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科技部连发6项“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
科技部连发6项“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
时间:2012年04月25日 08:24:23 中财
网
科技部4月24日连发6项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分别是智能制造、服务机器人、绿色制造以及洁净煤技术、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规划进一步明确了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和新型清洁能源产业的新兴产业的战略地位。
从此次密集发布的装备制造业科技规划来看,智能化、绿色化、自动化成为未来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科技突破的重点方向。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薛胜文表示,高端装备制造业科技创新必须走专业化和精细化的道路。《智能制造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提出,全面开展智能制造技术研究将是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核心内容和促进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必然。规划明确,十二五期间,我国将突破智能制造基础技术与部件、攻克一批智能化装备,重点突破箱体类精密工作母机、工程机械、石化装备、复合材料加工装备、新能源装备等智能化装备,发展和培育一批高技术产值超过100亿元的核心企业。
节能降耗、绿色低污染是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科技突破的一个重要方向。《绿色制造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就提出,以需求为重点,明确突破绿色设计、节能减排工艺、绿色回收资源化与再制造、绿色制造技术标准等关键共性技术,发展和培育50家以上绿色化装备制造大型骨干企业,建设一批国家工程实验室。
自动化也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点发展方向,服务机器人正是现代高端装备制造前沿技术研究最活跃的领域之一。《服务机器人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提出,我国将努力打造若干服务机器人龙头企业,把服务机器人产业培育成我国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服务机器人的全球市场规模正在快速扩大,据国外最新权威预测,服务机器人的产值将由2010年的171亿美元增加到2025年的517亿美元。
新能源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备受业界瞩目,但是目前都存在产业化困局。《洁净煤技术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中提到,“十一五”期间,我国共计投入约800亿元进行先进煤转化技术工业示范,但由于尚有较多关键技术需要科技支持,大规模工业化核心技术和装备的国产化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我国将重点突破煤炭提质与资源综合利用、高效洁净燃煤发电、煤基洁净燃料、高效燃煤与工业节能等核心技术。相同的情况也出现在更为清洁的风力和太阳能发电领域。《风力发电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称,虽然我国风电装机规模迅速增长,但在如何利用规模化储能降低风电的不确定性以及带动风电产业化发展方面还有待提高。此外,《太阳能发电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还提到,我国太阳能产业化发展主要受制于光伏电池的原材料价格高企,而我国太阳电池关键配套材料产业的发展相对落后,很多材料都要依赖进口。此外,由于缺乏系统设计能力和集成技术,高温聚光、吸热和储热技术不成熟,我国目前还没有商业化运营的太阳能热发电站。为此,规划明确,在十二五期间将初步建立太阳能发电国家标准体系和技术产品检测平台,形成我国完整的太阳能技术研发、装备制造等体系,加快整个产业上下游的整合研发、生产。
第二篇:医院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
“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蓬勃发展,科学和技术日益成为医院发展与建设的竞争焦点,我院积极倡导“科技兴院,人才兴院、服务兴院”,十分重视医院内涵建设,突出专科特色,抓好人才培养,推动重点专科发展,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推动医院科技进步,特制订“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
一、加强重点专科建设,促进医疗技术水平提高。
加强医院的重点专科建设,逐步形成优势和特色,增强医院的综合实力,是医院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我院确立了骨科、外二科、内三科为重点建设专科,目前已初具优势,到2015年,各重点专科将建成融医疗、科研、教学、预防为一体,在市内及周边县享有较高声誉的特色专科。今后5年,医院将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优先满足重点专科发展的需要。
1、优先安排重点专科人员外出进修和学术交流,鼓励和支持学科带头人外出考察,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使他们了解本学科国内外最新进展和学术动态。
2、优先满足和培养重点专科人才,根据重点专科梯队需要,对学科带头人,在进修、深造、科研等方面给予优先安排,为他们掌握高尖技术创造良好环境。定期邀请广西区内、外三级医院的专家教授来我院会诊、手术、讲课。明确要求重点专科的医疗骨干充分掌握本学科最先进的诊疗技术,熟练解决本学科的疑难病症。
3、优先考虑重点专科设备配置,在一定的资金范围内,首先保证重点专科设备的更新,添置。今后5年,医院准备添置新一代CT,1
DR机,进口自动生化分析仪以及现代分子生物学PCR等新技术、新设备,为重点专科提供新的检测手段。口腔科装备4台先进的全电脑控制的连体式牙科综合治疗机、铸造机、烤瓷炉、种植机、光固化机、超声波洁牙机等系列国产、进口成套的配套性设备,外二科购置弹道碎石仪、内三科增配血液透析仪等先进设备,为开展各种高难度专科医疗服务提供可靠保证。努力开创一种“院有重点,科有特长,人有专长”的欣欣向荣的新局面,为医院技术水平的提高增添活力。
二、积极培养人才,努力提高全员素质。
人才是科学技术的载体,市场竞争、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科技兴院,关键是提高医务人员的素质,积极为科技人员的成长创造良好环境。在人才培养和提高全员素质方面,我们将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1、注重继续教育,继续教育是一项关系到提高医院各级人员整体素质和医疗技术水平的重要工作。我们将根据我院卫技人员的现状和业务特点,分层次地制定全院继续教育实施规划。对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卫技人员、各科主任,继续教育的重点放在使他们了解国内外最新进展和动态,重点安排他们参加各类学术活动和参观考察,对于各科中青年业务骨干则有计划有目的安排外出进修学习,以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并由医院承担外出进修人员的工资和其他福利待遇,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对学历层次较低的卫技人员,医院鼓励他们参加成人高考和自学考试,以提高他们的素质。
2、抓好业务人员的基础培训。对中青年卫技只员从抓基本素质入手,通过举办基础授课,专题讲座、操作练习、书面考试等方法,强化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医教科、护理部每年组
织医护人员进行专科、专项技术训练,定期组织“三基”考试,通过组织“三基”学习,训练和考核,巩固医务人员的基础理论,提高他们实际操作能力。进一步落实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内容和要求,较快地提高中青年医技人员的业务水平,使优秀人才尽快脱颖而出。
三、重视科学研究,促进科技兴院。
科学技术是医院发展的根本动力,医院间的竞争最终是技术和质量的竞争。今后5年,我院将加大对科研的投入和管理力度,使科研工作得到发展。各学科带头人要具有较强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能够独立设计完成科研课题,制定完善《关于论文奖励的规定》《关于科研管理的规定》,对在各级刊物上发表论文的第一作者分别给予奖励,对有科研课题并取得科研成果者,将给予重奖,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使科研管理制度日臻完善,调动全院卫技人员积极性,促进我院科研工作的发展。
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完善,医疗保障制度进一步深入,给我们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将不断的解放思想,积极进取,认真贯彻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及全国技术创新大会精神,依靠科技进步,努力将我院建设成为具有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综合医院。
2011年1月
第三篇:县“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
县“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共1字
为深入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努力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特制定本规划。
一、我县科技发展现状及历史背景
(一)“十一五”科技发展成效回顾
“十一五”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和各级各方的支持配合下,全县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深入推进科技进步与发展,科技实力与水平逐步提升,有效地促进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十二五”科技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1、科技环境明显改善。“十一五”以来,各级党政坚持把科技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不断健全领导体制,完善工作机制,全社会科技意识普遍增强,形成了党政重视、部门配合、企业支持、社会参与的“四位一体”科技工作格局,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学科学、用科学正逐步成为风尚。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贯彻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实施意见》、《关于印发县科技特派员工作的通知》、《关于印发县“十一五”科普工作规划》、《关于印发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办法的通知》、《关于印发加强自主创新 加速科技进步 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印发县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的通知》和《关于进一步加强科技体系建设的决定》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为科技工作的健康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设立了科技研发费和科技创新基金,确保了科技投入的逐年增长。
2、科技实力逐步增强。根据“一二三产业互动,城乡经济共融”的发展思路,大力引进实用科学技术,科技推广、创新体系逐步完善,科技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十一五”以来,全县评定科技成果25项,其中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15项。获得国家专利46项,引进运用科技成果238 项,有效地促进了三次产业的持续、快速、协调发展。一是工业科技发展势头良好。形成了医药、机械加工、电子、精细化工、建材、农副产品加工的大工业园区格局。目前,全县共引进高新技术企业3户,产值达22500万元。二是农业科技成效明显。“十一五”以来,我县开展了统筹城乡科技发展行动、科技富民强县推进行动、全省现代节水农业示范县、成功创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等重大专项行动,—顺利通过全国科技进步县考核。几年来,全县共推广新品种426个,新技术186项,建基地78个,科技示范户12万户。三是项目争取工作成效显著。全县累计争取国家、省农业科技项目35个,经费366万元。通过项目实施,一批拥有自主创新的新产品、新技术得到推广应用,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3、科技服务体系日趋健全。一是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全县共有科技人才10952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518人,中级职称3307人,初级职称4588人,其他2539人。在这些人员中,教学人员6703人,卫生技术人员1634人,工程技术人员234人,农业技术人员620人,其他人员1761人。二是对外交流与合作力度不断增强。突出企业技术创新、推广主体地位,先后与四川大学、省农科院、西南大学省畜牧科学研究院等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聘请专家、教授和技术人员深入企业传授科技知识,开展疑难诊断。三是科技特派员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充分利用他们技术优势和信息资源,建立起一个高中低搭配、洋专家与“土专家”相结合的“金字塔”型服务网络,为县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建设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几年来,全县科技特派员共建立各类示范基地42个,举办培训班300余场(次),培养农村实用人才30000余人(次),带动近50000户农户发家致富。
4、科普宣传工作的显示度不断提升。我县十分重视科普工作,成功创建为省级科普示范县。近几年来,广安市市委、市政府先后4次将科普宣传活动启动仪式放在我县开展,每次活动都效果明显,领导满意,群众欢迎。我县科普工作正逐步迈入规范化轨道,做到了每场科普宣传工作四有,即有新技术新产品展示、演示,有专家讲座,有主要宣传内容的展板、挂图,有重点推广产品送给当地群众。
5、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完善了有关知识产权工作方面的制度,加强专利执法工作,认真受理、调解专利纠纷投诉,有效地维护了专利权人的合法权益。每年定期与县工商、公安、文体、新华书店、质量技术监督局等单位开展了以保护知识产权为主要内容的联合清查行动,几年来,共查处盗版书籍余册,盗版影碟近5000盘,调解专利侵权纠纷3件,维护了正常的市场秩序。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建县时间短,科技基础薄弱,科研能力先天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技事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一是科技人才匮乏。二是政策性投入严重不足,制约事业健康发展。三是研发基础力量薄弱。全县没有综合性大学和具有一定规模的科研机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四是高新技术产业实力不
强,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带动能力较弱。五是技术市场发育滞后,知识产权意识不强。六是农技推广体系缺失,农技推广运行机制有待激活与完善。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县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必须逐步加以解决。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为指针,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树立抓科技促经济,统筹城乡科技发展理念,以引进推广、再创改进为核心,以提升传统工业、建设现代农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支撑,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打造强势产业集群,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加快社会和谐建设,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1、统筹发展与突出重点原则。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统筹产业特色和经济基础等方面因素,科学合理地确定三次产业科技发展重点,加强整合集成,实现重点突破。
2、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结合原则。强化政府的组织、协调和导向作用,加大对科技工作投入力度,加强共性关键技术的协作攻关。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科技要素优化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以及企业科技创新、广大农民技术推广运用的主体作用,积极探索和完善多元化投入机制。
3、实事求是原则。立足实际,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整体推进。
4、市场导向原则。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科技资源,运用市场竞争与合作机制,提高科技活动效率,全面推进科技健康发展。
5、引进创新原则。坚持引进应用与自主创新并举,以引进创新为主,把坚持自主研发与引进消化、再创研发有机结合,不断提高产业科技含量。
6、以人为本原则。健全激励机制,积极实施“招才引智”战略,坚持把培养本地人才与引进高学识、高技术的科技人才相结合,构建人才培养体系,涵养人才“洼地”,切实发挥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核心作用。
7、普及推广原则。整合全县科普力量,创新科普形式,拓展科普领域,建立长效、稳定的科普工作机制,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科技宣传培训工作体系与格局,大力增强全民的科技意识,提升全社会的科技素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二)总体要求
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加快建设创新体系,增强引进消化和再创改进能力,努力增强全民科技意识和全社会科技素质,为促进我县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促进结构优化升级和产业技术进步,提高全县经济整体竞争力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推动城乡经济又好又快增长,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促进社会和谐,加快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
(三)主要目标
1、科技水平显著提高。到2015年,综合科技实力达到全市中等以上水平,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显著提高,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
2、区域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初步建立以市场为基础,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科技中介机构为纽带,产业结构优化,区域布局合理的科技创新格局,技术推广和技术服务体系更加完善。
3、知识产权战略稳步推进。到2015年,全县知识产权意识普遍提高,法规政策体系更加完善,执法、管理和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显著增强,自主知识产权工作水平和拥有量明显提升,知识产权制度对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和社会建设的促进作用充分显现。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年均增长12%以上,企业专利申请比例提高到30%以上。
4、支撑引领作用明显提升。围绕全县三次产业发展重点,着力引进研发运用重大关键技术,为三次创业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一是为现代工业提供科技支撑。机械、化工、建材、农产品加工等主要行业生产技术达到国内中等水平,部分技术达到国内同期先进水平,高新技术产业实施较大发展。到2015年,全县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家,每年新推广科技成果10项以上,高新技术产值占全县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20%以上。
二是为现代农业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证。大力引进推广粮油、畜禽、水果、蔬菜等农业新品种,加快实施“种子工程”,大幅提升农业良种覆盖率。以规模发展为重点,以产业化经营为带动,大力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加速引进农产品贮藏保鲜和深加工技术,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加速建设现代农业。“十二五”期间,组织实施农业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项目360项,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3个,发展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40个,培育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20家,组建科技创新服务机构5家,培训农民25万人次。到2015年,把我县建设成为四川东部高效生态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示范区;主要动植物良种及种植、养殖技术的覆盖率达到95%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以上。
三是为社会事业发展提供保障。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特别是在人口控制、医药卫生、环境保护、信息技术、交通运输、邮电通讯、教育文体、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把建设为经济繁荣、科技发达、社会文明的丘区强县。
5、科技人才队伍实力逐步增强。大力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全县接受科技普及培训的企业职工、农村劳动力比例大幅提升,农民技术员数量显著增加。建立引进外地优秀人才的“绿色通道”,着力引进紧缺实用的高级科技人才。
6、崇尚科学的氛围更加浓烈。在中小学生中大力加强科学知识普及教育,引导建立多形式、多层次的成人教育工作机制与培训体系,大力加强企业职工、社区再就业人员和农民群众的技术培训,面向全社会大力宣传科学思想,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积极鼓励研发创新,弘扬首创精神,大张旗鼓地宣传科技成果典型,在全社会形成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浓烈氛围。
三、重点发展领域
(一)工业科学技术
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依托资源优势培育支柱产业,依托工业集中区发展产业集群,依托大项目提升工业科技水平。以国家产业政策为依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实施引进创新为动力,以提高效益为目的,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业,大力支持开发核心关键技术,为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1、建材。推广高档建筑陶瓷、卫生陶瓷生产技术,大力发展生态建材技术和产品。研究、引进建材工业窑炉节能、余热利用等核心技术,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
2、机械加工。依托工业集中区,大力发展机械加工业,积极支持弹簧、钜力弹簧、恒立机械等一批机械加工企业技术创新,引进数字化、智能化机械制造技术,推广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制造等信息化技术,大力发展摩托车、汽车配件、机械设备及零配件等产品数控生产技术。坚持依托重庆,面向全国,大力建设机械工业配套基地。
3、生物技术。依托科伦、中药饮片厂、特曲的技术力量,加强与大专院校、科技院所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县医药、酿造企业的开发能力和技术水平。
4、农产品深加工。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技术,推广现代食品工业生产的膜分离、超临界萃取、无菌加工和包装等关键技术。大力发展粮食、畜禽、水果、蔬菜、食用菌、中药材等农产品储藏、保鲜、运输和深加工技术,引进功能性食品和方便食品生产技术,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5、循环经济技术。大力引进推广废渣、废水、废气等工农业“三废”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和垃圾渗滤液处理的经济适用技术,重点加强建材、养殖、制药、化工等行业的污染治理,降低能源消耗,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减轻环境污染,再现碧水蓝天,打造洁美家园,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二)农业科学技术
以“高产、优质、生态、安全”为目标,以农业“种子工程”为带动,以优质粮油、优质生猪、优质水果、优质蔬菜和优质蚕桑及林业等优势产业开发为重点,以农业科技专项和重点科技项目实施为支撑,加速新品种选育和新技术推广,大力推行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发展绿色食品,推广农产品储藏保鲜和深加工技术,加速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发展白色农业。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积极推广农村沼气开发利用先进适用技术,建设“洁美农村”,促进乡风文明,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1、加快推进五大农业高新技术,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技术储备。
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的应用和开发,加强共性生态农业技术攻关,进一步解决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技术瓶颈,为生态高效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五大农业高新技术。
(1)农业生物技术。开发与应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和发酵工程技术,开展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生物兽药(疫苗)以及生物饲料添加剂、酶制剂、微生物制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研究及产品开发。
(2)农业信息技术。加快计算机技术在农业生产、病虫测报、天气预报、防汛防旱、森林防火等方面的应用。加强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实用技术力度。研究推广农业环境与资源信息系统、农业智能诊断决策系统、农业生产信息管理系统。研究农业自动化控制技术,开发机电一体化农机具产品。加强农业信息网络和数据库建设,健全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发展“农民信箱”用户,提高农业科技信息服务质量和应用水平。
(3)农产品安全生产及精深加工技术。开展农产品产地环境与农产品质量监测评估,研究农药、重金属、兽药、抗生素、激素有毒有害残留检测技术。研究制订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技术标准,推广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水果、稻米、食用菌、中药材等生产技术。加强重大疫病监测、预警与防控技术体系构建,确保公共卫生安全。研究生物活性物质提取分离技术,开发氨基酸、有机酸、糖醇、辅酶和维生素产品。引进农产品的贮藏、运输、保鲜技术和无菌化杀菌技术及加工设备。开展农产品安全过程技术研究,推广haccp和环境14000认证体系。
(4)农业设施工程技术。开发设施农业人工环境控制及配套技术、适于设施栽培的温室结构设计研究,研制温室自动控温设备和小型配套机械。研制推广设施农业专用膜、可降解膜和水果套袋等农用新材料。研究设施农业基质及营养液调配技术,发展节水灌溉技术与新材料、新装备,推广工厂化农业生产、病虫草鼠综合防治、栽培与养殖管理等配套技术,加强工厂化种养技术设备和园林机械的研发。
(5)农业环境控制及资源替代技术。推广丘陵地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研究水土保持剂及土壤改良剂,推广可降解农用膜。研究高效生态种养模式、减量精准施肥技术、高效缓释肥产品。引进农业环境污染物生物降解和修复、养殖水体生态修复技术。引进发展集约化养殖粪污处理与循环利用、畜禽废弃物臭气生物处理、秸秆资源化利用技术及沼气发电、人畜共患重大疫病综合防制技术和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及生物防治技术。推广气象灾害预测预报、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和生态公益林营建技术,开展生态安全性和农业抗风险能力评价。
2、大力实施“五大科技示范工程”,为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围绕我县特色产业培育和传统产业技术升级,加强现代科技与常规技术的集成和配套,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重点组织实施五大工程。通过引进技术的消化创新、转化科研成果、延伸加工产业链和应用现代农业设施,为高效生态农业的产业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1)科技特派员创业工程。不断完善科技服务体系,着力争取实施“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设与示范”等项目,健全科技特派员创业服务平台,探索创新科技特派员服务模式,扩大科技特派员基层创业服务团队,使科技智力和科技要素向农村大量聚集,为当地特色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到2015年,选派各级科技特派员200人次,积极探索制定科技特派员创业服务配套政策与评价体系。
(2)“科技110”综合信息服务工程。切实完善 “科技110”综合信息技术服务平台,形成门类齐全、上下联动的科技信息化服务体系,逐步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推动城乡信息服务一体化,为农业增效和服务民生畅通科技信息“绿色通道”。
(3)科技创新产业链示范工程。一是着力突破关键技术。积极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坚持用工业化、集约化、产业化的理念发展现代农业技术。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努力突破良种育繁、标准化种养殖、精深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废弃物循环利用、机械化生产、节水农业等核心技术。二是积极引进农业新品种。瞄准国内外技术前沿,引进动植物超级种、生物农药、生物饲料、富营养安全肉制品、生物质液体燃料等战略产品和重点产品。三是大力构建产业链。争取启动生猪、蔬菜、柑橘、食用菌、中药材等优势特色产业链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构建技术链,支撑产业链,形成统筹链,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带动城乡经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4)农业科技园区示范工程。围绕构建优势特色农业产业链,聚集城乡创新要素,实行“政府主导、企业运作、产业带动、农民受益”的县场经营机制,切实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大力加强农业科技园区“三区”(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建设,不断提升园区的科技创新、科技示范和科技带动能力,推动农业科技园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农业科技中心的技术孵化、示范、培训、带动作用,努力扩大工厂化育苗规模,做大做强主导产业,为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优质种苗和技术服务,使园区成为区域农业技术孵化创新中心、成果转化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广范围、大幅度地带动农业增效,促进农民增收。
(5)丘区农民“双技能”培训工程。针对丘陵地区资源少、人口多的特征,广泛开展“两类培训”。一是开展优质粮油、畜禽、果蔬、食用菌、中药材等务农技能培训,运用科技武装广大农民和农民工。二是开展传统手工艺、风味食品,以及与大中城县产业转移相关的机械、材料、化工、汽车产业等务工技能培训,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加快体能型农民向技能型产业工人转变,缩小城乡群众的科技知识和技能差距。既促进留乡农民就地务农兴业、增产增收,又促进农民非农转移就业、增收致富。
(6)城乡结合部污染治理科技示范工程。加强生活污水、农业废弃物、土壤重金属与农药污染生物修复、城郊河道生物修复与景观建设等技术开发与集成示范,争取城乡结合部污染治理科技试点项目,探索建立适合我县城乡结合部生态环境特点的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体系,并通过示范推广应用促进城乡环境协调发展。
(三)第三产业技术
1、旅游。加大信息技术、电子模拟技术、多媒体等技术在旅游业中的推广应用力度,提高游乐项目的科技含量。加强旅游生态保护、文物保护技术研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商贸和金融。大力引进推广商贸、金融业的信息技术,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实现商贸、金融服务的电子化和网络化,不断研究、推广信息网络保密技术,确保金融信息安全,推动现代物流业和现代金融业的快速发展。
3、信息技术和信息服务。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大力发展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制造等数控生产技术,推广机电一体化技术,开发专业应用软件和地理信息系统资源,提升信息化水平。以建设信息高速公路,发展多媒体网络为重点,拓展宽带信息平台,推广数字电视、第三代通信技术,继续推进农村智能化信息系统和广播电视乡村通工程。
(四)其它类技术
1、交通及城建。大力推广公路柔性路面废料利用、农村公路康耐土壤稳定剂运用技术,发展城县照明节能、新型墙体建材、标准化施工技术。研发公路设计软件和工程造价预算软件。完善全县交通管理自动化和交通水陆安全监控系统。加强城县建设软科学研究,提高建筑艺术水平,促进城建与自然和谐发展。
2、教育。积极推广现代教育技术,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科研成果,促进教育体制、教育思想、教育手段的创新。大力发展教育科研机构,加强教育科学研究,充分利用教育科研成果,积极选拔培养一批学科带头人。大力加强中小学生的科技思想教育和科技素质培养,形成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在成人教育中广泛普及宣传科学新知识、新技术,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坚持用科技成果典型教育激励群众,形成崇尚科学的思想意识与推广使用科技的良好习惯。
3、人口与健康。积极发展优生优育和生殖健康新技术,推全、高效、简便、经济的避孕药具,普及计划生育科学知识,科学指导优生优育。紧紧围绕农村卫生、社区卫生、公共卫生和振兴中医四大重点,促进医疗卫生科技成果的转化运用。推广射线诊疗技术、脑瘤切除术、早期肝癌切除术、肺叶切除术、心脏手术、重症烧伤治疗等新技术,不断提高我县医疗技术水平。
4、软科学。着眼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围绕法制建设、服务型政府、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行政效率、社会公共服务、公共安全等热点、难点问题,加强管理手段与对策研究,提高行政机关管理效率,巩固基层组织建设,提升“三农”服务水平,维护社会安定,促进社会和谐文明。
四、重大科技创新工程
大力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实施重点科技开发工程,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推进科技事业的健康、和谐发展。
(一)大力实施重点科技工程
1、人才培养引进工程。根据“工业强县”和“农业富民”的要求,大力实施人才培养和引进工程,加大本地科技人才的培养、奖励力度,注重选拔培养一批学科带头人、技术带头人和创新型企业家;积极推动企(县)校合作,建立企(县)校合作奖励基金,加强与高校、科研院和大型企业的交流合作,吸引外地优秀人才来我县创新创业。
2、企业创新主体示范工程。按照“企业主体,政府引导”的工作思路,引导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引领示范作用。完善激励机制,建立科技创新基金。并保持逐年增长。运用科技创新基金,每年支持2—3户建立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到2015年,使全县2/3以上大中型企业建立技术开发中心。鼓励企业与国内外大学院所联合研发,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合作,共建技术研发机构,形成产学研联盟,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星火富民工程。以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平台为载体,抓好农业科技园区、科技试点示范、科普培训、科技扶贫、农村信息化等工作,大力培育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科技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实施科技富民推进行动,开展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试点,着力推动县、县科技进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4、粮油丰产工程。优化集成先进实用的节能增效粮油生产技术,推广良种、良法、良制、良壤、良灌等农作物“五良”配套技术,为实现全县粮食丰产增效提供科技支撑。创新农业科技中心的运作模式,努力拓展经营领域,扩大工厂化育苗规模,充分发挥孵化带动功能。大力推广农业科技中心育苗技术,扩大试点范围,发展科技分园区,开展“科技兴村”建设,为广大农村全面推行良种良法,促进大面积增产增效提供技术“源泉”。
5、信息化工程。加强农业科技信息网建设,搞好电子商务示范工程建设,建设商品市场局域网及网上销售系统,建立旅游服务电子商务网站。
6、服务体系建设工程。整合全社会科技力量,培育壮大社会中介组织,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建设,建立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在组织形式、推广方式上实现新的突破。在企业、农村、社区中大力普及科技思想,提高全民科技素质。建设一批农民文化技术学校、社区科普阵地、农村科普示范基地、科普场馆,组织科技工作者、行业带头人组建科技富民讲师团,深入工厂、农村、社区、学校开展科普宣传培训,为职工再就业和农村劳务输出提供技术支撑。到2015年,使全县绝大多数农村主要劳动力达到初、中级农民技术员水平,学校、社区、企业等科技知识普及率达85%以上。
7、广渝科技合作工程。建立长效机制,结合两地产业发展特色和经济发展现状,开展广渝科技合作交流,统筹安排,重点突破,实现互动共赢。
8、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加强知识产权法规政策建设和知识产权宣传普及,鼓励知识产权创造运用,提高知识产权保护、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工作能力,强化知识产权行政管理,发展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推进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
(二)积极建设科技创新平台
1、科技创新平台。突出推动科技引进运用、再创改进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建立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的研发转化与再创改进,大力构建科技进步与创新平台,推进区域全面协调发展。
2、科技成果引进转化平台。建立完善县、乡、村三级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大力建设科技成果信息共享、成果交易和转化平台。制定技术交易买方激励政策,开拓企业和农村两个买方市场,营造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引导环境、中介服务环境和金融投资环境,整合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政府部门的科技资源,培育一批高质量的科技示范园,建设一批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3、高新技术产业化平台。建立技术研发、成果运用、投资融资、中介服务等创新体系,进一步建好工业集中区、农业科技中心和农业科技园区,充分发挥园区要素聚集、成果孵化、示范带动的支撑功能,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
(三)努力建立科技示范基地
以先进适用技术为支撑,以产业化生产经营为带动,大力扶持发展建材、化工、机械加工、食品深加工等科技示范基地,培育骨干产业集群,为新技术的推广提供示范,充分发挥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
五、支撑条件及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营造推动科技创新的社会环境
1、强化科技工作领导。坚持把科技创新工作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完善领导干部科技工作目标责任制,坚持把科技工作纳入乡镇领导干部考核。建立科技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科技创新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组织动员全县科技力量认真履行职能,加强对科技创新工作的宏观调控和督促检查,切实承担起重大科技计划争取、技术引进转化、科技合作交流、知识产权管理等重要职责,指导协调各级各部门科技工作,整合利用、充分发挥各级各类科技资源效益。
2、建立完善政策法制环境。牢固树立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思想观念,切实解决影响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性障碍,不断优化政策环境,营造推动创新的社会氛围。深入贯彻《科学技术进步法》、《科学技术普及法》、《专利法》等科技法律法规,依法促进科技进步,保护知识产权。
3、加强创新文化建设。在全社会大力宣传科技思想及其战略意义,宣传党政实施科技创新的总体思路和工作举措,弘扬首创精神,鼓励技术攻关,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尊重人才、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风尚。
(二)推进“人才强县”战略,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资本是第一资本”观念,充分发挥现有科技人员的带头作用,在组织实施科技项目中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大力发展壮大科技研发人员、科技企业家、科技中介服务队伍。选派科技特派员到基层开展技术服务,发展专家大院,充分激发调动各方面人才的作用,建立人才激励、合作竞争的有效机制,促进各类高级科技人才尤其是中青年英才脱颖而出。以各类科技园区、基地、专家大院为载体,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大力开展引智活动,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引进国内外优秀科技人才,努力为他们营造一个人尽其才的创业环境。
(三)加大投入,完善科技创新投融资体制
1、引导企业加大投入。突出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县出台的鼓励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引导企业不断加大科技投入,成为技术引进运用、再创改进的主体。
2、依法落实财政投入。认真落实中、省、市有关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力求科技研发费支出增幅高于同级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到2015年,科技研发费支出达到规定要求。
3、大力鼓励社会资金投入。积极引导社会团体、科研院所、金融机构、民间个人投资科技领域。探索建立以企业和民间资本为主、政府引导投入的科技风险投资机制。支持鼓励风险投资项目和高新技术企业到资本县场上县。探索建立风险基金、信贷担保等县场化运作的科银结合机制。
(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对外科技合作
按照“企业主体、产业布局、工程模式、集成推进”的总体思路,加大科技改革力度,激活卖方和买方两个技术市场,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努力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建立促进自主创新的竞争激励机制,奖优罚劣,鼓励科技人才积极创新创业,动员社会力量创办民营科技企业,支持高级科技人才领办创办技术经济实体。建立“科技成果信息数据库”、“专家人才信息数据库”、“可引进人才信息数据库”、“籍在外专家人才信息数据库”、“县科技成果交流门户网”,建立和拓宽研发机构与转化主体之间的信息沟通渠道,运用信息技术推动成果交易转化。加大向上与对外的项目争取力度,完善科技项目监管新办法、新途径,强化项目数据库管理,推行专家咨询论证办法,努力提高骨干项目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建立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基金,加强国际国内科技合作,大力实施引进创新战略,着力引进发达地区的项目、资金与技术,不断推动科技持续发展。
(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鼓励科技人员积极参与技术创新活动,围绕特色优势,大力开发和转化专利技术,发展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大力实施名特优品牌战略,培育自主知名品牌。鼓励研发人员申报专利,防止知识产权流失,切实保护各利益主体的正当权益。积极发展知识产权代表机构,支持知识产权中介服务建设,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知识产权服务,推动企业快速发展。
县科技局办公室
第四篇:锡林郭勒盟_十二五_科技发展规划
锡林郭勒盟“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
编制工作方案
为编制好我盟“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按照盟发改委《关于申报全盟“十二五”专项规划的通知》(锡发改字[2009]647号)文件要求,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锡盟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的编制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准确把握我盟科技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立足科学发展,着重解决制约我盟科技发展的重大问题,明确“十二五”时期工作的基本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等,使其成为指导全盟未来五年科技发展的行动纲领。
二、基本原则
(一)突出重点,统筹兼顾。贯彻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根据全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对重点产业技术进步进行较详细规划,明确发展目标、重点任务、主要方向,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其他产业的发展对科技支撑的需求。
(二)科学先进,切实可行。规划的目标、任务及主题,不仅要起到支撑发展的作用,也要起到引领未来的作用,而且要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有较好的实现条件和保障措施。1
(三)立足全盟,上下衔接。围绕锡盟经济社会总体发展目标和重大需求,确定科技发展重点,注重与自治区级科技发展规划、与盟级其他部门专业规划、与各旗县市区的科技发展规划相衔接,统筹协调,保证规划对全盟科技发展的宏观指导作用。
(四)以人为本,加强创新。充分体现创新人才在科技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把调动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放在突出位置。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战略重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优化科技力量布局和创新资源配置。
三、主要任务和分工
全面总结分析全盟“十一五”科技工作取得的成效、科技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十二五”期间科技发展的基本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等。
(一)总结全盟“十一五”工业企业科技工作取得的成效、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研究我盟工业科技发展趋势,提出“十二五”期间全盟工业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具体目标、产业重点领域及主要任务和优先主题;提出全盟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总体目标及政策和措施等。工业科负责完成。
(二)总结全盟“十一五”农牧业及社会科技工作取得的成效、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研究我盟农牧业及社会科技发展趋势,提出“十二五”期间全盟农牧业及社会科技发展的总
体目标、具体目标、产业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及优先主题;提出全盟农牧民科技培训的总体目标及主要任务和措施等。农牧科负责完成。
(三)总结全盟“十一五”知识产权工作取得的成效、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十二五”期间全盟知识产权工作的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知识产权科负责完成。
(四)总结全盟“十一五”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取得的成效、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研究全盟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趋势,提出“十二五”期间全盟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作重点及发展目标。人教科负责完成。
(五)总结全盟“十一五”信息化工作取得的成效、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研究全盟科技信息工作、科技服务业发展趋势,提出“十二五”期间全盟科技信息、科技服务业等工作重点及发展目标。盟科技信息资源开发中心负责完成。
(六)各旗县市(区)科技局应配合盟局有关科室,做好“十一五”科技工作总结,提出“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相关建议和意见,积极提供相关材料等。
(七)由计划科汇总形成总体规划草案。
四、进度安排
根据工作实际和规划编制的具体要求,我盟“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编制工作进度大体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和前期研究阶段):2009年11月至2010年3月底。前期准备和调研工作,对“十一五”期间负责的工作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和评估,形成书面材料,在此基础上,提出“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的基本框架与思路。
第二阶段(基本思路及规划框架研究阶段):2010年4月至6月底,起草形成全盟“十二五”总体规划基本框架,并参照自治区“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对本级规划进行衔接。征求对规划基本思路的意见和建议。
第三阶段(规划完善阶段):2010年7月至12月底。认真起草全盟“十二五”科技规划草案;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对规划草案的意见和建议,组织专家开展咨询论证工作;吸纳各方面意见和建议,根据全盟“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的意见,对《规划》进行修改完善后,形成草案,征求有关部门及社会公众的意见,提交盟发改委或盟行署审定。
五、保障措施
(一)成立领导机构。成立锡盟“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设在计划科),全面负责“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编制的组织和领导工作,协调解决规划编制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
锡盟“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名单如下: 组 长: 朝鲁门锡盟科技局局长
副组长: 赛音吉亚 锡盟科技局副局长
孙志坚锡盟科技局副局长
梁德锡盟科技局副调研员兼计划科科长 成员:各旗县市科技局局长,盟科技局各科室负责人及局属各二级单位负责人。
办公室主任:梁德
办公室设在盟科技局发展计划科。
(二)加强调查研究。为保证“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盟科技局要协调有关部门,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开展前期调研工作,加强对“十二五”时期我盟科技发展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的前瞻性研究,理清长远发展思路。要对一些关系我盟科技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重点对科技发展思路、目标和任务等进行研究,为编制好“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打好基础。
(三)进行专家咨询论证。聘请盟发改委、盟经委、盟农牧业局、盟财政局、盟教育局、盟卫生局等相关部门的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对 “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编制工作进行指导和论证,适时组织召开高层次的专家座谈会或研讨会,为高起点编制我盟科技发展规划提供智力支持。
(四)做好衔接工作。“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的草案要及时报盟发改委,与盟总体规划进行衔接,报自治区科技厅与自
治区科技发展规划进行衔接。
第五篇:建筑材料工业“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
建筑材料工业“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
建筑材料行业“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全文于10月18日正式公布。该规划旨在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建材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建材工业“十二五”发展指导意见》,深化细化“由大变强、靠新出强”发展战略的内涵,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发展对建材行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引领作用,为建材行业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建筑材料行业“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
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
二○一一年九月
前 言
建筑材料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原材料工业。我国建筑材料工业由建筑工程材料、非金属矿物材料、无机非金属新材料产业构成,不仅是房屋建筑、土木工程、交通运输、水利、电力、能源、化工等行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产业,也是支撑国防、航天航空、以及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信息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产业。“十二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我国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攻坚时期。改革开放和技术进步,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两大根本动力。为贯彻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建材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建材工业“十二五”发展指导意见》,深化细化“由大变强、靠新出强”发展战略的内涵,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发展对建材行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引领作用,为建材行业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提供有力支撑,制定建筑材料行业“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
一、成绩与不足
“十一五”期间,建筑材料行业科技创新取得重大进展,对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共获得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的成果2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获得建材行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40项、二等奖102项、三等奖88项。
1.一批产业技术装备成为国家竞争力代表
“十一五”期间,建材行业产生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极大地提升了国家竞争力。以SINOMA品牌为代表的中国新型干法水泥技术已成为国际上“中国制造”形象和国家竞争力的优秀代表,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许多外国政府的高度评价。中国中材、中国建材向包括欧美发达国家在内的数十个国家出口大型成套生产技术装备,并成为国际上最大的水泥生产线建设工程总承包商。洛玻集团“超薄浮法玻璃成套技术与关键设备在电子玻璃工业化生产开发应用”技术成果,开启了我国浮法玻璃技术生产超薄玻璃、满足信息产业发展需求的先河,获得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玻纤开发了年产12万吨超大型玻璃纤维池窑拉丝技术,其规模创造了玻纤行业世界纪录;以中国建材国际工程公司为代表的“中国洛阳浮法”玻璃生产技术装备与工程总承包得到国际市场高度认可,出口许多国家。
2.一批创新成果缩小了与世界最先进水平的差距
“十一五”期间取得的许多科技成果对促进行业技术进步,缩小与世界最先进水平的差距发挥了重要作用。武汉理工大学“大跨度拱桥结构钢管高强膨胀混凝土制备技术及应用”成果应用于包括世界最大跨度在内的数十座钢拱桥,取得显着社会经济效益,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秦皇岛玻璃研究设计院的“浮法玻璃逐级澄清与熔窑大型化成套工程技术开发及应用”成果显着提升浮法玻璃产品质量,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材科技 “先进复合材料高压气瓶制造技术”使我国复合材料高压气瓶成为国际知名品牌产品;中材科技自主开发的“兆瓦(MW)级风力发电机用复合材料叶片模具和制造技术”成果引领我国风电叶片制造技术发展,中国复合材料集团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率先开发出3 MW、5 MW级大功率风力发电机叶片,满足了大型风电发展需求;中国建筑材料研究院“高性能低热硅酸盐水泥(高贝利特水泥)的制备及应用”成果用于三峡大坝等重点工程,获2006国家发明二等奖。此外,盾构钢筋混凝土管片在地铁和隧道工程中的应用、高铁用高性能无砟道板制造技术、高速列车风挡玻璃等一批成果在国家重大工程中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为建材行业的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和我国重大工程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3.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为绿色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十一五”期间的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为行业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和重要支撑。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合肥水泥研究设计院等单位取得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关键技术与装备开发及工程化应用”和“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重大配套装备研制和工程化应用”成果,在水泥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极大地提升了水泥生产节能减排水平,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十一五”期间,以中材节能为代表的自主开发的中国新型干法水泥生产低温余热发电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为水泥行业节能减排做出了重大贡献;与此同时,中材国际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南京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安徽海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开发的新一代熟料烧成节能新技术、新型无球化粉磨节能技术、水泥窑协同处置废物技术正在发展成熟,形成了引领水泥行业绿色节能环保发展的新浪潮。中国新型建材工业杭州设计研究院率先开发的玻璃窑炉烟气余热发电技术,引领了浮法玻璃窑炉节能减排的发展。中国玻纤率先开发的玻璃纤维池窑拉丝全氧燃烧技术引领了玻纤行业节能和氮氧化物减排的发展。
在资源节约,循环经济发展方面,建筑陶瓷砖的薄型化和卫生陶瓷洁具的轻量化技术成果,正在引领建筑卫生陶瓷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方向。各种工业废渣与副产物、建筑垃圾等在水泥、混凝土、墙体材料、陶瓷、砖瓦等产业中的无害化、资源化再利用技术的发展,显着提升建材行业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4.行业技术创新基础建设与资源开拓取得较大进步
截止“十一五”末,建材行业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余家,拥有重点实验室5家。此外,大中型企业基本上建立了企业技术中心。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从项目组织申报、课题论证、科技成果评审鉴定和推介、建材行业科学技术奖和技术革新奖评奖、国家科学技术奖的推荐、行业科技发展报告、行业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建立系统的工作体系,与国家科技部、发改委、工信部、环保部等政府主管部门建立了工作关系,为行业和企业技术创新发展提供了有效服务。
5.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来看,建材行业目前的发展还没有从根本上完全脱离依靠投资增量扩张和以生产要素驱动的发展模式。主要产业的产量早已位居世界第一,但整体而言,产品种类、档次、性能、质量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中低档产品较多,技术含量相对低、效益比较差。产业集中度低、能耗高、资源消耗大、环境负荷重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资源能源环境的瓶颈约束日益显现。这种状况根本上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技术创新力度不够与资源缺乏所致。从技术创新与技术发展的角度来看,原因可归纳于以下几个方面。
(1)技术研发与创新缺乏明确的目标和顶层设计。缺乏行业宏观的科技创新指导目录,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创新资源配置与急需解决的重大关键共性技术问题未能紧密结合,新兴产业和重点产业的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缺乏先进技术和新产品支撑。
(2)“拿来主义”思想主导,自主创新投入严重不足。大多数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投入远远没有达到国家要求的水平,达到3%以上水平的企业更少,未能发挥技术自主创新的主体和主导作用。许多企业虽重视“靠新出强”,但对自主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缺乏认识,指导思想还是“拿来主义”,不愿对自主创新加大投入,期望通过技术引进走“捷径”。由于发达国家已将中国视为竞争对手,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对中国实施技术封锁,靠引进技术发展这条路越走越窄,产业核心和关键的技术装备长期短缺,发展受制于人。
(3)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较低,自主创新成果少。国家财政对科技创新工作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全行业获得的科研项目经费总量不断增加,但科技资源配置的效率较低,有产业化前景的成果很少。一些项目无疾而终,或有花无果。一些企业仅仅满足于成功拿到项目,把获得国家的经费多少当作成果大小。由于缺乏原始创新能力,企业技术开发多为模仿、复制或技术集成。因此,一些企业的技术、装备和产品在国外参展中被诉侵权时有发生。
(4)科技经济“两张皮”问题没有真正解决,产学研结合相脱节。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和成果产业化开发体制和机制尚未建立,一些转制院所,甚至企业内的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科研机构的研发选题并未围绕企业和行业发展重大需求,一些成果华而不实,一些成果因不能及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核心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失去“时效”,不能支撑企业的持续发展和核心竞争力提高。
(5)缺乏高层次的科技领军人才。人才是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没有一流的人才不可能取得一流的成果。大学建材专业教育已长期缺失,行业发展高层次专业人才严重缺失。此外,一些企业不重视人才,不能开阔视野广纳人才和不会善用人才也是造成人才短缺的重要原因。
我们必须直面这些重大问题,实事求是地看待自己的进步和不足,在“十二五”期间,奋发图强,专心专意地着力科技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依靠技术进步推动建材行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形势与发展需要
当前,我国处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重要时期。我们必须科学判断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科学技术进步的趋势,准确把握建材行业发展所面临的新要求、新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善于抓住市场机遇,着力解决科技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对建材行业经济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为建材工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1.科学技术正孕育着新的突破。工业化和信息化技术正在加速渗透融合,信息化技术对传统材料产业的制造、管理和流通产生重大影响,有可能产生更先进、更高效率的生产方式。信息技术将为包括建筑材料工业在内的传统产业升级转型提供巨大的驱动力。
2.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全球共识。新型节能环保技术、新能源技术正在加速发展,产业经济向绿色、清洁、低碳发展为世界大趋势。国际上绿色壁垒,碳关税等贸易壁垒渐行渐近。我国对能耗、排放等各种约束性政策、法规、标准的出台将严重制约那些高能源消耗和高排放的传统建材产业发展,建材行业节能减排任重道远。
3.当前,建材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已超过世界产量的50%,发展的主要目标不再是追求量的增长,而是技术、质量提升,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建材工业实施发展转型已成为必须,但是,缺乏新技术就无法引领与支撑并有效实现发展转型和结构调整。
4.环保技术竞争发展的实践表明,以高温窑业为特征的建材产业不仅迫切需要实施绿色低碳发展转型,同时也具有安全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综合利用各种工业废物,城市污泥和建筑垃圾的特色和优势。“十二五”期间将是水泥和墙体材料等工业向生态环保型产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发展将重塑建材产业的社会形象,提升其在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定位。
5.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必争的战略制高点。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例如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建材领域中相关新材料产业的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也将为建材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创造巨大的市场空间。
6.城市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十二五”期间我国城市化进程将保持较高速度,土地资源约束日趋强化,土木工程和基础设施、房屋建筑正向超大规模和在极端环境中发展,例如超大体量、超大跨度、超高、超深的工程建筑和水下、海洋、盐碱地以及其它严酷环境条件,对建筑材料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传统和新型建筑材料的稳定发展提供了空间。
7.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已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需求,建筑工业化、住宅产业化是建筑业发展的方向。建筑业的发展对节能建材和绿色建材的发展要求将不断提高,为建材科技创新提供长期的市场需求和发展导向。
8.经济全球化导致的全球产业分工为中国建材工业等传统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培育、增强了中国建材工业的国际竞争力。“十二五”期间将是中国建材企业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和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装备,发挥比较优势,充分利用资本,在国际市场上实现突破性发展的时期。
9.建材工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如资源、环境等瓶颈约束不断增强,产业结构调整任务艰巨,节能减排任重道远,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一些产品生产与市场应用发展有所脱节。这些问题的解决,根本上只能依靠科技创新。
因此,满足重大发展需求、破解发展难题,实现“由大变强,靠新出强”战略目标,是“十二五”乃至今后一个很长时期建筑材料行业科技创新发展的主要方向和内容。
三、发展思路和途径选择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指导方针,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结构、产业升级的支撑作用和对新兴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以解决建材行业资源能源环境等方面的瓶颈问题、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大科技需求为导向,突破绿色制造的共性、关键技术,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推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促进产业的链接延伸发展,在一批重点技术领域实现突破、超越和引领,重点产业技术全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建材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二)总体思路
围绕发展现代建材、无机非金属材料及复合材料产业体系,以发展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和低碳环保关键共性技术为主攻方向,实施创新重点工程,攀登科技发展制高点,支撑产业结构调整、技术改造升级和绿色环保转型,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以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着力点,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信息等产业所需的无机非金属新材料、新技术、新装备,大力推进先进适用技术和创新成果推广应用,满足工业节能、建筑节能、建筑和土木工程发展需求,全面提升建材行业在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
(三)途径选择
“十二五”期间,建材行业和企业应在实现绿色制造,低碳节能减排和发展高性能新材料产业等方面整体推进,利用信息技术、高新材料技术和高端装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力争在重点领域实现突破和战略性跨越。
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积极争取国家重大专项、科技支撑项目、专项示范工程等科技计划的支持,加强原始创新;以骨干企业为依托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联盟,加大创新投入,突破核心共性关键性产业化技术。
培育和建设节能减排和绿色制造先进适用技术的产业化和工程应用示范项目,加强科技交流、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尽快取得重大社会经济效益。
创新研发体制和机制,大力培养、引进科技领军人才、优秀专业技术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加强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为创新人才提供成长和用武之地。
积极开展和深化国际科技合作,努力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装备,建设合作共赢的国际化技术创新平台。
加强和完善行业科技创新核心技术指导目录的引领和服务体系建设,正确引导企业创新发展;继续坚持科学评价和奖励创新成果,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提升、应用、保护和管理。
四、科技创新方向及重点领域
“十二五”时期将以建材行业绿色发展和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为科技创新的重大方向和领域,以科技创新成果引领和支撑发展。
(一)材料低碳、绿色、高性能化的基础理论研究
开展材料制备过程节能与减排的基础理论、材料高性能化、多功能协同以及服役行为与可循环设计理论研究,为材料绿色制造、发展新型低环境负荷材料和高性能复合材料制品提供理论指导,促进建材工业的绿色转型、技术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
(二)高温窑炉节能、环保和低碳化技术
以水泥、玻璃、陶瓷、砖瓦等工业窑炉节能减排为重点,开发新一代节能窑炉、集成示范高能效工艺技术和装备,加快国内现有窑炉节能改造升级,突破粉尘、SO2、NOx和CO2减排关键技术和材料,加快实现我国建材工业窑炉产业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化。
(三)大型节能粉磨技术与装备
以非金属矿业和原材料制造业的绿色节能和资源可持续为重点,大力发展大型高效节能粉磨、无球化粉磨等先进节能粉磨技术与装备,加快现有矿物粉磨技术装备的节能改造和技术升级。
(四)支撑战略性产业发展的新材料技术
加强无机非金属新型晶体材料、特种结构与功能陶瓷材料、高性能微晶陶瓷材料、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高端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环保型高性能摩擦密封材料的研究开发,突破关键材料制备和装备技术瓶颈,在节能环保、新能源、信息产业、新材料、国防军工等战略性产业领域中,以及在冶金、电力、交通运输、建筑节能、煤炭、石化等领域发挥关键支撑作用。
(五)高性能绿色节能建材及其先进制造技术
开发工业化、规模化生产的高强自保温烧结墙体砌块、高性能水泥基保温材料和部品、建筑外墙外保温用高性能岩棉保温材料、结构与保温一体化复合墙体部品和构件;开发高性能节能门窗及幕墙材料、改善室内健康环境质量功能材料等;开发屋面防水保温一体化材料构造技术,满足不断提高的绿色节能建筑要求。
(六)非金属矿物材料开采及深加工技术
发展工业化高效超细粉碎、煅烧、提纯、改性、复合等非金属矿物材料通用深加工技术,开发战略性矿物资源的高效利用技术、重要共伴生矿、低品位矿和尾矿高附加值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开发高性能矿物功能材料、环保材料、生态修复材料、节能与新能源用材料制备与应用技术,满足交通、石化、电力、电子、农业、建筑节能、节水、环保、新能源等产业发展需要。
(七)大宗废物无害化安全处置和资源化综合利用技术
开发水泥窑替代原燃料及协同处置废物关键技术与成套装备,实现低品位原料、大宗工业固体废物、城市污泥、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工业危废物等的安全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综合利用,开发高附加值、高品质、低成本、可循环、无二次污染的再生材料产品及其规模化制造技术,为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五、主要产业创新发展目标
1.水泥工业技术在一些重要领域实现超越,引领世界水泥工业技术的发展。打造技术领先、中国制造、国际品牌的新一代新型干法水泥技术与装备。其技术经济指标为:熟料产量5500-6000t/d生产线的熟料生产热耗小于650 kcal/kg·cl、熟料电耗小于52 kWh/t·cl,水泥电耗小于80 kWh/t(P.O42.5),水泥窑炉耐火耐热材料实现无铬化,水泥产品质量和各种排放物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标准。
2.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国际先进水平的水泥窑协同处置工业废物、城市污泥和生活垃圾、建筑废弃物的成套技术与装备,提高水泥工业在节能环保领域的产业竞争优势,为社会提供更绿色环保的发展方式。一批先进企业的吨水泥废物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量达到500kg,燃煤替代率达到30%以上,引领水泥工业向生态环保型产业发展。
3.开发贝利特-硫铝酸盐水泥熟料新品种并实现工业化生产,引领世界低碳水泥发展;形成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领先的硫铝酸盐系列水泥、高贝利特硅酸盐水泥、白水泥等特种水泥及其新型干法生产技术。
4浮法玻璃新型节能窑炉和纯氧燃烧技术开发取得重要进展,热耗降低15%,形成多元燃料系统和先进耐火材料体系,中国洛阳浮法玻璃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全面掌握太阳能光热发电玻璃、超薄基板玻璃、低辐射镀膜玻璃、防火玻璃、石英玻璃等新型、特种玻璃生产技术,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满足新能源、信息、交通运输等产业和建筑节能、防火安全的要求。
5.预拌混凝土及混凝土工程构件和建筑部品的绿色制造和工程应用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高性能混凝土广泛应用于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和绿色建筑。
六、保障措施与配套政策
(一)发挥规划的引导和保障作用
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建材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为指导,制定行业低碳节能减排技术攻关和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开发项目计划和实施工作方案,并与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住建部等政府主管部门的产业技术政策、“十二五”发展规划、重大科技创新计划等衔接,制定主要产业和新兴产业的技术攻关目标,积极组织申报国家科技创新计划,组织实施科技创新重点工程。
(二)发挥科技评价对创新发展的促进作用
建立科技创新发展评价制度,对科技规划、科研项目实施动态管理,对完成情况进行动态评估并发布信息;对国内外相关重要领域的创新发展状况进行调研分析和评价,发布科技专题发展报告,促进科研开发项目的有效实施并取得创新性成果。
(三)加大企业科技研发投入和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
针对重大科技需求和重点研发项目,积极争取国家重大专项、“863计划”、“973计划”、支撑计划等专项研发资金。骨干企业应按照国家的要求加大科技研发的投入,力争达到销售收入的3%以上。在争取国家支持的同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协调行业内外创新资源,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引导社会资本投资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多渠道增加建材工业研发投入。
(四)强化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地位与作用
加快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特别要发挥央企和大型企业在自主创新,推进行业技术进步中的带头和引领作用。建立“政产学研金介用”相结合的创新机制和成果产业化市场化促进机制,鼓励创新链相关联的企业和研发机构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快在企业建设国家级和行业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新技术开发中心、产业化示范基地等不同形式的创新平台,逐步完善国家、行业、省市和企业多层次、国际化、开放式、运转高效的建材科技创新体系。
(五)实施行业科技人才发展战略,培养产业领军人物
建立有建材专业背景的大专院校联席会议制度,争取在大学设置以国家和行业发展的重大需求为导向的建材专业,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和技术培训。促进大学、企业和行业协会合作开展继续教育工程,培养高层次技术人才和高级技能型人才。与国家和省市“千人计划”等人才引进工作相结合,积极从海外引进高层次人才,积极引进外国专家和高技能型人才,要特别重视培养一大批中青年课题和项目负责人,并从中有重点地培养一批在技术上能独挡一面,有事业责任心的产业领军人才,全面提高行业的技术创新发展能力。
(六)完善行业科研管理体系、发挥行业协调服务作用
建立行业技术创新项目的申报和管理组织体系,主动向国家各相关部门报告行业科技创新现状和重大发展需求、积极申报重大项目和研究课题;建立健全行业科技创新协调体系,包括信息服务体系、国家、行业、省市、企业各层级的各种创新平台之间的协调和责任利益分享的制度体系等;进一步完善建材行业科学技术成果评审、评奖制度,充分发挥“建材行业科学技术奖”和“全国建材行业技术革新奖”对创新发展的促进作用;每年召开一次行业科技工作会议,表彰并发布行业重大科研成果和企业创新发展成就;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技术交流活动,加大对科技创新成果的宣传推广力度,提高科技成果的产业化率和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七)发挥技术标准的支撑引领作用
将科技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与技术标准的制修订工作紧密结合,以科技创新成果为依托提升标准的水平,缩小与国际先进标准的差距;充分发挥标准对技术创新的引领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撑作用,加快节能减排标准规范的制修订,不断提高产品质量、能耗和排放标准要求,引导企业积极采用先进技术,促进落后技术的淘汰。
(八)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
加大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的力度,构筑有利于开展合作研究、学术交流和技术引进等活动的良好环境和合作平台。推动与其他国家和地区间的建材科技交流,促进共同研发、学者互访、人才培养和信息交换等。积极加入有关国际科技、学术和标准化组织,积极组织和参加国际交流活动和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
(九)促进建材科技信息资源共享
整合资源、互通共享、提供服务,建设建材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加快建材科技成果等重要数据库的建设,增强数据采集、加工、传输和存储能力,逐步形成辐射全行业的服务网络。努力建立健全科技信息服务机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介机构和企业的建材科技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以建材科技文献资源和建材科技成果信息共享建设为切入点,加快现有建材科技文献资源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建设,形成较为完善的建材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十)配套政策制定
“十二五”期间,积极参与国家、行业产业政策、科技政策的制修订,为行业科技创新发展不断提供新的激励政策。
1.给予建材行业中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新材料产业,例如风电叶片、太阳能玻璃、高性能纤维、环保材料等享受国家相关政策,支持这些新材料产业的科技创新发展。
2.在发展低碳经济和环保产业中,将水泥、玻璃、混凝土等产业列为重点支持产业,鼓励低碳和环保技术的创新和应用,促进企业向低碳和环保功能产业转型和升级。
3.根据不同产业利废特点和技术进步水平的不同,修订财税优惠政策,从目前对所有产业相同的30%及以上的利废水平要求,调整为符合各个产业技术发展实际的不同水平,以鼓励企业积极开展废弃物资源化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和能源替代的技术创新活动,更好地发挥建材产业在环保和发展循环经济中的关键作用。
4.建立和完善企业能耗和排放监测核查制度法规,引导和鼓励企业采用先进技术,自觉走节能发展、环保发展、绿色发展的道路。
“十二五”期间是我国建材工业由生产大国向实现建材工业强国迈出重要步伐的时期,而实现建材工业强国的必由之路是科技进步。建材行业的企业、大学、科研单位必须目标一致,奋发努力,通过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实现建材工业“由大变强,靠新出强”的战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