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我国创业教育的五大瓶颈问题与五点对策建议
论我国创业教育的五大瓶颈问题与五点对策建议
作者:文明
摘 要:当前我国创业教育存在“创业研究的力量和成果单薄、高素质师资严重不足、创业教材和课程开发滞后、创业教育的理念和方法相对落后、创业教育实训实践基础脆弱”五大瓶颈问题。我国创业教育今后的发展对策建议是“确立一个目标,面向两类人群,建立三大机制,推进四项建设,实现五大突破”。
从广义上讲,“创业教育”主要包涵了培养事业心、进取心、探索欲和敢于冒险等的创业精神教育,以及从事资源整合、经济增值、财富创造和利润实现等活动的创业能力教育。它是指“以培养创业意识、传授创业知识、增强创业技能和造就创业人才为目标”的广义的教育活动范畴。当前,我国就业形势严峻,就业问题已成为最重要、最紧迫、最现实的民生课题之一,成为党和政府高度关注的大事。我国大学生创业的比例不到毕业生总数的1%,不足发达国家的1/20。造成这种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我国的创业教育不发达、创业环境不完善。根据国际国内的实践经验,解决就业难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强创业教育、改善创业环境,从而促进“全民创业”和实施“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战略举措。可以说,加强和改进创业教育是我国的当务之急。
党的十七大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战略部署之后,国务院和有关部委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方针、政策和措施,各地各部门也纷纷采取了一系列相应的政策措施促进“全民创业带动就业”,局面已初步打开。但总体上看,我国的创业教育与当前面临的严峻就业形势相比,与国务院《关于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指导意见》[1]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诸多问题,亟待我们认真研究解决。
一、我国创业教育存在的五大瓶颈问题
从专业性质看,创业教育属于通俗化、应用型的工商管理教育范畴。我国创业教育当前存在的瓶颈问题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1.创业研究的力量和成果单薄
与美国拥有50多家创业研究中心和1600多所大学开设创业教育课程相比,我国不仅创业教育研究机构数量偏少、成果传播应用有限,而且研究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多数研究者尚停留在单兵作战状态,尤其缺少跨部门、跨学科的团队科研攻关行动,缺少本土化的、“管用”的应用型研究成果。据从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创业教育”关键词跨库检索结果,虽可获得1986篇有关创业教育的文献目录,但博士论文只有1篇,有学术价值的代表性论文只有50多篇。经分析,我国现有的创业教育研究的主题与内容尚且处于介绍和引进阶段,大多分属于高等教育、管理科学、科技哲学、技术经济与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专门从事创业教育研究的权威学者屈指可数。可见,创业教育在我国学术界还只是亟待开发的“处女地”,当前的专业研究机构、研究队伍和研究成果都相当单薄,必须大力加强。
2.高素质师资严重不足
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研究者大部分属于半路出家的新手,他们中不乏高校的优秀学生工作者、思想政治课或德育教学的骨干,但往往缺乏企业管理的理论功底和实践经验,更缺少扎实的创业教育研究成果,是被“赶鸭子上架”推到创业教育前线的。据报道,截至2008年11月底,教育部唯一授权委托的“教育部高校创业教育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先后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创业管理培训学院举办了6期,为全国高校培养创业教育骨干教师总数不到1000名,与全国2000多万各类在校大学生总数相比,可谓是杯水车薪;三是受利益机制的驱动,我国能胜任创业教育的大多数高素质教师都忙于高收费的MBA、EMBA和民营教育培训机构培训项目,而无暇顾及公益性的创业教育。就办学收益而言,我国大中城市目前一期完整的创业培训班的人均收费为2000元左右,而EMBA学员的人均收费通常都在20万元左右,两者大致相差100倍。对高校而言,完成100人的创业培训只相当于培养1名EMBA学员的经济收益。这种巨大的利益反差,是我国知名大学的大多数高素质师资都乐意专注于以培养工商精英为目标的高层次工商管理教育、而远离创业教育的重要原因。与东部相比,我国西部地区工商管理教育本身就欠发达,高素质的创业教育师资缺口更大。
3.创业教材和课程开发滞后
创业教育课程的实践性很强、开发难度大,加之高校教师大多数本身缺乏创业经历、开发创业课程的动力不足,致使我国高校创业教材和课程的开发总体上处于初级阶段,显得零散无序,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和权威性,明显落后于创业实践的需要。
迄今为止,全国范围内使用最广的是国际劳工组织开发的SYB、IYB和KAB创业教材。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国际劳工组织创业中国项目工作组官员介绍,2004年到2007年全国共有73万人参加了SYB(即“创办你的企业”)培训。应该说,SYB、SIYB教材凝聚着国际交流合作的成果,填补了我国创业教材与课程开发的空白,也引
进了国外创业教育的成熟经验和模式,对各地创业教育的普及起了重要推动作用,在我国创业教育发展史上功不可没。但是,由于这些占主流地位的创业教材都是源自欧洲的舶来品,虽然适应欧洲创业环境、但不能很好地满足本土创业实践的需要。其不足之处是:第一,过分强调借助《创业计划书》获得VC(即Venture Capital,“风险投资”或“创业投资”)在创业中的重要性、必要性和核心地位。由于我国当前的现实是风险投资业尚处于发育初期,远不如欧美那样发达和普及。于是,出现了多数学员在接受过SYB和SIYB培训之后,拿着苦心准备的《创业计划书》却找不到“投资人”,结果在筹集创业资金时完全“扑空”,我国创业教育的这种“水土不服”格局已经受到一些实战派业内人士的严正质疑,的确值得我们关注[2];第二,国外的经典创业学课程体系存在着与我国国情相脱节的缺陷,表现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发育程度明显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迫切需要创业知识传播、创业意识提升、创业规律研究和创业支持系统改善在发达国家,这些课题早已通过大众化的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发达的工商业环境熏陶等途径,得到较好的解决,所以他们没有必要再纳入其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需要通过创业教育来培养创业人才,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浪潮的兴起。迄今为止,由于缺乏针对本土创业实践需要而进行的专业化的原创性研究,所以我国远未形成适合国情实际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院长、KAB创业教育中国研究所所长李家华教授在接受采访时明确指出:国内真正属于自己的好的创业教材和文本非常少。,甚至还没有一套国家审定的创业教育课程大纲;第三,部分引进的创业教材翻译粗糙、质量不高。或许由于未经国内工商管理顶级学者和产业界资深专家审阅,一些引进的创业教材不仅过分简单,而且显得粗糙。例如,SYB中文版教材就出现了把经典营销理论4Ps中的Place误译为“地方”(管理学界通译为“渠道”或“分销”)的缺憾,这显然容易造成我国创业教育的“隔靴挠痒”现象。
4.创业教育的理念和方法相对落后
美国较早就开始重视在公民中开展创业教育,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创业教育科学体系。早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一些大学已开始培养博士层次的创业学人才。有统计,全美创业领域的首席教授有200多人,业绩最佳的美国上市公司和高新技术企业老板中有86%接受过创业教育。英国政府为推进创业教育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实践,拨专款创建了英国科学创业中心,并建立了全国大学生创业委员会、大学与企业合作创业中心。相比之下,当前我国创业教育从理念到方法都显得落后。例如,我国的教育评价模式与创业教育理念几乎是背道而驰:我们对学生是以学科成绩为标尺来衡量优劣,主要强调学生掌握知识的数量和精确度,而不是对知识进行重组、创新、整合和运用的能力,更没有将创新创造能力测试与评定纳入学生的评价体系;另一方面,我们对教师的评价则重在考核其科研论文、获奖证书、课时量等硬性指标,这种考核评估制度几乎是完全漠视了教师的创新创造能力和业绩,使教师片面地满足于完成理论教学和科研任务,不能为教师投身创业教育提供引导和支持。
5.创业教育实训实践基础脆弱
实践性是创业教育的核心特性与本质要求。从广义上讲,创业教育应该覆盖分班授课、小组作业、仿真训练、实操辅导、个别指导、经验交流、咨询服务等有利于培养和造就创业人才的全流程,但我国的创业教育目前还只是停留在该流程的初始阶段。
我国创业教育实训实践基础脆弱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政府对创业教育的投入不足,学校财力不足、认识有限,加上未能较好地整合企业和社会资源,造成了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匮乏,基础设施无法满足教学需要。由于缺少实习实训机会,学生在真正投身创业时便难免出现“花拳绣腿”的尴尬;二是创业教育大都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课堂里筹融资、黑板上做营销、屏幕上办企业,理论与实践脱离、知识与行动脱节。因此,我国由创业教育促成的成功创业典型案例显得凤毛麟角根据2008年6月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开展的北京地区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状况调查,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对外经贸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等12所高校1749名大学毕业生的调研中,真正创业的仅有2人,占“打算创业”的1.57%,占“想过创业”的0.5%,占“创业部分”样本的0.3%,占调查总样本的0.11%,这种结果确实令人吃惊。;三是高校改革滞后,造成创业教育的配套支持政策不到位,不能充分调动学校、教师、学生和企业参与创业实践的积极性,容易导致创业教学与创业实践相脱节,学生的创业积极性总是受到“制度性压抑”,很难开始真正的创业行动,因而不利于在实践中检验、评估和提升创业教育的效果;四是多数教师本身缺乏创业和管理经验,加上对创业课程研究不深,于是难免照本宣科、滥竽充数,甚至说外行话“忽悠”学生,更难以向学生创业提供有针对性的创业实践指导湖南工业大学KAB创业课程教师黄建雄指出,一些创业课程的教师由于缺少实践经历,对学生进行实践指导常常显得力不从心。
二、关于我国创业教育发展的对策建议
当前,我国各级政府正在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的“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培训质量”和“强化创业培训,提高创业能力”等政策要求。可以预见:我国的创业教育必将迎来空前的发展机遇。笔者认为,政府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力量,针对上述五大瓶颈问题,认真研究制订和实施一整套有效的对策措施。笔者对我国创业教育发展提出五点建议:确立一个目标,面向两类人群,建立三大机制,推进四项建设,实现五大突破。
1.确立一个目标:构建中国特色的创业教育体系
客观地讲,我国的创业教育才刚刚起步,创业教育体系建设总体上尚处于初级阶段,在教育理念、师资队伍、课程内容、实践基地、环境建设、制度保障等方面都亟待加强。当前,我国创业教育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全国政协委员、中华职业教育社副理事长马国湘在2008年全国“两会”期间接受采访时指出:“加强面向全民族的创业教育,着力构建基于创业科学的中国特色创业教育体系,科学推进创业,已经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重大课题。”
笔者认为,化解五大瓶颈问题的根本对策和加快我国创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在于“构建中国特色的创业教育体系”。因此,应当将“构建中国特色的创业教育体系”明确列为我国创业教育发展的首要战略目标,其本质特性和衡量标志是充分适应国情实际。它至少应当具体包含组织制度体系、科研开发体系、教学实训体系、绩效评估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五个方面,值得权威机构组织专家深入研究。确立了这个战略目标,我们就可以“纲举目张”,才能够不迷失努力方向,才能够恰当地评估我们相关举措的效果。
2.面向两类人群:创业者和非创业者
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延伸和具体化,是培养创业人才的有效手段。加强创业教育既是缓解就业压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又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和主流方向。为每个公民提供良好的创业教育,是政府的应尽职责,也是高校社会价值的重要体现。
从实践角度看,世界上只有两类人:创业者和非创业者。
笔者认为,我国未来的创业教育应当普及到每个公民。具体讲,对非创业者的创业教育,应当纳入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体系,主要目的是增强创业意识,培养创业精神和企业家眼光,激发创业热情和潜能,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需要,直至造就一大批合格创业者;对创业者的创业教育属于继续教育范畴,目的是帮助创业者改进新创企业的前期管理,提升创业技能、改进企业管理,学习成功经验、借鉴失败教训,从而控制和降低新创企业破产倒闭的风险、提高创业的成功率和收益水平。在新创企业进入成长期或达到中等规模之后,创业者应该接受的就不再是本文所述的创业教育,而是更高层次、更加专业的MBA或EMBA教育。
3.建立三大机制:统筹协调机制、资源整合机制和考评激励机制
一是统筹协调机制。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执政之本。创业具有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因而被称为“就业之基”。创业教育是创业实践的先导,也是创业成功的重要基础。
“中国特色的创业教育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有赖于官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统筹协调机制的形成。离开了政府的统筹协调,创业教育的推进将会事倍功半、举步维艰。因此,各级政府应当明确自身的龙头地位和领导责任,主动在以下三个方面积极发挥统筹协调功能:(1)要按照“官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总体思路,组建专门的领导机构,负责统一规划、共同推进“中国特色的创业教育体系” 的全面建设,督促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协调组织建设一批区域性的创业教育载体,树立并宣传推广一批创业成功先进典范;(2)要统筹建立教育培训、项目推荐、融资服务、孵化扶持、开业指导、跟踪评估、经营诊断、咨询辅导等“一条龙”的创业服务平台;(3)要统筹协调建设分级分类的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课程体系、组织机构和评估体系,为“中国特色的创业教育体系”的建立提供配套支持和体制保障。笔者认为,我国的创业教育应当逐步做到“四个统一”,即:统一教学大纲、统一培训技术、统一培养方案、统一考评标准。
二是投入保障机制。
投入保障机制的核心目标,是切实保障我国创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所必需的财力、人力、物质设施、环境条件、配套支持政策等资源的投入,破解当前存在的资源分散和不足的重大瓶颈制约。建立“投入保障机制”在我国创业教育发展的初级阶段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其重点任务是:(1)加大经费投入,全力支持国家级高标准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开发、师资队伍培训、系列专题研究和成果推广传播,以此为龙头,有效带动我国创业教育全面展开;(2)加大人力投入。地方政府应当吸纳教育行政部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高等学校的骨干人员,设立创业教育推进机构,做好协调组织和服务工作,帮助解决面临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督导创业教育与创业培训的有效开展和全面普及;(3)加大政策投入,铲除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壁垒,制定和实施一整套支持创业实践的工商、税务、财政、金融、教育、劳动、社保等方面的政策措施,整合部门资源,充分调动高校、企业、政府部门、开发区和工青妇等群团组织的积极性,加速建立“研究―教学―培训―实践”“四位一体”的全流程的创业教育新模式;(4)加大基地建设投入,建成一批功能强大的“创业研究培训基地”,为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各类创业者提供便捷的创业教育机会和高效的创业实践支持与服务,形成以政府为主导、高校为重点、社会广泛参与的中国特色的创业教育资源共享体系。
三是考评激励机制。
笔者认为,可以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说明“考评激励机制”的重要性――对我国创业教育的发展而言,如果说,“考核评
价”相当于“方向盘”,那么,“激励”就是“发动机”。从社会需要出发,我们对创业教育的考核评估应突出“四率”指标:测试合格率、创业成功率、就业带动率、分年限生存率。
在激励机制方面,对有志于创业的各类人群,要降低创业准入门槛、简化行政管理程序、提供创业筹融资支持,要建立各类创业园区和公共服务平台、制定创业促进政策、优化创业环境。要制订和实施学生创业促进政策,推行课程改革、教学模式改革、考试改革,加强创业指导,推行学分制、弹性学制和教学评价新制度,积极鼓励支持学生参加创业实践。要把创业教育及其成效作为高校考核的重要内容,可定期组织在校学生创业实践典型案例的评比和表彰。对领导、指导学生创业业绩突出的校长、教师,要在职称晋升、评优评奖中给予优先考虑。对勇于创业实践、成功创业的学生要在学业成绩评定、评优评先等方面给以优先考虑。要组织创业教育教材与教学方法开发,鼓励教学经验总结与交流。应制定政策措施鼓励和规范教师兼职创业,或有计划地选派有潜力的青年教师开展创业实践,鼓励他们亲身体验创业过程,积累创业经验,丰富创业教育底蕴,增强创业教育实力,以便更好地开展创业教育。4.推进四项建设
一是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应当包括专题研究队伍、课程讲师队伍和实操导师队伍等三大板块,他们都是创业教育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实践表明,我国的创业教育要真正大展身手,师资队伍的构成就必须“专兼结合”并广揽各界精英人才,而不能指望“学院派”教师来唱独角戏。当前,尤其应该聘请一大批成功企业家、创业名人、管理专家、营销专家、财务专家、咨询师、分析师、律师和政府官员担任创业教育的兼职教师,将有实践经验和研究专长的高素质人才充实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中来清华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祁金利认为,创业教育的实践性很强,应当聘请具备实践经验的政府官员、企业的管理者、经营者、创业者,充实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中来。为满足创业实践的需要,地方政府应支持建立创业指导服务机构,聘请有实战经验的成功创业者担任创业导师,对打算创业和已经开始创业者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咨询服务和跟踪辅导,以提高创业成功率。
二是学科与课程建设。
我们要善于引进、借鉴和合理消化吸收发达国家的经验与成果,加快开发符合我国国情、能满足实践需要的创业教育主干课程体系。
美国百森商学院早在1967年就在全球第一个推出了创业管理的研究生课程。百森商学院每年大约有25%的本科毕业生被授予创业学学士学位。创业课程教学大纲中的必修课程有《新生管理体验》、《新企业创立》、《成长型企业管理》和《创业企业融资》等。哈佛大学共开设了15门创业管理课程,最具代表性的有《创业财务》、《创业管理》、《创业营销》、《专业服务公司》、《小企业的经营与成长》、《风险投资与个人股权》、《开创新企业》等。斯坦福商学院共开设17门创业管理课程,主要课程有《投资管理与创业财务》、《环境创业精神》、《创业精神与风险投资》、《营销与生产一体化设计》、《成长企业的管理》、《创业机会评估》、《创业战略》、《创业与社会发展》、《信息处理产业的战略制定与实施》、《技术创新的战略管理》等。总体上讲,我国的创业教育课程建设应当服从和服务于“增强创业意识、传授创业知识、提高创业技能和培养创业人才“的核心目标,要坚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和“能力导向”的原则。我国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应当注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注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注重知识教育与能力教育的融合,要分层次、分对象地逐步构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为了加快我国创业教育学科和课程体系的建设步伐,笔者主张尽可能地合理吸收国内外创业教育的各类前沿研究成果,积极推进MBA、EMBA主干课程的本土化、通俗化和实用化转换。按照设置“创业教育”本科专业的基本要求,建议我国自主开发以下20门创业教育主干课程:
(1)创业计划书;(2)创业必备资源与创业基本流程;(3)创业商机与创业项目选择;(4)创业资金筹融集渠道与方法;(5)新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6)新创企业财务管理;(7)新创企业营销管理;(8)新创企业风险管理;(9)新创企业的战略管理;(10)创业者必备心理品质;(11)创业成败的基本规律;(12)创业成败经典案例解读;(13)创业服务平台和政府公共资源的利用;(14)创业的工商与税务法规辅导;(15)拓展训练原理及其在创业中的应用;(16)成功创业家的经验分享;(17)创业团队建设;(18)商务礼仪与商务沟通;(19)企业信息化原理与经典案例;(20)创业者养生与心理健康辅导。
上述20门课程由三个不同的板块组成:(1)前9门课程相当于“中国特色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主干,需要尽可能多地吸收适合国情的各种成熟教材、理论和研究成果;(2)第10至16门课程则是“中国特色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灵魂,必须建立在本土化原创性研究的基础上;(3)第17至第20门对我国当前本土环境下的创业实践有重要参考价值,可以作为选修课来开发。
笔者认为,20门主干课程的开发,应当由资深学者、创业成功人士和行政管理专家共同完成,应当充分吸收最新的理论成果、实践经验、智慧,提炼总结本土环境中的创业必备知识与成功规律,必须充分体现国家政策、管理制度和政府共同服务平台的最新动态。唯有如此,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权威性。在组织统一规划和
开发建设创业教育主干课程的同时,应当鼓励和支持各地高校结合实际,自主开发和应用具有当地特色的各类教学资源。例如:学生培养方向定位、课程设置、辅导资料、教学方法、实操安排、管理风格、组织形式、校园文化,等等。三是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要改变我国创业教育当前“重课堂讲授、轻实习实训”的现状,就必须建立多种形式的实习实训设施和创业实践基地,以满足学生的需求。由于基地建设离不开资金、项目、场地等硬件和管理、服务、指导等软件的支持,所以必须按照“培养创业人才”的共同目标,调动各方的积极性,有效地聚集和整合政府资源、企业资源、民间资源和非政府组织的资源,共同建设实习实训基地我国有些地方通过建立“青年创业见习基地”,为应届大中专毕业生、已毕业未就业大中专生、下岗失业青年和青年农民工提供岗位见习机会,帮助他们提升就业技能、积累创业经验、缓解就业压力和促进自主创业。这种新举措值得推广和借鉴。四是创业环境建设。
比较研究表明,环境因素对创业行动的产生与成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人们在一个重视和鼓励创业的社会环境中,创业的积极性和成功率往往要明显高于一个不重视、不支持创业的社会环境中的情形。
在环境建设方面,政府负有主导责任。美国联邦政府就专门设立了国家创业教学基金,是以政府的力量推动全美创业教育的。他们的做法值得我国借鉴。
针对创业者面临的“融资难、场地缺、障碍多、培训少、服务弱”等共性的环境问题,政府应当出台一整套有针对性的对策和措施,强化创业培训,改善创业环境,努力建设一个有利于创业的舆论环境、文化环境、制度环境和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形成政策扶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不断激发人们的创业激情,吸引更多的有志者在设施齐全、政策配套、服务到位的创业园区中,踊跃投身创业实践。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各地政府应当建立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发展改革、中小企业管理、教育、建设、国土资源、财政、商务、银行、税务、工商等部门共同参与、分工负责、协调配合的工作小组,共同研究制定和实施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措施和工作计划。把优化创业环境、完善落实创业政策以及提高创业培训效果、创业服务质量、创业初始成功率、创业稳定率、创业带动就业率等作为衡量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主要工作指标,列入当地就业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工商联、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以及其他社会组织的作用,共同做好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工作。
5.实现五大突破
一是理念的突破。
理念突破应集中体现在对创业教育战略地位、现实意义和功能价值的全面理解与正确认识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创业教育是人们为了更好的工作与生存所应掌握的“第三本教育护照”(The third education passport),它与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从素质教育到创新教育再到创业教育,是世界教育发展的总体走向,也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创业教育聚焦于国民创造潜能的发掘和激励,本质上是一种对国民创业精神、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开发,它必然促进国民创业激情的迸发和创业浪潮的兴起,从而带动就业岗位的增加、国民财富的增长和民众生活质量的提升。创业教育是高校社会功能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和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手段,是破解素质教育难题的钥匙。因此,无论就国家、学校,还是学生个人而言,对创业教育的投资,无疑是回报率较高、回报期较长和收益较可靠的、“合算的”、明智的投资。我们主张,在我国教育发展中长期规划当中,应当将创业教育明确地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要通过大力加强创业教育来打开缺口,从根本上纠正我国传统教育“重知识、轻技能,重理论、轻实践,重继承、轻创新”的偏差和失误。我国今后的创业教育应当从小抓起、逐步覆盖全体国民,要从义务教育的小学、中学阶段开始,进行普及性的创业教育,重点培养国民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然后逐步渗透到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体系当中,成为国民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提升国民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文素养和创造能力,为国民人格的全面发展与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做贡献笔者赞成黑龙江大学创业教育学院院长吴金秋先生提出的主张:创业教育是以教育现代化、教育大众化、教育国际化为背景的一种现代教育,个性化教育是其基本精神,多元化的教育质量观是其重要的理论基础,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其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二是规模的突破。
目前,美国、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家都形成了一套规模较大、相对成熟的创业教育与创业支持体系。围绕创业的教育和研究,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美国和整个世界商学院的教育取向和商业实践方式,而且呈现了创业教育规模逐步扩大的显著趋势。美国目前已经超过1600所大学、学院和社区学院都开设有创业教育课程,各高校开展的商业计划竞赛成为美国创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百森商学院、麻省理工大学、哈佛大学等为代表的高等院校已经建立了50多个创业研究中心。创业教育帮助美国培养了一大批创业型人才,为美国经济注入了新活力,使美国在知识经济时代赢得了独领风骚的优势。在将创业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坚持从国情出发,做到“洋为中用、务求实效”,坚持引进与自主开发并重的方针,聚集相关部门和学科的力量分工协作、联合攻关,积极扩展培训对象,逐步扩大规模,最终
形成分层次、全覆盖的创业教育体系。
在实现创业教育规模突破的过程中,要注重动员和整合多方资源,既坚持公立教育机构的主阵地、主渠道地位,又积极发挥社会民间教育机构的作用,有序开展面向大学生、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复退军人、返乡农民工、乡镇领导干部和农村基层创业带头人的各类实用创业培训,培养我国急需的创业带头人,支持各地 “全民创业”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研究水平和成果传播的突破。
由于创业行动的产生、演变和成败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创业环境的直接制约,创业者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往往面临不同的挑战,因而我们特别需要加强针对区域环境特征的研究。环境依赖性较强的微小企业创业者更需要本地化的理论指导和帮助,是否具有地域创业环境针对性和指导性是衡量研究水平的重要尺度。创业总体上是有规律可循的。创业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创业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分享他人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并借鉴和吸收到自己的创业实践当中,必定有助于创业的成功。因此,创业教育工作者必须加强对我国本土创业实践的专业化研究,必须从本土创业实践的应用型研究成果中吸取营养,同时注重吸收国际先进的创业理论研究成果。只有这样,我们的创业教育才能更好地发挥指导和服务功能,才能促进本土创业实践水平的不断提高。
当前,我们迫切需要聚集高校和社会各界的智力资源,聚焦我国创业实践,组织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法学、人才学、图书情报学等领域的研究人才开展跨学科、应用型的创业专题研究。具体讲,应当积极推进“创业制度研究、创业管理研究、创业人才研究、创业案例研究和创业教育培训研究”等5大板块的系列研究。在创业教育研究方面,有望实现突破的课题包括:中外创业教育模式比较研究;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实证研究;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开发研究;创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创业教育支持体系研究等。要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的创业环境研究、创业流程研究、创业者必备心理品质研究、创业成败规律研究,形成一批具有专业性、本土性、前沿性和实用性优势特征的创业研究成果,以夯实创业教育的内容基础。要组织策划和编辑出版一批跨学科、应用型创业研究成果,创办若干个有影响的创业教育网站和专业杂志,实现创业研究水平和研究成果传播、推广、应用的新突破。
四是教育改革的突破。
面对“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问题,我们需要反思现行的教育体系和课程设置,改变“大学生就业难纯属政府和社会的责任,与高校无关”的狭隘本位主义旧思维,要通过教育改革来达到对现实挑战的有效应对。由于目前社会职业结构和就业市场变化很快,而高校的师资力量结构、课程设置结构和教材内容,都是相对稳定的,二者之间矛盾在加剧。我们绝不可无视现实的变化,死守“通识教育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的陈旧观念,要通过改革去主动适应现实和将来变化的需要。要根据“构建中国特色的创业教育体系”的实际需要,果断地推进教育改革,将过去那种以教师为中心、单向灌输型填鸭式教学方式,改为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型参与式教学,使学生得到更多的实操训练。要加强对创业教育目标、过程、途径、方法、手段等方面的研究,对现行的教育体系中不适应创业教育目标的环节和方面进行改革,特别要在教学评估标准、教育方式方法和创业促进政策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高校要研究和借鉴美国斯坦福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等名校的教育,尽快推行弹性学分制,允许分阶段完成学业,允许在校大学生申请休学进入创业园区或社会创办企业,为创业的大学生保留学籍。要借助政府和社会资源,加快建设创业园区,搭建小企业孵化平台,为学生创业提供指导、服务和实战机会,以“构建中国特色的创业教育体系”的有效举措和实际行动,带动我国教育改革的新突破。
五是综合效果的突破。
创业教育综合效果突破的重要标志,是教师、学生、学校、政府、企业和社会都能获益,最终实现多方共赢的效果。我们要充分发挥网络第一大国的优势,利用互联网加强创业咨询和指导服务,为创业学生提供企业创立与运行、资本运作、风险规避、知识产权等各类创业咨询服务。要认真总结、积极宣传和推广成功创业者的典型经验,引导和激励更多的人投身创业实践,促进我国创业人才队伍的扩大和创业成功率的提高。要通过加强创业教育来拓宽教师的事业舞台,促使学校更好地服务社会,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扩宽企业的选人渠道和用人方式,促进政府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和增加国民财富、改善民生、增进社会和谐的战略目标,实现我国创业教育综合效果的新突破。[参 考 文 献][1]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11部门意见 多项举措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N].光明日报,2008-10-30(4).[2] 赵延忱.创业资金解决之道[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8.[3] 李燕凌.大学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8(10).[4] 俞水.大学生创业教育应该如何打通实践环节[N].中国教育报,2007-11-13(2).[5] 黄敬宝.如何让创业从梦想走向现实[N].中国教育报,2008-12-03(8).(本文作者 文明 系陕西教育学院副院长、创业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西部创业》主编)
第二篇:论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现状与对策
论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现状与对策
一、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现状及特点
大学生自主创业就是大学生通过个人及组织的努力,利用所学到的知识、才能、技术和所形成的各种能力,以自筹资金、技术入股、寻求合作等方式,在有限的环境中,努力创新、寻求机会,不断成长创造价值的过程。大学生创业已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国家不断推出针对大学生创业的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各地政府部门也都推出了针对大学生的创业园区、创业教育培训中心等,以此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部分高校也创立了自己的创业园,为学生创业提供支持。然近年来,大学生的自主创业热情仍然不减,但是,真正加入自主创业行列的人却逐年减少。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自主创业的实际人数不多,占大学生总数的比例不大。大多数毕业生在创业时选择了启动资金少,容易开业且风险相对较小较容易操作的传统行业,如餐厅、咨询、零售等小而适合自己的行业。这样一方面可以节约成本,另一方面也可以先积累经验。人们对于大学生创业无疑是寄予厚望的,尽管国家出台了优惠政策,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但目前选择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并不多,自主创业的成功率也不是很高。大学生创业目前的现状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积极性高,但实际创业比例低
自从大学生接触并了解大学生创业以来,我国大学生的创业激情逐渐增长,创业的速度、人数增加迅速。我国大学生创业欲望强烈,但实际参与创业的比例还是很低的。良好的创业能力和素质是大学生自主创业成功的关键所在,创业能力包括专业技术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社交沟通能力、风险承受能力、创新求变能力等,具有很强的综合性。现如今,高校大学生有着强烈的创业激情,但对于创业所需要的能力和素质几乎是一无所知。他们没有意识到,激情不等同于能力,仅靠激情,不可能克服创业路上的所有难题。
(2)科技转化率低,经营范围窄
据了解,大部分创业学生所从事的行业与自己所学专业无关,忽视技术创新能力,没有发挥出专业特长。在国内创业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是从事家教、零售、服务业等技术含量低的行业,即使涉及网络的创业者也都集中于一些不必进行产品设计开发、生产的网站维护。而且由于在校读书不能脱离学校专门从事创业,他们所进行的创业地点都局限在学校内或学校周围,扩展到其他地方去有一定的难度。
(4)创业失败率高
高校大学生创业取得成功的有,但失败的却相对更多。据统计,大部分的大学生创业最后都是以失败告终。失败的原因很多,如只凭一股热情而缺少创业策
划、不熟悉市场、选择项目不合理、年轻浮躁过于理想化、不懂人际交往规则、不善于管理、合伙人不团结、资金不足、家庭变故、要考研而中途退出等等。
(5)创业的社会文化基础薄弱
尽管中央和地方的政府机关、税务部门以及各个高校都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给予了这样或那样的优惠条件, 但是大学生参与的热情仍不是很高。大学生创业没有赢得社会、家庭、的完全认可和支持,明确鼓励大学生创业的高校、家长并不多。无论是向社会宣传创业的大学生还是向高校宣传创业的企业家都比较少,使得创业的舆论氛围不浓厚。大学生仍然把政府部门、大型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作为择业的首选目标, 自主创业发展步伐缓慢。
客观上讲,大学生创业的道路有开创性、现实性、多样性、艰巨性和风险性等特点。因此,创业道路不可能每次都成功,不可能每个人都成功,有时可能会毫无成效,有时会造成重大损失,因此具有很大的风险性。但与此同时,大学生自主创业具有很大的优势。首先,大学生对未来充满希望,他们有着年轻的血液、蓬勃的朝气,以及“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而这些都是一个创业者应该具备的素质。其次,大学生在学校里尝到了很多理论性的东西,有着较高层次的技术优势,而目前最有前途的事业就是开办高科技企业。技术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大学生创业从一开始就必定会走向高科技、高技术含量的领域,再次,现代大学生有创新精神,有对传统观念和传统行业挑战的信心和欲望,而这种创新精神也往往造就了大学生创业的动力源泉,成为成功创业的精神基础。最后,大学生创业的最大好处费在于能提高自己的能力、增长经验,以及学以致用;最大的诱人之处是通过成功创业,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证明自己的价值。
二、大学生自主创业问题的对策
(1)政府方面:
①建立信用服务体系。为大学生建立信用档案、提供信用记录、开展信用培训,并设立创业基金,发放创业贷款,使大学生创业能够通过政府的引导获得贷款,从而顺利启动资金。
②加大宣传引导力度。政府可以加强宣传力度,积极营造支持创业、鼓励创业、保护创业的社会舆论环境;积极宣传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扶持政策;积极策划开展“创业论坛”、“创业设计大赛”等创业主题活动。
③建立奖励表彰制度。建立大学生自主创业奖励表彰制度,对优秀的大学生创业者进行表彰,并给予适当创业补贴,激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2)学校方面:
①改革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建立系统科学的创业教育理念和体系。创业课程多一方面借鉴国外的教育体系,另一方面要针对中国文化、学校特色进行系统
地研究和修订。在教学方式和手段上,少运用“讲授———接受”的教学方式,多给学生创造实践锻炼的机会。
②增加学生的创业体验。从实践来看,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的知识最容易记忆和提取。同样,通过自身行动获得的创业体验越丰富,创业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高校可通过以下四种方式来加强学生的创业体验:一是依托创业园地或实习基地,给学生提供条件,使其主持或参与经营管理活动;二是制定创业计划,号召学生参与;三是鼓励和帮助学生参加劳务服务;四是组织和支持各种社团活动,鼓励学生参加社团活动。
③加大创业投资力度。应该加大创业经费的投入,更新教学实验设备,创建创业实验基地,设立创业投资基金等,给大学生创业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和实践环境。当环境条件和物质条件具备了,大学生的创业信心和热情就高涨,创业意志才会更坚定,创业能力才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④建设创业师资队伍。创业教育师资的培养、教师队伍的素质与水平决定教育活动中人力开发的质量和效率,一方面要加强对专职创业教育课程教师的培训;另一方面,要注重吸纳创业成功人士作为兼职教师。在师资培训过程中,应围绕教师创业体验的获得、学习有关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法和组织教学的知识技能、组织教师定期参加创业组织和协会活动或企业家交流创业经验的活动三个方面进行。
(3)学生方面:
①明确创业动机。创业并非一件易事,在校大学生在选择创业之前,一定要考虑好自己的创业动机,弄清自己为什么要创业,了解自己的个性特质,要明确自己的创业动机是清晰、明确的。这有助于指导大学生的创业行为,树立信心,坚定信念,能够克服创业的困难,而取得创业的成功。
②提高自身素质。大学生自身素质提高是大学生创业成败的决定因素。作为大学生,应该具备较高的文化知识和精湛的专业技能,这样在创业时,就能抓住自身的优势,做到学以致用。而且,学生平时应该加强身体锻炼,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同样,非智力因素对创业者来说也很重要,伴随着创业过程的进展,大学生创业者会面临挫折、怀疑和信心的反复摧毁和重建,大学生要树立不怕困难与挫折,敢于向困难挑战得精神,加强意志锻炼,使自己在创业之路上走得更远、更光明。
③丰富社会实践经验。创业前利用兼职等机会进行大量的社会实践经验积累,这对于在校大学生今后的创业大有裨益。如今的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市场不断趋于饱和,如果没有足够的社会经验和企业管理能力,是无法在当今市场立足的。加之大学生创业初期缺乏资源和营销经验,对各种突发状况没有很好的应急措施,在创业过程中易冲动,承受不住打击,必然会导致最后的失败。
④树立良好人际关系。在创业的路上,仅凭自己能力足够、知识全面、技术过硬远远不够,在创业资源中,人际关系占了很大一部分,所以想创业,就必须广交朋友,积累各方面的资源。一个创业的过程就像是一个“人物链”,如果你会与不同客户打交道,那么在创业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就可以立刻利用这些资源来解决这些困难。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社会、政府和高校等各个层面都积极鼓励和大力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大学生创业意义和价值重大,国家相关政策、的积极鼓励等都在不断地完善着新的创业环境,随着创业环境的不断优化,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将投身自主创业事业中。
第三篇:论我国企业预算执行力的问题与对策
论我国企业预算执行力的问题与对策
引言
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全面预算管理在我国起步较晚,对全面预算管理的探索与实践始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因此无论是理论界或是实务界,对于全面预算管理依然存在一些认识上的偏差,这大大限制了预算管理在企业管理领域作用的发挥。虽然不少企业通过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益,但是,要将这种先进的管理机制在企业中全面普及和实施仍需要企业对全面预算管理有更多的深刻了解。
一、执行力与企业预算
预算执行力是企业的各个部门、各个成员执行预算、实现预算目标的能力。预算执行力是连接企业预算与预算目标实现之间的桥梁,它应该由三个方面组成:有利于执行的预算机制、合格的预算执行者以及影响执行者行为和心理的执行文化。有利于执行的预算机制是执行预算的必要保障条件,合格的预算执行者是执行预算的关键,而企业的执行文化对预算机制的形成和执行者素质的提高起着催化剂的作用。反过来,有利于执行的预算机制的建立和执行者素质的提高又有利于企业执行文化的形成。
二、我国企业预算执行力现状和问题分析
2.1预算誉理机刹层面
(1)缺乏健全的预算组织体系
在我国,尚有相当部分企业未设臵专门的全面预算管理组织机构,从总体上看,专门的预算机构做出预算决策的企业很少。有些企业虽然成立了预算管理组织机构,但组织结构松散,职责不明,一旦在执行过程中出现问题,根本没有人负责,互相扯皮,推三阻四。
(2)预算目标的设定、编制和调整不科学
从目前实施预算管理的企业来看,许多企业都没有进行认真的外部环境预测与分析,对自己的战略远景定位并不清晰,在财务预算管理中,过于重视短期预算,忽视长期目标,预算的各个间断衔接性差,预算指标不适合企业的发展要求。企业盲目地发展企业规模,但忽视盈利,发展中很少考虑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这种行为会损害企业的科学发展模式,如果这些政策的执行力度越好,企业受到的损失必然也越大。
(3)预算的监督和跟踪分析不到位
我国企业设臵的专门预算组织机构仅把着眼点放在预算编制上,对预算实施过程中的监督检查做得不够,导致许多问题在执行过程中没有被发现及纠正。有些问题即使在执行过程被发现,但如果缺少进一步的积极改善,那么最终的结果仍然是预算浮于形式。
(4)预算考评、激励的客观性与公正性不强
我国有些企业根本就没有对预算的执行结果进行考评,进行考评的企业.也只重视财务业绩指标的考核而忽视了可以体现企业战略目标的非财务业绩指标的考核,或者在考核中将过时推于客观原因。原本应该是用成绩来说话的考核变成了找原因、推过失的应付了,变成客观原因可以抵制预算的约束力的扭曲形式。很显然,这不利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公平开展和企业价值的增加。
2.2员工执行预算的能才层面
由于预算管理是一项难度较大的工作,它对执行者的能力要求较高,而在我国企业实践中,员工的技能和思想认识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主要问题表现在对预算管理缺乏科学系统的认识和不具备执行预算所要求的技能等方面上。
2.3管理者的执行层面
预算管理在企业中的执行关系到每个层面,要求每个层面都按照相关制度要求行使权力,但在实际操作中,很多企业中的管理层认为预算只是财务部门的任务,认为自己可以不受制度的约束,甚至会出现越权行事的情况。管理者的这些意识导致了预算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被架空。
2.4企业执行文化层面
预算管理作为企业的一种内部控制手段,需要有企业文化的支撑才能取得理想效果。因此员工的预算执行力是由企业的执行文化驱动的,“重在执行”的企业文化会让员工完善自己的执行行为,提高自己的执行效率。国内企业在企业文化方面尚缺乏有
效的规划和引导,没有培育以人为本的预算执行文化,因此在新的预算管理思想推出时往往遇到阻力。
三、对策
在企业内部构建有利于执行的预算管理机制,必将会大大提高预算执行的可行性,让执行预算变得有章可寻。
3.1预算管理机制。化的预算管理机制的构建应该着重从预算管理机制的五个环节进行:预算组织体系的构建、预算指标的确定、预算执行过程的监控与分析、预算结果的考评和预算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1)健全预算组织体系
设立预算组织体系是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首要问题,预算组织体系是预算机制运行的基础环境,应该由预算决策机构,预算组织机构和预算执行机构三个部分组成。预算决策机构是公司最高预算决策单位,负责制定符合企业战略规划的预算目标,主要是指预算管理委员会。预算组织机构是负责预算的编制、审定、协调、调整和反馈的组织机构和人员,主要是指负责预算管理日常工作的预算管理办公室。
(2)采取适合自身特点的编制方法确定合理的预算指标企业应在认真进行市场调研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战略目标,充分认识企业的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根据不同的业务性质采取不同的预算编制方法。企业在实践中还应不断地探索更科学、有效的预算编制方法,以提高所编制预算的准确性和
实现自身的管理创新。
第四篇:论我国贫富分化问题的影响与对策
论我国贫富分化问题的影响与对策
兰 章 宣
(浙江工业大学浙西分校浙江衢州324006)
【内容提要】“十六大”指出“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整体水平不断提高,贫富分化问题也日益凸显,并呈扩大趋势,已成为威胁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成为政府必须加以解决的一个紧迫问题。本文就此问题可能造成的影响与对策作一些探讨。
【关键词】贫富分化影响对策
【正文】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以带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一改革政策已取得重大成就。但在长达二十多年的改革以后,我们发现共同贫困的局面虽已消失,但“共同富裕”又未实现。现在深深困扰政府和社会的是这样一个问题: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以及社会各级层之间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形成了一种“马太效应”:穷者越来越穷,富者越来越富。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坚持共同富裕原则,避免两极分化过度,把贫富差距控制在一个适当的程度,也就成了政府必须加以解决的紧迫问题。
一、我国当前贫富差距的状况
按国际惯例,衡量一个国家贫富分化程度的标准是基尼系数。有资料表明,改革以来,我国以前在贫困基础上均等化的分配格局已被打破,社会收入差距在逐渐扩大,从基尼系数的变化可以清楚看到这一趋势。1978年,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为0.23,城镇1984年为0.16。到1988年,城市上升到0.24,农村达到0.30,而城乡合计货币收入基尼系数达到0.385。到1992年,这一数字已上升到0.40左右。中国人民大学社会调查中心计算,1994年全国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的基尼系数为0.4343,比美国1989年的0.3992高0.0451,超过国际上通常认为的基尼系数在03-0.4之间的中等不平等程度。
收入差距扩大,导致了不同收入阶层的分化。首先是高收入阶层的崛起。据《福布斯》统计我国目前亿元富翁已超过1000人,百万富翁有3000万人。国家统计局统计,1994年城镇中20%的高收入户与农村20%的低收入户的收入差距为13倍。高收入层主要由专业户、城乡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企业租赁承包者、部分文化界人士、各种流通领域的经营者、部分公司职工以及涉及外企业的部分中方雇员构成。低收入者主要是经济基础落后地区的农民,因停工停产或亏损企业的职工、因病、残、天灾人祸而丧失过去能力的人等等,生活困难和未解决温饱的人数达7000多万,需要救济和扶助。
另据调查表明,从储蓄情况看,2002年我国城乡居民储蓄突破80000亿元,其中储蓄80%被2千万私营企业主、个体户和1千万名演员、作家、三资企业经营者占有;这一群体占人口20%;而其他群体仅占储蓄20%,占人口80%。贫富之间储蓄差距明显。这还仅是以存款作比较,若以收入作比较,贫富分化会更明显。
二、贫富差距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正面积极作用、1、合理的贫富差距能产生激励作用和示范效应。“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富裕是人心所向,由贫穷而变富裕也是人的本能,但是,如果没有差距,就没有目标没有榜样,没有压力。因此,合理差距的存在,不仅能给落后者产生示范效应,给他提供学 1
习的榜样,而且能给他们一种心理压力,激励他们奋发向上。改革开放的实践已经向人们证明和展示了这种差距所产生的激励和示范作用的巨大力量。
2、合理差距的存在为先富者带动和帮助落后者共同富裕提供了一个传、帮、带的平台。先富者除了带动、激励和示范效应外,还有其它更多更实际的内容,如先富者要扩大再生产,就需要更多的劳动力、原材料等生产要素,需要更多的合作者,这就可能为落后者提供就业机会等,由此便带动落后者共同发展。
贫富差距的存在同样为先富起来的地区和先富起来的人帮助落后地区及其它人共同致富创造了一个平台。在普遍贫穷的情况下,“帮助”事实上只是奉献,以削弱自身的发展潜力和自我牺牲为代价;只有确实存在贫富差距时,先富者才可能在保持自身持续发展的同时,给予落后者道义上的支持,这种帮助和支持,从长远来说是双赢的。
负面影响
1、造成民众的被剥夺感心态而影响社会稳定。现在中国的贫困并不同于改革开放以前的贫困。实行改革开放以后,任何一个地区的绝大部分民众的生活都比改革以前要富裕得多。但是,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富裕程度,不仅仅是要纵向比,还要看它和其它阶层相比的横向差距。国际上通常用“基尼系数”来衡量居民收入差异程度。基尼系数在0.3以下为平均状态,在0.3~0.4之间为合理状态,而0.4以上则属于收入差距过大,如果达到0.6,暴发户和赤贫阶层同时出现,则社会**随时可能发生,所以0.6被定为警戒线。西方发达国家的基尼系数一般在0.3~0.4之间。以上数字表明,在短短的十几年间,中国已经由一个平均主义盛行的国家,变成了一个贫富差距引起社会不安的国家。
在中国人民大学社会调查中心组织的一项调查中,当问到“您认为目前社会上的一些富人中,有多少是通过正当手段致富的”时,回答“不太多”的占48.5%,回答“几乎没有”的占10.7%,答“不知道”的占20.8%,仅有5.3%的人回答“很多”。由此可见,被调查者认为相当部分高收入者,并不一定做出了与收入相匹配的重大贡献,倒是相当多的低收入者为社会、为国家作出了相当大的贡献。值得注意的是,民众对贫富分化的不满,实际上很大程度上是对不正当致富的不满。
多数人对分配不公的抱怨主要是对致富方式的不满,而不是对贫富分层的不满。
现在中国民众对分配不公的抱怨已与八十年代有了很大的不同。那时的抱怨还多少有点平均主义的遣弃,对个体户带有身份上的歧视,但却没有人否定个体户主要是依靠能力,通过市场行为赚钱。经过后来的“下海”潮,人们早已知道“下海”的不易,对个体户、私营业主的含辛茹苦有所体会,愤慨小了许多。但民众也看得很清楚,九十年代几次机会中基本都是特权圈中人或和他们有关的获利。一想到致富因素是靠自己掌握权力,这种机会不均等造成的经济不平等就显得特别不公平。
毫无疑问,在高收入者和贫困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利益冲突。尤其是当高收入者的高收入常用于奢侈性的挥霍上,只刺激了某些不正当行业和寄生阶层出现时,社会公众产生强烈的相对剥夺感,并成为威胁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潜在要素。
2、对社会持续发展的影响。平等问题在发展中国家始终是处于中心位置的问题,联合国亚洲及远东经济委员会秘书处在详细考察了亚洲一些不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状态后,得出了如下结论:“从经验来判断,显著并在增大的收入差距并未证明有助于富有活力的经济成效和发展的强大势头。事实上,看起来更可能是严重的收入集中化,强烈地(从物质和心理上)阻碍了公众对于发展的参予,从而妨碍了健康的经济发展”。(1)社会的平等和经济平等密切相关,互为因果。种种迹象表明,收入的严重集中化极大地妨碍了中国的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
首先,贫困人口低下的生活条件损害了他人勤奋工作的意愿和能力,结果只会使生产停滞不前,大大降低效率,这就使中国在现代化的道路上还要走很多弯路。
其次,不平等的现状助长了国民的无责任化倾向。因为在民众需求更大的平等背后,是对这样一个事实的认识,即它在社会公正方面有种独立的价值,对国家凝聚力具有健康的作用。而中国目前国民的无责任化倾向毫无疑问使国家凝聚力下降。
3、对社会整体的影响,一方面贫富差距过大产生的社会问题,会使社会机制失去往日的秩序和健康活力,甚至导致社会混乱,影响社会的发展,影响所有人的正常社会需求。另一方面,所有的财富,不管是富人占有的还是某个地区的,应该都是社会共同创造和拥有的财富资源。贫富差距过大,一边是奢侈挥霍,一边却得不到迫切需要的发展,甚至得不到基本的生存条件,得不到适当的教育,享受不到社会进步带来的益处,有限的社会财富资源不能发挥应有的效用,就等于财富的浪费。
三、解决市场经济条件下贫富分化扩大的对策
十四届五中会会《建议》指出,解决地区发展差距和社会分配不公,“是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方面”。江泽民同志在五中全会闭幕时的讲话中指出:贫富差距若“任其扩大,就会造成多方面的严重后果”。“十六大”报告提出“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对如何调整贫富差距扩大问题笔者以为有如下对策。
对策一:制定相对合理和可行分配政策,努力把不平等程度控制在不挫伤人们对经济增长和经济改革的积极性的范围之内,以保证经济的健康和迅速发展,缩短收入分配由不均等向均等化过渡的历程。“十五大”提出,为规范收入分配,使贫富差距趋于合理化的措施“依法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十六大”进一步提出“ 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对策二:解决贫富差距扩大化,应从以下方面做工作:
1、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制订相应的法律,保护私有产权,严禁“吃大户”。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多种经济并存的所有制结构是我国产权基础。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完善私有产权制度应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否则就会抑制我国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的发展。
2、加强对个人所得税的征管,加速市场化改革的进程,这是降低我国不合理高收入阶层比例的根本措施。
3、严厉打击非法暴富者。
4、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对竞争中的弱者给予人道主义的保护。 对策三:解决贫富差距扩大化,关键是要解决“三农”问题,切实提高农民收入。中国目前部分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缓慢,造成这种现象的存在,除了长期以来政策上的重城轻乡、重工轻商以外,由于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的严重存在,农产品供给的相对过剩,还有近年来农民负担加重等等。都是造成农民增产不增收,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因此,国家必须切实解决农民问题,必须把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对策四:对先富者的社会导向进行有效调节。
1、不断完善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个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原政策出台后,人们往往只重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却忽略了应该让谁先富起来,下一步国家应通过政策调整,能否使政策的倾斜偏向于科技致富,勤劳致富,使先富者的社会导向明显改观。
2、提高先富者的精神文明程度。有的先富者追求反文明、腐朽堕落的“高消费”。因此,当务之急是要在先富者当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注释:
1)《亚洲近来的社会趋势与发展》,载于《亚洲与远东经济通报》第19卷,第一期。
作者简介:兰章宣工作单位:浙江工业大学浙西分校经贸系理论教研室主任
邮编:324006 电话:0570—3095336手机 ***
E-mail:lan_zx2000@yahoo.com.cn
第五篇:全民创业问题与建议
存在的问题
(一)创业思想观念落后。当前市场创业文化发育不完善,财富观、创业观、价值观等系列观念严重缺失,处于核心层的思想观念落后于社会实践的发展状态。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县思想观念总体上是趋于保守的,求稳不思变,求安怕冒险,传统的耕读文化和“打工”情结始终以主流姿态绵延至今。“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折射的“官本位”和“书本位”观念,“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好”的小农思想仍然普遍存在。在我国适龄劳动人口中,城镇居民创业意愿不到5%,大学生创业比例不到1%;而发达国家大学生创业比例达20%左右。
(二)创业主体结构单一。创业主体是全民创业的活力之源。目前,我县创业培训对象主要面向各类下岗失业人员,来源结构单一化显得活力不高。各类返乡农民工、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复转军人和随军家属、残疾人员等社会各类求职人员未被纳为主要创业扶持主体。从当前统计来看,我县新增市场主体的总量不大、规模小,个体户多、企业少,虽然其总量已经完成进度,但由于受地域限制,与其他县市相比仍有差距。
(三)创业服务环境薄弱。一是政策支持因素。虽然国家实施了小额担保贷款和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但缺乏配套措施,存在渠道不畅、力度不大、执行有难度的局面。二是领
导组织因素。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单靠人社部门来抓落实,显得势单力薄,难以周全。三是金融支持因素。个人贷款的反担保门槛对大部分创业者来说仍难以逾越,使得金融支持普及面不高。四是培训服务因素。创业教育培训体系不健全导致创业者缺乏创业知识和技能;在服务平台建设上,培训、融资、信息、指导等平台建设刚刚起步,还没有完全与创业者的需求形成无缝对接。
对策及建议
鉴于我县目前中小企业发展的现状,坚定不移地加快推进全民创业进程,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是解决县域经济和社会诸多难题重要战略性措施。笔者通过经过调查与思考,对如何进一步加快和改善全民创业工作有三点建议:
(一)以舆论宣传和文化建设为切入点,营造浓厚的全民创业氛围。加快推进全民创业,笔者认为首要的一点就是营造浓厚的尊重创业、尊重创造、实现自我价值、服务社会的创业氛围。一要进一步加强创业的舆论宣传。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平台,大力宣传创业政策,形成浓厚的“你培训、我补贴;你创业、我扶持;你致富、我帮助”的舆论氛围。充分运用各种形式的宣传手段,对传统的等靠要思想、小成即止和小富即安的思想观念进行大剖析,全面解析这种思想存在的危害性,进而大力宣扬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创业意识,同时大力宣传创业典型。二要努力培育创业文化。
将全民创业写入我县文化建设规划的纲要中去,破除保守僵化的观念,常抓不懈的培育开拓创新、敢争一流的文化沃土。当公务员、进机关门、吃财政饭是很多年轻人的追求,这恰恰与现代市场经济所要求的理念背道而驰。弘扬创业文化,让更多有能力的年轻人自主创业,为社会创造财富,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潮流。
(二)以优化创业主体结构为抓手,辐射全民创业气场。加强创业主体的多元化建设,扩大全民创业的群众基础。一要打造个体工商业创业主体。遴选有发展前景的个体户,引导他们破除小富即安的思想,进行“二次创业”,扶持过渡成为小微企业。二要打造大学生创业主体。充分发挥他们头脑灵活、信息灵敏、眼界开阔的优势,推动他们开展各项创意产业创业。三要打造农民工创业主体。一方面引导他们学习技能增收,另一方面引导他们闯市场、跑运输、搞加工来创业干事。四要打造外地能人回乡创业主体。积极鼓励具有一定资金和管理经验的在外能人携技带资回乡创办实业,吸引更多人投身创业。同时,要引进外地创业者与本土创业者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强大的创业主体。坚持引资与引智并举,积极引进外地人才、外地老板来为发展农产品深加工、生态旅游、水产养殖等产业,带动本地创业者,进而推动全民创业步伐。
(三)以提高和完善服务环境为着力点,提升全民创业“引力”。创业环境的改善和服务的提高,可以增强全民创业的吸引力。一要全面优化创业环境。落实扶持政策,积极配套相关细则,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组织领导,以政府牵头,落实责任,形成多部门和社会各方通力合作的生动局面;协调金融部门,降低个人贷款的反担保门槛;改善行政管理,做到有位不缺位,简化办理程序,加快兑现扶持资金。二要提高创业服务效能。健全创业指导服务组织,加强创业服务队伍建设和师资力量建设,完善创业服务功能,建立一支由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专家学者以及政府有关部门工作人员组成的创业服务专家队伍。进一步加大服务促动力度,继续深入开展“政风行风评议”活动,以争创最佳办事环境为抓手,大力推广项目推介、风险评估、开业指导、融资服务和跟踪扶持的“全程式”创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