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三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范文)
初三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反思
初中化学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三种气体(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它们的收集方法以及实验的注意事项。但是学生在三种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学完之后,多数学生往往很难在头脑中对这三种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在对这三种气体实验室制法的制取装置和收集方法比较时,学生脑子里就会形成一团乱麻。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后来我们发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在学习这三种气体的制取方法时,多数都是死记硬背,并没有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因此对知识印象不深。那么,如何避免出现这种现象?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只考虑如何更好地教给学生如何比较这三种气体实验室制法的制取装置和收集方法,而是需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根本就是改变“昨日”的教学方法。我们反复思考这个问题,多次修改自己的教案,最后认为,从一开始学习化学起就要教给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的方法。例如,在氧气的实验室制法这节课中,重点就是在学习氧气的实验室制法的过程中,使学生灵活掌握相关的思维方法,培养他们科学的思维能力。
首先,根据大多数人的思维方式,要想制取某种气体,首先想到的应该是用什么药品去制,有了药品自然就知道了这种药品在通常状况下的状态,根据药品状态和反应条件就可以决定实验的制气装置。接着就要制气体,这时又要考虑怎样收集,收集时自然会考虑怎样才能知道气体是否收集满了,于是就有了验满方法。收集满后,需要把收集到的气体放置好,这就又涉及到了放置方法。这种思考方法等于用一条主线,即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顺序将整个一节课串联起来,又在这条主线的基础上,将知识点适当铺开。例如:讲到药品状态和反
应条件时,就要将这个知识点铺开。因为制氧气的药品均为固态,反应又需加热,所以我们要选择给固体药品加热的装置,即用试管装药品,试管口略向下倾斜。并告诉学生制气体的仪器装置是由药品状态和反应条件决定的,这样学生只要记住药品状态和反应条件,就可以自己推断出制气体时所需的仪器装置了。再如:讲到收集方法时,一定要将氧气物理性质与之联系起来,因为学生已经知道氧气比空气重,那么就让学生自己动脑筋想一想如果用排空气法收集氧气,瓶口应向上还是向下;又学过氧气不易溶于水,如果用排水的方法可不可以收集到氧气等等。学生经认真思考后多数都会得出正确答案。这样,在氧气物理性质和收集方法间就形成了一个因果关系。学生理解以后会留下较深的印象。有了这样一种正确的思维方法后,学生在后面学习氢气、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就会觉得很轻松。因为他们掌握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所以不用背很多东西,就可以把这些零碎的知识点联系在一起,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
这样,这节课就形成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思路清晰、比较系统、完整的一节课。同时,学生也掌握了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正确思维方法。实践证明,学生在后面学习实验室制取氢气和二氧化碳时,基础较好的学生,不用我们讲,自己根据制取这些气体的药品及其状态,以及氢气,二氧化碳的相关性质,就可以推断出制取装置、收集方法、验满方法(氢气除外)、放置方法等。而基础较差的学生也只需稍加引导。另外,我们还发现,以往学生在实验室里制取这三种气体时,虽然在实验前我们都先带着他们复习一遍实验程序,可是在实验过程
中,很多学生还是会手忙脚乱,做了上一步,不知下一步做什么。改变教学方法后,这样的现象比以前少多了。此外,学生在做一些有关气体的制取方法的综合习题时出错率比也比以往少很多。
当教学出现问题时,我们如何去寻找问题的原因,对最终是否能很好的解决问题至关重要。我们无法否认各种考试对我们的压力,也知道学生素质高低确实影响我们的教学效果。但回到具体的课堂问题上,很多时候外部因素并不是最主要的,至少内外因是共同起作用的。
第二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目前在新课程教学中发现,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随着新课程实践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出现。
一、存在的问题
问题一:情境创设不当,缺少针对性
数学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数学素材,创设一个适合教学和儿童发展需要的情境,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据不完全统计,80%以上的课都是从生活中或创设情景引入,其中有很多精彩的案例,但有些也有牵强之感。部分教师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为了创设情境可谓是“冥思苦想”。好像数学课脱离了情境,就脱离了儿童的生活,就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事实说明,有些教师辛辛苦苦创设的情境,由于诸多原因,情境创设往往“变味”、“走调”,缺少针对性,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问题二:合作形式滥用,缺少实质性。
合作学习是新课标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是学生的一种需要,一种发自内心的合作欲望,是确实有合作必要的选择,而不是教师认为什么时候合作就什么时候合作。有的教师一提出问题,马上组织学生合作讨论,有的学生还不知道干什么,因此看似“热热闹闹”,但结果却是“蜻蜓点水”;有的课合作次数过多,反而削弱了师生间信息的交流与反馈,使教学目标无法在40分钟内完成;有的合作学习,教师为急于完成预设的活动,在学生意犹未尽时就终止合作,使合作成了“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
问题三:教学方式呆板,缺少启发性
有的数学课堂教学把传统的“满堂灌”变成“满堂问”。“知不知”、“是不是”、“对不对”、“怎么样”、“好不好”、“还有吗?”……之类的毫无启发性的问题充斥课堂,一方面把整体性的教学内容肢解得支离破碎,从而大大降低了知识的智力价值;另一方面把对话变为问答,课堂上一问一答,形式呆板,表面上师生、生生在互动,实质上是用提问的方式去“灌”。学生很少提出自己的问题,思维仍在同一水平上重复,师生、生生没有真正动起来。就像涂长顺老师说的,由原来的“填鸭子”到现在的“问鸭子”了。
就会造成评价的失真。这主要是未能掌握激励性评价的“度”而造成的。
二、今后的教学对策
1、课堂教学过程应是师生生命互动成长的过程,以师带生
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其中应该特别关注的是具有生活性、发展性、生命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观念是: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看待自己的教育对象,是否诚心诚意的把学生视为学习的小主人——一个个具有个性且是鲜活生命的人,这是教学的关键问题。在教学时,作为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自身的特点灵活的运用教材的内容,根据区域特点对教材进行再创造,即有选择性地删减,更注重以人为本,变不利为有利,从学生的实际基础为出发点展开更好的教学。
2、注重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以境促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符合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所变化,创设的情境还应该赋予一定的时代气息。情境的表现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如问题情境、活动情境、故事情境、竞争情境等。对于低、中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模拟表演、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学生,则要侧重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3、注重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多种并存
新课程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就应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在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具有重要意义。学习方式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他主学习要不断地转向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独立学习、元认知监控的学习;另一方面是改变传统的被动接受学习,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合作学习是课程改革当中大力倡导的重要的学习方式,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让不同的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听取别人的意见。但我们要注意小组合作的时机。一要选准合作学习的内容。一般来说,出现新知识,需要找出新的解决方法,可以让学生合作探讨;遇到了大家都希望解决的问题也有一定难度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合作探究;有争议的时候、而且意见不一致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讨论,在辩论中求真。二要把合作技能当做重要内容教给学生。首先,要如同传授学科知识一般教会学生各项合作、人际交往技能。如,“善于倾听”是一项重要的合作技能,教师要使学生明白,所谓“倾听”,就是当别人发言时要专注地听,眼睛注视着对方,不打断别人的发言等等。其次,教师要为学生做出示范,使学生通过模仿形成合作技能。三要注意在合作交流中,要提出合适的问题,给学生足够的时空,教师要适时的引导。在合作学习的同时更要关注弱势群体,不要让他们成为学习的“旁观者”,一定要让不同的学生学到不同的数学,注重个性化的学习。
4、注重创设全面参与的学习活动,动静结合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学习不是单纯的知识的接受,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活动。现代认知科学,尤其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是不能被传递的,教师在课堂上传递的只是信息,知识必须通过学生主动建构才能获得”。也就是说,学习是学习者自己的事情,谁也不能代替。为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展示知识形成的过程,将静态的知识结论变为动态的探索对象,让学生付出一定的智力代价,引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数学学习活动。
第三篇:浅谈高一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题目:
姓名:
学科:
学校:
邮编:
电话:浅谈高一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石雪梅化学富源县第一中学655500***论文
浅谈高一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摘要:本文阐述了在新课标下化学在课堂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关键词:问题方法理念
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是“设置多样化的化学课程模块,努力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生选择的空间,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从这一理念出发,高中化学新课程设置两个必修课程模块、6个选修课程模块。作为新课程实施的先行者,在教学实践中,我深切地体会到模块设置下的高中化学教学带来的诸多问题与困惑,下面是我的一些体会。
一、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与对策
1、上课时不能只把教学目的、重点、难点空洞、抽象告诉学生,只讲知识而不告诉学生怎么学、淡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教材重点是本节课的知识点在整个化学教材中的地位及与其它章节的联系,也就是学生在学习这个知识点之前已经学习了哪些相关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在今后的化学学习中,哪些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要以这个知识点为基础或与该知识点有关;这个知识点在生活和生产实际中有哪些应用;这个知识点的学习对于学生掌握化学科学方法和培养学生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有哪些作用。然后再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这样才能讲清楚本知识点在整个化学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例如:高一化学《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这一节,第一课时讲离子反应,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第二课时讲离子方程式及其书写方法,把难点分散,重点突出。学好这一内容,能揭示溶液中化学反应的本质,既巩固了初中学过的电离初步知识,又为第三册电解质溶液的学习奠
定了一定的基础,并且正确而又熟练地书写离子方程式,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此知识点高考现的几率100%。
2、上课时教法的选用,不能简单的讲实验法、讲练结合法、讲述法等。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学校的条件、学生的基础和教师的特长来确定。本人认为在这方面最重要的是谈谈自己解决重点、难点的方法,谈谈培养学生哪方面的能力,达到什么目标,估计学生会有哪些思维结果,以及对学生不同的思维结果,教师将要采取哪些措施等。例如:高一化学《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这一节第二课时,具体解决重、难点的方法如下:①“复习旧知识,引出新知识”的方法:由于上节课已学习了离子反应以及发生条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培养目标,将这部分知识的学习采用探究式教学,复习旧知识,引出新概念,揭示反应的实质,使学生深刻地掌握离子方程式的定义。②正确理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原则:提示按课本上四个步骤书写,强调第二步“改”是教学中的难点,可采用问题讨论式教学。③课堂上要有计划地留出充分的时间给学生进行练习:把一堂理论课转化为生动形象的一堂以实验为主的新课,既强化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实现教学目标。
3、教师在上课时应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教师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时,应突出两个方面:一要分析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哪些障碍及原因,二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 规律 ,说清准备何种学习方法来保证学生在课堂教学内有效地进行学习,着重教学生怎样学会学习,怎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如:高一化学《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这一节课,教学中着重突出了:①教法对学法的引导;②尽可能用实验来引出问题,解决问题。③通过授课过程中一系列发散性的设问,使学生明确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学好理论重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将知识真正灵活地融入脑海之中。
4、上课时要特别注意板书,因为板书是使学生通过视觉获得知识信息,它是最简易的利用视觉交流信息的渠道。板书有利于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因而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不可忽视的一种教学手段。
二、课后注意的问题与对策
课后要反思,课堂上教学存在的不足,课前没有预料到的问题,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等。通过反思,本人感到,课后反思能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让教师知道自己上课时教了什么,怎样教的。但如果只是纸上谈兵,缺少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让人不能感到课堂的教学气氛,也无法预料会出现的意外情况。但只要将课堂教学与课后反思结合起来,就能克服这种局限性,不仅能有效地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还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通过课后反思自己教学中的不足之处,自我突破,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成为教学的真正主人,以实现教师水平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
[1]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2] 龚正元,王祖浩。高中化学必修课程教学的问题及策略[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6(11)
第四篇: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问题与对策
《有效教学——高中数学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培训心得
赫章县民族中学:项维
课堂教学中,只有努力地满足学生的认知活动,才能让学生爱学、好学、乐学,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然而教学设计时,有的教师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忽视对学生学习需求的分析与研究,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在新授课中无视学生的认知需求。
例如在函数的奇偶性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采用在学生已经熟悉的函数单调性的基础上,联系数和形,通过对两个特殊函数的研究抽象出函数奇偶性的概念,表面上看体现了转化(化陌生为熟悉)和数形结合的思想,符合由熟悉到陌生,由特殊到一般,由直观到抽象的认知规律,但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为什么要研究函数的奇偶性?其意义何在?价值是什么?只是按照自身的主观意志组织活动,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认知需求,忽略了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和调动。
(二)在复习课中漠视学生的心理需求。例如在等比数列的复习课时中,有些教师先请同学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等比数列定义(2)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3)等比中项的概念(4)等比数列的基本性质。然后在学生一一回答时教师分别对等比数列定义中应注意哪些关键、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中,强调要对公比q讨论;等比中项应该有正负两个;等比数列性质中注意与等差数列的性质类比。粗看起来教师开门见山抓住关键,直奔主题,对知识的复习到问题的训练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动口又动手,教学容量大,节奏快,“效率”高,但实际上一问一答式的活动则是知识的简单重复和再现,其中有多少内容是学生不熟悉的呢?有多少是学生感兴趣的呢?有多少是需要深入探究的呢?这些问题的思维价值在哪儿?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吗?这样的教学设计只考虑到教学任务如何快捷、顺利地完成,却没有看到学生的心理需求,抽象、枯燥的知识往往使学生缺乏学习的热情和激情,感到疲劳和乏味。复习课让学生重新温习已经学过的定义、定理、公式、法则和解题方法是必须的,但是这种重新学习是要通过学生的再认识和再实践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并进一步提高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身学习能力。复习课担负着查漏补缺、系统整理以及巩固发展、提炼升华的重任,应使学生产生心理上的充实感,知识上的价值感和应用上的协调感,由此提高兴趣,开发潜能,使复习课能上出新意来,这是非常重要的。
(三)在综合运用课上忽视学生的发展需求。例如函数性质的综合运用课,教师这样组织复习,先请同学思考回答以下问题(1)若函数f(x)是奇函数,如何用符号表示?用图形表示呢?(2)若函数f(x)满足f(x+2)=f(x)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呢?如何用文字语言叙述?怎样用符号表示?(3)若函数f(x)满足f(1+x)=f(1—x)则函数f(x)的图像有什么特征?这样复习导入加强了学生对数学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像语言这三种语言的理解和相互转换,加强了学生对函数概念和性质的理解,学生可能也能积极参与,踊跃回答,教学效果似乎不错,但课堂上学生的活动基本上时教师安排好的,问题都是预先设计好的,问题的解决也要依赖于教师的指导,学生缺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机会,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能得到很好的发挥,更没有体现出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偏离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的预设、教学策略的运用、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流程的设计等等都应立足于“实在”,都要着眼于“有效”。
鉴于上述存在问题,建议采取如下应对策略。
(一)创设积极的求知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
苏联心理学家教学家鲁宾斯基曾经说过“对于形成任何一种能力都必须首先引起对某种类型活动的十分强烈的需要”。需要是产生动力的源泉,要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应该努力为学生创设积极的求知情景,把教师要教的变成学生要学的。如函数的奇偶性新授课,教师阐述对称性在实际生活中的许多地方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火箭为保持飞行方向和飞行平移尾羽成中心对称设计;汽车为易于驾驶设计成轴对称。对称也是函数图像的一个重要特征,通过图像的对称进而得到函数的一个重要性质引出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函数奇偶性的内在要求和数学探究的兴趣、欲望。
(二)以问题为出发点,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产生认知的焦点。数学教学要以问题作为教学的纽带,把知识的认知和建构过程当作问题解决的过程。也就是说数学学习是学生独立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就必须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智慧去发现和解决问题,要要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创设情境引发出所要研究的问题,并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索性的学习中,体现求知的艰辛和快乐,锻炼思维,增强自信心,激发求知欲。问题可以由教师设置,也可以由学生自己发现。而由学生自己发现,提出的问题,更接近学生的思维实际。教师以教学的首席身份将学生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活动中来,即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又启迪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让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引起认知冲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乐趣,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三)组织探究活动,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表现欲。教学艺术的本质,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关键还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求知欲是学生主动探索问题和深入研究问题的原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当学生发现令他们不解或者感到有趣的事物时,好奇心就会激发起来,他们就会积极地提出问题,并想方设法寻找问题的答案。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提供人人都参与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获得数学活动的体验和经验。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活动,课堂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还要让学生提供一种经历,使他们在这种经历中,能够实现情感态度、意志品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协调发展。学生的认识总是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起关键作用的是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设计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注意创设问题情境,想方设法启动学生思维的闸门和想象的翅膀,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从而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实效。课堂是不可再生资源,在现行的新课程标准和新高考形势下,特别是在江苏省教委的“五严”规定下,实施高效的课堂教学显得尤为迫切,而要取得高效的课堂教学,教师的教学设计应该是关键,值得各位同行深思。
第五篇:浅谈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浅谈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多年来,虽然各级教育部门加强了双语教学工作,对双语教学颇为重视并投入了不少人力和财力,但是总体上看双语教学质量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学教育质量。新疆少数民族虽然从小学一年级甚至从幼儿园开始受双语教学,学汉语,学到大学,汉语交际能力为什么差得还是这么远?此现象,的确令人深思。本文就双语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目前在实施“双语”教学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师资素质不高,队伍不稳定
教师在教学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多年来,新疆的汉语教师队伍和双语教师队伍在数量和水平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与自治区双语教育事业的实际需求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距:双语、汉语教师基本功欠佳。新疆的教育水平不均匀,北疆与南疆教学成效差距偏大。南疆条件艰苦,语言环境偏差。农村学校的汉语教师在“双语”教学中承担的任务重,其他学科教师的汉语授课能力不高。而现有的有些双语教师语音、语调不准;汉语水平也达不到相应的要求,缺少各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知识能力。
1.2偏重读、写能力的提高,轻视听、说能力的培养。教学观念的转变是当前实施双语教学的关键所在。长期以来,我区中小学和幼儿园“双语”教学重视读、写能力的提高,忽视听、说能力的培养。目前,农牧区中小学和幼儿园普遍存在着重视教师讲解词语或课文的教学方式。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没有得到听、说的训练机会,从而忽略了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双语”教学不单纯是“我教你学”,而是以汉语交际为主的教学。
1.3地区间,城镇,县城间差距很大
一般来说,少数民族居住程度越高,聚居的面积越大,双向交流的机会越少,双语的发展越慢,双语教学的实行越困难。城乡间的不平衡。和城镇相比,广大农牧区汉语教学水平差,发展慢,是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的薄弱环节。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许多农牧区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落后,交通闭塞,商品经济不发达,许多地方是贫困地区。
1.4学生对学习汉语的态度和认识不到位。
学生对汉语学习的思想认识模糊,学习目的不明确。相当一部分人没有站在历史的高度、没有从民族的发展角度去真正认识汉语教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尤其是初中生,以片面的民族感情为出发点对待汉语学习,学习态度不端正。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2.1大力提高汉语教师的整体素质,拓宽基层教师的补充渠道,优化“双语教师”队伍。培养人才是搞好双语教学的关键性措施。从现实情况来看,自治区中小学大部分双语教师水平不高,基本功不过关,因此教师培养工作迫在眉睫。合格的双语教师是实施双语教育的关键,他们应该具备语言、理论和教学技能技巧三种素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尽快建立一支思想业务素质高、结构优化合理的教师队伍是双语教学改革的有力保证。扩大优秀骨干教师群体,增强教师职业道德意识,建立一支优秀双语教师队伍。要切实加强中小学教师编制核定和管理工作,拓宽教师招聘渠道,进修培训、调整岗位、吸引具备“双语”教学能力的大中专毕业生从事“双语”教学,缓解“双语”教师匮乏的矛盾。同时要做好在职教师的培训工作,积极开展校本培训、集中培训、自主学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方式提高双语教师的专业知识能力和课堂教学技能,使他们必须具备汉语授课能力。学校还要为双语教学工作的稳步推进和实施制定计划,严格检查。
2.2从新疆各地实际出发,实施差别化双语教学模式。以增进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和母语两种语言能力为目标的双语教学模式,是总体性的目标模式。由于新疆各地民族分布、地域性历史文化和教育水平的差异,各地在实施这一总体模式的过程,还必须立足当地实际,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区规划”等原则,实施差别化的教学模式。只有真正落实好这些原则,一个寓多样于统一的双语教学政策才能落地生根,得到新疆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的衷心拥护。
2.3积极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双语教育的质量。教学方法是对教育效果的好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前,摸索出一套实用、有效地教学方法,是提高“双语”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教师首先要对新课程标准和教学目的充分的理解,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后,制定出课堂教学计划,涉及具体的课堂教学形式和步骤。在新课程实践过程中,教师课堂教学手段必须不断更新,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注重自身角色的转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组织学生广泛开展语言实践活动,加强对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和合作学习意识的培养,让他们积极参与、乐于探究,主动地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教师不仅要注重教学方式的转变,而且要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努力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能力,为学生未来自我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2.4要建立健全和完善的“双语”教学评价体系和督导工作机制。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是实施“双语”教学工作的保证。要尽快形成良好的“双语”教学课程评价机制和导向机制。课程评价要遵循《中小学“双语”教学课程设置方案》和《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指导纲要》。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内容全面、方式多样”的评价体系,重视文化、语言、知识等方面的培养,要关注学生的个体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信心。建立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督导制度是确保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科学发展的重点工作之一。党政领导的重视、健全的工作机构和管理体系是推进“双语”教学工作的重要保证。
总之,推进“双语”教学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工程。我区“双语”教学工作面临全新的挑战,需要我们社会各界关注和完善解决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实现新疆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培养合格的“双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