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贫富分化问题的影响与对策

时间:2019-05-14 15:21: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我国贫富分化问题的影响与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我国贫富分化问题的影响与对策》。

第一篇:论我国贫富分化问题的影响与对策

论我国贫富分化问题的影响与对策

兰 章 宣

(浙江工业大学浙西分校浙江衢州324006)

【内容提要】“十六大”指出“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整体水平不断提高,贫富分化问题也日益凸显,并呈扩大趋势,已成为威胁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成为政府必须加以解决的一个紧迫问题。本文就此问题可能造成的影响与对策作一些探讨。

【关键词】贫富分化影响对策

【正文】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以带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一改革政策已取得重大成就。但在长达二十多年的改革以后,我们发现共同贫困的局面虽已消失,但“共同富裕”又未实现。现在深深困扰政府和社会的是这样一个问题: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以及社会各级层之间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形成了一种“马太效应”:穷者越来越穷,富者越来越富。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坚持共同富裕原则,避免两极分化过度,把贫富差距控制在一个适当的程度,也就成了政府必须加以解决的紧迫问题。

一、我国当前贫富差距的状况

按国际惯例,衡量一个国家贫富分化程度的标准是基尼系数。有资料表明,改革以来,我国以前在贫困基础上均等化的分配格局已被打破,社会收入差距在逐渐扩大,从基尼系数的变化可以清楚看到这一趋势。1978年,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为0.23,城镇1984年为0.16。到1988年,城市上升到0.24,农村达到0.30,而城乡合计货币收入基尼系数达到0.385。到1992年,这一数字已上升到0.40左右。中国人民大学社会调查中心计算,1994年全国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的基尼系数为0.4343,比美国1989年的0.3992高0.0451,超过国际上通常认为的基尼系数在03-0.4之间的中等不平等程度。

收入差距扩大,导致了不同收入阶层的分化。首先是高收入阶层的崛起。据《福布斯》统计我国目前亿元富翁已超过1000人,百万富翁有3000万人。国家统计局统计,1994年城镇中20%的高收入户与农村20%的低收入户的收入差距为13倍。高收入层主要由专业户、城乡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企业租赁承包者、部分文化界人士、各种流通领域的经营者、部分公司职工以及涉及外企业的部分中方雇员构成。低收入者主要是经济基础落后地区的农民,因停工停产或亏损企业的职工、因病、残、天灾人祸而丧失过去能力的人等等,生活困难和未解决温饱的人数达7000多万,需要救济和扶助。

另据调查表明,从储蓄情况看,2002年我国城乡居民储蓄突破80000亿元,其中储蓄80%被2千万私营企业主、个体户和1千万名演员、作家、三资企业经营者占有;这一群体占人口20%;而其他群体仅占储蓄20%,占人口80%。贫富之间储蓄差距明显。这还仅是以存款作比较,若以收入作比较,贫富分化会更明显。

二、贫富差距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正面积极作用、1、合理的贫富差距能产生激励作用和示范效应。“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富裕是人心所向,由贫穷而变富裕也是人的本能,但是,如果没有差距,就没有目标没有榜样,没有压力。因此,合理差距的存在,不仅能给落后者产生示范效应,给他提供学 1

习的榜样,而且能给他们一种心理压力,激励他们奋发向上。改革开放的实践已经向人们证明和展示了这种差距所产生的激励和示范作用的巨大力量。

2、合理差距的存在为先富者带动和帮助落后者共同富裕提供了一个传、帮、带的平台。先富者除了带动、激励和示范效应外,还有其它更多更实际的内容,如先富者要扩大再生产,就需要更多的劳动力、原材料等生产要素,需要更多的合作者,这就可能为落后者提供就业机会等,由此便带动落后者共同发展。

贫富差距的存在同样为先富起来的地区和先富起来的人帮助落后地区及其它人共同致富创造了一个平台。在普遍贫穷的情况下,“帮助”事实上只是奉献,以削弱自身的发展潜力和自我牺牲为代价;只有确实存在贫富差距时,先富者才可能在保持自身持续发展的同时,给予落后者道义上的支持,这种帮助和支持,从长远来说是双赢的。

负面影响

1、造成民众的被剥夺感心态而影响社会稳定。现在中国的贫困并不同于改革开放以前的贫困。实行改革开放以后,任何一个地区的绝大部分民众的生活都比改革以前要富裕得多。但是,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富裕程度,不仅仅是要纵向比,还要看它和其它阶层相比的横向差距。国际上通常用“基尼系数”来衡量居民收入差异程度。基尼系数在0.3以下为平均状态,在0.3~0.4之间为合理状态,而0.4以上则属于收入差距过大,如果达到0.6,暴发户和赤贫阶层同时出现,则社会**随时可能发生,所以0.6被定为警戒线。西方发达国家的基尼系数一般在0.3~0.4之间。以上数字表明,在短短的十几年间,中国已经由一个平均主义盛行的国家,变成了一个贫富差距引起社会不安的国家。

在中国人民大学社会调查中心组织的一项调查中,当问到“您认为目前社会上的一些富人中,有多少是通过正当手段致富的”时,回答“不太多”的占48.5%,回答“几乎没有”的占10.7%,答“不知道”的占20.8%,仅有5.3%的人回答“很多”。由此可见,被调查者认为相当部分高收入者,并不一定做出了与收入相匹配的重大贡献,倒是相当多的低收入者为社会、为国家作出了相当大的贡献。值得注意的是,民众对贫富分化的不满,实际上很大程度上是对不正当致富的不满。

多数人对分配不公的抱怨主要是对致富方式的不满,而不是对贫富分层的不满。

现在中国民众对分配不公的抱怨已与八十年代有了很大的不同。那时的抱怨还多少有点平均主义的遣弃,对个体户带有身份上的歧视,但却没有人否定个体户主要是依靠能力,通过市场行为赚钱。经过后来的“下海”潮,人们早已知道“下海”的不易,对个体户、私营业主的含辛茹苦有所体会,愤慨小了许多。但民众也看得很清楚,九十年代几次机会中基本都是特权圈中人或和他们有关的获利。一想到致富因素是靠自己掌握权力,这种机会不均等造成的经济不平等就显得特别不公平。

毫无疑问,在高收入者和贫困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利益冲突。尤其是当高收入者的高收入常用于奢侈性的挥霍上,只刺激了某些不正当行业和寄生阶层出现时,社会公众产生强烈的相对剥夺感,并成为威胁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潜在要素。

2、对社会持续发展的影响。平等问题在发展中国家始终是处于中心位置的问题,联合国亚洲及远东经济委员会秘书处在详细考察了亚洲一些不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状态后,得出了如下结论:“从经验来判断,显著并在增大的收入差距并未证明有助于富有活力的经济成效和发展的强大势头。事实上,看起来更可能是严重的收入集中化,强烈地(从物质和心理上)阻碍了公众对于发展的参予,从而妨碍了健康的经济发展”。(1)社会的平等和经济平等密切相关,互为因果。种种迹象表明,收入的严重集中化极大地妨碍了中国的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

首先,贫困人口低下的生活条件损害了他人勤奋工作的意愿和能力,结果只会使生产停滞不前,大大降低效率,这就使中国在现代化的道路上还要走很多弯路。

其次,不平等的现状助长了国民的无责任化倾向。因为在民众需求更大的平等背后,是对这样一个事实的认识,即它在社会公正方面有种独立的价值,对国家凝聚力具有健康的作用。而中国目前国民的无责任化倾向毫无疑问使国家凝聚力下降。

3、对社会整体的影响,一方面贫富差距过大产生的社会问题,会使社会机制失去往日的秩序和健康活力,甚至导致社会混乱,影响社会的发展,影响所有人的正常社会需求。另一方面,所有的财富,不管是富人占有的还是某个地区的,应该都是社会共同创造和拥有的财富资源。贫富差距过大,一边是奢侈挥霍,一边却得不到迫切需要的发展,甚至得不到基本的生存条件,得不到适当的教育,享受不到社会进步带来的益处,有限的社会财富资源不能发挥应有的效用,就等于财富的浪费。

三、解决市场经济条件下贫富分化扩大的对策

十四届五中会会《建议》指出,解决地区发展差距和社会分配不公,“是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方面”。江泽民同志在五中全会闭幕时的讲话中指出:贫富差距若“任其扩大,就会造成多方面的严重后果”。“十六大”报告提出“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对如何调整贫富差距扩大问题笔者以为有如下对策。

对策一:制定相对合理和可行分配政策,努力把不平等程度控制在不挫伤人们对经济增长和经济改革的积极性的范围之内,以保证经济的健康和迅速发展,缩短收入分配由不均等向均等化过渡的历程。“十五大”提出,为规范收入分配,使贫富差距趋于合理化的措施“依法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十六大”进一步提出“ 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对策二:解决贫富差距扩大化,应从以下方面做工作:

1、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制订相应的法律,保护私有产权,严禁“吃大户”。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多种经济并存的所有制结构是我国产权基础。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完善私有产权制度应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否则就会抑制我国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的发展。

2、加强对个人所得税的征管,加速市场化改革的进程,这是降低我国不合理高收入阶层比例的根本措施。

3、严厉打击非法暴富者。

4、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对竞争中的弱者给予人道主义的保护。 对策三:解决贫富差距扩大化,关键是要解决“三农”问题,切实提高农民收入。中国目前部分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缓慢,造成这种现象的存在,除了长期以来政策上的重城轻乡、重工轻商以外,由于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的严重存在,农产品供给的相对过剩,还有近年来农民负担加重等等。都是造成农民增产不增收,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因此,国家必须切实解决农民问题,必须把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对策四:对先富者的社会导向进行有效调节。

1、不断完善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个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原政策出台后,人们往往只重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却忽略了应该让谁先富起来,下一步国家应通过政策调整,能否使政策的倾斜偏向于科技致富,勤劳致富,使先富者的社会导向明显改观。

2、提高先富者的精神文明程度。有的先富者追求反文明、腐朽堕落的“高消费”。因此,当务之急是要在先富者当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注释:

1)《亚洲近来的社会趋势与发展》,载于《亚洲与远东经济通报》第19卷,第一期。

作者简介:兰章宣工作单位:浙江工业大学浙西分校经贸系理论教研室主任

邮编:324006 电话:0570—3095336手机 ***

E-mail:lan_zx2000@yahoo.com.cn

第二篇:论贫富分化对我国社会安定的影响

论贫富分化对我国社会安定的影响

一 中国贫富分化的现状与产生原因中国贫富分化的现状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GDP年均增速保持在9%以上,社会生产力和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经济总量稳居世界前列;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到上个世纪末已总体上达到了小康。然而,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也出现了严重的贫富差距问题。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贫富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国内外所有经济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表明,中国的基尼系数已超过国际公认的0.4警戒线。据世界银行的有关报告,中国社会的基尼系数已扩大至0.458;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统计数字显示,中国目前的基尼系数为0.45,占总人口20%的最贫困人口占收入或消费的份额只有4.7%,而占总人口20%的最富裕人口占收入或消费的份额高达50%;中国国家统计局前期公布的数据也表明,我国最富裕的10%人口占有了全国财富的45%,而最贫穷的10%的人口所占有的财富仅为

1.4%。这些数字充分显示了中国贫富不均的严重程度,也显示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成果未能被社会各阶层共享,而是绝大部分聚集在少数人手中。中国贫富分化产生的原因

(1)“先富与共富”政策的实施

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一政策在改革开放初期对于打破中国经济发展的桎梏,让经济得以迅速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现在的问题是,这一政策没有得到完整的落实。先富起来的人并没有去带动其他人实现共同富裕。从而拉大了相互之间的贫富差距。

(2)“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政策的执行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生产力不发达,治穷是最主要的任务。邓小平同志指出:“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 因此,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由于没能完全理解邓小平同志的这一重要思想,“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理论受到了人们的追捧,并成为近年来我国经济工作中的一项重要政策。该理论的支持者认为,只要效率问题解决了,公平问题自然会得到解决。正是在这一错误思想的指导下,公平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国人的重视,国民贫富差距的扩大就成为了必然的结果。

(3)经济运行机制的不健全

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一套健全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尚没有真正建立。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一部分人能够投机钻营,非法、违法经营和权力资本化,造成不合理的贫富分化,导致社会贫富差距悬殊。根据有关专家粗略计算,各种非法收入在全国范围内大约使居民收入分配基尼系数上升31%。

(4)税收制度的不合理

毋庸置疑,国家通过健全的税收制度,可以有效缓解贫富差距的问题。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里,无论是从绝对数量上还是从税率上来看,收入高的人比收入低的人要缴纳高很多的税收。然而令人奇怪的是,频繁出现在福布斯(或胡润)中国富豪榜上的中国富豪们,并没有出现在缴税排行榜的前列。这充分说明了目前中国的税收制度的不健全。由于对于高收入群体缺乏合理的、必要的“限高”,导致了我国国民贫富差距的扩大。

(5)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

除了合理的税收制度外,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也同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贫富差距的问题。然而,同经济发展幅度相比,我国的社会保障事业以及社会转移支付明显表现出严重的滞后。在这种情形下,农民、城镇的退休人员、城镇的失业人员及其亲属由于得不到及时的、足量的保障,最有可能成为贫困者,从而使整个社会的贫富差距不断拉大。

(6)不平等竞争的存在最后,经济领域中存在着许多不平等的竞争也是我国贫富差距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平等竞争表现在很多方面,最突出的是一些部门、行业甚至是一些个别的社会成员,能够通过垄断经营获得垄断利益或高额利润,而其他的社会群体和社会成员却不能,因此最终形成了非常不合理的收入差距。比如,一些借助国家特许经营的垄断行业就获得了“暴利”。

二 贫富分化对社会安定的影响贫富分化破坏社会公平

我国收入差距的扩大正对并将持续对社会公正产生极大的破坏作用。国际公认基尼系数是衡量一个国家贫富差距的主要标准。我国上世纪80年代,基尼系数在0.2—0.3之间,存在着平均主义倾向。90年代以来,我国基尼系数呈迅速扩大的趋势。据测算,我国的基尼系数1996年为0.375,1997年为0.379,1998年为0.384,1999年为0.397,2000年为0.414,现在已接近0.45,已经超过0.4的国际警戒线。城市贫富差距的拉大是与社会公正的理念格格不入的。我们认为,社会公正的核心和实质,是全体社会成员对社会资源和社会财富的合理分配和享用。社会公正体现着“每个人所得”,体现着“资源共享,普遍受益”的原则。社会资源和社会财富不能由少数人拥有和享用,必须为大多数人所拥有和享用。社会资源和社会财富分配的不合理,就是对社会公正的背离。

2贫富分化破坏社会安定

收入差距拉大产生的变态利益需求取向。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的利益分配格局正在发生变化,尽管这种转变起到了奖勤罚懒,提高劳动效率的作用,但在这当中,也确实产生了严重的社会分配不公现象和个人收入过分悬殊的现象。使社会心理出现失衡,产生了各种利益集团之间的冲突与矛盾,利益冲突的加剧必然使违法犯罪行为增多。仇富

有人说社会并不仇恨用个人的辛勤劳动而致富的富,但仇恨用不法手段而致富的富。也许这是个颠扑不破的真理,但也许这是个伪命题。富是相对于穷的一种财富或收入的差别,其表现出的是银行的存款、股票或房子、车子等物的存在形式。在可见的这种财富存在形式上是无法去区分是用合法或非法手段聚集的背后原因的。也因而在现实生活与观念意识上就只能有一种仇富,而不会有两种可以用现实或理论区分的仇富现象。仇富就只有一种表现就是对富者的消费行为的不满和生活方式的不满。只要有仇富心理的存在,就一定会妨碍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仇富的心理会在限制一部分人先富的同时,限制了所有人的致富,并让整个社会永久的处于贫穷之中。如果社会上真的存在所谓的仇富情绪,它并不是来自别人比我更富而产生的嫉妒心理,不是来自相对剥夺感这种“心理失衡”,而是来自社会财富分配不公,来自于国有资产和民众利益遭到了实实在在的剥夺。我们只有直面问题的根源,才有助于解决这个问题。

良好的社会环境是人民幸福生活、经济向前发展的保障,但是我国一些治安乱点屡打不绝: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在部分地方依然存在;安全生产形势严峻,爆炸、火灾、交通事故等时有发生;城市中流浪人员结成帮派,划地为界;各种偷窃抢劫行为依然不息;暴力拆迁行为让业主颇有怨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轨,社会结构的重组,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社会分层流动中也出现许多新的问题,贫富分化,财富集中化程度过高,两极分化等严峻形势都将造成社会结构的紧张局面以及对社会稳定性的挑战。在此社会结构重新整合的过程之中,如何协调各阶层的利益,建构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无论对于国家还是个人都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为此,我们更关注社会格局调整中的中间阶层的形成和壮大,并希望政府通过“有形的手”,即相关新政策和法规的建立和完善,逐步建构一个较为完整的社会制度和社会政策体系。同时,我们也可以预见,中国社会在从“金字塔型”向“橄榄型”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还将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这都需要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政府,我们的人民的共同努力。

第三篇:对政治经济学中失业、贫富分化问题的个人认识

对政治经济学中失业、贫富分化问题的个人认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它来自于现实,同时又应该能解释和服务于现实。但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如何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来解释现实,现行的政治经济学教材存在着不少令人困惑的地方。其实,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像其他任何理论一样都是不断发展的理论,马克思没有,也不可能提供解决一切问题的现成答案。下面,仅对政治经济学的失业、贫富分化问题谈谈个人的认识。

一、失业问题,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人口规律,还是市场经济共有的人口规律?

马克思的失业理论有严密的逻辑内涵和关系:资本为了追求最大利润,通过剩余价值特别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迫使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大量的产业后备军。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排挤出大量的失业工人。在资本积累过程中,社会分工、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单个工人内涵的剥削,资本结构的变化都是造成工人失业的直接原因。马克思失业理论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失业的根源、形成失业的原因、造成失业的手段、失业的表现形式以及失业的社会后果。

现有的教材普遍引用马克思的观点认为:失业(相对人口过剩“)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有的人口规律”。这样的观点显然与现实完全不符。我国不是也存在着大量失业人员吗?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实行的是“低工资、高就业”的政策,基本上不存在失业现象。尽管一些学者认为当时存在着严重的“隐性失业”,但这只是描述在计划体制下,工人劳动效率低,未能发挥出劳动力应有作用的状态。根据国际劳动组织关于失业、就业的界定,以及世界各国对失业的界定和统计口径,特别是根据马克思失业理论的失业内涵,这种“隐性失业”不是我们通常所指的失业。改革开放后,我国失业问题日益突出,大量失业现象难以用一般的理论来解读,这也是学者们观点不同的重要原因,也是我国失业问题多年来未能解决的原因。

不可否认,马克思的失业理论创立于100多年以前,而当今中国乃至世界形势与马克思所处时代相比,已发生很大变化。这个时差障碍成为其解读中国当代失业问题的困难之一。马克思写作《资本论》是以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为例证,具有普遍性。马克思说:“但是,如果德国读者看到英国农业工人所处的境况而伪善地耸耸肩膀,或者以德国的情况远不是那样坏而乐观地自我安慰,那我就要大声地对他说:这正是说的阁下的事情!”因为“工业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因此,首先下面这个结论应该是成立的,即马克思关于失业是资本主义特有人口规律的观点,应该理解为是市场经济的一般人口规律;其次,马克思不可能预测到现实的社会主义还存在市场经济;第三,由于我们现在才搞市场经济,失业现象相对于历史上的英国来说只能是“未来的景象”,从这个意义上说“正是说的阁下的事情”!因此,失业不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人口规律,它是商品经济发展到市场经济的共有现象,与社会制度无关,资本主义存在,社会主义也存在。这种分析方法同样也适用于分析两极分化、经济危机等。

二、贫富分化问题,是资本主义的特有现象,还是市场经济的共有现象?

现有的教材认为,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规律表现为,在资产阶级这一极是财富的积累,涌现出掌握着巨大资本的百万富翁,亿万富翁;同时,在无产阶级这一极,则是失业和贫困的积累,是无产阶级的贫困化。也就是说贫富两极分化。这是不是资本主义的特有现象?我认为答案应该是否定的。

贫富分化现象的产生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市场经济作为一种效率经济,它通过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的作用,使得原材料、劳动力、人力资本、货币资本等社会资源源源不断地流向效益好的地区、行业和个人,从而达到社会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促进优胜劣汰进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社会生产水平的不断发展。然而社会总资源是相对一定的,它过多的流向效益好的地区、行业和个人,必然使更多的效益不大好的地区、行业和个人得不到其发展所需要的充足的社会资源,由于得不到其发展所需要的充足的社会资源,使其效益更加相对不大好,如此周而复始,形成两个截然不同的增强环路,必然导致个人、城乡、行业和地区之间的贫富分化,而且贫富差距又有逐步拉大之势。所以说,贫富分化的产生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社会生产力和必然出现的副产品,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贫富的相对差距会越拉越大。

大家都认为邓小平正确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这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贫富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其中“消除贫富分化”本身意味着,邓小平承认在我们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之前,客观上存在着“贫富分化”,否则也就用不着消除了。其实,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体现着市场经济必然产生“贫富分化”的道理。客观的发展逻辑是:市场经济发展导致贫富分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起生产集中和生产的社会化,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贫富分化和生产力发展相互促进,互为因果,发展到一定程度,共同富裕“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也可以说,“贫富分化”是最终消除“贫富分化”达到共同富裕的手段和条件,这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

承前所述,合理的贫富分化是必然的,它反映了市场经济的效率原则。如何真正的解决贫富分化问题,全世界范围内还没有定论。马克思的《资本论》只是从生产关系、生产资料和所有制角度讲,没有把政府作为一个经济人放在里面,认为政府作为守夜人,不直接从事经济活动。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在政府宏观调控方面所起的作用也不明显。我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还不成熟,体制和法制建设还不完善,因而出现了一些认为的贫富分化现象。如何既要坚持市场经济,还要来解决差距扩大的趋势,解决鱼和熊掌怎么兼得的问题,我认为应该在市场经济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发挥好政府的职能,政府要有看得见的手,来调控经济,来影响经济活动。

第四篇:论我国利用外资问题及其对策

论我国利用外资问题及其对策

一、当前利用外资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用外资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从1993年起,我国利用外资一直处于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遥居发展中国家之首。到1998年底,我国实际利用外资共达到3000多亿美元,其中港澳台占58%。对外借款占36.7%,外商直接投资占61.6%,其他投资占1.7%。1992年以前,我国利用外资主要形式是对外借款,约占60~70%。以后,增加了外商的直接投资。1992-1998年,外商直接投资占72%。目前发展速度较快,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但分析我国目前利用外资规模尚未超过国际公认的警戒线标准。1997年的偿债率为7.3%,债务率为63.2%,均低于国际标准的20-25%和100%。动态规模也在合理的警戒线标准之内。今明年将是我国偿债高峰年份,估计其各项偿债指标也不会超出标准。所以,我国利用外资结构是合理的,规模是安全的。从当前世界资本总体流动来分析,我国利用外资规模尚小,只占5%,而美国占30%,德国占17%,日本占13%,英国占9%,法国占8%,加拿大占6%。世界资本主要在发达国家之间流动,占83%,发展中国家占17%。分析我国人均利用外资规模更小。1996年,人均利用外资美国为231美元,英国511美元,匈牙利451美元,秘鲁85美元,泰国35美元,中国只有31.5美元。中国利用外资规模小的原因是经济发展的内需不足。当前利用外资的主要问题分析有:

(一)利用外资闲置了内资

从理论上分析,利用外资只能是对内资的补充,不能是取代,更不能冲突闲置内资。我国目前国内投资和消费有效需求不足,居民银行储蓄存款大量增加,加上手持现金,目前已达7万亿元。这是一笔巨大的闲置内资,如果能将其中1/7转化为投资,就可大大缓解我国目前经济建设资金的不足。近年来,虽然经过数次降息,现又已开征利息税,但估计大量闲量的内资储蓄转化为经济建设的投资数量不会很大。因为我国目前金融体制改革滞后,资本市场不发达,缺乏这种转化的畅通渠道。其次,我国外汇储备也急剧增加,目前已达到1500多亿美元,超出国际公认合理标准的两倍多。这些闲置的外汇只好用来购买外国债券储存起来。目前,我国购买美国政府债券最多,为美国的最大债权国;余下的也只好存入香港的外国银行。结果,有的外商在香港借我们的外汇又到大陆来投资,被记者戏称之 拿中国人的钱去赚中国人的钱 ”。所以,要利用外资首先要利用好内资。从我国当前投资和消费有效需求不足,外汇储备不能很好利用的情况来看,没有大量引进外资的必要。

(二)对外资的优惠待遇破坏了市场公平竞争的运行机制

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对外资实行特殊的优惠政策,这对引进外资,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随着我国改革不断深化,市场经济体系逐渐确定的今天,外资优惠政策在整个改革和市场经济体系中就显得不适应了。它破坏了市场公平竞争的运行机制,使国内企业,尤其国有大中型企业处于极为被动的局面。给外资企业超国民待遇,如税收优惠,价格优惠和生产经营管理方面的优惠等。外资企业依靠其本身强大的财力,并借助中国政府给予的这些特殊优惠政策,在我国迅速发展壮大,形成不公平的市场竞争条件,占有了市场,冲击我国名牌产品,挖走国内技术骨干,使国内企业极为被动,甚至破产,工人大批下岗,社会保险业又不健全,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安定。

外资企业品牌产品占领了相当一部分我国市场,挤占了民族工业的市场份额。从具体的产品市场占有率来看,越来越多的行业中外商企业的品牌占了上风。一个又一个的行业,大片大片的市场被外商牢牢控制住,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国内企业的生存发展。我国毕竟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的国内企业同国外竞争对手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强弱差距,这种差距使我们不可避免地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处于不平等竞争地位。因此,在一定时期,一定领域,对民族工业实行一定的保护政策是必要的。

(三)外资投向不合理,加剧了我国产业结构和地区结构的失衡

只注重引资量,忽略了引资质和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这种非理性的引资心态,在当前合理利用外资中起着强烈的误导作用,加剧了我国产业结构和地区结构的失衡(见表1和表2)。表1 我国分行业利用外资直接投资协议额及比重行业19951996金额亿美元比重%金额亿美元比重%农林牧渔水利17.41.911.41.6工业616.567.5504.468.9交通运输邮电17.01.920.02.7房地产178.419.5128.517.5其他行业83.59.268.59.2总计912.8100.0732.8100.0资料来源:1997年统计年鉴从上表可见,我国急需发展的农业,利用外资直接投资最少,一直在2%左右徘徊;工业比重占的最大,房地产也很高,加剧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失衡。表2 我国利用外资的地区差异地区利用外资比重%1985-***5累计人均利用外资美元/人东部沿海12省区90.0688.5585.5387.44264.36中部9省区5.638.0610.698.4929.62西部9省区

4.323.393.784.0622.02全国31.7

4可见,我国利用外资投向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12省区,中部和西部所占比重小,加大了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外资投向产业结构和地区结构不合理,表明我国通过利用外资来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布局的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并未实现,相反却加大了差距和发展的不平衡。

(四)引进外资技术含量低,消化不足,重复引进现象严重

当代经济竞争,已从资本实力转向技术实力,技术进步和创新是产业升级的有效途径,这也是我国引进外资的核心。但优惠政策对中小资本直接投资有极大的吸引力,造成来华投资大多数是中小外商,其技术实力不强,资本又有限,往往着眼短期的加工项目,技术含量低;属于技术含量高的国际先进技术的大项目不多,1995年统计只占0.8%。引进技术设备多为适用技术,先进技术很少。我国引进外资主要是港澳台,占58.3%,美国占

8.7%,日本占5.8%,新加坡占1.8%,德国占1.4%,英法加拿大和荷兰只占0.4-0.6%。大量港澳台中小资本多,技术档次低,对我国技术进步影响不大。一些大的跨国公司目前进入我国的还不多,少数几家也只是转让适用技术,不转让开发技术。我们甚至还引进了一些落后技术,重复引进也多,轨钢技术设备和家电生产线均有重复引进。尤其是家电生产线,不同企业从不同国家不同公司同时引进,多达20~30套,目前生产能力普遍过剩,浪费了大量的国家外汇,很不符合我们的国情。同时,我国往往只注重技术引进,不注重引进技术的消化创新,国际上公认的技术引进费与消化费的合理比例为1:10;我国目前只有1:2.5。日本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也大量引进技术,但只引进一套,很注意消化仿造,直至创新,技术引进费与消化费之比为1:12。日本走过了技术引进 —— 消化仿造 —— 技术创新 —— 最后到技术出口的发展道路,很值得我们的借鉴。

(五)管理问题

目前我国利用外资管理也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有:

1、国有资产大量流失

我国国有企业在与外商合资时不按规定进行资产评估,低估甚至不估;中方往往只按帐面净值折算入股,或只评有形资产不评无形资产,造成我国国有资产大量流失。而中方无形资产,名牌商标的损失更为惨重。我国现有20多万家 “ 三资 ” 企业,有90%使用外方商标,合资企业又花大量广告费,使洋品牌名扬四海,而中国名牌早已被挤入角落。

2、偷漏税现象严重

一些不法外商利用我国法制尚不健全,采取高价进原料、设备,低价出口成品逃避税收,使企业应上缴国税和中方应分享的利润转移到外商手里,造成企业虚亏实盈的局面。据统计,全国外商企业亏损面在40-50%之间,其中约70%属于帐面上假亏。有的外商利用我国一些经济特区三年免税的优惠政策搞短期小项目投资,三年后就转移,到处流串,偷税漏税。还有一些外商利用我国优惠政策搞 “ 假投资 ” ,他们利用外资企业的名称,骗取国内银行贷款和用企业资金充抵外汇投资,转嫁投资风险,给中方造成严重损失。

3、近几年外商纷纷并购我国国有企业,企业降低其投资成本,节省时间,利用我国国有企业原有销售渠道打开并占领中国市场,给我国造成重大损失。

二、当前应采取的主要对策

(一)应先利用好内资

从当前我国投资、储蓄和外汇储备来分析,均没有大量利用外资的必要。要利用外资首先要利用好内资。为此,要加速金融体制改革与创新,加速银行商业化进程,健全资本市场,尤其是证券市场,增加金融产品种类,扩宽储蓄转化投资渠道;应允许私人以基金会的组织形式参入金融活动,增强市场活力,充分利用好内资。金融改革开放,首先要对内开放,老百姓不能只有存款权,没有贷款权;要拓宽直接投资渠道,丰富股票、债券等的发行品种,只有通过多样化的投资渠道,方能使储蓄有效地转化为投资,变高储蓄率为高投资率,充分利用我国的外汇储备,确保资本金这一稀缺资源在我国不闲置浪费,而得到合理配置和利用。在内资得到合理、充分、有效利用的基础上,经济建设所需资金缺口再由外资弥补。

(二)实行市场一体化原则

市场经济的实质是竞争经济,各参与主体应机会均等地参与公平竞争。优惠待遇、超国民待遇,违背了市场公平竞争原则,使各参入主体不能均等地按统一市场价格取得生产要素和出售商品,并公平地承担各种税负。因此,我国必须逐步取消外资的各种优惠待遇,实施市场一体化原则,这也有利于我国早日加入世贸组织(WTO)。因为,WTO要求成员国对内外企业要一视同仁。现在外资企业在经济特区头三年免税,以后只要纳15%的所得税,而在其他地区均为33%,从1998年4月1日起,合资企业进口生产设备不再享受免税待遇。这样,可以将外资企业投资行为引向更加成熟和合理。因为,一个法制健全、稳定、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吸引力远远超过短期内对外资的优惠政策。二战后,发达国家之间的相互直接投资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其对发展中国家投资的增长速度就是例证。

(三)按我国产业政策利用外资,改变目前产业结构和地区结构的失衡状况今后利用外资都应符合我国的产业政策和地区投向。

1、引进外资,要着重于提高引进技术的质量,优化产业结构,应大力引进深加工工业和技术密集型项目,如电子、机械、仪器仪表、工业设备、医药、建材等。努力实现向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项目转移,改变目前一般加工工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占主导地位的局面。

2、引导外资投向农业、交通、能源等基础产业,投资于化工、机械、汽车等支柱产业,计算机、通讯等高新技术领域和国有企业的技术改造项目。

3、适当放宽外资进入第三产业的限制。目前外资准入自由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我们应顺应这种潮流,引进外资投入,以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近年来,我国金融、保险、外贸、商业、通讯、航空、运输等第三产业虽然有部分外资进入,但限制很严,开放度很低;应有计划,有步骤适当放宽,促其深化改革,使我国利用外资投向结构合理化。

4、加快中西部的引进外资工作一要改善中西部地区的投资环境,改善其能源、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二要适当扩大中西部地区开放范围和幅度,可利用中西部地区劳动力多,资源丰富等特点,来引导外资企业中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一般加工工业投向中西部。一些以某种资源为基础的初加工和深加工的大型项目,也可以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三要在政策上对中西部地区实行优惠,放宽其引进外资的审批权限。

5、重视我国投资软环境的改善近廿年来,我国投资硬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筹集了大量资金加强了基础、交通运输和通讯设备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当前投资环境存在的主要矛盾已从硬环境转向软环境,一些政府或执法部门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对外资企业乱收费、乱摊派、乱干预和乱执法等现象。外资企业,特别是一些跨国公司或大财团,他们大多来自市场经济国家或地区,熟悉和习惯于法制化经济,对于上述人为形成的不良投资环境大多望而怯步,影响我国合理利用外资,应注重加以改善。

(四)加强对国有资产的评估与监管,目前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明确国有资产部门是合资合作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管理的专职机构,理顺产权关系,克服多头管理,无人负责的现象。

2、进一步完善价格评估体系,对外商投资的实物要进行客观的估价或折价,对于估价比较困难的无形资产,应制定其在注册资本比例上有一定的限额。

3、加强立法,完善法律条款,对 “ 合资企业法 ” 与 “ 公司法 ” 不一致的条款,应尽快通过立法程序予以修订。加强对国有资产收益的管理、监督和检查。

4、完善外资管理体系,加强对外资全面及全过程的管理。多年来,我们只注重外资引进的前期管理,如立项审批等,却忽视了立项后的跟踪监督和后期管理;由此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外商在立项审批阶段所承诺的技术设备和资本到位远达不到,中方在配套资金和配套设备方面做出的承诺不能按期履行完成等。因此,应加强对外资的全面和全过程管理。不仅要在审批过程中严格把关,使其投向符合我国产业政策导向意图,同时应加强对外资经营阶段的检查监督,督促其兑现所承诺的技术水平,外销比例、资金和设备到位,同时也督促中方企业在技术消化与技术改造方面的配套资金到位。

(五)为启动内需,目前可考虑实施投资减免税的优惠政策

投资减免税是世界很多国家采用启动内需,鼓励投资,促进消费,加速经济发展的有效政策措施。我国目前国内需求不足,可以考虑利用税收杠杆来促进投资,扩大消费,实施投资减免税的优惠政策。即国家允许企业投资全部或按比例部分列入成本,从而使其应向国家缴纳税额下降,增大企业收入,刺激企业投资。

主要参考文献:〔1〕杨惠敏:试论我国的外资膨胀与内资闲置问题,辽宁财专学报,99·3;〔2〕苏益:中国外债规模与技术引进问题分析研究,中国跨世纪改革论坛,中国改革出版社,1999;〔3〕黄景:我国利用外资成本分析与对策,国际贸易问题,98

作者:苏 益(辽宁财政高等专科学校)

第五篇:论我国利用外资问题及其对策

论我国利用外资问题及其对策

http://lw.chinaue.com 2008-9-24 15:13:17 中国大学生网 我要评论(0)

牌产品占领了相当一部分我国市场,挤占了民族工业的市场份额。从具体的产品市场占有率来看,越来越多的行业中外商企业的品牌占了上风。一个又一个的行业,大片大片的市场被外商牢牢控制住,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国内企业的生存发展。我国毕竟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的国内企业同国外竞争对手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强弱差距,这种差距使我们不可避免地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处于不平等竞争地位。因此,在一定时期,一定领域,对民族工业实行一定的保护政策是必要的。

(三)外资投向不合理,加剧了我国产业结构和地区结构的失衡

只注重引资量,忽略了引资质和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这种非理性的引资心态,在当前合理利用外资中起着强烈的误导作用,加剧了我国产业结构和地区结构的失衡(见表1和表2)。表1 我国分行业利用外资直接投资协议额及比重行业19951996金额亿美元比重%金额亿美元比重%农林牧渔水利17.41.911.41.6工业616.567.5504.468.9交通运输邮电17.01.920.02.7房地产178.419.5128.517.5其他行业83.59.268.59.2总计912.8100.0732.8100.0资料来源:1997年统计年鉴从上表可见,我国急需发展的农业,利用外资直接投资最少,一直在2%左右徘徊;工业比重占的最大,房地产也很高,加剧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失衡。表2 我国利用外资的地区差异地区利用外资比重%1985-***5累计人均利用外

资美元/人东部沿海12省区90.0688.5585.5387.44264.36中部9省区5.638.0610.698.4929.62西部9省区4.323.393.784.0622.02全国31.7可见,我国利用外资投向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12省区,中部和西部所占比重小,加大了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外资投向产业结构和地区结构不合理,表明我国通过利用外资来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布局的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并未实现,相反却加大了差距和发展的不平衡。

(四)引进外资技术含量低,消化不足,重复引进现象严重

当代经济竞争,已从资本实力转向技术实力,技术进步和创新是产业升级的有效途径,这也是我国引进外资的核心。但优惠政策对中小资本直接投资有极大的吸引力,造成来华投资大多数是中小外商,其技术实力不强,资本又有限,往往着眼短期的加工项目,技术含量低;属于技术含量高的国际先进技术的大项目不多,1995年统计只占0.8%。引进技术设备多为适用技术,先进技术很少。我国引进外资主要是港澳台,占58.3%,美国占8.7%,日本占5.8%,新加坡占1.8%,德国占1.4%,英法加拿大和荷兰只占0.4-0.6%。大量港澳台中小资本多,技术档次低,对我国技术进步影响不大。一些大的跨国公司目前进入我国的还不多,少数几家也只是转让适用技术,不转让开发技术。我们甚至还引进了一些落后技术,重复引进也多,轨钢技术设备和家电生产线均有重复引进。尤其是家电生产线,不同企业从不同国家不同公司同时引进,多达20~30套,目前生产能力普遍过剩,浪费了大量的国家外汇,很不符合我们的国情。同时,我国往往只注重技术引进,不注重引进技术的消化创新,国际上公认的技术引进费与消化费的合理比例为1:10;我国目前只有1:2.5。日本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也大量引

进技术,但只引进一套,很注意消化仿造,直至创新,技术引进费与消化费之比为1:12。日本走过了技术引进 —— 消化仿造 —— 技术创新 —— 最后到技术出口的发展道路,很值得我们的借鉴。(五)管理问题

目前我国利用外资管理也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有:

1、国有资产大量流失

我国国有企业在与外商合资时不按规定进行资产评估,低估甚至不估;中方往往只按帐面净值折算入股,或只评有形资产不评无形资产,造成我国国有资产大量流失。而中方无形资产,名牌商标的损失更为惨重。我国现有20多万家 “ 三资 ” 企业,有90%使用外方商标,合资企业又花大量广告费,使洋品牌名扬四海,而中国名牌早已被挤入角落。

2、偷漏税现象严重

一些不法外商利用我国法制尚不健全,采取高价进原料、设备,低价出口成品逃避税收,使企业应上缴国税和中方应分享的利润转移到外商手里,造成企业虚亏实盈的局面。据统计,全国外商企业亏损面在40-50%之间,其中约70%属于帐面上假亏。有的外商利用我国一些经济特区三年免税的优惠政策搞短期小项目投资,三年后就转移,到处流串,偷税漏税。还有一些外商利用我国优惠政策搞 “ 假投资 ” ,他们利用外资企业的名称,骗取国内银行贷款和用企业资金充抵外汇投资,转嫁投资风险,给中方造成严重损失。

3、近几年外商纷纷并购我国国有企业,企业降低其投资成本,节省时间,利用我国国有企业原有销售渠道打开并占领中国市场,给我国造成重大损失。

二、当前应采取的主要对策

(一)应先利用好内资

从当前我国投资、储蓄和外汇储备来分析,均没有大量利用外资的必要。要利用外资首先要利用好内资。为此,要加速金融体制改革与创新,加速银行商业化进程,健全资本市场,尤其是证券市场,增加金融产品种类,扩宽储蓄转化投资渠道;应允许私人以基金会的组织形式参入金融活动,增强市场活力,充分利用好内资。金融改革开放,首先要对内开放,老百姓不能只有存款权,没有贷款权;要拓宽直接投资渠道,丰富股票、债券等的发行品种,只有通过多样化的投资渠道,方能使储蓄有效地转化为投资,变高储蓄率为高投资率,充分利用我国的外汇储备,确保资本金这一稀缺资源在我国不闲置浪费,而得到合理配置和利用。在内资得到合理、充分、有效利用的基础上,经济建设所需资金缺口再由外资弥补。

(二)实行市场一体化原则

市场经济的实质是竞争经济,各参与主体应机会均等地参与公平竞争。优惠待遇、超国民待遇,违背了市场公平竞争原则,使各参入主体不能均等地按统一市场价格取得生产要素和出售商品,并公平地承担各种税负。因此,我国必须逐步取消外资的各种优惠待遇,实施市场一体化原则,这也有利于我国早日加入世贸组织(wto)。因为,wto要求成员

国对内外企业要一视同仁。现在外资企业在经济特区头三年免税,以后只要纳15%的所得税,而在其他地区均为33%,从1998年4月1日起,合资企业进口生产设备不再享受免税待遇。这样,可以将外资企业投资行为引向更加成熟和合理。因为,一个法制健全、稳定、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吸引力远远超过短期内对外资的优惠政策。二战后,发达国家之间的相互直接投资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其对发展中国家投资的增长速度就是例证。

(三)按我国产业政策利用外资,改变目前产业结构和地区结构的失衡状况今后利用外资都应符合我国的产业政策和地区投向。

1、引进外资,要着重于提高引进技术的质量,优化产业结构,应大力引进深加工工业和技术密集型项目,如电子、机械、仪器仪表、工业设备、医药、建材等。努力实现向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项目转移,改变目前一般加工工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占主导地位的局面。

2、引导外资投向农业、交通、能源等基础产业,投资于化工、机械、汽车等支柱产业,计算机、通讯等高新技术领域和国有企业的技术改造项目。

3、适当放宽外资进入第三产业的限制。目前外资准入自由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我们应顺应这种潮流,引进外资投入,以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近年来,我国金融、保险、外贸、商业、通讯、航空、运输等第三产业虽然有部分外资进入,但限制很严,开放度很低;应有计划,有步骤适当放宽,促其深化改革,使我国利用外资投向结构合理化。

4、加快中西部的引进外资工作一要改善中西部地区的投资环境,改善其能源、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二要适当扩大中西部地区开放范围和幅度,可利用中西部地区劳动力多,资源丰富等特点,来引导外资企业中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一般加工工业投向中西部。一些以某种资源为基础的初加工和深加工的大型项目,也可以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三要在政策上对中西部地区实行优惠,放宽其引进外资的审批权限。

5、重视我国投资软环境的改善近廿年来,我国投资硬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筹集了大量资金加强了基础、交通运输和通讯设备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当前投资环境存在的主要矛盾已从硬环境转向软环境,一些政府或执法部门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对外资企业乱收费、乱摊派、乱干预和乱执法等现象。外资企业,特别是一些跨国公司或大财团,他们大多来自市场经济国家或地区,熟悉和习惯于法制化经济,对于上述人为形成的不良投资环境大多望而怯步,影响我国合理利用外资,应注重加以改善。

(四)加强对国有资产的评估与监管,目前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明确国有资产部门是合资合作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管理的专职机构,理顺产权关系,克服多头管理,无人负责的现象。

2、进一步完善价格评估体系,对外商投资的实物要进行客观的估价或折价,对于估价比较困难的无形资产,应制定其在注册资本比例上有一定的限额。

3、加强立法,完善法律条款,对 “ 合资企业法 ” 与 “ 公司法 ” 不一致的条款,应尽快通过立法程序予以修订。加强对国有资产收益的管理、监督和检查。

4、完善外资管理体系,加强对外资全面及全过程的管理。多年来,我们只注重外资引进的前期管理,如立项审批等,却忽视了立

项后的跟踪监督和后期管理;由此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外商在立项审批阶段所承诺的技术设备和资本到位远达不到,中方在配套资金和配套设备方面做出的承诺不能按期履行完成等。因此,应加强对外资的全面和全过程管理。不仅要在审批过程中严格把关,使其投向符合我国产业政策导向意图,同时应加强对外资经营阶段的检查监督,督促其兑现所承诺的技术水平,外销比例、资金和设备到位,同时也督促中方企业在技术消化与技术改造方面的配套资金到位。

(五)为启动内需,目前可考虑实施投资减免税的优惠政策

投资减免税是世界很多国家采用启动内需,鼓励投资,促进消费,加速经济发展的有效政策措施。我国目前国内需求不足,可以考虑利用税收杠杆来促进投资,扩大消费,实施投资减免税的优惠政策。即国家允许企业投资全部或按比例部分列入成本,从而使其应向国家缴纳税额下降,增大企业收入,刺激企业投资。

主要参考文献:〔1〕杨惠敏:试论我国的外资膨胀与内资闲置问题,辽宁财专学报,99·3;〔2〕苏益:中国外债规模与技术引进问题分析研究,中国跨世纪改革论坛,中国改革出版社,1999;〔3〕黄景:我国利用外资成本分析与对策,国际贸易问题,98

作者:苏 益(辽宁财政高等专科学校)

利用外资,也称引进外资,是指一个国家有选择地使用或引进另一个国家的资金、机器设备、技术以及其他无形资产。它是中国对外开放和加快市场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主动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举措。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中国的投资环境和市场运行环境的日益改善,对外开放区域的不断扩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商来华投资,我国利用外资的成效十分显著,已经形成了全方位利用外资的新格局。2002 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利用外资最多的国家,2008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高达743.74亿美元,同比增长39.85%,外商投资已遍及第一、二、三产业的几乎所有行业。至2009..

下载论我国贫富分化问题的影响与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我国贫富分化问题的影响与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房企马太效应:业绩“贫富分化”加剧

    房企马太效应:业绩“贫富分化”加剧 导读:在千亿房企阵营里,已经发布年报的三家企业,尽管各家净利润均突破百亿元,但盈利增幅无一不现下滑势头。 日前,恒大地产(03333,HK)发布2014年......

    论我国企业预算执行力的问题与对策

    论我国企业预算执行力的问题与对策引言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全面预算管理在我国起步较晚,对全面预算管理的探索与实践始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因此无论是理论界或是实务界,对......

    关于当今大学生中贫富分化现象的调查报告

    关于当今大学生中贫富分化现象的调查报告 贫富差距扩大已是当代中国社会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我国基尼系数已突破国际公认的0.40的贫富差距警戒线。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

    论我国城市水资源短缺问题及对策

    论我国城市水资源短缺问题及对策 [摘要]我国城市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城市节水迫在眉睫。本文介绍了我国城市水资源现状、问题及措施。 [关键词]城市水资源,节水措施,展望......

    论我国企业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浅谈我国企业统计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摘 要:统计工作是企业管理中的一项基础工作。它是对企业实行科学管理,监督整个企业活动的重要手段,是企业制定政策和计划的主要依据。目前......

    论我国征税问题与解决方法

    论我国征税问题与解决方法 摘要: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只有保证财政收入的可持续增长才能切实保证国家财政项目的可持续性,而税收征管是实现税收收入调节税收收入分配......

    论我国社会保障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我国社会保障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内容摘要] 社会保障是国家或社会依法建立起来的、具有经济福利性的国民生活保障与社会稳定系统,担负着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

    论我国行政执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 毕业论文 题 目 论我国行政执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姓名 李亚楠 教育层次 专 科学号 097050115 分校 邯郸电大专业 行政管理 教 学 点 邯郸电大指导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