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形势下城乡妇女创业再就业的调研文章
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去年以来,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被迫限产或停产,众多农民工被辞退,下岗失业人员增多,大中专毕业生求职难度增大。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增加,为妇女创业就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难得的机遇。为了切实做好妇女创业再就业工作,妇联从深入基层搞调研抓起,通过发放调查登记表,收集妇女群众创业意向、就业意愿和技能培训方面的需求,为做好
今年的妇女创业再就业工作明确了思路。
一、调动基层妇联干部积极性,将摸底工作落实到每一个村每一个户。
2月24日,召集乡镇妇联主席、市直妇委会主任会议,对调查摸底工作进行专门部署,会上发放了《**市妇联关于推动“女性创业就业促进行动”的通知》,要求基层妇联组织做好宣传、摸底工作。乡镇妇联主席要切实负起责任,把宣传、摸底工作落实到每一个村。村妇代会主任要深入到每一个户将有创业意愿、有就业意向、有职业技能培训需求的闲散劳动力、失地妇女、女大中专毕业生等人员的具体情况,统计造册,逐级上报。乡镇妇联于3月5日前将所有登记表报市妇联办公室。
二、认真梳理,分类汇总。
这次调查活动共收到“创业就业登记表”1.3万份。登记表内容分三部分,一是拟自主创业人员基本情况,主要包括调查者的姓名、年龄、性别、健康状况、家庭住址、联系电话和希望在哪方面创业和受到哪方面的培训指导。二是拟就业人员基本情况,除个人基本情况外,主要调查其希望从事何工种及相关要求。三是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人员基本情况,除填写个人基本情况外,主要调查其希望受到何种技能培训。
通过梳理汇总,我市共有拟创业人员672人,拟就业人员8100人,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4228人。拟创业人员的年龄段主要在35——45岁之间,拟就业人员的年龄段主要在40——55岁之间,拟参加技能培训人员的年龄段主要在22——40岁之间。
三、多方协调,积极为妇女创业就业搭建平台
2月19日在**电视台,打出滚动字幕:“有创业意愿的城乡妇女到市妇联报名,参加创业项目推介会”,同时乡镇妇联也做了大量的宣传发动工作,截至2月24日,已有780人报名。2月27日市妇联组织1000名有就业、创业意愿的城镇下岗职工、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技校毕业生等参加**市第四届城乡妇女创业项目推介会。推介会上共有100个适合妇女创业的中小项目和1000多个工作岗位,主要涉及家政服务、旅游餐饮、刺绣钩编、社区托幼养老等工种。当场坚定意向120个。
为帮助城乡群众实现就业,妇联大力实施创业促进就业工程,通过组织项目推介会、人才招聘会、企业家与村干部联谊会等多种形式,积极为当地拉项目,拓展就业空间,实现村企双赢。
一是变“输血”为“造血”,以创业促就业。“没想到俺们自己也能当老板,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啊”。现在是“巧儿擦鞋”**分店老板的该市三街村村民卞春先,曾是一名普通农民,正是由于前两年该市妇联组织的一次创业项目推介会,让她了解了这个项目,抓住了创业先机。卞春先说,现在由于生意忙,准备在这次招聘会上再招2名下岗女工帮忙打理生意。截止目前,我市共引进连锁加盟项目4家,自主创业发展农业种植、养殖、城镇社区服务项目6个,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600多人,城镇新增就业1790人。
二是借助政府服务职能,实施就业援助工程,由政府贴息,发放小额抵押担保贷款10万元,扶持5名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和军转干部创业,带动了50多人创业。
三是成立乡镇再就业服务中心。为切实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我市宜安镇探索成立了再就业服务中心,主任由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办公室主任担任,成员由工业、农业及民政办等部门负责人组成。辖区23个村全部建立农村剩余核动力再就业服务站,配备3至5人,村支部书记担任站长。镇服务中心制定基层指导、专家培训、外出交流、法律维权等工作制度,村服务站制定劳动力管理、分析报告、技能培训、职业介绍等工作制度。目前,已筹措资金10万元,为服务中心开展活动提供支持。
四是全力提升农村妇女和返乡农民工的整体素质,提高应聘成功率,该市广泛开展送知识、送技能、送项目、送信息等活动,积极组织城乡群众参加技能培训,提升创业和再就业水平。今年以来共完成劳务输出技能培训9980人次,免费再就业培训600人次,免费创业培训200人次,提供用工岗位4004个。
下一步工作设想
一是妇联通过创办女性创业论坛,激励广大妇女要敢于解放思想,冲破一切束缚创业的思想障碍,坚决破除小富即安、小进则满、看家守业、固步自封等陈旧观念,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自信地迎接挑战,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立大志,创大业,争一流。
二是通过举办创业培训班,成立女企业家联谊会等活动,努力为女性创业、就业搭建平台,为“巾帼小老板”快速成长铺
路搭桥。
三是大力宣传女性的成功创业历程,加大表彰的力度。在我市形成“我创业、我发展,我创业、我光荣”良好氛围。
第二篇:全市城乡妇女就业再就业工作交流材料
积极探索 努力创新 不断推动我市城乡妇女就业再就业工作再上新台阶
XX市妇联 XXX
“就业是民生之本”。近年来,我市各级妇联组织把帮助城乡妇女就业再就业,推动城乡妇女就业再就业工作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参与和谐社会构建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发挥系统优势、采取有力措施、狠抓工作落实,取得一定阶段性成效。
一、立足市情,着眼长远,推动我市城乡妇女就业再就业工作新发展
为准确把握我市城乡妇女就业再就业的现状、问题并探寻解决问题的办法,去年,市妇联组织课题组开展专题调研。调研组深入我市部分乡镇、村社、社区和企事业单位,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召开群众代表座谈会等途径,获取了大量翔实的第一手资料。通过实证的分析与研究,基本掌握了我市城乡妇女就业再就业存在的突出矛盾和主要问题。一方面,随着我市工业化、城镇化与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城乡妇女流动加速,就业需求强劲,就业空间扩大;另一方面,受主客观因素制约,我市城乡妇女就业再就业面临着诸多矛盾与问题,集中表现在“三多三少”。“三多”即城乡富余妇女劳动力多,失业失地的“4050”妇女多,文化技能普遍缺失和单一的妇女多;“三少”即愿意离土离乡离家的妇女少,愿意从事第三产业特别是家政服务业的妇女少,愿意吸纳大龄妇女就业的用工单位少。
妇女的现实需求就是对我们提出的新的要求,妇女就业再就业面临的难题就是我们工作新的课题。通过分析市情,吃透市情,各级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市妇联紧紧抓住城乡妇女就业再就业难,特别是“4050”妇女就业再就业这一主要矛盾,提出“组织带动、层层促动、整体联动”的工作思路,与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人事局等部门研究制定促进我市妇女就业再就业的五年工作规划与推进计划,集系统之力,全力推动我市城乡妇女就业再就业工作新发展。
二、发挥优势,整合资源,开辟我市城乡妇女就业再就业新途径
(一)打造“家政”品牌,实施重点突破
针对我市存在的“三多三少”实情,我们把解决“4050”妇女就业再就业作为推动我市城乡妇女就业再就业工作的“牛鼻子”。近年来,通过单独率团或联合组团,三上深圳、两上北京、一上广州考察了解当地劳务市场与用工市场,和当地妇女组织及部分用工单位广泛接触和交流,初步掌握当前家政服务业巨大的市场潜力与家政服务员特别是优秀的家政服务员供求相对短缺这一基本矛盾。通过分析论证,我们认为:一是家政服务业市场容量大,需求层次多,进入门槛相对较低,比较适合我市“4050”妇女自身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二是妇联“娘家人”的独特地位,使妇联较容易赢得妇女群众的支持与信赖,便于组织群众与发动群众;三是妇联具有较丰富的群众工作经验,特别是在与妇女群众进行沟通、交流、联系等方面具有传统优势,便于工作的层层推动;四是必须实施“品牌”战略,提升品牌含金量,用“品牌”聚集人气,整合资源并拓宽家政市场。通过分析论证,进一步理清了思路,进一步坚定了各级打造打响“XX妹子”家政品牌,走“培训——输送——跟踪管理”一体化服务的路子,实现以“XX妹子”带动并促进我市城乡妇女就业再就业的信心与决心。市妇联随即与北京市“三八”家政公司及深圳市“三八”家政公司达成家政服务员定向输送的长期合作协议。省“川妹子”工程启动后,又及时把“XX妹子”纳入“川妹子”序列。
(二)发挥自身优势,注舆论带动
针对调查中发现的“4050”人员普遍存在的“三个放不下”心结,即一是面子放不下;二是家里放不下;三是权益保障放不下的问题。去年以来,我市各级妇联组织挖掘组织潜能,利用妇联在群众心目中特有的公信力与感召力,借助妇联健全的组织体系与工作体系,上下联动合力推动。一是组织小分队进农村、进企业、进社区深入宣传;二是抓住赶集、重要节庆日、大型集会等契机,采取文艺表演、专题讲座、专家咨询、典型宣讲等方式深入宣传;三是发挥XX主流媒体与“XX女性网站”的宣传放大效应深入宣传。在宣传动员中,努力做到“三个结合”即,把宣传动员与促进妇女就业观念的转变结合起来,与妇女权益保障法的宣讲结合起来,与《两纲》宣传结合起来。仅今年6至7月,在“川妹子”招生过程中就发放各类宣传资料5万余份,在市级媒体和网站上刊载相关信息和报道56篇(条),举办专题讲座30余场,催生了“家政小天地,就业大舞台”、“家政服务业是新兴的朝阳产业”等就业理念的形成,营造了鼓励支持妇女从事家政行业的积极舆论环境。今年6月,我市报名参加“川妹子”家政服务培训班的妇女就达150余名,首次实现报名人数大大超过应招名额的局面,初步扭转了过去家政服务输出组织动员难、稳定输出难等被动局面。同时,参与首期家政服务员培训班的34名学员中,“4050”人员占60%以上。
(三)完善运行机制,注重规范管理
做好推动我市城乡妇女就业再就业特别是从事家政服务业的工作,机制建设是关键。经过总结、思考与探索,我们着力构建了三项机制。一是培养机制。今年,借助省上打造“川妹子”品牌的势头,市妇联借力而行、乘势而上,争取市委、市政府解决了市妇联抓家政培训无阵地、无经费、无教材等突出问题。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批示、亲自过问,协调解决了家政培训的专门场地,划拔专项工作经费。目前,XX市妇女就业创业培训基地即将正式挂牌成立。自编培训教材正在酝酿之中。同时,我们积极探索集理论培训与技能培训为一体,观念引导与素养提高为一体的课程体系,并在首批“川妹子”培训中进行了初步尝试。首批“川妹子”培训班学员经过20天集中正规培训培训已全部结业。二是政策机制。市妇联争取到与市劳动与社会保障局联合对家政服务员进行资格认证并颁发中级家政服务员资格证书的政策。这为妇联争取主动,拓展家政服务市场,提高家政培训质量创造良好条件。三是工作机制。注重建立稳定、通畅、高效的快速输送通道。今年七月,输送到北京的34名“川妹子”仅一天半时间,就全部实现就业与再就业。其次,注重实施动态管理。为了让家政服务员走得放心、干得安心,各级逐步建立并完善了家政服务员个人档案,努力做好与家政服务员的信息交流、情感沟通与协调维权等具体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其解决了后顾之忧。
(四)整合社会资源,注重协调推动
妇联关起门来搞家政肯定行不通。近年来,市妇联一方面抓系统内资源的整合,通过纳入目标管理,支持一定工作经费,给予正面激励等举措,调动各级妇联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另一方面抓系统外资源的整合,即把巾帼文明岗、妇女法律援助站、妇儿工委成员单位等资源纳入支持帮助系统,为家政服务培训与输出提供便利条件。我市首批“川妹子”家政服务员培训班的全部技能培训课都由上述部门和集体无偿承担,既树立了上述部门良好的公众形象,又解决了市妇联抓家政培训的实际困难,为市妇联实施“三包四免”(即包体检、包培训、包输送,免体检费、免培训费、免路费、免培训期间的食宿费)创造条件,取得多赢的工作效果。
三、以点带面,扎实推进,实现我市妇女就业再就业工作新突破
近年来,在省妇联的关心支持下,通过各级的共同努力,市妇联先后输送五批家政服务员到深圳,一批家政服务员到北京,全市各级累计输送家政服务员300余人次。解决了部分妇女就业再就业的难题。我市的家政工作,各级党政极为关注,社会反响比较强烈,辐射带动效应十分明显,特别是首批“川妹子”成功输送后,报名参加家政培训的小高潮及“搞家政,找妇联”逐步形成。
当然,抓家政培训与输出,仅仅是妇联工作的一部分,仅仅是妇联推动我市妇女就业再就业工作的一个重要切入点,要实现我市城乡妇女就业再就业工作的新突破,还有待进一步探索与实践。就我市而言,一是要把就业与创业结合起来。依托市妇女培训基地,针对不同层次妇女的就业愿望与创业需求,实施分类指导与分类培训,引入“SYB”创业培训,在更新观念、提升素养与培养能力上着力。二是要把典型引导与政策引导结合起来。既要大张旗鼓地宣传我市妇女就业创业典型,树立身边的榜样与标杆,又要争取政府制定出台有利于妇女就业创业的相关政策。如规范企业用工行为,给予创业妇女资金扶持,建立我市妇女就业创业培训专项基金等。三是要把组织推动与社会联动结合起来。要推动促进妇女就业再就业工作成为党政行为与社会行为,形成全社会都来关心妇女就业与再就业工作的良好氛围。同时,要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在支持妇女就业创业工作的初始阶段,采取“包”起来的方式,如我市在实施“川妹子”工程中的“三包四免”方式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但是,要真正帮助更多妇女实现就业与再就业,必须紧紧抓住“二头”,即一头紧紧抓住市场,走“培训市场化,输出市场化”的路子;一头紧紧抓住政府,争取政府对妇女就业再就业工作的更进一步支持,才能实现以“家政”为龙头,带动全市妇女就业创业工作全面深化的目标。四是要把推动妇女就业与再就业工作与妇联的其他工作结合起来。通过工作之间的相互借鉴、相互渗透、相互支持,推动妇联整体工作的全面活跃。
第三篇:妇女创业调研
面对金融寒潮,妇女创业激流勇进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创业的热情高涨,在创业大军中,作为弱势群体的的妇女,巾帼不让须眉,开疆辟土,异军突起,掀起妇女创业的激流,支撑起创业领域的半边天。大田妇联通过分发宣传、开展小型座谈会、访谈等形式进行调研分析,寻求妇女创业成功的共同点,以创业带创业,以创业促创业,了解妇女创业的困境,寻找解决方式,突破瓶颈,促进发展。
妇女创业总归为两条路:一条是主动的,通俗的说法是下海;一条是被动的,很多情况下是因为下岗了。无论是下海,还是下岗,走上创业这条路,都需要很大的勇气、持久的精神,是女企业家和她们的事业得以长久发展的真正动力。
女性创业环境分析。一是女性创业环境大为改善。男女平等已经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女性在参与经济建设过程中获得了平等的权利和经济收入。多年来市场就业机制的导入使就业途径由过去以政府安置为主向求职应聘、自主创业等多种途径并存转变。女性自主创业的比例逐步提高,与男性的水平非常接近。二是女性创业机会越来越多。随着经济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市场空间不断扩大,鼓励创业的政策措施不断出台,为广大妇女构筑了更为广阔的创业平台。
女性创业的优势所在。绿源工艺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卢锦敏将女性创业的优势表现的淋漓尽致。一是女性创业获利能力更强。女企业家思维缜密,比男子在改善职工工作条件和社会福利方面投入的资金多,更具感召力。女企业家所经营管理的企业获利能力比一般企业都
要好。她在2006年企业遭受两次毁灭性的火灾后,听到所属职工罹患白血病时,发动员工捐助兵慷慨解囊帮助员工治疗疾病,赢得了全体员工的拥护。二是女性更适合创业、更具创业优势。女性创业的成功来自于不懈努力加上女性特有的优势,管理企业中强调以人为本,倡导靠机制育人、事业留人,不断增强企业亲和力、凝聚力,从根本上保证了企业的持续高速发展。三是女性的外肉内刚让创业更具爆发力。千百年来中国女性秉承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的品质,在陷入困境中冷静分析,调动企业的积极和热情,发挥一切力量,突破瓶颈,走出困境,增强耐受性,使企业更上一层楼。她则是在创业过程中,2006年连续遭受两次火灾,上年开始又遭受了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企业的创业之路坎坷而崎岖,但是她都积极乐观坚强的面对,山崩于前而不倒。
通过交流访谈和调查问卷反应,现代女性的创业之路存在来自文化传统、思想观念、社会现实等多方面的困境,让她们的创业之路充满荆棘与坎坷。
一是女性创业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女性创办的企业大多是传统产业。调查显示,女性创业以个体经营形式为主,相对集中于批零贸易、餐饮、加工制造和社会服务。她们依靠吃苦耐劳、勤俭节约和传统经验完成了原始积累。与当今市场的瞬息万变和科技的迅猛发展不相适应。女性在市场就业机制中明显处于劣势。因征用土地等原因转入城市的一些妇女,年龄大、文化低、技能单一的妇女面临下岗失业,这些人在就业过程中缺乏竞争力,而一些大学毕业的妇女则面临着资金的困境,光有一身能力却无法实现。如何提高妇女的竞争力和创造力,增加她们的文化素养和科学技能,增强扶持力度,则是发展她们的事业,扩大经营范围的关键所在。
二是女性创业有难以逾越的心理障碍。同时,在传统观念影响下,许多男人宁要“贱内”而不喜欢“女强人”,使许多女性在事业中不思进取、缺乏现代管理经验和专业知识技能。调查显示,具备一定基础的女企业家急需管理企业的经验、方法和获取二次创业的知识和技能。更多的女性是有创业的愿望,但由于知识和技能的欠缺,对创业感到迷茫,无从找到自己的市场定位。69%的受调查者认为,创业女性肩负着事业家庭双重担子,创业成功需要付出比男人更多的努力,做出更大的牺牲。
街道得到调查结论,明了创业困境,联合妇联建立一系列创业支持体系,以帮助妇女积极创业,走出金融危机的寒潮,在寒潮中走出自己的特色和风格,扩大企业规模。
一是优化政策环境,为应对金融危机寒流提供社会支持。金融危机对民营企业特别是对一些成长型企业和中小企业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采取更有效的措施,推动创业工作,创造就业机会,在现阶段有着十分现实而重要的意义。各级党委政府、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女性创业工作的领导,进一步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研究解决妇女创业就业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制定有利于妇女平等创业和发展的政策措施,为女性创业提供更加宽松的政策环境和更加平等的市场环境,激励广大妇女创新业、创大业。各级妇联组织要发挥在帮助女性
创业中的积极作用,竭诚为女性自主创业提供优质高效服务,为广大妇女提供政策、融资、信息等服务,真心实意为妇女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
二要提升综合能力,为应对金融危机寒流创造自身动力。要大力实施“女性素质工程”,使女性在各级教育中的比例不断提高。要以学习型组织、学习型干部、学习型家庭创建工作为载体,努力提高广大妇女群众的综合素质。强化在岗女工的业务技能培训,积极做好失业女工的再就业培训,并增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激发广大妇女学科学、学文化、学技术的热情,不断提高科学文化技术水平。要加强对女性创业能力的培养,多举办女性创业教育和活动,宣传优秀女企业家的成长历程;要提倡“边创业边学习”,向成功的创业者学习,聘请合适的创业顾问,提高对创业过程的预见力和控制力;要加大科技服务,充分发挥“科技培训、示范基地、能人带动”的作用,使女性自主创业的能力不断增强;要深化巾帼创业导师行动,组织女企业家帮扶女大学生创业,促进女大学生走自主创业之路。三要强化示范带动,为应对金融危机寒流提供信心支持。近年来,一大批各行各业的优秀妇女脱颖而出,特别是一些有经济头脑、敢闯市场的女性创业者率先走上创业致富之路,妇联组织和女企业家协会要继续大张旗鼓地树立、培育、宣传、表彰自强不息、勇于创业的女性典型,引导和带动广大妇女采取灵活多样的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要不断壮大和发展女企业队伍,发挥其示范带头作用,为创业女性传递信息,交流经验,活跃身心,提高素质,维护权益。
第四篇:城乡党建调研文章定稿
统筹城乡党建力促文江“脱颖而出”
(文江镇党委书记王曦南)
统筹城乡建设,共享发展成果。十七大报告既对城乡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也为创新城乡党建工作提供了广阔的实践空间。党的基层组织是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只有建立健全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党建工作机制,形成构建基层党建新格局的强大合力,才能固本强基、又好又快地推进地方经济发展。
近年来,我镇在建立以城带乡、城乡互动、资源共享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上进行了一些积极地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也凸显出许多亟需解决的新问题。
一、构建统筹城乡党建工作新格局的新探索
(一)创新城乡一体的组织网络覆盖体系
创新党建工作的联系方式。每名镇党委委员联系一个办事处党总支,每名办事处党总支委员联系一个村党支部。构建镇党委、办事处党总支、村(社区)党支部三级联动学习新机制,深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市、县党代会精神。
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方式。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变化,探索把党支部建在农业产业链上、建在农业行业协会上。推行村村联建、村企联建、村社(区)联建,探索以大带小、以强带弱的党组织联合组建模式。
创新党务干部选任制度,大力实施“三个一批”。一是选派一批,从镇街干部选派一批到基层党组织任职或挂职;二是选聘一批,从高校毕业生中选聘一批优秀人才到基层党组织任职;三是返聘一批,从外出务工经商的“能人”党员中返聘一批到基层党组织任职,从整体上优化城乡基层党务干部队伍素质。
(二)创新城乡一体的党建工作运行新机制
统筹配置城乡党建财力资源,促进经费向农村倾斜。基层党建工作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并按时足额拨付到村(社区)党支部,保证了基层党组织活动、党员学习培训的开展。与此同时,筹资100余万元对11个村级活动室进行新建,目前11个活动室已完工投入使用,充分发挥了村级(社区)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统筹配置城乡党建组织资源。“城镇+农村”结对共建。全镇31个农村党支部与31个城镇党支部结对共建。城镇党支部为结对农村党支部提供智力扶持,帮助其找准发展路子、引进致富项目,帮助其尽快脱贫致富;农村党支部把农村艰苦奋斗的精神带到结对城镇党支部中,把农村特色农产品引到城镇,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企业+农村”结对共建。全镇组织31个行政村与规模工业企业“联姻”,通过村企互动,切实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市级新农村示范村大桥村与高洲酒业集团结对共建,大力发展劳务型经济,着力培育富民强村的经济增长点,使企业与农村实现双赢。
(三)创新城乡联动的党内关怀激励帮扶体系
创新活动载体,形成城乡联动的党内关怀激励帮扶体系。
一是组织党员志愿活动。目前,全镇已有近100名党员注册志愿者,组建了5支志愿服务队,常年开展“扶贫帮困”大行动,其中一支服务队还赶赴安县参加抗震救灾行动。
二是建立党内保障机制,大力开展党内帮扶活动。广泛开展党内联系帮扶、定期表彰、宣传激励、走访慰问送温暖活动,关心慰问离职村干部,做到了贫困党员有人帮扶,生病党员有人慰问,去世党员有人悼念。统筹开展城乡困难党员就业培训、创业扶持、生活救助,使他们充分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和温暖。滨河社区设立党员凝聚力基金,及时帮扶困难党员,切实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四)创新城乡互学互促的经验交流体系
农村设岗定责经验进城镇。将农村开展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活动的经验带到城镇,在城镇党员中设立环境卫生、文明新风、治安巡逻等岗位,积极发挥城镇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城镇管理经验进农村。借鉴城镇管理模式,建立农村便民服务站,组建党员志愿者队伍,构建农村卫生服务、农业技术、法律服务体系,不断提高为民服务水平。
城镇党组织进农村开展“三下乡”活动。社区党支部组织科技、文化、卫生领域的党员到农村开展“三下乡”活动,为农民提供农技、医疗、文艺演出等服务,真正达到城乡党组织互学互促的目的。
二、统筹城乡党建工作的新经验
(一)城乡共建,创新组织保障机制。
近年来,我镇落实了党委委员党建工作联系点制度,以及党员领导干部行政和党建工作“一岗双责”制度,建立健全了党委、党总支和村(社区)党组织三级党建工作责任制。在社区“两委”换届选举工作中,推行和完善领导班子“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制度,实现部分村党支部书记、主任“一肩挑”。
以干部下基层驻基层工作为纽带,近年来,我镇驻村干部共助基层发展集体经济项目10个,办好事实事50多件。与此同时,从各单位抽调有培养潜质的干部,充实到城乡基层一线机构,并推行机关年轻干部下基层锻炼等配套机制,加大对城乡一线人才的培养力度。
(二)城乡互动,创新党员动态管理机制。
“以城带乡”推进党员发展工作。针对基层党员年龄偏大、文化偏低和青年党员、妇女党员偏少等问题,我镇将城区党组织发展党员的先进经验带到了基层。“以乡促城”规范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不断探索流动党员管理新办法,大力激发党员队伍活力。建立完善了党员外出登记、定期汇报、“电子联络”、返乡培训和民主评议等五项机制;做好流入党员“五个一”管理:编入一个党支部、发一张《联系卡》、发一本《村(社区)党员工作手册》、确定一名联系人、谈一次心。
(三)城乡互助,创新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
以联片包村帮户为抓手,建立完善领导、职能部门与困难党员结对“一帮一”帮扶制度,将结对帮扶范围由特困党员扩大到城乡边缘困难党员。筹集专款开展“安老、扶孤、帮残、助学、济困、救灾”等活动。走访慰问,坚持落实好党员“五必访”制度。推进下岗失业党员,特别是农民党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再就业。每季度为农民工党员、流动党员和老党员免费开展义诊活动,为失业下岗党员及其家属举办再就业辅导讲座。利用党员教育活动中心等平台,开通困难党员群众求助热线,免费提供民政、法律等咨询服务。建立助学促学辅导队,专门为文化程度低、行动不便的老党员参与学习提供帮助。开展党报赠送困难党员活动,将党报免费派送到困难党员家中。
(四)城乡覆盖,创新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机制。
建立一支队伍。着力建设一支地跨城乡的党员志愿者队伍,组织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配合承担综治维稳、教育卫生、扶难济困等职能,把党员志愿者的活动触角延伸至群众需要的领域。
构建“三级网络”。把基层党组织阵地建设纳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加大对“中心(镇)—站(街)—点(社区)”三级党员教育服务活动阵地规范化建设的投入。目前,全镇已有11个村及4个社区建成党员教育活动中心,今年还将新建6个村级党员教育活动中心,有力地推进了基层党组织的阵地建设。
三、统筹城乡党建工作的新成效
(一)以党建促经济,城乡经济大发展。
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党建工作机制的深化和完善,推动了全镇城乡经济的大发展。今年上半年,全镇生产原煤70万吨,生产矿石6万吨,实现本级财政税收入库1600万元;工业总产值完成49655万元,完成全年任务的54.5%。全镇18614亩小麦实现了丰产丰收,单产达到了220公斤,总产达4095吨,新发展茶园2000亩。全镇城乡经济运行呈现出速度加快、质量提高、结构优化、后劲增强的良好态势。
(二)以组织连民心,基层党组织建设实现新跨越。
深化“三联”制度,充分发挥党代表在“三联”活动中的积极作用。结合县上组织的“解放思想、创新实干、脱颖而出”大讨论活动,组织全镇干部职工开展“政治中心转移后,文江怎么办?党员干部怎么办”为主题的大讨论活动,学习高洲酒业员工创新实干精神。在学习阶段全镇干部职工撰写学习体会64篇,在“再审镇情,正视差距”阶段发放征求意见表1500余份,共收集意见、建议56条。对提出的问题不隐瞒,实事求是地进行了梳理,制定了整改方案,落实了整改措施。
扎实开展“情系人民谋发展”活动,选派干部“到村到组到户,同吃同住同劳动”,为群众解决困难和化解矛盾纠纷,帮助群众办实事好事65件。在农村(社区)推行“党员电教科技示范户”活动。
(三)以组织为纽带,社会事业大繁荣。
以城乡党组织结对共建为纽带,全镇社会事业发展欣欣向荣。今年上半年,全镇硬化村级公路16公里,投入资金147.175万元对河堤、农村人饮、灌溉工
程进行整治,新建成各类水利工程104处,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23平方公里,深化推进“城乡洁净工程”。大桥、石龙两个市县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零就业”和“再就业”工程得以全面实施,“两基”成果得以巩固,教育基础设施投入加大,10万元重奖教育的长效机制继续实施。
(四)以党风廉政建设为抓手,党风政风建设有新突破。
以镇党员领导干部为重点,积极开展学习党章、贯彻党章、遵守党章活动。落实了廉政谈话、廉情公示、述职述廉等制度,推进阳光作业、政务公开,拓展了党内外民主。建立了便民服务站,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加大查办案件工作力度。今年上半年,通过整合办案力量强化办案责任,立案1件,查处1人,追挽回经济损失8000余元,受理群众来信来访47件,做到了事事有交待,件件有回音。“5.12”地震发生后,镇党委、政府组织全镇党员、干部群众、企事业业主等社会各界人士向灾区捐款355374.3元,缴纳特殊党费83677.1元。
四、统筹城乡党建工作亟待解决的新问题
(一)缺乏人、财、物保障
目前全镇农村党组织活动阵地虽已基本解决,但各村(社区)党支部都普遍存在活动场所狭小,活动设备欠缺,党建工作经费紧张,党员活动、教育培训、学习交流十分匮乏的通病。
(二)基层党员队伍素质偏低
目前,全镇党员队伍普遍存在“三偏现象”,即:年龄偏大,60岁以上的党员达504名,占党员总数的30%;文化偏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达1045名,占党员总数的62.8%。能力偏弱,一部分党员事实上已成为新形势下的“落伍者”,无力争先、也无法带头致富。“三偏”现象的存在,一定程度影响了党员和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形象。
(三)党员流动性日益增强
截至今年上半年,全镇登记在册的流动党员有名,均发放了《流动党员活动证》,但仍有少数外出党员没有办理任何手续,成为“隐形党员”,部分党员甚至与组织失去了联系,成为“档案党员”。由于党员流动性增强,大量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导致农村党员发展难、党组织活动开展难和基层培养后备干部难的“三难”现象出现。
(四)统筹城乡党建工作的利益瓶颈有待打破
因镇域经济基础的不同和交通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城乡党建资源难以充分互补。总体来看,农村党建资源相对匮乏,而机关党建资源相对闲置,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城乡党建统筹发展,这更需要把统筹城乡党建工作纳入到构建和谐社会的系统工程之中,形成全面覆盖、长效管理的统筹机制,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上服务党员,造福人民。
统筹城乡党建,助推经济发展。这是一个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大背景下需不断探索、创新的全新课题。虽然我镇在近几年的改革发展中对此项课题进行了积极探索,积累了一定经验,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凸显出许多亟待解决的新问题。在以后的工作中,我镇一定会紧紧围绕“工业强镇、产业旺镇、流通活镇、环境靓镇、科教兴镇、平安稳镇”的发展思路,积极探索、深化改革,着力解决好发展中所面临的新问题,以统筹城乡党建工作为抓手,解放思想、创新实干,助推文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第五篇:统筹城乡调研文章
红果子镇统筹城乡发展的经验与思考
红果子镇是全国首批118个小城镇改革发展试点,2009年以来被列为石嘴山市“三城三镇”中的规划建设重点镇和石嘴山市统筹城乡规划一体化试点镇,2010年被列为宁夏回族自治区“十大重点建设小城镇”。处在特殊的区位位置,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红果子镇进行了一些大胆探索、创新,在不少领域取得了突破,统筹城乡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基本情况
红果子镇位于宁夏石嘴山市惠农区西南部原惠农县马家湾子,是原石嘴山市惠农县的政府所在地。2003年7月原惠农县实施乡镇撤并工作,将原红果子镇、马家湾镇和下营子乡合并后组成新的红果子镇。2004年区划调整后,作为惠农区“一体两翼”发展战略中的重点镇,被确定为城市副中心。该镇国有土地面积80平方公里,辖5个村4个居委会,人口5844户2.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1.41万人,在册耕地面积为14500亩,可耕荒地为22000亩,镇区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交通网络四通八达,京藏高速、石中高速、110国道、109国道、包兰铁路横贯全境。辖区内有红果子工业园区、农副产品加工园区、马家湾农贸市场
二、主要做法
一是坚持规划先行,科学发展。用科学规划统筹城乡发展,进一步突出全市“三城三镇”规划格局,对全镇总体规划进行了重新修订,实施城乡规划“全覆盖”。本着北接东拓的规划思路拓展城镇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并在进一步明确小城镇的城市定位及发展方向和产业布局的基础上,依托
红果子工业园区、农副产品加工园区,加快特色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着力打造红果子现代化工业园区和脱水菜生产、销售集散地;从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及集中居住工程入手,全面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提升城市品位、改善人居环境,不断增强吸纳周边乡镇城乡居民入住承载力,着力打造“魅力红果,宜居宝地”。
二是产业支撑。产业发展能力是一个地区的核心。没有产业的支撑,该地区就缺失活力,缺少张力,缺乏竞争力。红果子镇结合实际,在镇区,依托中粮集团种植基地、农副产品加工园区、和奶产业核心区及节点小城镇的区位优势,立足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和土地流转力度,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提高产业集中度,以产业繁荣带动就业,以产业繁荣带动城乡发展。
三是配套凝聚。城市规模的扩张靠品牌,而基础设施的跟进完善,综合服务功能的进一步增强,必将为人流、物流及商流的聚集奠定良好的硬件基础。红果子镇在原有县城配套设施相对具备的基础上抢抓各种有利机遇,加大三争双招工作力度,着力改善镇区基础设施、供排水、供暖、路灯、公益设施等条件,增强镇区活力,提升红果子的吸引力。
三、主要成效
(一)突破创新,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破解统筹城乡发展难题。建设占地面积378亩,可安置农户1058户的红宝家园,破解了进城农民无房居住的难题;改造建设建筑面积6648平方米的中心敬老院和综合福利服务中心项目,提高了我区敬老、养老、安残、社会福利事业的服务水平,破解了孤寡老人无人照顾的难题;建设建筑面积9870平方米的惠农区人民医院住院部综合楼,切实提高农村地区医疗
卫生综合服务能力,破解了城乡居民就医环境差的难题;建设惠农一小、红果子小学安全校舍和惠农职业中学综合实验楼项目,有效改善办学条件,进一步提高红果子镇教育教学质量,破解了进城农民子女上学的难题;按照“平面整洁、立面规范、空间和谐、运转有序”的原则,打造迎宾路农民创业示范街,破解了进城农民创业无门的难题;建设先农、佳禾益农、宝马牧业奶牛科技示范养殖园区,促进奶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的发展,破解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难题。
(二)推进三个集中,实现三个转变,促进了城乡同发展共繁荣。一是推进土地向规模集中,实现生产方式转变。中粮集团入驻惠农后,创造了大型企业主导、土地集约经营、农业现代管理、城乡一体发展的“中粮模式”,彻底打破了一家一户的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格局,从根本上改变了石嘴山市长期以来农业规模小、经营散、实力弱的落后局面,带动参与土地流转的农民人均增收2000元,为惠农乃至宁夏现代农业发展树立了典范。通过村级专业合作社、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大户参与等形式加快土地流转,建立种植基地,集中流转土地10000余亩,采用新品种、新技术,实行机械化作业,开展统种、统管、统防、统治、统收,实现了土地由分散经营向集约化经营的转变,解放农村劳动力。二是推进产业向园区集中,实现就业方式转变。按照“突出特色、做精做强、提高效益”的发展思路,举龙头、建园区、拓市场,提高产业集中度,以产业繁荣带动就业,以产业繁荣带动城镇发展。围绕脱水菜特色产业,吸引登海、绿宝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入驻农副产品加工园区,拉长产业链,带动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实现农业增效农
民增收。做强奶产业,引资建设了先农、佳禾益农、宝马牧业等6个奶牛科技示范养殖园区,存栏7000余头,奶牛存栏和科学饲养管理水平位居惠农区前列。积极发挥红果子工业园区全国最大的镁及镁合金生产基地---宁夏惠冶公司龙头企业的优势,加大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扩能增效,同时带动了辖区劳动力年有效转移3600人以上。三是推进农民向城镇集中,实现生活方式转变。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扶持政策,为做精做强特色小城镇提供了有效的发展空间。实施了红宝家园、农村廉租住房、第四污水处理厂等重点工程,以道路、给排水、供暖为主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惠农公园改造、文化一条街美化亮化工程,提升了城镇承载力,改善了人居环境;完成了惠农医院住院部综合楼、中心敬老院改扩建及综合性福利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和惠一小等校安工程,提高了公共服务的保障能力,集聚了本镇及周边四个乡镇1000余户农村居民入住,凸显了统筹城乡示范镇的带动效应。
四、下步思路
一是进一步激活生产要素,推动农村和谐发展。推动土地要素自由流动。在农村土地方面,通过土地确权、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办法,建立土地流转过程中的业主投资激励机制、农户利益保障机制和政府管理机制,形成“政府协调、群众(业主和农户)参与、社会服务”的流转机制;推动劳动力要素自由流动。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建立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就业培训、就业优惠政策、就业援助等体系和就业服务网络,在健全完善城镇居民社会保险制度的同时,着重抓好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
障制度和城乡一体的社会救助制度的建立健全,实现社会保险制度全覆盖。
二是进一步深化“三个集中”,促进城乡大范围内的资源要素特别是土地资源的高效整合,促进城市和农村在产业布局、规划统筹、资源配置等方面有机融合,加快城市化进程,大量地把农民转移到二、三产业上来,转移到城镇来。
三是将乡镇行政工作“一站式”服务进一步向农村延伸,完善组织机构和管理模式,更好地履行计生服务、民政管理、信访接待等各项职能,方便群众办事,更好地取信于民,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