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韩胜军)加强学习,提高创新能力
管理干部公共管理核心内容培训文选供稿(090531)
加强学习,提高创新能力
数技经所科研处韩胜军
任何一个社会,创新都是其发展的基础。没有创新就会停滞不前,一个没有创新的社会是难以想象的,然而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习惯性地将创新理解为科学技术等方面,或者是理论和制度创新,是高层领导和专家学者关心的问题,这些理解都是没有问题的,但有时往往忽略了自身的因素。其实,我们中的每一个人在工作中都可以是创新的参与者,也许我们的工作十分平凡,也许我们的创新也不足以影响大局,但是只要有敢于创新的愿望,有敢于创新的行动,我们的工作就会因为不断的创新而逐渐得以提高,只有敢于迈出最初的一小步,才会有以后的一大步,才会有以后的不断进步,正所谓“不积硅步,何以致千里”。
创新,是指能为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创造出有价值的、前所未有的新的物质产品或精神产品的活动1。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创新已经由原来多属于经济范畴扩大到政治、科技、文化、军事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人类要发展,就必须创新,社会要进步,更需要创新。在当今社会,没有人会低估创新的意义,但是要实现创新,不能只是有想法,还有付诸行动,行动是由人来实施,因而人的创新能力就显得至关重要。
创新能力包含着几个方面,首先要解放思想,具有创新的精神和勇气,善于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同时还要注意工作中的系统性与科学性,掌握科学的创新方法和技能。对于新时期的公务员或者在公共机构工作的相关人员,面对科技日新月异、形势千变万化、工作动态多变、综合性不断增加,应当具备创新的思想和一定的创新能力,这样才能使自己在工作中不处于被动状态,并且不断进步。创新能力是人的知识技能智力及智慧的综合统一,并没有一个统一划齐的标准,影响创新能力的因素主要有:个人天赋、智力水平、知识储备、认知风格、人格特征、个体动机、所处环境等。从中可以看出,其中相当多的因素,与后天的学习和培养有关系,因此,加强学习,特别是一些有针对性地学习,对于提高创新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能够有机会进入中国社会科学的最高研究机构工作,使我们自然而然得到了1 蔡芸 文金荣 编著:《创新能力》,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8页。
处在了一个创新的环境中的机会,因为我们的工作人员人数占多数的广大研究人员,就处在创新的第一线,他们的工作内容中重要的部分之一,就是要不断发现新的理论与方法、对新的事物和现象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加以解释。作为党中央、国务院的“思想库”“智囊团”,中国社科院在中国改革改革开放的进程中起到的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其中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员,我们既要有为科研人员服好务,为共建良好研究氛围做出自己的贡献,又要注意自身的不断学习,培养和提高创新能力,以进一步提高为科研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首先,我们有着一个有利于提高创新能力的大环境,有利于建立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建立。从社会层面来讲,我们的经济社会正处于一种改革发展的时代,又好又快地发展,建设小康型和谐社会,是我们目前阶段的主要目标,这一使命本身就是一个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一种创新性的发展模式,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承担起自己的历史使命,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尽自己的最大力量。从我院的层面来讲,除了我院的研究不断取得进展外,在人文和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无愧于“国家队”的称号,许多学科的研究和发展处于国内的前沿。我院还为所有的员工,特别是行政管理人员,提供了许多培训和进修的机会,主动促进工作人员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其中院人事教育局有关干部能力培训的系列讲座,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加之各所也有着不同的激励措施和方法。以上都促进了我们创新意识的培养和提高,而意识的培养和建立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只有有了正确的认识和方法,我们的能力才能尽快提高。
其次,我们要在工作中勇于实践,不断学习和完善,才能不断地提高我们的创新能力。正如前文中所提到的,创新能力的获得,很大程度上是与后天的学习和努力分不开的,我们在对创新有了正确认识的基础上,还要在工作中不断实践。特别是我们在基层中处在第一线的工作人员,更不能够只是拘泥于已有的习惯和程序,要加强学习,除了具备应有的基本理论素养,认真学习理会掌握国家的大政方针、基本政策,还要强化专业知识,不断更新,并了解工作中的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同时还要熟练使用与办公相关的有关软硬件。更主要的是要有意识在工作中学习和使用一些常用的已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创新方法,如:头脑风暴法、组合法、联想与想象法等,以及一些创新思维技巧,如:发散思维、纵横思维、逻辑思维与辩证思维等。要不断地将一些创新的想法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即使有些时候或者场合的效果不太理想,只要没有涉及到原则性问题或影响到工作的正常进行,都要尽可能坚持下去,并且要注意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不能浅尝辄止,或者只是做表面文章。
再者,我们要充分利用“近水楼台”的优势。我们就工作在一个每天从事创新工作的群体当中,尽管工作的性质不尽相同,但是许多研究方法和思想的基本
原理是可以为我们的工作,特别是我们的创新能力的提高提供宝贵的借鉴作用。比如我所承担的国家重点课题“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自1990年开始有关研究工作以来,已经连续18年为有关领导部门和全社会提供来自中国社科院的关于中国经济的预测和分析结果,多年来,院所领导和课题组成员不断创新,不仅在研究理论和方法上不断进行创新,同时还注意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展,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追踪新的热点和问题,现在该课题的成果之一,每年秋季出版的《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简称中国经济蓝皮书,面对来自不同领域和层次的激烈竞争,该书已经成为国内外公认的有关中国经济的权威性读本之一。身处在知识密集的机构,要注意工作方式方法,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中,沟通技巧起着重要的作用,如善于聆听、学会征求意见、学会处理分歧、与不同层次和不同部门的良好沟通等。还有就是与其他单位加强沟通,如同“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等说明的,有时由于自身观察角度和分析深度所限,一些自己难于想出解决办法的问题或事情,也许别的机构早已有了较好的解决办法或经验。
还有,就是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学习是分不开的。它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我们往往应该从身边的一些不起眼的、习以为常的小事做起,发挥主动性和能动性,并且不断总结,坚定信心,假以时日,一定会有所进步,有所创新。同时,又要注重实效,这样既有利于工作的开展,也有利于获得领导和同事的理解和支持。
特别要注意的是,我们要时刻注意和把握学习和创新的关系,亦即所说的“在学习中创新,在创新中学习”,创新和学习之间有着相互促进的关系,在具备的创新的基本知识后,应当树立起终身学习的观念,所谓“学无止境”,不断学习才能给我们的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创此能力的提高也将为学习能力的进一步拓展提供必要的条件。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发展迅猛,尽管我国还处于工业化的进程当中,但是知识经济已经不同程度地深入到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根据研究表明,农业经济条件下,人们从学校的得到的知识进本可以适用一生,在工业化社会,人们从学校教育的得到的知识半衰期为10-15年,而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将缩短为5-7年,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大加快了知识更新的速度,如果不注意加强学习,将很快落伍于社会的发展,更遑论去创新了。作为一个著名研究机构中的工作人员,更应责无旁贷,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更新知识,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将其有机的使用到工作中去,力求工作中有所创新。
加强学习,提高创新能力,是我们在当今社会每一个人都应该时时提醒自己的一项内容。如果能够适应这一要求,将对工作起到更加积极的推进作用。而具22蔡芸 文金荣 编著:《创新能力》,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52页。
体到我们来讲,创新能力就是为科研服务的能力的不断提高,进而为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做出更多的贡献。
第二篇:浅谈如何提高高中生数学学习和创新能力
浅谈如何提高高中生数学学习和创新能力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今天,我们更应该重视教育。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几年了,从教学上看,这次课程改革所带来的变革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教学内容的变化;二是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学方式的转变主要是要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怎样在中学数学教学中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孩子们的欢歌笑语声中融入琅琅的读书声,让他们在活动中健康快乐地成长,是很值得我们探究的一个问题
?ニ孀攀?学课程教材和考试评价改革的深入开展,提高学生能力的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被提到了重要的地位。为了进一步提高数学学习的质量,有必要对能力问题开展进一步的研究。在数学教育领域内,一般能力通常包括学习新的数学知识的能力、探究数学问题的能力、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数学创新能力,提高这些能力将大大推动学生素质的提高。为此我们结合数学教学和考试命题的实践,有必要对数学教育中如何提高一般能力进行初步的探索,因此,我对高中数学学习能力型问题与创新能力型问题的差异进行了分析,给高中学生以予参考。
1.如何理解学习能力型问题
1.1 学习能力型习题的特点
1.1.1 内容新
学习能力型习题中常常出现过去没有学习过的新的概念、定理、公式或方法,要求学生通过自己学习以后,理解这些概念、定理、公式或方法,并且能运用它们解决有关的问题。
??1.1.2 抽象性
这里新的概念、定理、公式或方法的叙述通常比较简略,比较抽象,没有解释性和说明性的语言,需要学生自己去仔细揣摩、领会和理解。与平时在课堂里教师指导下学习新知识有很大的区别,没有教师的讲解、举例和解说,没有许多感性的内容,比较抽象和概括,对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学生解这类问题往往感到很困难。
??1.1.3 学了就用
这里学习新知识的时间很短,要求通过阅读很快就能理解新的概念、定理、公式和方法,并能立即运用它们解决有关的问题,不举例题,没有模仿的过程。因此对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独创性要求较高。
1.2解学习能力型习题的步骤
1.2.1 阅读理解
首先通过阅读理解题意,理解题目所包含的新的概念、定理、公式或方法的本质:这里分为两步:
1、字面理解:要求读懂其中每一个句子的含义。
2、深层理解:要求深入理解新的概念的本质属性,分清新的定理和条件和结论,理解新的方法的关键等。
??1.2.2 运用
在理解新的概念、定理、公式或方法的基础上,运用它们解决有关的问题。
1.3 如何提高解学习能力型问题的能力
1.3.1平时学习时要注意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
同于学习能力型问题包含新的概念、定理、公式或方法,在解题时要求通过自己独立学习,理解这些新的概念、定理、公式或方法,在此基础上,运用它们解决有关的总是因此要能顺利地解决这类问题必须有较强的独立学习能力。在平时学习时要培养自己预习的习惯,在上新课之前,自己先预习,尽量通过自己独立学习掌握新的知识,而不依赖教师的讲解。
??1.3.2 重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这里非常重要的就是阅读理解能力。例如学习一个新的概念,题目中只给出名称和抽象的定义,要求通过阅读概念的定义,理解概念的本质,这就对阅读理解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首先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语文和数学的基础知识,对定义中的词和句子能有正确的理解,再进一步能根据概念的定义辨别正例和反例,并能具体运用概念。
2.如何解创新能力型问题
2.1 注重问题的教学,以问促思,以问促变
以问促创新能力的培养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年轻从教时,特别鼓励学生向教师提问,他总是想办法让学生通过不同途径问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让学生获得喜悦、自信,从而对数学学习充满兴趣。好的问题应充分体现必要性和实用性,能激发认知需求,好的问题能诱导积极探索,促进知识的深化;好的问题往往是新知识的生长点,内在联系的交叉点,更是创新思维的启动点;好的问题能促进学生展开积极的活动,从而获得主动地发现机会。
??2.1.1 问题的来源及选择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教师应指导学生:在预习中发现书本的问题,收集大家思考的错误问题,根据生活实际的需要所提出问题作为问题的来源。
??2.1.2讲究问题呈示方式
对于问题,教师应把它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最好能由学生根据情境自己发现问题,将发现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展示问题的过程,因为对一个人的创新能力来讲,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2.1.3 问题的解决
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解决问题的方式:是独立操作(或思考)还是集体研究,或小组讨论?是先独立研究再相互交流,还是带着问题看书自学?这与所研究问题的难易程度有关。通常的做法,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活动,将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要充分发挥数学交流的教学功能,促进学生思维的交互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及时在学生活动过程中及问题解决后进行小结,将触发思维的因素进行显现,将引导思维的方法、策略进行提炼,让学生分析把握,为今后创新思维打下基础。
2.2 动手和动脑相结合
脑手二者的相辅相成,能使大脑左右两半球趋于阶同活动,使两方面的能力都得以充分发挥并结合,这对激发主体性,培养创新能力,无疑是非常大的,“心之官则思”。思维是学习的基础。鼓励学生敢想、善想,是十分重要的。
2.3 释放学生时间
拓延学习空间现在不少学校,课程从早到晚,作业又多得做不完,试问,学生还有什么主体性可发挥,有什么时间去进行创造性思维培养。教育应以丰富多彩的课外话动为载体,离开了时间的保证,又哪里去寻找这样的空间?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认真落实素质教育,扎实抓好课堂实效,把学生从“题海”之中解放出来,同时,也要指导学生科学运筹,高效利用时间,开展丰富多彩、自愿性、多样性、灵活性创造性和实践性有机结合的课外活动,拓宽教育领域。鼓励学生扩大自己的活动领域,向社会实践求新知,延展学习空间。
?ヌ招兄?曾说:“测造需要广博的基础。”只有节余了时间,解放了空间,学生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知的眼界,发挥内在的创造力。
?ソ逃?是改造人、塑造人的工程。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短时期内就可以做好的事情,需要全体教育工作者的积极参与和勤勉思考,需要教师树立创新意识,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创新教学方式,为培养创新能力强的新一代而不懈努力。我们有理由相信,“培养创新能力”这枝正在绽放的教研之花,一定会在教育的百花园中,开放得更加灿烂多姿。
第三篇:韩军《登高》
依据韩军《登高》教学实录整理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2.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4.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教学重点、难点:了解诗人的际遇,体会诗人的心境,感悟本首诗歌的深远意境。教学方法:诵读鉴赏
教学工具:多媒体,音像资料 学习设想
1.朗读吟诵。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
2.情景再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教学时数:一课时 学生课前阅读准备 1.杜甫的生平经历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
2.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民不聊生。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投影画面)
(放音乐《二泉映月》)师:(语调低沉,语速缓慢,满怀感情)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放声高吟(师在乐声中满怀深情地朗诵):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满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师:这个老人是谁 呀?
生:是杜甫。
是的,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近这位老人,走近他的生活,一起来欣赏1200多年前他为我们留下的这千古传唱的著名诗篇《登高》(投影课题)我们一起随着音乐再来诵读一遍!(音乐起)
二、诵读赏析 学习诗歌重在诵读,诵读能更好地领会诗的主旨,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更好地鉴赏诗歌。那么怎样才能诵读得更好呢? 要求:(投影诵读要领)
理性的把握: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文如其人,言为心声。感性的表现:语音、语调、表情、动作、音乐
1.鉴赏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 ‚高‛ ‚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
飞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因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还可以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赏析时要敢于展开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诗给我们留下的空白。总之,这是不是一只欢乐的鸟呢,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我们不能把它想象成一只欢乐的鸟,而且只能认为是一只,而不是多只。这是因为我们都是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的。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对比几首诗歌中的鸟:
诗人毛泽东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鹰击长空‛;诗人王维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鸟鸣山更幽‛。它们有什么不同吗?毛泽东笔下的鸟是充满活力和朝气的鸟。王维笔下的鸟是悠闲自在的鸟。因为毛泽东当时正处在立志改造中国的青年时期。王维特别向往幽静的大自然。杜甫笔下是‚鸟飞回‛,有几只鸟?一只,把‘回’变成了‘来’,这有什么不同?‛ ‚回‛说明鸟在盘旋。曹操的《短歌行》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旅夜书怀》。这里写出了鸟的孤单无依,鸟的孤单无依背后是什么?是作者的孤单无依。
诵读指导:首联所表现的意境是很凄清的。可见诗人心中之寒,心中之哀,心中之孤。我们读的时候,就让我们化身为杜甫,站在高天下、急风中,面对清渚、白沙、孤鸟,诵读一下这两句。‚风急‛——要读得很凄寒,似乎在牙齿间颤抖着读出这两个字;‚天高‛——调子要很高并带拖腔,冲上去,描绘得很辽远,但内心很孤单渺小;‚猿啸哀‛——要有欲哭的调子;……读‚鸟飞回‛——要想,我杜甫孤独漂泊,远离家乡,我多么想回家呀,我已是晚年了,我还有回到家的那一天吗?
2.鉴赏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颌联只写了两种景物落木、长江。由落木,想到了树,由树及人,还是要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生命是短暂的。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
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呢? 应该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是互相对比着写的,也有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人的生命‛,指的是个人的生命。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
第二句,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有些无可奈何。还有一种很宏大的气势。但同时,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的胸襟的知识分子来说,他不仅仅是无可奈何,也不是对生命的短暂想不通,更不是想违背自然规律而祈求长生不老,他知道人无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这是一种必然规律。所以,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
诵读指导:我们重新读这两联,就感觉满世界的黄叶往下掉,而江水永不停息地滚滚向前,那种一浪接一浪、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滚滚而来的长江的雄浑壮阔,永无尽头,似乎整个空间都溶进了这萧萧落叶滚滚长江之中,深深地感染了我们。读的时候,大家应该把这种豁达、坦荡,那种气魄读出来。应该读得昂扬一些。站在长江岸边面对汹涌的波涛,目光远望,音调略高。尤其‚滚滚‛二字应该读出磅虑的气势。待到这里,已经是第三句了,前三句一直低沉,此时应该高昂一些。
3.赏析颈联------‚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做客‛和现在的‚做客‛不同,这里的‚做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而且,杜甫此时是在战乱的年代。是长久的,不断的。‚常‛做客。穿插介绍杜甫生平和经历: 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什么叫登台呢?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古人为什么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是杜甫呢?是独自一人,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而杜甫呢?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悲凉的秋天。做客并登台,已是两层‚愁‛,是双倍的愁。想想看,再这样层层叠加上去已是六层了。再往深处想,杜甫登台是百年了。‚百年‛,就是老年,拖着多病的身体,这样又是八层愁苦。
诵读指导:九月九日重阳节,双九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人们普遍把重阳节当作‚老人节‛,登高是为了祈求长寿,可是杜甫到了人生的秋天。穷愁老病,百业无成,颠沛流离,形影相吊,此刻登高有何乐可言,人生还有什么希望?人生的希望又在哪里呢?满纸悲凉,满腹悲凉。
我们读的时候,要努力传达出杜甫老人那种沉郁顿挫的深层次的内心感情。首先心中要有具体实在的体验。如读‚万里悲秋常做客‛,要心中眷念着家乡,‚万‛‚悲‛‚常‛都要重读,如‚万‛,开口要大,腔调要拖长,以描绘迢遥万里之状;读‚常做客‛,要倍感身世凄凉。‚百年多病独登台‛,要深感自己老病孤独,孤苦伶什,形单影只,无所依傍。‚百‛‚多‛‚独‛都要重读,其中‚独‛字要读得特别痛苦。
4.赏析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苦,是什么意思?在国势艰难的时候,我极度痛恨,我已经老了,以致两鬓斑白了。苦,是极度的意思。这样更表现出杜甫的忧国忧民。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是一种忧愤的心情,心急如焚。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心有余而力不足。‚艰难‛也不仅仅指国家艰难,更主要的还有个人艰难。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浑身是病,他估计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时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应该是自己艰难的不容易的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一直伴随着杜甫老人的一生。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二者都有。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应该特别强调杜甫的一个独特之处,就是: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无论穷达,都是兼济天下。
杜甫这个人特别爱喝酒,我们学过的杜甫的诗中,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写到喝酒了。还能举出些喝酒的例子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九日》诗中有‚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杜甫客也喝酒,忧也喝酒。咱们中国似乎惟有酒能够淋漓尽致地表达或喜或化的感情。而且此时是重阳节呀,按习俗应该喝菊花酒。但是老人却不能喝酒了。因为他有肺病等多种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还因为穷困,他也不一定能够有酒喝。借酒才能浇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闷的情绪。可是却不能喝酒,这愁闷可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呢?——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杜甫老人的心头。
诵读指导:我们读的时候,也应该把这种有愁不能解的深沉苦闷表达出来。‚艰难‛要读得稍慢、稍低,‚苦很‛要快、要高、要特别重,从牙缝间吐出这两个字,‚繁霜鬓‛又要稍缓,但声音不能低。当读 ‚新停浊酒杯‛时,要把 欲罢不能的情绪表达出来。
总结:全诗在沉重的感叹中收结,结得如此悲愤深沉。
三、请同学们带着感情诵读全诗。(播放音乐《二泉映月》)
四、总结
情感蕴藏:
首联 哀婉孤独 颔联 沉郁 高昂 颈联 愁苦沉痛 尾联 忧愤 无奈
第四篇:韩军《背影》
本小组采用分别收集资料、小组成员进行讨论,最终汇总讨论结果的方法,针对韩军老师《背景》教学实录,得出了一些总结,主要分为这四个部分:
既然这一教学实录引起了很多争议,那就说明学术界对其是褒贬不一的,首先比较对韩军《背影》教学实录的不同评价,对于韩老师提出的问题:师:问课文中朱家有几个人? 通过对韩军老师《背影》教学实录与学术界的争论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我们的研究方法主要是
(一)查阅作者对文本的解读
(二)查阅相关学术论文
提到了写作的原因。而韩老师把真实的背影转化为虚幻的背影,从而再强调生命的虚幻,明显是牵强的。查找相关论文:
进行阅读教学的基本目的是使学生形成独立的阅读能力,也就是“教会学生阅读”。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语文老师不是只给学生讲书的。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教的虽是一篇一篇的课文,目的却在于使学生善于看善于读其他的书”。
教师应 教 给 学 生 现 当 代 散 文 的 特点———重在表达“我之心”,在阅读教学中,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核心,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是为了帮助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而不是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以下是我们最终得出的结论
(一)缺点
1、用阅读小说的方法阅读散文。×
2、没有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用自己某个人生阶段的感悟代替对文本的解读。×
3、学生的几次“笑”,教师要求学生“鼓掌”,表明学生依赖于教师的解读,按教师的思路阅读文本,这是典型的“被阅读”现象。×
4、结束之前“朱自清短信”以一种“强加”的方式,向学生表明自己的解读是正确的。×
5、用散文来讲解哲学中“生与死”的问题。×但我想提出的是,教师不是不可以提出自己的人生感悟,但不应该凭借欣赏《背影》这篇散文的名义,来对学生进行生命意义的教育。
6、与当前考试内容不符。×
虽然我们不赞同他的教学内容,若忽略内容的设定,从课堂本身来说有几点可取之处:
(二)优点:
1、教学幽默,课堂气氛活泼,学生积极参与。
2、教师提问环环相扣,通过提问一步步引导。
3、穿插朱自清散文《匆匆》的节选,适时重温学过的课文。
4、教师达到的自己设定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懂得生命脆弱,需时刻珍惜。
第五篇:如何提高自身创新能力
工程创造学论文
题
目
论研究生创新教育与自身创新能力提高
学 生 姓 名: 韩 卫 学 号: 20132281463 学 院: 信息与控制学院 专 业: 电子与通信工程 指 导 教 师: 郭 业 才
二O一四年
四月
论研究生创新教育与自身创新能力提高
韩卫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信息与控制学院,南京 210044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未来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最高层次,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是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是否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事关中华民族科技事业的兴盛。所以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至关重要。
关键词:研究生;创新能力;创新意识
1.绪论
1.1引 言
如果在二十年前,可能大家不敢奢望开上自己的汽车去工作或旅游,不敢奢望在电脑“冲浪”时商购物或聊天,不敢奢望拿起自己的手机随时实地的交谈,不敢奢望买得起各式各样的家用电器改善生活,但是去21世纪的今天,我们都实现了。这些方式生活上巨大的变化,都是来源于技术创新。创新能力是研究生的核心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富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研究型人才是时代的呼唤和国家发展的要求。硕士研究生教育是学生本科毕业之后继续进行深造和学习的一种教育形。研究生,顾名思义,是要做研究的。“研究”的涵义是“探求事物的真相、性质,规律等”(《现代汉语词典》),是“以科学方法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辞海》)。21世纪的研究生,是国家科技创新的开拓者和承担者。因此,科研创新能力和工程创造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内容,更是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
创新一般指做别人没有做过的工作,提出别人没有提出过的思想与方法。创新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根本动力,没有创新,一个国家就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其国家的进步就难以实现,只能一直受制于人,因此创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大学是进行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的重要机构,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反之,优秀人才也会促进大学综合实力的提升,而研究生又是进行创新研究的重要承担者,可以说,目前中国几乎90%的具体创新研究工作都是由研究生来直接完成的,因此,我们要把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之中。
1.2钱学森先生的世纪之问。
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的钱学森老先生提出了关于中国教育创新的迫切问题给国人敲响了警钟的“钱学森之问” 2005 年,已是94岁高龄的他关于教育创新问题的谈话说起。据钱学森的秘书涂元季记录,钱学森的最后次系统谈话是2005 年3 月29 日下午在301 医院与身边工作人员谈的,主题是关于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钱学森说:“今天,党和国家都很重视科技创新的问题,投了不少钱搞创新工程创新计划等等。这是必要的。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要有创新思想的人才。问题在于,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都是些人云亦云,一般化的,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东西,受封建思想的影响,一直是这个样子,由于钱学森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伟大的“两弹元勋”之父钱学森同志曾在有生之年甚至病危之际共先后六次问及温总理:中国为何不能出一个大师级的人物?的确,这个问题虽平实但饱含真情,发人深思,国家的发展依靠科技,科技的创新依靠人才,而如果培养不出杰出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何谈民族振兴,国家富强。
[2]
2研究生创新能力现状分析
1.缺乏创新的动机。问到许多大学生为何要读研,大多数在读研究生都会回答我们“研究生还就业”。创新动机是创造者进行创造活动的前提,在我国研究生教育中,创新的动机还很缺乏。从研究生入学动机来看,很多研究生完全是为了文凭而读研的,他们仅仅满足于修够学分。另外,研究面临着生存、学业、就业的巨大压力,他们很难静下心来做研究。这种在外部驱动力下进行学习和科研,缺乏对学科、科研的真正兴趣,因此很难发展创新能力。2.理论的“巨人”,实践的矮子。理论研究不能脱离实践,“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是常青的”,只有走出学校投身社会实践,才能有理论的创新和活跃的思维。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搞理论研究时不要脱离实践,任何时候都要学会“两条腿走路”,这是成才的必由之路。创新需要灵感,但灵感不能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摸索。
3.原创成果少。我们一般把研究生发表论文质量的好坏作为研究生的创新成果的主要标志。但目前只有少部分研究生对自己的论文课题有独到的见解和原创性的研究成果,大部分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创新性不足。在选题上,研究生缺乏冒险探索精神,对于发展前沿比较有挑战性的课题都是望而却步。在论文研究方法上,很少有人采用实验法和观察法,总是一味的总结别人的研究结果,因而很难有原创的作品。
3浅谈如何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曾指出: 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应该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摇篮,应该是认识世界、探求客观真理、为人类解决面临的重大课题提供科学依据的前沿, 应该是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 应该是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交流借鉴的桥梁。一流的大学完全有责任、有能力培养出一流的具有创新能力的研究生。诚然, 我国大多数研究生培养机构与上述一流大学尚有差距, 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的研究生培养机构已具备了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所需的基本条件。我觉得我们应该抓住以下几个重点去提高我们的创新能力。
3.1学科交叉带来科研创新
研究生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因此必须重视“专”。但是研究生教育同时是一种以研究为本质特征的教育,因此又应该强调“博”,因为只有具备较宽厚的知识面,刁一可能厚积而薄发。但是,我国研究生教育长期存在“重专不重博”的倾向,从而出现了“硕士不通、博士不博”的现象。相关调查表明,73.8%的导师和85.29%的管理人员认为研究生知识面偏窄,有64.89%的研究生也感到自己知识面偏窄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与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目前国家大力鼓励的方向。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应逐渐向前沿性、多元化分方向发展,鼓励开设专题研讨以及交叉学科的课程,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作用,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实践经验告诉我们,重大的科学发现和科技进展往往是多学科之间的互动启发与促进的结果,学科之间的交叉成为推动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交叉研究的涌现也是解决现代社会综合性问题的有效手段,如环境问题、人口问题、能源问题、战争问题等。这些综合性问题涉及的领域很广,不是单一学科所能解决的,必须通过各学科之间的通力合作,共同研究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
3.2加强实践,推动研究科研创新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出真知,许许多多创造性的成果都来源一十在实践中对所出现的现象反复进行思考,从而提出新的见解,获得创造性成果。通过科研实践,研究生可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及时地、独立地处理在实践中或实验中接触到的感性材料和各种矛盾,从而培养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提高使用现代化的先进技术手段和大型设备仪器的能力,形成严谨的治学态度,养成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创新意识是创新的根本前提,只有具备强烈的创新意识,才有可能掌握创造的方法。我国数千年的旧文化体系,轻视了学生的个性和综合素质培养,导致了学生的唯“理”是从,对已有的学说或学术成果采取承认与赞同的态度非常普遍,研究生习惯于接受、理解和掌握现成的知识。对于书本上的问题具有非常强的解决能力,然而一旦要求有所发挥和创新,就明显不行了。学生的思想僵化,缺乏独立思考、自主判断能力,只能以既定的规则来解释问题,而不擅长通过新的问题思考旧有规则的不合理性,更不曾想过通过思考来推翻它在看待问题及从事科研方面,在科学研究中表现出保守、谨慎,不敢创新。研究生教育必须有高水平的科研项目来支撑。研究生不能“一心只读圣贤书”了,不然就会成为“知识篓子”。科研项目不仅能为研究生提供经费支持,更能锻炼研究生在研究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据调查,在我国重大科研项目中,约由70%的研究项目有研究生参加。学校应当为研究生参与科研活动提供更多的机会,创造更好的条件。导师应带领学生在科研活动中培养综合思维能力,提高创新能力个人觉得在我们研究生阶段在校的实践机会极少,在整个研究生一年级阶段基本用于理论课教学,研二就要开始准备发表自己的论文,研三还要开始准备自己的毕业论文,所以在短短的三年硕士研究生阶段里根本学不到很多“硬”知识,这样必然导致研究生动手能力差,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弱,影响了研究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发展。
3.3导师的正确的引导,加快研究生科研创新脚步。
名师出高徒,研究生导师在创新社会环境中是否能发挥其主导作用,与其素质密切相关。研究生培养方式现在还是师父带徒弟的单向传授,研究生所学的知识长期局限于导师本人熟悉的领域,科研视野相对狭窄。在课程学习阶段,导师把研究生当本科生对待,以讲授为主,缺乏启发式的教学。现在有部分导师自身的知识严重老化,知识更新跟不上形式发展的需要,没有能力解答研究生学习中遇到的新问题。有的导师社会活动多,带的研究生也过多,就没有精力去认真指导研究生。有的导师的科研项目很少,又没有充足的研究经费,也就无法给研究生提供科研实践机会。
高水平的研究生导师,往往更能促进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导师对研究生的创新有着重要的影响,是提高学生创新欲望和能力的关键因素。导师自身应当不断充电,努力站在科学发展的前沿,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
导师还应具有强烈的责任心,除了拥有广博的知识外,要有为社会、国家培养合格人才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导师应当努力为研究生提供良好的研究条件,从学习到生活上关心学生的成长,将自己的好思想、作风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只有这样的导师,才能培养有创新能力的研究生。
3.4研究生团队合作,加强交流,提高科研质量。
加强团队合作研究生通过接触交流,可以开阔眼界,激发灵感,培养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可以避免个人独自长时间钻研一个狭窄的领域而导致的局限性,突破个人思维的框架,萌发新思想,提高创造性思维的独创性和新颖性。可见,加强学术交流在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当前,我国研究生的培养大多是在各自导师的指导下进行个别培养,因而无论是理论课、实验,还是设计、写作,大都是一个人或与少数几个同门“师兄弟”一起完成,学习、生活、研究相对分散、封闭,与其它专业、其它学科研究生交流得很少:即使参与一些集体科研项目,也不是许多人在一起直接协作,而是各自承担一部分后去独立完成的。另一方面,由于受经济条件的限制,我国研究生不能参加更多的国际、国内学术活动,学校面向研究生、为研究生开展的学术活动也很少。很多开设此专业的高等院校对于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都是个别的培养方式,这极大影响了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
高校对研究生的这种个别培养和指导以及研究生缺乏学术合作与交流,使得我国研究生既无交流、表达的机会,创新欲望、思想等也不能相互激发,从而导致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提高缓慢。
3.5.科学素质和科学思维培养与科研创新
科学素质包括:求异思维、科学思维。求异思维,即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教育的结果。创新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青春的源泉。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美国布法罗大学曾对三百三十名学生进行过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刚刚听完一个学期创造性思维课程的学生,在产生有效的创见方面,与没有听过这一课程的学生相比,平均提高94%。科学思维不仅要求逻辑严密,数据真实,经验可靠,判断准确,而且还要求人们对自然现象和身边事物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敢于大胆假设。因为,科学就是要不断地发现、批判、创新。如果没有这种强烈的好奇心,再多的苹果在你面前落地,你也是无动于衷;再多的异常现象在实验室里出现,你也不会有所发现。
3.6兴趣推动科研创新
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创新思维,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为活跃、最为现实的心理因素,即兴趣是求知的动力。因此教学中要创设具有强烈吸引力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的需要,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课题研究中,教师主动借助多媒体等工具进行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帮助学生通过图形实物等主动探究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使学生进行发散思维。
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在大学教育中,要强化培养高层次创新性人才的意识;重视研究生课程学习的改革与创新;强调和规范研究生参与实际科研工作,以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研究生之间的学术交流;推进研究生教育模式的多元化和多样化;要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研究生创新教育的新途径,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优秀创新型人才。
4.总结
研究生教育培养的是社会各领域骨干和中坚,这更要求他们有高出普通人的创新品质。培养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方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既是研究生教育的天职, 又是人民的呼唤和时代的要求。研究生导师和管理人员有责任通过各种途径全面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对于我们研究生自身要能够积极培养自己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严格自律,加大跨学科学术交流和团队精神。但它对于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振兴民族科技和发展民族经济起着重大作用,也是提高研究生自身综合素质,担负建设中国和谐社会重任的必然要求。作为研究生,更应该刻苦学习深入钻研,积极主动地成为创新活动的重要角色,为“中国梦”的伟大构想的实现,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学期开设的郭业才老师主讲的工程创造学这门课程,让我对工程创造学,对研究生创新能力提高,创新方法改进,以及对于新世纪的研究生,身上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有了新的认识。在接下来的研究生生活中,我要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按照提高创新能力的几大原则去实践。积极提高创新能力。在实际项目中,勇于开拓,积极创新。
参考文献:
[1] 刘晔.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改革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1): 163-166..[2]涂元季, 顾吉环, 李明.钱学森最后一次系统谈话: 大学要有创新精神 [N][D]., 2009.[3] 范晓樯, 刘艳琼.钱学森关于研究生培养的思想[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9, 18(4): 103-107.[4]孙洪滨, 单连杰.浅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7(01S): 149-149.[5] 颜建勇.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理性思考[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3, 3(2): 20-22.[6]宋晨晖, 王悦芳, 朱玉山.研究型大学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探讨——南京大学研究生创新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理工高教研究, 2006, 6: 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