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答题集合
1、产业资本是如何实现资本循环和价值增殖的?
答:(1)产业资本在其现实循环运动过程中,依次经过三个阶段即购买阶段、生产阶段、销售阶段;与这三个阶段相适应,产业资本依次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2)产业资本的现实循环,包含了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商品资本循环,它是这三种循环形式的有机统一。(3)资本是自行增殖的价值,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通过对资本循环运动的考察,揭示出资本是一种运动。剩余价值只有在资本的连续循环运动过程中才能源源不断的生产出来。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答:(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实质上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经济危机的根本特点是商品生产过剩,但并非与劳动者的实际需要相比的生产绝对过剩,而是与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即与劳动者的货币购买力相比的相对过剩。(2)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当这个矛盾打到十分尖锐的程度,就会引起经济危机的爆发。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有两种主要表现形式。一种表现是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另一种表现是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3、试述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原因和源泉。答:(1)在资本主义农业发展的较早时期,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或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因而投入同量资本在农业中可推动更多的活劳动,假定剩余价值率相同,则农业部门比工业部门创造的剩余价值更多,从而使农产品的价值高于其他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就形成绝对地租。所以,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是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或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2)在资本主义农业中,形成绝对地租的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农业中的土地私有权垄断。使农业产品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余额。(3)绝对地租的源泉是农业工人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即超额剩余价值,绝对地租就是这部分超额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4、垄断的形成:自由竞争、生产集中、垄断组
织
5、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 答: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的统治。资本输出在经济生活中占重要地位。国际垄断同盟在经济上瓜分世界。垄断资本主义列强瓜分和重新瓜分新世界。
6、什么是金融资本?金融寡头怎样实现其在经
济和政治上的统治?
答:(1)金融资本是由垄断的工业资本和银行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构成一种新的资本形式,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中社会经济生活各个方面实际上的统治者。
2、掌握了金融资本,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成为金融寡头。
3、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实行“参与制”实现的,参与制是通过控制一定数量的股票从而层层控制许多企业的经济上的统治方式。金融寡头在政治上的通知主要是通过“个人联合”的方式实现的。
7、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8、简述从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特点。答:伴随着这种过渡和更迭,必然是尖锐的矛盾和激烈的斗争,乃至通过武装斗争的形式来实现。
2、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是同一种社会形态的两个成熟程度不同的发展阶段,它们都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制度,二者之间不存在对抗性矛盾。因而从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只是从不成熟的共产主义社会发展到成熟的共产主义社会,它表现为同一社会形态内部的过渡和变化。这个过渡可以在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依靠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革新、调整、完善和发展,逐步对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方面和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方面进行改革,使共产主义因素日益孕育壮大和成熟。
9、简述超额剩余价值的生产。
答:
1、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2、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是商品的社会价值,而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是商品的个别价值。
3、个别企业首先采用先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其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使其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按社会价值出售商品,它就能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即超额剩余价值。
10、简述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答:
1、理论联系实际之所以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决定的。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础,马克思主义来源于实践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它的科学性和旺盛的生命力的根源就在于它同实际紧密结合。其次,这是由学习马克思主义目的决定的。学习马克思主义目的全在于应用,不论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是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或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都是为了在实践中更好的运用马克思主义。
2、所谓理论联系实际,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指导,去观察和分析社会实际、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我国今天面临的最大社会实际,就是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我们党制定路线、纲领、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
3、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两种倾向。
11、简述运动和静止的含义及两者的关系。答:
1、运动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和过程的哲学范畴。静止或相对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它有以下两种情形:第一,一个事物对另一个事物来说没有发生位置移动;第二,事物的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2、运动和静止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第一,运动是无条件下的、永恒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第二,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形而上学把静止绝对化,否认运动:相对主义诡辩论则只承认运动,否认相对静止。
12.试述实践的含义及其基本特点和基本形式。答:
1、实践是主体能动性的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2、实践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第一,客观性,实践是客观的感性物质活动。第二,自觉能动性,时间是主体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第三,社会历史性,实践是社会性的、历史性的活动。
3、实践有以下三种基本形式:第一,物质生产实践。它是处理人和自然关系的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第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它是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活动,是为了配合物质生产实践所进行的活动。第三,科学实验。是从物质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尝试性、探索性的实践活动。
13.试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答:
1、首先,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一方面,主要矛盾规定和影响次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另一方面,次要矛盾解决的如何,反过来影响主要矛盾的解决。其次,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我们在观察和处理复杂问题的时候,首先要抓住和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不忽略次要矛盾,并且注意二者的转化,不失时机的转移工作重点。
2、我国现在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一主要矛盾,我们必须始终不渝的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只有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为其他各种矛盾的解决创造有利的条件。我们在集中力量抓经济建设的同时,还必须注意解决其他社会矛盾,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14.简述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答:
1、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须的生活资料的方式,是特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2、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生产方式和生产活动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第二,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第三,生产活动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第四,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15.简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辨证关系原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辨证统一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并决定着其变革的方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上层建筑这种反作用的后果可能有两种: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16.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②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错误的社会意识会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正确的社会意识会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17.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及其辩证关系生产力:的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
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力具有
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生产力基本要素:2劳动资料2劳动对象3劳动者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一直为转移的经济关系。辩证关系:(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规律)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即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时,它对生产力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时,它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经济基础:是指有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辨证统一的: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18.价值规律的内容、作用形式及其作用价值规律: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19.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怎样实现的1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2资本主义竞争的强制作用下,资本家为了追逐更多的剩余价值,不得不改进生产技术,把劳动生产率提高到本部门的平均劳动生产率水平以上,使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它的社会价值。个别资本家获得超额剩余价值,是暂时的。其他资本家为了获得超额剩余价值,也必然采用新技术和新工艺,来提高劳动生产率。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就是这样在资本家竞相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竞争中实现的。20.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及其后果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的一体化过程。表现:一是生产的全球化。二是贸易的全球化。三是金融的全球化。四是企业经营的全球化。后 果: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是生产化不断提高的过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进程,它在产生积极效应的同时,也会产生消极的后果。主要表现是:其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其二,在经 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其三,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 化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其四,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变成一种全球行为,它既为一国经济竞争力的 提高提供了条件,同时也存在着对别国形成依赖的危险。
21.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真理的相对性辩证统一的原理。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真理的相对性之中,也包含着绝对性的颗粒。另一方面,绝对之中有相对,真理的绝对性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无数具有相对性的真理之总和构成具有绝对性的真理。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
22.简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及其表现。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主要表现在: 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进步的社会意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见、推断未来,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落后于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则阻碍社会的发展。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
第二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答题
1、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中国化?
① 源于中国革命进程中正反两个方面的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②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 ③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的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的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是在实践过程中学习和运用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并丰富和发展理论的过程。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概括的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国的优秀文化相结合,不断赋予中国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名族特色、时代特色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者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4、为什么说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这一理论体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创造性地运用它们分析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实际,作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概括;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植根于人民的政治立场,贯彻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对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进行理论上的总结和升华;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巨大勇气。这充分表明,这一理论体系即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
5、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6、为什么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就是以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来,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我们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7、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① 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②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③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8、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的精 髓?。
一方面,正是由于把握了这个精髓,才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创立和发展;另一方面,这个精髓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
总之,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始终的是实事求是。把握了这个精髓,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的历史联系及其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中的最本质的东西
9、如何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之间的关系?
① 由于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也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核心。② 实事求是也内在的包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内容。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
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在新的发展阶段必须继续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如果不解放思想,就不可能做到实事求是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每一个重大发展、重要突破都是解放思想的结果。解放思想是长提常新的事情
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保证。③ 做到实事求是,必然与时俱进。④ 要做到实事求是,又必须求真务实。理论创新和一切工作的创新,都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
10、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中,为什么要继续解放思想?怎样科学的理解创新?
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在新的发展阶段必须继续解放思想 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如果不解放思想,就不可能做到实事求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实践上的每一个重大发展,理论上的每一个重大突破,工作上的每一个重大进步,都是解放思想的结果。解放思想是长提常新的事
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保证。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要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精神,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开拓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改变的先导。是使党和国家的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
理论创新问题上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和思想方法,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时代的发展要求。
理论创新必须服务于、落脚于实践创新。
11、为什么说革命、建设和改革都要走自己的路?
走自己的路,在思想方法上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走自己的路,在基本立场上体现了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走自己的路,在理论原则上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2、新民主主义的总路线是什么?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主义的革命。
13、新民主主义的动力是什么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如何区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
无产阶级领导权时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区别新旧两种不同范畴的民主主义革命,根本的标志是革命的领导权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还是资产阶级手中。
14、辨析:新民主主义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
错。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中国革命的历史任务,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16、新旧民主主义的区别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相比有其新的内容和特点,集中表现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处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时代,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革命的领导力量是中国无产阶级及其领袖-----中国共产党;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
17、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
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18、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
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19、社会主义的本质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0、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邓小平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事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科学的水平第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没有本质论的提出就没有社会主义发展的今天。
总之,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理论概括,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既是坚持和继承,又是发展和创新,为我们真正搞清楚什么事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并在实践中创造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奠定了科学的思想基础。
21、为什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
第一、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第二、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第三、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22、为什么说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①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党实现其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
②坚持以发展的方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一条主要的经验。
23、我们党为什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①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②中国共产党是以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走上历史舞台的。④ 大力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
24、党如何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①为实现现代化而奋斗,最根本的就是通过改革,不断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在我国形成发达的生产力。
②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为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开辟更广阔的道路。
③必须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我们的发展建立在依靠人才的轨道上。⑤ 必须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努力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2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 ①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②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这里所说的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前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
26、为什么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主要是在物质技术基础方面不够格,社会经济制度和上层建筑方面不成熟、不完善。
2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贯穿于这个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个主要矛盾有其特定的历史内容。这个主要矛盾,深刻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本质。
2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29、如何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第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基本路线规定的党在水资源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第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是基本路线最重要的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第三、“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第四、“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
30、怎样坚持基本路线?
①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点。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正确处理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
3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的统一,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④ 毫不动摇的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31、如何正确处理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关系?
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辩证统一于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的全部历史过程中。共产主义既是一个伟大的社会理想和科学的理论体系,又是一个现实的运动。我们今天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归根结底都是在为共产主义的实现创造条件。最高纲领为最低纲领的制定指明前进方向,最低纲领为最高纲领的实现准备必要的条件。坚持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统一,就是坚持理想与现实的统一,方向和道路的统一、目标和过程的统一、不断发展和发展阶段的统一、革命精神与科学态度的统一。
32、怎样全面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
①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它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修补,而是对其进行根本性的改革。
②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在全面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
33、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发展,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更好的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才能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只有坚定不移地维护稳定,才能不断为改革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实践证明,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处理得当,就能总揽全局,保证经济社会的顺利发展;处理不当,就会出苦头,付出代价。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34、怎样理解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 ①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②在开放的世界中不实行开放政策,只能限制自己的发展,甚至会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灾难。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是对中国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需要通过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③实行对外开放也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吸取人类文明成果,建设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需要。⑤ 实行对外开放要处理好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
35、如何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形成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在全球化进程中机遇和挑战并存。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新发展,必须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紧密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第一、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第二、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第三、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第三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重点
1.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他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意义?
普遍性: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特殊性: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共性)与矛盾的特殊性(个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的关键,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辩证法。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意义1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2掌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实际和时代发展相结合,与时俱进,不断开拓新境界,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3.事物发展过程中量变和质变的基本原理及其辩证关系?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关系: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1,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有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2,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
自身规律性的认识。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践工作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错误。5.真理和价值中的辩证关系的表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1,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2,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3,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的、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6.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1)积极作用: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1,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2,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3,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总之,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2)局限性: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一种情形是由于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不够,或缺乏对科学技术消极后果的强有力的控制手段而产生的。还有一种情形是与社会制度有关。3)意义:1要用科学的自然观和发展观指导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要树立全球观念和危机意识,克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狭隘视野,克服急功近利的行为。2,要正确对待自然和社会的关系,要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3,要增强人们合理控制各种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的能力和手段,为人类摆脱困境创造新的物质条件。7.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中的作用
1.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表现: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绝对力量。2.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的制约。1)经济条件对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有着首要、决定性的影响。2)政治条件对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也具有直接的影响。3)精神文化条件也是制约人民群众创造活动的重要因素。3.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创造者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1)群众观点,就是坚信人民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以及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2)群众路线在群众观点的指导下形成的,是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运用。3)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我们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始终坚持全心
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8,价值规律的内容,作用表现,消极后果
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贯穿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它既支配商品生产,有支配商品流通。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表现: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2,自发的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自发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后果:1,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2,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一部分具有有利条件的生产者可能积累大量的财富,而一部分处于不利地位的生产者可能亏损甚至破产.3,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9.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1,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做出新的界定。2,深化对科技人员、经济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3,深化对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和价值创造中作用的认识。4,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10商品二因素和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及之间关系问题(次重点)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马克思也称之为有用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体力劳动和脑力消耗。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统一劳动的两种规定。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正是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
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它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另一方面,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和自然的关系,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它是劳动的社会属性。1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四种形式?
第一种是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包括:满足国家机构自身需要的国有企业,提供公共产品的国有企业,高科技、高风险新兴工业部门中的国有企业和一般工业部门中的国有企业。第二种是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包括:国有企业将一部分股份出售给私人,国家和私人共同投资
开办合营企业,国有企业和私人企业合并,国有企业对私人企业进行参股和国有企业转由私人租赁或承包经营。第三种是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包括:国家作为商品和劳务的采购者,向私人垄断企业大量订货,为私人垄断企业提供了有保证的国家市场;国家通过各种形式的津贴和补助,直接、间接地资助私人垄断企业;国家通过社会福利开支,提高社会购买力,扩大消费需求,为私人垄断企业创造市场条件。第四种是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宏观调节主要是国家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经济手段,对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进行调节,以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的基本目标。微观规制则主要是国家运用法律手段规范市场秩序,限制垄断,保护竞争,维护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
微观规制主要有三种类型:其一,反托拉斯法。其二,公共事业规制。其三,社会经济规制。12.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原因?
(一)变化 1)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2)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3)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4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5)政治制度的变化
(二)原因1)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2)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3),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4)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生了重要作用。13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进步性:首先,资本主义将科学技术转变为强大的生产力。
其次,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劳动和竞争的外在压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最后,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在战胜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生产的生产方式,保护、促进和完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
局限性然而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并不能掩盖其自身的局限性。
同一切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方式一样,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对社会化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严重障碍,这一矛盾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固有的,正是这一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个领域以及全球范围内的冲突、动荡和危机。资本主义的这种局限性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范围内是不可能根本消除的,它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渡性。
14.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2,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3,对个人消费品实行
“各尽其能,按劳分配”制度。4,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和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5,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6,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15必须充分认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第一,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第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第三,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第四,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增补内容(单选,多选):1恩格斯总结和概括了哲学发展特别是近代哲学发展的历史事实,并吸取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有关思想,第一次明确指出:哲学基本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的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4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扩展的基本形式有三种:借贷资本输出,生产资本输出,商品资本输出。
5经济全球化的表现:生产,贸易,金融,企业经营。
6经济全球化的动因: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跨国公司的发展;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
7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8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各国家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历史文化传统差异性;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
试卷结构:单选24×1’ 多选10×2’ 简答 4×7’ 论述 2×14’
第四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总结
1.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 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
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 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位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 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
发展真理。(1),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2),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
(3),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的关键在于???它以科学的实践关为基础,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 人与社会
即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 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4.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的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
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3)体现了唯物论和辨证论的统一。(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基础。
5.1)人类社会依赖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2)人们
谋求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6.(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
本领域(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7.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8.1)意识的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3)意识
具有指导实践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4)意识还具有指导 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9.1)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2)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3)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10.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3)
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1.价值评价的特点???(1)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2)一般来说,评价结果与评价
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3)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
12.1)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2)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3)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 相互引导 相互促进的。
13.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的分配比例(2)
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14.1)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2)是商品经济的其他
一切矛盾的基础(3)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15.1)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2)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16.1)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认识,对生产性劳动做出新的界定
(2)深化对科技人员 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3)深化对科技 知识 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和价值创造中作用的认识(4)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
第五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简答题
简答题:
1、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是什么?(P3)
答: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 科学社会主义。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P28)
答: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质,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提出的理论意义是什么?(P31)
答: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4、简述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P32)
答: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了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存在的物质,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5、简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的主要体现。(P38)
答: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时间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时间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总之,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上是实践的。
6、新事物为什么一定战胜旧事物?(P41)
答:第一,就新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之所以旧,是因为它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经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走向灭亡就成为不可避免的。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
7、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P43)答: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8、简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意义。(P45)答: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2、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9、简述量变质变的辩证关系。(P46)答: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条件。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换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
10、马克思主义辩证的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P47)答: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第三,否定是新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11、简述意识能动作用的具体体现。(P56)
答: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12、怎样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P58)
答: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13、简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P64)
答:第一,时间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
14、简述主体和客体的辩证关系。(P63)
答: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义和客体不仅仅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而且也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也是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所谓认识过程,就是人们在改造对象的实践中辩证地反映对象的过程。主体的这种认识、改造客体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获得一定的价值。主体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地打破客体的限制,超越现实客体,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同时也使客体得到进一步改造、发展和完善。
15、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不可分割的辩证关系。(69)
答: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需要。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16、简述认识发展的总过程。(P70)
答: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17、简述真理的含义及其客观性。(P71-72)
答: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客观性: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18、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P77)
答: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定决定的。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19、简述价值的特性。(P79-80)
答:第一,价值具有客观性。第二,价值具有主体性。第三,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第四,价值具有多维性。
20、为什么说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P95)答:首先,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即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21、简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P97)
答: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应,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22、简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意义。(P102)答: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意义:首先,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批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其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自觉地认识和把握这一规律,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作为自己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
23、简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原理及意义。(P107)答:辩证统一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得以确立统治地位并巩固发展不可缺少的政治、思想条件。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意义:第一。这一规律是人类的普遍规律。第二,这一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
24、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P112)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25、为什么说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P113-115)答: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得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最后,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26、人类社会发展的两大规律是什么?(P99-104)答: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27、简述科技革命对社会发展的进步作用。(P123-124)答:首先,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一,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其二,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第三,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最后,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总之,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28、简述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P130-131)答: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29、党的群众观点的内容是什么?(P132)答:群众观点就是坚持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以及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30、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是什么?(P132)答: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
二、简答题
1、资本原始积累的途径P141 答: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2、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P143 答:一是社会分工的出现,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劳动者。
3、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P144 145 答:二因素: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正是因为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要素。
4、劳动力成为商品应该具备的两个条件P153 答:第一,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做自己的商品来支配;第二,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的义务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5、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两个特点P157 答:其一,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他们的劳动隶属于资本家;其二,劳动的成果或者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6、在价值增殖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劳动可分为哪两部分P157 答:一部分是必要劳动,用于生产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
7、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P159 答: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8、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P159 答:剩余价值既不是由全部资本创造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创造的,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这种划分也为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9、产业资本的运动必须具备的两个基本前提条件P165 答:一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空间上同时并存,也就是说,产业资本必须按照一定的比例同时并存于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形式中。二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时间上继起,也就是说,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保持时间上的依次连续性。
10、影响资本周转快慢的两个关键因素P165 答:一是资本周转的时间,二是生产资本的固定资本和流通资本的构成。
11、资本主义工资的形式主要有哪两种P167 答: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
1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种基本矛盾具体表现在哪两个方面:P170 答:第一,表现为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第二,表现为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13、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有哪两个方面P171 答:对内和对外两个基本方面。
14、资本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可以概括为哪两个方面P177 答:第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观念上层建筑,是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服务的。第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
15、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了哪两个阶段P182 答: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
16、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P144-145 答:其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其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17、什么是价值规律,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及作用。P147-148 答: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作用: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第二,自发地刺激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还有一些消极作用:其一,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其二,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其三,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各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情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18、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的四种形式P146。
答: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
19、货币的含义及五种基本的职能。P147
答: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20、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P169 答: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21、资本积累的本质和源泉。P162 答:资本积累的本质,就是资本家不断地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源泉:剩余价值。
22、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要经历哪三个不同的阶段、执行哪三种不同的职能。P165 答:第一个阶段是购买阶段,即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购买阶段。它属于商品的流通过程。在这一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货币资本职能。第二个阶段是生产阶段,即生产资料与劳动力按比例结合在一起从事资本主义生产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上,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相结合生产物质财富并使生产资本得以增值,执行的是生产资本的职能。第三阶段是售卖阶段,即商品资本向货币资本的转换阶段。在此阶段产业资本所执行的是商品资本的职能,通过商品买卖实现商品的价值,满足人们的需要。
23、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P169 答:剩余价值论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阐明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揭示资本主义制度剥削本质的锐利武器。由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的发现,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24、资本主义国家宪法遵循的几个基本原则。P173 答:1 私有制原则。2 “主权在民”原则。3 分权与制衡原则。4 人权原则。
25、什么是垄断?垄断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说垄断并没有消除竞争?P183 答: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产生原因:第一,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垄断,以获得高额利润。第二,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也会产生垄断。第三,激烈的竞争给竞争各方带来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为避免两败俱伤,企业之间会达成妥协,联合起来,实行垄断。竞争:第一,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第二,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第三,社会生产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总之,在垄断条件下,在垄断组织内部、垄断组织之间以及垄断资本家集团之间,垄断组织同非垄断组织之间以及中小企业之间存在着广泛而激烈的竞争。
26、简述金融寡头的含义及其实现手段。P185 答:金融寡头是指操纵国家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中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参与制”实现的。金融寡头对国家机器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同政府的“个人联合“来实现的。
28、经济区全球化的主要表现P194-195 答:一是生产全球化,二是贸易的全球化,三是金融的全球化,四是企业经营的全球化,29、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及实质。P202-204 答:首先,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其次,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再次,社会主义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最后,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变化的实质: 首先,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其次,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30、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P207-209 答:首先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其次,资本主义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激化并最终否定资本主义自身。再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社会化的最高形式,将成为社会主义的前奏。最后,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巨大发展,资产阶级由生产力的解放者将变成阻碍者,资本主义在造就了社会大生产的同时,也产生了推动和运用这一先进生产力的无产阶级。
31、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特征
答: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基本特征:第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第二,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第三,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第四,在马克思主义政治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或人民民主专政,反战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第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第六,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32、社会主义给我们的启示
第一,要坚持正确的理论指导。第二,要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第三,要选择正确的改革方式和步骤。第四,要妥善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33共产主义基本特征
1、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2、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3、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34、“两个必然”与“两个绝不会”的关系 “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是对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必然性及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的全面论述。前者讲的是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的客观必然性,是根本的方面;而后者讲的是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
35简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统一的。我们的远大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体现,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必经阶段。没有远大理想的指引,就不会有共同理想的确立和坚持。没有共同理想的实现,远大理想就没有现实的基础。任何时候都不能把最高理想割裂开来,对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