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甸县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情况汇报

时间:2019-05-12 03:24: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罗甸县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情况汇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罗甸县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情况汇报》。

第一篇:罗甸县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情况汇报

罗甸县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情况

一、建设情况

“十二五”以来,我局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可持续发展为主题,通过申报各级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等多渠道融资到408.5万元投入4个特色村寨的建设,相继建成各具特色的4个民族村寨门,完成民族特色村寨项目和建设规划、沫阳镇大井村陈列室建设、沫阳镇大井村民族文化表演场、沫阳镇大井村布依歌舞台、沫阳镇大井村文化游廊、沫阳镇大井村三江屯堡民族文化综合设施,龙坪镇板庚村文化游廊、沫阳镇高兰村民族陈列室、沫阳镇大井村特色民居包装、木引镇冗林村串户路硬化、沫阳镇大井村停车场、董当乡大井村竹苗基地、木引镇冗林村早春蔬菜种植基地、沫阳镇高兰村烤烟种植基地等21个项目建设。

二、取得的主要成绩

在组织实施民族村寨的发展建设中,我局始终以规划为引领,融合各种项目资金,重点以自然环境、自然遗迹、民族文化遗迹、村寨基础设施、民族文化广场、亚热带风光民俗旅游景点开发、民族节庆活动、特色饮食、传统服饰等民间传统文化为突破口,着力打造4个民族特色村寨。现以山、水、林、田、园、旅游名胜融为一体且富具罗甸特色的沫阳镇大井村、龙坪镇板庚村等自然生态旅游村寨已初具雏形。2011年以来,4个特色村寨实现乡村旅游收入总计达1.6亿元,有效带动4个民族村寨1133户5067少数民族人口脱贫致富奔小康。

三、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我县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现有了良好开端,但从总体来看尚处于起步阶段,保护和发展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工作中仍也呈现着不少问题。

一是群众在建设房屋过程中民族风格的住房日趋减少; 二是依托民族村寨自然风光与当地民族文化,发掘利用文化资源,开发文化产品,提升旅游文化品位,拓展服务项目上措施仍不够多;

三是投入严重不足,自身缺乏财力作支撑,前期的投入主要依靠项目资金及上级财政拨款,后期财力匮乏,多数需要保护的项目无财力保障;

四是对于民族非物质文化载体的民间艺人缺乏有效的保护、激励措施,民间艺人流失、消减较快;

五是缺少专业人才,缺乏对民间文艺队伍的包装提炼,表演水平不够高,民族文化开发的整体策划,民间文化开发不能同步推进。

四、下一步工作思路和目标

一是民族村寨建设更应突出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加强对历史文化的保护;

二是总体定位(观光式民族生态之旅)、包装和宣传,实现差异性发展;

三是加大民族村寨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力度,并在上级财政年度预算中确保一定的活动经费预算;

四是通过逐级申报和考评,等有效途径加快对民族非物质文化及传统民间艺人的保护与传承;

五是加大民间文艺队伍的包装提炼力度,融进所有附带旅游功能项目,实现民族文化、民间文化开发同步推进的目标。

第二篇:民族特色文化和旅游村寨建设情况汇报

荔波民族特色文化和旅游村寨建设

情况汇报

尊敬各位领导:

首先对州政协各位临到莅临荔波视察工作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感谢各位领导一直以来对荔波发展的关心和支持!荔波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民族风情浓郁,发展潜力巨大。近年来,游客量更是年创新高,成绩喜人。2011年,荔波共接待游客536.86万人次,同比增长56.44%,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2.91亿元,同比增长59.23%。现将荔波民族特色文化和旅游村寨建设情况汇报,如有不妥,请批评指正:

一、基本情况

荔波位于贵州南部,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总面积2431.8平方公里,辖6镇11乡,98个村(居)委会。人口17.28万元,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93%以上。荔波是一个多民族杂居县,世居在此的民族有布依族、水族、苗族、瑶族、侗、壮、毛南等十多个少数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散发着浓郁的民族风情。每个民族都拥有各具特色的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婚丧嫁娶习俗,样式独特的民居建筑,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别具情趣,形成了一道迷人的风景线。

二、民族特色文化和旅游村寨建设情况。

近年来,荔波县高度重视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和旅游村寨的建设,紧抓旅游发展契机,采取可行措施,切实推动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一是把系统科学整理和保护这些少数民族文化遗产资源,率先发起“水书抢救”工程,并延伸拓展对布依族、瑶族和苗族等民族文化的挖掘。二是依托樟江景区、茂兰旅游区,在玉屏、朝阳、瑶山、驾欧、永康、洞塘等乡镇大力发展“农家乐”接待,通过补助、对口帮扶等形式帮助“农家乐”经营户按乡村旅游配套建设要求,对住房、厕所、厨房等进行维修和改造,开展农户庭院美化、绿化、洁化、香化工作。通过环境整治和设施建设,使游客真正体会到“食有特色、住有条件、游有内容”。同时也给村民搭建了增收致富平台。三是重点打造瑶山民族村寨民族风情游。荔波瑶族风情古朴浓郁,历史文化灿烂,是最神秘、奇异、令人遐想,引人探索的古老民族,被称为“东方印地安人”,至今保存着大量远古遗风,长久以来,瑶山仅是扶贫开发的地方,没有形成与旅游文化开发相结合的发展模式,社会经济发展缓慢。近几年,国家和“瑶之韵”文化企业先后投资3000万元打造瑶山民族村,建成了瑶山新村、瑶族文化展示厅、瑶族风情展示园、瑶王府、标志性雕塑及寨门、旅服中心、旅游公厕、村景步道、石水景观、景区绿化、旅游标识标牌等。对瑶山小学实行搬迁,对村容村貌房屋立面进行全面改造,加强了排污系统和环境整治,同时开展农民素质培训,建立民族歌舞表演队,农民素质得到提高,旅游基础设施得到很大改善,2011年10月被批准为3A级景区。2012年5月1日正式接待游客,预计每年游客量可达10万人以上,市场前景可观。

三、取得的成效。

1、民族文化保护方面。积极编撰了《荔波苗族》、《荔波傩戏》等书籍,荔波县档案局被评为首批全国唯一的县重点古籍保护单位;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水书习俗》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打猎舞》、《矮人舞》、《猴鼓舞》、《民间陀螺竞技》进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积极推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着力打造民族体育品牌,陀螺运动等项目在全县迅速得到普及和推广,民族传统文化得到较好传承和发展。

2、乡村旅游发展方面。加大民族旅游村寨村寨基础设施的投入,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打造了瑶山民族村寨、“泰美乡居”旅游度假区、水扒、水甫等民族村寨,目前,接待能力已小有规模,有“农家乐”近350家,乡村旅舍60多家。2011年分别接待游客45000余人和26000余人,切实改善了农户自身居住环境,提高了生活水平。

3、文化产业发展方面。重点打造“水韵樟江”民族文化产业。《水韵樟江》实景演艺是我县深入挖掘本土民族文化内涵,全力打造,首个文化旅游产品。项目投资近2000万元,建成了近2000平方米的水岸看台和水上舞台,200平方米民族文化长廊,排水和消防以及灯光、音响、服装道具等配套设施,安装240平方米的大型背景电子屏幕,现已有120人的演职员队伍。该项目主要以山水实景舞台表演的形式,通过布、水、苗、瑶四个版块多维立体化的民族风情表演,结合现代化音乐,灯光和创意舞台,为广大游客呈现的一台少数民族文化盛宴,并通过与游客互动交流,让游客感受古朴、神秘、淳美的民俗民风和轻松欢快的荔波之旅。《水韵樟江》实景演艺已于今年“五一”试运营,计划通过市场运作,3至5年的持续打造,将该荔波文化旅游品牌推向全国和世界。

4、旅游培训方面。采取帮扶的形式,分期分批组织驾欧乡白岩村、瑶山乡拉柳、洞塘乡岜町和毕佐等布依寨农家乐经营户赴外地考察、学习,借鉴他人的优秀经验和做法,开阔眼界;此外,组织相关部门不定期对农家乐经营户进行指导、监督,帮助其不断发展、完善。

四、主要作法和经验

1、统一思想,形成共识。通过召开专题会议,认真贯彻落实国发2号和黔党发9号文件精神,部署文化支柱产业的各项工作,出台多项措施,统一了思想,形成了共识。

2、目标明确,高位推进。组织编写了《荔波县“十二五”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目标规划纲要》,制定了“生态立县、文化塑县、旅游强县”和建设国际化专业旅游城市、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文化先进县发展战略目标。突出了生态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旅游文化三大亮点,重点打造布依、水、瑶、苗四大民族文化品牌,建设文化旅游业、休闲度假业、民族展演业、康体娱乐业、工艺文化业五大产业。

3、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以项目为依托、以项目为支撑、以项目为载体,积极做好旅游文化项目的储备、推介、招商等工作。编制了瑶山瑶族文化展示园及村寨保护工程、水韵樟江、樟江民族文化娱乐城、荔波民族体育竞技场、荔波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培训基地等35个民族文化类项目;引资开发荔波古城项目、甲良古镇等项目。

4、挖掘和整理布依族、水族、瑶族、苗族等民族文化。积极申报1至2项国家级保护项目,争取申报水书为“世界记忆遗产名录”,塑造水书文化品牌;每年举办组织大型节庆活动,不断丰富传统民族节日节庆文化。重点对水利水族卯节、驾欧“六月六”布依歌节、瑶山瑶王宴节、瑶麓打猎舞节、佳荣跳苗节、阳凤斗牛节和县城樟江的龙舟节、洞塘的梅花节进行打造,力争推出一批具有民族文化魅力和地方民族特色的文化精品。

五、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1、引进龙头企业,打造旅游产业链

荔波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但项目欠开发,旅游产品少,没有形成产业链,制约了旅游发展。而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又缺乏龙头旅游企业的介入,因此,没有大项目带动荔波旅游大发展。为此,我县应大力开展旅游招商,积极引进实力雄厚的龙头旅游企业入驻荔波,大力发展民族旅游、乡村旅游、文化旅游、休闲度假游,多种方式的开发旅游产品,形成产业链条,突出文化旅游产品特色,同时开展喀斯特地质探险游,民族风情体验游、科考、山地体育运动、会展、节庆旅游、水上观光游乐,文化消费游,举办艺术节、美术、摄影展览等,丰富荔波旅游产品,扩大旅游消费,带动经济增长。

2、关注旅游文化企业

《水韵樟江》实景演艺建成并投放市场,是我县旅游文化市场的新生事物,也是旅游文化企业的大胆尝试,为我县文化生态旅游发展创新开了好头,但其市场运作必然有艰难的过渡。为此,希望政府和社会给予大力支持,扶持和鼓励企业做好产品,以产品宣传荔波,吸引游客,留住游客,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巩固已推出的旅游产品,使其发挥作用。

3、荔波旅游村寨缺乏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发展规划,现在主要是缺乏规划资金。

4、民族文化旅游专业人才匮乏。

二0一二年五月二十九日

第三篇:民族特色村寨调研报告

**县回族镇中原村同心民族特色村寨

调研报告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是国家惠及少数民族群众的一项惠民工程,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载体,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重要资源。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和发展工作,2009年以来,中央领导多次深入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视察指导工作,国务院办公厅、国家民委、财政部等有关部门先后出台了《少数民族事业“十二五”规划》、《关于做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家民委关于印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的通知》等文件,指导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提出“十二五”期间在全国重点保护和改造1000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县王范回族镇中原村入选“十二五”时期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名录。2012年7月2日,省委统战部确定**县为全省统一战线唯一的“同心”实践行动基地。行动始终将促进社会和谐作为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帮扶建设民族特色村寨正是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的重要载体。如何进一步推动全省统一战线“同心”实践行动帮扶措施的承接和落实,贯彻好《河南省关于实施少数民族村寨保护与发展的意见》的要求,县委统战部(县同心实践行动办公室)和县民族宗教事务局组成联合调研组,先后五次到回族镇中原村实地调研,走访群众,征求意见,认 真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下一步推动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的意见。

一、**县回族镇中原村同心民族特色村寨现状

(一)基本情况

王范回族镇1986年建镇,辖2个社区、3个行政村,总面积15平方公里,耕地2490亩,总人口3.8万人,其中回族4900人,是洛阳9县中唯一的少数民族乡镇。2013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完成16.2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68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400元。中原村地处回族镇西侧,距县城中心约3公里,是一个多民族交错聚居、和睦相处的民族村,全村2330口人,其中回族群众1103人,满族群众158口人。中原村交通便利,拥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具有建设民族特色村寨的天然优势。

(二)特色村寨建设进展情况

2012年全省统一战线“同心”实践行动启动以来,省市民委结合**实际,将分包联系点定为**县王范回族镇中原村。省市民委领导通过多次实地调研,确定了帮扶建设中原村同心民族特色村寨的一系列措施。先后实施了同心苑中原村民族文化广场、中原大道和民族风情餐饮街升级改造(一期)等3个项目。目前投资457万元实施穆斯林风情餐饮街升级改造(二期),沿街门面房续建二层,街道路灯、村标建设,村内道路铺筑、绿化,龙凤生态园道路硬化等5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通过两年来的建设,独具特色的回族民族村寨已具雏形。

(三)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原村主要的特色产业是民族餐饮业、畜牧养殖业和正在规划的旅游业,但由于缺乏资金和技术,这3个产业都还处于发展期,知名度不高,还没有形成民族品牌。

1、民族餐饮业规模小,管理水平不高。回族镇清真食品餐饮业,经过三十几年来的发展、积累,虽然有所提升发展,但仍然是以个体经营为主,经营场所狭小,环境卫生水平和服务能力还不高。仍处于低档次运行,停留在小商小贩的水准上,现在是急需提高、壮大、形成规模、打造品牌的关键时期。

2、没有充足的养殖基地。清真食品主要以牛、羊肉为主,回族镇位于县城西部,交通便利、人口聚居,其定位是**的商业中心,发展畜牧养殖缺少场地,目前回族镇仅有两家牛肉育肥厂和个体养羊户,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要,更谈不上供应成规模大的清真食品加工企业,加之小规模、低档次的养殖难以享受到畜牧部门的政策扶持,畜牧养殖业发展缓慢。

3、民族元素单一,区域特色不够明显。目前特色村寨建设的重点在于新建广场、道路等各类基础设施,对现有王范清真寺、中原清真寺的保护开发力度不够,对回族居住、文字、服饰、游艺等民族文化资源的挖掘力度不够,村寨民族特色不明显。

二、代表性民族特色村寨的启示

(一)宁夏永宁县纳家户回族村落 纳家户回族特色村寨坐落于宁夏永宁县,距今约有700多年的历史。纳家户村辖11个小组,现有1448户村民,4680人,其中回族人口占96.45%,有中华回族第一街,是中国最典型的回乡。其发展民族特色村寨的做法是:

1、发展特色经济。纳家户村充分发挥了回族的传统优势,在长期的摸索实践中,形成了一条清真特色产业链。尤其娃在屠宰、饮食等行业涌现出了一些在经验、技术、管理等方面都较为出色的私营企业。使得养殖业、屠宰业、贩运业、饮食业持续发展。

2、发展特色文化。体现在民间文化、文学、工艺美术、碑碣、旅游等几个方面的特特色文化。例如纳家户的《纳家桥头的毛头树》、和《狐狸的故事》等传说、故事都保留了下来。回族的农时、气象、健康等谚语都收录在《永中县民间故事》和《纳家户村志中》。回族的剪纸、雕刻均在村寨中所有体现。

3、融入特色民俗。安名、见面、称谓、待客、服饰、饮食、语住、卫生等方面的民俗依然存在于纳家户特色村寨。

(二)杭州桐庐畲族特色村寨

莪山畲族乡是杭州唯一少数民族乡,下辖7个民族村,7000余畲族常住人口,畲民人均纯收入13248元。该乡连续承办三界“杭州〃莪山〃三月三畲族文化节”,打造展示畲乡民俗文化的风情大戏;追溯并开展“稳凳”、“操杠”、“打尺寸”、“大链拳”等畲族特有的民间体育活动,恢复一批畲族传统体育项目;建设“山哈风情街”,推动“畲乡风情游”特色旅游线路,让游客领略畲乡独特的民族风情及自然景观。其做法荣获了杭州市2013统战工作创新奖。

(三)洛阳市栾川县满族风情村寨

栾川县满族风情村位于栾川县城关镇大南沟村,全村10个居民小组、500多户,2000多口人,满族群众占全村人口的40%,主要以谭氏、汤氏、万氏、谢氏、颜氏为主。近年来,栾川县充分利用生态优势、文化优势和地域优势,结合少数民族村寨建设实际,把特色村寨建设与产业经济发展有机结合,与改善少数民族群众的居住环境,提高生产生活水平结合起来,对少数民族民居进行统一设计和施工,通过文化展示、房舍加坡、墙体粉绘、门窗改造,增加民族文化符号,建设民族文化长廊等,对现有少数民族民居进行“穿衣戴帽”式改造,将院墙、墙头、门楼、窗户和临路外立面等进行仿古复原装饰和装修,不断丰富满族特色文化。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融入地区产业发展,引导少数民族聚居村走一村一业建设路子,成为“满族特色村寨”乡村游、特色游的一张新名片,形成了栾川县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新模式。目前,栾川大南沟村已发展“农家乐”35家,床位近1000张,其中满族群众开办“梨花山庄”、“菩提山庄”等“满家乐”21家,吸引周边各地大批游客前来观光休闲、避暑度假。2013年,该村接待游客近10万人次,旅游服务业收入比上年提高20%以上。

(四)几点有益的启示

1、注重发展特色产业。产业发展是村寨建设的经济基础,是提高村民生活水平的基本保障,费孝通先生曾经指出: “一个民族,不论大小,要发展繁荣就必须有一个坚定的经济基础;一个民族要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持其民族特色,就必须善于利用自己特有的优势来发展经济。”各地成功的民族特色村寨都有其特色的产业支撑,有生态旅游、农家乐、茶叶等不同产业,强化产业对民族特色村寨的支撑作用,实现经济与文化的协调发展。

2、注重文化民俗传承。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村寨建设的重心,是保持其特色的源泉,民族特色村寨的建筑风格、布局都要体现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民族民俗,让文化成为村寨旅游宣传的亮点,提升民族特色村寨的档次。

3、注重各方统筹协作。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各种原因,民族村寨的经济发展大都比较落后,自救能力差,其保护与发展不能离开政府在资金、项目、法律法规保障、舆论宣传等方面的支持和协调。也需要学者为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建议,拓展村民的思维,提高村民看待问题的水平。同时少数民族群众是特色村寨的主人,村寨的保护和发展是他们的责任和义务,关系到他们及其子孙后代的利益和幸福,调动村民自觉积极参与,并在特色村寨建设、保护与发展过程中扮演主要角色是非常必要的。

三、中原村同心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的建议

通过走访调研,结合省民委副主任王成高一行到**专题调研基层少数民族工作,对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提出的具体要求,联合调研组认为下一步,建议采取“三个结合”,推动民族特色村寨的建设。

(一)基础设施建设与餐饮行业管理相结合

目前回族镇中原村建设的重点在于基础设施,硬件先行是个硬道理,但不能忽视服务、宣传、管理等软件的提升,需要软硬兼施。例如回族镇中原村的“中原烩面、糊卜、酸牛肉”有一定的名气,已经成为**地方餐饮的一张名片。但在形成民族餐饮品牌上还存在着品种单

一、环境卫生差、服务档次低等问题,建议下一步借鉴洛阳市成立清真食品协会,制定《洛阳市清真食品协会章程》,实现党委、政府引导,行业自律的管理模式,适时成立**的协会组织,通过检查、抽查,评比出“清真餐饮品牌店”,在新闻媒体上宣传造势,树立典型、扩大影响,对品牌店实行动态管理,促使其提高饮食服务质量,促进当地餐饮业的发展。随后还可以鼓励品牌店出新菜、打造金牌菜、招牌菜,推出“回族精品系列”、“八珍玉食系列”等民族创意美食系列。同时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建议参照周口市举办“民族饮食文化节”的做法,举办洛阳的节会,或者可考虑将**民族饮食文化纳入河洛文化旅游节的一部分,促使其做大做强,形成品牌效应。

(二)项目资金扶持与发展政策倾斜相结合

省市民委投入资金383万元,支持**县回族镇等民族村镇建设。目前村庄面貌焕然一新,群众生活显著改善。但从深层次来看还存在着没有民族龙头企业、没有充足的牛羊养殖基地等问题。由于回族镇临近县城中心区,属商贸重镇。发展畜牧养殖业受到了土地缺乏、人口密集、距村庄较近与环保政策不符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制约。建议省市民委与财政、畜牧等有关部门协调,充分考虑回族镇人多地少的现状,适当放宽现有政策在出栏量、存栏量、牛(羊)舍面积等指标上的要求,对民族地区倾斜支持;或者建议省市民委按照“同心”实践行动帮扶模式“宜统则统,宜分则分”的原则,站位**全局选取其他适合牛羊养殖的地点扶持发展。另外国家有关部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民族贸易和民族特需商品生产的政策文件,洛阳生产清真食品的洛阳金香斋食品有限公司就属于全国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建议回族镇党委、政府认真研究这些政策,适时到有关企业调研学习,选好苗子,培育一到两家重点企业,力争能够成为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享受到贷款补贴等方面的政策扶持。

(三)现有资源提升与民族元素挖掘相结合

回族镇现有的主要民族元素有民族风情餐饮街、全县伊斯兰教最大的宗教活动场所王范清真寺、始建于清朝咸丰年间的中原清真寺,对于这些寺庙要注重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深化。按照陈爱巧的《村级经济:五种差异化发展取向》一文中指出的工业村、中心村、旅游村、生态新村、移民新村的发展路径,中原村地理位置优越,背面有生态良好的闯王坡,应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旅游,提高民族村寨的档次和旅游价值,按照《**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修编》中的指导意见,从绿化、公园式建设、休闲观光的角度出发,做好闯王坡生态公园项目建设。与规划的全省唯一的马店镇楼梯山森林狩猎场抱团发展,形成一条“县城—闯王坡生态公园—楼梯山森林狩猎场—西子湖生态旅游区”的商务度假旅游 线路。同时借鉴杭州畲族特色村寨建设中注重开展民族特有民间体育项目的有益做法,可逐步引导开展赶木球、爬木城、掷子等回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深度挖掘回族居住、文字、服饰、游艺等民族资源,不断整合增添民族文化元素,真正把中原村打造成为豫西地区重要的民族特色村寨。

参考资料

一、政策法规类:

1、《国家民委办公厅 财政部办公厅 关于做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民办(经济)发[2009]315号.2009-9-8.2、《国家民委关于印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的通知》,国家民委,2012-12-5.3、《少数民族事业“十二五”规划》,国务院办公厅,2012-7-12.二、著作类:

1、李尊杰.河南穆斯林生活指南[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1.2、国家民委经济发展司.“十二五”期间民族贸易和民族特需商品生产政策文件汇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3、《洛阳名优清真食品指南——清真美食汇总》

三、期刊类:

1、姜爱.湖北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经验解析[J].湖北社会科学,2012,09:196-198.2、石雯慧,李忠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发展研究综述[J].民族论坛,2013,02:60-63.3、段超,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思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5:20-24.4、石群勇,文化生态视域下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与保护研究——以湘西苗族特色民居为例[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1,03(02):120-124.5、房亚明,关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与发展的思考[J].农村财政与财务,2011,03:20-21.6、王洁,少数民族地区产业发展及相关扶持政策问题浅析[J].中国政府采购,2011,09:18-19.7、胡祥华,深入推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 [J].民族大家庭,2010,05:25-27.此次调研过程中得到了回族镇党委、人民政府,长水乡党委、人民政府、县畜牧局,县旅游局等有关部门和中原村干部群众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第四篇:民族特色文化和旅游村寨建设情况汇报

荔波民族特色文化和旅游村寨建设

情况汇报

尊敬各位领导:

首先对州政协各位临到莅临荔波视察工作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感谢各位领导一直以来对荔波发展的关心和支持!荔波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民族风情浓郁,发展潜力巨大。近年来,游客量更是年创新高,成绩喜人。2011年,荔波共接待游客536.86万人次,同比增长56.44%,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2.91亿元,同比增长59.23%。现将荔波民族特色文化和旅游村寨建设情况汇报,如有不妥,请批评指正:

一、基本情况

荔波位于贵州南部,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总面积2431.8平方公里,辖6镇11乡,98个村(居)委会。人口17.28万元,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93%以上。荔波是一个多民族杂居县,世居在此的民族有布依族、水族、苗族、瑶族、侗、壮、毛南等十多个少数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散发着浓郁的民族风情。每个民族都拥有各具特色的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婚丧嫁娶习俗,样式独特的民居建筑,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别具情趣,形成了一道迷人的风景线。

二、民族特色文化和旅游村寨建设情况。

近年来,荔波县高度重视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和旅游村

寨的建设,紧抓旅游发展契机,采取可行措施,切实推动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一是把系统科学整理和保护这些少数民族文化遗产资源,率先发起“水书抢救”工程,并延伸拓展对布依族、瑶族和苗族等民族文化的挖掘。二是依托樟江景区、茂兰旅游区,在玉屏、朝阳、瑶山、驾欧、永康、洞塘等乡镇大力发展“农家乐”接待,通过补助、对口帮扶等形式帮助“农家乐”经营户按乡村旅游配套建设要求,对住房、厕所、厨房等进行维修和改造,开展农户庭院美化、绿化、洁化、香化工作。通过环境整治和设施建设,使游客真正体会到“食有特色、住有条件、游有内容”。同时也给村民搭建了增收致富平台。三是重点打造瑶山民族村寨民族风情游。荔波瑶族风情古朴浓郁,历史文化灿烂,是最神秘、奇异、令人遐想,引人探索的古老民族,被称为“东方印地安人”,至今保存着大量远古遗风,长久以来,瑶山仅是扶贫开发的地方,没有形成与旅游文化开发相结合的发展模式,社会经济发展缓慢。近几年,国家和“瑶之韵”文化企业先后投资3000万元打造瑶山民族村,建成了瑶山新村、瑶族文化展示厅、瑶族风情展示园、瑶王府、标志性雕塑及寨门、旅服中心、旅游公厕、村景步道、石水景观、景区绿化、旅游标识标牌等。对瑶山小学实行搬迁,对村容村貌房屋立面进行全面改造,加强了排污系统和环境整治,同时开展农民素质培训,建立民族歌舞表演队,农民素质得到提高,旅游基础设施得到很大改善,2011年10月被批准为3A级景

区。2012年5月1日正式接待游客,预计每年游客量可达10万人以上,市场前景可观。

三、取得的成效。

1、民族文化保护方面。积极编撰了《荔波苗族》、《荔波傩戏》等书籍,荔波县档案局被评为首批全国唯一的县重点古籍保护单位;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水书习俗》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打猎舞》、《矮人舞》、《猴鼓舞》、《民间陀螺竞技》进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积极推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着力打造民族体育品牌,陀螺运动等项目在全县迅速得到普及和推广,民族传统文化得到较好传承和发展。

2、乡村旅游发展方面。加大民族旅游村寨村寨基础设施的投入,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打造了瑶山民族村寨、“泰美乡居”旅游度假区、水扒、水甫等民族村寨,目前,接待能力已小有规模,有“农家乐”近350家,乡村旅舍60多家。2011年分别接待游客45000余人和26000余人,切实改善了农户自身居住环境,提高了生活水平。

3、文化产业发展方面。重点打造“水韵樟江”民族文化产业。《水韵樟江》实景演艺是我县深入挖掘本土民族文化内涵,全力打造,首个文化旅游产品。项目投资近2000万元,建成了近2000平方米的水岸看台和水上舞台,200平方米民族文化长廊,排水和消防以及灯光、音响、服装道具等配套设施,安装240平方米的大型背景电子屏幕,现已有

120人的演职员队伍。该项目主要以山水实景舞台表演的形式,通过布、水、苗、瑶四个版块多维立体化的民族风情表演,结合现代化音乐,灯光和创意舞台,为广大游客呈现的一台少数民族文化盛宴,并通过与游客互动交流,让游客感受古朴、神秘、淳美的民俗民风和轻松欢快的荔波之旅。《水韵樟江》实景演艺已于今年“五一”试运营,计划通过市场运作,3至5年的持续打造,将该荔波文化旅游品牌推向全国和世界。

4、旅游培训方面。采取帮扶的形式,分期分批组织驾欧乡白岩村、瑶山乡拉柳、洞塘乡岜町和毕佐等布依寨农家乐经营户赴外地考察、学习,借鉴他人的优秀经验和做法,开阔眼界;此外,组织相关部门不定期对农家乐经营户进行指导、监督,帮助其不断发展、完善。

四、主要作法和经验

1、统一思想,形成共识。通过召开专题会议,认真贯彻落实国发2号和黔党发9号文件精神,部署文化支柱产业的各项工作,出台多项措施,统一了思想,形成了共识。

2、目标明确,高位推进。组织编写了《荔波县“十二五”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目标规划纲要》,制定了“生态立县、文化塑县、旅游强县”和建设国际化专业旅游城市、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文化先进县发展战略目标。突出了生态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旅游文化三大亮点,重点打造布依、水、瑶、苗四大民族文化品牌,建设文化旅游业、休闲

度假业、民族展演业、康体娱乐业、工艺文化业五大产业。

3、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以项目为依托、以项目为支撑、以项目为载体,积极做好旅游文化项目的储备、推介、招商等工作。编制了瑶山瑶族文化展示园及村寨保护工程、水韵樟江、樟江民族文化娱乐城、荔波民族体育竞技场、荔波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培训基地等35个民族文化类项目;引资开发荔波古城项目、甲良古镇等项目。

4、挖掘和整理布依族、水族、瑶族、苗族等民族文化。积极申报1至2项国家级保护项目,争取申报水书为“世界记忆遗产名录”,塑造水书文化品牌;每年举办组织大型节庆活动,不断丰富传统民族节日节庆文化。重点对水利水族卯节、驾欧“六月六”布依歌节、瑶山瑶王宴节、瑶麓打猎舞节、佳荣跳苗节、阳凤斗牛节和县城樟江的龙舟节、洞塘的梅花节进行打造,力争推出一批具有民族文化魅力和地方民族特色的文化精品。

五、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1、引进龙头企业,打造旅游产业链

荔波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但项目欠开发,旅游产品少,没有形成产业链,制约了旅游发展。而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又缺乏龙头旅游企业的介入,因此,没有大项目带动荔波旅游大发展。为此,我县应大力开展旅游招商,积极引进实力雄厚的龙头旅游企业入驻荔波,大力发展民族旅游、乡村旅游、文化旅游、休闲度假游,多种方式的开发旅游产

品,形成产业链条,突出文化旅游产品特色,同时开展喀斯特地质探险游,民族风情体验游、科考、山地体育运动、会展、节庆旅游、水上观光游乐,文化消费游,举办艺术节、美术、摄影展览等,丰富荔波旅游产品,扩大旅游消费,带动经济增长。

2、关注旅游文化企业

《水韵樟江》实景演艺建成并投放市场,是我县旅游文化市场的新生事物,也是旅游文化企业的大胆尝试,为我县文化生态旅游发展创新开了好头,但其市场运作必然有艰难的过渡。为此,希望政府和社会给予大力支持,扶持和鼓励企业做好产品,以产品宣传荔波,吸引游客,留住游客,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巩固已推出的旅游产品,使其发挥作用。

3、荔波旅游村寨缺乏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发展规划,现在主要是缺乏规划资金。

4、民族文化旅游专业人才匮乏。

二0一二年五月二十九日

第五篇: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规划

**镇**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建设与保护项目报告

项目名称: **镇**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与保护项目 申请单位: **县**镇人民政府 建设地点: **县**镇**村 负 责 人: ********* 联系方式: 0954-******* 建设期限: 两年(2014年、2015年)申报时间 2015年4月16日

**镇**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 与保护项目可行性论证报告

一、基本情况

(一)项目申报单位概况

**镇位于**县城东南15公里处,东北与城阳乡、白阳乡交界,南与平凉市寨河镇为邻,西依新集镇,行政区划面积166.5平方公里,平惠公路南北穿境而过,2014年人均纯收入6804元。2014年底,全镇总人口6163户23765人(指常住人口),其中回族6243人,占26.2%。全镇辖12个行政村,61个村民小组。**是块“红色”的土地。民主革命时期,党组织在此建立了**地下支部,设立了野王沟道、杏树湾、何家塬3个党小组。是宁夏全区性唯一坚持到解放的党支部,在宁夏的党史上闪耀着光芒。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在深化乡情认识的基础上,以“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社会和谐”为目标,发挥区位优势、产业优势、人文环境“三大优势”,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发展之路。先后获得全国生态乡镇、中国辣椒之乡、全区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区精神文明乡村等殊荣。特别是2013年以来,镇党委、政府以产业发展为突破口,整合支农惠农项目,因地制宜,统一规划,摸索总结出的“53211”农民增收模式,助推了全镇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项目概况 项目建设背景:

**县**镇位于宁南山区,属黄土高原丘陵旱作农业区,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农业在国民生产中占重要地位。2011年自治区党委、政府为改善人居环境,推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出台了移民搬迁政策,将区内最不适宜居住的群众按照生态、劳务两类方式搬迁到最适宜居住的地区,**镇**新村便是该镇移民搬迁安臵区。该村经过近两年建设完工。把**村建设成为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的村庄,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按照“规划建新、治旧图新、拆旧翻新、特色创新”的要求和“先易后难、一村一品、一村一特色”的原则,以村容整洁、道路硬化、排水畅通、美化亮化绿化为目标,配套完善水、电、路、排水、环卫、绿化等基础设施,全面加快村庄综合整治步伐,进一步改善农村居住条件和生态环境,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生活质量。生活垃圾统一收集、定点存放、及时清运,生活污水收集处理项目的实施,从建设之初就去除了环境污染的隐患,使美丽村庄环保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在良好的基础上建设发展,人居环境质量得到有效保障。

本项目实施后,可以使项目实施区**村村庄居住点308户1293人群众受益,在改善农村环保状况的同时,为农民增加收入和降低生产生活成本创造条件,提高农村环保综合整治对区域环保质量改善的贡献能力,创建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的美好生产生活,使广大移民真正实现“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

项目建设地点:**镇**村。项目投资规模及资金概算:

本项目总占地面积为220513.1m,总建筑面积为32661m,其中住宅建筑面积26241.6m,商业建筑面积1100m,幼儿园建筑面积1650m,敬老院建筑面积2170m,社区活动中心建筑面积1500m。居住户数308户,居住人口1293人,绿化面积79384.7m。该项目估算总投资7224.34万元。其中住房工程费用4949.85万元;围墙、大门、道路等基础设施费用为2099.15万元;其他费用为175.34万元。

二、项目发展规划及产业政策

(一)发展规划

**县地处宁南山区,属国家级贫困县。县内群众居住分散,人居环境脏、乱、差现象严重,属全区最不适宜居住重点地区。在全镇新建1个移民安臵区,把最不适宜居住的少数民族聚居村庄居住困难户搬迁到该民族村安臵区,该安臵区为全镇规模最大的安臵区。目前该安臵区基础建设、配套设备安装已逐步建设,并完成三分之一的工程建设,为将该村打造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民族村寨,该镇规划将居民住宅区建设成具有民族风情的住宅,在村中心新建文化广场一处,建筑既能体现民族特色,又能反映时代精神。

(二)产业政策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全局,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牢牢把握共同团结奋斗、共同发展繁荣的主题,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采取特殊政策措施,保障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国

2222

22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都要求,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2012年9月10日在《国务院关于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实验区规划的批复》中,明确提出加快发展旅游业,依托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资源,加强与周边地区的旅游合作,大力发展沙漠旅游、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和特色旅游,建成全县独具特色的旅游目的地。**、上王两村为**镇最主要的设施农业种植区,目前已建成高标准设施农业示范区2个,建成日光温室1500栋3500亩,这为居民点建设提供了产业支持。

三、项目效益

该项目的实施,可全面美化村容村貌,不但对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有积极的引导作用,而且对于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较好的宣传作用,为进一步提升该村品位,帮助村民提高发展经济、稳步增加收入的自信心具有积极作用。同时,通过实施该项目,不仅有利于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及发扬,促进乡村大发展。而且创造就业岗位,增加就业机会,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是重要的富民工程。

四、项目扶持环节和投资规模

(一)项目扶持环节

根据项目建设设计,项目扶持资金主要用于民居特色保护与改造。

(二)投资规模

该项目预算总投资为7224.34万元。其中住房工程费用4949.85万元;围墙、大门、道路等基础设施费用为2099.15万元;其他费用为175.34万元。资金来源为危房窑改造资金679.80万元,农户自筹1359.60万元,争取少数民族发展项目资金300万元,美丽乡村建设资金500万元,其余资金为**县财政补贴。

五、其他内容

(一)项目实施计划

该项目批复资金到位后分三期完成。

一期项目(2014年6月20日至9月30日)

1、完成勘测、规划、实施方案、可行性研究工作;

2、完成各项审批、勘探、设计、项目招投标工作并建成100户。

二期项目(2014年10月1日至2015年10月30日)修建农户住宅308户26241.6m²,其中少数民族发展项目每户补贴1万元,用于建设包含回族风情元素、伊斯兰风格围墙大门,总资金300万元。

三期项目(2015年9月1日至2016年3月15日)完成居民点道路硬化、文化广场、敬老院等配套设施建设。

(二)项目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明确职责。为确保该项目顺利实施,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形成工作合力,成立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具体组成人员如下: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民宗局,主要负责项目建设的总体协调和日常工作。办公室主任由兰正刚兼任,办公室副主任为胡晓香。工作人员从相关部门、**镇政府抽调。

2、积极配合,狠抓落实。各相关单位要按照实施方案要求,认真组织实施,加强与上级相关部门衔接沟通,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全力配合支持项目建设工作,确保该项目建设顺利完成。

3、完善制度,严格管理。项目建设办公室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对工作推进不力、推诿扯皮的单位和个人,将按照相关规定严肃处理。项目建设工作时间紧、任务重、涉及问题多,各责任单位要及时化解矛盾纠纷,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紧盯项目建设不放松,杜绝各类事故的发生,高标准完成该项目。

项目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成立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实行公开招投标制,公开办事程序,精心编制工程施工方案,切实加强项目管理。

(三)项目资金管理和使用

项目资金实行报帐管理,专户储存,专款专用,为保证项目顺利实施,实行国家扶持与自筹相结合,同步落实。

六、结论及建议

**新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项目紧扣党的民族政策,发挥本地区的人口、地理位臵优势,是对外宣传的“窗口”,也是我县加快民族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项目总体构思合理,投资适度,实施进度稳妥,社会效益明显。项目设计科学、定位清晰,按规划执行,必将为**县民族村寨建设与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建议尽快审核立项。

下载罗甸县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情况汇报word格式文档
下载罗甸县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情况汇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申请2012年民族特色村寨建设项目(范文大全)

    关于申请2012年民族特色村寨建设项目 经费补助的报告 县民宗局: 为扎实推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将民族特色村寨与旅游发展紧密结合,努力打造具有浓......

    石堰坪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经验汇报材料

    在全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发展座谈会上的发言 (2014年10月 日湖南 长沙) 大家好!首先,十分感谢本次活动的主办方能邀请我来参会,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管理者和保护者,我觉......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与传统文化保护研究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与传统文化保护研究 XXX [摘要]我国有56个少数民族,有着多元的民族文化。在各个少数民族聚居地,有很多民族特色很浓的少数民族村寨。其产业结构、民居样......

    淤泥乡麻郎垤村民族特色村寨汇报材料

    淤泥乡麻郎垤村特色民族村寨 汇报材料 麻郎垤村位于淤泥乡西部,距乡政府驻地3公里,总国土面积6平方公里,辖3个村民组,291户,821人,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800元,是淤泥乡唯一的一个......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调研报告(5篇)

    湾子村少数民族特色文化村寨调研报告根据毕署民宗通字[2011]46号文件要求,经局党组会议研究决定,由纳雍县民族和宗教事务局副局长李轶,工作员简泽民组成工作组到纳雍县猪场乡湾......

    关于黔南州民族特色文化和旅游村寨建设情况的视察报告范文

    关于黔南州民族特色文化 和旅游村寨建设情况的视察报告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国发2号、黔党发9号文件精神,充分发挥文化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作用,促进我州......

    打造民族文化的“大观园” 加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和建设

    打造民族文化的"大观园" 加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和建设 人民网 【观点】“加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和建设,对于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和推动民族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深受少数......

    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思考

    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思考 段 超  2013-02-28 14:48:22 来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武汉)2011年5期第20~24页 【作者简介】段超(1964—),男,土家族,湖北省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