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家的地区科技创新政策在新西伯利亚州的发展
国家的地区科技创新政策在新西伯利亚州的发展
Г.萨波日尼科夫
2013-1-10 16:37:08来源:《西伯利亚研究》2006年第5期
(新西伯利亚州副州长、新西伯利亚科学创新信息化与通讯厅厅长、博士)
[ 关键词]科技创新;新西伯利亚州;俄罗斯
[ 中图分类号]C195.12[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 1008-0961(2006)05-0006-01
近年来,新西伯利亚州政府与在科学、教育、生产和贸易领域中的伙伴们一起,为完成国家科技创新政策规定的首要任务做了一系列工作。其中包括:建立了法律机制、经济机制和管理机制,培养了科技干部和从事高新技术转让的经纪人,发展了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为科学教育机构的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加强了科技领域的区域合作和国际合作。新西伯利亚州政府和新西伯利亚市政府、科学中心、高校和从事科技商务活动的企业集团都积极开展了科技创新活动,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新西伯利亚州通过实施一系列法律、法规来体现国家对生产企业、科学和为科学服务企业的支持。这些法律、法规有:科学活动与科技政策法、国家支持投资活动法、国家支持商品生产者的措施、国家支持小商品生产者法,国家支持家庭农场和其他小型农业生产单位法、关于税收和对某些类型纳税人征税的特殊规定以及对青年的政策等。
新西伯利亚州科学委员会、科技专家委员会和最高经济委员会都吸收资深学者和在科学技术创新活动中取得丰硕成果的专家参加。1996年创办了新西伯利
亚科技园,建立了支持科学与高等教育基金会。它们对落实地区科技政策施加了积极影响。新西伯利亚市政府制定了新西伯利亚市科学生产与科技创新政策,创立了工业之家基金会,其任务是对能够产生经济效益的高新技术成果进行孵化和工业生产。新西伯利亚市已被世界科技园协会接纳为会员。
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已初步形成一些新兴产业,它们由一些公司和组织组成,还有从事某些领域生产的国营企业。目前最主要的新兴科技产业有强电电子、生物工程、信息技术。西伯利亚的强电电子产业主要研发节能技术,为此积极开展了与其他地区的合作。强电电子技术主要用于在发电、送电和用电时改变电能的质和量,这是发达国家中最热门的工业部门,也常被称为知识产权部门。在建立新西伯利亚州强电电子产业时需要联合许多高科技领域的专家,其中有材料科学、强电半导体装置技术、微处理技术、信息技术等领域的专家。新西伯利亚州不乏这方面的专家和生产能力。其他部门也都积极开展了科技创新活动,其中有对市政公共设施(城市照明、给水、排风系统)的改造,对火电站和水电站进行技术改造,对生产金属过程中的电力技术进行改造,对输送石油和天然气的泵站进行改造,分离同位素的生产,改造运输系统等。
新西伯利亚州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那就是有三个科学中心,即俄罗斯科学院、俄罗斯医学科学院和俄罗斯农业科学院设在该州的西伯利亚分院,它们组成了独一无二的科学城。在科学城里有著名的国家病毒学和生物工程研究中心、国立新西伯利亚大学和许多国内知名高校的分校,有实验工厂、100家科技公司和多家银行,使这里成为国家级的高新技术研发基地。新西伯利亚科学中心遵循的总原则是:多学科协同研究,超前发展基础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科学与教育一体化,使科研成果得到实际应用。
最近以来,新西伯利亚州把注意力放在发展具有科技创新能力和教育潜力的地区上,如在新西伯利亚科学城建立了国家级科技园。根据2003年1月颁布的俄联邦总统令,科利佐沃镇成为国家级科学城。城中最主要的单位是“维克多”国家病毒学和生物工程中心。科利佐沃科学城建立后发展迅速,2004年就实现了2007年的预定目标。2005年在新西伯利亚举办了首届高科技项目投资合作洽谈会,会上展出了40个高新技术项目。今后,俄罗斯对这种风险投资项目的洽谈规模还将扩大,将邀请国外客户参加洽谈和合作。
新西伯利亚州的一些高科技公司建立了行业协会。协会的主要任务是为科技创新活动营造宽松的环境,支持中小型科技企业的活动。这些行业协会与科研单位、教学单位以及州的行政部门密切合作,积极参加解决地区科学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问题。科技企业组成行业协会(如西伯利亚科学院系统的科技创新协会)后,可以把许多企业的潜力集中起来,发展共同规划。在新西伯利亚市设立了联邦工业产权研究所代表处,建立了西伯利亚知识产权研究所。1996年根据俄联邦总统命令,分散在科研和教学单位的技术创新中心联合成立了新西伯利亚科技园,这在当时是俄罗斯惟一的科技园,在该园的基础上,一些小型科技企业和技术创新中心联合成立了科技创新网络。目前在新西伯利亚科学城正在建设科学技术创新中心,成员包括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所有的科研所、技术设计院、展览中心、技术转让中心、试验工厂、西伯利亚药品学与生物工程中心、高新医疗技术中心和科技公司。有关在科学城里建立高新技术实业中心工业园的方案正在与投资者进行洽谈,现已经完成了选址工作,正在起草有关投资项目的原始文件。一些知名的国际公司对开展与新西伯利亚州学者们的合作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目前lntel、Hewlett-packard、SunMicrosystems、Semicron、Simens,Samsung、Schlumberger、To-hoku University、KIST、Kawasaki HI等
国际知名企业都在新西伯利亚市设立了代表处,Baker Atlas公司还建立了俄罗斯科学中心公司。
目前主要的高校都建立了自己的科技创新中心或科技园,树立技术创新的思想,为科技创新培养专门人才,为技术创新活动提供服务,各高校加强与新西伯利亚乃至全西伯利亚地区生产企业的合作,从而完善了培养科技人才和科技商业管理人才系统。培养人材的另一个做 法是,对高校毕业生进行培训。在总统纲要的框架内建立了大学毕业生协会,组织会员开展技术创新方案比赛等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都得到了州政府的支持。新西伯利亚州、托木斯克州和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的专家们联合制定了教学大纲和对科学技术创新方案的鉴定标准,在制定跨地区联合科技创新方案时采用了国际标准。
新西伯利亚正在实施为州级市和农村培养专门人才的计划。同时实施为新西伯利亚科学中心和科利佐沃科学城的青年专家建设住房的计划。这些计划得到州财政和商业银行的支持,使住房建设得到低息贷款保证。州 财政还为大学生、研究生和博士生提供助学金,为青年学者参加技术创新方案比赛提供资金帮助。对发展地区和跨地区技术创新合作来说,一项最重要的举措是建立了信息库。在新西伯利亚州专家们的积极倡导下,建立了西伯利亚地区科技创新方案与创新计划资料信息库,该资料库已加入了俄罗斯技术转让网。科利佐沃科技创新中心建立了网络商业服务器,为新西伯利亚和其他地区的科技公司提供专业服务和信息支持。
在以上各项措施及国家管理部门其他措施的有力推动下,新西伯利亚州最近五年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长速度都超过了全俄平均水平。在西伯利亚联邦区各联邦主体社会经济形势改变速度的排名中,新西伯利亚州居第二位。
[责任编辑:刘伟东]
第二篇:北京科技政策推动创新发展
北京科技政策推动创新发展
编者按:科技政策的落实情况直接反映了科技政策制定的成功与否。北京市科委为了摸清北京市科技政策的执行情况,于2004年委托北京科学学研究中心承担了《北京市科技政策执行情况调研》课题,课题组对2000年以来制定颁布的政策法规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研究,为北京在下一阶段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北京科技政策法规体系奠定了基础。本文的作者根据该课题的报告形成了此文,供读者参考。
科技政策是国家为实现一定时期的科技路线和任务而制定的科技行动准则。科技政策代表了政府发展科技事业的意志,同时体现了对各种科技资源、力量和行为的引导与规范。国内外的实践表明,营造一个体系化、规范化的科技政策环境,对于科技创新,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北京市政府充分利用科技政策手段,鼓励和引导创新活动的开展,不断优化创新环境,整合北京地区的科技资源,促进了北京的科技进步,推动了首都科技与经济的快速发展。
北京市科技政策的发展
近年来,北京市科技政策法规的建设是在国家的科技政策法规体系框架下,结合首都的特点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要求,而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目前,北京市科技政策已涵盖了区域科技创新及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所有领域,基本形成了与国家科技政策法规相对应的围绕科技创新体系、高科技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体制改革、技术市场、科技奖励等方面的科技政策体系。
2个文件加速了科技政策制定
1999年8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与此相适应,我国科技政策制定和实施工作进入了全面、系统的发展阶段。国家科技政策做了重大的调整,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创新,支持创业,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以及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法律、法规及政策。《决定》已成为纲领性的文件,为我国科技的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1999年12月2日,北京市委提出了《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意见》,要求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促进首都发展的动力作用,希冀变首都的科技资源优势为首都发展的竞争优势。在这种形势下,北京市人大和市政府本着充分发挥首都科技资源和人才优势的原则,在科技体制改革、科技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人才引进和培养、科学技术普及、技术市场建设和国际科技合作等方面制定了相应的科技政策法规,北京的地方科技政策法规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极大地促进了首都创新工程的建设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30项法规措施完善了科技政策体系
党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以来,科技创新被置于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创新已成为各项科技工作的核心。科技政策作为经济社会科技行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对应者和支撑者,它必然与科技工作具有相同的内核。所以在这一阶段,科技政策也是围绕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来制定和实施的。
2000~2003年,北京市科技政策的制定与完善主要是围绕首都创新体系的建设来进行的。为促进北京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创建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实施好首都“二四八重大创新工程”,充分利用在京的科技资源优势,北京市着力制定了促进首都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科技政策法规,调整和新制定的科技法规、政策性措施共计30项,其中地方性法规2项;市政府行政规章1项;市政府政策性措施4项;市政府及主管部门联合发布的政策性措施、制度性规范23项。
在研发环节上,北京相继出台了《北京市关于鼓励在京设立研究开发机构的规定》、新修订了《北京市自然基金管理办法》、《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等等。这些政策文件的出台注重提升北京的科技创新能力,强化科技创新的源头。
在科技成果转化环节上,颁布了新修改的《北京市技术市场条例》及3个配套性实施办法,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技术成果交易平台;同时还出台了《北京市关于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的若干规定》以及《首都经济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纲要》、《北京市科技中介机构享受专项资金支持认定办法》、《北京市技术创新、创业资金管理办法》等政策措施,为强化创新服务体系的建设,促进科技中介机构的发展,提供保障。
在高新技术产业化环节上,为强化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效能,使高新技术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制定了相应的鼓励性政策和引导性政策,如《北京市关于进一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北京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认定办法》等政策。促进了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的软环境建设。
科技政策体系构建主要涵盖7个方面
2000年以来,北京市制定的科技政策法规与已有的科技法规、规章、政策性措施一起,基本构成了与国际接轨的、多维度的地方性科技政策法规体系。科技政策体系内容主要体现在科技创新与科技体制改革政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政策、创新服务体系发展政策、技术市场成果转化政策、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政策、科技奖励制度、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政策7个方面。
科技政策体系的构建改变了以往科技政策的制定只针对科技活动中某一过程的机械反映,而是根据首都经济发展以及科技创新的战略需要,紧紧围绕首都“二四八重大创新工程”的中心目标,全面构建科技政策法规体系。
首先,突破了行政区划的界限,地方科技政策的相对人对应整个地区,充分发挥各方面优势,特别是中央在京单位的资源,全面优化科技资源配置,突出了首都的大区域概念。
其次,创新主体发生战略性转变,实现由高校与科研院所为中心的技术主导型科研体制向以企业为中心的市场主导型科研体制转变。通过政策全面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引导企业主动增加科技投入,支持关键技术的研发活动,实现科技与市场的有效结合。
第三,创建新的科技管理理念,从注重纯粹的科学技术转为注重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设,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相结合,利用政策的手段,推动了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形成。
第四,突出以人为本,从注重以事为本转变到注重以人为本。建立了以人为本的激励机制,注重科技政策的人性化,较以往更多地增加了促进科技人员能动性发挥的鼓励性政策内容。
目前北京市科技政策已显现出了体系化、规范化和层次化的特点。
落实科技政策 推动创新发展
2000年以来,科技政策的不断完善与落实,对北京市的科技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这种巨大的作用不仅体现在科技综合能力的提高,而且对经济的快速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同时也为北京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营造了非常良好的氛围。使科学技术、科技意识逐步渗透到首都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全社会形成了利用科学技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共识。
推动科技资源聚集 提升了区域创新能力
为了促进北京创新与研发活动的展开,北京市近年来发布了一系列政策和有关规定,其中包括《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现代化的意见》、《首都二四八重大创新工程实施纲要》等,这些政策已经在科技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四八”工程的实施,带动了首都科技资源的有效集成。在“纲要”的指导下,“二四八工程”顺利推进,其社会效应、产业聚集效应、技术创新效应逐步显现。“二四八工程”的推动,使北京市各方形成了共识,成为北京科技工作的一面旗帜,调动了北京地区各方参与区域科技创新的积极性,通过政策管理北京科技行政事务的意识也不断加强。“二四八工程”实施四年来,共组织了84个重大项目,吸引了200多家中央在京单位和一大批科技人员承担研究任务,由中央在京单位和北京市属单位合作承担研究任务的项目数量超过了50%,争取到国家主要科技计划11.3亿元的支持,集聚了北京地区的科技资源,调动了广泛的创新主体,吸引了大量的社会资金。在84个重点项目中有90%以上的项目是产学研联合攻关项目;有60%以上的资金是非市财政投入,而是企业或其他社会资金。
营造改革环境,构建了新型的研发体系。近年来,在《关于市属技术开发型科研院所转制意见的通知》等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引导下,67家转制院所2001年底前全部完成工商登记;2002年底前全部纳入北京市养老保险体系与失业保险体系。67家转制院所中有63家转为企业,4家进入企业,基本实现从事业单位向现代企业转变的平稳过渡。通过对48个转制院所的统计,2003年上缴税金总额达1.33亿元,出口创汇达1486万美元,比转制前有大幅度的提高。
另外,转制院所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增强,从48个院所的统计看,发明专利明显增加,2003年专利申请数达到330项,比1999年的28项多出了300多项。2003年转制院所获得纵向经费4046.2万元,而院所自筹及采用贷款、引进外资等投入研发经费达7395万元,已主动面向市场,提高了创新能力和水平。
科技体制改革政策的实施,使部分开发型科研院所转为科技型企业,促进了新的创新力量的成长,再加上北京地区其他科研主体的加盟,如外资的研发机构,形成了破“旧”立“新”的局面,多元化新型的科研体系正在形成。
鼓励性政策的实施,吸引了具有国际水准研发资源的融入。为了吸引国际跨国公司和国内著名公司在京建立研发机构,北京市政府不失时机地于1999年6月发布了《北京市鼓励在京设立科技研究开发机构的暂行规定》; 2002年修订发布了《北京市鼓励在京设立科技研究开发机构的规定》。两个政策文件出台后,截至2003年底先后有89家著名跨国公司在京成立了研发机构,87家内资大企业在京设立了103家研发机构,在多个关键技术领域开展高端研发活动,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
研发机构齐聚北京,使首都科技资源更加丰富,一些全国性甚至国际性资源逐步融入,使首都科技资源的量与质都有了很大提高。研发机构的加盟使北京的创新实力更加雄厚,使最先进的创新理念和管理理念得到有效传播,对于高级研发和管理人才的培养,促成研发主体的多元化,新的研发体系构建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增强企业创新活力 提高了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
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首都经济的先导型产业,对拉动经济总量,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竞争力,吸引国内外科技资源,促进首都经济跨越式发展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促进北京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北京市政府颁布了《北京市关于进一步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若干规定》(简称“28条”)以及相配套的7项科技政策措施。这一系列科技政策对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激励性政策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加速发展。“28条”和相关政策的实施,调动了各创新主体的积极性,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加速发展。2002~2003,共认定高新技术成果318项,安排财政资助达1亿多元。其中通过省部级成果鉴定的项目占25%;取得国家专利及获得软件著作权登记的项目占52%。这些项目总投资118亿元,预计达产后创300亿元的产值,这些成果转化项目符合北京市重点支持发展的高新技术领域,技术水平达到国内先进以上,成果的转化将带动相关行业的进步。
优惠政策力促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28条”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其政策着力点作用于高新技术企业,使企业地位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企业逐步成为投资主体。企业投入的研发经费逐年提高,2003年达到77.1亿,超过政府对企业的科技投入。
――企业的研发机构增加。近年来,在政策的推动下,共建企业技术中心86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3家。
――高新技术企业成为最大的技术卖方群体。到2003年底,企业已成为技术卖方的主角,技术交易额已占总金额的74.2%,在技术卖方群体中独占鳌头。
――企业专利申请量增加。企业申请量占北京专利申请总量的50%,从一个侧面说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
产业扶持性政策,使北京软件产业居全国首位。产业扶持性政策进一步落实,各项措施相继实施。在相关政策的推动下,北京市软件产业已成为代表北京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标志性产业。
――建立了软件产业创新、创业资金和专项资金,资金额度近亿元。
――兑现软件企业税收优惠政策。2001~2003年,北京市软件产品增值税退税累计32亿元,占同期全国软件增值税退税额的35%左右。
――开通软件企业外包业务贷款担保“绿色通道”,为软件出口企业解决流通资金的贷款问题。
――专项鼓励“双高”人才。2001~2003年共奖励软件企业高级人才7456人次,发放专项奖励1.76亿元,受惠企业达到564家。
完善两大创新体系 加强了科技中介服务能力
政府改善创新创业环境的最重要的举措是建立创业孵化体系和创新服务两大体系。2001年11月,北京市政府颁布了《北京市关于进一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北京市关于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若干规定(试行)》等政策。
完善政策,创业孵化体系的建设进一步增强。根据“规定”的要求,由市财政每年安排创新创业资金对孵化基地进行支持。截至2003年底,北京已建孵化器61家,孵化总面积近65万平方米,累计总投资17.8亿元,孵化企业2082家(累计毕业企业354家)。目前被认定的“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31家,总孵化面积约为44.5万平方米;近年来累计的总投资额为10.7亿元,孵化资金为1.2亿元,“孵化基地”的孵化大楼平均入驻率保持在86%,解决就业人数约有1.8万人。激励政策已得到了落实,并发挥了作用,首都创业孵化体系框架已经初步形成。
科技政策引导,加快了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的进程。《首都经济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纲要》颁布之后,对促进科技中介机构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初步建立了区域性创新服务网络和领域式创新服务网络。截至2003年底,北京地区已拥有创新服务机构7464家,行业组织623家,科技中介机构的营业收入比1996年增长了6.8倍,5年内平均增长速度为76.6%。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技术市场成为了主渠道
新的《北京市技术市场条例》突破了政府管理的狭小框架,成为在社会和市场上具有普适性的条例,体现了政府在管理理念上的重大转变。与新条例配套出台的《北京市技术经纪人管理办法》、《北京市技术合同登记机构管理办法》、《北京市技术合同认定登记管理办法》以及若干个单项管理办法,使新条例更具操作性和适用性。新条例的实施保障了技术市场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极大地调动了技术买卖双方的积极性,促使技术交易额每年都以两位数字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从2000年的140亿元,猛增到2003年的226亿元,占全国技术交易总量的四分之一。从技术交易的内容看,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已成为北京技术市场的主流。从技术交易主体看,高新技术企业已成为北京技术市场最大的卖方群体。从技术商品的流向看,北京的技术商品向全国各地辐射力度和范围不断加大。
健全知识产权管理形成了自主创新的保护机制
2001年,北京市政府先后颁布实施了《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专利管理工作的若干规定》、《北京市关于加强知识产权工作的意见》,这两个文件对北京市贯彻执行国家专利法形成了有力的补充,对提升专利管理功能,实现专利管理和保护的法制化,规范专利服务行为,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2001年,在“28条”规定中,市政府设立了知识产权发展与保护专项资金,同时下发了《专利实施资金管理办法》,增加了资金的额度,强化了对专利申请、专利实施的支持力度,使专利的数量和质量有较大的提升。自2000年起,市财政连续三年拨款100万、100万、120万用于申请专利补贴。2003年北京专利申请量为17003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为7833件,居全国第一。
从专利成果转让方面来看,2003年北京专利技术成交额继续增长。专利技术转让264项,成交额2.74亿元, 比上年增长44.97%。流向北京市128项,成交额0.86亿元,占专利技术成交额比重为31.39%;流向外地的136项,成交额1.88亿元,占68.61%,主要流向广东、辽宁、河南等地。
增大科技奖励开放度 融合了中央科技资源
2002年,北京市重新制定并颁布了《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设立了“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加大了奖励力度,激发和保护了广大科技人员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积极性。2003年294项科技成果荣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共发放奖励金额624万元。
重新颁布实施的《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使中央在京企事业单位推荐北京市科学技术奖数量增加,加强了北京市与中央在京企事业单位的技术交流和合作, 2003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共有推荐项目705项,较2001年增加80项,其中,中央所属在京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推荐项目有259项,占推荐总数的36.7%;部队系统推荐的民用项目36项,占推荐总数的5.1%。
重视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夯实了科技进步的基础
加强原始性创新,培养高层次的创新人才,在更深的层面和更广泛的领域解决首都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学问题,为北京的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提供深厚的知识存量积累和高水平的科技人才保障。在政策方面新修订了《北京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办法》、《北京市科技新星管理办法》,制定了《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十五”专项规划》等文件。
加强基础研究,提高了首都自主创新能力。作为首都科技创新体系的组成部分,市自然科学基金在支持基础性研究,发现和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推动科技进步等方面,发挥了引导、稳定和激励作用。在实施中市基金特别突出服务首都的定位,提高了项目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在2002《优先资助重大、重点项目选题》中对与2008年北京奥运、环境治理、先进制造等相关热点问题实施了引导。
北京市自然基金以小项目育大项目,为科技部、其他各部委和北京市相关科技计划培育了一批有价值的源头创新项目,这是市自然科学基金不同于其他科技计划的重要作用之一。
集聚人才资源,构筑了首都创新人才队伍。在通过科技大项目的实施、集聚首都科技人才的同时,北京市还注重培养高层次的青年科技人才。2001年出台了新的《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管理办法》,新的“管理办法”规定计划向中央在京的单位开放,凝聚了中央在京地区的人力资源,加速了北京市科技队伍的建设。截至2003年底,新星计划共有11批481名青年科技人员入选,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人数达184人,占入选人数的65.4%,各届入选人员平均年龄为32岁,一批中央单位的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入选其中。目前已有一大批青年科技人才逐渐成长起来,绝大多数已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里做出了有特色、有创新的工作。北京还制定政策吸引留学生在京创业。截至到2003年,留学回国人员在中关村科技园区创办企业1982家,约占园区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的12%,从业留学人员已达5000多人。
未来三年,北京科技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首都综合竞争力为目标,落实“一个转变,两个加强,三大行动”。全力打造首都区域创新体系,力促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充分凝聚、利用北京丰富的科技资源,将科技资源优势转化为首都发展的竞争优势,走出一条以北京科技优势资源促进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路子。北京下一阶段要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北京科技政策法规体系内容,适应首都科技总体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在力促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促进中介服务组织的发展,增强知识产权战略运用能力、强化科技管理制度建设等方面的政策将得到加强。
第三篇:人民时评:以科技创新引领发展新境界
“创新”不仅关乎科学技术研究本身,更关乎国民经济主战场,关乎面向科技前沿和面向重大需求
日前,《“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正式出台。这份首次以“国家”命名的科技创新规划,通过8篇27章的篇幅,创新主体、创新基地等六个方面的国家创新体系部署,以及12项主要指标,为未来五年中国科技创新描绘了一幅令人振奋的发展蓝图,也为中国迈向创新型国家提供了具体行动指南。
今年5月印发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而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后一个五年规划,“创新”是最大的看点。从此前的“国家科技规划”到这次的“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增加的“创新”不仅关乎科学技术研究本身,更关乎国民经济主战场,关乎面向科技前沿和面向重大需求。用一句话来概括这幅未来五年的国家科技蓝图,可以说是“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开拓发展新境界”。正如有人评价:这不是“象牙塔”里面的规划,而是体现科技和经济结合的创新规划;不仅是要“建设高效协同的国家创新体系”,也要“支撑国家重大战略,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增添发展新动能、拓展发展新空间、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中的核心引领作用”。
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增强,其实是科技发展的趋势和规律。现在,科技创新不仅仅发生在研究机构、高校,也发生在企业,发生在车库、咖啡馆等看似简陋的创客空间。从全球范围看,发达国家大都是科技强国,排在前列的跨国企业巨头,大部分也靠科技起步。尤其是近二三十年,一批高科技跨国企业如苹果、谷歌、微软等的崛起,对全球科技产业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的高科技企业如华为、腾讯等,也将创新融入技术研发和产品生命周期,通过科技进步和实力提升,使企业规模跻身世界前列。即便是看似比较小的创新,同样能换来在全球科技产业发展方向上的话语权。中国率先并广泛使用的二维码、移动设备在线支付等移动互联网应用,被一些硅谷企业包括顶尖科技公司学习效仿,扭转了中国企业对硅谷亦步亦趋的印象。
科技大国离科技强国并非一步之遥。对照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中国还面临不少科技瓶颈,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科技基础仍然薄弱,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创能力还有很大差距。就科技支撑发展方面,许多产业仍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还不够高。就像中国的移动互联网虽然发达,但高端手机市场仍是国外企业主导,国产智能手机的操作系统、芯片等很大程度仍要仰仗国外。热门新兴领域如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无人驾驶技术等,勉强算在并跑,还远远没有开始领跑。
抓住科技创新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缩小与科技强国的差距,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培育重要战略创新力量是重中之重。无论是原始创新的基础研究,还是瞄准前沿的战略科技,都是拓展前所未有的科技领域。让创新地基越深越实,创新之塔才能够垒得越高。科技创新从以跟踪为主转向跟踪和并跑、领跑并存的新阶段,进而在全球创新版图上更具分量,离不开一批战略高新技术和基础研究的进步和突破。在更具体的行业领域中,这一幕已经开始呈现,比如一家深圳的小型创业公司,一边研发出全球首款真正意义上的虚拟现实眼镜,一边致力于新材料的基础研发工作,保持产品领先的位置。这样的创新,相信以后将遍地开花。
科技创新五年规划,着眼的不只是五年,而是为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积蓄力量。让创新成为国家意志和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开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新征程,我们充满信心和期待。
第四篇:科技查新在企业科技创新中的积极作用
科技查新在企业科技创新中的积极作用
摘 要:科技查新工作与企业信息服务存在着很多的契合点。科技查新是企业获取可靠信息资源的重要途径,在技术创新中起着不可或缺的关键作用。文章从不同角度阐述了科技查新在企业创新中所发挥的重要积极作用。
关键词:科技查新;科技创新;企业信息服务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迅猛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起来。任何企业想要获得更高更快的发展,都必须把技术创新作为重要的出发点,作为突破口,就必然在新产品开发过程中能够准确迅速地获取相关情报信息,并且需要加大在信息资源上高质量的投入,因此信息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科技查新正是企业获得技术创新思路和信息资源的重要途径之一,科技查新工作对我国企业的科技创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之前很多企业对科技查新的认识相当有限,往往到了科技项目立项、科技成果鉴定时,申报奖励才知道科技查新,也谈不上利用科技查新为企业自主创新服务。而现在则是很多企业由被动查新变成主动查新,企业加快科技创新越来越多地需要依靠科技查新作为支撑。技术创新与科技查新
技术创新是将已有的技术进行应用创新,它包括生产技术的创新,技术信息的创新,而技术信息则是技术创新的关键,技术创新必须得到技术信息的支持。否则会造成信息闭塞导致项目的重复开发,防止因技术上难以逾越的困难导致新产品不能顺利的开发,从而导致创新的失败。
科技查新它是一种文献查证的信息服务,从文献的角度对所查证的科学技术内容作出新颖性判断。按照科技查新规范操作,以文献检索为立足点,信息分析为支撑手段,从科学技术发展的宏观角度,通过检出文献的客观事实来对项目的新颖性做出相关结论。查新机构应充分发挥掌握大量科技信息的优势,为企业提供全面优质的信息服务,企业应该充分利用科技情报部门的信息资源、人才资源、设备资源为自身的技术创新服务。将这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将大大促进科技查新机构与企业间的联系,共同促进查新机构的发展以及加快企业的快速发展。科技查新在企业技术创新中的作用
2.1 科技查新可以帮助企业科研立项正确选题
正确选题是企业科研项目立项顺利展开的关键所在,科技查新可以帮助委托企业了解所属行业领域内的最新技术发展动态和趋势。企业如果想研发出某种产品,首先要看其是否有无新意,这样科技查新检索机构即可利用自身数据资源与专业优势,多方面多角度检索文献及市场信息,并进行筛选、加工和综合分析,为企业提供具有价值的情报信息。选题的好坏,课题是否重复,立项课题水平的高低,只有通过查新才能知道。科研项目的申请在尚未正式投入开展时,均可修改。这时企业科研人员往往需要科技查新机构对科研项目进行全方位的新颖性判断,进而避免侵害他人知识产权的情况发生。
2.2 科技查新可以为企业成果鉴定提供科学分析
科技查新报告为科技管理部门在科技成果的鉴定及评价中提供客观的科学决策依据,提高科技成果的鉴定水平。科技查新是以检索出的文献结果为依据,通过将相关文献与课题查新点进行对比分析来对项目的新颖性做出相关结论,这样的查新报告能为科研成果的先进性评估提供客观事实依据,为专家评议和科研管理部门决策提供客观依据,进而保证了科技成果评审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企业在成果鉴定、奖励、转让、技术转化前最好请权威的查新机构进行全面的检索和综合分析,科技查新能为企业充分提供所需科技信息和市场信息,帮助企业到达胜利的彼岸。
2.3 科技查新可以为企业专利查新提供依据
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专利信息已成为企业生存发展所追求的积极重要的竞争资源,它几乎覆盖了全世界90%以上的最新科学技术成就和相关动态信息。随着国内大多数企业知识产权意识的不断提高,对国内外专利信息的服务需求也日益增强。几乎每个企业或者个人研发出新技术或新工艺之后,都不可避免的要进行专利申报,或是发明专利,或是实用新型专利或是外观设计。因此,绝大部门企业在申报专利之前都要进行科技查新。因为通过查新,企业可以避免因产品项目的重复研发给企业造成人力、物力和经济上的重大损失,也可避开对方发明点,使申请的专利能够顺利通过。综上所述,在科技查新的基础上开展企业专利信息服务,企业可以利用科技查新对专利信息加以灵活的运用,使自己企业的利益达到最大化。
2.4 科技查新可以引导企业发展方向
企业的发展方向,关系到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生存能力。现代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把创新作为动力,不断致力于新产品的开发,借助科技查新机构可以说是便捷、高效的方法,也可作为基本条件和重要保证。科技查新机构可利用自身具备的丰富信息资源、各种数据库资源以及专业查新检索人员等优势,对各领域的检索都能做到有的放矢,提供全面而先进的科研项目相关信息,特别是国内外最新前沿与研究动态,避免走弯路,为企业提供翔实准确的信息情报,确定企业自身发展目标,引领企业向更高更强的方向发展。
2.5 科技查新可以为企业建立竞争情报系统
竞争情报服务可以归类为一种独特的情报活动,它是关于企业内、外部的一切与提高企业的经济竞争力有关的信息,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些信息有助于企业赢得和保持竞争优势。具有很强的目的性、针对性、时效性和决策性。科技查新机构的科技查新人员可以通过合理合法手段,通过长期系统的跟踪、收集各种情报需求,分析和处理能对企业发展、决策及运行产生影响的信息,最终归纳总结出本企业及主要竞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哪些方面具备优势、哪些方面处于劣势和获得相关机会的关键情报,使竞争情报和竞争情报服务走向立体化,进而帮助企业的各职能部门在信息充分的条件下进行决策。通过对现有掌握的中小企业的调查发现,60%以上的中小企业对自己研究领域的竞争情报并不是很了解,大部门的中小企业都是通过互联网搜索引擎获得商业情报信息资源。因此,通过科技查新,企业能更好地学习其他企业的成功经验,汲取经验教训,发现竞争对手。科技查新机构也可利用自身具备的丰富信息资源、各种数据库资源以及专业查新检索人员等优势,与企业共同一同开展竞争情报和咨询服务,为企业建立专业的竞争情报系统。
参考文献
[1]顾小琳.企业科技查新有关问题探析[J].现代情报,2007(9):198-199.[2]华雪.图书馆科技查新在企业中的服务作用[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1):152-154.[3]陆海红.科技查新服务企业创新的作用与实践[J].江苏科技信息,2011(11):27-28+54.[4]唐芳,刘小华,徐丽亚.论科技查新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10(2):111-113.
第五篇:在宁夏设施农业发展与科技创新高峰论坛致辞
在宁夏设施农业发展与科技创新
高峰论坛上的致辞
自治区科技厅厅长马清贵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同志们:
在举国上下喜迎奥运、全区人民迎接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大庆之际,由自治区科技厅、自治区农牧厅和银川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宁夏设施农业发展与科技创新高峰论坛”今天成功召开了。请允许我代表主办单位向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对各位专家、领导和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向今天在论坛作报告的专家表示衷心感谢。
回顾我区设施农业十几年发展的风雨历程,是我们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逐步转变的历史,也是我们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自我超越的过程,更是我们正确把握农业发展方向,重新认识自然秉赋优势的结果。
2006年以来,以自治区党委、政府先后下发的关于加快我区设施农业发展、加快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设施农业发展的意见及规划为标志,我区设施农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我们确立了发展100万亩设施农业,将宁夏建设成为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现代设施农业生产基地的宏伟目标。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倾全区之
1力,加快发展。
在引黄灌区,把设施农业作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突破口,充分利用优越的农业生产条件,推动设施农业集群化发展,加快建立完善产业体系,着力提质增效,用现代发展理念和经营管理方式推动其发展。力争将该区域建成西北地区较高水平的绿色设施果菜生产基地,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在中部干旱带,创新发展理念,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彻底改变农业增长方式,变被动抗旱为主动调整,充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将发展设施农业作为重新构筑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农业生产体系的重大举措,大力发展节水、高产、高效、优质的科技型、集约型设施农业,构建起抗旱减灾增收的长效机制。这是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农业发展理念的重大创新,也是推进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积极推动下,经过全区上下辛勤努力,我区设施农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形成了全区上下齐抓共扶、各部门密切协作、政策资金鼎力扶持、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体制机制探索创新、农民群众积极性高涨的蓬勃发展态势。设施农业成为全区各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大亮点。截止2007年底,全区发展设施农业41.7万亩,比上年增加14.9万亩,其中日光温室30.8万亩,大中拱棚10.9万亩,产值20多亿元。发展类型由蔬菜为主,向瓜果、花卉、园艺、食用菌等
多领域扩展,实现了周年生产,均衡供应。设施农产品除供应本区外,70%销往周边及南方省区,并成功进入北京、香港、俄罗斯、蒙古、中亚等市场。初步建立了一支从事设施农业技术研发、基层技术推广服务和经营管理的队伍。与此同时,各地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的机制优势,采用科技特派员创办企业、大户带动、“一带十”技术承包培训、培育壮大科技特派员利益共同体,带技术、市场、信息、资金开展全程服务,创建了各种鲜活的技术服务模式和典型,设施农业已成为广大科技特派员开展创业服务的广阔舞台。
同志们,宁夏设施农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国家有关部委、市场企业和科研教学领域的关注。宁夏积极推进设施农业超常规发展的思路和做法,也在国内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反响。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内陆小省,要在短短几年内大规模发展具有现代农业特点和产业属性的设施农业,面临的挑战和困难是巨大的。在设施农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在产业布局优化、统筹协调管理、科技支撑服务、市场开拓、机制体制创新等方面我们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困难;面临国际国内两个极具挑战和风险的市场,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面对集聚了生物技术、工程技术、工业技术和信息管理技术成果与一体的现代设施农业,科技工作面临许多更加紧迫的任务需要我们完成。
当前,科技工作进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称为
科技发展的跃升期。今年的中央和自治区农村工作会议对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推动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解决农村民生问题、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等提出了要求。贯彻落实十七大和中央自治区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要求科技工作把促进解决好“三农”问题、服务新农村建设作为重要战略目标,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予以推进,充分发挥科技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随着国家对农业和农村工作各项举措的全面推进,为我们加强农业和农村科技工作,形成科学合理的农村科技发展布局提供了历史机遇。
在宏观层面,我们要勇于承担历史责任,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以农民为本,协调推动农业科技和农村民生科技两个领域的发展,重点加强研究开发和应用服务两个层面的工作。
在产业层面,围绕设施农业健康快速持续发展,一是要着力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加快现代设施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和新设备的引进集成和示范,力争在现代设施农业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上有大的突破,支撑设施农业发展;二是要着力推动设施农业科技工作重心下移,通过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加快人才培养,合理布局各类技术创新和服务机构,建立科技示范基地、专家大院、科技示范户,加快构筑我区设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三是要着力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作用,突出强化公益性推广服务功能,加快培育壮大
各类农村合作组织、科技型企业和营销加工企业;四是要创新技术服务机制和模式,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强化技术培训,加快标准化综合配套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和扩散,全面提高我区设施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提高产品品质和市场竞争力,确立西部重要的设施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地位。五是加强交流与合作。要实现我们既定的目标,需要我们汇聚各方面力量和智慧,吸收借鉴区外发展设施农业好的经验和做法,提高我们的发展水平。今天的论坛是我们一次好的学习机会。希望各位专家一如既往的指导帮助完善我们的产业发展思路、提高我们的科技创新和服务能力。
同志们,我们已迎来一个设施农业发展的新时代。希望社会各界和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推动宁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部署和要求,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勇于创新,扎实工作,开创我区农业和农业科技工作新局面,以优异的成绩迎接自治区成立50周年。最后预祝论坛取得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