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万钢部长在国家技术创新工程上海市试点工作推进大会上的讲话
万钢部长在国家技术创新工程上海市试点工作推进大会上的讲话
全国政协副主席、科学技术部部长 万钢
(2010年7月30日,上海)
尊敬的俞正声书记、韩正市长、各位领导,同志们:
今天,上海市委、市政府在此隆重召开国家技术创新工程上海市试点工作推进大会。这是上海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上海世博会以及“后世博”发展机遇,进一步推进自主创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一次重要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同志对这次会议高度重视,亲自出席并将作重要讲话。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在此,我代表科技部和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共同推进的各有关部门,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向获得授牌的各有关单位表示衷心祝贺!向长期以来高度重视、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的上海市各级领导、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各方面的同志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党的十七大强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胡锦涛总书记在去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今年2月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中都明确提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根本出路在于自主创新。要全面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抓紧落实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深入实施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工程,力求突破更多重要关键技术、获得更多自主知识产权,造就一批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确保我国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多次强调,要加快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刘延东同志在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启动大会上指出,要全面推动技术创新工程的实施,带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为进一步推进技术创新工程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
技术创新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工作。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就是要着力在创新主体、创新要素、创新机制和创新服务上下功夫,切实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构建和发展,探索产学研结合的体制与机制,促进产学研用和大中小企业的紧密结合;支持公共科技平台的服务能力建设,突出平台的资源整合与开放服务功能,在重点产业领域确定一批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示范试点;着眼于推动企业 1
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加强创新型企业建设,在企业中建设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和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基地,支持创新型企业的研发能力建设;加快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启动以来,在相关部门和地方的积极努力下,工程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在重点省市启动了试点,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和成效。
上海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创新资源集聚优势相对明显。上海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相继颁布《关于进一步推进科技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实施意见》,坚持以高新技术产业化为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主攻方向,全面部署和推动上海科技工作。在培育创新源泉、增强科技能力,培育新兴产业、提升传统产业,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建设区域创新体系,加强基层科技工作、开展科学普及,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发挥社会各方力量,以及扩大对外开放、开展国际合作等方面,亮点纷呈,涌现出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科技创新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推动经济社会实现稳定快速协调发展,为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作出了积极贡献。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2010上海世博会上,科技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半导体照明、太阳能光伏、电子标签票务系统等科技成果在世博会上得以应用并取得良好效果。尤其是大规模集中示范运营了新能源汽车,这将极大地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将成为新能源汽车大规模商业运营的示范、先进汽车技术新的里程碑。同时,上海在服务国家战略,承接、实施国家重大专项和国家级科研计划任务中取得重要进展,大飞机、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核高基、重大新药创制等国家重大专项任务陆续落户上海,进展顺利。
到2020年,上海要基本建成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和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进步的步伐,加快培养和集聚各类优秀人才,建立起政府推动、市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着力增强城市创新能力,切实做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快速发展。在这一重大背景下,上海市委市政府作出在全市开展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的重要决策,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科学发展道路,实现上海的战略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上海市的试点工作,既是深入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的重要部署,又是建设上海创新型城市的内在要求。上海市的试点方案,体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体现了统筹全市创新资源,着力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体现了产学
研紧密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体现了全市上下联动、多部门协同配合。总体思路明确,地方特色鲜明,重点任务突出,保障措施有力。
面对新阶段、新形势和新任务,希望上海要以技术创新工程试点为契机,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力度。一是要聚焦优势。抓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机遇,瞄准行业高端,聚焦重点领域优势力量,支持企业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加快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品牌、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构筑产业高地,破解发展瓶颈,推进全市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二是要集成资源。坚持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科技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充分激发各类要素的创新活力,集成各类科技资源和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探索建立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创新机制。进一步在资源整合、开放共享、打破围墙、发挥优势上下功夫,充分释放科技资源丰富的优势与潜力。尤其是要集成好“后世博”科技成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三是要创新机制。上海发展的优势在于创新,通过改革开放,上海创建了浦东新区,创造了新区发展的模式和经验;上海发展的转型也在于创新,上海世博会成为创新的集中地,成为展现世界各国创新成果的大舞台;上海未来发展的希望更在于创新,而机制的创新是所有创新的前提和基础,上海世博会后成果的转移与扩散需要更多灵活的机制。做好试点工作事关全局,在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的组织机制上要加大探索力度。不断地创新科技管理体制和机制,积极探索有利于创新资源组织的新模式,积极营造鼓励创新、崇尚创新、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环境和氛围。四是要强化示范。上海市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工作,既要为全市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也要为全国各地技术创新工程的实施探索路子,要在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推动产学研用更加有效结合,在落实政策、加大投入、优化环境,调动各方面创新活力方面做出示范。
科技部将会同有关部门,集成各方面优势,围绕“世博后”科技产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支持上海市做好试点工作。一是支持上海加快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加强企业的研发机构建设,支持创新型企业积极承担、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二是支持上海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开展联合攻关,建设公共技术平台和产业技术信息、标准信息交流平台,建立创新人才的联合培养机制,制定产业发展规划。三是支持上海建设和完善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优化研发基地布局,深化应用型科研院所改革和发展,加强各类创新创业服务资源的整合,探索建立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共享奖励机制。四是支持上海加快建设企业技术创新人才队伍,引导科研人员服务投身于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强化人才的引进与激励。提高职工科技素质和创新能力。五是支持上海加快促进科技与金融
紧密融合,大力发展“天使投资”,鼓励股权投资发展,加强和改善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建设柜台交易市场,推进金融创新服务,发展担保机构。六是支持上海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创新型城区。支持上海张江高新区的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提升上海张江高新区创新能级,加快杨浦创新型城区建设试点,探索三区联动的有效机制。在这里,我还想强调的是技术创新需要市场的拉动,创新产品的推广应用需要市场的牵引。在推广重大创新产品方面,上海已经成为推动电动汽车、半导体照明、三网融合等的试点城市,最近又成为了推广电动汽车个人消费补贴试点的五个城市之一。今后,我们还将大力支持上海在推广清洁燃气、数字化医疗等方面的创新产品发挥更大的作用。
同志们,国家技术创新工程的实施,标志着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已经迈上一个新的起点。我们热切地希望上海市以本次试点工作为契机,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上取得新突破,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上取得新成效。同时,我们也希望上海能准确把握形势,聚焦国家发展战略,聚焦重大产业化项目,勇于承担更多的责任。我们坚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直接领导和带领下,全市齐心合力、共同推动,上海市试点工作一定能够取得良好成效,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
第二篇:姜大明省长在全省科技奖励暨技术创新工程推进大会上的讲话
姜大明省长在全省科技奖励暨技术创新工程推进大会
上的讲话
(2010年2月22日)
今天,省委、省政府在这里隆重召开全省科技奖励暨技术创新工程推进大会,表彰为我省科技事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部署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山东省试点工作。会议表彰了获得2009国家和省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的科技工作者,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姜异康同志为丁建生、侯保荣同志颁发了2009全省科学技术最高奖。科技部副部长杜占元同志宣读了《科技部对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山东省试点工作方案的复函》,科技部党组书记李学勇同志作了重要讲话,对山东省试点工作提出了重要指导意见,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在此,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向获得表彰的同志们表示热烈祝贺!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山东科技发展的科技部各位领导表示衷心感谢!
2009年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全省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总要求,牢牢把握积极作为、科学务实的工作基调,坚定信心、迎难而上,深入实施科教兴鲁、人才强省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创新型省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一是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全年取得重要科技成果2364项,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分别达到6.69万件和3.45万件。获国家科技奖励33项,时隔12年再次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并同时获得2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是高新技术产业逆势增长。规模以上项目高新技术产业固定资产投资2433.35亿元,占规模以上项目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26.11%;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36万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32.94%,比年初提高2.21个百分点。三是创新平台建设稳步推进。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烟台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正式成立并通过验收,中科院驻鲁科研院所增加到3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18家,数量位居全国第二位。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达到10家,居全国首位。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增至9家。院士工作站建设成效明显,合作项目销售收入43.23亿元。四是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日益凸显。拥有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26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51家,数量均居全国前列。规模以上企业共建立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400余家。首批20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示范联盟顺利启动并初见成效。这些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为我省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强大武器和经济社会持久繁荣的不竭动力。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科技进步与创新,近年来明确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强调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讨班上强调指出,要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温家宝总理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明确指出,要始终坚持把自主创新作为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这些都为科技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为科技发展指明了努力方向。当前,我省正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加快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国际化和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双重任务,要想在未来的发展中赢得新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必须依靠科技创新。这次,国家六部门把我省作为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既是科技部等国家部门对山东的支持和厚爱,也是对我省自主创新工作的肯定和信任,更是对山东自主创新工作提出的新目标新要求。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山东省试点工作,是我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重大机遇,是加快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有效途径,是加快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的重要手段,切实把思想统一到中央领导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指示精神上来,统一到国家科技部的要求上来,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牢牢把握机遇,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全力以赴做好试点工作。
按照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工作的总体部署,结合我省实际,推进山东省试点工作总的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中央关于科技发展的一系列决策部署,紧紧围绕我省重点区域发展战略布局,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为核心,以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为主线,创新体制机制和发展模式,大力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建立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幅度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着力发展高端高质高效产业,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省份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争取到2015年,全省研发经费占GDP比重达到2%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千家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达到1.5万亿元以上,战略性高技术产业新增产值2万亿元。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加快实施山东省高技术自主创新行动计划。高技术自主创新行动计划是省委、省政府适应现代产业发展趋势,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作出的一项重大部署,是做好试点工作的重要抓手。省政府决定三年内安排20亿元的专项资金,集中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着力突破关键技术,重点培植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及生物、半导体照明、高端电子信息、新型数字化装备、高速列车、船舶制造及海洋新兴产业、资源综合利用及环保、现代服务业等十大战略性高技术新兴产业,确立我省新兴产业的特色和核心竞争力。各级各部门要根据省里高技术自主创新行动计划的统一安排,结合本地区本单位实际情况,优先选择具有良好发展基础和市场前景的技术、产业作为突破口,强化责任,完善措施,突出特色,重点发展,争取早见成效。
二是加快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是技术创新工程的重要内容,对于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形成产业技术创新链,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要重点在钢铁、汽车、石化等传统产业和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新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建立一批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引领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要不断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以成果共享和风险分担为原则,积极引导产学研各方按照市场经济规则建立合作关系,完善信用机制、责任机制和利益保障机制,优化产学研协同发展环境。要进一步强化需求导向,鼓励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建立完善重大技术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快速转化的畅通渠道。省内各重点区域发展板块,要根据各自区域内的产业特色优势,支持创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尽快形成新的技术创新布局。
三是加快打造创新型园区。创新型园区是推动技术创新工程的重要载体,也是我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示范和样板。要进一步完善区域创新体系,着力提升高新区的发展质量和效益,力争1-2家具备条件的高新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要把高新区作为各项改革和创新政策的试验区,先行先试,不断深化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改革。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对高新区的考核评价体系,把创新能力提升和产业发展质量作为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切实把高新区培育成当地集聚发展后劲、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区域。要按照全省产业布局的统一部署,立足于园区优势,积极打造特色产业基地,大力培育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提高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力和带动力。
四是加快建立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是技术创新工程的基础性工程。要立足我省产业振兴规划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重点支持源头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中介服务平台建设。在源头创新平台建设方面,要重点加快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山东船舶设计研究院、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鲁南煤化工研究院、国家综合性医药研发平台、山东信息通信技术研究院、高性能计算中心、量子技术研究院等建设。在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方面,要积极鼓励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采取多种合作形式共建企业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行业技术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着力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努力推动大学、大院大所的重要公共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形成面向企业开放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在成果转化和中介服务平台建设方面,要重点支持各类专业创业服务中心、自主创新促进中心、大学科技园、农业高新技术园区、留学人员创业园等机构建设,提高科技中介服务的专业化、社会化、网络化水平。要进一步加强对全省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用网的建设和管理,使之真正成为资源配置、技术转移、创业孵育、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
五是加快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是实施技术创新工程的首要目标。要通过技术创新工程,积极引导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需求的主体、研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培育一批有较强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带动更多企业走依靠创新谋发展的道路。要按照分类指导、重点扶持的原则,选择一批创新成效突出的企业进行试点,同时认真总结和大力推广试点企业创新发展的先进经验,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要大力支持企业加强标准建设和知识产权保护,指导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和自主品牌战略,积极打造国家、国际知名品牌。要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建立研发机构,强化创新能力建设。支持企业建立健全创新激励机制,积极推动创新要素参与分配,实行成果收益利润分成、量化配股等,调动企业积极性。搞好企业创新文化建设,积极开展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促进职工技术成果转化。
六是加快建设创新型人才队伍。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人才。要根据我省实际,突出抓好创新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加快培育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科技领军人物,深入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以更广的眼界、更新的思路和更宽的胸襟吸纳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使我省成为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热土。要坚持把人才培养与实施科技重点任务、重大项目相结合,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凝聚人才。要改进完善科技奖励制度,建立健全科技创新评价机制,更加注重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问题,更加注重项目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加注重科技成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贡献,充分发挥科技奖励在建设创新人才队伍、激励自主创新中的导向作用。要积极改善科技人员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为科技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才干提供更大的舞台和更多的机会。
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是一项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要任务,做好我省试点工作,必须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密切协作,狠抓落实。一是强化组织领导。省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要紧密结合山东实际,加强对全省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综合协调。要进一步强化部省会商制度,将试点工作纳入省部会商内容,在科技部等国家部委的直接指导和支持下开展试点工作。省直有关部门要把试点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分工负责,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各自实际,分解工作任务,制定具体方案,完善保障措施,及时协调解决试点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制度,强化跟踪问责和考核奖惩,确保试点工作扎实推进。二是完善政策措施。要着眼于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重点围绕企业最关心、最能得到实惠的具体问题,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措施,不折不扣地抓好落实。要进一步完善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科技投入体系,鼓励引导各类资金重点投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创新型企业,积极稳妥地开展省级科技风险投资试点、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和科技保险试点。三是推进交流合作。要树立大开放、大合作理念,在加大国内科技资源整合力度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进一步巩固发展与欧美、独联体国家、日韩等国家和地区的传统合作关系,深入推进与港澳台人才和科技领域的合作。四是营造良好氛围。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改进机关作风,突出企业主体地位,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努力形成推进试点工作的强大合力。要积极做好舆论引导,大力宣传自主创新典型企业和杰出人才,进一步弘扬创新精神,增强创新意识,推进创新实践,形成人人关心创新、鼓励创新、尊重创新、保护创新的浓厚氛围。
同志们,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山东省试点工作,事关全局,责任重大。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国家科技部的有力指导下,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全面落实试点工作各项任务,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速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为加快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三篇:国家技术创新工程上海市试点工作方案
国家技术创新工程上海市试点工作方案
二〇一〇年八月五日
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部署,落实《关于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围绕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抓住上海世博会以及“后世博”的发展机遇,抢占科技制高点,培育经济增长点,服务民生关注点,发挥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根据《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总体实施方案》,结合上海实际,制定本试点工作方案。
一、相关基础和必要性
按照中央对上海提出的率先转变发展方式、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推进改革开放、率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上海加快推进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建设,经济社会实现了持续稳定快速协调的发展。2009年,全市生产总值1490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540.3亿元。2009年,全市用于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401亿元,研发经费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2.7%。这为在上海开展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提供了重要的经济基础和物质保障。
上海创新资源集聚的优势相对明显,经过多年积累,创新能力持续增强。目前,上海拥有高校66所,独立科研机构113所,两院院士166名,国家重点实验室37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8个,外资研发机构300个,高新技术企业2500家。2009年全市申请专利62241件,获得专利授权34913件,高技术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560.65亿元,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23.3%。在2009年颁出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获奖个人和项目中,上海科学家和科技创新成果再次囊括国家科技奖励五大奖,共有56项(人)获奖,占全国授奖总数的15.0%,上海获奖数占全国授奖总数的比重已连续八年保持两位数。大型飞机、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核高基、重大新药创制等国家重大专项任务也陆续落户上海。这为在上海开展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提供了重要的工作基础和战略机遇。
上海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科技创新,2009年颁布《关于进一步推进科技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若干意见》并制定了一批实施细则,动员和组织全市各方力量,坚持以高新技术产业化为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主攻方向,努力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这为在上海开展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提供了重要的组织基础和政策保证。
尽管近年来上海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但要依靠自主创新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创新驱动的发展仍面临着诸多挑战,主要表现为: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尚未完全到位、产业的对外技术依存度较高、促进科技成果商业化价值实现的支撑体系运行效率有限、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的外部环境有待优化,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全面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加快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加以解决。因此,开展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是上海在新的形势下转变发展方式、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努力实现“四个率先”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举措。
二、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以自主创新作为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聚焦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围绕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构建、研发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创新型企业的培育等核心任务,积极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努力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技术创新体系,显著提高技术创新效益,持续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积极推进创新型国际化大都市的建设。
(二)总体目标
战略目标(2020年):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完善,上海的知识竞争力名列亚洲前列并进入世界先进地区第二集团,成为亚太地区的研发中心之一。若干科技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涌现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全社会研究开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5%以上,知识密集产业的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0%以上,为上海基本建成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为我国成为科技强国奠定基础并发挥引领作用。
阶段目标(2012年):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确立,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社会创新意识显著提升,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3.0%,企业研发投入比例保持在70%左右。
——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百万人年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245件,上海高技术产业自主知识产权拥有率达到32%左右。
——高技术产业化进程加速,高技术产业规模快速提升,高技术产业产值11000亿元,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增至30%左右。
根据国家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的要求,依据上海现有的产业基础、科研技术水平和人才支撑条件,选择新能源、民用航空制造、先进重大装备、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制造、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装备、新材料、软件和信息服务作为技术创新重点领域,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
(三)基本原则
——政府引导,市场推动。坚持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科技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充分激发各类要素的创新活力,在此前提下,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聚焦企业创新主体的建设,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探索建立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创新机制以及技术资本、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高效互动的创新模式,通过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的有机融合,提高技术创新的效率和效益。
——聚焦优势,重点突破。抓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机遇,瞄准行业高端,聚焦重点领域,整合优势力量,以重大项目为抓手,以龙头企业为中心,以重点区域为载体,破解制约技术创新的主要瓶颈,抢占科技制高点,培育经济增长点,服务民生关注点,加快培育和壮大各具特色的创新集群。在重点项目、重点企业和重点区域实现突破的基础上,发掘示范典型,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形成合力,协同推进。围绕国家战略任务,结合地方的需求,坚持部市合作、院市合作、市区联动、部门协同,建立责权统一的责任机制,全面推进试点工作。科技部门牵头抓总,相关委办局协同配合,相关区县有效参与,加强决策和协调,汇聚各方资源和优势,努力营造创新源泉涌流、创新活力竞相迸发的氛围,促进科技优势更有效地转化为竞争优势。
三、主要内容
(一)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
聚焦国家战略任务需求和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化九大重点领域,支持企业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加快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品牌、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到2012年,国家级创新型企业和上海市级创新型企业的总数达到500家。
1、开展上海市创新型企业评价命名,发挥评价对全市企业创新的导向作用。支持创新型企业实施“企业加速创新计划”,瞄准创新目标,制定创新战略。推动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支持企业应用“专利地图”等工具,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的能力,掌握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鼓励企业实施自主品牌战略,塑造国际知名品牌。加强创新型企业动态管理,形成激励企业持续创新的长效机制,发挥创新型企业的示范作用。
2、加强企业的研发机构建设。支持九大重点领域中的优势企业以各种形式建立研发机构,通过在企业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各种形式,增强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优先鼓励和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研发机构。
3、增强国有企业创新动力,引导国有企业承担关系国家命脉的战略性技术创新任务。围绕九大重点领域,组织实施国有企业中长期技术发展战略规划,推动建立和完善技术体系。强化对国有企业负责人的创新绩效考核,完善激励政策,对技术创新有突出贡献的企业负责人和重要技术骨干,可以延长任期。
4、鼓励和促进科技创业,促进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与产业化。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停薪留职创办科技企业,引导和支持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等各类创业服务机构设立“创业苗圃”,为创业者完善成果(创意)、制订商业计划、准备创业提供公共服务。鼓励和支持区县建设科技创业孵化器,拓展
孵化空间,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加大政府资助力度。建立“创业导师”队伍,指导和支持创业者,提高科技创业成功率。
5、引导企业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支持企业“走出去”,利用国际资源,开拓国际市场,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购并海外研发团队、品牌和技术型公司提供融资渠道和担保支持。继续支持国际贸易项下对产业重大关键技术的引进和消化再创新。吸引外资研发机构和高科技企业入驻,促进其与本土机构的合作交流。
(二)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根据国家战略任务需求,围绕上海市高新技术产业化九大重点领域,以行业龙头或骨干创新型企业为重要依托,充分运用市场机制,促进各类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及相关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在战略层面上有效结合,形成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结合新机制。到2012年,在大飞机、半导体照明、激光显示、电子标签、下一代广电网、新能源、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抗体药物、医疗器械等领域构建60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1、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开展联合攻关,围绕九大领域技术创新的重大关键问题,整合优势力量,开展技术合作,通过联盟单位间的创新资源有效分工和合理衔接,持续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逐步建立产业技术标准,共同形成产业技术创新链,更好地促进产业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的持续优化升级。
2、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立公共技术平台和产业技术信息、标准信息交流平台,促进信息、大型仪器设备、中试设备等资源共享,建立联盟单位间的知识产权及成果的保护、许可使用和转化收益分配的机制,实现知识产权共享,有效满足九大领域的产业化需求,为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提供公共服务和支撑。
3、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立创新人才的联合培养机制,重点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加强联盟成员之间人员的交流互动,增强联盟的创新活力。积极开展国内外人才合作交流,聘请高水平的海外专家和优秀科技人才团队与联盟开展合作研究及学术交流,为产业持续创新提供人才支撑。
4、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制定产业发展规划,选择九大领域中的若干优势领域,共同研究联盟创新产品开发的技术路线图。积极实施技术转移,加速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和商业化推广运用,推动和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三)建设和完善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
围绕九大领域产业化对技术创新提出的服务需求,立足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的基础,通过优化布局、深化改革、整合资源,到2012年,建设15个国家级及上海市级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
1、优化研发基地布局。着眼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加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各类研发基地的统筹布局,明确各类研发基地的功能定位,实行科学评估、动态调整、政府扶持的机制,积极引导各类机构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专业化服务。
2、深化应用型科研院所改革和发展。加强对应用型科研院所“创新能力点”的识别和挖掘,对具有较强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以及关系国家安全的研究开发和技术服务能力点予以支持。对具有较好条件的应用型科研院所,探索实施整建制改革和调整,优化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鼓励其围绕九大重点领域,加快先进适用技术和产品的推广应用,加速技术成果的工程化,加强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攻关,加强研发能力建设和行业基础性工作。
3、加强各类创新创业服务资源的整合,全面落实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共享规定,引导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自然科技资源、科学数据、科技文献等公共科技资源进一步面向企业开放。
4、探索建立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共享奖励机制,进一步推进创新创业资源共享,加强专业化服务。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和引导企业通过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开展技术创新,降低创新创业成本。
(四)建设企业技术创新人才队伍
鼓励企业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联合培养人才,积极促进职工技术成果转化,加强企业技术创新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
1、推动高等学校和有条件的科研院所根据企业对技术创新人才的需求调整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模式。
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培养适应企业发展的各类高级技能人才。鼓励企业选派技术人才到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接受继续教育、参加研究工作,或兼职教学。
2、引导科研人员服务投身于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鼓励和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深入企业,帮助企业建立技术体系,解决技术难题,研制创新产品。
3、强化人才的引进与激励。以实施“千人计划”为重点,引导和支持企业吸引海外高层次技术创新人才回国创新创业。落实技术要素参与分配、技术入股等方面的扶持政策,激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4、提高职工科技素质和创新能力。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群众基础,组织职工开展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技术攻关、发明创造等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建设一支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高素质职工队伍。
(五)促进科技与金融紧密融合抓住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机遇,密切科技与金融互动,破解制约技术创新的投融资瓶颈,构建有利于科研成果转化和技术创新价值实现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加速提高技术创新效益。
1、大力发展“天使投资”。充分发挥政府资金引导作用,积极鼓励和支持企业或私人资本投资“天使基金”,开展“天使投资”。改革国有创业投资企业考核方式,引入公共财政考核评价机制,简化投资和退出审核程序,加强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投资,提高运作效率,发挥引导作用。
2、鼓励股权投资发展。研究制定促进股权投资企业和股权投资管理企业发展的实施办法,对股权投资企业及股权投资企业管理人才给予奖励和支持,研究拓宽外资股权投资企业的发展空间,优化股权投资企业的发展环境。
3、加强和改善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研究制定鼓励商业银行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支持政策,加快推进商业银行设立信贷专营服务机构,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推进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发行。积极争取国家相关部门的支持,探索开展投贷结合的融资服务。
4、建设柜台交易市场。加快建立面向中小企业、以合格机构投资者为主要投资人的非公开上市公司股权转让的柜台交易市场。实施科技企业上市路线图计划,支持企业上市融资。
5、推进金融创新服务。研究制定科技保险保费补贴扶持政策,加快推广和发展科技保险,支持企业技术研发、市场开拓。优化知识产权评估机制,建立知识产权流通平台,推广知识产权质押贷款。
6、发展担保机构。研究建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联席会议制度,推进担保市场发展。建立担保机构多层次风险分担机制,鼓励担保机构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引导社会资金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支持担保机构做强做大。
(六)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创新型城区
聚焦九大重点领域,以上海张江高新区的建设为重点,以杨浦创新型城区试点为突破,强化市区联动,加快培育和发展各具特色的产业化基地和创新型城区。
1、创新上海张江高新区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本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管理体制,强化对高新区各分园的指导、协调、督办和服务职能,统筹协调高新区各分园的发展。推动区县政府加强对高新区各分园的管理,减少管理层次,提高政策执行力和服务效率。
2、提升上海张江高新区创新能级。按照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评价指标体系的要求,制定并执行张江高新区考核评估实施方案,加强对高新区各分园的评估指导,引导和鼓励各分园错位发展、形成特色,把张江高新区建设成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3、加快杨浦创新型城区建设试点。按照创新型城市(区)试点的要求,继续坚持和深化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的“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核心理念,推进创新型城区建设的试点工作,加快完善以创新型企业为主体、政策和制度创新为支撑、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为纽带的区域创新体系,打造大学生创新创业、科技成果孵化转化产业化的创新创业热土,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城区发展模式中发挥示范作用。
4、实施“创新热点”计划。聚焦九大重点领域的优势创新热点,优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支持企业间开展合作交流和购并重组,完善产业链,培育和壮大创新集群。加强市区联动,创新工作机制,结合区县基础条件和优势资源,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和高技术服务业。
四、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确保试点工作的顺利推进。健全组织实施机制,建立由市领导担任组长的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决策和统筹协调。明确试点各项任务的推进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将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工作的组织实施情况和绩效,纳入全市科技进步监测及区县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
2、加大投入力度,发挥财政科技投入的引导作用。设立自主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等重大项目专项资金,加大对重大项目的聚焦投入,形成持续稳定的支持渠道,引导全社会资源支持企业技术创新,保证技术创新工程重点任务的实施。建立政府科研项目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政府科研项目共享信息系统,建立健全政府科研立项信息采集、检索、维护和共享的工作机制,加强部门协同,提高财政投入绩效。
3、优化计划体系,加强各类计划的集成与联动。深化以企业技术创新需求为导向的科研计划项目的立项、评审、评价和验收及评估机制,完善科研计划项目支持方式,优先支持以企业为主体实施的产学研用的各类科研计划项目,优先支持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强化面向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服务功能,发挥科研计划对创新型企业加强创新能力建设的引导作用。加强监督和评估,建立第三方独立评估制度,探索试点研发后补贴,研究制定对重点领域和优秀团队持续投入、稳定支持的资助模式。
4、强化政策落实,营造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依托“一门式”政策服务,加强科技创新相关政策的宣传和落实,通过明确操作流程,简化操作程序,确保政策落地。全面落实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优化操作流程。细化并落实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的政策措施,切实发挥政府采购对于自主创新产品市场培育的引领作用。
第四篇:某县落实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
某县落实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
为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支撑作用,加快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提升县域技术创新能力,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根据《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安徽省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皖政〔2010〕8号)、《国家技术创新工程
安徽省试点工作市实施方案》(六政〔2010〕43号)精神,结合本县实际,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基本思路和主要目标
我县实施技术创新工程的基本思路是:围绕一条主线(自主创新),实施一个战略(知识产权战略),推进三体建设(企业主体、创新载体、产学研一体),主攻七大产业(高新铸造、农产品精深加工、食品饮料、生物技术、新能源、新光源、新材料),构建三大平台(成果转化、中介服务、农业科技),实现倍增目标。
我县实施技术创新工程的主要目标是:到2015年,基本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全县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要进展,科技支撑条件明显改善。全县高新技术企业达35家,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达1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36亿元,省市级创新型(试点)企业达20家,专利申请总量达500件,授权量达300件,全社会研发投入达5亿元,均较增长两倍以上。
二、重点任务
(一)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筑牢科技创新基础。
将知识产权工作上升到战略高度,组织实施知识产权强县工程。建立企业专利制度,设立工作机构,规模以上企业建立专利联络员制度,明确职责。县设立专利技术申报与专利技术转化激励资金,推动专利技术的申报、实施与产业化,努力提高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与综合竞争力。
(二)强化三体建设,构建技术创新体系。
以企业主体、创新载体、产学研一体为突破口,强化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进一步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推动全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强化企业主体。分批选择20家不同类型的企业,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健全研发机构、培育创新人才,实施自主品牌和知识产权战略,培育一批知名品牌。扶持10家骨干企业,申报组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承担重大科技专项和科技计划项目,努力形成若干特色产业集群。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到2015年,全县高新技术企业达35家以上。大力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扶持1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使其单项产品规模和效益达到省内同行业领先水平。
2、强化创新载体建设。加强与长三角地区的技术、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的对接,推进创新要素和产业的深度融合。不断完善经济开发区、工业园、落儿岭工业集中区、大沙埂现代农业科技园和高桥湾科技园区的功能,推进科技政策、科技项目、高新技术、中介服务、科技人才和科研机构入园区,提高园区内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将县经济开发区打造成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加快以应流集团为主体的省级铸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通过1–2年的努力,升格为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围绕光伏产业、新型电光源等新兴产业,力争到2015年创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1–2家。
3、强化产学研一体。扩大范围,加强高校与政府间的战略合作。围绕我县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建立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积极开展技术难题和需求征集,有针对性地遴选一批技术攻关课题,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有效对接。发挥博士后工作站功能,建设一批研究生实习基地,推进科技人才向我县流动。创造条件,建立院士工作站。大力开展企业科技特派员(特聘员)创业行动,建立特派员与企业的紧密型合作关系,帮助企业引进、转化科技成果,解决技术难题。到2015年,在铸造业、光伏产业、农产品加工等行业分别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三)主攻七大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围绕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针对重大关键技术开展科技攻关,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促进产业技术升级,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1、提升四大优势产业。
①高新铸造产业。加快推进 “超奥不锈钢”技术创新项目,重点发展陶瓷壳消失模精密铸件、核电精密铸件产品,联合合肥工业大学、沈阳铸造研究所等科研院所技术力量,加强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加快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和档次,延伸产业链条,到2015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5亿元。
②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联合南京林业大学、浙江林学院、苏州大学等科研院所技术力量,重点推进刨切微薄竹片、重竹地板技术研发、碳化高密度竹材产品开发、圆形生丝产品开发、桑红茶系列开发、环保型双车低衡·还原复制水洗羽绒加工工艺改造项目,推进农产品加工业由初
级加工向高附加值精深加工转变,促进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到2015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0亿元。
③食品饮料产业。联合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皖西学院、江南大学等技术力量,加快新产品研发,重点在冰红茶系列产品、蕨菜饮品、百合深加工、酯化黄油工艺技术开发、茶叶冷泡技术研发方面取得突破,研究开发健康食品饮料新产品,不断提升
产品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到2015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0亿元。
④生物技术产业。加快建设现代中药产业基地,推进石斛产业化,联合中国科技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安徽药物研究所、皖西学院等高校院所,加快技术研发和新产品开发,重点开发蕨菜黄酮提取颗粒、食用蛋白粉、破壁灵芝孢子粉、石斛保健饮品和生物制药、动物生物疫苗生物添加剂等。到2015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0亿元。
2、发展三大新兴产业。
①新能源产业。加快光伏产业发展,扶持太阳能发电和生物质能发电项目,加快清洁能源及设备的生产与制造,加大技术研发和引进的力度,推进新能源产业的提档升级。到2015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0亿元。
②新光源产业。加强与东南大学电光源研究所、总参63所电光源研究实验室的技术合作,重点发展led固体光源及其照明、显示器件,开展以增强照明用led光效和寿命的技术攻关,研制开发更高效和可靠的驱动电路,促进产业化发展。培育发展电子节能灯、照明电光源设备、新型灯用玻璃材料等产品。强化对生产动力系统的变频技术改造,应用节能技术节能降耗,控制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到2015年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5亿元。
③新材料产业。加快推进年产一万吨军民融合铝镁钛合金项目、高档铁氧体软磁材料等项目建设,推广新型节能保温墙体材料应用示范,加快技术研发和技术引进,重点开发硅碳材料、竹木塑复合材料、核电材料及电子元器件产品。到2015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0亿元。
(四)构建三大平台,促进创新资源共享。
根据我县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需求,立足现有基础,整合、优化科技资源,建设一批综合性和专业性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
1、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依托县经济开发区,把科技企业孵化器作为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抓手,增强功能,提高质量,使之成为集聚创新要素、招才引智的窗口。建设科技成果信息库,促进科技成果供需对接,实现产学研的有机对接。支持在孵企业申报各类科技计划,通过项目带动,孵化高新技术,形成产业集群。到2015年孵化器面积达8万平方米,在孵企业达40家以上。
2、科技中介服务平台。发挥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桥梁纽带作用,促进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组建县生产力促进中心作为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为企业在转化科技成果、申报项目、申请专利、技术交流、信息服务、品牌策划等方面提供服务。建立“科技路路通”服务站,逐步形成“运作市场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专业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3、农业技术创新平台。进一步深化和创新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和科技专家大院服务模式,构建农村科技创业与服务体系。到2015年,科技特派员动态发展总数达到100人,建立示范基地10个,培育省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10家;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总数达到10家,实施科技开发项目20项,获重大科技成果10项。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领导,建立统筹协调机制。
县科技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工作的领导,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技术创新工程实施的重大事项,统筹解决推进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本方案,结合各自职能,主动参与,积极支持,密切配合,针对实施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研究对策,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和落实,形成协调一致的组织领导机制,为全县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加大投入,建立政策激励机制。
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县政府每年安排500万元作为科技创新专项资金,并随着财政的增长逐年增加。科技创新基金是政府引导性资金,主要用于支持以高新技术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和服务为主的科技型企业,奖励自主创新企业和优秀科技人才。重点包括对企业引进高端技术人才、引进关键技术并实施成果转化给予无偿资助,对企业从事技术研发、联合高校院所从事重大技术攻关并取得成果的给予无偿资助,对争取并实施的国家科技项目给予配套支持,对取得国家专利授权给予资助,对专利发明人(专利联络员)给予奖励,对企业成功申报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国家重点新产品给予奖励,对在全县范围内从事科技创新并获得省以上科技成果鉴定的企业、单位或个人给予奖励等。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支持方式,引导全社会增加研发投入,切实发挥杠杆作用。科技创新专项基金,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落实自主创新政策,重点落实企业研发费用所得税前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民营科技企业所得税奖励等激励政策。
(三)营造环境,建立人才培养机制。
建立和完善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机制,推动科技人才从高校和科研院所向企业流动,向产业集聚。鼓励支持企业与省内外高校联合,创办职工大学,组建研发中心。加快推进博士后工作站建设,创造条件开展院士工作站试点工作。培养和引进创新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以及金融、管理等专业人才,培育创新型企业家队伍,加快企业技术研发骨干和高素质的企业职工队伍建设,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到企业就业,促进科技人员创新创业。
(四)加强引导,建立考核评价机制。
实施考核评价制度,将科技创新与技术进步纳入工业企业考评。对企业的考核评价加大科技创新的权重,增加科技创新的指标,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创新成效作为企业综合考评排名的重要内容。完善科技奖励评定制度,对基础研究、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专利发明进行分类评价,发挥导向作用,促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工作扎实推进。
第五篇:姜大明省长在全省科技奖励暨技术创新工程推进大会上的讲话文库
姜大明省长在全省科技奖励暨技术创新工程推进大会上的讲话来源:山东省科技厅发布时间:2010-02-26
(2010年2月22日)
今天,省委、省政府在这里隆重召开全省科技奖励暨技术创新工程推进大会,表彰为我省科技事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部署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山东省试点工作。会议表彰了获得2009国家和省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的科技工作者,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姜异康同志为丁建生、侯保荣同志颁发了2009全省科学技术最高奖。科技部副部长杜占元同志宣读了《科技部对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山东省试点工作方案的复函》,科技部党组书记李学勇同志作了重要讲话,对山东省试点工作提出了重要指导意见,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在此,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向获得表彰的同志们表示热烈祝贺!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山东科技发展的科技部各位领导表示衷心感谢!
2009年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全省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总要求,牢牢把握积极作为、科学务实的工作基调,坚定信心、迎难而上,深入实施科教兴鲁、人才强省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创新型省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一是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全年取得重要科技成果2364项,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分别达到6.69万件和3.45万件。获国家科技奖励33项,时隔12年再次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并同时获得2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是高新技术产业逆势增长。规模以上项目高新技术产业固定资产投资2433.35亿元,占规模以上项目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26.11%;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36万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32.94%,比年初提高2.21个百分点。三是创新平台建设稳步推进。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烟台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正式成立并通过验收,中科院驻鲁科研院所增加到3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18家,数量位居全国第二位。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达到10家,居全国首位。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增至9家。院士工作站建设成效明显,合作项目销售收入43.23亿元。四是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日益凸显。拥有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26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51家,数量均居全国前列。规模以上企业共建立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400余家。首批20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示范联盟顺利启动并初见成效。这些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为我省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强大武器和经济社会持久繁荣的不竭动力。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科技进步与创新,近年来明确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强调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讨班上强调指出,要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温家宝总理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明确指出,要始终坚持把自主创新作为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这些都为科
技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为科技发展指明了努力方向。当前,我省正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加快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国际化和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双重任务,要想在未来的发展中赢得新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必须依靠科技创新。这次,国家六部门把我省作为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既是科技部等国家部门对山东的支持和厚爱,也是对我省自主创新工作的肯定和信任,更是对山东自主创新工作提出的新目标新要求。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山东省试点工作,是我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重大机遇,是加快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有效途径,是加快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的重要手段,切实把思想统一到中央领导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指示精神上来,统一到国家科技部的要求上来,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牢牢把握机遇,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全力以赴做好试点工作。
按照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工作的总体部署,结合我省实际,推进山东省试点工作总的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中央关于科技发展的一系列决策部署,紧紧围绕我省重点区域发展战略布局,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为核心,以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为主线,创新体制机制和发展模式,大力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建立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幅度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着力发展高端高质高效产业,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省份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争取到2015年,全省研发经费占GDP比重达到2%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千家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达到1.5万亿元以上,战略性高技术产业新增产值2万亿元。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加快实施山东省高技术自主创新行动计划。高技术自主创新行动计划是省委、省政府适应现代产业发展趋势,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作出的一项重大部署,是做好试点工作的重要抓手。省政府决定三年内安排20亿元的专项资金,集中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着力突破关键技术,重点培植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及生物、半导体照明、高端电子信息、新型数字化装备、高速列车、船舶制造及海洋新兴产业、资源综合利用及环保、现代服务业等十大战略性高技术新兴产业,确立我省新兴产业的特色和核心竞争力。各级各部门要根据省里高技术自主创新行动计划的统一安排,结合本地区本单位实际情况,优先选择具有良好发展基础和市场前景的技术、产业作为突破口,强化责任,完善措施,突出特色,重点发展,争取早见成效。
二是加快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是技术创新工程的重要内容,对于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形成产业技术创新链,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要重点在钢铁、汽车、石化等传统产业和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新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建立一批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引领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要不断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以成果共享和风险分担为原则,积极引导产学研各方按照市场经济规则建立合作关系,完善信用机制、责任机制和利益保障机制,优化产学研协同发展环境。要进一步强化需求导向,鼓励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建立完善重大技术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快速转化的畅通渠道。省内各重点区域发展板块,要根据各自区域内的产业特色优势,支持创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尽快形成新的技术创新布局。
三是加快打造创新型园区。创新型园区是推动技术创新工程的重要载体,也是我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示范和样板。要进一步完善区域创新体系,着力提升高新区的发展质量和效益,力争1-2家具备条件的高新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要把高新区作为各项改革和创新政策的试验区,先行先试,不断深化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改革。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对高新区的考核评价体系,把创新能力提升和产业发展质量作为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切实把高新区培育成当地集聚发展后劲、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区域。要按照全省产业布局的统一部署,立足于园区优势,积极打造特色产业基地,大力培育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提高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力和带动力。
四是加快建立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是技术创新工程的基础性工程。要立足我省产业振兴规划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重点支持源头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中介服务平台建设。在源头创新平台建设方面,要重点加快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山东船舶设计研究院、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鲁南煤化工研究院、国家综合性医药研发平台、山东信息通信技术研究院、高性能计算中心、量子技术研究院等建设。在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方面,要积极鼓励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采取多种合作形式共建企业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行业技术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着力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努力推动大学、大院大所的重要公共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形成面向企业开放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在成果转化和中介服务平台建设方面,要重点支持各类专业创业服务中心、自主创新促进中心、大学科技园、农业高新技术园区、留学人员创业园等机构建设,提高科技中介服务的专业化、社会化、网络化水平。要进一步加强对全省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用网的建设和管理,使之真正成为资源配置、技术转移、创业孵育、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
五是加快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是实施技术创新工程的首要目标。要通过技术创新工程,积极引导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需求的主体、研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培育一批有较强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带动更多企业走依靠创新谋发展的道路。要按照分类指导、重点扶持的原则,选择一批创新成效突出的企业进行试点,同时认真总结和大力推广试点企业创新发展的先进经验,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要大力支持企业加强标准建设和知识产权保护,指导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和自主品牌战略,积极打造国家、国际知名品牌。要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建立研发机构,强化创新能力建设。支持企业建立健全创新激励机制,积极推动创新要素参与分配,实行成果收益利润分成、量化配股等,调动企业积极性。搞好企业创新文化建设,积极开展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促进职工技术成果转化。
六是加快建设创新型人才队伍。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人才。要根据我省实际,突出抓好创新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加快培育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科技领军人物,深入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以更广的眼界、更新的思路和更宽的胸襟吸纳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使我省成为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热土。要坚持把人才培养与实施科技重点任务、重大项目相结合,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凝聚人才。要改进完善科技奖励制度,建立健全科技创新评价机制,更加注重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问题,更加注重项目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加注重科技成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贡献,充分发挥科技奖励在建设创新人才队伍、激励自主创新中的导向作用。要积极改善科技人员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为科技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才干提供更大的舞台和更多的机会。
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是一项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要任务,做好我省试点工作,必须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密切协作,狠抓落实。一是强化组织领导。省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要紧密结合山东实际,加强对全省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综合协调。要进一步强化部省会商制度,将试点工作纳入省部会商内容,在科技部等国家部委的直接指导和支持下开展试点工作。省直有关部门要把试点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分工负责,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各自实际,分解工作任务,制定具体方案,完善保障措施,及时协调解决试点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制度,强化跟踪问责和考核奖惩,确保试点工作扎实推进。二是完善政策措施。要着眼于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重点围绕企业最关心、最能得到实惠的具体问题,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措施,不折不扣地抓好落实。要进一步完善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科技投入体系,鼓励引导各类资金重点投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创新型企业,积极稳妥地开展省级科技风险投资试点、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和科技保险试点。三是推进交流合作。要树立大开放、大合作理念,在加大国内科技资源整合力度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进一步巩固发展与欧美、独联体国家、日韩等国家和地区的传统合作关系,深入推进与港澳台人才和科技领域的合作。四是营造良好氛围。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改进机关作风,突出企业主体地位,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努力形成推进试点工作的强大合力。要积极做好舆论引导,大力宣传自主创新典型企业和杰出人才,进一步弘扬创新精神,增强创新意识,推进创新实践,形成人人关心创新、鼓励创新、尊重创新、保护创新的浓厚氛围。
同志们,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山东省试点工作,事关全局,责任重大。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国家科技部的有力指导下,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全面落实试点工作各项任务,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速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为加快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做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