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试述发展中国家政府在创建国家新体系中的政策选择
4.试述发展中国家政府在创建国家新体系中的政策选择。
在国家创新体系的创建过程中,政府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创新活动中,政府能够在帮助企业家进行和完成创新活动方面扮演最重要的角色。在大规模创新活动出现之前,政府必须能够采取各种措施,鼓励创新活动。政府应当在以下三个方面发挥作用:
首先,政府应当创造一个企业家生存和发展、创新活动可以脱颖而出的市场导向的环境。这种环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健全政策:(1)必须建立明确清晰的产权制度。创新活动是基于市场经济机制的经济活动,利润动机是创新活动的基本动机。有了明确清晰的产权制度才能激发科学家和发明家进行科学发现和技术上的发明创造,也才能使企业家敢于承担风险,抓住经济机会,进行创新活动,从而使整个社会受益。(2)公正的法治制度。市场经济的法律结构创造了一个使生产者和消费者都顺利和有效运作的市场环境。一个公正的,不偏不倚的司法制度是贯彻执行合同和契约的关键,如果所有的合同和契约都可以得到执行和贯彻,就建立了交易进行的条件和责任,企业家的创新活动才能顺利进行。(3)建立公开、公正和廉明的政府的行政管理制度。在创造一个鼓励企业家创新的环境中,政府的规章制度是一个关键。有效的政府机构及其规章制度应当是公开、公正、稳定和分散的。它们创造了企业家在公平条件下进行市场参与和竞争的条件。(4)建立健全的社会基础设施。道路、港口、交通和电子通讯设施等必须高效,状态良好。支持服务,像给企业提供法律上的建议,进行保险,会计和咨询服务等。
第二,设立教育和培训项目,促进企业家创新活动的开发和发展。设立这些教育和培训项目的基本目的是改进人们对企业家和创新活动的一般经济知识,教会他们广泛的公共政策问题的重要性以及这些问题是如何影响他们的创新活动的。
第三,为企业的创新活动提供筹资和信用上的帮助。企业家在素质上和生产要素处置上的不对称是创新活动的主要障碍,企业家得到风险支持就成为创新活动成败的关键
第二篇:试述公共政策在国家公共管理中的作用
试述公共政策在国家公共管理中的作用。
答:
一、导向性作用:有两种表现,一是直接引导,二是间接引导。它不仅反映在行为上,更反映在观念转变上。其另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用所确立的目标、方向来教育群众,统一人们的思想,协调人们的行为。从结果看存在较为复杂的状态,既有正向引导功能,也有负向引导功能,两种功能在特定条件下相互交织。
二、制约性作用:表现为对特定对象行为的制约。首先是针对侵犯统治集团利益的言行,用公共政策来给予打击。其次公共政策制约作用对统治阶级内部也是适用的。再次从内容上讲,表现为诸如政治政策、经济政策、军事政策、文化政策等各项公共政策不同的具体制约性作用。
三、管理性作用:从管理手段看,体现在调节、控制、协调等几个方面;从管理方式看,体现为直接和间接的两种形式;从管理意向看,表现出特有的倾斜性;从管理结果看,有积极与消极之分。
四、分配性作用: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别、思想观念的差别,风俗习惯的差别以及知识水平的差别,造成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利益需求。分配好社会有限资源,应站在公正立场上,用公共政策来调整现实的利益关系。公共政策一正确与错误,首先看它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调节以效率为原则,同时兼顾公平。因此,研究公共政策利益分配功能,既是重要理论问题,又是严肃的实践问题。
第三篇:解读压力集团在政府政策制定中的作用
解读压力集团在政府政策制定中的作用
[摘要] 压力集团源于利益集团,是指那些为实现某种目的、获取某种特殊利益而对政府施加影响的政治性组织。压力集团直接从自身的利益出发来影响政府的政策制定,明确强调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必须符合本集团的切身利益,使政策的优惠尽可能多地向本集团倾斜。压力集团在政治生活中存在两面性,政府应完善其利益表达机制以削弱其消极影响。
[关键词] 压力集团;政策制定;双面性
一、压力集团概述
压力集团作为一种“政治性利益集团”,其存在和活动是资本主义国家特有的重要政治现象。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压力集团一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政治角色,对欧美各国的政治生活和政治制度的运行发挥着重要作用。
什么是压力集团?压力集团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专用的一种政治术语。而关于压力集团的概念,西方政治学家们作过各种各样的解释和界定。尽管如今对压力集团仍然难以确切地定义和把握,但其概念框架基本上是大同小异的。一般认为,压力集团的概念是从利益集团而来的。利益集团是指为实现某种特定目的、获取某种特殊利益而结合而成的政治性组织。这些政治性组织通常由某个特定行业或职业群体中的一些人员组成,其成员对于某些方面的具体问题拥有共同的利益并持有相近的主张或立场,他们组织起来以集团为单位来维护其共同利益和实现其共同主张。当某个政治性组织、某一利益集团为达到它的目的而对政府施加政治压力的时候,这种利益集团就被称为压力集团。压力集团与利益集团的区别就在于,利益集团只是为了某种共同的利益、出于某种共同的目的而组织起来的;而压力集团却是在这个基础上,还将施加政治压力并对政府造成影响以实现其政治主张的团体。因此,压力集团也被称之为“政治性利益集团”。
不同于一般的政治组织,压力集团直接从自身的利益出发来影响政府的政策制定,明确强调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必须符合本集团的切身利益,使政策的优惠尽可能多地向本集团倾斜。可以这么说,压力集团反映的是一国不同利益之间、不同利益与政府之间的利益对立关系。
在欧美各国,压力集团数目极多,种类繁杂。而其中,美国压力集团的数量之多和种类之繁堪称世界的典范。各种事业、行业、阶层、民族、教派等,几乎都有自己专门的政治性组织,另外还有许多因为某种利益或主张而成立的政治社团。在这些形形色色的压力集团中,绝大多数是以维护本集团内部的利益而结合而成的,如工会联合会;少数是以维护某种公众利益而形成的,如环保组织。可见,压力集团的存在和活动已经成为美国现代民主政治的基本组成部分。本文即以美国的压力集团为例,对压力集团在政府政策制定中的作用进行解读。
二、压力集团在政策制定中的影响
传统观点认为,政策的制定是政府单方面的决策过程。其实不然,各种由具有共同利益的特定人群组成的团体,在政治生活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政策的制定过程中,政府是直接的决策者,而参与和影响政策制定的还有政府之外的各种社会力量和团体,其中尤以压力集团的影响力最大。因此,政策是压力集团之间、集团和政府之间相互作用的产物。
以下将通过几个具体的案例,来详细分析压力集团在美国政府政策制定中的作用。
(一)劳联—产联促使人民币升值
2002年以来,美国经济进入高速增长之后的调整期,美元开始持续贬值,为的是能有助于美国制造商在全球贸易中的竞争,减缓美国贸易逆差的增长。但由于人民币实行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美元贬值的效果并不明显,美国为此要求中国放弃固定汇率制,实现人民币自由浮动,这对人民币形成了升值压力。而劳联—产联作为美国最大的劳工组织,为了缓解美中贸易逆差对美国国内制造业造成的负面影响,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协同全国制造商协会,通过宣传,对美国国会和政府施加了巨大的压力,强烈要求人民币升值。在劳联—产联的压力和影响下,国会要求人民币升值的法案被接连提出来。这些法案均得到了广泛的支持,从而迫使美国政府就人民币升值问题向中国政府施压。最终,中国宣布人民币升值,实行浮动汇率制。
由此可见,对于政策的影响,压力集团的效果是肯定的。而全国制造商协会以及劳联—产联的行为就是政策形成的一种方式。压力集团在政策制定的过程中需要“包装一个问题使得它能够吸引媒体和行政部门的注意,使这个问题进入议事日程。” 由于社会问题的复杂多样,并不是每一个社会问题都能够提升到政策的高度。为此,利益集团就会利用各种各样的手段和方式来表达本集团的意愿,使本集团的问题上升为公共问题,从而进入政策议程。因此,压力集团十分重视政策制定的第一个环节,即政策问题的形成和认定。对人民币升值的要求,便是压力集团对当前阶段的政策问题的判定。其后,为了获得政策制定者的信任和支持,压力集团必然会动用自身在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的优势,给政策制定者提供满意的方案。上述要求人民币升值的法案被不断地提出并得到大量的支持,恰恰体现了压力集团凭借其强大的力量来谋求政府的支持,从而影响政府决策的过程。
显然,美国对华政策是代表不同利益的集团博弈的结果。而劳联—产联对美国对华政策的影响则主要是受其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所推动的。劳联—产联在美国政治中代表着劳工的利益,人民币升值将有利于其产品与中国产品的竞争,从而减缓制造业的衰退以保住制造业所提供的大量工作岗位。可见,压力集团的共同利益是其存在和活动的唯一目标和不变方向,它的一切程序和原则均是围绕其所代表的利益而运作的。
(二)全国步枪协会捍卫枪支权利
全国步枪协会是关注单一问题的利益集团中最典型、最具影响力的一个代表。该协会打着维护持枪者权益的旗号,在美国实施枪支管制的道路上设置了重重障碍。其势力之庞大、资金之雄厚,使之成为美国最有影响力的集团之一。
枪支控制问题一直是美国政治尤其是大选的重要议题。在2004年的大选前后,恰逢1994年的禁枪令到期之际,民主党人曾作过一些努力,提出了对法案重新进行审议的议案。但共和党控制的国会拒绝进行讨论,目的是让法案自动失
效。而很多民主党议员由于面临改选,也不敢放手去争。因而,法案何去何从就取决于当时的美国总统布什的态度。可步协这时却公开对外宣称,它将一直等到禁枪令到期以后才决定支持哪位候选人,这无异于警告布什不要轻举妄动。结果,布什一方面口头承诺支持法案延续,另一方面又按兵不动,没有采取任何行动敦促共和党议员同意讨论这个问题,导致禁枪令自动失效。
上述步协的例子再次印证了压力集团在政府政策制定中强大的影响力。它反映了压力集团和政府之间存在着某种政治博弈的事实。在这种博弈之中,一方凭借自身独有的优势,来谋取另一方手中自己需要的东西。哪一方所掌握的资源更具影响力,哪一方便握有主动权,从而控制乃至主宰另一方的态度及行动。而在现实当中,拥有巨大力量的压力集团往往扮演的是占据主动地位的一方。
三、压力集团的双面性
任何事物都需要一分为二来看待,压力集团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也是如此。压力集团通过其特定的手段和方式,可以有效地表达社会公众的利益诉求,进而推动政府政策制定的民主化和科学化进程。然而,压力集团通过各种方式影响政府决策所造成的后果,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1、积极方面。首先,压力集团有利于表达公众诉求和体现民意。不同压力集团之间的竞争,能够给政策制定者带来充足的信息,以便在政策中更充分地体现民意。其次,压力集团有利于推动政策的形成。压力集团重视政策问题的认定,努力使本集团的问题进入议程,并给政府提供合适的方案。这些都对政策的制定和形成起到推动作用。最后,压力集团之间、集团和政府之间,存在着相互制衡的关系。多方之间的政治博弈,使得最终制定的政策是众力作用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兼顾了各方的利益。
2、消极方面。首先,压力集团加剧了腐败现象的发生。金钱是压力集团的重要资本,而这些集团利用金钱来达成自己的目的,容易导致政治的腐败。其次,压力集团利益表达的狭隘性使其具有不公正、不平等和不民主的倾向。压力集团关心的只是与自身利益相关的政策,它所反映的民意也仅仅是其内部成员的意见。而利益集团之间的竞争也不能保证非集团成员的利益,因此容易损害社会大众的公共利益。最后,压力集团增加了政府决策的难度。势力强大的利益集团迫使政府决策向其倾斜,并使政治过程发生阻塞。这样将会削弱政府权威,导致政府施政效率低下,损害公共利益。
针对压力集团的这种两面性,政府必须完善压力集团的利益表达机制,在国家法律法规和制度设计的框架中给予不同压力集团以平等的权利与地位,拓宽其利益表达的渠道,提高其政策制定的参与度,使各种利益得以表达,使各种问题得到解决。这都需要政府及公众在今后的政治生活中逐步深化对压力集团的认识,在政治实践中反复探寻最为贴近国情、最为符合实际的压力集团的利益表达机制。
第四篇:论社会政策在政府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及实现途径
【资料】论社会政策在政府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及实现途径(朱子娟 2010)摘要:现代社会管理包括政府社会管理和社会自我管理两种类型。社会破策是实现社会管理目标的重要途径:政府通过制定社会政策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和社会需要,达到促进社会整合、社会穗定有序与社会发展的目的,政府制定的社会政策提供了社会规范以保障社会管理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社会敢策;敢府社会管理;作用;实现途径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使用“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来概括新时期社会管理的重要意义和深远目标。社会管理的需要催生社会政策,本文主要分析社会政策在政府社会管理中的地位、作用以及政府通过社会政策参与社会管理过程的实现途径。
一、政府社会管理的内涵阐释
目前,学者们多是从公共管理学和社会学视角界定社会管理的内涵。本文认为,依据不同的主体,社会管理包括两类:第一类是政府对有关社会事务的规范和制约,即政府社会管理。政府社会管理是政府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动员社会力量,为增进公共利益,依法对社会事务实施的组织化活动,其重点是对那些家庭、社会团体与社会自治所不能解决的社会事务的管理,这些社会事务涉及社会整体的公共利益,需要依靠国家权力与政府权威加以解决。政府社会管理的主要内容涉及面很广,比如保障公民权利、协调社会利益、实施社会政策、管理社会组织、维护社会秩序以及解决社会危机等。政府社会管理主要是通过社会政策的制定、执行和评估,运用推动立法、制定法规、宏观调控、监督检查、信息引导等手段,变直接管理为间接管理,对社会自身无力解决的利益矛盾和冲突进行仲裁和协调。使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角色成为服务者、协调者、干预者。第二类社会管理是社会组织(即自治组织、非营利组织和公民)依据一定的规章制度和道德约束,规范和制约自身的行为,即社会自我管理和社会自治管理。现代社会管理是以政府干预与协调为主导、非营利组织为中介、市镇自治与社区自治为基础、公众广泛参与的互动过程m。公平正义、稳定有序是社会管理所追求的终极价值目标。
二、社会政策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
社会政策的实质是政府在社会福利事务领域中的干预行动刚。前工业社会,各国政府一般只靠国家机器的“专政”功能和文化的“教化”功能去管理社会,19世纪80年代德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标志着政府开始通过一定的社会政策,通过向社会中的人
提供必要的服务来达到社会管理的目标。在现代社会,从20世纪中叶福利国家体制形成开始,社会政策成为实现政府社会管理目标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世界各国政府无一例外地广泛实行各项社会政策,通过满足社会成员的基本需求、解决社会问题达到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实施有序管理,以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促进杜会协调发展、加强社会管理的效果;社会政策贯穿于社会管理过程的始终,社会管理的过程就是镧定、实施、执行社会政策的过程,社会政策是国家干预杜会、管理社会的主要手段和基本措施。在现代社会条件下,社会政策对于协调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保证社会的安全,促进社会的整体发展,提升社会的质量,最大限度地增进社会公共利益,均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社会政策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使其成为实现社会管理目标的重要途径。
三、社会政策嵌入政府社会管理过程的途径
1.政府通过制定社会政策,满足社会成员的基本需要,以促进社会整合社会政策是当代社会满足人们基本需要的主流方式,是对个人、群体和社区的各种基本需要的制度性回应。社会政策的基本目标就是为那些不能通过其他途径来满足自身基本需要的人提供福利性帮助,从而达到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整合的目的。所谓社会整合,就是指社会利益的协调与调整,是促使社会个体或社会群体结合成为人类社会生活共同体的过程,简言之,就是使人类社会各个部分之间保持联系的状态、实现一体化的过程。在传统社会,社会整合与联结主要通过情感和宗教,工业化之后的现代社会则主要通过社会分工来实现社会的整合。按照涂尔干和帕森斯的观点,社会分化基础上的整合必须有一种团结的整体所具有的共同情感作保证。这种共同情感体现在对所处社会的认同与依赖,如果国家制定的社会政策不能满足社会成员的基本需要,就会出现严重的贫富差距、两极分化,导致社会不满情绪的累积和增长,从而引发灾难性的社会冲突和社会矛盾,导致社会联结的断裂,影响社会的安全运行,使政府的社会管理效能难以充分发挥。正是在此意义上看,社会成员的基本需要成为社会政策行动的基础和先导。
2.政府通过制定社会政策,满足社会的需要,以保持社会的稳定有序
社会需要,是指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维护其自身存在和发展的需要。就其内容和层次来看,首先是社会稳定的需要。现代社会是日益分化的社会,社会阶层之间和不同的社会群体、职业、种族之间的关系如果呈持续性紧张就会影响社会稳定。其次是社会有序的需要。有序的社会是人们在行动上具有一致性的社会。社会稳定具有动态性、变异性
和相对性等特征,社会稳定是表象、是初级状态,如果满足于表象稳定而不去构建有序社会,就会使一些深层矛盾不能得到及时解决,也难以实现社会的持久稳定,因此,安定有序是社会运行更高层次的理想状态,是保持社会繁荣发展的根基。第三是保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经济发展主要解决物质资料的扩大再生产问题,而社会的发展主要以满足社会成员的生存、享受、发展的需要为中心,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社会发展,而社会发展也会为经济发展提供重要保证。
社会政策可以有效地满足社会稳定、有序、发展的需要:政府通过实旌社会政策,干预资源的分配与再分配,调节社会成员之间的利害关系,使人民的安全和福利得到合法的保障,缩小不同利益群体和地区之间的差别,使社会成员之间的社会距离由于社会政策的实施不断缩小,使社会的紧张状态由于社会公正和人权的实现而得以消除,从丽有效地规范社会成员的社会行动,从而有效维护社会的稳定与秩序。此外,通过规划和落实社会政策,可以有效地调节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间的不平衡问题,使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保持同步、协调,使人类社会日益接近既追求效率又追求公平的社会管理目标。因此,社会政策在满足社会整体需要的过程中,发挥了其作为社会结构的—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功能,即社会管理和社会控制的功能。
3.政府通过制定社会政策,提供社会规范,促使社会管理目标的实现
任何一个国家或社会的统治阶级都有一个特定的管理目标体系,包括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环境、人口等各个层面,这些目标体现着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体现着一定社会运行的社会理想。社会政策体系是以激励机制为主的规范体系,虽然有些政策有时也提出一些限制性的要求。告诉人们不能超出哪些范围,不准做哪些事情,但它的本性更多地是在鼓励人们去干干什么,告诉人们的行为达到什么程度,这与以惩戒为主要特点的法律体系不同,也与以自律自省为主的道德规范相区别。法律的刚性特点使得人们在操作时不能有伸缩回旋的余地,而道德体系的自律特点又在严酷的社会现实面前显得力度不够。因此,社会要求一种介于法律和道德之间的规范体系,这种规范体系既有一定的力度,又有相当的弹性,基本上可以解决众多社会生活领域中的社会问题,唯有社会政策才可以担当此重任。社会政策的内容和形式是灵活多样的,它既可以适应长期的社会行为,也可以适应短期的社会行为;既可以解决普遍性的社会矛盾,也可以处理特殊的社会问题。它可以对社会的方方面面进行调整与控制,因而是国家或政府最主要的社会管理工具。离开了社会政策实践,任何—个政党或政府都将难以生存。因此,世界各国政府都把如何制定和实施社会政策作为实现政治统治、关系政局稳定、关系社会经济发展、关系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
十六大以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标志着我国的社会管理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这一目标的实现归根结底要通过社会政策实践来实现,这是由社会的需要和社会政策的本质属性决定的。社会政策体系包括保证整个社会良性运行的制度型社会政策和针对弱势群体的补缺型社会政策。制度型社会政策重点加大对社会弱势群体、困难群体的生存状态和权益保护的社会政策设计,强化对农业、农村、农民的社会政策支持力度,特别是尽快建立起一个覆盖包括农村在内的社会保护安全网和医疗卫生服务网。补缺型社会政策既包括加快建立如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贫困救济政策等这样消极的社会政策,也涵盖加快建立如农村教育政策、就业政策、反贫困政策、社会资本政策、民众参与政策、社会自治政策这样积极的社会政策。因此,转变社会管理的战略重点,就是要实施适应新形势的社会政策体系。目前我国的制度型社会政策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要建立完整意义的社会政策仍需要—个长期努力过程,而作为针对弱势群体的补缺型社会政策——社会保障制度也需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直接关系广大人民群众基本利益,是社会的重要“稳定器”,经济运行的“减震器”和实现社会公平的“调节器”。
综上所诉,社会政策是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政府调控社会、实现社会管理职能的主要手段。
第五篇:明确协商民主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明确协商民主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 张峰
协商民主只有成为一种体系,才能形成合力,发挥整体效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是一项实体性制度,还需要程序性制度来保障和实施。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通过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等渠道”广泛协商,三中全会《决定》又增加了“基层组织、社会组织”作为协商渠道,旨在表明协商渠道的多样性。协商渠道的多样性,有助于在党的领导下,开展丰富多彩的协商活动,真正发挥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优势。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着眼于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深刻阐述了有关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大问题,就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提出了许多新观点、新论断、新举措,构成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系列创新亮点。概括起来,主要是:
一、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明确了协商民主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协商民主的重要地位,要放到这个总目标中来认识。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重要的是完善和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其中包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一基本政治制度。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丰富和拓展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内涵。《决定》又以“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对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作出了一系列制度性安排,必将大大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健全与完善。
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国家治理能力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适应时代变化,通过改革和创新,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从根本上说,就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而协商民主就是能够起这样作用的民主形式。协商民主是一种求同存异的包容性民主,有利于政局的稳定,内在地蕴含着政治行为文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不能不把发展协商民主作为重点。这便是《决定》在“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一部分用较大篇幅谈协商民主的重要原因。
二、我国协商民主特点和优势,展示了协商民主大有作为的光明前景
《决定》指出:“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言语不多,内涵深刻,是对协商民主特点和优势的新概括。
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协商民主是哪里来的,既不是从外国搬来的,也不是我国封建社会留下来的,而是中国共产党长期追求和发展民主而创造的民主形式。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就开始了协商民主的探索,其中最为成功的是抗日根据地的“三三制”政权建设。第一届全国政协的协商建国,标志着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形成。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得到了广泛运用,并逐步完善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特有的制度形式。协商民主之所以能在我国产生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也在于它有丰厚的文化土壤,体现了中华民族和而不同、兼容并蓄的优秀文化传统。
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独特优势。协商民主,有利于完善人民有序政治参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协商民主,是人民参政议政的过程,能够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博采众长、广纳贤言,呈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促成的决策能够达到多赢的结果,从而在增强社会活力的基础上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更重要的是,协商民主能够更好地体现人民当家作主。人民当家作主,就是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参与制定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在国家的各项决策中起决定性作用。
协商民主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我们党长期形成的“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的工作路线。这一路线要求,党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必须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必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必须调动人民的巨大力量。所有这一切落实到政治领域,就是广泛实行协商民主。
三、全社会开展广泛协商,展现了协商民主的广泛应用性
《决定》指出:“在党的领导下,以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为内容,在全社会开展广泛协商,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这深刻揭示了发展协商民主的领导力量、协商的内容和基本原则。
协商民主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来进行。党的领导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保证,也是协商民主形式健康有序运用的重要前提。协商民主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探索形成的,党也必须善于运用协商民主来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协商民主的内容是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很多,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也不少。这表明,凡是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社会的、生态的问题,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如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住房、环保等,都需要通过民主协商来解决。协商内容的确定,很好地体现了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一个重要要求:“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做法都要坚决防止和纠正。”
在全社会开展广泛协商。协商民主应用的领域非常广泛,要在全社会广泛推广协商民主这种形式,使民主协商蔚然成风,有利于增进全社会的共识,凝聚全体人民的力量。
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这是协商民主的一个重要原则。决策之前进行协商,有利于集中民智,实现决策的科学化、合理化,使决策的效益覆盖全体社会成员。决策实施之中进行协商,有利于集中民力,使决策更加完善、更有执行力,解决决策实施中的具体问题。
四、协商民主体系建设,搭建了协商民主的广阔平台
《决定》指出:“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协商民主体系,拓宽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基层组织、社会组织的协商渠道。深入开展立法协商、行政协商、民主协商、参政协商、社会协商。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这明确了协商民主体系的基本要求、协商渠道和协商类型以及决策咨询制度建设。
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协商民主体系。健全的协商民主必须是一种体系。协商民主只有成为一种体系,才能形成合力,发挥整体效应。协商民主要成为体系,就必须程序合理,环节完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但也是一项实体性制度,还需要程序性制度来保障、来实施。也就是说,要进一步明确协商什么、与谁协商、怎样协商、协商成果如何运用等具体要求,使各种民主协商健康有序规范地开展起来。
协商渠道的多样性。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通过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等渠道”广泛协商,《决定》又增加了“基层组织、社会组织”作为协商渠道,旨在表明协商渠道的多样性。协商渠道的多样性,有助于在党的领导下,开展丰富多彩的协商活动,真正发挥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优势。
协商民主类别的丰富性。《决定》要求:“深入开展立法协商、行政协商、民主协商、参政协商、社会协商。”这里依据协商的不同领域划分了五种协商类型,蕴含着分类实施的要求。分类实施有助于明确各类协商的主体责任,便于实施。
着眼于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目的是更好发挥各种研究机构、学术团体、专家学者在改革决策中的积极作用。
五、发挥统一战线在协商民主中的重要作用,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的和谐
《决定》指出:“发挥统一战线在协商民主中的重要作用。完善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意见。中共中央根据工作重点提出规划,采取协商会、谈心会、座谈会等进行协商。完善民主党派中央直接向中共中央提出建议制度。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统一战线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重要法宝,无疑在发展协商民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协商民主涉及到统一战线各领域,但最主要是两个领域:多党合作领域、民族关系领域。
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2005年颁发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依据长期的民主协商实践,规范了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的政党之间的政治协商的主要形式、主要内容等。现在的主要任务是完善这种政治协商。重点是两个方面:一是增强协商的计划性和形式的丰富性,中共中央根据工作重点提出规划,并采取协商会、谈心会、座谈会等进行协商。在这个方面,我们党有丰富而成功的经验。这次三中全会的《决定》起草过程充分征求了民主党派的意见,就是一个典范。二是发挥好“直通车”的作用,完善民主党派中央直接向中共中央提出建议制度。
民族关系领域的协商。协商民主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在尊重多数的基础上照顾少数。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55个少数民族在总人口的比重仅为8.49%。协商民主有利于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六、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使之发挥示范带动效应
《决定》指出:“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重点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各级党委和政府、政协制定并组织实施协商工作计划,就一些重要决策听取政协意见。完善人民政协制度体系,规范协商内容、协商程序。拓展协商民主形式,更加活跃有序地组织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增加协商密度,提高协商成效。在政协健全委员联络机构,完善委员联络制度。”依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开展的人民政协的协商民主和多党合作的协商民主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点,必须加强而不能削弱。这不仅因为这是我国协商民主的发源地和充分应用的领域,也是因为只有做好了这些方面的协商,才能带动和促进协商民主在其他方面广泛运用。
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主要是四个方面:一是重点。重点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主要是完善人民政协制度体系,规范协商内容、协商程序。二是增强协商的计划性。各级党委和政府、政协制定并组织实施协商工作计划,就一些重要决策听取政协意见。三是拓展协商民主形式,更加活跃有序地组织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增加协商密度,提高协商成效。全国政协已经开展的双周协商座谈会就是继承好传统、增加协商密度的好形式。四是发挥政协委员的作用,主要是健全委员联络机构,完善委员联络制度。
(作者系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北京市人民政协理论与实践研究会副会长)
来源:人民政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