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数字出版参观报告
《知识产权出版社》参观报告
本学期由于学校的安排,我们有幸参观了知识产权出版社,并且从中了解了很多关于出版,版权等相关专业的知识,对我们是受益匪浅。另一方面,这对于还是在校学生的我们更是有一定的向导作用,给我们介绍了当今出版界的发展状况及电子出版在中国的地位和前景,对我们来说,是一次很有意义的体验教学。首先先介绍一下知识产权出版社的相关资料。知识产权出版社,成立于 1980年,主管和主办单位是原国家专利局,是中国专利局最早设立的部门之一,是专利文献法定出版单位,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成为国家级出版社和电子出版单位。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后,国家专利局更名为国家知识产权局,原专利文献出版社更名为知识产权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由编辑部,电子出版部和中献电子技术开发中心三个主要实体和职能部门组成。自1985年中国专利法实施以来,出版社一直担负着中国专利公报和专利说明书的出版发行工作,已累计公开出版中国专利文献约60万件。1992年第一批中国专利文献CD-ROM光盘在专利文献出版社开发成功,标志着中国专利文献的出版迈入电子时代。目前出版社以纸件,CD-ROM光盘和通过国际互连网三种载体向十八个国家和国内各地出版发行专利文献。出版社编辑部每年出版一百余种有关知识产权、科学技术以及其它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图书和电子出版物。读者对象主要是具有中等
【1】以上文化程度的科技人员,干部,学生,企业管理者等。当然,由于电子技术的日渐成熟,知识产权出版社也有传统转型为数字出版,拓展发展空间,实现从传统出版到数字出版的转型。并且在这期间,销售收入和利润,仅数字出版就超过了75%,并且还有三个主要部门从事数字出版。因此可见,数字出版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最后一点是,进入2010,数字出版带动出版社发展进步,并且启动图书出版,数字出版的成功项目,数字出版的经营模式及专业出版数字化路线等。
由上可见,数字出版在当今出版进的重要性。而对于我们这些学习这方面知识的在校学生而言,无疑是好的解说。当然,同时也解答了我们对学习这门学科的迷茫的心。
而数字发展又是最近几年开始兴起,并且迅速扩大以至于有些人认为数字出版会代替传统出版。作为个人而言,我认为既是是数字媒体普遍的今天,传统出版还是有其地位的,它的存在也是不可磨灭的。在这先说一下数字出版。数字出版是人类文化的数字化传承,它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流媒体技术、存储技术、显示技术等高新技术基础上,融合并超越了传统出版内容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出版产业。数字化出版是在出版的整个过程中,将所有的信息都以统一的二进制代码的数字化形式存储于光盘、磁盘等介质中,信息的处理与接收则借助计算机或终端设备进行。它强调内容的数字化、生产模式和运作流程的数字化、传播载体的数字化和阅读消费、学习形态的数字化。数字出版在我国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很快,目前已经形成了网络图书、网络期
【2】刊等新业态。但是从时间上看,我国数字出版的发展并不算长,但作为新生事物其发展速度却让我们始料未及,产业发展的覆盖范围甚至与我们每个人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例如CD、VCD、DVD、电子书、网络、MP3以及通过手机下载彩铃、彩信、图书图片等,这些数字出版的产物在丰富了出版物内容和形式的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
数字多媒体库出版技术有着传统出版技术无可比拟的优势。它是高效率、多形式、更新快、范围广的信息资源集合体,实现信息共享,避免资源浪费,数字多媒体信息库具有良好的互动性、扩充广、升级快、检索方便容易,版权保护容易,数字多媒体信息库中的作品可以用传统方式印刷,也可输出在胶片或版材上,可以用其他载体的形式输出,还可通过网络在线传播,更能通过无线传播。数字出版技术将在目前的数字化、网络化、无线数据传输等技术的基础上向数字多媒体信息库出版技术的方向快速发展。数字出版技术的利用可实现数字出版物
【3】同时以多形式、多用户、多语言的方式向用提供服务。可以看出,数字出版的发展之迅速是传统出版无法替代的。
从上述可知,我们不难看出数字出版的时间不长,但是他实实在在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及传统的理念。其中就近年来,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数字出版”逐步从概念走向实践,并不断创新应用。方正作为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重要缔造者和推进力量,凭借其在出版领域领先的技术优势,以方正数字出版战略为指导,通过“第二次出版技术革命”,在持续保持其数字出版产业绝对优势的同时,走向一条数字出版探索之路,努力实现“让出版无处不在”的远大理想【4】。与传统出版相比,数字出版以出色的快速查询、海量的存储、低廉的成本、方便的编辑以及更加环保等特点,一时间风光无限。对此,甚至有人宣称:传统出版已经遭到无可匹敌的对手,未来的出版产业将不再是纸和墨的时代。不仅如此,数字化正成为提升我国传统出版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趋势。除了读者群的需求,国家也对数字出版的态度也是十分鼓励的。今年新闻出版总署多次提出“发展数字出版等非纸介质战略性新兴出版产业”的任务和“运用高新技术促进产业升级,推进新闻出版产业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的要求,从政策的高度为数字出版的发展保驾护航。
由此可见,数字出版确实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并且未来会更加完善。当然,我不认为数字出版的飞速发展就是扼杀了传统出版。传统出版还是有其价值的,并不是单单表现在其出版的数量及其盈利方面,更多的是保存,收藏,并且是拿在手里的真实感。这些,我想都不会被磨灭的。
综上所述,未来是属于数字出版的,活在信息化时代的我们必然要继续把出版界发展下去,而数字出版就是我们向世界展示的最好平台。我们要做的就是在校期间好好把握每一次的学习体验,多多获得经验,并且在踏入社会时有一份自信。相信未来数字出版将会更加的发展壮大,当然,我们也会尽自己的一分力量来努力。
参考文献:
【1】《从一台数码印刷机到数码出版工厂——知识产权出版社的按需印刷发展历程》
【2】数字出版百度百科
【3】《试论数字出版技术及数字出版的发展方向》曲崑
【4】《数字出版技术正改变我们的生活》苏明
附录:
《知识产权出版社:引领出版新业态》商报记者 蓝有林
《传统出版社进入数字出版的主要路径》刘成勇
《传统出版社如何探索数字出版》韦英平
《传统出版社向数字出版跨越的三条路径》陈超英
《知识产权出版社不断进取数码大赛出版物类拔得头筹》
《传统出版社如何发展数字出版 易文网模式剖析》
《传统出版社信息化建设思考》刘成勇
《复合出版与传统出版社数字化转型》
《知识产权出版社启动按需出版》
《技术公司媒体化背景下传统出版社数字出版之路》曹胜玫
《我国传统出版社如何应对网络时代的挑战》中国铁道出版社 马军 《数字出版技术及发展方向》李长江
《专利文献的数字化快车》
《按需印刷在我国传统出版社的发展探究》刘振敏
《侵蚀与抵抗:数字时代传统出版社的突围——一大英百科全书为例》孙忠 《数字出版技术对传统出版的影响分析》邬四娟,黄孝章
《传统出版社向数字化转型的几个战略要点———电子工业出版社发展数字内容服务的探索与尝试》秦绪军
第二篇:走出“数字出官”的怪圈
走出“数字出官”的怪圈
·湖北麻城陈昌学
政绩考核,关系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工作评价,关系干部选拨的价值取向,是党政领导干部工作的“指挥棒”和评价工作成效的“度量衡”。根据客观实际科学制定考核标准并有效实施,对于选贤任能以及推动党和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唯GDP论英雄、用干部之风独占鳌头、愈演愈烈。在以“GDP”论英雄的政绩考核指引下,一些地方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过分追求“GDP”的增长,有的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快速增长;有的急于求成,盲目举债上项目、铺摊子,大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有的甚至造假数字、假典型……凡此种种,“重产值轻环保、重政绩轻民生”,“数字出官、官出数字”造成环境破坏、资源消耗过大、产能过剩、安全生产不达标、损害群众利益等问题。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转型升级,改革开放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这种单
一、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显现出种种弊端,越来越不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12月6日,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央组织部下发《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通知》,规定今后对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的考核考察,不能仅仅把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率作为政绩评价的主要标准,不搞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率排名。《通知》犹如一场及时雨,滋润了干涸的中华大地,通知要求完善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选人用人不唯GDP论英雄,在指标上把有质效、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社会和谐进步、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建设等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大资源消耗、环境保护、消化产能过剩、安全生产等指标的权重,更加注重科技创新、教育文化、劳动就业、居民收入、社会保障、人民健康状况的考核。《通知》以明确的规定,考核选拔干部变“单杠杆”为“多尺度”,为干部考核工作走出“数字出官”怪圈提供了支持,也对把“政绩工程”当作终南捷径的人是当头棒喝。
当前,我国经济的发展正处于转型期,要保持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全面认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与生产总值增长的关系,防止把发展简单化为GDP的快速增长;要走出“数字出官”的怪圈,就必须树立科学的政绩考核新导向,加强对政绩的全面综合分析,克服短视折腾的干扰,抵御急功近利的诱惑,纠正“盲目举债上项目”、“新官不理旧账”的偏颇,提升统筹兼顾的能力,给正确的政绩观落地生根提供深厚的土壤,为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干部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走出“数字出官”的怪圈,首先要树立科学的政绩考核新导向,为干部松绑鼓劲;有了科学的政绩考核评价新导向,关键是各级领导干部要转变观念,重在落实。要把思想统一到中央要求上来,认真贯彻《通知》精神,调整考核内容,改进考核方式,完善考核制度,使考核由单纯比经济总量、比发展速度,转变为比发展质量、发展方式、发展后劲、民生改善,引导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勤政为民,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政绩。
2013年12月20日1
第三篇:数字报告
11.5.数字报告.doc
·对协会的认识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志愿者协会成立于1993年3月,是志愿从事社会公益和校园文明建设的由我校学生组成的群众性团体,自成立以来在上级团组织、校团委、学校的支持下,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服务理念,以“提供志愿服务,弘扬志愿精神”为宗旨,积极有序地开展了各种志愿服务活动。
志愿者协会是由理事会统筹规划领导,并下设办公室、实践部、宣传部、项目部、外联部五个部门组织,每个部门各持其能,齐心协力于志协更加璀璨辉煌的明天。
志愿者是不为物质报酬,基于良知、信任和责任,志愿为社会提供服务和帮助的人。志愿者工作是一件无私而伟大的工作,当你成为志愿者中的一员时,你的这份感觉就会更真实更深刻。志愿者工作是一种牺牲小我、完成大我的爱,它并不需要你去说什么,也并不要求你获取哪些方面的利益,它只需要你有一颗热忱着的砰然跳动着的爱心。它无私是因为它不计任何报酬,且又是完全自愿的。但它同时也对你的能力提出了很大的要求与挑战,它需要你通过各种技巧和方式去做好每一件事。志愿者工作不仅是一个奉献爱心奉献青春的舞台,更是一个收获感动收获成长的学习基地。
志协通过近19年的发展建设,其志愿服务活动切入点不断地深入,其志愿服务领域不断地扩大,其志愿服务内容不断地完善而有意义,其志愿服务项目不断地拔高,其影响力更加深远。有理由相信,志协的明天,会更加的美好!
·部门总结
办公室是志愿者协会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门组织,不仅仅是因为它承担着志协的日常事务管理,也因为它所具有的职能的特殊性。办公室的一个最重要的特色便是严谨性,它要求保证信息的准确无误和全面转达,要求保证志协财产(志愿者证件、帽子等)的无损失,要求保证一系列材料的整理和保管无误。办公室见证了协会一年又一年的兴衰变更与进步成长,也将引领着未来协会的发展走势。
在这近一年来的工作中,我们做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
这一年来,我们14人齐心协力,认真地讨论如何更好地开展一个活动,如何兼顾到更多的方面,预见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想好相应的措施,将活动前提工作尽可能地尽善尽美;在活动中我们更是用心地去做好本职工作,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志协工作的认真程度;当然,有一些工作我们做得不是很好,在很多方面有很大的纰漏,但是我们会正视这些错误,并从中不断地汲取经验,从不同的方面进行总结,再将其整理成电子档方式保存下来,以供下一任注意到各个方面的问题,统筹兼顾,争取让活动做得更好,更完美。
而办公室的工作性质也决定了它在一定程度上的繁琐性,它是一份需要耐心与细心的工作。它所讲求的更重要的一个方面便是坚持,因为办公室并不像其他部门,它更多的面临的不是日做日新的工作,而是重复性的工作。所以一个部门所应具备的环境氛围和一个人所应具有的性格特质对于办公室来说就显得非常的重要。我们致力于将办公室打造成一家人的感觉,让大家不会觉得这里只有工作而没有关爱与友谊。我们一起包饺子一起农家乐,一起K歌一起聊天,其乐融融,我们想让爽朗的笑声传得更长更远,想让大家感受到办公室所具有的另一个特色——温馨。
第四篇:数字印刷技术实习参观体会
参观体会
6月26日、27日两天上午,在郑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两个印刷厂,一个是现代化先进的数码印刷厂,另一个是传统的印刷厂。虽然同为印刷厂,但是两者之间还是有些许不同的,最主要的是体现在机器上。
在参观的中印快印印刷公司时,店长为我们详细的讲解了现代化数字印刷的优点,例如价格便宜,使得成本能够大大降低;方便快捷,通过电脑的设计、排版,节约了宝贵的时间;环境污染也相对较小。与此同时,还为我们讲解了印刷机的用法,打印原理等。通过一个工程师的讲解,大概了解了富士施乐数字印刷机的使用原理和过程,是一款静电成像式数字印刷机,并且为我们展示了内部结构,还有一些印刷刊物等。对于印刷来说,传统的是有4个色组成,红、黄、蓝、黑,那也是所谓的CMYK色彩。现代印刷的PS版代替了以前的传统版,现在通过传输电子文件打印在PS版上,在通过光的折射来成形,其效率、质量都提高了许多。基本的顺序为通过电子文件的处理以后,打样出来再进行确认,样品确认以后就进行平版,打印出成品。
而瑞和印刷公司是传统印刷公司,在目前的印刷市场中还是传统印刷占据主导地位,并且传统印刷也有自己的优势,如技术成熟,可以实现高速印刷,大批量印刷成本低。我们还进入工厂去体验整个印刷过程,从电脑CTP制版,到大车间印刷机工作,再到印后成书的整个流程,折页、锁线胶订、无线胶订、骑马订、缚膜、精装本等,让我们对传统印刷有了详细的体验。
这次的参观,我不仅学习到了很多有关印刷方面的知识,也让我完全改变了对印刷专业的态度,设计才是最开始的第一步,结果那也只是结果,过程才是最重要的。这次的参观,还让我了解到了工厂的规模水平、生产流程以及一些常规产品的制作,在今后的学习和操作中相信对我会有较大的帮助。这次的参观,还让我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为我们以后更好的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我要好好学习专业知识,好好利用学校提供给我们的社会实践机会,让自己的专业水平更上一层楼。
09电子2班
张龙
090400517
第五篇:卫星实验-数字科技馆参观学习心得
数字科技馆参观学习心得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飞天梦想,亘古不变。而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求知欲的膨胀,坐飞机翱翔于平流层间早已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我们想登月,想去看“火星人”,想采个太阳的标本回来。于是,人类小心翼翼的穿过大气层,将脚步迈进了太空,开始了对新的天体,星系,空间的探索。
来到中国数字科技馆的太空展厅,我首先回顾了人类探索太空的发展史。1961年4月12日,苏联航天员加加林乘坐“东方”1号飞船进入太空后安全返回地面,完成了有史以来的首次太空飞行,开启了人们的载人航天之门。此后,苏联相继发射了“东方”系列飞船、“上升”号、“联盟”号,美国也不甘落后地开展了“水星”计划、“双子星”计划等,载人太空技术自此得到了迅速发展。中国,作为当今世界最具能量的新生力,也通过我国科学家的不懈努力,也相继发射了“神舟”号和“天宫”号载人飞船。书写了人类载人航天有一篇壮丽篇章。
“东方”计划是苏联在20世纪60年代开展的一项太空计划,由科学家科罗廖夫领导。从1961年起,“东方”计划一共进行了6次每次发射一名航天员进入地球轨道的载人任务。“东方”计划获得了极大的成功,特别是在医学实验和人在轨道飞行期间的反应和适应性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
“东方”计划为苏联赢得多项“第一”:1961年4月12日,航天员加加林驾驶“东方”1号飞船进入太空,飞行1小时48分钟,完整绕行轨道一圈,使苏联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将人类送入太空的国家,而加加林这个名字也永远被历史所铭记。此后,“东方”6号飞船将世界上第一位女航天员捷列什科娃送入太空,飞行70小时50分钟,绕轨48圈。
随后,在东方计划的设计师科罗廖夫领导的过渡性载人飞行计划“上升”计划中,试验了多人的载人飞船系统。1964年10月12日,载着3名航天员的“上升”1号发射升空,历时24小时17分钟,绕地球飞行了16圈,为苏联又赢得了一项“第一”,即载多人太空飞行技术。随后,在1965年的“上升”2号飞船的飞行过程中,航天员亚历克斯·列昂诺夫走出飞船进入太空,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太空行走,预示了人类进行空间活动的广阔前景。
与此同时,世界的另一个科技大国美国也正在不断的进行太空试验。经过长达十年的研究,测试等一系列试验计划后,诞生了我们熟知的阿波罗计划。首先,美国通过“水星”计划证明了人能够在空间环境中生存和工作,也取得了载人飞船设计的初步经验,随后又开展了“双子星”计划,致力于双人、长期飞行,为日后阿波罗计划或进入更远的深空做准备,同时也首次完成了与其他在轨航天器进行有效的轨道交会对接。1961年以后,美国开始实施著名的“阿波罗”计划。
1961到1972年期间,数量惊人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参加了这项史无前例的登月工程,他们的工作除了研制和试验重型登月火箭和阿波罗登月飞船外,还包括建设巨大的登月港,选拔和培训登月航天员,建设遍布全球的测控通信网,建立载人飞行控制中心等等。终于,在1969年,人们记住了阿姆斯特朗这个名字,他乘坐“阿波罗”11号飞船达成了人类长久以来登上月球的目标,在月球表面开展了一系列实地考察工作。“阿波罗”登月计划因此书写了人类航天史的辉煌一页。
同样,早在20世界60年代中期,我国也开始谈论研制太空飞船的计划。1970年7月14日,代号为“714”的“曙光”号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从此中国载人航天飞船的研制工作开始启动。虽然最后“曙光”号无疾而终,但却为我国探索外太空打下了扎实的技术基础。改革开放后的1992年,中国载人飞船工程终于开始进入了正式的、全面的工程阶段。
按照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规划,中国的载人航天分三步来实施: 第一步: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即发射无人和载人飞船,将航天员安全的送入近地轨道,进行对地观测和科学实验,并使航天员安全返回地面。
第二步:发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实验室,建成完整配套的空间工程系统。这一步要实现航天员出舱在太空行走,完成飞船与空间舱的交会对接,在空间进行自主飞行。
第三步:建造大型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解决大规模的空间科学和应用技术问题。目前,随着神
五、神
七、天宫一号的发射,我们已成功实现了载人飞船,出仓行走等,计划的第二步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在今年的11月17日,我国航天事业又发生了一件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件——在太空巡游17天的“神舟八号”飞船顺利完成与“天宫一号”的空间交会对接任务返回地面,这标志着我国已成功开启了空间站时代的大门。对接任务的圆满完成,是振奋人心的,它表明我国载人航天交会对接技术的突破与掌握,为我国今后建造载人空间站、开展更大规模的空间探索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而这场太空对接,不仅受到了国人的极大关注,也受到了世界瞩目,这都折射出了“天宫一号”的标志性意义,也是中国国力与航天实力增长的最新力证。
在参观了整个展厅后,我不得不感慨我们航天事业发展的迅速。我不得不开始期待,在不久的未来,我国会建立空间站。人类能长期在太空生存、自由生存。人类会飞出银河系,去探索更远的未知世界,甚至实现太空移民。在过去人们都不敢想象的登月,太空行走都成为现实的今天,我们有理由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努力学习知识,并锻炼我们的创新科学思维,支持我国的太空航天事业进一步快速发展,让所有看似荒唐的梦想都成为现实,让我们一起期待移民太空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