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政治历史课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
《初中政治历史课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研究方案 一:指导思想
1,课题的实施是适应中考改革的需要
中考改革的最大特色就是综合科目的设置,综合考试所涉及的知识大多以多样性,复杂性和综合性呈现出来,考查的能力主要是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分析和解决综合问题.试题强调的是学科间的渗透,交叉和综合,学以致用,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因此“寻求知识与能力的结合点”是中考命题的主要思路,而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考查,又是重点中的重点.为了帮助学生牢固地掌握各科的基础知识,把知识与能力有机在结合起来,探究“初中政治课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成为十分必要和十分重要.2,课题研究是提高政治教师教学能力的需要
文科综合试题特点是新情境,热问题,跨学科,浅知识,重能力.重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以单科的主干,核心内容为主,同时关注两个学科知识的交汇点.在能力考查方面,突出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试题从现实生活中的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立意.这是跨学科命题的主要思路.这就要求教师备课要备考要点.也是培养政治教师的目标.为此我们主要培养教师准确做好以下几点.(1)首先要打好理论知识基础.及时对基础知识进行梳理,归纳,形成专题,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是打好理论知识的基础.如通过比较,寻求特点,分析差异,则可使这重点问题得到“活化”复习.(2)进行时事综合训练.时事是最易出综合考题的载体,因此,平时要关注新闻,善于收集各种有利于训练综合思维的习题,形成运用不同学科知识,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3)认真审读材料(图,表)及设问要求.特别要注意设问的规定性条件.主动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不能死记,要会活用.以上三方面内容由于种种原因,许多教师无法做到.因而通过课题研究,我们可以使课题组教师快速养成协同合作能力的同时,提高创新教学能力.3,培养政治教师协作精神的需要
中考文科综合科目的设置,教学的综合性,复杂性,多变性,要求教师从原来狭隘的学科堡垒中解放出来,实施“管好自家门,适当串串门,共同找热门”的新路子.综合考试要求考生重视历史,地理知识互相渗透,而目前中学教科书大多学科自成体系,相对封闭,学科间的交叉较少.综合课怎么上,学习效果如何评价,以及如何命题,需要政史地三科教师及时探讨.文科综合试卷的综合性特点表现在各学科知识的综合,课本知识与时事热点的结合,基础知识与各种能力的综合等方面.后来综合试卷的综合性特征增加了以下几个方面:一,各种能力的综合:如对不同类型的图,表格等材料的阅读,运用并且运用学科知识解释其反映的社会现象.二,学科知识的融合和设问角度的综合.上述综合试题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概括表述能力方面的要求日益提高,并且十分强调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提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势必要求政治教师必须学会合作,协调,才能为了适应综合考试,为提高学生成绩奠定基础.4,课题的实施是提高初中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
创新能力是新世纪人才的必备素质,而思想政治课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思想政治课的学科内容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它涉及众多学科的知识内容,在心理素质,法律素质和政治素质的养成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不容置疑的优势.二:课题研究的基本情况
课题研究的对象是初中各年级学生.以每个年级段的一定班为实验班,其余班级为参照班.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和问题发现法.三:课题研究的内容、步骤
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学观念,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教师的角色和学生的角色等都会发生较大的变化.教育者日益重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教学设计从以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资源为中心,以学为中心,整个教学对资源是开放的,学生在学习政治学科内的知识时可以获得许多其他学科的知识,学生在占有丰富资源的基础上完成各种能力的培养,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组织者.按照对学生能力由低到高的培养顺序,可以将此阶段细化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着重培养的学生的能力分别是: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信息分析和加工能力——协作能力和探索及创新.本课题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师生准备,明确目标.统一思想,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是本阶段首先要解决的任务.为此我们根据各课题成员自身的素质,明确分工和任务,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清楚地知道自己在课题中的角色.其中特别强调两点:一是对创新能力概念及其考试对策的理解定位;二是对根据本校学生实际,教师因材施教的定位.具体要做到:
1,组织教师讨论,明确课题具体要求,操作方式,实践意义和各自的分工.确定实验班和参照班.2,让实验班学生明确创新能力训练的意义.培养学生对实验课的评课能力,促进他们对创新能力培养意义的理解,并初步掌握创新能力.本阶段对教师的定位为:
1,利用教研组活动时间,学习研究“创新教育理论”.A,组织教师讨论,明确课题具体要求,操作方式,实践意义和各自的分工.确定实验班和参照班.B,让实验班学生明确创新能力训练的意义.培养学生对实验课的评课能力,促进他们对创新能力培养意义的理解,并初步掌握创新能力.C按课题要求,开一节创新能力培养示范课:情绪——奇妙的“窗口”.(开课者:蒋雀飞)、长沙地方乡土史(开课者:邹艳红)
D,方式:讨论与自学相结合第二阶段 主要任务为:积极实践,充分运用,强化能力.具体操作方法为:
1,分工协作,各负其责.课题组成员每人负责一个子课题的研究,并收集积累资料.但考虑到教学工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课前,课中,课后都是教学的必要环节,因此,必须互相协作,互相补充,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2,大胆探索,鼓励创新.我们将“课后作业”的子课题改为“练习设计”,其中包括“课堂练习,课后作业和单元检测的习题设计”.再如,课前预习,在学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提出让学生收集一此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资料,以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总之,教师既有对课题认识的创新,也有教学过程的创新.3,组织观摩,及时交流.课题组的教师每学期轮流作研究观摩课两节.每位教师要在做课前先在课题组内说课,谈教学构想及教法运用,大家共同研讨,听完课后大家再集体评议,提出改进意见.并认真撰写每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并将有关教学设计总结为论文发表,探索初中政治课创新能力培养模式.4,精心设计,善于整理.成果是课题研究的最重要标志,而成果的形成,在于平时的积累.因此,要求课题组成员,将平时积累的资料,及时进行归纳整理,经过各位教师的精心设计,为形成最终的研究论文奠定扎实的基础.本阶段成果方式是:论文,教学设计和训练题.第三阶段.主要是以学生中考为中心,充分利用已取得的研究成果,为中考服务,并总结课题实践的经验教训,完成课题论文.培养创新能力,其直接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在中考中充分运用,因此初三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它是本课题的最有意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事关学生升学的大事,所以我们格外重视,除了教研组活动外,我们经常性地在课前,课后交流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路,感受,存在的问题等,形成了见面“谈创新”,活动“查创新”,上课“用创新”的机制,每次公开课都要求必须体现“创新”的思路,并将它作为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之一.本阶段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探索和创新能力至关重要.为了提高初三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效率,我们要求全组成员互相合作,寻找创新素材,包括试题,文字资料和课件等多媒体资料,实现资源共享.并经常开展多媒体教学或网络资源教学,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应考能力的同时,更是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本阶段成果方式是:结题论文,结题报告和训练题集.四:课题的研究方法
(一)理论学习.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如何提高学生文科综合能力,首先要有正确的认识.为此我们在第一阶段,将理论学习作为起点,深入研究当前中考形势下,如何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二)备课.作为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政治教师的默契配合.因此,集体备课成为必要的备课方式.但它的特点不同于一般的集体备课,我们备的是突出强调“如何帮助学生找到创新能力培养的切入口”的内容.在备课中,我们以新授课为核心,将不同年级的学生创新能力的切入口作了不同的定位.我们在第二阶段将初一,初二定位于组织学生开展小组专题研究,让他们自觉地思考“创新能力”的含义.对初一学生的要求是 “将上下册各课知识融会贯通”地学习,理解,运用,在平时教学,作业或考试中均体现这一点,对学生好的创新思路,方法,及时向全体学生推广.并举行一次学生研究成果展.对初二学生,则要求利用现有的资源整理出知识,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学生整理的有关学习表格,富有独创性.最突出的是初三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它是本课题的最有意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事关学生升学的大事,所以我们格外重视,除了教研组活动外,我们经常性地在课前,课后交流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路,感受,存在的问题等,形成了见面“谈创新”,活动“查创新”,上课“用创新”的机制,每次公开课都要求必须体现“创新”的思路,并将它作为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之一.同时,为了提高初三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效率,我们要求全组成员互相合作,寻找创新素材,包括试题,文字资料和课件等多媒体资料,实现资源共享.并经常开展多媒体教学或网络资源教学,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应对中考能力的同时更是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2001年,2002年中考,贾秀丽老师的实验班政治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综合成绩等四项指标均获全县第一.可见,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是行之有效的.(三)经常性的开展教学观摩.好的理念的成功取决于课堂中教师如何实施它,雅各布斯曾经指出:综合课程现在已经被广泛接受,它代表的是理想的教育的主流而非一种边缘态势.因此在创新课程的理想范例不多的今天,经常开展教学观摩,既可探讨创新课的教学方法,又可找到创新课存在的问题,为解决创新能力培养提供直接的现实的理论依据.因而,经常性的开展教学观摩就十分必要了.为此,我们在课题实践中,每学期,每位课题组老师都要开一节以上的观摩课,每次课后,大家着重从创新能力培养的角度进行评课,从而推动课题组成员创新意识的增强和教学水平的提高.除了在校内开展教学观摩外,我们还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多渠道地开展观摩课活动.为了更好地探索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常常接受县教研室有关教学活动的安排,请全县政治教师或专家来校听课指导,请不同层面的教师来给我们“找毛病”,“提问题”,我们请全县各校政治历史教研组长和市教科所教研员来校指导。
五: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初中政治历史课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课题,旨在初中政治历史教学中,运用创新教学理论为指导,将创新教育融入教学过程,能够较大幅度地提高政治历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本课题的研究目标为:
1、探索政治历史课教学过程中,课前预习,课堂教学的教学模式和课后作业的形式.2、验证并改进创新教学理论中提出的创新能力培养方法,进而促进初中政治历史的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实施.3、每位教师写一篇以上体现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设计,开展创新能力培养教学设计的讨论,争取将有关教学设计总结为论文发表,探索初中政治课创新能力培养模式.4、编写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的练习辅助资料《初中思想政治课创新能力训练题集》、《初中历史课创新能力训练题集》
2009年3月
第二篇:论初中历史课学生能力培养
论初中历史课学生能力培养
精 品 源自中 考备 战
一、生动传神这是“能说”的真谛,是素质与能力的表现。有了好素材,怎样做才不会出现“死水一潭”,使听众如受煎熬而昏昏欲睡呢?要善于运用动作、表情和眼神技巧。首先,动作表达要根据素材的需要,也要与素材内容同步配套,恰到好处,才能做到信手演绎、自成妙趣;切忌手舞足蹈与矫揉造作。其次,表情是知识在脸上的无字表现,丰富而善变的表情能使人领略知识的神奇力量,精彩的表情能使人感受说者对知识的理解与观点,传递说者的聪明睿智和喜怒哀乐。第三,眼神的妙用不可言表。高境界的眼神表演当是流光溢彩、顾盼生辉的,愉悦的眼力程度当是深具感染力和穿透力的。眼神烘托出的知识可使往事历历在目,难以忘怀。三者结合应用技巧,当推“泉州讲古”为学习楷模。例如:说“红军不怕远征难”,切实做到生动传神,要靠自己揣摩习做,岂能言传身教?
二、学生“会写”能力的培养(1)内含性,即言之有物。如上所说,博学与熟知同样是“会写”的基础。历史知识的“会写”,重史实根据和事理分析,不做“无米之炊”。无论答题或撰写文章,都必须依托丰富翔实的史学知识,必须扣紧题意或中心而展开,浑然自成。开卷有益,好文章所表达的核心内容跃然纸上,让读者了然于胸。例如: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弘扬长征精神,宜紧扣长征精神之一而史论结合,专而精,突出主题,力避面面俱到,所涉泛谈。长征的素材触手可及,如书本知识、影视作品、文物史迹等,但取舍要得当,历史知识的‘.会写”最忌空中楼阁和缘木求鱼、洋洋洒洒,不知所云不足取也。
(2)完整性。历史知识的“会写”还重在因果关系、来龙去脉的梳理,也就是知识结构的完整性,特别是课题型的文章。例如: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和人民意愿的选择,所涉素材除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共党史大事外,还必须联系近代中国各种阶段救国救民道路的探索结果,并佐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辉煌的建设成就来论述,从而自成知识体系。丢三落
四、残缺不全是完整性的客星,使文章缺乏可信度和说服力,习作者慎之戒之。
(3)准确性,即有的放矢。准确性可借鉴医生常用的四诊法中的“切”.历史知识的“会写”要贴中意旨,符合需求,确切而言,就是要什么给什么,不拖泥带水。例如:评价左宗棠,应准确把握左宗棠在洋务运动中的作为—主持收复新疆,参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党起义等重大史实,对他的评价应符合历史的定性,以免贻笑行家。要克服答非所问、漫无边际和不合史实的弊端。
(4)严谨性。指文章的作者思路分明,条理清晰严谨,文句中肯客观。犹如明珠成串,环扣入微自然,使读者心旷神怡而肃然起敬。例如:司马光主修的史学巨着《资治通鉴》就以此见长。作者们治史严谨、文风高尚,堪称后人之师。习作者心领神会,汲取精华,提高“会写”能力,可谓受益匪浅。
(5)艺术性,即文字表达的技巧性,也就是遣词造句的功夫。文史相长,足见语文基础是历史知识“会写”的基础。例如:贾岛的“推敲”是学子们的座右铭,司马迁的《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正是“会写”艺术性的典范,值得借鉴。总之,能说会写是人的能力、魄力和魅力的表现。高超的能说会写能力不能朝发暮至而急功近利,教学相长,师生齐心协力,潜移默化,功到自然成!
第三篇:浅谈初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初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内容摘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谈了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二、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
三、教师是保护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监护人”。
关键词:教育新颖潜能培养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本人在具体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本人就“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谈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一)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一提到创新教育,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等等,或者是借助问题,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说得离奇,便是创新,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等都是创新。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学生也可以创新,也必须有创新的能力。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氛围、竞争合作的班风,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地教学模式。因为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
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其次,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班集体中,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这是营造创新环境发扬教学民主环境的表现在班集体中。学生在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学生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集体创新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合作,都不要让有的学生处于明显的从属地位,都是应细心把握,责任确定到每个学生,最大限度调动学生潜能。
(三)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
教师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批判性质疑是创新思维的集中体现,科学的发明与创造正是通过批判性质质疑开始。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特别是同学的观点,由于商榷余地较大,更要敢于质疑。能够打破常规,进行批判性质疑,并且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备的素质。
培养学生对复杂问题的判断能力,在课堂教学中随时体现。设计一些复杂多变的问题,让学生自己的判断来加以解决,或用辩论形式训练学生的判断能力,使学生思维更具流畅性和敏捷性,发表出具有个性的见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每堂课里都要进行各种总结,也必须有意识地让学生总结,总结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培养学生总结能力,即锻炼学生集中思维的能力,这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是相辅相成的,集中思维使学生准确、灵活地掌握各种知识,将它们概括、提取为自己的观点、作为求异思维的基础,保障了求异思维的广度、新颖程度和科学性。培养总结能力,课堂教学中要将总结的机会尽可能地放给学生,如总结一个问题总结一堂课的内容;总结一次讨论的结果;总结一次辩论的正、反意见等。每次总结,都挑选多位学生发言,要求他们说出自己的独特理解,不要众口一词,随声附和。总结完后,让学生提出自己发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进一步延伸,拓展思维。
二、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
(一)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出示恰如其分的出示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问题高低适度,问题是学生想知道的,这样问题会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的去解决,去创新。
(二)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
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从事的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比如: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几何图形设计大赛、数学笑话晚会、逻辑推理故事演说等等,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它们不同的特长,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感受自己胜利的心理,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培养创新的兴趣。
(三)利用数学中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兴趣。
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在教学中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产生共鸣,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四)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等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学生一般喜欢听趣人趣事,教学中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的故事,象数学理论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成长的事迹,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既可以了解数学的历史,丰富知识,又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学习其中的创新精神。
三、教师是保护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监护人”
(一)分清学生错误行为是有意的,还是思维的结晶。
学生早求知的过程中属于不成熟的个体,在探索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是难免的,也是允许的。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出示结论,而是重在帮助弄清出现错误的原因,从而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承认并且改正错误,与文过饰非相比在对待错误的态度上,这个不正是一种创新态度吗?作为教师对发展中的个体要以辩证的观点,发展的眼光,实行多元化的发展的评价。从客观上保护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比如:教学中常见的“插嘴”,可理解为学生的不遵守纪律,也可以理解为学生思维快的表现,这就要看他们的动机是什么,再作结论。
(二)多给学生一些鼓励,一些支持,对学生的正确行为或好的成绩表示赞许。学生时期自我评价能力较低,常常默认教师的评价,而且常以教师的评价衡量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同时,又常从成人的表情或语言判断对其的评价,带有一定片面性。因此,教师应对学生正确行为表示明确的赞扬,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比如:教学中宜
常使用表扬的语气词,如:“很好!”“太棒了!”“不错”“有进步”等等表示你的关注和赞许。
(三)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是儿童与生俱来的天性,好奇是思维的源泉,创新的动力。因为好奇,学生有了创新的愿望,努力去揭开事物的神秘面纱,这种欲望就是求知行为在孩子心灵中点燃的思维的火花,是最可贵的创新性心理品质之一,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好奇程度呈递减趋势,而创造性人才的特点却是永驻的,用好奇的眼光和心理去审视整个世界,每一个成才的人,必须保持这颗好奇的童心,教师对教学中学生好奇的表现应给予肯定。比如:对于学生“打破沙锅问到底”精神,应加以爱护和培养。
总之,教学实践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位的,既需要教师的主导,也需要学生的主体,只有师生共同的配合下,才能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2.孔庆邮《数学分层教学及研究性学习的探索实践与思考》 中学数学教学 2002年第1期;
3.冯跃峰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层次设计》中学数学1997年第2期;
4.付海峰《在层次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中学数学教学参考1997年第10期;
5.马忠林魏超群《数学教育评价》广西教育出版社;
6.曹才翰章建跃《数学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四篇:浅谈音乐教育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音乐教育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激发创造性思维。是培养创造能力的核心
创造能力的培养,其核心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发展创造性音乐教育,要求音乐教育的引导者能够使学习者充分发挥创造力,用音乐打开学习者想像的闸门,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使他们学会以审美的态度感悟人生,认识社会。
1、培养形象思维,发展想像能力。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及想像能力,应从“听”入手。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教学中以听觉为先导,可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美感和情感体验,激发学生音乐情感,发展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音乐教学中的“听”,应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发展联想和想像,引导学生走进音乐中,去发现、去探索。“引导”就是教师让学生在聆听的基础上利用谈话、讲授、讨论、图画、演示、创设意境等多种手段点拨、启发学生,通过音乐艺术实践.使学生感受乐曲特点,让学生利用已有的欣赏经验去联想、想像、体会、感受和理解音乐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表现形式。低年级可采取游戏情景模式,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乐曲的情感和音乐形象,对中高年级采取活动参与模式,引导培养学生在随意和注意中感受和发现声音的高低、长短、强弱之分,有音色和音区等各种区别。初中阶段采取体验评价模式,要引导学生从音乐现象的感知积累中,逐步认知和掌握音乐的规律,发展音乐想像能力,逐步探索音乐要素表现特征和作用。教学中既要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又要注意给予正确的启发和引导,教师要善于设计问题,以富于启发性的提问,留给学生充分联想、想像和思考的空间,通过教
师的启发和引导,将学生领入音乐情景之中,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想像力得到发展和提高。
2、培养发散、聚向和逆向思维能力。发散思维是一种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而聚合思维是运用已知信息.转一个方向聚敛行进,去获取正确答案的过程。前者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成分,但二者必须的有机结合,才是高水平的创造性思维。为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如,在音乐课中常有创作音乐结束句的练习,这类练习一般没有固定的答案。对此,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思维想像,让他们根据问题的要求展开各自的想像,大胆尝试进行音乐创作。鼓励学生完成多种不同乐句(结束句)的创作练习。然后,通过音乐实践(演唱、演奏)分析,确定更为合适和较为合适的答案。这样,就会使学生逐步学到思维的方法,进而逐步形成提高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能力。
逆向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它常能引发创造性思维,取得创造性结果。如司马光砸缸,司马光想到“使水离人”(逆向思维),砸缸放水,救了小孩,成为千百年来人们的佳话。而司马光的小伙伴想的则是“使水离人”(顺向思维),可当时的条件做不到。司马光砸缸救人的办法,在当时的情况下可说是一种创造性的效果。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和重视学生的顺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的协调发展,引导和激发学生的逆向思维,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加强。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逆向思维,又发展了学生的发散思维;逆向思维能突破学生的思维定势,是一种积极的创造性思维。
二、找准创新的途径,优选创新的方法
在音乐教学中要牢牢把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一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要注意不同学段、不同水平学生的不同目标,依据音乐学科的特点及教学原则,引导学生对音乐进行体验、感悟、记忆、积累、表达,发展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主动获取知识与能力。
1、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教学氛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首先要创设一个能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良好个性的教学氛围。这包括如下三方面内容:(1)形成富有创造性的班集体。处于这样的集体中,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开动脑筋,使创造性思考成为一种习惯。(2)形成宽容、理解的气氛。创造型的课堂教学始终充满着温暖宽容的气氛,学生在思维上是紧张的,但在情绪上是放松的。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好的想法和方法应给予鼓励,不成熟的想法也不要嘲笑和指责,从而使学生都能轻松、愉快地阐述自己的主张。(3)形成良好的教学情境。情境,是音乐教学情感化、审美化的前提和基础。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生理特征,运用音乐教学的审美规律,精心创设音乐审美情境,是培养学生创造力发展的保证。创设良好的音乐教学情境,目的是唤起学生的音乐注意,熏染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作心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在课前播放一些相关的音乐作品或音响资料,把学生带进特定的情境之中,一种与音乐审美注意相伴的那种特定教学情境,即学生对音乐创作学习期待的、渴求的良好的教学情境就随之形成了,从而为创
造性教学的有效展开作了铺垫。
2、挖掘教材的创造因素价值。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内容的时代性、教育性、趣味性、实用性,不仅着眼于学生掌握音乐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充分理解和挖掘教材各项教学内容中的创造因素的内涵。如自制简易打击乐器、听音响做体态动作、昕音响绘画、听音乐故事、结合器乐教学为歌曲编配简易伴奏、结合歌曲教学进行抒发音乐情感创造性的表现和处理。结合欣赏教学有创造性地回答学生在音乐欣赏中提出的问题等,使学生对音乐产生并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养成爱好音乐的良好态度,树立学习音乐,学好音乐的信心。
3、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积极改进教学方法。要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主动、探索、刨新、个性化学习的过程。把握学生的发展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帮助者和领路人。课堂教学活动要变单向传授、被动接受为多维互动、主动高效学习。要积极引导学生在音乐活动中的主动参与、亲身体验,加强对学生问题意识、问题能力的培养。了解音乐艺术及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联系,理解不同艺术门类的主要表现手段和艺术形式特征,根据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掌握的知识,认识音乐的社会功能,理解音乐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使其具有感受音乐、表现音乐、鉴赏音乐的能力,为终身爱好音乐奠定基础。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主要阵地,音乐教学中教师要灵活选用发现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开放式教学法等先进教学方法,针对音乐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经常变换教学方法,如
体感运动法、节奏(旋律)问答法、曲式结构体验法、符号表达法、二度创作法、即兴演奏法、指挥练习法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积极探求,形成主动性。让学生在不同的情景中动口表达,动手操作,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使他们的创造力得到较好的培养和发展。
4、针对学科特点,恰当选用教学手段。科学适宜的教学手段在教学活动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科学、合理地选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使用教学手段要针对音乐学科的特点,突出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听觉的艺术。教学中应采用优化的音源器材和资源,在使用CAI课件时,要注意其不可替代性、交互性和效益性。特别是课件是否发挥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作用。防止出现用现代教育技术为旧教学观念服务的现象;避免以视觉形象代替听觉感受,盲目追求形象化,忽视学生想像力的做法。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针对学科特点,结合教学实际恰当地选用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体验音乐、感悟音乐,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得到充分的发展,做到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有条件的学校还可利用校园网,使学生通过多样化的信息资源学习音乐、获得创新的学习效果。
5、加强音乐活动教学。音乐活动课是音乐课的延伸,音乐活动课这种特殊的课堂教学形式,使学生创造思维的空间更为广阔。活动课除完成基本教学任务外,更多的是要把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编创歌、舞、音乐剧等活动。音乐活动课特别注意音乐与相关学科的联系,它有助于学生扩大音乐文化视野,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和
感受,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能力。开展音乐活动课可以有效激发团队精神、合作精神,有利于智力发展和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有利于创新能力的提高。
6、努力改进评价方法。对学习效果的科学评价,会影响到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仅局限于音乐知识和技能的范围,那么,音乐学习将变得失去意义。因此,教师应将学生在音乐学科知识、技能方面的进步与学习品质和能力的提高,以及整体人文艺术修养的深化等各方面结合起来。考核方式要灵活多样,要重视学生的自评,要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信心、提高学习音乐的兴趣和音乐情感的表现。教学评估要体现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并重的原则。要根据各学段不同的目标及学生不同的音乐水平恰当选用评价形式和评价方法,在众多的考核项目中,让学生自选有兴趣、有特长的项目进行考核,可以让学生根据个人的能力,扬长避短,满足表现欲,发展特长。
音乐教育是活力、激情;是创造;是不断追求,同样新的世纪要求人他们是有活力、不断创造的一代。音乐教育工作者要深入进行音乐课创新教学研究,在音乐教学实践中创立更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与学的音乐实践方式,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体现创新能力培养的各种课型的音乐教学模式,培养出21世纪需要的开拓型、创新性人才。
第五篇:政治论文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政治论文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
能力和实践能力
论文关键词:创新能力 实践能力 政治教学
论文摘要:在新课改教学目标的指引下,本文对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行思考与探讨。主要从教育观念的改变、课堂教学效果、实践教学和学生评价体系等几方面进行阐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规定新课程的结构时之处: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时间,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这无疑标示着新一轮课改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时间能力的素质教育放在重要的地位,那么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又如何体现这一教育目标?以下笔者做出的一些思考与探讨。1.转变教育观念,以素质教育作为目标
要实施以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首要在于改变当前以教师传授为主的“一言堂”、“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开展启发式教学,帮助学生形成一种主动探求人类文化知识,积极运用理论知识去解决现实问题的学习方式。只有在良好的“教与学”方式与习惯形成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才能真正得以落实。
鉴于以前教学环境落后的限制,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缺乏,知识的接触是以单纯的教师传授学生接收模式为主,同时在应试教育体制的指导下,教师把传授知识、进行技能训练当作教学的基本宗旨,片面强调了教师的权威与在教与学中的作用,知识的传播逐渐模式化,这大大抑制了创新人才的培养。而当今随着信息多媒体的发展,学生可以获取到信息的途径简单而多样化,社会现代化的建设则更加需要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因此适时转变教育观念,促进新教学方式的开展,以教师为引导,学生主动求学的教学方式才是培养素质人才最有效的途径。2.民主教学,引导思维
在教学中营造民主的学习氛围,对学生创造意识和主动思考的培养是至为重要的。心理学研究发现,一个具有创造性的人,一般具有独立性、自信心、自制力和恒心,在行为习惯上与众不同,具有强烈的、鲜明的个性。因此在政治课的教学中,教师应起到表率作用,对不同的个性、不同的声音,都应采取尊重宽容的态度,进而在教学范围内包括师生间和学生间都建立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氛围。这能激励学生积极思考与发言,利于学生建立学习信心从而提高表现的积极性。在课堂教育上,由于思想政治课程内容相对而言比较枯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灵活采用讨论式、演讲式、角色置换等多种方式结合,如笔者在一次公开课展演中发现一位老师将小品剧引入到课堂当中来,在初二的“依法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一课中,课前安排学生自编小品,把青少年依法受到的四方面保护以短剧形式生动演义出来。这激活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课堂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也体现了新课程中的创新精神。3.注重教学与实践的结合
政治思想来源于社会实践,是社会实践的总结与思考,因此在教学中同样要体现出其实践的精神,要充分把政治教学与实践结合起来。在初阶段,教师可以引导式地创设问题情境,提出讨论主题,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引导他们对问题的思考。主题的提出依据可以多样化,教师可利用教材本身的内容、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和社会热点问题、日常生活和学生身边发生的事例以及各种节假日喜庆活动等都可为课堂创设情境进行讨论学习。这种类型的情境教学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培养学生对现实社会的关注与思考,提高对事物的观察与分析的能力。
进一步教学时,就可以给学生更开放的学习空间,倡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教师应立足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能力的培养是建立对社会实践的洞察上面,社会见识的开阔和观察的角度都是关键所在,因此在教学上,应带领学生,而最重要是培养学生主动去丰富个人的社会信息积累。同时注重激发发散思维,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并能深入分析身边的小事小问题。在不断的动态观察与比较中,培养学生观世间风云、察万物瞬变的能力,可以增强学生的创新和实践意识。
思想政治教学金币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就能够得到培养与锻炼。在生活和实践中,他们将不断获得促进思考和领会理论知识、观点的外部信息,学会观察生活、观察社会的能力,学会辨别是非的能力。他们将从仅仅依靠课堂、课本和教师中获得知识和理论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使分析能力,解决能力得到不断提高,这就是新课改的教育目标。4.软硬件辅助设施的建设
以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必须要求有相应的软硬件设施进行辅助才能得以顺利开展。社会现代化的今天,对于相对比较发达的沿海城市而言,初中学校的硬件和软件的设施比较完善,这包括有:老师知识和信息的更新升级;图书馆和阅览室的内容的健全和更新;学生活动开展条件的成熟等等。加上这些城市里学生的大部分家庭能够提供比较良好的学习条件,这对于沿海城市的学生来讲条件相对比较成熟。
然而大部分乡镇教育和农村教育尤其西部教育在这方面与沿海城市的教学条件相比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并且这些地区的学生受教育几乎完全集中在学校中,学校的硬软件设施就是他们学习可以使用的仅有的工具,因此对于农村学校更需要加强学校的硬软件建设,需要社会与政府给予更多的资助力量。
5.健全学生评价体系
在现时中学政治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普遍是运用终结性评价手段,即主要是对学生学习的结果(核心为考试成绩)进行评价。新课程评价改革的核心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因此评价体系应该一改单纯依靠考试成绩来作最后评定的模式,坚持评价的导向性与激励性的原则,要重视近期发展和长远规则,扎扎实实地达到新的目标,评价导向要从实际出发。建立一种激励改进的机制,增强学生的成功感和自尊心,激发学生潜能,满足学生发展个性的需要,使评价成为静态与动态相结合;坚持评价的主体性与多角度的原则,评价的主体是学生,最终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得到全面发展,重视对学生主体的评价,调动学生主体意识,促进他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多角度评价,即从不同角度审视过程和效果,坚持评价的多元化。
当然,在评价中不能否认考试的作用,其对学生有着激励、考核和指导三大重要职能,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发挥考试的职能作用,改善考试形式。以前的考试基本上有着特定题型对课本内容的考核,重在考查课本内容的掌握程度。现在我们可以进一步在考试形式上进行大胆变革,诸如撰写政治小论文、社会调查报告、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增加辨析等能力培养性试题和行为导向性试题,以注意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和觉悟的综合考查。这些考核方式会改变学生过去被动应付考试的状况,增强学生运用所学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阅读政治论文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努力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