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方法与策略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
创新教育的方法和策略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小学语文教学一度处于耗时、低效的状态。新课程的实施,带来了新的教育理念,让教育者明白: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都是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只有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国家和民族才有希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正是为了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进行个性化学习,促进每个学生发展的需要。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方法
(一)给学生装上想像的翅膀
想像是人脑在联想基础上加工原有意象而创造出新意象的过程,它是创造性的前提。比如:把互联网想像成“信息高速公路”,这一想像就很有创造性,很形象地描绘了事物的特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善于创造条件,激发学生展开想象。
1、借助形象的画面,丰富学生的想像
想像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像两种。再造想象是根据作者提供的语言信息,唤起头脑中的有关表象,并根据作者的提示进行的组合来再现新的形象。由此可见,学生头脑中的表象是想像力的基础。比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给学生放一段介绍“桂林山水”的视频,学生通过欣赏形象生动的画面,才能真切地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特点,也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语言。
2、抓住课文中的“空白”,引导学生的想像
创造想像是带有一定的目的性,又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地创造出的新形象。比如《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及神话世界,都是作者运用创造想像的结果。所以创造想像是创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穷人》一课写到了桑娜和渔夫的沉默,这其实是作者有意给读者留下的空白,欲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功效。我抓住这一“空白”,启发学生想像,桑娜和渔夫此时可能在想些什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畅所欲言,这样学生不仅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而且创造性想像能力与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3、借助联想,强化想像
联想,就是指由此及彼的思考,因为世间事物都有这样或那样的联系,通过联想,人们会更清楚地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在教《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我先让学生熟读课文,了解小女孩的悲惨处境,然后启发学生联想自己是怎样度过大年夜的,这样通过对比,更加深了学生对小女孩的同情,更容易使学生想像到当时在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社会的黑暗。
(二)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概括是指把个别事物的本质属性推及为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语文学科有它内在的规律,高效的语文教学是教学生发现并掌握
这种规律,逐步养成终生学习的能力。我在课堂教学中,要抓住关键点,采用找中心句、创造性复述课文、总结学法等多种方法,对学生进行概括能力的训练。
(三)诱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有两个含义:
1、求异,2、求得多解。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在教《草船借箭》一课时,我启发学生思考:假如鲁肃把诸葛亮的秘密告诉了周瑜,会出现什么结果呢?然后引导学生总结“借箭”之所以取得成功,其中有一条重要的原因是诸葛亮善于用人。在教《荷叶圆圆》一课时,我启发学生想像并练习说话:荷叶是__的__,学生很感兴趣,说出了不同的想法,发散思维得到了锻炼。
(四)引导学生收敛思维
发散思维强调思维的灵活性,收敛思维强调思维的正确性,两种思维应同时进行,交替使用。比如,在教《草船借箭》一课时,有的学生提出题目应该是“草船骗箭”才合适,我随即组织学生讨论,到底应该是“骗”还是“借”,通过收敛思维的运用,更加深了学生对诸葛亮过人智慧的了解。而如果不及时进行收敛思维的运用,让学生漫无边际的发散下去,往往也会背道而驰,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的策略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首先要给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
创造力产生和发展的环境。包括通畅的信息环境、民主的人际环境和竞争的环境。学生看似不合逻辑的想法往往是创造思维发展的开始,所以教师还要支持、鼓励并赞美学生不平凡的想法和回答。教师要接纳学生的过错和失败,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创造毅力。
第二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
小学数学作为一下门基础学科,包含着丰富的创新内涵。新出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试验稿)在课程总体目标中明确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股能力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在解决问题方面“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初步创新能力是当前小学数学首要解决的问题。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学工作者,如何根据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实施创新教学呢?
一、转变传统教育观念,确立创造型的教育观。
教育观涉及到教育者对教育的职能和如何进行教育等问题的观点和看法,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育者的教育行为。小学数学学科实施创新教学,首先必须转变传统教育观念中阻碍学生创造能力发展的观点,确立创造型的教育观。
1、淡化“应试”意识,关注人的全面发展
陶行知先生说过:“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小学数学教学要“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可是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在教学中总是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把传授知识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最主要的甚至是惟一·的教学目标,不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良好个性品质的养成,教学过程中根本就不给学生提供创造的机会。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许多人除了能在考试时取得高分外,一旦遇到稍有变化的实际问题,往往就显得束手无策。一位美国的教学教授曾指出,“中国学生与美国学生的一个重要差别在于中国学生比较适应于特定问题的特定解法的‘算法’的学习,而美国学生则善于解决那种开放性的、含糊的、具有观实主义的,并需要更多创造性、并非单纯练习题式的问题”。这些话是很·令人深思的。所以实施创新教学,首先必须淡化“应试”意识,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特别是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初步的创新能力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目标,放到突出的地位。
2、增强“主体”意识,把学生真正当成学习的主人
在教与学的关系上,虽然早就提出“主导主体说”,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仍是“教师中心论”。在许多数学课上,由于老师过分强调“主导”作用的发挥,而把学生实际放到了一种教育“客体”的地位。有的甚至把学生看作了“录音机”·、“录像机”,当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采用“满堂灌”、“填鸭式”、“题海战术”等教学方法以追求考试中的高分,把本来应该充满生命活力的课
堂教学异化为一种忽视人性发展的‘‘训兽式”的活动。这样的课堂教学,严重压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影响了学生作为人所必须具备的自主性、主动性的发展,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根本就不可能得到培养。所以,实施创新教学,必须真正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一方面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主动探索和积极思维来获取数学知识,不断提高创造力。另一方面在人格上要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一句话,就是要“严肃严格地进行基本功训练,诚心诚意地把学生当学习的主人。”
3、强化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科学品质与数学素养
当前的数学学习内容很多是现实性强、有意义和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学习内容非常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试验、猜测、验证、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而恰当有效的利用这些数学活动并加以正确的引导,可以培养学生的演绎、归纳及其质疑问难等科学品质。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和经验。通过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基本数学素养,使学生具备敏锐的数学思维品质),还要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
二、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实施创新教学
心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表明,个体的创造力能否充分发挥,受到以下六个因素的影响:智力,它是创造力充分发挥的必要条件,将影响个体对问题情景的感知、表征、定义和再定义以及选择问题解决的策略等过程,即影响信息的输入、转译、加工和输出的过程;知识,即有关的经验,知识结构,给创造性思维提供加工的信息;认知风格,即认知活动过程的风格或倾向性。认知风格有三种类型:立法式的认知风格(即乐于建立自己的规则和善于解决非预制的问题)、执行式的认知风格(偏向于用现成的规则解决具有现成结构的问题)和司法式的认知风格(用判断、分析和批判倾向看待事物,乐于对规则和程序作出评价,对现有的结构作出判断,从而来检查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创造型个体常常具有立法式的认知风格;人格特征,个体的人格特征刘创造力发挥着重要影响,其中对模糊的容忍力、冒险性、毅力和坚持性以及成长的愿望和自尊至关重要;动机,这是驱使个体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动力;环境,环境可以激发一个人的创造力,也可以抑制创造力的发挥。上述六种因素对创造力的作用,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以综合效果发挥作用的。心理学的这一研究成果,为我们改革
传统的教学方法,实施创新教学,可以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1、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进行数学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
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将数学知识作为一个现成的产品来教给学生,通过例题的示范来让学生模仿。长期的“模仿”必然导致创新意识的泯灭。实施创新教学,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进行数学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
荷兰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学习数学的惟一正确的方法是让学生进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数学知识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所提倡的发现法,其用意也在于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当然,这种发现也只能是一种“再发现”。这里的“再创造”、“再发观”在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根据布鲁纳的研究,发现学习具有以下四大优点:有利于开发学习者的智慧潜能;有利于调动学习者的内部学习动机;有利于学习者学会探索的方法;有利于知识的保持。把发现学习的四大优点和上面所述影响创造力的六个因素相对照,我们不难发现,进行数学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对智力、知识、动机、立法式认知风格的形成都是有益的,它无疑是培养学生初步创造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那么,如何进行数学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呢?根据布鲁纳的发观学习理论和小学数学学科的具体特点,是否可以把这个学习过程具体化如下:
(1)创设问题情境。
即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使学生从中发现并提出问题,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求知心理之间造成一种“不平衡”、“不协调”,使其处于想知而未知,欲罢而不能的心理状态。小学数学课上,创设问题情境一般常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①以旧引新,让学生用“旧方法”去解决“新问题”,引起矛盾,产生悬念; ②联系生活实际,提供一些熟悉和有趣的现象,从中发现依靠原有知识还不可能正确解决的现实问题,引起好奇心、求知欲;
③通过直观演示、故事、游戏等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问题,引起思考。
(2)进行探索性的学习活动。虚拟情景,提出即让学生置身于研究性问题情境之中,通过自己的操作、思考、交流、讨论,逐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获得新经验。
(3)推测、归纳,由具体办法得出一般结论。
(4)验证、反思,并通过抽象概括,把获得的新经验提炼为数学知识。
(5)让学生通过多层次的练习或解决实际问题,在应用中使所学的新知得到
巩固和深化。
需要说明的是,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并不能一蹴而就,它是“再发现”式的创造思维的积累和发展。只有“再发观”式的创造思维得到充分发展之后,才有可能产生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达到真正的创造发明的高度。因此,创造力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刁二能急于求成。另外,这种“再发观”、“再创造”式的学习也有一定的局限世,比较费时、费力,对教师的要求也比较高。实践证明,只有把它和其他的一些教学方法结·合作用,才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2、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注重数学知识的整体结构知识是影响创造力的„—个重要因素。关于知识与创造力的关系,一直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在知识增加的过程中,某些可贵的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如思维的灵活性)可能会减弱,使人变得循规蹈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约束创造力的发挥。于是便有了这样一种说法:“创造就是要忘掉你所学的一切。”另一种观点认为,知识越多,方法越多,形成“新观念”的可能性越大。于是便有了另一种说法:“知识越多越有利于创造,”这两种说法其实郡是有一·定道理的,它们刚好是从两个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知识与创造力的关系,这正好说明知识是影响创造力的一个重要因素。知识对创造力的影响,既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问题是看主体所县有的是什么样的知识。一般来说,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由此联系起粟组成的“基本结构”,具有较大的包容性和可迁移性,学生一旦掌握了这些知识,刑于解决不熟悉的新领域里的新问题,就具有一般迁移的能力。即这样的知识有利于创新。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十分重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基础知识的教学,并应注意加强比较,帮助学生沟通知识间的纵横联系,使所学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结构化。
3、运用多种训练形式,活化创新思维
创造力与智力密切相关,创造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它是人类最高层次的思维活动。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创造性思维并不是一种单一性的思维,它的产生是多因素、多变量、多层次的交互作用促成的:根据创造性思维的这一特点,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学生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必须充分重视形象思维、发散思维、直觉思维等多和形式的思维训练,发展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根据林崇德教授的研究发现,数学概念学习中变换叙述方式、多向比较,利用表象联想;计算学习中的一题多解、简化环节、简便运算、估算;几何初步知识学习中的注重视察、动手操作、运用联想。应用题学习中的全面感知和直党思维、发观条件和找出关键、补充条件和问题的练习、扩题和缩题的练习,一题多变练习、一题多解练习、自编应用题等等,不仅对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极为有利,而且对创造力的发展有着十分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加强这些方面的训练,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4、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环境和氛围。
创造活动作为人类最特殊的活动,不仅需要智力因素的作用,还需要非智力因素一一动机和个性的推动和协调。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环境和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从而促进智力因素的积累和发挥,促进创新意识和初步创新能力的形成。为了能有效的实施创新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应十分重视并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使学生相信;教师并不是具有最高创造力的人,学生有可能超过老y币;
(2)尊重、理解、宽容学生,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3)教师要以“助手”、“顾问”、“合作者”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适时地参加与学生的讨论,以平等的态度和学生交换意见;
(4)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对学生提出的新奇问题予以特别重视;
(5)多一点鼓励,少一点批评,让学生多一点成功愉快的体验。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学科实施创新教学不仅是十分重要,而且是完全可能的。目前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以上所谈仅为一些不成熟的想法。愿与各位同行一起探讨。
第三篇:如何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
摘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创新要求教师首先树立创新的思想和观念,通过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营造创新教育环境;采用角色扮演体验法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利用记忆规律进行难点字教学;加强学生横向联系,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注意发散思维训练,鼓励发表不同意见的方式,实现课堂教学创新,达到创新教育的预期目的。关键词:创新 教育 扮演 规律 联系 思维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对教育来说,培养创新能力应成为所有教育活动的一种基本指向。在创新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确立这样的观念:用创造来教会创造,用创造力来激发创造力。用发展变化来使学生适应并实现发展变化。用人类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来使学生懂得人类已有的一切都只是短暂的、相对的、有待于进一步发展的东西,懂得创新和超越已有的东西不仅是可能的,而且也是必要的,只有用这样的观念来设计整个语文课堂教学,才能达到创新教育的预期目的。
一、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创新教育的氛围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改善师生关系,使师生之间的关系真正体现出民主与平等,做到人格平等,互相尊重,让学
的独特想法进行批评挑剔,使其消除顾虑,获得创新的安全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的角色要从课堂的主宰者转变成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平等的首席,在教学中要做到温馨走进课堂,时常面带微笑;调控课堂气氛,轻松愉快学习;获取成功感受,满足心理需求;形象直观展示,唤起学习兴趣;巧问适时点拨,激发创新火花。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为学生形成创新意识和思维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也为小学语文教学实施创新教育提供广阔实践空间。
二、采用角色扮演体验法,创造性的掌握知识
文学所描绘的色彩、线条、形体、声音,都不能直接诉诸人的感官,人不可能直接看见形象,听见声音。李白的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尽流”,常被人们誉为“如画”,但是对于不识字的儿童、不懂汉语的外国人来说,他们只能看到印在纸张上的抽象符号,无法通过语言的中介去感受这两句诗,也毫无“如画”般的形象感可言。然而戏剧、影视艺术却可以通过画面动作、音乐同时诉诸人们的视觉、听觉。这些艺术种类创造的形象,都能以其具体、直接的感性特征,作用于人的感官,所以说它们塑造的艺术形象都具有直接性。在古诗教学中,我经常采用这种把间接形象转换成直接艺术形象的方法,即角色扮演法来理解内容,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我在执教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所见》时是这
顽皮淘气的牧童形象已跃然眼前。教师又何须苦口婆心地逐字逐句讲解诗意呢?
三、运用记忆规律来帮助难点字的教学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斯浩亲自当主试又做被试,对无意义和有意义的材料作对比实验研究,结果表明12个有意义音节需要26次才会背,36个无意义音节需要55次才背会,而480个音节的节律诗,只需8次就会背了。所以在教学时要让学生用意义记忆法来记住难点字形,如在教“镰”字时,我先出示了一把镰刀,同学们看了以后,便知道了是金属做成的,也就记住了镰字中有个“金字旁”;再让他们观察镰刀的形状,有反应快的同学就指出了像“广”字形;接着说镰刀的用途,同学们说是割麦子、水稻的,剩下的“兼”字便可这样记:“稻子熟了,黄澄澄的(),像铺了一地金子(),一只手()抓住水稻()用镰刀来割。”把无意义的笔画,赋予它有意义的联想,学生就很容易记住 这些难记字形了。
四、加强学科沟通,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小学生形象思维发展优先于抽象逻辑思维,所以他们对以音响、旋律直接诉诸听觉的音乐,对以形体、色彩、线条直接诉诸视觉的美术非常感兴趣。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只要有条件,我总是喜欢在语文课揉进音乐和美术,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在教《小蝌蚪找妈妈》时,我先复习了九
要特别注重让学生独立思考,并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狼和小羊》的结尾。本来是狼扑过去吃了小羊,但善良天真的孩子并不愿接受这个事实。于是,我就让他们另外续编结尾。有的说:“狼扑过来时,小羊一闪,狼就掉进河里淹死了。”有的说:“小羊捡起一块大石头,朝狼扔过去,狼就被砸死了。”还有的说:“小羊说:‘我的歌声非常好听,要不你先等我唱完一支歌再吃我好吗?’狼说好吧,牧人听见小羊的歌声,发现了大灰狼,就把大灰狼打死了。”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啊!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要结合语言文字训练,实事求是,量力而行。根据儿童爱想象,爱幻想的特点,引导学生将抽象的语言文字化为具体可感的“活”的形象。儿童从形象人手,触发感情,在感情的陶冶中展开想象,启动思维,促进联想,开拓创造的空问,发掘创新的潜能。儿童在课堂上充满丰富多采的精神生活,尽情地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展现自己的个性特征,从而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如前苏联审美教育专家德米特里耶娃所说:“这不是单纯的理解。也不是简单的评价,而是活跃的直接感情。这种感情转化为向往转化为创造。”
第四篇:怎样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
怎样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
语文要加强创新素质教育,首先要立足于课堂教学。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当今,从信息社会的角度看课堂教学,就是培养学生掌握、分析、运用、传递信息的综合能力。为了使学生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针对传统语文教学“少满差费”的弊端,我认为语文教学中应进行了下述的课堂教学改革探索,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激发创造兴趣,鼓励创新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没有学习的愿望,那么我们的全部计划、探索都会落空。没有求知欲,就没有学校。因此,他向全体教师建议,珍惜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的火花。要使学习具有思想、感情、创造、美和游戏的鲜艳色彩,成为孩子们深感兴趣又富有吸引力的事情。增强孩子的信心,使他们获得成功的鼓舞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坚持启发性原则,提问设疑,强烈刺激学生的学习情绪,活跃思维,使之振奋起来,产生积极探求新知的欲望。
在课文教学中,老师要彻底改变了过去那种一灌到底的方法,让学生睁大眼睛发现,发现好的词语、好的修辞、好的句子、好的描写,每一个发现都是学生自己的收获。特别是对语文基础不太好的学生,更多关注些,尊重他们的人格,激励其上进,尽量捕捉其“闪光点”给予激励表扬,使之振作精神,树立信心,学生从细微处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和关怀。这样学生心情舒
畅,课堂上学生敢于大胆开口,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师生在教学中产生和谐共鸣,增进了相互的情感交流,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运用求异法,旨在创新。
“求异”法是在分析解决问题时不拘于一般的原则和方法,不满足已知的结论,而运用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标新立异的提出自己新见解的一种方法。教学中,运用“求异”法,能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创造力。因此,教学不应求同过多,而应尽量引导学生用发散的眼光,多方位的审视文章的立意、题材、结构和语言,尽量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感受体味,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同时强调在课堂中进行多元化思维训练,多元化思维是创新思维的重要思维形式,鼓励学生针对同一问题提出不同别人的见解,各抒己见。另外,还要正确引导学生逆向思维,一些小学生由于长期形成“思维定势”,常常“人云亦云”,不能也不敢提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新见解,为此,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敢于“反其道而思之”,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相反方向深入的进行探索,树立新思维,创立新形象,在思考问题时,不仅可以从正面去思考,也可以从反面去设想。例如一些成语,强调某一方面的道理。意思比较固定,但并不是没有可取之处,“狐假虎威”不好,但狐“假”虎威对付老虎,保全性命,难能可贵。由此可见,语文教学运用求异法,学生能突破原有的、前人的框架,使学生形成独特的思维个性。
三、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鼓励学生大胆幻想,以幻想目标激励学生,然后启发学生改组、迁移、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架设通向幻想目标的桥梁。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科学的每一项巨大的成就,都是以大胆的幻想为出发点的”。对事物的未来大胆地幻想是创新的起点,从某种意义上讲,科学史上的许多事物的过去和今天都表明,“只怕想不到,不怕做不到”。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对事物的未来大胆进行幻想,并以此幻想目标为导向,激励学生改、迁移、综合运用掌握的知识,寻找各种将幻想目标化为现实的途径,从而增进创新技能。
创新教育已成为了当今教育的主旋律,小学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是实施素质创新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所以我们必须从小学语文这门学科的特点出发,抓住契机,深入小学语文教学改革,通过自身素质,在教学中扎扎实实落实素质教育,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而努力,以迎接二十一世纪的挑战。当然创新教育的实现需要改革的转变等诸因素都将影响到创新教育的实现。
四、开启求异思维,促于创新
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异想天开”是未来发展的先导,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现实。语文教学中,注意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激发学生的创造离。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甚至展开争论,不能满足一
个答案,教会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求得多种结论或答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求异中创新?如在教学《乌鸦喝水》一文后,引导学生想:“乌鸦的办法挺好的?你能想出其他办法让乌鸦也能喝到说吗?”有的学生说“找来一根空心草的杆子,伸入瓶子,就像我喝可口可乐一样。”有的学生说:“捡个塑料袋,把水倒到塑料袋里,乌鸦就能喝到水了。”学生纷纷发言,创造思维的火花自然进迸发出来了。
又如教学《王二小》一课时,设计以下问题对学生进行求异思维的训练:(1)王二小是以放牛为主,还是以放哨为主?学生通过求异思维,深入领会了课文内容:王二小是儿童团员,他是以放牛做掩护,实际上是帮助八路军放哨的。(2)王二小愿不愿意为敌人带路?为什么?在激烈的争辩中学生领悟到王二小用计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使八路军消灭了全部敌人,他是一个机智勇敢的孩子。(3)你能否给课文换个题目?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们提出了《小英雄王二小》、《儿童团员王二小》、《机智勇敢的王二小》等符合文意的题目。如此层层深入地进行求异思维训练,不但使学生学懂了课文,而且还在生动活泼地氛围中培养了他们的创造力,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
五、启发创造想象,自主创新
一切创造都伴随着想象,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语
文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想象功能,找准想象的切入点,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在教学《狐狸和乌鸦》一课后,可设疑延伸想象:“如果乌鸦再到一片肉,狐狸又想得到这片肉,情况会怎样?”同学们思维活跃,纷纷争着发言。有的说:“狐狸姑忮重演,加倍奉承乌鸦,乌鸦接受上一次教训,不再理睬,狐狸只好夹着尾巴灰溜溜地爬进洞里去了。”有的说:“狐狸先说好话,乌鸦豪不理睬,狐狸眼珠子骨碌一转,随即破口大骂起来,诬陷乌鸦偷人家的东西,追害小麻雀,造小白兔的谣言„„”这时乌鸦沉不住了,立即还击:“你是胡说!”刚一张口,肉片就掉到狐狸的嘴里„„这位同学的想法多丰富有创意,他冲破了定势思维的束缚,迈入更广阔的思维空间,点燃了创新意识的火花。于是教师紧接着设疑:“狐狸第二次得到那片肉,乌鸦又一次上当,我们应当如何认识呢?学生发言十分热烈。有的认为狐狸实在太狡猾,防不胜防;有的认为乌鸦太老实,不能识破奸计。其中有一个同学说得更准确,也更深入:”这说明我们即不能爱听奉承话,也不能经不住造谣陷害,受不得一点委屈,遇事要冷静分析,排除各种干扰。象这样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对知识理解的更透彻,思想和思维都得到升华。教师创设条件,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自己去发现新问题,探求新知识,在获取知识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立活动和实践创造的天地。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时代的要求,语文教学应确立
学生的主体地位,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新素材,把创新教育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中的每一环节,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培养。
参考文献:
著
版
1、《阅读教学中发展想象力》
2、《思维反站心理学》朱智贤、林崇德
3、《创造心理学》周昌忠编译中国青年出
4、新《语文课程的标准》
5、参考班庄镇中心小学韩壮志
第五篇:化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策略
化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策略
海门市包场中学(226151)王勇
没有创新就没有社会的进步,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的发展,“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江总书记对此作了精辟的论断。创新的时代呼唤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在继承前人留下的丰富的人文、科学遗产的基础上,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教育。而化学在培养学生基本科学素质和开发学生创新潜能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化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是如何根据创新教育的特点,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打破传统固定的教学模式,有机地将知识、方法、能力、世界观融为一体。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发展创新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创新意识,树立敢想、敢做、的创新精神,迅速增加聪明才智,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
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从宏观、微观两大方面把握:
(一)宏观上要把握的几个方面。
1、教师自身必须转变观念,增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意识性和紧迫感。纵观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教育历程,我国中学生在各项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得的奖牌不少,而在本土培养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到目前为止尚无先例。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我国的经济和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外,另一方面在我们在培养学生的模式上值得探讨。长期以来我们的化学教育强调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偏重于化学知识的增长和积累,偏重于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这种模式的教学在学生知识水平方面有长足的进步,但在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略见逊色。在高层次的研究领域涉及到许多人类所未知的知识,这样的研究就不仅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功底,更需要扎实的理论功底基础上的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推陈出新,不断揭开新的奥秘。我们必须从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从培养创新人才这一远大战略高度来认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一个重要教学任务落实到实际教学中。
素质教育中,创新教育是核心,创新教育中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关键。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孤立的,它是基于学生的自学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等各种能力基础之上,而且短时间内不能够见效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能在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同时渗透创新意识、能力的培养,只有教师脑海里有强烈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意识,才能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时时处处、随时随地着力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长期坚持下去,相信学生的创新能力会得到长足的发展。
2、教学方法自主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的教学方法偏重于知识的传授,第一步由教师把所要掌握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或由学生从教材中阅读、归纳获得,第二步理解这些知识,第三步学会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主要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得不够充分。
当前的化学教学,在教学方法上要有所突破,关键在于真正做到自主化,所谓自主化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参与,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习过程是学生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过程,是别人所无法替代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并不是让你把所要学的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也不
是仅在教师的控制之下让学生被动地去做某事,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要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敢于让学生充分讨论,要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讨论问题,一个问题可以有多个答案,让学生在各抒己见中提出创新性见解,这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能设计出让学生自由讨论的题目,能设计出多种答案并能澄清学生模糊、错误认识的题目,能设计出让学生可能产生创造性见解的题目,这就是化学创新教学的艺术。这就要求教师能根据需要自主地选择各种教学方法,如:问题讨论法、自学指导法、学生讲演法、辩论法、探究法等,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生动地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动脑,让学生自由思考、积极探索、发表自己的见解,适时地提出质疑、猜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里要充分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关系,这是化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所在。
3、学法指导经常化、能力培养始终化。
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的目的是“教是为了不教”、“授人以渔”,要让学生终身受益无穷。教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更应该成为学生“学习方法方面的专家”。作为化学教师不仅仅要教会学生怎样去学习教材、去完成化学作业,还要教会学生怎样去听课、如何做读书笔记,及时记下随时可能出现的奇思妙想;不仅仅教会如何设计并完成实验,更要教会学生如何用化学思想、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学法指导充分地与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教会学生如何自学、如何选择参考书,通过查资料、上互联网等不同途径获取资料,学会分析、归纳、对比,将知识条理化、系统化,能学会自主学习。
能力方面我们坚决摒弃忽略创新能力培养,偏面追求应试能力的做法。化学教学中要将能力培养贯穿始终,大力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如:时间支配的能力、自学能力、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化学创造能力。要把课堂教学的目标定位在培养学生能力与传授知识相结合上。我们必须让学生学会关心、合作,具有开拓进取、创新应变等适应未来的各种能力。
4、营造创新环境,鼓励学生创新。
在良好的创新环境中,往往更能充分地显示学生创新的才能。课堂上教师要营造创新的学习环境,课外我们同样必须提供必要的条件,搞些“科学小论文答辩”、“科技小制作展示”、“常用工具的改进”等,为学生提供创造的活动场所和展示创新才能的机会,让学生走上讲台严肃地宣讲自己的小论文,从容地现场答辩,在创新中提出一个个尖锐的质疑,得到一个个机智的应答。在开发创新潜能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创新成果,哪怕是点点滴滴的小苗头,哪怕是很幼稚的异想天开,我们都要给予肯定,鼓励他们的创新热情,从而营造一个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
(二)微观上要把握的几个方面。
1、指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素质
创新思维主要包括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创新思维中的逻辑思维又主要包括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在日常化学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内容,有意识地创设匹配的问题情境,指导学生进行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训练,学生就能够显著提高顿悟机率,增强创新能力。
⑴指导学生进行事物及其属性的多层次、多侧面思维的发散训练。
创新可以看成是在事物的某个层面上,在事物性质显现的不同侧面上实现了
某种新的联系,所以我们要实现创新,首先就是要对物质的结构和性质进行多层次、多侧面的发散思维训练。如对硫酸可以作如下思维发散训练:
a、从元素种类和原子数量的角度来说,一个硫酸分子中有二个氢原子,一个硫原子和四个氧原子。
b、从硫酸实际存在的结构粒子种类来说,硫酸中有氢离子、硫酸根离子和硫酸分子,水溶液中还有水合氢离子。
c、从物理性质角度来看,硫酸具有无色、大密度、高沸点等性质。
d、从化学性质的角度而言,硫酸可表现酸性、强氧化性、脱水性等性质。⑵指导学生进行多样本的事物及其属性的多层次、多侧面的思维集中训练。
事物及其属性的某种新的联系,我们可以理解为事物及其属性在一定条件下的某种统一,从思维的角度则可以看作是思维的一种集中,所以指导学生进行多样本的事物及其属性的多层次、多侧面的思维集中训练,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如对乙二酸氢钠、氨基乙酸、对羟基苯酚钠等物质可作如下集中思维训练: a、从含元素种类而言,它们都含有碳、氢、氧和钠。
b、从反应时可能表现的本质来说,它们都能给出氢离子和结合氢离子。c、从物质分类的角度,它们又都属于有机物。
⑶指导学生进行事物的造形和变形训练,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素质。
物质的性质是物质结构的功能外显,物质变化的实质是原子核及其核外s、p、d、f电子的空间构型在新条件下的重构。显而易见,想象和改变微粒的空间构型在创新活动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想象物质构型及其变化是形象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思维离不开形象思维。如通过下列几种方法提高学生形象思维素质:
a、同性质的变形想象。
如以有孔为例展开变形想象。有孔的物质可以是与渔网、防盗门、铁丝网、滤纸、半透膜、分子筛等等。
b、同微粒不同物质的变形想象。
如碳单质可以有立体层面形(石墨)、空间正四体形(金刚石)、球形(C60)等。
c、进行造形比赛,比谁的造形种类多,谁的造形更复杂、更完美。
如应用碳球和铁棍进行有机物结构造形比赛。
2、指导学生剖析创新成果,帮助学生学会创新技法。
发散思维、集中思维和形象思维,虽然都是创新思维的主要内涵,但在创新活动中,它们毕竟只是思维某些问题的某一个侧面时的一种特殊思维,而实际成功的创新几乎都是三种思维相辅相成和协调展开的结果。有机组合各种思维实现创新的方法称为创新技法,常见的创新技法主要有思维开拓法、逆向思维法、联想创新法、拟喻思维法、系统综合法等等。
每项创新成果都有其新颖独特之处,每项创新成果总是蕴含着某些创新技法,指导学生剖析创新成果,悟透创新技法之奥妙,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初步学会常用的创新技法。
如剖析我校创新成果,活鱼运输的供氧装置,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会下表的创新方法。
活鱼运输供氧装置的创新技法
活鱼长途运输供氧装置的创新主要的创新技法
确定创新目标:
创造活鱼长途运输供氧装置
↓
达成目标所需的几个方面:
1、寻找长途运输时鱼类死亡的主要原因
2、创造长途运输时鱼类避免死亡的方法
↓
达成目标的途径与方法:
1、估计鱼类死亡原因(缺氧)思维开拓法
2、设计对比实验,验证估计原因对比联想法
供氧养鱼和缺氧养鱼
3、寻找无毒安全的释氧原理过思维开拓法
氧化物和水反应
4、创造能够连续等量释氧的装置相似联想法
类似医用滴液装置系统综合法
整个创新过程逆向思维法
3、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全面提高学生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创新思维和技法是创造能力的核心,但实际创新过程中还涉及很多其他方面的知识,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教师还需做好如下几项工作:
⑴指导学生收集、筛选、论证社会需求,变需求为研究课题。
如:有一次我们获悉某乡办厂需要从某种废催化剂中提取金属铜,经过师生研究,大家一致认为:催化剂组分基本清楚,有关分离原理学生已经掌握,需要仪器设备学校具备,这个社会需求信息可以立为正式研究课题。
⑵适时调控学生的创新研究,力保创新成功。
a、指导学生深入开展创新研究,选择应用合适的创新技法。
中学阶段没有“思维发展”的专业课,学生对创新思维和创新技法是非常有限的,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实际上是配合教材,从另一个侧面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素质和能力。
b、指导学生调控心态,塑造高尚的创造性人格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学生往往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心理上还未充分断乳的中学生,经常会有缺乏自信、意志不坚、毅力不强、情绪忽高忽低等表现,结合学生的具体表现,及时用前辈科学家以天下科学发展为已任,百折不挠,勇于攀登创新高峰的感人事迹,教育学生,鼓励学生向他们学习,把自己塑造成具有高尚人格的新一代的创造发明家。
⑶指导学生评估课题研究。
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是人类的一种宝贵财富,及时总结创新活动中的经验,可以使学生的创新素质跃上一个新的台阶。课题研究结束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及时进行评估,在评估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自己创新成果的社会功能,可以坚定学生的创造发明的志向。
4、改进教学方法,选择适当模式,努力创造提问和质疑的氛围。
良好的氛围是培养创新能力和独立性的土壤,正如诗人龚自珍所述:“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课堂中可根据不同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如探究式模式一般分为:创设情景;激发动机、调动学习积极性;架设探究桥梁;组织学生讨论解决问题;重复智能训练;进行智能的重新组合;创新学习等七个阶段。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因为提问是创新的开始,有的化学教师为了鼓励提问和回答问题的学生,设置了积累分制度,给大胆提问、勇于纠正教师教学中的错误、积极在各种刊物上撰写文章、善于补充完善其他同学回答、参与讨论的学生加分,以支持学生的创新和参与精神,培养创新精神。
5、组织和开展化学小论文的撰写和评比。
实践表明,化学小论文的撰写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有重要作用。小论文的类型有多种多样,如知识归纳型、实践探索型、教具的改革与制造、调查访问报告、化学家的生平事迹、化学晚会的组织、化学诗歌、谜语、化学魔术的创作、学习方法的心得体会、对某些化学问题(如环境污染及其治理)的真知灼见。撰写小论文的过程实际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提高的过程。不少现代的化学家就曾经是几十年前化学小论文的积极撰写者。
6、提倡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向学生征集试题,调动积极性。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创新的、简捷的解题思路,比较制备方法的优势;让学生在实施师生角色互换的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喜悦和创新的价值。撰写试题必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促进创新意识的形成。
总之,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力,教师首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接受新的教育理念。教师的知识面必须拓宽,广泛猎去各方面知识,特别是国际国内社会热点、高科技信息,教师还应加强自身的实践动手能力,这样我们在教学中才能做到游刃有余。为中华民族的振兴,为中华民族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