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观点及问题(共5则)

时间:2019-05-12 21:09: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3月21日观点及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3月21日观点及问题》。

第一篇:3月21日观点及问题

需要讨论:

1、大学期间创业分过程和结果 过程和结果各为什么弊大于利

2、大四下学期算不算在校期间?算如何不算如何

3、创业利弊的讨论是对于个人还是国家来说:创业对国家解决就业难的问题有利

4、大学生是指国内还是国外

我个人感觉大家讲的比较亮点的话(仅仅只是部分,错别字一大堆):

王楠:一股泉水才能走得远

金钰:不适合创业的大学生说明对他们来说弊大于利,那么适合创业的人对于他们来说是不是说明利大于弊。

匿名: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吴虎:是不是我们在学会走之前先要学会跑作为学会走的准备么?

王顺:大学期间创业就是在学走,为了以后的毕业之后的跑做准备。

年被蛇咬,三年怕草索

本末倒置,其苦难当

一些有利于我方的论据(有些我没有记):

1、各种国家创业比赛给大家的奖励金额是至少万以上

2、创业,它包括创新性,目的性,系统性,风险性,延续性,规模性。就光看它的六个属性,也足以体现,创业必须投入相当大的时间和精力,远非业余时间所能足够。

3、新华网统计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最高的浙江大学也只是4%

4、中国创业者协会入会会员要求:本协会会员包括企业会员、社会团体会员和个人会员。企业会员是指具有一定经营规模和良好经营业绩,柔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连锁企业和相关企业;社全国创业协会收纳会员的机制:会团体会员是指地方连锁经营协会或相关社会团体;个人会员是指从事连锁经营工作的行政管理人员、企业管理人员、专家学者及相关人士。(第三章 第七条)

一些好的论点:

1、大学生和社会上的人相比竞争力较弱

2、大学期间可以锻炼自己的东西太多太多,应该选择只能够在大学锻炼的,因为不可能再次拥有

3、大学期间应该是准备创业的阶段,准备不充分就创业是不是拔苗助长

4、锻炼自己的方式很多种,大学期间根本用不完,为何偏偏非要选择创业

5、创业带给你的利是你不创业也能从别的地方获得的,但其却带给你了额外的弊处,是不是说这个弊处大与利处

此处只是我记过的 大家参考一下罢了

第二篇: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主要观点

1.教育是上层建筑

20世纪50年代初,斯大林《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的发表,引起苏联教育界对教育本质属性的讨论。《苏维埃教育学》杂志编辑部在讨论总结中提出教育是社会上层建筑的观点,因而我国教育本抽的讨论总结中提出教育是社会上层建筑的观点,因而我国教育本质同的讨论自一开始,就是围绕教育是不是上层建筑而展开的。上层建筑说的论点有:

①教育是通过培养人为政治、经济服务的。

②教育与生产关系的联系是直接的、无条件的。生产力对教育的影响是以生产关系为中介的。

③教育总是存在于一定社会的,是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教育是一个历史范畴。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教育的性质也发生变化。因此,历史性、阶级性是教育的根本社会属性。

④上层建筑也具有一定的继承成分。

2.教育是生产力

其论点有:①教育劳动是生产劳动。②教育具有传递生产劳动经验的职能。③教育实现了劳动力的再生产,它把一个潜在的劳动力变成一个直接的劳动力。④教育投资是一种生产性投资。⑤教育与生产力有着直接的联系,为生产力所决定。

3.教育具有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双重属性

双重属性说认为,教育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制约,从来就有两种社会职能:一种是传授一定生产所要求的社会思想意识,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另一种是传授与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用的劳动经验和生产知识,为发展生产力服务。教育本来具有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双重性质。不能简单地把它归之于生产力,也不能归之于上层建筑特点的。

其亚种有:①教育一部分属于上层建筑,一部分不属于上层建筑,但整个说来,不能说教育就是上层建筑。②教育一部分属于上层建筑,一部分属于生产力,但主要属于生产力。③教育一部分属于上层建筑,一部分属于生产力,但主要属于上层建筑。④教育既属于上层建筑,又属于生产力。

4.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是通过培养人才来为社会服务的。教育的专门特点决定了它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联系。既同生产力的发展有关,也同生产力关系有关;既同经济基础相联系;同也政治、法律、道德等上层建筑相联系;教育的本质是其社会性、生产性、阶级性、艺术性、社会实践性等的统一。它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

5.教育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既同意把教育看作是培养人的过程,但又对这一学说不太满意,它只是对教育现象的描述,是同义语的反复,而不是对教育内涵的揭示和阐明。有鉴于此,提出“社会化说”,这个过程的规定性就是:教育者以一定的外在的教育内容向受教育者主体的转化,实现人类文化的传递,促使和限定个体身心发展,促使个体社会化。这一学说成立的依据是:它揭示了教育的内部矛盾——社会要求和个体心理发展水平的对立统一;揭示了人与社会的关系,及其教育的作用。

6.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说”一开始是作为“上层建筑说”中“教育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悖论出现的。有论者认为,不能把教育作为观念形态,唯物主义的观念形态是第二性的,而教育是由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所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与教育思想、教育观点是两码事。作为促使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主要属性,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教育者有目的有意识地对受教育者给予影响和利用,促使其发展的专门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对于长期处于“生产力说”或“上层建筑说”争论的人们来说,“社会实践活动说”似是一股清风,但“社会实践活动说”不久就遇到了“特殊范畴说”的挑战:①培养人的活动,并非人类所有教育现象的本质。②“社会实践活动说”不可能成为教育区别于其他一切社会现象的根本依据。把教育的本质定义为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很难说明教育与文学、艺术、道德等其他也具有培养功能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根本差异。③“教育”与“培养”常为通用词语,故为同义反复。

第三篇: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主要观点

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主要观点

1.教育是上层建筑

20世纪50年代初,斯大林《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的发表,引起苏联教育界对教育本质属性的讨论。《苏维埃教育学》杂志编辑部在讨论总结中提出教育是社会上层建筑的观点,因而我国教育本抽的讨论总结中提出教育是社会上层建筑的观点,因而我国教育本质同的讨论自一开始,就是围绕教育是不是上层建筑而展开的。上层建筑说的论点有:

①教育是通过培养人为政治、经济服务的。

②教育与生产关系的联系是直接的、无条件的。生产力对教育的影响是以生产关系为中介的。

③教育总是存在于一定社会的,是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教育是一个历史范畴。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教育的性质也发生变化。因此,历史性、阶级性是教育的根本社会属性。

④上层建筑也具有一定的继承成分。

2.教育是生产力

其论点有:①教育劳动是生产劳动。②教育具有传递生产劳动经验的职能。③教育实现了劳动力的再生产,它把一个潜在的劳动力变成一个直接的劳动力。④教育投资是一种生产性投资。⑤教育与生产力有着直接的联系,为生产力所决定。

3.教育具有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双重属性

双重属性说认为,教育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制约,从来就有两种社会职能:一种是传授一定生产所要求的社会思想意识,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另一种是传授与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用的劳动经验和生产知识,为发展生产力服务。教育本来具有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双重性质。不能简单地把它归之于生产力,也不能归之于上层建筑特点的。

其亚种有:①教育一部分属于上层建筑,一部分不属于上层建筑,但整个说来,不能说教育就是上层建筑。②教育一部分属于上层建筑,一部分属于生产力,但主要属于生产力。③教育一部分属于上层建筑,一部分属于生产力,但主要属于上层建筑。④教育既属于上层建筑,又属于生产力。

4.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是通过培养人才来为社会服务的。教育的专门特点决定了它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联系。既同生产力的发展有关,也同生产力关系有关;既同经济基础相联系;同也政治、法律、道德等上层建筑相联系;教育的本质是其社会性、生产性、阶级性、艺术性、社会实践性等的统一。它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

5.教育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既同意把教育看作是培养人的过程,但又对这一学说不太满意,它只是对教育现象的描述,是同义语的反复,而不是对教育内涵的揭示和阐明。有鉴于此,提出“社会化说”,这个过程的规定性就是:教育者以一定的外在的教育内容向受教育者主体的转化,实现人类文化的传递,促使和限定个体身心发展,促使个体社会化。这一学说成立的依据是:它揭示了教育的内部矛盾——社会要求和个体心理发展水平的对立统一;揭示了人与社会的关系,及其教育的作用。

6.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说”一开始是作为“上层建筑说”中“教育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悖论出现的。有论者认为,不能把教育作为观念形态,唯物主义的观念形态是第二性的,而教育是由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所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与教育思想、教育观点是两码事。作为促使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主要属性,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教育者有目的有意识地对受教育者给予影响和利用,促使其发展的专门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对于长期处于“生产力说”或“上层建筑说”争论的人们来说,“社会实践活动说”似是一股清风,但“社会实践活动说”不久就遇到了“特殊范畴说”的挑战:①培养人的活动,并非人类所有教育现象的本质。②“社会实践活动说”不可能成为教育区别于其他一切社会现象的根本依据。把教育的本质定义为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很难说明教育与文学、艺术、道德等其他也具有培养功能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根本差异。③“教育”与“培养”常为通用词语,故为同义反复。

二近代教育的特征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19世纪以后,资产阶级政府逐渐认识到公共教育的重要性,并逐渐建立了公共教育系统。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机械化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和电气化工业革命的兴起,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并为初等教育的普及提供了物质条件。

(3)教育的世俗化;与共了教育的发展相应,教育逐渐建立了实用功利的世俗教育目标,从宗教教育中分离出来。

(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西方教育发展的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有法律的明确规定,教育的每次重要进展或重大变革,都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和提供保证。

三 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对教育的制约

教育的对象是人,主要是正在成长的年青一代(儿童)。为了有效地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和发展,必须从儿童身心特点出发,适应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诸如教育任务要求之高低、教学内容的多少与深浅、教育方法的选择等,都要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来确定。

第一,教育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遵循量力性原则,循序渐进地促进儿童身心的发展。

第二,教育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应有所不同。

第三,教育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第四,教育要关注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恰当把握儿童语言、思维、人格发展的关键期,积极促进儿童身心发展。

当然,教育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并不等于迁就儿童身心发展的现有水平,而是从儿童身心发展的实际出发,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善于向他们提出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要求,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不断提高其身心发展的水平。

四 关于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的主要观点

1.单因素论与多因素论

这是根据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的多寡而作的分类。

单因素论是从某一个侧面提出和论证了某一因素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作用,但又片面地夸大某一因素的独特作用,忽视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其他因素以及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如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都属于这一类型。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英国的高尔顿和美国心理学家霍尔,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华生,教育万能论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的爱尔维修。

多因素论是从两个或多个侧面提出遗传、环境和教育等因素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不同作用。主要有二因素论、三因素论、四因素论等观点。二因素论把影响人的发展因素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生物因素,包括人的遗传因素、个体先天特点及生理结构等方面的总和;另一类是社会因素,包括环境与教育等方面,着重突出环境因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三因素论是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中的观点。它认为个体的发展受遗传、环境与教育三方面的影响,这三个因素在个体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不同。三因素说自从20世纪40年代传入我国后,直至20世纪80年代,一直是我国教育理论中有深刻影响的一个基本观点。四因素论是在三因素论的基础上增加一个主观心理因素,即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这也是我国教育理论界比较盛行的观点之一。此外,还有五因素论,即在四因素基础上再加一个反馈调节因素。

2.内发论与外铄论

这是根据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因是源于内还是源于外而作的分类。

主张性善论者、遗传决定论者一般强调内在因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被称为个体发展动因上的内发论。18世纪以来,主张内发论者更重视人的自然发展顺序,认为教育应顺着人的自然生长顺序而施加影响,如卢梭。在心理学中,则表现为成熟论。美国儿童发展心理学家格赛尔用他著名的同卵双生子爬梯比较实验为成熟论提供了实证性证据;发生认识论的创始者皮亚杰,在其理论的初创时期也倾向于内发的成熟论。

主张人的发展主要是由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学校的教育与训练等决定的,被称为个体发展动因上的外砾论。代表人物有苟子、洛克、华生等。

3.内因与外因交互作用论

当今,对人发展动因完全持上述两方中任意一方观点者已不多了。人们更多地注意到内因和外因的相互关系与转化,以及各自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被称为内因与外因交互作用论。人们的思维已逐渐摆脱线性模式,看到互动作用,而且对内因和外因的内涵也有不同认识,开始把主体自身的实践活动看做是人的发展的根本动力。该理论认为,随着人的自我意识的提高和社会经验的丰富,人的主观能动性将逐渐增强,人能有目的地去发展自身。这表现在对周围环境的事物能自觉地作出抉择,控制自己的行为;还表现在能为自身的发展预定目标,并为实现自定的目标,自觉地进行奋斗,这是人的主观能动性推动人发展的高度体现。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离开人能动的实践活动,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所赋予的一切发展条件,都不可能成为人发展的现实。因此,从个体发展的各种可能变为现实这一意义上来说,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五 有关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

(一)教育独立论

1、代表人物:蔡元培于20年代提出

2、主要观点:

(1)、教育应独立于政治和宗教,全权交给教育家

(2)、教育行政独立

(3)、教育思想独立

(4)、教育内容独立

(二)教育万能论

“教育万能论”的历史,可追溯到古希腊的柏拉图,以法国18世纪的唯物论者爱尔维修为代表。爱尔维修认为对于人的成长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教育。按照他的看法,“人受了什么样的教育,就成为什么样的人”。“教育是万能的,它甚至还能创造天才。”可见,爱尔维修“教育万能论”的核心思想是否定遗传因素的作用,认为人非生而有善恶贤愚之别,人是教育和环境的产物,人的性格取决于社会环境和政治制度。

(三)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舒尔茨为代表的一些西方经济学家提出。

所谓人力资本,即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以及其梭镖系出来的能力。人力资本是关于人口质量的投资,从形式上看其投资方向主要包括:

1、对教育和训练的投资,用以培养和提高在职或未来劳动力的工作能力、技术水平和劳动熟练程度。

2、对医疗保健卫生的投资,用以保证劳动力的必要数量和在职劳动力的健康水平。

3、对劳动力国内流动的投资,用以调剂和合理配置各地区各劳动部门的余缺,以利于充分发挥各种劳动力的专业技术特长。

4、对企业的投资,用以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使经营管理者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动态能够作出最佳决策,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

其中对教育的投资是人力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地方、社区、家庭、个人等均有投资。

人力资本家的普遍观点:

1、人口质量重于人口数量。

2、人力投资的收益率大于物力投资的收益率。

3、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的核心。

4、教育投资的总量必须不断加追。

5、教育投资的收益率是可以推算的。其公式为;收益/成本=收益率。

(四)筛选假设理论

1、代表人物:迈克尔·史潘斯于1973年提出

2、主要观点:

(1)、其本前提假设:雇主由于不了解求职者的生产能力,因而雇用的决定便成为一种不确定的投资,成为一种风险投资。但雇主可以通过个人属性和特征间接地了解求职者的生产能力

(2)、信号和标识:求职者的个人属性可分两类:信号与标识。标识:可观察到的但不能改变的个人属性,如年龄;信号:可观察到的隶属于个人并且可以改变的属性。信号和标识可以表明一个人的生产能力

(3)、教育成本与能力呈负相关:每个人的能力是固有的而且是不同的,教育不能提高一个人的能力,但却能反映一个人的能力,支付同样的成本,能力较高的人能够获得较高的教育水平,能力较低的人只能获得较低的教育水平。教育水平是反映一个人能力大小的有效信号,是雇主鉴定求职者能力,筛选求职者的装置

(4)、工资与教育信号关系的调整与均衡:能力高的人,在职培训所需的成本较低,但生产率却较高,因而雇主支付他们较高的工资;由于教育水平反映了求职者的能力,因而教育水平越高的人,雇主付给他们的工资也越高,反之亦然。

(五)劳动力市场理论

劳动力市场理论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出现的,皮奥雷、多林格、戈登、卡诺依等是其主要代表。他们认为,筛选假设理论关于教育与工资关系的分析的基本前提不正确,关于教育水平与个人收益成正相关的论断不全面,其中没有考虑劳动力市场的内部结构。

劳动力市场理论采用制度经济学的观点,指出劳动力市场由于种种制度性力量的影响而被划分为不同的部分。在劳动力市场的不同部分里,教育与工资的关系是不同的。该理论认为劳动力市场是由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两个不同部分组成的。不同背景的人将进入不同的劳动力市场从而享受不同的待遇。主要劳动力市场提供的是大公司、大企业和大机构中的职业岗位,雇员工作稳定,工资较高,晋升前景良好,自主性大;次要劳动力市场提供的是小公司、小企业的职业岗位,雇员工作不稳定,工资较低,工作条件差。两个市场之间具有相对的封闭性,它们之间的人员很少相互流动。

按照劳动力市场理论的观点,教育与个人收入之间的关系和个人的生产力本身并不相关;一个人的工资水平主要取决于他在哪一个劳动力市场工作,而此人在哪一个劳动力市场工作又与他的性别、年龄、种族及教育程度有显著的关系。一般来说,能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的基本上是男性、年纪较大的人、白人及教育水平较高的人,进入次要劳动力市场的主要是女性、年轻人、有色人种及教育水平较低的人。在这里,教育只是决定一个人在哪一个劳动力市场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男性、年龄大的人、白人的平均工资高于女性、年轻人、有色人种的平均工资。对于人力资本理论和筛选假设理论关于教育与工资有显著的正相关的结论,劳动力市场理论认为这些只在主要劳动力市场中成立,而在次要劳动力市场中是不成立的。

该理论得到了西方一些激进学者的好评,认为它揭示了教育在资本主义国家劳动力市场划分中的作用,揭示了教育的扩展未能改变各阶级、集团间收入不平等的现实。但也有些人认为,它对教育与经济关系的论述是不全面的。

六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四)、人口对教育制约性的表现

1、一定数量的人口是教育得以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基础

2、人口质量制约和影响教育的发展

3、人口的年龄结构、就业结构影响着教育的发展

(五)、科技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科学技术能够有力的改变教育者的教育观念,提高他们的教育能力。

2、科学技术对教育对象也有影响

3、科学技术还会渗透到教育资料的所有环节中去,为教育资料的更新和发展提供新的手段。

七 教育的社会功能

(五)、教育的科技功能

1、教育是继承、传播、普及科学技术的最佳手段

2、教育是培养科技人才的摇篮

3、教育是创新技术成果的最佳方式

(二)、人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对教育的制约

1、发展的顺序性对教育的制约

2、发展的阶段性对教育的制约

3、发展的差异性对教育的制约

4、发展的不平衡性对教育的制约

八 当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与挑战

一、现代化与教育变革

现代化是历史上最重要的社会变迁之一,也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旋律。现代化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概念,具有复杂的内涵和外延。它不仅仅包括以经济和技术指标为基础的物质层面的现代化,还有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等制度层面的现代化,以及人的观念、心理、,人格上的现代化。其中,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的核心。

社会发展变迁必然会对教育带来冲击和影响,社会现代化必然要求教育主动适应社会变化发展的要求,必然要求教育的现代化。

二、全球化和教育变革

全球化是指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以经济为主导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诸方面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互动,汇合成一个全球社会的历史过程和趋势。全球化是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包含各国各民族各地区在政治、文化、科技、军事、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多层次、多领域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在全球化背景下,人类文明也正在进行重构,异质文化间的冲突与融合。传统与现代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在全球化浪潮之下,世界开始关注人类生存的共同性问题,并尝试从教育的角度帮助人们去认识和解决这些问题,进而形成全球性的教育论题。教育全球化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在教育全球化时代,任何一个国家的教育都不可能完全放弃自己的传统和优势,因此,教育也呈现多元化趋势。

三、知识经济与教育变革

知识经济,就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简而言之就是邓小平指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经济。它是知识资本化的一种反映;在知识经济中,知识是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知识经济时代的特点就在于经济的发展不再取决于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的占有和支配,主要取决于智力资源的占有和配臵,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的速度加快,形成知识形态生产力的物化,人类认识和开发新资源能力的大大增强。可见,知识经济中知识、智力等无形资产起决定性的作用,智力资源等无形资产成为资源配臵的第一要素,生产以高科技产业为支柱,高技术产业以高科技为重要资源依托,消费以高科技产品为主。

知识经济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社会正步入以知识资源为依托的心经济时代,在这个心时代,知识将成为最重要的经济因素。知识经济不仅对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产生前所未有的震撼,而且也给传统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1、人力资源是知识经济的依托 在知识经济中,其资源是智力和信息,而智力和信息无不是靠高智商的人来完成的。因 此,人就成为知识经济的依托。人就成为经挤增长的决定因素,人力资源结构优化就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比如,政府的公务员近几年对学历的要求迅速提高,一是反映了时代的 要求,其本身反映了决策集团层人力资源结构的优化,试想,在当今的时代中,如果再让农 民陈永贵去当国家总理,这种决策集团的结构就是畸形的,只能产生畸形的经济。我们怎么 建设小康,如何去发展知识经济?

2、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基本途径,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基础 知识经济的第一一资源是智力资源,拥有智力资源的是人才,而人才只能通过教育这个唯一的途径来获得。更重要的是人才的培养和培养人才,它必须而且只能是为了明天成为国家各方面建设的各个层次中的有用人才,这就是邓小平同志所说的“教育要面向未来”。

(1)培养世界一流的专门人才

大家知道,当前国际上的竞争,实际上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技水平的竞争;说到底,是高素质人才的竞争、是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优秀的专门人才的竞争。因此,我们必须下大气力,努力培养—大批有科学知识、有人文精神、善于思考、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各式各类的拔尖人才、独当一面、斩关夺隘的将才、和运筹帷幄、稳操胜券的帅才,能在高科技水平、高素质人才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在知识经济的激烈角逐中求得发展。

(2)培养较高素质的劳动大军 目前,国民整体的科学文化素质已经成为除了科学技术和人才以外国际竞争力的第一个要素。其中的道理是明显的,高科技的发展必然带来经济生产的品种、设备、材料、工艺、技术、以及.切相关的所有因素的更新换代,甚至是一场革命。没有一个庞大的具有较高素质的劳动大军,根本无法完成。劳动阶层人的资源结构如果不得到整体优化,不仅影响了经济生产,同时,也破坏了优秀人才得以发挥和展示的外部环境,使优秀人才“英雄无用武之地”而导致外流。

3、采取切实措施,积极振兴教育事业 以上所言,无不说明知识经济的到来,无可争议的将教育推上了具有战略意义的制高点。

(1)树立先进教育理念 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根据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十分注意新型人才的培养。其实所谓的新型人才,就应当是教育方针里所说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其中具有以下几个含义:

A、有创新意向、意识,即不因循守旧,有明显的逆向思维特征。

B、有冒险精神,要想改革,就要有敢于走前人未走过的路的这种冒险精神。也就是要有一定的批判意识。

C、有开拓能力,即在-一个新单位,在一个新的群体中,接受一项新的工作,能不能迅速打开局面,能不能让别人迅速地了解你、接受你、欣赏你、佩服你,而且有显著的工作成效,这就是开拓。

(2)大力发展远程教育

网络教育已经成为一个热点问题。教育互联网可以传递供教学使用的各种信息,能以多媒体方式存取、操纵和显示信息,信息传递的多样性、迅速性、准确性显示了计算机网络教育的明显优势,因此,应该大力发展网络化的远程教育,提高我国教育资源的共享水平。

(3)纠正各种畸形现象

这里所说的畸重畸轻现象主要指:

A、正规教育中对师资配备、财力投入、以及违反政策的择校入学……对重点学校表现出畸重。

B、城市教育中轻视或忽略由于城市流通人口的剧增,一些大城市新增加的学校或新增加的教学班.对其表现出畸轻。

C、对民办学校、特殊教育等存有畸轻倾向。D、对农村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的教育存有畸轻现象。(4)实行教学教材改革

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到现在,我围的中小学教材已经修改八次,但从没有这次改动的幅度大、范围广、程度深。这次的教材改革应该说是从课程配臵的角度全面而彻底的进行了一次教材革命,特别是小学综合课的改革。这是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

(5)提倡多种办学模式

经济的崛起主要是体制改革,教育的发展主要是体制的改革。要提倡和鼓励多种办学模式,要允许不同体制小同类别的学校并存。上海建平中学在全国率先办了一所中美合资的剑平教育集团,现有地上学校七所,空中学校五所;沈阳二十中校长白景林在辽宁首举义旗,第一个办起了国有民营学校,取得了十分喜人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6)加大教育投资规模

这一项虽然是政府的工作,但我们必须提出来,然而,我们一提到这个问题就有一种羞涩和无奈,因为我国和其他国家相比差距太大了。

四、信息社会与教育变革

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中,物质和能源是主要资源,人们所从事的是大规模的物质生产;而在信息社会中,信息成为比物质和能源更为重要的资源,以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为目的的信息经济活动迅速扩大,并逐渐取代工业生产生活而成为国民经济活动的主要内容。

教育信息化的主要特点,是在教学过程中广泛应用以电脑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其表现为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教育信息化可以达到省力化、机器化的效果,但它不是教育信息化的目的。如果我们仍以传统的教育思想来应用信息技术,其结果无异于传统的“粉笔+黑板”的教学模式。

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是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不仅仅是一种信息机器引入教育的过程,更是一种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变革的过程,是一种基于创新教育的思想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

现代教学改革的核心是使学生变被动型的学习为主动型的学习,而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可以为学生创设自由探索的学习环境,教师则可以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教育。

第一,应该全面地认识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根据有关部门统计,中国现有4000万青少年网友。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带来了信息的多源性、易得性和可选性,学生可以轻易地获得大量信息,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合理有效地利用互联网,不仅可以大大拓展教师和学生的视野,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获得信息、分析信息、处理问题和适应现代社会的能力。计算机既可以充当平辈的学伴,可以与学习者进行互帮互学;也可充当教师和学生的助手,帮助查找、整理资料,代理通讯联络等。这是信息技术的拟人作用。

第二,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拟物作用日益受到重视。我们可以用计算机和网络构造便于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情景,如微型世界、虚拟实验室、虚拟教室等。更自然的做法是让教师和学生使用信息工具,包括效能工具、认知工具、通讯工具,支持其教与学的活动。随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日益深入人心,信息技术的拟物作用和从属拟人作用将显得越来越重要。

第三,学会信息化教学设计。从目前国内的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情况来看,存在许多片面性,一讲到计算机辅助教育似乎就是开发课件。其实,课件只是信息化教育系统的一个构件,一个完整的信息化教育系统除了课件外,还需要一个强大的学习管理系统,并需要利用多种信息工具和大量的信息资源作为教学支撑。随着信息化教育的发展,我们的教学设计水平也应该从CAI设计进化到信息化教学设计。信息化教学是以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学习资源的利用为特征的,其主要教学模式不同于课件的讲授/辅导、模拟演示,而是研究/探究型学习、资源型学习、合作型学习。

第四,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发展教育信息化是要推进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改革,因而必须始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虽然目前教育信息化还难以帮助教师减轻工作负担,但可以鼓励资源共享,让教师懂得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源,而不是搞大量的低水平重复性开发。进行信息技术教育不要过分注重学科的知识性学习,而应该关心如何应用信息技术工具来解决问题,特别是要把信息技术的学习与学科教学相结合,让学生把技术作为获取和加工信息、为解决问题而服务的工具。从更一般意义上,我们通过信息技术教育来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通过信息能力带动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选择决策能力和交流协作能力的全面发展。

教育信息化首先要以计算机的普及教育和计算机辅助教学为重点,着力于培养教师和学生应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能力,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在实施信息化的过程中,要把师资培训作为重点,放在重要位臵,同时要注意纠正重硬件、轻软件和轻人才培养的倾向。以信息化支持和促进教学改革,以教学改革引领信息化是一对辩证的关系。教育教学信息化的根本出路在于不断突破。

五、多元文化与教育变革

所谓多元文化,主要指关于文化形态及处理不同形态文化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理念。而今,多元文化教育的全球化发展趋势已成为世界各国,尤其是多民族国家必须直面的挑战。其中多元文化对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为:⑴多元文化作为解决文化冲突的基本理念,是抵御诸如文化殖民等形式的文化侵略的有效方式,也是提防诸如故步自封等形式的文化保守行为的有效方式;⑵多元文化石解决教育和学校内部文化冲突,促进群族融合的重要手段;⑶多元文化促进教育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变革,有助于确立平等、接纳和宽容的态度和价值观;⑷多元文化促进教育民主的发展,有助于保护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权利,促进教育公平;(5)多元文化促进教育模式的多元化,表现为教育目标、课程内容、教育方法以及办学形式的多样化。值得注意的是,教育在促进各种文化和不同社会群族之间的和谐相处和共同发展中,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

九 个体个性化:个体个性化,一般是指个体在在社会适应、社会参与过程总所体现稳定的特征。教育在个体个性化功能是教育的个体功能的表现之一,通过教育既可以培养个体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可以提高个体的独立创造能力和自觉控制能力。所谓的个性化发展,意味着个人的自主能力、独立能力、创造能力与自觉控制能力的提高。

十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及有效发挥的条件 1.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首先,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教育不管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散的、家庭的或是学校的、社会的,都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以教育人为主要目的。学校教育能排除和控制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给人以更多的正面教育,使人按照一定的思想政治方向发展,使年青一代健康成长。

其次,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学校教育是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按照一定的目的,选择适当的内容,利用集中的时间,有计划、有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并进行一定的思想品德教育。而环境中其他方面的影响,往往是自发的、偶然的、片断的,是不能与学校教育相比拟的。

最后,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培训过的教师来进行工作的,教师受国家的授权和社会的委托来教育学生。他们有明确的教育目的,熟悉教育内容,懂得教育的规律和方法,能自觉地促进学生的思想、学业、身心按照一定的方向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教育对人发展的主导作用表现得越来越明显。

2.学校教育主导作用有效发挥的条件

学校教育主导作用的实现,最重要的条件是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活动。离开了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学校教育的作用无从谈起。另外,还应争取学生家庭、社区和其他社会力量的积极配合,协同一致地去教育学生,发挥多方面力量的优势,实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十一 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

1.“社会本位论”与“个人本位论”

社会本位论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以德国的纳托普、凯兴斯泰纳,法国的涂尔干为代表。他们主张:(1)教育目的不应从人的本位出发,而应从社会需要出发,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2)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它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3)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与延续。(4)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个人的存在与发展依赖并从属于社会,评价教育的价值只能以其对社会的效益来衡量。

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重视教育的社会价值,强调教育目的从社会出发,满足社会的需要,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它过分强调人对社会的依赖,把教育的社会目的绝对化,完全割裂人与社会的关系,极易导致教育对人的培养只见社会不见人,单纯把人当作社会工具,而不是把人作为社会主体来培养,造成对人发展的严重束缚和压抑。

个人本位论把满足个人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以法国的卢梭、瑞士的裴斯泰洛齐、德国的康德、法国的萨特为代表。他们主张:(1)教育目的的根本在于使人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发展。(2)重视人的价值、个性发展及其需要,把人的个性发展及其需要的满足视为教育的价值所在。(3)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只有在有助于个人的发展时才有价值,教育的价值应当以其对个人发展所起的作用来衡量。

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重视教育的个人价值,强调教育目的从个人出发,满足个人的需要,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特别是在文艺复兴以后的历史条件下,它对于打破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对人的束缚,倡导人的自由和个性解放,提升人的价值和地位,使教育回归到人间等方面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但激进的个人本位论者离开社会来思考人的发展,无视个人发展的社会需要和社会条件,甚至把满足个人需要和满足社会需要对立起来,把教育的个人目的和社会目的看成是不可调和的,这极易导致唯自由论和个人主义倾向。可见,个人本位的价值取

向与社会本位论一样,具有明显的片面性。

2.“内在目的论”与“外在目的论”

杜威把教育目的区分为两类,一类是教育过程以内的目的,一类是教育过程以外的目的。前者是教育本身的目的或者说“活动里面的目的”,后者是从外面强加给教育活动的目的。“教育本身并无目的。只是人,即家长和教师等,才有目的。”杜威要求教育家反对“一般的和终极的教育目的”,认为它是和一切的特殊联系割裂开来的,以至于教与学的过程仅成为达到预定目的的手段。学校应该寻求“具体的目的”,以代替狭隘的、说教的、消极的“一般目的”。可见,杜威有意识地区分了教育目的的类型,即教育的内在目的和外在目的。他反对的是“教育过程以外的目的”、“一般的目的”,赞成的是“教育过程内部的目的”、“具体的目的”。

3.“教育准备生活说”与“教育适应生活说”

斯宾塞明确提出,教育的目的就是为“完满的生活”做准备,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教会人们怎样生活,教会他们运用一切能力,做到“对己对人最为有益”。他指出:“为我们的完满生活做准备是教育应尽的职责,而评判一门教学科目的唯一合理办法就是看它对这个职责尽到什么程度。”教育准备生活说反映了人们期望通过教育获取能够使个人幸福的知识与能力的现实要求,在今天的教育实践和现实生活中仍然占有一定的地位。

与斯宾塞不同,杜威反对将教育视为未来生活的准备。他认为,一旦把教育看做是为儿童未来的生活做准备,必然要教以成人的经验,而忽视了儿童此时此刻的兴趣与需要,把儿童置于被动的地位。因此,他主张“教育即生活”。学校教育应该利用现有的生活情境作为其主要内容,教儿童适应眼前的生活环境,即培养能完全适应眼前社会生活的人。

4.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马克思从分析现实的生产关系人手,指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手段和途径,预言了在生产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在消灭了阶级对立和阶级压迫的社会制度中,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性和必要性。马克思使人类千百年来的一个浪漫主义理想成为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含义

首先,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全面发展,就其最基本的意义而言,是指人能够适应不同的劳动需求。马克思始终坚持在劳动发展史中考察人的发展问题,认为没有劳动,社会和个人都不可能存在,更谈不上什么人的发展。其次,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的劳动分工中分析了工人在生产劳动中体力和智力两个方面的片面发展,进而提出,全面发展的人将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在体力和智力上得到协调发展的人。最后,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先天和

后天的各种才能、志趣、道德和审美能力的充分发展,即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马克思认为,人的发展领域包括劳动时间和自由时间两个方面。劳动时间创造了人类才能的发展所必须的物质财富,自由时间同劳动时间一样,也是人的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是人的先天和后天的各种才能和志趣、道德与审美能力充分发展的又一个广阔领域,马克思称其为“真正的自由王国”。在这个自由的王国里,个人从事自由活动的时间不断扩大,人的个性因此得到自由发展。

(2)马克思主义论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社会条件

马克思根据大工业生产的发展,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已经具备的客观经济条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市场的扩大和交往的普遍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二是大工业的发展使自由时间增多,从而为个人全面发展创造了重要条件。三是大工业的发展使新的产业不断兴起,使社会内部的分工不断发生革命,劳动变换加速,要求人必须全面发展。

十二 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培养人的具体要求,有时培养目标也表述为教育目标,它包括三个部分,即培养受教育者的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具体培养要求、教育事业发展的目标。

培养目标和教育目的的关系?

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他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教育目的是对所有 的受教育者而言的,是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 定的对象提出来的。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学校确立培养目标的依据,培养目标是在教育目的的基础上制定 出来的,因此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同时,教育目的只有具体化为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才能进行现 实操作和具体落实。

十三 中小学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第四篇:保险理赔中存在问题的一些观点

保险理赔中存在问题的一些观点

近期我公司进行关于“保险理赔存在的问题”的探讨活动,本人阅读一些保险理赔的材料和综合网上一些理赔论点及其本人在公司理赔中心几年的工作经验,提出一些个人观点。

保险理赔是保险公司经营的重要环节,然而现在我国的保险理赔运行现状喜忧参半,“理赔难”现象时常突出,主要体现在现场勘查难、调查取证难、理赔控制难、依法经营难。之所以存在这些问题,是因为现有的社会环境是影响着理赔效率的大方面,如法制环境不健全、诚信环境不理想、人员环境不完善、政府职责不明确等。保险业应与时俱进,完善法制环境;同心同德,建设保险诚信;以人为本,提高员工素质;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提高保险理赔效率。

总体来说,保险理赔是保险公司履行经济补偿和社会管理职能的具体体现,是验证保险公司业务质量和服务质量最重要的环节,通过处理理赔纠纷可以发现保险公司在业务承保和后续服务中存在的问题。一般说来,保险理赔工作的基本程序如下:接受出险通知——现场勘查(包括查看出险地点、时间,查明出险原因,了解保险标的受损情况)——责任审核(包括审核保险事故是否发生在保险标的上,是否发生在保单载明的地点,是否发生在保险合同的有效期限内,要求赔偿的人是否有权提出要求,保险事故发生的结果是否可以构成要求赔偿的条件等)——损失核算(包括保险标的实际损失和发生的一些直接费用)——损余物资处理——赔款给付——代位追偿。从我国对保险公司要求的总体文件精神上看,保险理赔工作应坚持“主动、迅速、准确、合理”的原则。所谓主动,是指保险人应主动深入现场开展理赔工作;所谓迅速,是指保险人应按法律规定的时间,及时赔付,不拖延;所谓准确,是指计算赔付金额应力求准确,不惜赔,也不滥赔;所谓合理,是指赔付要合情合理,树立实事求是的作风,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既符合保险条款的规定,又符合实际情况。然而现行的保险公司的理赔服务却还远远达不到以上要求,“理赔难”的现象比较普遍。

理赔低效率的表现我个人的观点是两方面:

一 社会环境影响理赔

现在社会环境没有极力宣传保险理赔法制建设,而是强制执行保险制度,导致人民心里产生厌烦心理。加之事故双方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和一些肇事者的不良动机,导致使保险公司在理赔的责任判定和实际定损的过程中充满了不确定因素。再加上为了准确认定责任损失,防止骗保现象的发生,保险公司一般都会制定严谨的理赔程序,依据医院、国有单位、公检法等代表国家权威部门或关联单位出具的相关证明,作为理赔处理的重要或唯一证据。但从目前来看,取得证明文件的手续过于繁琐,给投保人或被保险人的索赔带来了较多的麻烦。更甚者,一些部门为了营利目的,不负责任的乱出证明。对权力部门的过分依赖,使得保险公司理赔工作效率大幅降低,支出了许多本不该支付的赔款。

二 公司环境影响理赔

公司在运行过程中要极力整合资源运行的同时,也要划分细明责任到人。保险理赔纠纷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展业人员在展开业务时没有履行应尽的解释说明义务,存在误导投保人的现象。部分业务员在展业时只说明保险事故发生后投保人或被保险人会得到多少赔偿,而对一些限制性条款及责任免除条款则讲解很少,甚至不提。一旦发生事故,被保险人、受益人对保险赔偿金额希望值高,而实际赔付往往达不到投保时的要求,就很容易产生矛盾。从而增加了我们理赔中心工作人员的工作量,需要解释,调解,申请,询问领导。不仅增加了领导的工作负担,更延迟了我们理赔工作的效率,给公司造成了在社会群众眼里理赔不得力的假象。

所以我认为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保险从业人员应当有三个坚持:

(一)与时俱进,完善人文法制环境。

从自我做起,向身边的人宣传保险理赔的重要性。让群众从切身

利益去体会保险理赔的重要性,积极主动的去办理保险及其理赔业

务,而不是强迫性得去执行保险理赔程序。

(二)同心同德,建设保险诚信。

建设保险诚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为保险经营的特殊性,联系社会的广泛性,决定了保险诚信建设对整体社会诚信环境的依

赖性。对员工实施教育与引导,从构建企业文化的长远发展目标出

发,高度重视诚信建设,对其员工进行诚信教育,并建立有效的激

励惩处机制,树立起保险企业形象。

(三)以人为本,提高员工素质。

要开展保险从业教育,以“八荣、八耻”教育为契机,在公司内

部深入有效的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树立大服务的战略经营理念。完善

公司制度和岗位标准,包括领导评价、文化素质、基本技能、从业经

历等,实行定期的考核与岗位轮换、淘汰与晋级机制。从而在长久的公司运行模式下,锻炼出一批干练且有效率的员工队伍。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些观点,对于理赔问题我只看到一些潜在的层面,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们人保员工坚持总公司的指导思想和方针,不断得去完善工作机制和服务理念,发现问题改善问题解决问题,定能在公司领导的带领下去擦亮人保的品牌!

理赔中心xxx

第五篇:材料观点

稳定的组织结构应该是一个“正立的三角形”,而我国现在的物流系统可以理解为一个“梯形”,并且这种“梯形”的组织结构间的联系是“松散”的,这种松散的“梯形”结

构,是我国内地物流系统发展不稳定和不均衡的主要原因。

“多头领导”实际上就是“无头领导”。系统的协调是指在系统分解的基础上,全面处理各子系统相互作用的调节和控制。大系统只有在系统的动态过程中达到各方面的真正的协调,才能出现整体上的步调一致,充分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以实现系统整体的最优化。而 “多头领导”的系统无法达到整体上的步调一致,从而也就无法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系统整体的最优化也就无从实现。

3、这种“各自为政”的物流系统,不利于组织吏大范围的物流业务的联合。

物流从狭义概念上来理解,是指商品在流通领域内进行的运输、储存保管、包装、装卸、配送、加工、情报等活动组成的整体业务活动。商品离开生产领域后,能否顺利地通过流通领域,进入消费,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流活动所涉及的各部门、各企业及各业务环节之间 衔接的好坏。随着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发展,流通范围的扩大,物流过程中所涉及到的部门、从事物流业务所花的时间、商品在空间转移的距离却会大大增加,因此,就应不断地发展物流业务的联合,组织更大范围的物流协作。而在我国现行的物流体制下,组织物流联合,加强更大范围的物流协作,则由于缺乏组织上的保证而难以实现。

4、现行的物流系统,由于没有一个综合管理部门,因此无法统一各种技术和管理标准,提高物流整体效率和效益也将成为一句空话。

在整个物流活动中,应贯彻统一的、标准化的各种技术规则和管理法规,这样才能提高物流整体的效率和效益。物流效率和效益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加强物流联合,组织更大范围的物流业务协作来实现的,如组织联合运输、中转运输、集装箱的“门到门”运输等。而现行的分散的物流管理体制,由于缺乏长远的、整体的观念,使各部门,各企业普遍存在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只顾本企业物流效益的提高而不注意物流宏观效益的提高,这对于制定、推行、实施统一的物流技术规范和管理法规无疑是有弊无利的。

5、不重视建立合理的物流网络,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现行物流系统在运行上存在的问题。

物流网络是整个物流系统的框架。这种结构把物流作为一个系统来思考,它最基本的就是网络。物流网络就是相当于运输论、交通论中所说的线与点组合的系统。而我国现行的物流系统是由“分散的”、“各成体系”的“小系统”组成的,这种状况必然造成物流网络中点 与点的重复设置,线与线的杂乱交叉。由这种物流网络所组成的物流系统,在运行上,必然造成货物在空间上的不合理流动,在时间上的更多延误。这在我国目前物流基础设施不足、交通运输紧张的状况下,不仅会浪费运能、运力,而且也必然会造成各种物流设施在使用上 的忙闲不均。

以上所述我国现行物流系统的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由于长期以来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普遍存在着重生产、轻流通、重商流、轻物流的错误思想,人们对于建立合理的物流系统结构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宏观上没有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比较 成熟的总体规划。笔者认为,建立我国合理的物流系统结构应在尽快形成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物流宏观规划的基础上,结合考虑我国现行物流体制的现状,以改造和加强现有物流企业、适当新建少量物流网点的原则,本着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以提高物流系统综合效益为主的目的,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将物流业建设发展成为具有比较合理的结构、比较高的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的、基本适合国民经济发展的经营服务型的行业。为此,提出以下一些 粗浅的设想:

1、应以我国主要的交通枢纽所在地、物资集散地和各经济区域内的中心城市作为物流网络中的点;以全国主要的连接以上地区的铁路、公路、内河和沿海主要运输线作为物流网络中的线,构成我国内地物流系统结构的总框架。

2、在全国范围内,以各个经济区域内的交通枢纽所在地的中心城市为依托,建立物流基地,作为我国物流系统结构的第一个层次。该层次上的物流企业应配备大型的、先进的,配套的物流设施和设备,并拥有一大批高质量的物流专业管理人才,主要负责组织我国内地各经济区间的物资和大宗商品的物流活动。对于沿海开放城市和主要外贸进出口集散地的物流企业,除承担组织经济区间的物资、外贸商品交流外,重点负责组织国内外进出口商品交流。

3、在各经济区域内,以配合第一层次上各物流基地活动为目的,在区内的各中、小城市建立若干个物流中心,构成物流系统结构的第二个层次。该层次上的各物流中心主要是组织区内的物资和大宗货物,并与其它经济区联系。

4、在经济区内的各地、市、县,根据需要建立大量的、规模不一的配送中心,作为整个物流系统结构的基本单位。这些配送中心的主要任务是配合当地各购销企业,组织货源,满足各企业和消费者日常生产和生活必需品的需求,作为一种以提高配送效率和服务质量为主的经营服务型的小型物流企业。

要实现以上设想,应在提高全民对物流地位重要性的认识基础上,采取必要的政策和改革措施,以保证其实现。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

1、国家应成立一个物流综合管理部门,以便在行政上能实现对物流大系统的统一管理。这样,可以克服分散管理所带来的物流业在发展上的种种弊端,并可通过制定和实施统一的管理法规和各种技术规范,以保证物流整体效率和效益的提高。

2、在物流系统网络和各个层次的物流企业的建设上,应以我国现有的交通运输状况和各部门的各种类型的物流企业和单位为基础,通过技术经济分析,尽可能发展、完善现有的各“商物分离”型的专营物流企业,作为物流系统结构的前两个层次,即物流基地和物流中心。对于各“商物合一”型的,应通过改造,发展成为各种专业的配送中心。这样,既可减少在改革、调整中的不必要的浪费,又可发展专业的物流企业,对于改善现有的“商物合一”型的物流单位只讲服务、不讲效益的现象和逐步将其建设成为独立核算的、自负盈亏的物流业务经营者也会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3、尽快在物流业运用和推广各种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提高物流业的管理水平和培养大量的物流专业人才,这将是我国物流业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能否适应商品流通和社会再生产高速发展的根本。

下载3月21日观点及问题(共5则)word格式文档
下载3月21日观点及问题(共5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保险理赔中存在问题的一些观点

    保险理赔中存在问题的一些观点近期我公司进行关于“保险理赔存在的问题”的探讨活动,本人阅读一些保险理赔的材料和综合网上一些理赔论点及其本人在公司理赔中心几年的工作......

    中国共产党关于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

    中国共产党关于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宗教有其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在社会主义社会将长期存在,不能用行政力量去消灭宗教,也不能用行政力量去发展宗教。 宗教......

    中国共产党关于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

    中国共产党关于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 中国共产党关于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 宗教有其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在社会主义社会将长期存在,不能用行政力量去......

    (观点)中国当代城市空间发展战略问题思考

    中国当代城市空间发展战略问题思考伍江 同济大学副校长改革开放30年来的中国城市化进程速度之快、规模之大,在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到2009年底,我国的城市化率已达46.6%,接近全......

    正方观点

    正方观点:人要讲诚信,不能说谎正方一辩陈词: 主持人、各位评委,大家好! 今天非常高兴在此就善意的谎言是否有碍诚信的论点提出自己的意见。以下就是我方的看法: 善意的谎言本身即......

    批评与自我批评观点汇总

    批评与自我批评观点汇总一、批评自己1、上进精神不足。工作主动性、主动性不强,工作热忱和工作干劲有些消减。满足于完成任务,工作中有畏难心情,如对经济工作,虽然指标任务重,不......

    群众路线 观点

    一、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教学观点

    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河北省黄骅市第四中学 杨录祺 摘要:英语教学要培养学生学习语言能力、敢于实践的精神。要想达到这一目标,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