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业七要素《转》
满怀激情创业,结果事与愿违心理受挫——在为数不多的大学生创业者中,这已经是普遍现象。我也看过一些大学生创业的成功案例,但在本已少之又少的大学生创业者中,创业成功者被比喻成凤毛麟角一点也不为过。
在今年的“两会”上,据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的平均比例是0.3%,全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最高的浙江也只有4%,而在西方发达国家,大学生自主创业者比例约为20%。受今年金融危机持续影响,高校毕业生的人数将超过600万,与当下失业人员及往届未就业毕业生的数字叠加起来,使应届毕业生就业形势显得相当严峻。
不排除多数大学生受传统就业观念影响,觉得到企业、单位上班才叫就业。众所周知,求职之路漫漫,与其跟成千上万的求职者正面PK,不如另辟蹊径自主创业。但面对以上的数据,无异于往大学生创业的一腔热情上泼了一盆冷水,难道大学生的创业梦只能存在于想象中吗?大学生有创业优势,比如学识、理论基础等硬件条件。但缺乏经验、眼高手低、盲目创业的“短板”,也注定了大学生创业之路将会困难重重,很多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创业者大多在第一轮就被“淘汰出局”,或许这也是造成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低的又一因素。
当然,想要改善现状,光靠政府支持的外力条件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要增强大学生自身的创业能力,才能从根本上避免盲目创业现象的产生,同时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从七方面入手,把创业梦变成现实——
一、必不可少的创业计划书
创业不是仅凭热情可梦想就能支撑起来的,因此在创业前期制定一份完整的、可执行的创业计划书应该是每位创业者必做的功课。通过调查和资料参考,要规划出项目的短期及长期经营模式,以及预估出能否赚钱、赚多少钱、何时赚钱、如何赚钱以及所需条件等。当然,以上分析必须建立在现实、有效的市场调查基础上,不能凭空想象,主观判断。根据计划书的分析,再制定出创业目标并将目标分解成各阶段的分目标,同时订出详细的工作步骤。
二、周密的资金运作计划
周密的资金运作计划是保证“有粮吃”的重要步骤。在项目刚启动时,一定要做好3个月以上或到预测盈利期之前的资金准备。但启动项目后遇到不可避免的变化,则需适时调整资金运作计划。如果能懂得一些必要的财务知识,计划好收入和支出,始终使资金处于流动中而不出现“断链现象”,那么项目的初级就能为未来发展大好基础。
三、不断强化创业能力与知识
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战”,创业者要想成功,必须扎扎实实做好充分准备和知识的不断积累。除了合理的资金分配,创业者还必须懂得营销之道,比如何进货,如何打开产品的销路,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都要进行充分地调查研究。这些知识获取渠道可以是其他成功者的经验,也可以是书本理论知识。同时还要学会和各类人士打交道,如工商、税务、质检、银行等,这些部门都与企业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要善于同他们交朋友,建立和谐的人脉关系。
四、为自己营造一个好的氛围
由于缺少社会经验和商业经验,大学生创业总是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不如给自己营造一个小的商业氛围,比如加入行业协会,就可以借此了解行业信息,学会借助各种资源结识行业伙伴,建立广泛合作,提升自己的行业能力。千方百计给自己营造一个好的商业氛围,这对创业者的起步十分重要。
五、学会从“走”到“跑”
在创业的初期,受资金的限制,或许很多事都需要创业者本人亲自去做,不要认为这是“跌份”或因此叫苦不迭,因为不管任何一个企业,从“走”到“跑”都是要经历一个过程的,只有明确目标不断行动,才能最终实现目标。同时在做事的过程中,要分清主次轻重,抓住关键重要的事情先做。每天解决一件关键的事情,比做十件次要的事情会更有效。当企
业立了足,并有了资金后,就应该建立一个团队。创业者应从自己亲历亲为,转变为发挥团队中每一个人的作用,把合适的工作交给合适的人去做。一旦形成了一个高效稳定的团队,企业就会跨上一个台阶,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
六、盈利是做企业最终的目标
做企业的最终目的就是盈利,无论你的点子有多少,不能为企业赢利就不具备商业价值。因此无论是制定可行性报告、工作计划还是活动方案,都应该明确如何去盈利。企业的盈利来源于找准你的用户,了解你最终使用客户是谁,他们有什么需求和想法,并尽量使之得到满足。
七、在失败中学会成长
从创业成功案例中不难发现,创业者往往都有“见了南墙挖洞也要过去”的信心。从小就知道“失败是成功之母”这个真理的大学生创业者,又有多少人真正体会到其中的力量呢?如果创业失败了,你又应该怎样面对失败?充分的准备和不断地学习,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这种概率所起的作用。与此同时调整方案,换个方式和方法继续前进,永远不要停止前进的脚步。经历过一个“死而复生”的过程,就能在未来的发展中脚步更加坚定。永远要记住一点:信心是企业迈向成功的阶梯。
第二篇:一年之计在于春 创业七要素
一年之计在于春 创业七要素
春节已过,一年之计在于春,你是不是打算有个全新的开始?比如辞掉工作、自己创业?恭喜你,这样的想法并不孤单,毕竟对一个上班族来说,还有什么比随心所欲、自由自在更让人享受的呢?但看似自由享乐的节奏背后,伴随的却是各种不安的因素,比如工作强度实际上可能更繁重了,而收入却远没有上班族稳定。
那么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给有意自己创业的人提个醒儿——也许万事俱备太理想化,但你至少可以先问问自己,下面这七件事,我做到了吗? 1.没有领导你会乱了阵脚么? 你是被动性格还是主动性格的人?是否习惯于从他人处获得指导和动力?如果没有上级的约束、没被最后期限逼着跑,你还能不能保持现在这样的干劲和节奏? 很多人觉得如果所有事情控制在自己手中,生活会比受各种约束的当下顺心的多。但常常事与愿违——没有人告诉你应该做什么,你甚至会对从何开始这个简单的问题感到疑惑。要做成一个成功的企业,需要保证企业的独立、资源的丰富,即使在没有第三方扶持的情况下也能做到高产高效。
2.扪心自问:你是个发明家还是企业家? 虽然很多成功的创业公司都建立在出色的想法之上,但反过来,只有一个好的想法可能并不足以造就伟大的事业。产品只是企业的一部分。很多发明家类型的人更倾向关注产品本身,或与产品相关的模型、专利等,而忽略了成就企业的其他必要部分。有了优秀的产品在先,也不能保证能广开销路——一个企业家就理智地明白这一点。
当然,如果你觉得自己还算不上是发明家,但又明显不是企业家,那还能动自己开公司的打算么?其实解决的方法也简单——和有相关专业知识、同时又分享创业想法的人合作。
3.你的创业想法是否有惠于用户? 虽然有“热爱工作才是生财之道”,但现实生活中要想盈利却远没有这么简单。虽然对产品的激情是重要的部分,但仅仅你自己对产品的热爱是不够的,得拿出实际资料证明给用户、投资者们看。
更坦率的说,也许你的产品凝聚着你毕生的梦想,但市场却可能对此毫不在意。要想人们为你的梦想买单,首先要证明梦想的价值所在,如果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那么梦想只能止步于自己的梦想。
4.创业想法有何特别之处? 你的想法真的创新么?有没有和世面上已有的产品撞车或者只是打了擦边球呢?有没有什么独一无二的两点?目标市场的竞争状况怎么样?——这些只是你要考虑的方方面面中的几个。虽然要满足这些条件看似苛刻,但并不意味着你一定要去发现一个完全空白的市场(不过如果你真发现了,那么恭喜你!)毕竟这还关系到你如何给公司、以及其在目标市场中定位。举个简单的例子,星巴克不是第一个卖咖啡的,但仍然买的很好,同时在它之后也有后起之秀,竞争总是在不断变化。
因此,到底多“新”才够的上创新?这个概念并没有绝对的定义。前提是对这个想法来说,它的目标市场还有可扩展的空间,这个想法就有可发展的价值。下一步就是落实具体发展的方法与运作过程。同样,你不必去走一条没人走过的“绝对”创新的路,但你必须面对消费者给出自己优于竞争对手的充分理由。
5.你是否做好了身兼数职的准备? 如果你在公司工作,那么遇上打印机坏了这种事,给后勤打个电话就能解决,或是要协调贸易展位,也会有专门人员负责。但如果你经营着一家创业公司,要解决这些可能都要自己亲自出手。
创业初期身兼数职(甚至独当一面),这是再常见不过的现象——技术支持、销售人员,这些不同角色要求你在需要时迅速转换。即便是一些不那么光鲜的角色,也需要你做好承受的心理准备。
6.经济基础是否足够扎实? 如果还在担心下一笔钱什么时候打到卡上,那从经济角度看,如果执意创业,可能要承受巨大压力。小型公司、自由职业者,在收入上都缺乏稳定保障,如果你的创业想法又正好是和某样产品相关,那么可能需要做好在未来3到5年内亏本运营的最差打算。
是否能在经济上支撑其一个创业公司,是创业最实际的前提。对很多有创业想法的人来说,一边继续稳定的工作,一边为创业蓄势,可能是想到实惠的选择。
7.遇到拒绝或阻力怎么办? 自己对创业公司投入了大量的心血,在这过程中如果遇到别人的批评不免恼火——这是人之常情,但作为创业者,需要意识到负面消息和正能量同样常见,比如与投资者意见相左、销售量不如意、消费者的消极反响等。如果为批评黯然神伤或意志消沉,不仅浪费了宝贵的时间,而且错过了从中学习的可能。
补充
是否能对上述这样挑战性的问题给出肯定的答案甚至决定了创业公司的前途发展,但同时这些问题也不是绝对,如果这是你还有些犹豫,不要被这样的问题吓退,它们不会成为抹杀你成为成功创业人的一票否决制,只会帮助你有针对性地发现尚存的弱点。
希望怀抱创业之心的人们能有不一样的开始和辉煌的前程。
第三篇:七要素
跨国并购成功七要素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乔治•施蒂格勒曾经说过:“所有美国的大企业都是通过某种程度、某种方式的并购成长起来的,几乎没有一家大企业主要是靠内部扩张成长起来的。”
——专访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康荣平
任何一个国家的企业在全球化的时代,都必须具备全球化的视野,都应该明白在哪里能够获得相对廉价的战略性资源,而企业试图海外并购,一定要及早制定战略,找到相应的人才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乔治•施蒂格勒曾经说过:“所有美国的大企业都是通过某种程度、某种方式的并购成长起来的,几乎没有一家大企业主要是靠内部扩张成长起来的。”
然而,国外研究机构的大量研究也表明,仅仅十分之三的大规模企业并购真正创造了价值,依照不同的成功并购标准,企业并购的失败率在50%到70%之间。这就是说,并购既是企业成长壮大必须采取的方式,又是复杂程度最高、风险最大的战略行为,尤其是跨国并购。
近年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越来越多,成功和失败的案例都大量涌现,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应该采取怎样的战略?应该做哪些准备?针对这些问题,《中国新时代》采访了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世界华商研究中心主任康荣平。
基于远见与能力的战略设计
《中国新时代》:现在是中国企业去海外并购的最好时机吗?
康荣平:从2008年开始,今后的一或两年时间里,也就是在金融危机期间,有两个因素对中国企业去海外并购是有利的,第一是资产价格低,第二是政治障碍小。以前中国企业去海外并购,不是价格过高,就是因为政治等原因,人家不愿意卖给你。但并不是价格低所有的企业就要一窝蜂地去做海外并购,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还是应以业务发展和战略布局为导向,避免“抄底”心态,同时也要对并购之后的整合难度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中国新时代》:为配合海外并购,企业应该制定怎样的战略?并根据这一战略做哪些相应的准备?
康荣平:战略必定是中长期的,短期的就不叫战略。战略准备在企业并购的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很多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的时候,都缺乏完整的战略。TCL在检讨跨国并购受挫时承认,战略准备不足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联想在并购IBM的PC业务之前,曾经请美国麦肯锡公司做过一个战略规划。麦肯锡的建议是多元化,结果这条路走不通,联想被迫裁员,这个时候IBM主动找到联想,希望向其出售PC业务,据说柳传志当时的第一反应是很吃惊,这说明联想在海外并购方面同样缺乏战略。
对联想并购IBM的PC业务,国内研究者没有给以足够关注的是IBM。这件事是IBM主动提出来的,IBM在推动着件事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并且希望并购能够成功,因为这涉及到其在中国的利益,成功并购之后,IBM是最大获益者,而这也是联想并购及其后的整合,能够比较顺利的重要原因。
我们认为,跨国并购充分的战略准备至少应该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中国化工集团近年来在海外成功地进行了一系列并购,可以结合中国化工集团的案例来谈这个问题。
第一、整体规模和实力层面的战略起点准备。中国化工集团是在蓝星集团和昊华集团等企业基础上组建起来的。在蓝星集团时代,任建新就开始了跨国并购的战略思考,但并没有采取实际行动,主要原因是蓝星集团的整体规模和实力还比较小。任建新决定先把企业规模
做大。2004年中国化工集团组建成立之后,总资产达500亿元,年销售收入为400亿元,多项产品位居亚洲领先地位。这就为任建新2005年启动跨国并购做好了战略起点准备。
第二、组织机构设置层面的战略人才准备。任建新在担任蓝星集团总经理时,就成立了国际部,国际部汇集了蓝星集团从事国际化经营的优秀人才,这些人后来大多数成为跨国并购团队的主要成员,这为中国化工集团日后的跨国并购做好了战略人才方面的准备。
第三、关于行业动态的战略情报准备。中国化工集团拥有24家科研院所,这些研院所均在各自领域中,掌握着最前沿的战略及竞争情报,这些机构为中国化工集团的跨国并购提供了强大的情报服务和研究支持,尤其是在并购目标选择的前期阶段。
第四、关于目标公司及相关人员的战略心理准备。中国化工集团并购的多家目标公司,都是与中国化工集团打过3年以上交道的外国企业。在业务往来过程当中,双方高层人员的频繁接触,不仅增进了相互的了解和认同,而且可以直接获得关于对方的准确信息。这无疑为日后的并购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这种战略心理准备也许是无意中形成的,但它的确在其后的并购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人们通常把并购比喻为“婚姻”,“先恋爱,后结婚”的确是婚姻美满的重要法则。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不成功案例,大多都存在对目标公司了解不足,没有与其高管人员打过交道的问题。对于跨国并购而言,双方人员的心理准备无疑是重要的成功因素。
人才准备是重中之重
《中国新时代》:您认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和跨国经营的难点在哪里?
康荣平:跨国并购最大的瓶颈是人才问题。截止目前,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失败案例,大部分问题都出在人才方面。海外并购和去海外新建工厂不同,新建工厂可以自己控制速度,可以招收符合自己期望的员工。而并购完成之后,马上面临的就是运营,尤其是对于知识密集型的产业,人才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麦肯锡公司做了一个关于国际化人才需求的调查,他们认为中国企业跨国经营至少需要75000名中高级人才,而中国目前这样的人才只有5000人。人才问题可以说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难点。所以,中国企业要想走出去,应该尽早培养和网罗人才。
《中国新时代》:人才问题是否可以通过招聘国际化的人才和保留原有管理团队的方式来解决?
康荣平:TCL并购阿尔卡特之后,宏董事长施振荣表示,不看好这次并购,原因是IT行业变化太快,不给你时间整合。TCL在并购之后才开始全球招聘,并购完成较长一段时间之后,李东升仍然表示,他也没找到一个合适的国际化的助手,这就为其并购失败埋下了伏笔。
上汽并购韩国双龙,刚开始连会韩语的中高级管理人员都没有,派不出合适的人去管理双龙。上汽保留了双龙的原管理团队,但双方的文化沟通还是存在障碍,再加上韩国人的民族主义情绪,导致并购之后麻烦不断。
并购对于人才的要求,不同行业的差别很大。资源密集型或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对人才方面的要求相对低一些。尽管如此,中国的大型国有石油企业进行海外并购之前,在人才培养方面还是花了很大力气。中石油、中石化很早就选拔英语好的员工,一批批派往欧美学习企业管理,然后去实习海外业务。现在中国几大石油公司主持海外并购的人,基本上都是在海外留学并实习过的。
《中国新时代》:中国是否也缺乏海外并购的财务、法律等中介机构?
康荣平:非常缺乏,特别是缺乏中国本土的中介机构。目前中国的很多企业做海外并购,都去找麦肯锡、波士顿等外资咨询公司。如果由本土的中介机构来做并购咨询,适合性肯定会更好一些,立场也会更趋于一致,希望中国本土的中介机构能够尽快成长起来。
决定并购成败的七项因素
《中国新时代》:决定跨国并购成败的因素有哪些?或者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成功的案例具有哪些共性?
康荣平:我做过一个“跨国并购难易程度表”,对照下表,有7项因素决定跨国并购的难易程度,如果4个因素占优势,并购相对就比较容易,成功的几率也更大。中国企业去海外并购成功的案例,基本上具备并购双方的心理距离比较接近、企业规模是大并购小、产品创新速度比较慢等特点。
例如在机床行业,欧美的机床企业大部分都是家族企业。近年来大连机床、沈阳第一机床、北京机床等中国机床企业,连续并购了数家德国机床企业,成功的原因都是大吃小,行业技术变革慢。温州制鞋企业哈杉成功收购意大利老牌制鞋企业威尔逊,情况也与此类似。
《中国新时代》:您曾经将中国企业与日本企业海外并购的情况进行了对比,得出了哪些结论?
康荣平:我曾经对中国企业和日本、韩国、印度等国家企业海外并购的情况进行了对比,通过对比可以发现,非西方语言文化国家的企业并购西方企业时,遇到的障碍,比现在的教科书上阐述的难度还要大,也就是要比60%的失败率还要高,几乎没有日本或韩国的企业成功并购大中型西方企业的案例。
日本企业更多采取在海外建厂等渐进模式向海外拓展,20世纪90年代初,日元迅速升值,在这一因素的鼓励之下,日本企业开始海外并购,但这些并购成功率极低,结果损失惨重。
在并购领域也存在“文明的冲突”问题。台湾明基并购西门子公司的手机业务,很快就败下阵来。据明基的人员回忆,西门子手机的工程师非常高傲,他们很难指挥这些工程师工作。
在亚洲国家当中,有一个国家是特例,这个国家就是印度。印度塔塔集团近5年来进行了30多起海外并购,基本上都获得了成功。
《中国新时代》:为什么印度企业在海外并购方面能够获得成功?
康荣平:针对西方企业管理者在企业并购中提出的整合理论,我们提出了一个“融合”的概念。整合居高临下,融合就是强调和谐,而不是居高临下。印度企业在海外并购方面能够获得成功,原因是印度用英语,长期是英国的殖民地,受英国文化影响较大,在语言和文化沟通方面相对容易。另外还有一点,就是印度文化强调融合,印度企业在进行海外并购时也强调融合,而不是侵略和征服,这对于印度企业成功并购起到了很大作用。
需要告诉中国企业的是,海外并购受行业、政治、文化及经济周期等多方面的影响,没有现成的模型可以学习。如今是全球化的时代,任何一个国家的企业在这个时代,都必须具备全球化的视野,都应该明白在哪里能够获得相对廉价的战略性资源,试图海外并购的企业,一定要及早制定战略,找到相应的人才。
(本文来源:中国新时代 作者:刘亮)
第四篇:优质服务七要素
优质服务七要素
优质服务,就是酒店向客人提供的各种服务,从而产生舒适感,安全感、宾至如归感。优质服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酒店的生存和发展,关系到酒店的声誉和经济效益,它是酒店经营成败的关键。
如何搞好优质服务,必须掌握七大要素:
1、微笑 在酒店日常经营过程中,要求每一位员工对待客人,都要报以真诚的微笑,它应该是不受时间、地点和情绪等因素影响,也不受条件限制。微笑是最生动、最简洁、最直接的欢迎词。
2、精通 要求员工对自己所从事工作的每个方面都要精通,并尽可能地做到完美。员工应熟悉自己的业务工作和各项制度,提高服务技能和技巧。“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想使自己精通业务,必须上好培训课,并在实际操作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取长补短,做到一专多能,在服务时才能游刃有余,这对提高酒店的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都具有重要作用。
3、准备 即要随时准备好为客人服务。也就是说,仅有服务意识是不够的,必须要有事先的准备。准备包括思想准备和行为准备,作为该准备的必须提前做好。如在客人到达之前,把房间打扫干净,备好茶水,处于一种随时可以为他们服务的状态,而不会手忙脚乱。
4、重视 就是要把每一位客人都视为“上帝”看待而不怠慢客人。员工有时容易忽视这一环节,甚至产生消极服务现象。这是因为员工看他们穿戴随便,消费较低,感觉没有什么派头等表面现象而产生的。而现实生活中,往往越有钱的人,对穿戴方面都特别随便,这是因为他们自信;而衣服根本不能代表财富的多少。我们在这一环节上,千万不能以貌取人,而忽略细微服务,要重视和善待每一个客人,让他们心甘情愿地消费。我们应当记住“客人是我们的衣食父母”。
5、细腻 主要表现于服务中的善于观察,揣摸客人心理,预测客人需要,并及时提供服务,甚至在客人未提出要求之前我们就能替客人做到,使客人倍感亲切。比如说看到客人的访客较多,可主动为客人送椅子、送茶叶、杯子、开水等,见客人买水果回来,可主动送上水果刀,这就是我们所讲的超前意识。
6、创造 为客人创造温馨的气氛,关键在于强调服务前的环境布置,友善态度等等,掌握客人的嗜好和特点,为客人营造“家”的感觉,让客人觉得住在酒店就像回到家里一样。
7、真诚 热情好客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当客人离开时,员工应发自内心的、并通过适当的语言真诚邀请客人再次光临,以给客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现在的竞争是服务的竞争,质量的竞争,特别酒店行业尤为激烈。服务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我们必须运用各种优质服务,形成自身的服务优势,以期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创造更高的客人满意度,使酒店立于不败之地。
第五篇:打造品牌七要素
打造品牌七要素
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着力打造自己的品牌。有的在品牌CI上下工夫,有的投巨资做品牌宣传,有的做秀吸引大众眼球„„一时间市场变的热闹起来,可喧嚣过后却发现,自己的品牌的却提高了知名度,可仅仅停留在名牌阶段,并没有成为大家喜爱,可以促进销售的优秀品牌。而一个真正优秀的品牌必须具备如下功能:
1、促进产品的销售
市场中,检验品牌最重要的标准就是其能否产生实质的价值收益,无法创造销售与利润的品牌是毫无意义的,即可以定义为失败的品牌。所以,一个品牌的成功与否要由市场来决定,由销量来决定,销售是品牌价值的第一衡量标准。
全球平均每秒钟就有4000杯雀巢咖啡被喝掉,并有继续增加的趋势,这样的品牌影响力是多么的强大,而其产品的口味也并未比其它咖啡有明显的差异,甚至不如自己泡的咖啡更合胃口。
2、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可口可乐的老板放出豪语:“即使可口可乐全球的工厂一夜之间都被烧毁,也可以在1个月内恢复正常的生产与销售。”为什么可口可乐公司的老板有这样的信心呢?因为银行第二天就可以为其贷款。为什么?因为“可口可乐”这四个字;全球的通路商也会毫不犹豫地继续先款后货地销售其产品,为什么?同样因为“可口可乐”这四个字;消费者也会一如既往地购买,为什么?还是“可口可乐”这四个字,这四个字代表着信誉、价值和消费者想要的东西,这就是品牌的价值。
3、拥有大量高忠诚度的顾客
消费者的忠诚对每一个品牌来说都是最渴望的,但也是最难得到的,而每一个优秀的品牌后面都有大量的死忠顾客追随。以微软为例。几乎全球每一个计算机用户都使用过微软的操作系统或各种程序与软件。而全球95%的计算机用户使用的都是微软Windows操作系统,这固然有其技术领先的因素,但一提到微软就让计算机用户产生信任并毫不犹豫地购买其产品,主要还得益于其品牌的魅力。最新的全球品牌榜统计,微软的品牌价值超过500亿美圆。
知道了好品牌的标准后,接下来是如何才能打造出这样的品牌。
1、拥有质量过硬的产品
产品是品牌之基,品牌是产品之本,产品就如躯体,品牌就如灵魂,没有灵魂的躯体是行尸走肉,反之,没有躯体的灵魂也无从依托。想要打造优秀的品牌拥有过硬的产品品质是前提。如果过于依赖广告、促销等手段,没有好的产品作为支持,必然无法拥有长期忠实的顾客与良好的口碑,品牌建设根本无从谈起。所以,在打造品牌前,先看一看自己的产品是否够好,至少要达到市场的准入门槛。如果你的产品质量不仅过硬还具有独特的差异性,那么对于塑造品牌将非常有助益。韩国三星电子集团总裁讲过这样一句话:“产品质量就是我们的生命”使曾经只是一家三流的小电子公司成为了今天的电子行业巨人。而通用电气等著名企业推崇六个西格马(SixSigma)品质管理工具也体现出了其对品质的追求,而忽视品质的产品多活不过第二个年头,这是中国企业多短命折腰的主要原因之一。
常见一些营销人提出这样的观点:不论什么产品,只要通过包装、宣传等手段都可以创造出知名品牌并使产品畅销。
其实,这样的畅销不会长久,这样的品牌也会像流星一样很快便会陨落。比如著名的三株事件,因为产品质量问题,一夜之间品牌便轰然倒塌,十几万人的企业土崩瓦解。而之所以很多企业明知道无本之末的品牌不会长久,却还乐此不疲就是因为眼前巨大的利益,因为,对产品品质的坚持将付出很多眼前的代价。英国一家瓷器公司生产的瓷器成品率只有25%,而另外75%被淘汰的瓷器其质量也堪称精品,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准,但却都被当作次品被粉碎,正因为这种对品质的坚持使品牌声名大噪,产品价格是同类产品的6--20倍,而订单却已排到2年以后。笔者曾经在火车上听一个人讲:其用自来水冒充矿泉水,一瓶成本仅几分钱,并取了一个响亮的品牌名称:“甜泉”可几个月后就再没见过该品牌的矿泉水。抱着这样急功近利的心态,是无法拥有长青品牌的。优良的产品品质是打造优秀品牌的第一步。
2、建立品牌的使命
一个品牌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可以为顾客及社会创造什么价值?当一个品牌可以为顾客及社会创造出价值时,这个品牌即使不做广告,也会被消费者所铭记。如一些制药企业把品牌的使命定在为顾客解除病痛。而微软把品牌的使命定为让世界每一台电脑都能使用它的作业系统,并由此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而迪士尼则赋予了品牌以为人类创造欢乐的使命。这让其经历了几十年的社会变迁,同业纷纷倒下的情况下,依然蓬勃发展。因为人们需要它,社会需要它,只有被大家需要的品牌才能长久生存。提起沃尔玛三个字你会想到什么?便宜、省钱,没错,这就是沃尔玛品牌的使命,这个使命让一个曾经仅20几平方米的小杂货店成为今天全球连锁店超过3000家,年销售额几百亿的零售业巨人。
品牌使命不是口号,定出了符合自身特点的品牌使命后,就要以此为目标,不懈地为之而努力,只有品牌的使命与价值实现后,这个使命才算成立。而实现的方式是为顾客所能解决的实际问题。
3、设计一个好的品牌故事
设计一个让人感兴趣的品牌故事,可以增强顾客对品牌的印象与好感度。品牌故事是品牌文化中最感性的部分,有趣或感人的品牌故事可以让顾客产生深刻的记忆。品牌故事必须是积极的,要与产品有高度的正面关联性并可以与顾客的思想相对接。尽量避免涉及宗教、种族、文化的冲突并且容易理解,容易记忆。
依云矿泉水一瓶卖到几十元,就是因为其有一个好理解,吸引人,又与产品有极高正面关联度的品牌故事:依云镇背后雄伟的阿尔卑斯山是依云水的源头,来自高山融雪和山地雨水在阿尔卑斯山脉腹地经过长达15年的天然过滤和冰川砂层的矿化形成了依云水„„1789一位法国贵族患上了肾结石。有一天,当他散步到附近的依云小镇时,取了一些当地的水,坚持饮用了一段时间后,他惊奇地发现自己的病奇迹般的痊愈了。这件奇闻迅速传开,专家们就此专门做了分析研究并且证明了依云水的疗效。此后,大量的人们涌到了依云小镇,亲自体验依云水的神奇,医生们更是将它列入药方。拿破仑三世及其皇后对依云镇的矿泉水更是情有独钟,1864年正式赐名该地为依云镇,依云矿泉水也随之走向了全世界。星巴克咖啡店的品牌故事也很有趣:星巴克,一名商船上的优秀航海员„„品牌故事要有理有据,不能给人以糊编乱造的感觉,最好结合事件、历史、文化而来。海尔集团张瑞敏先生砸冰箱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品牌故事。
4、容易记忆的品牌标识
标识是品牌的视觉化传达,一个好的标识能让人过目不忘并产生好感,而设计不当不仅不易记忆还可能让人产生排斥的心理。如某品牌的香肠,其标识是一个设计粗糙的蜜蜂图案,冷眼看过去就像一只落在香肠上的苍蝇,如果顾客产生这种想法后,自然没有购买的兴趣。而优秀的品牌识别可以增加品牌亲和力与提高消费者认同度。看到瑞星那个以盾牌为主要设计元素的品牌标识,自然会给我们以安全、可靠的感觉。好的标识需要系统化,即整体的CI识别系统设计,由思想到行为在到视觉表现。而其中吉祥物卡通形象设计对拉近与顾客之间的距离,加深印象,非常有帮助。如瑞星杀毒软件那只可爱的小狮子卡卡,康师傅方便面的小厨师,旺旺食品的旺仔形象等。如果当我们看到某个标识就能像看到国徽时马上可以想到祖国一样,那么这个品牌就是最成功的。
5、让品牌成为品类代表
让品牌成为品类代表将对品牌的建设与发展有很大的帮助,曾经有段时间我们买方便面时可能不是说来碗方便面,而是说吃碗“康师傅”买矿泉水时直接说来瓶“娃哈哈”康师傅成了方便面品类代名词,娃哈哈则成了矿泉水品类的代名词。早些年我们叫一种线绳为“尼龙绳”很多人认为这样的线绳其品类名称就叫做尼龙绳,其实“尼龙”是一个品牌的名称,一个品牌到了这种可以代表一个品类的程度,当我们想买该类商品时第一个想到的自然会是它,这对促进销售无疑是非常有帮助的。
可能很多人认为只有成为了知名品牌或行业龙头后才可能做到像康师傅、娃哈哈一样具有品类代表意义。其实并非如此,只有努力去做品类的代表,才更容易成为知名品牌与行业领导者,如很多企业采用“第一”“专家”等传播策略,让消费者认为你的产品是品类中的第一或专家,久而久之你的品牌将真的成为第一或专家并成为该品类中的领导者与代名词。如“制冷专家”“牙齿保护专家”“第一个XX”“首家采用XX技术”“唯一XX”等都是采用先入为主的方式,在消费者头脑中留下某一品类的代表形象。设计一个可以代表某一品类的定位并坚持传播,总有一天会成为该品类的代表。
6、提炼脍炙人口的广告语
“今年过年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补锌就喝蓝瓶的”“咽干咽痛请选用金嗓子喉宝”“男人就要对自己狠一点”“鹤舞白沙,我心飞翔”这些耳熟能详的广告语可以让大家很容易记忆并产生认同。品牌语的成功需要具备以下3点要素:(1)品牌语要与产品功能、特点或感性层面保持一直。这样可以让消费者产生一贯性的感觉并固化、加深其认同程度(2)广告语采用有特色、容易记忆并上口的语言。因为没人会主动记忆某个广告的内容,只有易读易记的广告语才可能被消费者无意间记住(3)坚持传播。成功的品牌语就像成语一样,当说出这几个字后,消费者马上会想到其背后包含的意义,能做到这样,坚持广泛的传播非常必要。当某一句品牌广告语为大家熟知后,更会成为一种流行,常被大家所引用,如相声小品中就常引用大家熟悉的广告语。我们来看一个生活中的片段:当某男士想买一款心仪已久的笔记本电脑却因为价格十分昂贵而举棋不定时,同事便半开玩笑地说:“买吧,男人就要对自己狠一点”到了这个时候,品牌广告语就像长了翅膀一样,可以在消费者中自行传播,省下大把的广告费。
7、塑造让人愉悦的品牌接触点
品牌与消费者产生接触的环节就是品牌接触点,找出所有的品牌接触点并将其优化,给消费者留下美好的印象及记忆,就可以使品牌走向成功,反之,不良的品牌接触印象,也会断送一个品牌。如一家食品企业,其配货车非常肮脏,这样带有企业标识的货车长年行驶在路上,被消费者看到很难不联想到他们企业所生产的食品,留下了负面的印象。这些问题虽然很小并常被我们忽略,但却可能对品牌带来巨大的影响,甚至连宣传单这些细小的品牌接触点也不可掉以轻心,曾经某知名打印机品牌就犯过这样的错误,一批产品宣传单彩印套色不准确,导致模糊、重影,画面质量低劣。消费者拿到这样的宣传单,即使上面讲的天花乱坠,消费者也很难产生购买的欲望。虽然这些宣传单不是打印机打印出来的,更与产品的质量无关,但奇妙的关联性联想却会使消费者产生负面的品牌印象。也许这些宣传单不是企业总部发下来的,可能是经销商自己制作的,但无论如何都已经对品牌与产品产生了负面影响,只有不放松对任何一个品牌接触点的塑造才能打造出消费者喜爱的品牌。星巴克咖啡店、麦当劳快餐、宜家家居公司、迪士尼乐园等优秀的企业都十分注意对这些品牌接触点的塑造,因此,这些品牌都具有很高的品牌亲和力与知名度。
到以上7点后还必须对其不断优化、强化。很多企业以上几点做的都很好,但却不能坚持一贯地去执行,品牌定位不断变化,传播核心朝令夕改,使品牌无法深入人心。做好并坚持上面介绍的7点,你的品牌将一步步走向优秀,走向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