间演唱。也在庙会上演唱。

古浪流行的小曲非常多,有“十八杂腔”之说。但实际上十八只是个概数,古浪小曲不下百十种,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唱起来也很随便。可用三弦、二胡伴奏,也可不用伴奏。小曲在闹社伙玩作场时可以唱;在社伙队伍行进中也可一边扭动,一边唱:在作农活时也可边唱边做;走路也可边走边唱。古浪小曲有本地自古传下来的,也有从外地传进来的,和小戏一样,唱词在各地稍不有同,但调子大约还是统一的。小曲可以说是古浪最丰富、最普及的民间文学形式。

贤孝是从武威传入古浪的,是整个武威地区的一种民间文艺。之所以称为贤孝是因为它主要宣传贤良忠孝,扬善惩恶。贤孝或作“弦消”这是因它常在人闲暇时用来消闲娱乐,而又必须用三弦伴唱。它类似外省的大鼓,弹词之类的文艺形式。贤孝一般都是长篇巨制,有些篇目需好几天的时间才能唱完。一些古代小说历史故事往往被改编成贤孝来唱。如《薛仁贵征东》,《罗通扫北》,《双鞭记》,《说唐》,《兰桥会》,《薛刚反唐》等等,都由前人留下的书籍作蓝本,但它们改成贤孝时却大都无底本了,变成了口头文学。贤孝多由盲人说唱,人们把专唱贤孝的盲艺人称“瞎弦”。曲艺往往是师徒相承,口头传授。也有一些曲艺爱好者并不是盲人的也唱贤孝,但属个别现象。贤孝更多的是一些地方民间文学作品如:《打宁夏》,《打西北》,《中卫》,《度荒年》,《十劝世上人》,《十劝干部们》等等。地方性的贤孝一般篇幅较短,富有地方特色。

贤孝是韵文,是按照武威方言的韵部押韵的,即使古浪人唱也要按武威的韵部,最明显的如“|dn”和“ang”通押,古浪用天古音系的韵部,其它前后鼻音通押,而“an’’和“ang’’是不通押的。但唱贤孝就得用武威腔也能押了。

刺绣

刺绣,是古浪民间流传已久的传统工艺,自古就有“十岁学针线,十三进绣房”的古训,作女儿的从小跟随母亲学习针线,学不好一手过硬的刺绣手艺,到了婆婆家必然会遭到叱责。刺绣在清代至20世纪中叶较为盛行,姑娘出嫁前首先要坐绣房,集中时间准备自己的陪嫁品,那些陪嫁品中必须有自己精心制作的绣花鞋、绣花枕头、绣花笘单、绣花鞋垫以及绣花披肩等,出嫁后的第二天,将这些嫁妆摆于院内的八仙桌上,首先供宾客观看欣赏,以显示姑娘的刺绣技艺和针线水平,然后等磕完头,将这些刺绣品端给自己未来的公公婆婆和长辈。因而,刺绣技术是妇女的必修课,自古至今代代相传、针刺不辍。

古浪民间刺绣品具有构图简练朴实、色彩丰富、针法多变的特点,既鲜艳华丽,又素雅大方,从一幅简单的刺绣品中,一眼就能看出古浪人民民风纯朴、敦厚豪放的特点。刺绣内容非常广泛,大多取材于生活中常见的一些花草树木、鸟雀蜂蝶、山川河流、日月星辰,还有那些从没见过的凶猛野兽,如虎、豹、狮子等,以及象征着美好愿望的吉祥文字符号,如双喜、福、禄、寿、幸福美满、吉祥如意等等字样,根据刺绣品的大小,将各种图案和文字相互穿插,巧妙组合,最终形成一幅幅精美的作品。那些心灵手巧、别出心裁的俊俏女子,还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绣制出一些寓意深刻的作品,如百寿图、二十四孝、八仙过海、红楼梦人物、关公、孙悟空等。

刺绣作品

刺绣用的工具极为简单,主要为七彩花线、绣花针、绣花圈等,静坐闺房的淑女们,一听到门外响起货郎担拨浪鼓的响声,便纷纷跑出家门,反复挑选一些自己需用的材料。到了后来,姑娘们自行将注射用的针头,“开发”为刺绣工具,刺绣品也有先前的“绣”拓展到“裰”,用针头裰出的那些鞋垫、笘单图案,越发显得惟妙惟肖,精美好看。

每逢端阳节,古浪民间艺人纷纷大显自己的刺绣绝技,制作一些花样别致的荷包和饰品挂在小孩们的脖子上。荷包里面装上从高山上采回来的香草,外面绣上精美的梅花、荷花、蝴蝶等,精致好看,清香四溢。有的荷包分里外两层,作抽屉状,有的仿制三叶草的样子,样式繁多。据说,孩子们带上这些精美的荷包,能消灾辟邪,身体健康、活泼可爱。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古浪手工刺绣品愈发显得针法细腻,层次鲜明,手感舒适,极富立体感。无论是一件普通电视罩子,还是一双手工布鞋,或是一双小小的鞋垫,人们都能凭借着一根小小的银针,揉进丝丝缕缕的情意,赋予它以全新的生命力,使其不仅实用,而且具有欣赏与收藏价值。

剪纸

剪纸艺术在古浪大地上流传较为广泛,旧时每逢过年,家家户户都要在窗户上贴上用红纸剪的“窗花”,门上贴上“门花”,结婚时必须在陪嫁的物品上贴上“双喜”,在新房的床户上贴上“龙凤呈祥”等剪纸图案,这些乡俗风气至今还在农村非常盛行。

古浪民间艺人的剪纸作品有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在造型上除了常用一些对称、均齐、平衡、组合、连续等技法,还惯用一些夸张变形的手法,力求“圆如秋月、尖如麦芒、方如青砖、缺如锯齿、线如胡须。” 从而产生了千刻不落,万剪不断的结构和形象逼真的效果。在选材和立意上采取自然主义的写实手法,突出主体,大胆舍去次要部分,使作品的内容一目了然,富有美感。

创作

剪纸作品大多出于乡村妇女和民间艺人之手,他们以现实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作题材,凭借纯朴的感情与直觉印象,用一副剪刀和他们巧妙的双手,铰出一幅幅精妙绝伦的作品。这些作品大都取材于常见的一些事物,如太阳、月亮、星星、飞鸟、云彩,猪、马、牛、羊、鸡、喜鹊、蝴蝶、蜜蜂;桃、李、杏、梅;以及麦穗、谷穗、柴房、粮跺等等,作者将这些事物,同地面上的人群、动物同时安排在一个画面上,并配一些代表吉祥富贵的字符,便形成一幅幅精妙绝伦的剪纸作品。有寓意良好祝愿的《招财进宝》、《年年有余》、《二龙戏珠》、《喜鹊登梅》、《天官赐福》等作品,也有反映爱情生活的《双喜临门》、《蝶恋花》、《鸳鸯戏水》、《龙凤呈祥》、《孔雀嬉牡丹》等,还有《三国演义》、《西游记》等作品中的人物,戏剧脸谱,当地神话传说剪纸等等。民间艺人杨生花的剪纸作品《蝶恋花》、《双喜临门》倍受人们称赞;干部卫生选则是中国剪纸协会会员,他的剪纸作品因构图别致、风格独特曾多次发表在《解放军画报》、《半月谈》、《中国国防报》、《中国审计报》、《美术报》、《甘肃日报》等报纸上,为专家学者所称道,同时被业间称为“凉州第一剪”。许多剪纸作品线条明快简练、思想内容单纯、寓意浑厚深刻,充分反映了古浪人民那种朴实无华的情怀和美好纯真的愿望。

第五篇:凤翔看泥塑(推荐)

凤翔看泥塑

凤翔泥塑,为民间观赏艺术形式之一,过去俗称“耍货”,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最早起源于明代凤翔县六营村。据说,明朝的时候,朱元璋军队一部中的第六营兵士屯扎于此,这个村便命名为“六营”。这些来自江西的兵士有制陶手艺,闲暇无事,就和土为泥,捏制各种形态的泥活儿当做玩具,并且彩绘示人。后军士转为地方居民,其中部分人重操入伍前的陶瓷制作手艺,利用当地粘性很强的板板土,和泥捏塑泥人,制模做偶彩绘,然后到各大庙会出售。当地百姓购泥塑放在家中,用以祈子、护生、辟邪、镇宅、纳福。

习仲勋对凤翔泥塑并不陌生,早在1932年两当兵变前部队驻扎凤翔时就见过,集镇的摊点上,百姓家的炕头、衣柜上,随处可见泥老虎、泥娃娃等,其古里古气、土里土气的特点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次到宝鸡,老人家决定亲自去看看,这项流传西府上千年的民间工艺现在生存、传承、发展的情况怎么样,这个有代表性意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千万不能失传。

带着牵挂,带着关心,1989年2月10日,农历正月初五,习仲勋一行驱车离开宝鸡市区,东行穿过虢镇,再北折上原,直奔凤翔县传统泥塑村—六营村。“习仲勋副委员长要到咱们村来看泥塑!”消息不胫而走,很快就传开了,全村男女老少无不欢欣鼓舞,加上又是大年初五,到六营村走亲戚的人络绎不绝,整

个村子沉浸在一片喜庆欢乐之中。

尽管春寒料峭,吹着北风,但当天天气晴好,没有一丝阴沉。村民们热情洋溢,在村干部和保卫人员的指点下,自觉站立在街道两旁静静等候着习老。早晨8点多钟,一辆黑色小轿车徐徐驶进村子,后面是一辆白色面包车。车子停在泥塑艺人胡新明家的门前,习仲勋微笑着从面包车上走下。他没戴帽子,身穿深蓝色风衣,步履稳健,精神矍铄,既有将军的风度,又有老者的慈祥。习仲勋像见到老朋友一样,热情地紧紧握着一双双长满老茧的手连连问好:“大家过年好,大家过年好!”并说,看到你们一个个喜气洋洋的神情,就知道你们过得很好。

陪同的领导特意向习仲勋介绍了农民泥塑家胡新民。习仲勋看着这个年轻精干的小伙子,高兴地说,好啊,到你家去看看。年仅24岁的胡新明激动得泪水夺眶而出,用微颤的声音向老人家问好:“习副委员长好,您老人家辛苦了!”一老一少两双手紧紧的握在了一起。

胡新明1965年出生于凤翔县泥塑之乡——六营村,从小就受到乡土艺术的熏陶和祖传艺术的感染。上学期间,就己显露出对绘画和雕塑艺术的灵气。但在70年代以前,家中缺吃少穿,泥塑成了贴补家用、换取口粮的“讨饭手艺”。胡新明小小年纪就跟着父亲用架子车拉着“泥耍货”到百里之外的陇县、华亭等地走村串乡,“耍货耍货,一毛钱两个”地喊着去叫卖,以换取微薄的收入在“黑市”买点粮食,或者干

“泥娃娃”换些馍疙瘩、破衣服、旧皮鞋。在极“左”思潮的影响下,这种事情只能担惊受怕偷偷干,惟恐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受到批判。历史的车轮向前滚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西秦大地,民间艺术也得到新生。在传统泥塑手工艺濒临灭绝失传的关头,胡新明1982年初中毕业回乡,适逢农村改革包产到户,农民再不用长年累月扎在地里干活了,许多人家捡起了祖传手艺,希望开创新的生活。凭着对民俗文化艺术事业的执着和喜爱,胡新明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不但掌握了传统工艺技法,而且在发掘创新上倍下工夫,塑造了许许多多的艺术形象,成为一代身怀绝技最具代表的民间艺人。

有次一批来华访问的法国友人专程到陕西要看“凤翔泥娃娃”,原来其前辈一百多年前曾从中国带回一批美轮美奂的凤翔泥塑作品,嘱托后代有机会一定要到中国寻访泥塑的故乡。胡新明作为凤翔泥塑的新传人参加了给外国友人的“泥娃娃”制作演示。1983年,凤翔泥塑被选送到南京艺术学院办展览,胡新明不仅有作品入选,还应邀走上讲台,讲了凤翔泥塑课。同年,陕西省文化艺术采风团来到凤翔县,县政府举办了联欢晚会,胡新明及其父母亲等许多民间艺人都被请去登台献艺。胡新明在10分钟内,用泥巴捏成了熊猫、松鼠、猪、羊等4只小动物,赢得全场一片叫好声。

1985年,陕西省政府在美国明尼苏达州举办“陕西月”活

动,胡新明被省上选定为“中国陕西民间艺术交流团”4名成员之一,带着300多件泥塑作品和用皮箱装着的100多公斤泥巴,平生第一次乘坐飞机,作为友好使者飞往大洋彼岸,参加了“陕西月”活动,在旧金山、圣保罗等11个城市及8所学校进行了泥塑表演和讲课。此次在美国共42天,胡新明他们4个艺人制作的泥塑、微雕、剪纸和国画作品为国家换回外汇23万多美元,胡新明个人也领到了500美元补助,回家后他用这笔钱为家里办了许多大事。

八十年代末的一天,胡新明家来了8个日本朋友,他们想要几种不同造型的羊的泥塑品。胡新民过去还没有当着顾客面现场创作的经历。眼看客人要走,胡新明说,你们只须等半个小时,我就可以做出来!结果他只用了20多分钟,就连着做出了五个羊的造型。日本客人连翘大拇指,赞不绝口,当下就订了300多件。没想到当时设计制作的“右偏头泥塑羊”,因其造型夸张、憨态可掬,后来作为2003年生肖邮票设计的主要参照物,经过专家的艺术再加工,登上了被誉为“国家名片”的生肖邮票。

进了屋子,习仲勋随和地坐在炕沿上,没等县上领导汇报,就和小胡一家拉起了家常,从彩绘泥塑的配料、制作、上色,一直问到生产规模和销售等情况。胡新明一一作了详细的汇报,最后说:“彩绘泥塑在过去俗称„耍货‟,我们的祖辈常年奔走他乡,走街串巷,用来换取柴米油盐,养家糊口,十分艰辛。„文化大革命‟中,又被称之为„牛鬼蛇神‟,当做„四旧‟破除。改革开放后,有了好的政策,才使这一传统民间工艺又复活了,没有党的好政策,就没有我们的今天。”

“这是实话!”习仲勋表情严肃,长叹一口气说:“那个年代,不堪回首啊!把我们民间好多好的东西都糟蹋了,手艺人在旧社会受地主老财的欺压,解放后又生活困难,„文革‟中又经历了那样的浩劫,真不容易啊!”习老略作停顿,身子向后微微一倾,右手一扬,高兴地说:“现在好了,党和政府支持你们,小胡还年轻,大胆的干,往前闯,把我们的民间艺术挖掘出来,还要有所创新,有所提高。”习老一番语重心长的话,说到了大家的心坎上,在场的人无不拍手称快,喜上眉梢。

当市县领导向习仲勋介绍胡新明这几年在彩绘泥塑方面的成就,和他以民间艺人的身份到美国访问受到里根总统的亲切接见,并当场向总统表演泥塑制作等有关情况时,习老听得非常认真,不时露出自豪的微笑,他称赞小胡说:“这不容易,你这样年轻,就漂洋过海,为国争光,真了不起呀!”他又望着胡新明的父亲胡义说:“还是后生可畏啊!”

“这全是党的政策好,是你们这些大官好官领导的好。”胡新明说。“哈哈,官当的不好,不好!要么你来当这个官,我来学做你的手艺,你看行不行?”习老幽默风趣的话,把在场的人都逗笑了。“不行不行!”胡新明脸一红赶紧说:“有这样的好政策,有您的支持和鼓励,我就非常知足了,干起来也觉得更加有劲

了。”

习老转过身子,对一旁的省委书记张勃兴、省长侯宗宾说:“你们要好好资助一下小胡,让他放开手脚干,有这么好的东西,还怕没人要?要把规模搞大一点,带动更多的人搞,搞出点动静、搞出点气候来。”省上领导明确表态,要支持小胡的事业,并号召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形成产业。

习仲勋兴致极高,还仔细询问了农村的生产、生活和收成情况。“我这次来看望你们,还想多了解一些农村的情况,有啥困难尽管讲。”面对习老亲切、鼓励的目光,小胡非常激动。老人家日理万机,工作繁忙,怎好意思再给他添麻烦呢?于是笑着说:“现在有粮有钱,丰衣足食,对我的事业上领导又这么关心和支持,还有啥困难,请老人家放心。”

随后,习老很有兴致地参观了胡新明的泥塑作品。胡新明及父母、姐妹为习仲勋作了彩绘泥塑现场表演。看着一块块黄泥巴转眼间魔术般地变成活灵活现的小泥人、小老虎,习老高兴地说:“你们的泥塑工艺很有特色,古里古气,土里土气,生动质朴,古色古香,这就是我们民间工艺的魅力所在,难怪美国总统都赞不绝口呢!”习老对泥塑工艺恰到好处的评价与称赞,使在场的人们不住的点头,不知者还以为他是这方面的内行哩。

观摩完泥塑制作表演,习老又在胡家的灶房、后院看了看,随即邀同来的省委书记张勃兴和省长侯宗宾为胡新明签名留念。

出了胡新明家的头门,习老又在另外几家泥塑专业户家里看

了看,希望他们好好干,日子越过越好。听了习老的话,大家都报以热烈的掌声。

习仲勋恋恋不舍地上了汽车,向街道两旁欢送的人群挥手道别,车子缓缓驶出了村子。

此后胡新明的事业顺风顺水,产业越做越大,泥塑技艺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国际艺术展览会和博览会,荣获首届中国旅游纪念品设计大赛金奖及文化部授予的“中国民间艺术一绝”,首届中国吉祥文化艺术节金奖等百余大奖,并远销到美国、日本、法国、德国、加拿大、港澳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作品“乐乐狮”被选为“99巴黎中国文化周”吉祥物,“平安马”、“发财羊”、“福寿猪”被选为2002、2003和2007马年、羊年、猪年生肖邮票主图。2007年自筹资金500万元,建成了占地15亩的“西府民俗艺术博览园”,任法人。2009年投资100万元注册成立了“凤翔县新明民俗文化传承有限公司”并任法人执行董事。每年向社会制作输出60多万件泥塑等手工艺品,收入2600多万元,有力地推动了地方经济,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2008年,被国务院特授予享受政府津贴专家,并光荣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手。

习仲勋到六营视察的事虽已过去二十多年了,每当提起,六营村的村民及胡新明一家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他们说,真正放开手脚、甩开膀子大干还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习老的光临指导,支持鼓励,对他们的鼓舞很大,使他们对彩绘泥塑的认识从“耍

货”上升到“艺术”,产生了质的飞跃,跳出了只搞泥老虎、泥娃娃、泥玩具的框框,在挖掘整理过去艺术珍品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已发展到戏剧脸谱、飞禽走兽、花鸟虫鱼等多个系列、几十种产品,还与外国友人联手,将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凤翔泥塑能有今天的辉煌成就,是与习仲勋的支持、鼓励和推动分不开的,深刻包含着他老人家关心民间工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心愿。

插图:

1、习仲勋与胡新明交谈。

2、泥塑典型样品。

3、泥塑作坊。

4、凤翔泥塑博物馆。

下载凤翔民俗文化考察word格式文档
下载凤翔民俗文化考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正确认识民俗文化

    正确认识民俗文化 正确认识民俗文化 乌丙安 民俗文化包罗万象,无处不在,无所不有,它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民族民俗文化的优秀遗产,值得我们特别关注。现在中国已经是联合国《保护非......

    民俗文化经典诗词

    民俗文化经典诗词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注释】: 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现在的春节。 爆竹:鞭炮。山家以除夕烧竹......

    广西民俗文化

    广西民俗文化 广西是少数民族居住区,是全国仅有的五个自治区之一,其中壮族人口逾千万,是全国少数民族中人数最多的一个民族,如何保护、传承与开发好壮族文化是摆在我区各级党委......

    民俗文化作业

    盐城民风民俗 学习了民俗文化这门课,了解了很多,对于我的家乡的民风民俗也做了一个统一的介绍: 开船习俗 满载会与满载酒旧时,渔民,们在汛期出海之前,要举行贡会, 贡会的宗旨是“龙......

    民俗文化展览馆

    民俗文化展览馆项目 民俗文化展览馆前期由县城建局实施建设,竣工后,由县文广局负责布展和运转工作,目前主要组织负责演艺大厅的歌舞晚会和民俗文化陈列馆布展工作。 一、《朝圣......

    日照民俗文化

    我家乡的民俗文化 我们日照那边的过年之前和过年的习俗跟别的地方大体一样,在此就不细说了,主要说一下我们的“龙抬头”和渔家文化。 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龙抬头”,是中国人的传......

    民俗文化调查报告

    民俗文化调查报告 民俗文化调查报告1 姓名:班级:学号:调查目的:了解本地节日传统及风土人情,弘扬祖国传统文化调查时间:20xx年12月调查地点:临泉以及周边县市调查对象:老乡、教师以......

    烟台民俗文化

    ■海阳大秧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海阳大秧歌的表演完全可以用“震撼”二字来形容,隆隆的花鼓声与铿锵的锣鼓伴奏,60名秧歌手舞动起来,犹如万马奔腾,英雄气概尽显。指挥者“乐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