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我国企业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浅谈我国企业统计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摘 要:统计工作是企业管理中的一项基础工作。它是对企业实行科学管理,监督整个企业活动的重要手段,是企业制定政策和计划的主要依据。目前,我国企业统计工作在很多方面还存在不足,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现代化管理的发展,我们必须加强统计队伍建设,提高统计人员素质,进一步改进工作方法,健全统计法制,形成一套合理有效的统计管理模式。
关键词:企业统计;企业;政府;应对措施
一、当前企业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随着国家西部开发战略的实施及有关投资政策的进一步实施,企业数量大大增加,涉及领域不断扩大,加上国有企业的改制、民营企业的数量逐步增加和规模逐步扩大、以及股份制度的实行等等,所有这些措施对推动社会和经济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企业统计工作却显得较为滞后,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企业统计方法单一与统计分析简单
目前的企业统计以搜集、整理内部数据为主,只搞单纯的事后统计,统计工作是一种报表型的运作方式。统计分析、预测、决策、统计综合评价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统计分析往往只是对统计数据的简单说明,缺乏对外部包括国内外市场及竞争对手信息的搜集、整理和综合分析,使企业决策者不能有效把握整个市场的宏观状况,为企业决策提供参考。调查方法基本采用全面调查,极少采用推断统计方法,无法满足时代的需求。
(二)统计监督机制不健全
由于对企业的基层统计工作没有严格的制度监督和约束,执法力度不够,企业统计台帐和原始记录越来越不健全,填报统计指标的随意性加大,统计数据质量下降。在新成立的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没有像老企业那样建立规范的企业统计制度,甚至没有明确设立统计职能部门和统计工作岗位,国家统计报表由财会人员或其他部门的人员代填代报,一些统计指标也难以准确按照统计制度的具体要求来计算填报。
(三)企业统计人员的素质不高
现有企业统计人员除几个大中企业配置专职人员外,多数企业统计人员为兼职,以会计或其它工作为主,统计工作为辅。这些人员或学历较低,素质较差,或因事业心不足责任感不强,因此对统计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就远不及专职人员,也没有多少自觉性挤出时间去学习统计理论,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有的只懂会计知识而不懂统计知识和统计业务,有的既不懂会计又不懂统计,只是被动应付填几张报表而已。实际工作中,往往凭经验或运用不正确、不恰当的统计方
法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汇总和加工,造成统计数据的差错、失误,很少甚至不向企业领导及有关部门适时提供针对本企业经营管理所需要的简单有效的内部统计资料,更谈不上进行统计调查、分析与预测,提供统计咨询,实行统计监督。
(四)普查频繁,增加了统计部门的工作压力
目前,涉及到国计民生的全国大型普查有三项:人口普查、农业普查是10年为普查周期,经济普查是5年进行一次(这“三大普查”的每一项从开始到结束一般都要3年时间才能完成)。外加每年必须进行的群众安全感调查、夏粮抽样调查、畜牧业抽样调查、县级领导班子干部群众满意度调查、规模以下工业抽样调查等多项专项调查,所以这样的普查制度给统计部门的工作增加了很大压力。而现在的普查工作从文件上看是由政府牵头,有关部门共同完成,但是,从近几次的普查情况来看,普查工作任务主要由统计局一家完成,普查办公室的人员虽然由各部门抽人组成,但很多部门对派员都有成见,即使勉强派出的人员也是应付式的,很难胜任普查工作。同时,由于普查的频度较密,政府的重视程度受影响,普查的经费难于落实,给普查工作增加了难度。
(五)统计对象的法制意识不强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统计的对象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分散。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统计部门面采用的是层层上报的报表制度。现在,随着统计制度的改革,统计部门面对的是众多的企业或企业法人,统计对象大大增加。然而,社会上对统计的认同度又不高,对统计法制的认识不够。尤其是私营企业或个体企业,对承担统计工作有一些抵触情绪,往往不乐意接受或不配合统计调查工作。如果我们依法进行追究,一是面广,二是难于取得违法的证据,三是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致使我们的统计任务不能很好地完成。
二、企业统计发展的方向分析
(一)牢固树立为企业服务的思想
规范企业统计,首先要注意考虑企业的需求,关注企业主体地位的发挥,积极引导企业向规范化、科学化的方向迈进。其次是建立全县的统计信息服务平台,让企业享受到提供统计信息后的社会服务,增强企业做好统计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三是围绕企业生产经营过程,设计一套能及时准确提供统计信息的统计指标体系,融政府统计与企业统计、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于一体。
(二)科学整合企业内部资源
企业的核算工作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可以进行适当整合。企业统计就是将企业内部不同来源的资料进行搜集、汇总、分析等工作。这要求企业有关人员之间要相互联系,加强协调与沟通,不能相互脱节各搞一套。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加强企业内部核算。只有制度配套了,企业内部核算资源的整合才有可能进行。
(三)政府与企业之间实现统计信息资源的共享
政府应将企业统计工作的重点放在统计基础建设上,加强对企业的知道,是企业统计工作不断规范和完善。与此同时要规范政府其他各部门的统计行为,实现统计信息资源的共享。
三、加强企业统计工作的措施
统计——社会发展的睛雨表,领导决策的指示灯,企业发展的航标仪,新问题的观察哨,新事物的助产士,新目标的领航员。然而,鉴于目前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数据失真,导致政府信誉下降,社会公众形象不好的问题日趋严重,今后统计部门如何走出困境,充分发挥预警预测、信息咨询、监督职能,提出如下建议:
(一)各级财政应加大对统计调查经费的投入
各级统计部门应该积极地、经常地向政府反映,使各级政府能够了解统计部门的工作性质以及统计的工作任务。只有保证了统计工作经费,统计的业务工作才能顺利开展。
(二)科学设置和完善指标体系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的所有制形式不断丰富,原有的统计指标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已不能适应企业自身的发展要求。科学设置和完善指标体系,已成为企业统计工作的当务之急。我们必须根据企业管理需要设计企业统计报表和指标体系,要克服贪大求全的作法,处理好宏观与微观、需求与可行的关系,删繁就简,讲究高效务实。如大中型科技统计中,科技人员按职称学历分组中再按性别分组,科技项目按项目统计人力、物力、财力等这类指标企业微观管理都不需要、宏观管理又无多大作用的要坚决删除。企业增加值核算,从生产法角度核算,核算很完备的大型企业都很难满足其核算要求,改成分配法核算于企业核算有利,于统计数字质量有利。
(三)适当控制普查的频度
普查是国情国力调查,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部门的积极配合,因此,不能大频。如果普查的频度大密,不但统计部门的工作量难于应付,也很难得到政府的全力支持和部门的积极配合。
(四)保证统计人员的稳定,提高统计人员素质
统计工作是业务性较强,联贯性较强的工作。统计人员的稳定是做好统计工作的前提,统计人员的素质是做好统计工作的保证。因此,应确保统计人员的稳定,尤其是乡镇一级的统计人员,要严格按《统计法》和《统计管理条例》的要求,调换工作时,应征求县级统计部门的意见。在选调统计人员时,要确保统计人员的素质,作为县一级统计部门,照顾安排的应尽量少一些,作为乡镇一级和部门,应该安排素质高的人员担任。
(五)加大统计执法检查力度
对民营企业中存在的虚报、瞒报、拒报等统计违法行为,要鼓励执法人员勇于执法、善于执法,在保护民营企业遵纪守法正常发展的同时加大对一些典型的统计违法案件的曝光力度,以案说法扩大教育面,促进这些企业的统计工作正常开展。
(六)打造县域统计信息服务平台
政府要逐步建立和完善统计信息网络,搜集与企业生产经营相关的信息,建立完善的统计信息服务平台,与企业实现全面的信息互动。
在这种情况下,统计人员应自尊,要自信、自强,方能自立。统计人员务必刻苦学习,努力工作争取创新,多出成果。与此同时,企业领导和有关部门,也应为统计人员创造机会,组织他们学习统计知识及相关的业务知识、法律制度和微机知识,支持他们参加统计工作会议,鼓励统计人员参加业务水平和技术职称的考试,引导他们积极提供统计资料,主动参与企业管理,对工作积极并有较大贡献或较快进步者,应该及时给予表彰。在主观上能勤奋者,加上客观条件之改善,统计受重视,将水到渠成,必将使企业管理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
四、结语
企业统计方法的应用必须坚持以事实为依据、用数据说话的原则,把统计技术的应用与专业技术紧密结合,在考虑统计项目实施时,应从理论和事实层面上注重分析和使用条件,认真权衡各种关联因素。企业应按照质量管理体系中统计技术要素的要求,进行全员正规化的、有重点的统计方法的培训,使质量管理体系中的统计技术要素按照程序文件有效地运行。在提倡科学化管理的今天,无论是管理决策还是质量监督,统计学方法在其中的作用都应得到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樊国华.企业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之我见[N].兵团日报(汉),2001.[2]苗敬毅.对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统计的思考[J].生产力研究,2002(03).[3]赵农华.信息时代的企业统计改革与创新[N].中国信息报,2003.[4]宁淑转.浅谈企业统计工作的改进[N].山西经济日报,2000.[5]李荣平.统计学[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4
第二篇:企业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企业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摘要 统计工作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科学的统计数据,才能真实客观地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为管理层正确的决策提供重要依据,为政府宏观调控提供原始的参考依据。当前企业统计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影响了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实行现代化管理。必须加强统计队伍建设,提高统计人员素质,进一步改进工作方法,健全统计法制,形成一套合理有效的统计管理模式。
关键词 企业统计工作 存在问题 对策建议
在企业的管理中,统计工作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邵分之一,因此,有效开展统计工会战,对于促进企业稳定、长远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统计工作不仅为政府统计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而且在指导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咨询服务、监督生产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笔者认为要充分发挥好统计部门的职能作用,更好地服务县域经济发展,就必须化解和妥善处理好当前统计工作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全力开创统计工作新局面。
一、企业统计工作的地位
企业统计机构是我国统计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统计工作是我国政府统计工作的基础。
(一)企业统计是政府统计的基础
现行的我国统计制度中,不论是常规统计还是普查、调查,最终都要延伸落实到最基层的企业单位进行统计调查,企业统计数据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国家、地方和部门数据质量及普查、调查数据质量的高低,关系到整个国家宏观统计数据的质量。
(二)企业统计是企业管理的基础
企业统计在企业科学管理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企业与外部环境的联系日益密切,企业越来越需要与其生产经营管理相适应的产品、原材料、市场等统计信息,这些信息需要统计来完成;通过统计还能获得企业的同行业资料、竞争对手的资料和本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这样才能做到知己知彼,制定出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发展。
(三)企业统计是考核企业经营业绩的基础
目前各级政府的目标管理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对企业领导人的责任目标也往往需要进行量化考核,其工作业绩如何,是否完成了目标任务,如何进行奖惩,最终都要体现在统计数据上。
二、企业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对企业的统计工作进行全面分析发现,其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程度不够,统计工作落实不到位
在我国部分现代企业中,一些领导不够重视统计工作,他们认为其只不过是简单的计算和填写报表等,致使企业统计工作出现落实不到位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统计人员的专业水平较低,部分统计工作人员甚至身兼多职,并且,他们工作变动非常大,如果出现合并或撤销等情况,统计工作人员通常会最先被调换,从而给企业稳定发展带来极大不良影响。
(二)企业统计台账和原始记录不健全
很多企业没有建立规范的企业统计制度,甚至没有专门的统计岗位,统计报表由财务人员或其他相关部门人员代填代报,填报方法和程序不够严谨,很多指标没有按照统计制度的具体要求进行填报。有些企业甚至没有统计台账和原始记录,往往采取照搬会计报表的数据来填报统计报表,这直接导致统计数据的质量不高。
有些企业为了自身的利益、单位领导人的声誉和地位升迁,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及其他有关的统计法律法规于不顾,统计违法行为屡见不鲜,虚报、瞒报、伪造、篡改统计资料的现象时有发生;通过各级统计部门汇总上报的一些统计数据,不能准确地反映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在社会上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三)统计方法.手段简单落后
目前在很多企业,统计工作基本上仍是以手工统计为主,很少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即便是办公自动化条件较好的单位,一般也只是利用上级部门下发的现成软件来完成汇总,计算和报表生成任务。有许多企业统计人员,没有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不精通统计理论,统计方法,统计手段,不能用计算机和网络进行信息搜集、处理和信息传递;对社会经济统计各个领域的相关知识了解甚少,统计创新能力很差。
(四)统计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平不够高
在传统思想和工作观念的影响下,部分企业的管理人员认为统计工作非常简单,根本不需要培养专业人员,也不用花费过多精力去管理,致使统计数据、报表等出现很多问题。因此,统计工作人员整体素质水平不够高,根本无法认真负责自己的本职工作,也不能及时解决统计工作中出现相关问题,并且,统计工作人员的频繁调动,给企业管理水平提升造成极大影响,最终降低企业整体效益。
(五)统计数据综合分析的力度不够
目前,企业统计工作仍然停留在数据报表阶段,对信息缺乏深层次的挖掘和分析,统计分析、统计预测、统计决策这些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统计分析大多是单纯的数据说明,缺少对企业内部和外部信息深层次的挖掘,不能及时准确反映市场和企业的动态变化趋?荩?无法为管理层提供决策依据。
(六)统计指标体系与企业经营所需指标体系不一致
目前政府统计系统和行业主管部门统计系统要求企业上报的统计指标的设置仍然以经济总量指标为主、以经济运行质量指标为辅;而企业经营者看重的却是市场信息、科技进步、经营质量和经营环境等经济运行质量指标;企业上报给政府统计的统计指标,企业经营者绝大部分不感兴趣。因此企业经营者看来,企业统计工作仅仅是为国家尽法律义务,而不能为企业经营管理服务。
(七)企业统计服务职能不能充分发挥
表现在企业的统计数据仅仅局限于单纯的事后统计,统计预测和统计分析工作滞后;企业统计人员往往将工作的重点放在完成各级统计部门及业务主管部门布置的各种统计报表上,不能为领导决策提供横向和纵向的对比数据资料,统计工作得不到企业领导的重视。
三、企业统计工作中问题的对策
(一)增强对统计工作的重视度
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情况下,企业统计工作的有序开展,必须增强企业领导对统计工作的重视度,让全体员工认识到统计工作的重要性,才能真正提高统计工作的质量,最终为企业制定各种计划提供重要参考。在实践过程中,企业领导需要的各种数据都来自统计部门,在对市场变化和企业发展需求进行综合考虑的情况下,必须保证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等,才能真正制定出与企业未来发展相符的战略。因此,增强企业领导对统计工作的重视,加强企业各部门的联系和交流,是企业统计工作正常进行的重要基础,对于提高企业运行的稳定性和高效性等有着重要影响。
(二)强化企业统计工作规范化建设
近年来,企业统计的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被淡化,原始记录不全,统计台账不能满足企业发展需要,从而影响到统计工作的质量。所以大力加强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从源头上确保统计数据质量,就显得十分重要。首先要建立健全原始记录、统计台帐,强化对企业统计工作的日常管理,使企业统计数据数出有源,数核有因,使企业统计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的轨道。此外还要狠抓统计报表的规范化工作,要统一规范印制企业统计基层表,推行企业“一套表”制度,做到报表规范统一,杜绝统计报表的多、滥、乱现象,可试行政府统计部门一次性向企业布置统计报表,实行“下去一把抓,上来再分家”的方法,切实减轻基层统计人员的工作量。
(三)科学设置统计机构.强化统计工作手段
借鉴同外公司设置企业统计机构成功的经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企业应该遵循国际惯例,根据规模的大小分别设置集中型、分散型等统计机构。例如,大型企业应该设置集中型的独立的统计信息机构,应直属企业领导人领导,直接为企业发展决策服务,以综合为主体,集统计、经济信息,政策研究和策划于一体。企业应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的优势,建立健全统计告息网络,实现主要统计数据的及时更新,加快企业统计信息网络与部门统计网络的连接,实行企业联网直报,使统计信息既可及时地为政府和行业统计部门提供必要的统计资料,满足国家和行业的统计需要,又可立足本企业,建立适合本企业特点和市场需要的数据库与内部报表,及时反映本企业的业务发展和经济效益隋况。这样,就要求企业统计信息系统必须做到规范、统一。广泛收集信息,加快信息处理,传递和反馈速度,进一涉提高统计数据质量。
(四)提高统计工作人员专业性
在企业统计工作中,统计工作人员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转变企业领导的管理观念和思想,提高统计工作人员的专业性,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水平,才能在加大培训力度和教育力度的基础上,真正提高企业统计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最终促进企业更长远发展。在实践过程中,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应用,给企业统计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注重统计工作人员的信息技术水平提升,让他们掌握先进的工作方法,真正提高计算机能力和操作能力等,才能真正促进企业统计工作的信息化、现代化发展,以达到降低统计工作人员工作量和企业运营成本的目的,最终保障各种统计数据信息的质量。
(五)科?W完善统计指标体系
随着外部环境和企业自身的发展变化,原有的统计指标体系已不能适应当前企业发展的需求,因此需要科学完善统计指标体系。在具体设置统计指标体系时,应既满足国家宏观的要求,也要满足企业微观的需要,使统计的信息、咨询、监督三大功能,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得到充分的发挥,使统计工作真正做到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服务。
(六)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企业统计指标体系
应根据企业的需要,结合现行的统计指标体系,建立一套既能反映企业的市场状况,又能反映企业的发展方向;既能反映企业的经营环境,又能反映企业的内部经济运转机制;既能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成果,又能反映企业社会效益等综合反映企业诸方面的统计指标体系,并用这套指标来指导、考核企业的经营状况,并将这套统计指标体系与企业的经济责任制考核制度紧密结合,将统计工作贯穿于经济责任制考核制度的始终。
(七)提高企业统计积极性
改革企业统计模式,使企业从“要我统计”的被动应对模式转为“我要统计”的积极行动。现行的企业统计基本上是围绕着政府部门转,其工作以完成政府统计部门和企业主管部门的各种报表为主要内容,对企业来说,这种统计只是政府“要我统计”,对自身经营决策并无多大咨询和监督作用,让企业感受到“我要统计”的内容太少;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企业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提高效益,就必须占有尽可能详尽的内部投入产出和外部市场信息,据此作出正确的经营管理决策,这就要求企业统计的功能应由提供资料为主向开展分析、参与管理、强化监督的方向发展。因此,必须尽快改革企业统计模式,把为国家的宏观统计服务与为企业的微观统计服务有机结合起来,使企业从“要我统计”的被动应对模式转为“我要统计”的积极行动。
(八)全面加强统计的创新
1.统计观念的创新。统计工作人员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统计的思想,不能因循守旧,不知道进取,要在观念上创新,企业在管理上,对统计人员要做到权责分明,赏罚得当,充分的调动统计人员的积极性,定期进行统计工作方面的培训。
2.统计管理的方法创新。企业要重视抽样调查的方式检查统计的工作,这样既能省时省力,又能有效的监督统计工作;适时的调整统计体系,完善所调查的内容,使统计工作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加大对统计方面的检查力度。
3.统计手段的创新。市场竞争愈演愈烈,面对现状,企业对信息的要求也变得严格起来,这就要求企业的统计手段加以改进,让统计手段加入先进的信息技术,以实现统计的现代化与高效化。这样不仅使经济活动与信息的关系更加密切,而且也大大减轻了统计的难度,提高了统计的效率。统计工作与高科技联系在一起,实现了统计手段的科学化,同时也规范了统计手段,使之更有效率,保证了统计数据的全面性与准确性。
四、结语
总的来说,在现代企业的发展中,统计工作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保障之一。因此,提高全体员工对统计工作的重视,注重相关法律机制的有效完善,提升统计工作人员的综合技能,是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对于促进企业未来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第三篇:企业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应对
摘 要:随着国家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企业的统计工作也在不断发生着变革。新的经济环境下,企业的统计工作仍然存在着较多不足的地方,有待于解决。本文将深入分析在企业发展中统计工作所占有的重要地位,根据对企业统计工作的研究,分析出目前企业统计工作存在的不足以及相应的对策,为改善企业的统计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统计工作;企业;问题;对策
企业统计工作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一环,直接关系到企业的运行状况,也是企业进行重大决策的重要依据。然而在很多企业的实际管理当中,企业统计工作并没有受到相应的重视。企业管理者往往存在着这样的管理理论误区,认为企业管理内容的重中之重是企业管理体制、企业经营机制等,统计工作的作用是可有可无的。事实上,企业的基层统计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直接反映企业生产的经营状况,高质量的统计数据将会直接关系到领导决策的科学性。在市场竞争不断加剧的今天,企业精细、高效、流程化的数据统计工作将会为企业的发展带来有力支持。基于这样的企业管理现状,企业管理者积极探索一条适合本企业的科学有效的企业统计发展之路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企业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市场经济发展迅猛,涉及领域不断扩大,相较于计划经济时代有时飞跃式的发展。但是与此同时企业的统计工作却出现相对滞后的发展现状。其实早在上世纪 50 年代起,我国就已经建立起一套以商品购销和 产值统计等为核心,将生产、流通、销售 等各个环节链接起来的统计制度。但由于部分企业对于统计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统计力量薄弱、数据质量低、配合程度降低等问题出现频繁。具体表现如下。
(一)企业管理者对于统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受长期了历史发展的影响,我国的众多企业中对于统计工作重视不够,一直处于比较被动的局面,直接表现为企业领导对于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存在着统计工作指示简单的数据与表格汇总工作,没有看到统计工作背后与企业决策重大关联作用。或者是认为,统计工作相比较于同样是做数据与报表的会计工作,统计工作是没有重大的实际意义的,只需要会计为企业数据服务就可以了,因此存在着重视会计而轻视统计工作的现象。
(二)企业统计工作流程不完善
对企业统计工作重视度不够必然会导致企业统计工作流程不完善问题。例如,缺乏企业统计指标定位在统计上无章法可依,统计台账和原始记录申报不依据相应的流程,申报记录也不健全,直接结果就是统计数据质量低下。导致企业统计难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在现在大多数企业中,企业统计涉及面较窄,企业统计内容零散、统计指标相互脱节,统计数据缺乏整体性和连续性,统计内容主不能为企业的经营管理带来的积极作用。
(三)统计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不到位
在部分企业中,尤其是中小型民营企业,对于统计工作的人员安排缺乏和合理性。对统计岗位配备的往往是非专业人员,成为赋闲人员的安置岗位或者企业会计的兼职岗位。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欠缺,以及企业对于统计岗位工作的不重视,必然会导致员工的主动性不够。另外缺乏必要的统计方法方面的知识,在进行数据收集和处理时方法缺乏专业性,造成数据误差,这样的数据根本起不到分析和预测的作用,甚至会给领导的管理决策造成干扰。
二、企业统计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应对措施
(一)提高领导对统计工作的重视
形成企业统计工作的重要性氛围,首先应当在企业中开展广泛的宣传工作。领导作为企业的领头羊,领导重视的工作,企业部门会重视,员工也会重视,这样每一位员工才能够在统计部门开展工作时主动的配合,提供数据支持。只有企业管理者自己立高度的统计管理意识,才能带动整个企业都树立起高度的统计管理意识。
(二)完善统计工作流程
统计工作是一个数据整体的运算处理工作,当被分到多个部门的时候容易出现数据不准、分析 不到位等情况。这样最终领导手中的统计报告也会使不准确的,缺乏对于企业整体宏观发展水平的把握。若是缺乏对于企业整体运行状况的把握,企业领导也就没有依据做出企业整改措施和未来发展规划。因此,完善统计工作流程首先要从设立立专门的综合部门开始,综合部门负责企业统计事务,负责统筹其他部门的数据工作。若是企业不具备设立专门统计综合部的条件,也应当设立专门的综合性的岗位。设立专业负责人,以及企业其他部门的统计联络员,明确部门职责、统计工作范围。除此之外,要注意数据收集的广度,现代企业发展的重要数据不仅仅是来自于劳资部门或者营销部门的相关数据,其他如技术部门所掌握的技术信息和建设部门掌握的数据信息也同样对企业未来的决策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必须完善统计工作流程,按照要求和规范及时收集处理其所需要统计信息。
(三)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统计人员专业素质
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统计人员专业素质要严格把入口关,保证质量。同时,对政统计岗位上不合理的人才配置及时纠正,投入资金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选拔统计工作人员要考虑统计工作人员的?统计专业知识和调查分析能力,和外语计算机等拓展能力。
三、结束语
新的经济环境下,加强企业统计工作的发展显得越发重要,企业管理者必须充分意识到统计工作的重要性并积极采取各项对策措施,提高统计人员素质建设、改善统计工作方法以及流程等推动企业统计工作的持续有效发展。
第四篇:企业安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安全工作中的问题及建议
通过近期进入安环部工作,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安全问题及建议。
(1)部分管理者思想上不重视安全生产。管理者特别是一把手对安全生产的作用非常重要。在目前的安全工作中存在专家提出的该进行的职业病检查不进行,该购置的防护用品不采购(开胸验肺的例子);但是,从以往发生的重大事故来看,相当一部分管理者对安全生产的重视程度不够会引起重大安全隐患,所以不要让安全效益、安全就是责任只成为口号。
(2)职工的安全意识不够,安全素质较低。目前许多职工存在安全教育不够,很难做到“我要安全”。一些职工缺乏安全培训,不按照正常的操作规程来,导致违章作业屡禁不止,这样影响了生产,又存在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的隐患。各公司、项目加强内部职工的培训,特别是新入厂职工、特种作业人员和特种设备操作人员。
(3)各项目、子公司分管安全工作人员职责不清,对安全检查的整改存在拖沓现象,在职业卫生控制效果评价和集团组织的安全检查中,个别公司整改拖沓。
(4)特种设备安全隐患大,据统计,除铸造外的公司现有特种设备七十余台,只有十三台进行检测或登记;而且特种作业人员无特种设备操作证或未进行相关培训就上岗,几个公司在做特种设备检测时共用一个特种作业操作证书,存在安全隐患比较大。
(5)部分公司、项目缺少安全资格证书,考取安全资格证的过程也是公司安全人员安全管理知识提升的过程,在新安全法中规定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与本单位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相应的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
(6)部分设备、设施陈旧落后。公司部分设备、设施陈旧落后容易引发安全隐患,容易造成因设备设施本质不安全导致的事故。各公司要加强对老设备、设施的检查,对以后不使用的设备、设施尽快出台相应的处理办法。
(7)工作条件和环境较差。公司老产业、项目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普遍较差。粉尘、噪音超标,通风、采光不符合要求,根据专家意见增设防护设施,规范防护用品的佩戴,并加强对公司职工的佩戴防护用品的监督。
(8)安全管理机构、队伍不健全。在新的安全法里规定从业人员超过100人以上的,要设置安全管理机构或配备安全管理人员,各公司、项目也已经上报了安全管理人员。虽设置了,但大部分兼职过多,削弱了企业安全机构和安全人员的力量,很难从源头抓好安全生产。
(9)内部安全规章制度不健全。各公司安全管理制度和各岗位的操作规程不健全有的甚至连最基本的安全责任制都没有,更谈不上安全操作规程、安全教育、安全检查、隐患整改等制度,导致职工长期处于无章可循的状态。
(10)对出现安全事故不能很好的吸取教训。公司一旦出现安全事故后,都采用息事宁人的办法。没有从根本上消除事故发生的根源,要加强对事故进行反思,并提出不再发生类似事故的方案。安全生产工作主要是靠人治,并且是少数人参予的人治,“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松松紧紧,抓抓停停,难以有效的防止事故发生。
(11)未将安全目标纳入各公司、项目目标中,在安全标准化建设中,安全工作应在各公司、项目效益考核中占大比重,只有这样才能引起相关安全人的重视,更有做好安全工作的责任。各子公司、项目应结合其具体情况和有关规定制订安全目标,使安全状况指标化,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抓好执行、检查和控制。
(12)各子公司、项目负责人应在思想上对安全重视起来,加大投入,努力让设备设施安全化。对新购置的特种设备找正规的厂家进行安装。鼓励对特种及危险性较大设备设施应定期进行安全检验,对设备设施的传动部分和各种安全装置经常维护、保养和检修,诸如公司大部分吊车已无脱钩,各公司、项目应做好检查。
(13)加强对职业病群体查体,如对于粉尘较多工段进行尘肺病的专项查体,这样既能减少伤亡事故、降低职业病,又能保障企业的正常利益。
(14)各公司、项目应切实加强安全标准化建设工作。通过标准化建设工作,使每个人养成我要安全,并重视安全工作。使公司的安全生产管理由被动行为变为主动行为,减少伤亡事故,从而间接带来经济效益。
第五篇:企业安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企业安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企业安全生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归纳起来,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人的问题、物的问题和管理上的问题。
1.1 人的问题
(1)部分管理者思想上不重视安全生产
管理者特别是企业一把手对安全生产的作用非常重要。但是,从以往发生的重大事故来看,相当一部分管理者对安全生产的重视程度不够。企业管理者缺乏自我约束的安全素质,存在重生产、轻安全的思想,认为“生产是硬指标,安全是软指标”,“抓生产时瞪圆两只眼,抓安全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2)职工的安全意识不够,安全素质较低
由于受国情的制约,目前许多职工接受的安全教育不够,很难做到“我要安全”。另外,生产事故很大一部分是发生在民营企业中的进城民工身上,一些民工未经培训就上岗,缺乏基本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导致野蛮生产和违章作业屡禁不止。
1.2 物的问题
(1)部分设备、设施陈旧落后
由于受资金的限制,一些企业生产设备设施陈旧落后存在隐患,容易造成因设备设施本质不安全导致的事故。还有些企业虽然增添了新的设备,却因资金和缺乏经验等方面的原因没有购置防护装置,又产生新的隐患。
(2)工作条件和环境较差
目前的企业,特别是一些“五小”企业,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普遍较差。粉尘、噪音超标,通风、采光不符合要求,环境温度过高过低,冷水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或产生毒物。还有一些个体私营企业只追求经济利益,根本就不考虑作业条件是否符合安全卫生要求,更加剧了事故的发生。
(3)安全投入赶不上生产经营的发展速度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安全投入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性无庸置疑,但许多企业往往忽视了安全投入,新建的项目就出现隐患。还有一些工业经济园区,为了突出政绩,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放宽了安全和环境门槛,引进了一些属重大危险源的项目,埋下了潜在的事故隐患。
1.3 管理方面的问题
(1)机构、队伍不健全
由于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还没有把企业安全机构的设置做为搞好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突破口来抓,企业的安全机构或撤或并,安技人员裁减、更换不断。有的企业虽有安全机构,仅是附设在处室中的一个科或组,有的甚至只在某一科室中设置一、二个人,还有的兼职过多,削弱了企业安全机构和安技人员的力量,很难从源头抓好安全生产。
(2)内部安全规章制度不健全
安全机构和安技队伍的不健全,导致企业很难制定出健全的安全规章制度。特别是许多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在安全规章制度方面有许多空白,有的甚至连最基本的安全责任制都没有,更谈不上安全操作规程、安全教育、安全检查、隐患整改等制度,导致职工长期处于无章可循的状态。
(3)安全管理方法落后
大多数企业采用的仍然是传统型的安全生产管理方法,注重经验和事后总结,未形成安全生产管理的闭合体系,没有从根本上消除事故发生的根源,安全生产工作主要是靠人治,并且是少数人参予的人治,“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松松紧紧,抓抓停停,难以有效的防止事故发生。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对策
2.1 强化安全机构和队伍建设
(1)健全责权一致的企业安全机构
安全生产工作既是一项管理工作,又是一项技术工作,它所涉及的内容和领域非常广泛,安全生产工作需要设立由企业决策层(分管厂长、经理)领导之下的直属机构,以提高安全机构的监管权威。
(2)推行注册安全工程师制度,加快安技队伍建设
企业安全生产工作要靠安全技术人员去做,一个企业安全生产工作开展得怎么样,其安全状况如何,与该企业安技人员的素质有直接关系。配备的安技人员必须既懂管理,又懂技术。安全管理资格培训及注册安全工程师制度的实施,对提高安技队伍的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发挥安全专家组的作用
安全专家组对指导企业的安全生产,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应经常组织安全专家对企业、特别是安全技术管理力量比较薄弱的中小企业进行安全诊断,解决有关制度建设、安全管理、隐患整改、安全评价等方面的问题,增强企业的安全自防能力。
(4)实行安全监察专员委派制
要搞好企业的安全生产,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可对各企业、特别是危险指数较高的企业派驻安全监察专员,对他们实行垂直领导。安全监察专员的作用主要是做好对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监督,及时沟通企业与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信息,增加监管力度。
2.2 强化安全宣传教育
(1)广泛开展《安全生产法》的宣传
《安全生产法》做为安全生产工作的基本法,它对安全生产工作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对企业安全机构设立、安全投入、安全监督管理、企业负责人的安全职责、从业人员的权利义务、重大危险源的报告和应急处理等各方面都做了具体规定,应进一步通过各种新闻、舆论、宣传工具、加大宣传力度。操作中可充分发挥安全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
(2)提高领导干部的安全素质
对企业行政一把手和主管领导,必须进行安全培训。为使成千上万的县属和民营企业的法人代表、主管领导、安全管理人员持证上岗,地市安全培训中心应从服务于企业的角度异地办班,也可与县市联合办班,还可成立县市安全培训中心,进行常年安全轮训,使企业各级领导干部逐步掌握基本的安全法规和安全技术知识,并使他们在企业生产决策中表现出“安全重于泰山”的决断能力。
(3)提高广大职工的安全素质
绝大部分事故都发生在普通职工身上。因此,加强对普通职工的安全教育,是搞好安全生产监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实现安全生产、预防职业危害的一项重要措施。企业应坚持抓好新职工进厂三级教育、中层及以上干部教育、班组长教育、变换工种和“四新”教育、复工教育、劳动卫生教育、全员及经常性教育等。通过多层次、多种类的安全教育,提高广大职工搞好安全生产工作的责任感,提高技术操作水平,掌握消除工伤事故的本领。
2.3 强化安全监督管理
(1)健全安全规章制度,落实“分级管理,分线负责”的安全生产责任制
企业安全规章制度是发展生产、建立良好生产环境和秩序,保证安全生产工作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的重要组织手段。企业必须建立综合安全监督管理、设备设施安全监督管理、作业环境安全监督管理等各方面的安全制度,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实行“分级管理,分线负责”,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纵横交错的矩阵式安全管理体系,从而全面、全员、全过程的抓好安全生产。
(2)实行目标管理和“一票否决”
企业应结合其具体情况和有关规定制订安全目标,使安全状况指标化,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抓好执行、检查和控制。对在生产过程中发生重大事故或未完成目标的,应坚决实行“一票否决”,让忽视安全生产的责任者品尝自酿的苦果。
(3)搞好生产过程中的“五同时”
造成事故的原因之一是企业只重生产忽视安全,没有把安全工作看成是生产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管生产必须管安全”,在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生产工作时,必须同时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安全工作,既要抓好生产,也要管好安全,这是搞好企业生产经营工作的法宝。
(4)加强班组安全建设
班组是企业的细胞,是安全工作的落脚点,是控制事故的前沿阵地,加强班组安全建设是减少各类伤亡事故最有效的手段。班组安全建设可以通过“安全合格班组”等形式进行,使班组安全管理制度化、标准化,实现人员无违章,岗位无隐患,管理无漏洞,班组无事故。
(5)推行“回访制”和“一把手安全述职”制度
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对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的企业要进行重点监控、回访,企业一把手要对事故隐患整改情况进行说明,对安全生产工作专项述职,并与年终考核、晋级、升迁挂钩。安全生产状况恶化的企业内各部门,其部门一把手同样要进行安全生产谈话,事故隐患说明和安全生产专项述职,使各级领导,从行政一把手开始,在主观上加深对安全生产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其搞好安全生产工作的自觉性。
2.4 加大投入,提高本质安全性
(1)努力创造设备设施的本质安全化
设备设施的状况对安全生产非常重要,必须加强设备设施的安全管理。对特种及危险性较大设备设施应定期进行安全检验,对设备设施的传动部分和各种安全装置经常维护、保养和检修,在发生故障时使系统中的自动保护、紧急停车装置等发挥作用,以有效地控制事故发生。在购买新设备时,必须同时购买其防护装置。设计制造设备设施时,应利用人机工程学原理,为职工创造安全舒适的工作条件。
(2)改善劳动环境,减少职业危害
劳动环境的好坏,与事故的发生有着必然的联系。改善劳动环境,既能减少伤亡事故、降低职业病,还能增加企业的凝聚力,提高企业的对外形象。
(3)制定安技措施,加大安全投入,弥补安全欠帐
安全活动要正常进行,必须有一定的投入。现在多数企业的安全投入比例不适应经济发展,安全欠帐太多。因此,企业必须制定安全技术措施计划,并纳入到和中长期生产经营计划之中,加大实施力度,提高整体安全。
2.5 应用安全科学管理方法
(1)开展安全评价
安全评价是综合运用安全系统工程理论和方法,对系统的安全性进行预测和度量。进行安全评价,可促进安全管理模式的改革,实现事故的超前预测、预防,改善安全生产的物质技术水平,保证职工及企业财产的安全。
(2)推行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认证
建立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是改变安全生产“经验型”和“事后型”管理模式的有效措施,建立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能推动企业认真执行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使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由被动行为变为主动行为,促进企业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与国际接轨,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改善作业条件,保障劳动者身心健康,提高劳动效率,增强企业凝聚力,减少伤亡事故,从而直接和间接地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总之,搞好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对策许多,但最关键的在人,重点在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