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就所知所感,谈谈你对创造性思维的理解
选自然辨证法这门课时,我以为这会是一门思想政治教育类的课程,可第一节课时老师就告诉我们,这是一门哲学课,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它从自然观、认识观、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所以这门课不只是一般的哲学类课程,它对我们的科学技术研究也有很大帮助。课程上,老师提到了创造性思维。就我们工科而言,特别是研究生阶段,创造性思维在科学研究中是非常重要的,一味的追求模仿,在科研工作中没有自己的想法创造是永远也出不了大的成绩的。即使有成绩也不会是学科的前沿,自己科研领域的最高端,而只是在重复别人自己做过的东西。
这几年,国家层面上,一直在强调科学创新,用创新引领高新技术行业发展。也一直在倡导我们不能只停留在“中国制造”的层面,更多的是要在国际上打出“中国创造”的招牌。而“中国创造”就需要科学创新,思维创新等。而把“中国创造”具体到各个领域,特别是一些高精尖的科研方面,这一系列的创新都离不开创造性思维。需要我们打破之前的思维定式和束缚,用新的思维角度和思维程序来认识客体,进而产生各种有用、有价值的新观点、新思想、新知识等以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
书上有说,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一种高级形式,是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的有机集合。而在我们研究生阶段的科研学习中,这种高级形式的人类思维活动更应该伴随我们左右。就从基本的看科研文献说起,它就是一个思维集中和发散的过程,需要创造性思维的存在。因为研究生不像本科那样广泛的学习一大类的知识,而是要专心从事于特定的领域,就要对该领域的发展有了解,要掌握之前的科研动态与技术。这就需要我们阅读大量该领域的科研文献,对自己所从事的课题有所了解和掌握。这就是一个思维集中的过程。通过大量的科研文献,可以了解研究方向的研究历史和进展,可以知道自己想做的课题,是否已经有人做过,同一领域其他专家学者研究到什么程度。当然,看文献不仅仅只是了解这些内容,更重要的是需要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多想想还有哪些地方没有做,自己能不能做,是否值得做,从中也能看出自己从事的研究,在学术界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以及我们做了之后是否具有什么指导意义。阅读文献,打好基础。然后通过创造性思维,提出自己的实验想法与思路或者不同的见解,进而一步步去验证。这就是科研工作中我们所应该具有的品质。
创造性思维需要突出创新,而不是一味的跟风模仿,在科研学习中创造性思维也具有一些特征,如:
1.新颖性或超前性创造性思维贵在创新。所以,在思维方法,或者技术水平上要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能做到“前无古人”就算是自己的新颖和首创。超前性是既要超越前人,又要走在自己所从事领域的前列,走出自己的一片天。因此,这需要我们在实际活动中善于超出思维常规,对常规的事物能有自己的看法与见解,以求对事物的重新认识,发现新的不同。
2.连续与多维性创造性活动也需要在前人的基础上展开,需要有一定的连续性,站在前人、巨人的肩膀上,更好的往前发展。当然,发展是多维的,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向不同的科研方向发展与创新。
3.风险性和无畏性由于事物是发展的,实践的条件与认识的水平等限制,不是每一个创新
性的想法,创造性的思维都是正确的,都能取得成功。所以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当然,正因为有风险,所以我们在科研实践过程中要有无畏的勇气,敢于面对失败的气魄以及顽强的毅力。
在科研活动中,创造性思维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科学研究是创造性的探索活动。无论基础研究或应用研究,都是探索未知的过程,都是为了解决尚未解决的问题。可以说,创造是人类永恒的主题。科学呼唤创造,科学研究需要有具有创造性思维的科学工作者。因此,我们在科研活动中始终要有创造性思维,同时能与自然辩证法结合起来,以此指导我们的科研工作。
第二篇:就所感所知,说说你对创造性思维的理解
就所感所知,说说你对创造性思维的理解
我所学的专业为机械汽车工程,上完老师的课,我想起钱学森前辈讲过:“思维科学不像有些学问(像我所学专业),都是物质的。思维科学常常涉及到精神问题,涉及到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问题。因此在这个问题上,一定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辨证唯物主义。要不然,就会掉进两个坑里,一个是机械唯物论,另一个是唯心论。”对钱老关于思维科学思想的阐述,随着我研究生涯的逐步深入逐渐发现其重要性,也察觉创造性思维对我研究课题的深远影响。
创造性思维,就是指非常规思维路径获取创造性成果的一种思维活动过程,它是人类独有的一种宝贵思维形式。
创造性思维的本质在于“新”,而不是重复,不是墨守成规,创造性思维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其一,独立性,即求异性,积极地求异,与众人、前人有所不同,独具卓识。
其二,连动性,即由此及彼的思维能力,举一反
三、融会贯通。
其三,多向性,即发散性,善于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其四,跨越性,即反常性,越出常规,超越一般的逻辑推导规则和通常的实践进程,另辟蹊径,走出新的路子。
其五,综合性,即统摄性,统摄前人成果、统摄多种思维形式和方法、智慧杂交的性质。
其六,无谓性,创新之路不是平坦的大道。思维创新不仅需要超常的智力,而且需要非凡的勇气、小队失败的气魄和顽强的毅力。
下面就结合我所学的汽车设计这方面,讲讲我对创造性思维的理解。
对汽车设计方案的创造和选择,虽然没有一个统一的,可以遵循的方法,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激发人们的创造力。人的创造力是非常强的,但这种创造力往往由于这样和那样的原因受到一定的束缚。所以我们利用系统的分析方法,以及各种提示与暗示来激发和提高我们的创造能力:
形态分析法,先寻找出一个物品的特性进行排列,最后检测他们之间的互相关系和可能的组合方式,选择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把床和无摩擦表面与压缩空气组合起来,就创造出气垫船;把马车与铁轨和磁场的排斥力结合起来就产生了悬浮列车。仿生法,仿生设计是研究自然界生物系统的优异功能、形态、结构、色彩等特征,有选择地应用这些特征原理,设计和制造崭新的产品。比如,鸟类的翅膀,最初的想法是产生升力,但在汽车上就可以反过来,在汽车上安装前围侧围后围,通过改变启动布局改善高速时的操控稳定性。还有一些有助于创新思维的方法:类比法、特性列举法、风格吸收法等。
比如,日产Pivo的驾驶室能够360°旋转,消除了倒车的麻烦;Pivo2不仅继承了一代的特点,而且配有可以旋转90°横向行驶的车轮,这样车辆不必掉头,就能朝任何方向行驶。还有Sehway的“动态稳定”技术,使用者站在两轮之间的地盘上,手扶操纵杆,只需站在上面就能前进。这些创新点都直接给企业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这些设计都将创新性思维发挥到极致,很值得我在汽车设计领域方面的借鉴。
创造性思维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为制定一项高水平的智能决策,不论在政治工程或经济工程方面,都将起着重大的作用。未来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创造性科学思维能力,因此提高各级领导者的创造性科学思维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理论思维素质,是中华腾飞的最佳选择,也是最后成功的保证。
第三篇:谈谈你对创造性思维的理解
谈谈你对创造性思维的理解
创造性思维就是指发散性思维,这种思维方式,遇到问题时,能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多结构去思考,去寻找答案。既不受现有知识的限制,也不受传统方法的束缚,思维路线是开放性、扩散性的。它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单一的,而是在多种方案、多种途径中去探索,去选择。创造性思维具有广阔性,深刻性、独特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灵活性等特点。
每个人每天都在进行思维,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掌握了思维的方法或者说思维的技巧,可以说,大多数场合的思维都是一种习惯性思维。按习惯性思维的逻辑,在回答回形针有什么作用这个问题时,只有一个答案,即夹文件,而有人通过扩散思维,竟找到了上百种其他用途,如果我们在解决任何问题时都能进行扩散思维的话,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产生大量的设想,为问题的最终解决创造条件。
举个例子,曹冲称象。在如何称象这个问题上,人们想到的只是秤,因为自古以来,称小物用小秤,称大物用大秤,已是人人皆知的常理,而今没有足以称起大象的大秤,因而无法计算。这是习惯性思维的必然结果。曹冲则不然,他利用船的吃水深浅,用砖头代替象,化整为零,终于称出了象的体重。创造性思维的特征就在于冲破了习惯性思维的羁绊,从而解决了按常理无法解决的问题。
如何发挥创造性思维呢?思维主体进行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活动,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包括思维主体的内在条件和外部条件。任何一个创造性思维成果,都是创造性思维主体与其所处的客观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要想发挥创造性思维,所需条件大致有四个:
1.社会实践。它是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和源泉。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推动社会发展的新思想、新方案,科学技术上的新发明、新创造、新学科的创立,都是由社会实践本身提出的要求。这种客观的要求反映在人们的头脑中,并同思维主体的需要相结合,便构成了创造性思维的推动力量。
2.原型启发。这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条件。所谓原型,就是与创造性思维主体所设想的事物相似,并能够引起联想的东西。通过原型来启发人们解决新问题,达到创造的目的,就是原型启发。创造性思维离不开现实生活中能够作原型启发的事物,因为任何一个创造性思维活动,都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而非“无中生有”。
3.积累知识。积累和掌握丰富的知识、材料是创造性思维不可缺少的条件。知识的丰富可以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发展思维表现出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全方位多角度的思考问题,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4.问题意识。强烈的问题意识是创造性思维的必要条件。问题意识是头脑经常处于活跃状态。头脑总经常想问题,才能有明确的思维方向,才能有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才会乐于勤思苦想,排除各种困难和挫折,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答案,达到创造的验证阶段。
第四篇:谈谈你对忠诚度的理解
谈谈你对忠诚度的理解
忠诚,自古以来就是人类追求的重要美德之一。它即是一种操守,也是一种职业良知。任何人都有责任,有义务去信守和维护忠诚。
忠诚,从字面意义上,代表着诚信、守信和服从,意为尽心竭力,赤诚无私。企业员工的忠诚度是指员工对于企业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指向和心理归属,即员工对所服务的企业尽心竭力的奉献程度。忠诚度是员工行为忠诚与态度忠诚的有机统一。行为忠诚是态度忠诚的基础和前提,态度忠诚是行为忠诚的深化和延伸。
我对员工忠诚理解,最有效的标志是贡献、投入、创造价值及其有效性,而不是供职时间长短。那些工作时间虽短,价值贡献却很大的员工的忠诚度可能要远高于其他的员工。
忠诚是要用实际行动来谱写的,仅有忠实的心和忠实的信念是不足于表现忠诚的。忠诚,代表着尽心尽力,忠诚就要用自己的能力和实际行动真正为组织的发展和组织成员的美好明天做出贡献;忠诚,代表着全力以赴,忠诚就要以组织的利益为至上,忠诚就不能时刻以自己的得失去权衡利益,一盎司忠诚相当于一磅智慧。
第五篇:谈谈你对信息技术整合的理解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途径,与学科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继承性,同时又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特点的新型教学结构类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这正是创新人才培养所需要的。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改变传统教学结构、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目前国际上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与潮流。
一、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而不是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是我们理解其含义的关键。在系统科学方法论中,“整合”表示为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较小部分的事物、现象、过程、物质属性、关系、信息、能量等在符合具体客观规律或一定条件的前提下,凝聚成较大整体的过程及结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可以分为“大整合论”和“小整合论”两种。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
(1)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
这是指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活动在信息化的环境中进行。这里的信息化环境是指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多媒体教室、校园网络乃至互联网等和相应的学习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结合在一起的施教环境。教师和学生的活动在这种环境中展开。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零敲碎打的行为,而应该进行系统性的思考与规划,要有明确的目标,找到整合实践点,形成一套比较全面的、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才能使课程整合有效进行和持久发展。
二、技术整合的问题与策略
1、整合的问题:
把信息技术神化、把整合看作时尚,堂堂课、样样课都要与信息技术搭边,没能从思想观念上意识到整合的客观必要,只是将整合形式化和表面化,纯粹是为了整合而整合,反映在教学上的不良后果就是,让课堂学习停留在了感官和直观学习水平上,弱化了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内在质量,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2、整合的策略:
1)在整合过程中,教学目标出现偏移。信息技术喧宾夺主,课程成了技术和资源的展示,而没有突出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课程学科目标被忽视。这种缺乏目标的技术活动,对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几乎没有多大作用。
2)技术主要为教学服务,课程整合焦点应在教学内容上,先进的教学主要还是体现在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方法方面。而先进教学多媒体技术仅仅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在应用教学技术时,别忽略了传统讲授方法的优势。
3)课前应作好充分的准备,如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分析,老师对于资源选择要精要细。平时老师要经常搜寻网络资源,并对相关网站进行分类。在课堂中要对学生的学习要根据教学实际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最好引导学生进入相关网页,而不是只给网站名称。搜寻资源不要局限于网络,更重要的是身边的生活现实资源,这方面更接近现实也更易于学习者的搜集和感受、理解。而且不受技术的限制。
4)技术主要为教学服务,课程整合焦点应在教学内容上,先进的教学主要还是体现在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方法方面。而先进教学多媒体技术仅仅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在应用教学技术时,别忽略了传统讲授方法的优势。首先,课前应有充分准备,对于课堂教学过程可能出现的情况要有一定的预见性,并可以制定相应应急预案。熟悉教育技术应用环境,熟练掌握多媒体技术,完善教学设计,使之更合理紧凑。其次,提高自身教学应变能力和课堂教学组织能力。再次,合作探究的教学要经常性开展,在合作式学习中,要给学生一定评价量规,通过实践不断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