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企业预算执行力的问题与对策

时间:2019-05-14 03:01: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我国企业预算执行力的问题与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我国企业预算执行力的问题与对策》。

第一篇:论我国企业预算执行力的问题与对策

论我国企业预算执行力的问题与对策

引言

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全面预算管理在我国起步较晚,对全面预算管理的探索与实践始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因此无论是理论界或是实务界,对于全面预算管理依然存在一些认识上的偏差,这大大限制了预算管理在企业管理领域作用的发挥。虽然不少企业通过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益,但是,要将这种先进的管理机制在企业中全面普及和实施仍需要企业对全面预算管理有更多的深刻了解。

一、执行力与企业预算

预算执行力是企业的各个部门、各个成员执行预算、实现预算目标的能力。预算执行力是连接企业预算与预算目标实现之间的桥梁,它应该由三个方面组成:有利于执行的预算机制、合格的预算执行者以及影响执行者行为和心理的执行文化。有利于执行的预算机制是执行预算的必要保障条件,合格的预算执行者是执行预算的关键,而企业的执行文化对预算机制的形成和执行者素质的提高起着催化剂的作用。反过来,有利于执行的预算机制的建立和执行者素质的提高又有利于企业执行文化的形成。

二、我国企业预算执行力现状和问题分析

2.1预算誉理机刹层面

(1)缺乏健全的预算组织体系

在我国,尚有相当部分企业未设臵专门的全面预算管理组织机构,从总体上看,专门的预算机构做出预算决策的企业很少。有些企业虽然成立了预算管理组织机构,但组织结构松散,职责不明,一旦在执行过程中出现问题,根本没有人负责,互相扯皮,推三阻四。

(2)预算目标的设定、编制和调整不科学

从目前实施预算管理的企业来看,许多企业都没有进行认真的外部环境预测与分析,对自己的战略远景定位并不清晰,在财务预算管理中,过于重视短期预算,忽视长期目标,预算的各个间断衔接性差,预算指标不适合企业的发展要求。企业盲目地发展企业规模,但忽视盈利,发展中很少考虑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这种行为会损害企业的科学发展模式,如果这些政策的执行力度越好,企业受到的损失必然也越大。

(3)预算的监督和跟踪分析不到位

我国企业设臵的专门预算组织机构仅把着眼点放在预算编制上,对预算实施过程中的监督检查做得不够,导致许多问题在执行过程中没有被发现及纠正。有些问题即使在执行过程被发现,但如果缺少进一步的积极改善,那么最终的结果仍然是预算浮于形式。

(4)预算考评、激励的客观性与公正性不强

我国有些企业根本就没有对预算的执行结果进行考评,进行考评的企业.也只重视财务业绩指标的考核而忽视了可以体现企业战略目标的非财务业绩指标的考核,或者在考核中将过时推于客观原因。原本应该是用成绩来说话的考核变成了找原因、推过失的应付了,变成客观原因可以抵制预算的约束力的扭曲形式。很显然,这不利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公平开展和企业价值的增加。

2.2员工执行预算的能才层面

由于预算管理是一项难度较大的工作,它对执行者的能力要求较高,而在我国企业实践中,员工的技能和思想认识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主要问题表现在对预算管理缺乏科学系统的认识和不具备执行预算所要求的技能等方面上。

2.3管理者的执行层面

预算管理在企业中的执行关系到每个层面,要求每个层面都按照相关制度要求行使权力,但在实际操作中,很多企业中的管理层认为预算只是财务部门的任务,认为自己可以不受制度的约束,甚至会出现越权行事的情况。管理者的这些意识导致了预算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被架空。

2.4企业执行文化层面

预算管理作为企业的一种内部控制手段,需要有企业文化的支撑才能取得理想效果。因此员工的预算执行力是由企业的执行文化驱动的,“重在执行”的企业文化会让员工完善自己的执行行为,提高自己的执行效率。国内企业在企业文化方面尚缺乏有

效的规划和引导,没有培育以人为本的预算执行文化,因此在新的预算管理思想推出时往往遇到阻力。

三、对策

在企业内部构建有利于执行的预算管理机制,必将会大大提高预算执行的可行性,让执行预算变得有章可寻。

3.1预算管理机制。化的预算管理机制的构建应该着重从预算管理机制的五个环节进行:预算组织体系的构建、预算指标的确定、预算执行过程的监控与分析、预算结果的考评和预算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1)健全预算组织体系

设立预算组织体系是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首要问题,预算组织体系是预算机制运行的基础环境,应该由预算决策机构,预算组织机构和预算执行机构三个部分组成。预算决策机构是公司最高预算决策单位,负责制定符合企业战略规划的预算目标,主要是指预算管理委员会。预算组织机构是负责预算的编制、审定、协调、调整和反馈的组织机构和人员,主要是指负责预算管理日常工作的预算管理办公室。

(2)采取适合自身特点的编制方法确定合理的预算指标企业应在认真进行市场调研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战略目标,充分认识企业的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根据不同的业务性质采取不同的预算编制方法。企业在实践中还应不断地探索更科学、有效的预算编制方法,以提高所编制预算的准确性和

实现自身的管理创新。

第二篇:论我国企业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浅谈我国企业统计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摘 要:统计工作是企业管理中的一项基础工作。它是对企业实行科学管理,监督整个企业活动的重要手段,是企业制定政策和计划的主要依据。目前,我国企业统计工作在很多方面还存在不足,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现代化管理的发展,我们必须加强统计队伍建设,提高统计人员素质,进一步改进工作方法,健全统计法制,形成一套合理有效的统计管理模式。

关键词:企业统计;企业;政府;应对措施

一、当前企业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随着国家西部开发战略的实施及有关投资政策的进一步实施,企业数量大大增加,涉及领域不断扩大,加上国有企业的改制、民营企业的数量逐步增加和规模逐步扩大、以及股份制度的实行等等,所有这些措施对推动社会和经济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企业统计工作却显得较为滞后,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企业统计方法单一与统计分析简单

目前的企业统计以搜集、整理内部数据为主,只搞单纯的事后统计,统计工作是一种报表型的运作方式。统计分析、预测、决策、统计综合评价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统计分析往往只是对统计数据的简单说明,缺乏对外部包括国内外市场及竞争对手信息的搜集、整理和综合分析,使企业决策者不能有效把握整个市场的宏观状况,为企业决策提供参考。调查方法基本采用全面调查,极少采用推断统计方法,无法满足时代的需求。

(二)统计监督机制不健全

由于对企业的基层统计工作没有严格的制度监督和约束,执法力度不够,企业统计台帐和原始记录越来越不健全,填报统计指标的随意性加大,统计数据质量下降。在新成立的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没有像老企业那样建立规范的企业统计制度,甚至没有明确设立统计职能部门和统计工作岗位,国家统计报表由财会人员或其他部门的人员代填代报,一些统计指标也难以准确按照统计制度的具体要求来计算填报。

(三)企业统计人员的素质不高

现有企业统计人员除几个大中企业配置专职人员外,多数企业统计人员为兼职,以会计或其它工作为主,统计工作为辅。这些人员或学历较低,素质较差,或因事业心不足责任感不强,因此对统计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就远不及专职人员,也没有多少自觉性挤出时间去学习统计理论,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有的只懂会计知识而不懂统计知识和统计业务,有的既不懂会计又不懂统计,只是被动应付填几张报表而已。实际工作中,往往凭经验或运用不正确、不恰当的统计方

法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汇总和加工,造成统计数据的差错、失误,很少甚至不向企业领导及有关部门适时提供针对本企业经营管理所需要的简单有效的内部统计资料,更谈不上进行统计调查、分析与预测,提供统计咨询,实行统计监督。

(四)普查频繁,增加了统计部门的工作压力

目前,涉及到国计民生的全国大型普查有三项:人口普查、农业普查是10年为普查周期,经济普查是5年进行一次(这“三大普查”的每一项从开始到结束一般都要3年时间才能完成)。外加每年必须进行的群众安全感调查、夏粮抽样调查、畜牧业抽样调查、县级领导班子干部群众满意度调查、规模以下工业抽样调查等多项专项调查,所以这样的普查制度给统计部门的工作增加了很大压力。而现在的普查工作从文件上看是由政府牵头,有关部门共同完成,但是,从近几次的普查情况来看,普查工作任务主要由统计局一家完成,普查办公室的人员虽然由各部门抽人组成,但很多部门对派员都有成见,即使勉强派出的人员也是应付式的,很难胜任普查工作。同时,由于普查的频度较密,政府的重视程度受影响,普查的经费难于落实,给普查工作增加了难度。

(五)统计对象的法制意识不强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统计的对象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分散。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统计部门面采用的是层层上报的报表制度。现在,随着统计制度的改革,统计部门面对的是众多的企业或企业法人,统计对象大大增加。然而,社会上对统计的认同度又不高,对统计法制的认识不够。尤其是私营企业或个体企业,对承担统计工作有一些抵触情绪,往往不乐意接受或不配合统计调查工作。如果我们依法进行追究,一是面广,二是难于取得违法的证据,三是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致使我们的统计任务不能很好地完成。

二、企业统计发展的方向分析

(一)牢固树立为企业服务的思想

规范企业统计,首先要注意考虑企业的需求,关注企业主体地位的发挥,积极引导企业向规范化、科学化的方向迈进。其次是建立全县的统计信息服务平台,让企业享受到提供统计信息后的社会服务,增强企业做好统计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三是围绕企业生产经营过程,设计一套能及时准确提供统计信息的统计指标体系,融政府统计与企业统计、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于一体。

(二)科学整合企业内部资源

企业的核算工作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可以进行适当整合。企业统计就是将企业内部不同来源的资料进行搜集、汇总、分析等工作。这要求企业有关人员之间要相互联系,加强协调与沟通,不能相互脱节各搞一套。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加强企业内部核算。只有制度配套了,企业内部核算资源的整合才有可能进行。

(三)政府与企业之间实现统计信息资源的共享

政府应将企业统计工作的重点放在统计基础建设上,加强对企业的知道,是企业统计工作不断规范和完善。与此同时要规范政府其他各部门的统计行为,实现统计信息资源的共享。

三、加强企业统计工作的措施

统计——社会发展的睛雨表,领导决策的指示灯,企业发展的航标仪,新问题的观察哨,新事物的助产士,新目标的领航员。然而,鉴于目前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数据失真,导致政府信誉下降,社会公众形象不好的问题日趋严重,今后统计部门如何走出困境,充分发挥预警预测、信息咨询、监督职能,提出如下建议:

(一)各级财政应加大对统计调查经费的投入

各级统计部门应该积极地、经常地向政府反映,使各级政府能够了解统计部门的工作性质以及统计的工作任务。只有保证了统计工作经费,统计的业务工作才能顺利开展。

(二)科学设置和完善指标体系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的所有制形式不断丰富,原有的统计指标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已不能适应企业自身的发展要求。科学设置和完善指标体系,已成为企业统计工作的当务之急。我们必须根据企业管理需要设计企业统计报表和指标体系,要克服贪大求全的作法,处理好宏观与微观、需求与可行的关系,删繁就简,讲究高效务实。如大中型科技统计中,科技人员按职称学历分组中再按性别分组,科技项目按项目统计人力、物力、财力等这类指标企业微观管理都不需要、宏观管理又无多大作用的要坚决删除。企业增加值核算,从生产法角度核算,核算很完备的大型企业都很难满足其核算要求,改成分配法核算于企业核算有利,于统计数字质量有利。

(三)适当控制普查的频度

普查是国情国力调查,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部门的积极配合,因此,不能大频。如果普查的频度大密,不但统计部门的工作量难于应付,也很难得到政府的全力支持和部门的积极配合。

(四)保证统计人员的稳定,提高统计人员素质

统计工作是业务性较强,联贯性较强的工作。统计人员的稳定是做好统计工作的前提,统计人员的素质是做好统计工作的保证。因此,应确保统计人员的稳定,尤其是乡镇一级的统计人员,要严格按《统计法》和《统计管理条例》的要求,调换工作时,应征求县级统计部门的意见。在选调统计人员时,要确保统计人员的素质,作为县一级统计部门,照顾安排的应尽量少一些,作为乡镇一级和部门,应该安排素质高的人员担任。

(五)加大统计执法检查力度

对民营企业中存在的虚报、瞒报、拒报等统计违法行为,要鼓励执法人员勇于执法、善于执法,在保护民营企业遵纪守法正常发展的同时加大对一些典型的统计违法案件的曝光力度,以案说法扩大教育面,促进这些企业的统计工作正常开展。

(六)打造县域统计信息服务平台

政府要逐步建立和完善统计信息网络,搜集与企业生产经营相关的信息,建立完善的统计信息服务平台,与企业实现全面的信息互动。

在这种情况下,统计人员应自尊,要自信、自强,方能自立。统计人员务必刻苦学习,努力工作争取创新,多出成果。与此同时,企业领导和有关部门,也应为统计人员创造机会,组织他们学习统计知识及相关的业务知识、法律制度和微机知识,支持他们参加统计工作会议,鼓励统计人员参加业务水平和技术职称的考试,引导他们积极提供统计资料,主动参与企业管理,对工作积极并有较大贡献或较快进步者,应该及时给予表彰。在主观上能勤奋者,加上客观条件之改善,统计受重视,将水到渠成,必将使企业管理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

四、结语

企业统计方法的应用必须坚持以事实为依据、用数据说话的原则,把统计技术的应用与专业技术紧密结合,在考虑统计项目实施时,应从理论和事实层面上注重分析和使用条件,认真权衡各种关联因素。企业应按照质量管理体系中统计技术要素的要求,进行全员正规化的、有重点的统计方法的培训,使质量管理体系中的统计技术要素按照程序文件有效地运行。在提倡科学化管理的今天,无论是管理决策还是质量监督,统计学方法在其中的作用都应得到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樊国华.企业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之我见[N].兵团日报(汉),2001.[2]苗敬毅.对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统计的思考[J].生产力研究,2002(03).[3]赵农华.信息时代的企业统计改革与创新[N].中国信息报,2003.[4]宁淑转.浅谈企业统计工作的改进[N].山西经济日报,2000.[5]李荣平.统计学[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4

第三篇:论我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论我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内容摘要:国家就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改革,调整了个人账户的缴费标准,增加了社会统筹资本的比例。这是一项长远的调整方案,对我国现存的“个人账户亏空”问题以及日益增长的老年福利问题均有很好的解决。并且改革提出要“做实个人账户”,为今后我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关键词:养老保险制度个人账户调整

By our country enterprise staff basic old-age insurance system existencequestion and countermeasure

ZHangXuan

Abstract:The country carries on the reform on the enterprise staff basic old-age insurance system, adjusted individual account to pay expenses the standard, increased the society to plan the capital the proportion.This is a long term adjustment plan, extant “individual account debt” the question as well as grows to our country the old age welfare question to have the very good solution day by day.And reforms proposed wants “to make the solid individual account”, has provided the powerful safeguard for the next our country enterprise staff basic old-age insurance syste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Keywords:Old-age insurance systemIndividual account adjustment2005年11月13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田成平对新华社表示从2006年1月1日起,个人账户将全部由个人缴费工资的8%形成,单位缴费不再划入个人账户,并称此举系为与“做实个人账户”相衔接。【1】随后,我国各大媒体便对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此次改革进行了激烈的讨论。16日,面对随之而起的轩然大波,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养老司司长焦凯平出面,为田部长的话加上一个注脚:对于企业职工养老制度变革这一重大事项,还有待国务院和各相关部门召开会议,目前还未定论。并且,他“安抚”说,“尽管职工个人账户的规模可能将降低至8%,但改革绝不会以牺牲职工待遇为代价,职工退休后领取的养老金标准不会降低。”为什么在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上这小小的3个百分点的变动会引起人们如此强烈的关注呢?我国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究竟是什么样的?存在什么问题,为什么要改革?这次改革后又将会有什么不同出现?下面我们便对这些问题作一下深入的分析。

一、我国现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概况

我国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结合本国国情并借鉴其它国家养老保险制度,经深思熟虑、适度修改而最终产生的。

从世界范围来看,养老保险模式主要有三类:一是以美英德为代表的、大多数国家推行的“现收现付制”。这种制度将雇主和雇员缴费全部进入社会统筹基金(不设个人账户),养老金的给付由社会统筹基金统一支付,不足部分由财政直接拨付,其最大优势就是操作简便、管理方便,但它是用在职者的缴费直接支付退休者的养老金,这样做的结果,势必在人口老年化的压力下,让财政不堪重负,让在职者丧失信心。

二是以新加坡为代表的东南亚国家及以智利为代表的拉美国家,它们推行的模

式称为“完全基金制”或“强制储蓄制”。完全基金制不设统筹账户,只设个人账户,雇员单一缴费或由雇主和雇员共同缴费,缴费全部进入个人账户。账户投资管理要么由中央政府管理,要么由私人机构管理。这种制度只强调个人贡献,缺乏“社会统筹”与“互助共济”的社会保险精神,而且基本上是“个人账户”这个单一支柱承载个人养老负荷,这种模式的抗风险能力也是十分脆弱的。

三是以中国、瑞典为代表的“部分积累制”或称“部分基金制”。这种制度同时吸纳上述两类模式的优点,设立两类账户(社会统筹+个人账户),并将雇主和雇员的缴费分别放入社会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在养老金给付时则分别从上述两个账户中按比例分配。

在实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以前,我国养老金的发放一直采取“现收现付”的方法,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逐步采纳部分基金制,经过5年的探索与完善,已逐步走向成熟。从1997年正式实施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这个制度在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上采用传统型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用的筹集模式,即由国家、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实行社会互济;在基本养老金的计发上采用结构式的计发办法,强调个人账户养老金的激励因素和劳动贡献差别。

在1997年《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2】中明确规定了养老保险金的具体交纳:要求企业缴纳一般不超过企业工资总额的20%的费用(具体比例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同时,职工个人按本人工资的8%缴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为每一个参保者建立一个规模为本人工资11%的个人账户,个人缴费全部计入个人账户,企业缴费的3%划入参保人员个人账户,其余用于建立统筹基金。两项缴费共同构成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当基金入不敷出时,由各级政府预算资金补助。

也就是说,当企业职工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男性职工60周岁,女性干部55周岁,女性工人50周岁),且个人缴费满15年的,退休后可以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并全部由银行、邮局等社会服务机构发放。个人养老金的领取由两个部分构成: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其中,基础养老金月标准相当于当地职工上月平均工资的20%左右;个人账户养老金月支付标准为个人账户(比例为本人工资的11%)基金储存额的1/120。用一个简单的公式来表示:

基本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退休前一年全市职工月平均工资×20%(缴费年限不满15年的按15%)+个人账户本息和÷120+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1997年底前缴费年限×1.4%

该制度既吸收了传统型的养老保险制度的优点,又借鉴了个人账户模式的长处;既体现了传统意义上的社会保险的社会互济、分散风险、保障性强的特点,又强调了职工的自我保障意识和激励机制。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养老保险关于个人账户的设置。它是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职工,每人建立一个终身不变的个人账户,是职工在符合国家规定的退休条件并办理了退休手续后,领取基本养老金的主要依据。从这个账户的名称来讲它是属于基本养老保险的账户;从其所有权来讲,它是属于参保人员的私有财产。因为个人账户储存额只用于职工养老,不得提前支取。职工调动时,个人账户全部随同转移,职工或退休人员死亡,个人账户中的个人缴费部分可以继承,它是取之于参保人员,专门用于参保人员本人的私有财产;从其核算形式来讲,完全应按会计核算形式进行,通过账户形式分别记录个人缴费的增加数和减少数,以此全面正确的反映其整个基金的增减变化情况,以确保个人缴费核算正确。

二、我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确实,这种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表面上看来非常合理,但是田成平部长发表的关于“从2006年1月1日起,个人账户将全部由个人缴费工资的8%形成,单位缴费不再划入个人账户”这一改革的讲话又意义何在呢?那是因为据劳动与社会保障部有关人士透露,原先“单位缴费”进入个人账户的3个百分点,将划入“社会统筹”,以减少我国养老金收支缺口。为何我国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金会出现缺口且这其中到底还有哪些老百姓鲜为人知的内幕消息?据悉,随着中国老龄化的加剧,在退休人员逐年递增的情况下,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空账以每年1000亿元的规模增加。《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3】透露,到“十五”末期,这一数字将达到8000多亿元。8000多亿!如此巨大的空账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

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规范了我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金的交纳与发放,从很大程度上解决我国的老年福利问题。然而,对于在该制度实施之前就已经或即将退休的职工而言,他们并没有个人账户的养老金积累,或积累得非常少,而单靠社会平均工资的20%形成的养老金又非常有限。但是,老职工在旧制度下积累起来的养老金权利仍然必须兑现,这就形成了养老金债务。

企业基本养老保险金漏洞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它是离退休人数和养老金水平的刚性要求与养老保险金基金供给的弹性性质,二者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具体说来,我们可以从养老保险改革的角度将城镇职工分成三类,在1997年改革前退休的职工为“老人”,在改革前参加工作而在改革后退休的职工为“中人”,而在改革后参加工作的职工为“新人”。其中,“老人”没有个人账户也从未交纳过相关的养老保险金,而其养老金是按照他们退休前的工资的一定比例发放的,那么这部分养老金的来源必然是社会统筹资金。“中人”的情况比较复杂,他们的养老金采用“过渡性办法”计发,由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和过渡性养老金三部分组成。那些改革前参加工作时间较长,而改革不久就退休的“中人”,他们个人账户积累有限,养老金主要来源于基础养老金和过渡性养老金,而这部分基础养老金和过渡性养老金也理所当然的从社会统筹资金中支出。由此看来,真正拥有“个人账户”并且确实交纳过养老保险金的人,只有改革前不久才参加工作,改革后还要工作相当长一段时间的“中人”和“新人”,正是他们的存在使得社会统筹资金有了资金来源。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设计的初衷是通过社会统筹资金来支付老职工的养老金,偿还养老金债务。但是,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社会统筹资金不足以支付退休职工的养老金,特别是在一些老年人口赡养率很高的老工业城市,企业缴纳社会统筹的负担很重,由于在过去一直以来推行现收现付制的惯性作用下,“老人”、“中人”以及 “新人”之间的代际转移支付压力过重,致使改革前不久才参加工作,改革后还要工作相当长一段时间的“中人”和“新人”的个人账户中的资金被“挪用”给改革前参加工作时间较长,而改革不久就退休的“中人”和“老人”,结果使得社会统筹账户与个人账户的资金被混合使用,而“名义上的个人账户”其实已经被逐步挖空。

2004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前部长郑斯林透露,目前我国养老金缺口达2.5万亿,相当于我国近一年的国民经济总收入。10月22日,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理事长项怀诚援引世界银行的一份报告显示:“在一定假设条件下,按照目前的制度模式,2001年到2075年间,中国基本养老保险的收支缺口将高达9.15万亿元。”据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李绍光教授等人完成的《划拨国

有资产,偿还养老金隐性债务》【4】研究显示,在新旧养老制度的转轨过程中,产生了约8万亿元人民币的养老金债务总额。

个人账户的“空账”运转使得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在本质上仍然是没有基金积累的。长此下去,将难以抵御即将来临的人口老龄化高峰所带来的巨大的养老金支付压力,使制度的可持续性受到危害。

三、我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问题解决对策建议

企业基本养老保险金漏洞问题,已经成为我国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和完善的重要障碍,是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良性运行的最突出问题。因此,如何解决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漏洞问题,提高基金的支撑能力,迎接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是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当务之急。在这种情况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田成平近期表示的“从2006年1月1日起,个人账户将全部由个人缴费工资的8%形成,单位缴费不再划入个人账户”的决策,将会是我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改革的一个重要措施。

有人说这是政府在推卸对国民的福利责任,认为建立什么样的养老保障制度,个人缴费标准是多少,未来可以领取多少,这些直接涉及上亿人未来生计,涉及社会不同群体的财富再分配,具有浓厚政治与伦理内涵的重大制度的调整,应让民众做出抉择:是牺牲现在的收入保证未来的收入,还是现在就享受管他以后怎么样?他们怀疑政府让今天的人们为上一两代人做出一项牺牲:划入个人账户的钱由个人缴费的11%降低至8%,那3个百分点划入了社会统筹,用以填补原有“现收现付”养老金制度的支付缺口,并进一步提出质疑:现在缴纳养老保险金的民众在做出了牺牲之后,个人账户的权益能否得到切实保障,自己的钱是否不再继续被旧制度挪用?[5]

那么这项改革究竟是不是在让老百姓为旧制度的亏空买单,是不是在寅吃卯粮?我认为此次个人账户缴费比例的调整意味着政府可能将通过提高统筹缴费比例的办法来支付养老金债务,而不再挪用个人账户资金,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做实个人账户。这将有利于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的长期稳定发展,而绝非有些媒体声称的“新旧两种制度,两败俱伤”。

首先,此次个人账户缴费比例的调整不会对离退休职工的养老保险金产生实质上的影响。由于“老人”、“中人”和“新人”的养老金计发办法不同,此次个人账户缴费比例的调整对他们的不同影响。对于“老人”的养老金计发,目前采用的仍然是“老办法”,即按照他们退休前的工资的一定比例发放养老金。因为“老人”本来就没有个人账户,他们养老金的发放标准与新制度无关,所以此次个人账户缴费比例的调整对于他们的养老金水平几乎没有影响。

而改革前参加工作时间较长,而改革不久就退休的“中人”,他们个人账户积累有限,养老金主要来源于基础养老金和过渡性养老金。对于很多人而言,过渡性养老金甚至是其养老金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个人账户缴费比例的调整对于这部分“中人”影响也微乎其微。

对于那些改革前不久才参加工作,改革后还要工作相当长一段时间的“中人”而言,他们的境况和“新人”相近,养老金主要来源于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所占比重很小。如果个人账户缴费比例调整之后,基础养老金仍然是按照社会平均工资的20%来计发的话,那么个人账户缴费比例的减少显然是会使这部分“中人”和“新人”未来的养老金缩水。如果基础养老金的计发办法也进行相应调整的话,那么他们未来的养老金就不一定缩水,还有可能高于原来的水平。据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保研究所的黄必红教授分析:基础养老金的增

长率相当于社会平均工资的增长率,而如果个人账户做实并进入金融市场进行投资,那么个人账户资金的增长率就取决于投资回报率。如果社会平均工资的增长率超过投资回报率,那么减少个人账户缴费比例,提高社会统筹比例并相应增加基础养老金就可能使这部分职工未来的养老金水平提高。【6】

其次,这项改革措施是国务院经过反复考虑并通过试点验证后的决定。国务院意识到漏洞的严重性,于2000年底选择辽宁省进行以做实个人账户为重点的完善城镇养老保险制度试点,2004年初,国务院把试点范围扩大到黑龙江和吉林。试点中,因为个人账户的资金不能再挪作他用,当期统筹部门的资金不足以发放养老金,缺口由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分别承担75%和25%。【7】

再次,这次个人账户缴费比例调整可以使社会更多的承担宏观风险,对个人利益的维护有积极的意义。因为养老金也存在着通货膨胀、贬值等宏观风险,个人账户比例小一点,个人承担的风险也就小了一点。

总而言之,此次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以人账户缴费比例为调整对象,从宏观上实现了对企业职工养老金的有效配置,最大限度的确保了各时期退休职工的养老金发放问题,并且针对我国现存的养老金个人账户亏空现象,提出了“做实个人账户”的决策,这是积累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要举措,为实现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

第四篇:论我国利用外资问题及其对策

论我国利用外资问题及其对策

一、当前利用外资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用外资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从1993年起,我国利用外资一直处于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遥居发展中国家之首。到1998年底,我国实际利用外资共达到3000多亿美元,其中港澳台占58%。对外借款占36.7%,外商直接投资占61.6%,其他投资占1.7%。1992年以前,我国利用外资主要形式是对外借款,约占60~70%。以后,增加了外商的直接投资。1992-1998年,外商直接投资占72%。目前发展速度较快,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但分析我国目前利用外资规模尚未超过国际公认的警戒线标准。1997年的偿债率为7.3%,债务率为63.2%,均低于国际标准的20-25%和100%。动态规模也在合理的警戒线标准之内。今明年将是我国偿债高峰年份,估计其各项偿债指标也不会超出标准。所以,我国利用外资结构是合理的,规模是安全的。从当前世界资本总体流动来分析,我国利用外资规模尚小,只占5%,而美国占30%,德国占17%,日本占13%,英国占9%,法国占8%,加拿大占6%。世界资本主要在发达国家之间流动,占83%,发展中国家占17%。分析我国人均利用外资规模更小。1996年,人均利用外资美国为231美元,英国511美元,匈牙利451美元,秘鲁85美元,泰国35美元,中国只有31.5美元。中国利用外资规模小的原因是经济发展的内需不足。当前利用外资的主要问题分析有:

(一)利用外资闲置了内资

从理论上分析,利用外资只能是对内资的补充,不能是取代,更不能冲突闲置内资。我国目前国内投资和消费有效需求不足,居民银行储蓄存款大量增加,加上手持现金,目前已达7万亿元。这是一笔巨大的闲置内资,如果能将其中1/7转化为投资,就可大大缓解我国目前经济建设资金的不足。近年来,虽然经过数次降息,现又已开征利息税,但估计大量闲量的内资储蓄转化为经济建设的投资数量不会很大。因为我国目前金融体制改革滞后,资本市场不发达,缺乏这种转化的畅通渠道。其次,我国外汇储备也急剧增加,目前已达到1500多亿美元,超出国际公认合理标准的两倍多。这些闲置的外汇只好用来购买外国债券储存起来。目前,我国购买美国政府债券最多,为美国的最大债权国;余下的也只好存入香港的外国银行。结果,有的外商在香港借我们的外汇又到大陆来投资,被记者戏称之 拿中国人的钱去赚中国人的钱 ”。所以,要利用外资首先要利用好内资。从我国当前投资和消费有效需求不足,外汇储备不能很好利用的情况来看,没有大量引进外资的必要。

(二)对外资的优惠待遇破坏了市场公平竞争的运行机制

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对外资实行特殊的优惠政策,这对引进外资,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随着我国改革不断深化,市场经济体系逐渐确定的今天,外资优惠政策在整个改革和市场经济体系中就显得不适应了。它破坏了市场公平竞争的运行机制,使国内企业,尤其国有大中型企业处于极为被动的局面。给外资企业超国民待遇,如税收优惠,价格优惠和生产经营管理方面的优惠等。外资企业依靠其本身强大的财力,并借助中国政府给予的这些特殊优惠政策,在我国迅速发展壮大,形成不公平的市场竞争条件,占有了市场,冲击我国名牌产品,挖走国内技术骨干,使国内企业极为被动,甚至破产,工人大批下岗,社会保险业又不健全,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安定。

外资企业品牌产品占领了相当一部分我国市场,挤占了民族工业的市场份额。从具体的产品市场占有率来看,越来越多的行业中外商企业的品牌占了上风。一个又一个的行业,大片大片的市场被外商牢牢控制住,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国内企业的生存发展。我国毕竟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的国内企业同国外竞争对手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强弱差距,这种差距使我们不可避免地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处于不平等竞争地位。因此,在一定时期,一定领域,对民族工业实行一定的保护政策是必要的。

(三)外资投向不合理,加剧了我国产业结构和地区结构的失衡

只注重引资量,忽略了引资质和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这种非理性的引资心态,在当前合理利用外资中起着强烈的误导作用,加剧了我国产业结构和地区结构的失衡(见表1和表2)。表1 我国分行业利用外资直接投资协议额及比重行业19951996金额亿美元比重%金额亿美元比重%农林牧渔水利17.41.911.41.6工业616.567.5504.468.9交通运输邮电17.01.920.02.7房地产178.419.5128.517.5其他行业83.59.268.59.2总计912.8100.0732.8100.0资料来源:1997年统计年鉴从上表可见,我国急需发展的农业,利用外资直接投资最少,一直在2%左右徘徊;工业比重占的最大,房地产也很高,加剧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失衡。表2 我国利用外资的地区差异地区利用外资比重%1985-***5累计人均利用外资美元/人东部沿海12省区90.0688.5585.5387.44264.36中部9省区5.638.0610.698.4929.62西部9省区

4.323.393.784.0622.02全国31.7

4可见,我国利用外资投向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12省区,中部和西部所占比重小,加大了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外资投向产业结构和地区结构不合理,表明我国通过利用外资来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布局的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并未实现,相反却加大了差距和发展的不平衡。

(四)引进外资技术含量低,消化不足,重复引进现象严重

当代经济竞争,已从资本实力转向技术实力,技术进步和创新是产业升级的有效途径,这也是我国引进外资的核心。但优惠政策对中小资本直接投资有极大的吸引力,造成来华投资大多数是中小外商,其技术实力不强,资本又有限,往往着眼短期的加工项目,技术含量低;属于技术含量高的国际先进技术的大项目不多,1995年统计只占0.8%。引进技术设备多为适用技术,先进技术很少。我国引进外资主要是港澳台,占58.3%,美国占

8.7%,日本占5.8%,新加坡占1.8%,德国占1.4%,英法加拿大和荷兰只占0.4-0.6%。大量港澳台中小资本多,技术档次低,对我国技术进步影响不大。一些大的跨国公司目前进入我国的还不多,少数几家也只是转让适用技术,不转让开发技术。我们甚至还引进了一些落后技术,重复引进也多,轨钢技术设备和家电生产线均有重复引进。尤其是家电生产线,不同企业从不同国家不同公司同时引进,多达20~30套,目前生产能力普遍过剩,浪费了大量的国家外汇,很不符合我们的国情。同时,我国往往只注重技术引进,不注重引进技术的消化创新,国际上公认的技术引进费与消化费的合理比例为1:10;我国目前只有1:2.5。日本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也大量引进技术,但只引进一套,很注意消化仿造,直至创新,技术引进费与消化费之比为1:12。日本走过了技术引进 —— 消化仿造 —— 技术创新 —— 最后到技术出口的发展道路,很值得我们的借鉴。

(五)管理问题

目前我国利用外资管理也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有:

1、国有资产大量流失

我国国有企业在与外商合资时不按规定进行资产评估,低估甚至不估;中方往往只按帐面净值折算入股,或只评有形资产不评无形资产,造成我国国有资产大量流失。而中方无形资产,名牌商标的损失更为惨重。我国现有20多万家 “ 三资 ” 企业,有90%使用外方商标,合资企业又花大量广告费,使洋品牌名扬四海,而中国名牌早已被挤入角落。

2、偷漏税现象严重

一些不法外商利用我国法制尚不健全,采取高价进原料、设备,低价出口成品逃避税收,使企业应上缴国税和中方应分享的利润转移到外商手里,造成企业虚亏实盈的局面。据统计,全国外商企业亏损面在40-50%之间,其中约70%属于帐面上假亏。有的外商利用我国一些经济特区三年免税的优惠政策搞短期小项目投资,三年后就转移,到处流串,偷税漏税。还有一些外商利用我国优惠政策搞 “ 假投资 ” ,他们利用外资企业的名称,骗取国内银行贷款和用企业资金充抵外汇投资,转嫁投资风险,给中方造成严重损失。

3、近几年外商纷纷并购我国国有企业,企业降低其投资成本,节省时间,利用我国国有企业原有销售渠道打开并占领中国市场,给我国造成重大损失。

二、当前应采取的主要对策

(一)应先利用好内资

从当前我国投资、储蓄和外汇储备来分析,均没有大量利用外资的必要。要利用外资首先要利用好内资。为此,要加速金融体制改革与创新,加速银行商业化进程,健全资本市场,尤其是证券市场,增加金融产品种类,扩宽储蓄转化投资渠道;应允许私人以基金会的组织形式参入金融活动,增强市场活力,充分利用好内资。金融改革开放,首先要对内开放,老百姓不能只有存款权,没有贷款权;要拓宽直接投资渠道,丰富股票、债券等的发行品种,只有通过多样化的投资渠道,方能使储蓄有效地转化为投资,变高储蓄率为高投资率,充分利用我国的外汇储备,确保资本金这一稀缺资源在我国不闲置浪费,而得到合理配置和利用。在内资得到合理、充分、有效利用的基础上,经济建设所需资金缺口再由外资弥补。

(二)实行市场一体化原则

市场经济的实质是竞争经济,各参与主体应机会均等地参与公平竞争。优惠待遇、超国民待遇,违背了市场公平竞争原则,使各参入主体不能均等地按统一市场价格取得生产要素和出售商品,并公平地承担各种税负。因此,我国必须逐步取消外资的各种优惠待遇,实施市场一体化原则,这也有利于我国早日加入世贸组织(WTO)。因为,WTO要求成员国对内外企业要一视同仁。现在外资企业在经济特区头三年免税,以后只要纳15%的所得税,而在其他地区均为33%,从1998年4月1日起,合资企业进口生产设备不再享受免税待遇。这样,可以将外资企业投资行为引向更加成熟和合理。因为,一个法制健全、稳定、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吸引力远远超过短期内对外资的优惠政策。二战后,发达国家之间的相互直接投资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其对发展中国家投资的增长速度就是例证。

(三)按我国产业政策利用外资,改变目前产业结构和地区结构的失衡状况今后利用外资都应符合我国的产业政策和地区投向。

1、引进外资,要着重于提高引进技术的质量,优化产业结构,应大力引进深加工工业和技术密集型项目,如电子、机械、仪器仪表、工业设备、医药、建材等。努力实现向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项目转移,改变目前一般加工工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占主导地位的局面。

2、引导外资投向农业、交通、能源等基础产业,投资于化工、机械、汽车等支柱产业,计算机、通讯等高新技术领域和国有企业的技术改造项目。

3、适当放宽外资进入第三产业的限制。目前外资准入自由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我们应顺应这种潮流,引进外资投入,以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近年来,我国金融、保险、外贸、商业、通讯、航空、运输等第三产业虽然有部分外资进入,但限制很严,开放度很低;应有计划,有步骤适当放宽,促其深化改革,使我国利用外资投向结构合理化。

4、加快中西部的引进外资工作一要改善中西部地区的投资环境,改善其能源、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二要适当扩大中西部地区开放范围和幅度,可利用中西部地区劳动力多,资源丰富等特点,来引导外资企业中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一般加工工业投向中西部。一些以某种资源为基础的初加工和深加工的大型项目,也可以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三要在政策上对中西部地区实行优惠,放宽其引进外资的审批权限。

5、重视我国投资软环境的改善近廿年来,我国投资硬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筹集了大量资金加强了基础、交通运输和通讯设备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当前投资环境存在的主要矛盾已从硬环境转向软环境,一些政府或执法部门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对外资企业乱收费、乱摊派、乱干预和乱执法等现象。外资企业,特别是一些跨国公司或大财团,他们大多来自市场经济国家或地区,熟悉和习惯于法制化经济,对于上述人为形成的不良投资环境大多望而怯步,影响我国合理利用外资,应注重加以改善。

(四)加强对国有资产的评估与监管,目前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明确国有资产部门是合资合作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管理的专职机构,理顺产权关系,克服多头管理,无人负责的现象。

2、进一步完善价格评估体系,对外商投资的实物要进行客观的估价或折价,对于估价比较困难的无形资产,应制定其在注册资本比例上有一定的限额。

3、加强立法,完善法律条款,对 “ 合资企业法 ” 与 “ 公司法 ” 不一致的条款,应尽快通过立法程序予以修订。加强对国有资产收益的管理、监督和检查。

4、完善外资管理体系,加强对外资全面及全过程的管理。多年来,我们只注重外资引进的前期管理,如立项审批等,却忽视了立项后的跟踪监督和后期管理;由此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外商在立项审批阶段所承诺的技术设备和资本到位远达不到,中方在配套资金和配套设备方面做出的承诺不能按期履行完成等。因此,应加强对外资的全面和全过程管理。不仅要在审批过程中严格把关,使其投向符合我国产业政策导向意图,同时应加强对外资经营阶段的检查监督,督促其兑现所承诺的技术水平,外销比例、资金和设备到位,同时也督促中方企业在技术消化与技术改造方面的配套资金到位。

(五)为启动内需,目前可考虑实施投资减免税的优惠政策

投资减免税是世界很多国家采用启动内需,鼓励投资,促进消费,加速经济发展的有效政策措施。我国目前国内需求不足,可以考虑利用税收杠杆来促进投资,扩大消费,实施投资减免税的优惠政策。即国家允许企业投资全部或按比例部分列入成本,从而使其应向国家缴纳税额下降,增大企业收入,刺激企业投资。

主要参考文献:〔1〕杨惠敏:试论我国的外资膨胀与内资闲置问题,辽宁财专学报,99·3;〔2〕苏益:中国外债规模与技术引进问题分析研究,中国跨世纪改革论坛,中国改革出版社,1999;〔3〕黄景:我国利用外资成本分析与对策,国际贸易问题,98

作者:苏 益(辽宁财政高等专科学校)

第五篇:论我国利用外资问题及其对策

论我国利用外资问题及其对策

http://lw.chinaue.com 2008-9-24 15:13:17 中国大学生网 我要评论(0)

牌产品占领了相当一部分我国市场,挤占了民族工业的市场份额。从具体的产品市场占有率来看,越来越多的行业中外商企业的品牌占了上风。一个又一个的行业,大片大片的市场被外商牢牢控制住,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国内企业的生存发展。我国毕竟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的国内企业同国外竞争对手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强弱差距,这种差距使我们不可避免地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处于不平等竞争地位。因此,在一定时期,一定领域,对民族工业实行一定的保护政策是必要的。

(三)外资投向不合理,加剧了我国产业结构和地区结构的失衡

只注重引资量,忽略了引资质和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这种非理性的引资心态,在当前合理利用外资中起着强烈的误导作用,加剧了我国产业结构和地区结构的失衡(见表1和表2)。表1 我国分行业利用外资直接投资协议额及比重行业19951996金额亿美元比重%金额亿美元比重%农林牧渔水利17.41.911.41.6工业616.567.5504.468.9交通运输邮电17.01.920.02.7房地产178.419.5128.517.5其他行业83.59.268.59.2总计912.8100.0732.8100.0资料来源:1997年统计年鉴从上表可见,我国急需发展的农业,利用外资直接投资最少,一直在2%左右徘徊;工业比重占的最大,房地产也很高,加剧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失衡。表2 我国利用外资的地区差异地区利用外资比重%1985-***5累计人均利用外

资美元/人东部沿海12省区90.0688.5585.5387.44264.36中部9省区5.638.0610.698.4929.62西部9省区4.323.393.784.0622.02全国31.7可见,我国利用外资投向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12省区,中部和西部所占比重小,加大了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外资投向产业结构和地区结构不合理,表明我国通过利用外资来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布局的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并未实现,相反却加大了差距和发展的不平衡。

(四)引进外资技术含量低,消化不足,重复引进现象严重

当代经济竞争,已从资本实力转向技术实力,技术进步和创新是产业升级的有效途径,这也是我国引进外资的核心。但优惠政策对中小资本直接投资有极大的吸引力,造成来华投资大多数是中小外商,其技术实力不强,资本又有限,往往着眼短期的加工项目,技术含量低;属于技术含量高的国际先进技术的大项目不多,1995年统计只占0.8%。引进技术设备多为适用技术,先进技术很少。我国引进外资主要是港澳台,占58.3%,美国占8.7%,日本占5.8%,新加坡占1.8%,德国占1.4%,英法加拿大和荷兰只占0.4-0.6%。大量港澳台中小资本多,技术档次低,对我国技术进步影响不大。一些大的跨国公司目前进入我国的还不多,少数几家也只是转让适用技术,不转让开发技术。我们甚至还引进了一些落后技术,重复引进也多,轨钢技术设备和家电生产线均有重复引进。尤其是家电生产线,不同企业从不同国家不同公司同时引进,多达20~30套,目前生产能力普遍过剩,浪费了大量的国家外汇,很不符合我们的国情。同时,我国往往只注重技术引进,不注重引进技术的消化创新,国际上公认的技术引进费与消化费的合理比例为1:10;我国目前只有1:2.5。日本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也大量引

进技术,但只引进一套,很注意消化仿造,直至创新,技术引进费与消化费之比为1:12。日本走过了技术引进 —— 消化仿造 —— 技术创新 —— 最后到技术出口的发展道路,很值得我们的借鉴。(五)管理问题

目前我国利用外资管理也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有:

1、国有资产大量流失

我国国有企业在与外商合资时不按规定进行资产评估,低估甚至不估;中方往往只按帐面净值折算入股,或只评有形资产不评无形资产,造成我国国有资产大量流失。而中方无形资产,名牌商标的损失更为惨重。我国现有20多万家 “ 三资 ” 企业,有90%使用外方商标,合资企业又花大量广告费,使洋品牌名扬四海,而中国名牌早已被挤入角落。

2、偷漏税现象严重

一些不法外商利用我国法制尚不健全,采取高价进原料、设备,低价出口成品逃避税收,使企业应上缴国税和中方应分享的利润转移到外商手里,造成企业虚亏实盈的局面。据统计,全国外商企业亏损面在40-50%之间,其中约70%属于帐面上假亏。有的外商利用我国一些经济特区三年免税的优惠政策搞短期小项目投资,三年后就转移,到处流串,偷税漏税。还有一些外商利用我国优惠政策搞 “ 假投资 ” ,他们利用外资企业的名称,骗取国内银行贷款和用企业资金充抵外汇投资,转嫁投资风险,给中方造成严重损失。

3、近几年外商纷纷并购我国国有企业,企业降低其投资成本,节省时间,利用我国国有企业原有销售渠道打开并占领中国市场,给我国造成重大损失。

二、当前应采取的主要对策

(一)应先利用好内资

从当前我国投资、储蓄和外汇储备来分析,均没有大量利用外资的必要。要利用外资首先要利用好内资。为此,要加速金融体制改革与创新,加速银行商业化进程,健全资本市场,尤其是证券市场,增加金融产品种类,扩宽储蓄转化投资渠道;应允许私人以基金会的组织形式参入金融活动,增强市场活力,充分利用好内资。金融改革开放,首先要对内开放,老百姓不能只有存款权,没有贷款权;要拓宽直接投资渠道,丰富股票、债券等的发行品种,只有通过多样化的投资渠道,方能使储蓄有效地转化为投资,变高储蓄率为高投资率,充分利用我国的外汇储备,确保资本金这一稀缺资源在我国不闲置浪费,而得到合理配置和利用。在内资得到合理、充分、有效利用的基础上,经济建设所需资金缺口再由外资弥补。

(二)实行市场一体化原则

市场经济的实质是竞争经济,各参与主体应机会均等地参与公平竞争。优惠待遇、超国民待遇,违背了市场公平竞争原则,使各参入主体不能均等地按统一市场价格取得生产要素和出售商品,并公平地承担各种税负。因此,我国必须逐步取消外资的各种优惠待遇,实施市场一体化原则,这也有利于我国早日加入世贸组织(wto)。因为,wto要求成员

国对内外企业要一视同仁。现在外资企业在经济特区头三年免税,以后只要纳15%的所得税,而在其他地区均为33%,从1998年4月1日起,合资企业进口生产设备不再享受免税待遇。这样,可以将外资企业投资行为引向更加成熟和合理。因为,一个法制健全、稳定、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吸引力远远超过短期内对外资的优惠政策。二战后,发达国家之间的相互直接投资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其对发展中国家投资的增长速度就是例证。

(三)按我国产业政策利用外资,改变目前产业结构和地区结构的失衡状况今后利用外资都应符合我国的产业政策和地区投向。

1、引进外资,要着重于提高引进技术的质量,优化产业结构,应大力引进深加工工业和技术密集型项目,如电子、机械、仪器仪表、工业设备、医药、建材等。努力实现向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项目转移,改变目前一般加工工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占主导地位的局面。

2、引导外资投向农业、交通、能源等基础产业,投资于化工、机械、汽车等支柱产业,计算机、通讯等高新技术领域和国有企业的技术改造项目。

3、适当放宽外资进入第三产业的限制。目前外资准入自由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我们应顺应这种潮流,引进外资投入,以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近年来,我国金融、保险、外贸、商业、通讯、航空、运输等第三产业虽然有部分外资进入,但限制很严,开放度很低;应有计划,有步骤适当放宽,促其深化改革,使我国利用外资投向结构合理化。

4、加快中西部的引进外资工作一要改善中西部地区的投资环境,改善其能源、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二要适当扩大中西部地区开放范围和幅度,可利用中西部地区劳动力多,资源丰富等特点,来引导外资企业中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一般加工工业投向中西部。一些以某种资源为基础的初加工和深加工的大型项目,也可以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三要在政策上对中西部地区实行优惠,放宽其引进外资的审批权限。

5、重视我国投资软环境的改善近廿年来,我国投资硬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筹集了大量资金加强了基础、交通运输和通讯设备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当前投资环境存在的主要矛盾已从硬环境转向软环境,一些政府或执法部门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对外资企业乱收费、乱摊派、乱干预和乱执法等现象。外资企业,特别是一些跨国公司或大财团,他们大多来自市场经济国家或地区,熟悉和习惯于法制化经济,对于上述人为形成的不良投资环境大多望而怯步,影响我国合理利用外资,应注重加以改善。

(四)加强对国有资产的评估与监管,目前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明确国有资产部门是合资合作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管理的专职机构,理顺产权关系,克服多头管理,无人负责的现象。

2、进一步完善价格评估体系,对外商投资的实物要进行客观的估价或折价,对于估价比较困难的无形资产,应制定其在注册资本比例上有一定的限额。

3、加强立法,完善法律条款,对 “ 合资企业法 ” 与 “ 公司法 ” 不一致的条款,应尽快通过立法程序予以修订。加强对国有资产收益的管理、监督和检查。

4、完善外资管理体系,加强对外资全面及全过程的管理。多年来,我们只注重外资引进的前期管理,如立项审批等,却忽视了立

项后的跟踪监督和后期管理;由此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外商在立项审批阶段所承诺的技术设备和资本到位远达不到,中方在配套资金和配套设备方面做出的承诺不能按期履行完成等。因此,应加强对外资的全面和全过程管理。不仅要在审批过程中严格把关,使其投向符合我国产业政策导向意图,同时应加强对外资经营阶段的检查监督,督促其兑现所承诺的技术水平,外销比例、资金和设备到位,同时也督促中方企业在技术消化与技术改造方面的配套资金到位。

(五)为启动内需,目前可考虑实施投资减免税的优惠政策

投资减免税是世界很多国家采用启动内需,鼓励投资,促进消费,加速经济发展的有效政策措施。我国目前国内需求不足,可以考虑利用税收杠杆来促进投资,扩大消费,实施投资减免税的优惠政策。即国家允许企业投资全部或按比例部分列入成本,从而使其应向国家缴纳税额下降,增大企业收入,刺激企业投资。

主要参考文献:〔1〕杨惠敏:试论我国的外资膨胀与内资闲置问题,辽宁财专学报,99·3;〔2〕苏益:中国外债规模与技术引进问题分析研究,中国跨世纪改革论坛,中国改革出版社,1999;〔3〕黄景:我国利用外资成本分析与对策,国际贸易问题,98

作者:苏 益(辽宁财政高等专科学校)

利用外资,也称引进外资,是指一个国家有选择地使用或引进另一个国家的资金、机器设备、技术以及其他无形资产。它是中国对外开放和加快市场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主动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举措。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中国的投资环境和市场运行环境的日益改善,对外开放区域的不断扩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商来华投资,我国利用外资的成效十分显著,已经形成了全方位利用外资的新格局。2002 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利用外资最多的国家,2008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高达743.74亿美元,同比增长39.85%,外商投资已遍及第一、二、三产业的几乎所有行业。至2009..

下载论我国企业预算执行力的问题与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我国企业预算执行力的问题与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提升企业执行力对策与措施

    浅谈提升企业执行力对策与措施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精心设计的雄心战略犹如空中楼阁;完美无缺的计划总是一败涂地;科学合理的决策常常付之东流;平稳发展、前景广阔的企业却......

    论我国贫富分化问题的影响与对策

    论我国贫富分化问题的影响与对策 兰 章 宣 (浙江工业大学浙西分校浙江衢州324006)【内容提要】“十六大”指出“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随着中国改......

    论我国城市水资源短缺问题及对策

    论我国城市水资源短缺问题及对策 [摘要]我国城市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城市节水迫在眉睫。本文介绍了我国城市水资源现状、问题及措施。 [关键词]城市水资源,节水措施,展望......

    论我国中小型企业薪酬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论文提纲

    论我国中小型企业薪酬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论文提纲一、绪论1.提出中心论题;2,说明写作意图;二、本论(一) 国内中小民营企业薪酬管理制度不完善的主要问题;1. 薪酬分配的方式比较......

    关于提高执行力存在问题及对策

    关于提高执行力存在问题及对策 何谓执行力?就是把想法变成行动,把行动变成结果。 当前最大的问题,不是思路问题、决策问题,而是执行力问题。工作任务已经确定,任务已经明确,同样......

    农村文化执行力问题对策

    概 要: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扶持下,各地农村文化建设步伐明显加快,成效显著。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因素,建设过程中的消极怠工,建成后部分文化设施被变相......

    论我国征税问题与解决方法

    论我国征税问题与解决方法 摘要: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只有保证财政收入的可持续增长才能切实保证国家财政项目的可持续性,而税收征管是实现税收收入调节税收收入分配......

    浅谈房地产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在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增长的形势下,房地产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强。 随着房屋商品化和城镇化改造工程的推行,房地产行业市场化、客户化的导向不断增强,企业内部管理方式由粗放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