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头坏死康复知识

时间:2019-05-12 21:46: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股骨头坏死康复知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股骨头坏死康复知识》。

第一篇:股骨头坏死康复知识

1.重视精神调养,避免不良刺激,其基本内容有二:

(1)尽量避免外界环境的不良刺激对人体的影响。一个优美的自然环境,良好的社会环境,幸福的家庭氛围,有利于精神的调养,因而要积极创建这种环境和氛围,尽量避免来自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家庭因素等方面的不良刺激。家庭成员和患者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本病,防止因外源性的精神刺激又间接地形成了内源性因素对机体产生的不良刺激。精神负担可间接地影响机体有序的生理机能,也可因异常的情志变化,加重病情,影响身心健康。

(2)提高自我心理调摄能力。过激过久的情志刺激,只有在超越人的心理调节范围时,才能成为致病因素,亦即《灵枢•本脏》所说的:“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因而要求患者能通过养生保健手段,达到自我心理调节,以提高人的精神正气,对机体营造一个能产生抗病治病能力的条件。

2.房事有节:对于成年人,已婚的病患者,要节制性欲和性生活,传统医学认为,性生活要消耗肾精,对治疗本病极为不利。因此在未治愈前,必须加以节制。如果消耗过度或不加以节制,必致肾虚,肾虚不能充养其骨。以致使骨质松软脆弱,抗病能力下降。

3.传统之法保健养身

我国的气功养生与治病之术,是中华文化遗产的瑰宝。它不是迷信,只是少数别有用心的人给它冠以神秘的面纱,肆意歪曲它。现代科学技术对气功的研究资料已不断证明,气功养生术是一门学问,其内容十分丰富,如五禽戏、太极拳、易筋经、八卦掌等,都各具特色。有的以动为主,旨在运动健身,使人体各部位的关节筋骨肌肉得到充分的锻炼,使百脉通畅,气血调和,各系统机能活跃。有的以静为主,主动地炼意、气、形,强调自我的身心锻炼,从而更好发挥其保健抗病的功效。据说美国有的医学科学工作者,将在少年儿童时期的男女和进入老年时期的男女,组织长期打太极拳作为健身的体育锻炼,经数年后,其测得结果表明:儿童不缺钙,身体素质高,不易患骨骼上的疾病。老年人不易患股骨头坏死症,摔跤后骨的应力增强,不易骨折等。他们的结论是:以打太极拳进行体育锻炼,达到养生治病目的,不是中老年人的专利,对生长发育期的儿童也同样有效。

所以,在股骨头各期治疗中的下地活动期,可以根据病情需要,坚持做以动为主或以静为主的气功保健性辅助治疗,以增加肌肉骨骼的应变调节能力。

第二篇:康复知识

康复知识

1、残疾的概念

人体解剖结构或生理、心理功能缺陷,经过医疗训练仍于不利地位,导致不能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

2、WHO将按照残疾的性质、程度和影响把残疾分为:

残损、残疾、残障

残损:结构功能缺损,指身体结构和功能有一定程度的缺损,身体和精神与智力活动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独立生活、工作学习有一定影响,但个人生活仍能自理,其影响在组织器官水平上。

残疾:个体能力障碍,指由于身体组织结构和功能缺损较严重,身体和精神与智力活动受到明显障碍,不能以正常方式和范围独立进行日常生活活动,其影响在个体水平上,造成个体活动能力障碍。

残障:社会能力障碍,由于形态功能缺损和个体能力障碍严重,个人生活不能自理,不能正常生活、学习、工作,以至造成社会生活能力障碍。残疾类别的特征及康复对策

分类 组织结构 个体日常生 社会生活 康复对策

功能缺陷 活自理障碍 能力障碍

残损 +环境改善、调整、适应

3、残疾的分类

按人体器官系分:如视力残、听力残

按身体与心理分:如伤残、病残、先天性残、发育性残

4、残疾人的定义

生理功能、解剖结构、心理和精神状态异常或丧失,部分或全部失去以正常范围活动的能力,在社会生活中处于不利于发挥正常作用的人。

全世界残疾人总数:约5 亿,占全世界人员总数的10%。

中国残疾人总数:6000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5%。云南省有残疾人246万,占全省总人口的6.16%。

5中国残疾人分类

视力残疾:分为盲和低视力(双眼最佳矫正视力低于0?3)

盲 一级:最佳矫正视力低于0.02或视野半径小于5度

二级:最佳矫正视力在0.02?0.05,或视野半径小于10度:

低视力 一级:最佳矫正视力在0.05?0.1,或视野半径小于10度二级:最佳矫正视力0.1?0.3

听力残疾:各种原因导致双耳听力损失,治疗一年以上不愈者(双耳平均听力损失大于51DB)

一级:好耳大于90DB 言语识别率小于15%

二级:71?90DB 15?30%

三级:61?70DB 31?60%

四级:51?60DB 61?70%

言语残疾:言语障碍治疗一年以上不愈,语言清晰度达不到70%;分为四级。一级:语言清晰度小于10%

二级: 10?30%

三级: 31?50%

四级: 51?70%

智力残疾:智力明显低于正常人水平(IQ低于69),社会适应行为障碍,分为四级。

一级:IQ小于20适应行为极度缺陷

二级:IQ20?34 适应行为重度缺陷

三级:IQ35?49 适应行为中度缺陷

四级:IQ50?69 适应行为经度缺陷

肢体残疾:肢体缺损、畸形、麻痹致运动能障碍;包括脑瘫、偏瘫;严重骨、关节、肌肉损伤;双下肢不等长大于5CM;成人身高不达130CM(侏儒症);单侧母、食指缺损;或仅有拇指,其余四指缺损;分为四级,一级最重。精神残疾:患精神病持续一年以上未愈者,分为四级,一级最重。

综合残疾:具有两种以上的残疾。

康复的概念

康复定义:综合、协调地应用医学、社会、教育、职业的措施,以减轻病伤残者的身心和社会功能障碍,使其得到全面康复重返社会。分广义和狭义。广义康复(大康复)指全面康复,狭义康复(小康复)指医学康复,从广义来说,残疾人事业就为大康复的事业,而医学康复是基础,我们康复部门所做的工作,就是以医学康复是基础,我们康复部门所做的工作,就是以医学康复为主。全面康复的内容:医学康复、社会康复、教育康复、职业康复

医学康复:应用医学的方法和手段,帮助病伤残者实现全面康复的目标,包括药物、手术、物理等治疗方法。医学康复是全面康复的基础和出发点,是实现康复目标的根本保证。医学康复涉及医学的各个领域,要动员各级各医疗康复机构,开展康复服务,尤其是社区康复;还要发挥我国传统医疗优势,如针灸、中药、按摩等用于康复治疗。康复治疗应在伤病发生后尽早开始,不应作为治疗终结的后续疗法,早期康复可降低残障发生。

教育康复:内容上分为两种情况,对肢体功能障碍者,进行普通教育,如九年义务教育及中高等教育;对盲、聋哑、精神障碍者,进行特殊教育,如盲聋哑学校。职业康复:协助残疾人妥善选择能够充分发挥其潜能的最适职业,并帮助残疾人切实适应和胜任工作,取得独立的经济能力,并贡献于社会。

社会康复:维护残疾人的权利和尊严,帮助残疾人解决各种困难,改善生和福利条件,接纳残疾人参加到全面的社会生活中。包括建立无障碍环境、改善经济环境、改善法律环境。社会康复是实现医学康复、教育康复、职业康复的最终目标

和保证。

康复工作对象:病伤残者(残疾人、老年人、慢性病人)。

康复的目标、重点、方式

目标:以病伤残者为中心,致力于病伤残者的功能、能力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使病者伤残者全面康复,回归家庭和社会,就业和实现经济独立。

重点:病伤残者的身心和社会功能障碍。

方式:团队合作,社会各方面和各种职业的专业人员,包括残疾人人及其家属协同努力,共同工作。

服务形式:机构康复、社区康复、上门康复、信息康复

康复医学的概念

定义:康复医学是一门研究残疾人及患者康复的医学学科,目的在于通过物理疗法、作业疗法、语言疗法、体育疗法、生活技能训练、康复工程和心理咨询等多种手段,使病伤残者尽快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复,使身体残留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达到最大可能的生活自理、劳动、工作等能力,为重返社会打下基础。康复医学的工作内容

康复预防:分为三级

原则:建立非致残环境,以儿童为重点,立法保障,社区为基础,宣传教育;一级:又称初级预防,预防各种疾病的产生;

二级:又称初级预防,目的是限制由损伤造成伤残;

三级:预防残疾转化为残障。

康复评定:为确定康复目标,而对病伤残者的基本情况、障碍部份、性质程度及功能损害与预后收集分析的过程。日常生活活动功能力评定、认知功能测定、电生理测定、心肺功能测定、心理功能测定、职业康复评定。

康复评定的特点:

1、标准化、定量化、可重复性;

2、结果常用量表记录;

3、评定一般在治疗前中后进行三次,但中期可多次;

4、康复治疗效果评定,是以治疗前后各项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改善来评定,一般定为显效、有效、无效。

康复治疗:根据康复评定的结果,设计康复治疗方案;常用方法有物理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语言疗法、康复工程等、心理治疗、中医治安、文体治疗、康复工程、职业治疗、康复护理、社会康复。

1、物理运动疗法(PT):利用电、光、声、磁、水、蜡力等物理治理和通过徒手或借助器械,对病人进行各种改善功能的训练;

2、作业疗法(OT):通过一些日常生活活动手工操作劳动、文体活动等具有一定针对性、能恢复患者功能和技巧的作业进行训练;作业疗法不但可以取得康复效果,还可获得经济效益,如日常生活、木工、纺织手工艺等。

3、言语疗法(ST):通过言语训练,对言语障碍的患者进行语言言语功能训练,提高交流能力。

4、康复工程:通过应用现代工程学原理和方法,为残疾人设计和制作假肢、矫

形器、自助具,无障碍环境改造等,以恢复、代偿、重建患者功能。“十五”康复任务目标

指导方针:从伴随国民经济的发展,适应广大残疾人的需求,坚持社会化工作方式,加大康复工作力度,增强康复工作能力,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发社会资源,在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同时,使残疾人普遍得到康复服务。

基本原则:

1、以基本需求为重点,以人为本紧紧围绕残疾人康复需求开展工作,以满足残疾人的康复需求作为残疾人康复工作的基本出发点。

2、坚持社会化工作方式,坚持政府为主导,有关部门各尽其责、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社会广泛参与的社会化工作方式,推进残疾人康复工作。

3、实施重点工作,普及康复服务,优先解决残疾人迫切需要、又有可能满足的基本康复需求,重点工程和普遍服务相结合,提高康复质量,推广实用、易行、受益广的康复方法,使残疾人普遍得到有效康复服务。

4、开拓创新,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顺应时代发展和社会变革,更新观念,增强活力,开展残疾人康复理论研究,注重高新技术和多元化康复模式在康复领域的应用,不断增加康复内容,拓展服务项目,开发社会资源,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

任务目标:全国510万残疾人得到康复服务。

云南省任务:20万残疾人得康复服务。

云南省八项康复十九项任务

白内障复明(视觉第一中国行动):8万

低视力康复:配用助视器2000,家长培训400

聋儿康复:聋儿语训3010,家长培训3010,听

力助残助听器验配1505,聋儿康复教师培养20

用品供应:建立假肢装配站10个,安装普及型候肢2570,矫形器装配4000,用品供应8万

麻风畸残康复:手术矫治1000,康复训练4330,防护用品16340

精神病防治:在覆盖人口550万的13个县区,对3.3万名重性精神病患者开展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精神病防治康复

社区训练与服务:社区服务市县区39个,肢体训练1750名,智残训练1400名,脑瘫儿童训练350名

特需人群补碘宣传教育:全省普遍开展

各级残联康复工作职责:

地州市:分解任务,制定方案,落实经费,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开展工作,组织建立康复机构及专家枝术指导组,组织培训县级康复干部,普及知识,督导检查县及基层工作,抓好示范试点,做好统计汇总。

县区:明确工作任务目标,制定方案或工作计划,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开展工作,组织建立县社区康复指导站、用品供应站并开展工作,培训乡镇街道专干,普及知识,普查残疾人,摸清底数,分类建档立卡,根据康复需求,为残疾人直接提供各项康复服务,认真填写工作用表,做好登记统计表。

(五华区残联2003-10-29)

第三篇:残疾人康复知识

残疾人康复知识

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残疾人。任何学科的产生和发展都源于社会的需要。两次世界大战,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数以千万计的人不幸残疾。为解决急剧增加的残疾人的康复需要,导致了现代康复医学的发展。现代康复医学在概念上和体系上是对传统医学的革新,它的工作对象不是疾病而是障碍,它的工作目的不仅是治疗疾病和保存伤病员的生命,而主要是强调功能训练,整体康复,最终重返社会。现代康复的概念是:综合地协调利用医学的、工程的、教育的、职业的、社会的和其它一切可能利用的措施,使残疾者的功能复原到尽可能达到的最大限度,最终目标是使残疾人成为自立于社会的人,与健全人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

我国有计划、大规模地开展残疾人康复工作,是从1988年以白内障复明、儿麻后遗症矫治和聋儿语训等三项“抢救性”康复开始,到“九五”期间已扩大到低视力康复、肢残手术与系统训练、残疾人用品用具等九项康复。经过多年的努力,已使300多万残疾人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康复。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残疾人康复事业不断的深入发展以及残疾人康复需求的不断扩大,为残疾人提供更全面、更有效的康复服务日显重要。

(一)、康复的基本概念

康复的定义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所下的定义,康复是指综合、协调地应用医学的、教育的、职业的、社会的和其它措施,对残疾者进行治疗、训练和辅助,尽量补偿、提高或者恢复其丧失或削弱的功能,增强其能力,促进其适应或重新适应社会生活(见图)。

在现代社会中,残疾人和任何健全人一样,都有作为人所与生俱有的生存权利,但是身体和精神的障碍却使其权利、资格和尊严遭到损害。康复的意义就在于恢复这种做人的基本权利,因此,康复的含义不仅包括预防、治疗、训练等方面,还包括恢复人类天赋权利的意义。

康复对象

康复的主要对象是残疾人。随着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发展,老年人口比例在不断增加,慢性病和老年病也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因此,康复的对象还应包括老年人及慢性病人。

常见的康复病种为脑血管意外、脊髓损伤、颅脑损伤、截肢、手部损伤、关节炎、脑性瘫痪、智力发育低下、情绪及行为障碍、心肺疾患、营养不良性残疾以及盲、聋、哑等残疾。

康复的原则

残疾使残疾人暂时离开社会生活的主流。对残疾人通过功能训练,整体康复,最终目的是使其成为社会上一个有用的成员,重新参加社会生活,履行社会职责。为实现这一目标,需在康复工作中为残疾人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使其获得重返社会的功能,因此提出全面康复。现代康复遵循的全面康复原则,包括以下内容:

1、医学康复

凡是医学上为达到康复的目的而应用的功能诊断、治疗、训练和预防的技术和科学,称为医学康复。医学康复的工作内容包括功能测定和康复治疗。医学康复的主要手段有:物理治疗、运动治疗、作业治疗、语言治疗、营养治疗、康复工程等。必要时还应用手术治疗。

医学康复在康复的全部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残疾者得以全面康复的基础,对于康复目标的实现,起着重要的作用。

2、教育康复

教育康复的内容包括对肢体残疾者进行普通教育及对智力残疾、视力残疾、听力语言残疾者进行特殊教育。教育康复的主要对象是残疾儿童和青少年。

对残疾人进行教育康复,应当适应其身心特点和需要,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文化教育和身心缺陷补偿的同时,还要加强劳动技能和职业技术教育,为他们参与社会生活,适应社会需要创造条件。

教育康复是一个需要各有关部门与教育部门共同关心、协作的重要问题,应列入康复计划之中。

3、职业康复

工作是人的基本权利之一。在康复过程中,为残疾者考虑工作和职业问题,对加速整个康复进程十分重要。

职业康复包括就业咨询,职业能力测定,就业前的职业教育与训练,就业安置,随访等工作。最终使残疾者能切实达到从事某项适当工作的适应能力。职业康复不能简单的理解为仅仅是一个工作安置问题,在职业康复中还要注意启发残疾者对待工作和就业的积极态度,及其对自我价值的认识。

4、社会康复

实现残疾人重返社会的目标,仅靠上述康复措施是不够的。事实表明,决定残疾对于一个人日常生活影响的主要因素是环境。社会康复则是为消除环境障碍而采取的措施,它是指依靠社会帮助和残疾人自身力量,从社会的角度推进和保证医学康复、教育康复和职业康复的进行,维护残疾人的尊严和公正待遇,创造条件使残疾人在交通、住房、医疗、教育、经济、家庭生活、婚姻、娱乐、法律等各方面与健全人平等地享有权利,充分参与社会生活,实现其自身价值。

使残疾者获得全面康复,是现代康复的原则。由于各类残疾人存在着不同特点和需求,因而在实际工作中应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地采取不同的康复措施。对于残疾儿童,则应以医疗康复和教育康复为主;对于功能稳定的而又无经济来源的残疾成年人,则应以职业康复和社会康复为主。

康复标准

各种因素影响着残疾人可达到的康复标准。这些因素包括功能状况、心理状况、康复措施、社会因素等。但起决定性因素的不一定是功能状况,例如:一个盲人可以有高水平的康复,而一个视力正常的残疾人则可能仅达到低水平的康复。

康复的标准,可根据残疾者的功能状况、生活自理能力、学习能力、工作能力以及参与社会生活能力等方面的分析结果而定为高、中、低三级,见表。

(二)康复项目

视力残疾康复

视力残疾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视力障碍或视野缩小,视力残疾包括盲和低视力两类。

常见病因与防治:

1、沙眼--沙眼是沙眼衣原体感染所致的一种慢性传染性角膜结膜炎症,是主要致盲眼病之一。沙眼致盲的主要原因是它严重的并发症,如睑内翻倒睫、沙眼性角膜溃疡。对于沙眼,只要注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就可以预防,家庭中要做到一人一巾,公共场所要做好毛巾的消毒工作。得了沙眼要及时治疗,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2、白内障--最常见的致盲眼疾,是我国致盲的第一位原因,它是由于眼内晶状体混浊而造成的。白内障常见的有三种,即老年性、先天性和并发性。

(1)老年性白内障:最常见年龄在45岁以上,年龄越大发病率愈高。初时视力逐渐减退,病情发展缓慢。

(2)先天性白内障:可因孕妇在妊娠头三个月内感染风疹而引起。婴儿白内障多为非进行性的,生下来瞳孔内就有灰白色的混浊。对视力的影响取决于晶体混浊的程度和部位,混浊明显或位于中央部的,影响视力就严重。

(3)并发性白内障:由于眼部其它疾病,如虹膜睫状体炎而发生的白内障。

先天性白内障如严重影响视力,则可于患者一岁后进行手术,视力恢复较佳;老年性白内障晶体要全部混浊(医学上叫成熟期)才是最好的手术时机;其它疾病引起的白内障,要根据病情来决定是否手术和手术的时机。任何白内障患者必须具备手术条件才适宜手术,否则手术徒劳无益。

3、青光眼--是以眼压持续或反复增高为主要特征的影响视力并导致失明的一种严重眼病,多为双眼患病。青光眼可分为原发性、继发性、先天性、混合性等类型,其中原发性青光眼较为常见。早期往往无自觉症状,有的患者感觉头微痛、眼胀、视力模糊,或看电视后感头痛,经休息或睡眠后可恢复正常,如此反复发作,次数增多,视力逐渐减退,眼压持续增高,压迫眼底神经,导致视神经萎缩,视野全部丧失,最终双目失明。

青光眼发病常由情绪波动及睡眠不足等原因诱发。因此,患者应注意劳逸结合,生活要有规律,保持乐观情绪,注意饮食,常服用蜂蜜润肠通便,多吃含丰富维生素的食物和蔬菜。

4、眼外伤--包括角膜异物、眼球钝挫伤、眼球穿孔伤,烫伤及化学烧伤等。

(1)角膜异物:常因处理不当,造成感染而引起角膜溃疡,严重的角膜溃疡有引起失明的危险。

(2)眼球钝挫伤:主要是较大的金属块、石块或工具冲撞眼部所引起,常见于儿童玩弹弓、掷石头或拳头击伤。

(3)眼球穿孔伤:是由锐利的器械(铣、剪、刀、铁片、玻璃等)刺伤或因爆炸时弹片损伤,穿破眼球造成。

(4)化学烧伤:主要有酸碱两类。尤其是强碱溅入眼内后,只要延缓急救数分钟就无法挽救视力,而将导致终身失明。因此,一旦发生,即在现场急救,可用生理盐水或自来水、井水、河冲洗,连续冲洗10-20分钟后尽快送入医院治疗。

工作要点

1、采用多种形式大力宣传防盲治盲的有关知识,增强人们防盲治盲的意识。

2、对符合复明手术条件的应尽早动员其到医院进行手术治疗。城镇要重点帮助无公费医疗、劳保医疗、统筹医疗而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视力残疾人士进行复明手术;农村地区可采用在本地医院手术或组织医疗队下乡的形式,有计划地安排和解决白内障患者的手术问题,并在手术医疗费上予以减免。

3、视力在0.05-0.3之间的低视力患者,可让眼科专业人员为其配带低视力助视器,同时辅导患者学会使用助视器。

4、一旦发现盲童,应尽快设法送其到盲人学校接受特殊教育,使他们获得同龄正常儿童应具备的能力。通过各种活动和游戏来发展盲童的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以代偿其视觉障碍,并从中使他们的语言交流、行走活动、生活自理、学习知识的能力得到发展。

5、成人视力丧失的残疾人,他们的心理压力是很大的,他们能否回归社会主流,职业训练及辅导非常重要。在接受职业训练前,盲人通常要接受康复训练,使他们可以在失去视力后仍能独立生活。康复训练内容包括独立行动、社交活动、自理能力及料理日常事务。

智力残疾康复

智力残疾是指智力低下,也称智力迟滞。是指在发育时期内一般智力功能明显低于同龄水平,同时伴有适应性行为的缺陷。它包括两个基本组成部分:第一,智力功能显著低于一般水平;第二,社会环境日常要求的适应能力有明显的损害。

智力残疾形成的原因有产前、产程、产后及其它不明原因等因素。弱智一经成为事实,就很难完全治愈。教育虽有效果,但也不能使弱智儿童完全恢复正常。所以,预防弱智的产生非常重要。要做到预防,必须做好优生、优育、优教。

对智力残疾康复的教育与训练应该制定和实施以下基本原则:

1、可接受原则 智力残疾儿童的教育和训练内容应选择儿童容易接受、符合实际发展水平和特殊需要的。

2、实用性原则 在选择和确定智残儿童教育康复和训练内容时,应切实考虑到儿童未来生活和学习的实际需要,不教给儿童脱离生活的或远离生活的“死”知识。

3、趣味性原则 对智残儿童的全部教育和训练应该在一个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尽可能在游戏中学习,在生活中训练。

4、循序渐进原则 尽量将康复训练内容分成小步子,按照一定的顺序循环训练。

5、缺陷补偿原则 在教育和训练中,有目的地对智残儿童的身心缺陷进行 补偿和矫正,促进其尽快康复。

6、集体训练与个别训练相结合的原则 在集体训练中,可根据儿童的实际能力和水平分层分组进行。个别训练要根据每个儿童的实际水平和具体需要对各部分内容适当增减,学习进度和要求允许有一定幅度的调整。

康复训练的内容与技巧

1、感知能力训练 要求:藉着感觉能力,了解事物的外形,分辨声音和颜色,然后作出反应,并能将对外界的体验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以便更能适应环境。进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等范围的训练。

2、运动能力训练 包括大运动训练和精细动作训练 大运动是指身体姿势或全身的动作而言,如俯卧、抬头、竖颈、翻身、仰卧、爬行、独坐、独站、行走、跑步、跳跃等训练。从儿童的发展来看,有很明显的顺序性(弱智儿童也按这个顺序发展),并在一定的月龄范围出现(弱智儿童就不一定按同龄正常儿童同样的月龄范围出现),这是因为运动的发展与生理成熟有密切关系。要求:能逐渐做到感官与机能配合,动作协调,适当地控制动作的力度和速度,操纵物件和运用工具。精细动作是指手和手指的动作,如大把抓、手指捏、穿珠、写字等训练,这些动作较小,也较精巧,精细动作训练是康复训练中必要的训练领域。要求:能逐渐做到依据视觉指示作精细而准确的动作。精细技巧训练时必须由大到小,由易到难,逐步加深。

3、语言与交往能力训练 语言是思维的手段,是与人交往的工具,对于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小孩来说极为重要,弱智小孩绝大多数都有语言障碍,因此康复训练中,语言训练占极其重要的位置。要求:能逐渐做到会用目视、点头、摇点、微笑、动作等表示理解他人的说话,并能用别人能理解的声音、单词、句子、问题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

4、认知能力训练 认知能力主要是指认识事物的能力,弱智小孩这方面的能力很差,主要原因是认知能力建立在概念上。而概念要用语言来表达,弱智小孩语言差,不能用语言表达概念,因而认知能力就很差。要求:能逐渐做到利用视和听认知外界事物,懂得生活常识、自然常识等,并作出正确反应(语言或动作均可)。

5、生活自理能力训练 生活自理是指小孩在不依赖他人的帮助下,每天必须进行的最基本动作,主要包括穿衣、进食、个人清洁、如厕等自理能力。自理训练和认知、体能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的,因而应根据每个孩子的实际发育水平选择时机,训练越及时,效果越明显。要求:能逐渐做到会运用基本的生活自理技巧和步骤,照料个人每天的起居饮食及个人卫生;并能配合环境,运用已有的自理常识,应付生活上的需要。

6、社会适应能力训练 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与他人(包括儿童与成人)交往的能力,作为社会的一名成员,小孩必须适应他所处社会的文化背景或要求,因此必须结合年龄教会小孩一些生活常识,以便被社会所接受。要求:能逐渐做到与别人友善合作,建立和维系良好的关系,掌握一般社会认可的行为,以便适应社会。

7、通过游戏进行训练和学习儿童之需要游戏,犹如成人之需要工作,儿童从游戏中学习,“游戏”就成为儿童学习的媒介,是儿童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成长伴侣。游戏能增进儿童身体的发育;增加受教育的机会;启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协助儿童的心理发展和社会化发展。听力语言残疾康复 婴幼儿和小儿时期发生听觉障碍的儿童,由于听不到声音和语言,无法学会说话,因而发生语言障碍。

常见的听力残疾有:

1、传导性耳聋 是因为声压波不能通过正常的气体传导途径传至耳蜗而致聋。

2、感觉神经性耳聋 由于内耳的病变或从内耳到脑杆神经通路病变而致聋。

3、混合性耳聋 如外、中、内耳均发生畸形、发育不良或病变,则造成混合性耳聋。

4、中枢性耳聋 脑杆到大脑皮层聂叶神经通路的病变可引起中枢性耳聋。

5、功能性耳聋 常见于成人的伪聋,患病病人的精神性聋。发现小儿听力及语言的发育水平落后于同龄儿的水平,则应提高警惕,及早及时诊断,早日进行听力语言训练,以防残疾的加重。

常用听力检测方法:

(1)行为观察法: 在孩子(一岁以下的孩子)睡眠时用哨子或大铃铛发出声音,孩子会猛睁开眼睛寻找声源。

(2)视觉加强听力测验: 利用扬声器的声音和灯光的闪动,吸引小孩(1岁以上者)的注意力,可加强孩子的视觉训练。

(3)听力计检查法 又称电测听器,现代化的医院均有此设备。至少3岁半以上的儿童才能做此项检查,而且智力要正常。

(4)诱发电位测听 诱发电位测听是利用叠加技术,从人的头皮上引导出听觉诱发电位。是一种客观的听力测试方法,能有效地判断婴幼儿的听力是否受到挫伤。聋人在婴幼儿形成的整个时期内,不断得到医学教育和训练,以及就业技能与文娱的康复指导和实践,使聋人能独立生活于社会中。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帮助聋儿进行思想,情感等方面的良好交往,补偿其听力缺陷及残疾程度。

通常的康复方法有:

1、早期发现:利用辖内的初级保健网、医疗卫生保健网和行政工作网络早期发现聋儿,早期进行听力测试确定听力损伤程度。

2、早期配带助听器。在我国80-85%的聋(哑)儿童保留有残余听力。如果在他们2-3岁前配用助听器,并长期(少则3-5年,多则10年)坚持听觉语言训练,几乎可以使半数以上的儿童摆脱聋哑状态,甚至可以进学校学习,有的还能接受高等教育。因此,助听器的早期配带对每个聋儿都是十分关键和重要的。

3、早期进行听力语言训练:聋儿在配带助听器之后,尽快进行听力语言训练,让他们很好地学习语言,掌握言语技巧,这一点对聋儿尤其重要。

训练分为两大部分:

一是听觉训练的原则与方法,目的是教会聋儿注意声音、识别声音、理解声音和语言的含义。利用视觉和触觉去感觉声音。训练中家长的积极性是最重要的,在训练聋儿的同时,还应注意训练聋儿家长,让其成为聋儿最长期、最直接有力的训练老师。

二是语言训练的原则方法,在听觉训练的基础上进行语言训练。首先训练舌、口部的舌操、口操,以便发音器官灵活、协调地运动;然后训练聋儿的“看话”能力,利用“看、听、摸”的学习方式使聋儿能模仿语训者的发音,学会拼读字、词、句,循序渐进地使聋儿获得口语能力。训练中要注意趣味性,使聋儿在愉快、轻松的学习游戏中理解和学习语言。

肢体残疾康复

肢体残疾是人体因肢残缺,或因外伤、疾病等原因造成的躯干麻痹、肢体畸形,导致人体的运动功能障碍。常见的是由神经系统和骨关节肌肉系统所致的残疾。

神经系统损伤致残:脑血管意外(偏瘫)、脊髓损伤(截瘫、四肢瘫)、儿童脑瘫、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周围神经损伤、颅脑损伤。

骨关节肌肉系统损伤致残:截肢、断指再植术后、腰腿痛、颈椎病、手外伤、骨关节炎、骨折及骨关节术后、脊柱侧弯、进行性肌萎缩。

常见肢体残疾疾病:

1、脑血管意外(偏瘫)

脑血管意外又称急性脑血管病、脑卒中或中风,是一组急性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疾病,以起病急骤、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血为特征。

脑血管意外按其病理过程分为出血性(脑出血、珠网膜下腔出血)和缺血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脑栓塞)两大类,其常见功能障碍为偏瘫、失语及知觉、认识、意识障碍。脑血管意外大多发生在中、老年人。

2、截瘫

由于各种致病因素引起脊髓结构、功能的横贯性损害,造成损伤节段水平以下不同程度的肢体运动障碍。截瘫点要分为外伤性截瘫和病理截瘫。

3、脑瘫 一般指脑部在发育完成前,因任何原因使脑组织受伤变性所留下来的后遗症。

脑瘫代表脑的一组障碍,绝不是单一的脑病。除主要表现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外,还包括精神发育迟滞、视觉、听觉、言语和进食等障碍。

4、小儿麻痹症

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因发病年龄多见于出生后6个月至3岁之内的婴儿,故称小儿麻痹症。小儿麻痹后遗症的主要畸形表现为下肢短缩,长度不等,导致跛行及马蹄足、膝外翻与屈膝畸形,麻痹性脊柱侧弯等畸形。

5、截肢

因外伤、肿痛或先天畸形等原因造成肢体残缺。对肢体残疾人士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功能训练,最大限度地恢复残疾人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生活能力。

主要训练方法内容:

1、肌力训练

2、关节活动度训练

3、上肢技巧性训练

4、步行或步态训练

5、生活自理能力训练

6、辅助器具的应用

7、家居生活环境的改造和辅导

训练效果的评估

1、评估的目的:检查康复训练的效果,为制定进一步的康复训练计划提供科学依据。

2、评估的内容:按照日常生活端坐、站立、行走、穿衣、洗嗽、进餐、大小便、写字等八个方面进行评估。

精神病残疾康复

国内外调查资料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精神病的发病率与患病率呈上升趋势。社会对精神病防治康复 的需求与日俱增,加强精神病患者的社区康复实属必要。精神病患者康复的主要内容是对患者进行心理与社会功能训练,调整周围的环境水平,最终目标是尽可能恢复各种功能而回归社会。精神病康复的概念和原则有以下五个要点:

1、认真训练生活、工作、学习等方面的行为技能,以训练行为技能的康复措施为中心,辅以适当的维持性药物,使精神病患者尽可能恢复参与社会生活的功能,并最大限度重建独立生活能力。

2、调整精神病患者的周围环境和社会条件。调整医院、社区及家庭的环境和人际关系,谋求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并在服务设备和生活条件上尽可能照顾到心理与社会功能障碍的需求。

3、始终贯彻支持和心理教育。在实行各种康复措施时,始终结合有效的心理治疗,从情绪上和理智上支持精神病患者的心理处境,进行必要的心理教育和干预,努力促进心理康复。

4、积极采用家庭教育和干预的措施。动员家庭成员参与社区家庭教育和干预的措施,进一步发挥社区防治康复网络、基层康复队伍在这方面的作用,促进家庭负担起应尽的责任。

5、争取以不同的途径和方式回归社会。按不同对象和具体条件,尽可能建立有利的社区过渡性康复设施及适当的回归方式,积极寻求不同的途径和方式重返社会,争取社会支持以解决就业问题。

我国现阶段的防治康复方法和措施,根据国务院批转的《全国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九五”实施方案》主要有以下几点要求:

1、摸清精神病人的底数,区分病况。各地的管理机构、技术指导机构、治疗康复机构应协同检查本辖区的精神病患者的人数、类型、病因和患病程度,针对不同对象提出相应的治疗、康复和管理方案。

2、建立家庭看护组和家庭病床,对所有患者提供不同等级的监护。对病情重无条件住院的病人建立家庭病床,由街道、乡镇的精防工作人员治疗,家庭负责护理病人。

3、重症急性病人要转到精神病院治疗。

4、举办工疗站组织开展康复训练,让患者参加适当生产劳动,对基本康复、病情稳定的病人提供就业机会。每个街道至少要有一个工疗站,安排精神病人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和文娱体育活动,同时进行医疗监护。对病情稳定,有劳动能力的精神病人要尽可能安排就业。对于长期被关锁在家的病人,应组织力量给予治疗,解除关锁。

常见的精神障碍有以下几种:

1、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是精神科最常见的疾病,其发病率为5.69%,占精神病住院病人的60-80%。本病开始发病于青少年,以16-30岁居多。特点是病人的情感、思维和行为与现实脱节。一般没有意识和智能障碍。精神分裂症可分为传统的四型:①单纯型;②青春型;③紧张型;④妄想型。

2、情感性精神障碍 情感性精神障碍是指以情感高涨或低落为主要症状的一组精神病。本病具有缓解和复发倾向,缓解后的间歇期,病人精神活动正常。治疗效果一般较好,少数病人可以变为慢性。

3、老年性痴呆 有少数老年人由于各种原因,脑的萎缩性改变令病人产生痴呆症状,称为老年性痴呆。病人变得自私、固执,或做一些无目的无意义的事。记忆力减退,出门常迷路,夜间不眠而白天蒙头大睡。生活自理能力不断下降,日常生活常要家人协助。

精神病人的康复训练一般有:

1、生活行为的训练 生活行为的康复训练是训练精神病人逐步掌握生活的技能。可分三个方面:

(1)日常生活活动训练:主要是针对病期较长的慢性衰退患者。具体措施可着重培训个人卫生、洗、饮食、衣着、排便等活动,坚持每日数次督促教导和训练,可结合奖励加强刺激。除了严重衰退者缺乏效果外,大多数在2-3周内即明显改善。

(2)文娱体育活动训练:着重于社会活动能力,加强社会适应力,提高情趣和促进身心健康。内容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加以选择。除一般的游乐和观赏外,可逐渐增加带有学习和竟技性质的内容,如歌咏、舞蹈、书画、乐器演奏、体操、球类比赛等。

(3)社会交往技能训练:精神病患者的社会交往能力往往因脱离社会生活而削弱,有的慢性患者甚至严重削弱以至丧失。社会交往技能对参与社会生活起重要的作用,应尽可能促进其恢复。

2、学习行为的训练 是使患者学会善于处理、应付各种实际问题的行为技能。训练的内容包括一般性教育活动和家庭生活技能两部分。

(1)一般性教育活动,如卫生常识教育、科技知识教育。以提高其常识水平,培养学习新事物和新知识的习惯,避免过分脱离社会现实。

(2)家庭生活技能训练:在社区康复中,应训练精神病残疾者重新掌握家庭生活技能,包括家庭清洁卫生、家庭布置、物品采购、食物烹饪、钱财管理及社交礼节等。

3、工作行为的训练 工作行为训练指劳动作业与职业活动方面的技能训练。

(1)简单劳动作业:又称“工疗”,一般集体进行,工种简单易做,如糊纸袋、拆纱团、参加卫生清洁工作等。

(2)工艺制作活动: ①各种编织:如织毛衣、织网袋等;②各种美术品:如绘画、书法、摄影、雕刻等;③制作玩具、模型,园艺种植等。上述活动可按完成任务的多少,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以提高其参加训练的积极性。

(3)回归社会前职业训练:指就业前对口的职业训练活动。精神病患者的维持性药物治疗,其药物剂量为治疗量的1/4-1/2左右,如果维持剂量不高,睡前一次服用更好,这有利于病人的工作、学习、生活;也有利于改善病人的睡眠。有调查表明,只有1/3的精神分裂症的病人能依从治疗,1/3的病人部分依从,而1/3的病人完全不依从。因此,基层医务人员,街道精防人员必须经常上门随访,说服病人坚持服药,依从治疗。维持药物治疗是整个康复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家属应该认真配合精防人员,切实督促病人服药、维持治疗。

精神病社区康复的几种形式:

1、工疗站和福利工厂

工疗站和福利工厂是街道精神病人的社区康复设施。采取工疗为主的综合防治康复措施,促使病人更好地全面康复。接纳的对象为辖区内病情部分缓解或尚稳定、有一定劳动能力的精神病人。

工疗站和福利工厂,以职业康复为主,兼顾医疗康复(药物治疗)和社会心理康复。职业康复的内容,以简单的初级劳动为主。如拆纱线、装配、包装等加工服务。工作任务由简到繁,先易后难。劳动时间不要太长,可通过“标记奖酬”等行为治疗的原则和方法,对病人的职业技能和实际操作情况定期加以评估,对有成绩和有进步者通过表扬或物质奖励使之强化康复。对不利于职业康复的不良行为设法纠正。

医疗康复是指在工疗站和福利工厂工作的病人,进行药物治疗,防止或减少病人回家后忘记服药。社会心理康复方面,包括社交技能、生活功能及心理功能训练的康复。在工疗站和福利工厂接受训练的患者,主要是通过文娱体育治疗及心理治疗来实现的。

2、家庭病床 家庭病床是在社区医疗服务形式之一,主要收治两类对象:一类是病情虽较重,但尚不必住院的病人,例如病情不稳定,有波动或有复发迹象,但无严重自伤倾向的病人;另一类是应住院但由于各种原因暂未能住院的,例如患者病情严重,关锁在家,但又因经济条件无法住院治疗者。

3、家庭看护小组 在我国,绝大多数病人在社区中和父母住在一起或生活在自己的家庭中,看护小组由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干部、基层卫生人员、患者家庭成员或民警组成。其职责是:定期随访、记录病情,监督病人按时服药,进行治疗康复指导;心理疏导,解决困难;防止自伤和危害他人及社会。

4、家庭干预 家庭干预工作要围绕家庭成员和患者进行心理教育和心理干预,主要有以下四方面内容:

(1)疾病知识教育:内容涉及精神病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和处理,以及家庭应付措施等,可分为多次课程进行。

(2)用药常识教育:向家庭灌输使用精神药物的目的,使用方法,副反应及处理方法等。也可以同时对患者进行用药知识教育,提高患者执行医嘱服药的自觉性。

(3)调整家庭交流关系:主要的方法是训练家属和患者良好地相互表达想法和需求。能主动倾听对方意见和作出适当的反应,还要努力避免和消除家庭中的过度情绪的影响,如对病人的批评、抱怨、责骂等。

(4)解决不良行为问题:列出患者因病所致的各种不良行为,如日常不良生活习惯,饮食无规律和烟酒无度,不参加家务劳动,对亲友过分冷淡等。尽可能训练与动员家庭成员对这些问题的应付能力,逐一共同协商解决。

每次进行家庭干预时都要涉及以上各项内容。每1-2周对每个精神病人的家庭干预一次,几个月后减为每月一次,每次会谈时间为1-2小时。街道精防领导小组的工作任务,是根据全国以及上级下达的工作计划,结合本地的实际制定 具体的计划,规定进度,拟订实施方案:

(1)制定计划。各街道制定具体工作计划时,应该在全面了解本地区的精神病患病情况、精神病致残情况和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各自的人力、物力、财务资源状况,制定出切合实际有的放矢的计划。

(2)组织实施。做好宣传发动工作,使领导和群众都了解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的意义;将辖区内的各方面力量组织起来,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将计划变为可行的实际步骤。

(3)协调和分工。精神病防治工作涉及许多部门。要按照计划协调好各部门的有关工作,使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的设想,与各部门的有关计划相一致,做到齐心协力,齐抓共管。各部门必须有分工,有各自的具体任务和指标。分工不分家,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将工作做好。

(4)检查督促。要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辖区内的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的落实情况。了解进度,检查质量,使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落到实处。特需人群补碘 碘是一种化学元素,广泛分布于岩石、土壤、水、植物和动物中,空气中也含有微量碘。碘对人体的生理和心理的生长发育,特别是脑发育非常重要。一旦摄入不足,便会发生碘缺乏病。

碘缺乏对人体的危害有三方面:

1、缺碘的严重程序不同,对人体的危害不同。人体的碘主要来自各种食物和饮用水。如果人类生存环境中的土壤和水缺碘,通过食物链的作用,就会造成人体缺碘。科学调查发现,一个地区居民的饮用水中碘含量应该在10微克/升以上,如果低于此浓度,人群就出现地方性甲状腺肿(地甲肿),并同时会有地方性克汀病(地克病)的发生。

2、缺碘发生时期不同,对人体的危害不同。

(1)胎儿期缺碘:孕妇早产、流产和死胎的发病率高;先天畸形或异常的发病率增高;围产期和婴儿期的死亡率增高;神经型克汀病、智力缺陷、聋哑、痉挛性瘫痪和斜视;粘肿型克汀病、智力缺陷、身材矮小、神经运动障碍。

(2)新生儿期缺碘:新生儿甲肿、新生儿甲低。

(3)儿童和青少年期缺碘:甲肿、亚临床克汀病、青少年甲低、智力缺陷、体格发育落后、单纯聋哑。

(4)成人期缺碘:甲肿及其并发症、甲低、智力障碍。

3、个体对缺碘的反应性,主要表现为性别及年龄差异。一般而言,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受到缺碘的影响。一方面因为女性的生理特点不同于男性,另一方面女性对碘的需求量大于男性。儿童和青春期青少年因生长发育较快,对碘的生理需求量大。孕妇因怀孕而需求量提高,如果碘摄入不足,不仅妇女本身会出现地甲肿,而且其胎儿受威胁的可能性也显著增加,胎儿容易患克汀病。特需人群补用碘油丸 在山区、丘陵、平原的高度缺碘地区,需要对新婚育龄妇女、孕妇、0-2岁婴幼儿补用碘油丸。

(1)青春期妇女

青春期是人的一生中生理变化最剧烈的时期,女性一旦进入发育阶段,自身的生理特点决定了女性对碘的需要量比同龄的男孩高得多。因此她们对缺碘极为敏感,一旦缺碘,极易发生青春期甲状腺肿,或青春期甲低而影响其正常发育和生长。大量调查结果显示:缺碘地区,女性甲肿患病率高于男性,青春期妇女更为突出。为确保下一代孩子智力正常,主张新婚、育龄妇女在登记结婚时,服用碘油一次,剂量0.2克。

(2)育龄妇女和孕妇

处于生育年龄的妇女特别是孕妇,对碘的需要量大大高于非孕妇;孕妇摄入的碘,除了满足自己本身的生理需要外,还要把碘供给胎儿,以确保其生长发育的需要,如果母亲摄入碘不足,会导致胎儿缺碘,造成脑发育障碍,而影响其生活功能。孕妇受孕前六个月内未服过碘油者,应在孕期头三个月内补碘油一次,剂量0.2克。

(3)0-2岁婴幼儿

人脑发育有两个关键期:第一个关键期是从女性妊娠第三个月开始,一直到出生前,主要是神经母细胞的增殖、分化与迁移的时候,大脑皮质、基底核和内耳的发育过程。在此期间发生因缺碘导致的甲状腺激素缺乏,肯定会影响到这些重要结构的发育,造成不可逆性损伤。第二个关键期是从分娩到出生后2岁,即生后期,在此期间,是神经细胞的树突分枝、突触形成、髓鞘形成与胶质细胞发育时期。如果这时候发生碘缺乏,会造成智力落后,特别是出现抽象思维能力的缺陷。

脑发育的时间性都有一个严格的临界期(关键期)。临界期结束,在此期间的有关发育便相应终止。如果在此期间缺碘,造成的脑发育落后,到临界期后,再进行补碘,则为时已晚,已经发育落后的脑组织再也不会发育了。换句话说,临界期内所形成的脑发育迟滞是不可逆的,一旦形成,抱憾终生。0-2岁婴幼儿服用碘油一次,剂量0.1克,凡母乳喂养的婴幼儿可以不服,由母亲服碘油一次,剂量0.4克。

全民食盐加碘

我国政府已向世界宣布并承诺2000年消除碘缺乏病,并实行全民食盐加盐碘,主要原因是:

(1)碘缺乏病区中的病人(如地甲肿和地克病病人)需要补碘治疗;病区中“非病人”也受到程度不同的碘缺乏危害,只是没有以人们可见的“病”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已。因此对于病区,无论是病人还是非病人都是碘缺乏的受害者,都要吃碘盐。

(2)70年代以前,人们认为尿碘在50微克/升以上,人群中基本上没有明显的可见的甲状腺肿发生。进入80年代以后,人们认识到碘对人类最大危害不是甲状腺肿,而是造成不同程度的脑发育落后,只有补足了碘才能确保婴幼儿的正常脑发育。目前公认标准为:人群尿碘水平在100微克/升以上,才能基本上消除碘缺乏危害。从这个全新的认识出发,我国几乎所有地区,包括以前认为的非病区,实际上都是缺碘地区。

(3)近年来对我国十大城市儿童碘营养调查表明:这些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儿童尿碘也在100微克/升以下,甲状腺肿概率在5%以上,证明大城市也存在碘缺乏。

(4)对于碘供应正常的非缺碘地区,吃了碘盐也是无害的、安全的。碘摄入量安全范围很宽,从150微克/日至1000微克/日。我们每人每天从碘盐中获得的碘仅200微克,因此,是绝对安全的。

社区康复

社区康复是在社区内促进所有残疾人康复、享有均等机会和融入社会的一项战略。社区康复的实施有赖于残疾人自己及家属、所在社区,以及相应的卫生、教育、劳动就业与社会服务等部门共同努力。

1、社区康复的特点

与在医院中开展康复服务相比,开展社区康复工作有如下优势:

①相对简单的管理系统。建立以三级社区康复管理网,三级医疗保健康复网、三级社会保障网为一体的三级社区康复网(见图)。

②康复技术通俗易掌握。社区中所采用的康复技术简单,易于残疾人本人、家属及他人掌握,易教易学,适用于社区及家庭。

③资金投入低,受益面大。充分利用和发挥社区中各类资源(人力、物力)的优势开展工作,为残疾人提供经济、有效、可行的康复服务,使社区中的残疾人及所在社区均可受益。

④强调个人和家庭成员的参与和配合。开展社区康复除了组织培训基层康复员参与外,更重要的是充分调动了残疾人个人及家庭的参与与配合。

⑤强调全面康复,参与社会生活。依靠社区中社会力量的帮助和残疾人自身力量,从社会的高度推进和保证医疗康复、教育康复和职业康复的进行,与正常人享有平等权利,充分参与社会生活,实现自身价值而达到全面康复。

2、开展社区康复工作的意义与目标

(1)意义 我国残疾人康复工作虽然在原来较低的起点上,以较快的速度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使各种残疾人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康复。但我国残疾人为数众多,且人员比较分散,而我国目前的康复机构亦存在数量较少,收费昂贵等不足。使得推动我国的残疾人全面康复受到了直接的影响和制约。如果仍以原来的方式发展康复工作,就不可避免地会使得广大残疾人接受康复、重返社会的机会和可能大为减少。而开展社区康复便可达到普及医疗、教育、职业等方面康复的目的,真正可解决残疾人的实际需要和康复需求,从而达到重返家庭和社会的目的。

(2)目标 ①残疾的预防和残疾人的康复,在社区开展残疾预防知识的宣传、讲座,以减少残疾的发生;②帮助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改善身体、精神和心理方面的功能,使他们尽可能做到生活自理,能与人沟通,重返家庭和社会;③使社区内的残疾儿童能进入学校接受教育;④让青壮年残疾人能重拾劳动能力和获得劳动机会,使他们能自食其力,回归社会主流。

3、开展社区康复工作的具体措施与方法 根据以往开展社区康复试点工作的经验和我市目前具体情况,社区康复工作要分几个步骤逐步进行。

(1)拟定计划,成立领导小组 根据本地区残疾人的分布、数量和种类,以及上级有关部门关于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指示和计划,组织残疾人或其家属的座谈,了解本社区残疾人的康复需求,在此基础上制定出本地区开展社区康复工作的计划。由地方残联组织各相关单位(如地方的党政或行政领导机构、民政、卫生、医院或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等)召开会议,成立“社区康复领导小组”,负责领导、筹划、组织本地区的社区康复工作。

(2)开展康复培训和残疾普查 组织、选拔基层康复员,首先对他们进行社区康复的基础知识培训。培训工作可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协助下进行,培训内容应包括如何开展残疾普查,如何根据残疾人的实际情况和康复需求确定康复对象,以及康复训练的基本知识和具体的训练计划的制定、实施方法等。

(3)组织评估和康复训练 评估分为初期、中期及小结评估,是指在功能锻炼或康复训练开始之前及开展一段时间后,在专业人员的带领下,组织基层康复员分别对接受训练的残疾人进行康复功能评估,以了解训练效果,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改进措施。开展康复训练是最重要的一环,训练应以家庭式的为主,在康复专业人士的指导下,由基层康复员具体落实。

(4)善于总结提高 根据本地区社区康复工作开展的情况和评估结果,召开社区康复工作小组总结会议,或就开展工作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及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巩固社区康复工作成果,进一步扩大社区康复的受益面,争取把社区康复工作持续、有效地开展下去,并把行之有效的经验加以推广。

常用康复方法 运动疗法

1、什么是运动疗法?

运动疗法是理学疗法中的核心部分,是康复医学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运动疗法不是被动的接受治疗,其本质是患者本身主动地按照医生的“运动处方”,在运动疗法士的具体指导下进行运动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2、运动疗法的种类

运动疗法可以分为全身运动疗法和局部运动疗法两大类。按治疗的顺序和内容可以分为:①局部功能恢复训练,包括维持和改善关节活动度、强化肌力、提高耐力、改善运动协调性等;②综合功能训练;③日常生活动作训练;④特殊训练,包括对截肢腰痛患者的训练及呼吸训练等。

3、运动疗法的应用

(1)关节可动范围的维持

关节本身即使不存在障碍,但患者由于某种原因不能进行或不能完全进行关节运动时,则有必要进行维持关节可动范围的运动,这种运动称为关节可动范围运动。

(2)关节活动范围的改善

关节的运动限制分为强直和挛缩。关节强直的改善,需要借助整形外科的手段。关节挛缩的治疗,运动疗法则是很有效的手段。具体操作上,可分为徒手法和器械法。

(3)恢复肌力训练

恢复肌力的训练根据徒手肌力检查的结果应用以下几种方法:

①被动运动,是由训练人员或依靠器械来进行,而不伴有肌肉主动收缩的一种运动。主要适用于患者肌力在0级或1级,用来预防及治疗挛缩。

②主动介助运动,是在训练人员或器械的介助下,依靠肌肉的主动收缩而进行的一种运动。在肌力为1级或2级时进行这一运动,是向主动运动过渡的重要阶段。

③主动运动,是患者依靠自身力量进行的一种运动,抵抗重力。主动运动在肌力3级时进行。

④抗阻运动,是患者本身抵抗徒手或机械阻力,进行的一种主动运动,应用于肌力4、5级时。

(4)增强耐力训练 耐力多指肌肉持续某种工作的能力。增强耐力训练的原则是用比强化肌力训练小的抵抗和多的数量进行训练。然而,肌肉耐力与肌力密切相关,通常与强化肌力训练同时进行。

(5)平衡训练平衡训练一般是从坐位平衡向站立平衡过渡。训练时通过姿势镜进行,治疗师在患者身后不断通过口令等,调整患者的姿势;训练期间特别注意保证患者安全,防止患者发生意外。

(6)步行训练 步行障碍是康复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也是患者最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原因不同,训练要点也截然不同。下面简单介绍训练的程序:

①作为步行的准备训练,如关节活动度的维持与改善、耐力的提高、肌力的增强以及坐位的平衡。

②平行杠内的起立(从坐位到立位)和站立的练习。

③平行杠内步行练习。

④拐仗步行。

4、决定运动量的原则 运动量是用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来表示的。

其基本原则是:

①初次运动量应限制在最小范围;

②根据运动后的反应增减运动量;

③逐渐增量;

④每日短时间进行要比隔日长时间训练效果好;

⑤按照不同目的,改变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

⑥训练过程中进行短时间休息的间隔训练,要比相同运动时间的连续训练负担小。作业疗法

1、什么是作业疗法作业疗法是通过指导患者进行某种特定作业课题,以诊断、评价、治疗身体或精神功能障碍,使患者在社会生活中发挥最大功能的一种治疗方法。

2、作业疗法的目的

①作为精神病患者的特殊治疗方法,提供患者与其他人交往的机会,以及感情发泄的环境,协助诊断;

②作为身体功能障碍的特殊治疗方法,增强关节的活动范围,增进肌力,改善协调性;

③教给患者自立动作,即饮食、更衣、书写等日常生活动作以及假肢的使用方法;

④职业前评价,了解患者身体精神能力、兴趣、作业习惯、技能以及潜在的职业适应能力;

⑤提高作业耐性、维持患者工作中所必须的特殊技能;

⑥提高患者对娱乐及趣味性活动的兴趣。

3、作业疗法的种类及应用

(1)身体功能性作业疗法

①增加关节的可动范围,让关节在全关节活动范围内活动,经常与抵抗运动并用,达到增强肌力和增加关节可动范围的目的。

②改善运动的协调性、准确性、平稳性及速度。

③通过某些作业活动,进行身体功能的综合性训练,从而达到增进身体综合性功能的目的。

④通过作业活动,引起病人的持久兴趣,进行持久作业,达到增进全身耐力的目的;

⑤发挥代偿运动能力。通过一定的作业训练,利用代偿运动进行患者不能够进行的日常生活动作。它与高位脊髓损伤、偏瘫等的日常生活动作密切相关。

(2)心理性作业疗法

心理性作业疗法是通过作业改善心理状态的一种作业疗法。以心理问题为对象,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是作业治疗的目的。

(3)日常生活动作训练

日常生活动作主要分为基本生活动作、移动动作和生活关联动作三大部分。其中,基本生活动作主要包括饮食、更衣、排泄、整容、洗浴、语言交流等;移动动作主要包括步行、装支具步行、轮椅操纵、床上移动等;生活关联动作主要包括家务、育婴、购物等。其训练是运动疗法与作业疗法共同的领域。

(4)自助具的装戴及训练

自助具是为了帮助身体障碍者完成日常生活动作而设计的简单工具。其中,一部分是为日常生活动作特意加工的;一部分是普通用具按特殊的使用目的改造的。使用自助具可以更好地进行功能活动,帮助患者从介助向自立过渡,逐步加强日常生活动作能力,增加患者的康复自信。

(5)职业前评价及训练

患者在医学康复结束后,需要进行社会、职业康复。从身体和精神能力等方面,对障碍的程度及对职业的适应能力进行再评价及训练,为患者重返社会,重返工作岗位创造条件。

4、作业活动的内容

(1)木工作业。包括锯、刨、打锤、打砂纸等基本动作。

(2)制陶工艺。制陶工艺的全过程是训练手指精巧动作,提高上肢诸关节活动度,提高肌力的有效方法。

(3)马赛克工艺。此种工艺操作的过程对改善眼和手的协调性,提高集中力,改善手指的精巧性等都有好处。

(4)手工艺。手工艺的作业活动种类很多,可以根据社区条件和训练人员的特长自由选择。例如:刺绣、补花、编织、雕刻等。物理疗法

1、什么是物理疗法? 物理疗法(简称理疗)是应用光、电、声、热、冷、机械等物理因子治疗疾病和功能恢复的科学技术。在康复医学中,应用理疗的目的,在于缓解疼痛,促进循环、防止和矫正障碍,最大限度地恢复肌力、增加关节活动范围和协调性,以及治疗某些并发症等。

2、理疗法的主要特点:

(1)收效迅速。某些电疗治疗急性扭挫伤和温热疗法治疗关节酸痛等,常能立刻见到效果,病人顿时感到轻快。

(2)没有痛苦。凡到理疗科接受理疗的病人,不但感觉不到有什么痛苦,相反常因其奏效迅速,顿时病痛减轻,而有一种舒适、轻快的感觉。

(3)副作用少。理疗与药物比较,不象某些药物那样,引起身体的过敏和毒性反应,因而不必担忧象药物治疗那样的副作用和毒性反应。

(4)疗效持久。一般地说,通过吃药打针途径进入体内的药物,经过几个钟头就从体内排泄掉。而理疗则不同,通过电流送入体内的药物离子,能在体内存留好几天。

3、物理疗法的种类 根据所用物理因素来源之不同,习惯上把它们分成自然物理因素和人工物理因素两大类,应用自然物理因素治病的,有日光浴、空气浴、温泉浴、海水浴、泥疗等。应用人工物理因素治病的,有温热、电流、光波、声波和无线电磁波等等。

4、物理疗法应用的适应症:

(1)一切肢体残端感染、褥疮或术后感染、疖肿、丹毒等急性炎症感染;

(2)各种关节、肌肉、韧带等软组织扭挫伤;

(3)疼痛症候群、因肢体缺血、肌肉挛缩原因所致的疼痛、各种神经痛等;

(4)血液循环不良的患者,如脉管炎、外伤后遗症等;

(5)促进功能恢复,应用于各种器官功能障碍等。

慎用者:

(1)个体:年老体弱、婴儿、孕妇、有感觉障碍者等。

(2)部位:脑、心、肾、眼睛、睾丸等部位。

(3)有恶性肿瘤、出血倾向、活动性肺结核、肝肾功能严重障碍者。

特殊教育

1、什么是特殊教育?

特殊教育是指由学校、专门机构或部门提供的把教学、心理、社会、医学以及护理等手段结合起来的教育。主要教育对象是残疾的青少年、幼儿。

2、特殊教育的内容

(1)盲童的特殊教育 盲校的课程与普通中小学一样,不同的是无美术课。近几年有的盲校从小学开始学英语和计算机课,初中增加化学课。盲童通过音乐课除学习唱歌外,还学习基本的乐理知识和简单的乐器演奏技能。通过手工课,训练学生手指的灵巧与触摸定向能力及观察思维能力,为学生以后能参加工作和独立生活打下基础。盲校初中的课程中加强以按摩课为主的职业技术课。

(2)聋哑儿童的特殊教育 聋哑学校针对学生存在听觉缺陷、丧失语言的特点,着重加强语文教学。要求培养学生学会看话(听话)、说话的技巧,具有阅读、写作的基本能力。聋哑学校低年级增设律动课,通过打击乐、舞蹈、体操及语言的综合教学,以锻炼学生的感觉、触觉、振动觉和残余听觉,发展学生的平衡与动作技能,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3)弱智儿童的特殊教育 针对弱智儿童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经常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以解除其精神压力,克服自卑感,增强学习信心。在学习内容上要注意具体、形象,方法上新颖多样。

②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加强个别辅导。每个学生的具体能力或行为都有自己的独特性,所以要考虑每个学生具体特点,采用不同的教法,耐心地进行教育。

第四篇:康复小知识

康复小知识

一、聋儿康复训练

对治疗效果不好的聋儿,可实施康复训练,是他们的残余听力能最大限度地得到利用。并且为聋儿选择合适的助听器,助听器戴的越早,康复的效果越好。选配助听器应在医生或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

二、视力障碍康复

低视力患者康复训练之前,首先应在眼科低视力门诊进行检查,弄清病因,然后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佩戴合适的助视器进行训练,使康复训练有的放矢。

三、肢体残疾人康复

肢体残疾人康复训练是恢复或补偿已丧失的运动功能的有效办法,训练的内容主要指增强肌肉训练、扩大关节活动范围训练、矫形器的使用以及手术后肢体功能恢复训练等。

四、智力残疾康复

残疾儿童的训练可以在家庭和机构中进行,可根据条件选择,家长和指导人员必须有耐心、恒心,要对孩子的细微进步给与鼓励、夸奖。不要着急、不要灰心,这样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五、脑瘫儿康复训练

脑瘫儿的早期发现和早期康复训练,对他的健康发育有很大的帮助,会对他产生良好的作用。

六、精神病防治康复

重度和急性期患者要送入精神病院治疗,病人症状和病情稳定后,还需要在社区(包括家庭)进行相当长时间的社区康复,便于巩固治疗效果,有效地防止和减少复发,最终达到让患者重返社会的目的。

第五篇:康复治疗知识

自我认知

了解职业

康复治疗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综合性医学学科。它是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基础上学习康复医学和康复治疗技术,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研究解决功能障碍为核心,以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损伤等导致的功能障碍者为服务对象,以提高病残者生存质量并重返社会为宗旨,顺应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求,是医学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简言之,康复医学技术是康复医学为恢复各种疾病导致的身体功能障碍所采取的各种治疗方法的统称,是一种新的应用学科。

毕业与就业.学生学习期满,考试合格颁发国家承认的毕业证书。如想深造,可参加省教育厅组织的“专升本”考试,成绩合格者可到报考的院校读临床医学本科;毕业工作后可参加国家资格考试,成绩合格可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在校期间,在学好本专业课的同时,可参加生物制药、高级护理的自考本科学习,成绩合格可获生物制药、高级护理本科证书、学士学位;可参加EIT、NIT和按摩师考试,成绩合格可获得相应证书。

毕业去向:

各级康复医院、各级综合医院康复科、大专院校康复系、疗养院、体育运动队、社区家庭保健站、参军及院外20多所实习基地等。

了解职业环境所学专业及其课程设置

医学不仅要治病救命,而且要考虑存活后的身、心、社会、职业能力的尽可能恢复。康复医学是具有基础理论、评定方法及治疗技术的独特医学学科,是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促进病、伤、残者康复的医学。它关切有关功能障碍的预防、评定和处理(治疗、训练)等问题。在社会经济、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进步的同时,各种疾病、自然灾害、人口老化等问题依然无法防止消除,康复成为人类社会发展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为此,世界卫生组织把康复与保健、预防、治疗并列,作为医疗卫生事业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日渐提高的背景下,健康的概念、医学的模式也萧然发生变化。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全面医学已将康复医学包括在内,康复治疗技术已成为康复医学的重要部分,发展前景广阔,主要表现为:

1.康复治疗技术是我国新兴的专业,人才培养严重滞后

康复治疗技术是属于医学技术类的新兴专业,也是本世纪最具活力、最有发展生机的一门专业学科,是现代社会发展与进步的产物,它与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保健医学共同构成现代医学体系,康复在现代医学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已经不容置疑。它起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当时大量的受伤士兵经过抢救治疗后,便进入了康复治疗期,由此而促进了康复医学的兴起。在西方国家,康复治疗技术已经成熟,成为热门的专业学科。美国的现代康复治疗技术已经有六十余年的历史,尤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发展很快。康复治疗技术机构设置比较普遍,形式多种多样;有一支训练有素的康复治疗技术队伍;科学研究比较活跃;设备较为先进;在康复治疗技术的教学、科研、医疗以及管理工作方面,都积累了不少经验。在美国康复治疗师专业已成为最热门的专业,而且向高学历发展,近200个单位培养硕士、32个单位培养博士。日本培养康复治疗师的学校有3年制和4年制两种,日本教育部管辖的康复治疗师4年制大学25所,3年制大专9所,日本卫生部和劳动部管辖的培养康复治疗师4年制高等职业学校51所,3年制高等职业学校65所,以上共计150所,每年6179名。教

育部管辖的25所中12所招收研究生,7所培养博士研究生。

在中国,康复治疗技术起步晚,是一个新兴的朝阳性专业学科。国家认可的正规康复治疗专业的学历教育始于2000年,教育部首批批准了首都医科大学和南京医科大学开设康复治疗专业四年制本科教育,2001年南京医科大学招收了第一届本科康复治疗专业的学生33名,结束了我国没有康复治疗专业学历教育的历史。迄今,全国已有21所高等院校成立了康复医学系,开设了康复治疗学本科及研究生学历的教育;104所高等院校开设了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育。但由于开始康复教育的时间较短,培养出来的治疗师在数量上与发达国家相比,与我国社会急需的康复人才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近年来,我国综合医院康复医疗工作发展迅速,康复医疗人员的培养得到重视,但康复治疗人员的培养工作滞后,跟不上康复医疗发展的速度和广大群众对康复医疗的需求,其主要原因之一是缺乏对于康复治疗专业的需求量的客观预测和系统研究,制定出与之相匹配的康复人才培养规划。

2.康复治疗技术和服务的广泛性为人才培养提供广阔的社会市场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是一门研究残疾人及患者康复的医学应用学科,以其主动的功能能力训练的专门技术而区别于其他治疗学科,其目的在于通过物理疗法、运动疗法,生活训练、技能训练、言语训练、心理咨询以及手法治疗和使用一些先进的康复仪器与设备等多种手段,使病、伤、残者尽快地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复,使身体残留部分的功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达到最大可能的生活自理、劳动和工作能力,为病、伤、残者重返社会打下基础。今天,我们虽然已经远离了战争,但需要康复治疗的疾病却日益增多。如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脑部创伤、脑瘫、完全性脊髓损伤、骨科疾病、骨关节疾病和糖尿病等等,还有那人们不可测知的天灾人祸在时时刻刻威胁着我们的生命,如2008年那史无前例的“5.12汶川大地震”和“2004年印度洋大海啸”灾难造成的大量伤残者的功能障碍,在临床医学上却是无法完全治愈的。患者常常需要带着临床治疗后产生的后遗症继续生存下去,致使生命质量严重下降,而康复医学就是针对疾病所造成的功能性障碍,使患者尽可能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的一门医学应用技术。康复治疗已经成为人们保持身体健康不可或缺的医疗技术,甚至将成为有条件的人群日常生活必须的保健技术。

3.国家政策大力扶持为康复治疗技术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康复医学在我国落户时间虽然不长,但发展速度却不可小觑。在1998年,国务院颁发的《中国残疾人事业五年工作纲要》提出要在现有的医学院校和护士学校开设康复课程,有条件的应该设置康复治疗技术和康复治疗专业,并纳入教育和卫生部门的计划,发展康复治疗技术教育已成为一项基本国策。汶川大地震伤员的救治,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康复医学事业的发展进程。卫生部马晓伟副部长(中国康复医学会会长)在2009年的全国医政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推动康复医学科发展。要大力加强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建设”。国家医改文件也提出要重视“预防、治疗和康复” 的方针。为此我国康复医学事业进入了突飞猛进的阶段。卫生部规定,二、三级综合医院康复科须配备2~4名康复医生,4~6名康复治疗师。按卫生部等四部门联合颁布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指导意见》:原则上按照街道办事处范围或3-10万居民规划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需要可设置若干社区卫生服务站。新建社区,可由所在街道办事处范围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近增设社区卫生服务站。随着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不断开展和深入,社区的六大功能之一的社区康复服务也极其需要经过规范培训的康复治疗技术人员。按卫生部标准,康复治疗师人数应为康复医师人数的2倍,但我国经过系统训练的康复治疗师,数量和质量远远落后于康复医疗实际的需要。康复治疗专业教育仍然存在供不应求的问题,远远不能满足康复医疗市场的需要。

4.康复需求群体庞大,人才存在紧缺、短缺现象

康复医学服务的对象主要是残疾人、慢性病者(有各种功能障碍以致影响正常生活、学习和工作)和老年病者,服务对象广泛,服务需求群体庞大。我国有13亿多人口,目前康

复治疗技术人才的现状远远跟不上实际的需求,由于康复治疗技术人才的短缺,导致许多患者难以达到预期的康复效果。例如,部分医院对神经科的患者不能及时进行康复治疗,导致不可逆的损伤,致使后期康复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

2005年8月25日,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执行理事长汤小泉年在第三届全国省残疾人康复中心主任会议上透露,我国需要康复治疗的残疾人有3600万人,41万脑瘫患者、600万脑中风患者和1600万精神患者也有康复需求,全国1.2亿老人中的50%有康复需求,但从“七五”以来,我国接受过康复治疗的人只有1000万,汤小泉说“这同时也说明这个行业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同样的,2010年11月8日《中国日报》网、北京晚报等报道,2010年10月29日至11月3日召开的第五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上,中国康复研究中心主任李建军介绍,目前我国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接近5000万,60岁以上老年人中约7000万有康复需求,面对过亿人的巨大的康复需求,全国各类康复技术人员不到2万人,而其中具有资格的康复治疗师却少得可怜,我国每年培养的康复治疗师人数仅为700名,全国目前只有5000多人。据估计,到2015年,中国至少需要35万康复技术人才,康复人才缺口超过30万,康复人才的匮乏是制约中国康复医学事业发展的“瓶颈”。因此专家建议相关部门出台政策,鼓励更多的大学和医学院校设置康复医学系和康复专业。中国华商网、千龙网等国内多家重要网站以“过亿康复需求难觅科班治疗师,人才缺口达35万”、“康复治疗师需求‘井喷’,30余万人才缺口待填补”等为标题报道了同样的事实。中国康复治疗技术会的调查同样表明,我国从事康复服务的队伍只有5600多人,平均每10万人口仅“分摊”0.4名康复治疗师。目前全国省级康复中心只有1477名工作人员,而整个社会需求是35万人,只能满足需求量的1/70。综合我国

课 程 设 置

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医学心理学、诊断学、西医内科学、外科学、骨科学、老年医学、神经内科学、精神病学、运动学、康复医学导论、康复心理学、康复疗法评定学、运动疗法技术学、文体疗法学、理疗学、临床作业疗法学、假肢与矫形器学、中国传统康复学、言语治疗学、临床康复学

基础作业学、日常生活技能与环境改造、康复护理学、社区康复学等。

职业策划

目标职业是康复医师。

国际上康复医师占人口的比例在1~3.8/10万人口。按此比例我国康复医师的人数应该是3万左右。而实际上我国经过系统训练的康复医师极少。即使低水平训练的康复医师,其比例也远远低于国际水平。因此建立和完善康复医师的培训和认定制度是我国康复医学发展的重要任务和内容。本节扼要摘录我国人事部和卫生部临床医学专业中高级技术资格评审条件(人发字[1999]第92号文件)对康复医师的要求。

1、主治医师:专业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康复医学专业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包括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医用物理学、物理疗法学(含运动疗法学)、电诊断学、运动功能评定、针灸学、按摩学;了解肌电图、诱发电位、作业治疗学、言语矫治学、心理治疗学的基本知识,以及常用康复医学工程装置(假肢、矫形器、自助具、轮椅等)的应用。相关理论知识:

A.熟悉外科学、骨科学、神经病学、内科学、老年病学等临床学科中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基本理论与知识。B.了解本专业常用的医学影像诊断学、医学检验学等检查原理,熟悉其临床应用及正确评价其临床意义。学识水平:必须经常阅读专业期刊,初步了解本专业的国内外现状及进展。工作经历与能力:A.从事本专业工作的经历:担任本专业住院医师工作

期间,平均每年参加临床工作不少于44周。B.从事本专业工作的能力:掌握软组织及各系统感染、软组织损伤、伤口、骨折及骨关节术后、骨关节病、关节炎、神经官能症、周围神经伤病、脊髓灰质炎、脑卒中等常见病的诊断与康复评定、康复治疗;了解截肢后、脊髓损伤、脑瘫、冠心病及心脏术后,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等疾病的诊断与康复评定、康复治疗。在有病房的单位,应能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处理和管理病人。C.应承担的技术工作及工作量:担任本专业住院医师工作期间,每年诊治本专业病人至少200个完整病例。教学:能独立带实习医师,并能正确指导进修医师、低年住院医师处理本专业常见病、多发病;有带教实习医师、进修医师及低年住院医师至少1年的经历。科研:掌握文献检索的功能与基本方法;了解科研选题、设计及具体实施的基本程序;能结合临床实践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进行病例总结。撰写综述或论文。

2、副主任医师:专业基本理论知识:熟练掌握康复医学专业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包括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医用物理学、物理疗法学(含运动疗法学)、电诊断学、运动功能评定、针灸学、按摩学、社区康复学;掌握肌电图、诱发电位、运动力学、中医推拿学、作业治疗学、言语矫治学、心理评定与治疗学、残疾学、职业康复学、以及康复医学工程学的基本知识。相关理论知识:A.掌握外科学、骨科学、神经病学、内科学、老年病学等临床学科中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基本理论与知识。B.掌握与本专业有关的医学影像诊断学、医学检验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与知识、掌握与本专业有关的心肺功能检查的基本理论与知识。

C.了解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学科(如分子生物学、中医中药学)。D.熟悉本专业治疗、评定设备的结构与原理。学识水平:应广泛阅读专业期刊;了解本专业的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不断吸取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并用于医疗实践。工作经历与能力:A.从事本专业工作的经历:担任本专业主治医师工作期间,平均每年参加临床工作不少于40周。B.从事本专业工作的能力:能熟练、正确地处理较复杂、疑难病症,如复杂的颈腰椎病、复杂骨关节损伤、严重手外伤、大面积烧伤、重症脑卒中、闭合性颅脑损伤、脊髓损伤、脑瘫、冠心病及心脏手术后、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截肢后康复评定与治疗等。熟练掌握某些较复杂技术,如肌电图、诱发电位、等速肌力评定与训练、步态分析、心肺功能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各种神经生理疗法、功能性电刺激、作业疗法、认知功能评定与训练、言语矫治、心理评定与治疗、假肢、矫形器?D芏懒⒊械T耗诨嵴铮?苤傅枷录兑绞Υ?肀咀ㄒ到细丛印⒁赡巡±?T谟胁》康牡ノ唬?辽俚H?次病房主治医师工作,每次至少4个月,承担二线值班。有一定的病房与门诊工作的管理能力。C.应承担的技术工作及工作量:担任本专业主治医师工作期间,每年诊治本专业病人至少100个完整病例,医疗技术达到本地区先进水平。教学:具有指导下级医师、进修医师或协助指导研究生临床工作的能力;能主持门诊病例及病房查房讨论;每年为下级医师、进修医师讲授专题课至少2次;有带教2名住院医师或协助指导1名研究生的经历。科研:掌握科研选题、设计及研究方法;能结合临床实践提出问题,开展科研工作,并进行课题总结。担任主治医师期间至少有2篇第一作者的论文,在专业期刊上发表或在省及省级以上学术会议的大会上报告。

3、主任医师: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在具备所规定的本专业副主任医师水平的基础上,精通本专业某一领域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并在本专业领域上有独到见解。相关理论知识:在达到所规定的本专业副主任医师水平的基础上,熟悉与本专业相关学科的新理论与新进展。学识水平:应广泛阅读国内外专业期刊;深入了解本专业的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不断吸取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并用于医疗实践和科学研究。工作经历与能力:A.从事本专业工作的经历:担任本专业副主任医师工作期间,平均每年参加临床工作不少于35周。B.从事本专业工作的能力:在本专业临床医疗工作中有很丰富的临床经验,能正确熟练地解决本专业的疑难、复杂病症和重大技术问题,能能承担院内外复杂疑难病症的会诊。对本专业的临床工作具有全面的组织和管理能力。C.应承担的技术工作及工作量:担任本

专业副主任医师工作期间,每年诊治本专业病人至少60个完整病例,医疗技术达到省内先进水平。教学:具有培养本专业中、高级专门人才的能力;有良好的教学组织和领导能力;每年为下级医师讲授专题课至少3次;有培养主治医师或协助培养研究生至少1名的经历。科研:具有跟踪本专业先进水平及独立承担科研工作的能力;能根据本专业的发展提出课题,并具有课题设计、组织和总结的能力;担任副主任医师期间至少有3篇第一作者的论文,在国内外专业期刊上发表或在全国性、国际性学术会议的大会上报告。

康复医师和治疗师职称考试指导

一、试题的内容范围

参照认识部、卫生部所(待)发的中高级技术资格评审条件和考试试题要求、试题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四类。

(一)基础知识:包括解剖学(器官的结构组成、体表解剖等)、生理学(器官的功能特点、重要指标的正常值等)、病理学(器官各种病理的征象和特点等)、医用物理学(力、电、光等物理因子的基本概念、定义、常用公式、计量单位等)以及生物力学、运动学、康复医学总论等。

(二)相关知识:包括临床医学(神经科、骨科、内科、外科„)的相关知识(病因病理、诊断要点、鉴别诊断、治疗原则)、诊断学(常用检验项目正常值、影像学正常特征和常见病的异常特征)、常用仪器相关知识(仪器基本结构、原理、用电安全)等

(三)专业知识:包括康复评定(常用评定方法的概念、原理、目的、正常值、异常值的含义)、康复治疗学(常用治疗方法的概念、生物学效应、治疗作用、适应证、禁忌证)专科康复学(常见疾病的康复评定与康复治疗的原则和方法)。

(四)专业实践能力:包括常用康复评定与康复治疗的技术方法和注意事项,常用仪器设备的操作规程和注意事项,常见技术故障和错误操作后果的分析和处理。

这是要求 要怎么做 你懂的制定大学生涯规划方案

实施方案反馈修正

下载股骨头坏死康复知识word格式文档
下载股骨头坏死康复知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康复知识(推荐阅读)

    1、康复医疗服务。为偏瘫、脑瘫、截瘫、中风后遗症等残疾人提供康复治疗,白内障、肢体矫治手术等转诊服务,康复护理、家庭康复病床等。 2、康复训练指导服务。立足残疾人家庭,......

    社区康复工作知识(模版)

    社区康复工作知识1.什么是康复?康复工作的指导方针是什么?康复是指采用医学的,工程的,心理的,社会的和教育的各种手段,使残疾人的功能恢复到尽可能好的水平,以便在身体,精神,社会活动......

    精神病防治康复知识文本材料

    深圳市康宁医院 精神病防治康复知识 心理危机干预热线:075525629459 五、家属怎样照顾精神病人? 1、坚持系统的药物治疗。 一方面注意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掌握其发病的特点,复......

    股骨头坏死分析优化总结

    2017年度骨蚀(成人股骨头坏死) 护理方案总结、分析、优化 一、 基本情况总结 2017年,我科纳入该方案住院患者17例,平均住院天数12.7天,纳入该方案的患者涉及辨证分型:血瘀气滞证1......

    股骨头坏死的导致原因

    股骨头坏死,又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为常见的骨关节病之一。大多因风湿病、血液病、潜水病、烧伤等疾患引起,先破坏邻近关节面组织的血液供应,进而造成坏死。其主要症状,从间断性疼......

    股骨头坏死贫困患者免费治疗申请书大全

    股骨头坏死贫困患者免费治疗 申请书 尊敬的泸州平安医院: 申请人:泸州市纳溪区打古镇银马村六社 邓志友 男 生于1945年1月,现年70周岁,身份证号:***278,家庭人口3人,均......

    4股骨头坏死如何展开功能锻炼(模版)

    股骨头坏死如何展开功能锻炼股骨头坏死如何展开功能锻炼 患者在被诊断为股骨头坏死后,医生都会让其患肢限制负重,卧床休息,进行手术或非手术疗法。在非手术疗法中,股骨头坏死靠......

    股骨头坏死的诊断要点及临床表现[最终定稿]

    股骨头坏死的诊断要点及临床表现◆诊断要点一、病史有外伤史、服用激素史、嗜酒史、风湿病史、减压作业等病史。二、症状体征有髋部疼痛、活动受限、跛行;腹股沟中点压痛,Th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