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罗甸城镇建设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目录
一、罗甸地域与城镇化建设现状....................................................3
(一)罗甸城镇化发展的现状........................................................3
(二)罗甸城镇规划和发展趋势..................................................16
二、城镇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4
(一)居住环境质量差....................................................................4
(二)城镇道路混乱........................................................................5
(三)市政公用设施欠缺................................................................5
(四)城镇功能分区划分不清........................................................5
三、罗甸县城建设问题的对策......................................................12
(一)优化环境质量......................................................................12
(二)加强城镇道路建设与规划..................................................13
(三)完善市政公用设施..............................................................14
(四)强化城镇分区功能,加快城镇化建设..............................14
文章已阅。存在以下问题:1.字数不足,不得少于6000字。2.结构不合理,还是应该有引言,直接就“一”开始分析,不好;文章还缺参考文献,参考文献不得少于5篇。3.文章标题与内容有差距,似改为“罗甸县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更贴切。4.文字较粗糙。5.分析不够到位,(如二:存在的问题及三
(三))等。请尽速修改。
修改部分:
罗甸县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内容摘要]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推动下,罗甸县城镇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规划不合理,民房乱修乱建。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趋势相矛盾,环境保护等一系列问题。本文着重分析了罗甸城镇化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及其对策。[关键词]城镇化建设 产业结构 经济发展 小城镇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是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战略,是实现农村城镇化、农村工业化的必由之路,是实现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突破口,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农民增收新的经济增长点。由此,小城镇建设的发展与快慢,直接折射出一个地方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罗甸县的小城镇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与自身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相比,与其它周边的县发展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与现代化小城镇的建设要求相差甚远。.要实现新城镇化建设的宏伟目标,首先要以统筹城乡管理为宗旨,树立倒计时观念,高标准、高起点规划城镇建设,将城镇建设纳入财政预算,每年拿出数百万元资金改善城市设施,力争在近几年内规范城镇主干道,完善城镇基础设施,提升城市品牌。与此同时,针对罗甸城镇建设不规范现状为突破口,认真找出存在的问题,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实施,逐步向现代化小城镇建设迈进。
一、罗甸地域与城镇化建设现状
(一)罗甸城镇化发展的现状
目前建成和改造了罗斛大道、商业街、斛兴路、政府路、建设路、环城路、跃进路、河滨大道、解放路、信邦大道、兴华路、明珠街等城市道路共计24.6公里;已建成了早菜交易市场、城 3 中、城西等三个市场;修建了河滨路文化长廊,大圆盘、商业街隔离带绿化,斛兴路彩虹灯时光隧道,主干道的路灯、河滨路石拱桥、政府花园等。河滨路、商业街等路段的绿化体现了南亚热带风光,成为罗甸的一道城市风景线;建成体育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水上娱乐中心、罗甸弘波湾游乐中心;开发了龙兴商城、金斛家园小区、山水华庭、腾龙欣苑、新河苑小区以及教师新村等商住小区,提高了城市品位,改善了人居环境。城镇建设的快速发展,给我县招商引资创造了优越的投资环境,拉动了建材、商业、饮食业、装饰业、服装业、运输业、城市交通等行业的发展和繁荣,2008年底,罗甸县城镇化水平达到了24.31%,县城人口达4.7万人。
二、城镇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罗甸目前小城镇建设比改革开放前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告别了过去狭窄的泥土街道和土木结构的茅草房。修建的斛兴、商业街、河宾路、环城路等宽敞大道以及机关办公大楼和漂亮的私人住宅建筑勾勒出小城镇一副美丽的画面。但仍与发达地区有很大的差距,现状问题依然突出,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居住环境质量差
罗甸县城民房修建布局不合理,盲目建设,缺乏统一规划,使得建筑密度大、混乱、容积率低、缺少相应的绿化土地浪费严重。缺少相应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配套设施,居民住房周边环 4 境差基本没有供居民休闲娱乐的公共绿地。
(二)城镇道路混乱
道路系统不完善,且道路路幅窄小,除新建的几条道路以外,其余道路路面质量较差,由于旧城区无停车场,车辆乱停乱占道路现象严重,使已经狭窄的道路经 常阻塞。
(三)市政公用设施欠缺
市政公用设施不配套,排水设施不完善,无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环卫设备简陋。公共设施不配套,商业金融服务业处于落后状态,除蔬菜批发市场外,再无其它专业市场,摆摊设点都是沿街分布,既影响交通,又影响市容,商业环境很差,此外,镇内现状文化、体育、娱乐设施均缺项较多
(四)城镇功能分区划分不清
工业用地过小,工业门类单一,制约了县城经济的发展;罗甸工业用地规划较为不合理,工业用地较少制约了工业的发展和投资的引进制约了我县经济的发展。是城市布局零散,功能分区不明确,用地结构不合理管理粗放,缺乏强有力的法制规范和规划指导罗甸县城内部分区不明确,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和离散性特征状布局色彩较浓,沿公路而设的市场、沿途乱设摊点,阻碍交通,对罗甸县的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别是特别是罗甸县城两个水泥厂的建设穿插于居民区之间,距离县城较 5近噪声和粉尘污染较大给居民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也妨碍了企业本身的生产经营活动。
(五)小城镇建设质量、管理水平不高,社会化服务水平低。主要表现在:(1)不少小城镇基础设施薄弱,缺乏相应的水、电、路、气和卫等配套设施。基础设施和共设施建设明显滞后于当地经济发展,生产、生活区混杂,道路、商贸区混杂,镇容镇貌改观不大。(2)不重视城镇建设详细规划,不重视特色设计。许多小城镇的街景规划设计、重要地段和要建筑物规划设计与小城镇总体规划设计不相协调,显得孤单而缺乏灵气,风格品味不高。(3)开发建设方式落后。许多小城镇仍以分散零星建设为主,综合开发率低,整体环境差。(4)普遍缺乏一支过得硬的小城镇“物业管理”队伍。小城镇管理人员不足、待遇差、素质低、缺手段;小城镇综合治理能力弱,生态建设和境保护工作滞后,“脏、乱、差”现象未得到根本治理。(5)由于城镇规模小,金融、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服务水平低,生产要素市场发育不足,使小城镇在人才、项目引进,产品技术更新,产业升级等方面受到很大的限制,影响城镇功能的提高。
(六)科学合理的投资机制尚未形成。
资金问题一直是困扰小城镇发展的大问题。从扬州来看,小城镇建设的投融资机制虽然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特点,但总的来说,还没有走出一条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筹措小城镇建设资金的道 路,乡镇政府投资仍然占较大比重,尤其在小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更是如此。在目前不少乡镇的财政还属“吃饭财政”的情况下,乡镇政府建设小城镇筹措资金主要采取“以地生财”、“集资建镇和资建镇”三种办法。“以地生财”这种办法在当前土地宏观调控、以人为本的大环境下将越来越行不通。“集资建镇”也是小城镇筹集资金的主要做法之一,问题是这种“集资建镇”实际上有不少是变相的乱收费、乱摊派,比如向落户小城镇的农户收取基础设施配套费,向建筑施工单位收取建筑配套费等。企业主、老百姓,乃至地方干部对此颇有意见。第三种办法是“借资建镇(包括施工单位垫资开发)”,这种办法可能一时能解决暂时的困难,但发生的债务在偿还和解方面缺乏手段。(七)对重点中心镇建设,缺乏必要的强有力扶持措施。
2000年,罗甸筛选确定了13个重点中心镇,它们是坪镇、沫阳镇、边阳镇、逢亭镇、罗悃镇、茂井镇、红水河镇、大亭乡、懂架乡、木引乡、纳坪乡、罗幕乡、懂王乡。这几年,这些重点中心镇总体发展势头良好,投入较大,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理应享受上级政府的“特殊照顾”,催生其更大更强。然而,上级政府在这些重点小城镇建设上没有专项资金投入,没有贴息贷款扶持,没有单独建设用地指标,没有特殊的税费返还比例;它们和它小城镇一样,交的税费一分不少,申批事项一项不漏,享受不到特殊的优惠政策。
(八)行政区划与城镇发展不相适应。目前建制镇主要按行政区域设置,造成城镇空间布局不合理,重复投资、重复建设;不少城镇镇区无法达到最低的人口规模,要素集聚能力差,造成基础设施建设的浪费。由于行政区划的不合理,造成建制镇和点中心镇设置与布局不合理现象十分明显,这种情况不仅在县域范围内存在,在县市、区域间也有这种情况。行政区划的不合理,严重制约着城镇的发展和能的提高,也制约着生产要素集聚和域经济的发展。(九)相关配套改革滞后。
主要表现在:(1)城镇行政管理体制不适应。小城镇存在着“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现象,一些问题条上“管得着,看不见”,而块上“看得见,却管不了”,协调解决比较困难。另一方面,城镇政府自身存在着严重的政企不分、政事不分,导致行政效率不高。(2)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仍未打破。比如对小城镇的财政投入、信贷支持、劳动就业、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不能享受与城市一样的待遇,缺少保障措施。(3)农业税费减免配套政策和地使用制度创新滞后,致使离开农业的农民“弃土”动力不足,工作在镇上、生活在农村的“两栖”现象较为普遍。(4)国家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限制了小城镇的外延扩张,不少小城镇缺乏应对策施。
二、罗甸小城镇建设的发展对策
(一)高度重视对小城镇规划体系的修编完善工作。规划是小城镇建设的龙头。小城镇发展要以人为本、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必须高度重视对小城镇规划体系的修编完善工作。各乡镇的城镇体系规划,县里要全面综合考虑,不应受各乡镇行政区域的限制。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要随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乡镇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及发展战略的调整而应及时加以完善,不能始终停留在几年前业已编制的规划上。在小城镇总体规划修编完善的基础上,要突出抓好各功能小区的详细规划以及交通、供排水、供电、通讯、环保等公用基础设施的专业规划工作。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及设计,充分体现出小城镇建设的地方风格和色。县建设、规划部门要对小城镇规划体系的修编完善工作加强指导,实行规划招投标市场化运作,建立专家库,提供技术支撑和力支持,确保规划修编质量。有了科学的规划及规划体系以后,各乡镇、各有关部门都必须不折不扣地按规划实施,确保规划的严肃性。
(二)对小城镇要进行重新分类、准确定位。
小城镇建设,重点是建设那些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城关镇和点中心镇。目前罗甸有26个乡镇,13个集镇(即坪镇、沫阳镇、边阳镇、逢亭镇、罗悃镇、茂井镇、红水河镇、大亭乡、懂架乡、木引乡、纳坪乡、罗幕乡、懂王乡)以集镇建设为中心,精心策划集镇市场,打破行政区域的限制,按照区位优势、规模、经济实力和起的作用等要素,重新对26个乡镇进行分类,可分为以三层次:第一个层次是7个镇 集市场为重点中心镇;第二个层次是一般建制镇;第三个层次是没有集市的乡村,提高建设和理水平高、非农产业比较发达、吸收劳动力能力强、对区域经济带动作用明显、城镇功能比较强等方面的优势,理应成为今后小城镇建设的重点。
在对小城镇进行重新分类、明确重点的基础上,依托乡镇特点,明确发展定位,分类定向发展。将基础建设投资向条件好、潜力大的小城镇转移,重点建设城关镇和点中心镇,构建工业带动型、商贸流通型、旅游拉动型、资源开发型等各具特色的小城镇,使各个小城镇的特色风貌充分彰显出来。
(三)改革城镇行政管理体制,适当扩大小城镇政府管理权限。
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的原则和“小政府、大服务”的目标要求,建立职能明确、结构合理、廉洁高效的小城镇管理体制。根据城镇发展的需要,赋予城镇尤其是城关镇和点中心镇在计划、规划、工商和镇建设管理等方面的部分必要管理权限,解决“看得见,管不着”的问题。加强小城镇管理队伍建设,搞好对小城镇管理人员的培训与考核。同时要加大以集中治理“脏、乱、差”为重点的小城镇创卫力度,使所有小城镇能在二、三年内通过省、市卫生镇的考核验收。按照分税制原则在城关镇和点中心镇建立新型的财政分配关系,从财政体制上为小城镇发展建设提供充足的调控资金。
10(四)制定和善有利于小城镇健康发展的土地制度和会保障制度。
这是当前小城镇发展最紧迫的问题。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一方面要从保护耕地出发,制定农村非农用地规划,小城镇发展要尽量少占耕地。对城镇发展确实需要占用耕地的,要从动态平衡出发,给予保证。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农民进入小城镇后原有承包地和基地的流转制度,明确土地流转的途径和理方法。允许小城镇规划区内的集体土地使用权采取作价入股、出让、转让等方式参与小城镇的开发。与此同时,要建立起有利于农民成为永久性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使他们“进得来,留得住”,无后顾之忧。
(五)加大投融资体制改革,构建多渠道筹措小城镇建设资金的机制。
要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更多地发挥民间投资的作用,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导向,国家、集体、个人和间资本共同投资建设的多元化投资机制。一是鼓励一部分先富裕起来的农民带资进镇,买房建房、兴办企业、务工经商;二是以优惠政策吸引外地客商参与小城镇建设、兴办企业;三是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动员单位、企业和人投资建设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共设施;四是在小城镇征收的城市建设维护费应全额返还乡镇用于小城镇建设;五是盘活存量资产、以项目为载体实行股份合作方式直接融资;六是争取上级政府给予财政投入或财政贴息贷款扶 持等。
(六)发展特色经济,培育支柱产业。
小城镇建设最根本的是要发展特色经济、培育支柱产业,否则,小城镇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出现“空城”。因此,在建设小城镇的同时,必须把发展特色经济、培育支柱产业摆到突出的位置。发展特色经济,培育支柱产业,必须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和件,围绕建设工业带动型、商贸流通型、旅游拉动型、资源开发型等各具特色的小城镇,来确定产业发展的重点和立主导产业。农业资源优势强、经济实力弱的小城镇,应确定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个体手工业和村服务业为重点。把发展特色经济同建设特色城镇结合起来,把建设农业产业化同培育支柱产业结合起来,通过培育一、二个产业和个龙头企业,建立起小城镇发展的支柱产业优势。有了具有特色的支柱产业,小城镇的发展才具有充足的活力和劲。
(
三、罗甸县城建设问题的对策
(一)优化环境质量
针对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首先要立足于发展前景,坚持发展方向,促使小城镇建设打开新局面,我民房应建设严格规划和审批。凡二层及二层以上的农房,必须使用省、市、县(市、12 区)设计的通用设计图集,民房建设二层及二层以上的必须具有经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设计的施工图,民房建设要坚持适用、经济、安全、美观的原则,具有本地民居风格和特色。城市公共设施的内容和规模应根据城市发展的阶段目标、总体布局和建设时序分别在规划管理单元中落实。通过规划管理单元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明确相关设施的建设规模和位置。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应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时投入使用。针对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要把握全局、预测未来、系统规划,道路设施:包括人均道路面积,人均停车面积,路网密度,路网负荷度,要树立城市道路交通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观念和原则是一切工作的指针,对于交通管理者和交通参与者是同样重要的。每一名成员都必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规划、建设、日常管理和日常交通活动都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既满足了交通需要,又为人类的永恒发展提供了空间,真正实现整个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
(二)加强城镇道路建设与规划
针对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是强化城镇功能的一项基础性工程,也是城镇建设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前提。罗甸县城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瓶颈”制约相当严重,如果对所有社区、街道建设统一标准,同步建设,有限的资金根本无法填补城镇建设的资金缺口。对此,应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区分三类不同情况进行重点建设。一是将中心城镇列入城市建设 范围,实行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综合开发,彻底改变过去那种零敲碎打搞建设的方式。二是抓好龙坪镇的建设,坚持以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为中心,突出人性化与人本化的城镇建设理念,大力实施“蓝天、碧水、绿地”和“美化、净化、亮化”工程,因地制宜,设计开发出具有时代气息和地方民族特色的现代城镇,建设适合市民生活休闲的小绿地、小公园和更具亲和力的居住社区,逐步形成“一街一色一景,一路一树一花,四季常青,三季有花”的城镇绿化景观,创建优美、舒适、安静、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生态城镇。每个镇区应建设一处以上体现地方特色和现代风格的标志性建筑。
(三)完善市政公用设施
针对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在沿河两岸新建农房必须考虑排水排污设施,建房户必须修建生活污水净化处理池,严禁人畜粪便直接排入河道。
(四)强化城镇分区功能,加快城镇化建设
针对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要坚持“引业进城,以业兴镇”。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吸引和鼓励先富起来的农民到小城镇落户、办厂、经商,为小城镇积累建设资金。“以产业化促进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城镇化”、“项目带动,城镇带动,开放带动”是罗甸县委、县政府研究确定的重大战略举措。实践证明,这是一条符合商洛实际的有效之举、特色之路。因此,发展罗甸城镇必须首先做大做强区域特色产业,以经济大发展促进小县城的大发 展,做到以特色兴产业、赢市场、增活力,努力实现兴一各县,繁荣一方经济,转移一批农村富余劳动力,致富一方群众。首先,应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药业,发挥地域优势,突出抓好“信邦制药、上隆茶、蔬菜、柑橘、挤橙、畜牧”。各重点镇应当因地制宜,立足本地资源和市场条件,选准自己的主导产业和拳头产品,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支柱产业和名牌优质产品。还有食品佳肴,要把边阳镇乔灰豆腐、罗甸布依族的荷叶粑、罗甸布依族的狗蹦肠、沫阳董当乡的黄豆鸡等,努力加大支柱产业的生产规模,加快生产基地建设,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其次,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兴办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条,推进产业化经营。第三,围绕当地特色产业,在有条件的城镇建设和培育具有较大集散作用的各类农产品专业或批发市场,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第四,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不断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推进经济结构升级优化。通过建立工业小区、商贸小区或组建种植、养殖公司,发展乡镇企业,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积极引导农民跳出田园搞生产、走出家园搞经营,使相当一部分农民摆脱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而从事农副产品加工业、流通业、运输业以及建筑业和餐饮服务业等,引导从传统农业生产的劳动力逐渐向二、三产业转移,促进二、三产业不断发展壮大。要改革小城镇的政策环境,降低农民进城门槛。农民在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农民转化为市民,政府应提供各种方便。在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在农民入城户籍管理、就业、购买 住宅、子女入学等方面应一视同仁;积极制定和完善投资政策,制止“三乱”,为小城镇创造良好的建设与经营环境。
在实际建设中,要紧紧围绕《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实行对外招商、公开招标建设制,将基础设施,公益设施、道路设施、绿化工程等配套设施建设项目,与主片房屋建设搭配,向外统一实行招、拍、挂制度,对旧城改造,新城扩建等进行统筹规划,连片建设。要本着“以人为本”理念,针对龙滩库区移民户和特困职工等弱势群体,辟地划片,拟建移民小区和经济实用住宅区,以重点解决无土安置,自谋职业的龙滩电站淹没区移民和下岗、贫困的特困职工。选择交通便利、地势平坦的商贸集散区、工业集中区的边阳镇和有旅游开发前景的沫阳镇为规划建设重点,结合红水河码头,在小城镇建设上形成“三足鼎立”局势。与此同时,重抓城市街道“卫生与秩序”管理,进一步整治市容环境卫生,清理乱摆摊设点,乱占道行为。科学布局县城街道主干线和居民住宅小区建设规范模式,打造罗甸城镇建设成为具有地方特色和别具风格的现代化都市。
(二)罗甸城镇规划和发展趋势
1992年4月由贵州省贵阳市星火设计院,编制商业街详细规划和街景立面图,93年编制罗斛大道控制性详细规划和街景立面图,并向人大汇报,1994年编制河滨大道和龙港巷控制性 详细规划,以上详细规划基本执行。1998年修编县城总体规划为湖滨城市。1999年6月由深圳市龙港规划建筑设计院对政府路和河滨路进行详细规划,政府路靠近教育局、民中宿舍为文化长廊。2001年5月由黔南州规划设计院姚泉等人编制以下规划,2001年5月编制县城近期规划,2005年8月编制移民新村6.5公里县城详细规划,2006年编制城东片区1.28公里详细规划,2004年10月编制莲花小区5.23公里详细规划,2006年6月又编制县城近期规划,2006年8月编制1.69平方公里西南片区详细规划,2006年12月编制县城果园小区详细规划,面积为5.17公顷,2006年12月编制幸福小区详细规划,面积为9.72公里。以上详细规划未执行。随着罗甸县风景名胜资源的开发,以及龙滩电站的建成,罗甸县域东南部将形成近百平方公里的大水面,有利于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必将成为新的支柱产业,第三产业将得到全面的发展,增加的第三产业职工数按占二、三产业职工数的65%考虑,人口规模按带眷比法进行预测。借助移民搬迁这个“东风”,罗甸县城将大量拥入茂#、罗悃、红水河等乡镇移民的迁入。移民的搬迁,进一步完善了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扩大了城镇化规模。通过组织移民外迁有土安置,不仅盘活了县内剩余、闲置的4000余亩土地,更为企业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发展空间。要盘活土地资产,实现土地使用的市场化。此外,还要坚持“引业进城,以业兴镇”。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吸引和鼓励先富起来的农民到小城镇落户、办厂、经商,为小城镇积累建设 资金。放宽小城镇的优惠政策,降低农民进城门槛。把农民转化为市民,加之政府应提供必要的宽松政策,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在农民入城户籍、就业、购买住宅、子女入学等方面与现有城镇人员同等对待。积极制定和完善投资政策,制止“三乱”,为小城镇创造良好的建设与经营环境。与此同时把罗甸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和龙滩库区建成后形成的高源千岛湖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挖掘旅游潜在的典型亮点:一是紧紧抓住具有南亚热带特色的大小井风景区,那里岩溶坍塌千姿百态,明河暗流优美如画,堪与法国南部的伏克留兹泉媲美,被中外专家誉为“中国的伏克留兹泉”、“东方洞穴博物馆”;二是世界地质考察经典圣地——三叠纪大贵州滩(板庚滩),“它是世界上罕见的中生代和古生代碳酸盐沉积典型区,像这样丰富多彩的地层,在当今绝无仅有”,它比位于墨西哥湾号称研究现代碳酸盐岩的巴哈马滩更具研究价值;三是美丽的罗苏河谷风光和神奇的大亭九十九个堡;此外,还有独具地域特色的少数民族风情;鬼斧神工、浑然天成的红水河奇石等等。山、水、石、洞、林等 景观充分体现了罗甸山水险、峻、奇、美、幽的特点。这些完全具备世界地质公园的“风水宝地”,就已经得到专家的肯定,并预言“大贵州滩的研究在几年内将与黄果树瀑布一样闻名于世。这些一系列的景点,有着得天独厚自然优势,再加上当地民风、民俗的渲染,以及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合理布局配套设施,利用多种媒体进行宣传,在国家重点工程龙滩电站的映衬下,罗甸这块神奇的土 地,将会呈现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喀斯特旅游胜地与现代化湖滨城为一体的新型城镇!
第二篇:城镇园林建设的现状与发展趋势01
城镇园林建设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摘要:园林建设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商、周时代,但是,目前我国的园林建设对比国外的园林建设还是有所不足,本文主要陈述了我国城镇的园林建设现状及存在的不足,并同时对城镇园林建设的未来发展趋势提出了几个有建议性的看法。
关键词:园林建设;以人为本;现状与发展
一、园林建设 1.1园林建设的概念
园林建设是指在人类生存的环境和其他地方所进行的绿化、景观建设和对景观资源的保护、利用,旨在为人类提供优美的生活环境。1.2园林建设内容
园林建设的内容包括公园、园林设计、建筑,以及古迹景点的绿化、住宅和公共建筑环境的绿化、道路的绿化、广场和河畔的绿化、滨湖的绿化、沿海地区的绿化等。1.3园林建设的效益
园林建设可以改善人类的生活环境,从而使人类的身心健康得到有益地发展,其主要效益有:第一,生态效益,如绿化所用的树木通过“光合作用”可以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及其他有害气体,同时产生大量的氧气,使空气得到净化;第二,社会效益,如居住区的绿化可以改善居民的生存环境,同时可以怡养人的身心,假如发生地震,居民区的绿化地则可以成为居民的疏散和避难场所;第三,经济效益,如古迹景点的绿化可以更加吸引游客的眼光,增加客流量,使当地的经济得到发展。
二、城镇园林建设的现状与发展 2.1我国城镇园林建设的现状
讲到我国城镇的园林建设,先给大家举一个实例,宁夏石嘴山市的园林建设,目前,石嘴山市共新建的公共绿地有五十八公顷,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百分之二十二,人均公共绿地达到7.6平方米,其中大武口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8%,人均公共绿地达13平方米,初步形成了点、线、面相结合的园林体系。
目前,我国正在加快各地方的城市化发展,城市中,日建高楼,月辟新厦,越来越多的绿色空间被挤占,商业服务、运输和通讯设施蜂涌而起,加上各行各业的占地、乱搭乱盖的现象,极大程度的破坏了自然生态,存在于城市的生物物种已经是非常稀少了,因此,园林建设的重要性就更加突出了。
最近这几年,我国的园林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有了发展,但其规划水平还是处在一个较低水平的状态,主要是受到经济发展速度慢、体制功能不齐全、思想观念保守等因素的影响。对与城市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场所绿地、公园绿地和单位绿地的规划,一直沿用着旧有园林绿地的框架。2.2我国城镇园林建设的发展趋势
根据我国的国情,我国城镇园林建设的发展趋势应以简洁流畅的曲线为主,讲究大效果,强调开放性和外向性,与城市景观相互协调并融为一体,强调抽象性和寓意性,求神似而不求形似,以便达到园林建设改善人类生活环境,健康人类身心的目的,具体方向如下:
2.2.1园林建设应围绕经济发展进行,与经济发展相匹配
只有良好的城市环境才能够吸引外资,外资的引入才能有利于城镇更好的发展。过去石嘴山市不注重园林建设,很多投资商到石嘴山市考察之后,由于对当地的环境不满意,都没有在石嘴山市落户,后来经过政府的大力改造,石嘴山市的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也因此吸引了很多外商入户,使得石嘴山市的经济实力有了很大的提升,同时也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
2.2.2园林建设应围绕十七大精神,以和谐为主题,充分利用资源
园林建设的和谐就应该做到以保护环境为主,以园林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自然”结合为目标,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达到园林建设是改善环境、保护自然风光、怡人身心的目的,而不能为了园林建设就对自然环境大肆破坏。2.2.3园林建设应以改善生态环境为根本
引用温家宝总理的一句话“城市绿化的首要任务是改善生态环境”。园林建设是使城镇生态环境改善的一个重要手段,城镇环境的好与差跟园林建设的规模和质量是密切相关的,而城镇环境代表着城镇的长久利益,是城镇经济发展的前提,因此,园林建设应该以改善生态环境为根本目的。
2.2.4园林建设应以体现以人为本为原则
园林建设是一项有双重效益的行业建设,包括物质上和精神上的文明建设。“以人为本”的园林建设符合了我国城市化和人口老龄化的国情,是国情的需要,同时,“以人为本”的园林建设在其功能上将会得到更加充分和全面的发挥。2.2.5园林建设应宁小勿大
园林建设的建筑跟大自然相比,无论是在体量上还是在构成上,其所占的比重是很小的,其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在一个城镇中,如果用大规模的园林建设来占据城镇本已有限的空间,那么不但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反而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强调,园林建设应该是小而精,而不是大而全。结束语
园林建设可以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健康人的身心,同时也是促进城镇经济发展所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只要有目的、有规划的进行城镇园林建设,就会给城镇的发展带来意想不到的作用。
第三篇:城镇园林建设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1.前言
1.1行业概述
园林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运用艺术手段和工程技术,通过改造地形、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一般来讲,园林包括庭园、宅园、小游园、花园、公园、植物园、动物园等,随着园林学科的发展,还包括森林公园、广场、绿道、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或国家公园的游览区以及休养胜地等。
作为东方园林的主要代表者,中国园林发展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博大精深,历史悠久【1】,本着“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造园思想,在园林布局中将建筑、山水、植物融为一体,把自然美与人工美相结合,是自然山水式园林的突出代表。
从古至今,园林作为一个人工的生态系统,除了发挥其传统的美化环境和提供休憩场所的作用外,还在改善生态环境,减低自然灾害,维护生物多样性和保护自然与文化遗产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整体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人居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近年来国家大力建设园林化城市的带动,城市园林已经成为一门新兴的环境产业。在国家法律、法规的调控下,城市园林与经济发展形成了相互促进、互为基础的态势,也从中显示着古老园林的崭新魅力。在绿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城市绿地系统的结构组成发生了巨大变化。
早在2008年园林界就一致认为,建设城市大园林是今后园林绿化的必由之路。还有专家强调,城市园林绿化要“生态”与“文态”建设并重。我国当代城市园林是建设园林式的区域、城市或者国家,实现大地景观规划。其实质是园林与建筑及城市设施的融合,即将园林的规划建设放到城市的范围去考虑,即建设生态化园林。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需求的不断提高,园林也必然适应新的需要,建设生态园林,将是园林行业发展的趋势【2】。
我国园林行业的技术标准规范与国际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缺乏内容全面的行业统一标准和规范。我国对园林研究和应用的方位比较窄,还没有形成科技与行业发展的良性循环。对“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研究不够,并且我国尚未实行市民参与的政策,所以在设计要求上存在许多缺陷。在植物运用上,新优品种缺
乏,在材料运用上,新材料、新产品开发不足。1.2 行业法制及技术标准体系起步较晚且不完善
1.2.1 城镇园林标准评价体系不完善,结构不合理,协调性较弱
我国园林行业法制标准化工作起步较晚,从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制定风景园林技术标准,早期的标准主要有:1991年,建设部修订发布了《城市园林绿化行业技术标准体系表》,列出百余项拟编制的技术标准,已颁布《公园设计规范》、《城市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等近十项标准。1992年,建设部颁布《城市园林绿化条例》,2002年又颁布了《城市绿线管理办法》。现行体系没有覆盖园林绿化规划、勘测、设计、建设、管理和维护等全部环节,缺乏对绿化工程的上游、中游、下游全过程的系统性控制管理。涉及环境、林业、农业的相关标准大多是孤立地存在,标准内容之间的协调性、一致性比较差,甚至有互相矛盾的地方。由于标准归口管理问题,有些标准重复制定。标准制订缺乏系统性、连贯性,远远无法满足园林绿化工作的实际需要。例如,在材料与产品中,植物类(主要是苗木、花卉和草坪)标准比较齐全,而园林家具、建筑小品、假山叠石、生产材料标准相对较少。据初步统计,按风景园林绿化标准化工作的需要,至少应制定350个以上的标准,才能建立比较完善的风景园林绿化标准体系,基本控制风景园林绿化行业的主要技术。
1.2.2 标准的标龄过长,内容不合理,技术含量低
标准标龄过长:通过对185项风景园林标准的调查发现,2010年(含2010年)以前的标准为105项,占总数的56.6%。标准最长的标龄为22年,平均标龄为7.78年,而国际标准的平均标龄仅为 3.5年。标准内容不合理:部分产品标准中规定了检验指标,但却没有检验方法标准,或者有了检验方法标准,又缺乏产品标准中规定的检验指标,给标准实施带来困难。标准技术含量不高:一方面标准中的技术数据和指标缺乏科学技术研究的支持,缺乏专有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另一方面大量的先进技术成果没有及时纳入标准,或者产品已应用了先进技术成果,但对应的标准没有及时修订。
1.2.3 标准的技术内容不能够充分反映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发展
随着园林行业发展的日新月异,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不断涌现,地理信
息系统、航空遥感、卫星定位等先进技术以及数学模型等新方法已经开始大量使用。由于园林标准制定的滞后性,新材料、新技术、新装备等高新技术领域的标准、尤其是信息技术应用于传统领域方面的标准大量缺乏,无法满足园林绿化实际工作的需要。一个行业的标准化程度,代表这个行业的整体技术水平。我国园林行业法制标准化工作起步较晚,从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制定风景园林技术标准,早期的标准主要有:1991年,建设部修订发布了《城市园林绿化行业技术标准体系表》,列出百余项拟编制的技术标准,已颁布《公园设计规范》、《城市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等近十项标准。1992年,建设部颁布《城市园林绿化条例》,2002年又颁布了《城市绿线管理办法》。1.2.4 国家园林城市评选标准
截至2014年,全国命名了180个国家园林城市、7个国家园林城区、61个国家园林县城、15个国家园林城镇,以及22个国家森林城市【3】。但是目前的国家园林城市评价标准中还有相当大的一部分硬性指标,没有相关的对地方特色园林的指标要求。这样很容易造成一些城市为了达到目的盲目追求这些指标而忽略了园林建设的质量和人们生活工作需求.1.3 景观趋同性或盲目抄袭,缺乏鲜明个性和特色。
园林建设在大城市做的相对较完善,但小城镇对园林绿化的建设不够成熟,大多的都在模拟大城市的园林绿化建设。盲目的追求宽广的草坪、广阔的景观空间以及名贵的绿色景观植物。而对于小城镇是否适合这样的建设、是否需要这样的建设,不做任何的考虑,这种盲目模仿造成不必要资金的浪费,而且也没有发挥出小城镇自身的个性优势。
地域不同、文化不同、时代不同、园林景观的表现形式也各有千秋,对于国内的形势,我觉得并不是没有喜欢中国文化的人,只是国内的一些设计师没有很好的将中国的文化融入现代的设计中。而在国内频繁出现西方园林的情况并不单单是设计师的问题。这是一个环境的问题。但对于中国古典园林不能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发扬,确实是一件让每一个有责任感中国人感到遗憾的事情。1.4 引种外来植物太盲目,种植形式也太单一,或造成生态破坏。
在进行植被造景时,一些地方对本地气候条件不够重视,进行外来的植物的
种植。这样盲目的种植不仅破坏了当地生态平衡,破坏了生物多样性,最终导致不必要的经济受到损失。例如常见的水葫芦等。
种植形式单一,对植物造景工作根本就不重视。随便地在几棵树在路边上,种几丛花在花坛里,对于园林的美观和形式根本不作任何的考虑。除此之外,小城镇利用宽广的草坪片面的追求平面效果,对与植物分层不进行考虑,从而使得空间绿量不能得到保证。而从生态角度看,盲目引进外来品种对本地生态系统会造成一定的威胁,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我国城镇园林建设的发展趋势
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居质量,目前正成为我国城市建设的主旋律。为解决空气污染、噪音、热岛效应等不利于人们身体健康的“城市病”,【4】我国许多大中城市正致力于发展城乡一体的城市绿化,竞相为城市营造一道绿色的“生态屏障”,园林产业的发展也被人们所看好。而这个生态屏障只有建立完善的环境系统,努力实现大地园林化,才能够实现。在今后时间内,我国园林必将沿着“生态园林”、“生态城市”的方向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空间,为人民生活,为社会发展服务。目前,园林行业已成为各方面的焦点,促使园林行业空前发展,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及时把握机会,扬长避短,积极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技术,缩短我国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增强园林行业的整体意识和实力,加快我国现代园林的建设,努力促进园林行业的全面发展。2.1、建设“生态文明”为园林绿化行业的发展提供历史机遇
近年来,环保意识不断深入人心,人们对于园林绿化在城市中所占地位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升华。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已将城市园林绿化的发展和水平提到保护生态平衡的高度来认识。
虽然人们认识到,生态园林是园林行业发展的趋势。但对生态园林的概念还模糊不清,对概念的理解还存在偏差,通过对国外生态园林建设进行探索,并结合我国目前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和自然植被遭到破坏的具体情况,经研究分析认为我国在进行生态园林建设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改变传统园林的设计思想,积极提倡生态设计;
2)保护和恢复城市生物多样性;
3)在绿化过程中,提倡野生植物的建植。
目前在城镇园林建设的生态化趋势中,在生态设计上却存在着“空喊口号,疏于实践”的现象。造成这种想象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原因:一方面认为生态设计是一种科技含量很高的设计方法,需要借助高科技手段才能进行,因此只停留在探讨阶段;另一方面是园林设计者缺少与别人进行经验交流与合作,第三方面是受一些政绩工程影响。要想改变这种局面,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建设活跃的学术研究气氛和交流机制,以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指导。2)要改革园林设计的运行机制,实现多人合作。
3)要鼓励专业人员勇于探索,不怕失败,增前对园林事业的责任感。这样我们才能够在生态园林的建设上,逐步摸索,积累经验,积极探索我国生态园林建设之路,为我国生态园林的发展作贡献。
2.2 健康的、科学的价值观和现代城镇园林规划评价体系会越来越被完善并指导现代园林的发展
2.2.1 城镇园林建设标准化将会更完善
城镇园林建设的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园林景观和绿化的质量,而景观和绿化的质量又取决于城市园林绿地的科学布局,即规划设计【5】。合理的规划设计又决定于指导思想的科学性,健康性。通过对景观要素的运用和规划设计要使园林绿地在整个城市中占有一定的位置,在各类建筑中占有一定比例,从而保证城市园林绿化的发展与巩固,为城市居民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
风景园林标准化是联系科研、设计、生产、监督、评价的纽带,是实行风景园林绿化行业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是提高风景园林绿化质量的保证。只有制定各种风景园林标准并严格执行,才能实现整个行业系统的高度协调统一,使管理实现规范化、程序化、科学化。
在未来的标准体系构建上,将会充分考虑园林绿化行业的发展方向,将重要的关键技术纳入到标准体系中。同时,针对行业相关领域技术标准呈现更新加快的趋势,对标准体系采用动态维护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这样就保证了标准体系中标准的有效状态、修订替代关系、采标关系、引用关系等多种属性得到动态更新和维护,时刻保持标准体系的先进性。还会建立多渠道的标准信息反馈渠道,以及时获得市场对标准的需求信息,从而提高标准体系的市场适用性。完善的标
准制修订程序是保证标准和标准体系质量的关键所在。它直接关系到标准体系的结构和组成是否合理。它可以从源头上解决标准颗粒度不均衡、重复立项以及标准水平滞后等问题,对今后标准化工作也有着重要的指导和规划作用,从而提高标准体系的协调性和适用性【6】。
2.2.2 因地制宜,一切从实际出发,注重可持续发展
近几年,园林绿化越来越显示出在城市景观建设中的重要性,但在绿化建设过程中我们不得不注意一些影响绿化效果,甚至对今后可能产生不利影响的问题。比如很多地方急功近利,盲目追风,互相攀比,花了很大代价和本钱进行绿化建设,却没有获得良好的社会利益和生态利益。
不同性质的园林,其规划指导思想,亦应有所不同。关于以宗教为主要内涵的风景区规划建设,如普陀山风景区,应把“以佛教为特色的旅游胜地”改变为“海天风光与佛教名山为特色的风景名胜区和海岛旅游休养避暑胜地”来规划。古刹建筑、佛教文物、宗教活动是历史文化的反映与见证。整修寺庙,重塑佛像,要从历史文化艺术范畴来理解和对待,也是为了落实宗教政策,为开发旅游观光事上服务的。对普陀山大量的寺庙庵堂,不能无原则地一律恢复,原封不动,对价值不大的也可以考虑改造为旅游住所,以安排客流高峰;普陀山的佛教布局与气氛,就限于寺庙之内,寺庙之外,则应按现代化、园林化的要求规划和建设。2.2.3在科学的价值观下,片面追求政绩工程的情况会得到明显好转
政绩工程对经济的浪费也是惊人。一任领导一任想法,有的道路、游园甚至随着领导变化两三年换一次,这样劳民伤财给社会造成影响极大。园林建设中,首要的是明确现代园林定位一定要符合地域特色和人文思想,园林是活的,一棵树一根草都折射出设计者的匠心,但政绩工程是领导意志的体现。
用健康的价值来指导园林的发展,现代园林不能一味强调好看,也不能过分强调其国际性与旅游效用,更不能以政绩需求来指导城镇园林建设。应着力于现代社会的人文要求,满足社会与人的需要。我们在建园林过程中,一定要符合人们对自然融合的迫切要求,要通过造园来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引导人们回归自然。生态型园林就是顺应这种趋势产生的。生态型园的基本要素是生态量和系统的恢复力,它符合人与自然的关系,符合当地环境与自然群落特点,符合自然的演变与更新的规律。
2.3 城乡一体化的城镇园林建设时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进一步加快,城市新区迅速向城市近郊甚至远郊渗透,城市市区面积迅速扩大,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是一个必须正视的问题。【7】
城市市区和郊区不仅是构成一个城市域的实体,而且两者存在特殊的区位关系,决定了两者在社会发展中有着十分紧密而广泛的联系。人口众多是中国最基本的国情,而当前中国城市化发展迅速,当前城市大规模的建设和改造为园林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以城镇为整体的园林建设,既为发展城乡一体化的园林提供了建设基地,相应的规划和政策又为城乡一体化的园林建设铺设了正确轨道【8】。
以城镇园林一体化发展为思路,建立与城市化相适应的、以城市绿化为核心、以乡镇生态绿化为依托的城镇一体化园林城市。把城市核心区绿化、镇绿化和乡村绿化都放在相对应的位置,将城郊过渡地域及周边乡镇绿化,一同纳入整个城市的绿化规划体系中,相应的做出绿化用地安排,并且保护好自然山体,实施林相改造,封山育林。坚持以城带镇,乡镇联姻,以乡促城,城乡联动,总提推进以加快城镇园林建设一体化建设,建设田园城市、生态城市。做到城镇生态园林建设协同发展,城镇园林绿化融为一体,实现城区园林化,郊区森林化,乡村林荫化,点上绿化成景,线上绿化成荫,面上绿化成林,环上绿化成带。2.4 体现地方特色是城镇园林建设是未来发展方向 2.4.1 地域特色
每个城市、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特定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乡土风情、特定的地理环境以及人队环境的适应和利用方式【9】,从而对城镇的风景园林建设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注重城市自然景观,挖掘地域性特色,特色是一个城市的生命,城市规划一定要充分利用城市本地特有的自然地理条件。不同城市由于其地理环境区位的不同分别形成山岳景观、平原景观、河湖景观、海岛景观、天象景观、植物景观等代表性地方景观特征,这些是能够实现绿地景观自然特色的重要手段。绿地系统规划只有根据城市的总体布局和其所处的自然地理条件如地形、地貌、地质、水文、气候、建筑、植被等自然景观资源进行综合分析,充分挖掘其地域性特色。
城市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和文明的标志,属于城市人群的完整价值体系。没文
化的城市是不存在的,不尊重与继承地域文化的城市是肤浅而毫无发展的,更不可能达到可持续发展,它和城市基础的自然景观是表里融合,相辅相成,共同塑造了城市这一特殊的生活环境【10】。在现代城市的绿地系统中,人们不仅是单纯为了获得某种物质需要,而更是为了获取一种人文的信息,一种精神文化的感染和享受,因此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必须考虑城市文化,保护并展现其当地本身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提升城市的文化品质及其内涵,融入城市文脉的系统结构之中,这样才能指导建设有特色、有内涵、有价值的城市绿地系统。
城市文化要素很多,在规划时应首先对城市文化资源进行梳理整合,提炼体现城市特色的文化资源特色【11】,并将其融入到绿地系统规划中。如河北省遵化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着重体现城市历史文化特色,在大型绿地中反映城市的历史文化,并通过古城方型格局及护城河绿带的建立,集中反映城市古城肌理;在邯郸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紧紧把握城市历史“文脉”【12】,从地区特点和地域文化出发,保持与发展城市特色,将古赵文化融合于绿地系统规划之中,充分利用城市自然条件和赵文化资源,构筑了城市生态体系,努力创造新的绿色邯郸。突出邯郸自己的城市文化特色,展现具有赵文化内涵的园林绿地环境;湖州市在绿地系统规划时注重人文特色和文化内涵,周密细致梳理湖州人文历史资源,规划一批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历史街区和景区,塑造了一张漂亮的“文化名片”【13】:,进一步凸显了人文湖州的独特魅力;杭州为例,她不仅是一座历史古城、文化名城、还是一座园林花城,既古老又现代,城市园林特色更加彰显。杭州园林建设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无论是从规划方面(城市绿地布局,城市绿地分类,园林植物等),还是建设层面(包括公园绿地,单位和居住区绿地、广场及游园、道路绿地、滨河绿地、立体绿化等),或是管理层面(包括管理范围、管理手段、管理重点等)都体现了杭州园林建以 “文化为魂,生态造园”设特有的造园理念,还体现了成都“水网蓝脉、道路绿网、城乡共融”的布局特点【14】。
杭州园林建设还大量应用“市花市树”、古树名木合理保护、根据不同主题打造季相分明的植物景观以及根据特殊的立地条件营建的立交桥景观特色,通过挖掘吴文化、注重生态性、突出公共性、完善绿地系统、构建城乡一体化等科学合理的规划,突出杭州地域特色。【15】 2.4.2 民族特色,越是民族的就越是全球的
在科技和经济国际化的时代,更加要求文化的民族化,地方化和多样化,越是民族的就越是全球的。园林由于更贴近人的生活,承载着大量历史文化的积淀,反映当地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建造园林所用材料,如植物、山石等更具有地方特色,因而更有利于产生具有民族化、地方化的效果。中国园林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特点,在发展过程中又产生了许多不同的地方流派和民族风格。随着时代的前进,创作具有时代精神,符合现代人生活需要,又具有民族的、地方的文化特色的园林将得到延续和发扬光大。如在公园建设中,我们在强调民族特色,地域异性的同时,适度地融入异域民族风情,积极应用多学科成果,必能将公园建设成具有包容性、感染力、创造力、风格鲜明的新景区。
3.对城镇园林建设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的总结
几十年来,关于“生态城市”的讨论,环保意识的深化,使人们对园林在城市中的地位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升华。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已将城市园林绿化的发展和水平提高到保护生态平衡高度来认识。生态园林是以保持生态平衡、美化环境为主导思想,主张因地制宜、适地适栽,遵循生态学原理。生态园林的主体是自然生物群落或模拟自然生物群落,强调人工园林和自然生物群落的有机结合。城市园林是以人工生态系统为主体的景观,如城市综合公园、动物园、植物园、小游园、街头绿地等等【16】。城市园林绿化成为城市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现代化城市的重要标志,城市园林绿化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日益显著,实现城市园林生态化已成为世界各国城市园林发展的必然趋势]。
中国现有的自然背景与人文背景决定了中国园林体系必须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中国园林要进步与发展就必须对园林体系进行有机更新,建立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园林体系。
当前我国城市建设还处于全面建设阶段,虽然在园林景观建设中存在着诸多问题,而未来的园林景观建设将是现代城市文明程度地象征和城市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他不仅使人们修身养性,提高生活质量,而且对改善环境,发展经济,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人们文明认知程度的提高,园林专业的不断完善,园林景观设计不会只停留在表面形式上,而能够真正表达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追求,真正担负起保护绿色家园,捍卫生态国都的重任。
参考文献
[1]刘滨谊,张国忠.近十年中国城市绿地系统研究进展[J].中国园林,2005,21(6):25-28 [2]雷一东.园林绿化方法与实现.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3]韩晓莉,宋功明,王军.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规划方法初探[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5(2):127-130 [4]《中国城镇化》 仇保兴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5-1 [5]李洪远.对区域性生态园林建设的认识与思考.中国园林,2000,(6):19
[6]王磐岩,李金路,白伟岚.风景园林科技”十五”计划及2015年发展规划.中国园林,2000,(2):39
[7]刘秀晨.关于城市绿化广场.中国园林,2000,(5):10 [8]吴承照.风景园林研究进展.中国园林,2000,(3):88 [9]现代园林小释.园林,1998,(6),14
[10]唐学山,李雄,曹礼昆.园林设计.中国林业出版社, [11]杨赉丽,城市园林绿地规划.中国林业出版社,3-7 [12]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第三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第2页 [13]胡长龙,园林规划设计,第二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7
[14]何小蛾,阮雷虹.试论地域文化与城市特色的创造[J].中外建筑,2004,(2):52-54 [15]沈磊,赵国裕,姚瑛.自然、历史、自我—多元化背景下塑造城市特色之问我[J].城市规划,2006,30(3):85-88 [16]于晓亮.公共环境艺术设计.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6.3
第四篇:论河南农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论 河 南 农 业 的 现 状 与 发 展 趋 势
文章摘要: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粮食安全问题不仅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而且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我国是世界上粮食生产大国,河南省又是农业大省,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河南农业的发展关系着我国社会的稳定。近年来河南农业的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就河南的农业的现状来看,依然有很多的不足和问题...关键词:河南农业发展不足
20世纪70年代末,以家庭联产承包制为核心的农村改革极大地解放了农业生产力,给农业和农村经济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过20年的发展,我国农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近年来我省的农业发展迅速,在很多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
我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实现了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村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民收入在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的情况下,年均实际增长3.8%,农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从温饱向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农业和农村经济克服了自然灾害较重、农民增收后劲不足等困难,取得了新的进展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稳步增长,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优质专用农产品比重明显上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初步建立起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积极开展了无公害农产品安全认证工作。农民收入继续实现恢复性增长,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亮点。我省的农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当前农业发展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现状一:目前,河南大多数地区仍是传统的、精耕细作的小农经营模式,随着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发展,这种底效性的经营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市场经济的特点是价格受价值规律的影响,而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如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它的农业是规模化、机械化生产,在市场竞争中它更具有价格优势,使得省内的农产品受到外围市场的严重冲击
现状二:目前,河南的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由于农民种粮成本投入大,而且直接受天气的影响,风险特别高,所以农民种粮积极性一直不高,虽然政府实施了许多惠农政策,但也阻碍不了人口流动的大潮,特别是在一些经济落后的山区,几乎所有的年轻人都外出务工,只有及少部分人在家看守着一亩三分地,就算在家种着几分地,但很多人还是把种粮作为副业,能自给就行了,大量耕地从此荒废。另一方面,随着现代化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城镇化日益明显,道路水泥化也占用了大量的耕地面积。同时,我省耕地土壤基础地力不断下降。由于农区广泛存在的不合理耕作、过度种植、农用化学品的大量投入和沟渠设施老化已经导致农田土壤普遍性的耕层变薄,养分非均衡化严重,土壤板结,土壤生物性状退化,土壤酸化、潜育化、盐渍化增加,防旱排涝能力差,耕地土壤基础地力不断下降。在这些耕地中污染土壤占了将近20%,近年来高化肥、农药用量的蔬菜、花卉、水果作物播种面积的高速增长、畜禽养殖业的发展在为广大农民带来实惠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容回避的环境污染,并且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这种现象会一直持续。
现状三:目前,河南农业生产技术落后,科技投入也很有限,导致农产品的产量不稳定,经营者既承担价格风险,同时还承担着自然的风险,也就是说经营者是靠天吃饭的,农产品的产量直接受天气、气候的影响。在风调雨顺的好年份中,经营者都获丰收,产品价格自然也上不去,在遇到自然灾害时,产量上不来,收益与就上不来,甚至会出现倒挂的可能。
现状四:目前大多数农业生产者往往只顾大量盲目的生产,并且产品单一,也不参与生产完成后的销售问题,造成产销脱节。因而不能时刻把握市场信息,适当地调整营销策略;特色农产品基地逐渐壮大,但基地效益不明显。近几年来,我省特色农产品板块基地尽管基地面积上看数量较大,但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板块。同时,由于缺乏相应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部分板块基地建设起点低,技术含量不高,重建设,轻管理而造成效益低,导致产业综合效益不高,市场潜力不好;经营者同时也忽略了品牌形象的树立,一份好的品牌形象是一分巨大的无形资产,是销售量一个好的保证。然而,目前市场上很少有能够在消费者心中占有一定分量的产品。还有在市场上流通的农产品也只是初级品,没有注重产品价值的进一步挖掘,也就是缺乏对农产品的深加工。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不仅可以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更可增加产品的多样性利于市场的开拓及竞争力的提升。很多农业从事者没有意识到这点的重要性。
现状六:政府对农业的的惠农政策还不完善。虽然今年来粮食的价格不断的上涨,政府的富农政策实施了很多。农民的收入依旧远落后于时代的要求,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是来自于乡镇企业和外出打工获得的工资。农工越来越多的进城现象形成了少见的民工潮。关于农民的福利政策更是少的可怜,实行的地区普及率也非常低,致使农民的积极性不是很高。
就河南农业的现状来看,河南农业发展状况依然落后于其他省市,在农业的监管方面,需要有很大的提高。
河南农业发展的任务与工作措施
21世纪是农业发展的重要阶段,必将有更多的高新科学技术应用于农业。生命科学和其它最新科学技术相结合,将使世界农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生物基因库的建成,遗传工程的崛起,克隆技术和生物固氮技术的广泛应用,农业的面貌将为之一新。
三、中国农业发展的任务与工作措施
中共召开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对农业和农村工作进行了部署,为中国农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同时也为我省的农业发展做出了全面的指导。当前以及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将切实贯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方针,坚持以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工作主线,以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任务,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根本动力,加快建设现代化农业,扎实推进农产品竞争里增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确保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我省应将科技农业的发展放在首位,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步。适应建设现代化农业的要求,推动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突出重点产业和优势产品,加速农业科技由单纯追求数量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转变。我们要利用现代科技农业不断吸纳应用先进科学技术的新机制的特点,使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以标准化作业水平为导向,增强科技意识,提高科技水平,使农业科研、培训、推广网络齐全,形成多层次、全覆盖的网络体系;大力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大力发展优势农产品,采取一种产品确定一个发展思路、选择一批龙头企业、推广一套实用技术、制定一套扶持措施,进行重点培育,扶优扶强,并使其不断向最适宜的产区集中,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优化龙头企业布局,促进龙头企业提高科技新能力,扩大农产品出口,进一步做强做大龙头企业。鼓励和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产品行业协会,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二、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以全面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为主要措施,积极推行标准化生产和市场准入制度,对农产品实施从“农业投入品到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质量控制。加强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建设,积极扶持农产品和农业投入品连锁、超市、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搞活农产品流通。改革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完善农业信息体系,为农民提供有效的技术服务和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同时也要加大农业经营产业化,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诸环节实现有机结合,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三、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发展农作物秸杆产业,探索农业产业化新路。利用农作物秸杆汽化发电,制备沼气、生物柴油、燃料乙炔等新生物能源技术,对秸秆进行合理化的运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积极争取各方面资金,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投入力度。按照“集中力量、重点突破”的原则,着重抓好重点农业基础设施项目和农村公益设施项目建设。把农业生态建设
放在突出的位臵上,不断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四、积极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高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的素质。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他们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主力军,只有加强对领导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教育、文化教育、科技教育、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培育出一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力军,成为农业现代化的骨干力量,我们才有可能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加快结构调整、体制创新和技术进步,提高乡镇企业发展水平;认真落实党的农村政策,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着重落实好农村土地承包政策和减轻农民负担政策,积极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另外,积极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大力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农业对外开放,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
五、是创建高标准的现代农业园区。加强农业项目建设,积极争取和充分利用国家和农垦总局项目支持资金,创建我省高标准的现代农业、农机园区,如水稻高产创建展示区、优质蔬菜生产展示区、高新农机展示区、城镇建设靓化展示区等,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走农业产业化、专业化、集约化生产经营之路,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大力发展农业生态旅游休闲项目,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借鉴外地成功经验,不断探索,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地方特色。
总体看来,农业生产中的科技、知识含量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社会化、商品化和市场化也日益完善。农业发展过程中也不断带来或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因此,在未来的农业发展过程中我省关于加强农业科技建设的任务依然任重而道远。
第五篇:“平安城市”建设现状与发展趋势[推荐]
“平安城市”建设现状与发展趋势
“平安城市”的概念,不仅仅是社会治安一项内容,还包括城市交通状况和城市消防服务,以及各种人为灾害(包括战争、恐怖袭击、威胁城市安全的重大火灾、环境污染等)和自然灾害的预警和处警等内容。平安城市建设项目作为一个特大型、综合性非常强的管理系统,不仅需要满足治安管理、城市管理、交通管理、应急指挥等需求,而且还要兼顾灾难事故预警、安全生产监控等方面对图像监控的需求,同时还要考虑报警、门禁等配套系统的集成以及与广播系统的联动。
平安城市建设作为公共安全技术防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安防行业紧密相连。平安城市报警与监控系统集安全防范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网络通信技术、视频传输技术、访问控制等高新技术为一体的庞大系统,是总体投资大、技术要求高、涉及用户广、链接环节多的系统工程。其建设目的是通过构建一个覆盖整个城市的集成化、多功能、综合性治安防控网络,进一步提升公安机关管理社会、治安防控、打击犯罪、维护稳定、保障安全的重要手段和依靠。在交通管理、预防和制止犯罪、解决纠纷、处理治安和刑事案件、为公安侦察破案提供线索证据等方面有着其它防范设施难以发挥的作用。
平安城市作为政府推动的项目,对安防行业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近两年,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平安城市建设对安防产品及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逐渐促使传统的安防概念向维护公共安全及“大安防”概念转变,平安城市建设已经成为城市基础建设的一部分,而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应用,平安城市建设正逐步融入智慧城市建设中。本文将围绕安防产品及技术在平安城市建设中的应用,平安城市建设发展趋势阐述平安城市建设的的现状与发展。
一、“平安城市”建设起源与现状
平安城市的建设起源于“科技强警”战略和城市报警与监控系统建设即“3111”试点工程两大项目。最早在北京宣武区、山东济南、浙江杭州和江苏苏州四个城市开始做试点。
2004年6月,为了全面推进科技强警战略的实施,公安部、科技部在北京、上海等21个城市启动了第一批科技强警示范城市创建工作。随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要求各部门、各地积极推进“平安社区”、“平安家庭”、“平安校园”、“平安医院”、“平安市场”、“平安油区”形式多样的安全创建活动。
为了以点带面,公安部进一步提出了城市报警与监控系统建设“3111试点工程”,选择22个省,在省、市、县三级开展报警与监控系统建设试点工程,即每个省确定一个市,有条件的市确定一个县,有条件的县确定一个社区或街区为报警与监控系统建设的试点。至此城市报警与监控系统建设在全国迅速开展起来,并逐步成为各地平安建设的重点工程。
目前,随着视频监控系统联网建设及视频图像信息整合共享工作的逐步推进,2012年2月份,公安部发布《全国公安机关视频图像信息整合与共享工作任务书》(以下简称《任务书》),明确规定了未来三年全国公安机关关于视频图像信息整合和共享的工作任务。
随着《任务书》的发布,各地的视频图像共享建设拉开了帷幕,这也意味着平安城市报警与监控系统建设的未来发展方向,就是要整合社会网络资源、治安专用和社会视频监控资源、区域报警联网系统资源、社区安防系统资源、警用地理信息系统资源、交通状况监控系统资源、交通违法鉴别系统资源、交通导引系统资源、卡口车辆识别系统资源、灾害预报系统资源、环境污染监控系统资源等所有与城市安全密切相关的各类资源,通过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城市管理机制创新和业务流程的重构,构建稳定可靠、功能强大的城市应急通信指挥体系。
在当前形势下,平安城市报警与监控系统建设就是要综合利用和处理监控视频、地理信息、电子警察和卡口识别等与警务相关的信息资源,以不同警种的业务应用为导向,通过信息采集处理和数据交换,在一个平台上实现对不同专业警种业务的应用服务和资源共享,打造标准化、通用化、智能化的“城市警务信息综合管理平台”,构建“大安防”体系,开创“平安城市”建设新时代。
二、“平安城市”建设中安防技术应用
随着“平安城市”建设不断推进,安防产品及技术得到进一步推广和应用,同时也对安防技术创新、产品性能应用提出了新的要求。
视频监控是“平安城市”建设的核心组成部分,目前,随着“平安城市”建设向纵深推进。一方面,系统建设从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拓展,由大、中城市向区县、乡镇推广;另一方面,虽然目前平安城市项目中,模拟系统和模数结合系统仍然是比较主流的应用,并且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还将共存。但是,城市视频监控系统由模拟系统向全数字系统转变,同时将之前建设的模拟系统逐步升级改造为全数字系统是发展趋势。
在20世纪90年代初以前,“平安城市”建设主要是以模拟设备为主的闭路电视监控系统,称为第一代模拟监控系统。它以视频矩阵、分割器、磁带录像机为核心,采用视频切换矩阵连网,多路数视频光端机上传视频图像,技术成熟,实时性好,但缺少远程功能。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出现了数模结合监控系统,硬盘录像机(DVR)应用到模拟监控系统中。它主要通过计算机网络来传输,使用智能化的计算机软件来处理。这种混合模式的监控方案,虽然已可以实现远程传输,但前端视频到监控中心采用模拟传输,距离和布点都有所限制。
到本世纪初,全数字化的视频监控系统开始得到广泛应用。视频从前端图像采集设备输出时即为数字信号,并以网络为传输媒介,基于TCP/IP协议,采用流媒体技术实现视频在网上的多路复用传输,并通过设在网上的网络虚拟(数字)矩阵控制主机(IPM)来实现对整个监控系统的指挥、调度、存贮、授权控制等功能。
(一)高清网络视频监控技术
在早期平安城市建设中,传统的模拟视频监控及报警联网系统受到当时技术发展水平的局限,电视监控系统大多只能在现场进行监视,监控联网报警网络虽然能进行较远距离的报警信息传输,但存在的传输的报警信息简单,不能传输视频图像,无法及时准确的了解事发现场的状况,报警事件确认困难,系统效率较低,无形中增大了安保人员的工作负担。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应用,网络通讯技术及图像压缩处理技术的快速发展,平安城市建设采用最新的计算机、通讯、图像、数字编码、解码、存贮处理、智能分析技术,通过城市光纤高速网络或宽带网络传输数据信号,既可进行远距离的监控、图像传输、联网报警,又具备智能调控、方便的历史资料查询及大数据量保存的功能,且造价合理,能够更加有效的预防、打击犯罪,将平安城市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从网络视频监控系统的架构来看,一方面,随着前端视频收集设备数量的迅速增长以及网络复杂程度的加深,越来越多的视频图像处理功能向前端转移;另一方面,监控范围的加大同时提升了管理的难度,网络视频监控系统的集中式管理程度正逐渐提高。此外,网络视频监控系统向“统一部署+数据共享”的监控网络发展。
高清视频监控作为平安城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高清技术的应用,使得采集的图像在清晰度上有了大幅提升,让系统在车牌识别,人员面部特征,衣着特征等识别上有了革新性突破,为公安追踪逃犯等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手段,从而大大的减少了城市中的犯罪率。
高清视频监控带有典型的跨地域、跨行业、跨应用特征。在地域方面,整个系统涉及基层派出所、区县公安局(分局)以及市公安局三级监控中心联网。在行业方面,其监控资源涵盖了公安内部与外部众多场景,包括道路、治安卡口、重要单位、重点部位、公共场所以及消防、学校、社区、宾馆、银行、工业厂矿等。在应用方面,系统要完成图像监控、录像回放、智能识别、报警联动等各类功能。
随着高清网络监控系统技术的成熟,高清网络监控系统在城市报警与监控系统中的应用兴起。高清网络摄像机的使用会对城市报警与监控系统建设带来一个跨越式发展。因为它的应用,会对网络设备、IP存储设备以及智能化系统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存储会逐渐向IPSAN或NVR过渡,后端数字化矩阵及显示设备也会相应采用,并让大数据量的传输、控制、迁移时代提前到来。由于更高质的图像质量,使得视频分析技术在案情分析、研判工作中的应用水平大大提升,克服了原先录像质量不高、实际利用价值有限的不足,从而让视频在公安行业的应用提升到“发挥重大价值”的新阶段。
(二)存储模式的变化
在平安城市建设中后端存储系统以DVR为发展核心,早期采用嵌入式DVR+中心管理服务器,在节点增加视频转发服务器,但随着城市监控数据的不断加大以及网络服务的便利性,后端存储技术正发生潜移默化的转变。
当前的“平安城市”建设是一个复杂度高,网络集成化大的安防监控系统,目的是实现多级平台的联网监控功能,所以要求大规模的视频网络化存储成为可能。
视频监控的数据基本上都是以摄像头→服务器→存储设备这样的流程进行存储,多台摄像头的数据传送给数据处理器服务器进行编码处理,然后分别以数据流的形式存储到后端的存储设备上。对于视频监控的数据来说,由于网络视频监控是基于网络的音视频流传输,在大量音视频流传输的情况下会对视频监控管理服务器的性能产生很大影响,数据越多,视频监控管理服务器对I/O操作的调度和缓存的管理就变得越复杂,往往会出现多台摄像头对单台服务器,多台服务器对一台后端存储设备的情况,对存储设备的频繁访问以及多个摄像头多个服务器的存储需求,需要占用大量的资源,影响了其处理能力。同时,视频监控的数据是一刻不停的流媒体,传输和存储期间不能够停顿,否则就会丢失视频信息,因此是不能够作为单个文件传输和存储的。
而从监控设备上来说,随着摄像头的增加,高清摄像头、多角度摄像技术的应用,以及越来越高的文件存储期限,存储设备是否能够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满足需求存储的增长也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因此视频监控对存储需求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是对存储的容量需求弹性比较大,存储容量的多少随着画面质量的提高、画面尺寸的增大、视频线路的增加都会成倍的增加容量需求。
二是对存储的性能要求不高,但是需要能够满足长时间的连续数据读写,数据流量大但访问请求数量低。
三是规模和辐射区域越来越大。目前的“平安城市”工程,其系统范围涉及到了全国多个城市,有些城市摄像头达到上万个,总存储容量需求在上百TB。
四是清晰度要求越来越高。监控系统清晰度从普通的352×288向704×576提升,码流速率从300Kbps、500Kbps向1Mbps、2Mbps发展。
以上需求对视频监控系统存储部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平安城市的视频监控中,存储的数据不再是简单的录像数据,而是监控资源使用部门对图像进行分析的数据源,监控系统的应用模式决定了其中的存储系统必须能够同时支持高级别的安全性、丰富的权限管理功能、数据的高共享性、数据读取和写入的高性能以及具有灵活的扩展性。
目前在“平安城市”建设项目中,分布式存储与集中存储思路仍然在激烈交锋,从客观应用来看,随着网络前端的应用,在平安城市项目中配套的存储模式分布式存储与集中存储都只是技术层面的,关键要看如何满足用户的需求。公安行业在实际应用中,看重的并不是如何去搭建存储架构,而是如何有效地将大量的视频源与业务管理接轨,以及怎样有效利用这些海量的存储,因此,需要多种存储形式并存。
(三)智能监控技术的部署
随着智能视频分析技术的逐步完善,在“平安城市”建设中,智能分析的应用将大放光彩,从数字化,发展到网络化,进而发展到智能化,智能化的竞争将重新演变市场格局。
目前,在平安城市交通违章、交通管理业务领域中已经逐渐应用智能分析技术。例如车牌识别技术。车牌识别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应用,目前已十分成熟。模糊车牌还原和识别技术的出现使得该项技术不再局限高清,开始向标清领域普及。同时与车牌识别技术相对应的车牌识别系统也应运而生。车辆牌照的识别是基于图像分割和图像识别理论,对含有车辆号牌的图像进行分析处理,从而确定牌照在图像中的位置,并进一步提取和识别出文本字符。
识别步骤概括为:车牌定位、车牌提取、字符识别。三个步骤地识别工作相辅相成,各自的有效率都较高,整体的识别率才会提高。识别速度的快慢取决于字符识别,字符的识别目前的主要应用技术为比对识别样本库,即将所有的字符建立样本库,字符提取后通过比对样本库实现字符的判断,识别过程中将产生可信度、倾斜度等中间结果值;另一种是基于字符结构知识的字符识别技术,更加有效的提高识别速率和准确率,适应性较强。
车牌识别系统实现的方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静态图像图片的识别,另一种是动态视频流的实时识别。静态图像识别技术的识别有效率较大程度上受限于图像的抓拍质量,为单帧图像识别,目前市场产品识别速度平均为200毫秒;而动态视频流的识别技术适应性较强,识别速度快,它实现了对视频每一帧图像进行识别,增加识别比对次数,择优选取车牌号,关键在于较少的受到单帧图像质量的影响,目前市场产品识别较好的时间为10毫秒。
车牌识别系统对图像、视频中的车辆号牌进行自动的检测识别,有效降低了车辆交通违章数量,大大减少了交通事故的发生。
(四)无线传输技术的应用
在过去传统的平安城市视频监控系统中,有线网络一直是主流的应用,通过架线或借助地埋优势的方式搭建有线网络。然而随着平安城市的日益完善,对环境保护及现实的监控需求中,复杂的地理环境往往成为有线网络在视频监控中的制约,比如已经建设成的建筑物林立的商业开发区、规范的市政绿化带、远距离大范围的监控区域布局等等,有线网络搭建很难完成,或者用户成本投入过高,网络建设周期过长等一系列问题。
相对于有线体系,无线网络正在成为平安城市视频监控比较好的网络架构体系,其在平安城市建设中的应用将会有效避免以上问题,体现出快速建网、低成本建设、便于维护等优势。尤其是在城市应急救援情况下,当人员赶赴现场后,应急通信车到达现场,现场人员,需要与应急中心通话、开视频会议、获取中心数据库中的信息等多项需求。提供对突发事件现场的适时图像无线传输,在指挥中心和各类不同的多媒体终端上都可以远程实时监控事故现场的处理过程,提高应急系统的指挥效率,目前无线网络这些优势已经在城市应急救灾中得到很好的普及和应用。
由于平安城市涉及的监控范围广,距离远,且监控点密集分布。在平安城市无线监控布局上就需要注意一些问题:例如远端监控点一般架设在十字路口的灯杆上。当无法架设到灯杆上时,也可架设在附件居民楼的墙上;城市地理位置较苛刻,建筑物较为高大,往往造成监控点与监控中心之间存在遮挡,无法可视。因此中继点一般选择架设在为至高点上,以保证无线链路的稳定性;同时,中继链路的带宽要求较大,可以采用点对点的设备构成骨干链路,以保证无线链路的稳定性以及图像的流畅性;
再者,城市无线环境复杂,干扰较大,在保证视频传输的低延时的前提下要最大可能地保证图像质量,应该针对不同的应用场合采用不同监控设备和视频分辨率。根据监控中心不同的查看图像方式(单客户端、多客户端)选择视频流的传输方式。当多客户端需要查看图像是应采用组播的方式,以便节约无线链路带宽,防止拥塞现象发生。此时,各级监控中心的交换机必须具备组播转发控制功能,防止广播风暴。
目前,3G无线系统在平安城市各地的建设模式不尽相同。有些地区是运营商依托公网搭建,有些地区则自行组建视频专网。不管在哪种组网模式下,平安城市建设中与3G无线网络的对接技术实现难度不大。但仅仅在技术上实现简单的对接是远远不够的,将3G无线监控系统与传统固网监控系统有机结合,在业务流程中实现互联互通才能称得上融合。鉴于3G目前应用的领域局限于有线网不能涉足的区域及移动车辆管理,从未来发展看,3G应该是一个过渡和补充的方案,公安行业更期待的是无线城市的普及。
(五)管理平台是城市报警与监控系统中最为核心的组成要素
平安城市建设带有典型的跨地域、跨行业、跨应用特征。在地域方面,整个系统涉及基层派出所、区县公安局(分局)以及市公安局三级监控中心联网。在行业方面,其监控资源涵盖了公安内部与外部众多场景,包括道路、治安卡口、重要单位、重点部位、公共场所以及消防、学校、社区、宾馆、银行、工业厂矿等。在应用方面,系统要完成图像监控、录像回放、智能识别、报警联动等各类功能,并实现与其他外部系统的整合。因此,平安城市管理平台的集成是根据实际需求,优选技术和产品,将各个子系统连接成为一个完整、可靠和有效的系统工程;以子系统之间协调工作,发挥整体效益,达到整体优化之目的,而不是各种设备的简单拼接。
在平安城市建设的背景下,系统集成的含义就是建设统一的联网监控大平台,对道路视频、治安卡口、电子警察、公安视频会议等子系统,通过资源的整合,实现对所有子系统的集中处理、管理。
在传统的模拟系统中,道路视频、治安卡口、电子警察、公安视频会议等子系统均各自为营。应用到具体的项目中,各子系统虽然部署俱全,各自的管理平台功能也应有尽有。然而,因彼此间不能互联互通,在发生意外事故时,常不能在第一时间与其他子系统进行信息共享,以做出及时的处理,最终将影响到对事故的处置。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普及与应用,平安城市建设普遍具备了网络接口和软件管理平台,子系统的各类数据信号、音频、视频信号可以通过网线进行远距离的传输,使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安防系统集成成为可能。在系统集成过程中,通过IP通信方式把各子系统联结起来,统一连接到视频管理平台,实现了信息的互通,进而实现信息共享和联动控制。这种跨系统的控制流程,大大提高了平安城市的集成管理水平。这些事件的综合处理,在各自独立的子系统中是不可能实现的,而在集成系统中却可以按实际需要设置后得到实现。
近期,公安部推进全国公安机关视频图像信息整合与共享工作,以视频图像信息共享平台建设为核心,全面建设和优化视频监控系统及相关设施,努力建立和完善视频图像信息深度应用机制,推动跨区域、跨部门、跨警种的视频监控系统有效整合和视频图像信息共享,加强公安机关视频图像信息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拓展和深化视频图像信息在公安业务的应用。该项工作的开展将进一步提升安防信息集成平台在平安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通过联网共享和应用平台的建设为公安机关紧急突发事件应急反应机制和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奠定基础。
平安城市建设通过网络集成,实现省级、市级、县级等多级联网的管控,通过网络把采集、传输、控制、存储、显示等设备集成到综合集成管理平台上来,这不仅仅为公安治安或技防部门的治安管理提供服务,同时也为公安刑侦、交警及其他部门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安防信息集成平台在平安城市建设中起到越来越关键的作用,但是总结平安城市实际项目情况,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总体上还没有形成整体规模的联网和全面的共享,信息孤岛现象依旧比较普遍;
二是视频应用程度不高,主要用于实时监看和事后倒查,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利用率不高,缺乏视频图像深度应用;
三是系统整合程度不够,视频监控系统自成一体,应用面窄,缺乏与应急联动、侦查破案、情报研判等公安业务的深度融合;
四是缺乏标准化的视频图像信息数据库,视频图像难以高效利用,海量信息存储与检索、视频内容检索都比较困难。
城市级或跨区域的平安城市视频监控系统往往汇聚了大量的视频图像信息,不仅需要集成监控、报警、电子卡口、电子警察等不同子系统,还需要应用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云计算、云存储、地理信息技术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与公安行业业务信息进行资源整合和应用。同时,系统拥有众多的使用者,每个用户都有各自不同的需求,因此,随着系统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视频信息资源的存储、交换、分析处理、应用和服务是系统建设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对安防信息集成平台的可靠性、稳定性、可维护性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此,平安城市安防信息集成平台的建设应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一是符合标准:安防信息集成平台应符合《安全防范视频监控联网系统信息传输、交换、控制技术要求》(GB/T28181-2011)和其他相关标准规范,确保控制信令、流媒体的标准化,多级监控系统间可以多级联网通信、资源管理和跨域业务管理。
二是业务牵引:安防信息集成平台应面向公安业务应用,采用SOA面向服务的架构,以公安机关的各项业务目标为导向,使信息流和工作流紧密结合,形成集打、防、控于一体的综合集成管理平台,实现治安防控、案件侦查、情报研判、维稳处突、反恐防暴、规范执法、社会服务等公安业务应用。
三是高可用性:安防信息集成平台应具备系统容错能力,流媒体服务器、存储服务器等应采用集群技术,当软件组件或硬件设备失效时,应能够自动替换,持续不断地提供服务。同时,大规模视频智能应用和视频存储应引入视频云计算技术和视频云存储技术,以确保系统的高性能和高可用性。
四是高兼容性:安防信息集成平台应能兼容主流厂商的监控、报警设备,并能有效隔离不同厂家、标准的编解码设备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实现对不同设备、系统的互联互通和互控。
五是可扩展性:随着视频监控系统的规模不断扩大,通过简单地调整服务器部署,应能实现多层次的纵向延伸和多区域联网的横向扩展,而无需更换版本和产品升级,同时系统扩展不能影响系统的原有稳定性。
六是高安全性:除了基本的防攻击、防非法侵入、防病毒等安全防护之外,还具有完善的前端设备认证、用户认证以及基于角色的访问与控制权限模型,实现与公安PKI认证系统的对接,同时从操作系统、模块化结构设计、容错处理、日志统计等方面充分考虑平台软件自身的安全可靠性。
平安城市视频监控联网管理平台已经成为城市报警与监控系统建设中最为核心的组成要素,视频管理平台技术是视频监控网络化、集成化、智能化技术的集大成者,先进的视频管理平台产品是平安城市的长久稳定运行的重要保障。
随着智慧型平安城市建设,安防信息集成平台对视频图像信息处理和信息使用的能力将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一方面安防信息集成平台的基础支撑系统越来越重要,视频云计算和视频云存储将成为安防信息集成平台的核心技术;另一方面安防信息集成平台解决方案将从关注平台功能向关注平台业务转变,更加注重公安行业业务应用和业务流程的实现,安防信息集成平台将延伸出视频联网共享平台、公安实战业务应用平台等细分平台,也将给综合性安防企业和平台厂家带来更多机遇。
(六)应急指挥系统的价值体现
城市应急管理系统是一个集预案、视频、图片、语音、地理位置等信息为一体,以信息网络为基础,各系统有机互动为特点的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通过集成的视频监控系统、GIS信息系统、网络通讯系统和应急联动系统将公安、消防、卫生、交通等应急指挥与调度集成在一个管理体系中,通过共享指挥平台和信息平台,实现集中接警、及时研判、快速响应、统一指挥和联合行动。
平安城市可以把城市应急管理系统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整合到系统当中去。应急管理系统通过系统的整合打破信息孤岛,为突发事件的研判提供各类信息,制定并启动对应的应急预案,调度应急资源,协助相关部门应对突发事件。不论在事件研判、资源调度还是现场指挥等环节中,视频监控系统都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三、“平安城市”发展趋势
随着近几年信息化的不断普及,“平安城市”的发展逐渐呈现数字化、高清化、智能化、系统化的趋势。
数字化
随着编解码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公安网络带宽资源的不断拓宽,其图像和声音的清晰度将不再是问题。因此可以预计模拟监控时代向数字监控时代的全面迈进是未来监控行业的方向。基于数字化的“编解码器监控平台”的方式在组网灵活性以及对公安部门未来移动式、便携式等智能应用上的可扩展性方面均存显而易见的优越性。数字化的视频监控技术将在社会治安监控的建设中越来越流行,数字化处理将贯穿于系统的传输、控制、存储等所有环节。
高清化
随着数字图像采集性能的大大提高,终端显示的能力也相应有了进步,今后视频监控的图像质量将会达到高清电视的水平,极大地保证了城市视频监控联网中图像的清晰度。高清是安防监控一直追逐的目标,特别是对于公安、交通、治安、金融部门来说,高清更显得举足轻重。高清能够提供更好的图像清晰度、更流畅的画面、更宽广的浏览体验、更精确的智能应用,因此高清也是必然的趋势。
智能化
建立统一指挥、高效机动、协同联动、管理智能的应急联动系统已成为城市安防建设的必然趋势。未来的安防平台建设的重点不单单放在监控业务的发展上,而更重要的是能够通过监控发现警情,预防警情,处理警情。可采用人脸识别、车牌识别等智能化视频处理实现警情预判,同时综合应用通信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卫星定位技术,实现统一接警、迅速定位、快速反应、业务联动的智能化管理。
系统化
平安城市有两大关键点,一是监控点的覆盖、二是应用。应用包括指挥调度、GIS整合、视频报警、警视联动等等。然而,目前大部分地区的平安城市项目各系统仍属于独立工作、互不相连的状态,要实现整合应用,需要一定时间的过渡。不过平安城市通过系统的高度集成,可以优化系统结构、降低系统部署难度,减少管理和维护成本,各子系统能够协同作战,对城市管理意义重大。
(一)三网融合促进平安城市向数字化发展
三网融合,就概念上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分析,涉及了技术融合、业务融合、行业融合、终端融合以及网络融合等。目前最主要是在应用上使用统一的通信协议。IP优化光网络就是新一代电信网的基础,也是我们所说的三网融合的结合点。还有一些专家的建议是,要把智能电网纳入进来同时进行“多网融合”,在“三网融合”推进之初就统筹考虑节能减排、节约资源,这对提高配置效率意义重大,即统筹推进智能电网、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发展,实现“四网融合”。
三网融合涉及到几大类厂商,电信运营商、广电运营商、内容提供商、播控平台商、电视机厂商、机顶盒设备商、手机厂商等,以提供多媒体视讯内容为主。而目前平安城市以视频监控、安防报警设备和服务为主,与三网融合提供的服务还不完全相同。但随着网络和技术的融合,以及三网融合的推进,平安城市建设也将逐渐受到影响,随着家庭(以及中小商铺)智能安防的逐步推进,给平安城市建设带来了新的巨大的增长空间。目前平安城市监控高清化正快速普及,高清传输需要到高带宽的网络,包括有线的光纤入户、无线的WIFI/3G网络甚至4G网络,这些网络只有电信运营商、广电运营商,而用户建设专网的代价将来会越来越大。
(二)大数据时代云计算助力平安城市建设
高清视频及城市间的联网会产生大量数据,云计算的应用可以大大提高了系统的计算能力和存储能力,降低系统部署难度,减少管理和维护成本,使各子系统能够协同作战,对城市管理意义重大。
可见,未来平安城市需要强大的后台处理系统。视频前端仿佛是人的眼睛,而基于云计算的存储和分析仿佛人的大脑。目前,业内主要的解决方案提供商已经着手为平安城市构建更加发达的大脑。
未来平安城市解决方案基于云计算和云存储平台,融合了最新的物联网和智能分析技术。视频监控领域应用云计算技术可以支撑区域内大规模视频监控系统,如摄像头接入、视频图像存储、流媒体分发、智能分析和检索等;云计算提供的高性能计算能力能够保证大量数据服务的快速响应;可以构建视频图像资源中心面向服务(SOA)的应用,满足各区域、各部门等大量用户和业务系统的服务请求,方便从海量的资源池中获取所需的视频图像信息;还具备规模动态伸缩的特点,可实现系统平滑升级和扩容;具备高可靠性的特点,在大容量视频转发、存储和处理过程中,故障节点能自动被替换,保证系统正常运行和服务。
云存储是在云计算(cloudcomputing)概念上延伸和发展出来的一个新的概念。云存储是应用软件与存储设备相结合,通过应用软件来实现存储设备向存储服务的转变,视频监控云存储系统则是安防信息集成平台和存储系统的结合。视频监控云存储下,不再是单纯的存储设备提供存储空间,同时云存储还具有视频主动获取、监控数据存储管理、视频回放/归档/浏览等应用类功能,可以看作是应用服务和存储功能的集合体。视频云存储中可以大量减少各种服务器的数量,简化系统架构,从而降低系统建设成本,减少系统中由服务器造成单点故障和性能瓶颈,提高系统性能和效率,保证整个系统的高效稳定运行。
基于分布式、虚拟化技术的云存储平台具有海量数据存储、超强扩展能力、高性能数据读写以及高可用等特点,可以解决资源的重复建设和浪费,充分满足深度应用开发和使用的存储需求。而强大的智能分析云,可以对海量视频资源进行智能分析和应用的挖掘,贴合公安实战需求,拓展业务应用模式,从原来的事后查证向事中打击和事前预防延伸,提升主动预防能力。
拥有了更加智能的系统,我国平安城市建设将转变“重建设、轻应用”现状,这有助于提升公共安全部门的核心战斗力,进一步夯实社会稳定基础。
(三)物联网应用提高“平安城市”智能化
物联网技术是集成电路技术、计算机软硬件应用技术、传感器技术、互联网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3G视频技术、车联网技术、电子技术等等多种学科集合的综合技术。这种技术在“平安城市”建设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平安城市”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随着物联网技术在“平安城市”的应用,未来“平安城市”安防系统将更加的智能化,将向“智慧型平安城市”迈进。
物联网技术的普及应用,将使城市无线互联网建设迈上了一个新台阶,让一个城市治安防范管理系统更加的智能化了。特别是车联网的兴起,在公共交通管理上、车辆事故处理上、车辆偷盗防范上可以更加快捷准确的跟踪定位处理。还可以随时随地的通过车辆获取更加精准的灾难事故信息、道路流量信息、车辆位置信息、公共设施安全信息、气象信息等等信息来源。城市安防从过去的平面防范系统进入到立体化的安防系统。为“平安城市”提供了动态的信息采集和指挥系统。
同时,物联网技术将带动移动终端的发展,让更多的移动终端、手持终端、智能手机等终端设备可以随时随地的成为监控公共场所以及百姓家庭的安全卫士。面对自然灾害,整个城市公共防灾减灾指挥系统将通过无线物联网发挥作用。
物联网技术的普及应用,“平安城市”从过去简单的安全防护系统向城市综合化体系演变,“平安城市”项目涵盖社会的众多领域,有街道社区、楼宇建筑、银行邮局、道路监控、机动车辆、警务人员、移动物体、船只等。特别是针对重要场所,如:机场、码头、水电气厂、桥梁大坝、河道、地铁等场所,引入物联网技术后可以通过无线移动、跟踪定位等手段建立全方位的立体防护。兼顾了整体城市管理系统、环保监测系统、交通管理系统、应急指挥系统等应用的综合体系。
让百姓生活有了更加安全的保障,政府可以把老龄化社会的医疗保障、健康检测报警、中小学教育系统的学生安全、道路交通车辆定位、包括考场监控、交通能源环境检测、家居的智能化,环保设施以及社会安全设施的保障等都可以拓展到统一的平台上来。让“平安城市”向数字城市过渡最终实现智慧城市。
(四)“智慧城市”是“平安城市”未来发展必然趋势
安防从传统的楼宇、园区应用发展到平安城市、天网工程的城市级联网甚至全国级联网阶段,己经发生了产业从量变到质变的变化。“平安城市”的概念不仅是社会治安一项内容,还包括到城市交通状况和城市消防服务,以及各种人为灾害(包括战争、恐怖袭击、威胁城市安全的重大火灾、环境污染等)和自然灾害的预警和处警等内容。从城市建设层面,平安城市不仅是安保的需要,更进步扩宽到城市应急指挥、智能交通管理、数字城市管理、城市环境保护等多个城市领域的应用;安防行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产业范围的升级。
智慧城市绝不仅仅是信息技术的智能化应用,还包括人的智慧参与、以人为本、可持续创新等内涵。值得参考的一种说法认为,城市的信息化发展将经历四个阶段。一是电子城市阶段:城市从传统的人工管理逐步开始在局部领域出现信息化模式;二是数字城市阶段:城市全面的进入数字化的信息获取.汇集、应用模式;三是智能城市阶段:城市对信息化的应用不仅是沟通的需要,更可以利用智能化产生新价值;四是智慧城市阶段:城市通过全面的信息化应用来产生资源效率的最大化价值。
但是智慧城市是否是安防规模发展的下一个阶段的必然趋势,还是智慧城市与城市安防只是两条看起来很接近实际上不可能一致的发展路线?至少从中国安防市场的发展来看,从平安城市发展到智慧城市应该是安防产业的重大历史机遇。在国内“智慧城市”的建设相当程度上是由安防行业发起的,目前经历了两年多时间,初步走出了“雾里看花,摸索前进”的阶段,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展现了蓬勃发展的趋势。无论说“平安城市”是“智慧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还是说“智慧城市”是“平安城市”未来发展必然趋势,这二者之间不太可能再分开对待。从客户主体来看,平安城市的使用用户虽然是公安,但建设主体往往是政府,公安是各级政府的最重要职能部门;智慧城市的使用部门更是政府的各级部门,也必然涵盖公安职能部门。平安城市和智慧城市面对同一类客户主体再分解成两套体系的可能性几乎不大。从技术体系来看,平安城市、天网工程已经远远不只是安保监控的范畴,越来越多涉及到智能交通、应急指挥、环境保护、城市管理等多个方面,建设内容越来越多与智慧城市的范围产生了更多交集。从上面两个关键因素来看,安防行业从平安城市阶段发展到智慧城市的新层面将只是时间问题。
智慧城市所带动的市场空间在未来五年前可能达到上万亿美金,在中国也将达到近万亿人民币,远远大于城市联网监控的市场空间,而且智慧城市的概念正在飞速增长,市场前景不可限量。
当安防发展到智慧城市阶段,对智慧城市架构体系的范围将直接影响着建设规模和内容的格局。这种情况下如果仍以传统的安防视野来看智慧城市应用,很可能会阻碍安防产业的发展。更合适的角度应该是先跳开安防,换个角度从智慧城市的眼光来看待范围更大的“大安防”概念,应该更有利于安防的产业提升,抓住新出现的行业机遇。虽然智慧城市的研究也处干起步阶段,不过已经产生的一些智慧城市模型已经能拓展安防的视野。
当安防发展到智慧城市阶段后,产业范围、技术体系、应用模式将得到本质的提升,这将是安防产业的重大机遇。面对如此重大的机遇,若固守平安防传统的思路和视野,将大大限制安防行业的发展,而如果从智慧城市的角度来看安防的发展,将会打开另外一片新天地。
小结
随着安防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公安对平安城市的规划和需求也日趋成熟和明确,其建设重点从布点数量向管理应用转变,而平安城市建设也面临着监控网络化、高清化,平台整合等技术浪潮的冲击。与此同时,前期项目的扩容标准、由标清升级到高清、产品维护等问题,使得平安城市建设在新时期的转型道路上进入新阶段。当然,这是一个更高层次的进阶,经过转型,平安城市在未来发展、应用、融合等方面将变得更加完善。这是一次革新性的发展,对安防行业来说这也是一个新的契机,或许还会带来一场新的安防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