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家技术创新工程上海市试点工作方案
国家技术创新工程上海市试点工作方案
二〇一〇年八月五日
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部署,落实《关于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围绕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抓住上海世博会以及“后世博”的发展机遇,抢占科技制高点,培育经济增长点,服务民生关注点,发挥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根据《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总体实施方案》,结合上海实际,制定本试点工作方案。
一、相关基础和必要性
按照中央对上海提出的率先转变发展方式、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推进改革开放、率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上海加快推进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建设,经济社会实现了持续稳定快速协调的发展。2009年,全市生产总值1490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540.3亿元。2009年,全市用于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401亿元,研发经费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2.7%。这为在上海开展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提供了重要的经济基础和物质保障。
上海创新资源集聚的优势相对明显,经过多年积累,创新能力持续增强。目前,上海拥有高校66所,独立科研机构113所,两院院士166名,国家重点实验室37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8个,外资研发机构300个,高新技术企业2500家。2009年全市申请专利62241件,获得专利授权34913件,高技术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560.65亿元,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23.3%。在2009年颁出的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获奖个人和项目中,上海科学家和科技创新成果再次囊括国家科技奖励五大奖,共有56项(人)获奖,占全国授奖总数的15.0%,上海获奖数占全国授奖总数的比重已连续八年保持两位数。大型飞机、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核高基、重大新药创制等国家重大专项任务也陆续落户上海。这为在上海开展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提供了重要的工作基础和战略机遇。
上海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科技创新,2009年颁布《关于进一步推进科技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若干意见》并制定了一批实施细则,动员和组织全市各方力量,坚持以高新技术产业化为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主攻方向,努力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这为在上海开展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提供了重要的组织基础和政策保证。
尽管近年来上海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但要依靠自主创新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创新驱动的发展仍面临着诸多挑战,主要表现为: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尚未完全到位、产业的对外技术依存度较高、促进科技成果商业化价值实现的支撑体系运行效率有限、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的外部环境有待优化,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全面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加快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加以解决。因此,开展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是上海在新的形势下转变发展方式、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努力实现“四个率先”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举措。
二、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以自主创新作为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聚焦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围绕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构建、研发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创新型企业的培育等核心任务,积极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努力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技术创新体系,显著提高技术创新效益,持续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积极推进创新型国际化大都市的建设。
(二)总体目标
战略目标(2020年):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完善,上海的知识竞争力名列亚洲前列并进入世界先进地区第二集团,成为亚太地区的研发中心之一。若干科技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涌现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全社会研究开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5%以上,知识密集产业的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0%以上,为上海基本建成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为我国成为科技强国奠定基础并发挥引领作用。
阶段目标(2012年):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确立,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社会创新意识显著提升,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3.0%,企业研发投入比例保持在70%左右。
——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百万人年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245件,上海高技术产业自主知识产权拥有率达到32%左右。
——高技术产业化进程加速,高技术产业规模快速提升,高技术产业产值11000亿元,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增至30%左右。
根据国家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的要求,依据上海现有的产业基础、科研技术水平和人才支撑条件,选择新能源、民用航空制造、先进重大装备、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制造、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装备、新材料、软件和信息服务作为技术创新重点领域,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
(三)基本原则
——政府引导,市场推动。坚持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科技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充分激发各类要素的创新活力,在此前提下,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聚焦企业创新主体的建设,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探索建立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创新机制以及技术资本、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高效互动的创新模式,通过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的有机融合,提高技术创新的效率和效益。
——聚焦优势,重点突破。抓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机遇,瞄准行业高端,聚焦重点领域,整合优势力量,以重大项目为抓手,以龙头企业为中心,以重点区域为载体,破解制约技术创新的主要瓶颈,抢占科技制高点,培育经济增长点,服务民生关注点,加快培育和壮大各具特色的创新集群。在重点项目、重点企业和重点区域实现突破的基础上,发掘示范典型,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形成合力,协同推进。围绕国家战略任务,结合地方的需求,坚持部市合作、院市合作、市区联动、部门协同,建立责权统一的责任机制,全面推进试点工作。科技部门牵头抓总,相关委办局协同配合,相关区县有效参与,加强决策和协调,汇聚各方资源和优势,努力营造创新源泉涌流、创新活力竞相迸发的氛围,促进科技优势更有效地转化为竞争优势。
三、主要内容
(一)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
聚焦国家战略任务需求和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化九大重点领域,支持企业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加快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品牌、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到2012年,国家级创新型企业和上海市级创新型企业的总数达到500家。
1、开展上海市创新型企业评价命名,发挥评价对全市企业创新的导向作用。支持创新型企业实施“企业加速创新计划”,瞄准创新目标,制定创新战略。推动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支持企业应用“专利地图”等工具,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的能力,掌握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鼓励企业实施自主品牌战略,塑造国际知名品牌。加强创新型企业动态管理,形成激励企业持续创新的长效机制,发挥创新型企业的示范作用。
2、加强企业的研发机构建设。支持九大重点领域中的优势企业以各种形式建立研发机构,通过在企业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各种形式,增强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优先鼓励和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研发机构。
3、增强国有企业创新动力,引导国有企业承担关系国家命脉的战略性技术创新任务。围绕九大重点领域,组织实施国有企业中长期技术发展战略规划,推动建立和完善技术体系。强化对国有企业负责人的创新绩效考核,完善激励政策,对技术创新有突出贡献的企业负责人和重要技术骨干,可以延长任期。
4、鼓励和促进科技创业,促进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与产业化。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停薪留职创办科技企业,引导和支持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等各类创业服务机构设立“创业苗圃”,为创业者完善成果(创意)、制订商业计划、准备创业提供公共服务。鼓励和支持区县建设科技创业孵化器,拓展
孵化空间,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加大政府资助力度。建立“创业导师”队伍,指导和支持创业者,提高科技创业成功率。
5、引导企业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支持企业“走出去”,利用国际资源,开拓国际市场,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购并海外研发团队、品牌和技术型公司提供融资渠道和担保支持。继续支持国际贸易项下对产业重大关键技术的引进和消化再创新。吸引外资研发机构和高科技企业入驻,促进其与本土机构的合作交流。
(二)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根据国家战略任务需求,围绕上海市高新技术产业化九大重点领域,以行业龙头或骨干创新型企业为重要依托,充分运用市场机制,促进各类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及相关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在战略层面上有效结合,形成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结合新机制。到2012年,在大飞机、半导体照明、激光显示、电子标签、下一代广电网、新能源、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抗体药物、医疗器械等领域构建60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1、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开展联合攻关,围绕九大领域技术创新的重大关键问题,整合优势力量,开展技术合作,通过联盟单位间的创新资源有效分工和合理衔接,持续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逐步建立产业技术标准,共同形成产业技术创新链,更好地促进产业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的持续优化升级。
2、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立公共技术平台和产业技术信息、标准信息交流平台,促进信息、大型仪器设备、中试设备等资源共享,建立联盟单位间的知识产权及成果的保护、许可使用和转化收益分配的机制,实现知识产权共享,有效满足九大领域的产业化需求,为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提供公共服务和支撑。
3、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立创新人才的联合培养机制,重点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加强联盟成员之间人员的交流互动,增强联盟的创新活力。积极开展国内外人才合作交流,聘请高水平的海外专家和优秀科技人才团队与联盟开展合作研究及学术交流,为产业持续创新提供人才支撑。
4、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制定产业发展规划,选择九大领域中的若干优势领域,共同研究联盟创新产品开发的技术路线图。积极实施技术转移,加速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和商业化推广运用,推动和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三)建设和完善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
围绕九大领域产业化对技术创新提出的服务需求,立足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的基础,通过优化布局、深化改革、整合资源,到2012年,建设15个国家级及上海市级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
1、优化研发基地布局。着眼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加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各类研发基地的统筹布局,明确各类研发基地的功能定位,实行科学评估、动态调整、政府扶持的机制,积极引导各类机构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专业化服务。
2、深化应用型科研院所改革和发展。加强对应用型科研院所“创新能力点”的识别和挖掘,对具有较强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以及关系国家安全的研究开发和技术服务能力点予以支持。对具有较好条件的应用型科研院所,探索实施整建制改革和调整,优化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鼓励其围绕九大重点领域,加快先进适用技术和产品的推广应用,加速技术成果的工程化,加强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攻关,加强研发能力建设和行业基础性工作。
3、加强各类创新创业服务资源的整合,全面落实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共享规定,引导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自然科技资源、科学数据、科技文献等公共科技资源进一步面向企业开放。
4、探索建立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共享奖励机制,进一步推进创新创业资源共享,加强专业化服务。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和引导企业通过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开展技术创新,降低创新创业成本。
(四)建设企业技术创新人才队伍
鼓励企业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联合培养人才,积极促进职工技术成果转化,加强企业技术创新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
1、推动高等学校和有条件的科研院所根据企业对技术创新人才的需求调整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模式。
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培养适应企业发展的各类高级技能人才。鼓励企业选派技术人才到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接受继续教育、参加研究工作,或兼职教学。
2、引导科研人员服务投身于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鼓励和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深入企业,帮助企业建立技术体系,解决技术难题,研制创新产品。
3、强化人才的引进与激励。以实施“千人计划”为重点,引导和支持企业吸引海外高层次技术创新人才回国创新创业。落实技术要素参与分配、技术入股等方面的扶持政策,激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4、提高职工科技素质和创新能力。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群众基础,组织职工开展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技术攻关、发明创造等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建设一支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高素质职工队伍。
(五)促进科技与金融紧密融合抓住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机遇,密切科技与金融互动,破解制约技术创新的投融资瓶颈,构建有利于科研成果转化和技术创新价值实现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加速提高技术创新效益。
1、大力发展“天使投资”。充分发挥政府资金引导作用,积极鼓励和支持企业或私人资本投资“天使基金”,开展“天使投资”。改革国有创业投资企业考核方式,引入公共财政考核评价机制,简化投资和退出审核程序,加强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投资,提高运作效率,发挥引导作用。
2、鼓励股权投资发展。研究制定促进股权投资企业和股权投资管理企业发展的实施办法,对股权投资企业及股权投资企业管理人才给予奖励和支持,研究拓宽外资股权投资企业的发展空间,优化股权投资企业的发展环境。
3、加强和改善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研究制定鼓励商业银行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支持政策,加快推进商业银行设立信贷专营服务机构,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推进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发行。积极争取国家相关部门的支持,探索开展投贷结合的融资服务。
4、建设柜台交易市场。加快建立面向中小企业、以合格机构投资者为主要投资人的非公开上市公司股权转让的柜台交易市场。实施科技企业上市路线图计划,支持企业上市融资。
5、推进金融创新服务。研究制定科技保险保费补贴扶持政策,加快推广和发展科技保险,支持企业技术研发、市场开拓。优化知识产权评估机制,建立知识产权流通平台,推广知识产权质押贷款。
6、发展担保机构。研究建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联席会议制度,推进担保市场发展。建立担保机构多层次风险分担机制,鼓励担保机构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引导社会资金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支持担保机构做强做大。
(六)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创新型城区
聚焦九大重点领域,以上海张江高新区的建设为重点,以杨浦创新型城区试点为突破,强化市区联动,加快培育和发展各具特色的产业化基地和创新型城区。
1、创新上海张江高新区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本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管理体制,强化对高新区各分园的指导、协调、督办和服务职能,统筹协调高新区各分园的发展。推动区县政府加强对高新区各分园的管理,减少管理层次,提高政策执行力和服务效率。
2、提升上海张江高新区创新能级。按照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评价指标体系的要求,制定并执行张江高新区考核评估实施方案,加强对高新区各分园的评估指导,引导和鼓励各分园错位发展、形成特色,把张江高新区建设成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3、加快杨浦创新型城区建设试点。按照创新型城市(区)试点的要求,继续坚持和深化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的“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核心理念,推进创新型城区建设的试点工作,加快完善以创新型企业为主体、政策和制度创新为支撑、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为纽带的区域创新体系,打造大学生创新创业、科技成果孵化转化产业化的创新创业热土,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城区发展模式中发挥示范作用。
4、实施“创新热点”计划。聚焦九大重点领域的优势创新热点,优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支持企业间开展合作交流和购并重组,完善产业链,培育和壮大创新集群。加强市区联动,创新工作机制,结合区县基础条件和优势资源,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和高技术服务业。
四、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确保试点工作的顺利推进。健全组织实施机制,建立由市领导担任组长的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决策和统筹协调。明确试点各项任务的推进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将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工作的组织实施情况和绩效,纳入全市科技进步监测及区县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
2、加大投入力度,发挥财政科技投入的引导作用。设立自主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等重大项目专项资金,加大对重大项目的聚焦投入,形成持续稳定的支持渠道,引导全社会资源支持企业技术创新,保证技术创新工程重点任务的实施。建立政府科研项目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政府科研项目共享信息系统,建立健全政府科研立项信息采集、检索、维护和共享的工作机制,加强部门协同,提高财政投入绩效。
3、优化计划体系,加强各类计划的集成与联动。深化以企业技术创新需求为导向的科研计划项目的立项、评审、评价和验收及评估机制,完善科研计划项目支持方式,优先支持以企业为主体实施的产学研用的各类科研计划项目,优先支持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强化面向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服务功能,发挥科研计划对创新型企业加强创新能力建设的引导作用。加强监督和评估,建立第三方独立评估制度,探索试点研发后补贴,研究制定对重点领域和优秀团队持续投入、稳定支持的资助模式。
4、强化政策落实,营造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依托“一门式”政策服务,加强科技创新相关政策的宣传和落实,通过明确操作流程,简化操作程序,确保政策落地。全面落实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优化操作流程。细化并落实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的政策措施,切实发挥政府采购对于自主创新产品市场培育的引领作用。
第二篇:上海市电子病历试点工作方案
上海市电子病历试点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卫生部关于开展电子病历试点工作的通知》(附件1)、《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电子病历试点工作试点城市和试点医院名单的通知》等文件和全国以电子病历为核心医院信息化建设试点工作现场会的精神,推动本市电子病历试点工作顺利实施,结合本市医疗机构电子病历发展的现况,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和把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放在首位的宗旨,以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为目标。作为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实施电子病历、建立和完善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系统,是实现现代化医院管理目标的重要措施,对于促进医疗服务均等化,推进医疗服务管理向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精细化、信息化发展,提高医疗工作效率,发挥有限医疗资源效益,改善医疗服务,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完善医院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二、工作目标
利用1年左右的时间,在本市原有的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工作基础上,达到卫生部关于电子病历试点工作的各项具体要求,并建立适合本市实情的电子病历应用系统;探索建立本市电子病历应用技术规范,完善电子病历应用管理制度、工作模式、运行机制以及质量评估和持续改进体系;试点建立区域电子病历数据中心,进一步完善市级电子病历信息平台建设,试点推进区县电子病历信息平台建设。
三、组织管理
上海市卫生局成立上海市电子病历应用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工作组(名单见附件2),负责组织本市的电子病历应用试点工作,包括确定试点方案并组织实施,对试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指导、评估和监督,并积极开展医院信息化管理相关研究工作,定期向卫生部报告本市试点工作开展情况相关信息等。领导小组下设上海市电子病历试点工作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卫生局医政管理处,负责具体实施电子病历应用试点推进工作。
各试点区成立本区电子病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要根据本区实际情况,制定本区具体试点工作目标和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研究制定试点工作相关管理制度,完善试点工作机制,组织对相关医务人员进行培训,指导并监督试点工作开展,定期向市电子病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工作组报告本区试点工作开展情况相关信息等。各试点医院成立电子病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院长任组长、分管院长任副组长,医务管理、信息管理、护理管理、药学管理、病案管理、经济管理等部门负责人任成员。领导小组要根据本院实际情况,制定本院具体试点工作目标和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研究制定试点工作相关管理制度,完善试点工作机制,组织对相关医务人员进行培训,指导并监督试点工作开展,组织本院电子病历实施效果的评估与分析,定期向市电子病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组报告试点工作开展情况相关信息等。
四、试点工作范围
(一)本市所有设置床位的三级医疗机构(包括部队医疗机构);(二)长宁区、闵行区、闸北区三个试点区及区内二级甲等综合医院;(三)非试点区县的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具备以下条件者可主动申报参加试点:
1、对于开展电子病历试点工作有较高积极性;
2、已有较好的信息化管理基础,有电子病历实施经验;
3、医院管理水平较高,综合实力较强。
五、试点工作步骤
试点工作自2011年1月开始,至2011年12月结束。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四)第一阶段(2011年1月至4月)
1、印发《上海市电子病历试点工作方案》;
2、调研本市电子病历应用现状,形成《上海市电子病历应用技术功能规范》(2011版);
3、按照《电子病历基本规范(试行)》(卫医政发〔2010〕24号)、《电子病历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试行)》(卫办发〔2009〕130号)、《电子病历系统功能规范(试行)》和《卫生系统电子认证服务规范(试行)》等文件要求,各试点医院继续深化、完善现有电子病历信息系统;
4、探索建立市级和试点区的区域电子病历数据信息共享平台。(五)第二阶段(2011年5月至10月)
根据《上海市电子病历应用技术功能规范》(2011版),全面推进试点医院电子病历信息化建设和试点区的区域电子病历数据中心建设。
1、各试点医院建立完善电子病历应用管理制度、工作模式、运行机制以及质量评估和持续改进体系;建立完善基于电子病历的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管理模式;提高医疗机构信息化管理水平。
2、各试点区逐步建立区域内安全共享的电子病历数据中心和信息管理系统。3、6月上旬,各试点医院和试点区对试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中期评估,于2011年6月上旬将总结材料报市电子病历试点工作办公室,由市电子病历试点工作办公室汇总形成中期评估报告报卫生部。(六)第三阶段(2011年11月至12月)
总结本市电子病历试点工作,召开电子病历试点工作总结会,形成总结评估报告,迎接卫生部督导检查。
六、其他事项
(一)试点工作经费
1、工作经费以各单位自筹为主,市卫生局协调部分专项经费支持三级医院电子病历试点工作。
2、试点区(长宁区、闵行区、闸北区)的电子病历试点工作由市卫生局下拨卫生部专项经费予以支持,缺口部分在各区预算内解决。
3、其他单位的试点工作经费自筹。
(二)有关电子病历应用试点工作考核结果将列入“医疗质量万里行”和医院等级评审的考核范围。
(三)为进一步调研本市电子病历现状,请本市所有三级医院和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医务部门配合信息部门填写《上海市电子病历功能规范调查表》(附件3),并于2月20日前以电子邮件形式报我局医政管理处和信息中心。“上海卫生”网站可下载电子版《上海市电子病历功能规范调查表》。
(四)各试点医院确定一名试点工作联络员,填写联络员回执(附件4)于2月20日前以电子邮件形式报我局。
市卫生局医政处联系人: 冯琴 22121560 电子邮箱:shwsjyzc@sina.com 市卫生局信息中心联系人:曹剑峰 22121892 电子邮箱:caojianfeng@smhb.gov.cn
附件:
1、卫生部关于开展电子病历试点工作的通知(略)
2、上海市电子病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组名单
3、上海市电子病历功能规范调查表
4、上海市电子病历试点医院联络员回执
5、卫生部关于印发《电子病历系统功能规范(试行)》的通知(略)附件2 上海市电子病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工作组名单
一、上海市电子病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 徐建光 上海市卫生局局长 副组长: 瞿介明 上海市卫生局副局长
沈远东 上海市卫生局副局长 肖泽萍 上海市卫生局副局长 高解春 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副主任
成 员: 张 炜 上海市卫生局医政管理处处长 瞿 刚 上海市卫生局办公室副主任 王林初 上海市卫生局规划财务处处长 晏 波 上海市卫生局医疗服务监管处处长
李善国 上海市卫生局疾病预防控制与妇幼保健处处长 刘红炜 上海市卫生局基层卫生处处长 贾 杨 上海市卫生局中医监管处副处长 谢 桦 上海市卫生局信息中心副主任
办公室主任: 张 炜(兼)副主任: 朱勤忠
二、上海市电子病历试点工作专家工作组
组 长: 范启勇 上海市卫生局信息中心副主任 组 员: 张平长宁区卫生局局长
许 速 闵行区卫生局局长 王光荣 闸北区卫生局局长
谢 维 上海市卫生局信息中心副主任 于广军 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医疗事业部主任 夏景林 复旦大学医管处处长
张澄宇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医管处处长
黄平上海中医药大学医管处处长
许劲松 第二军医大学临管处处长
于德华 同济大学医管处处长
谭申生 上海市病历质量控制中心主任
阴忆青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计算机网络中心主任
郑西川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计算机中心主任
索仲良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信息中心主任
成福春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
信息管理科常务副主任
张 渊 长宁区中心医院信息科科长
第三篇:国家绿色数据中心试点工作方案
国家绿色数据中心试点工作方案
一、开展国家绿色数据中心试点的基础和必要性
随着信息化快速发展,全球数据中心建设步伐明显加快,总量已超过300万个,耗电量占全球总耗电量的比例为1.1%~1.5%,其高能耗问题已引起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国际上普遍通过应用节能、节水、低碳等技术产品以及先进管理方法建设绿色数据中心,实现能源效率最大化和环境影响最小化。美国政府实施了“数据中心能源之星”、“联邦数据中心整合计划”,欧盟实施了“数据中心能效行为准则”,国际绿色网格组织开展了数据中心节能标准制定和最佳实践推广,建立了绿色数据中心的推进机制,引导数据中心节能环保水平的提升。目前,美国数据中心平均电能使用效率(PUE)已达1.9,先进数据中心PUE已达到1.2以下。
近年来,我国数据中心发展迅猛,总量已超过40万个,年耗电量超过全社会用电量的1.5%,其中大多数数据中心的PUE仍普遍大于2.2,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有较大差距,节能潜力巨大。同时,数据中心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消耗大量的水资源,其设备废弃后造成较大污染,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巨大挑战。为推动我国数据中心产业持续健康发展,2013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能源局等有关部门发布了《关于数据中心建设布局的指导意见》,提出了数据中心建设应遵守的布局导向、基本原则以及保障措施;2013年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通信业节能减排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了数据中心的相关节能环保要求。同时,绿色数据中心相关标准陆续立项和出台,第三方民间组织也启动了数据中心绿色分级测评。为强化绿色数据中心建设,我们制定了《国家绿色数据中心试点工作方案》,拟分重点、分领域、分步骤提升数据中心节能环保水平。
二、总体要求
(一)基本思路
以建立绿色数据中心的推进机制、引导数据中心节能环保水平全面提升为目标,在现有绿色数据中心工作基础上,优先在生产制造、能源、电信、互联网、公共机构、金融等重点应用领域选择一批代表性强、工作基础好、管理水平高的数据中心,开展绿色数据中心试点创建工作,以技术创新和推广为支撑,以标准研制和技术评价为保障,使绿色数据中心试点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形成可复制的推广模式,引导数据中心走低碳循环绿色发展之路。
(二)基本原则
1.能效提升与低碳环保并重。大力提升数据中心能源使用效率,加强可再生能源利用和分布式供能,切实降低碳排放和水资源消耗,有效控制有毒有害物质使用,加强废弃设备回收处理等,全面建设绿色数据中心。
2.分类实施和指导。针对不同行业、地域、规模的数据中心进行试点,强化新建工程项目的绿色采购、绿色设计、绿色建设,全面实现绿色增量;提高现有数据中心设备的利用率,积极开展节能挖潜,提升整体能效水平。
3.技术与管理并行。在支持先进适用技术产品的研发与应用的基础上,加强引导各单位建立绿色数据中心运维管理体系,技术与管理两手并行推进数据中心节能环保水平提升。
(三)主要目标
宣传和推广一批先进适用的绿色技术、产品和运维管理方法,培育和发展一批第三方检测评价、咨询机构,支持和鼓励一批绿色数据中心技术、解决方案、运维服务的提供商。初步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绿色数据中心技术体系、创新与服务体系,构建试点数据中心节能环保指标监测体系,确立绿色数据中心标准和评价体系。
到2017年,围绕重点领域创建百个绿色数据中心试点,试点数据中心能效平均提高8%以上,制定绿色数据中心相关国家标准4项,推广绿色数据中心先进适用技术、产品和运维管理最佳实践40项,制定绿色数据中心建设指南。
三、试点内容
(一)积极开展绿色数据中心技术创新和推广
数据中心关键设备生产企业要加强生态设计,提高设备能源使用效率,控制有毒有害物质使用,采用易于拆解和回收处理的设计。试点单位要加强绿色智能服务器、能源管理信息化系统、热场管理、余热利用、自然冷源、水循环利用、分布式供能、直流供电等技术和产品应用。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国家能源局组织开展技术、产品的鉴定和推广,编制绿色数据中心先进适用技术和产品推荐目录。
(二)提高绿色数据中心管理水平
试点单位要建立绿色数据中心运维管理体系,明确数据中心节能、低碳、节水、污染控制、综合利用等节能环保目标,制定实施计划;建立绿色数据中心管理团队和技术团队的协调机制,明确责任,将节能环保工作纳入考核体系;开展节能环保水平自监测工作,定期统计、分析并上报监测结果。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编制绿色数据中心建设指南。
(三)建立试点数据中心节能环保指标监测体系
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会同相关部门、行业组织定期统计试点数据中心的自监测数据,并上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相关部门。工业和信息化部建立试点数据中心节能环保基础数据库,根据地域、行业、规模进行分类研究,组织第三方机构定期开展试点数据中心现场监测,摸清我国数据中心节能环保水平现状,把握数据中心节能环保水平提升的关键问题,逐步建立完善的统计体系。
(四)完善绿色数据中心标准和评价体系,推动形成国家标准体系
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标准化机构借鉴国际先进标准和评价方法,制定完善绿色数据中心相关标准,推动已有行业标准转化为国家标准,并在能源、生产制造、金融等领域的应用;在已有评价的基础上,制定完善涵盖节能、节水、低碳、运维管理办法等绿色指标的评估和评价方法,对试点数据中心进行分类评价,并开展动态监督,进行抽查。
(五)加强公共服务能力建设
工业和信息化部整合行业现有资源,建立集政策宣传、动态监测、数据统计、标准研制、试点评估、技术交流、人才培养等服务于一体的绿色数据中心公共服务平台,培育一批第三方检测评价机构、节能服务公司等。鼓励试点单位和节能服务公司拓展合同能源管理,研究节能量交易机制,探索绿色数据中心融资租赁等金融服务模式。
(六)开展国际合作
工业和信息化部进一步拓展国际合作机制和渠道,探索绿色数据中心技术贸易机制创新。鼓励研究机构、行业组织和企业加强国际合作,跟踪和引进绿色数据中心前沿技术,探索国内外绿色数据中心标准共通机制,举办专业培训、技术和政策研讨会、高端论坛、产业对接活动等。
四、组织实施
(一)试点地区申报与确定
各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会同通信管理局、机关事务管理部门、能源管理部门于2015年5月31日前向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试点地区书面申请(见附件1)。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国家能源局根据地区发展和行业现状确定试点地区、领域和数量。
(二)试点单位申报与推荐
试点地区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会同相关部门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复的试点领域和数量及有关要求组织本地区试点单位的申报工作。
试点单位应具备以下条件:
1.具有独立法人资格;
2.具有较强的行业代表性;
3.首批试点优先考虑生产制造、能源、电信、互联网、公共机构、金融等领域,且符合《关于数据中心建设布局的指导意见》布局导向的数据中心;
4.经营因特网业务的数据中心,要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电信业务经营许可管理办法》、《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进一步规范因特网数据中心业务和因特网接入服务业务市场准入工作的通告》等政策法规的要求;
5.申报单位要有较好的工作基础,具有完备的能源计量器具(符合GB 17167-2006《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和GB 24789-2009《用水单位水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的要求),具备开展持续监测的能力,并建立了节能环保数据统计分析制度;
6.对数据中心绿色发展有明确的目标和工作思路,具有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以及较强的节能环保投入能力;
7.原则上应于2016年2月31日前完成试点创建工作,并正式投入运营。
申报单位按照《国家绿色数据中心试点单位申报材料》(见附件2)填写申报材料。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会同相关部门提出推荐意见,连同各单位申报材料(纸质材料一式三份)于2015年7月31日前报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电子版同时发送至jienengchu@miit.gov.cn。
(三)试点单位的审核确定
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国家能源局组织专家对被推荐单位进行文件评审,必要时可进行现场检查,提出推选意见。在适当结合地域、行业、规模等因素基础上研究确定绿色数据中心试点单位名单,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上公示,正式启动试点工作。
(四)试点创建
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会同相关部门落实试点地区创建方案,加强对绿色数据中心试点创建的指导和支持。试点单位依据申报材料中的创建方案确定的目标、工作内容等认真组织实施,明确任务分工,落实目标责任,确保试点工作的质量和进度,试点单位不得随意更改创建方案确定的工作内容,由于条件变化,需要进行较大调整的,经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同意后,报工业和信息化部审核批准。
(五)试点评价
试点单位根据试点创建完成情况提出评价申请,原则上申请时间不得晚于2016年2月31日。试点数据中心定期统计节能环保水平自监测数据,经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审核后,上报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委托有关机构对试点单位开展为期一年的持续监测,依据绿色数据中心评价指标体系(“国家绿色数据中心评价指标体系”随后印发)对其进行评价,达到要求的数据中心列入“国家绿色数据中心”名单,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上公示。工业和信息化部委托有关机构对有效期内的“国家绿色数据中心”进行不定期抽查,对于不符合要求的,从“国家绿色数据中心”名单中予以撤销。
(六)总结和推广
工业和信息化部总结绿色数据中心试点工作经验,开展宣贯和培训,推广绿色数据中心先进适用技术产品以及建设和运维指南,分类指导绿色数据中心的规划、建设及运维。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会同通信管理局、机关事务管理部门、能源管理部门加强对试点工作的组织实施。建立试点工作进展情况阶段性总结和监督制度,对试点工作实施阶段性评估和监督检查。
(二)发挥专家队伍指导和支撑作用
成立国家绿色数据中心试点工作专家组,充分发挥有关院士、专家作用,协助开展绿色数据中心标准、试点评价指标的研究,协助开展试点推荐、评审、监测和确认,指导绿色数据中心先进适用技术和产品推荐目录以及建设和运维指南的编制,为试点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三)加强对试点工作的引导和支持
对绿色数据中心试点方案中提出的项目,符合国家能源管理中心、清洁生产专项资金支持范围的,予以优先支持;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要将其列入节能减排、技术改造、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等财政引导资金支持的重点。同时,要加强对试点单位指导,对试点工作中反映出的问题抓紧研究,协调有关部门制定鼓励扶持政策。
(四)探索机制创新
探索在数据中心领域推广合同能源管理和节能量交易等相关政策。探索建立绿色数据中心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的激励机制和融资平台,完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
(五)加强人才培养
利用现有的人员技术资格认证体系,加强对绿色数据中心相关人才的培养,制定绿色数据中心技术人才培养计划,开展人才技能培训和认证等工作,提高从业人员技术和管理水平。
附件:1.国家绿色数据中心试点地区申报材料
第四篇:02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总体实施方案
关于印发《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总体实施方案》的通知
国科发政〔2009〕26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厅(科委、局)、财政厅(局)、教育厅(教委、局)、国资委、总工会,国家开发银行各分行、代表处,各有关行业协会,各有关单位: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全国科技大会精神,根据国务院《关于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国发[2009]9号)的要求,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国务院国资委、全国总工会、国家开发银行决定共同组织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加快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大力支持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现将《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总体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制定具体方案认真组织实施,扎实推动这项工作深入开展,工作中遇到的重要情况和问题请及时报告。
附件:
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总体实施方案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全国科技大会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国发[2009]9号),大力支持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组织实施技术创新工程,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是在现有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创新管理,集成相关科技计划(专项)资源,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系统工程。实施技术创新工程是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迫切要求,是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重大举措,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任务。
长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特别是全国科技大会以来,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氛围日益浓厚,确立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的战略思想深入人心,企业的创新动力和活力显著增强。各地方、各部门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采取有力措施积极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取得了重要进展,积累了宝贵经验。但是在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中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企业尚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产学研结合松散、围绕产业技术创新链持续稳定的合作不够,创新资源分散重复、布局失衡,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缺乏全面有效的支撑服务等,导致科技与经济结合不够紧密,迫切需要采取系统措施集中加以解决。
实施技术创新工程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促进科学技术更加主动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紧紧依靠科学技术和自主创新,以确立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为主线,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为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支撑。
实施技术创新工程要坚持“企业主体、政府引导;深化改革、创新机制;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部门联合、上下联动”的原则。
实施技术创新工程的总体目标是:形成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幅度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大幅度降低关键领域和重点行业的技术对外依存度,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实现科技与经济更加紧密结合。
二、主要任务
针对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从以下方面入手,着力推进产学研紧密结合,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有效的支撑服务,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
(一)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和发展。
统筹推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构建和发展。以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重点围绕十大产业振兴和战略性产业发展,形成工作布局。
引导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构建。促进产学研各方围绕产业技术创新链在战略层面建立持续稳定的合作关系,立足产业技术创新需求,开展联合攻关,制定技术标准,共享知识产权,整合资源建立技术平台,联合培养人才,实现创新成果产业化;指导和鼓励地方结合当地实际,构建支撑本地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鼓励行业协会发挥组织协调、沟通联络、咨询服务等作用,推动本行业联盟的构建。
引导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健康发展。通过科技计划委托联盟组织实施国家和地方的重大技术创新项目;积极探索支持联盟发展的各种有效措施和方式;推动联盟建立和完善技术成果扩散机制,向中小企业辐射和转移先进技术,带动中小企业产品和技术创新;依托联盟探索国家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相关政策。
(二)建设和完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
明确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要求,突出资源整合和服务功能;按照“面向产业、需求导向;创新机制、盘活存量;政府引导、多方参与;明确权益、协同发展”的原则,构建面向重点产业振兴和战略性产业发展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
依托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大型骨干企业以及科技中介机构等,采取部门和地方联动的方式,通过整合资源提升能力,形成一批技术创新服务平台。
充分发挥转制院所在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中的作用。加快先进适用技术和产品的推广应用,加速技术成果的工程化,加强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攻关,加强研发能力建设和行业基础性工作。
提高平台服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建立健全人员保障与激励政策措施,明确岗位职责,完善绩效评价,加强专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
(三)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
根据国民经济发展和《规划纲要》实施的要求,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工作;加强分工协作,针对不同类型的企业进行分类指导,突出对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引导。
引导企业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引导企业加强创新发展的系统谋划;引导和鼓励创新型企业承担国家和地方科技计划项目;引导和鼓励有条件的创新型企业建设国家和地方的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等;支持创新型企业引进海内外高层次技术创新人才;支持企业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
引导企业建立健全技术创新内在机制。完善创新型企业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创新型企业评价命名,发挥评价对全社会企业创新的导向作用;加强创新型企业动态管理,形成激励企业持续创新的长效机制;通过科技奖励引导企业技术创新;发挥创新型企业的示范作用。
引导企业加强技术创新管理。通过培训、示范等多种方式在企业中推广应用创新方法;推动企业实施自主品牌战略、知识产权战略,塑造国际知名品牌;通过建立创新型企业信息网,促进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发挥广大职工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群众基础,组织职工开展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技术攻关、发明创造等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加强职工技术交流与协作,促进职工技术成果转化。
(四)面向企业开放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科技资源。
引导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自然科技资源、科学数据、科技文献等公共科技资源进一步面向企业开放。
推动高等学校、应用开发类科研院所向企业转移技术成果,促进人才向企业流动。鼓励社会公益类科研院所为企业提供检测、测试、标准等服务。
加大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大型科学仪器中心、分析检测中心等向企业开放的力度。将开放工作纳入单位工作计划,开放情况作为其运行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
(五)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企业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推动高等学校和有条件的科研院所根据企业对技术创新人才的需求调整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培养适应企业发展的各类高级技能人才。鼓励企业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联合培养人才。鼓励企业选派技术人才到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接受继续教育、参加研究工作,或兼职教学。
引导高等学校学生参与企业创新实践。发挥企业博士后工作站的作用,吸引博士毕业生到企业从事技术创新工作。鼓励高等学校和企业联合建立研究生工作站,吸引研究生到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实践。引导博士后和研究生工作站在产学研合作中发挥积极作用。鼓励企业和高等学校联合建立大学生实训基地。
协助企业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以实施“千人计划”为重点,采取特殊措施,引导和支持企业吸引海外高层次技术创新人才回国(来华)创新创业。
提高职工科技素质和创新能力。广泛开展岗位练兵、技能比赛、师徒帮教、技术培训等活动。把增强职工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与提高职工技能水平结合起来,建设一支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高素质职工队伍。
(六)引导企业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
发挥国际科技合作计划的作用,引导和支持大企业与国外企业开展联合研发,引进关键技术、知识产权和关键零部件,开展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鼓励企业与国外科研机构、企业联合建立研发机构,形成一批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基地。
发挥驻外科技、教育等机构的作用,引导企业“走出去”,开展合作研发,建立海外研发基地和产业化基地,及时掌握前沿技术发展的态势,把握国际市场动向,通过科技援外等方式向发展中国家输出技术,扩大高新技术及产品的出口。
鼓励和引导企业通过多种方式,充分利用国外企业和研发机构的技术、人才、品牌等资源,加强自主品牌建设。
三、保障措施
(一)创新科技计划组织方式。
国家科技计划调整和优化立项机制。建立和完善以企业技术创新需求为导向的立项机制;建立和完善企业技术创新需求的征集渠道,应用开发类项目的指南编制、课题遴选、立项论证充分发挥企业作用。加强各类计划之间的联动和有效衔接。
改进科技计划项目的组织实施方式。应用开发类项目应有企业参加、产学研联合实施,围绕产业技术创新链加强项目的系统集成;对符合条件的创新基地、人才团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持续安排项目支持。
建立支持科技计划成果转化应用的资金渠道和机制,发挥已有科技计划成果支撑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
支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组织实施科技计划项目,开展重大产业技术创新活动。支持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强化面向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服务功能。发挥科技计划对创新型企业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和掌握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引导作用。
(二)发挥财政科技投入的引导作用。
调整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等相关计划(专项)的投入结构,形成持续稳定的经费支持渠道,保障技术创新工程重点任务的实施。
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支持方式。综合运用无偿资助(含后补助)、贷款贴息、风险投资、偿还性资助、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全社会资源支持企业技术创新。
(三)建立健全有利于技术创新的评价、考核与激励机制。
完善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内部分类考核。对从事教学、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的不同工作进行分类评价,使上述各类人员具有同等地位。科技人员承担企业委托的研究项目与承担政府科技计划项目,在业绩考核中同等对待。
支持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建立技术转移的激励机制。应用开发类研究以成果的转化应用作为评价标准。有条件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建立专门技术转移机构;对技术转移获得的收益,明确对科
技成果完成人和为成果转化做出贡献人员的奖励措施。
完善国有企业考核体系和分配激励机制。发挥业绩考核引导作用,在对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中,进一步完善对技术创新能力的考核指标体系,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推动企业集团将技术创新能力指标纳入内部各层级企业的考核评价体系。进一步研究企业骨干技术人员中长期分配激励机制与政策,调动发挥骨干技术人员积极性。
(四)落实激励企业技术创新政策。
抓好政策落实。加快开展国家自主创新产品认定工作,加强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加大宣传培训力度,落实企业研究开发费用所得税前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创业投资企业和科技企业孵化器税收优惠等重点政策。
不断完善政策。开展政策落实情况评估,及时掌握新的政策需求,促进政策研究制定,完善促进产学研结合、技术转移等政策措施。
(五)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金融支持。
建立科技金融合作机制。加强技术创新与金融创新的结合,发挥财政科技投入的杠杆和增信作用,引导和鼓励金融产品创新,支持企业技术创新。
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信贷支持。通过贷款贴息等手段鼓励和引导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支持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
支持企业进入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鼓励和支持企业改制上市,扩大未上市高新技术企业进入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试点范围,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创业板上市。
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和科技保险试点,推动担保机构开展科技担保业务,拓宽企业技术创新融资渠道。
大力发展科技创业投资。加大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力度,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地方政府以及其他民间资金参与科技创业投资。
四、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统筹推进工程实施。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国务院国资委、全国总工会、国家开发银行等部门组成的推进产学研结合工作协调指导小组,负责组织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决定技术创新工程实施的重大事项,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和地方创新资源,督促检查技术创新工程的实施情况。协调指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落实协调指导小组的议定事项,做好推动技术创新工程实施的具体工作,加强联络协调,组织调查研究,促进信息沟通,指导地方工作。
(二)加强部门协同,完善分工负责机制。各相关部门根据总体方案,结合部门职能,分解工作任务,发挥各自优势,制定具体方案,落实相应责任;部门间加强协调配合,针对实施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研究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三)发挥地方作用,结合实际开拓创新。各地方要结合当地实际,突出地域特色,在总体方案的指导下,加强组织领导,制定方案,集成相关资源,加大投入,完善保障措施;各级科技、财政、教育、国资监管、工会、开发银行等部门要加强分工协作,与有关部门协调合作,积极探索,大胆创新,落实各项重点任务,扎实推进技术创新工程的实施。
第五篇:技术创新战略和技术创新试点方案
关于下发《技术创新战略和技术创新
试点方案》的通知
公司各部门:
为认真贯彻落实公司自主创新工作,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自主创新在企业发展的主体作用,公司根据“安徽省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公司自主创新的实际情况,制订《技术创新战略和技术创新试点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各部门要从公司战略的高度,认真领会实施科技创新对公司发展的重要意义,把创新理念落实到技术、生产、管理各方面,在项目设计、人力资源、配套资金等方面统筹规划,确保公司技术创新战略和技术创新试点方案的实施。
附:《技术创新战略和技术创新试点方案》
安徽省皖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二〇〇九年五月七日
附件:
技术创新战略和技术创新试点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公司自主创新工作,进一步提高公司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自主创新在企业发展的主体作用,公司根据“安徽省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公司自主创新的实际情况,制定本方案。
一、加强皖北药业研发能力建设
公司要始终依靠研发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实施公司科技创新战略;要大力推进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依靠技术中心提升公司技术水平;要以现有的技术、成果为依托,进一部强化公司自身原始创新能力,加大技术研发,积极开展自主创新。同时公司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积极参与高等学校及科研机构的产学研合作,搭建成果转化平台,打造以科技先导为中心的战略品牌,提高成果转化能力。
要紧密结合国家科技发展规划和市场需求,做好科技项目攻关;要逐年筛选1—3个技术含量高,符合国家发展要求的,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显著的产品进行重点开发研究。使公司形成以盐酸林可霉素原料药及其衍生物为主导产品,以那西肽、阿维菌素等兽用抗生素为未来发展方向的生物产业链。
二、加大研发投入力度
公司已制定了长期的发展规划和技术创新的战略,为实现公司的中长期发展规化及发展战略的逐步实施,要加大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开发的投资力度;加速实现那西肽、阿维菌素技术创新成果的产业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成立的新产品筛选及开发组、发酵原料药品种调研、培育组、原料药生产技术深化实验组、原料药发酵染菌攻关组、提炼技术深化科研组、合成原料调研培育组、制剂产品技术深化组等10个小组,要紧密结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需求作为研究开发重点,并要确保创新资金来源和落实。
在研究开发经费方面,公司要以科技先行的方针为指导,优先安排技术开发费用。公司要利用自身优势为,以微生物发酵产品为研究方向,不断完善相关研究设施建设。公司成立了研究所,先后建成了符合GMP及FDA要求的质量检验室及合成检验室、发酵实验室、菌种研究中心等具有完善设施的先进实验室;建设了小合成实验生产线;购置了包括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红外分光光度计、紫外分光光度仪、旋转薄膜蒸发仪、高级菌种选育罐、高级发酵实验罐等实验仪器,要充分利用这些优势资源,确保进行高新技术及产品的开发。
3、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公司的发展与壮大靠核心技术和自主创新,关键是造就一支科技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队伍。皖北药业要大力推进人才工程,切实做好创新型人才的选拔、培养、使用工作,强化激励措施,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形成以技术创新人才为主体、全体员工积极参与的技术创新队伍。
公司要加大对核心技术人才培养工作,公司将加大人才培养的资金投入,以产学研结合为平台,鼓励技术人员进行多种形式的进修或培训,要培养一批素质好,技术水平高的复合型人才;鼓励管理干部、基层管理人员参加管理知识和相关业务知识培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以上费用费用由公司承担。
4、完善创新战略和管理制度 2006年10月公司董事会通过了《创建学习型企业、创新型企业的决议》
决议把创建学习型企业、创新型企业作为今后的一项长期工作。努力提高公司学习力、创新力,不断丰富、完善皖药理念的内涵;努力营造“创建学习型企业、创新型企业,做学习型干部、创新型干部,做学习型员工、创新型员工”的良好氛围,增强企业的活力和组织变革能力。
5、完善创新机制政策
公司对人才使用强调:要有科学的人才观,发挥技术带头人和专业技术人员作用,完善人才工作机制。有了技术和创新的空间,就吸引了众多高校的毕业生。公司要建立以岗位绩效工资为基础,分配向高级人才倾斜、向关键岗位倾斜、向有重大贡献的才才倾斜的激励机制,建立岗位聘任制度;发挥技术人才“传、帮、带”的作用,同时营造技术创新人才“能上能下”的灵活机制;这些机制在公司的《人事劳动用工管理制度》、《科技人员奖励实施细则》、《专业技术人员评聘制度》中都有了明确规定。这些制度的建立,让科研人才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进而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