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立足教学
立足教学,拓宽思维
--------创先争优的心得体会
大足县西禅小学李彩胜
作为一名党员教师,我通过学校党支部组织党员历次学习,触动很深,体会也很深刻。我牢记了党的宗旨,党员义务和权利,增强党的观念,发扬优良传 统,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意识,永远保持坚定的理想信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各项政策。我体会到:没有国家的繁荣,就没有个人的发展;没有民族的振兴,就无从谈个人理想的实现。只有把自己的奋斗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之中,人生才更有意义,使命感和责任感也才会随之而生。在工作中当我们亲身感受到老百姓的种种艰难,要努力为老百姓的利益而奋斗,从而激发出更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经济全球化非常时期,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对自己负责,同时要关心国家大事,接受挑战,勇于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承担相应的责任、义务,维护国家的法律制度,维护国家统一稳定和民族团结,为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富强而奋斗等。只有每个党员在很好的履行自己的责任同时,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维护国家的利益,关心国家的大事,国家才会有希望,民族才会有希望。
一、爱岗敬业、廉洁从教、热爱学生,在师德师风修养方面争先创优。通过学习《教师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法律法规,增强自我的法律意识。面对学生,要保证一颗平常心和赏识的心。作为一名党员教师应牢记了党的宗旨,党员义务和权利,增强党的观念,发扬优良传统,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意识,永远保持坚定的理想信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各项政策,在工作中争创“三个一流”,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应该成为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爱岗敬业的先锋战士。通过学校党支部组织党员历次学习,触动很深,体会也很深刻,使我进一步深化了认识,并提醒自己,务必真学实做、踏实苦干,立足岗位,永葆共产党的先进本色。
二、在教育观念方面争先创优。
教育观念是教师对教育的职能及如何进行教育的认识问题,往往对教师组织教学活动以至整个教育过程的成败起到一种先入的决定作用。特别是本学期我校开展“2+1”教学模式以来,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发展能力为主要目标,要鼓励创新性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重视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树立符合创新教育要求的教学观。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必须严守党的纪律,树立良好作风,带头抵制歪风邪气。党员必须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坚决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坚决反对本位主义、分散主义,自觉与党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保持高度一致;必须严守党的组织纪律,服从组织决定,坚持党性原则,反对自由主义、宗派主义和小团体主义,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必须严守党的群众纪律,增强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观念,保持清正廉洁、艰苦奋斗的作风;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带头发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坚决抵制资产阶级和封建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坚决同各种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作斗争。同时,要认真分析和处理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这部分人的利益与那部分
人的利益、少数人的利益与多数人的利益的关系,把各种利益统一和结合起来。坚持维护全局和根本利益,同时又照顾和尊重个人和局部利益。我们要把实践科学发展观当作义不容辞的职责,主动自觉地想,认真深入地想,经常不断地想;想想自己为党做了什么,为人民群众作了什么?想想自己在工作中奉献了什么,取得了什么成绩?只有这样经常地反思,才能使自己始终保持一个党员的活力。二是应实事求是。要用辩证的方法:分析评估自己,既不夸大,也不缩小;既纵向比,也横向看。尤其应注意以联系、发展的观点,来审视自己,以宽阔的视野来谋划工作,并付诸于行动。回顾自己几年来所作的工作,有时想自己也努力奉献着,也做出了一些成绩,但与一些优秀教师比,自己的成绩就显得微小,因此我要更加努力去工作,以争取新的突破。
三、在教学艺术方面争先创优。
在教学中,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创设生动活泼、使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相互讨论问题,允许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民主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创设良好的班级气氛和师生关系,注意发掘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创新潜能。本学期学校教导处在教师的“2+1”课程改革方面作了许多指导,我想,教师最重要的还是上好每一天的每一节课,我在常态课中,要精心准备,带头上好每一节常态课,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每堂课后要认真思考和总结,一定要坚持写好课后记,这是老师很重要的一笔教学财富,争取形成自己独到的观点,写两到三篇论文。
我愿用实际行动践行一个党员的科学发展观,争先创优,勇往直前!
第二篇:立足教学设计
立足教学设计,让微课融进常规课堂的思考
中山市南头镇中心小学
中国教育界的热门话题是“微课”,每个地方都兴起了研究和制作微课的热潮,但真正涉及让微课融进各学科课堂教学中的相关研究却很少。如何让微课融进常规课堂这一问题,从课前教学设计的视角来探讨微课的定位与价值,微课到底是什么、教师和学生谁更需要微课、谁来开发制作、怎样开发制作、制作后如何应用到常规教学课堂中等实际问题,需要我们一线教师来思考,下面结合我的课堂教学与微课之间互相融合的几个思考。
一、微课到底是什么?
无可厚非,微课确实是一种新兴的利用教学媒体的一种教学手段,不应该过分夸大它的作用。我搜索了一下百度,教育部门、教育专家们、一线教师们等纵说纷纭。但个人比较倾向这种界定:微课是指立足课前的教学设计,利用多媒体技术用5到8分钟左右(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就教学内容的某个知识点进行针对性讲解或教学的一段音频或视频,也可以说微课相当于一种带视频或音频的教学课件。这样的表述既突出了微课“短而精”的特征,又揭示了微课作为教学媒体的功能,把微课的开发和使用纳入了教学设计的范畴。教学设计是教学过程演练的前提,教学过程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课堂组织形式、效果评价等进行整体的、综合的考虑,其中就包含了对教学媒体的选择、设计和应用。所以,微课从教学设计的角度看,仅是利用教学媒体的一种教学手段而已。微课出现前,多媒体教学也已经在很多学校得以普及,但没有真正对课堂教学产生实质性的影响。所以,我们应该从教育发展的角度,立足教学设计的思想,揭开微课的神秘面纱,认清微课的真面目,从而清晰地认识到:教育教学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微课只是一种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基础上的继承和发展与应用,是一种新兴或说是新型的,更方便实用的利用教学媒体的一种教学手段。尽管微课为教学方式的变革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和可能,但如果教育教学的观念不更新或认识不到位,也会是穿新鞋走老路的模式。
二、教师、学生谁更需要微课?
微课需要我们来合理定位,更适合用于教师的研究学习和课堂教学。许多教育专家、教育行政人员、一线教师等对微课的使用都定位于在学生课前或课后的自主学习上。确实,实现个体化教学,微课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手段,可汗学院制作的系列微课的初衷就是为了满足个别化学习的需要。正因为如此,在不少教师的心目中,微课似乎成了个别化教学的代名词。事实上,要求学生在课前或课后在家在线观看学习微课,在小学阶段还面临许多问题有待于探讨。首先是小学生学习的自觉性问题。正如《修复你的注意力》一文所提到的:在网络世界里,有太多可以吸引注意力的东西。电子邮件、QQ留言、微博、淘宝、微信„„每一种都可以让你沉醉其中10~20分钟。用微课进行自主学习适合具有一定学习基础的人,经过系统性学习之后再通过微课对重点、难点、疑点内容的知识进行强化。其次是小学生的学习负担问题。如果每门学科都要求学生在课前自学,势必造成课堂向课外延伸,挤占学生大量的休息时间,稍不留神,就与政府部门、教育行政部门三令五申的减负要求背道而驰。实践中,有家长就发出这样的质疑:孩子哪能抵制诱惑,我们大人平时还经不起考验,喜欢用手机、电脑玩个游戏呢,小学生用手机、电脑到底是学习呢,还是玩游戏呢,孩子整天盯着屏幕,还会损害视力„„第三是硬
件问题。目前的小学生家庭中,究竟有多少学生家里有电脑,且能在线学习?且不说那些农村留守儿童,就算是城镇的学生,估计不少家庭也满足不了这样的要求。第四是微课的交互功能问题。由于大多数微课缺乏交互功能,包括目前所制作的微课网站、微课社团绝大多数也没有开辟互动、在线答疑等功能。让学生自主观看微课,就很有可能成为一种知识点或是知识系列的灌输。而学习是一个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有质疑、有思考、有交流、有争议才能引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果缺乏对学习过程的监督和引导,久而久之,微课使用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相比较而言,如果把微课运用于教师,就会收到好的效果。就研修而言,微课可以支持教师的碎片化学习,缓解工作、学习的矛盾;微课可以支持教师的个性化学习,提升研修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如果着眼于课堂,教师的需求就更为迫切。首先,基于教师自身实践反思的需要。制作微课就是一个研究和学习的过程,是对教材解读及教学法思考的集中反映,也是教师过讲解关的很好抓手,有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由于微课要求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运用最恰当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讲清讲透一个知识点,目标取向明确具体,时间严格限定,这就迫使教师要养成把握教学目标、提高效率的好习惯。而且微课制作后,教师自己要先行观看,通常还要反复修改,这样可以促使教师对自己的教学不断反思改进。在常规教学中,很少有教师会录下自己的课来听、看,这样导致教学者很难站在听课者的角度进行感受,也发现不了自己教学的弱点。微课的制作恰巧可以弥补这些不足,让自己可以看自己的课,让自己成为自己的听课人,在自我反思和改进中迅速
提升自身的课堂教学水平、促进专业成长。其次,基于优质资源共享的需要。教师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向同行学习,与同行的交流中更容易找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优秀教师有许多好的经验,过去没有恰当的办法传播,而微课恰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式,固化经验、传播方法,使教学智慧可视化,把隐性知识显性化,促进资源共享。一线普通教师可以从中受到启发,迁移甚至可以照搬到自己的教育教学之中。
第三,基于丰富教学方式的需要。如果微课质量优秀并成为系列,已经覆盖一门学科的大部分内容,几乎包括全部的重点、难点、疑点内容,教师就有可能在课堂上选择播放这些微课,代替自己的讲解,自己则腾出更多时间帮助学生答疑解惑,开展个别化辅导,扮演穿针引线、补充说明、组织管理的角色。这样一来,相当于课堂上有两个教师,一个负责讲解、示范、答疑等,另一个负责组织和管理教学。前者可以不厌其烦地反复讲解,直到学生掌握为止。从而弥补班级授课制的缺憾,丰富教学方式。第四,基于减轻师生负担的需要。课前,教师观看和借鉴微课,可以减轻备课负担;课中,可以直接移植到自己的课堂中,承担讲解和答疑等任务;课后,可以让学困生或特殊原因未能上课的学生通过微课进行补课;或者当学生某个知识点不理解或产生遗忘,或做作业遇到了困难进行学习。让微课成为学生再次学习和家长辅导孩子的资源。
三、谁来开发?——整合力量,注重团队的研究和协作从技术层面来看,微课可以使用手机、数码相机、DV 等摄像设备拍摄和录制,也可以使用录屏软件录制音频或视频,或其他形式。录制时可以配上黑板、白板、课件等载体,也可以借助手写板、几何画板等,甚至可以借助实地场景进行拍摄。技术门槛是降低了,教师人人都能做。但微课的推广和应用,更需要关注质量。从目前小学数学微课的情况来看,微课的数量不少,质量不高,过于分散,不成体系。原因在于,不少教师对微课设计、开发与应用的目的不够明确,动机也各不相同,不少微课作品的设计开发源于比赛。对于为什么要设计、开发微课,设计、开发了之后,应该如何使用、在哪些地方使用以及以哪些方式方法使用,缺乏清晰的认识和规划。许多微课,一旦获奖便束之高阁。研制一节微课,从选题到脚本的撰写、课件的制作,再到录制完成,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更需要教师把握教材、了解学生。一线教师受自己精力和水平的限制,靠个人的力量不可能做系列化、专题化、整体性的微课。所以,微课的开发和制作,如果不是出于教师个人实践反思的需要,不宜搞全民运动。而要避免教师个人或学校闭门造车、各自为政、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需要整合各方面力量,注重团队的研究和协作,才能开发优秀的系列微课。团队成员应该包括教材编写专家、学科教研人员、一线优秀教师及技术人员,并且要求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教材编写专家要从教材体系的角度厘定知识点,把握微课之间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学科教研人员要从教师使用的角度筛选教学中的难点和疑点,把握微课的针对性和辐射性;一线优秀教师要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更多地进行教学法的思考,把握微课的示范性和趣味性;技术人员就要从技术层面确保微课的制作质量,达到操作简便、画面稳定、声音清晰等。
四、怎么开发?——系统规划,整体推进,构建从开发到应用的一体化方案微课的制作一般要经历选题、备课、撰写脚本、制作课件、审核、录制、再次审核等步骤,每个步骤都应该有明确具体的要求,这样才能确保质量。其中选题、备课和撰写脚本显得尤为重要。选题——系统规划,整体设计,注重系列化和专题化。一般每门学科都是由螺旋式递进的若干册教材组成,每册教材又有若干个章节(或单元),每一节(或课)又细分为若干个知识点。根据加涅的学习内容分类方法,可确定每个知识点内容的属性,知识点划分示意图如下图:(摘自李克东、谢幼如的《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教材编写专家需要以教材为线索构建微课资源的整体框架,在梳理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拟定出每一册需要制作微课的知识点,考虑知识点的前后联系,树立大课程的意识,处理好“叶”和“森林”的关系。不会因微课这“一叶”障目而不见学第一章(单元)第二章(单元)第一节(课)第二节(课)课程„„„„ 知识点2知识点3知识点„„1知识学习技能学习问题解决事实 概念 原理科课程知识体系这座“森林”。再与学科教研人员、一线教师进行反复论证,并广泛征求意见,形成连续性、层次性、专题性的相对完整的微课内容体系。具体内容可以是围绕一个知识点的教材解读、例题讲解、习题解答、错例分析和知识拓展等,便于教师灵活选择和运用。备课——集体研磨,精心设计,注重示范性和精准性。一节微课,其中包含了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设计,是教师教学经验和教学智慧的结晶。教师要把知识点讲清楚讲精准讲到位,就需要借助集体的智慧,集体备课,吃透教材,了解学情,才能确保微课的示范性和精准性。微课与传统课堂教学最大的不同在于,微课以教学内容(一个知识点)为单元来设计一节课,而传统课堂教学以教学时间(40分钟)为单元设计一节课。传统课堂以时间为单元,是为了确保教学时间的计划性和连续性,保证学生课堂时间得到充分利用,保证课堂教学有序开展。而微课以内容为单元,一节微课一般只包含一个知识点,既要保证完整性又要有选择性,便于教师在课堂使用时灵活选择。相应地,传统意义上的备课是按课时进行的,而微课还需要对课时内容进一步细分为更小的知识点。如“圆的认识”这一课时内容,就可以分割出“生活中的圆”、“用圆规画圆”、“圆的各部分名称”、“圆心、半径和直径的关系”等微课的知识点。脚本撰写和课件制作——精耕细作,反复演练,力求生动、连贯而具有启发性。脚本撰写的思路和要求怎样?课件要不要?这与微课的类型有关,类型不同,就会有所不同。而微课的类型,分类 的依据不同,就有不同的类型。按微课使用的职能分类,可分为事实性、情景性、示范性、原理性、探究性等。①事实性:媒体提供有关科学现象、形态、结构或者是史料、文献等客观、真实的事实,使学生获得真实的事实性材料,便于识记。②情景性:根据学习内容,媒体提供一些有关情节、景色、现象的真实的或模似、相近的画面。③示范性:媒体提供一系列标准的行为模式(如语言、动作、书写或操作行为),学生将通过模仿和练习来进行技能的学习。④原理性:媒体提供某一典型事物的运动、成长、发展的完整过程,并借助语言的描述,帮助学生对典型事物的特性、发生和发展的原因和规律有所了解。⑤探究性:媒体提供某一些事物的典型现象或过程,利用文字或语言设置疑点和问题,作为学生分析、思考、探究、发现的对象。按最佳传递方式划分,就可以分为讲授型、解题型、答疑型、实验型、活动型等。
①讲授型:以学科知识点及重点、难点、考点的讲授为主。②解题型:针对典型例题、习题、试题的讲解分析与推理演算,重在解题思路的分析与过程。③答疑型:针对学科教学中疑难性的、代表性的、普遍性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分析或解答。④实验型:针对典型实验进行设计、操作与演示。⑤活动(操作)型:针对某个具体的学习活动、任务等,所进行的操作活动。以按传递方式分类的讲授型为例,下面的表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脚本撰写的思路,教师需要按照表格填写,形成脚本。呈现画面,一般是讲课的PPT,而讲解词要与每一张PPT相匹配,讲解词写得越详细越好。尽管不到5分钟的内容,平时的课堂也许一晃就过去了,但微课一旦录制下来,无论是画面还是讲解词,只要有一丁点儿不到位,就得重录。所以脚本写出来以后,需要参与录制的教师反复试讲、演练,不断修改。讲解时要做到课堂无学生但心中有学生。既要把握教学节奏、快慢适当,又要语言生动、简明扼要,且严谨流畅。完整的一节微课的制作过程如下图:至于用什么样的技术来做,这需要考虑成本问题,包括设备、时间、精力、费用、操作的难易度等,我们觉得可汗学院的方式值得借鉴。可汗学院的视频基本都是录屏式视频,所有的教学内容和学习内容 都在电脑屏幕上出现,教师选择不“出镜”,而只在“幕后”进行旁白和讲解,并且节奏得当、语言幽默。这种看上去并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相对“单纯”的教学环境更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让他们更多关
注教学内容的讲授、分析和演示。其实,微课资源的建设和应用不能过度关注使用什么制作技术,也不宜过度地限制时间的长短,不同的内容应该有所区别。如果教师的讲解生动幽默、画面清晰富有美
感,就能吸引学生。讲授型、解题型、答疑型的微课,用PPT加讲解即可,教师不用实验型和活动型微课,需要教师或学生现场操作和演示的视频,后期的制作相对比较复杂。
五、如何应用?——立足课堂,兼顾个别教学,注重课内外结合首先要观摩微课,明确每一节微课的使用目标。作为与教材配套的系列化微课,设计时已总体考虑了为谁服务、想达到怎样的目标等应用问题,但具体到每一节微课,还是需要教师在应用前仔细观看,分清类型,明确使用目标。媒体使用目标是指媒体在实现教学目标的任务中,将要完成的职能。如前所述,按其职能分类,可把微课的使用目标分为事实性、情景性、示范性、原理性、探究性等。从内容——目标——媒体关系的三维选择模型中(如下图)可以看出,我们要根据学习内容与教学目标,确定微课的具体使用目标,从而选择微课的类型。换句话说,就是选择什么类型的微课,要与目标、内容相匹配。如概念的理解就需要创设情境的微课,技能的应用就需要提供示范的微课。(摘自李克东、谢幼如的《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所以,教师事先要观摩微课,熟知每一节微课的内容、功能、时长等,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明确微课在课堂上应用的目的、环节及具体的时间和顺序,从而让微课更好地融入课堂,发挥作用。其次要围绕课堂教学,有计划地在课前、课中和课后辅导中应用微课。(1)课前使用——便于教师把握教材、研究教法,缩小教材到教学的落差。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几套课程标准小学数学教材,与以前的教学大纲配套教材相比,增加了一些概率统计、投影几何、专题思维训练等内容。这些内容都需要教师借助一定的数学功底去解读,但绝大多数小学数学教师缺乏这样的功底,因为他们学历教育所学的内容基本与数学无关,后续的在职培训又很少涉及这方面的内容。为此,教材编写专家在教师教学用书中把每一道例题的意图和教学建议写得具体明确,但毕竟还是停留在文本,教师把教材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时,不知道如何用精准的数学语言传递给学生,还是难以避免教材到教学的落差。而微课生动直观的视频较好地解决了教师解读教材、落实教法的问题。教师可以在课前观摩,反复模仿,提高课堂讲解的精准性,缩小教材到教学的落差。(2)课中使用——便于教师管理课堂,实施分层教学。课中使用就是运用插播教学法,即在教师课堂讲授过程中,适时插播微课,辅助重点、难点的教学。特别是对于教师用口授的方法无法讲清楚,或者通常条件下很难演示和不易观察的现象,或者教师觉得自己的讲解不够清楚和到位,就可以有计划地把“插播微课”作为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教学环节。播放过程中,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的情况,紧密配合播放的进程进行组织和引导。如前所述,在班级授课制的条件下把微课移植到课堂,相当于有两位教师进入了课堂,可以让现实中的教师腾出更多的精力管理课堂、组织教学,实施分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有几位学生提出了为什么不能邻边相乘的问题,就插入了一个讲授型的微课。当观看后还有部分学生未能理解时,就让这部分学生继续到电脑上观看,而其他学生开始做课堂独立作业。这样,利用微课可反复播放的特点,既解决了学生的疑问,又实施了分层教学。另外,由于微课起着辅助和部分替代教师的作用,相当于把名优教师请进了课堂,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缓解部分学校师资短缺的问题,进一步推进教育均衡和教育公平。(3)课后使用——便于学生查漏补
缺、拓展延伸。用在课后,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课后个别辅导的负担。学生可以进行有针对性、查漏补缺式的复习,进一步巩固重点、突破难点、理清疑点。特别是对于那些在课堂上注意力不够集中或学习暂时困难又羞于发问的学生,能从容地在学校或家里反复观看,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同时,相对完整的、系列化的、与教材配套的微课,也能让一部分有条件的、有一定自学能力的学生开展连贯性、完整性的学习,并进行一定的拓展和延伸。这样,微课的使用适当兼顾了班级授课的集体教学与个别化教学,实现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也成为家长辅导孩子的有力抓手。值得注意的是,微课作为教学媒体,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遵循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理清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等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注重各种教学媒体之间的优势互补。即使是优秀教师团队所开发的微课,也并不代表能适合所有教师和学生,需要教师创造性地运用
第三篇:立足文本,提高教学效率教学工作总结
立足文本,提高教学效率
阅读教学中,学生与文本的心灵对话是开展其他对话的前提和基础,要想提高教学效率,必须立足文本.首先,立足文本要重视文本阅读的整体性.阅读教学的形式可以不拘一格,但立足文本却是不容忽视的.教学活动应一切从文本出发,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也就是说,师生的一切感悟都应当从文本阅读开始.文本不只是表层话语,还有体现在话语中的深沉意义.对这种深沉意义的把握,就需要教师们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去认识.这样理解文句才不会断章取义.比如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雪>>的下片.如果我们不立足于对文本自身的解读,很可能会被一般的教参解读所误导,以为下片四顾中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旨在赞美今天的广大劳动人民.如果简单地提一个问题:“结合词的下片,对'风流人物'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呢?”我们就会发现,这种过于拔高的脱离文本的解读实在无法找到支撑的依据.其次,立足文本要着眼于生命整体的美,“把丰富复杂,变动不居的课堂教学过程简括为特殊的认识活动,把它从整体的生命活动中抽象,隔离出来,是传统课堂教学观的最根本的缺陷.”(叶澜<<让课堂焕发生命的火力>>)阅读教学就是要把师生的情感体验与文章的语言,结构和作者的主体精神有机结合在一起,而不能简单地支解文本.例如,学习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时,在谈到对生命的感受,对母爱的理解时,就不能仅仅理解为“要珍惜生命”,“活得要有价值”,“要勇敢地面对挫折”这些认识.如果仅仅是的出这样的结论,那时对文本的理解就过于肤浅了.史铁生笔下的那“荒芜但不衰败”的地坛,是用自己的心描摹出来的,是作者栖居的精神家园,那温馨细致的笔调中透露出来的是一种生命的搏动.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是为读者阅读而创作的.文本中的空白是“一种寻求缺失的连决的屋檐的邀请”.对文本的阅读,就是要通过驱谴学生功能的生命原动力让他们去发现,填补这些“空白”,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目的.作品的意义只有通过读者才能建构,读者在其中的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我们应充分利用文学作品中的“空白”,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创造宽松和谐,平等自由的氛围,激发他们的想象,开阔他们的思路,鼓励他们标新立异.立足文本,不是要把学生困在书本上.“只有入乎其内,才能出乎其外”.文学文本是按照各种规则和技巧组合而成的具有多重内涵并不断生发内容进而期待读者解读与充实的意义系统.它决定了解读,审美体验和意义阐释的不确定性.它需要的是读者的参与,感悟和创造.所以,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根本在于尊重文本主体性,尊重学生主体性.
第四篇:立足校园文学促进作文教学
立足校园文学促进作文教学
校园文学是新时期学校教育发展中涌现出的一种文学现象,是校园文化的一翼。它是指学生在学生时代创作的文学作品,或者通过校园生活反映社会人生的、主要为学生欣赏和接受的文学。校园文学作品大都放射着文学灵光,彰显出人文个性,令人读之惊喜,品之有味,思之深刻。因而,加强校园文学研究,可为课堂作文教学与创新,提供许多宝贵启示;而作文教学的新探索、新发现,又为校园文学的蓬勃发展注入新鲜血液,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使校园文学沿着正确、健康的轨道运行。二者相辅相成,互相弥补。
教育家韩作黎说,搞校园文学不仅仅只是培养大作家,还是提高学生各种能力增强素质的切实有效的教育方式。实践已经证明,校园文学活动是教育教学的一种好形式,重在陶冶情操,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等。为此,我们应借鉴校园文学的创作,努力探索作文教学规律,把校园文学创作规律同作文教学规律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教师作文教学水平,提升学生写作能力。
一、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进自然
长期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手段单一,学生写作基本上属于闭门造车,更缺少竞争、缺少活力,因此写来写去总不见成效。要改变这种局面,就必须借鉴校园文学的创作:走向社会,走进自然,贴近生活,有感而发。
首先,鼓励学生关注社会生活。要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只有“事事关心”,才能把学生的视线引向社会生活,题材才能丰富。其实,作文课不一定非得在教室上,如果条件允许,有时不妨把作文课引向课堂之外,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这样的话,才能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通过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积累素材,才能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鲜活的文章来。本校创办的《?埠印肺难?社刊中所辑录的文章,都是这样一些源自于生活的作品,都是学生对自己感兴趣、感触较深、思虑较成熟的内容的加工。因此真实感人,打动读者,即使是议论文也是针砭时弊,鞭辟入里,时代感非常强。
其次,组织学生走进自然。自然界中的山山水水是历代文人墨客心仪向往之地,从古代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到现代沈从文的《湘行散记》,许多文学大师都曾流连于山水之间,并因此留下了许多为人称道的佳作。可见,自然界的万物,它的一草一木,一颦一笑,都能惹人联想,发人深思,给人以启迪。让中学生走出校园,走进自然,用山水的灵性点燃他们创作的火花。所以,每年,教师都应组织那些热爱文学,喜欢创作的学生到校外去采风,在大自然中捕捉创作的灵感,寻找创作的契机,有效解决学生无内容可写的问题。
二、激励学生创新,进行个性化表达
校园文学特点之一是具有新颖美与创造性。陶行知先生说过:“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口,解放儿童的眼睛,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我们要保持写作主体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展示并完善自我的平台,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取得新体验,产生新思维,形成新表达,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心随情走”,“情真意随”。古人说:“定体则无,大体则有。”各类文体的文章,是有“规”可循,有“方”可依的。
在作文教学时,教师先简单地讲讲有关“规”和“方”的知识,即精要简明地介绍一点写作基础理论知识,侧重文体知识,这是必要的,可行的。用范文澜先生的话说:“根本宗旨在于讲明作文的法则。”至于应当提出什么论点,应当选择哪些论据,应当从哪些方面论证等等可不必统一“指导”。这样做,使学生知识信息输入与加工处理交错进行,相辅相成,感悟效果明显。
实践证明,学生自主立意,自由布局谋篇,叙想叙之事,写想写之人,抒心灵之感,议神思之理,无清规戒律约束,体畅达之情,达自然之意,就容易写出内容充实、构思奇巧、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好文章来。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要让学生永远保持创作的激情,还要让他们参加各种活动,学会观察,进而把生活中的感悟与自己独特的经历结合起来,让他们自主表达、展现自我,才能写出极具个性的文章。这样,学生写出的作文,就如同校园文学创作一样,很有特色,各不一样,个性飞扬。
三、注重充实写作内容,凸显人文色彩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就具体作品而言,世上本没有宝黛爱情,曹雪芹创造出这段爱情;本来没有“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创造出这个清纯的意境;本来没有人注意“项脊轩”的“物是人非事事休”,归有光把它渲染于纸上。由此可见,作文教学应充实写作内容。
文学写作充满了创造性,它是最显示人的个性,最富有人文色彩,最需要创造革新的思维活动之一。它在塑造新的艺术形象,提示深刻的主题思想,以情节中的人物遭遇向人们提出新的问题、新的观点,为艺术画廊增添新形象,或增加新的艺术品种,或以闪现智慧光芒而又生动深刻的语言形象感召人,激励人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
四、立足社团,激发学生创作欲望
校园文学社秉承自由写作和彰显个性的宗旨,能够为学生营造相对宽松的写作氛围,充分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发掘其写作潜能。学生正是在这种自由创作气氛的感染带动下,表现出丰富的直觉和情感,将生活中的具体感受通过自己的文章表达出来,简而言之,便是“我手写我心”。
另外,一个农民希望自己种下的庄稼茁壮成长而获得丰收,一个工人盼望亲手制作的产品质量过硬,受人赞赏;同样的道理,一个学生握起文笔,也希望自己能够有作品发表,得到尽量多读者的认同。所以,我们及时把学生中优秀的文学作品刊登在校刊《?埠印飞希?同时,积极推荐给相关报刊,如《中国校园文学》《校园文学报》《中学生作文》等。此外,在班内也发动学生办一些小报小刊,多为学生开辟一块发表的园地。近几年来,本校文学社社员已在多家刊物上发表作品,有许多学生的作品在全国及省市作文大赛中获得较好名次,极大地鼓舞了爱好文学的学生,调动了广大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大力繁荣校园文化,大力开展校园文学活动,让学生在校园文学的氛围中受熏陶,在活动中受到激励,在交流中长见识,在实践中增才干,这确实能在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上起到重要的作用。所以说,要摆脱作文教学困难的境地,普遍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就要立足校园文学,促进作文教学的改革,从而实现校园文学与作文教学互相借鉴,互相促进,共同提高这一目的,最终走向“双赢”。
作者单位:山东省汶上县第一中学(272500)
第五篇:立足教学目标 优选教学资源
立足教学目标 优选教学资源
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琼海市塔洋中学 王春蕾
[内容摘要]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也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相交流的过程。教学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质量。本文从恰当运用、择优筛劣、有效利用教学资源等几个方面来阐述,让教学资源切切实实地为课堂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关键词] 合理 利用 教学资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远教资源的普及,如何利用好资源,为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是我们政治老师有效教学改革的重大课题。作为一名政治老师,正面临着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的挑战,必须改变传统的简单化灌输和传授,重视政治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重视加强政治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这些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可以有效地解决教学中一些疑难问题,为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关教学“资源”的定义 :现在“资源”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是指一切可以利用的东西。新课标下的教学突破了书本和教室的限制。首先是课程资源的极大丰富,使得在范围上覆盖学校、社区、家庭的一切有效资源。从媒介上涵盖课本、文献、图书、音像、多媒体素材、网站等各种资源。
教学资源:包括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料,以及人、媒体、策略、方法以及环境条件等要素。所有能够改善,促进学于教的人、媒体、策略、方法以及环境等都可称之为教学资源。
一、利用生成课堂资源,达到有效教学
曾经在杂志上看到这样一则故事:一次,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参加比赛,中途有三次中断了指挥,因为他觉得参赛的乐谱中出现了错误。其实,这正是评委们给参赛选手出的题目,就是为了考验参赛选手有没有临时应变能力。比赛的结果不言而喻,敢于大胆否定的小泽征尔取得了比赛的胜利。反观我们的课堂教学,不也如此。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也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相交流的过程。在这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中,随时也有可能出现“错误”,造成课堂的意外,产生新的教学资源。这种意外有时会令教师措手不及,视为课堂的“最大干扰”。如果换一种视角,把它作为资源加以利用,能让课堂化险为夷,绝处逢生。聪慧地利用生成教学资源,能让危机化为教学良机。这种意外是我们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重要资源。这种资源,有的老师用得好,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有的老师用得不当,非但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有碍于课堂教学。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上《男生女生》一课时,在周华健的一首《朋友》优美的旋律中进入了课堂。我趁热打铁: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如何交往是困扰日常学习生活中的一大问题,“如何处理好男女生之间的关系?”今天我们共同探讨这个永恒而有敏感的话题。问题一抛出,就有一个男生照本宣读,未等他说完,教师里就响雷鸣般的掌声。接着,我试图让其他同学发言。结果教室里一下沉静下来,个个低下头,似乎害怕被提问到。我环视四周,突然发现平时学习成绩较好、天真活泼的小梅满脸通红,泪珠在眼里直打转,我想她很定有苦衷。“小梅,你能否谈一谈?”她先是一愣,然后慢慢地站起来,嘴角抿了抿说:“老师,你认为男生就不能和女生好吗?”她怎么反问起我来啦,而且她的眼中充满了委屈,我连想都不不想脱口出:“可以,谁说不可以。”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小梅同学理直气壮地反问:“那为什么在你们大人的眼中,男女同学一接触,你们就说是恋爱?可我一点也没这念头!”(注:小梅常给一位成绩差的男生补英语)是啊,小梅的回答是真话,童心无忌,千万不要给他们纯洁的情感蒙上一层色彩。我顺藤摸瓜,引导学生敞开心扉,畅所欲言:“友情与爱情不是一回事,不能一听风就是雨,我认为异性间的交往不足为奇,完全是一种正常行为,那么男女生之间交往应该注意些什么?”敏感的话题激起他们欲说的火花。学生你一言我一句,在民主、平等、信任、和谐的课堂里学生的思维和文本不断碰撞,创造火花不断迸发,焕发出迷人的色彩。让我的心灵一次又一次受到震撼,这可谓是放飞学生智慧的课堂,是关注学生成长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正是我永远的追求!
二、恰当利用歌曲资源设置悬念,让学生愉快地解决问题 老师上课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应引领学生产生更多的困惑,发现更多的问题、并有解决自己发现的问题的强烈欲望。一首好歌,其实就是一个好故事,一本好教材。根据歌词中内容设置悬念,就是让学生在听歌声、看歌词中产生疑问、进而结合课本知识,运用课本中的原理解决自己的问题。如:在讲授《我知我家》这一框题时,我向学生播放潘美辰的歌曲《我想有个家》并展示歌词:“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华丽的地方,在我疲倦的时候我就会想到它;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在我受惊吓的时候我才不会害怕;谁不会想要家,可是就有人没有它,脸上流着眼泪只能自己轻轻擦;我好羡慕他,受伤后可以回家,而我只能孤单地寻找我的家。虽然我不曾有温暖的家,但是我一样渐渐地长大;只要心中充满爱就会被关怀,无法埋怨谁一切只能靠自己;虽然你有家什么也不缺,为何看不出你露出笑脸;永远都说没有爱整天不回家,相同的年纪不同的心灵,让我拥有一个家。”
听完,我问学生,听了歌曲、看了歌词,你有何疑问?学生很快就提出如下问题:
1、歌曲中的“我”想要一个怎么样的家?
2、有人为什么明明有家却不想回家?这时,我让学生看书,然后让学生自己回答。最后,学生对家都有了深切的体会,进而明白:一个地理位置、我们的生活住所、人群集合体……这些是家的一个侧面,并非家的实质,家的最大特点是:家里有亲人,家中有亲情,也就是歌曲中唱的:“疲倦的时候我会想到它,受惊吓的时候我才不会害怕……因为没有亲人、缺乏亲情,因而有的人永远都说没有爱整天不回家……
在讲授《报得三春晖》中“如何孝敬父母?”时,笔者引领学生齐唱《常回家看看》并展示歌词:“找点时间,找点空闲,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带上笑容,带上祝愿,陪同爱人,常回家看。妈妈准备了一些唠叨,爸爸张罗了一桌好饭。生活的烦恼跟妈妈说说,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谈谈。常回家看看,哪怕帮妈妈刷刷洗洗碗,老人不图儿女作多大贡献,一辈子不就图个团团圆圆。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给爸爸捶捶背揉揉肩,老人不图儿女作多大贡献,一辈子总操心就盼个平平安安”。唱完,老师帮助学生设置以下几个悬念:(1)你是怎样理解歌词中的“家”的?歌词反映出家有何特点?(2)歌曲《常回家看看》给我们再现了什么类型的家?(3)歌词中哪些句子反映出儿女孝敬父母?题目一出,学生热烈讨论,对于题目一,学生很快联想起上节所学内容,家庭是有亲人、有亲情的亲属生活组织。对于题二,有的说是核心家庭,有的说是主干家庭,还有的说是联合家庭,经过比较,学生自己得出应该是主干家庭;对于题三,学生通过看书,再听歌词,回答说:儿女孝敬父母不应光是物质上赡养,还要在精神上使父母愉快。“常回家看看”、“刷刷洗洗碗”、“捶捶背揉揉肩”、“谈谈”、“说说”等词句都体现了对父母的孝敬,尢其是能使父母精神愉快。通过这三个问题的设置和解答,实际上第一单元《爱在屋檐下》的主要问题:什么是家,家的类型、父母子女关系、如何孝敬父母等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择优筛劣资源,让资源为课堂教学推波助澜
教学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现。教科书、图书、报刊杂志、电视电影、广播网络、民情风俗、教学基地……多方面、多渠道地为我们提供教学资源。但是,教学资源是为我们的教学服务的,如果选用不当,其效果会适得其反,得不偿失。
有位老师上《人生难免有挫折》一课时,在引导学生了解挫折的原因时,展示了很多自然因素、人为因素、社会因素的材料,让学生看得应接不暇.其中也有“5.12汶川地震"这个元素,但该老师并没有利用好这个资源,而是一点带过,没有让学生从悲惨的画面上去体会自然因素给人类带来灾难无比抗拒,在自然灾害面前,人们面对挫折的态度怎样?(不放弃,不抛弃,对生命执着).我想:老师在筛选资源时,要抓“重点资源”如“汶川元素”就可覆盖好几个知识点,如:造成挫折的原因,面对挫折的态度,从中受到什么启示等。这样以直观、熟悉、新颖的资源,更容易激发和调动学生的情感,让他们愉快地接受挫折能带给我们智慧、方法、能力这一道理,从而勇敢的面对挫折,这样教学的效果就不一样了。
因此,精选教学资源确实重要。我们在筛选教学资源的时候,首先要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确定选择的方向,再围绕解决教学重点或难点进行精选,并对所选取资源运用的效果进行预设,这样的话,教学资源才会最大限度地为课堂教学推波助澜。
四、有效利用教材插图资源,让课堂效率事半功倍
插图作为课程资源的一部分,不但不能忽略,而且还要摆在重要位置,结合插图的不同教学功能,应用到课堂教学,实现文本教学与插图教学的相得益彰。
虽然插图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但是教学的插图都是黑白相间且静止不动的,其内涵也有一定的内隐性。如果教师能设法让插图“动起来”,即通过幻灯片显示、计算机辅助教学或小品剧演绎,那么课堂就会变得大容量、多信息、多趣味和高效率,学生的心理就处于兴奋状态,思维也会变得活跃,参与意识就会增加。如九年级6、3“依法参与政治生活”中的“维护国家安全”的插图二讲述的是小民的爸爸是一家大型企业的高级工程师,掌管着核心技术。小民的远房亲戚找到小民,想通过小民说服爸爸把厂里的技术资料拿给他看,并答应给小民一大笔好处费,小民的选择及后果的故事。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小品剧表演,将教材插图演变成小品剧,学生通过剧本改编、角色安排和台词设计,充分发挥其创造性思维,将故事情节进一步挖掘、延伸,学生内在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也得到培养和锻炼。
五、借助多媒体资源,优化课堂教学
思想品德课极强的现实性与时代性,要求其教学必须“与时俱进”,随时根据社会的发展,特定的教学情况及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而重新调整、优化组合。新课程理念认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建立在对客观事物感知的基础上的,只有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索求得理性认识,才能真正达到新课标要求。可以说现代思想品德课教学是一种智慧与情感交融的互动过程。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诸如电影,电视,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代替过去把黑板、粉笔作为教具的传统教学模式,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动画、图象、立体声融合起来,真正做到“图文并茂”,把学生带入一种心旷神怡的境界,有身临其境之感,觉得生动有趣,这样就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己成为现代教学的重要标志,运用多媒体教学能使思想品德课教学如添双翼,以达到最佳效果。例如:九年级的国情部分,单靠老师的言传口授,学生感到苍白无力,枯燥乏味,缺乏真实的感受,可信度比较低。而引入多媒体技术后,我们可以把一些新闻报道、纪录片以及反映实际的图片、数据、视频片断与思想政治课内容有机结合起来,用事实说话,印证理论知识,实现了超时空的信息再现,从而大大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可信度。例如,在讲授有关“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的教学过程中,尽管提供的许多材料和数字千真万确,论证也是有力的,但学生总有三分怀疑。而通过多媒体技术,切入一些改革开放以来反映我国实际变化的图表数据、98抗洪抢险、反腐倡廉、三农问题等一系列人和事的视频材料后,学生的怀疑就大大减少了,我们的思想政治教学的可信度也提高,使思想品德课有血有肉、生动活泼。
总之,课堂 教学资源的选取和开发,我们应该遵循“实效而有价值”的原则。教学资源的运用,我们则要遵循“恰当而有效”的原则,让教学资源切切实实地为课堂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为思想品德插上腾飞的翅膀。
参考文献:
[1]《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法》吴一凡主编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楼江红主编 浙江大学出版社
[3]《有效利用政治课堂生成性资源》许溶溶 《教育科学出版》2009年01期 [4]《中学政治开放式课堂教学研究》 陈小力 教育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