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现状与特点

时间:2019-05-12 21:23: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现状与特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现状与特点》。

第一篇: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现状与特点

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现状与特点

按照科技部公布的制造业企业行业分类标准,结合全国民营企业创新现状,通过对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2006年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样本企业技术创新主导模式进行分类和研究,可以发现,中国民营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主要有如下几个突出特点。

(一)区域创新差距明显、省市之间发展不均衡

调查表明,目前中国民营企业创新具有十分明显的区域发展差异,呈现东强西弱特征。对此,可用民营企业申请专利数量加以说明。例如,到2004年底,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中的有限责任公司共申请专利15415项。其中,东部地区11397项,占全部专利数的74%;中部和西部分别为2380项和1638项,各占全部专利数的15.4%和10.6%。显然,东部地区民营工业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远比中西部地区活跃,专利创新活动占全国的七成以上,成为中国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主要地区。

具体分析,东、中、西等区域内各省市之间、区域外省市之间民营企业的创新差别也是十分悬殊的。例如,在东部地区,专利申请位居前五名的省市分别为广东省(3721项)、浙江省(1909项)、山东省(1855项)、江苏省(1317项)、上海市(933项),第1位的广东省是第5位上海市的4倍多;在中部地区,位居前四位的分别是安徽省(574项)、河南省(451项)、河北省(338项)、湖北省(286项),安徽是湖北的2倍;而从全国角度看,各省市之间的差距更加明显,最高省份(广东省3721项)与最低省份(海南省9项)相比相差高达413倍。

除了在专利申请总量上存在较大差异外,各省市自治区专利申请结构也千差万别。在15415项专利申请中,发明专利数为5700项,占全部专利申请数量的37%,不到四成。其中,东部地区达到4583项,占全部发明专利申请数量的80%,占本地区专利申请数量的40%;中部、西部分别为671项和446项,占全部发明专利申请数量的11%和9%,占本地区专利申请数量的28%和27%。可见,东部地区除了在专利申请总量上占有优势外,在发明专利申

请上的优势也很明显。此外,东部地区自身的专利申请结构(40%的发明专利比重)也要远远好于中部(28%)和西部(27%)。

(二)原始创新倾向大于引进模仿再创新和集成创新

200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对北京、重庆、辽宁、浙江、广东、云南、河北、吉林、江苏、湖北等10个省市的通讯化工、医药、造纸、金属制品、设备制造、化工等20多个行业的822家民营企业进行了自主创新能力调查,建立了2006年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数据库在822家企业中,有1个以上专利的企业275家。在275家有专利企业中,数据完整,能够计算出自主创新能力指数的企业有105家。我们据此建立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2006年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指数105家数据库。经筛选和整理,剔除商贸、房地产、服务业等个别非制造业企业后,完整填列“创新模式选择”调查项的样本企业共计767家。

在767家样本企业中,有378家企业填写的主导技术创新模式为原始性创新,占企业总数的49%;有299家企业填写的主导技术创新模式是引进、模仿再创新,占39%;有65家企业填写的主导技术创新模式是集成创新,占8%;选择其他创新模式的为25家,占3%。

(三)不同行业创新形式的选择具有明显差异

不同行业因竞争激烈程度和技术发展速度的不同,在技术创新模式选择上存在一定差异是正常的。从调查的结果看,在通讯设备、计算机电子设备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中,原始创新倾向的主导地位最为明显,选择原始创新的样本企业数是选择引进模仿创新样本企业数的两倍以上。这说明中国电子及通信工业的技术创新已经越过了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发展阶段,进入了自主创新技术发展的新阶段。对专用设备制造业来说,由于技术引进程度和速度受行业发展和市场的双重限制,在客观上反而刺激了国内专用设备制造业原始创新活动的发展。

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汽车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行业,主要以引进模仿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再创新为创新的主导模式。这与中国多数产业是在改革开放后通过引进或模仿西方技术成长起来这样一个背景有关。

在选择实施技术创新的组织方式上,不同行业的差异也比较明显。按照实施技术创新的组织方式分类,767家样本企业中,有383家企业选择采取独立自主的创新模式,占样本企业总数的50%;有275家企业选择联合创新模式,占36%;有109家企业选择了其他创新方式,占14%。

就行业特征来看,医药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是以联合创新为主导模式,这可能与行业领域创新风险大、创新投入高有一定关系。尽管联合创新是世界创新领域的普遍作法,但由于法律制度、社会环境、文化传统等方面的限制和制约,中国产学研之间以及企业相互之间的合作机制还很不完善。对于民营企业来说,在没有严格的法律制度保障的情况下,仅凭自身信誉是很难维系技术创新联合体的顺利运作的。这也是中国民营企业联合创新还不普遍的一个主要原因。

(四)集成创新模式下的创新能力较强

创新模式决定着企业创新活动的效率和效果。创新理性较强的企业更倾向于选择与自身状况相匹配的创新模式。在这里,我们可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推出的自主创新能力指数来衡量样本企业的创新能力,并据此比较不同创新模式下的企业创新能力差别。限于样本数量较小,我们仅对原始创新、引进模仿再创新和集成创新等主要模式下的创新能力进行整体比较,不再细化到行业。从表3可以看出在105家样本企业中,能够计算出技术创新模式和技术创新组织模式的只有100或102家。,引进模仿再创新模式下的自主创新能力强于原始创新模式,而集成创新模式下的自主创新能力在三类创新模式中最强。而从实施技术创新的组织方式角度看,联合创新模式下的企业创新能力高于企业的独立创新(见表4)。

(五)创新收益较小、创新投入与产出的关联度较差

创新的目的是提高企业竞争力,使企业获得更高的经济收益。但是,通过对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2006年中国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指数105家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与产出关联度的考察却发现,企业创新的经济效益普遍较低,且创新投入与产出的关联度也较差。

我们用105家样本企业2005年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来衡量技术创新投入,用企业2005年总资产收益率来衡量技术创新导致的经济产出,通过对两种创新分类标准下四种不同创新模式的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简称研发收入比)与资产收益率间的相关系数进行计算由于数据完整的集成创新模式企业过少,统计结果可能会以偏概全,我们不再对集成创新模式企业的研发收入比和资产收益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样本企业的创新投入(研发投入占比)与创新经济产出(资产收益率)之间的相关程度整体上说是很低的。四种创新模式下的相关系数最高的只有0248,且显著性水平也不理想。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民营企业的创新效益整体上是较低的,引进模仿创新与原始创新相比、联合创新与独立创新相比,前者的研发投入占比与资产收益率的相关性程度要高一些。

(六)产业集群背景下的创新能力逐渐提高

我们在计算出各省市产业集聚度的基础上,再根据《科技统计年鉴》(2005)计算出各省市民营企业专利申请数量与新产品销售比重,然后采用专利数量和新产品销售比重为技术自主创新的衡量指标,通过相关回归分析发现,各省市产业集聚度与专利申请数量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38,产业集聚度与新产品销售比重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48,均具有较高的相关性。这说明产业集聚度的高低对民营企业技术自主创新具有一定的影响。通过对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2006年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指数105家企业数据进行分析,也证实了这一结论。例如,在自主创新能力指数105家企业中,排名第一和第二位的重庆力帆集团和江苏波司登集团所在区域的产业集聚度较高,重庆市摩托车产业集群全国市场占有率高达50%以上,江苏省常州市羽绒服产业的全国市场占有率也超过了50%。

(本文版权归中国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不得以任何形式擅自转载,否则将负法律责任)

第二篇:自主创新与民营企业品牌竞争力提升

自主创新与民营企业品牌竞争力提升

工业化、市场化、民营化,是中国改革开放近30年来经济发展进程中并行交错的三条主线。制造业民营企业就是这三条主线交错的汇合点。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中国企业间的竞争已经由初期单一的“价格战”发展为以品牌竞争为核心的全方位竞争。

目前中国的民营企业还缺乏自主知识产权,自主技术创新能力不足问题也很突出。50强企业中,除了华为、飞跃等少部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技术创新体系的企业外,大多数企业依靠的还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低成本优势,通过低附加值产品的大规模生产(以中国的纺织和家电企业最为典型)来实现企业增值,没有掌握或很少核心技术。而就专利而言,中国民营企业申请的专利大多是外观设计和实用新型专利,发明类专利所占比重比较低。即使是发明类专利,也往往是消化吸收、局部改进型专利,真正属于原创型发明创造还很少。因此,缺少核心技术的中国民营企业,普遍面临着规模越做越大、利润越做越薄、成本越来越高、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压力与日俱增的困境。即使是被我们选入品牌竞争力50强的企业,其中也有很多企业没有挣脱上述困扰。

突破上述困境的出路可以有很多条,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加强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建设。综上所述,我们对于民营企业如何有效提升品牌竞争力,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第一,一定要把自主技术创新放在突出位置。一个企业只有拥有技术领先优势,才能够拥有持久的品牌竞争力优势。这里所说的技术也包括设计等因素在内。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设计因素在产品营销中所占的地位也越来越突出,需要引起更多注意。

第二,重视自主品牌出口。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必将进一步融合。在国内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的情况下,如果不能有效开拓国际市场,企业发展的空间就会受到限制,这是十分不利的。因此,企业必须注重开拓国际市场。但是,这里需要特别强调,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出口,重点是扩大自主品牌出口,而不是贴牌出口。单纯靠贴牌是无法形成企业的持久品牌竞争力的。

第三,为保持企业在技术上的领先优势,企业必须尽可能专注于某一行业,注重做特、做精、做好、做细、做透。在企业具有足够经营资源之前,一般不宜实施行业选择的多元化,否则就会对企业品牌竞争力的提升产生负面影响。

第四,政府也要为民营企业开展自主技术和知识产权创新提供尽可能多的政策支持、法律支持和资金与信贷支持。特别是对于中小民族企业来说,这一点更显重要。

第三篇:中国民营企业自主创新深入探讨研究材料

创新是一个社会经济过程,除了受技术因素的制约外,制度环境也是决定创新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创新过程中,无论是创新资源的获取、整合和创新动力的提供,还是创新机制的运转和创新功能的发挥,都离不开制度环境体系的支撑。影响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行为的主要因素包括四个方面:创新动力、创新风险、创新能力、创新融资,它们影响民营企业自主创新意愿,决定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行为。制度设计能否激发民营企业的创新欲望,是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行动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一、民营企业自主创新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一)动力机制不完善,企业不想创新

企业创新动力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由于创新需要大量投入,而投人又不能很快得到相应回报,创新必然影响企业的即期利润,因此,创新的投入产出方式导致企业创新动力不足。其次,资本实力、技术实力雄厚和创新能力很强的民营企业很少,大多数民营企业的优势仍停留在劳动力和资源使用的低成本上,在创新中存在规模、技术、资金管理方面的制约,企业自主创新较高的机会成本也弱化了企业自主创新的内在动力。第三,民营企业靠机会、靠公关、靠利用廉价劳动力可以获得较高利润,企业投机心理较强,对自主创新的必要性认识不够。

(二)风险分担机制不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企业不敢创新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面临很大的技术风险、市场风险和技术流失风险,民营企业缺乏创新管理的基本经验,无力应对创新的巨大风险,普遍存在“创新恐惧症”。另外,民营企业的产权结构过于集中也不利于分散创新风险。合伙制和承担无限责任的民营企业,一旦创新失败不仅会影响企业的发展,有时甚至倾家荡产。此外,我国支持创新的相关政策与制度仍不健全,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不佳,与自主创新相比,模仿反而成本低、效益好。

(三)创新人才缺乏,研发能力有限,企业不会创新

民营企业自主创新,仅靠自身的力量太过薄弱,而企业间及产学研的经常性合作机制尚未建立或完善,民营企业创新能力不能通过在“干中学”的学习机制和产学研合作机制得到提升。民营企业创新人才缺乏,研发队伍不稳定,严重影响企业创新的连续性。创新人员缺乏的直接后果就是民营企业自主创新“有心无力”,技术研发能力差和技术成果产业化乏力。因此,人才是制约民企自主创新的首要因素。

(四)金融体制不配套,融资困难,企业不能创新

民营企业创新的两个最重要环节就是技术研发和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而这两个环节都需要资金的高投入,大多数民营企业在创新中都会遭遇融资瓶颈。当前,政府科技投入体制还倾向于将资金投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很少投入企业,而投人民营企业的则更少。我国民营高技术企业也很难通过外源融资渠道获得融资,由于民营企业资信差、寻保难、抵押难,从银行获取贷款相当困难。因此,民营企业创新只能严重依赖内源融资。此外,我国高技术企业从资本市场上直接融资的机会很小,阻碍了企业的创新。

二、推进我国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战略构想

实施民营企业的自主创新战略,必须依靠制度创新。要通过利益补偿机制,解决民营企业的创新动力问题;通过风险分担机制,分担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风险,降低创新成本;通过建立合作机制,提升民营企业的创新能力;通过重构金融体制,解决民营企业创新融资难问题。

(一)建立利益补偿机制,使民企愿意创新

民企创新动力不足的问题,需要政府完善促进自主创新的财政、税收、科技开发及政府采购政策,注重其可操作性和有效实施,对企业自主创新进行利益补偿,让其有利可图。

首先,加大各级财政对企业的研发投入,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的支持强度;其次,研究现行税制中阻碍技术创新的问题,改革不利于创新的税收制度;第三,建立中小企业科技开发准备金对中小企业创新予以扶持;第四,完善政府采购配套措施和强化政府采购政策的执行力,引导政府采购向民营企业高技术产品倾斜。

(二)完善风险分担机制,让企业敢于创新

首先,建立风险投资的母基金,推动我国风险投资事业的大发展;其次,加大对中小民营企业的创业扶持,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第三,切实保护自主知识产权,使创新者的利益不受侵害;第四,营造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支持冒险、鼓励冒险。

(三)健全创新合作机制,让企业善于创新

合作创新是当前企业基于降低风险和缩减成本的重要战略,也是企业获取外部知识和能力的重要途径。要通过合作创新,广泛建立企业间及产学研紧密的合作创新机制。在企业间建立大企业和上下游中小企业之间的合作机制,国内企业和国外企业问的创新联动机制;在产学研合作上,建立由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负责研究开发,由企业来负责生产和市场销售的创新模式。

首先,推进中

小企业与大企业之间的战略技术联盟,让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在创新合作中优势互补;其次,推进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的产学研合作,使企业获得扶持的创新能力;第三,完善为合作创新服务的专业化服务体系。

(四)重构金融体制,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

科技型企业从初创到成熟的过程,会经历不同阶段,在每一个发展阶段,企业的规模、赢利能

力、发展目标、技术创新活跃程度、抵御市场风险能力都不相同,因此企业的资金强度、资金筹措能力等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不同成长阶段的企业适用不同的融资策略,需要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提供融资策略,需要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提供融资支持。因此,应当以完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为解决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融资的远期目标,推进创业板的开设,为风险投资提供退资通道,拓宽直接融资渠道;同时,加大金融政策的扶持,推动民营企业在间接融资和政策性融资上有所突破。

首先,将中小企业板逐步改造为创业板,拓宽高技术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其次,继续推行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和完善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构建支持自主创新的多层次资本市场。

(五)设立中小企业银行,解决融资难题

许多市场经济国家都有专门面向中小企业创新创业服务的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它们运行模式各不相同,在融资的运营机制、业务的开展等方面都值得借鉴。另外,要完善中小企业融资信用担保制度,让无形资产也能作为财产抵押,建立高效的贷款抵押管理体制,解决高新技术产业化过程中资金不足的问题。

总之,要让民企愿意创新、敢于创新、有人力创新、有财力创新,必须在国家政策层面上加强扶持和引导,通过利益补偿、风险分担、研发联盟、融资担保,推动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同时,通过高技术产业集群建设,积极营造民企区域创新的良好环境,对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进行分类指导,促进区域创新体系和国家创新体系的互动.全方位提升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第四篇: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知识产权习惯战略研究

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知识产权习惯战略研究

摘 要:知识和创新愈来愈成为企业持续高效的不竭动力,成为其走向国际市场和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因此,如何提高民营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使民营企业的创新从被动应付变为主动创新的一种习惯,并以知识 产权的战略加以包装和运营,这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我国经济未来可持续增长的一个有效突破口。

关键词: 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知识产权;习惯战略

一、引言

浙江是一个中小外向型民营企业特别发达的省份,在实施经营主体多元化的战略中,浙江民营企业从制造和经营皮鞋、服装、眼镜、打火机、低压电器等科技含量低的产业入手,在国际市场中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不断壮大的变化历程。目前,全省95%的企业为民营企业,这些企业创造了浙江省70%以上的GDP,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浙江经济的主要增长点和支撑点。[1]所以,分析浙江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知识产权战略对我国民营企业的转型和发展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近年来,在面对全球化的知识经济竞争中,浙江不少民营企业遭遇了知识产权纠纷、反倾销调查等新问题的打击,使主要依靠引进、消化、吸收而“白手起家”的民营企业认识到在过去20年以来凭借的最大优势即灵活的机制、块状经济的集聚和专业市场的营销正在逐步淡化甚至消弭,仅仅依靠低水平模仿、低成本取胜的竞争策略在知识经济时代缺乏长远的竞争力,长此以往,还会成为浙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因此,民营企业正面临着传统经营模式的一个新的转型,已经到了一个以创新求发展,以创新求地位,以创新决高下的新阶段。企业应当从战略高度认识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结合的重要性,适时制定应对措施并有效付诸实施,以克服民营经济固有的缺陷,进一步激发民营经济的活力。

二、自主创新内涵与知识产权战略

在世界新科技革命推动下,知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科技竞争成为国际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因此,我国要在经济全球化的激烈竞争中崛起,必须走自主创新之道。

然则何为自主创新?最早是由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德1912年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五种创新的理论,它的意义在于把创新与市场结合在一起。[2]1995年在欧盟的《创新绿皮书》中对创新的定义是: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内成功地生产、吸收和应用新事物,它提供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并使得满足个人和社会需求成为可能。

因此,创新不能简单阐释为创造新的东西,它更强调的是创新成果通过市场化来满足社会的需求。发展至今的创新大体有三种主要类型,就是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本文中民营企业的创新主要指与知识产权密切相关的技术创新。而在创新前冠以“自主”并非意味着自力更生地完成所有创新活动,它强调的是创新的出发点基于本国和本国国民的利益,相对应的创新主体是在中国资本控制下的本土企业群体,其进行的创新活动既可以是本土企业独立完成的,还可以是本土企业起主导作用的创新。但不管是何种创新,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市场化

过程中,本土企业都应当是自主创新活动的最终受益方。这就需要将自主创新与知识产权战略的包装和运营结合起来。

知识产权是将知识产权化了的无形资产,体现在自主创新中的作用就是将创新成果从科技优势转化为受法律保护的市场竞争优势,形成了企业的知识资本,成为企业体现竞争力的核心资源。企业自主创新中的知识产权战略即指为实现和保护创新成果的相关权益,建立有效运作的知识产权制度而进行的全局性谋划和采取的重要策略与手段。由于企业的创新成果主要通过各种形式的知识产权表现出来,如专利、商标、著作权、植物新品种权、地理标志等,企业的战略也应该围绕自主创新形成专利、商标、著作权等全方位的知识产权产出、运用、管理和保护战略,确保自主创新在知识产权的盾牌下为企业带来最大化的利益。

三、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知识产权战略运用中的主要问题

以浙江民营企业为代表,分析其在自主创新的知识产权战略中存在的“软肋”,建立起应对的有效战略,才能改变民营企业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现象,逐渐走向成熟和壮大。从总体上看,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1.自主创新的内生动力不足,且缺乏创新成果知识产权化意识。近年来浙江民营企业的成功创新,多源于市场选择下的创新,而不是基于市场和产业的有意识创新。因此,由创新压力驱动下进行的创新具有偶然性、被动性,缺乏持续的支持和制度保障,存在创新领域较为狭窄、创新成果的实施转化计划性不强等问题。而且,由于缺乏自身智力劳动成果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以致创新成果侵权与被侵权的风险较高。据浙江省2007年专利数据显示,申请量达6.89万件,授权量达4.21万件,但其中绝大多数的专利并不是来自企业。[3]另据浙江省知识产权局调查显示,在363家企业2238项自主开发的专利中,转让他人的仅为4项,转让收入4万元;许可他人的仅8项,许可收入30万元。[4]这反映了浙江企业创新成果知识产权化的不多,市场化的更少。所以,虽然民营企业家已经开始认识创新的重要性,但从创新后申请专利以及实施的调查情况看,其创新方式还是流于表面。主要表现为“口号式”创新,“跟风式”创新,“闭门造车式”创新等形式化创新,在创新的战略管理体制、创新意识的超前性和计划性以及知识产权的战略实施等方面大多数企业还是未有实质性的改革。

2.自主创新研发投入较少,尤其是前瞻性基础研究领域。创新难的主要瓶颈还是资金问题,这也是许多国家正在积极破解的世界性难题。据浙江省抽样调查,高达38.9%的企业反映资金缺乏是影响企业自主创新的主要困难。[5]虽然浙江省2007年新评上的61家拥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的企业,去年的研发投入是3.05亿元,占销售额的3.69%,远远高于全国企业的研发投入占销售额0.5%的强度,且超过了发达国家3%的比例。[6]但据浙江省工商联调查,有57.52%的企业没有投入科研经费,中小企业研究开发新技术的费用占销售收入比重不到0.2%。一般的劳动密集型民营企业的R&D投入水平平均不到0.5%。[7]另有一项统计数据显示,在浙江的19万家制造企业中,仅有6%拥有自己的专利。而这19万家制造企业当中,多数为民营企业。[1]由此可见,少数民营企业中的精英研发投入及自主创新能力堪与国外企业相比,而大多数民营企业的创新投入和能力与国外企业差距仍然很大,有些企业即使投入新产品的研发,也较注重于短期项目,对长期性的、有市场前瞻性的研究则很不够。

3.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专业的实战型人才欠缺。为了在同国外同行企业的竞争中享有成本优势,粗放型的企业往往寻求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但同时也扼制了

企业创新的活力,再加上很多民营企业内部制度不完善,不但留不住人才,还可能造成技术的流失。通过对1000家浙江上规模民营企业的问卷调查显示,大学以上的员工只占到23.97%。[8]技术人才尚且欠缺,对知识产权专业的人才引进更是不足。而在国外所有的大中型企业都有自己的技术开发机构,其技术开发投入和从事技术开发的人数占全社会的70%以上,如美国的IBM公司仅专利工程师就有500余人,德国西门子公司在外围为知识产权服务的工作人员达1500人。

[9]此外,民营企业在需要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服务人才时,经常会面临社会供应人才与企业需求脱节的现象。转

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知识产权习惯战略研究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09-10-09 10:03:00 ] 作者:倪颂文 编辑:studa20

4.自主创新方法传统,导致创新水平较低。创新方法意指创新的技巧与套路。据统计,从1901年诺贝尔奖设立以来,大约有60%~70%的奖项是因科学观念和思路、方法与手段的创新而取得的。[10]如在创新中对专利文献的利用,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统计,利用好专利文献可以节约40%的科研经费及60%的研究开发时间。[11]但相当多的民营企业不善于利用知识产权的信息,在技术开发前没有进行相关文献的检索,导致企业技术开发起点低、耗时长、费用高、效率低。另据浙江省工商联调查,被调查的企业中仅仅18.10%的企业有自主的知识产权产品;在企业生产的新产品中,只有不到半数的产品是自己研制的,17.41%的新产品是仿制的。[12]由于自主创新的能力和水平不高,民营企业主要处在产品生产加工环节,大部分关键性环节和核心技术掌握在国外的跨国集团手中。

5.自主创新的知识产权保护战略不强。民营企业的创新成果因缺少知识产权保护而导致经济损失的案例时有发生。虽然近年来浙江民营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有所加强,出现了中国通领科技集团的中美知识产权胜诉第一案等可喜现象,部分民营企业也已开始建立或筹备知识产权内部管理制度,但其负责知识产权业务的管理机构,不少还是由其他管理部门兼顾。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没有制度化或制度化程度不高,直接导致创新成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法律保护。如海关是对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采取边境保护措施的重要部门,但有近半数的企业不知道可以通过海关保护与进出口有关的知识产权,被调查企业中请求海关实施知识产权保护的不多,将其知识产权向海关总署申请备案的更是少数。[13]此外,民营企业在国外的知识产权申请落后,以致创新成果被侵权时得不到外国法律的保护,这也将对我国的出口贸易和对外投资产生严重的制约。所以,就大多数民营企业而言,在自主创新成果的保护上运用国内和国际知识产权战略的能力还需加强。

四、自主创新的知识产权习惯战略

虽然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地域的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创新的知识产权战略的具体需求和重点各有不同,但其创新与知识产权结合的良好习惯都是一致的,主要包括以下五个习惯的培养:

1.创意与知识产权意识结合的习惯。意识决定行动,源于激励。创新习惯的养成,首先在于头脑中创新意识的培育,可以根据企业的经济实力以口头、书面、网络、电视广播、创新竞赛活动等形式多样的途径,营造企业全体职工创新文化的氛围,使其成为向传统挑战,向主流挑战,向权威挑战,向权力挑战的创意摇篮,并将创新的意识知识产权化。即在创意之初,形成创新目标成果的知识产权信息检索、利用国内外市场的分析,知识产权报、知识产权信息网等提供的先进技术信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创新。在通过检索分析的基础上选择技术创新的方

向、领域和确立研究、开发项目,不仅能避免低水平的重复研究,还可能做到在避开他人权利的情况下有效保护自己的权利。所以,定期的创新宣传必须结合知识产权知识的普及教育,使所有的员工都在创新的氛围下把知识加以产权化的理念去发明创造,由此形成企业生生不息的内在创新动力。这种“动力”使得企业个人的推动式创新逐渐转变为团队习惯性创新的体制,以实现企业的不断扩展、调整或转型的需要。

然而,仅有意识还不足以转化为行动,所以企业激励机制的形成也至关重要,除了要有意识充分利用政府对于企业创新和专利申请以及示范企业等一系列的激励政策外,企业还必须建立自身的激励制度,包括金钱、物品等物质的激励和岗位的升迁、嘉奖等精神的激励。如对知识产权的发明创造者或持有人进行股权激励,明确其对有关知识产权享有部分或全部的所有权,就是集股权分配收益和股东地位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激励。另外,企业要注意的是激励的对象不仅仅限于发明创造人,还应包括知识产权所有人、创新成果的转化者以及提出创意者。

2.创新和知识产权人才分工协作的习惯。分工协作产生效率。在现代化的企业模式中,分工合作依然成为一种习惯。然而在创新的知识产权领域,由于知识产权对大多数企业尚属新生事物,没有形成规范的知识产权部门,甚至没有专业的知识产权人才,因而技术创新人才往往因欠缺创新成果实施保护的相关法律和政策知识,为创新成果的转化和有效保护带来了困难。因此,民营企业不仅需要创新人才,还要配备相关的知识产权人才,以形成两方人才在自主创新领域的阶段化分工和协作的习惯,并建立如海信集团般的“尊敬人才、使用人才、培养人才、发展人才、造就人才”的良好人才管理机制。但对于部分经济实力欠缺,尚处于起步阶段的民营企业来说,更应注意的是整合人才战略的运用,“世界是平的”[14],人才的分工和协作在信息社会中也不再局限于企业自身,而要学会充分利用全球人才,由社会中介机构或科学院所等完成创新和知识产权人才的分工协作。如浙江省已有5000家民营科技企业与全国500多家高等院校和科研院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以企业为主体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15]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即便暂由不隶属于企业的人才完成分工,在经济实力许可的情况下,还是应当在兼顾社会人才利用的基础上,及早建立自己的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群体,以便于随时加强两者的合作,对自主创新的知识产权战略进行全面的引导和追踪保护。

3.创新成果知识产权化的习惯。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化主要指创新成果的存在形式。创新成果的存在形式有多种选择,如发明创造成果可采取技术秘密的方式存在或申请专利享有一定期限的独占权或获得奖项、发表论文等。然而,对于创新成果而言,必然有其最佳选择,所以企业无须一律强调所有创新都要以专利的形式存在,或因专利的有限保护期限而都选用商业秘密的存在方式,或在有创新成果时急于评奖或参展以获奖等形式存在,此种种行为选择的前提是对创新成果的相关知识产权知识有了充分了解后,或在知识产权专业人士的建议下,才作出的对创新成果参与市场竞争最恰当存在方式的理性选择。避免为完成当地政府的专利指标等原因而盲目申请追求专利数量,或因评奖、论文、参展等行为冒使发明创造丧失新颖性而失去申请专利机会的风险。因此,对创新成果要加以知识产权意识的引导,形成首先考虑创新成果知识产权化的习惯,以便于后续的在知识产权战略包装下的转化、管理和保护的运作,形成创新成果的有效实施和利益的有效回归,再从回归的利益中提取持续的创新经费和奖励,从而形成创新投入——创新成果——成果转化——利益回收——创新再投入的良性循环。

4.创新成果市场化过程中形成配套知识产权的习惯。企业及时将创新成果通过合作、许可实施、转让等方式尽快地转化为实际的利益,会极大地丰富和激励技术创新过程,为技术创新过程中的知识资产的交易提供条件,从而进一步吸引风险投资者的创新投资,以促进企业资产结构的调整和加快资本的扩张步伐。所以,创新成果的转化效益日渐得到企业的重视。然而,企业往往容易忽视在创新技术形态的每一次转化中伴随产生的各种创新的知识资产的存在形式,是否已经是受到法律保护的知识产权状态。比如从产品研发到包装设计,从服务提供到市场销售,从许可使用到产品销售的过程中,经常会使用和创造出大量的知识产权。而不少企业只注重创新成果的专利申请而忽视成果在开发、推广、销售等过程中涉及的其他诸如商标、地理标志、著作权等配套知识产权保护的习惯,以致在被侵权后因知识产权配套措施不完善而失去了使用知识产权战略防御和攻击的法律武器。所以,企业必须建立促成创新成果转化的市场交易机制,并充分考虑知识产权在产品品牌、包装、设计图纸、说明书等方面的配套防御措施,使创新产品在知识产权的全面包装下入市。

5.创新成果知识产权规范保护的习惯。众所周知,知识产权保护是维护市场经济公平、有序竞争,推动和保护技术创新的、长期稳定起作用的强有力的基本法制制度和有效机制。因此,在前面已提及的知识产权在创新成果的存在形态、市场化的每个过程中的防御作用后,企业还是有必要建立起集信息收集、追踪、分析、评估、知识产权申报、管理、纠纷处理等于一体的创新成果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如正泰集团制订了在技术、人事、财务、投资、营销等重要部门和特殊岗位(文秘、档案、财会、打字等)上相应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有效地保护了正泰的创新成果。所以,企业在创新成果进入研发时,就须开始搜集保存有关知识产权研发过程、投入、实施情况等方面的原始记录和基础数据,以备作为主张权利或应诉时的证据材料;在成果进入市场后建立追踪、预警机制,分析比较对手情况以及必要时根据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与规则和我国的知识产权法律,选择采取行政或司法的保护,即求助于知识产权的相关部门或起诉法院进行维权,其中涉及创新成果进出口的,尤其要重视海关的知识产权备案和在打击知识产权侵权方面的作用。

总而言之,知识产权保护是一把双刃剑,在强调保护好本企业知识产权的同时,应掌握相关领域的知识产权状况,防止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与此同时,民营企业还要加强与政府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国内外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保持联系和合作,及时了解和掌握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的新动向和新发展,适时调整企业的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的策略。

五、结语

美国《财富》杂志在分析全球最具竞争力企业的成功经验时认为,“第一是创新,第二是创新,第三还是创新”。可见,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活动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自主创新战略成功的关键因素还在于企业家及其管理层。如果没有得到企业管理层的支持,创新的立项、研发投入、转化和保护都会困难重重,且创新和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选拔,战略的制定和有效运作也在于管理层。所以,当务之急是加强所有企业家及其管理层的创新精神培养和必要的相关知识培训,才能带动整个民营企业在自主创新的道路上快速成长起来。目前,在民营企业内生动力尚不充足的情况下,自主创新知识产权战略习惯的形成只能依靠制度的规范,其落实也主要依赖制度的检验。而由于大多数中小民营企业和企业家

自身意识和知识的局限性,该战略的推行之初还有赖于政府的引导和推动,甚至采取一些强制的检验标准。如对企业负责人及管理层是否具备企业家必要的基本知识进行考核和奖励,并建立完善的创新评价体系,包括制度的订立和实施,研发投入、创新成果、专利数量、转化效益、员工培训时间、知识产权专业人数等具体的评判标准。并在企业的工商注册登记和每年的年检年审时由具有知识产权知识的综合性人才对企业的创新知识产权习惯战略的建立和运行进行审核。借此强化所有企业自主创新过程中的知识产权意识和规范,达到自主创新成果的效益最大化,这也将逐渐使民营企业的被动型、适应型创新变为主动的有意识的创新,并以自主创新知识产权化的示范民营企业为楷模而向全国推行,从而实现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 杨威、张乐.浙江多数民企专利申请意识淡漠[EB/OL].中国经济网,2007-04-21.[2]约•阿•熊比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3]浙江省知识产权局.2007年专利统计数据[EB/OL].浙江省知识产权网,2008-04-21.[4]吴晓锋.知识产权保护不能“偏科”——来自浙江高院的调研报告[N],法制日报,2007-04-23.[5]杨文利.分析:企业成为创新主体要跨三道槛[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6-03-13.[6]陶魏斌.浙企研发投入超发达国家 研发力决定竞争力[N].每日商报,2007-11-12.[7]上海市工商联.上海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调研报告[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8]单东.浙江省民营企业考察报告[EB/OL].[9]张沙琦.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J].科技创业月刊,2006,(2).[10] 赵敏,吴珏.创新的方法[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8.[11]毕春丽.构建知识产权损害预警机制——中外知识产权案件之争的调查与思考[N].光明日报,2005-09-15.[12]浙江省工商联.关于推进浙江民营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调研报告

[J].浙江工商,2005,(12).[13]童兆洪.民营企业与知识产权司法保护[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14]托马斯•弗里斯德罗.世界是平的[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6.[15]何景伟,等.当前浙江民营企业发展的八大特点——浙江民营企业的抽样调查报告[J].浙江经济,2005,(10).

第五篇:在民营企业自主创新高峰论坛上致辞

在民营企业自主创新高峰论坛上致辞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大家好!今天,xx市民营企业自主创新高峰论坛在这里隆重举行。首先,我代表xx分公司,对全体民营企业一直以来的信赖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市委市政府推进信息化建设中,xx积极执行落实,成立专门机构,与政府和企业深入开展信息化合作,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为“建设信息强市、打造数字xx”做出了积极贡献。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根据“xx十二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深入贯彻中共xx第十二次代表大会提出今后五年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促进我市民营企业的自主创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扩大内需拓展外需,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必将有力推进xx经济社会的全面科学发展,也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重要战略机遇。当前,以物联网、云计算为代表的新兴信息技术蓬勃发展,xx依托自身优势,全面升级宽带信息网络,做智能管道的主导者、综合平台的提供者、内容和应用的参与者,用3-5年时间,普遍实现100M到家庭、1000M到企业的目标。xx凭借着强大的“天翼宽带+天翼3G”天地一体化的智能网络,依托以云计算为中心的信息支撑平台,聚焦“信息助政、信息兴业、信息惠民”三大应用方向,致力建设“幸福侨乡”。今天在这里举办民营企业自主创新高峰论坛,标志着xx与民

营企业的全面信息化合作步入更高层次和更广领域。

当前,我国99%以上的企业为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95%是民营企业,民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直接影响着我国信息化和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路径与进程。现阶段,众多的民营企业发展参差不齐,但信息化建设在其发展中的意义与作用已受到普遍的重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日益推进和不断完善,民营企业已成强劲的发展趋势,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显得越来越强大。民营企业已经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细胞,关注和研究民营企业的信息化改造,这是推动民营企业形成竞争优势,保持持续发展的一项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民营企业信息化的根本目的在于给企业带来效益,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也就是说,只有当企业面向市场、自主经营时,才有进行信息化的动力。信息化新时代给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xx将实施聚焦客户的差异化创新战略,不断研究企业的业务需求,研究新技术带来的新机遇,为企业提供质量更好、使用更加方便的全业务融合的一揽子解决方案,助力企业发展和产业转型。

未来几年,xx将通过不断增强综合信息服务能力,在政府指导下,与各行业企业客户一起,推动产业链共同发展,促进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最后,祝各位嘉宾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谢谢!

下载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现状与特点word格式文档
下载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现状与特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提升中国民营企业自身自主创新能力[精选合集]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我们既要鼓励国有大型企业加快研究开发机构建设和加大研究开发投入,努力形成一批集研究开发、设计、制造于一体,具有......

    民营企业人才流失现状

    民营企业人才流失现状 摘要:假期我在爷爷的橡塑制品厂实习,学习工厂管理经验。在那里看到了很多东西,作为一个小型民营企业,不得不说,它的发展空间十分有限,存在很多漏洞和不足。......

    民营企业与企业管理创新(5篇模版)

    规模化民企需“造型”绩效管理索尼衰败,微软失去十年,暴露出绩效管理的弊端。但对大部分中国规模化民企而言,其绩效管理所面临的是如何“造型”的问题。就绩效管理,近期有两个跨......

    民营企业薪资特点[最终版]

    民营企业薪资特点 来源:环讯编辑部 点击:490 与国有企业、外资企业相比,民营(私营)企业在薪资管理制度上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分配灵活,直接与效益挂钩。目前民营(私营)企业的薪资分配......

    吴江市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调查(共5篇)

    吴江市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调查吴江是江苏省的一个县级市,地处江苏最南端,与上海市和浙江省毗邻。是江苏民营经济比较活跃的一个县市。对此,笔者就吴江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培......

    浅析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与对策

    浅析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与对策2011-11-29 10:02:31来源: 总裁网 作者: 蔡国琼 跟贴1条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开心网 人人网笔者通过多年在民营企业的工作心得总结出......

    会计论文的现状与特点

    论文是指讨论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会计论文是指讨论或研究会计问题的文章。会计论文主要是表述会计科研成果、研究会计现象、探讨会计发展规律,指导会计工作实践的记录和总......

    企业文化的创新与民营企业的发展

    摘要]企业文化将成为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一个企业之所以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常胜不败,归根到底是因为在其经营实践中形成和应用了优秀的、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