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提升自主创新实力调研报告
按照这次学习培训的通知要求,我利一周时间深入到企业、乡镇就本地自主创新情况进行了调研,并结合实际就深化我市自主创新工作做了认真思考,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自主创新的基本现状
近年来,我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质量明显提升,区域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xx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 亿元,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实现 亿元,两项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三年翻一番的历史性跨越。这些成绩的取得,一方面得益于我们抢抓机遇,始终坚持项目主导,工业立市之路;另一方面也是我们注重自主创新,增强发展实力的结果。
1、坚持以企业为主体,自主创新能力逐渐增强。近几年来,我市把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提升产业层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目前,全市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0家,20xx年实现高新技术产值1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18%。全市拥有各类专利112项,有38项得到实施,转化率为34%,高于全国10%的平均水平。科技研发和应用步伐明显加快,培育了 生物制药等一批地方特色产品和高科技品牌。xx实验仪器有限公司研制的各种实验设备多数填补了国家空白,替代进口产品,其中为中国航天部507所研制生产的航天员座椅试验台,在神舟5号、6号飞船飞行中为确保宇航员安全做出了贡献。…公司生产的玉米花丝饮料属专利产品,采取国际领先的生产工艺,填补了国内市场空白。
2、坚持以“两区”为重点,创新载体日益完善。“两区”,即长春a市经济开发区和a市工业集中区。我们按照“唯此唯大上项目,重中之重开发区”的思路,不断加强载体建设,注重发挥“两区”在项目集聚、产业集聚和科技创新的承载作用。目前,a市经济开发区开发建成8平方公里,共落位项目242个。在开发区内先后投资4.5亿元,建设了四期创业孵化基地,总占地面积5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9.7万平方米,己有28户企业入驻,使其成为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的一片乐土。随着开发区在能源建材、机械加工、医药等产业的集聚壮大,几个融资、服务平台相继筹建,为推动、方便企业科技创新和区域创新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3、坚持以机制为保障,创新环境日趋优化。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机制创新来协调自主创新中的各种关系,推动自主创新不断向更高目标迈进。一是创新招商引资机制,正确处理数量和质量的关系。着力实现由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全民招商向专业招商转变。注重引进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宽的项目。二是创新政策推进机制,正确处理规范和引导的关系。在认真贯彻执行省市相关自主创新扶持政策的同时,为引导和促进研发机构、企业不断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支持企业创新和发展,我们结合实际,在已有政策基础上,出台了《a市市关于支持工业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规定对企业积极争取国家创新能力强、科技含量高、拉动作用大的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项目的,最高单项奖励100万元;对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和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新产品,新认定的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给予一次性补助50万元。三是创新融资机制,正确处理自主创新和要素保证的关系。为解决好资金瓶颈制约,重点抓了三项工作:第一是扶持农村信用联社转制,我市农村信用联社已成为东北地区首家、全国第16家农村商业银行。第二是积极推进域内企业上市。研究出台了《a市市鼓励企业上市扶持政策》,确定10户重点企业作为上市后备资源进行培育。第三是搭建融资平台。对全市经营性和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进行整合,注册成立了a市融鑫投资有限公司和中小企业担保公司,融资能力达到10亿元以上。通过创新融资机制,较好地解决了中小企业资金紧张的难题,有效地促进了我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二、我市自主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较快,但从转型发展的要求看,与先进发达地区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
1、产业竞争力偏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相对缓慢。目前我市在经济发展上最大的薄弱点就是产业集中度不高、新兴产业发展缓慢,产业层次偏低,产业竞争力不强。在三大产业中,第三产业的交通运输、餐饮等传统服务业比重较高,金融、科技、信息、咨询、物流等现代服务业比重偏低、发展缓慢,极不适应传统产业的升级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加速发展需要。在我市已初步成型的四大主导产业中,产业也较分散,传统产业比重较高,高新技术产业或新兴产业还没有形成规模。我市发展较好的机械加工业的产业链发育也相对缓慢,产业链较短,企业间的相互关联度也不够高。
2、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仍显薄弱。主要表现在:一是企业财力弱,创新无实力。不少企业都在为保障生存而烦恼,既无暇顾及创新,也无心、无意于创新。一些企业的所谓创新,也主要是产品的特点、服务特色等方面有些创意,而真正意义上的技术创新少之又少。二是受利益驱使,创新无动力。一些企业经不住现实利益的诱惑,经营策略上追求“短、平、快”,哪里能够赚钱就往哪里奔,不情愿在技术创新上花精力、投金钱。三是先天条件不足,创新无能力。近年来,虽然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有了自主创新的意识,但大多数都苦于人才、技术、资金等条件的严重匮乏,心有余而力不足,没有能力进行创新。四是重扩大生产,轻科技投入。在发展的理念上,过于注重扩大投资,扩大经营规模,追求发展速度,这就促使一些企业宁愿低水平复制生产能力,却吝啬于对技术和人力资源的投入;宁愿在同类同档次产品上持续进行低成本恶性竞争,而不愿采取差异化战略,靠创新、品牌、服务来提高效益;宁愿引进、再引进,持续跟踪模仿,而不愿意下苦功完成一次技术学习的过程,走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路子。五是受“双瓶颈”制约,企业创新难。用地难、融资难日益成为制约我市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尽管近年来国家有关企业融资信贷政策有一定改进,我市也企业融资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融资环境有了很大改观,但融资难仍是影响企业自主创新的主要问题。
3、创新载体滞后,创新服务体系不健全。科技人才、科技成果、科技产品的开发和价值实现过程都需要有功能健全的载体和服务体系。目前,虽然a市经济开发区开发建设面积已达8平方公里,相当于重建了一个a市老城区,但是受资金、用地、政策等因素的制约,在建设标准、项目招引、产业布局等方面与发达地区相比,仍然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同时,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仅仅是刚刚起步,特别是创新机制滞后,政府职能转换相对滞后于自主创新和产业发展的需要;科技市场不发达,有的科技成果找不到投资企业,有投资企业找不到科技成果,科技资源不能充分有效流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相对不足,科技信息平台、公共技术平台数量少、功能差,多数企业不能得到充分的技术支持。
4、创新文化薄弱,创新活动底气不足。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大家已经越来越认识到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从长远发展考虑,决定区域创新能力水平的高低和潜力大小的是创新文化的建设水平。从目前发展情况看,我市已经有了一定的文化基础和氛围,但真正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崇尚科学、勇于钻研、敢于冒险、鼓励成功、宽容失败、善于合作等创新文化仍显薄弱,全社会的创新氛围没有完全形成,群众的创新意识还不强。区域内学术研讨、讲座等活动较少,技术交流、学术交流渠道不畅。事实说明,没有良好的创新文化环境,很难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也很难为创新活动提供持久的内存动力。
三、推进自主创新的主要想法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必须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五个紧密结合”,即:坚持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市场导向与政府扶持紧密结合,集成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紧密结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紧密结合,科技创新与体制创新紧密结合,充分发挥企业的自主创新主体作用,集聚创新要素,激活创新资源,转化创新成果。在具体工作中要做到以下两点:
(一)坚持自主创新,既要全面推进,更要把握重点。
主创新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把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结合起来,要按照“发挥优势、挖掘潜力、形成特色、实现跨越”的要求,攻克一批关系到企业生存发展的高新技术产品,上好一批科技含量高、带动作用大、竞争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项目,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规模型企业,加快我市农业产业化和新型工业化进程。为此,要着力把握好以下三个重点:
一要注重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企业作为投资主体、利益群体和风险承担主体,在推动自主创新方面同样居于主体地位,这是我们建设创新型a市的源动力。从我市的实际来看,要突出抓好两块:一是要发挥骨干企业的规模优势。我市的能源建材、机械加工、医药、食品等四大主导产业已形成一定规模,我们要充分调动这些企业推进自主创新的积极性,积极鼓励他们增加研发投入,建立研发机构,推进科技攻关,转化科技成果,形成一批有a市特色、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真正实现“技术一流、产品一流”的目标,增强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力;二是要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按照“培育一个龙头企业、建立一个特色基地、形成一个支柱产业、促进一方经济发展”的要求,继续做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通过企业带动,发展壮大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在绿色水稻、粘玉米、生猪、家禽等产业领域实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和专业化经营。
二要注重发挥项目的带动作用。项目是工业经济的重要载体。要以现有四大主产导业为依托,继续深挖矿产品和农产品的资源优势,精选一批战略投资项目,集中优势资源,倾力扶持发展。我们要依托华能电厂、龙嘉煤田、宇光能源等龙头企业,集中力量上一批资源能源综合利用类、产业链延伸类项目,利用资源开发新型建筑材料项目。依托长拖农业机械和中机北方这两个农机制造龙头企业,拉长农机产业链条,引导和鼓励中小工业企业注重科技创新,关注新技术,不断提升a市地产化配套能力和水平。依托海伯尔生物制药项目,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技术水平、装备水平、管理水平为手段,提升医药产业层次和水平。依托金锣、天景等龙头企业,在食品产业升级上要做到“四个延伸”:即生产领域由种植业向养殖业延伸,产业链条由粗加工向精深加工延伸,营销由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延伸,产品开发由绿色食品向有机食品和无公害食品延伸。要从主导产业中,每年优先筛选一批投资规模大、技术水平高、带动作用强、市场前景好的重点技术改造项目,扶持一批科技创新项目,以项目建设聚集盘活各种资源和要素。
三要注重发挥载体的培育作用。坚持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a市,离不开创新载体的支撑。工业园区是企业集聚发展的平台,是催生工业经济蓬勃发展的载体。要深化和完善“两区”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开发区的产业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园区综合服务能力,促进主导产业项目向工业园区集中。要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强度开发、高效益产出的原则,突出产业定位,健全服务体系,吸呐优势资源,推进产业集聚,促进循环发展,形成层次分明、衔接互补、分工协作、资源共享的园区体系,把工业园建成新型材料、绿色食品、先进制造等优势产业集聚区,使工业园区成为产业集聚的主平台、招商引资的主战场和自主创新的主阵地。
(二)坚持自主创新,既要完善政策,更要创新机制。
加强自主创新,需要机制创新的有效推动。我们要注重从优化机制入手,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完善政策,营造环境,推动建设创新型a市取得实质性成效。
一要建立统筹协调的领导机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涉及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文化创新各个方面,需要各级各部门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加强和改善对自主创新工作的领导,及时研究解决好自主创新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自主创新的工作机制,认真落实镇乡、街道创新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加强对自主创新工作的考核和督查。人大、政协要充分发挥优势,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工作,在建言献策、强化法制保障、加强监督检查、动员社会力量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各部门要结合实际,制定具体贯彻意见,找准重点和难点,全力突破,务求实效。
二要完善多元高效的投入机制。要把对科技事业发展特别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投入作为战略性投资,确保政府对科技事业的投入力度,充分发挥政府投入的导向性作用;同时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积极拓展企业融资渠道和自主创新源泉,引导金融科研机构、社会资本加强对创新型企业的服务、支持,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三要构建保障有力的服务机制。要营造推进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和有关自主创新的政策,研究制订我市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a市的配套政策措施;要开展推进自主创新的系列活动,有关职能部门要精心组织好招商引资、产研合作、科技下乡活动,在创新方式、拓宽领域、提升层次、注重实效上下功夫,使更多的创新活动在我市开花结果。
四要建立创新人才队伍培育机制。人才是最宝贵、最重要的创新资源。要加快培养各类创新型人才,集聚人才资源,以人才的领先推动创新的领先。要加大人才培养引进力度,制订紧缺人才引进计划,加快高层次人才和各类紧缺人才的引进步伐。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实施企业经营者素质提升计划。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发展,加快建立以职教中心等为重点,职前培养、职后培训有机协调的职业教育体系,为我市产业发展培养紧缺实用人才。进一步突出农业科技普及、宣传、培训三大环节,重点抓好对农业专业大户、农业龙头企业经营人员、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人员的培训,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努力造就一支有技术、懂经营、善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切实激发广群众自主创新的活力。
第二篇:提升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专题调研报告第2页
提升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专题调研报告第2页
四、广东提升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路径思考和选择
(一)路径思考
1、确立“以我为主”的内源企业主体地位
外向经济为主的我省企业自主创新应确立以内资为主的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在提升的企业研发投入中,外资企业也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但跨国公司一般有着很强的专利保护意识,在中国的研发成果多数以“半成品”的状态返回到母公司,最终的专利和技术成果体现在境外。从东莞电子元件产业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外资企业产业的扩散主要集中在外资企业内部,对当地内资企业的扩散效果十分微弱。而温州乐清民营企业在推动地方产业扩散方面的作用则很明显,在地方产业的发展上发挥的作用超过了外资企业。
2、坚持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提升方式
我省企业开展自主创新要以技术创新为核心,逐步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面向市场的研究开发,大力推广应用高新技术,使创新成果迅速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创新要素的基础性作用,强化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有效衔接,提高技术配套和自主开发能力,逐步实现从引进创新、模仿创新向自主创新的转变。
3、坚持以产业发展为导向的发展方向
我省企业自主创新要与行业发展规划、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紧密结合,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在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及新医药、新材料等有一定基础的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加强技术创新,形成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竞争优势的高新技术企业。大力开发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开发和应用先进制造技术、工艺和装备,大幅度提高我省产业的国产技术装备水平。
4、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进一步融合 通过增强我省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速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步伐,推动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一是促进信息技术与不同行业之间的融合,培育发展新兴产业。二是促进信息技术与制造业产业链各环节的融合,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三是发挥信息技术的创新作用与倍增效应,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四是深化信息技术在服务业中的应用,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5、推动节能减排
一是开展节能重大技术攻关。突破当前节能减排的重大技术瓶颈,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环保企业,促进环保产业的跨越发展。二是攻克可再生能源与非化石能源技术难关。掌握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关键技术,增加清洁能源的供给。三是突破、推广、普及城市节能减排技术。要尽快掌握城市建筑与建材、垃圾发电、汽车尾气等重点领域的先进适用技术。四是抢占具有低碳经济特征的前沿技术制高点。应着力取得信息、生物、纳米等原创性科技突破,开辟具有低碳经济特征的新兴产业群,为实现长远节能减排目标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
(二)路径选择
1、一个突破
支持和引导我省企业瞄准国内外市场和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加强企业研发投入和管理机制保障,在关键领域重点环节着力突破一批重大共性技术和核心技术。大力发展能在若干产业领域广泛应用,并对产业技术提升起到重要作用的基础技术、专业技术和整合集成支持技术。如支持重大节能、环保技术的突破和产业化推广应用,强化信息技术和高新技术在制造业中的渗透和应用,有力促进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战略产业的发展。
2、两个强化
(1)强化龙头企业。扶优扶强龙头企业,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培育带动面广、产业关联度大、技术水平高、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作为重点环节来抓,围绕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增值水平高的产品和产业,以资本和品牌为纽带,整合资源,开展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联合与合作,推进先进技术和产品向龙头企业集中。
(2)强化高成长企业。强化对高成长企业的扶植政策,健全市场规则与机制,完善的生产要素市场和信息渠道,在要素需求和环境治理与配套方面提供针对性服务,用有力的措施和手段激励高成长企业,将其集聚效应和拉伸功能发挥出来,为我省高成长企业创造良好的创新市场环境。
3、三个增强
(1)全面增强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未来一段时间内,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仍然是我省企业自主创新的最主要途径。必须强化工业企业通过消化吸收将先进技术溶入企业的研发和生产体系,在消化吸收基础上实现创新。要促进珠三角地区已有的引进技术和模仿技术向东西两翼和山区的转移促进当地特色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2)着力增强大型企业集成创新能力。我省大型企业集团和行业龙头企业迫切需要从传统创新方式向集成创新方式转变,必须以系统集成的方式分析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建立适应企业内部技术创新的组织结构、工作流程和企业文化,形成以集成创新能力为基础的可持续竞争优势。
(3)有限目标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应结合我省实际着重,在少数领域制定重大技术原始创新计划。充分发挥财税政策的引导和辐射作用,对高难度、高投入和高风险的应用研究活动给予必要的支持,鼓励大中型企业持续开展原始创新活动。
4、四个建立
(1)建立区域性的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借鉴美国费城等国外人才培养模式的先进经验,以中央部委和广东共建的方式,在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大中型城市选择产值规模大、产业集聚度高的工业园区试点设立全国大学生实习培训基地,作为我省区域性的创新人才培养平台。重点吸引高校本科以上理工类大学生进行为期3-6个月的实习学习。这将为我省相关产业提供充足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储备,有利于我省企业吸引一大批全国各地的优秀创新人才。
(2)建立行业性的公共创新服务平台。政府、协会、企业、院校、检测机构等共同参与,在我省建立汽车零部件、机械电子、纺织服装等行业建立公共创新服务平台。为全省行业内企业提供产品研发、试验基地、仪器设施、行业检测、成果转化等提供多样化服务。政府加大财政支持的力度,设立专项资金建立各类公共服务平台,保持公共服务平台的低成本运作和低收费水平,为企业自主创新活动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保障。
(3)建立全方位的技术创新合作平台。进一步探索促进产学研结合的有效模式和机制,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或研究机构以技术入股、共同出资等多种形式组建技术开发实体,通过建立大学研究院、联合研发中心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积极尝试产业链上的技术创新合作,鼓励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进行联合技术研发。在led、tft-lcd、汽车关键零配件、数字电视等关键领域,联合行业内企业组建产业联盟,共同开展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推动产业核心技术的突破。
(4)建立多层次的技术交易平台。着手建立综合性的技术贸易交易所,为技术供应方与技术需求方搭建交易的平台,并承担技术中介、资产评估、司法公证等服务。侧重在软件开发、电子器件、节能减排等活跃领域建立专业性强的技术贸易平台,拓宽科技型中小企业与风险投资公司洽谈交流的渠道。可考虑政府推进建立全省统一的网上技术交易平台,推行科技成果资本化和挂牌转化制度,减少贸易交易成本和降低交易风险,提高技术交易的成功率。
5、五个提升
(1)提升驱动力。首先,应着力增强企业的引进吸收消化创新、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能力,保持企业持续的发展动力。其次,应加强企业的管理创新,通过组织与制度创新、战略与决策创新、管理模式与方法创新,完善企业内部的创新体系建设。第三,要推进企业创新文化的建设,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文化氛围。
(2)提升整合力。进一步拓展融资渠道,积极利用资本市场支持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上市,鼓励吸引民间资本和其他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企业创新。引导商业银行开展对自主创新企业提供金融支持,建立企业自主创新的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和担保基金。建立和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发展我省风险投资公司和风险投资基金。
(3)提升辐射力。以发展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为依托,重点培育发展一批主业突出、辐射力强、集聚明显的产业集群。发挥产业集群内龙头企业在产业集群中的影响力,拓宽共性技术的传导渠道,密切产业集群中各类企业的协作关系,强化企业在产业技术创新中的各自定位和作用。
(4)提升承载力。一是广州、深圳两大中心。广州应充分利用产业、科技、人才等区位优势,成为全省自主创新的主要策源地、聚集地和辐射中心。深圳要发挥体制机制、资本市场和高技术产业密集等优势,成为我省高新技术研发基地、成果转化基地和技术产权交易中心。二是珠三角东西产业带。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协调各市产业分工布局,形成不同层次的产业技术创新群,建成自主创新技术研发基地、成果转化基地和集群创新基地。三是东西两翼和山区。因地制宜开展特色产业技术创新,承接好先进技术转移。加强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着重在优势和特色的领域开展自主创新活动。
(5)提升支撑力。一是政策支撑。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支撑力度,同时积极争取中央的倾斜政策。二是中介支撑。搭建技术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进一步健全中介服务体系,协助推进产业共性技术的突破和推广应用。三是环境支撑。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大保护知识产权的执法力度,完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
五、广东提升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政策措施
(一)健全政府财税支持机制
1、持续增加政府投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持续增加财政科技投入,争取到2010年实现我省研发投入强度不低于1.8%的既定目标。进一步优化财政科技支出结构,健全财政投入绩效评价管理机制,更加着眼于产业前沿关键技术的突破、公共服务技术平台建设以及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等,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在引导产学研合作、促进产业创新战略联盟形成过程中的支持作用。鼓励对引进技术设备的消化、吸收和创新,按技术设备引进费用的一定比例提取消化吸收资金,使企业真正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的主体和成果应用的主体。
2、设立产业技术创新专项资金
加大对关键共性技术的创新投入,设立产业技术创新专项资金,用于高新技术业、先进制造业、传统产业三大方面,节能减排、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新材料、新能源四个领域,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汽车、石油化工、机械制造、轻工纺织六大主导产业。以重大专项的实施为主要载体,着重于支持投入规模大、周期较长的中长期关键技术的研开项目,攻克一批制约我省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共性技术难题。
3、实施技术开发费加计抵扣等税收优惠
切实按照当年实际发生的用于自主创新的技术开发费用的150%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对国际专利申请和国内发明、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每项专利给予适度资助奖励。企业员工薪酬和培训费用按实际发生额允许在企业所得税税前列支。实施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外部跨国公司内部技术向我省内资企业转移,引导跨国公司研发机构与我省内资企业共同承担政府科技项目,提高我省内资企业的研发能力。
(二)拓宽企业的投融资渠道
1、大幅提升创业投资规模
培育适合本地化特征的风险基金运作模式,积极吸引大型创业投资基金入粤,选择与国内外投资业绩突出、基金募集能力强、管理经验成熟的品牌创业投资机构开展合作,在我省试点设立商业化投资基金,以利于引进优质的资本、项目、人才和管理模式。针对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可在风险基金介入前设立“种子基金”,不断扩大基金规模,形成投入与回报相结合的良性滚动机制。
2、建立面向企业自主创新的信贷体系
引导和支持银行建立以自主创新能力为评价标准的信贷评价标准,优先安排和支持产业共性核心技术项目、产学研合作项目的信贷申请,对资信等级高的创新型企业给予信贷倾斜,根据信贷原则和规定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一定的授信额度和金融服务。引导国家开发银行等对我省重大产业化项目、引进技术消化吸收项目等提供贷款和融资服务。
3、支持企业在国内外资本市场融资
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本市场,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改制上市,鼓励和引导上市公司与中小科技企业间的并购行为,保证多元化投资融资渠道的畅通,为科技型企业的发展进一步拓展空间,使我省企业更多地得到国内外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
(三)大力引进培养创新人才
1、引进各类高级科技人才
围绕我省优先发展产业领域,鼓励企业引进在国内具有重要影响的科技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和工程化人才,重点吸引大量通信、新能源、汽车、精密化工等产业的紧缺人才来粤工作,进一步夯实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基础。开辟高层次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改进海内外创新人才的服务工作,根据人才的技术级别和水平给予一定的安置费用,切实解决户籍、住房、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安居问题。
2、加大对技术人才的培育和激励力度
加大在职教育力度,进一步对技术人才加强知识技能、创新管理等方面的培训。加大对骨干科技人员的激励力度,完善技术人员职业发展通道,建立多层次、分类型、全方位的技术奖励机制,提供在职人员职业培训津贴或奖励源。加强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间在科技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促进技术人才在企业及高校院所之间的合理流动。
(四)推广应用自主创新产品
1、完善自主创新产品认证政策
建立一整套科学系统的认定标准和指标评价体系,由相关部门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程序对自主创新产品进行认定,使广东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及时纳入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目录,并定期对该目录实行动态管理。继续实施新产品试产计划,支持自主创新产品开拓市场。
2、加强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
我省企业或科研机构研发的有较大市场潜力并需要重点扶持的试制品和首次投向市场的产品,尤其是重大技术装备具,经认定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必须优先采购。通过预算控制、招投标等形式,择优购买我省企业自主创新产品。在同等条件下,政府采购应对外资企业产品提出更为严格的准入条件。
(五)完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1、引导大中型企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
加快以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为龙头,省认定企业技术中心为骨干,地市认定企业技术中心为基础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进一步增强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能力,夯实企业技术中心的研发、试验、检测、分析软硬件基础,大力支持企业技术中心成为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的主要载体。
2、深化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合作
通过市场选择技术开发项目,国家向行业龙头企业以招标的方式选择牵头企业,再由该企业向科研院所招标,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结合方式。科研院所的应用技术开发项目,必须有企业参与,以产业化为目标。促进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创建技术战略联盟,联合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建立以技术资源成果共享为核心的合作机制。
3、加强国际与区域合作
加强泛珠三角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区域内创新资源的流动与整合。加大粤港澳产业技术创新的合作力度,开展粤港澳联合科技攻关,通过cepa的实施加速粤港澳各种创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集成。推动外资企业在我省设立研发中心,鼓励企业到省外、境外设立研发机构。
(六)提升中介机构服务水平
1、建立公共技术创新和资源共享平台
围绕我省支柱和战略产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积极作用,发展各种类型的创新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国家和省级技术创新、资源共享等公共平台,整合建立全省联网的大型精密仪器协作网、技术文献共享网以及虚拟的技术图书馆等。按照市场运作模式,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利用现有科技资源对外提供费用较低的有偿服务。
2、建立科技成果产业化平台
加快建设华南技术产权交易中心和华南技术交易网,充分利用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等平台,促进自主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整合现有技术市场,强化技术市场的咨询、评估等服务功能,支持我省产业聚集地区申请设立国家级高新区、高技术产业基地和信息产业基地等。
(七)增强基础研究支撑作用
1、超前部署下一代产业关键技术基础研究
基础研究是原始创新的源头,也是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重要支撑。必须在我省重要战略产业领域,继续鼓励学术研究活动的探索,及时将其提升为重点基础研究课题,对下一代产业关键科学技术超前部署一批重点战略性研究攻关计划。
2、优化配置基础研究资助模式
鼓励我省有条件的企业和社会力量投入,在我省产业发展重大需求领域和新兴前沿交叉学科领域着力加强基础研究,支持在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一批国家级和省级的重点实验室、大学科技园等,增加我省国家实验室以及科学研究中心等基地的建设费、设备更新费等开支,促进原始性创新成果的产生。
(八)营造自主创新良好环境
1、大力提倡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从政策上营造谁创新谁得益的、谁先创新谁先得益的环境,从制度上规范保护创新、保护创新利益的环境,构建人人想创新、行行争创新的局面。注重创新成果的产生,也要倡导标新立异、容忍失败的文化氛围。推进企业内部形成自主创新的环境,通过鼓励和激励企业人员开展创新活动,增强企业员工的创新能力和水平。
2、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工作
建立健全专利指标评价体系和专利统计制度,加快建立专利信息服务系统,加强专利信息检索服务,健全知识产权交易制度。编制《广东省重点工业产品采标指导目录》,引导企业围绕我省重点产业在节能降耗、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方面采标。制定技术标准研制资助管理办法,积极参与制定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支持建立全省技术标准服务、研究、测试机构。依法严厉打击各类侵权盗版行为,建立跨部门、跨地区的协调联动机制,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
①资料来源:2008年4月,对我省21个地级市468家工业企业进行问卷调查采集的数据,下同。
②我国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战略研究对国家对外技术依存度的计算采取的公式是:技术依存度(%)=技术引进经费/(r&d经费+技术引进经费);研发强度是指r&d经费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
首页12尾页
第三篇:玉溪自主创新情况调研报告
玉溪市自主创新情况调研报告 玉溪市工商联党组成员、副调研员 吴文平(2016 年 10 月)
为准确掌握玉溪市在自主创新方面的基本情况,玉溪市工商 联调研组在走访科技、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等部门收集情况,做好前期准备的基础上,深入红塔、江川、通海、华宁、新平、易门等县区和玉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研和工业园区的 37 户民营企业,采取调查问卷、实地观摩、座谈交流等方式,对全市自主创新情况进行了全面调研。
一、玉溪市自主创新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在国内宏观经济增速持续放缓,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市内传统产业景气度持续下降的大背景下,玉溪市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大力实施“建设创新型玉溪行动计划”,强化创新驱动发展,着力培育发展新动能,有力推动全市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创新创业环境明显改善,创新型玉溪建设迈上新台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 57%,为加快推动玉溪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自主创新环境日益优化。在抓好国家和云南省相关政策措施贯彻落实的同时,立足玉溪实际,先后制定出台《关于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玉溪的决定》、《实施建设创新型玉溪行动计划的决定》、《关于大力加强自主创新促进玉溪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意见》、《关于创新体制机制加强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等 18 个政策性文件,对加强科技创新、促进高新产业发展、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鼓励科研人
员创业等作出政策性安排,为科技创新提供全方位支持,科技投入保持逐年增长,全社会尊重科技、尊重人才的氛围日益浓厚,形成了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
(二)自主创新体系基本形成。在全省率先开展市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认定工作,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初步建立,较好地支撑了企业技术创新。目前,全市建成 5 个院士工作站(其中民营企业 4 个),建有 1 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8 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6 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4 个市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0 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研发机构数量位居全省第二;建成省级科普教育基地 9 个,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4 个,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拥有量居全省首位;建立科技人才、科技文献、科技项目、专利、科普、创新机构等六个服务平台和 12 个资源数据库,实现科技信息资源集成共享,为政府决策、企业创新和科技管理提供了有力的资源保障。云南国家级新材料孵化器在玉溪高新区设立的玉溪新材料企业孵化器,已经成为玉溪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在推动玉溪高新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自主创新能力稳步提高。在全省率先出台实施“科技项目 知识产权管理办法”,把知识产权工作纳入科技项目管理全过程; 率先成立玉溪市知识产权援助中心、玉溪市知识产权服务中心,为发明创造者提供从专利申请到专利权保护的服务援助。大力开展知识产权试点示范企业培育工作,企业知识产权意识普遍增强,知识产权综合能力明显提升,知识产权逐渐成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有力武器。“十二亓”期间,玉溪市专利申请 4656 件,专利授权3414 件,均稳居全省第二位,分别是“十一亓”期间的 2.6 和 3.5 倍,是同期曲靖市的 1.65 和 1.72 倍。2015 年底,玉溪发明专利拥有量633 件,是曲靖市的 2.3 倍,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 2.7 件,远高于全省 1.6 件的平均水平;争取国家、省级科技计划项目 546 项,实施市级科技计划项目 455 项,取得国家科技进步成果 2 项,省级科技进步成果 56 项,评选市级科技进步奖 250 项,先后两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
(四)自主创新产业不断形成。大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依靠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力,通过原始创新、自主集成创新和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改造了一批传统产业,引进了一批高科技企业,开发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附加值高和市场竞争力强的新产品,打造了一批知名品牌,带动玉溪经济由传统劳动密集型向自主创新型转变,由价值链低端制造环节向高端制造环节拓展,由烟草、矿冶两大传统产业向生物医药、装备制造、信息技 术、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和农产品深加工等多个新兴产业延伸,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得到全面提升。2014 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工业总产值达 157.9 亿元,占全市 GDP 的 13.32%,高新 技术产业已经成为玉溪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目前,全市共培育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 180 家,省级创新型企业 12 户,创新型试点企业 20 户,省级科技小巨人企业 4 户;全市有 75 户高新技术企业,居全省第二位,其中民营企业有 70 户,占 93.3%;拥有云南省著名商标 205 个、云南省名牌产品 42 个。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总的来说,玉溪市自主创新的势头是好的,呈现出人才队伍逐年壮大、创新能力逐年提升、品牌建设逐年提高的稳定发展态势,涌现出了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能耗低、环境污染少 的科技型企业。但是,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与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比,玉溪市在自主创新上还有明显差距。从调研的情况看,大多数企业处于自主创新起步阶段,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经营环境、企业规模等因素的影响,个别企业对自主创新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小富即安不愿创新、怕担风险不敢创新、能力有限不会创新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既有企业自身创新观念落后、创新动力不足、创新基础薄弱的原因,也有外部宣传引导不到位、支持政策不配套、服务体系不健全的原因。
(一)创新主体动力不足。就玉溪民营企业自主创新本身而言,创新不仅成本高、回收周期长,而且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对技术创新投入的预期也很难把握,大多数民营企业在经营理念上存在重生产销售、轻技术研发的思想,没有专门的技术研发机构,在技术创新上以模仿为主,产品单一,科技含量及附加值低。在能够获得现实利益的情况下,受短期利益的驱使,更多的是追求“短平快”,不愿在科技研发方面进行更多投资。在调研的 37 户民营企业中,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有 3 户,大多数民营企业规模较小,有的年销售收入仅有几百万元,市场竞争力较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仅有 8 户民营企业有研发活动,6 户民营企业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专利产品,具备创新能力、掌握核心技术、拥有知识产权、能够开发产品的民营企业不多。
(二)创新经费投入不足。从反映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 R&D 经费及 R&D 经费占 GDP 的比重看,玉溪市 R&D 经费增速缓慢,个别年份甚至有倒退的现象,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还有较大差距。以 2014 年为例,全市 R&D 经费为 4.04 亿元,R&D 经费仅占 GDP 比重的 0.34%,居全省第 4 位。R&D 经费仅占全省
85.93 亿元的 4.7%,仅为昆明市 57.32 亿元的 7.0%,R&D 经费占GDP 的比重低于全省 0.67%、全国 2.05%的平均水平,直接影响到全市创新的活力和动力,延缓了产业转型升级的进度。从调研的情况看,在 37 户民营企业中,2014 年仅有 10 户研发投入与当年销售收入的比重超过全国 6.7%的平均水平,有 2 户的研发投入与当年销售收入的比重甚至低于 0.5%,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可以看出玉溪大部分民营企业在自主研发上积极性不高、经费投入不足。
(三)创新人才供给不足。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玉 溪全市 16 岁以上 137277 名常住人口就业人员中,大专学历 5995 人,占 4.37%;本科学历 4372 人,占 3.19%;研究生学历 198 人,占 0.14%,就业人口素质不高,人才供给总量不足,与自主创新需求有较大差距。加之,玉溪距昆明较近,在区位环境上对高层次人才不具吸引力,不仅高层次人才难以招引,企业内部技能性人才也难以留住。本地技能型人才供给不足,外地高层次人才难以招引,高层次、复合型科技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资源匮乏,严重影响到玉溪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进而影响到全市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步伐,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在调研中,有 21 户企业反映自主创新力量薄弱,消化吸收新技术、新工艺较为困难,人才尤其是研发人才、管理人才、营销人才缺乏是制约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升级、市场拓展的关键因素。
(四)创新政策利用不足。为切实掌握民营企业对相关政策的 了解和利用情况,在调查问卷设计上,调研组列举了国家和省市近年出台的、与自主创新关联度高的 11 个政策性文件,并从财税政策、研发政策、技术转移政策三个方面提出了 20 个问题。从调研 的情况看,在 37 户民营企业中,已了解相关政策文件的有 18 户,知晓率为 48.7%,半数以上的民营企业对政策不了解;已利用相关政策的有 4 户,利用率仅为 10.8%。同时,相关职能部门主动服务意识不强,重监管轻服务、重检查轻支持的问题也不同程度存在,导致一些优惠政策可达性不高,没有直接让民营企业取得比较好的政策获得感,有 18 户反映政策办理手续繁琐、周期长,有 13 户反映政策获取渠道不通畅,不能及时了解最新政策,有 10 户反映政策门槛高、申请难度大、优惠幅度小,有 8 户反映缺少配套实施政策、可操作性差,仅有 1 户反映没有遇到问题。
(亓)创新资源整合不足。市内大部分县区在资源要素的富集 度上存在相似性,导致县域经济发展在战略定位、发展规划、产业布局等方面都具有较大的相似性,县域经济错位发展、互补发展、竞合发展的态势尚未形成。一是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二是造成引进项目类型差别不大,县域产业同构、企业产品同质问题突出,严重影响相互之间的分工协作;三是造成同一类型企业分散布局在不同县区,不利于实现地理空间的相对集中,难以发挥规模集聚效应;四是造成不同县区在同一产业互为竞争,在产业分工协作中难以形成技术创新链,影响到全市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亓是造成不同县区在同一产业的科技研发上重复和撞车,导致科技资源分散,既不利于全市科技资源整合,也不利于相关县区技术创新能力的协同提升。
三、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自主创新已经成为提升玉溪科技水平和经济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成为引领玉溪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根本动力。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加快推进自主创新更是玉溪经
济适应发展新常态,在应对严峻挑战中打造发展新引擎,占据发展新高地,实现发展新跨越的应时之举、明智之举、有力之举。当前,在推进自主创新上,要着重做好以下亓个方面的工作:
(一)着力提升创新源头驱动力,在打造竞争新优势上求突破。围绕“建设创新型玉溪行动计划”目标仸务,打造全市区域先发优势和综合竞争力,前瞻性部署有利于催生新兴产业的基础研究,在重大科技专项、重大科技项目以及重大科技计划中,聚焦应用基础和前沿技术研究,力争在更多领域实现率先突破。围绕事关长远发展、综合竞争实力的重点领域,实施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化与成果转化等全创新链战略部署,布局建设行业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提升科技创新源头驱动力。
(二)着力构建产业技术新体系,在增强核心竞争力上求突破。
制定实施玉溪市技术创新工程“十三亓”专项规划,加强技术创新工程的顶层设计与统筹谋划,系统设计技术创新工程。加快建设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技术新体系,针对可持续和包容性发展的瓶颈制约,制定系统化的技术解决方案,推进关键技术创新,为拓展发展空间提供支撑。依托市内科技型骨干企业,实施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行动,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支持和引导,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攻关,培育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领军企业。
(三)着力推动“双创”活动,在厚植“双创”文化上求突破。加快 建设专业化众创空间和星创天地,推动创新孵化载体向专业化纵深发展,搭建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和创新创业者的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平台,向创业者开放创新资源、降低创业创新成本。大力探索科技服务业促进产业创新发展的新模式和新机制,形成一批
科技服务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构建普惠性创新支持政策体系,加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固定资产加速折旧、股权奖励等重点政策落实力度。深化推进科技创新和金融支持相结合,建立玉溪市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畅通科技企业贷款融资的“绿色通道”。构建“宽容失败”的机制和文化,为创新创业者减压减负,营造鼓励创新的文化环境。
(四)着力打造创新基础平台,在培育创新人才队伍上求突破。围绕培育战略性创新力量,加强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以行业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为引领的创新基础平台,培育造就创新型人才队伍,壮大企业家队伍。强化创新型人才的激励、评价与服务,制定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标准和办法,加快建立以创新能力和实际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制度,完善评议指标,加大对发展潜力和实际贡献的考量。突出对重点领域高精尖和急需紧缺人才的引进,强化对青年科技创新人才的支持。在重点研发计划中开辟专门渠道,支持 35 岁以下的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并落实股权和分红激励政策,建立完善人才分配激励机制。
(亓)着力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在推动县域一体发展上求突破。
紧紧立足本地区实际,强化规划引领,加强统筹协调,突破区划限 制,引导市内各县区从区域经济分工协作的视角,科学制定规划、合理布局产业、理性引进项目,在产业分工协作中形成技术创新链,推动错位竞争、差别发展、接轨协作,增强县域经济的融合力度,提高自然资源、科技资源、人才资源配置效率,避免同质竞争、低价竞争、恶性竞争,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由空间布局向区域空间布局转化、县域竞争格局向区域竞争合作格局转化、单一产业形态向优化组合产业形态转化,形成增长联动、利益融合、合作共赢的县域
经济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第四篇:关于深圳市自主创新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深圳市自主创新情况的调研报告
深圳市在全国科技大会召开后,围绕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从战略、规划、法规、政策等多方面紧锣密鼓地进行研究和部署,为了了解深圳市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大会的情况,探讨加强科技计划和经费管理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的举措,根据部党组的安排,我率调研组于2006年3月17日至19日在深圳进行了调研。调研期间,深圳市政府领导、市科技局和市高新办介绍了相关情况,我们还到高新区、虚拟大学园、中兴公司等地进行实地走访。调研发现不少好的经验,也得到一些好的建议。
通过与深圳市政府领导和有关政府部门、企业的接触,我们充分感受到全市上下对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极大热情,感受到全国科技大会在深圳市掀起的又一轮自主创新热潮。深圳市委召开市委常委(扩大)会议,学习贯彻全国科技大会精神。会议认为,中央提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任务,从国家战略层面为深圳建设创新型城市指明了方向,深圳要不失时机地把自主创新从科技发展战略、产业发展战略提升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敢于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战略部署中以一个城市率先突破,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成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探索者、先行者、开拓者。
一、深圳市进一步支持自主创新的主要思路和举措
深圳市委在今年初发布了《关于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决定》(深发
[2006]1号)。市委要求各级党委政府把学习全国科技大会精神和贯彻落实市委1号文件结合起来,从国家战略的高度认识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大意义,积极制定促进自主创新的配套政策。目前,全市各部门提交了37件配套政策文件初稿。根据研究,初步选定操作性强的16个政策文件进行完善和修改,作为第一批配套政策出台。这些政策主要包括《关于运用财政性资金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的实施意见》、《关于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实施意见》、《关于建立企业家紧急事态救助机制的实施意见》、《关于发展战略性产业的实施意见》、《关于建设国际一流科技园区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知识产权案件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等。
在政府各部门积极制定配套政策的同时,市人大已将《深圳经济特区科技创新促进条例》列入今年立法计划,希望通过立法把深圳10多年来在实施自主创新中积累的理念、政策、措施以法律形式固化下来。
市委决定在今年4月份召开全市科技大会。会议主要内容是传达全国科技大会精神,发布《深圳市“十一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和《深圳市“十一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出台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配套政策,表彰自主创新的先进典型,部署全市自主创新工作。为了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市委市政府提出在自主创新道路上要坚持“三个舍得”。第一是舍得名誉。可能由于发展自主创新的高新技术产业,见效较慢,经济总量的排名在全国可能不那么前了,有些名誉会受到影响。第二要舍得时间。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发展自主创新的高新技术产业需要时间,要耐得住寂寞。第三要舍得投入。要敢于把过去25年改革开放积累的财富,主要用于自主创新上。
深圳市认为,国家创新型城市应具备“四个密集”的基本特征:创新型人才密集、创新型企业密集、创新型产业密集和创新型知识产权密集。为此,市委市政府决定围绕这四个特
征建立“四大高地”,即发挥人才第一资源作用,建立创新型人才高地;提升企业持续创新能力,建立创新型企业高地;发展战略创新产业,建立创新型产业高地;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建立自主知识产权高地。同时,围绕国家创新型城市需要的支撑条件建设“五大平台”,即建设创新公共基础平台,提升源头创新能力;建设创新资本平台,完善创新资金链条;建设创新合作平台,充分利用海内外创新资源;建设最佳制度平台,完善创新体制机制;建设创新文化平台,培养强化创新意识。
深圳市最重要的创新资源是人才资源,为了进一步凝聚创新型人才,深圳市政府在今年开始设立“产业发展与创新人才奖”,每年由市财政拿出2个亿,对在全市技术、研发、管理创新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创新型人才给予奖励。深圳市还放宽了创新型人才入户政策,只要是符合专业、学校、年龄等基本要求的大学生,可以个人身份直接到户籍管理部门办理入户手续。市政府推出多项实实在在的人才政策,如对产业发展紧缺人才的培训费用,由政府、企业、个人共同承担;对重点引进和培养的高级人才,政府给予专项资助和生活补贴;为初到深圳创业或在深圳短期及兼职工作的各类创新型人才提供高品质低租金的人才公寓;为民间创新人才的发明专利以及创新型“非共识”项目提供资助等。
为了鼓励全社会的创新行为,鼓励基于市场的创新型人才和组织,深圳市拟对全市科技奖励办法进行调整。主要内容是:在保留原有传统政府科技奖励的基础上,新设立围绕自主创新的奖励项目给企业、企业家、研发机构、领军人才等,新设立围绕自主创新服务体系的奖励项目给创业投资公司、中介机构、担保公司等,目标是逐步扩大民间奖励范围,降低政府奖励份额,鼓励建立政府资金引导的、专业化、民间化的社会奖励体系。在今年召开的深圳市科技大会上,将首次表彰“十大自主创新企业”、“十名自主创新企业家”、“十名科技研发领军人物”、“十大科技研发机构”等创新型人才和组织。
为加强对科技研发资金的管理,提高政府资金的使用效率,深圳市将科技经费的支持重点从一般的项目支持转向对创新链中薄弱环节的重点支持。
主要支持对象包括:公共技术平台、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企业孵化器、科技创新条件与环境建设等优化科技创新与成果产业化环境的项目,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重大、共性、关键性、公益性研发项目,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中间试验与产业化项目,技术标准规范研制项目,软科学研究项目等。市科技研发资金的使用突出重点,向重点行业、重点项目、重点企业倾斜,60%%以上用于支持重点企业的研发和公共技术平台建设等项目。
调研中,深圳市领导和科技局都对深圳自主创新的缺陷有着清醒认识,即在形成企业自主创新的“4个90%”的优势的同时,表明深圳缺乏与创新型城市相适应的大学、科研院所支撑,应用基础研究的源头创新不足。为此,深圳市提出在“十一五”期间要积极谋划公共平台项目,用超常规的方式弥补深圳在自主创新上的短板。主要内容包括:建设以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为核心的公共研发平台,提高承接重大科研攻关项目的能力;以产业集聚基地为主要依托,建设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为重点的公共技术平台,提高行业技术水平和竞争力。同时,加快建设“深港创新圈”,促进两地创新要素的合理流动,探索建立联合创新信息平台、联合创新培训基地、联合实验室、联合教育体系等。加强海内外创新合作,积极参与泛珠三角区域科技合作,鼓励企业在最接近技术源头的海外城市建立研发机构等。根据今年初深圳市委1号文件的要求,“十一五”期间,深圳市将通过扶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产品、产业、企业,加快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通过完善区域创新
体系,形成新一轮的自主创新资源聚集和大规模的自主创新活动;通过政策创新和管理创新,加大对自主创新企业的扶持力度,培养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本土创新企业;通过完善产学研合作网络、搭建公共技术平台、形成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自主知识产权创新体系;总之是要通过全力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实现深圳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从而实现“效益深圳、和谐深圳”的可持续发展。
到2010年,深圳自主创新的主要目标是:全社会研发投入超过1000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保持在3.5%%以上;全市专利申请量超过50件/万人;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年均增长20%%,达到1万亿以上,其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比重达到65%%;力争在若干战略高技术领域和新兴技术领域,成为我国重要的技术研发中心、创新型企业孵化中心、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制造中心和出口基地。
二、深圳市加强科技计划和经费管理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的主要举措
深圳市科技局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中,以“常抓常新、常抓不懈”的精神,狠抓“教育、制度、监督”三个关键环节,特别是在监督科技计划管理、科技研发资金管理等方面突出重点,强化措施,加大力度,使监督工作步入正常化、制度化的轨道。
深圳市科技局在内部建立了以项目监督部门为主线的内部监督体系,全方位地对科技项目、重点是科技研发资金使用进行全过程的监督管理。建立了专家评审和业务处室现场考察两者相互独立的评审、考察体系,最大限度地减少个人在项目评审和审批过程中的自由裁量权,按照“科学、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安排项目和资金。
在专家评审中,市科技专家委员会负责评审专家的随机抽取及具体组织,项目监督处对整个项目评审过程进行监督。专家库实行动态管理,根据工作需要和咨询专家的工作表现,按照年轻化、专业化、一线化原则,不断增补、淘汰,现有各类专家2000多名。同时,科技局制定了评审规范,对专家的确定、评审、回避、保密等各个环节进行了明确、具体的规定。
在业务处室的现场考察中,规定每次考察不得少于2人,任何时间不得接受考察单位吃请。局里制定了较为科学的“科技计划项目现场考察表”,将各项指标尽量细化、量化,主要考察项目申报材料与实地考察情况的吻合程度、项目承担单位的综合情况、承担单位主要负责人及项目负责人的业务和综合素质、项目具体进展。个人考察意见在处务会上汇报、讨论形成最后意见,报局项目监督处备案。这些做法都尽量减少了人为因素的干扰,保证了项目现场考察工作的严肃性。
根据专家评审、业务处室现场考察相互独立的评审、考察结果,局规划处对项目进行初步确定,提出立项建议,建议立项项目在分别征求市财政、发改委、贸工等部门意见后,报局长办公会审定。经审定的项目,由局项目监督处负责在有关报刊、科技信息网上向全社会公示。项目公示结果由项目监督处负责收集,对有异议的项目由项目监督处牵头组织有关处室进行调查并提出意见,没有异议的项目由局规划处负责编制科技计划,报市财政局会签后正式下达科技计划。
深圳市全部科技项目申请都在市政府行政服务大厅受理窗口统一进行,这既减少了中间环节,减轻机关干部接待任务和工作量,又方便了申报单位,提高办事效率和透明度。在科
技局内部,项目的提名权、否定权、监督权分别由业务处、规划处和监督处负责,3个处也分别由3位局领导分管,这些措施有效地保证了科技项目评审的规范性和公正性,预防了腐败行为的发生。在业务部门的配合下,纪检监察部门对各个环节均实施监督,使项目评审工作规范化。据介绍,近两年来,针对科技局工作人员在项目评审中不良行为的投诉为零。调研中,深圳市科技局表示,下一步将不断探索规律,力争做好三个结合:坚持组织监督与群众监督相结合,坚持思想政治工作与党员领导干部严格自律相结合,坚持制度监督与重点监督相结合。要进一步加强责任体系的建设,使科技局责任制建设达到:责任意识明显增强,责任体系更加完善,责任追究落实到位,治庸提能成效显著,清明政治形成氛围。
三、意见和建议
此次调研得到深圳市政府有关方面和企业的高度重视,调研内容充实,座谈会讨论热烈,用市科技局局长刘忠朴的话说:“调研组把科技局的好东西都挖走了。”调研中,大家对科技部这些年来对深圳自主创新的支持给予高度评价和感谢,特别是徐冠华部长在今年“两会”新闻发布会上对深圳市自主创新成绩的充分肯定,让深圳干部群众倍感鼓舞。针对调研组提出的关于贯彻落实规划纲要配套政策、科技计划管理体制改革等问题,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第一,加快制定规划纲要配套政策的实施细则。科技局的同志们认为,这些配套政策凸显了此次中央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决心,也体现了科技部在其中的艰苦工作,深圳也正在参照国家的配套政策制定相关政策。从深圳的实际需求来看,目前许多配套政策内容还比较原则,操作性不强,而且深圳的自主创新实践比较超前,对相关政策的渴望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希望尽早拿出配套政策的实施细则。如果可能的话,希望把深圳作为制定和实施新政策的试验田。
第二,完善科技计划项目评审的监督体系。这几年科技投入不断增加,社会上对科技经费使用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科技系统纪检监察工作的压力也在增加。要做好纪检监察工作,必须贴近业务工作,把握业务工作规律,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才能真正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要积极建立符合政府职能转变要求的新型科技计划管理体制,应从权力合理分解、政务充分公开、岗位适当轮换的方面,设计良好的制约机制和防范机制。要让科技计划立项和实施过程中容易滋生腐败的重要部位和环节处于监督之中。对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的内部监督从流程监督着手,从监督程序开始,加强制度建设,重点放在规章制度监督、过程监督,使内部监督落在实处。
第三,加强科技信用体系建设。在科技计划中引入“信用管理”机制,是科技计划管理的一个创新,也是监督机制上的一个创新,有利于从源头上预防和遏制腐败。要加快科技计划项目管理者、项目承担单位、项目负责人、项目评估专家、科技中介机构的科技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建设。要将这些信用记录形成统一的信用库,作为政府科技工作的重要决策依据。信用管理的具体操作方法要简单,对不良信用的记录采用客观描述的方式,实行定量化。第四,改进科技成果鉴定制度。传统的政府主导的科技成果鉴定办法,既不符合技术创新的基本规律,也容易滋生权力寻租。深圳市目前已经取消了政府的科技成果鉴定,完全依靠市场力量进行各种科技成果的评价和鉴定。但这种改革使得许多深圳的科技成果在申报国家项目时缺少相应的政府鉴定资质,不利于这些项目的推介发展。为此,建议国家层面在各
种项目申报时,取消对申报项目的政府科技成果鉴定的“门槛”要求,这样才能系统地推进我国科技成果鉴定制度的改革。
深圳这些年的创新实践表明,开展自主创新的首要问题是通过改革最大限度地消除制约创新的制度障碍,形成有利于创新资源聚集和发挥作用的制度条件。深圳充分利用改革开放先行一步所形成的体制机制优势,使创新激情和行为得到极大释放,使敢于冒险、勇于创新、宽容失败、追求成功的创新文化深入人心。深圳在建设创新型城市方面进行的积极探索,应该也必将成为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宝贵财富。(中纪委驻科技部纪检组组长、科技部党组成员吴忠泽)
第五篇:关于提升车站班组自主管理能力调研报告
班组是企业的细胞,是企业最基层的组织,企业的一切工作,归根结底终将由班组来完成。近年来,铁路改革步伐加快,管理跨度的突增,给现场管理带来了诸多不适。目前全党正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作为一级组织如何确保“安全发展,和谐发展”,发挥处于管理链的终端——班组的作用就显得极为迫切。通过调研,本文对目前车站班组建设中存在问
题进行了剖析,提出了提升班组自主管理能力的必要性和对策措施。
一、选题理由
在路局直管站段的大背景下,车站顺应形势,对车间、班组也作了生产力布局调整,管理跨度的扩大和日益严峻的安全生产压力,给我们的班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之一就是增强自主管理能力。“自主管理”是指组织依靠自身建设,通过自己管理自己,实现组织各项目标的一种管理方式,与之相对的是“依赖式管理”或“被动管理”。
在运输站段,增强班组自主管理能力的意义在于以下四个方面:
(1)实现班组自主管理有助于解决生产力布局调整后,管理跨度空前扩大而产生的旧的管理方式与新的管理体制之间的矛盾;
(2)实现班组自主管理将有助于发挥班组的突击队作用,增强生产一线的安全保障能力;
(3)实现班组自主管理将有助于增长下属才干,有利于选择和培养会技术、懂管理的基层管理人才;
(4)实现班组自主管理将有助于传递安全压力,舒缓上一管理层的工作压力,使上层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专心处理重大问题上。
二、现状分析
目前,北郊站共有8个车间、44个班组、114个安全自控型小组,分布在四大行政区。近几年,车站领导非常重视班组建设工作,制订了《北郊站班组建设实施细则》,具体明确了班组管理的“责权利”,成立了班组建设领导小组,下设管理办公室,由劳动人事科、职教科、安全路风科、技术统计科、党群办公室等等齐抓共管,在班组建设上取得了明显成效。调研中发现,绝大部分车间对班组管理的重要性都有较高的认识,其中不乏一些好的做法和尝试,如:桃浦站曾在班组长选拔上大胆尝试用个人竟聘、民主推荐、车间考察相结合的方法;北郊运转车间对安全自控型小组长加强监督考核;杨浦运转车间班组长管理能力较强;北郊货运车间班组长考核权行使较好;何家湾货运车间班组长业绩与月度奖金挂钩力度较大等等。但从班组管理实际发挥的效果和班组细胞活力上看,目前车站的班组管理总体水平还偏低,各个地区的班组建设水平参差不齐,班组长的作用发挥还不理想等等。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自主管理意识尚未深入人心,自主管理缺乏思想保证
长期以来,半军事化的管理体制,造成了铁路各级组织的自主管理意识不强,某些时候,“自主”甚至与“自我、不听指挥”划上等号,作为企业最小管理单元的班组,更是缺乏有效的自主管理。工作中,绝大多数车间习惯于家长制的做法,对班组管理往往抓而不放,不敢给予班组过多的空间。班组过多地依赖于车间,被动执行多,主动管理少;应付了事多,积极思考少。“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在班组中大有人在,即便是上级对自主管理提了一些要求,也是口号多于落实,“蜻蜓点水”般得不到重视。
(二)班组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自主管理缺乏必要的人才保证
随着铁路运输能力快速扩充,技术装备水平快速提升,信息化管理手段不断增强,对职工队伍整体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能不能具有一支训练有素,具有较高素质的班组长队伍和职工队伍,已成为关系运输安全生产的重要因素,也成为制约班组自主管理水平高低的决定因素。近几年,职工教育培训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职工素质也在逐年上升,但是从目前的数据来看,职工素质仍然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
1、职工文化素质薄弱;
车站职工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有相当的比例。
从工班长来看,44名工班长中,文化程度在大专及以上的2人,占总数的4.5%,文化程度在高中和中专(技校)这一层次的为18人,占总数的41%,初中以下的为24人,占总人数的54.5%,形成了一个金字塔形状。
工班长学历示意图
从整个车站运输业工人来看,文化素质同样令人担忧,近三年来工人文化素质情况如下表。
北郊站运输业工人学历情况
大专及以上高中、中专技校初中及以下合计
342.1%54033.9%102064.0%1594
392.6%52234.4%95563.0%1516
493.4%52336.5%86160.1%1433
运输业工人学历情况
事实上,铁道部所制订的岗位任职标准中,所有岗位全部要求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以车站目前的职工文化素质,远远不能适应当前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