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剑河城镇化建设的民族特色之路
坚持走极具苗侗特色的城市建设之路
——剑河县新县城建设
今年6月29日,省委书记栗战书到剑河县考察时充分肯定了县城规划和建设,说“剑河县城建设依山傍水,格调一致、规划合理、环境优美,体现了民族特色,很有文化品位,山区的一个小县城建设成这样很不容易。”7月6日,息烽县党政考察团来到剑河考察城镇化建设,紧接着7月10日贵阳市党政考察团来到剑河,一时间,小小的剑河似乎成了贵州省城市化建设的一个样板。
独特的苗侗民族分布是剑河新县城建设的最大背景
剑河县位于贵州省东部,黔东南州中部,清水江从境内,东与锦屏、天柱接壤,南与黎平、榕江交界,西与雷山、台江、施秉相连,北与三穗、镇远结界,东面为北侗民族聚居区,南面为南侗民族聚居区,西面为苗族聚居区,背面为汉族占多数的民族聚居区。恰处在苗侗汉民族交汇之地,这一特征表现在民族服饰上就则为多种多样,“十里不同俗、五里不同服”就是最好的形容。民族文化的融合也能在民族服饰上找到证明和体现,境内南加镇芳武苗族服饰就有侗族服饰的印记,就连苗话也有相同之处,至于民居建筑风格上的融合则较为普遍。在这样的背景下,剑河新县城的苗侗特色之路在建之初就呼之欲出了。
独特的苗侗民族文化是剑河新县城建设的最大考量
剑河民族风情浓郁,民族文化独具特色。作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圈之一,境内传承700余年的苗族水鼓舞,以让世人震撼的感觉展现现代社会面前,被誉为民族民俗文化的“活化石”,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和文化品位,在2009年-1-
第五届CCTV舞蹈大赛上荣获金奖;分布在剑河中东部地区苗族锡绣、分布在剑河西部的苗族红绣种类繁多,各具特色,交相辉映,堪称世界一绝,其中锡绣被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红绣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还有苗族多声部民歌、苗族剪纸、苗族银饰锻造技艺等多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剑河还早在1992年就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农民画乡”。今年,剑河已被黔东南州政府作为民族文化产业园区项目县来开发。
丰富的旅游资源是剑河新县城建设的最大着眼点
仅距剑河新县城5公里的剑河温泉,是整个剑河县旅游开发的龙头,属稀有优质高热氡硫温泉,水温常年保持在38-50℃之间,日涌水量1800吨,富含多种矿物质元素,其中氡含量为1.99赫/升,硫含量为2.65毫克/升,为国内稀有,对人体有显著的保健治疗作用。位于剑河南部总面积200多平方公里的百里原始阔叶林景区,生物多样性丰富,有40多种国家一、二、三级珍稀保护树种和50多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是省内保护最为完整的原始森林之一。革东八郎古生物化石群保护区,已发现古生物化石11个门类200余属500多种,被誉为“研究生物进化的金钥匙”,是中、下寒武统界线全球层型和层型定位(GSSP)即“金钉子”备选对象之一。水域面积达80平方公里的仰阿莎湖,两岸生态植被完好,库周民族村寨星罗棋布,风景十分秀丽。平塘坡(地名)溶洞群距剑河县城8公里,洞内流泉叮咚、钟乳林立,连绵十多里。
高效的剑河新县城搬迁复建创造了惊人的 “剑河速度”
国家“十五”计划重点水电工程三板溪水电站建设,剑河县是主库区,县境内被淹没土地面积44.25平方公里,淹没涉及全县9个乡镇80个村320个村民组6561户37594人,县城和革东、柳川、南加、南寨、南哨等5个集镇需整体搬迁复建,是目前贵
州省移民人口最多、复建安臵任务最重、工作难度最大的水库移民县。剑河县城搬迁复建是剑河县移民工作的重中之重,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剑河新县城选址工作,在县城搬迁复建前,多次组织专家到剑河实地考察,对选址方案进行反复研究和论证。2004年4月21日,省政府第43次省长办公会确定并报请省委常委会第72次会议审议通过,剑河新县城选址定在革东镇的沅江河谷地带。剑河新县城于2004年10月10日破土动工,2007年初基本建成并具备移民安臵条件。2007年3月1日启动县城整体搬迁,至4月20日全面搬迁完毕,共完成142个机关单位和20290人县城人口的搬迁安臵工作。
重规划、抢基建、抓管理是剑河新县城建设三大法宝
在规划方面,该县结合实际 “旅游富县”战略,着力打造和培育 “一流温泉、一座新城、一条清江、一片森林”四大旅游名片后,将县城规划定位调整为“极具苗侗特色的森林温泉湖滨旅游城市”。并委托上海同济大学、贵州省城乡规划设计院等单位高起点、高标准做好县城建设规划将,新县城布局结构为二轴、两中心、三片区,城市设计从平面布置、空间布局、建筑风格、建筑符号、建筑材料使用等主要方面展示个性特点,力求突出规模化、唯一性、排它性的城市景观效果,塑造剑河新县城具有独特鲜明特征的形象特色;在基建方面,按照新县城总体规划,不断加大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先后完成了城东及城西农贸市场、汽车站、阳光广场、仰阿莎广场、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等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并对县城主、次干道和公共用地进行了大树绿化,共移植30公分以上大树1000余株。投入5000多万元,安装了城市视频监控系统,完成了县城房屋亮化、进城公路亮化绿化及沿线房屋立面改造靓化工程,修建了民族博物馆、烈士陵园,实施了县城至温泉太阳能节能路灯安装工程、县城沅江河四级蓄水景观坝工程、清水江河防洪堤景观工程、沅江河防洪堤建
设工程和沅江河堤景观绿化工程。启动了县城东、西区城市扩容建设,开工建设县城民族风情街、民族商业街、县城体育场、县城四星级宾馆、县城跨清水江大桥、殡仪馆等一批事关民生和事关城镇化发展的重大项目;大力实施经济适用房、廉租住房等安居保障工程和商品房开发,即启动县城至温泉道路拓宽改造工程、第二高中、县城游客服务中心、县城景观湖工程(清水江拦河坝)等项目建设;在管理方面,该县注重实施城镇精细化管理,不断提高城镇科学管理水平。成立城市管理局,专门负责城镇管理工作。大力开展以“平安剑河”、“满意在剑河”、“省级文明卫生县城”和“省级双拥模范县”等为主题的文明创建活动,切实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整脏治乱”力度。加强市政基础设施管理。组建巡逻队,全天候对城区公共市政设施开展巡查,及时查处和制止破坏公共市政基础设施的行为,并对受损的基础设施及时进行修复。扎实抓好县城绿化建设工程,加大县城绿化工作力度,高薪聘请专业绿化公司对县城城区主干道和小区进行绿化管护。不断增加城市管理力量和管理设备投入,斥巨资添臵和改造城市管理设备设施。
五举措打好剑河新县城建设组合拳
首先是依法查处打击违法章建设行为。该县抽调精兵强将组成专项整治队伍,拆除违法建筑。对主动拆除的予以适当补助,对拒绝拆除的实行依法处理。同时,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加强对县城规划区内违法违章建筑的查处。其次是实行国有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和有偿使用制度,加大土地收购储备力度,增强政府对土地市场的调控能力,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臵和有效利用。再次是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步伐,进一步放宽城镇户口的转户范围和条件,吸引更多资金和人才进入县城。四是推进投资融资体制改革,解决新县城建设资金的缺口问题。通过商请五凌公司帮助解决县
城迁建部分缺口资金;积极争取省政府资助资金贴息,向国家开发银行申请贷款解决资金缺口问题;积极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市场运作,对土地、商业铺面、市政设施经营权进行有偿出让筹集建设资金;通过成立县城镇建设投资经营有限公司,积极与省、州农发行协商融资用于新县城和温泉景区扩能改造建设。同时在此基础上积极建立县城建设工程项目库,对外推介城市建设项目,吸引外来资金参与建设,再就是采取BT、BOT等模式融资加快市政设施建设。
第二篇:探索新型城镇化之路
探索新型城镇化之路
邹少宏
随着农业劳动生产效率极大提高,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已成为必然,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将成为历史发展的趋势。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发展的自然规律。政府如何科学地指导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将是现在乃至未来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回顾新中国城镇化的发展历程
我国城镇化的历史,就是经济体制改革和思想解放的历史,是党内思想意识从僵化保守到开放灵活与时俱进的演绎历史。
按社会重要历史变革来划分大约分两个时期,即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分界点,分为改革开放前(1949-1978)城市化的滞涨期,和改革开放后(1979-至今)的高速发展期。
按社会主义理论不断丰富和发展并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演变进程来划分为:
1、以公有制为主体的计划经济探索期(1949-1978)。计划经济时期因国内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工业化水平不高,物质极度匮乏,导致中国长期坚持毛泽东的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以至最后提出“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战略思想。因实施计划配给制,不仅人为控制城市即所谓“国家粮”人口的规模增长,反而促进农村人口增长,城市人口向农村转移。“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城市居民下放”就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产生的。这一现象产生的背后实际是与当时的经济规模和工业化水平不高密切相关。
2、以计划经济为主商品经济为辅的城镇化孕育期即“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阶段(1979-1984)。由于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生产效率开始提高,农民不仅基本上解决了自己的温饱问题,又解决了长期束缚在土地上不能解脱的问题,完全自由地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家庭作坊式的小农经济开始繁荣,手工业开始萌芽。
3、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相辅相成的萌芽期,即“有计划的商品经济”阶段(1985-1991)。这一时期,国家鼓励大力发展集体经济,首次把民营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一种补充并给予肯定。这一阶段,乡镇企业发展突飞猛进,涌现出了像大邱庄之类的龙头乡镇企业,集体经济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无意识地小城镇建设概念开始形成,小城镇建设已初见雏形。
4、正式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后的高速成长期,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1992-至今)。1992年春天,邓小平在南方讲话中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做了精辟的论述。他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个精辟论断,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使我们在社会主义与市场的兼容问题上的认识有了重大的突破。同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标志着中国的经济改革进入了全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阶段。从此,中国的小城镇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期。
从城镇化的萌芽期到现在,中国经历了犹抱琵琶半遮面式的“摸着石头过河”到大刀阔斧地推进,由传统、自然地发展,到政府科学引导合理规划布局的过程。
第一阶段(1986~2000)政府主张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小城镇的城镇化发展道路。这个阶段的主张,造成了中小城市发展迅速,但大城市发展滞后;这一时期,以华西村为代表的大批小型乡镇企业迅速崛起,形成了星罗棋布集约化的小集镇,同时,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向沿海城市转移,人口红利开始显现。
第二阶段(2001~2005)政府强调要兼顾大、中、小城市以及小城镇的协调发展,解除了对于大城市的发展限制,从允许农民工进城到鼓励支持态度的转变,推动了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内地各省、市纷纷向中央申请成立一大批国家级、省市级的经济开发区也开始成熟,各地政府招商引资的优惠配套政策也极具吸引力,这一时期,以外商为代表的富士康科技集团一改过往低调发展姿态,猛虎下山般加速在全国布局,一大批上下游产业链跟着内移,为各地城镇化加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三阶段(2006~至今)政府主张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
二、从富士康产业扩张,看新型城镇化的未来
近几年来,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离不开中国制造业的繁荣。富士康产业扩张过程的历史经验证明,新型城镇化的过程就是工业化发展的结果,即成熟的产业(制造业和服务业)支撑+稳定的就业人口聚集+完善的综合设施(基础设施和文化建设)配套。因此,从富士康产业模式及产生的社会效应可以窥探新型城镇化的未来和方向。
1、类富士康创新型龙头产业将是未来新型城镇化的主力军
2010年中国制造业产值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就拿在中国发展最典型的企业富士康来说,1988年,在深圳开办只有百来人的工厂,之后极速扩张,产业规模呈50%增长。投资规模之大、速度之快、力度之重,引发社会和媒体极度关注。至2012年底,富士康在全国相对成熟的基地已超过15个,总产值超过7651亿元人民币。
富士康是专业生产6C(电脑、手机、消费性电子产品、汽车等)产品及半导体设备的高新科技集团。在中国大陆等地拥有上百家子公司和生产基地,在国内华南、华东、华北、西部等地创建了多个科技工业园区(深圳、郑州、成都、重庆、武汉、昆山、廊坊、烟台、太原、秦皇岛、营口、北京、杭州、天津、上海南京、淮安、广西等),就业人数最高达130万之众,其中,安臵农村剩余人口就业最高达120万左右。要说工业带动城市化,富士康就不愧是一个典型的拥有百万人口的规模“城市”,而围绕富士康形成的上下游产业及配套服务业就业人口无法统计,其产生的辐射效应更是无法估量。富士康产业快速扩张,为中国各地方政府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战略做出了巨大贡献。仅就富士康而言2012年人均年产值就达70多万元,按单位占地面积计算产值,更是一个高效产出城市的典型范例。所以人们戏称郭台铭为“市长”应该当之无愧。由此可见,一批新型产业,将是未来新型城镇化的主力,而以富士康为代表的高新、创新型巨型龙头产业将会成为新型城镇化的领军。
2、未来新型城镇化道路机遇多,但挑战会更多。
在人口和土地红利即将谢幕之际,新型城镇化战略又将为下一轮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同时又为我们实现“中国梦”带来新的挑战。
首先,新型城镇化将为我们创造新一轮历史性的发展机遇期 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曾经说过,美国的高科技和中国的城镇化将是深刻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的两大主题。李克强总理多次表示,中国未来几十年的最大发展潜力在城镇化; 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已升至51.3%。按国际经验,这是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当下发达国家,城市化率基本在75%—80%,甚至更高。而我国城镇化率要按真正的户籍计算则还要低不少,潜力也就更大。和发达国家比,未来我国至少仍有20多个百分点提升空间。每一个百分点的城镇化率,对应的都是上千万人口以及数以万亿元计的投资和消费。城镇化步入加速推进阶段将推动产业升级,在带动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镇的同时,也带来巨大的消费和投资需求,能在较长时期内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强劲的发展动力,同时形成驱动中国经济未来发展乃至带动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我们正处在“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的大好时机。
其次,在未来新型城镇化道路上我们还要冷静应对三大挑战 挑战之一,要使进城农民工市民化,让他们真正地融入到这个城市,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就必须先行破解城市两大困局。
一是“安居”的包袱越来越沉重。商品房市场作为“安居工程”的主力,因被投资和投机性房地产消费绑架,房地产泡沫一时难有效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还在无限制膨胀,市民房价收入比已经超乎寻常。“房地产泡沫”迟滞了进城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与意愿,使一大批中低收入阶层在城镇化边缘徘徊,甚至望而却步,而“房叔”“房姐”们还在不断制造城市虚假繁荣掩盖城镇化真相。政府保障性用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建设虽然是国家为解决民生而推行的“安居工程”等惠民手段,也因投入资金和分配机制的瓶颈,面对庞大的刚需团队,要想缓解住房需求也只是杯水车薪。
二是“乐业”的措施难有新突破。过去城镇化的观念就是单纯地城市土地扩张,只是过多的关注基础建设,追求GDP的增长,而忽视城市人口同质化增长和人口质量提升。近些年来,北京、上海、深圳等市在对待外来人口方面虽然做了大量工作,放宽了入户门槛,比过去有些进步,但仍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仍然带有计划经济思维痕迹,深层次的户籍制度改革仍然是一道跨不过去的坎,城市人口管理还在沿袭过去“三六九等”的管理模式。比如:在外来人口称谓变化上看,经历了从过去的“盲流” “农民工” “劳务工”到现在的“打工者”“建设者”。从对人口管理形式来看,深圳市就经历了从过去的 “暂居证”到现在的“居住证”。“暂居证”也好“ 居住证”也好,从本质上来看,仍然是外来人口,要突破最后一里路视乎还有很长一段时间。
挑战之二,如何化解和消除人口城镇化快于土地城镇化趋势所带来的城市热点和难点。
在城市人口密集的一线和沿海发达城市,解决外来人口的住房、教育、福利、医疗等问题,是历年“两会”关注的中心话题。城市人口膨胀使城市相应的基础配套设施和城市人口安全容量受到极大地挑战。
一方面,后备城市人口队伍庞大,对一线和沿海发达城市就业和生活造成极大地压力。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2,截止到2012年底,普通高校在校学生数为2536.5647万人。按照09年入学人数创新高来看,2013年的人数会比2012年高不少。每年从全国各大中专学校毕业的就业人数高达1000多万人(含中专、技校),这些毕业大军在不久的将来都会成为新型化城市人口的主力。也就是说中国潜在的城市化人口每年至少以1000万递增。
另一方面,城市非户籍人口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据《深圳市人口发展“十二五”规划》确认,深圳市将加快扩大户籍人口规模,2015年户籍人口争取达到400万,比目前增长100多万;目前在深圳市实际生活工作的总人口数已经突破1400万人,而深圳户籍人数不到300万,只占总人数的20%左右,远远低于新型城市化发展要求。深圳市属于人口城镇化快于土地城镇化,而配套的“软硬”措施严重滞后的典型代表。这种状态的后果不仅会放缓城市化的发展进程,还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矛盾。要想改变这一现状,深圳市作为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不仅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摒弃骨子里的那种“优越感”,而且更要有当年敢吃螃蟹的改革勇气,做新型城镇化改革先锋。
挑战之三,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 与“伪城镇化”的 “人祸”现象呈蔓延之势。
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其根源是很多地方政府迫于政绩压力大搞形象工程之类人为城镇化,在配套产业、交通、自然资源开发还不够成熟的情况下大量圈占农村用地,实施“伪城镇化”。其主要表现形式不外乎以下两种类型:
一是盲目兴建开发区,曰之“筑巢引凤”式“城市泡沫”型。很多地方政府为了满足加快城镇化步伐和招商引资的政治需求,缺乏科学发展观思维,在配套产业及配套措施严重滞后的情况下,开始东施效颦式地“人造城”,导致产生大量“城市泡沫”。新型龙头产业进不来,传统产业壮不大。很多地方巢多凤少,甚至麻雀都没几只,其结果是政府融资平台隐形不良债务节节攀升,政府财力不堪重负。
二是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产生依赖不能自拔的“房地产泡沫”型。许多二三线城市由于房地产开发的狂热,卖地收入成了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导致地方政府乐于对土地财政长期依赖,因此,“城市泡沫”催生房地产泡沫,致使“鬼城”层出不穷。鄂尔多斯康巴什,一个泡沫经济的典型样本,房价从2万多人民币一直跌到3000元,跌去85%。类似康巴什这样的鬼城,在中国可以说是星罗棋布。山东威海、乳山、天津滨海、上海外环、杭州西城、南昌红谷滩、长沙三角洲、三亚和海南海岸线等等,北有鄂尔多斯,南有三亚和海南海岸线没有人可以统计出来究竟有多少鬼城。
以上这些都属于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拔苗助长式有悖自然发展规律的典型案例。这种趋势危害极大,政府如不及早遏制,将会诱发中国式“次贷危机”。
因此,政府要以壮士断腕之决心、铁血斩顽疾般果敢和短痛易久安的思维来治理整顿之,唯此方能换取未来经济发展的健康环境。
三、构筑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体系迫在眉睫
所谓新型城镇化,就是变单纯的基础产业城镇化,为文化意识和基础产业城镇化并举,物质产业是基础,文化意识是灵魂,要让未来新型城镇植入更多的健康文化基因,形成先进的文化理念,要让新型城镇具有长久生命力。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特色城镇化体系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扶持培植一批创新型极具国际视野的巨型龙头产业,继续深化改革现有的社会、经济体制,重塑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
1、打造“高效、节能、环保”新型基础产业群体系
建设新型基础产业群,是形成创新型城市的重要基石,因此,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再造,将是新型城市化的重要内容。一是经营战略调整:由于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开始衰退,出现了此消彼长的态势,国内经济提升,内需开始扩大,因此,要把传统单纯的外向型经济,逐渐调整为“内部市场求稳,外部市场求新,”的经营思路,确保新型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力争在动荡的世界经济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二是提升核心竞争力: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保持企业可持续性经营就必须努力降低产品生产成本,培植一批低能耗高产出的高新技术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实施品牌战略,打造一批“百年老店”。三是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举。把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作为着力点,坚定朝着核心竞争力强、产品附加值高、能源资源消耗少、发展可持续性强、群众得实惠多的方向转型升级,努力形成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布局合理化、产业发展集聚化、产业竞争力高端化的现代产业体系
2、构建和谐、体现社会公平正义的社会保障体系
构建新型化城镇,体现社会公平正义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是维护和发展新型化城市的重要保证,也是一个国家和城市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体现社会公平正义,就是人人要有尊严地享受改革开放发展的经济成果,因此,就必须深化改革现有社会保障体制,逐步缩小地域差别、行业差别、社会群体间的差别,引入行业竞争机制,打破行业垄断。
首先必须解决体制上的差别,即所谓体制内和体制外的差别。这一差别产生的历史原因仍然是计划经济时期遗留下来的产物,是思想解放和改革还不够彻底的结果。具体表现在社会福利的差别,资源配臵的差别。行业垄断关系到收入分配,收入分配关系到广大百姓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改革收入分配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努力缓解地区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
其次就是缩小地区间的差别。因地理优劣原因致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导致国家资源配臵分布也不平衡。造成这一现状既有历史的原因,又有客观现实的原因。目前总的态势是,东部优于西部,南边优于北边,核心城市优于普通边远城市。要打破这一现状既要充分利用国家宏观调控职能,又要充分利用市场的调节手段。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就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提出的,意在改变这一历史现状。
3、重塑“思想解放,与时俱进”的思想理论体系
“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指导我国新时期经济建设的思想武器,是坚持改革开放的理论依据,是新型城镇化的文化精髓。科学发展观、新型城镇化战略目标适时提出,就是与时俱进的结果。
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会上强调,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要协调推进各领域各环节改革,努力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
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召开的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上也强调指出:“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
因此,只有不断丰富和发展“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思想理论体系,坚持改革,保持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才能不断焕发出创新意识,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才能赋予改革的勇气,才能大刀阔斧地除弊兴利,永葆青春活力。
四、正确处理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几个关系
新型城镇化,既要保证物质经济和文化意识同步发展和提升,又要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只有和谐稳定的经济发展环境,才能有效地促进新型城镇化向前推进。因此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的思维,正确处理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三个重要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是处理好自然发展与政府引导的关系,即规划引导与市场推动的关系。自然发展就是尊重市场经济自然发展规律,不违背市场自然规律;政府合理引导,就是因势利导,科学规划,两者关系处理恰当可以促进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政府要以对城市未来发展负责的态度,切实加强城市顶层设计,牵头组织专家和社会公众参与,形成高水平的城市规划,引导好城镇化科学有序健康推进;另一方面又要尊重市场发展的自然属性,不能拔苗助长。
二是要处理好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关系。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从我国实际情况看,新农村是城镇化发展的基础,城镇化是实现新农村的前提,并带动新农村的发展。新农村是基础,推进城镇化,要靠夯实“三农”基础来支撑,不能顾此失彼,要走城乡一体化的道路。
三是要处理好新型城镇化和新型产业化的关系。许多近现代城镇的初期发展主要是靠工业化带动的,工业化是龙头。近现代城镇化和工业化是一个相伴而行、相互促进的统一发展过程,具有很强的同步性,城镇化率和工业化率一般呈密切相关的正比例关系。在工业化初期,工业发展需要劳动力,就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城镇人口不断聚集,促进城镇化的发展。同时,随着城镇劳动力和农民素质的提高,一方面会不断满足工业化升级对劳动力多样化的需求,另一方面会使市场需求持续扩大,并且日趋多样化和高级化,这会进一步推动工业化向更高阶段发展。(全文完)
本文写作背景:2013年富士康百万大奖征文大赛 注意:本篇文章的几个亮点
1、“城镇化历程分类”有别于其他专家学者的,目前属独创。
2、把富士康与城镇化很好的联系在一起了,符合富士康利益,也是郭台铭的意思。
3、首提“城市泡沫” 概念,并提由“城市泡沫”催生“房地产泡沫”观点。
4、新型城镇化概念:就是物质产业城镇化与文化意识城镇化并举。把新型城镇化融入要更多文化元素,目前还没有专家学者提,此乃首创。
5、委婉地批评深圳市政府“思想解放”还不够彻底,改革不大胆。
6、文章多次引用“十八大”中央主要领导人“习、李”的讲话和观点,符合“郭”有向中央“示好”的倾向。主要观点:
保持新型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在由一批以富士康为代表的创新型产业支撑的同时,还必须融入相应的先进文化理念;还必须坚持用市场与计划科学结合的手段加以推动;还必须坚持“进一步解放思想和与时俱进”的观念。
第三篇:走中国特色城镇化之路
走中国特色城镇化之路
中国特色的城镇化不仅决定着中国的未来发展,也影响着世界的发展进程
城镇化是农村的人口、产业、生活方式逐步转向城市的历史过程,表现为城镇人口不断增加,城镇体系和城市建设不断发展完善。城镇化是一个经济社会结构的重大转型过程。我们研究城市和城镇化战略,就是从城市和城镇化的角度,来研究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城镇化的内涵和实质
(一)城市的形成和作用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有句名言:“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城市是人类文明的象征,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载体。首先,城市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西方国家用100年到300年的实践,完成了城市化进程。目前,全世界已有50%以上的人口居住到城市。其次,城市是新技术创新的平台。机关、大学、科研院所等单位都集中在城市。GDP的80%—90%是在城市产生的。再其次,城市是对外开放的平台。城市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进入世界经济的大门,城市的招商引资占了95%左右。城市一般分为一线、二线、三线城市,也可以分为顶级城市和低级城市。大城市即顶级城市,能赚取经济链条当中附加值最高、利益最大、科技含量最高的利润。低线城市没有转移资产的能力。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引进外资就是从南到北、从沿海到内地的逐次递进,产业转移的规律也是这样。城市的辐射和带动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城镇化的内涵和实质
城镇化就是社会发展中,农业活动比重下降,非农产业即工业和第三产业活动比重上升的过程。城镇化水平是一个地区城镇居住的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重。城镇化进程靠工业化进程来支撑。农村人口向城市的大流动、大搬迁、大转移,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促进了思想的进步。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城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以上、城镇化水平达到30%以上时,城镇化就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当前,一些经济学家、社会学家认为,21世纪影响世界最大的有两件事,一是西方的技术革命,一是中国的城镇化。2003年以来全国每年转移1700万农村人口,目前,中国农村仍有4亿多剩余劳动力要从低生产力水平的农村转移到高生产力水平的城市中来。推进城镇化不单纯是人口向城市集中,不单纯是搞城市建设、建高楼大厦。当前,非洲有些国家城镇化率很高,但一边是高楼大厦,一边是贫民窟。印度的农村经济时代,以及城市的繁荣造成了大批的失地农民进入城市,在首都新德里的外围,贫民窟几十年不变,并逐渐扩大。
党的十七大提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加快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城镇化、国际化进程。在“五化”当中,城镇化是当前加速推进的一大战略。
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具有四个特点:
一、城镇化的本质是增加非农产业的就业岗位,是统筹城乡、把农民就业纳入到整个政府的统一政策安排当中去。
二、城镇化目的是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民收入水平,解决农民的国民待遇问题。
三、城镇化是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互运作,相互推动,同时进行,城镇人口增加和农村人口减少形成互动机制。
四、城镇化最突出的就是要解决“三农”问题。城镇化是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并向现代化迈进的一个过程,不仅包括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也包括城与乡、新城与老城以及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和谐统一。
中国特色的城镇化不仅决定着中国的未来的发展,也影响着世界的发展进程。
(三)城镇化的意义和作用
首先,从经济角度看,有利于发展经济,调整经济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西方经济研究机构预测,中国的城镇化要求再建100个千万人口的大城市,大城市的聚集效益和规模效益在经济上的作用是第一位的。大城市效率高、集约性强,节约资源和土地。十七大提出要加快大城市发展,城市发展面临着机遇与挑战。
其次,从社会角度看,有利于扩大就业,保持稳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城市有配套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城市生活要比农村生活更方便、舒适。城市为居民搭建了平台,有利于扩大就业范围,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城镇化能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当中来,为城市的发展,为农民的转移,开拓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再其次,从文化角度看,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素质,繁荣文化生活。城市要建设文化产业和娱乐、消费等各类服务产业,特别是在文化、教育、保健、休闲、旅游等领域,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需求。城市的博物馆、展览馆、艺术馆以及社区文化体育设施,对于提高人的素质、促进文化繁荣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最后,从政治角度看,有利于执政建设,有利于民主法制的深化与实践,有利于巩固执政基础。城镇化促进了城乡环境的改善,使物质优越成为现实,环境改善和物质条件的优越又促进了社会稳定,保证了群众的安居乐业。这是政治建设的应有之意。推进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建设,几个村庄的人组成一个农村社区,有利于增进交流、转变思想,加深对政治的理解。农村社区人才聚集,容易选出好的致富带头人。同时,纳入物业管理,引入第三产业,有利于深化基层民主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二、城镇化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一)城市必须坚持宜居
宜居是指适宜于人类生活和居住。城市建设不仅要适宜人们生活,还要适宜人们的创业和企业的生产经营,适宜人的全面发展。一个城市是否宜居,不仅要看城市的经济指标,还要看城市能否满足不同层次的居民对居住和生活环境的要求。安全性、健康性、生活方便性、出行便利性、人文和自然环境的舒适性是衡量城市发展质量的综合指标。城市发展要不断回归舒适、休闲、健康、安全和文明等人类最基本的追求,使人居环境更贴近自然、与自然和城市文化和谐,已成为居民的普遍追求。
(二)城市必须是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设必须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要合理布局城镇体系、协调城乡关系、完善城市功能、增强城市综合承载力、提高城乡居民素质、调整城市产业结构、改善城市环境。城市建设包括房屋建设,是高能耗的领域,占整个社会耗能、耗材的30%%。因此,不能随意拆迁,搞重复建设,必须一劳永逸,建设“百年住宅”,才能体现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城市功能不可能一次性完善,必须着眼于城市长远发展可能,注重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为城市发展留出规划、留出空间。
(三)城市必须是基础设施完备和公共产品配套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产品支撑着城市的发展,形成城市的服务功能。基础设施和公共产品如行道树、绿地等不创造直接效益,需要政府投资,发动企业和社会单位管养。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合理调控城市布局,优化配置市民学校、托儿所、医疗、居住、办公、商业、银行等城市空间。要坚持规模适度超前,使城市供水、供气、供热、燃气、雨污系统、绿地系统、环卫设施、停车场建设配套完善。在建设过程中同步配套市政管网,地下设施一步到位,各类管线具备一次性承载能力,以满足城市发展的要求。
(四)城市必须是文化内涵丰富的文化首先是自然的、历史的,城市文化就是城市的特色。“城市就像打开一本书,进来一看就知道这个城市的抱负。”城市面貌的改善不仅是外在的,而是增加了文化的内涵和感
染力,展现了城市的精、气、神。城市文化体现在优越的自然条件上。沂河、祊河、陷泥河就是临沂的特色和优势。其次,文化是建筑的。各类建筑标志着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特点。江苏邳州市展现的是楚汉文化,临沂新农村应该充分展现汉晋文化的风格和特色。再其次,文化是地域性的。文化在于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习惯,沂蒙精神和红嫂精神就是临沂的文化。展览馆、博物馆是城市的基本要素,没有展览馆、博物馆的城市就不是一个完整的城市。总之,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和核心竞争力。如果只追求外来的东西,城市的特色就会消失,形成千城一面的状况。我们要保护好城市的老建筑,保护好城市的文化,每个年代都有代表性的建筑,使城市的历史文化脉络更加清晰,并且世代相传。
(五)城市要向数字化管理发展
城市建设三分建七分管。城市管理是城市正常运转的保障,不仅包括市容市貌的管理,还包括基础设施等硬件的管理。城市管理不能只靠单一的政府部门,市民是城市管理的主体。市民素质的提高,全体市民的共同参与,才是城市管理的根本。要加快数字化城市建设,借助现代科技手段,以信息化、智能化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要按照“责权利相统一、事权与财权相统一”的原则,将管理重心由市向区和街道转移,发挥社区在城市建设管理中的基础性单元作用,建立“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建设管理体制。
(六)城市必须经营,走市场化道路
经营城市是城市发展的理念,是现代城市建设的具体实践。城市建设的主体必须依靠经营,财政收入只是维护、保证城市的正常运转。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通过经营举债,使城市资产逐渐做大,使城市资本产生还债的能力。近年来,临沂市打破依靠财政搞建设的旧思维,挖掘和利用各种资源,盘活城市存量资产,通过经营拓宽城市融资渠道,为城市发展提供新的空间。2004年国家开发银行对临沂的评估值是36亿元,2008年转变为一次性贷款60亿元投资城市建设。因此,必须将经营思想贯穿于城市建设、管理、发展的全过程,通过对城市的各类有形、无形资产进行优化整合和市场化经营,实现城市建设低投入、高产出的目的。
(七)城市必须是开放、包容的城市不仅是市民的,也是农民的;城市是全国、全社会的。城市的包容性、开放性决定了城市的现代化程度。无论贫富,无论国界,谁都能进入这个城市。经济发达的国家,也允许街上有乞丐。这只是管理问题,但不能拒之门外。人民对城市的要求是苛刻的,又是宽泛的。现代化的城市必须具备开放、包容的胸怀,迎接各类人员的到来。
(八)城市必须是安全的城市应该让居民感到安全,居民应该对城市及居住区周边的治安状况、交通出行生活,对发生地震、火灾、水灾等突发性自然灾害时政府的作为有安全感。城镇化高速发展的过程,既是财富积累的过程,也是风险积累的过程。现代化程度高度依赖基础设施,水、电、路、燃气、通信、供热、网络等设施既造就了现代化文明,也造就了城市问题的多发性和突发性。城市政府应该增强城市安全意识,制定完善防灾与预警系统,积极应对突发性灾害,同时,为城市发展留出安全空地、预留用地、备用地,楼与楼之间要达到一定安全程度,为城市居民提供基本的安全保障。
(九)城市必须提高居民的幸福指数
城市越向现代化发展,就应当让居民感到越方便、越舒适。当前,城市的农贸市场随意拆迁,老百姓买菜的地方越来越少,学校、幼儿园越来越少,班额越来越大,出行、停车、如厕等问题影响了居民的生活。因此,必须对市场不能运作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如医院、学校、展览馆、绿地、公厕、停车场、农贸市场等进行科学规划,再去搞其他建设。要从根本上解决制约城市发展的体制和机制问题,进一步提高居民的幸福指数。(作者系山东省临沂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党委书记、主任)李作良/文
第四篇:中国的城镇化之路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我受国务院委托,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城镇化工作情况,请审议。
一、近年来围绕城镇化开展的主要工作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扩大国内需求的战略重点,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城镇化工作,“十二五”规划纲要对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进行了部署,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的战略目标,明确了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总体要求,对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功能、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等进行了重点部署。围绕推进城镇化发展、提高城镇化质量,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积极探索,做了大量工作。
一是积极稳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2011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通知》(国办发〔2011〕9号)印发实施,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相关部门出台了配套政策,18个省(区、市)出台了具体实施意见,14个省(区、市)探索建立了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初步为农业人口落户城镇开辟了通道。据公安部统计,2010—2012年,全国农业人口落户城镇的数量为2505万人,平均每年达835万人。
二是努力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国务院印发实施《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十二五”规划》,明确了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具体任务。2011年—2012年,全国开工建设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1824万套,比“十一五”期间开工总量还高12%左右;基本建成1033万套,相当于“十一五”期间建成总量。2012年,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常住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63.9%和75.5%。努力解决农民工最关心的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确定了以流入地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的“两为主”原则,2012年农民工随迁子女进入公办学校就读的比例达到80.2%。
三是切实加强土地利用管控和综合整治。为确保耕地保有量18.18亿亩不减少,完善了以规划计划管理、基本农田保护、耕地占补平衡等为手段的土地利用管控体系。围绕建设高标准农田开展农村土地整治,通过城市低效用地再开发、工矿废弃地复垦等模式开展建设用地整治。大力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截至2012年10月底,全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颁证率达到86%。
四是加快推进城市市政设施建设。有关部门和地方不断加大市政设施建设,市政设施供给能力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2011年,城市人均道路面积达到13.8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1.8平方米,分别是2000年的2.3倍和3.2倍;城市用水普及率、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97%、83.6%,比2000年提高33.1个和49.3个百分点。为加强市政建设的资金保障,中央财政在安排转移支付时将外来人口作为考虑因素,连续几年代地方政府发行债券,并强化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财政支持等。与此同时,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失控。五是不断强化城镇化领域国际合作。2012年5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与欧盟主席巴罗佐在欧盟总部签署了《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共同宣言》。目前,发展改革委与欧盟能源总司正在积极落实共同宣言,筹备开展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论坛、中欧城市博览会等,着力推进中欧城市间、企业间务实合作。国务院有关部门还积极推进与联合国人居署、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机构的合作交流,筹备与金砖国家开展城镇化领域合作。
六是组织编制国家城镇化规划。2010年底,发展改革委即会同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等14个部门启动城镇化规划编制工作。在大量前期研究、实地调研和专题研讨基础上,起草形成了规划文稿。目前正在广泛征求意见并抓紧修改完善中。
二、我国城镇化现状及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02个百分点;2000年以来,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36个百分点,2012年城镇化率达到52.57%,与世界平均水平大体相当。城镇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群形态更加明显,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大城市群以2.8%的国土面积集聚了18%的人口,创造了36%的国内生产总值,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和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主要平台。城市综合服务能力明显提升,人居环境逐步改善。但也必须看到,我国城镇化质量不高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主要表现为五个方面:
一是大量农业转移人口难以融入城市社会,市民化进程滞后。被纳入城镇人口统计的2亿多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未能在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保障性
住房等方面平等享受城镇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城镇内部出现新的二元结构矛盾,制约了城镇化对扩大内需和结构升级的推动作用,也存在着社会风险隐患。二是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城镇用地粗放低效。一些城市“摊大饼”式扩张,脱离实际建设宽马路、大广场,新城新区、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占地过多,建成区人口密度偏低,耕地减少过多过快。这不仅浪费了大量土地资源,也威胁到国家粮食安全。
三是城镇空间分布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匹配,城镇规模结构不合理。东部一些城镇密集地区资源环境约束加剧,中西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地区的城镇化潜力有待挖掘。城市群布局不尽合理,城市群内部分工协作不够、集群效率不高;部分特大城市主城区人口压力偏大,与综合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加剧;中小城市集聚产业和人口功能不足,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小城镇数量多、规模小、服务功能弱。城镇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不合理,增加了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成本。四是“城市病”问题日益突出,城市服务管理水平不高。一些城市空间无序开发、人口过度集聚,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重城市建设、轻管理服务,交通拥堵问题严重,食品药品等公共安全事件频发,大气、水、土壤等环境污染加剧,城市管理运行效率不高,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不足,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等外来人口聚集区人居环境较差。
五是体制机制不健全,阻碍了城镇化健康发展。现行户籍管理、土地管理、社会保障、财税金融、行政管理等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固化了已经形成的城乡利益失衡格局,制约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
根据世界城市化的一般规律,我国仍处在城镇化率30%-70%的快速发展期,但我国城镇化的外部条件和内在动力也在发生深刻变化。随着全球经济再平衡和产业格局再调整,以及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全球市场争夺、资源供求矛盾和减排压力加剧;随着国内农业富余劳动力减少和人口老龄化程度提高、资源环境瓶颈制约日益加剧、户籍人口与外来人口公共服务差距造成的城市内部二元结构矛盾日益凸显,过去主要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必须走以提升质量为主的转型发展之路。
三、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基本思路
我国城镇化是在人口多、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城乡发展不平衡的背景下推进的,这决定了必须从基本国情出发,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要紧紧围绕推动城镇化转型发展,以人口城镇化为核心,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以综合承载能力为支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促进产业发展、就业转移和人口集聚相统一,走以人为本、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四化同步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
以人口城镇化为核心,就是要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不断提升城镇居民生活品质。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就是要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综合承载能力为支撑,就是要增强城市经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资源环境对人口集聚的支撑作用,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就是要营造有利于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制度环境,以改革的红利释放发展的潜力。
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必须坚持公平共享,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使全体居民共享城镇化发展成果;坚持合理布局,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展基础和潜力,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坚持产城融合,繁荣城镇经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服务业发展壮大,统筹产业功能和居住功能,促进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良性互动;坚持集约低碳,合理控制城市开发边界,提高现有空间利用效率,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坚持统筹城乡,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间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公共资源在城乡间均衡配置;坚持制度创新,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更好地发挥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作用,为城镇化健康发展奠定制度基础。
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四大战略重点是:
第一,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按照因地制宜、分步推进,存量优先、带动增量的原则,以农业转移人口为重点,兼顾异地就业城镇人口,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放开小城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逐步放宽大城市落户条件,合理设定特大城市落户条件,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实现义务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基本医疗、保障性住房等覆盖城镇常住人口。
第二,优化城市化布局和形态。优化提升东部地区城市群,培育发展中西部地区城市群,用综合交通网络和信息化网络把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连接起来,促进各类城市功能互补、协调发展。在发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基础上,强化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产业功能、服务功能和居住功能,把有条件的东部地区中心镇、中西部地区县城和重要边境口岸逐步发展成为中小城市。
第三,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优化城市空间结构,统筹中心城区改造和新城新区建设,有效预防和治理“城市病”。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强化城市产业支撑,营造良好创业、创新环境,增强城市经济活力和竞争力。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升社会服务和居住服务水平,增强城市承载能力。推进创新城市、绿色城市、智慧城市和人文城市建设,全面提升城市内在品质。完善城市治理结构,创新城市管理方式,提升城市社会管理水平。
第四,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需要着力加强制度顶层设计,统筹推进人口管理、土地管理、财税金融、城镇住房、行政管理、生态环境等重要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和完善人口服务和管理制度,逐步消除城乡区域间户籍壁垒,促进人口有序流动、合理分布和社会融合。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按照管住总量、严控增量、盘活存量的原则,创新土地管理制度,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合理满足城镇化用地需求。建立可持续的城市公共财政体系和投融资机制,为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保障。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推动形成总量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房价与消费能力基本适应的住房供需格局,有效保障城镇常住人口的合理住房需求。优化行政层级和行政区划设置,合理增设城市建制,形成设置科学、布局合理、服务高效的行政区划和管理体制。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以上报告,请审议。
第五篇:城镇化建设
新华社采访柳州市委书记 谈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柳房网讯)“城镇化须有产业支撑,不能简单造城,要将城镇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全国人大代表、广西柳州市委书记郑俊康认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须解决好产业支撑的问题。
郑俊康说:“没有产业支撑简单造城,很可能引发乱上项目、浪费土地、劳民伤财,城镇化最后空心化,出现所谓的‘空城’‘鬼城’现象。”他认为,一个地区城镇化推进的速度,必须与其工业化的进程相适应,与其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相匹配,这样才能防止出现就业不足、两极分化严重、出现所谓“贫民窟 ”等问题。
推进新型城镇化,产业支撑是基础,解决好农民利益问题是关键。郑俊康认为,推进城镇化,要为农民创造融入城市生活的基本条件,做到“三个确保 ”:要确保失地农民的收入比原来高、要确保被拆迁的农民住房比原来好、要确保解 决好养老等相关社会保障问题。
“实施城镇化,要保持清醒头脑,量力而行,趋利避害,做好风险防范。”郑俊康建议国家更加严格、更加细致、更加具体地对全国产业化城镇化实行区块化指导、宏观管理,避免各地产业化盲目推进形成重复投资、项目雷同、产能过剩,打乱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郑俊康认为,在当前城镇化进程中,地方扮演着主要角色,但是在财力配置上并不匹配。“很多地方只能靠‘土地财政’来勉强支撑,而且个别地方财政透支严重。”他希望国家一方面要优化中央与地方之间财权、事权分配,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健全城镇化发展的硬性标准,制定完善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引导地方科学推动工业化城镇化融合发展,避免城镇化演变成为追求政绩、好大喜功的“形象工程 ”。
市委书记李维员:坪石镇新型城镇化建设初见成效
10月29日下午,市委书记李维员到坪石镇开展调研指导工作。市领导李华伟、华健生、欧阳晓冬、张盛福,市发改、经信、财政、国土、住建、农业、计生、民政、统计等职能部门负责同志陪同调研。李维员充分肯定了坪石镇新型城镇化建设所取得的初步成效。
首先,李维员一行人马不停蹄,不辞辛劳,先后调研了东方锆业乐昌分公司、老坪石农贸市场、恒辉花苑、河西新城、河西湾住宅小区、北岸沿江风光带等项目。李维员每到一处,都详细听取介绍,了解项目进展情况和项目推进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在调研过程中,李维员对坪石镇新型城镇化建设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认为坪石镇有清晰的发展思路,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有务实得力的发展举措,工作成效令人振奋,对坪石镇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随后,在坪石镇政府六楼大会议室召开了全镇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中层干部及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座谈会。会上,市委常委、坪石镇党委书记欧阳晓冬简要介绍了坪石镇近期工作开展情况。一是加快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坚定实施“一市两城”、“南延西拓”发展战略,明确了“一主两翼三组团”的城市发展总体布局,努力将坪石打造成国内知名、省内首先的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美丽城镇。二是加快推动新型工业化进程。做大做强华电坪B、东方锆业、中健行等现有企业,不断拉长上下游产业链。电力建材、新型化工、生物保健等产业初具规模,上海绿地成功收购粤湘仓储物流。三是加快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以扶贫“双到”工作为抓手,抢抓机遇,积极争取了10个省定贫困村指标。通过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整合帮扶资源,共同谋划村集体经济发展蓝图,破解发展难题。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推动农业产业化,逐步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四是抓好社会稳定工作,有效化解社会矛盾。进一步理顺了信访体制,实行领导带班制度,倾听民意,纾解民怨。有效化解了一些闹访缠访案件,综治信访维稳工作成效显著,信访总量大幅下降。五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坚持公平、公开、公正选拔任用干部,公开选聘了坪石敬老院院长、相关村(居)干部。通过民主评议,依法终止了百家洞村委会主任职务。坪石镇正处在加快发展的有利时机。
李维员对坪石镇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坪石镇所做的工作兴奋点多,发展变化快,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主要成效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发展思路清晰。班子有战斗力,有长远眼光,善于把握大局,对政策把握运用到位,对每一阶段的工作安排具体,措施得力。实施“一市两城”战略,有利于增强坪石镇的辐射带动作用。二是发展区位优越。随着广乐高速公路明年10月通车,作为广东辐射内陆的节点,坪石镇的区位优势将更加凸显。三是加快发展的时机成熟,政策空间和潜力大。国家高度重视新型城镇化建设,坪石镇将可享受一般镇没有的优惠政策。四是成效初现,兴奋点多。坪石镇班子做了大量繁琐的工作,东方锆业、河西新城、西河湾等项目成效显现,发展比预想的快。五是发展成果惠及百姓。坪石镇引入“城市综合体”的先进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完善城市功能和布局,城镇化发展成果将逐渐惠及百姓。
李维员对坪石镇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出了五点意见:一是坚持规划引导。城市规划不能朝令夕改,要注意保持规划的前瞻性、稳定性和延续性。二是“快”字当头。有序推进河西新城等各类项目,善于把握稍纵即逝的政策机遇。三是坚持产城融合。扶持现有企业做大做强,不断延伸上下游产业链条,聚集人流、物流、资金流,带旺坪石发展。四是坚持民生为重。通过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让人民群众尽享城镇化发展成果。五是坚持内外结合。市直部门要加大对坪石镇的支持力度。坪石镇要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积极争取上级职能部门的支持,善借外力推动坪石发展。
最后,李维员对坪石镇党政领导班子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凝心聚力,推动发展。坚持以党委为核心,加强团结,合力攻坚,形成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二是建立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责任落实,统筹抓好征地拆迁、计生工作、信访维稳、社保扩面、森林防火等工作,各项工作都不可掉以轻心,要学会“十个手指弹钢琴”。三是发扬敢打硬战、善打硬仗的优良传统。努力克服征地任务重,经费保障不足等困难,攻坚克难,团结拼搏,为推动坪石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
争当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先行区
——市委书记何雄在全市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2年12月1日,根据录音整理)
同志们:
经过市委常委会研究,我们用两天时间召开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会议。昨天,我们组织有关市级领导和部门的同志到新乡、濮阳两市参观考察,主要是开阔眼界、开拓思路,学习他们在新区建设、旧城改造、基础设施建设、环境面貌的提升、新型社区建设、土地运作和社会保障等各方面的经验做法。今天上午的会议,主要是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工作的目标和任务,明确建设的标准和进度,明确工作的责任和激励约束的措施,对全市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全面动员、全面部署。在今天的会上,四个单位作了表态发言,把工作的理念、重点以及用什么样的态度推进都讲得很清楚,重点片区指挥部办公室向市政府递交了目标责任书,牵头的市级领导也作了表态发言,讲得都非常好。王市长对全市城镇化工作作了全面的安排部署,把什么是新型城镇化,有几个重要节点,济源需要建成一个什么样的城市,靠什么来支撑,以及下一步的工作要求,都讲得很全面、很具体、很清晰、很明确,希望大家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再强调以下几点意见:
一、学习十八大精神,提升对新型城镇化工作的认识 城镇化是世界各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必经的一个阶段,也是当前全党全国一项重大的发展战略。我市已经连续三年召开了城镇化的专题会议,2010年是城镇化工作会议,去年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今年是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会议,这说明我们对城镇化建设的认识在不断深化。以前搞城镇化,就是把城市做大、城市框架拉大。现在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发生了变化,不仅仅是城市规模的扩张,还包括人怎么进来,人进来以后怎样实现市民化,人进来以后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产业支撑、生态环境怎样改善,是一个统筹协调的有机体。我们要把对城镇化的认识和十八大精神结合起来,和省九次党代会精神、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结合起来。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奋斗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靠什么?李克强同志在最近《人民日报》上发表的文章中指出:要靠产业的创新转型、靠城镇化、靠服务业、靠区域发展、靠资源环境的改善,并指出“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新型城镇化与原来所讲的城镇化的区别,新就新在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协调推进,是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是中心城市、小城镇和社区相互协调推进的。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一是能够形成大量的投资需求;二是能够形成大量的消费需求,能够提高居民收入,能够推动产业集聚升级,能够缩小城乡差别。所以,新型城镇化对济源的发展非常重要。我们加快新型城镇化,要抓住三条主线:一是造城,要统筹规划指引,拉大城市框架,扩大城市规模,优化城市布局,拓宽城市的发展空间;二是兴业,就是要培育产业,传统产业做长做强,新兴产业招大引强,同时培育新的业态,比如创意、文化、商贸、休闲、娱乐产业;三是社保,城市的教育、医疗等发展要跟上,城乡的社会保障要接轨,公共服务、社区建设等要同步。三条线同时展开,我们的新型城镇化就做好了。全市各级各部门要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大精神,充分认识加快新型城镇化的重大意义,把新型城镇化的意义、内涵和原来城镇化的差别,以及新型城镇化的主要节点、主要任务都要搞清楚,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十八大精神上来,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抢抓当前的有利时机,努力把我市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以此来引领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二、明确目标任务,突出工作重点 今天会上下发了新型城镇化相关文件、政策的汇编,以及明年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工作台账,王市长对工作任务和要求作了重点部署,下面我再点几个重点:
一是要突出中心城区这个关键。国务院前两天正式批复了《中原经济区规划》,规划里把我市定位为大城市。根据现代城市规模的划分,1000万人以上是超大城市,100万人以上是特大城市,50万人以上算做大城市,50万以下、20万以上是中小城市。卢展工书记、郭庚茂省长要求济源要建成区域性中心城市,从目前来看,晋城、运城市区人口50万左右,焦作市区人口80万左右,洛阳市人口120万左右,而济源中心城区的人口只有不到30万,与这些周边城市相比差距很大。中心城区吸纳人口集聚的能力明显不足,综合配套设施,特别是高端服务业发展的滞后,是制约中心城区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按照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标准,济源至少要对周边的垣曲、沁水、阳城、泽州、临川、孟州、沁阳、吉利等县市形成辐射影响和带动作用,经济、科技、教育、商贸、文化等方面要对周边区域有一定的影响力、吸引力和引领力,这就对我们的城市承载功能、产业功能、辐射功能、服务功能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中心城区的规模等级和获取资源的能力是成正比的,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城市规模,才能更多地吸引各种资源要素集聚。所以,我们一定要突出中心城区这个关键,特别是抓好九大片区的建设。东南片区要承载的是教育的、高端商业的功能,东湖片区是商务中心区,三湖片区是产城融合发展新型城区,济渎片区要突出历史文化和民族特色,东南西北四个片区都各具功能、各具特色。在城市的中心,北蟒河区域要建成生态、文化、商业长廊,延庆寺区域、建业十八城区域的重点是老城区的改造提升,形成新的商业、住宅中心,健康城要把高端的医疗、优质的教育、比较完备齐全的养老、休闲娱乐的设施搞好。我们要集全市之智、举全市之力,把九大片区谋划好、建设好,把济源的中心城区真正做成有辐射引领、带动作用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二是要完善公共基础设施。一座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很大程度体现在公共基础设施是否完善上。近年来,我们不断加大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极大地改善了市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但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根据住建部门提供的各省辖市统计数据对比情况来看,我市的供水普及率达到99.81%,居全省第2位,郑州已经达到了100%;燃气普及率达到83.07%,居全省第9位,安阳已经达到了100%,新乡是96.18%;集中供暖面积覆盖率居全省第12位;污水集中处理率为86.24%,居全省第11位,商丘达到了100%。从这些指标来看,我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与先进省辖市相比差距还比较明显。比如,现在已经进入冬季,但是我们还有很多地方没有做到集中供暖;污水收集处理率还没做到100%。要建设现代化城市,就要首先把这些基础设施建好。要加快推进路网建设,去年把文昌路、愚公路向南延伸,今年要把东环改造成市区道路,西环要安装下水管道,东、西二环要集中进行绿化,将来要把汤帝路往北打通,黄河路向西延伸到西二环,南环路要打造成市区道路,济源大道要往西延伸到西二环,济渎路、济水大街、北环路也要往西延伸,然后是市区和产业集聚区的连接线,要按照生态走廊的标准进行完善提升。要加快中心城区供排水、强弱电、燃气、热力管网建设,加强垃圾处理场和餐厨垃圾项目建设,加大公厕、垃圾中转站等市政公共设施建设,提高环卫和城市管理的装备水平,既要重视地上,也要重视地下。要对整个市政管网,包括通讯、有线电视、电力管网进行普查,建立网上数据库,纳入“智慧济源”的体系,进一步提高我市的信息化水平。
三是要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推进城乡一体的切入点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增长点,还是扩大内需的拉动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抓好几点,首先要把规模做大。只有做到1万人以上,小学、幼儿园、卫生室、道路、供水管网、热力管网等基础设施配套才经济。第二,在布局上,要么靠近中心城区、产业集聚区和镇区,要么靠旅游线路、渠马线、阳下路,原则上在山区里不要再建新的社区。第三,在规划上,一定要体现高标准,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要完备。第四,要把政策用好,国家和省里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有专项补助资金,要积极争取倒房重建、沿黄地质灾害、扶贫等专项资金,打捆运用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去。此外,进到社区以后,原来的宅基地要进行置换,置换的钱要用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市级要专门列出专项资金,涉及到占地的企业也要拿一部分。第五,要宣传好,在调研中了解到,大峪镇7个村、下冶镇2个村、邵原镇1个村约18000群众目前都在积极要求下山进社区,过去我们在山区实行了村村通饮水、路路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但是,解决了生活问题,解决不了致富问题。所以,我们要顺应群众的需求,加快引导他们进社区、进城。第六,要营造特色、彰显特色。第七,要坚持建新拆旧的原则,建设新社区,一定要把旧房拆掉,为城市的发展真正腾出空间。第八,农民进入社区后,就业要安排,同时山上的地要流转,引进龙头企业发展现代农业,在这个过程中要保证老百姓的利益不能受损害。
四是一定要强化产业支撑。产业支撑的问题对济源很重要。我市原来的产业偏重,吸纳的就业比较少。济钢和豫光产值将近200个亿,用工只有2000人;富士康的产值只有100亿,但是却用了将近3万人,这就充分说明重工业解决就业是有限的。所以说,我们现在一方面要将传统产业延长链条,往终端做,往消费者直接使用的环节做,然后做成一个循环的产业链。比如,铅锌行业可以把电池回收后再做“城市矿山”,钢铁行业可以做紧固件、螺丝,只要往下做,把链条拉长,就会解决更多的就业问题。同时,我们要引进更多的新型产业,现在产业的方向更明确了。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产业方向就是矿用装备和新材料,也可以招一些电梯行业,其他的产业不要乱放;虎岭产业集聚区的产业方向就是装备、化工产业园和钢材的下游;玉川产业集聚区的产业方向就是围绕有色产业搞循环利用,另外还可以做一些新能源。下一步我们的招商引资就要围绕这些产业招龙头企业,周边的镇要套合起来和产业集聚区一起招商。目前存在一个问题,就是中心城区的几个街道和山区的几个镇现在招商的方向还不明确。中心城区一定要围绕着服务业发展去招商。目前,济源的住宿和餐饮业严重滞后,今年省里很多会议安排在济源召开,但雅士达、世纪、济源宾馆等几个主要酒店的接待能力有限,此外,仓储物流业、商贸、文化、休闲产业也都还没有形成规模。我们必须在服务业的发展上加大力度:一是餐饮住宿行业。5个街道要进一步增强发展服务业的意识,市里抓五星级酒店,同时对两个四星级酒店进行改造提升,5个街道要引进建设一批特色的餐饮酒店。尤其是济水、沁园、天坛,将来要大力引进商务快捷酒店。如果没有良好的住宿条件,也没有什么特色的饮食,我们还怎么发展旅游业,怎么发展服务业,怎么做区域性的中心城市?下一步,市政府要对街道办事处压任务、压具体的目标。现在大家决不能抱着“招了也可以,不招就算了”的思想来发展服务业。二是仓储物流业。重点加快煤炭、矿用产品、建材等方面的仓储物流业发展。天坛、北海、克井、轵城、承留等有条件的镇(街道)要结合自身特色搞物流产业。三是商业文化休闲产业。北海街道要抓住济渎区域的改造提升,加快发展济渎商业文化。济水街道要抓住蟒河、宣化街的改造机会,加快发展高端商业,提升商业业态。昨天,我们参观新乡旧城区引进的上海四季青、海宁皮革城等项目,规模大、品位高,而我们济源的商贸业一直是小打小闹,没有招国内顶级的大型商业企业。抓商业发展就是注重长期税源的培育,如果把最好的地段都搞成了房地产开发,城市的造血功能就会枯竭。玉泉街道的产业定位就是要搞苗木花卉,将来我们做休闲之城,在玉泉搞都市农业型的休闲基地很有条件,要抓住机遇,引成产业集群。天坛街道把工业大道改成商贸集聚区,这个思路很对头。关键还是要招大商、招品牌企业,一定不能小打小闹,一条街搞了以后就是一个新的业态,大家要形成这样一个发展理念。山区镇,就是要发展旅游业,搞农业的产业化,搞休闲产业,搞热气球、自行车等体育产业,沿着主要的旅游线路搞“农家乐”。大家一定要有产业发展的紧迫感,思路一定要清晰。
五是要树立绿色发展的理念,加快建设生态城市。城市的环境决定城市的形象,生态文明是新型城镇化的时代要求,人居环境是体现新型城镇化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志。生态是我们济源的特色,我市连续搞了几年“3+1”,成效很好,大气、秀气、灵气的格局已初步形成。十八大提出要建立“美丽中国”,大家觉得现在的济源已经有点美丽了,但是我们要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还得加把劲。生态建设这条路子已经选准,下一步,我们还要再抓几项重点。一是工业方面要抓清洁生产,要抓产业的集聚布局,项目的联审联批一定要把关;要抓土地的节约利用,去年我们用了7800亩地,分行业、分集聚区、分镇办做个分析,用地的投资比、投资强度、产出强度效益都要作分析,继续走节约节能的路子。二是持续对生态环境建设加大投入,“3+1”工作要坚持不懈地开展下去,突出重点区域,突出生态廊道的建设,河道要全部进行治理,河两边要搞成自然的堤岸。三是抓好城市环境的治理,“五小整治”、清洁生产、粉尘废气的排放、污水的排放、农村面的污染、小养殖等要下决心规范整治,使城市天更蓝、水更净、环境更优美。
三、创新理念,破解瓶颈问题
在新的发展阶段加快新型城镇化,既面临有利时机和难得机遇,也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这就需要我们敢于先行先试、探索创新,善于搭建平台、破除瓶颈,持续增强城镇可持续发展动力。
一是要创新投融资体制。现在任何一个地方的发展,仅仅依靠地方政府有限的财力是远远不够的,都要靠城市的经营和资本运作。我们的城市发展要不要适度负债,这个问题大家需要认真讨论一下。企业要快速发展壮大,是要负债经营的。只有负债经营,才能扩大生产规模、才能占领市场,才能获取更多的利润,才能回报股东。所以,从企业的角度讲是需要负债经营的。从城市的角度讲,也是需要适度负债经营的。现在济源是几件大事都赶到一块了,第一件事是要培育新兴产业,这是当务之急的一件大事,我市原来的传统产业现在发展受到了影响,钢铁、铅锌、焦化、煤炭等产业受到了很多方面的制约,必须要培育新兴产业,这就需要发展产业集聚区,需要招商引资,需要支持企业发展、给企业优惠政策,这就需要大量的资金;第二件事是要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这就需要扩大城市规模,增强城市内涵,营造城市特色。建区域性中心城市,就是这么五到十年的高速发展期。晋城、运城等城市现在就是在跟我们争人口,如果我们再不加快城市发展,就争不过人家,就建不成区域性中心城市。所以我们这几年要干、要大干、要好好干,这些事也需要花钱。第三件事是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一番的目标,提高人民收入水平也需要花钱。这三件事都是硬任务,可是我们现在就这么多财力,不负债是不行的,不负债就很有可能会错失很多好的发展机遇。所以,全市上下一定要在这个方面统一思想:一要积极探索适度举债经营,应当根据经济发展趋势,科学预测,确定适度举债的规模。二要积极打开融资思路,要善于运用金融机构的钱,要研究金融机构的政策与资金,要长短结合。要谋划好长期性的、开发性的贷款,回收期长,利率低的贷款;谋划好专业性的金融机构,我们要认真学习借鉴濮阳在这方面的做法和经验,积极争取专业性金融机构投融资项目,争取专业性贷款,比如,农开行关于水利沿黄调蓄、生态建设、污水处理等方面都有投融资项目,水利、住建等部门要谋划好项目、加快对接。三要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比如,新型农村社区的、扶贫的、倒房重建的,对各级财政资金要整合捆绑、统一使用,发挥资金最大效益。四要充分发挥社会资金的作用。过去我们很多项目的建设资金都是靠在财政上,财政不给资金就不干活,这是不行的。我们要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比如,城市的亮化能不能搞合同管理?城市的绿化能不能实行租赁制?“思路一变天地宽”,我们一定要积极拓宽融资渠道,打开融资思路,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下一步,首先要把两个集聚区的融资平台做实,让它运转起来。但是有一个问题值得我们高度注意,融资不是高息集资,高息集资是不行的,要以项目为依托、利用政策进行合理融资,算好账再进行融资,要坚决制止高息集资的行为,有关部门要出台文件,所有镇(街道)进行融资必须成立委员会,大的融资项目要向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汇报。
二是要创新土地保障机制。各相关部门要加强对政策的研究,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探索节约集约用地新模式。一要探索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城镇建设用地指标增加与农村人口进城定居相挂钩的机制。土地问题的核心是人地挂钩,比如山区的群众进到城里定居后,国家有规定“地随人走”,山区的土地指标也要随着到城市里来用,把新型农村社区节约集约的土地指标集中到城镇建设中。二要挖掘旧城和工业老区的土地潜力,加强对批而未供、供而未用的闲置土地进行清查,建立土地低效利用处罚机制,要定期对土地的利用效率进行评估,把做得好的镇(街道)、产业集聚区、行业都进行排名,凡是对土地闲置的要加收滞纳金,限期进行处理,仍然闲置的要强制回收。同时,鼓励和引导使用未利用地、废弃地,要通过土地的运作,来保证重点片区的土地利用。三要把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规划、“十二五”规划结合好,做到“三规合一”,通过规划去引导土地的合理利用。
三是要创新公共服务机制。近年来我们在社会保障方面已经做到了“七个完善统一”,下一步,要加快住房、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与户籍管理相关的配套制度改革,进一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制约。比如在教育方面,近年来我们集中财力建设了一批中小学校,目前城区的中小学总体上能够满足需求,但随着城市的扩张和农民大量向城区集中,在义务教育、学前教育等方面还需要增加投入。在医疗布局方面,在城区的东部、南部还需要建一些新的医院。人民医院和卫校搬出来后,旧址怎么提升、搞什么项目合适,卫校搬去职教园区要怎么规划,健康城怎么建设,将来在东湖区域还要考虑医院的建设。通过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的拉动,促进人口向城镇聚集。医疗和教育是引导人口方向的最重要的两个条件,所以我们一定要把这两项建好。在“村改居”方面,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城市管理重心下移,把社区管理摆在城市管理的突出位置,探索“村改居”后的社区管理新机制,积极推进“城管进社区”,强化市、镇(街道)政府的管理职责,保证街、居两级工作经费。政法委、民政局牵头,结合城中村改造指挥部抓紧推进“村改居”,各镇(街道)在旧城改造选点的同时,也必须加快推进“村改居”进社区这项工作。在社会保障的接续方面,确保农民进城以后能够享受到城市的社会保障。最近人社部出台了《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暂行办法》,职工养老保险、新农保以及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将实现衔接转换。人社局等部门要加强对政策研究,结合我市实际拿出切实可行的具体实施办法,真正把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解决好、落实好。
四是创新城市管理手段。一是加强城乡规划的管理,完善信息体系建设,把管理的触角延伸、落实到街道、社区的每一个角落,做到全天候、不留死角、不留空档。我们济源的拆迁补偿标准是全省最高的,每户240平方米还有门面房。有这么高的补偿条件,再管理不好,再出现私搭乱建,就是对我们济源发展极大的不负责任和破坏。所以,我们要严格管理,依法进行。二是规划管理的强制性和规范性。对现行规划的意见和建议要通过正规的渠道反映给规委会,通过规委会研究最后决定是否修编。任何人不得私自干涉规划、更改规划。我们要本着对济源历史负责的态度去搞规划,因为对济源的城镇化来讲,今后五到十年是最关键的时期,这也是我们对规划管得很死的原因所在,请大家理解。现在我们在规划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规划观念不超前,这其实是最大的浪费,规划和设计的高标准是最大的节约,这个理念我们的干部一定要有;二是规划不坚持、随意乱改,规划如果变成了“豆腐”规划,济源未来的发展就没有前途,就是失去我们大气、秀气、灵气的城市特色;三是规划执行不力,规划不执行,是最大的渎职和不作为。我们把这个权力下放给规划局,规划局执行不了就交给法院,必要时和公安协作。针对这些问题,我希望在全市再开展一次大讨论,包括老干部在内,有关部门要做好安排。
四、压实责任,切实抓好工作落实 在今天的会上,九大片区都向市政府递交了目标责任书,一些责任单位和部分片区牵头领导也作了表态发言。希望大家保持这种好的精神状态,要有敢于担当的勇气和魄力,加强组织领导,周密安排部署,真正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一要明确责任、落实任务。市新型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全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综合协调工作。九大片区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我们都明确有具体的市级领导负责牵头,相关的责任领导要切实负起责任,敢抓敢管,一抓到底。各镇(街道)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责任主体,要进一步建立健全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抓好责任和任务的分解,抓紧研究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确保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各级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要加强调查研究和具体指导,重大问题亲自抓,主要工作亲自部署,重大任务亲自督促落实。
二要统筹推进、形成合力。现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有一种现象,产业集聚区与所在镇因为划村问题,在项目推进上有时还不协调、不合拍。出现这种情况,有体制上的原因,但是这个时候也是考验干部大局意识、党性意识强不强的关键时刻。推进任何一项工作,九大片区建设不仅仅是一个片区、一个镇(街道)、一个部门的事,需要各个部门,特别是国土、财政、住建、规划、水利、园林等相关部门的合力推进。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各级各部门要从全市发展大局出发,强化大局观念,严格按照城乡总体规划和工作台账要求开展各项工作,既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又要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三要加强督查、严格奖惩。市新型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市委市政府督查局要组织人员,定期对重点片区、承担重点任务的单位定期组织观摩,进行评比排名次。组织人大代表、老干部、网友代表,经常去看、提意见。对工作当中进度不力、责任履行不到位的人,随时调整、随时撤换,要形成在一线发现干部、在一线培养,并且从一线提拔干部的用人导向,以此来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工作积极性。
同志们,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提高城镇发展水平,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也是一个需要不断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希望通过这次会议,大家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任务,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全面加快我市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实现济源城乡面貌大变样,争取早日把济源建成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先行区和城乡一体化示范市!
吉林四平市委书记刘喜杰:科学推进四平特色城镇化
四平作为全省中部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新形势下科学推进城镇化,是摆在市县乡三级党委、政府面前的重大课题。经过深入调研,我们确立了突出内涵式城镇化的发展理念,纵深推进“一核三带”富民优先战略,以“提质加速、城乡一体”为目标,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提升产业支撑能力和城镇承载能力为重点,坚持三化统筹,促进城市和城镇协调推动,城镇和乡村共进互动,有步骤、分层次、有重点、高质量地推进四平特色城镇化。
探索构建四平特色城镇化体系,是全面推进城镇化、追求实效的有益实践。我们树立全域发展理念,按照吉林省中部城市群发展战略,围绕“南接北融”、区域一体化发展,进一步完善城乡发展专项规划,统筹城市建设、土地、产业、交通、农业等各项规划,形成以“一核”(四平梨树同城化)为中心,以县域中心城市为支撑,以“一核三带”节点镇为骨架,以新型社区为基点的城镇空间结构,构筑串点连线、连线成面、层次分明、分工互补的城镇体系。
遵循事物发展客观规律,总结典型经验,抓住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我们进一步明确了推进四平特色城镇化的科学路径。
一是采取托管、转让、出租、入股等形式,实现土地大规模流转,集约经营,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这是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基础;二是由村集体利用农业现代化手段集中经营农民流转的土地,实现收益最大化,让农民有固定收入。同时壮大村集体经济,既解决农民愿意离开土地再就业再创业的问题,又解决村集体没有凝聚力、感召力的问题。这是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核心;三是利用国家对土地“增减挂钩、占补平衡”的政策,引导城镇化建设主体(市县乡三级政府)实施经营城镇战略,将农民宅基地复垦,形成建设用地指标,进而使农民获取进城住宅,放大农民的财产性收益,实现农民住楼梦想,既解决农民愿意进城的问题,又解决城镇化建设主体增强自我造血功能的问题。这是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根本;四是通过实施“扩权强镇”政策,提高城镇建设能力,大力营造宜居的生态环境、宜业的政策环境和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环境,突出“宜居宜业宜游、生产生活生态”,引入高尚元素,提升城镇品位,以此增强城市对农村人口的吸引力,真正提高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准。同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和公共服务投入力度,既解决农民进城均等享受公共服务的问题,又解决城镇承载能力问题。这是推进城镇化进程的重点;五是产城融合,坚持用工业化的发展反哺农业现代化,促进城镇化。通过壮大县域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增强产业对城镇化的支撑能力,既解决农民可持续发展的就业问题,又解决提高城镇化率的经济支撑问题。这是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关键;六是强化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向城乡一体化方向发展,使进城的农民与城市居民共享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待遇,真正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这是推进城镇化进程的保证。
坚持规划引领、人本为先、差异发展、协调渐进、统筹可持续原则,是科学推进四平特色城镇化的必然选择。第一,坚持规划引领原则。规划的前瞻性决定着城镇化的方向,决定着城镇化的布局,决定着土地集约使用的效率,决定着经营城镇的效果,也决定着城镇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支撑能力。因此,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城镇产业规划势在必行。第二,坚持人本为先原则。城镇化说到底是“人的城镇化”,就是让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以后,能够均等地享受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第三,坚持差异发展原则。根据区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区域比较优势的差异,以及地域文化的不同,打造综合发展型、工业强镇型、商贸服务型、文化旅游型、资源开发型、市场辐射型、高效农业型等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形成功能完善、环境优美、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节点城镇群,使之成为新型城镇化的主要载体。推进城镇化,可以因地制宜地选择就地城镇化、就近城镇化、转移城镇化等不同方式。第四,坚持协调渐进原则。推进城镇化要先做足农业现代化功课,再做好工业化大文章,还要做实改革创新工作,夯实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基础,避免造空城和富裕农民变穷居民现象的发生。鼓励有条件、有基础的县城或乡镇先行先试,采取典型引领的方式,边推进边总结边提升再推广。第五,坚持统筹可持续原则。城镇化是一项长期的综合性较强的系统工程。在推进过程中,既要兼顾经济、社会、生态建设,又要统筹城乡居民利益分配,全面释放城镇化发展潜力和持久活力。要积极探索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新途径,探索村集体经济如何对农村人口医疗、养老等发挥保障作用;要加大教育投入,均衡整合城乡教育资源,坚持用知识提升人的全面发展;要结合区域比较优势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尤其是要发展壮大第三产业,增强财税实力,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提高可持续发展支撑能力,提高城镇吸纳和承载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