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看语文教学中的发现与创新教育
我看语文教学中的发现与创新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发现与创新教育是时代的需要,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趋势,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发现与创新教育呢?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也就是说,学习知识要有兴趣,如果学生情绪不高,兴味索然,还谈何创新?相反,如果很好地启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达到了想求明白和想学习那种跃跃欲试的地步,学生的发现与创新能力才能进一步提高。为了刺激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应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创设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发现与创新打开大门。
二、解放思想,营造民主的课堂气氛。
教师要解放思想,转变教学观念,要热情鼓励学生敞开心扉,大胆质疑并勇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这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教学中教师不仅鼓励学生对课本质疑,还要鼓励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的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教师要与学生开展民主化的讨论,并引导学生与学生之间开展讨论。通过讨论,使教学信息进行多向交流。教学中,开展民主化的讨论,不仅能克服传统教学中教师主宰课堂的弊端,树立学生主人翁的意识,还能培养合作精神。通过合作交流,能相互取长补短,丰富信息,从而获得正确、全面的认识。
但是发现与创新教育不是空中楼阁,作为教师更应该以理性的头脑来对待,我们既不能抱残守缺墨守传统教学模式,也不能完全屏弃传统教学中的精华。我们不能单纯地为创新而去追求某种形式,脱离了对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训练的教学不是发现与创新教育,失去了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教学更不是发现与创新教育。
第二篇:我看语文教学中的
我看语文教学中的“少教多学”
时间:2013-03-19 22:40来源:《教育艺术》 作者:耿永君 点击: 235 次
在山东无棣县参加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少教多学”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研究开题培训,听了四位专家的报告,观摩了十多节中学语文课后,感受颇深,引起我对当下中小学语文教学现状的重新审视,对“少教多学”的一些思考。
思考之一:从理论方面看,“少教多学”的思想自古有之。无论是300 多年前的捷克伟大的教育家夸美纽斯,还是我国春秋时期的孔子,都对“少教多学”有精辟的论述。可以说,“少教多学”的理念是夸美纽斯最先提出来的,他说:“寻求一种教学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这和孔子的“举一反三”、“温故知新”思想是一致的。而我国现代教育家叶圣陶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则很好地诠释了“少教多学”的理念。随着新加坡教育改革的评价的深入,“少教多学”这个概念才又引起人们的关注。
“少教多学”应该是我们所追求的教育理想,是教育本真的回归,它与新课程改革的精神高度一致,与我县目前实施的有效教学完全吻合。我认为,少教多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这些有效教学策略,都是针对目前教学中存在的教学方法单一,以传授知识为主要内容,以教师的灌输为主要教学方式,以牺牲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为代价而提出来的。所以说,“少教多学”是一个很好的课题,她抓住了当前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所在,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针对性。
思考之二:从教师方面看,“少教多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对“多教少学”的现状,“少教”不是数量的减少,而是教得更好,教得更精,教得更加有效。通过“少教”来促进学生“多学”。这就要求教师有“专家型品质”,并通过反思来判断自己行为正确与否,以及如何进一步完善。只有做到“少教多学”,我们的教学才是有效甚至是高效的,因此,“少教多学”课题的研究对教师专业发展很有意义。我们要通过实践、探索与研究,总结出在哪些地方少教,少到什么程度;学生在哪些地方多学,多学到什么程度。这些都要经过潜心探索、不断摸索与实践,才能实现。所以,“少教多学”是教学的高境界,是每一个教师追求的理想目标。
思考之三:从学生方面看,“少教多学”的内涵和核心意义是以学习者为根本,为中心,为主体。学校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只有会学习的人才能学会并掌握做人的能力、做事的能力、共处的能力在内的各种能力。要让学生学会学习,首先得让学生自学,并且多学。少教的目的是为了多学,多学的前提是少教。当然,多学也不是数量的增加,而是学得更主动,学得更科学,学得更有用。让学生真正行动起来,全身心地参与到教育教学中去,逐步达到学习的最高境界——自主学习。
思考之四:从有效教学方面看,“少教多学”与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目的是一致的,就是达到有效教学或高效教学,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既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的能力,又使教师的教学理念和专业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实现教学相长,提质增效,让师生双方都获得发展,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平台,真正达到教学的一种理想境界。从我县目前课堂有效教学改革来看,很多学校的教学改革在不同程度上都与“少教多学”相吻合。我们现在搞“少教多学”课题研究,就是要使广大教师和学校从原来自发的状态转为一种自觉的状态,使“少教多学”真正成为有效教学或高效教学的一种必要的策略。
思考之五:从具体实施方面看,“少教多学”是一种教学思想、教学理念的变化,不是教学模式。它标志着我们传统教学思想的转移,就是从原先的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这样,语文教学的重心就发生了实质性的转变。当然,任何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思想在付诸实施时,都必须与当地实际校情、学情相结合,做到本土化、本校化、个性化。没有这个“化”,再好的“经”也会念歪。广大教师应该一切从实际出发,灵活地、恰当地处理好“少教”与“多学”的关系,开展有效教学,构建高效课堂,促进课程改革沿着科学、健康的道路深入发展。
(作者单位 陕西省绥德县教研室)
第三篇:教学中我发现
在写字方面,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一要写得正确,二要写的清楚,还要讲究格式、讲究美观。”再者,从小学阶段开始,培养孩子的写字兴趣,为他们将来掌握祖国的书法艺术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这对少儿的智力开发、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都具有极大的意义。可见,规范小学生写字是十分必要的。记得去年刚到天场镇中心小学工作的 时候,我发现这个学校很不一般:人人参与,人人练字,掀起了学生老师齐练字,共提高的练字高潮。我被师生每天积极地坚持练字的良好氛围深深感动了。我知道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汉字是学生的一项重要基本功,是他们日常生活中以及今后工作中与人进行书面交流的基本保证,也是学习语文和其他课程,形成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有一手好字,这是职业需要也是个人修养的体现。老师一手漂亮的字以及端正认真的写字态度势必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因此我积极行动起来,买了字帖,每天花两个半小时分别练钢笔字和毛笔字,画开始。首先认真临帖,然后一笔一划学写。一开始的练字是很枯燥的,我脾气有点暴躁根本静不下心来,坐不住,写几个字就发急,看看自己的字写得很难看,想想自己必须要 写好 字。于是下定决心,坚持就是胜利,每天和学生一起练习,既能把字逐渐写好同时又能陶冶情操,修身养性,何乐而不为呢?
经过一个学期的坚持和练习,我的字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笔字现场比赛,我幸运地获得了二等奖。高兴之余,回顾起和学生一起练字的一学期,了一些体会:(1)、练字严要求。《新课标规范写字教程》中有很多朗朗上口的儿歌,不仅合辙押韵,而且还巧妙地把写字要领、写字习惯贯穿始终。比如:头正身直略前倾,臂开足稳肩肘松。
指端执笔拇指高,一尺一拳气脉通。
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此时,的高低。因此我要求自己要做到:眼快、嘴勤、腿勤、手到的姿势,嘴里还要经常提醒,教师还要到行间巡视,让学生摆好写字姿势和执笔姿势后再开始写字,认真进行检查,对于不合要求的不要轻易放过,要耐心纠正,手把手指导。又如培养认真负责的书写习惯
“提笔就是练字时”是我都提倡的,要求学生提起笔来就精力集中,姿势正确,专注地写好每一笔、每一画,不能懈怠。不仅课堂作业要把汉字要写规范,家庭作业也要认真写,而且其他科目的作业也不能寥寥草草。(2)、训练有尺度 练字贵在精,而不在多。小学生手指的小肌肉群不够发达,学习兴趣也难以持久。过多的书写不仅对孩子的身体发育有害,还会影响孩子写字的兴趣。的一个原则就是:坚持一个“少”,保证一个“好”字。不要三天不写字,一写写三篇。
4、多元评价,提高质量
我对学生的书写有了一套较为科学的评价体系。从评价学生书写的习惯入手,书写习惯的养成培训,通过制定评价细则、编唱歌谣等形式,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和写字水平的提高。
而为人师表的我们教师首先要从基本笔 为人师表前不久我们全镇举行教师粉总结----即学生写字时注意观察他们因此我实验“好”。强化学生良好采取形式多样的评价方式,促《写字姿势与执笔方法歌诀》老师的责任心决定着孩子写字水平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
在专题研究实验的过程中,我逐渐摸索出一些灵活而实用的批改方式。如:变集体批为面批与集体批相结合 多增加与个别学生单独交流的机会,尤其是那些特别需要老师指导和点拨的孩子,发现两头,肯定好的,帮助有待于提高的。这样,好的会更加奋进,差一些的也会看到自己的进步,尝到成功的喜悦,同时在老师的指导过程中,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5、评价卷面 在期末的综合检测中,我也进行了尝试,想达到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写字水平的提高。
6、评价态度 学生写字的好坏,一定程度上是由他的写字态度来决定的,因此,我们在专题研究的过程中,注意对学生写字态度的评价。笔画规范、认真,不随便涂抹等等,都是实验中关注的焦点。
。教师在课堂上要反复指导,学生在练习中要认真书写,循序渐进,逐步形成写字能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一、规范写字姿势。
写字首先要有正确的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第一,要重视写字和握笔姿势。写字姿势是否正确非常重要,它不仅会影响我们写字的进步,而且会影响我们一生的学习,同时也会影响我们骨骼和眼睛健康。掌握了正确的的写字姿势,有利于我们今后长期握笔写字学习,不易疲劳,从而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在学生刚学写字时,教师一定要做好示范、讲清要求(以硬笔为例):头要正、肩要平、身要直、本放正。手离笔尖一寸高,眼离书本一尺远,胸离桌边一拳远。然后逐个指导、纠正。在开始写字时,不求多,不求快,用大量时间纠正错误姿势。每次写字前,都要求学生先说正确的写字姿势的歌诀:头正身直略前倾,臂开足稳肩肘松。指端执笔拇指高,一尺一拳气脉通。并边说边按歌诀去做,逐步养成不摆好正确姿势不动笔的习惯。握笔方法:大拇指和食指自然弯曲,形成椭圆状,手指的指头从钢笔两边离笔尖约1寸处夹住笔杆,中指的第一关节从后面抵住笔杆,笔杆斜靠在虎口处,无名指和小指一齐弯曲,依次靠在中指的后面。因此,在课上我们让学生动笔之前,先摆好姿势,时刻提醒学生注意写字和执笔的姿势。同时,在学生写字时,我们经常督促,及时检查,大力表扬写字姿势正确的学生。除此之外,个别学生写字姿势不正确时,我们可以走到他们身边,帮他们摆正姿势。
二、激发写字兴趣。
实践证明,学生如果能带着浓厚的兴趣学习,便会由被动变得主动,注意力变得持久,观察力变得敏锐,想象力也变得丰富。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当多鼓励学生,让他们感到写字是件很快乐的事情,这样学生才会以认真的态度去写好字。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利用表扬、鼓励机制可以激发学生写字的兴趣。
三、学会写字方法。
要教学生写好字,就要帮助学生练好写字的基本功:
首先我们必须教会学生基本笔画。在教会学生认识基本笔画的同时,要对他们进行严格的笔画指导,包括顿笔的方法、横的倾斜角度、竖要写直,注意垂露竖与悬针竖的区别、撇要先重后轻空笔收回、捺要先轻后重,捺脚最重,还要注意撇和捺的角度等等,直到现在,每学期开学第一天,我们班都会先练习基本笔画。
其次,要写好汉字的偏旁,这些偏旁的书写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我们低年级要求学生借助田字格来写字。我把田字格叫写字老师,每次观察的时候,我这样说:看看谁和写字老师最熟,写字老师最喜欢谁,以此提高学生的观察兴趣。
再次,掌握教学步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根据写字课本身的特点,一是直观示范。二是突破重点、难点。开始时逐笔进行指导,重点笔画反
复指导,督促学生反复练习。在指导时,先观察田字格中字的占格,确定好第一笔的位置,笔画之间的稀疏与穿插,然后在黑板的田字格上作示范、演示,边演示边讲解每一笔的要领,使每个学生都能清楚每一笔画形成的运笔过程,然后再描红、练写、比较。在练字实践过程中,让学生熟悉每个生字的间架结构,掌握了基本笔画书写规律和运笔的技巧,让学生懂得如何把字写好,要注意的是教学中切忌产生急躁情绪,要有耐心。可以说,这是个痛苦的过程,但痛苦之后,就会是幸福。
第四篇:语文教学中个创新教育
语文教学中个创新教育
面对新的世纪,改革旧的教育制度,以“素质教育”取代“应试教育”,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而“人才的培养在于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语文教学,应以培养小学生创意意识、创新能力为目的。挖掘教材中创造性思维因素,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提供材料,提倡模仿,鼓励善问,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勇于改革探索,使课堂教学形式灵活多变。创新教育将给语文课堂教学注入生机,使语文课堂迎来一个崭新的时代。
第五篇:语文教学中怎样进行创新教育
浅议语文教学中怎样进行创新教育
马晓红
摘 要:智慧启迪智慧,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教师的创新意识。所以教师运用的教学技巧,教学手段具有独创性、新颖性,自然而然就会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创新意识;语文教学;鼓励;开放式教学;
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一个民族是否具有竞争力、是否能够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所以,肩负民族复兴大业的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更是责无旁贷。文学的多义性、丰富性是文学的生命,这是人的丰富多样性决定的,这正是创造的动力和创造的空间。我们的语文课堂要变成欣赏的过程,变成体验生命价值的活动,变成展现自由精神的舞台。教师通过恰到好处的点拨,使学生获得愉悦,获得精神的自由,自然就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拓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培养和造就出具有创造性个性品质的优秀人才。
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有效的创新教育呢?笔者谈谈自己的思考与实践。
一、树立创造的信心和勇气
要使学习获得成功,首要的是树立信心和勇气,创造能力的培养也是如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还要注意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让学生们都参与进来,谁也不能做旁观者。学生由被动听讲转化为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根据自己的体验、迅速的判断,及时地在小组内交流、反馈,这样能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兴趣,调动他们主动参与的热情,学生很容易就兴味盎然,对一些学生提出的一些怪想法,不去训斥、轻易否定,那些看起来似乎很奇怪的,出乎老师意料之外的想法或问题,是学生一瞬间产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所以,一定要给予他们支持和鼓励。并适当加以表扬。这样,当学生小有成绩时,辅以表扬,使创造性、积极性、主动性得以保护发挥,学生就有了勇气和信心战胜困难,勇于创新,这就是创造发明的良好开端。
二、巧妙创设创新的气氛和环境
活泼、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是学生创新的重要前提,它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说过:“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所以,作为课堂的组织者——教师,应该把自己当做普通一员,与学生平等相处,营造出一种宽松、和谐、平等、自由的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灵感,易于知识的创新,给学生以心理安全的学习氛围。
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主体教育”,主体地位的充分体现,是培养学生创新的根本。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尊重他们的人格,信任和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我真正把学生当做一个自主的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具有巨大潜能的人来对待。因此,学生们有发问的权利,有说“不”的权利,有不同于他人的权利,有保留不同观点的权利。并且,我还时刻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最大限度地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创新活动。
三、适时创设创新的学习情境
求知欲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驱力,也是激发学生创新的基础。因此,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利用学生的与生俱来的问题意识、另辟蹊径的本能,紧密结合语文教材本身丰富的感染力,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内心强烈的兴趣和刨根问底的欲望。从而将“教”的愿望转化为“学”的内在需要。在教学《最后一片叶子》时,小说情节并不复杂但是由于作者巧妙的运用了铺垫法,使得结尾初看令人意外,因变幻莫测,始料未及而使读者心灵受到震撼。这种写法是作者的匠心独运,是化腐朽为神奇的妙笔,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回味和想象的空间,我在设计这段教学时,有意挖掘这段结尾,引导学生体会主人公的心理过程,由此引发想象:贝尔曼对待乔安西、对待休易的态度及变化,以及他如何冒雨在墙上画了一片叶子的过程等。这样,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积累和经验,补上这段“空白”,不仅加深了对文章主题的理解,还能趁热打铁让学生仿写本文的结尾,小组互评„„让学生有所收获。又如《背影》一课,我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质疑,学生根据课题找出题眼,大胆发问:“作者为什么用背影作为题目?背影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背影又表达了什么?”如此一来,教学指向清晰明快。
四、实时而为,妙点拨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教学机制,根据教学情况,教师适度的引导和巧妙的点拨,既能保证语文课堂顺利的进行,又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灵活和创新性,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而不着痕迹地启发学生并由此展开文章的阅读活动,则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展创新思维。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教师的引导要注意适时和适度,而点拨则讲究巧妙性和启发性。
如《山行》一诗中,学生在赏析“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时,都认为“霜叶”用得好,但好在哪里,一时说不上来。我见此情景,巧妙一点:把霜叶改成枫叶来比较体会?学生通过对比联想:霜叶,除了颜色上的艳丽,还有怎样的美?有的就学生补充到: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的考验,经霜不凋,遇寒更显出旺盛的生命力„„我通过点拨,让他们自己找出答案。学生通过思考,疑问便迎刃而解。随后老师一语作结,使学生的认识更深一层,这样的点拨,真可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巧妙的点拨不但拓展了学生的思路,而且对创新思维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五、积极鼓励、主动探究。
学习是一项以个体参与为主要形式的认识活动,没有学习主体的参与,教学工作很难有所成就。语文课堂要广泛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为学生的学习内容是开放的、多元的,而学生
之间存在不同的个体差异,他们通过独立的学习活动,面对同样的问题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思维方式,产生各种各样的结果,正如“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会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讨论、交流机会,在互动、互助、沟通的过程中,有效地激发学生创造的火花。
在活动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锻炼他们敢想、敢做、敢说的创新精神,我在课堂中开展实践活动几乎到了“见缝插针”的地步:从写一两句话的感想到续说、续写课文;从根据课文绘画到表演课本剧;从提建议到写调查报告;从办壁报到做导游等这些活动,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质和综合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锻炼技能,从而挖掘潜质,掌握创新的本领。
美国的一位小学教师对他的中国学生说:“一个人要知道有两件东西比死记硬背更重要,一个是要知道通过何种方法去获取建立起记忆能力的知识,再一个是综合使用这些知识创新的能力。”所以,为适应当前形势的发展,走出当今教育的困境,应从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学生的创新能力。我将牢记自己肩负的责任,继续在激活课堂教学,勇于开拓创新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从整体的教育目标出发,认真审视和设计每一次课堂教学行为,挖掘所有学生的潜能,让所有的“金子”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 周勇.《思想、理论、教育》.[2]袁振国.《教育新理念》.[3]窦桂梅.《回到教育本身》.[4]李帆.《未来教育的挑战和抉择》.[5]林红.《揭示教学背后的内在规律》.[6]陆继椿.《脚步坚实好攀登》.[7]程红兵.《误读美国教育:中国英才教育批判》.作者:马晓红
单位:山东省滕州市西岗中学
邮编:277519
电话:0632---210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