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适应素质教育要求,努力培养青年学生的创新能力
适应素质教育要求,努力培养青年学生创新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
创新能力是指利用已掌握的知识和经验,产生新颖独特的有较高价值新观点和新成果。21世纪知识时代竞争激烈,变化迅速,创新层出不穷。竞争的胜负尤其在于人心和智能的较量,即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的角逐,这必然对人才的创新能力提出新的要求。就学校教育来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更为重要,因为,在我国教育教学设备相对落后,教育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的条件下,要参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必须要有成千上万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才能担当此任,才能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学校正可以通过深入的教育充分开发学生自身的创新潜能,使过去一些无意识的偶然的培养过程成为有目的、有手段、有意识的去培养和造就人才的创新能力,使他们成为高新技术的创造者。以使我国各方面建设获得丰厚的智力资源,提高现代化建设的速度和质量。
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一)树立创新意识,确立以创新教育为主的教育观念
创新是人主观能动性的最高体现,是以接受理解记忆想象等能力为基础,通过分析、综合、联想等一系列思维活动,产生革新旧事物所需要的灵感和创造性设想的一种能力。江主席指出:“要树立和强化创新意识,突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我们培养的人才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能够敏锐地发现问题,正确地分析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学校应确立“以创新教育思想为核心”的教育观念。所谓创新教育,是指在学校教育中,以传授知识为基础,以提高、开发学生创新素质,重点培养学生开拓创新能力为目的的教育思想、教育哲学和教育实践。它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深化,是高等教育的灵魂。当今世界,在飞速发展的高新技术浪潮推动下,人类正在跨入信息社会,具备创新素质和能力将成为信息社会的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重要的条件。因此,开展创新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
(二)结合学科体系,构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新环境
教学环境和氛围有着很强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注意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和氛围。创新能力人人都可以培养,但不能对创新能力 1
进行直接训练。心理学理论指出,创新能力不是独立于其他能力之外的单一技能,它的提高是人的知识和技能两方面同时发展的结果。离开良好的创新环境和氛围,没有具体学科内容和实际教学实践,也许可以使某种特定的活动方式运用熟练,但却无法使整个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好的途径就是以课程体系和课题内容为桥梁,在学习学科内容的同时,发展其认识策略水平,以形成一种有利于学生增强创新意识和培养创新能力的良好创新环境。这种间接训练的方法被证明是有效的。训练结果既可带来高的学习效率,也可获得好的策略能力。二者相互促进、互为前提。这就要求我们在选择安排课题时,不能仅从学科知识体系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还应考虑到课题内容是否有利于丰富和提高学生的认知策略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较高创新潜能和较强适应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三)深入贯彻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实行启发式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启发式教学在国内外有悠久的历史,其教学思想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和苏格拉底那里,虽历经各时代发展,仍然是公认的教学指导思想。启发式教学重视学习从认知结构认知策略,再到创新能力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更重要的是鼓励学生探索科学实用的感知和思维模式,学会如何观察和思考问题,进而为形成创新能力准备充足的思维条件。在“学以致用”这一点上,创新能力将启发式教学的目标推进到一个更高层次。
1.改变教学模式,全面贯彻启发式教学
培养创新能力,实质上就是要改变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内容的教学模式,形成有利于激发学生产生新颖独特的新发现和新成果、发展创新意识的教学模式,而这实质上就是启发式教学。实施启发式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更加科学、有效地促进学生创造性地学习,提倡教学模式由“以教为主”转变为力“以学为主”。当前,面对信息时代、知识时代的挑战和素质教育的需要,学生要掌握的知识浩如烟海,要学习的技能更加精细,仅靠“灌输”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全面贯彻启发式教学。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比较开阔的思路和较强的适应性,为此要培养学生具有宽广的基础知识面,增强学生的自我学习和更新知识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创新思维,通过由“以教为主”到“以学为主”的转变,培养创新能力,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会创新,从而适宜未来发展的需要。
2.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发展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的、落实人才培养目标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在启发式教学过程中,要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要边教学方法上的“灌输式”为“启发式”、“研讨式”、“讲练结合式”,变“单向输入”为“双向交流”;要贯彻“精讲、讲精”的原则,采取因课制宜、因人制宜、因时制宜的教学方法;创造力的战线是个性发展的最高形式,因此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要广泛地应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模拟技术等现代教育手段,促进教学方法向全时空、个体化、远距离、大容量的方向发展。从而以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的全面发展。
(四)充分开发创新思维,引导学生提高创新能力
信息时代的较量,实质上是科技进步和理论创新的较量,也是人才创新能力的较量。只有具有创新思维,才能抢占科技进步和理论的制高点。因此,未来创新型人才必须要有创新思维,思维是智慧和创新能力的核心。创新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创新的结果是思维的结果。
1.多维思维素质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
人类思维的能源来源于大脑机能,它是创新能力发展的物质基础。创新思维的开发决定了创新能力的形成。不同的大脑思维,构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如正向和反向思维、求同与求异思维、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具体思维与抽象思维、聚合与发散思维等等。心理学上,创新思维尤其是以发散性思维为核心,以聚合思维形式为支持,在多种思维素质的基础上,促进创新能力的提高。学校设置的课程课目众多(高等院校又区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覆盖面广,不同课程又有其独特特性,所以对学生也有不同的思维影响效果。有的利于培养学生的知觉思维,有的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有的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注意要以各学科的内容特性为依据,去培养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中,还应努力探讨各学科的特性与各种思维资源、思维方式的内在联系,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2.创新能力是积累知识和积极思维的结果
思维是创新的核心,思维如果停止了就不可能产生创新。思维的创新飞跃离不开长期思索,它是逐渐积累的结果。学校在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也应把创新能力的培养辐射到课堂之外,要大幅度增加选修课、讲座内容,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之外的时间对所学知识、技能进一步思考和运用。同时增加学科方法论和创造学方面知识的学习,注重讲方法,讲与本门课程有关的创新思维和学习方法,以使学生不断积累知识,积极思维。学生在校过集体生活,组织性较强,更应在课余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将学生的课外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起来,促进学生对有关问题的创新思索与研究。
21世纪信息时代的现代化建设是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方面综合实力的较量。作为培养未来人才基地的学校更应在现代教育思想的基础上树立创新教育观念,努力培养青年学生的创新能力,把学生培养成为政治思想、科学文化、专业技能、身体心理等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21世纪时代发展的需要。
第二篇:培养幼儿适应社会的能力
培养幼儿适应社会的能力
国内外不少心理卫生专家认为,培养人具有良好的适应环境的心理和能力,是保护其心理健康的关键。
一般来说,儿童的生活环境在他们各个年龄阶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在这相对的稳定阶段,他们的衣、食、住、行、游戏、求知、社交等方面都会产生相应的需要,形成相应的习惯。然而,儿童所处的环境是不可能一成不变的,他们的家庭环境会发生变化,他们进入托儿所、幼儿园、小学后,环境的变化更大。新的环境必须会对儿童提出新的要求,于是,原有的需要和习惯与新的环境产生了矛盾和冲突。这种矛盾和冲突反映在心理上,必然是不满和不愉快。
甚至一些很细小的变化都会引孩子心理和行为的异常表现。有一个四岁的男孩子,进入幼儿园中班的第二天就不断哭闹,拒绝参加任何活动,整整折腾了五天。令人奇怪的是,这孩子在原来的托儿所表现却很好,活泼能干。按理说,托儿所的小朋友进入幼儿园,其适应能力应比不入托的孩子强,那么,这孩子是什么缘故呢?经过老师的了解,分析,发现这男孩子在托儿所时属地年龄较大的孩子,所以,各方面的能力都比较强,经常得到老师的赞扬,小朋友们也很顺从他;可进入幼儿园的第一天,他就发现自己画、搭积木都比不上别的小朋友,于是,当“小大王”的环境发生了变化,自尊心受到了伤害,心理便失去了平衡,只得以哭闹来表示他的极度不满。他的心理健康受到了影响。由于气质、性格的不同,在遇到环境变化时,孩子表现内心矛盾和不满的方式也不同,有的以暴怒、哭闹、拒食、摔东西来发泄,有的则是抑郁、恐惧、不安,还有的甚至会自我伤害,抓破自己的脸皮,严重影响孩子身心健康。
如何培养儿童良好的适应能力?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新课题。总结那些成功的经验不外有如下几点:
(一)满足儿童的合理需要,不迁就其不合理的需要。
儿童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除了饮食、排泄、睡眠等生理上的需要外,还有各种心理的需要,如安全、爱抚、求知、独立、自尊、好奇等等。对于儿童正常的、合理的需求,应尽可能使他们得到满足。不仅在家庭里,就是在家庭以外的各个环境也应创造条件满足儿童的各种合理需要,使他们心情愉快,活泼开朗。这样的孩子就不容易产生不健康的心理。
但是,过份溺爱孩子或者对孩子教育不当,会使孩子长期处在不正常的特殊环境里,产生种种不合理的特殊需要,养成不良习惯,如:挑食,饮食起居随心所欲,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愿服从别人的合理要求等等。一旦环境发生变化,这样的孩子就难以适应。我们经常看到那些受家庭溺爱的孩子,有的长时期不肯上托儿所、幼儿园,有的逃学,有的仅仅因为受到同伴的嘲笑就会产生强烈的对抗情绪,难以与小朋友友好相处,在集体生活里很孤独,等等。
(二)鼓励引导儿童多参加社会集体活动
儿童不仅是家庭的成员,也是社会的一员,他们长大后要与其他社会成员一起和谐地生活、劳动,因此,家长应该让孩子从小多接触社会,多参加集体活动,鼓励他们和别的孩子玩。孩子们在一起,有共同的愿望和兴趣,知识水平、能力高低也基本相当,相互间容易培养互助互爱的感情。他们一起活动时相互制约,对培养自制力很有效。
有不少家庭主张让儿童闭门读书,或让孩子唯唯诺诺地跟着父母大人转,儿童积极活动的愿望受到抑制,性格也变得内向、敏感。据上涨精神卫生中心研究室调查,在追求升学率比较突出、鼓励学生埋头读书的学校和家庭中,孩子患“适应不良”方面的精神偏异症的比例较高。
(三)细心引导儿童顺利渡过生活的转折阶段
首先,父母教师要明确:儿童一时不能适应新环境是难免的,孩子进入托儿所、幼儿园是他们生活环境的一大转折。在托儿所、幼儿园里,一切都是陌生的,教师、小朋友是陌生的,教室是陌生的,甚至碗筷桌椅都是陌生的;他突然得不到父母对他独自一人无微不至的关注,他不能像在家里一样一人独占所有的玩具。对孩子因此而产生的种种异常行为,父母和教师不能简单粗暴对待,或流露出讨厌的情绪,甚至惩罚他们。而要加倍地爱护、关心他们,耐心地倾听他们的诉说,细心观察他们的一言一行,找出问题的症结。其次,要采取具体的办帮助孩子尽快熟悉新环境,如:让孩子尽快在新的环境里结识小朋友,消除他们的孤独感和陌生感;事先作一些介绍和各种准备工作,让孩子心理上有准备,不至于在突如其来的变化中慌了手脚。
第三篇: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意识,信息技术的“养分”
——浅谈信息技术中创新能力的培养10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01 龚秋云 摘要: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如何在现代教育中推行以培养创新能力为中心的素质教育,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历史使命。教育教学中所提的创新,并不仅仅是指学生进行什么样的发明创造,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探索式的学习进程中,体验、发现知识、技能中的“新”,突破自己知识技能的局限,创造学习方法的“新”,这些“新”都可以归结为在学习、探索、研究、合作中摆脱不合理的种种束缚,成长为新式的独立的“学习者”和“创造者”。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阐述了在计算机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 创新能力 能力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命力的直接体现,如果没有创新精神的民族,是不会发展和壮大的,相反,如果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民族,最终会超越其他的民族而强大起来。所以我们国家提出来,创新是国家的灵魂,创新教育是最基本的素质教育,是教育的关键所在。创新教育是指以创新人格的培养为核心,以创新思维的激发为实施手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基本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为主要特征的素质教育。教育教学中所提的创新,并不仅仅是指学生进行什么样的发明创造,更重要的是指学生在探索式的学习进程中,成长为新式的独立的“学习者”和“创造者”。
计算机是一门崭新的学科,并且其发展速度也是日新月异,所以与那些传统的学科相比,教师对其掌握也不全面,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应该运用启发式的创新教育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学习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
一、目前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计算机是一门有别于其他学科的学科,具有难以掌握,且知识更新换代速度快的特点,有的时候还没看懂、学会它,它已经过时了,又有新的知识和技术出现,所以要用一种有别于传统学科的授课方法和授课思维来引导学生学习。但是,由于我国计算机技术起步较晚,并且教师资源、教学实验经费等教育资源的相对不足,导致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1.教师教学观念方面。有些教师认为计算机只是一个辅助工作的工具,掌握一些基本的操作技能就可以了,如果进行计算机方面的研发和创造,那是计算机专业人士的工作,与大多数人无关。孰不知,计算机已经走进了我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就像我们离开了水、电不能够生活和工作一样,离开了计算机,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也会陷入一团糟。所以掌握相当的计算机知识,不只是计算机专业人士的事情,而是新时代中每一个人都应该做到的。
2.教学手段方面。部分教师在计算机教学中还在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一本教材、一份讲义,一支粉笔,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的单向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因为计算机学科的特性是比较抽象、难以理解,仅仅采用这种教学方式,会造成那种课堂上好像听懂了,下课后
好像不懂了,用的时候就什么都不知道了的结果。
3.教学经费方面。国家管理体制和教育体制的原因,办学要兼顾到教、学以及学生和老师的生
活等,既要保证老师和学生的工作和学习条件,又要给他们的生活、安全等提供保障,等等,学校承担着他本来不该承担的社会功能,再加上本来国家的教育经费投入就不足,一直没有达到《教育法》里法定的国民生活总值的比例。所以学生的学习设施、实验设施等相对不足,学生的学习实践环节一再被压缩。这一问题在计算机学科的学习中矛盾更为突出。
二、作为一名计算机课教师,要具有创新的教育观念
教师首先要从思想上增强创新意识,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责任心,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创新的教育,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不要拘泥于一种答案,充分发挥想象力,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的引导也很重要。教师不只是创新教育的主导者,更是实践者。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创新教育的价值就在于通过创新性教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使学生从创新的教育走向创新的人生。
1. 树立全新的教育观。树立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是终身教育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首先,明
确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是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促进他们的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其次,明确素质教育的实施,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创新教育是指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推行创新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再次,创新能力需要终身培养,创新动机需要终身激励,因而创新教育也是终身教育。
2. 树立全新的教学观。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使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产生了重大变
革。首先,传统的班级教学发展成为班级教学、小组教学、个别化教学、远距离教学、网络教学等多种组织形式的教学。其次,由原来以教师为中心的,基于知识归纳型或演绎型的讲授式教学方法转变为基于“情景创设”“主动探索”“协作学习”“会话协商”“问题提出”等多种新型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综合运用。树立全新的教学观,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了客观条件。
三、创设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堂教学是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主要阵地,应当成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的摇篮。当今世界科技发展迅速,在这发展过程中计算机的运用可以说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因此计算机技术和功能也在迅速地发展和增强,计算机可以说渗透到了人们的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所以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可以给介绍学生目前计算机应用的领域,以及向学生描绘计算机未来可能具有的功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认识到计算机在以后的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的作用,认识到计算机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另外告诉他们计算机发展的快速性和未来的不确定性,给他们创设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环境,激发他们的探索未来的欲望,培养其创新能力。
四、推行问题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问题式教学模式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学习者通过互相合作来解决这些问题,发现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教学中,应克服扼杀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学行为,注意挖掘教材内容中潜在的教育因素,采取问题式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宽松、民主、和谐、平等、富于创新精神的教学情境。要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设计出针对性、启发性较强的问题,点燃学生求异思维的火花。对于在回答疑难问题时出现的不同主张和见解要“沙里淘金”,肯定其中的合理成份。要改变教师“一言堂”或“唱独角戏”的老方法,还学生以自我学习和钻研的时间与空
间,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独辟蹊径,敢于质疑发问、想象猜测,敢于打破常规、不拘一格。
五、在计算机课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性
主体性和创新性密不可分,创新是主体性的最高体现。没有积极主动的学习,就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我们要创设各种机会,鼓励学生去主动参与,把他们智慧的火花尽量激发出来。在课堂中,由于时间有限,倾向于训练基本功,掌握基本操作,而课外则可以让学生们自由发挥,教师要有意识地加以引导,把课堂上所学的内容延伸到课外,把课外这个第二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得课外成为课内所学知识有益的巩固、补充,从而促进课堂教与学,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六、训练学生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发散思维是指根据已有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思维形式,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为走出传统教学中“重求同,忽视求异,重集中思维训练,忽视发散思维训练”的泥滩,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砸碎应试教育的模式和框架,克服单纯传授知识的倾向,注重顺向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和创新性。具体来讲,就是要通过挖掘教材中能一题多解、一法多用、一题多变的教学内容,来引导学生的思考朝多种方向扩散,提出各种设想、多种解答。如在讲授 windows的目录操作和文件目录属性的设置后,可故意将学生以往建立的文件拷贝到一个隐含的目录中,学生上机时便发现自己的文件不见了,纷纷提出为什么?此时再适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他们便可能找出“被删除、被设置为隐含属性、被复制到其它目录中后再删除源文件”等多种答案。教师再对他们的想法给予进一步分析,肯定其正确的方面,通过这样的学习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计算机教学中还可以进行创新设疑启思,不仅培养学生们的发散思维,而且还培养他们的收敛思维。收敛思维是在解题中,尽可能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众多的方法进行比较,从中确定出最佳方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不同方向利用其他学科的理论,开阔思路,找出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然后在众多的解法中,经过归纳、判断和比较,最终得出一个最优化的结论。比如在教学生如何灵活进行文字编辑时,学生要思考用几种软件进行编辑文字,是在 Word 中,还是在记事本中,或是在窗口画图中等问题,这时,学生充分发挥了发散思维,思维活跃,思考着究竟用哪种方法比较好呢?这时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讲解,然后让学生自己进行文字编辑。这种教学方法,学生掌握得很好,能深刻地、高水平地掌握知识,并能把这些知识广泛应用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举一反三,提高了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使学习活动顺利进行。因此,在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在教学中的有机结合和应用,更有利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当今世界,现代教育技术对教育的影响越来越深入。现代教育技术所强调的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使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供了新思路、新途径。在计算机教学中,我们应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全而深化素质教育,为学生将来发展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白鲜霞.计算机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科技信息,2007.13.[2]童之慧.在计算机教学中开展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考试周刊,2008.24.[3]周敦.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1.
第四篇:如何培养幼儿创新能力
如何培养幼儿创新能力
■机关幼儿园李慧宇
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人才的需要。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在平时教学中不断培养和训练孩子的创新思维和能力,那如何有效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让幼儿感受创新的存在。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应经常参与到幼儿活动之中,以平等的身份参与交流协商,以宽松的心态,鼓励、引导和挖掘他们言行中合理部分,对幼儿的表现给以肯定,并积极提供创新氛围形成的“土壤”和“气候”,有意地给幼儿创设自由安全活动的小天地,设置多种材料:石、沙、棒、纸等,鼓励幼儿去玩、去发现、去想象。
二、让幼儿体验创新的快乐。首先教师要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兴趣。当幼儿用橡皮泥捏成各种动物造型时,当他们用大型积木垒成城堡等,尽管这些作品质量不怎么样,但教师应捕捉住幼儿的活动过程,激起他们的创新激情,切忌用成人的思维标准、评价标准限制幼儿,应允许他们的行为超乎想象。教师要毫不吝惜地用美丽的语言激情地描述幼儿作品,让他们受感染,受启发,把自己当成一个小创造家,从中体验到创新的快乐,从而使他们的动手能力、创造新力、合作能力等得到全面发展。
三、小心抓住幼儿的创新火花。教学中,幼儿会提出各种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教师应主动、耐心面对幼儿这种大胆提问的行为,启发、引导他们多角度思考问题,并提供一些富有幻想色彩的童话、科幻、寓言等,这些“精神食粮”将会有助于他们学习别人成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同时,给幼儿提供半制品的游戏材料,半制品的游戏材料优点在于重新去组合,拼装新物体。这些材料给幼儿自由发挥想象创新的空间较大,并能做到“一物多用”、“以物代物”,不断激发出灵感,闪现出创新的火花,从而敢于创新,不断提升综合能力。
第五篇: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要:创新能力是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创新能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经济竞争的核心;当今社会的竞争,与其说是人才的竞争,不如说是人的创造力的竞争。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和未来文明的真正财富,将越来越表现为人的创造性。随着社会竞争激烈的加深,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当代大学生尤为重要。
关键词:创新能力培养重要性方法
我国上千年的教育发展史,闪烁着一些简单而朴素的创新能力培养的思想和方法。例如,两千多年前,老子就在《道德经》中提出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创造思想;孔子提出要“因材施教”以及“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思想。1919年,我国着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第一次把“创造”引入教育领域。他在《第一流教育家》一文中提出要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开辟精神”的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国家富强和民族兴亡有重要意义。1998年11月24日,江泽民同志在新西伯利亚科学城会见科技界人士时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
一、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可能性、必要性和重要性
1.知识更新速度快,对创新能力提出更高要求1993年,美国首先提出兴建“信息高速公路”,仅短短一年内就席卷全球。“天上用卫星,地上有光纤”,天地一体化的信息网络已成为全世界的共同目标。由此可见,知识量的急剧增长的直接后果就是知识老化且更新速度的加快。同时,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广泛应用,给教育内容、方法带来了巨大变革,教师若不 及时更新知识,还继续“三一式”教学一枝粉笔、一本书、一根教鞭,就无法 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不能培养出具有独立见解和有开拓能力的人才。教师必需 接受再培训、再教育、再提高,不断进行“充电”、“补氧”。知识经济时代的创 新教育要以教师的知识更新为起点。
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与进步的灵魂,2.开发创新能力,增强民族竞争力
是民族兴旺发达的动力,要使中华 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应当在更深、更高的层次上开发我们的人力资源,在 科技发展上再创辉煌,让世人刮目相看。如果这个世界没有创新能力,便不会有今日人类的文明,可能还同猩猩它们一起还过着钻木取火的原始生活,如
果爱因斯坦,爱迪生等人没有创新能力,他们何以取得巨大的成就与收获,如果一个人不具备创新能力,可以说是庸才;如果一个民族没有了创新人才,那么它便是一个落后的民族。因此,加大开发创新能力的力度是实现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二、培养创新能力的方法
1.对所学习或研究的事物要有好奇心。牛顿少年时期就有很强的好奇心,他常常在夜晚仰望天上的星星和月亮。星星和月亮为什么挂在天上?星星和月亮都在天空运转着,它们为什么不相撞呢?这些疑问激发着他的探索欲望。后来,经过专心研究,终于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能提出问题,说明在思考问题。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如果提不出问题,那才是最大的问题。好奇心是包含着强烈的求知欲和追根究底的探索精神,谁想在茫茫学海获取成功,就必须有强烈的好奇心。正像爱因斯坦说的那样:“我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
2.对所学习或研究的事物要有怀疑态度,不要认为被人验证过的都是真理。许多科学家对旧知识的扬弃,对谬误的否定,无不自怀疑开始的。伽利略则始于对亚里士多德“物体依本身的轻重而下落有快有慢”的结论的怀疑,发现了自由落体规律。怀疑是发自内在的创造潜能,它激发人们去钻研,去探索。对课本我们不要总认为是专家教授们写的,不可能有误?专家教授们专业知识渊博精深,我们是应该认真地学习。但是,事物在不断地变化,有些知识现在适用,将来不一定适用。再说,现在的知识不一定没有缺陷和疏漏。老师不是万能的,任何老师所传授的专业知识不能说全部都是绝对准确的。对待我们所学习或研究的事物我们应做到:不要迷信任何权威,应大胆地怀疑。这是我们创新的出发点。
3.对所学习或研究的事物要追求创新的欲望。如果没有强烈的追求创新欲望,那么无论怎样谦虚和好学,最终都是模仿或抄袭,只能在前人划定的圈子里周旋。要创新,我们就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勇敢面对困难,要有克服困难的决心,不要怕失败,相信一点,失败乃成功之母。
4.对所学习或研究的事物要有求异的观念,不要“人云亦云”。创新不是简单的模仿。要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成果,必须要有求异的观念。求异实质上就是换个角度思考,从多个角度思考。并把将结果进行比较。求异者往往要比常人看问题更深刻,更全面。
5.对所学习或研究的事物要有冒险精神。创造实质上是一种冒险,因为否定人们习惯了的旧思想可能会遭致公众的反对。冒险不是那些危及生命和肢体安全的冒险。而是一种合理性冒险。大多数人都不会成为伟人,但我们至少要最大程度地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
6.对所学习或研究的事物要做到永不自满。一个有很多创造性思想的人如果就此停止,害怕去想另一种可能比这种思想更好的思想,或已习惯了一种成功的思想而不能产生新思
想,结果这个人变得自满,停止了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