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产业集群网络行为研究

时间:2019-05-12 21:21: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创意产业集群网络行为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创意产业集群网络行为研究》。

第一篇:创意产业集群网络行为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创意产业集群网络行为研究

作者:张伟胜

来源:《电子世界》2012年第08期

【摘要】文章以义乌创意园的全体从业人员为研究对象,整合了多种网络流量技术,通过实证数据分析了创意产业集群的网络行为。以MRTG的流量图分析了该群体网络使用的习惯,以OptiView协议分析仪的数据分析了软件使用偏好,通过对tcp80端口的访问记录分析了网站访问取向。

【关键词】创意;网络行为;网络流量

第二篇:外向型产业集群的创新网络研究

外向型产业集群的创新网络研究

[摘要]近几年,我国外向型产业集群出口扩张的趋势强劲。但是,在国际和国内环境下也面临诸多问题,如根植性差、低端锁定、遭遇国际反倾销、市场隔层陷阱等。全球化进程的加深,使得我国地方产业集群日益嵌入全球价值链,集群企业必须创新本地网络和全球网络,以防范本地网络的锁定效应和整合利用两种网络的技术资源。本文立足于外向性产业集群研究集群创新网络,并进行了案例分析。

[关键词]外向型产业;集群演进;创新网络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10)01-0075-03

[作者简介]詹霞,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海宁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外向型产业集群。(浙江海宁314400)

一、创新网络与集群竞争力

创新网络(innovative networks)是指多个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为了获得和分享创新资源而在所达成的共识和默契基础上相互结成的合作创新体系。集群式创新网络的基本特征是其内部单元相互依存,这种相互依存放大了网络中所有集群单元的个体效率和自身存在的价值。在某一区域的创新过程中,相关主体之间的协作以及他们与外部机构间的关系非常重要,区域内的高度协作导致了区域创新系统的高效率,其主要原因:第一,高水平的协作表明了创新劳动的高水平分工和专业化。第二,协作可以看作是知识溢出的渠道。实证研究显示这类“溢出”效应集中在与知识源邻近的空间区域内。创新网络内行为主体在地理上的临近有助于建立和维持协作关系,因为频繁的面对面的接触非常必要,从而有利于创新活动的进行。集群式创新网络为促进集群式创新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创新既是一种交互过程,也是一种社会过程,它的成功深化需要一种网络环境,其主要表现是通过知识和产品链结合起来的独特公司组合。集群式创新网络成为提供信息、资源、技术和市场渠道,克服资源障碍,使科学知识利用集群创新网络能及时传播,从而使企业获得更多的基础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集群内企业以较低成本获得大量有价值的专业信息,每个企业至少为网络中的伙伴带来四种潜在的资源:金融资源、技术资源、物理资源和管理资源。集群式创新网络为集群式创新提供了动力机制。集群式创新网络结点的地理聚集,即产、学、官、研的集聚,在协同作用中结网而创新,并融入到创新环境中而组成创新系统,即创新网络与创新环境有效叠加,如此形成区域创新系统,其动力来自于知识外溢的当地化特征。集群式创新网络为企业提供了资源共享的平台,企业彼此接近和了解使他们的互相影响加强,集群网络的各个结点都有可能发生创新,都可能是“创新源”。当某一观念、新技术或新需求在网络的某一结点产生之后,由于竞争障碍的减少和攀比心理的作用,企业间的竞争会加剧,后进企业更容易模仿先进企业,先进企业为保持竞争优势会更努力创新。尤其当一个强有力的新竞争者出现,就会沿网络连线在整个网络中传递、反馈,形成振荡,在集群式创新网络内形成追赶效应和拉拨效应。

二、外向型产业集群的概念

外向型产业集群的含义可以表述为:在经济开放、产业发展过程中,在一定区域内形成的以外资企业为核心、集群内部与外部相互关联的企业与机构协调发展,具有完整产业链和价值链的经济空间组织形式。外向型产业集群不仅具有普遍意义上产业集群的特征,而且还有其具体特征:其一,开放的本地生产系统。高度的开放性是外向型产业集群的突出特征和成功的首要条件。其二,产业空间地缘性聚集现象突出。由于开放政策、对外联系、运输成本等因素,外向型产业集群大多集中在沿海或者发达国家J临近的地区。其三,产业集群度较高。较高的产业集群度通常意味着有完整的内外物流供应链、价值链、生产链、信息链及良性竞争机制形成的企业生态系统。成本区位或市场区位是吸引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因素。其四,集群内的主导产业与外资的国外相关产业具有联动效应。外向型产业集群通常由大量相互关联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机构组成,其中尤以外商投资的加工制造业为主干。跨国公司外包是外向型产业集群形成的主要原因。跨国公司离岸外包是我国沿海地区外向型产业集群产生的主要原因。外包是指企业选择其他企业为之提供产品或服务。离岸是指从海外而不是国内提供这种产品或服务。外包产生的直接动机是对降低生产成本的追求,实现机制是外部企业间的分工协作。外包的竞争优势来自于产业过程由一家企业独立完成转变为在多家优势企业间分工协作,生产过程的不同阶段分别交给在各生产流程中具有优势的企业来共同完成。外包推动方式顺应了当前国际分工的发展趋势。当前,以工序转移为主要特征的国际分工模式,为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生产提供了机遇。外包方式充分利用了我国的比较优势。我国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劳动力比较优势上。因此,我国的外向型产业集群多数是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外包企业的再分包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产业集群的产生,外包促进作用通过传导机制可以影响集群内的各成员企业,而产业集群的壮大进一步加强了集群内成员企业之间的产业联系。跨国公司外包对我国外向型产业集群形成的图示见图1:

在图1中,第一次外包是跨国公司将部分生产加工环节外包给我国沿海地区的加工企业;第二次外包是国内的大企业将部分零配件加工业务再转包给下游企业,于是形成了大量的配套企业集群。外向型产业集群遭遇出口幻觉与市场隔层陷阱。在全球化竞争格局中,众多跨国公司纷纷采用外包的经营战略,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最佳的生产制造配套企业(杜培枫,2004)。在此背景下,“贴牌”成为了我国广大制造型企业迅速成长的一个重要战略选择。许多制造型企业依靠给别的企业,特别是给跨国公司做“贴牌”而逐渐发展壮大,有的甚至在快速成长后反过来寻找为其“贴牌”生产的企业。随着全球化产业格局的不断调整,我国制造型企业、行业自身的资源能力和外部环境也在不断变化,贴牌模式对于我国制造型企业长远发展的弊端也开始逐渐显露出来。现阶段我国民营出口企业外贸订单增长的动力之源,或者完全依赖国外批发商、经销商等贸易中介下单和包销为主的间接出口,或是单纯通过OEM的形式加入跨国公司的全球生产网络体系。这种以委托加工和贴牌定制为基本表征谋求开放成长的国际代工模式,在给许多中小企业带来眼前繁荣的同时,也令相对落后的我国制造业面临着悄然滑入“市场隔层陷阱”。接单生产的做法使得信息来源和销售渠道被牢牢地控制在国外采购商手中,人为地形成了出口企业与目标市场的隔绝,代工企业不仅无法及时洞察和识别外部市场的消费特征与需求结构,而且严重妨碍产品组合的不断革新与自主品牌的国际推广。一方面,由于世界市场变幻无常,供需双方事前在价格、品质、检验、付款期限、违约责任等条款上常常订立得不够完备,掌握外部信息和业务控制权上的不对称地位引致重

新谈判、履约过程中机会主义行为和不道德风险层出不穷。另一方面,由于国外采购商奉行“永远寻找最低价格、最好质量产品”的商业理念,一般会在几家合作伙伴之间选择以保持外包决策的弹性,其结果是双边契约关系经常不甚稳固。没被选中的企业只能接受退出市场的无奈结局,被选中的企业则因为一定时期内全部资源和生产能力被圈定,难以重新配置而承担对方毁约撤单的莫大风险。如何提升我国外向型产业集群的国际竞争力,已经成为我国当前产业发展面I临的主要难题。

三、外向型产业集群的创新网络本地网络与集群式创新。集群的本地网络提供了风险资本的获取途径、创业行为的榜样、即时咨询的机会、个人支持、服务的可得性、顾客的通路等,这能够激发企业的成长欲望。地方环境中的文化资本被当作全球化背景下地方产业集群兴起及本地网络持续激发企业成长精神的重要因素。本地网络对于知识和技术的传播、区域组织间的集体学习和合作创新,以及从大规模生产转变到柔性专业化都有重要意义。硅谷问题专家塞克森尼指出,美国硅谷企业的发展归功于大大小小的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商业协会等形成的区域创新网络发展,这种网络包括产业合作网络、社会关系网络和人际关系网络(如图2)。从此图可以看出,加大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政府、中介组织、金融机构和科研机构的联系和互动,有利于知识的传播。全球网络与集群式创新。只有当经济全球化使越来越多的地区集群成为全球生产网络中的节点时,学者们才开始意识到只有开放的、具备对外学习能力的系统,才能维持系统的创新能力。全球化一方面加大了集群的竞争压力,另一方面也为集群提供了更紧密的外部网络、更方便的外部知识获取渠道。面对知识在全球的快速流动,集群必须要建立起全球性联系来及时获取新的知识,维持技术竞争能力。一系列对集群创新的实证研究证实了现在的集群创新系统已经变得越来越开放。“欧洲的技术变革和地区发展”项目调查了维也纳、巴塞罗那、斯德哥尔摩三地的都市创新体系。研究者把企业开展创新合作的地理空间划分为本地区、本国、全球三个层次,结果表明:在创新的某些阶段,以及那些全球化程度比较高的行业中,企业是在全球范围寻找创新合作伙伴的。这种向集群外寻求知识与合作的趋势正随着全球化而变得越来越普遍。集群外部学习对发展中国家集群能力培育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发展中国家的产业集群往往都是低成本型的,技术能力和创新人才的匮乏限制了集群创新能力。对于内部知识缺乏的集群而言,企业对外学习比集群内部的相互模仿更为重要(如图3),地方产业集群通过与集群外部的纵向型网络和横向型网络的知识溢出,推动集群的升级。

四、案例研究

海宁皮革产业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1926年一位海宁籍海外留学生出于产业报国的宏伟志向,回海宁创办了用于制革的轮筒厂,多年发展之后于20世纪60年代演化为海宁皮革厂和海宁制革厂,这两家企业作为母体奠定了海宁皮革产业发展的基础。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计划经济体制逐渐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这两家国有集体企业中的技术人员、市场人员和管理人员创办了许多乡镇和个体皮件企业,海宁皮革产业进入集群快速成长时期,产业的区域特色初步形成。其中,随着当时“雪豹”、“富邦”、“卡森”等一大批乡镇皮革企业的崛起,不但自身成为国内皮革行业的知名企业,而且也为当地皮革产业的发展积累了经验、培养了人才,为海宁皮革产业发展打下了基础。海宁皮革产品出口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海宁制革厂就成为全国最大的专业皮衣出口企业。改革开放以后,海宁皮革产业在充分利用低成本劳动力比较竞争优势和政府出台的相关鼓励及扶持出口的政策下大力发展外向型企业,近几年海宁皮革企业的对外出口额呈现高速增长,作为我国典型的外向型产业集群,海宁皮革产业集群的创新网络已经初具规模(如图4)。

从上图可以看出,海宁市皮革产业的创新路径:一是鼓励集群企业(成员)构建外部创新网络,促进集群外部异质技术资源的导入。立足全球价值链,搜索发达国家技术领先者的技术资源,通过构建外部创新网络来获取。二是完善产业集群的内部创新网络,提高网络成员的协同创新能力和水平。重点围绕影响产业集群技术能力发展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进行跨部门、跨学科的联合研发,建立内外部创新网络的联结枢纽,开启“破坏性创新”的窗口。

第三篇: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比较研究

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比较研究

1导言

1.1研究背景和选题依据

1.2研究的意义和目的1.3研究内容和逻辑框架

1.4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5有关概念的界定

2产业集群研究理论综述

2.1产业集群研究

2.1.1国外产业集群理论

2.1.2我国产业集群研究现状

2.2集群竞争力研究

3产业集群竞争力的一般理论分析

4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4.1产业网络分析

4.2创新学习分析

4.3公共环境分析

5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实证分析:温州、东莞、意大利的比较

5.1意大利案例

5.2东莞案例

5.3温州案例

5.4三案例的比较分析

6结论与展望

以上是我的硕士论文框架,研究目的是通过比较研究国内外的产业集群以及传统产业和高新产业集群的竞争力,来寻找我国发展地方产业集群的一些思路。请各位老师和同学们多多指教,谢谢。

第四篇:产业集群与非产业集群企业员工组织行为比较研究

翁清雄.席酉民.产业集群与非产业集群企业员工组织行为比较研究.西安交通大学 管理学院.2009.核心内容:随着产业集群的不断发展,集群内员工的组织行为产生了一些新的变化。通过对广东深圳和中山、浙江杭州和宁波、湖北武汉、云南昆明、河南郑州和洛阳、福建福州这 9 个城市中的产业集群与非产业集群进行调查研究,分析了产业集群与非产业集群员工感知机会、职业成长、组织承诺、职业承诺等组织行为方面的差异。研究表明,在产业集群内部,企业内员工的感知机会更高,也拥有相对较好的职业成长,他们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和所服务的组织拥有更高的承诺。研究结论对解释产业集群人才集聚现象提供了依据,也为产业集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提供了参考。

个人总结:本篇论文通过对产业集群与非产业集群员工的感知机会比较、职业成长比较、承诺比较的分析,分别提出假设:(1)产业集群相对于非产业集群,员工的感知机会更高。(2)产业集群相对于非产业集群,员工在组织中的职业成长更快。(3)产业集群相对于非产业集群,员工的职业承诺更高。(4)产业集群相对于非产业集群,员工的组织承诺更高。然后选取不同的样本进行分析研究,验证假设并得出结论。

第五篇:关于地方产业集群研究的几点建议

学习用,尊重作者著作权

关于地方产业集群研究的几点建议

王缉慈 1

(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北京 100871)

摘要:地方产业集群对于提高国家竞争力和应对全球化越来越重要。但是,我国关于产业集群方面的研究仍然不足。面对国内读者,本文旨在四个方面对我国集群研究提出建议(1)研究集群理论的来龙去脉;(2)发达国家关于集群理论的讨论;(3)了解国际会议的研究议题;(4)分析我国研究集群的做法。根据作者的理解,本文简要综述了国际上对集群研究的反思的一些相关文献。

关键词:地方产业集群 全球价值链建议 多学科分工合作

大量经验表明,地方产业集群1(local industrial clusters)或地方企业集群(local clusters of enterprises)(以下简称集群)正在推动着世界各地的经济增长。全球经济中,一国欲获得竞争优势,不能只靠本国的全球性大企业,更重要的是那些在扎根于国土上的中小企业集群。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全球经济中,企业需要建立密切的伙伴关系。通过伙伴关系的建立,促进信息流动和创造性思维的传递,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由客商、供应商、竞争者,以及诸如大学、专业学校、顾问团、政府等支持性机构所构成的集群会降低成本和促进创新。集群这一主题在国际学术界已经进行了十几年广泛而深入的讨论。

对集群(cluster)战略的关注也是世界性的。公共政策领域最新的关注表明,营造地方产业集群是提高国家竞争力以应对全球化挑战的一种重要政策措施。90年代中期以来,很多国家的地方政府在总结国际经验的基础上,都把公共政策重点转向了促进地方产业集群的培育、发展和升级,其核心是通过区域治理,使增强本地生产系统的内力和利用国际资源相结合。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力图推动产业集群战略和政策在第三世界地方公共政策中的实践。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一些学者对国际上集群研究一直在进行跟踪,1999年仇保兴《小企业集群》著作的出版[1],2001年我们撰写的《创新的空间》一书问世[2],以及2002年底中国软科学协会“产业集群(簇群)与区域创新发展”宁波会议,都对我国的集群研究起到了促进繁荣的作用。据初步估计,参与集群研究的以及对集群研究有极大兴趣的研究者遍布全国十几个城市。他们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部软科学基金、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发展基金等纵向课题以及地方横向课题的支持下,集群研究方面的著作和论文与日俱增,到目前为止,据初步了解,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大学已经完成、正在写作和即将开题的博士生和硕士生论文至少有七部之多,涉及到的学科有经济地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领域。

根据最近我所读到的国内外集群著作和论文,我产生一些看法,对集群研究的深入进行提出以下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研究集群理论的来龙去脉

国际上产业集群的经验非常值得我国各个地区借鉴,因此认真学习和跟踪国际上产业集群理论是第一位的。如果不是这样,我国产业集群的研究就会脱离国际研究的轨道。因此我建议,我国研究集群的学者要尽可能多地认真读原著和文献。国际上有关集群理论的文献十分丰富,包括学术论文和政府文献,涵盖意大利的(新)产业区理论、波特的集群理论、地方创新系统理论、学习型区域理论以及案例研究等,在我国,大部分集群研1 “集群”(cluster)一词最初见于波特著作《国家竞争优势》1990年英文版。这一词汇在汉语翻译时有分歧。王缉慈在2001年《创新的空间》一书的副标题中用“企业集群”,王缉慈在近年的论文中,又一直用“产业集群”,之所以认作“产业集群”,因其有特定产业内涵,又是跨产业部门的一群商务企业和非商业组织;之所以认作“企业集群”,因其有企业群集特征。随着波特著作《国家竞争优势》中文版的出版,台湾关于“产业集群”的称谓迅速在大陆传播,为适应大部分研究者的目前习惯,现将集群概念改为“产业集群”。

究者都是以学习波特1990年《国家竞争优势》[3]作为出发点,但是波特的理论有一些缺点,目前国际上有很多新的讨论,需要全面了解和进行深入分析,不能盲目崇拜,人云亦云。

目前我国已经有不少学者从事集群研究,后来者“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是很重要的,因此需要了解国内已有的研究的观点和问题,填补理论空白,切忌“拍脑袋”式,或重复别人的工作。从具体的一篇学位论文或刊物文章来说,没有必要把别人已经研究过的内容进行大篇幅的重复,而是作摘要的引用,并著名出处,以便自己或他人进一步地研究。在这方面,最重要的是把文献篇目和页码记下来,进行文献回顾,把每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搞清楚,研究理论的来龙去脉,从而在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独立分析,探索新问题和新方法。

二、了解发达国家关于集群理论的讨论

当代集群理论主要关注区域竞争力、在区域层面的创新过程中的产业组织和企业间联系,以及创新的起源和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把对集群问题的分析从经济方面转到社会方面。大部分研究者以发达的集聚区域的成功经验作为其它区域发展政策的借鉴,解释这些区域的形成,并在区域发展理论和政策上作贡献。对“集群”这一个在80年代中期萌芽、90年代初期建立的理论进行反思的讨论是多方面的,以下仅概括其中的四个方面:

1、对波特集群理论的讨论

 竞争力概念应用过于宽泛:“企业-产业-区域-国家”

美国哈佛商学院战略管理学家波特将集群嵌入到一个更为广泛的动态竞争理论中去,这一竞争理论包含了成本战略、差异战略、静态的效率以及动态的升级和创新;同时也承认了世界是全球要素和产品市场组成的。从本质上看,波特将集群看作是一个自我增强的系统,这一系统刺激集群内企业的竞争战略,同时也刺激集群本身的竞争力。他认为这些过程部分地依赖于人际关系、面对面的交流、社会网络、社会资本等,所以集群理论将网络理论与竞争联系起来[4]。他甚至进一步指出:“集群提供了一种新理论方法去探讨网络、社会资本和市民参与影响竞争的机制[5](227页)。”在波特的著作中,有各种范围的“竞争力(competitiveness)”概念:企业、产业、本地企业集群或区域,以及国家。在波特看来,企业竞争就是集群竞争,就是国家竞争[6]。

 竞争力概念在企业、国家和区域间的类推

一些学者在批评波特理论时认为,由于波特交错使用“竞争优势(competitive advantage)”、“竞争力(competitiveness)”和“生产力(productivity)”,使得问题复杂化了。实际上,国家间和区域间的竞争方式与企业间竞争方式是不同的,这种在企业、国家和区域间的类推是错误的[7]。

但是,波特的竞争方法和竞争战略,在企业经济学、产业组织学和管理学等研究领域,并没有成为普遍的共识。很多学者批评波特提出的关于产品和服务的差异化、成本领先和专一化这三种竞争战略2过于一般化,相互交叉重叠并难以测度,而不象波特所说的那样简单而有普遍的适用性。巴克雷、帕斯和普热斯科特1988年曾经指出,竞争力这个概念相当复杂,并随着它应用的经济规模尺度不同而不同[8]。还有些经济学家以非常怀疑的目光来看待“竞争力”这一概念。他们认为,当这概念用在企业层面上还有些意义,但是将它提高到经济集聚的层面时就很成问题了[9][10][11]。

 把竞争力简化为生产力

1990年波特提出,“国家竞争力这个词本身没有什么意义,国家经济目标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而要达到这个目标,不是靠竞争力,而是靠生产率(生产力),生产率又是每单位劳动与资金的产出价值,并由产品的质量、特性和生产效率来决定。”[12](第6页)他又明确说明,“在国家层面上,竞争力的唯一意义就是国家生产力”[13](第6页)。关于竞争力和生产力的概念时频繁交错使用的,例如“当产业的生产率提升导致国家生产率提高时,该国的出口成长就等于国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换言之,如果这类生产因为缺乏国际竞争力,导2 在这一理论中集群的作用是,通过“竞争钻石”中要素间的互动,三种战略都可以得到提高。

致出口下降,则是该国的警讯”[14](第8页)。最近他将区域竞争力等同于区域生产力[15]。

生产力是区域和本地经济绩效的关键性指标,测度和决定区域生产力是经济调查中重要的课题。如果将竞争力与生产力等同起来,会引起混淆,以为区域的生产力水平高,就是更富有竞争力,或区域竞争力强,就是生产力水平高。将区域竞争力简化为生产力的观点掩盖了竞争力复杂的本质。

 集群理论的过于简单化和一般化

波特的理论试图用来解释所有集群,但各类集群的起源、结构、组织动力和发展轨迹等都大不相同,试图用高度一般化的特性去涵盖所有可能的事情。他还将大相径庭的两个观点——聚集理论和社会网络理论——整合到了一个集群模式中,这两个理论有互为补充的一面,但是也有相抵触的一面。结果,对于不同的分析者来说,不得不各自选择不同的要素去适合不同类型的集群,用不同的方式来对集群和集聚进行经验性观察。

 集群概念的抽象和孤立性

波特的集群理论的根本性的局限是它从其他经济现象中抽象出了集群,集群往往以孤离的、自我封闭的实体出现[16]。集群理论似乎将集群看作是经济体系中的孤岛,忽视了在区域经济和地方经济中其它形式的发展和增长。换句话说就它没能整体考虑区域系统之间的动态、集群内特有的企业演进轨迹和互相依赖性,以及集群

3外企业的演进轨迹和互相依赖性。尽管波特提及过集群可能衰弱的问题,但是并没有详细地论述。实际上集群往往是在产业和创新的动态中不断演进的。

2、集聚的负效应和对老工业区的研究

尽管大部分理论研究集中于产业集群对竞争力产生的正效应,但是正如西欧的很多钢铁、煤炭、造船、纺织等老工业区那样,地理靠近的集群可能变成孤立的、内向的系统。因此,集聚也可能正是造成国家或区域竞争力降低的原因。近十年来很少有理论研究集中在这样的老工业区。最近,对北美、东欧和西欧的老工业区的经验研究 开始增多,但是对亚洲老工业区的研究不多。随着产业活动从北美和欧洲转向亚洲,问题也随之转移到亚洲。因此需要加强对老工业区的研究,也就是研究老工业区的衰退和区域经济的演进,其中“锁定”(lock-in)概念和路径依赖(path dependence)是重要的概念。

关于地方化的产业集群失去活力的效应称为锁定效应,格拉伯赫[17]把它分为

 功能性锁定(functional lock-ins): 锁定到本地企业间的关系

 认知锁定(cognitive lock-ins):认为将会有周期性低迷的长期倾向

 政治锁定(political lock-ins):保留原有传统产业结构的很强的制度组织,影响到本地的内生潜力和创造力的发挥。路径依赖和这三种锁定之一种或三种同时存在,将阻碍产业结构重组。

环境的变化比产业变化要慢得多,当内部的产业结构已经消失的时候,僵化的环境可能还会存在。

3、发达国家“知识创造的集群理论”强调全球性知识流通渠道的重要性

分别来自德国、瑞典和丹麦的经济地理学教授贝谢尔特(Harald Bathelt)、马尔伯格(Harald Bathelt)、马斯科尔(Peter Maskell)合作发表文章,从知识创造的角度研究了集群,他们认为,过去大量文献过分片面地强调了本地互动学习的重要性。实际上,无论是隐含经验类知识还是编码化知识的交流,都是既可以在地方上,也可以在全球远距离进行的。一方面,学习过程的出现可以根植于本地的行为主体中,仅仅是因为它们处在那个社区里,而社区里有“自播”(local buzz)的氛围;另一方面,由于企业与该环境之外的知识供应者建立交流的渠道而获得知识,这种渠道并不是自发出现的,而是需要进行专门的投入才能建立起来的。因此,知识的创造不仅需要本地企业之间、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知识交流,而且需要建立全球的交流渠道(global pipeline)。他们批驳了“隐含经验类知识=本地”-“编码化知识=全球”模式[18]。3 Pouder and St John(1996)在整个产业发展背景对比下,勾勒出了集群形成、增长和衰弱理论。Pouder, R.and

梅拉特(Maillat)也提到,在一个地方环境中的行为主体应该和外界信息资源建立系统的联系,以保证

[19]外部的重要的市场和新技术信息流如该环境内,否则,该环境会有淤塞的危险。布热斯那翰(Bresnahan)、加姆巴德拉(Gambardella)和萨克森妮(Saxenian)关于世界很多地方的集群的一项研究进一步发现,建立一个新集群背后的理由和支持一个已有集群的增长是不同的。在他们对信息和通讯技术集群的比较研究中发现,在集群的最初发展阶段,外部效应、集聚因素和结网协同并没有很大的影响。而显著的企业家活动、它们对承担风险并建立新企业的愿望、它们进入现有技术和市场新领域的能力,对于这些集群的产生是决定性的。在集群发展的最初阶段,企业家努力的成功主要取决于企业进入集群外部市场的能力。而且,这些集群能够从区域外部吸引专业化的技能。因此,集群关系的开放性和积极寻找大型外部市场是了解成功的集群产生的关键[20]。之所以要强调非本地联系,是因为太靠近的、太排外的、太僵化的本地联系是危险的。这种社会关系将对单个企业或集群企业的竞争力造成威胁。建立和保持外部联系需要大量的努力和充分的时间,因此需要特殊的投入。

虽然外部联系能支持区域增长过程,但是当外部渠道太强的时候,也可能威胁集群的长期存在。强的外部联系可能控制本地区的环境。因此,本地交流少,结果本地自播就销声匿迹,企业留在本地的理由就不存在了。这种“空洞集群(hollow clusters)”的危险是现实的,企业转移到另外的地方,集群就不能生存了[21]。

4、联合国对发展中国家的政策建议强调本地集群在全球价值链上向上攀登

从技术发展的观点来看,发展中国家内部不再是铁板一块,一些地方是创造新技术的源泉,另一些地方则是应用其它地方创造的技术。在技术的创造和吸收方面,制度和政策的作用。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提出,发展中国家关键是如何发展本地产业集群,并在全球价值链上创新和学习,不断向上攀登[22]。

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或遍及全球的片断化价值链(fragmented value chain)、全球商品链(Global Commodity Chain)是指为实现商品价值而连接生产和销售等过程的全球性跨企业网络组织,涉及到从原料采集和运输、半成品和成品的生产和分销,直至最终消费者的整个过程,包括所有生产者和生产活动的组织及其利润分配。当前,散布于全球的、处于全球价值链上的企业进行着从设计、产品开发、生产制造、营销、出售、消费、售后服务、最后循环利用等各种增值活动[23]。

全球价值链的组织中,跨国公司的特别优势主要来源于技术创新,包括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的创新。由于国家创新的体制在技术变化和产品创新日趋频繁、市场竞争越来越残酷的情况下逐渐表现出不足,技术创新的国际网络变得日益重要。一些地方中小企业之所以能够应对技术和产品创新日趋频繁、市场竞争越来越残酷的挑战,往往是因为它们参与生产者主导或客户主导的跨国生产和流通活动,与国际大公司联系,构筑起有能力创新和适应残酷竞争的网络组织。加入全球生产体系,依靠特定商品的出口竞争力赢得地区在国际劳动分工体系中的位置。

地方企业技术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并不只是企业个体的行为,而通常是在本地企业集体所构成的创新网络环境中,通过它们所建立的跨国生产联系而得到实现的。特定产业的空间集聚有助于加强产业的本地化联系,获得外部经济和集体效率,降低成本和提高创新能力,帮助企业从低成本竞争的陷阱中走出来,进入以创新、质量和市场应变能力等“高级优势”为基础的高端竞争轨道。

三、了解国际会议的研究议题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柔性生产系统的发展、信息和通讯技术的扩散,以及世界贸易自由化,深刻地改变着企业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和分配方式。全球化改变了大企业的组织方式,价值链进行垂直分离,部分分散在发达国家里,另一部分布局到发展中国家中去。全球化也改变着中小企业互动、与市场联系,以及与较大企业或机构联系的方式,同时改变着它们获得国际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人们认识到世界经济中典型的经济和社会现象-企业的地理集聚或产业集群直接与国家竞争优势有关。遗憾的是,迄今为止,全球化对它们的影响还没有完全被人们所认识。

根据互联网搜索到的信息,2003年9月,在意大利和荷兰各有一个最新的关于集群研究的国际会议,分别由

4,5意大利摩德那大学和联合国大学召开,综合上述两个会议的议题,可以看出,未来研究的议题主要集中在集

群的绩效和竞争潜力,这对于整个经济区域来说是关键性的。

(1)集群的国际专业化和变化格局;在全球经济中集群的形成、动态和竞争优势。需要回答的问题有:在开放的国际市场中和高速的交通通讯时代,区位还重要吗?当大型全球化企业在世界各地生产各种产品的时候,产业区和中小企业起什么作用?地方劳动力市场如何变化?什么因素决定地方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这些国际竞争优势如何增强?

(2)集群的转化及其倾向。需要就各个集群如何应对全球化挑战进行个案研究,例如地方系统的结构,等

级(科层)的结构,还是企业之间有劳动分工的分散化的结构,合作行为还是竞争行为,如何进行跨越产业、跨越机构和国际价值链的联系,如何开发新产品和发展新工艺,提高质量,应用新技术?

(3)集群内的企业的新结构和战略。集群内部的网络、生产格局和专业化如何变化?集群内的企业如何变

化?中小企业如何改变其生产战略和组织结构?如何变化其营销战略?无形资产是否更加重要?集群内的全球和跨国企业对于地方生产系统的变化起什么作用?

(4)在集群发展历史中,银行等金融机构和新的融资方式在支持产业集群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5)发展集群的政策措施。包括其中的教育、信息和技术支持、专业化培训和服务如何应对全球化?发展

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这些政策是否相同?

四、分析我国研究集群的做法

我国对集群的研究与国际上基本上是同步的,但是深度还远远不够,集群研究需要多学科的参与。

(1)集群研究内容。吸收发展中国家的经验,把在全球化价值链中创新和学习作为研究的重点。现阶段研究的具体内容可以包括以下方面:

 集群的概念和发展机制

 我国发展地方集群的意义

 我国地方集群产生的条件(包括各省市不同的制度文化因素等影响)

 我国地方集群的类型及其发展阶段

 全球价值链及其与地方集群的关系

 集群的知识创造和企业创新过程

 我国地方集群的治理结构

 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在地方集群发展中的作用

 我国地方集群统计和实例分析方法

 国内外集群的地理分布

 我国地方集群战略和政策

 我国地方集群的实例研究

 集群的生态化和可持续发展

(2)实例分析。我认为对于每一个实例,要真正解释集群的现象,至少需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 这个集群的结构:企业所有制结构(国有、民营、外资)、企业规模结构(企业的职工人数、年生产能力或产量)等,以及相关机构(贸易组织、企业商会、同业公会、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税务机构等)。

 对集群内行为主体(企业)之间的联系,以及集群内外行为主体之间联系的分析。如何反映集群的企业之间的联系。

4 这个集群有没有协会等中介组织(这是集群形成的重要因素),有没有组织的活动(例如展览会、各种论坛)以及非正式的交流?

 地方政府对如此多的相关企业有没有进行过共同商讨未来战略或市场开拓、解决共性技术的活动?

 本地是否有与特色产业技术的专业学校?如何发展职业培训?

 有没有相关的公共网站?政府有没有在为企业提供市场信息方面的服务?

 本地劳动分工的现状如何?有没有与特色产业相关的专业化的市场营销企业、工业设计企业、运输企业、软件企业等?

 国际上该产业(或集群)的发展概况,主要竞争对手?

 最好举出国外企业、本地外资企业与本地企业的技术合作-在技术转移或技术溢出方面的实例。 在分析集群力量的基础上提出集群战略。

(3)集群研究的区域和产业。过去研究较多的80年代以来自发形成的产业集群之外,还需结合工业园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区域的发展、纺织服装以及电子信息等产业部门的发展、传统重化工业和机械工业区的改造等现实问题,进行产业集群的研究。可以拓宽集群研究的产业部门。集群研究不但局限在制造业、重化工业,甚至采掘业等工业部门,而且可以拓展到农业、建筑业、运输业、文化业、旅游业、服务业等。尤其是所谓“创意型产业(creative industry)”的集群形态、发展趋势和对策,在发达国家已经成为集群研究的重点之一,它在我国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发展也十分值得我们去深入探讨。

(4)对于欠发达地区的研究。对于欠发达地区,除工业以外,可以应用集群理论,结合农业、旅游、会展等产业的发展,进行发展集群的探讨。在这类研究中,布热斯那翰、加姆巴德拉和萨克森妮关于建立一个新集群的研究[24]很有参考价值。在集群的最初发展阶段,外部效应、集聚因素和结网协同并没有很大的影响,而显著的企业家活动、它们对承担风险并建立新企业的愿望、它们进入现有技术和市场新领域的能力,对于这些集群的产生是决定性的。因此对于欠发达地区,企业家问题、企业进入集群外部市场的能力、对区域外部技术的吸引力、教育和培训等是集群形成和发展的关键。

(5)多学科分工和合作。我国目前参与集群研究的学者越来越多,因此多学科分工和合作已经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建议不同学科的学者加强交流,通过互联网和学术讨论会,加强讨论,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联合申请国家重点课题,或国际研究基金,对集群研究深入发展都是很好的途径。我国的地方产业集群研究网的开通(),无疑会大大促进这一进程。

(6)公共政策研究。我国集群研究的重点应尽早地转入公共政策研究,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国家或地区关于集群发展的政策的出台,更好地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

下载创意产业集群网络行为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创意产业集群网络行为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基于产业集群的工业园区发展研究

    基于产业集群的工业园区发展研究 摘要:产业集群是某一产业的相关企业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工业园区的发展有赖于产业集群的形成。文章以苏南地区为例分析了基于产业集群的工......

    产业集群研究的逻辑框架结构

    摘 要:准确把握产业集群研究内容的逻辑框架是进行相关研究的前提和基础,而现有关于产业集群的研究评述只是从某一方面或角度对其深入分析,却缺乏从宏观上对产业集群研究框架进......

    产业集群思考

    产业集群: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战略模式 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已形成了许多“块状”产业,即相同的产业高度集中于某个特定地区,形成专业化块状产业。如浙江绍......

    产业集群发展

    产业集群发展 一、集中一集聚一集群 (一) 集中 在集群发展的起始阶段——集中过程中,产业园区的政策环境要素和设施配套要素是吸引园外企业入驻的最大原因。 在此阶段,园内企业......

    浅谈旅游产业集群

    浅谈我国旅游产业集群摘要:本文论述了旅游产业集群的概念和类型,通过论述旅游产业集群和我国旅游产业的关系,并指出旅游产业集群代表着旅游产业组织形式的创新,旅游产业集群的形......

    基于产业集群组织中的社会资本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基于产业集群组织中的社会资本研究 作者:徐 敏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10期 [摘 要]文章对社会资本概的念进行了介绍,指出社会资本对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研究不应忽视的问题

    产业集群研究不应忽视的问题 我很赞赏东方网友的观点,产业群的发展一般来讲确实是需要一些基础,和一些自发的规模示范存在。但是我觉得产业的发展到现在已经不单单只有地中海......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产业集群效应研究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产业集群效应研究 2012-07-09 内容摘要:产业集群既是工业化过程中的普遍现象,也是产业间相互关联且向纵深发展的集中表现,产业集群的发展程度已经成为衡量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