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程钱都教授论企业创新氛围
与自己不喜欢的人合作,当你对团队的一些人忍无可忍时,不妨想想他们才是让团队保持有不同意见的源泉。几乎每个企业都很清楚,创新决定着他们的成败:如果难以维持创新步伐,便会走下坡路,而永葆创新活力则会长盛不衰。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曾与各地的创业者谈到创新的历史。当我们谈到创新概念时,我几乎总是会被问到相同的问题:知名大企业有没有深入创新的途径?企业如何能找到一条颠覆性的创新之路?我的答案是肯定的,但无论是成名已久的大品牌,还是初出茅庐的创业公司,他们只要具备创新氛围就能做到永葆创新活力。
大量研究表明,人员构成多元化的团队往往能提出类型更为多样的解决方案,因此也更有可能找到成功的创意。反之亦然:如果你打造的团队成员看法一致、长相相同,穿着同样的鞋子,那么不出意外的话,“集思广益”的结果只有一个答案,你只能寄希望于这个创意能取得成功。依我所见,这简直就是灾难的根源。所以,你如何才能确保自己不会拥有做事与思想千篇一律的团队?尽管几乎所有的企业都提出了某种多元化发展战略,但遗憾的是,其中不少企业只是提出计划而已,并没有付诸于实践。根据社会心理学,我们往往喜欢那些与我们存在相似之处的人,而且相同点越多,你喜欢此人的可能性越大。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最好去招募你不喜欢的人。只要他们聪明,有思想,这些人恰恰是你公司所需要的多元化的代表。
切勿简单照搬成功之路,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个完整的作坊式产业,专门教你如何具有创新力。这个产业之所以能存在,是因为创新易于被吹得天花乱坠。你会听到有关一切事情的创新,这些创意之所以肤浅,是因为它们仅仅指出了某种行为的表面特征。换句话说,它们仅仅告诉你做了什么,为何要做。多倾听,多观察,一旦你为了团队的多元化,而招募了自己不喜欢的人,你必须为他们之间的交流创造条件,你需要让他们从事有意义的工作。你会成为你所在团队创新的重要障碍,因为你位高权重,自以为了解客户的一切需要。但是,创新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开发新的东西,而是为了赢得新客户、新市场或新产品。尽管你认为自己对客户的需要了如指掌,但事实上你没有。相反,你只是在公司创立之初了解客户的需要,但现在只有客户才真正知道自己的需要。许多情况下,你只有通过观察他们的行为,才能真正了解客户的需要。这恰恰说明我们并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而是为了解决客户实际问题而创新。尽管我不敢肯定具备创新氛围就可以保证企业长盛不衰,但有一点确信无疑,即忽视它们定会增加你失败的概率。
第二篇:程钱都教授论企业合并
并购是企业扩大规模、增强竞争实力的重要手段,如果企业完全出于市场行为,并购的目的就是通过并购产生的协同效应实现财富与价值的增加。所谓协同效应则是通常所指的1+1>2效应,即并购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整体效益大于并购前两个独立企业的效应的总和,对于并购的企业来说,并购发生法律效力后,该项并购活动即告一段落,但这并不保证必然能产生协同效应,企业只有在并购后加强资源整合,尤其是人力资源整合,才有可能成功。并购成功的重要环节,一般而言,必须试图了解目标企业的内部和外部是否存在缺陷,内部的缺陷主要有下列几点:
(1)企业核心人员的流失或即将流失。
(2)一个或更多的主要客户最近流失或即将流失。
(3)企业即将面临的财务危机。
由此可见,并购过程中的人力资本的损失,是被列为并购中企业内部最致命的缺陷,因为客户的流失和即将流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就是因为人才的流失而引起,市场竞争的根本,就是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本特别是其中的优秀人才,是一家企业的宝贵财富,谁拥有了优秀人才,谁就可以抢占市场先机,也就可以赢得市场竞争的主动权。因此,留住和吸引优秀人才是任何一家企业运作成功的根本,对于企业并购来说则更为显著。如果核心人员离开了目标企业,那么企业通过并购所得到的就仅仅只是硬体而已了。在企业的并购过程中,人力资本不论在质和量上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这既不同於在原有公司内部,通过改变管理的制度和方式使得原先的人力资本发挥更大的作用,也不是对新进的员工进行管理,而是新的人力资本的融合。企业并购本身一方面会使得人力资本的数量发生了相对比较大的变化,无论这种并购是采取哪一种形式;另一方面,人力资本的质量也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当拥有不同企业文化背景的人走到一起来,面对几乎完全不同的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不同的企业文化之间就需要经过不断的碰撞和磨合,其管理的难度自然增大许多。
一般来说,企业并购的形式主要有四种:一是维持各个企业的日常独立运作;二是吸收合并,即收购方接管被收购公司;三是并购公司与目标公司地位帄等的合并;四是设立合并,即并购后成立一家新的公司。在企业并购过程中,如果采取第一种方式,情形基本上保持不变,大多数员工仍留在自己原来的岗位上,当务之急就只是澄清和再确定高层管理人员的位置,而在吸收合并中,通常的做法是收购方的管理层继续留任,真正的挑战是存在于第三、第四种并购方式中,在并购公司与目标公司双方地位帄等的合并中,每一个职位的聘任,都要对双方公司的有关员工进行评估。同样在设立合并中亦是如此,最后只能是“适者留”并且“优者胜”。但无论是采取哪种并购方式,与原先企业内部的调整相比,它所引起的震动都是非常大的。而在目前企业兼并与收购过程当中,因大量的人员裁减所引起的震动又要比企业内部的调整大得许多。无论是并购过程中维持原有公司的运作,还是接管或合并被收购公司,或者成立新的公司,要使得并购活动真正产生协同效应和整合效应,都需要建立统一的企业管理体制和优秀的企业文化氛围,即使挽留住了人才,也并不代表原先并购企业的文化和管理体制已被目标企业的员工所认同与接受,而能否适应并遵守原有并购企业的文化和管理模式,却是企业并购中的协同效应得以产生的关键之所在,从这个角度来说,在企业并购完成之后,新的人力资本管理其实才刚刚开始,并购或许意味着企业在积极寻求业务拓展和规模扩张的有
利时机,但这只是表面的现象,企业并购能否真正产生这种有利的影响还得看并购后的整体效果,也即协同效应,尤其必须提高人力资本的配置效率,因此就必须确保大多数(如果不能做到全部)想留下的员工在并购公司与目标公司双方磨合期结束后的确留下来,这就要求必须尽可能减轻企业并购给人力资本带来的冲击和震动,在目标企业内部,如同任何一次人力资源的重新配置一样,企业并购必然会冲击全体员工。并购产生的直接后果就是员工人心浮动,由于并购,员工将不知道自己是否还能保留这份工作?如果能,会发生什么变化?工作岗位是什么?收入情况如何?能否适应新的组织结构?他的工作表现是否会被正确评估?这很有可能使得变动期间的工作出现断层。在目标企业外部,则必然产生一种信息:从该公司中挑选人才的机会来了,对于一个公司来讲,其主要的竞争力就在于人,尤其是其中关键的人力资本。挖走对手的优秀人才就意味着减少了竞争对手手中的砝码,而增强了自身的竞争实力,从这个角度上来讲,企业并购的过程就是目标企业员工蠢蠢欲动、竞争对手觊觎该公司核心人员以及公司目前所处地位的过程,这对人力资本的管理也提出了更严苛的要求,因此,人力资本管理至少应该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并购公司应当尽可能地与目标公司的员工进行交流和沟通,让目标公司的员工知道,并购并不是“大鱼吃小鱼”,并不意味着新员工就业和升迁的机会丧失了,反而更好的发展机遇将会出现。当员工理解了兼并收购的动因、目的和效应,了解其最新进展情况,并找准自己在未来公司的目标定位时,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并购过程中由于信息分布的不完全、不对称所引起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等机会主义行为。并购公司通过与目标公司员工进行经常性的交流和沟通,可以尽量减少并购给人力资本所带来的冲击和震荡,降低摩擦成本,有利于大大增加企业并购成功的机会,需要注意的是,这种交流和沟通尤其必须在关键员工之间进行。
2.人力资本的重新整合要与企业并购的目的相匹配。其一,挑选员工的内容和进度由企业并购的性质来决定。如果并购的目的是为了寻求企业发展而非提高经营效率,那么人力资本的整合就应该延后进行。一般而言,花费八周左右的时间可以完成对企业各级员工的挑选聘任。通过迅速展开员工选聘工作,并进行良好的沟通交流,并购企业可以将人才的流失率降低到最低限度,有利于促进并购取得成功。其二,并购企业应该尽量选聘原有企业的员工,以避免并购可能对人力资本所带来的过大冲击和震动,人力资本的重新整合必须与企业并购的目的相匹配、相适应,其三,企业并购时应当采用科学的选聘员工的程序以维持公帄性,避免反弹,在吸收合并或设立合并的场合,选聘员工的普遍做法是适者留并且优者胜,所谓“适”是指与并购目标以及企业未来的经营方针相结合,而“优”则指基于效益的考量而必须有所取舍,要确实作到“优者胜”,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每一种方式都有其优缺点。
第一种方式:每一条产品线和每一个职能部门都设一名总负责人,由他从员
工中挑选聘任并组建自己的队伍,其好处是由于队伍由自己选定,很快就可以信赖和依靠部属来展开工作,整个过程的进展会非常迅速。而其缺点则在于,这个新负责人对目标公司的员工毕竟知之甚少,所以这种筛选方式很容易会招来非议,因此必须先对目标公司的员工进行充分调查,掌握资料,并且可以借助于独立的评介机构协同来选聘员工,以增加公帄性。第二种方式:是针对每一项业务,并购公司和目标公司,都各派出一名负责人,共同组建
新的员工队伍。这种方式的利弊与第一种方式正好相反。根据“优者胜”的原则,由于在多数员工中最终只能有少数人胜出,此一方式固然可以消除新负责人对自己公司员工的偏向,但也可能造成双方公司员工之间的冲突。第三种方式:是由中立的第三方机构首先对候选员工进行评估,接着向各个决策者做出推荐,此方式的好处是,由于第三方机构处于超然的地位,不会受到外界过多和不必要的干预,有利于采用市场化的标准来评估和选拔人才,足以保证员工选拔结果的客观公正性和相对独立性。但此方式的缺点是十分耗时,当然,如果使用得当,独立的管理人才评介机构可以尽可能减少 任何原因所造成的“偏心”情况,有助于加快对人才选拔的决策进程,并确保决策信息的传递顺畅、快捷。第四种方式:是在并购与被并购的两家公司内部对所有空缺职位进行公开招聘,任何员工都不受限制。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可以让那些从前被埋没的管理人才脱颖而出。但是,对于致力于培养、发展人才的公司而言,员工的自身发展应当具有延续性,一般会倾向于提拔原先计划培养的员工,而此方式则无法满足这一要求。此方式尚有另一个弊端,等于间接向整个公司表明,某些职位的现实在位者可能会失业,如果外界有,或他们认为有更好的发展机会,员工将会纷纷离职跳槽。
在人力资源配置上首先要将目标企业的人员分为三类:不接受收购方理念的、态度动摇疑惑的、愿意跟随的。对于不接受收购方理念的人员应该让其相对满意地离去,对于态度动摇疑惑的与愿意跟随的,要说服与诱导甚至于奖励,目的是稳定人才、稳定目标公司。在公司被收购以后,会有人员也因担心对新环境能否适应而开始考虑离职。尤其对于经营不善的公司,收购者常会缩小营运规模并进行人员裁减,这对内部人员构成了心理上较为沉重的压力。但是对企业造成损失最大的,离职可能性最大的是那些富于才能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因为他们不管在何处任职,必然是各家公司竞相网罗的对象。因此,收购方应尽快根据对公司内部人员特性的了解,制定出稳定人才的相应政策,配合有效的沟通,以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激励职员在新领导下勤奋工作。当然,这种政策需要有实质性的激励措施,人总是很现实的,若有更好的任用条件,人才自然愿意接受。在人力资源激励上,要给留下的人员一个美好的远景以及实际的改善,因为有效的并购是能够创造效益的,而创造效益主要来源于原来的企业员工,譬如薪酬体系,原则是基本不降,与并购企业的薪资体系对接,同时,要注意的一点是,企业文化的内涵极为丰富,主要包括企业经营环境、企业理念差异等。在文化整合方面主要处理以下关系:承认环境差异,导正并购双方吃与被吃的观点、相互尊重。统一融合并购双方的企业文化标识,在内容上、形式上、标识上做到相互融洽,形成一体。制定出一套双方都可接受的新的规章制度等等。
此外,在企业并购的过程中,物质激励必须与精神激励适当结合:经济利益自然是人们工作所需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但除此之外,员工在新的环境中还需要考虑工作的物理环境、工作的氛围,比如同事之间的关系、上下级之间的关系、新公司为其所展示的发展前景等因素。但对于一个并购公司来说,它对目标公司的员工并不了解,因此稳定人心的首要手段往往就是物质方面的激励,然而物质激励应当与精神激励做有机的结合,两者不可分割,亦不可偏废。对于员工的安置费用更是一项不可忽视的成本支出,安置好被裁减的员工其实也就安抚了在职员工,使他们能够安心地留下来,而不至于离职跳槽,这有助于尽量减轻企业并购对人力资本所造成的冲击和震动,增强企
业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并购后在管理上不适应是并购之中常见的,因为在任何一宗并购案例中,被并购企业在财务、人事、行政、研发、生产、营销等方面都有其特点与优点,有与收购方不同的地方,并有其存在的价值。但企业本身都是一个有机体,收购方“拿回”一个“异物”之后,并植入体内,自然有感到不适应的地方。至于是否能够适应,一要看收购方的同化能力,二是同化需要的时间。
解决方案一般是并购前进行人才储备、尽量了解目标企业;并购后进行有效的人员调整与激励,对于并购整合,我们首先需要明确三点:第一是要树立只有整合成功才是并购成功的理念,这也是能够取得并购绩效最主要的条件之一;第二是企业的并购整合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需要根据并购双方的实际情况进行自我摸索与自我寻找,第三是并购整合需要采取有形与无形两手管理,有形的指人员、资产、制度上的整合,无形的主要有文化上的整合。解决并购中整合团队缺少这个问题的方法是:企业在实施并购前要有一定的人才储备,特别形成一个接管团队。而且这个团队应该是理解收购方的理念与文化的。如果收购中全部依赖单枪匹马作战,可以肯定的是在收购后期及整合期间,团队整合肯定会遇到麻烦。并购接管储备团队在并购过程中,深入目标公司内部,并购方收购目标公司后,相对容易熟悉目标公司情况,可以很快地做出多赢的行动计划,发展业务,容易实现并购后的整合效果。重点与流程:
必须先使适者留任:
所谓“适”,给予的定义如下:
符合合并目的的,符合合并后企业经营策略与方针的,不排斥收购方经营理念与企业文化的,符合企业合并后之组织架构与岗位设置的,现任者其职能条件符合其岗位需要者,其岗位不存在或不符合需求,但符合其他岗位需要者,有任何一项不符以上定义,但不宜立即裁撤的人员。
本阶段必须坚守“先定岗再定员”的原则:
制定岗位说明,将不符合需要的岗位裁撤或与其他岗位合并。确认关键核心的岗位与人员,掌握关键核心岗位,相关或类似产业,薪酬,福利,待遇的水帄。掌握关键核心人员,依据其职能条件,可能的薪酬,福利,待遇,可能岗位的水帄,针对核心的岗位人员,进行沟通与谈判,确保其留任。其次,必须使优者胜出:
经过第一阶段工作后,必然出现多人只能条件符合同一岗位的情形,依部门别针对以上岗位,主要工作职掌的描述、绩效评估指针,与职务能力的标准做评价,列举的结果与部门主管确认后,编制成任用标准:请应征者列出其过去任职的职掌,以查核是否适合该岗位;请应征者提出过去任职的绩效数字,以评鉴其工作能力;辅以测验方式评鉴,以增加甄选的准确度。统计离职人员对原任工作职掌的说明,包括交接项目、待办事项、工作困难、建议接班人的条件等。将以上资料整合出对该职位工作内容、方法与薪资等其它配合条件,另外,统计出离职人员的特质,依此可以找出应征者留任的可能性,减少将来任用成本。推行工作合理化,找出工作流程与作业的问题点与瓶颈,利用员工意见调查收集员工对规章制度、薪资福利、工作方法等方面的意见。从这些资料也可分析出工作上所需的能力、性格与态度,可做为任用标准的参考。分析出公司内绩效优异的员工与绩效差的员工,其能力、性格、态度的差异为何,确认出这些特质,作为一种有效的任用标准。综合以上标准,参酌学理与实务的成功做法,并征询收购方意见与要求,制定选拔的标准及其所占的总评比例。制定面谈或测评的阶段与流程。由第三方咨询顾问独立或协同部门主管,进行面谈与测评。留任人员名单确定,备选人员及顺位排定。最后,必须使留任者整合:
妥善处理并安抚富余人员,并以相应方式减少与留任人员的接触。与留任人员就合并后公司的远景,策略,经营理念,组织氛围与文化,管理的模式,对员工的要求等等,进行深入的沟通再沟通。举办竞赛,活动或培训,加速整合与融合。如收购方派入合并后企业人数,亦有相当比例时,以上工作尤需加强。
第三篇:程钱都教授论生产企业车间管理(本站推荐)
产品品种越来越多,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的市场环境下,生产部生产压力越来越大,客户要求交货期更短,更准时,且价格更低,品质更好。而车间管理人员常常面临:工作做了不少,每天也忙忙碌碌,管理好象还是理不出头绪,这时主管需要有效的推进车间的管理工作;主管要改善,老板要降本,生产现场需有效发现问题,持续改进;品种多,计划变化频繁,生产任务忽高忽低,需提高生产车间柔型,有效的保证生产进度;生产过程不稳定,机器故障和产品质量问题常常发生,需有效的控制提高质量和提高设备利用率;现场很多事情需要依靠下属和同级部门共同努力,可是经常是出了问题后,人人相互推脱,事情一误再误,主管需有效的与他人沟通和协调及激发下属的主动性和责任心。
制造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生产效率、成本控制与管理能力的竞争,卓越、有效的生产管理能力是企业的基础。车间是制造型企业的中心,车间和制造部门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产品“质量、成本、交货期”各项指标的完成,伴随着微利时代的到来和组织结构趋向扁平化的今天,车间管理在企业中将扮演愈加重要的角色!车间主管既要带领团队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又要有效地管理生产现场的进度、质量、成本和人员。如何进行车间管理和生产过程控制,如何协同其他部门共同处理现场的各种问题。这已成为中国企业车间管理人员必须掌握和重视的职业化技能。是一种从技术到管理实现一体化、系统化的飞跃。要成为优秀的企业,企业领导必须重视车间管理人员这群不可或缺的人力资源!
第四篇:程钱都教授论企业高效团队管理
二十一世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企业人员的素质与能力,如何整合企业菁英的协作模式,而使工作效能发挥加乘而非相抵的效果,一直是企业经营努力学习的方向。团队运作中的共识与规范是需要被建立与实践的,唯有依循着共同的方向原则与目标,大家才能共同作出理想的决策,并愿意为决策与执行的结果共同承担责任。
团队共识与协作模型的建立有几大指导原则,「塑造共同的愿景」、「建立团队的规范」、「加强信任与领导」、「组织专业的分工」、「团队冲突管理」、「沟通与协调」与「有效解决问题」,每一项都是一个重大的企业课题,而其中最根本的核心就在于制度的设计与工作者对工作的认同、对组织的向心力与愿意持续学习的精神。制度是理性的,心态是抽象的,如何使工作者拥有持续正向思考的工作态度,而形成积极的团队工作意识,以面对所有竞争与波折,是企业工作者持续努力学习的方向。
打造高效团队与执行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首先,企业文化从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思想观念、行为规范、知识技能等方面,决定着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为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奠定智力基础。其次,企业文化决定着企业的整合能力,为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提供粘合剂。良好的企业文化能以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使企业成为一个协调统一的整体团队。
从组织行为学的观点而言,分工的结果,只会制造管理界面,并不会造成合作,而由于激励制度的设计,各部门效率的追求,自然形成局部优化的结果反而有害于总体优化,各部门自行其事,本位主义,群我意识应运而生,害及企业整体的效益,此时,就必须以更宏观的眼光,经营者的角度,为共同目标而打破藩篱,建立团队共识,促成团队合作,进而实现组织绩效的最大化,惟有正确的态度,适当的方法,才足以竟其全功,亦管理者非凡与平凡差距之所在。
此外,企业要成长、要发展,除了有健全的体制、策略及愿景之外,还需有执行力,填补策略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而所谓执行力是一种特定的行为与方法,其关键在于透过组织影响人的行为,所有好的领导者必定具备务实主义的通性,在执行方面亲力亲为,如何让员工心悦诚服的自愿多用心,将工作执行好?关键就在企业文化、用人和组织程序,执行力来自于三项核心的流程能够紧密的结合,简言之就是做什么?谁来做?怎么做?管理者将深入剖析团队的有效模型,组织文化的形成以及人员、策略、营运、流程的紧密结合,对执行力提升所产生的影响与作用,并以建构高绩效团队的策略与方法作为总结。
第五篇:论企业氛围及其营造(本站推荐)
论企业氛围及其营造
授课教师:陈大柔(管理心理学 周一班)
摘要:众所周知:一个好的氛围可以使人身心愉悦、效率提高。
一个不好的氛圈可以使
人消沉、烦闷、效率下降。在企业经营中亦是如此,良好的企业氛围对企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资料查找与实例分析,结合管理心理学课程内容,本文想探讨一下良好企业氛围的重要性以及其营造方法。
关键词:企业氛围重要性营造方法
正文:
一、企业氛围的重要性:
i.定义
团队会通过共同的经历或事件发展出共享的态度、行为模式和情绪反应,并进而影响团队成员的行为和绩效。团队成员的共同经历以及曾共同经历的某些事件,使团队成员产生了对团队情绪以及团队中情绪交换的共享感知,这种感知能代表团队的特征,并对团队和团队成员具有重要的影响(Liu et al., 2008),这就是团队情绪氛围。
而企业氛围是企业内部团队中的情绪氛围,是在特定环境下形成的,它是一种柔性的行为规范,换言之,企业氛围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形成的一种软环境。良好的企业氛围是一个工作得以开展的平台,是企业能否吸引人才的条件。企业氛围好坏会对多方面带来影响。ii.企业氛围对创新绩效的影响
根据 “团队情绪氛围对团队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心理学报 2012, Vol.44, No.4, 546− 557),团队积极情绪氛围(团队内部的积极情绪交换)对于团队效能感有促进作用,提高团队的创新绩效。企业中积极的情绪氛围能促使企业员工进行积极的情绪劳动,从而激发出员工的创新意识,促进企业创新绩效的提高。
以苹果产品的发明商与制造商——苹果公司以及富士康公司进行比较,苹果公司内部氛围是积极轻松的,李开复在回忆自己在苹果公司的工作时说:他们经常把宠物带到办公室来,你写程序的时候, 不知道谁的小狗会凑过来嗅一嗅你的脚, 有一次, 一位同事养的兔子甚至跳到了我敲键盘的手上。这种企业氛围使团队敢于冒险,自由创新的空间;而对比之下,富士康公司实行军事化管理,内部阶级制度明确,整个企业在沉重,压抑的氛围之下,致使企业不仅只能乏味得执行商品的生产,而且在商品生产这一单一工作上也绩效低下,问题层出不穷。
可见,良好企业氛围对于企业创新绩效有着重要的意义。
iii.企业氛围对员工情感性归属感的影响
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指员工对企业的认同与投入程度,包括以下3 个组成成分:①员工相信并接受企业的目标和价值观念;②员工愿意努力为企业工作;③员工强烈地希望保持自己的企业成员资格(波特(Lyman W.Porter)),在“组织氛围对员工情感性归属感的影响”(林美珍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的研究中部门的支持型领导氛围既会直接影响员工的情感性归属感,又会通过部门的凝聚力,间接影响员工的情感性归属感。及在一个企业中如果领导具有良好的支持型领导氛围,则将直接增加员工的情感性归属感,并可提升整个企业的凝聚力从而间接增加员工归属感。
以我自身加入的两个社会团体为例:在A团体中领导风趣幽默而充满活力,使整个团体氛围积极而融洽,其中的成员都乐于去做事,不怕麻烦,肯吃苦,觉得在其中是自己的一份光荣,所以很多有其他兼职的成员在大二都辞去了其余职位而留下来跟着A团体继续努力;而相反,B团体的领导严肃而不懂变通,每次工作没有事先安排,每次任务都很急很赶,内部氛围也并不融洽,导致组织才成立不久,就有很多成员想要退出。
二、企业氛围的营造:
i.营造原则:
a.以人为本的原则
企业氛围的培养和形成,要尊重人、尊重人的发展规律,特别是心理活动规律。企业氛围应当给人一种士气高昂、关系和谐、目标明确、荣辱与共的积极影响,这样才有助于更好地实现目标。因此,要把表现企业氛围的特征性描述、标志性事件、典型案例、代表性人物品格、企业运营思想、行事风格等等运用恰当的方式和途径传达给全体员工,使他们能够理解并融入这种整体氛围。因为员工接受与否,是企业氛围形成的关键因素。
b.目标导向的原则
企业氛围的构建需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即要明确将要形成一种什么样的氛围以及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氛围。企业氛围的构建要以能更好地实现本组织的目标为指导方向,企业本身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需要什么样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氛围,必须进行研究,然后加以实施。要实现目标,必须加强领导者对企业氛围构建的重视,从上级到下级共同努力形成本组织的工作氛围。
c.相对稳定的原则
企业氛围一旦形成,就会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要改变企业氛围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而且企业氛围的经常改变,也会让员工感觉无所适从,因此,应当遵循其自然规律,保持企业氛围的适当稳定。因此,这就要求组织在构建本企业氛围的时候一 定要慎重选择,构建适合本组织的企业氛围。但是,企业氛围是在组织发展的过程中在一定的条件下形成的,条件变化,企业氛围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因此它也应当要随着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而做适当调整、要根据组织本身的发展规律做适当的调整和完善,适时实现从量变到质变这一过程。
d.协调一致的原则
企业氛围的各方面:如舒适、实惠、归属、成长、成就、紧张、自由„„等都应当是相互协调的,不能相互矛盾而应当是协调一致的。不要让员工感到无所适从,要让他们能够找到自己的正确位置和努力方向。另外企业的管理制度、企业文化、领导风格等应当协调一致,配合形成企业氛围的一部分。最后,要注意各种软、硬措施的配合使用,达到构建良好企业氛围的目的。
e.持之以恒的原则
氛围的构建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领导层必须对本组织的氛围进行持续的、不断地努力付出。企业氛围建设工作的长期性,在于它伴随着企业建设和发展的全过程,要使这样的文化理念化为职工的自觉行为,必须有长期“作战”的准备
ii.营造方法:
a.明确本企业的目标,选择企业氛围
一个企业总是在某个行业领域、处于发展的某个阶段。不同行业和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是不一样的,因此,要围绕实现企业目标来培养和形成企业发展所需要的企业氛围。比如高科技行业可能更注重的是企业的创新、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可能更注重的是如何激发劳动者的劳动效率、人才流动相对较小的行业可能更要注意员工的稳定性、归属感等等.而处于成长期的企业可能更注重优胜劣汰机制的作用,处于相对稳定发展时期的企业可能更加注重人才的稳定性及优秀人才的引进、需要革新的企业可能更注重竞争机制的导入等等。总之,不同企业在不同阶段都有不同的追求目标,这就使企业氛围表现出不同的形式来。
因此,企业氛围的构建首先要企业管理者明确本企业的目标和需要,根据目标和战略计划来选择本企业在构建企业氛围方面的目标。
b.激发员工士气,营造企业氛围
企业管理者们都知道,提高员工的士气,营造一个良好的企业氛围对于企业来讲有多重要。通过员工集体积极参与和配合,可以更好地实现良好企业氛围的建设目标。实践中,每个企业的具体做法也不一样,但是总结起来,我们可以下几方面去努力,第一,企业应有能鼓舞和激励员工的远景目标,以此激发员工内心有意义的价值,提高工作热情,并通过与员工共享利益,使员工感到自己的命运与企业的命运息息相关。第二,使员工了解自己工作的价值,不管是处于技术岗位、管理岗位或行政后勤岗位,都有其独特的价值,企业管理者应首先让员工充分了解自己岗位的价值,使员工意识到自己是在做有意义的工作。第三,鼓励创新,鼓励员工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从而对原有工作进行改善,增添工作新鲜感。第四,建立一种相互信任、融洽沟通的氛围,在相互信任的前提和基础上通过沟通协调各个部门、各个岗位的力量共同完成任务。第五,企业应重视人性化管理,了解员工的需求、员工的生活、员工的兴趣爱好。第六,给员工以一定的自由度,让员工进行自主管理,通过适当的授权,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使员工对工作充满热情
c.加强领导者作用,促进企业氛围营造
领导者犹如放羊的牧羊人,羊群中的领头羊,他们的决策和行动影响着整个团队。如果领导者不能够为企业氛围建设以身作则,这样的工作团队就会失去方向,形成种不好的企业氛围。一个懒散、无计划、犹豫、懦弱的领导者是不可能拥有一个雷厉风行、和谐一气、积极进取的团队的。因此,领导者必须把自己的表率作用、领导作用正确地发挥出来,深入理解本企业的企业氛围建设目标和要求,以身作则,把自己的言行融入企业氛围当中去,培养和形成良好的企业氛围。
参考文献:
组织氛围对员工情感性归属感的影响林美珍(华侨大学旅游学院 福建泉州 362021)
营造快乐工作氛围助推企业和谐发展赵红月王宝华赵小倩
团队情绪氛围对团队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刘小禹等(心理学报2012, Vol.44, No.4, 546− 557)
团队氛围对团队绩效影响机制的实证分析刘 冰,谢凤涛,孟庆春(山东大学 管理学院,山东 济南)
变革/交易型领导对团队创新绩效的权变影响机制——团队情绪氛围的调节作用刘小禹等(管理学报Chinese Journal of Manag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