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XX乡特色村寨建设汇报材料
XX乡特色村寨建设情况汇报
2012年XX乡麻郎垤村、岩博村特色村寨项目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省市各相关部门热心关心下,在全乡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推动了我乡“特色村寨”和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现就有关特色村寨项目建设及完成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做法:
(一)以民族村寨和“四在农家”建设为切入点,建设环境优美的民族特色村寨。从XX乡民族文化实际出发,以村寨环境治理和“四在农家”建设为重点,突出彝族民居特色,并与乡村旅游发展有机结合,坚持规划先行、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原则,在保护民族特色的同时,满足群众对现代生活的需求。
麻郎垤村“四在农家”建设:以“富在农家增收入”为基础,不断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积极组织参加乡党委政府开展的各项种养殖、创业等培训,增强农民致富能力;以“学在农家长智慧”为条件,不断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积极发展农村先进文化,增长农民智慧和致富本领。并挖掘、保护彝族传统优秀文化,使彝族传统优秀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以“乐在农家爽精神”为动力,不断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充分利用村文艺宣传队的积极作用,在现有体育设施和传统体育活动群众基础良好的有利条件下,组织各种表演和比赛活动,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以“美在农家展新
貌”为目标,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麻郎垤村“四在农家”创建工作涉及271户,328栋房屋。截止5月10日,全面完工的有25栋,全面启动的有120栋,准备启动的有93栋。
麻郎垤村路面硬化: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努力改善村民生活环境。创建特色民族村寨工作以来,麻郎垤村重点实施了以“五改三建一规范”(即:改路、改厕、改圈、改灶、改房,建休闲娱乐场、建宣传栏、建体育运动场,规范房前屋后杂物堆放)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建设,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投入资金100多万元硬化串户路22159平方米,其中硬化主干道2806米,人行便道3562米,庭院硬化12981平方米。
麻郎垤村民族博物馆建设:麻郎垤村民族博物馆建于麻郎垤村活动室内,总投资12万人民币,总建筑面积110平方米,旨在通过陈列展览,宣传本土文化,提升我乡少数民族的内涵。截止目前,馆内已收藏有彝族传统织布机、彝族毕冒精书、彝族服饰等100余件文物。
麻郎垤村民族风情园建设:该村地处鱼洞坝水库边沿,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着力打造首钢煤——钢——电一体化项目的后花园。重点扶持发展农家乐,彝族风情园等服务行业,壮大村级经济实体。麻郎垤村民族风情园由省设计院规划,已完成各种规划和选址,建筑面积为42021平方米,预计总投资113.4万元,拟建于鱼洞坝水库下游。
岩博村“四在农家”建设:按照“四在农家”建设要求进行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率推进。加大对微企优惠政策的宣传力度,积极做好境内创业青年和工商所的联系,帮助创业青年能够更清楚的了解到各项优惠政策;积极开展各种活动,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提高农民的道德修养;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努力改善村民居住环境,目前,“四在农家”村庄整治工作全面开展,全村315户,已完成170户,全面启动60户。
岩博村路面硬化:加强住房、水利、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110多万元硬化主干道12000米,人行便道5000米,全村路面硬化达到100%。
二、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证。成立XX乡特色村寨建设领导小组,其成员名单如下:
组长:
副组长:
成 员:
(二)合理规划,典型示范引路。因地制宜,对特色民族村寨进行准确定位、科学论证,根据自身特色,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思路,科学制订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发展规划,并严格按照规划进行保护与开发。
(三)关注特色民族村寨的民生问题
深入开展特色民族村寨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主义
新农村建设,努力实现民族工作的科学化和社会化发展,促进特色民族地区的发展,实现全乡各民族的共同进步,实现民族团结和开拓创新。认真做好特色民族村寨的农村合作医疗、民用煤供应、农村低保、危房改造、采煤沉陷区治理等各项工作。
三、我乡特色村寨建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少数民族村经济发展滞后,特色村寨建设资金短缺。近年来,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虽然得到较快发展,但受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农民自身素质等主客观因素影响,产业规模小、层次水平低,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难度大,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村集体经济薄弱,可支配收入少,村级组织无钱办事现象较为严重,用于“特色村寨”建设的资金更是严重缺乏。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加强领导,完善协调机制。当前,特色民族村寨建设,既是推动民族地区发展的现实需要,又有上级部门的重视和帮扶,面临加快建设的良好机遇。我们要加强对特色村寨工作的领导与协调,高度重视该项工作,将之纳入重要日程,明确任务,落实责任,确保特色村寨建设工作扎实开展并取得成效。
(二)整合资源,加大扶持力度。特色民族村寨建设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需要整合资源,形成帮扶合力。要把特色村寨建设与少数民族文化建设、与民族旅游经济开发等结合起来,以特色村寨建设为平台,以
“四在农家”建设为载体,统筹安排、积极推进,集中财力办大事,并充分调动干部群众建设特色村寨的积极性,共同努力推进我乡特色民族村寨建设。
(三)注重实效,促进全面发展。要结合特色民族村寨实际,立足长远,坚持特色村寨建设与产业经济发展有机结合,把特色村寨建设与旅游资源开发、当地传统优势种养业发展融为一体,打造特色品牌,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依托优势,努力培育有特色的主导产业,做大做强特色农业主导产业,促进产业经济发展,提高特色民族村寨农民收入,使特色村寨建设成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民心工程,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德政工程,造福少数民族群众的幸福工程。
XX乡人民政府
二〇一二年五月十四日
第二篇:特色村寨创建工作总结
开展特色旅游村寨创建 促进新平乡村旅游发展
近几年来,新平县旅游产业的发展,围绕花腰傣文化品牌,确立了“两山(哀牢山、磨盘山)一镇(戛洒镇)、两村(戛洒大槟榔园花腰傣民族文化生态村和漠沙大沐浴花腰傣民族文化生态村)一河(红河)”的发展思路,加大了自然生态、民族风情、农业观光等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力度,逐步探索出了一条以农村风貌、农业生态、农民生活、民俗文化、自然生态等为主题内容的乡村旅游发展路子,旅游业成为我县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兴产业,乡村旅游的发展积极促进了新平旅游产品的转型,有力推进了旅游产业发展,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我县开展创建活动情况
为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优化旅游环境,促进全县乡村旅游发展,2009年,县旅游产业改革发展领导小组以戛洒为试点,以建设“最美的乡村”为目标,在戛洒集镇范围内,以自然村为单位组织开展了乡村文化示范工程和花腰傣民族特色村寨创建活动。
花腰傣民族特色旅游村寨创建工作以戛洒镇为实施主体,主要在集镇周边10公里半径辐射范围内的花腰傣民族村寨开展,根据村组条件和基础,实施分步创建。县旅游局、文化局、建设局、县妇联四个部门按照职能对创建工作进行指导。以花腰傣民族文化传承展示、村庄特色民居规划建设、旅游接待规范、居家文明建设、参与旅游节庆活动、特色创新为创建工作内容。2009年内,旅游局多次牵头组织相关部门,深入旋涡、逛纳徕、平寨、新寨、大槟榔园、蔓里等村,在群众中开展创建工作的宣传发动,配合戛洒镇政府开展创建工作指导。在戛洒镇的积极努力和多部门的配合下,花腰傣民族特色旅游村寨创建工作初见成效。旋涡村和逛纳徕两个小组已基本具备游客住宿、餐饮、休闲、体验接待功能。其它村组在民族文化传承与展示、民族手工艺品制作、居家文明建设、群众思想观念的引导和转变方面也凸显出2009创建工作的成效。12月,相关部门人员组成创建工作考评小组,依据年初目标计划和各部门考评细则对试点村寨实施了考评。
在2009年戛洒试点的基础上,2010年修改完善了民族特色村寨创建方案,按照“一个目标、一条线路、三个板块”的旅游发展思路,以建设“一村一特”和“最美的乡村”为目标,扩大创建范围,力争用3年时间,以“生态优美、村容整洁、特色鲜明”为标准,以自然村为单位,扶持发展一批乡村旅游示范村,使一批村寨基本达到特色旅游村寨创建标准。
通过近二年以来创建工作的开展,花腰傣群众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参与旅游产业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明显增强,为实施乡村旅游开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互动发展,走以旅富农、以旅兴农的乡村旅游发展路子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目前,我县的戛洒大槟榔园村、漠沙曼线南薅村已被列为省级旅游特色村,戛洒曼理村、平寨村和漠沙大沐浴村、曼线南薅村纳入2010年开展民族特色旅游村寨创建活动的重点。
我县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共硬化路面8560平方米,种植各种树木8000余棵,栽植花卉20000余株,新建和改建房屋212间,改厕18间,购臵冰箱、彩电等家用电器252台件,累计投入资金达到1165万元,接待游客15万余人,旅游收入达1040万元。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和乡村旅游接待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目前我县有不同规模的农家乐饭店近20家,戛洒跃南村和漠沙大沐浴等村的7个乡村旅游经营户通过了玉溪市乡村旅游服务接待设施质量等级评定,其中,四星级接待户1家,三星级接待户5家,两星级接待户1家。戛洒旋涡村27户农户依托新农村发展政策,实现了整村推进乡村旅游建设;启组逛纳徕花腰傣民族风情园已完成28幢连体民居建设工程。
二、主要经验和做法
(一)提高认识,加强对民族特色旅游村寨创建的组织领导。
为开展好民族特色旅游村寨创建活动,旅游产业改革发展领导小组明确整个创建评比活动在县旅游产业改革发展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进行。戛洒镇、县直各培训指导责任单位要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落实分管领导和工作人员,制定相应的工作方案和考评细则,认真组织实施花腰傣特色旅游村寨创建评比活动。
此外,领导小组办公室多次带领相关工作人员深入村寨调研,把乡村旅游提档升级和花腰傣特色旅游村寨创建紧密结合,各有侧重开展工作。行业管理按照相关标准,提前介入,积极做好前期行业指导和工作培训。在乡村环境和卫生整治、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完善、花腰傣民族特色项目建设、发展“傣家乐”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思路和意见,要求“傣家乐”经营户下工夫做好民族民俗、农事活动、果蔬采摘体验,丰富民族特色食品和农村户外运动项目,力争做出名副其实的花腰傣民族特色,在总结推广戛洒跃南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经验和基础上,做好花腰傣特色旅游村寨创建工作。
(二)精心规划,突出民族特色旅游村寨创建的资源优势和特色。
我县旅游部门根据县委、县政府的旅游产业发展意见,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和文化特性、旅游市场的需求、规模和发展趋势、乡村旅游的布局、基础设施等方面的问题,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挥优势,认真研究民族特色旅游村寨创建发展布局,努力提升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和生命力。一是突出了乡村自然景观的优势,引导游客领略独特的田园风光、山水景观,开展具有特色的乡村生态旅游,满足游客旅游审美的需求。二是突出了乡村的传统文化优势,充分挖掘花腰傣的文化内涵,包装具有特色的传统乡土工艺,使游客在乡村旅游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历史知识和农业知识等,满足游客物质和精神享受的需求;三是突出了体现地方民族特色,在建筑、服饰、饮食、歌舞乃至旅游活动的设计等方面,尽可能体现出民族风貌、风情、习俗等特色,满足游客对跨区域文化差异的了解、感受和体验,增强乡村旅游的吸引力。根据以上规划思路,确立了以戛洒大槟榔园、曼理、平寨和漠沙大沐浴、南薅为重点,开展民族特色旅游村寨创建活动。
(三)突出特色,分类整理创建标准。
根据新平乡村旅游产品转型要求,新平重点在“特”字上下工夫,以经济发展为核心,以保护生态环境、发展乡村旅游、塑造浓郁民族文化特色为重点,全面建设“生态优美、村容整洁、特色鲜明”的民族特色村寨为总体目标,弘扬生态理念和民族文化,按照星级分类,把标准整理成容易理解、便于把握的文本,印发到村(组),村(组)可根据基础条件创建目标,确定需要集中财力、人力、物力主要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完善哪些创建指标,力争创建工作做到点、做到位。创建工作以戛洒镇为主,旅游、文化、建设、国土、交通、妇联、共青团等部门和社团根据创建工作需要做好指导、服务和支持工作,制定工作计划和考评细则并实施创建指导工作。
(四)规范服务,努力营造文明和谐的民族特色旅游村寨环境。
我县乡村旅游突出了农民的主体地位,在市场的引导和现实的教育下,积极培养农民的市场经济意识和服务顾客的文明意识。一是建立健全规范的旅游接待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和配套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提高民族特色旅游村寨的综合服务质量和水平。二是规范农户家庭的接待服务标准,从接待设施、接待条件、卫生状况和接待能力等多个方面进行规范,并且进行了乡村旅游星级评定,目前,我县有7家“农家乐”被玉溪市命名为乡村旅游级星接待单位,其中四星级1家、三星级5家、两星级1家。三是切实加强乡村环境整治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努力营造整洁的村容村貌,良好的乡风文明氛围,促进乡村精神文明的建设。四是努力加强人才培训。先后邀请各类专业老师及有实践经验的高星级酒店老师,举办了三期乡村旅游服务培训班,从规范服务礼仪,提高服务技能等方面,对270多人进行了培训,其中220人取得了旅游从业人员上岗资格证书。
(五)深入指导,创建“傣家乐”乡村旅游经营模式。县旅游产业领导小组在对哀牢山〃红河谷民族风情旅游线的民族村寨发展乡村旅游进行了调研后,选定了田园风光优美、民族文化风情独特、群众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积极性高涨的戛洒镇曼里小组,进村入户,带领农户一起动手用花腰傣手工艺品和生活农具等对房屋进行了内装饰,指导农户从乡村的“土”文化上来打造,营造乡村生活气息,凸显生态、民族的乡村特色,体现花腰傣餐饮风味,实地创建出一个“傣家乐”旅游经营模式,为下一步创建更多、更规范、更具特色的“傣家乐”树立了典范。
(六)考察学习,提升新平乡村旅游经营管理水平。为进一步开拓视野、创新理念,全面提高我县旅游行业整体管理水平,加快我县旅游景区开发和乡村旅游的发展步伐,县旅游局和县旅游行业协会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法,先后两次带领相关旅游经营户外出考察学习。2010年5月20日至22日,实地考察了玉溪市灵秀镇、易门县馨苑、通海县里山和三杯杯、华宁县的华溪等四星级和三星级农家乐。2010年9月16日至21日组织赴厦门、武夷山学习考察。通过考察学习各经营户深受启发、触动较大,开拓了视野、思维,深切感受到与旅游成熟地区相比自身存在的差距和不足,同时也看到了我县旅游发展的优势和机遇,对今后新平县旅游行业发展树立了信心,对于打造我县自己的品牌和自身的特色有了信心。
通过集中学习考察,为经营户搭建起了相互沟通和交流学习的机会,相互增进了解,增进友谊,增进合作。
三、取得的成效 开展民族特色旅游村寨创建,发展乡村旅游,不仅丰富了游览内容,还为新平农村脱贫致富开辟了新的途径,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信息沟通和文化交流,增强了群众的发展意识,推动了当地和经济社会发展。
(一)发展农家游有助于促进农民增收和就业。通过外地的经验和我们自身发展的实践表明,创建民族特色旅游村寨可以达到“开发一方景区、繁荣一方经济、致富一方百姓”的良好效益。农户把农产品转变为旅游商品,将大大增加了农民收入。经过对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经营的农户进行摸底调查,大部分家庭人均纯收入在6000元以上,远远高于全县3288元的人均纯收入水平。从我县农业生产和旅游发展现状看,当旅游旺季来临之际,正是我县农业生产农闲之时。农民放下手中的农活,敞开农院,广纳全国各地游客,从事旅游服务,将农业生产和旅游经营活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做到旅游服务和农村生产农两不误,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不仅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还增加了农民收入。
(二)优化了农村环境,改变了农村整体面貌。自2006年启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在乡村旅游规划范围内的有35个村民小组,占全县111个新农村建设试点的31.5%,累计整合新农村建设、整村扶贫、异地搬迁、民居抗震减灾、旅游扶持等项目资金2000多万元参与乡村旅游开发,修建了进村道路,整治了村容村貌,兴建了水电设施,整修了农家庭院,畜禽分离,使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彻底改变了过去“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粪草随处堆,畜禽满街跑”的状况。戛洒南蚌村启祖村民小组投入了850多万元开发“农家乐”旅游项目,并创新乡村旅游的发展经营管理模式,实行统一管理、集中经营,促进乡村旅游向规模化、规范化方向发展,为乡村旅游提档升级打下了良好基础。
(三)有利于降低农业经营风险。开展民族特色旅游村寨创建强调的是充分利用乡村地域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众多的无形资产(如传统文化、生活习俗)具有投资少、效益高、回收快等特征,相对于其它产业发展更具有比较优势,市场风险也相对较小。农户只需将自家庭院加以硬化、绿化、美化、改水、改厕,并且购臵一批厨房餐具,经过必要的标准和服务规范学习培训,服从旅游行业管理,便可挂牌对外营业。旅游旺季时接待游客,淡季时自用,不仅增强了我县旅游的接待能力,还培养了农民良好的生活习惯。此外,农民的鸡、鱼、肉、蛋、蔬菜等农副产品和手工艺品还可以就地得以消费,减少流通环节成本,增加农民收益。
(四)可以促进非农产业结构的调整。旅游业的发展需要众多部门和行业的支持和配合才能顺利进行。反过来又可以带动许多部门和产业的发展。开展民族特色旅游村寨创建无疑可带动农村交通运输、餐饮服务、文化娱乐以及其他农副产品和民族工艺品等行业的发展,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服务产业发展薄弱的方面。
(五)农户与游客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促进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开展民族特色旅游村寨创建活动将吸引大批城市人来农村感受自然、体验生活,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农民转变观念。同时,农民足不出户就实现了产、供、销一体化,种、养、加工一条龙,吃、住、娱、购多种经营,农民不再将离乡进城作为感受现代生活的唯一途径,而是就地可以享受城市带来的文明成果,有利于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同时,乡村旅游为农村带来了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拓展了农民视野,转变了农民思想观念,改变了农民生活习惯,净化了农村社会风气。农户通过硬化、绿化、美化庭院及改厨、改水、改厕和改造居住条件,从而对于改善乡村的社区环境、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农村城镇化都将起到十分有利的推动作用。
(六)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旅游业每直接增加一个就业机会,能带动相关的5个就业机会,乘数效应是相当明显的。我们新平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开展民族特色旅游村寨创建活动,有很明显的季节性,农村劳动力可以合理安排劳作与服务,增加更多的收益。
(七)可以更加有效的保护挖掘民族文化,为旅游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源泉。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失去了民族的传统文化,就是失去了民族的灵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花腰傣一些古老的习俗、文化,已被越来越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汉化,抢救和挖掘民族文化已成为我们当前的重要任务之一。当然,保护民族文化,关键是要创新。创新是事物延续的源泉。如果一个民族的文化从形式到内容几十年不变,再好的文化也会被淘汰。因此,开展民族特色旅游村寨创建,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挖掘改造和提炼,创造出具有民族特色又富时代特征的文化,以此凝聚民族力量,弘扬民族精神,才能更加有效的保护挖掘民族文化,为旅游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源泉。
(八)可以有效聚集人气,有力的促进小城镇的发展。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现代人的旅游已不再是简单的吃喝玩乐,旅游者由最初的寻求特、新、奇、异等刺激,越来越注重对文化的追寻和探求。地方传统民风、民俗、历史风情是地域旅游文化的根,是形成景区特色的基础,民族特色旅游村寨的创建越来越适合现代人旅游的需求,将吸引更多游客进入新平,进入民族特色旅游村寨,为有效聚集人气,促进小城镇的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带动作用。
总之,就我县作为一个农业大县来讲,发展乡村旅游,开展民族特色旅游村寨创建有许多好处。从产业发展的长期目标来看,为了延伸产业链条,使旅游产业真正成为强县富民的支柱产业,所以我门应结合县情、地情,围绕旅游市场发展需求,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积极创建民族特色村寨。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我县的民族特色旅游村寨创建得到了上级党委政府和省市主管部门的支持帮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旅游开发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导致了产品策划、包装上不了规模、档次,旅游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旅游产业也难以实现提质增效的目标。二是人才匮乏,尤其是经营管理人才奇缺,乡村旅游经营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三是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比较差,旅游线路和产品促销范围还叫窄,与周边县区的互通互联有待加强,资源优势还没有真正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四是在民族特色旅游村寨的创建中各村的民族文化传承表现形式单一,没有形成各自独有的特色。
二〇一一年三月九日
第三篇:特色民族文华村寨1
特色民族文华村寨调研
民族特色村寨是指历史悠久、布局协调、建筑典型、传统习俗保存完整、民族风情浓郁、具有显著民族特色或者具有历史文化传统和生态自然景观、民间传统艺术或者工艺独具特色的村寨,也是我国乡村旅游的重要形式。
凤冈县永安镇龙山村寒坝山组坐落于距离龙山村约2公里的半山腰上,村容整洁,民风淳朴。村民以水稻、烤烟等经济作物为主要产业,民族文化气息浓厚,其中以民族特色碉楼、四合院为亮点,但因年代久远,现保较为存完好的碉楼仅有一座,和村民世代居住的四合院和谐并存,距今大约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主要存在的问题:
1、长期以来,龙山村寒坝山组道路路面狭窄、弯道多、地质条件差,交通运行能力低,严重阻碍了地方的交通发展;其它相关基础设施的不完善等,制约着民族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2、农田水利设施滞后,绝大部分沟渠由于资金困难,部分地段受水力冲刷较为严重,经常发生渗漏和塌方,且沟线长、维修和管护难度大,致使水沟不能正常供水,导致部分水田变成了旱地,影响了粮食增产。
3、村寨长期饮用不卫生水,不利于群众的身心健康。项目区内人畜半数长期饮用的水都是未经处理的沟水,由于沟水水质达不到饮用标准,致使痢疾、伤寒的人数增加,并容易传染,导致因病返贫现象严重。
4、由于居住的地理环境较为恶劣,加之少数民族群众卫生习惯的落后,村寨内多数住户家庭建设简陋,没有卫生厕和卫生厨,人畜不分院,影响家庭卫生及身体健康,村内卫生条件较差。近几年由于生态恶化,生存条件日益严峻。通过农村三改工程建设的实施,可从根本上改变村民落后的卫生习惯,提高文明卫生程度,同时促进森林保护,改善村民居住、生产环境。
5、劳动者科技文化水平低,产业结构单一,发展缓慢。由于受历史原因的影响,群众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科技意识差。加之乡内长期以种水稻为主,产业结构单一,导致乡经济发展缓慢,在加强农业科技进程,提高村民科技意识的基础上,不断深化产业结构结构调整,引进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充分利用发展养殖,促进种植烤烟、蚕桑等经济作物,增加农民收入,形成新的支柱产业。
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是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财富。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各民族创造了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各民族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增强了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不断丰富和发展着中华文化的内涵,提高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和向心力。各民族都为中华文化的发展进步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第四篇:学校特色建设汇报材料
西区第四小学学校特色建设汇报材料
一、学校发展的背景分析
1、学校概况。西区第四小学位于大亚湾西区塘布村,创建于1947年,校园占地面积745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3384平方米。现有专用课室6个,教学辅助功能室6间。现有专任教师10人,7个教学班(包括学前班),学生390人。
2、学校的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一是学生逐年增加,班额过大;二是学校教师严重缺编,师资力量较薄弱,学校管理制度不完善,教育教学理念,方法较为落后;三是生源大多是流动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存在不稳定性,学习的动机不明确,家长大多比较放任,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较大的影响;四是现代化教学设施老化严重;五是学校的文化特色不鲜明。
3、学校办学优势。学校有一支爱岗敬业、勤奋工作、团结合作、乐于奉献的教职工队伍,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基础。
二、学校特色建设发展基本思路
学校定位:通过“田园教育,绿色成长”特色建设,为新农村孩子建造发展的精神家园,培养快乐生活、勇于探索的梦想少年。培养“有梦想,会探究;能生存,会合作”新农村娃,实现生态育人、素质育人、眼界育人。以“田园教育” 1
理念,促进新农村优质教育均衡发展,努力打造一所特色鲜明的新农村优质学校。
办学理念:良好习惯
美好人生
办学目标:建特色学校、塑新型教师、育健全人才
三、学校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学校管理
依靠全体教职员工,不断健全完善学校管理制度,突出“服务意识”,以服务教育教学为宗旨,重视精细化管理,激发全体教师的学校主人翁精神,齐心协力创建和谐校园。
(二)办学条件完善
1、校舍改造
(1)对学校进行整体绿化美化,使校园到处都能洋溢着浓郁的田园文化氛围。
(2)整体创设校园文化艺术设施,使学生随时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环境文化
新校建成后,结合学校养成教育的主题,做好学校校园文化建设
教室文化:具有班级特色的班牌、寄语牌、班训、班风、班级特长等教室文化;
墙廊文化:具有学校特色的楼梯、走廊、围墙、栏杆、宣传窗等艺术设计;
网络文化:展示学校特色、宣传学校形象的学校网站、吸引家长社会关注;
3、行为文化
(1)课堂行为文化:展示课堂教学风采,规范课堂教学行为,形成富有学校特色的课堂行为准则。
(2)教师行为文化:通过责任教育、创先争优等方式提升教师道德素质,形成教师个人修养特质;通过校本培训、组内研修等模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形成教师教学艺术特质。
(3)学生行为文化:搭建校园社会实践、兴趣爱好引领、体艺特长培养等平台提高学生创新意识、技能水平;凭借田园育人的生活习惯养成教育、书香校园活动、阳光体育、规范学生行为。
(三)德育工作
总体目标:推进学生阅读习惯、劳动习惯、体育运动习惯、不扔能捡的习惯、主动大声打招呼的习惯。五大习惯养成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学校综合实践课的优势,以“田园育人”为总主题,设置各年级的小活动主题,强化养成教育,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养成教育逐渐形成学校特色。
实施措施:(1)切实重视晨会课、班队课的教育作用,制定完善的制度,保证教育质量。
(2)开设《礼仪》课程,对学生进行晓之以理的内化教育,大多数学生能做到文明礼貌、尊师守纪
(3)抓好少先队大队(中队)活动,建立相应的活动制度,保证大队(中队)活动正常化,真正使队员在大队(中队)活动中有乐趣,增才干。健全大队工作机制,成立各种部门,对小干部进行培养,使之能独立工作。
(4)把学校“五大习惯”养成教育活动落到实处,并有机地深入到家庭、社会,开展父母孩子同养成活动。
(5)以“绿色田园”为主题,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践的能力,以绿色植物种植为主题,各自在综合实践教师的带领下,开辟各班的综合实践基地。让爱劳动成为习惯。
(6)开展“好书天天读,好诗日日诵”活动。可以写心得、记笔记、写“博客”,坚持读书笔记的展评活动。
(四)师资队伍
总体目标:
通过不断加强师德教风建设、教学业务学习和校本培训等形式,突出“成长意识”,按照“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勤于钻研、乐于奉献”的要求,不断提高教师的政治思想觉悟、职业道德素养和专业化水平,造就一支学习型、智慧型、科研型、复合型、具有良好团队合作精神的教师队伍。
(五)教学工作
1、建章立制,依法治教
建立健全的教学管理体制。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副校长主管教学,教导处实施教科管理,教研组落实教学任务,建立健全的教学管理体制。
2、推进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学校要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推进课程改革,树立全新的质量观和人才观,以课程改革为抓手,推进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
(1)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开足开齐课程,结合农村学校的特点,以“田园育人”为主题,积极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期制订学校活动计划,加强活动过程管理、落实活动评价管理,保证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质量。
(2)树立新的育人目标、探索科学的教和学的方法。树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实现教师角色转换,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探索符合素质教育要求与新课程改革理念相一致的教学方式。倡导有意义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可持续发展的学习方式。
(3)开展书香校园活动,培养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能力。
(4)搭建课外活动平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树立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的理念,积极搭建课外活动平台,给
学生创造锻炼的机会、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积极组织师生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校园文化氛围,不断提高校园文化品位。
(5)建立促进教师,学生发展的评价机制。一是制订学生发展性评价方案,树立评价不是为了甄别和选拔,主要为了促进学生发展的理念。关注学生发展的全面性,处理好三维目标之关系;关注学生发展的阶段性,不同年龄,不同学段有所侧重;关注评价主体多元化,采取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同学评价和家长评价,在互动评价中求发展;评价方式多样化、贴星星互赏评价、喜报互动评价、表扬信激励评价和档案袋评价。
二是完善“教师考核评价表”,体现评价的全面性,即职业道德、学科知识水平、教学能力、文化素养、参与共事能力,计划与反思能力。致力于对教师课堂教学发展性评价,着眼于教师课堂教学水平和教研水平的提高。
(六)教科研工作
突出“科研意识”,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方向,发挥教科研为学校发展服务,为教师专业成长服务的功能。成立教科研领导小组、课题研究小组,健全学校教科研工作制度,培养一支教科研骨干教师队伍。以实施新课程改革为突破口,以追求“有效教学”为主线,认真开展课题研究,突出方法和过程,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
第五篇:专业建设特色汇报材料
高唐县职业教育中心
专业建设特色汇报材料
根据学校自身专业资源,结合当地时风集团机械加工行业的优势,专业发展的前景及其辐射带动面,学校紧紧围绕机电技术应用、数控技术应用专业进行示范专业的建设。学校首先指派1名副校长,直接督促这两个专业的示范专业建设,并聘请了5名机电、数控专业的高级工程师对学校专业建设进行指导,学校抽掉10多名专业骨干教师进行外出培训和到企业培训,充实壮大专业师资队伍。这两个专业实用性较强,我校均以校企合作为切入点,注重专业建设与企业的深度融通,对接职业岗位和职业标准,形成了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专业课程均为项目课程,一门课程对应一个职业工种。同时学校加大这两个专业实习实训设备的投入,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基地建设的基本理念是构建生产性的实训车间,为生产性的项目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支撑。其中全力以赴努力把这两个专业做大做强。其中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开设于1995年9月,2003年8月被认定为山东省教学改革试点专业,该专业现有在校生1112人。为当地企业培养了大批机电实用技术人才,我县大多数企业的技术骨干都是我校毕业生。此外,数控技术及应用专业申报了国家级地方特色专业。于2007年1月被认定为山东省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并被列入了省级
十、百、千试点专业建设。目前该专业在校生456人。学校为此专业配备了加工中心、数控铣床、数控车床等55台套设备和50工位仿真室,建筑面积2053平方米,能同时满足100人实习。学校还以该专业为带动,建立了以数控设备为主的校办工厂,走出了专业理论学习、实习实训和实际生产相结合的产教结合模式。该专业同时承担了为企业培养培训数控技术人员的任务,三年来共培训数控专业技术工人300多名。
根据我县中小企业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急需大量的现代会计人才,于1999年9月,开设了会计专业,专业建设之初,学校聘请我县7位有名的高级会计师来校上课,并对本专业教师进行一拖二的指导,另外邀请山东省财经学院的专家做专业建设指导,从而使该专业迅速成长。此专业于2007年8月被认定为山东省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在校生165人。学生除了学习点钞、电算化等本专业基本技能外,还可以学习收银、网上营销等相近专业的操作技能。学校建立的财会模拟室、收银训练室,能同时满足100人实践实训。
近几年学校正结合本地种植业大力发展的时机,在涉农专业上加大投入,聘请专家,走向田间、走向农村,尝试一种植根于田间地头的新的专业建设模式,力争尽快把种植专业建成全省的示范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