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全国剧场管理工作试行条例
【法规标题】全国剧场管理工作试行条例 【颁布单位】文化部 【发文字号】 【颁布时间】1983-1-8 【失效时间】2007-12-29 【法规来源】
注:本法规2007-12-29已经被id261524法规废止
【全文】
全国剧场管理工作试行条例
文化部
全国剧场管理工作试行条例
1983年1月8日,文化部
第一条 剧场是国家文化主管部门领导下的文化事业单位。
第二条 剧场是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各种艺术表演团体的演出安排,贯彻执行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文艺方针。
第三条 剧场是各类艺术表演团体演出的场所,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向广大观众进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进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教育的阵地;也是人民在紧张劳动和工作后休息、欣赏艺术的娱乐场所。在组织安排上演剧目的工作中,要注意贯彻现代戏、新编历史戏、优秀传统剧目三并举的方针。对于儿童剧目的演出,尤应给予重视和支持。
第四条 剧场要做好上演剧目的宣传和组织观众的工作,促进剧团和观众之间的交流,帮助观众提高艺术鉴别能力和欣赏水平。注意了解演出节目的社会效果,为繁荣社会主义的表演艺术、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做出积极的贡献。
第五条 剧场要不断完善各种演出设备和生活设施,如吊杆、幕布、台毯、灯光、音响以及演员宿舍、食堂等,为剧团的演出、生活、学习提供方便条件,把剧场办成“剧团之家”。
第六条 剧场应切实搞好卫生,认真维持秩序,做好安全工作,努力为观众创造一个安全、整洁、卫生、舒适的良好环境。
剧场职工对观众要讲文明、讲礼貌,服务工作要热情、周到,努力把剧场办成“观众之家”。
第七条 剧场在经营管理上,可以参照企业管理的办法,实行单独核算,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在剧场业务安排上,要努力提高场地使用率,注意增收节支,开源节流,完成文化主管部门下达的各项任务。
第八条 根据剧场的建筑结构、座席、设备以及座落地点等不同情况,剧场可分为甲、乙、丙三个等级。
剧场等级由各省、市、自治区文化局(厅)参照“全国剧场分级参考标准”(见附件)核定。对于积极添置剧场设备、改善演出条件的剧场,在条件改善后,当地文化主管部门应及时报
省(市、自治区)文化局(厅)调整升级。
第九条 剧场和剧团的演出收入分成,可按剧场的不同等级及演出票价的高低而有所不同。但各级剧场与剧团的分成比例最高不得超过如下标准。
甲级剧场与剧团为3∶7分成乙级剧场与剧团为2.5∶7.5分成丙级剧场与剧团为2∶8分成在场、团双方自愿的情况下,剧团也可以按标准向剧场交纳场租。
剧团的单程旅、运费(路程200公里)、广告费用,应从售票的总收入中由场、团双方按拆帐比例公提。
第十条 剧场根据上演剧目装置工作的繁简程度,应免费给剧团安排一至四节(每节四小时)的装台、走台时间。如剧团超出工时,剧场可按规定收费。
兼放电影的影剧场,要给剧团安排足够的演出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时间,保证剧团的正常演出。第十一条 剧场在搞好本职业务的前提下,可以因地制宜地开展多种为观众和剧团服务的项目。经营这些服务项目所得的收入,应一律入帐,纳入剧场总收入。今后剧场除大型修缮和大型设备添置外,原则上应做到自收自支、自给有余。剧场收支相抵后的结余部分,经商得当地财政部门同意后,可作如下处理:一部分上交文化主管部门,集中用于维修剧场或更新设备;一部分作为剧场留成,用于改善剧场条件;一部分用于兴办和改善集体福利设施和对职工的奖励。具体提留比例由当地文化部门商财政部门确定。
第十二条 剧场人员的编制由当地文化主管部门根据剧场的等级、演出场次以及设备的繁简确定。
第十三条 剧场领导要熟悉文艺方针政策,精通经营管理业务,作风民主,关心职工生活。剧场职工要努力学习,提高思想觉悟,热爱本职工作,精通本行业务,克尽职守。
剧场要认真执行财务制度,严格遵守财经纪律,制定考勤、学习、评比、奖惩等一整套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职工岗位责任制,使剧场的各项工作不断前进。
第十四条 本条例自一九八三年五月一日起试行。各省、市、自治区文化局(厅)制定的剧场管理办法凡与本条例有抵触者均按本条例执行。
本条例适用于县以上的国营剧场(院)和以演戏为主的影剧院。
对外开放的内部礼堂、俱乐部以及集体所有制的剧场和其他对外营业演出的场所,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参照执行。
附:全国剧场等级划分参考标准
甲级剧场:
一、建筑:
1.为钢筋水泥结构。
2.舞台表演区面积不少于一百六十平方米,有附台。
3.舞台台面至天棚的有效高度不少于十四米。
4.容纳四十人以上的乐池。
5.设备齐全的男女演员化妆间。
6.不少于一千二百个观众单人座席。
7.有观众休息室。
8.有八十人左右的演员食、宿条件。
二、设备:
1.有暖气或冷气设备。
2.二十道吊杆。
3.全套演出用幕布(大幕、二幕、三幕、天幕、四道 边沿幕)。
4.完整配套的演出用音响设备。
5.能集中控制的演出灯具,电量不少于十万千瓦。
三、管理:
1.有剧场管理专业知识的负责人。
2.各部门配备专职管理人员。
3.有健全的管理制度。
乙级剧场:
一、建筑:
1.为钢筋水泥结构。
2.舞台表演区面积不少于一百四十平方米。
3.舞台台面至天棚的有效高度不少于十二米。
4.设备齐全的演员化妆间。
5.不少于一千个观众单个座席。
6.有供演员食住条件。
二、设备:
1.有基本演出用幕布(大幕、天幕、四道边沿幕)。
2.可供演出用音响设备。
3.能集中控制的演出灯具,电量不少于八万千瓦。
三、管理:
1.有剧场管理专业知识的负责人。
2.各部门配备专职管理人员。
3.有健全的管理制度。
丙级剧场:
一、建筑:
1.为钢筋水泥或砖木结构。
2.舞台表演区面积不少于一百平方米。
3.有演员化妆间。
4.不足一千个观众单个座席。
二、设备:
1.有大幕、天幕。
2.供电能力不少于六万千瓦。
三、管理:
有专职管理人员。能售票演出。
信息来源于互联网)(注:
第二篇:全国剧场管理工作试行条例
【发布单位】文化部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1983-01-08 【生效日期】1983-01-0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国家法律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全国剧场管理工作试行条例
(1983年1月8日)
第一条 剧场是国家文化主管部门领导下的文化事业单位。
第二条 剧场是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各种艺术表演团体的演出安排,贯彻执行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文艺方针。
第三条 剧场是各类艺术表演团体演出的场所,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向广大观众进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进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教育的阵地;也是人民在紧张劳动和工作后休息、欣赏艺术的娱乐场所。在组织安排上演剧目的工作中,要注意贯彻现代戏、新编历史戏、优秀传统剧目三并举的方针。对于儿童剧目的演出,尤应给予重视和支持。
第四条 剧场要做好上演剧目的宣传和组织观众的工作,促进剧团和观众之间的交流,帮助观众提高艺术鉴别能力和欣赏水平。注意了解演出节目的社会效果,为繁荣社会主义的表演艺术、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做出积极的贡献。
第五条 剧场要不断完善各种演出设备和生活设施,如吊杆、幕布、台毯、灯光、音响以及演员宿舍、食堂等,为剧团的演出、生活、学习提供方便条件,把剧场办成“剧团之家”。
第六条 剧场应切实搞好卫生,认真维持秩序,做好安全工作,努力为观众创造一个安全、整洁、卫生、舒适的良好环境。
剧场职工对观众要讲文明、讲礼貌,服务工作要热情、周到,努力把剧场办成“观众之家”。
第七条 剧场在经营管理上,可以参照企业管理的办法,实行单独核算,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在剧场业务安排上,要努力提高场地使用率,注意增收节支,开源节流,完成文化主管部门下达的各项任务。
第八条 根据剧场的建筑结构、座席、设备以及座落地点等不同情况,剧场可分为甲、乙、丙三个等级。
剧场等级由各省、市、自治区文化局(厅)参照“全国剧场分级参考标准”(见附件)核定。对于积极添置剧场设备、改善演出条件的剧场,在条件改善后,当地文化主管部门应及时报省(市、自治区)文化局(厅)调整升级。
第九条 剧场和剧团的演出收入分成,可按剧场的不同等级及演出票价的高低而有所不同。但各级剧场与剧团的分成比例最高不得超过如下标准。
甲级剧场与剧团为3∶7分成
乙级剧场与剧团为2.5∶7.5分成 丙级剧场与剧团为2∶8分成
在场、团双方自愿的情况下,剧团也可以按标准向剧场交纳场租。
剧团的单程旅、运费(路程200公里)、广告费用,应从售票的总收入中由场、团双方按拆帐比例公提。
第十条 剧场根据上演剧目装置工作的繁简程度,应免费给剧团安排一至四节(每节四小时)的装台、走台时间。如剧团超出工时,剧场可按规定收费。
兼放电影的影剧场,要给剧团安排足够的演出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时间,保证剧团的正常演出。
第十一条 剧场在搞好本职业务的前提下,可以因地制宜地开展多种为观众和剧团服务的项目。经营这些服务项目所得的收入,应一律入帐,纳入剧场总收入。今后剧场除大型修缮和大型设备添置外,原则上应做到自收自支、自给有余。剧场收支相抵后的结余部分,经商得当地财政部门同意后,可作如下处理:一部分上交文化主管部门,集中用于维修剧场或更新设备;一部分作为剧场留成,用于改善剧场条件;一部分用于兴办和改善集体福利设施和对职工的奖励。具体提留比例由当地文化部门商财政部门确定。
第十二条 剧场人员的编制由当地文化主管部门根据剧场的等级、演出场次以及设备的繁简确定。
第十三条 剧场领导要熟悉文艺方针政策,精通经营管理业务,作风民主,关心职工生活。剧场职工要努力学习,提高思想觉悟,热爱本职工作,精通本行业务,克尽职守。
剧场要认真执行财务制度,严格遵守财经纪律,制定考勤、学习、评比、奖惩等一整套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职工岗位责任制,使剧场的各项工作不断前进。
第十四条 本条例自一九八三年五月一日起试行。各省、市、自治区文化局(厅)制定的剧场管理办法凡与本条例有抵触者均按本条例执行。
本条例适用于县以上的国营剧场(院)和以演戏为主的影剧院。
对外开放的内部礼堂、俱乐部以及集体所有制的剧场和其他对外营业演出的场所,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参照执行。
附: 全国剧场等级划分参考标准
甲级剧场:
一、建筑:
1.为钢筋水泥结构。
2.舞台表演区面积不少于一百六十平方米,有附台。
3.舞台台面至天棚的有效高度不少于十四米。
4.容纳四十人以上的乐池。
5.设备齐全的男女演员化妆间。
6.不少于一千二百个观众单人座席。
7.有观众休息室。
8.有八十人左右的演员食、宿条件。
二、设备:
1.有暖气或冷气设备。
2.二十道吊杆。
3.全套演出用幕布(大幕、二幕、三幕、天幕、四道边沿幕)。
4.完整配套的演出用音响设备。
5.能集中控制的演出灯具,电量不少于十万千瓦。
三、管理:
1.有剧场管理专业知识的负责人。
2.各部门配备专职管理人员。
3.有健全的管理制度。
乙级剧场:
一、建筑:
1.为钢筋水泥结构。
2.舞台表演区面积不少于一百四十平方米。
3.舞台台面至天棚的有效高度不少于十二米。
4.设备齐全的演员化妆间。
5.不少于一千个观众单个座席。
6.有供演员食住条件。
二、设备: 1.有基本演出用幕布(大幕、天幕、四道边沿幕)。
2.可供演出用音响设备。
3.能集中控制的演出灯具,电量不少于八万千瓦。
三、管理:
1.有剧场管理专业知识的负责人。
2.各部门配备专职管理人员。
3.有健全的管理制度。
丙级剧场:
一、建筑:
1.为钢筋水泥或砖木结构。
2.舞台表演区面积不少于一百平方米。
3.有演员化妆间。
4.不足一千个观众单个座席。
二、设备:
1.有大幕、天幕。
2.供电能力不少于六万千瓦。
三、管理:
有专职管理人员。能售票演出。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全国专业剧场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全国专业剧场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专业剧场是展演文艺创作精品、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近年来,我国专业剧场发展迅速,已经成为推动艺术市场繁荣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总体上看,专业剧场的总量还明显不足,运行管理机制仍不健全。应进一步明确专业剧场的性质,制定相关标准规范,培育健康市场环境,加大专业剧场的建设力度,引导专业剧场健康稳定发展。
一、全国专业剧场基本情况
据统计,截止2013年底,我国有专业剧场873家,占全国演出场所的30.7%。全年专业剧场演出4.05万场,观众总人数3229万人次。
(一)专业剧场的分布情况
1、从区域分布看,呈现东多西少的特征。据统计,我国东部地区有专业剧场507家、中部地区有203家、西部地区163家,分别占全国专业剧场总数的58.1%、23.3%和18.6%。东南沿海地区专业剧场数量远大于西部地区。其中北京、江苏、浙江、上海、山东和广东六省市的专业剧场总数为324家,占全国专业剧场总数的37.1%。
2、从行政层级看,呈现上重下轻的结构。全国4个直辖市和27个省会城市共有专业剧场307个,平均每个城市拥有9.9个专业剧场;全国306个地级城市共有专业剧场379个,平均每个地市拥有1.2个专业剧场;全国1927个县级城市的专业剧场总数为187个,平均每10个县级城市才拥有1个专业剧场,西部地区绝大部分县级城市没有专业剧场。
3、从剧场规模看,以大中型剧场为主。调研发现,在全国专业剧场中,座位数在801至1200的剧场所占比例最高,有396家,占总数的45.4%;其次是1201-1600座的剧场112家,占总数的12.8%;800座以下的剧场295家,占剧场总量的33.8%;1601座以上的剧场70家,占剧场总数的8.0%。
4、从建成年代看,本世纪以来建成的专业剧场最多。调研显示,1960年以前建成的专业剧场150家,占总数的17.2%;1961-1980年建成的专业剧场110家,占12.6%;1981-2000年建成的专业剧场288家,占33%;2001年以后建成的专业剧场有325家,占37.2%。这表明本世纪以来我国进入了专业剧场建设的快速发展期,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专业剧场是2000年后新建成的。
(二)专业剧场的经营管理情况
1、专业剧场经营模式呈现多样化。目前我国专业剧场的经营模式大体可分为自主经营、托管经营、院线式经营和场团合一四种模式。
自主经营,是指业主既是剧场的所有者又是经营管理者。剧场设有经营管理部门,专门负责制作和引进剧目;剧场收入来源依靠自行组织演出节目的票房收入和场租,其中场租仍是主要收入来源。这种模式一般存在于隶属政府文化部门、具有事业编制、有一定财政拨款的专业剧场。
托管经营,是指剧场的业主委托专业的剧场管理公司进行经营管理。剧场业主和剧场管理公司是不同独立法人,剧场管理公司受业主委托承担剧场的经营管理任务。托管期间,业主不参加剧场的任何经营活动。剧场管理公司以剧场票房、场租和其他配套设施租金等为收入来源,支付剧场托管费用后的结余为剧场管理公司的收益。
院线式经营,是指剧场加入院线管理公司,剧场不交出经营权和所有权,院线管理公司只提供剧目、信息等服务,而剧场通过支付给院线管理公司一定比例的服务费用得到更多的演出剧目、更合理的演出安排和更有效的市场信息。
场团合一经营,本质上属于“业主自营管理”的范畴,但由于拥有驻场剧团,在经营中以首先满足本团演出为主。
2、政府补贴仍是专业剧场的主要收入来源。专业剧场的收入主要有三大来源:演出收入(含场地出租和自营演出收入),政府拨款或惠民演出补贴收入,演出之外的物业出租及配套服务收入。据测算,2013年全国专业剧场总收入达到60亿元。其中演出收入21.9亿元,占资金来源的36.5%(其中自营演出收入13.4亿元,占61.2%,场地出租收入8.5亿元,占38.8%)。政府补贴收入28.6亿元,占47.7%,配套设施及其他服务收入9.5亿元,占15.8%。这表明在当前我国专业剧场发展中,政府支持仍起主导作用。
3、专业剧场演出最多的艺术类型是戏曲和音乐剧。2013年,专业剧场的演出场次约为4.05万场,观众总人数约3229万人次,平均每个专业剧场每年演出约46场,平均每场观众797人。从演出艺术类型看,专业剧场演出场次最多的前5位依次为戏曲0.83万场,音乐剧0.82万场,儿童剧0.67万场,话剧0.61万场,曲艺杂技0.46万场。
二、专业剧场建设和运营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专业剧场总量不足和利用率不高的现象同时并存。
如前所述,我国专业剧场已达到873家,但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相比,专业剧场总量仍明显不足。资料显示,2007年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日本每百万人平均专业剧场数分别为1.8个、3.4个、4.0个、4.2个和4.4个,而我国2013年每百万人平均专业剧场数仅为0.64个。同时,我国部分剧院在建设中还存在贪大求洋、选址不科学等问题。如一些新建的大剧院在建设立项时缺少科学论证,只是片面追求成为当地标志性建筑,因此在设计规划时注重外观形式而忽视功能考虑、注重标新立异而忽视内部设计,导致专业剧场前期投入大、后期维护成本高,专业剧场内部设施与剧场体量不配套。
与此同时,我国专业剧场利用率不高的现象仍较普遍。调研显示,全国只有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专业剧场全年平均演出场次达到100场以上,其他地区专业剧场年平均演出场次约为40场,其中年演出场次达到50场以上的专业剧场只占总数的35%。一部分老剧场甚至出现闲置的现象。据了解,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全国各地修建了一大批剧院,以满足百姓观看演出和电影的文化生活需要。但由于时代久远,一部分老剧场因为城市改扩建而被拆除或挪作他用,如2000年以前沈阳市演出公司负责管理全市中心地带的7所老剧场,近十年有6个剧场被拆迁或挪作他用。目前全国仍在使用的老剧场有400余个,根据调研走访情况看,这些老剧场由于设施设备老化、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面临难以继续使用的问题。如云南普洱地区下辖9个县。每个县都有老影剧院或剧场,但大都建成在30年以上,多数已无法正常使用。
(二)专业剧场分布不均和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同时并存。一是县级专业剧场偏少。
我国专业剧场分布从宏观地域看呈现东多西少、上重下轻的特点,特别是县级专业剧场更是极度缺乏,即便是县级专业剧场拥有比例最高的陕西省,也基本上是3个县城中才拥有1个专业剧场;二是小专业剧场偏少。从专业剧场规模结构看,我国专业剧场中500座左右的小专业剧场仅占剧场总数的25%。而国外发展经验表明,小型专业剧场作为低成本运营的市场终端,在激发市场活力、培育人们消费习惯、培养优秀人才与优质项目上有着大剧院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国内城市小型专业剧场的极缺,导致了整个产业链的不完整,很多民营演出团体或小型演出项目找不到合适的演出场地,创作的活力与热情受到制约;三是城市中心区域专业剧场偏少。从专业剧场的城市布局看,近10年来全国各地修建的大剧院70%以上都位于城市的新区或开发区,与专业剧场主要消费人群的聚居区距离较远,难以形成人气带动。
(三)专业剧场建设快速发展和管理运营相对滞后的现象同时并存。
调研显示,我国专业剧场超过三分之一都是2001年以后建成的,其中1000座位数以上的大剧院共120个,总投资额度达到500亿以上,我国专业剧场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各地新建专业剧场无论是体量规模,还是硬件设施设备,都有质的提升。一些新建的大型专业剧场,舞台机械投资甚至达到亿元以上。
但随着硬件条件的改善,我国专业剧场管理运营滞后的问题日益凸显。目前我国专业剧场管理运营模式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但整体管理运营水平不高,大多数专业剧场处于收支平衡或亏损状态。调研显示,国内80%以上的专业剧场没有形成完整的管理制度,大部分专业剧场缺乏专业的管理、运营团队。2013年,全国专业剧场整体收入60亿元,仅有40%的专业剧场能够实现盈利。
(四)演艺市场潜在需求旺盛和实质消费不足的现象同时并存。
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在1000美元以下,居民消费主要以物质消费为主;人均GDP在3000美元左右,进入物质消费和精神文化消费并重时期;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居民的消费转向精神文化消费为主的时期。而早在2008年,我国的人均GDP即已超过了3000美元,2013年达到6629美元。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文化生活需求日益旺盛,对于现场舞台艺术等高雅精神文化的享受日趋看重。
但调研表明,当前人们这种潜在的演艺文化需求却并没有转化为文化实质消费。据测算,2013年全国人均观看专业艺术演出仅0.024次,北京市人均观看0.12次,上海0.084次,浙江0.057次,中西部地区更少。
三、当前专业剧场突出问题的原因分析
我国专业剧场存在以上突出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体制机制、消费习惯等方面的客观因素,也有人才、经费等方面的现实原因。
(一)专业剧场定性定位模糊。
政府投资修建的专业剧场是城市居民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是培育城市文化艺术氛围,提高群众文化修养的重要阵地,承担着艺术普及教育、优秀文化传承等公共文化服务功能。但是,目前我国专业剧场大都由事业单位转变为企业,既要承担公共文化服务的责任,又要实现市场化运作,导致专业剧场的性质和定位变得模糊不清。
定位定性的模糊又直接影响了政府对于专业剧场配套政策。在我国现有专业剧场中,70%以上被划为商业设施,其用地及房产划归商业用途,需要缴纳高额的水电费和土地税、房产税。例如,上海东方艺术中心运营一年的水电费一项就高达800万元,湖北剧院每年的运营成本中有20%以上用于缴纳各种税费和水电费。在现有的市场环境中,专业剧场按照商业用途缴纳各种税、费,仅靠演出收入几乎难以生存。
调研显示,2013年我国专业剧场平均每天可用于剧场维护、人员开支、税费交纳以及演出生产投入的费用为18829元,而以每月经营10场演出计,800座位数规模的专业剧场每天仅用于支付的水电费和人员经费就高达为15000元,因而剧场难以在演出的生产投入和剧场设施设备维护方面投入足够的经费。
(二)专业剧场的建设、管理和服务标准欠缺。
长期以来,我国专业剧场从建设到经营一直处于自发状态,在专业剧场标准制定方面相对滞后。截至目前,我国剧场领域公布的标准只有《剧场、电影院和多用途厅堂建筑声学设计规范》(GB/T 50356-2005)、《剧场建筑设计规范》(JGJ 67-2001)等国家标准以及《剧场等级划分与评定》、《上海市剧场管理标准》和《上海市剧场服务标准》等地方标准,不仅难以涵盖剧场整个行业领域,而且统一的国家标准极度缺乏。剧场建设经营管理相关标准与规范的缺乏不仅导致部分剧场建设与使用脱节,而且普遍存在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管理的倾向。
(三)专业管理和运营人才匮乏。
由于剧场经营的特殊性,剧场的管理人员既要懂管理、懂经营,还要懂艺术。但目前我国专业剧场管理人员中拥有艺术专业、舞台技术专业或管理专业教育经历的只占管理人员总数的30%。而国内数十家高校虽然设立了艺术管理专业,但是其课程设置和就业方向主要面向艺术品经纪、影视制片管理、文化经纪等领域,这也造成了剧场管理运营人才后备不足。另一方面,培训内容和考核方式缺乏标准也是目前剧场人员培训难以取得实效的症结之一。
(四)文化消费习惯尚未形成。
之所以我国演出市场的文化实质消费水平偏低,关键在于人们文化消费习惯仍有待培养。尽管目前我国不少地区的人均收入水平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但大部分城市居民仍习惯于免费或低消费的文化消费方式,即便有部分群众有观看演出的消费意愿,但更多仍愿意通过赠票或观看公益免费演出的方式获得。
(五)引导、激励社会资本进入剧场的渠道、政策仍不完善。
国外实践表明,社会资本是专业剧场的重要经费来源。以美国林肯中心为例,2012年林肯中心本部总支出1.14亿美元,总收入约1.11亿美元。其中设备出租占29%,票房占9%,场馆出租占19%,政府拨款占1%,其他各种杂项收入占6%,而捐赠则占46%。林肯中心年收入的一半都来自于社会捐赠。其他发达国家的专业剧场也大多类似。但调研显示,目前我国专业剧场的收入来源主要是政府补贴、演出收入和物业出租及配套服务收入,社会捐赠或赞助在剧场建设、经营中所占的比例极少。
四、政策建议
专业剧场的繁荣发展是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丰富人民文化生活的必然要求。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需要进一步发挥专业剧场的服务效能,需统筹规划,多方协作,合力推进。
(一)明确专业剧场性质和定位,加强相关配套政策及资金的支持。
我国的专业剧场,特别是由公共财政投资兴建的专业剧场,虽然文化体制改革后由事业单位转变为企业,但仍属于重要的国有文化资产,担负着满足人们文化生活需要、传播主流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任务,因而具有明显的准公益性质。政府应通过财政补贴、税收政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对专业剧场进行必要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
1、借鉴发达国家的公共剧场经费模式,建立政府补贴、社会基金(赞助)、演出收入三者结合的多元化剧场经费保障体系。其中政府补贴主要用于剧场日常维护和人员开支,社会资金和演出收入用于补贴艺术类演出和普及教育类的运营。
2、以税费优惠政策降低专业剧场的运营成本。对于公共剧场和商业性剧场,政府应当出台不同的税费优惠政策。特别对于承担公益属性的公共剧场,应在房产税、所得税和销售税等方面予以适当减免。
(二)制定相关标准规范,对专业剧院的建设和运营管理给予必要的规范、指导。
1、制定专业剧场建设标准,杜绝新剧场盲目立项。剧场建筑标准是针对剧场作为建筑物的安全、质量和功能的要求;而建设标准是对剧场规划、设计、施工、验收、运营维护及管理等活动和结果需要协调统一的事项所制定的共同的、重复使用的技术依据和准则,以实现最佳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建设标准既要解决的剧场建设如何立项,如何验收,如何维护的问题,也要解决剧场建在哪里,建成何种规模,建成后应实现的功能等问题。剧场建设标准的制定和剧场建筑标准的完善将从制度层面防止盲目随意新建剧场。同时,推动各类演出院线、剧场联盟建设,鼓励剧场连锁经营,盘活闲置剧场资源,降低演出产品流通成本。
2、制定剧场建设规范,建立全国统一的专家论证机制。剧场建设规范应当包含从建设立项到验收的整套剧场建设过程管理规范,引入论证机制、监管机制、问责机制,通过规范的确立、执行,使剧场建设科学化、规范化。同时,政府投资剧场建设应以运营管理可行性论证为先。应着手建立剧场建设论证专家库,应包括工程建设、演出制作、运营、销售方面等各方面专家,为各地剧场建设和后续运营提供论证指导,避免剧场建设和运营管理的脱节。
3、改善剧场分布结构,对老剧场、小剧场与县级剧场的建设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和引导。鉴于当前我国专业剧场分布结构,一方面应重视对原有剧场的翻新改建,特别是位于城市中心区域的老剧场的维修、改造,已盘活原有文化设施,方便群众文化消费,缓解老城区剧场新建的成本压力。另一方面应对小剧场与县级剧场的建设给予政策倾斜,加快县级剧场的建设、改造步伐,提高剧场覆盖率。
4、制定专业剧场运营管理标准,建立专业剧场管理的质量体系,提升运营水平,提高服务质量。剧场运营管理标准应当包括:剧场管理工作岗位的划分,岗位职责的确定,从业人员的专业要求,管理流程的标准化,服务质量的标准化,以及管理和服务的质量监督模式。建议结合发达国家的剧场管理标准以及国际通行的质量认证模式,编制中国演出行业剧场分级分类管理规范。
(三)建立健全系统化的剧场经营管理人才培养、考核、认证制度。
剧场经营管理人才匮乏是制约剧场发展的重要瓶颈。可借鉴国外经验,通过建立剧场从业人员认证制度,通过培训考核和继续教育等多种方式培养剧场专业人才。
1、在剧场管理规范中建立剧场从业人员资格认定制度,明确剧场管理队伍的从业素质要求。完善的剧场管理团队应具备职业经理人、艺术总监、市场总监、舞台技术总监等管理人才,不同岗位的从业人员应当具备相应的职业技能。
2、委托演出行业组织和专业艺术院校编制剧场从业人员培训教育大纲和考核标准,对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培训内容及形式加以规范。
3、采取社会化培训和统一标准考核的方式对剧场从业人员进行分级分类资格认定。依托统一的培训大纲,发挥艺术院校和专业培训机构的作用,对剧场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开展培训。依托各级演出行业组织,组建资格认定机构,按照统一的考核标准对剧场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进行从业资格的分级分类评定。
(四)引导培育健康的市场环境。
作为演出市场的终端,剧场很多问题的解决有赖于整个演出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1、提高剧目创作质量,加大优秀剧目推广,改善剧场内容供应不足的情况。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文艺创作方面,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针对艺术创作方面存在的问题,应建立健全剧目质量评审制度和优秀剧目的推广制度。在剧目质量评审机制中引入公众评价机制,切实体现 “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并通过宣传补贴等方式加大对优秀剧目的推广力度,扩大优秀剧目的传播范围,让好的艺术产品广为人知。
2、重视文化消费市场和消费观念的培育。公共剧场应当承担起更多的培育市场的责任,由单一的大剧院向文艺社区模式发展,从只能在剧院被动观看演出转向提供各种培训,举办各类文艺活动,如开设艺术讲座、沙龙、对公众免费开放等,为演出市场培养出一批有艺术素养和鉴赏力,并有消费热情的观众群体。
3、规范惠民演出,促进演艺市场的良性发展。建议借鉴国内外实践的优秀经验,制定惠民演出的指导意见,对各地惠民演出的类型、对象、运作模式进行规范,促进演艺市场的良性发展。
如日本的“剧场半价观剧会”活动是日本延续了30年之久的重要演出惠民举措。其具体做法是:日本主要城市都会设置有数家提供半价票的剧场,日本政府对提供半价票的剧场给予补贴,而这些剧场半价票的发放由日本演剧协会负责。日本演剧协会每年定期向社会发布半价票演出剧目,每月7000张半价票由观众提交购买申请,以抽签方式发售。这种票价补贴和观众申购的方式既培养了艺术消费市场,又有效的保障了弱势群体观看文艺演出的基本文化需求。
国家艺术基金章程(试行)
为繁荣发展艺术事业,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国家艺术基金(英文名称为China National Arts Fund,英文缩写为CNAF)。为规范国家艺术基金的管理,特制定本章程。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国家艺术基金是由国家设立,旨在繁荣艺术创作、打造和推广原创精品力作、培养艺术创作人才、推进国家艺术事业健康发展的公益性基金。
第二条 国家艺术基金的资金,主要来自中央财政拨款,同时依法接受国内外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捐赠。
第三条 国家艺术基金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尊重艺术规律,鼓励探索与创新,倡导诚信与包容,坚持“面向社会、公开透明、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工作原则。
第二章 机构、职责与管理
第四条 国家艺术基金理事会(以下简称“理事会”)是国家艺术基金的决策机构,受文化部、财政部领导和监督。
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以下简称“管理中心”)具体负责基金管理和组织实施。国家艺术基金专家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家委员会”)承担咨询、评审、监督等相关职责。
国家艺术基金的决策管理机制是理事会议、秘书长会议和主任办公会。
理事会成员、管理中心工作人员和专家委员会委员,应恪守职业道德,遵章守法,尽职尽责,爱岗敬业,自觉维护国家艺术基金的声誉。
第五条 理事会理事由有关部门负责人、艺术家、专家学者和知名人士等组成。理事会设理事长一人,副理事长若干人,由现任和曾任文化部、财政部领导担任;设秘书长一人,由副理事长兼任。理事会理事由理事长或相关机构推荐,文化部、财政部审定。
第六条 理事长、副理事长、理事,每届任期五年,连任不超过两届,届中可根据基金工作需要按规定增补理事会成员。
第七条 理事会每年至少召开两次理事会议。如遇需要理事会决定的议题,经理事长同意,可临时召开理事会议。理事会议应有三分之二以上的理事出席才能召开。理事如不能参加理事会议,应提前向理事长请假并经理事长同意。在对议案进行表决时,须经出席理事会议的三分之二以上的理事同意,才能形成理事会决议。决议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基金章程规定的,在表决中投赞成票的理事承担相应责任,不赞成的不承担责任。第八条 理事会的主要职责:
(一)制定和修改《国家艺术基金章程》;
(二)审定国家艺术基金管理规章制度;
(三)审定国家艺术基金中长期规划和计划;
(四)审定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申报指南;
(五)审定国家艺术基金的专家评审结果;
(六)审查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的实施情况和经费使用情况;
(七)审核国内外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的捐赠事宜;
(八)审核国家艺术基金预决算,按规定程序报批;
(九)研究国家艺术基金管理工作中违纪违规行为的处理意见;
(十)指导监督管理中心的工作;
(十一)研究国家艺术基金的其他重大事项。
第九条 秘书长会议由秘书长或秘书长指定的一名理事主持,管理中心主任、相关理事、专家等人员参加。
第十条 秘书长会议的主要职责:
(一)落实理事会重要决议;
(二)研究处理理事会日常事务;
(三)研究处理管理中心的重要请示;
(四)研究处理拟提交理事会议的重要议程、事项;
(五)研究处理国家艺术基金管理的其他重要事项。
第十一条 管理中心为文化部事业单位,负责国家艺术基金的组织实施。管理中心主任、副主任按干部管理权限与程序选拔、考察、任命。
第十二条 管理中心的日常决策机制为主任办公会议,由主任、副主任和相关人员参加。第十三条 管理中心的主要职责:
(一)草拟国家艺术基金各项重大规章制度,报理事会审定。负责制定管理中心内部各项管理制度;
(二)筹组、管理专家库;
(三)在征求相关部门意见后,提出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申报指南,报理事会审定;
(四)组织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申报、评审等工作;
(五)提出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及其资助资金额度,报理事会审定;
(六)草拟国家艺术基金向社会公示的事项,报理事会审定;
(七)提出国家艺术基金预算、决算以及财务报告,报理事会审定;
(八)负责国家艺术基金预算执行和管理工作;
(九)负责处理赞助、捐赠相关事宜;
(十)提出其他需要提请理事会审定的事项。
第十四条 按照代表性与多样性相结合、动态调整和专家自愿等原则,遴选具有较高专业水平、良好职业道德的艺术专家、项目管理专家、财务管理专家、监督评估专家,组建国家艺术基金专家库。
第十五条 专家委员会的产生方式及各项职能:
管理中心根据基金工作的实际需要,在开展咨询、评审、监督工作前,从国家艺术基金专家库中随机抽取或遴选相关专家,由理事会聘任,一年一聘,承担咨询、评审、监督等相关职能,提出咨询意见、评审结果和监督报告等。
第十六条 专家委员会的咨询职能:
(一)为国家艺术基金发展规划和项目申报指南制定工作,提供咨询意见;
(二)为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及其资助资金额度的评审工作,提供咨询意见;
(三)为编制国家艺术基金预算、草拟国家艺术基金决算和财务报告等工作,提供咨询意见;
(四)为其他涉及国家艺术基金专业业务方面的事项提供咨询意见。第十七条 专家委员会的评审职能:
(一)评审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
(二)评审国家艺术基金拟表彰奖励的优秀作品、杰出人才;
(三)评审国家艺术基金的招标项目和委托项目;
(四)评审国家艺术基金的资格、资质类项目;
(五)评审国家艺术基金开展的、其他适合使用评审方式的项目。第十八条 专家委员会的监督职能:
(一)对国家艺术基金重大制度制定、重大决策等工作进行监督和评估;
(二)对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申报指南制定、项目申报、项目评审、项目审批、社会公示等各环节工作进行监督和评估;
(三)对国家艺术基金预算申报、审批、经费使用等情况进行监督;
(四)对国家艺术基金其他需要监督的事项进行监督。第三章 资助范围与方式
第十九条 国家艺术基金资助范围包括艺术的创作生产、传播交流推广、征集收藏、人才培养等方面。项目资助立足示范性、导向性,努力体现国家艺术水准。
第二十条 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分为一般项目和特别项目。
第二十一条 国家艺术基金的资助方式分为三类 :项目资助,即根据项目申报类别及评审情况予以相应资助;优秀奖励,即对优秀作品、杰出人才进行表彰与奖励;匹配资助,即为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支持艺术发展,对获得其他社会资助的项目进行有限陪同资助。
第四章 项目资助与管理
第二十二条 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家艺术发展规划及现实需求,制定国家艺术基金发展规划和项目指南,组织有关专家进行科学论证,明确优先发展领域和资助范围,并向社会发布。
第二十三条 申报单位及个人依据申报指南载明的条件与要求确定申报项目并填报项目申报表,按申报指南规定的时间和程序进行申报。
第二十四条 管理中心应当自基金项目资助申请截止之日起30日内,完成对申报项目的审查。符合基金章程和项目指南规定的,予以受理;不符合的,通知申报主体不予受理。
第二十五条 国家艺术基金遵循依托专家、严守程序、择优支持、公正合理的评审原则,制定评审标准和管理办法,组织对受理申报项目的评审,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第二十六条 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是根据本章程和项目评审办法,以及专家提出的评审意见,决定予以资助的项目。拟予以资助的,予以公示,公示期满,应及时通知申报主体。
第二十七条 申报主体对不予资助决定有异议的,可自公示之日起15日内,向管理中心提出书面意见。对评审专家的艺术或学术判断有不同意见,不得作为提出异议的理由。
管理中心对申报主体提出的书面意见,应自收到之日起60日内完成审查。
第二十八条 管理中心应在资助项目公示期结束后与获得立项资助的申报主体(“项目承担主体”)签订《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资助协议书》,并及时划拨经费,项目承担主体应当按照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经费使用的相关规定和项目计划书的要求使用基金资助经费,不得以任何方式侵占、挪用基金资助经费。基金资助经费使用与管理的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第二十九条 管理中心加强资助项目管理与监督,重点审查获资助项目的工作计划、经费预算和完成情况,检查进展报告,核准结项或组织验收,组织绩效评估,管理资助成果,推动成果共享等。
第三十条 各地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机构等经管理中心遴选和认定,可作为受委托单位负责申报资助项目的审核、汇总、上报,协助管理中心进行资助项目的质量监管、检查和结项验收,并承担管理中心委托的其他工作。
第三十一条 项目承担主体负责资助项目的具体实施,按规定使用和管理资助经费,并承担相关责任。
第三十二条 国家艺术基金的管理,实行报告制度,公布资助情况,宣传资助成果。国家艺术基金依照相关法律和政策,制定和建立资助成果的管理办法。
第五章 财务与资产管理
第三十三条 国家艺术基金执行国家财政和财务制度,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办法,完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推进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保障资金安全、合理、有效使用。
第三十四条 国家艺术基金预算编制按照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严格执行预算编制程序。预算经财政部批准后执行,如有重大调整,按程序报批。
第三十五条 国家艺术基金决算报告编制,按程序报批。第三十六条 国家艺术基金对资助项目经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督。第三十七条 国家艺术基金按照捐赠协议管理和使用接受捐赠的资产。第三十八条 建立健全国家艺术基金国有资产管理制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第六章 合作与交流
第三十九条 国家艺术基金本着繁荣艺术、服务社会的理念,加强与各类艺术机构、团体的合作,形成多样化的服务机制与平台。
第四十条 国家艺术基金根据国家发展和外交与文化艺术政策,科学制定国际(地区)艺术合作与艺术交流计划,促进艺术合作。
第四十一条 国家艺术基金通过资助艺术创作、学术研究、人员交流等多种形式,支持我国艺术家参与国际合作交流。
第四十二条 国家艺术基金积极开发利用海外艺术资源,吸引海外艺术家参与国内艺术发展和艺术创作。第七章 监督与处罚
第四十三条 国家艺术基金接受国家财政、审计、纪检监察、文化等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并接受社会监督。
第四十四条 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的评审结果须进行社会公示。
第四十五条 项目承担主体违反本章程及国家艺术基金其他有关管理规定者,管理中心给予通报,并追究责任人相关责任。
第四十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报理事会批准后追回已拨经费,并取消项目承担主体和相关人员三年以上申请和参与新资助项目的资格:
(一)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
(二)项目内容有违公序良俗;
(三)资助项目存在严重质量问题;
(四)有弄虚作假行为;
(五)与批准的资助项目内容严重不符;
(六)擅自延期仍不能完成;
(七)严重违反财务会计制度规定;
(八)项目申报、评审、验收工作中有行贿行为;
(九)其他违法和严重违规事项。第八章 附则
第四十七条 本章程相关实施办法,另行制定。第四十八条 理事会对本章程拥有解释权和修订权。
第四十九条 本章程经理事会会议讨论通过并报文化部、财政部备案,自2014年5月1日起施行。
第四篇:2013剧场设计任务书
建筑设计课题之一
建筑设计专业 第五学期 建筑课程设计课题之二
剧场设计任务书
设计要求:
本题功能要求严格,技术性很强,结构及构造复杂,艺术性高;学生通过设计应达到以下要求:
1、掌握观演性建筑的功能特征,解决好各部分之间的功能关系,提高空间组合能力。
2、了解剧场建筑大空间,大跨度的观众厅空间处理方法,解决好席位视线、疏散、音质等设计问题以及掌握空间艺术处理及舞台设施等技术问题。
3、通过设计提高学生综合应用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理论方面的能力,提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获得知识的能力,特别提倡创新能力的培养。
4、要了解并应用剧场功能所必须的一些基本设施,如电气照明、电声设备、给水排水、消防安全、通风设施等。剧场建筑是一个多科性的综合有机体,它涉及各个技术领域,学生应把各相关工种的技术要求、经济性、结构合理性、施工技术的可能性等,统筹于一个协调的整体中。
设计条件:
1、建设基址:设计场地位于漳州老城区中段,东面芳华南路(路宽12米),西面青年路(路宽10米),北面为拓宽后18米的芳华横路,见附图。用地面积9226㎡。总建筑面积控制在不超过6000㎡。
2、剧场性质:拟建甲等多功能剧场,可以演出歌舞、音乐、戏剧兼作电影放映、会场。建成后应能成为附近社区活动中心。
3、规模:观众厅容量1000~1200座,必须设计楼座。
4、通风系统:剧场观众厅空调与竖向自然通风系统相结合,其他文化设施尽可能自然通风及自然采光,必要时可采用柜式空调器。
5、结构:大空间厅堂可以采用空间网架体系或梯形钢屋架,梯形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屋架;也可以采用其他结构形式。其他部分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剧场必须包含的组成内容有:
一、观众使用部分:
1、前厅:0.3㎡/座
休息厅:0.3㎡/座,与前厅合一时0.5㎡/座。
小卖部:0.04㎡/座,出售节目单、饮料、糖果、糕点等,设柜台通讯货架,必须有储藏面积。
衣服存放:0.04㎡/座
2、观众厅:容量为1000~1200座,设计楼座,面积0.8㎡/座,席位采用沙发椅,根据选用合适的排距,观众厅的体积依据良好的音质要求而定,要求有良好的视线(包括合适的视距、视角)以及完美的空间艺术效果,并保持安全防火及卫生通风等要求。
3、售票处:设售票窗口2-3个,团体售票窗1个,每个窗口按4-5平方米计,位置可独立设置也可以设于前。独立设置时注意避雨避阳,并需有一定的排队面积,位置应明显。
4、贵宾休息室:面积100㎡,要求有较安静的环境并与观众厅有方便联系。管理用房: 20~25㎡。
配套男女厕所面积按规范要求考虑。
考虑有专用回车场、停车场,注意流线与观众分开。
5、场务室:20~25㎡,与休息厅及观众厅均有方便联系。
6、观众厕所:
男厕,小便器每40人一个,大便器每100人一个,每150座设一个洗手盆。女厕,大便器每50人一个,150左右设一个洗手盆。男女比例1:1 厕所可以与观众厅及休息厅合用,也可分设。
7、座席:座席排距及布置方式自行决定,但应满足规范要求。
二、技术用房:
1、放映技术用房
放映室:布置放映机二台,幻灯机一台,30㎡左右,同时考虑电气设备的位置。卷片室:5-8㎡,可以与放映室合并,布置在放映室隔壁。
2、特殊用房 声控室:15㎡ 光控室:15㎡左右
3、其他技术用房 变配房:50㎡ 风机房:60㎡ 空调机房:60㎡
冷冻机房:80㎡与空调机房靠近布置
三、演出部分:
1、舞台部分(1)深度:15-18m,台口宽度应考虑放宽银幕电影,不阻挡放映光束,一般可考虑11-12m,台口高度6-7m,不设后舞台。宽度:21-24m。
高度:主台高度为二倍台口高度加2m。(2)侧台
宽度:台口宽加2-4m 深度:台口宽度的2/3以上,侧台口宽≧6m。
高度:6-7m,侧台应有不低于3m高大门,装卸道具、布置的平台;不考虑汽车开入侧台。(3)台唇:宽度不小于1.5-2m(4)天桥:侧天桥宽0.8m,设2-3道,后天桥宽0.9m(5)吊杆:间距250左右
2、乐池:
采取开敞式或半开敞式,可以考虑能装卸的活动盖板。乐池面积:50-60㎡。
3、舞台照明:
舞台照明应符合各种演出需要,采用微机或手动控制。
耳光:面积由设计者决定,层高2.2-2.4m,注意灯光光圈中心能投射到表演区中心线2/3深处或大幕线后6m处。面光:开口高1-1.2m。
四、演出准备部分
1、候场部:设候场房间30㎡,也可加宽跑场道候场,此时过道宽≧2.8m,候场内应设穿衣镜,休息沙发,饮水等设备。
2、抢装室:30㎡
3、道具室:90㎡左右,大小道具各两间。
4、化妆部分:
小化妆室2间,每间12㎡,中化妆室3间,每间20㎡,大化妆间4间,每间30㎡。服装:75-100㎡,可分成几个小间,每间20-30㎡。
盥洗:男女各30㎡。演出办公:1间15㎡。
5、仓库:30㎡
6、医务:15㎡
7、接待:20㎡
8、衣帽:15㎡
五、行政管理用房:
办公室:4-5间,每间15-20㎡ 会议: 60㎡ 接待:30㎡
配套男女厕所面积按规范要求考虑。
设计内容及要求
一、图纸内容
1、总平面:1:500 包括环境、道路、绿化、广场、人流、交通、停车场等
2、各层平面图:1:200
3、纵剖面:标注主要标高,地面坡度设计,并列出坡度计算表。画出观众厅顶棚形式。
4、立面图两张:1:200
5、透视图:表现方式不限。
6、设计说明:构思说明及必要的分析图解。
7、图幅要求:750x500,订册上交。
8、技术经济指标:总建筑面积、建筑容积率、建筑宽度、绿化率等。
二、主要参考书目
1、《建筑设计资料集》(第二版)
2、《现代剧场设计》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3、《公共建筑设计原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剧场建筑设计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三、评分尺度
1、平时成绩10%
2、功能关系40%
3、建筑造型20%
4、空间环境10%
5、图表表现20%
第五篇:剧场调研报告
关于人民剧场经营发展的调研报告
为进一步推进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开展,拓宽视野,更新观念,更好地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更有效地服务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促进我市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我们对剧场的情况进行了调研。剧场经济的不景气,从客观上说,有两个原因。其一,近20多年来,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日益多元和多样,新兴的影视音像等大众视听媒介和网络文化的地位快速上升,在文化市场中所占的比例日益扩大,从而造成了群众文化生活的结构调整,给剧场演出的发展带来了危机和挑战。其二,剧场演出在市场化程度上仍处于起步阶段,而舞台节目不够繁荣,演出不景气的状况没有根本的改变,能吸引观众趋之若鹜的舞台演出严重匮缺,使剧场经常处在困难状态,同时,政府部门对剧场自主经营、开辟演出市场缺少政策扶持。人民剧场2005年改造以来,为文登增添了闪光点,但是,从总体上看,差距相当大。剧场演出设施落后、服务低水平,已远远滞后于社会发展其他领域的总体水平,严重制约了演艺业的发展。那么如何摆脱困境,使剧场成为演艺市场中充满生机勃勃的产业链?由此我们就剧场的相关问题谈一些想法。
一、剧场走产业化运作之路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市场经济的逐步趋于成熟,给文化产业的存在形态和发展态势带来革命性变革,为文化艺术的创新和发展提供广阔的前景,使文化艺术生产释放出令人难以想象的巨大空间。作为表演艺术生命的载体,演出市场链上的中心环节——剧场,大部分属于文化产业范畴,剧场的演出在给人们带来精神享受的同时,其产品的价值也在逐渐的转移。同时作为剧场本身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以保证其自身的正常运作及其价值的延伸。特别在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中,剧场作为社会资源进入市场,从剧场的结构调整、市场定位、舞台配臵、剧目策划、市场营销等都需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产业化方式来运作。
我们必须打破旧有的思维模式,一方面要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以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为重点,抓好经营性文化产业的改革和发展,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走上良性循环、健康发展的轨道。另一方面要从以商业利润为第一目标的错误轨道上扭转过来,不能只注重经营开发,忽视主业演出,把剧场沦为单纯谋生手段,使剧场功能萎缩。剧场的作用决定剧场必须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欣赏节目、观看演出的需求,一切经营活动都必须围绕提高整个民族文化的演出主业展开,影响或削弱演出主业发展的商业经济活动都应该淡化。
我们认为剧场产业化将激活剧场文化的潜在价值,走产业化之路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要高度重视剧场软硬件的建设,要加大力度,给足政策,促使剧场有较大程度的改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剧场的经营策略显得十分重要,剧场经营的好与否直接影响演出市场的繁荣,而剧场的定位和管理模式至今尚未明确确定,谈剧场的发展则感觉是空中楼阁,作为非盈利性的剧场,是为社会公益事业服务的,其存在和发展对提高全民素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
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作用。非盈利性的剧场是属于公益性的,可以盈利但不能分红。对于这类剧场,需要资金投入。国内外不少剧场每年都可以得到国家财政的专项资金。剧场往往处在一个城市、地区的中心地带,环境优雅、秀丽,而且往往是一个城市的标致性建筑,也是综合实力的体现,很多地区都十分重视剧场的建设、维护和发展。要制定政策,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投资剧场的设施建设,多渠道筹措资金,使剧场建设有突破性的进展。同时定期举办剧场管理的专业培训班,以提高现有剧场管理成员的管理水平,在条件成熟时,也可实行持证上岗。
作为盈利性的剧场,当然以盈利为经营目的,要加强和完善这方面的法律法规,确保观众合法权益,确保剧场行业的正常运行。
三、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采取多种形式联合,或股份制改造,整合资产、盘活资源,实现优势互补。
现代社会的发展对演出场所的要求愈来愈高,不仅对演出场所的外观和外部环境、管理和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对舞台的立体化运作,以及音响、灯光、字幕、布景、消防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普遍认为目前的剧场设施已严重制约了我市演艺业的发展。我们认为要迅速改变这种滞后的状态,必须采取多种形式的资本组合,大力发展民营文化企业,鼓励社会资本参股、合伙、个体私营等多种形式参与兴办文化产业,与大型企业、演出团体、演出经纪机构联合、兼并和股份化,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形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国有和国家控股的文化企业。据报道,近期美国娱乐业巨头时代华纳投资购入上海永乐影院49%的股权,外国资本开始大规模的进入影视剧院,将对我国文化产业化的发展带来新的机
遇和挑战。我们要善于抓住契机,把剧场改造建设成高水准舞台、音响、灯光的现代化剧场。
四、明确定位,打区域的文化品牌。
很多剧场每年面向观众演出都在三百场左右,之所以能经久不衰,保持较高的上座率,很重要的是他们十分注重打自己的精品品牌,以名剧博得众多观众,以其区域独特的文化背景吸引观众。我们要大力支持积极健康、丰富多彩的大众化娱乐项目和经营活动的发展,积极鼓励发展面向青少年和老年的健康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在深入挖掘传统优秀文化娱乐方式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吸纳和引进国外文明健康的现代化文化娱乐项目,提升文化娱乐品位和科技水平。要积极开展地方性的群众文化活动为主,接待一些布景、灯光、音响要求不高艺术团体,且不能盲目攀比。一切根据本市实际情况,明确自己的定位。
五、加强宣传力度,建立演员和观众的互动平台,利用现代化手段,搞好演艺市场营销。
不少管理者认为演艺市场的营销是表演艺术团体和演出公司的事,票务的推销与其无关,他们只要管好剧场本身,收取场租就行了。这种思维模式与现代社会市场营销理念是相驳的。作为现代剧场管理者,不能把剧场仅仅看成演出场所,不能再延续传统的剧场管理理念,仍然采取被动的营销方式。我们要采取主动出击的运作思路,利用自己经营积累的经验和市场运作能力,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正确把握本市广大群众对演艺市场的需求,主动寻找能获得较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节目。要注重宣传,不仅强化原有的固定宣传栏,采用新颖的艺术手法,制作
节目预告或宣传单片,而且通过电台、报刊、海报、电视台不断以广告、新闻、专题、电视滚动等形式,在上演前分阶段的进行宣传报道,向广大观众宣传所演节目,以扩大剧场上演节目的影响力。
总之,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愈来愈认识到剧场不仅是舞台艺术生命的载体,演出市场链上的中心环节,而且已成为广大观众享受、感悟历史和现代文化精髓的集散场所,是传播民族文化,提高整个民族文化品味,加强文化交流的重要领地,是现代社会人们交际、休闲的上佳之地,是电视、媒体、网络文化所不能替代的文化场所。我们要以舞台表演艺术为依托,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速发展的平台上,创造出崭新的、富有现代气息和人文精神的现代剧场。
2008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