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新的定义
创新的定义
“创新”是美籍奥地利经济学熊彼得(SehumpeterJ.A)在《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的概念,他从经济角度,把创新界定为“执行新的组合”,指从新思想的产生到产品的设计、试制、营销和市场等一系列活动。熊彼得定义是将已经发明的技术发展成为社会能够接受,并具有商业价值的活动。随着社会进步以及对创新理论深入研究,学术界对创新的内涵有了深刻的认识,外延有了很大的扩展。把创新看成是一种追求创意的意识和一种勇于思索、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创新包括新的思想、学说、方法、理论和新技术,创新既包括事务发展的过程,又包括事务发展的结果。综上所述,创新是个体和群体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并用一些已知的条件产生出的新颖的有价值的成果和认识行为的一项活动。创新涵盖了社会的各个方面和领域,如思想创新、理论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文化创新、教育创新、制度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等等。但是综合起来可以基本归纳为三方面,即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智力创新。知识创新是技术变革的基础,技术创新可以拓展知识创新,并为加速知识创新提供技术手段,智力创新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保证。
本篇文章来自百拇医药网 原文链接:
1995年,江泽民主席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对于一个国家是如此,对于一个学科、对于一个专业的发展也是如此。
第二篇:《重新定义创新》读后感
《重新定义创新》读后感
近些年在领导人讲话和媒体宣传中经常提到转型、创新、改革等词汇,时刻提醒我们处在一个提倡全民创新,万众创业的时代。但作为普通大众一员,我基本从未认真考虑过创新是什么?全民创新和我有什么关系?一个区域的经济转型和我的切身利益有什么关联?我所在的汽车行业如何创新?直到最近读了《重新定义创新(谢德荪著)》,大致对这些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
首先,关于创新的解释,书中讲到始创新、流创新和源创新的概念,很有概括性。意识到源创新才是最有价值的创新,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后,书中提出两面市场模型是源创新的基石,传达的是了解两面客户的欲望及能力为基础,然后策划如何建立平台来整合自身及一面的资源和能力,以满足另一面的欲望的思路,共同发展,共同创造价值。从发展的角度来讲,两面市场模型的发展空间比价值链模型大,因为价值链模型只关注运用自身的资源及能力,而两面市场模型关注整合自身及两面成员的资源及能力,从长远来讲,两面市场比价值链更有竞争力。流创新产生了生产经济,国内的工业区,台湾新竹,印度班加罗尔都是典型的生产经济!源创新产生了创新经济,典型案例是硅谷,好莱坞迪斯尼,赌城拉斯维加斯!
明确源创新的基础后,书中重点对创新生态系统进行了分析。以硅谷和新竹、班加罗尔、国内其他开发区进行对比,分析认为一个优秀的创新生态系统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风投生态系统,包括有创新意识的风投资金以及专业的创新管理经理人;另一个是创新生态系统,包括有创新意识和技术能力的教授和学生、高技术移民、整个区域内的容错心态、当地的科技水平进步等。
接下来,谈到中国人很关心的转型。我有一个大学同学在增城的新塘做牛仔生意,最近去那边几次,深刻的感受经济转型对当地人的影响。新塘镇以前是世界牛仔之都,有一个完善的生态圈,创造了大量GDP。据说近期因为牛仔布和牛仔裤这个行业比较低端,污染比较严重,打算转型。但是如何转,转到什么行业,我的同学不清楚,当然我也不清楚。到很多人想象中的转型是从传统制造业中的一条产业链转到另一条产业链,而创新则是转为制造高科技产品,如芯片、新能源及生物药品等等,这是中国30年来发展的一贯思路。而本书指出,中国转型的焦点问题不是产业链的选择,而是创造什么新价值的选择。中国转型不是从传统生产转为高科技生产,而主要是思路框架的转变;从产品中心化转为客户中心化,从价值链的扩展转为两面(或多面)市场的扩展,从世界工厂转为为中国民生、企业及政府创造新价值,从红海竞争转为开拓蓝海,从只关注运用自身的资源及能力转为组合生态系统的资源及能力,从单独关注下游客户的需求转为关注生态系统成员的需求及欲望,从流创新推动转为源创新与流创新的互动。
第三,本书为有创意的模仿正名。在中国,最直接的有创意的模仿是模仿在美国很成功的两面市场商业模型,根据中国消费市场的情况打造符合中国实际的两面市场商业模型,提供新价值给中国消费者,中国的很多互联网企业都是如此,而且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经常在网上看到网友们对腾讯产品的不屑一顾,认为为腾讯原创性不足经常抄袭其他企业的点子而且会把抄袭对象打败。但通过这本书的分析,值得深思,为什么腾讯抄袭别人的产品能够青出于蓝,能够取而代之?这就是有价值有创意的模仿,同时经过不断的流创新,形成了一个完善的创新生态系统,源创新而然而生。最后,关于创新思维与战略,书中说道:如你是卖手机的,如果你只卖手机,那么就算你给客户很好的体验,他充其量是会给你做口碑,但如果他不再买手机,那他就不会再找你了。如果你只是生产手机、卖手机、提供手机服务,那么不论你的客户体验做得多么好,你都没法建立客户对你的黏性。中国的大部分手机厂商都是卖手机而已,没有建立生态!谈何打败苹果?这是华为,oppo值得考虑的,相比而言,小米更具创新思维与战略!书中说的是手机行业,联想到汽车行业也值得深入思考。
我们传统汽车企业相比特斯拉,我们只做汽车,卖汽车,黏性在哪里?在特斯拉模式下,汽车越来越像一部智能手机,整车提供了硬件和系统,相当于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就像当下手机的很多功能都依赖于 App 的创新一样,未来智能汽车的可能性在于软件能更新出来什么,而换车的急迫性,很可能来自硬件配置已不能满足软件的需要。而在特斯拉已经坚持 OTA 升级近5 年之后,我不是专业的网联工程师,也不太了解自主品牌的系统,但我从侧面了解,还是没有这样的传统车企还没有太多跟进,买回来车后除了质保期内的保养,与企业再无瓜葛。但是近几年很多企业将智能网联作为重大战略进行发展,这是对此类系统类创新的重视,希望这是开了一个好头。
假期回家路上一气读完,当时感觉收获很多,很有道理。回头再想写出心得,才知道关于经济、关于创新、关于我们所在的汽车行业,我了解太少,掌握太浅,所谓读后感当然是浅薄的,我想这仅能作为我个人的记录。具体到我所谓在岗位,书中的理论至少是一种启发,一种思想的传递,后续还需多多琢磨,慢慢领悟。
第三篇:创新与原始性创新的定义22
创 新
定义: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创新起源于拉丁语,它原意有三层含义,第一,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
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也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也不能停止理论创新。创新在经济,商业,技术,社会学及建筑学这些领域的研究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分量。在口语上,经常用“创新”一词表示改革的结果。既然改革被视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促进创新的因素也被视为至关重要。
英文词性解释
bring forth new ideas;innovate;blaze new trails;make innovations;create sth.new make innovation innovation
基本概念
什么是创新?简单的说就是利用已存在的自然资源或社会要素创造新的矛盾共同体的人类行为,或者可以认为是对旧有的一切所进行的替代、覆盖。
“创新”一词最早是由熊彼特提出的,用以指在生产体系中引入“新的组合”。这种新的组合包括:①引进新的产品;②引用新技术;③开辟新市场;④控制原材料新供应来源;⑤实现新工业组织。自从熊彼特提出创新理论之后,人们对“创新”的认识也不断创新,特别是经济学研究了创新与失业、与经济周期关系,使创新更具有了活力,形成了创新系统。创新发展理论的实践,使一个区域,使国家,经济社会得到快速发展,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创新发展理论的实践也使人们深刻地认识到:原始性创新对一个区域,对一个国家发展的深远意义。
真正的创新
成功的创新一定是和开放后的“流出”有关系的,也就是说,必须造成信息的流出。
哲学内涵
创新从哲学上说是人的实践行为,是人类对于发现的再创造,是对于物质世界的矛盾再创造。人类通过物质世界的再创造,制造新的矛盾关系,形成新的物质形态。
创意是创新的特定形态,意识的新发展是人对于自我的创新。发现与创新构成人类对于物质世界的解放,既为人类自我创造及发展的核心发展的矛盾关系。代表两个不同的创造性行为。只有对于发现的否定性再创造才是人类产生及发展的基本点。实践才是创新的根本所在。创新的无限性在于物质世界的无限性。
创新的哲学要点
1.物质的发展。物质形态对于我们来说是具体矛盾。我们认识的宇宙与哲学的宇宙在哲学上代表了实践的范畴与实践的矛盾世界两个不同的涵义。创新就是创造对于实践范畴的新事物。任何有限的存在都是可以无限再创造的。
2.矛盾的是创新的核心。矛盾是物质的本质与形式的统一。物质的具体存在者与存在本身都是矛盾的。任何以人的自我内在矛盾创造的新事物都是创新。
3.人是自我创新的结果。人以创新创造出人对于自然的否定性发展。此是人超越自然达成自觉自我的基本路径。人的内在自觉与外在自发构成规律在物质的总体上形成对立的内在必然与外在必然的差异。创新就是人的自觉自发!
4.创新是人自我发展的基本路径。创新与积累行为构成一个矛盾发展过程。创新是对于重复、简单的劳动方式的否定,是对于人类实践范畴的超越。新的创造方式创造新的自我!
5.认识论上看创新是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发展是自我存在的矛盾面,其发展必然推动自我的行为的发展,推动自我生命的发展。
从认识的角度来说,就是更有广度、更有深度地观察和思考这个世界;从实践的角度说,就是能将这种认识作为一种日常习惯贯穿于生活、工作与学习的每一个细节中,所以创新是无限的。
从辩证法的角度说,它包括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从而也就包括肯定之否定与否定之肯定。前者是从认同到批判的暂时过程,而后者是一种自我批判的永恒阶段。所以创新从这个角度来说就是一种“怀疑”,是永无止境的。
地位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这是江泽民同志总结20世纪世界各国政党,特别是共产党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得出的科学结论。
近代以来人类文明进步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主要得益于科学发现、技术创新和工程技术的不断进步,得益于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实践中形成的先进生产力,得益于近代启蒙运动所带来的人们思想观念的巨大解放。可以这样说,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原始到现代的进化历程,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不同民族发展的速度有快有慢,发展的阶段有先有后,发展的水平有高有低,究其原因,民族创新能力的大小是一个主要因素。
―――――――――――――――――――――――――――――――――――
原始创新
原始创新(Original Innovations)
定义:原始创新则是指独立开发一种全新技术并实现商业化的过程。
原始创新:是指前所未有的重大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原理性主导技术等创新成果。原始性创新意味着在研究开发方面,特别是在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领域取得独有的发现或发明。原始性创新是最根本的创新,是最能体现智慧的创新,是一个民族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贡献的重要体现。
也有观点认为,原始创新是指“元创新”(meta-innovation),即是一种观念上的根本性创新,由元创新将会带出其它科技创新;也有人打比方,认为原始创新就像是一只“老母鸡”,由它下出许多蛋,孵出大量小鸡来。这只“老母鸡”便是原始创新,它所生出的小鸡都是“衍生创新”。
在原始创新、跟随创新和集成创新三种技术创新模式中,原始创新处于最重要的核心地位。
原始创新成果通常具备三大特征
一是首创性,前所未有、与众不同。
二是突破性,在原理、技术、方法等某个或多个方面实现重大变革。
三是带动性,在对科技自身发展产生重大牵引作用同时,对经济结构和产业形态带来重大变革,在微观层面上将引发企业竞争态势的变化,在宏观层面上则有可能导致社会财富的重新分配、竞争格局的重新形成。
――――――――――――――――――――――――――――――――
《高等教育心理学》给出的定义:创造是个体改组已有知识、经验,从而产生新颖的、具有社会价值的精神成果或物质成果的过程。
创造有三个要点:(1)产品是否新颖。新颖就是新奇,就是不墨守成规、推陈出新,前所未有;(2)产品是否独特。就是要独创,能够不落俗套、别出心裁;(3)产品是否具有个人或社会价值,就是能够对个人及社会的进步有重要的意义,能够促进发展。符合这三个要点,才能称之为创造。
――――――――――――――――――――――――――――――――
自己思考之后给出的定义
所谓的创新(真正的创新),是指根据当代人类社会或个人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与他人不同的、有效的解决方法(精神上或物质上的)。
所谓的原始性创新(也称原创性创新),是指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领域,或者解决了某一重要领域的关键/核心问题,给这个领域带来了系统性的根本改变的创新。它可以是创立了重要的理论体系、提出了全新的系统解决方案,或者是给出了重大的技术发明等。
问题讨论:
1.如果一个人对自己个人的事务采用了对己全新、但他人已有的方法来解决了问题,算不算创新?
2.进入大学的几年中,你认为自己是否有过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有多少?
――――――――――――――――――――――――――――――――
关于完全整体性结构研发的几点构想
在结构抗震中除了注意“化急为缓,化刚为柔,化面为体,化方为圆”的思路之外,还可借助“化单为群”的思路设法将结构抗震能力提高到完全整体、协同承载的层次。比如说,目前的结构在地震荷载作用下,总会有个别几个构件(如框架结构的角柱等)的受力远远大于其他构件。如果能够设法将地震荷载均匀地分配到各个承载构件上——按构件各自的承载能力比例大小(构件自身承载力与整个结构体系总承载力的比例)来均摊的话,结构的抗震能力必将得到成倍(大幅)地提高。
从目前的技术水平看,结合预应力方法、各种斜撑拉杆和一些机械装置(甚至智能结构系统)等手段的综合运用,最终是不难达到“化单为群”目的的。因此,很有必要大力研究这种“完全整体性结构”的实现方法。
从循序渐进的角度说,在结构抗震“化单为群”的过程中,也可以先设法采取某些措施来逐步地逼近这种“完全等比例承载”的理想状态。不难理解,只要有一半以上的构件达到“按照自身承载力等比例地均摊地震荷载”的状况,整个结构的抗震能力就会得到大幅提高,材料用量和施工总量也会显著减低。
第四篇:元素定义
元素定义:是具有相同质子数(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在这里,离子是带电荷的原子)
有相同质子数,不同中子数(或不同质量数)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互为同位素.例如氢有三种同位素,H氕、D氘(又叫重氢)、T氚(又叫超重氢);
:同位素同属于某一化学元素,其原子具有相同数目的电子,原子核也具有相同数目的质子,但却有不同数目的中子。例如氕、氘和氚,它们原子核中都有1个质子,但是它们的原子核中分别有0个中子,1个中子及2个中子,所以它们互为同
铀(Uranium)是一种银白色金属化学元素,属于元素周期表中的锕系,化学符号为U,原子序为92。每个铀原子有92个质子和92个电子。自然界中的铀铀的天然同位素组成为: 238u:自然丰度99.275%,原子量238.0508,半衰期4.51X109a 235U:自然丰度0.720%,原子量235.0439,半衰期7.00X108a 234U:自然丰度0.005%,原子量234.0409,半衰期2.47X105a 因此238U的丰度最高.以三种同位素的形式存在:铀-238,铀-235,和微量的铀-234。丰度最高的同位素是铀-238
铀的同位素中谁是制造原子弹的材料和核反应堆的燃料
当然是U-235,反应堆里还有大量的U-238在外层,内部的U-235裂变后产生的多余中子会让U-238获得中子变为U-239,但由于不稳定衰变后就会形成Pu-239——同样可以用来造原子弹,这样就等于消耗掉U-235反而核材料还会变多,但却不能用于反应堆
1939年,美国加州大学的核物理学家麦克米伦(E.M.McMillan)在研究铀核裂变时,为测量裂变碎片的路程设计了一个简单实验。他拿一叠锡箔纸,在最上一张放了薄薄一层氧化铀,并用回旋加速器靶体所产生的快中子流照射。然后,用盖革计数器测量每张锡箔纸的辐射强度。原以为,有氧化铀薄层的阻挡,辐射强度会减弱,出乎意料的是,辐射强度反而增大了。这促使麦克米伦回到费米的设想上来,“可否认为,有一些中子被铀吸收并没有引起裂变,而是进一步发生β衰变,这岂不是产生93号元素?这种同位素和裂变碎片不同,是不会飞离氧化铀的”。这时,华盛顿研究院的埃布尔森(P.H.Abelson)来到加州大学,判明它是铀的同位素经过β辐射嬗变产物,其半衰期为2.3天。该核反应是
他们仔细地研究了这种粒子,指出它是第93号元素的同位素,是一种超铀元素。他们把这种元素命名为镎(Neptunium,元素符号是Np)。这来源于海王星(Neptune)一词,而海王星的轨道是在天王星(Uranus)轨道之外(铀是以天王星命名的)。
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序数92。属ⅢB族锕系放射性元素,元素符号U。天然铀含234U、235U和238U三种同位素。不同富集度的铀可分别用于制成核燃料、核武器装料、穿甲弹和装屏蔽材料
第五篇:术语和定义
记录编号JZYC/JL—3.1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术语和定义
四不放过:
调查事故、事件原因不查清不放过,责任者未受到追究不放过,群众未受到教育不放过,整改措施不落实不放过。三同时:
新建、改建、扩建工程的安全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事故:
造成死亡、疾病、伤害、损害或其他损失的意外情况。持续改进:
为改进职业健康安全总体绩效,根据职业健康安全方针,组织强化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过程。危险源:
可能导致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或状态。危险源辨识:
识别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事件:
导致或可能导致事故的情况。不符合:
任何与工作标准、惯例、程序、法规、管理体系绩效等的偏离,其结 果能够直接或间接导致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的组合。目标:
组织在职业健康安全绩效方面所要达到的目的。职业健康安全:
影响工作场所内员工、临时工作人员、合同方人员、访问者和其他人员健康和安全的条件和因素。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总的管理体系的一部分,便于组织对与其业务相关的职业健康安全风险的管理。它包括为:制定、实施、实现、评审和保持职业健康安全方针所需的组织结构、策划活动、职责、贯例、程序、过程和资源。绩效:
基本职业健康安全方针和目标与组织的职业健康安全风险控制有关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可测量结果。风险:
某一特定风险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风险评价:
评估风险大小以及确定风险是否可容许的全过程。安全:
免除了不可能接受的损害风险的状态。可容许风险:
根据组织的法律义务和职业健康安全方针,以降至组织可接受程度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