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注2012GE“全球创新趋势调查报告”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关注2012GE“全球创新趋势调查报告”作者:杨尚东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2年第09期
摘要:2012年初,GE 公司发布了2012年“全球创新趋势调查报告”。对全球22个主要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家,就企业创新的环境和创新趋势进行了调查。对该调查报告进行了分析,结合我国企业创新环境和企业“走出去”对科技创新的需求,从中国企业加强自主创新、优化创新体系等方面,分析了该报告的启示。
关键词:GE 创新趋势 创新体系 开放协同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3(c)-0000-00
达沃斯论坛开幕前夕,GE公司公布了2012 “全球创新趋势调查报告”[1]。该报告显示,“创新是繁荣经济,提高企业竞争力,创造就业机会的主要驱动力”,但全球金融危机后充满挑战性以及不确定性的经济、政治环境,可能会阻碍企业开展卓有成效的创新,全球企业创新趋向开放、协作,呈现出多元化的新特点。金融危机后全球企业创新面临的环境变化
1.1 企业创新的财务和政策环境趋紧
九成受访企业家表示很难获得外部研发投入资金。具体来说,88%的受访企业家认为更难争取到风险投资、私人投资和政府拨款对创新的支持;71%的受访企业家表示,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外部政策或政府预算安排发生了对创新不利的转变;42%的受访企业家对政府支持创新的效率和协调运作成效不满。
1.2 企业创新能力面临不利影响
68%的受访企业家表示金融危机后风险偏向趋紧,77%的受访企业家表示将对风险进行重新评估或削减高风险研发投资,67%的受访企业家表示更愿意开展风险较低的流程和渐进式创新,56%的受访企业家表示企业取消或压缩既定研发计划的现象日趋普遍。调查显示,受金融危机后创新投入来源不足的影响,全球企业在前瞻性、基础性研发等风险较大的研发投资方面收缩较大,一定程度上将对企业的长期创新能力带来不利影响。
1.3 地区竞争力与企业创新的联系更加紧密
对全球企业高管的调查显示,创新和竞争力之间的联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调研的结果和外部的经济发展数据的对照显示:与创新政策框架较弱的国家相比,创新政策更完善、更有竞争力的国家,实际的经济增长也更强劲。92%的受访企业家表示,创新是提高国家经济竞
争力的关键要素;86%的受访企业家认为,创新是企业创造就业机会的最佳途径。在企业普遍认为政治、社会环境有利于创新的国家和地区,GDP平均增长5.19%;而在企业普遍感觉创新焦虑或受到威胁的国家和地区,GDP平均增长仅2.32%。美国、日本、德国、中国仍然被认为是最具创新性的国家。全球企业创新发展趋势
2.1 企业创新趋向开放和协作
2012年报告再次证实了2011年报告的结果:企业正在超越传统的封闭型创新模式,转而采用新的模式,为满足当地需求推出本地化解决方案。86%的受访企业家相信战略伙伴关系是新的创新模式之基石。所有受访企业高管一致认为,21世纪的伟大创新将不再仅仅关注利润,而将更关注价值共享及如何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
2.2 企业创新呈现多元化特点
受访企业家一致认为,新时期的企业创新与以往截然不同。84%的受访企业家表示,企业创新的价值较以往而言,将更多体现在对社会整体福利的提升方面,而不仅仅是消费者。82%的受访企业家认为企业创新包括新流程、新产品,以及企业组织和市场等多个方面,而不仅仅是研发创新。77%的受访企业家认为,应该重视小中企业的创新价值。73%的受访企业家认为,个人的创造力比科研更能驱动创新。
2.3 企业研发创新活动将更加贴近本地市场需求
80%的受访企业家表示,和以往相比,研发本地化的需求将更加强烈,以满足本地市场的不同技术需求。在中国(86%)、印度(83%)、巴西(89%)等金砖国家,以及南美(87%)、拉美(92%)等地区的受访企业家中,对研发本地化的认同度较高。对于国内企业的启示
3.1 抓住技术发展赶超的战略机遇期
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全球企业研发投入持续吃紧。我国2011年GDP增长率为9.2%,政府持续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2]。我国企业创新的外部环境要明显好于国际平均水平。在信息化、装备制造、智能电网、电动汽车等新兴产业,面临技术赶超到实现引领的战略机遇期[3]。企业应加大在核心技术领域的自主研发投入、管理及转化力度,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力争确立在这些领域的国际技术领先地位。
3.2 加快建立开放、协同的创新体系
着力提升研发效率,构建开放协同的、更为包容的创新体系。应该重视企业商业生态环境创新,注重跟踪各环节中小企业的明星专利和潜在价值较高的创意方案,加强与高校、研究机构的沟通、互动和协作研发,建立完善的国际创新情报体系,关注中小企业(个人)创新的价值,注重对可转让专利的利用,并进行面向市场的本地化应用研发。
3.3 注重经营理念和商业模式创新
正如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言,为技术创造出市场才是真正的创新。研发的核心在于创造价值,促进市场效益(社会福利)提升。因此,相对于单纯的技术研发而言。企业更应该注重理念和商业模式的创新,不断地研究市场和消费者行为的变化,进行有针对性地创新活动。
3.4 让科技更好地支撑和服务于“走出去”
企业走出去,依托的不仅仅是资源。随着企业的转型升级,将更多地依靠技术换市场的方式赢得国际业务的发展,来实现“走出去”。随着企业国际化业务的范围和规模扩大,需要面对不同区域市场的差异化技术需求,需要建立全球研发创新网络,提升企业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技术需求的研发创新能力。
注释
“全球创新趋势调查”是由GE公司发起,委托独立研究咨询公司StrategyOne进行的,旨在找出促进和阻碍创新的关键因素,并分析创新面临的机遇和挑战。GE公司2011年的调查扩展到了22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0名企业高管,他们都直接参与了公司创新战略和相关决策的制定。在接受调查企业中,90%以上企业雇员人数超过1500人。今年的调查对金砖4国企业创新非常重视,受访企业高管人数较高,均为200人。
参考文献
[1] GE, 2012 Global Innovation Barometer.1-32.[2] 何光喜,孔欣欣.我国科技工作者对创新环境的评价[J].创新科技.2011,4.[3] 中国创新型企业发展报告编委会.2010中国创新型企业发展报告[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
第二篇:全球薪酬与福利趋势(范文)
全球薪酬与福利趋势
一个充满矛盾的难题
全世界的企业都正在以谨慎但积极的情绪摆脱最近这次全球范围的经济危机。工资冻结正在开始被适度的增长所替代,而这一趋势将在接下来的一年里大行其道。但由于工资总额仍然不足并且许多国家的经济形势依然处于不确定当中,因此企业开始更加谨慎地对待其报酬战略的差异化,以便能够让企业的投资回报最优。不足为奇,企业将关注点更多地放在了绩效最佳的员工身上——也就是那些最能帮助企业恢复强劲增长的员工。
2010年10月在马德里举行的美世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EMEA)薪酬与福利会议上,有一个专家小组讨论了过去一年来的薪酬与福利趋势,以及在未来12个月企业将面临的各种挑战。该讨论由美世在英国的人力资本负责人Christopher Johnson主持、由美世研究部负责提供数据,包括最近的《整体报酬调查(TRS)》、《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整体报酬调查季度动向报告》以及《全球薪酬规划报告》。
危机的严重程度和发生时间在地区间各不相同,经济复苏的时间和速度也各不相同,这对处于不同地区的企业所采用的薪酬与福利战略产生影响,而企业采用这些薪酬与福利战略就是为了充分利用经济好转的时机。尽管如此,不同地区之间还是存在着一些共同的趋势。
虽然工资冻结是2009年发生的事,不过在2011年企业正在计划实施(主要是适度的)工资增长。在2010年已经很少有企业进行工资冻结,而包括欧洲(该地区正在缓慢地恢复经济增长)在内的一些地区则开始实施小幅度的工资增长。
不过,美国企业很可能会在下一年里对工资采取更加积极的立场,尝试重新获得人才,而这些人才则是在企业遭受危机冲击时由于被强制实施工资冻结而陆续离开的。仅有2%的美国企业计划在2011年实施工资冻结,而在2010年和2009年这个数字分别是13%和31%。
管理层薪酬的情况还比较好。在2010年有80%的企业提供了正常的工资增长,而在强制实施了工资冻结的一些企业里,首席执行官们则首当其冲地遭受了工资冻结。
基于表现、职位级别和地理区域的传统细分方法,随着岗位族群、人口代际、商业生命周期、甚至商业模式等因素的细分而有所扩大,因此过去一年来最显著的发展或许就是对劳动力实施进一步细分的趋势。不过,许多企业仅仅是跨出了第一步。美世的《2010年英国报酬调查》显示出,尽管大多数企业按照职位级别和表现来细分基本工资,但按照职位级别来细分福利的企业则比较少(63%),而仅有3%的企业按表现来细分福利。这种情况表明,通过福利细分、使用弹性福利这样的工具,就真的可能有效驱动企业绩效。在顶尖人才再次处于流动状态的时候,各企业必须将这个问题作为当务之急来对待。
福利风险
福利细分正在开始实施,但其进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劳动力老龄化的内在风险的驱动。到2050年,年龄超过65岁的人口比例将增加一倍以上,达到人口的16%。即使在今天,年龄超过60岁的人的平均预期寿命是80岁,而大约在30年前,这一平均预期寿命还仅为68岁。处于工作年龄的人口不断减少,而老龄家属的人口逐渐增加,这已经对政府提供公共养老金和医疗保健的能力产生了重大影响,而这一趋势还将继续加速发展。
在很多情况下企业无法扭转经济呆滞的状况,从养老金的固定收益计划转变为养老金的固定缴款计划方案已经成为私营部门企业的主要应对方式之一,而公共部门现在也如此效法。这样做的结果是将成本和责任转移给了员工。但同样,这对于尝试吸引并保留最佳人才的企业来说也是一个真正的机会。
员工的选择
美世最近的《关于员工选择的全球调查》发现,加拿大在提供选择方面领先于其他地方,有41%的企业提供
了弹性福利。
欧洲则紧随其后,有34%的企业提供了弹性福利。在英国,60%的企业提供了弹性福利。在西班牙,这一数字是50%。在荷兰,这一数字是70%。然而在法国,弹性福利并不常见。弹性福利的普及与否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税收制度决定的。
实施员工细分通常显示出劳动力的整个分布状况,能看出哪些员工对某些成本最昂贵的福利并不感兴趣——而这往往意味着企业就有能力为那些最重视那些福利的员工提供福利。
现在弹性福利得到了应有的重视。随着员工工作的时间越长,基于保险的福利将变得越昂贵,而与此同时,比起传统的标准福利方案,弹性福利并不会花费雇主更多——甚至还更少。并且员工也非常重视弹性福利,这不仅是因为弹性福利能够根据员工的需求进行定制,也是因为拥有“选择权”这一点对于员工来说具有内在的激励作用。
因为不同代际的人通常都会有不同的需求,因此按照员工的人生阶段来划分福利是一种明显的起点。举例来说,刚刚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年轻员工——Y一代——很有可能比较重视培训机会或者帮助他们“保持良好形象”的福利,例如,健身房会员资格、眼科与牙科福利,或者还有最新款的移动电话,这些是比保险更受欢迎的福利。
企业还可以通过在整体报酬框架范围内为其福利增加更多的非货币构成部分,来进一步夯实成本/价值的平衡。可选福利项目包括工作-生活平衡、奖励计划、职业发展或岗位培训——这些项目是员工通常都非常重视的,但提供这些
项目却不费分文或者成本相对很低。
并购
美世认为对薪酬与福利战略产生影响的另一种主要趋势就是并购活动的增加。虽然我们已经很难看到10年前常见的那种在深度影响市场的交易达成后快速收到回报的情况,但过去12个月我们见证了许多重大交易,企业为了追求经济规模或者维持自身在某一特定领域的地位而采取行动。然而调查表明,有60%到70%的并购出现失败,通常都是由于失败的整合而导致的。
为了实现所期待的合并后的协同合作,薪酬与福利专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们要确保快速和全面的整合。这意味着专家们必须从自己的角度来参与上述这些交易。
治理
由于以下三个原因,薪酬治理工作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要:
面对强大社会和法规压力,要让如何确定工资的问题变得更加透明,——特别是高管工资和短期奖励,这部
分被认为是造成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为确保工资的公平和公正——至少在性别和年龄方面——通过立法再次得到了强调为确保在全球和本地计划之间取得适当的平衡
全球需求与本地市场压力
经济衰退所产生的效果之一,就是让人们对其他国家的报酬实践也给予了关注。这会推动更多的跨国人才流动,因此可以认为,也推动了能够创造中央集权、规模经济以及先进实践经验共享的这类人才的出现。
但跨国企业忽视了巨大文化差异存在的风险,这些文化差异甚至存在于任何一个地区的不同国家之间。举例来说,对于大家都在谈论的,通过更为仔细的、经过深思熟虑的长期激励(LTI)计划将薪酬和绩效结合,但长期激励并非在所有地方都能够起作用。例如,在许多非洲国家,年轻人才的主要推动力在于能够带来即时满足感的东西,比如最新移动电话、奢华汽车或宽屏幕电视。而印度和中国所存在的税收问题则无论是对于提供长期激励还是短期激励来说都会产生不利作用。
同样,虽然医疗保健似乎会给正在变老的一部分劳动力人口带来显而易见的好处,但许多亚洲员工对于由其他人来管理自己的健康问题感觉不爽。事实上,在大多数新兴市场中,很简单,现金为王。
在提供薪酬与福利的过程中要做到既始终如一且具有竞争力,对于全世界各个地方来说都很困难,因为劳动力市场的多变性意味着无法做到“以不变应万变”。相同的成本并不会产生相同的认知到的价值。薪酬与福利专家所面临的挑战就是从“经济地”提供薪酬福利,转变为“有效地”提供薪酬福利。
做到这一点的最佳方法之一就是针对不同地理区域定制化报酬——特别是福利——以提高绩效。建立一个框架,阐明哪些报酬战略要素必须得到集中的全球化管理以及哪些要素可以权利下放到地方,这样的框架将使得企业能够定制化最佳实践以确保“最适合”。这种方法应该不仅会使得雇主降低成本,还可以提高对员工的价值。
给人力资源专家的启示
过去一年来各种越来越明显的趋势都指向了一个结论:薪酬专家现在应该看得更广,而非仅仅着眼于“纯粹”的薪酬和福利。更加密切地关注人,以及那些真正能激励他们的东西的要求,——非货币化的以及货币化的——意味着向整体报酬的转向,这种方法超越了传统薪酬与福利专业人员的“技术”范围,从而采用更为全面的人才战略。
地区差异
由于非洲的银行不太成熟并且与全球金融体系的联系比较少,因此该地区已经摆脱了经济衰退所带来的一些
最严重的影响。不过,一些最贫穷的国家还存在着来自经理们的压力,因为这些国家的通胀状况阻碍他们的工资上升到较富裕同行的水平。在一些拥有大量国外直接投资的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对人才供不应求,而企业则要被迫支付比西欧乃至美国更多的工资以保持和保留顶尖人才。
许多非洲国家糟糕的公共健康服务将医疗保健的负担推给了企业和个人,但企业却宁愿将他们的福利美元花
费在最吸引27至37岁人才(这个年龄段的人才供应最短缺)的事物方面——其中智能型汽车名列榜首。 在亚洲,最大的报酬挑战就是让薪酬与福利战略能够适应以出现急剧扩张和收缩以及反复无常通胀为特征的经济体。亚洲的大多数企业都是采用现金来吸引和保留人才,而运用福利则仅仅是为了遵守法规监管。但由于人才变得更具流动性且要求更高,企业当前正在认识到他们必须在卫生与保健方面投入,并且还要对较年轻员工的职业发展道路需求做出安排。对弹性福利进行细分,以迎合通常受雇于外包行业的较年轻一代以及成熟制造企业中的老年工人所具有的非常不同的需求,这将会成为亚洲市场中雇主在未来几年内所要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由于诸如法国和德国这些国家的大型公共部门消减了失业率方面所发生的变化,因此欧洲一直相对较为稳定。
例外情况是诸如葡萄牙、爱尔兰、希腊和西班牙这些国家,这些国家的企业正在计划减少他们在福利方面的支出——这是一项危险的策略,导致目前人才再次处于流动状态中。我们有可能会看到整个欧洲将出现更多的社会动荡与产业动荡,作为对许多国家强制推行财政紧缩政策的回应。
在北美,加拿大在经济衰退期间在健康能源和金融服务部门的支持下出现了繁荣发展,再加上加拿大企业对
员工的强有力承诺,吸引了蜂拥而至的美国劳动力。美国企业将复杂的市场细分战略与强大的共同文化结合起来。因此美国企业开展了非常具有针对性的人才和薪酬战略,针对核心角色、人才细分和行业,同时还采用了非货币措施(如沟通、敬业度和员工调查)以提高在更广泛员工群体当中的责任感和敬业度。不过,普通员工现在已经懂得其中的差别,为了获得更高的公司内层级划分,他们已经开始要求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和培训机会。
开启劳动力经济学的价值和人的能量
虽然人力资源专家还必须学习分析技巧、规则和严格执行,而这些通常更是和他们的财务同行有关。员工是企业最重要的资产,同时也是企业最大的成本中心,因此衡量投资回报率(ROI)、了解干预行为所产生的影响、构建以数据和经验证据为基础的决策就变得非常重要了。
简而言之,人力资源专家需要通过文化和敬业度来应对劳动力能量问题,同时还要通过成本与绩效衡量标准来应对劳动力经济学问题。为了使得两个看起来似乎是相互矛盾的需求和谐一致,人力资源专家有必要采用诸如劳动力指标和人力资本仪表板这些工具。这类工具不仅可以帮助人力资源专家提高在企业员工方面的投资回报率,而且还会创造出比仅仅关注短期财政措施的企业更具可持续性的企业。
企业如果要充分利用刚开始出现的经济复苏,就必须成长起来,但经济前景不确定、工资总额已经减少且人才再次处于流动状态。事实上,我们从人才过剩转变为人才短缺状况的速度是惊人的。在一年的时间里,由于员工不停地更换工作、公司和行业,关键职位和行业的流动率已经上升到比2008、2009年更高的水平。这明显表明,责任感和敬业度正在下降,如果企业不能够利用自身所具有的各种独创性来确保他们能够吸引和保留最佳人才——这些最佳人才现在无疑已经处于主导地位——那么企业可能就会发现自身处于极为不利的状况。我们希望事实能够证明,“需要是发明之母”。
第三篇:坏境科学全球关注
环 境 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专业:物理学姓名:毛玉博学号:科 学 与 全 球 关 注
200872010124
学校:西北师范大学
水污染调查及治理措施
——黄河(兰州段)水污染
摘要:通过对黄河(兰州段)水污染现状及近年来对黄河(兰州段)水污染的治理措施的分析,同时根据黄河(兰州段)自然、环境和社会特点,借鉴对水资源控制的经验,提出在水污染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主要任务以及今后黄河(兰州段)水污染的治理方案和预防计划。
关键词:黄河(兰州段)、水污染调查、现状、主要任务、治理措施、注意方面
黄河兰州段水质现状
按《甘肃省地面水环境保护功能类别划分规定》,兰州市西固区梁家湾至西固一水厂总排泥口下游50m处6.9km河段执行Ⅱ类水标准,其余河段执行Ⅲ类水标准。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兰州市地表水分析的项目规定为25项,即水温、PH、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挥发酚、氰化物、六价铬、石油类、粪大肠菌群、氨氮、总氮、总磷、LAS、电导率、硫化物、氟化物、砷、铅、镉、铜、锌、汞、硒。现取近年黄河兰州段污染物监测中的22项主要指标结果进行统计,结果显示:
(1)枯水期,除粪大肠菌群的平均值超标34.78倍外,其余项目平均值不超标;有5项污染物一次浓度超标,其超标率依次为粪大肠菌群66.67%、化学需氧量22.22%、石油类和挥发酚均为18.52%、总磷11.11%。
(2)丰水期,除粪大肠菌群的平均值超标56.93倍外,其余项目平均值不超标;粪大肠菌群超标率为93.33%,其余各项一次浓度均不超标。
(3)平水期,除粪大肠菌群的平均值超标14.95倍外,其余项目平均值不超标;粪大肠菌群超标率为83.33%,其余各项一次浓度均不超标。
(4)全年22项指标中氰化物、硫化物、汞、硒、镉未检出,粪大肠菌群年平均值为384232个/L,超标38.42倍,其余项目年平均值均不超标。
(5)共5项污染物浓度超标,其中分大肠菌群年超标率为85.1%,最大值超标倍数为237.0倍;挥发酚、石油类、总磷、化学需氧量年超标率均为6.9%,其余最大超标倍数依次为2.2倍、1.0倍、0.3倍、0.15倍。
通过以上的数据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黄河水兰州段的重金属污染还在人们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但是由于微生物的污染却异常的严重,因此,对于微生物污染,我们要高度关注,积极去治理,以便改善黄河水。
水污染防治采取的措施 措施一:逐渐加大资金投入
自2001年以来,市政府共投入2.1亿元,已完成了50多项工业污水项目的治理,目前全市的重点企业的废水已基本得到治理。2005年投资2644万元对城区污水管网进行了部分改造,排水管网不畅的问题得到了改善。今年计划再投资3800万元对七里河区、安宁区污水管网进行扩建,工程完工后将减少七里河区段及安宁区段黄河风情线117处污水排放口,基本解决七里河区雷坛河———土门墩洪道段、安宁区七里河桥———银滩大桥段6.5公里内的污水排放问题。
措施二:大力实施放心水工程
近年来,市区两级政府清理了位于地表水饮用水源取水口上游的各污染点和污染源,关闭取缔了20多家污染水源的排污单位,同时,严把建设项目审批关,先后否决了10余个污染水体的建设项目。从2006年开始利用两年时间,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环境违法行为进行清理整顿,到去年底已封堵排污口15个,依法关停搬迁18家,13家餐饮企业全部停业。这就从源头上避免了水资源的污染。
措施三:全面开展排污申报登记
全市有1600多家污水排放单位完成排污申报登记。全市48家重点医院已全部安装了污水消毒处理设施。制定了《兰州市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建立了对污染事件应急处置机制。
措施四:提高污水处理能力
全市现有5座城市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为25.7万吨。日处理能力20万吨的七里河安宁污水处理厂已经建成,计划今年投入试运行。
雁儿湾污水处理厂有关问题经媒体报道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立即成立调查组进驻该厂展开调查。经专家组评估论证,认为新闻媒体报道的雁儿湾污水处理厂进出水水质基本一样的问题,从技术上分析是不可能出现的。目前该厂外排污水的部分污染物尚不能完全达到国家标准,还需技术上、设施上进一步改造。为加强对该厂外排污水的监管,市环保局已要求雁儿湾污水处理厂尽快安装完成在线监控仪器,从而达到对该厂外排污水进行远程、即时监控的目的。
措施五:加强挂牌督办企业监管力度
2006年兰州新西部维尼纶有限公司、兰州百美纸业有限公司被列为国家挂牌督办企业。兰州新西部维尼纶有限公司制定完善了应急方案,建成了三个事故应急池。年产3000吨高模量聚乙烯醇纤维项目通过了环保“三同时”验收。废水综合治理及废水纳入西新线管道工程已进入工程设计阶段。兰州百美纸业有限公司污水治理工程已基本建成,经省市县环保局及有关部门现场检查和专家论证,该公司污水处理设施已投入试运行。
黄河水的污染多半来自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要防治污染,应从源头抓起,这就需要政府的力量:号召全民保护水资源,加大排查和惩处力度,对污染水源者,绝不姑息,依法办事,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黄河兰州段水污染存在的主要问题
1、财力匮乏,投入不足,污水厂及管网不配套,污水收集率、处理率低 目前,城区污水管网分布不均匀,管径偏小,排水不畅,排水设施老化,雨污混流严重,排污能力低,排水设施不完善,设施尚未完全形成接纳、输送、处理、排放的完整体系。污水处理厂建设、改造与国家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雁儿湾污水处理厂处理工艺落后,尚需加大投入,进行改造。七里河安宁污水处理厂虽已基本建成,但由于管网不配套,至今无法正常运行。
2、污水处理收费标准偏低
目前兰州市污水处理费标准为居民生活用水0.3元/m3,与国家规定的收费标准还存在一定差距,是影响兰州市污水处理厂管理市场化运作的一个主要原因。
3、设施监控手段落后
目前全市只有16家单位安装了污染设施在线监控仪器,对排污企业缺乏及时有效的监控手段。部分企业负责人环保意识淡薄,守法治污的自觉性、积极性不够高,存在偷排污水的违法行为。
黄河(兰州段)水污染防治的主要任务
1、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提高雁儿湾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效率。
2、加快七里河、安宁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行步伐。
3、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加快污水处理厂建设步伐。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市污水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营主体企业化、运行管理市场化。“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雁滩、盐场、西固等污水处理厂,大力提升兰州市污水处理能力。
4、加快污水处理管网建设步伐。
5、继续关闭地表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内的排污口,保证城区用水安全,维护市民用水权益。
6、合理调整城市污水处理收费标准,解决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运行费用,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运作进程。
7、加强环保能力建设,提高监管水平。安装重点污染源在线检测和监控设备,健全和完善全市环境自动检测体系,切实提高环境执法、监管水平。
在黄河(兰州段)污水治理还应注意的几方面
1、根据水环境功能用途要求和水体稀释自净能力,建立不同类型的保护区,优先保护生活用水资源,使其不受污染。确定兰州市水资源可承受的开发强度,合理规划、调节和调度,使得水资源的环境功能得以充分发挥。
2、从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对水环境的要求出发,积极引进和开发无费或少费,不用水或少用水的工业技术,研究适合于本地污水处理利用和资源化技术,加快建设城市无水处理设施和资源化工程,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更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3、以水资源质量目标和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为导向,合理规划工业布局和调整工业结构,严格执行污染防治法规,使新增废污水排放量得到有效控制。
4、研究制定有关政策措施,引导用水单位积极利用再生水资源,特别是市政、绿化、环卫和工业用水等部门要率先利用再生水。采用适宜的技术和工艺,推广符合标准的再生水,使污水资源化,将兰州水污染处理从传统意义上的“污水处理,达标排放”转变为以提高水的利用率为核心的“水循环再用”。
结论: 本文根据黄河兰州市段水质污染现状,结合黄河兰州段特殊的地理位置,对其主要监测指标中的部分污染物进行统计,结果表明大肠菌群年、挥发酚、石油类、总磷、化学需氧量严重超标。通过建立环境容量模型,分别计算出污染物污染的允许环境容量,得出酚的允许环境容量已接近于零,而油类污染物已超过水体的承载力了。因此,建议政府建立一种长效的决策和机制,有效的控制黄河兰州段污染物总量的排放,才能保证该区段的水质达到所要求的水质标准,才能为兰州市经济发展与生态城市建设提供水环境保障。
参考文献: [1]李州英.黄河兰州段水污染现状与防治对策[J].甘肃环境研究与监测.2002,15(4):312-314.[2]周密,王华东,张义生.环境容量[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82-150.[3]张秀春,张建奎.黄河污染带水质的模拟计算及其环境容量确定[J].甘肃冶金.2004.26(4):62-64.[4]王平,史晓新.水体自净系数的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1997(2):13-16.[5]冯建中,乔苏亚.水体自净系数计算[J].山西化工.1993(2):51-53.[6]崔树彬.河流水环境承载能力及定量化问题探讨[A].水利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水资源及水环境承载能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47-52.
第四篇:全球为何关注中国反腐败
全球为何关注中国反腐败
近日,总书记的反腐讲话引起全球关注。1月22日,英国广播公司、英国《卫报》网站报道:“习近平发誓在反腐运动中既打„老虎‟也打„苍蝇‟。”23日,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习近平再度展示反腐决心。”并引用分析人士的话指出:“尤其是提出„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可谓切中腐败顽疾的要害。”……全球为何如此关注中国反腐?
首先,对于各国尤其大国反腐话题,全世界始终关注。世界上,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让腐败绝迹,没有任何一种制度可以确保零腐败。目前,中国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制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条道路、这个理论、这些制度能够有效预防惩治腐败吗?对于资本主义国家都没治好的腐败这个“社会癌症”,中国能开出更好的药方吗?有的人不以为然,有的人信心不足,有的人冷眼旁观,更多人在拭目以待。其次,世界对十八大后的“中国新政”极为期待。十八大后,中国“风向明显变化”,各国普遍对中国“新风”紧密观望,而“铁腕反腐”即为“新风”之一。不争的事实是,在一些未必公允的政府廉政排行榜中,中国排名并不靠前。中国此次反腐,能否改变这种格局?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之后,中国能否确立新的“反腐自信”?这个答案,中国关注,世界也期待。
第三,世界看到了中国“铁”的决心,更期待中国“铁”的行动。开弓没有回头箭,言出必行。海外媒体热议习总书记讲话时,频频强调其中透露出的 “动真格”、“出实招”、“逮老虎”等强烈信号。
世界关注中国如何动真格。“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下去,善始
善终、善做善成,防止虎头蛇尾,让全党全体人民来监督,让人民群众不断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效和变化。”只有动真格,才能赢得民心,消解民怨。最近,对于群众反映的腐败问题,既有数十小时就给出“秒杀”式反馈的“霹雳手段”,也有拖了月余迟迟不公布调查结果的“烂尾工程”。要动真格,“烂尾工程”必须根治,而不是拖拉应付。对此,各地各部门必须有心理准备。
世界关注中国如何出实招。“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 打铁还需自身硬,抓“老虎”需要“铁笼子”。这个笼子,就是制度,就是实招。只有出实招,才能让各级领导干部牢记,任何人都没有法律之外的绝对权力。这个实招,尤其要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保证领导干部做到位高不擅权、权重不谋私。世界关注中国如何逮“老虎”。“从严治党,惩治这一手决不能放松。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要坚持党纪国法面前没有例外,不管涉及到谁,都要一查到底,决不姑息。”日前,中共对李春城等省部级官员的查处,就向世界表明,不论什么人,不论其职务多高,只要触犯了党纪国法,都要受到严肃追究和严厉惩处,这,决不是一句空话。
中共十八大后,从省部级官员的落马,到网络反腐接力,反腐既有新动作,也有新成效,引发了人们的新期待,这当然也包括海外舆论在内。相信,中共有决心也有能力,会让人们的期待更扎实地落地。
第五篇:全球钢铁企业并购趋势分析报告
全球钢铁企业并购趋势分析报告
当今世界的钢铁业与其他行业相比,供应链的两端相当分散,钢铁企业难以控制原材料成本与钢材产品的价格。因此,从原材料供应到产品加工制造,全球钢铁工业的整合潜力很大。虽然近几年来世界钢铁行业并购重组的发展已经非常迅速,但是在未来这种并购热潮似乎不可能很快降温。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刺激钢铁企业并购活动的因素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以前的并购活动多是由公司破产引起的,而现在的公司并购是一种全球式交易。除生产能力过剩、企业分散、市场行情回升以及贸易保护制度等历史因素以外,还有其他因素刺激全球钢铁业的并购重组活动,它们包括原材料成本、钢材市场价格、钢厂生产成本以及生产商对未来经济运行状况的预期,等等。
MEPS(国际)公司在最新研究报告《2010年前全球钢铁产量预测》中指出,世界粗钢生产基地正在渐渐迁移??远离主要的用钢地区,而进入那些拥有大量钢铁生产原料的国家,全球钢铁工业形态因此正日益发生着变化。在目前的市场条件下,对原料成本的考虑已经放到了企业至关重要的战略高度,钢厂对原料资源的选择已成为影响全球钢铁企业并购重组的首要因素之一,生产原料成本的增加正在驱使钢铁企业并购重组。
全球钢铁生产格局的变迁
在世界钢铁工业发展史上,英国、美国、德国、前苏联及日本等国家都曾各领风骚数年。19世纪钢铁工业最发达的是英国。在1800年,英国生产的钢铁超过世界总产量的一半。但到1880年,英国的钢铁份额却下滑至30%,而同时美国的份额也上升到30%。20世纪初美国钢铁业出现第一次收购与兼并浪潮,造就了世界第一大钢厂??美国钢铁公司。1910年,美国粗钢产量达到2650多万吨,约占世界总产量的一半。直至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一直保持着世界钢铁工业的霸主地位。与美国同期快速发展钢铁工业的还有德国,它在生产规模上仅次于美国。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前苏联和日本的钢铁产量迅速增长。1953年,前苏联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二钢铁大国,钢产量占世界生产总量的20%以上。到了70年代,日本的钢产量约占世界20%,成为世界第二大钢铁生产国和最大的钢铁出口国,而前苏联则一跃成为世界第一产钢大国。苏联解体后,日本取而代之成为世界第一钢铁大国。1996年,中国钢产量突破1亿吨,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产钢大国。自此,中国钢铁产量一直居于世界首位,预计2006年中国粗钢产量将突破4亿吨??10年增加3亿吨!
随着中国市场的扩大,全球钢铁需求稳定增长。当前,钢铁产能的增长已明显超过实际需求的增长,这种供需矛盾相当突出。然而,钢铁业的分散性却支持着其生产能力的过剩。为了适应市场,在整个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全球钢铁企业走合并重组之路已是大势所趋。
当前世界各地粗钢产量及中短期消费预测
据国际钢铁协会(IISI)统计,2006年1~10月份,世界62个国家(地区)粗钢产量累计达到10.107亿吨,比2005年同期提高9.2%。其中,中国前10个月累计粗钢产量为3.461亿吨,同比增长率保持18.4%,中国钢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比例为34%,超过三分之一。除中国以外世界各主要产钢国家今年前10个月的累计粗钢产量分别为:美国8380万吨,同比增长7.9%;
日本9620万吨,同比增长2.1%;韩国4000万吨,同比增长1.0%;印度3505万吨,同比增长12.6%;巴西2560万吨,同比下降2.9%;俄罗斯5840万吨,同比增长5.6%;乌克兰3380万吨,同比增长率为6.1%;德国3945万吨,同比增长5.5%;意大利2630万吨,同比增长7.3%;法国1670万吨,同比增长2.9%;英国1170,同比增长6.2%;比利时970万吨,同比增长11.0%。印度粗钢累计增长速度较快,在各大产钢国中仅次于中国。按区域划分,今年前10个月世界各地累计粗钢产量分别为:亚洲5.342亿吨,同比增长12.9%;欧盟(25国)1.665亿吨,同比增长6.3%;独联体(6国):9890万吨,同比增长5.2%;北美洲:1.118亿吨,同比增长6.3%;南美洲:3780万吨,同比微升0.4%;非洲:1410万吨,同比下降4.0%;中东:1240万吨,同比增长2.2%;大洋洲:728万吨,同比增长0.4%。
MEPS(国际)公司近期发布预测报告指出,2006年全球粗钢产量将达到12.37亿吨,比上年增长9.5%。进入本世纪以来,全球粗钢年产量大约增加了4.46亿吨,增长幅度达到57%,相当于每年增长6.6%。近年来,全球钢的需求一直比较强劲,大部分地区钢厂订单常常饱满。预计在今后几年全球钢的需求还将继续增长。据国际钢铁协会预测,2006年世界钢材表观消费量将达到11.21亿吨,比2005年增长9%;2007年将进一步增加到11.79亿吨,增长5%。中国和印度今年钢材表观消费量将分别比去年增长14.4%和10.0%,在2007年,其增长速度将分别为10.4%和9.1%。作为当今世界钢产量和消费量均居首位的单个国家,中国近年来钢铁工业发展十分迅猛。国际钢协预测,2006年中国成品钢材表观消费量将达到3.74亿吨,比2005年增加4700万吨;2007年,将进一步增加到4.13亿吨。除中国以外,2006年世界其余国家(地区)成品钢材表观消费总量将达到7.47亿吨,比去年增长6.4%;2007年,预计增长速度将下降为2.6%。在欧洲,德国经济强劲复苏使得今年欧盟钢材表观消费量将增长8.0%。预计独联体今年钢材表观消费量将增长7%。在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区,钢的消费呈强势增长,预计2006年钢材消费量将达到1.518亿吨,增长率超过8%;在2007年该地区钢材表观消费量将有所减少,增长率为负0.7%。南美洲市场对铁矿石等各种自然资源需求强劲,2006年钢材消费增长速度将超过11%,仅次于中国;在2007年,其消费量将进一步增加。在亚洲(不包括中国),2006年钢材表观消费量估计为1.185亿吨;2007年这一数据将提高3%左右。
据国际钢协经济委员会预测,在2010年之前全世界钢的需求量每年将增长4.9%。其中,印度与中国对钢的需求量每年将分别增长7.0%和8.4%(到2010年,印度与中国钢的实际需求量将分别达到5400万吨和4.89亿吨),而世界其它地区平均年增长率为4.0%。预计在2010~2015年期间,全球钢需求的年均增长速度为4.2%;同时,印度与中国年均增长速度分别达到7.7%和6.2%。显然,印度的增长速度已经超过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