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六盘水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调研报告
六盘水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调研报告
六盘水市科技局
〔内容摘要〕 我市在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形成了一些带有普遍性的基本经验,许多部门和企业也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为我市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发展,提高区域竞争力打下了基础。
〔关 键 词〕 自主创新建设
为总结六盘水市近年来在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方面的基本经验,探索全市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新思路,市科技局组织专题调研,对六盘水市所辖的六枝、盘县、水城、钟山四个县区的科技管理部门和50多家企业、10多家科研单位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对象包括六盘水辖区内国有大中型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考察企业、科研院所30多家,发放调查表七十余份,收回近40份,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一、构建新型技术创新体系初步取得实效
通过调查,到2004年底为止,全市专业技术人员的总趋势一是总量有所增加。全市地方机关、事业、企业单位中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总数达52792人,比2000年末增加了10327人,年均增长5.6%。二是人才队伍年龄结构进一步年轻化。35岁以下人员占人才队伍总数的51.8%。三是学历结构进一步改善。研究生人数达86人,是2000年末的7倍,本科学历人员占整个人才队伍的比例从2000年的10%增至14.4%,大专以上学历人员所占比例由2000年的37.2%增加到51.7%。四是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结构有较大改善。高级职称人才从2000年的317人增至800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高、中、初级职称的结构比例从2000年的1 : 13.5 : 63.7改善为1:8.3:27.1。五是专业技术人员存在范围广。全市非公有制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有6717人,农民技术人员1857人。在全民所有制单位39761人中,管理人才11578人、专业技术人员28183人(其中事业单位26144人,企业单位2039人)。
据调查,六盘水市已形成了钢铁、煤化工、精细化工、生物制药、农副产品深加工等新技术产品群,涌现出了水城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六盘水华翔化工工业有限公司、金桥食品公司、水城姜业公司、凉都乳业、六枝工矿集团大华药业公司、贵州六枝特区宏奇药业有限公司、重庆啤酒集团六盘水啤酒有限公司、贵州信友实业有限公司、六盘水益康食品有限公司等一批自主创新能力较强的优秀企业。其技术水平目前在国内同行业中均处于领先水平。
目前全市共有16家企业初步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资产总额856934.11万元,年销售额37996.037万元,主营业收入18969.67万元,利润额2746.69万元。
从业人员24984人,其中博士1人、硕士15人、本科生1360人,本科及本科以上人员占从业人员的5.5%;获高级职称人数为199人、中级职称人数1532人、初级职称4181人,初级及初级以上职称占从业人员总数的23.66%。
研发人员共318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1.27%。其中博士1人、硕士15人、本科生160人,本科及本科以上占研发人员总数的55.3%;
研发人员平均月收入2800元;三年来引进博士1人、硕士1人、本科生258人,流出本科生46人。近三年来,六盘水引进技术费用90万元、引进技术消化费用72.8万元,主营业收入1185.6万元,技术引进费用占主营业收入的13.7%。
随着企业发展对技术进步的依存度,六盘水市自主创新表现出了明显的特点。
一是原始性创新得到进一步加强,技术发明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十五期间,六盘水专利申请161件,专利授权104件。调查的16家单位中申请专利39项,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为29项,占74.3%。
二是消化吸收引进技术,形成具有二次开发能力的自主创新。由于原始创新开发投入大、周期长、技术难度大、市场难预测等因素。我市相当一部分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单位合作,对科研院所提供的小试技术或成果,进行中试后放大或消化吸收,进行二次开发,最终运用到企业的生产中。
三是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相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产业和产品。调研中发现,我市的煤化工、农副产品深加工、精细化工、生物、制药类等企业注重应用新产品开发市场,创新工艺,形成有自主知识产权、极具市场竞争力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
二、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基础建设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抓手
近年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把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基础建设作为重要抓手,摆在经济工作的重要位置,围绕发展主题,突出结构调整,出台政策,营造环境,引导企业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增强企业的发展后劲上下功夫。
(一)构筑科技资源建设平台,为自主创新建立技术支撑体系。
市政府针对我市高等院校少,科技资源相对匮乏的实际,积极探索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的新路子、新模式。
几年来,我市通过整合中国科学院系统、省内外高等院校、著名高校研究所、学科带头人、高层次骨干人才及六盘水市专家咨询委员会为主体的六大科技资源,基本形成“院企合作构架、产学研联合和激励创新体系”为一体的自主创新技术支撑体系框架结构。以科技信息、项目需求信息等为媒介,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搭好企业唱戏的舞台。
(二)构筑利于创新的政策平台,为自主创新建立服务体系。
近年来,我市根据国家和省新颁布实施的有关科技工作政策法规,先后出台了《六盘水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奖励办法》、《六盘水市科技项目管理办法》、《六盘水市知识产权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六盘水市2003至2007年科学技术普及规划》等一系列鼓励科技自主创新的扶持政策;加大对科技的投入,2001年全市科技三项费投入250万,2005年投入370万,年递增10.3%;通过政策的引导扶持,提升高新技术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拉长优势产业链,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产业;实施知识产权示范,把知识产权管理纳入企业的日常管理,使知识产权制度成为企业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企业知识产权数据库和信息平台,围绕企业的经营发展目标,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深入分析企业的技术、经济实力、知识产权和竞争力,作出预测。
(三)构筑创新孵化基础平台,为自主创新提供发展空间。
科技工业园区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载体。政府在加强创新孵化平台建设,一手抓高新技术创新建设,一手抓重点骨干企业的主题园区的建设。通过政策引导和科技资源合理配置,促进园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探索为企业提供全方位、多层次 服务之路,全面提升企业高新技术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建立全省4个医药工业园区之一的“贵州六枝医药工业园区”和为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供了孵化平台的“六盘水生产力促进中心”。
(四)构筑人才高地,为自主创新提供智力支撑。
事业兴衰,关键在人。人才是知识资本的载体,是企业不断创造核心竞争力的基础。近几年来,市科技局结合我市引进高新技术人才困难的实际,从有限的科技三项费中,每年列出人才培养专项资金,目前,已选送7批29名培养我市技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
三、我市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经费与人才缺乏。近年来,尽管我们采取了多种措施引进和培养人才,但与整个经济发展的需求相比,人才仍然缺乏。人才与科技产业发展之间的矛盾还未能有效解决。全市50家企业中,有专门研发机构的企业才6家。随着金融制度改革的深入,效益低、规模小的企业贷款难度加大,企业的自主创新经费更加得不到保障。即使规模相对较大的企业,由于自身发展的原因,资金缺乏仍然是重要因素。
2、自主创新的社会氛围还未完全形成。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发育也不够健全,服务于企业自主创新的信息平台建设滞后于企业自主创新需求。在现阶段,为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政府更多强调的是引进外资、引进技术,但对企业本身自主创新的还宣传不够,自主创新的社会氛围还没有完全形成。
3、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未完全落实。各级政府在自主创新的政策引导上发展不平衡,由于部门利益关系,科技税收优惠政策还有落实不到位的现象。
四、加强我市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建议
1、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一是进一步对重点行业和领域的扶持力度。围绕煤化工、钢铁、生物、制药、农副产品深加工等领域,加大对医药、精细化工、机电一体化、生物制药等重点行业的扶持力度。加强对高新技术研发、风险投资、技术服务等高新技术载体的认定工作。
二是进一步发挥财税政策的引导作用。对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的技术开发费用按实际发生额计入成本,税前扣除。对单位和个人从事技术转让、技术开发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的免征营业税。
2、发挥科技部门的指导服务作用。
一是科技主管部门要积极鼓励企业创办研发机构。引导和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加快自身研发机构建设,形成自主创新能力。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真诚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继续开展以“科洽会”、“企业院校行”为主要形式的院企合作活动,鼓励企业与专业对口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社会力量以各种形式共建研发机构或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推进企业研发机构与博士后工作站建设的有机结合,引进一流人才,带动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和企业自身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企业开发利用科技资源的能力。二是加强知识产权管理部门职能服务功能。对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产品的质量认证、发明专利的申请和市场准入等技术创新活动要加大支持力度。迅速提高我市工业企业专利申请数量,加快形成以自主知识产权开发为核心的技术创新能力。在全市重点骨干企业中全面实施《知识产权保护合同》,引导和帮助企业建立知识产权制度,运用知识产权战略,培育自主知识产权,提高六盘水市经济竞争力。
三是加快以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为重点的基础建设。完善特色产业基地的规划工作,组织邀请有关专家开设产业基地发展讲座。积极培育一批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加强区域性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中心、行业协会、同业联盟等建设,引导特色产业基地在国内外选择和确定相对稳定的技术依托,为特色产业基地中小企业的快速成长提供信息、技术、服务支撑,提升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综合竞争能力。
四是加大人才队伍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力度。采取各种形式和渠道引进人才和智力。把科技人才的能力建设作为今后人才工作的重中之重。加速打造优秀青年技术专家群体,建立优秀青年科技人才重点跟踪培养制度,开展专家与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结对培养活动。充分发挥市场对人才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吸引和凝聚各类优秀人才。引导企业在调整内部结构分配、政策向关键岗位、关键人才倾斜。坚持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大胆探索和试行知识入股、技术入股等分配方式,使企业科技人员的薪酬水平与人才市场逐步接轨,逐步完善企业对科技人员的激励机制。
3、发挥社会的推动作用。培育和完善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市场中介组织和机构。逐步建立或完善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孵化器、无形资产评估中心、技术经纪行、专利代理服务中心、知识产权事务所、技术合同仲裁委员会、知识产权审判庭等机构,使这些机构与各类科研机构、创业机构、企业、金融机构相互
交流合作,实观资源、信息的集成互补,促进技术成果与资本、技术成果与市场的对接。共同组成支持科技产业发展的技术交易、中介、咨询、评估、仲裁等相互配套的全方位市场服务体系。
着力加强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对科技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和综合利用。围绕我市产业发展特色,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产品技术服务、科技企业服务、知识产权等共享共用平台,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科技基础保障和条件支撑。
第二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背景链接】
2010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要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坚持把推进自主创新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发展科学技术。要认真贯彻自主创新的方针,全面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
【标准表述】
[意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
[措施]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大对自主创新投入,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出发,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二、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三、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市场环境。
四、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
第三篇: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调研报告
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调研报告
根据市政协常委会工作安排,为了推进我市企业自主创新,切实提升产业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7月中下旬,由市政协经济委员会组织的调研专班在副主席带领下,深入全市各区、市直有关部门和企业,就我市企业自主创新工作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8月31日,市委副书记、市政协主席主持召
开市政协五届十七次常委会议,围绕此议题进行专题协商讨论。副市长严国本出席了会议。现将有关情况及建议报告如下。
一、我市企业自主创新的基本情况
(一)自主创新体系初步建立。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我市已初步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府支持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较好地支撑了企业技术创新。目前,我市拥有国家级计算机辅助设计应用工程示范企业2家,中国博士后产业基地2个,国家级生产基地2个,省级星火科技示范企业4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8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30家。葛店开发区投资近千万元建成的高新技术创业中心(孵化器),已成为我市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市金刚石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建设,延伸了金刚石产业链,促进了我市金刚石产业的发展。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初步形成,鄂州科技信息网已成为鄂州与全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系的纽带。
(二)自主创新能力逐步提高。“十一五”期间,我市共实施国家、省级各类科技计划228项,市级重点科技计划91项,开发出国家和省级重点新产品36个,申请专利达211件,取得省级科技成果18项,评选市级科技进步奖34项。同时,与省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联合开展科技攻关,开发高新技术产品,解决了我市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提升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全市还引进农业新品种76个,推广新技术120项,无公害以上农产品认证达到27个。
(三)自主创新产业不断形成。我市通过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引进了一批高科技企业,改造了一批传统产业,开发了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打造了一批知名品牌,已初步建成了生物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和农产品深加工等四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目前,我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48家,其中经省级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6家。,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12.2亿元,占gdp的8.3%,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20%。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我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四)自主创新环境日益改善。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了促进高新产业发展、加快产业化、加强科技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鼓励科研人员创业等政策20余项,科技投入保持逐年增长;各级领导对科技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各部门对科技工作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全社会尊重科技、尊重人才的氛围日益浓厚。这些都为我市企业自主创新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尽管我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与周边地区相比、与市场经济的要求相比,还有明显的差距,仍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为:一是高新技术企业规模偏小。在我市26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中,只有顾地塑胶一家企业年销售收入过亿元,大多数企业规模较小,有的年销售收入仅有几百万元,市场竞争力较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同时,由于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我市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高,只有44%。二是企业自主创新水平偏低。我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普遍薄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高附加值的产品比重较低,技术创新对外依赖程度偏高。在全市规模以上企业中,仅有20%的企业开展了研发活动,仅有12%的企业拥有自己的专利,对外科技依存度在60%以上。由于缺少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一些企业仍停留在赚取加工费、包装费的水平上,仅仅凭借廉价劳动力和资源消耗来赢得暂时的竞争优势。
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创新主体动力不强。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有的在认识上存在偏差,认为科技创新是政府科技部门的事,企业只管享用科技成果,吃“现成饭”;有的目光短浅,小富即安,满足于现状,无意于长远发展;有的处于起步阶段,基础较弱,缺少外部支持,怕冒风险;有的创新行为存在短期化倾向,只上一些短、平、快项目,走一步看一步,等等,这些都造成企业对科技创新不愿投入、不敢投入。二是科技创新投入不足。市级科技三项经费支出占本级财政支出的比例不到0.5%,区级科技经费支出仅为区科技局的办公经费,远没有达到国家规定标准;企业用于研发的费用较低,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投入的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不到0.5%,低于全国0.84%的平均水平;科技风险投资机制尚未建立,金融对科技创新支持不力,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尚未完全发挥作用,致使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十分困难,梁子湖区甚至连一家
银行分支机构都没有。这些都极大地制约了我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三是科技人才十分短缺。由于缺乏良好的创业环境和激励机制,我市对高新技术人才的吸引力不强,“孔雀东南飞”现象时有发生,而且,现有专业技术人员在人才总量、素质、结构分布等方面不能适应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要求。据统计,我市虽有5万余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但绝大多数分
布在教育、卫生、财会等领域,直接从事研发活动的科技人员只有1600余人,每年通过各种形式引进的科技人才不到200人。四是创新激励机制不优。与先进地区相比,我市现有的科技政策还不完备,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力度还不够大,特别是在财税、信贷、政府采购、土地供应、配套建设等方面,没有起到应有的激励作用,影响了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而与我市紧临的武汉市东湖开发区,其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信贷等政策对高新技术企业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以致我市一些高新技术企业打算迁往该区发展。五是创新创业平台不健全。我市仅有一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不仅如此,孵化企业的数量和质量也有待提高;城区科技企业孵化器还处于筹备阶段;科技投融资、技术产权交易平台还未建立;科技信息、科技评估、科技服务机构很不完备。这些直接影响了科技成果的引进和转化。
三、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几点建议
自主创新是提升科技水平和经济竞争力的关键,也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我市要建设创新型城市,必须首先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此,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提高认识,增强自主创新的紧迫感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世界,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在发展上掌握主动。面对日趋激烈的国内国际竞争,要使我市成为武汉城市圈内优势明显、极具活力、快速发展的增长极,我们只有真抓实干,急起直追,把握先机,赢得主动。全市各级各部门要站在企业生存、经济发展、民族振兴的高度,深刻认识企业自主创新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加强领导,把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事关全局的大事抓紧抓好;要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多做打基础管长远的事,加大引导和支持力度,促进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广大企业要切实转变创新观念,认清发展形势,克服“等、靠、要”的传统思想,增强做大做强的信心和勇气,潜心研究和实施技术创新策略,抛弃违法侵权行为,紧跟科技潮流,主动参与竞争,努力实现产品由“制造”到“创造”的跨越式发展。
(二)突出企业,强化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
一是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根据国际经验,技术研发投入占销售额比例在1%以下的企业,是很难长期生存的,比例为2%左右的企业仅可以简单维持,只有比例达到5%的企业才有竞争力。由此可见,我市企业要赢得未来发展的主动权,必须不断加大科技投入。要立足市情,认真制定鼓励企业投入的政策措施,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坚持财政资金与企业科技项目挂钩,激励企业增加科研经费,使规模以上企业技术研发经费占当年销售额的比例达到1%,大中型企业达到2%,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真正使企业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二是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研发机构是企业自主创新的基础。要大力支持葛店开发区高新技术创业中心的建设,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的作用。鼓励有条件的大中型企业建立研发中心或技术中心,提高企业原始创新、集成创新能力;鼓励多个相关企业共建研发中心,共享科研成果;借鉴香港等地经验,建议由各级政府出资建立研发中心,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建立研发机构,使我市企业成为高新技术产品的中试基地;同时,加速对现有各类科技成果的转化进程,带动企业自主创新。
(三)完善政策,构建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
一是加大财政性科技投入。科技投入是战略性投入,今天的投入就是未来的竞争力。建议市政府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契机,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财政性科技投入,建立起财政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按照国家规定的要求,使科技三项经费达到本级财政支出的1.5%。根据我市企业多为中小企业的实际,建议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资金来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科研单位和其他社会资金多方参与,为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提供资金支持,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要建立健全企业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加大财政补贴、奖励力度,对研发机构健全、研发投入比例高、发明专利多、新产品开发多的企业,政府用以奖代补的方式进行奖励。二是积极争取税收激励政策。《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明确提出,要“实施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我市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组织税务、科技部门积极争取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如企业研发投入实行税前扣除,允许企业加速研发仪器设备折旧,对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实行税收优惠等,激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要以建设武汉城市圈为契机,把葛店高新区融入武汉东湖高新区作为我市融入武汉城市圈的着力点,加强产业和政策融合,争取葛店高新区享受国家级高新区的税收优惠政策,以增强我市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吸引力。三是畅通科技型企业融资渠道。要建立银企工作沟通机制,由政府部门牵头,定期组织金融机构与科技企业联系会,沟通情况,加深理解,真诚相待,互相支持,促进银企合作。鼓励金融机构加强和改善对高新技术企业,特别是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对重大产业项目、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给予优惠的信贷支持。要进一步完善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工作机制,加大资本注入力度,扩大担保规模,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提供资金支持。
(四)夯实基础,提供自主创新的人才支撑
自主创新,人才为本。培养使用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一是建立选拔培养人才的长效机制。选拔培养使用好科技人才,首先要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科技意识和管理水平。建议由政府科技部门组织讲座,每年邀请专家学者和科技界精英,免费对全市科技企业管理者和科技人员进行科技形势和管理知识的培训,不断提高企业管理者的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企业要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联系,一方面采取定向委托培养的方式培养人才,另一方面根据产业发展需求,有计划地输送技术人员到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深造、学习、取经,同时,大力引进、聘用实用新型人才,借智借脑,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人事部门要随时收集人才市场供给和企业需求信息,建立科技人才供需库,适时组织供需见面会,为企业引进人才提供配套服务。要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大力培养企业急需的各类实用技术人才。二是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热情。有关部门对企业引进人才,要在安家落户、医疗养老、子女入学就业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对高层次的技术带头人,财政可给予专项补贴;要完善收入分配机制,促进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要给予重奖,并为其进行高层合作、交流、考察、研究创造机会;要建立多层次的科技奖励体系,除了政府每年对科技成果和科技人员进行奖励外,鼓励各部门、各企业设立相关科技创新奖项。在对科技人员进行物质奖励的同时,还应进行精神和政治奖励,如:在评选市劳模时,优先考虑优秀科技工作者;在选举人大代表、推荐政协委员时,优先考虑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等,以此增强科技人员的荣誉感,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各企业要为科技人员的工作、生活创造良好的条件,使他们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要在全社会培育创新意识,既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又要宽容创新失败,努力营造参与创新和支持创新的社会氛围。
(五)部门联动,打造自主创新的良好环境
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一项量大面广而又持久的宏伟事业,需要部门联动,形成合力,共同打造自主创新的良好环境。一是营造服务环境。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推进企业自主创新的方针和政策措施,不断加大服务力度,加强宏观引导,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政策和信息服务;要加快推进行政审批配套改革,清理行政审批事项,简化手续,提高效率,切实减轻企业的经济负担和工作负担。发改委、经委、财政局、科技局要不断加大工作力度,积极争取国家级和省级科技计划项目和资金,推动企业自主创新。二是营造创新环境。要抓紧建设专家与技术、研发与制造公共平台,加快建设省级市级开发区、科技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等创新平台,大力发展为企业服务的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为企业解决人才、技术、资金不足的问题,切实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三是营造法制环境。要增强科技企业和科技人员的知识产权意识,加强知识产权管理,避免知识产权流失。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确立市知识产权局在保护知识产权过程中的牵头地位,强化执法工作,打击专利侵权行为,切实维护专利发明人和企业的合法权益。四是营造社会环境。在政府采购中,要优先选用地产自主创新产品,帮助企业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科技、科协等单位要经常组织开展科普宣传、科技下乡、科普进企业进校园进社区等形式的科普活动,提高全市人民的科学素质。各新闻媒体要开辟专栏,大力宣传科技工作者和科技企业,营造浓厚的激励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的舆论氛围。
第四篇: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调研报告
以下提供一篇调研报告给大家参考!
根据市政协常委会工作安排,为了推进我市企业自主创新,切实提升产业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7月中下旬,由市政协经济委员会组织的调研专班在副主席带领下,深入全市各区、市直有关部门和企业,就我市企业自主创新工作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8月31日,市委副书记、市政协主席主持召开市政协五届十七次常委会议,围绕此议题进行专题协商讨论。副市长严国本出席了会议。现将有关情况及建议报告如下。
一、我市企业自主创新的基本情况
(一)自主创新体系初步建立。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我市已初步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府支持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较好地支撑了企业技术创新。目前,我市拥有国家级计算机辅助设计应用工程示范企业2家,中国博士后产业基地2个,国家级生产基地2个,省级星火科技示范企业4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8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30家。葛店开发区投资近千万元建成的高新技术创业中心(孵化器),已成为我市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市金刚石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建设,延伸了金刚石产业链,促进了我市金刚石产业的发展。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初步形成,鄂州科技信息网已成为鄂州与全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系的纽带。
(二)自主创新能力逐步提高。“十一五”期间,我市共实施国家、省级各类科技计划228项,市级重点科技计划91项,开发出国家和省级重点新产品36个,申请专利达211件,取得省级科技成果18项,评选市级科技进步奖34项。同时,与省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联合开展科技攻关,开发高新技术产品,解决了我市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提升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全市还引进农业新品种76个,推广新技术120项,无公害以上农产品认证达到27个。
(三)自主创新产业不断形成。我市通过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引进了一批高科技企业,改造了一批传统产业,开发了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打造了一批知名品牌,已初步建成了生物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和农产品深加工等四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目前,我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48家,其中经省级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6家。,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12.2亿元,占gdp的8.3%,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20%。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我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四)自主创新环境日益改善。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了促进高新产业发展、加快产业化、加强科技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鼓励科研人员创业等政策20余项,科技投入保持逐年增长;各级领导对科技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各部门对科技工作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全社会尊重科技、尊重人才的氛围日益浓厚。这些都为我市企业自主创新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尽管我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与周边地区相比、与市场经济的要求相比,还有明显的差距,仍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为:一是高新技术企业规模偏小。在我市26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中,只有顾地塑胶一家企业年销售收入过亿元,大多数企业规模较小,有的年销售收入仅有几百万元,市场竞争力较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同时,由于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我市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高,只有44%。二是企业自主创新水平偏低。我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普遍薄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高附加值的产品比重较低,技术创新对外依赖程度偏高。在全市规模以上企业中,仅有20%的企业开展了研发活动,仅有12%的企业拥有自己的专利,对外科技依存度在60%以上。由于缺少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一些企业仍停留在赚取加工费、包装费的水平上,仅仅凭借廉价劳动力和资源消耗来赢得暂时的竞争优势。
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创新主体动力不强。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有的在认识上存在偏差,认为科技创新是政府科技部门的事,企业只管享用科技成果,吃“现成饭”;有的目光短浅,小富即安,满足于现状,无意于长远发展;有的处于起步阶段,基础较弱,缺少外部支持,怕冒风险;有的创新行为存在短期化倾向,只上一些短、平、快项目,走一步看一步,等等,这些都造成企业对科技创新不愿投入、不敢投入。二是科技创新投入不足。市级科技三项经费支出占本级财政支出的比例不到0.5%,区级科技经费支出仅为区科技局的办公经费,远没有达到国家规定标准;企业用于研发的费用较低,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投入的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不到0.5%,低于全国0.84%的平均水平;科技风险投资机制尚未建立,金融对科技创新支持不力,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尚未完全发挥作用,致使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十分困难,梁子湖区甚至连一家银行分支机构都没有。这些都极大地制约了我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三是科技人才十分短缺。由于缺乏良好的创业环境和激励机制,我市对高新技术人才的吸引力不强,“孔雀东南飞”现象时有发生,而且,现有专业技术人员在人才总量、素质、结构分布等方面不能适应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要求。据统计,我市虽有5万余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但绝大多数分布在教育、卫生、财会等领域,直接从事研发活动的科技人员只有1600余人,每年通过各种形式引进的科技人才不到200人。四是创新激励机制不优。与先进地区相比,我市现有的科技政策还不完备,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力度还不够大,特别是在财税、信贷、政府采购、土地供应、配套建设等方面,没有起到应有的激励作用,影响了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而与我市紧临的武汉市东湖开发区,其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信贷等政策对高新技术企业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以致我市一些高新技术企业打算迁往该区发展。五是创新创业平台不健全。我市仅有一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不仅如此,孵化企业的数量和质量也有待提高;城区科技企业孵化器还处于筹备阶段;科技投融资、技术产权交易平台还未建立;科技信息、科技评估、科技服务机构很不完备。这些直接影响了科技成果的引进和转化。
三、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几点建议
自主创新是提升科技水平和经济竞争力的关键,也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我市要建设创新型城市,必须首先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此,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提高认识,增强自主创新的紧迫感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世界,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在发展上掌握主动。面对日趋激烈的国内国际竞争,要使我市成为武汉城市圈内优势明显、极具活力、快速发展的增长极,我们只有真抓实干,急起直追,把握先机,赢得主动。全市各级各部门要站在企业生存、经济发展、民族振兴的高度,深刻认识企业自主创新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加强领导,把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事关全局的大事抓紧抓好;要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多做打基础管长远的事,加大引导和支持力度,促进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广大企业要切实转变创新观念,认清发展形势,克服“等、靠、要”的传统思想,增强做大做强的信心和勇气,潜心研究和实施技术创新策略,抛弃违法侵权行为,紧跟科技潮流,主动参与竞争,努力实现产品由“制造”到“创造”的跨越式发展。
(二)突出企业,强化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
一是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根据国际经验,技术研发投入占销售额比例在1%以下的企业,是很难长期生存的,比例为2%左右的企业仅可以简单维持,只有比例达到5%的企业才有竞争力。由此可见,我市企业要赢得未来发展的主动权,必须不断加大科技投入。要立足市情,认真制定鼓励企业投入的政策措施,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坚持财政资金与企业科技项目挂钩,激励企业增加科研经费,使规模以上企业技术研发经费占当年销售额的比例达到1%,大中型企业达到2%,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真正使企业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二是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研发机构是企业自主创新的基础。要大力支持葛店开发区高新技术创业中心的建设,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的作用。鼓励有条件的大中型企业建立研发中心或技术中心,提高企业原始创新、集成创新能力;鼓励多个相关企业共建研发中心,共享科研成果;借鉴香港等地经验,建议由各级政府出资建立研发中心,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建立研发机构,使我市企业成为高新技术产品的中试基地;同时,加速对现有各类科技成果的转化进程,带动企业自主创新。
(三)完善政策,构建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
一是加大财政性科技投入。科技投入是战略性投入,今天的投入就是未来的竞争力。建议市政府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契机,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财政性科技投入,建立起财政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按照国家规定的要求,使科技三项经费达到本级财政支出的1.5%。根据我市企业多为中小企业的实际,建议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资金来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科研单位和其他社会资金多方参与,为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提供资金支持,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要建立健全企业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加大财政补贴、奖励力度,对研发机构健全、研发投入比例高、发明专利多、新产品开发多的企业,政府用以奖代补的方式进行奖励。二是积极争取税收激励政策。《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明确提出,要“实施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我市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组织税务、科技部门积极争取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如企业研发投入实行税前扣除,允许企业加速研发仪器设备折旧,对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实行税收优惠等,激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要以建设武汉城市圈为契机,把葛店高新区融入武汉东湖高新区作为我市融入武汉城市圈的着力点,加强产业和政策融合,争取葛店高新区享受国家级高新区的税收优惠政策,以增强我市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吸引力。三是畅通科技型企业融资渠道。要建立银企工作沟通机制,由政府部门牵头,定期组织金融机构与科技企业联系会,沟通情况,加深理解,真诚相待,互相支持,促进银企合作。鼓励金融机构加强和改善对高新技术企业,特别是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对重大产业项目、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给予优惠的信贷支持。要进一步完善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工作机制,加大资本注入力度,扩大担保规模,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提供资金支持。
(四)夯实基础,提供自主创新的人才支撑
自主创新,人才为本。培养使用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一是建立选拔培养人才的长效机制。选拔培养使用好科技人才,首先要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科技意识和管理水平。建议由政府科技部门组织讲座,每年邀请专家学者和科技界精英,免费对全市科技企业管理者和科技人员进行科技形势和管理知识的培训,不断提高企业管理者的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企业要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联系,一方面采取定向委托培养的方式培养人才,另一方面根据产业发展需求,有计划地输送技术人员到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深造、学习、取经,同时,大力引进、聘用实用新型人才,借智借脑,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人事部门要随时收集人才市场供给和企业需求信息,建立科技人才供需库,适时组织供需见面会,为企业引进人才提供配套服务。要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大力培养企业急需的各类实用技术人才。二是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热情。有关部门对企业引进人才,要在安家落户、医疗养老、子女入学就业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对高层次的技术带头人,财政可给予专项补贴;要完善收入分配机制,促进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要给予重奖,并为其进行高层合作、交流、考察、研究创造机会;要建立多层次的科技奖励体系,除了政府每年对科技成果和科技人员进行奖励外,鼓励各部门、各企业设立相关科技创新奖项。在对科技人员进行物质奖励的同时,还应进行精神和政治奖励,如:在评选市劳模时,优先考虑优秀科技工作者;在选举人大代表、推荐政协委员时,优先考虑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等,以此增强科技人员的荣誉感,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各企业要为科技人员的工作、生活创造良好的条件,使他们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要在全社会培育创新意识,既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又要宽容创新失败,努力营造参与创新和支持创新的社会氛围。
(五)部门联动,打造自主创新的良好环境
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一项量大面广而又持久的宏伟事业,需要部门联动,形成合力,共同打造自主创新的良好环境。一是营造服务环境。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推进企业自主创新的方针和政策措施,不断加大服务力度,加强宏观引导,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政策和信息服务;要加快推进行政审批配套改革,清理行政审批事项,简化手续,提高效率,切实减轻企业的经济负担和工作负担。发改委、经委、财政局、科技局要不断加大工作力度,积极争取国家级和省级科技计划项目和资金,推动企业自主创新。二是营造创新环境。要抓紧建设专家与技术、研发与制造公共平台,加快建设省级市级开发区、科技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等创新平台,大力发展为企业服务的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为企业解决人才、技术、资金不足的问题,切实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三是营造法制环境。要增强科技企业和科技人员的知识产权意识,加强知识产权管理,避免知识产权流失。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确立市知识产权局在保护知识产权过程中的牵头地位,强化执法工作,打击专利侵权行为,切实维护专利发明人和企业的合法权益。四是营造社会环境。在政府采购中,要优先选用地产自主创新产品,帮助企业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科技、科协等单位要经常组织开展科普宣传、科技下乡、科普进企业进校园进社区等形式的科普活动,提高全市人民的科学素质。各新闻媒体要开辟专栏,大力宣传科技工作者和科技企业,营造浓厚的激励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的舆论氛围。
第五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性国家
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性国家
2010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要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坚持把推进自主创新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发展科学技术。要认真贯彻自主创新的方针,全面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
现状: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
1)综合国力, 科技力, 国际竞争的实质。
2)民族凝聚力,向心力,自豪感。
3)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措施
1)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大对自主创新投入,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出发,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2)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3)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市场环境。
4)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行业创新人才大量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