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语文创新教学中的实践与体会

时间:2019-05-14 02:42: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在语文创新教学中的实践与体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在语文创新教学中的实践与体会》。

第一篇:我在语文创新教学中的实践与体会

我在语文创新教学中的实践与体会

【摘 要】创新教学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没有创新,教学就没有持续性的发展和进步。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学?本文所阐述的就是这个问题。

【关键词】创新教学 设计导语 营造氛围 嫁接迁移 巧设板书

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与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胡锦涛主席指出,要努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教育创新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要条件。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创新呢?

一、精心设计导语

所谓“导语”即新课的开始,它像文章的开头一样,应短小精悍,神秘动人,像个“凤头”。所以语文教师应精心构思导语,巧妙设计导语,使其具有形象美、情感美、和谐美、悬念美,这才能使教学过程引人入胜,扣人心弦,生机盎然,充盈着美的气息和诗意。

新课的导语设计得好,能起先声夺人,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激发学生强烈求知欲的作用。如上《斑羚飞渡》一课,可采用美国大片《垂直大限》中所讲述的一家三口人在攀登悬崖时突然发生意外的故事为导语:绳索的钉子从崖缝里崩落,三口人危在旦夕,为了减轻绳索上的重量,保住一对儿女的性命,父亲毅然命令儿子割断自己的绳索,把生的希望留给孩子。也可以用一段有感情的话语来感动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上《气候的威力》时,我曾这样设计导语:有道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福祸”。这话是说,变幻莫测的气候,有时会给人类们带来福音,有时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自古以来,人类都是在认识、适应和利用气候的过程中求生存、谋发展。那么,气候到底有多大的威力?南极的气候又是怎样的恶劣?它的哪些因素会影响到全球气候的变化?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气候的威力》。结果,学生的兴趣就被激发起来,就会愉快地学习新知。

二、积极营造氛围

要想在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激励学生创新的动机和热情,老师就应灵活采取多种教学方式,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勇于质疑,不迷信书本,不盲从教师,独立钻研,标新立异,提出与众不同的创造性见解。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模式,由于没有给学生留下积极思考的空间,因而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思考的独立性。要避免这种现象,老师应根据语文教材编排特点来进行教学。每学一个单元,教师都可只讲重点课文,授之以学法,而内容较为简单的自读课文,则可由学生“自讲自学”。这种方法,就是魏书生教学成功的奥妙之一。因为它正符合中学生好表现的心理特点。“讲”的同学为了成功,全力以赴,听的同学为了取得评价中的发言权,注意力也十分集中。一堂课下来,不但知识点掌握了,而且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判断能力都得到充分的锻炼,还从中获得成功的愉悦。如学习《爱莲说》时,有的学生对“淤泥”却大加赞赏,认为“如果不是淤泥提供养料,哪里会有美丽的荷花?更值得称道的是,淤泥总是一声不响,从不炫耀自己的功劳,就是千百年来背了个肮脏的恶名,也无意争辩,这是多么可贵的精神啊!”还有的同学与作者对世人追求富贵的风气有不同意见,认为“富贵有什么不好,难道还要追求贫穷不成?”这些理解虽难免有些“以今律古”之意,但学生的这种求异思维或创新意识,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三、大胆嫁接迁移

世人所说的“嫁接”,是把要繁殖的植物的枝或芽,接到另一种植物体上,使它们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独立生长的植株;一般人对“迁移”的理解是离开原来的所在地而另换地点。学习中的“迁移”可用叶圣陶所说 的“教是为了不教”来打比方。如在语文学习中,学生要把基础知识学懂、学透,达到举一反

三、学以致用,在生活实践中体现出来。这就是知识的嫁接迁移。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知识迁移呢?现以记叙文写作教学为例谈谈。我们不妨看看下面几组作文材料:

第一组:妈妈――《我的妈妈》(家庭生活);张老师――《恩师难忘》(学校生活);《我永远忘不了她――清洁工》《我最尊敬的一个人》(社会生活);黄明――《我的同桌》(校园生活);友谊――《我童年的好朋友》(家乡生活);亲情――《母爱如山》(家庭生活)。

第二组:《收获》(学校生活);《第一次炒菜》(家庭生活);《到敬老院做义工》《城乡清洁劳动》(社会生活)。

在第一组作文材料中,写父母、写老师的题材,教师平时都对学生训练过;而《我永远忘不了她》这个题目,也许训练的不多。如果学生有了“嫁接”的思想意识,就能通过“嫁接”方法,化难为易。即写《我永远忘不了她》也就跟写《我的妈妈》《我的同桌》大同小异。学生掌握了这种技巧,落笔时就会胸有成竹了。

第三组:《收获》是一个抽象的命题,学生不知从何下手。如果学生思维活跃,展开联想,就会写出收获亲情、收获友情、收获成功、这一类内容新颖的文章来。结果就会把《我童年的好朋友》《母爱》《第一次炒菜》《到敬老院做义工》等平时做过的题目内容嫁接到《收获》这个作文里,从而完成了思维上的“嫁接”与“迁移”。

四、板书艺术设计

板书是教师把教学的主要内容言简意赅地浓缩为具有逻辑联系的、一目了然的、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一种文字版面或图表形式,是一种艺术。好的板书能创造出美的境界,给人以美的体验和熏陶。同时,板书也是教师备课中的构思艺术结晶,是学生感知、理解、储存、应用信息的视觉渠道,是提高智力、发展能力的重要工具和桥梁。传统的板书常犯“多而滥”“单而呆”“乱而繁”的错误,它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老师在板书设计上要力求创新。

新世纪的人才培养需要创新教学,新世纪的中学语文教学更需要创新。传统教学虽然“根之深”“蒂之固”,但尺水可以兴波,45分钟的课堂教学也可以成为教师的创新天地,只要教师能注意到如上所述的一些问题,我想,创新教学就不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和一个模糊的口号,而将成为教学战线的一种时尚和潮流。

第二篇: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创新与实践

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创新与实践

【摘 要】如何转变传统观念,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培养创新人才,这是摆在中职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针对中职学生特点以及社会需求,在各学科教学内容上必须进行突破创新。可以选择以提升语文的思想价值,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为主要教学内容。要创新,就得摒弃传统教学模式,从“人”着眼,从“发展学生个性,提高素质”着眼,可以采取拓展课堂教学阅读,大量摄入课外知识;大量使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学,产生直观立体效果;课内外优化组合,独立与协作相结合;做中学、做中教等等教学模式。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实践

教育的宗旨在于培养时代需要的人才,培养能创造时代的人才,培养能不断创新的人才。这就决定了新时期的教育应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宗旨。培养创新型人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师,如何转变传统观念,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培养创新人才,这是摆在中职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本人认为,必须用创新去引领中职语文教学与实践,创新应该是中职语文教学的生命。

怎样用创新引领中职语文教学与实践呢?

一、教师的教育观念要创新

“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教育实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教师的教育观念不变,创新教育只会是一句空话。但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学,由于生源素质差,学生往往缺乏学习的动力,教师也缺乏教学热情和创新精神,沿袭传统,因循守旧,语文课堂成了教师的“一言堂”,严重制约中职学生的发展,所以中职语文教师亟需转变观念,要有教育民主的理念,学生发展的理念,回归生活的理念。

首先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不是“容器”。每一个学生都有各自不同的鲜明的个性,正是由于这种个性,创造力才有了源泉。所以,语文教学中,应努力追求“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境界,语文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允许学生标新立异,鼓励、引导学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不要强迫他们接受教师的观点,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其次在课堂上建立一种新型的民主关系,使课堂教学形成学生积极参与、师生双向互动的教学格局;克服语文教学中求精求细的倾向,扩大语文教学的外延,实现求宽求博的发展方向,树立学科融合的“大语文”教学观,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历史、地理、哲学、政治等学科知识,贯通音乐、影视网络等不同领域之间的知识,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同时将生活内容引进课堂,再引导学生走出课本,走向生活,思考人生。

二、教学内容上要创新

中职教学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培养合格的技术人才。中职学生在“说”上,训练学生口语表达与交际能力,教学内容以礼节性的交际口才、自荐求职的口才以及展示才能的演讲口才为重点;在“读”上,教学内容应结合专业实际,着重教会学生如何阅读说明书等;在“写”上,教学内容要重点放在如何写信、写请假条、写自荐材料等应用文上,确保没有错别字,没有病句,能将意思表达清楚。

针对中职学生特点以及社会需求,在教学内容上必须进行突破创新。可以选择以提升语文的思想价值,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为主要教学内容。比如: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在他们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时候,能接受传统文化的洗礼,使他们面对纷繁复杂世界拥有一颗淡泊从容的平常心,于是选一些经典诵读,例如:《弟子规》、《二十四孝的故事》、《中华德育故事》等。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老师适当讲解,再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

三、教学模式上要创新

语文教学中,分析文章大都是“作者与时代背景――生字词语――分析课文――概括中心和写作特点”传统模式。教师在讲台上逐字逐句进行分析,讲得声嘶力竭,可学生在下面听得恹恹欲睡。一篇篇生动优美的课文就被这个模式给分解得支离破碎。学生早就失去了兴趣,没了兴趣,还会主动地思考吗?思想会活跃吗?这就严重地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

要创新,就得摒弃传统教学模式,从“人”着眼,从“发展学生个性,提高素质”着眼,可以采取拓展课堂教学阅读,大量摄入课外知识;大量使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学,产生直观立体效果;课内外优化组合,独立与协作相结合;做中学、做中教等等教学模式。真正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学好文化课,上好语文课对自己的发展还是很重要的。

比如,在上《合同》这一应用文时,我通过创设情境,让汽修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拟订一份《汽车租赁合同》,每组四位同学,两人作为出租方代表与另两位所谓的承租方代表进行协商拟订,共同完成作业。学生在拟订的过程中对于合同的性质、格式、写法、合同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有了全面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我再通过多媒体手段将各组的作业以及规范的《汽车租赁合同》进行展示,通过学生互评、教师评析,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有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新知旧学、实践能力都无形中都得到了锻炼,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教学方法上要创新

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曾经说过:“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恰当的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中职语文教学方法也要不断革新。例如:创业培训教学法中的“头脑风暴法”可以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基本的原理就是:对于一个问题的解决办法可以开动大脑,让学生各抒己见,不要受到条条框框的约束。对于不可思议的观点也不要急于否定,因为往往不可思议的观点也许就蕴藏着最佳答案。在学习苏轼诗词《赤壁赋》一课中,让学生运用“头脑风暴法”分析作者创作思路,有的学生认为苏轼并没有消极沉沦,而是时刻准备再次大展宏图,有的学生认为苏轼虽然没有在仕途得志却找到人生的真谛。这样学生对苏轼的心路历程有了新的解读。

另外,我们还可以采取激趣法教学,把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纳入合理的轨道,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自主法教学,研究学生的知识起点、能力水平,使教学内容和教学水准适合中职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征;讨论型学习,即针对性地设计一个或若干个有争议或深层次的问题交学生讨论,打破了课堂沉闷的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案例教学,即借助某个具体情境或特殊问题的描述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与讨论,寻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手段,并培养其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和学习能力;角色扮演,即通过对某个社会情境中的角色扮演,有利于帮助学生了解和熟悉所处的社会环境与社会群体,强化相关专业技能,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

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学,由于生源素质差,学生往往缺乏学习的动力,教师也缺乏教学热情和创新精神,沿袭传统,因循守旧,语文课堂成了教师的“一言堂”,严重制约中职学生的发展,所以中职语文教师亟需转变观念,要有教育民主的理念,学生发展的理念,回归生活的理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讨论型学习,即针对性地设计一个或若干个有争议或深层次的问题交学生讨论,打破了课堂沉闷的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中职语文教学与实践,需要创新为它注入活力。作为一名中职语文教师,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结合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就业导向,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培养创新人才,坚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积极探索中职语文教学创新的策略,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开垦出一片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园地。

第三篇:创新实践能力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创新实践能力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校本研修报告总结

承德高新区上板城初级中学

刘秀兰

学科:

语文

活动类型:校本研修 主 持 人:刘秀兰

参加人员:姚志杰

赵志敏

研修题目:创新实践能力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研修时间

2012年9月---2013年2月

一、校本研修提出的背景

2012年3月,我结束了为期三年的十一五课题《让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走进语文课堂的研究》。在此次研究中,我获得了很多理论上的知识,也提升了自己教育教学的能力,所以想把在此次研究中获得理论经验更好的应用于教学中。基于这种想法,我提出了“创新实践能力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这一有实际研究意义的校本研修主题。

二、校本研修的意义

本次校本研修,旨在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促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教法、学生、教学环节等方面进行转变,在此基础上,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创新实践的能动性,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求知,在合作中发展,在实践中提升,在探究中创新,使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通过自主探究和实践,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三、校本研修的目标

1、探索创新实践能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2、探索创新实践能力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作用;

3、探索创新实践能力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4、探索创新实践能力在写作教学中的作用。

5、探索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途径与方法,形成有价值的研究报告、教学设计、教学案例等。

四、校本研修的主要内容

校本研修的内容要紧紧围绕研修目标的五个方面,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创新、教学资源的创新、教学手段的创新、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反思的创新等几个方面使学生对文言文学习,语文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不再害怕写作,彻底告别“横眉冷对方格纸,俯首咬碎铅笔头”的现状。不仅如此,还要教会学生从多角度观察事物,多角度审视问题的习惯,从而成为一个想象力丰富,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中学生。

五、校本研修方法:

1、要求参与教师多阅读与此研修内容有关的理论书籍,建议老师去网上查阅相关资料;

2、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认真备课,特别是在集体备课过程中,尽可能多与参与教师进行交流、探讨;

3、做好课后反思。把反思当成一种教学习惯,及时总结得失;

4、适时聘请相关专家、老师指导课题的实施与研究,使课题研究有序、正规进行;

5、加强对过程的研究,确保研究达到预期目标。

六、校本研修分工:

刘秀兰:作文教学中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姚志杰:阅读教学中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赵志敏:文言文教学中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七、校本研修的步骤:

本研修的过程经历三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总结阶段。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2年9月—2012年10月)

这一阶段的任务是,成立校本研修小组,起草规划,确定校本研修的目标,制定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2年10月—2013年1月)

这一阶段的工作是,确定每个小组成员的研修内容,实施研修工作,在进行研修过程中,随时提醒成员收集研修信息,注意调控,不断完善研修过程,定时交流研讨经验,注重资料的积累。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3年1月—2013年2月)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好本组成员对各种材料进行整理分析,形成总结报告。

八、校本研修的成果

经过近半年的研修,在全体小组的努力下,我们三个人顺利完成了自己所任教班级的教学任务。形成了一系列的研修成果,现总结如下:

(一)使参与教师明确了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1、在教学过程中使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得到了创新。语文教材中一些内容有的脱离了实际,有的离学生生活较远,所以学生学起来并无太大兴趣。而我们在研修过程中,注重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使用,或增添教学内容,或调整教学顺序,或开展课外活动,尽可能地弥补教材的不足,充实、扩展有关教学内容,为开发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服务。如在学习《岳阳楼记》一文时,除了学习文内容以外,我还尝试着让学习为岳阳楼写门票上的简介,通过这种寓教于乐的活动,既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2、在教学过程中使教学资源得到了创新。传统的课堂,教学场所仅限于教室。而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时时处处为学生创设新的教学资源。如后黑板、小黑板、壁报等,利用这些资源经常开展一些诸如作文竞赛、名人成长故事、艺海拾贝等栏目,给学生尽可能多的锻炼思维品质的机会,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的表达;

3、在教学过程中使教学手段得到了创新。去年学校在每个班级新安装了多媒体,把计算机引入了课堂。教师利用这一教学手段,经常自制课件,通过课件的展示使教学变得更加直观、形象。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4、在教学过程中使教学方法得到了创新。教学时,教师把引导学生开展创新活动落到实处。比如,“体验学习法”的运用。让学生亲身经历某种模仿的情景或剪取某个生活片段,让学生在里面担任一定的角色,就像演员一样去体会生活。如在教学《变色龙》一课时,我让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尝试进行分角色表演。学生对这一活动特别感兴趣,学习效果特别棒;

5、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反思的创新。作业是教学反馈的重要形式。批改作业,我们一改传统的打勾或打叉的方式,而是习惯性的写批改评语,作业中哪些地方有问题,该如何改正,下次作业应注意什么问题等,让学生特别清楚。学生对这样的批改很感动,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会特别注意以前所犯的错误。

(二)使学生初步具备了创新实践能力

当然了,创新实践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通过我们对实验前后的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的对比,并结合半年来学生学习成绩和参与各项比赛获奖情况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通过本次校本研修,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主要表现在:

1、学生对课堂以外的学习内容有了很高的兴趣,有一探究竟的愿望,这在以前的教学中是从来没有过的;

2、大多数学生养成了敢于发问、善于发问的习惯;

3、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大多数学生善于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而不再是单一的等待老师提供答案;

4、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了,特别是在教具的制作过程中,得到了学生的大力支持;

5、大部分学生在这样的课堂里获得了学习信心,特别是一些成绩较落后的孩子,对语文课也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九、校本研修的成功经验

在校本研修的半年时间里,我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就是我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研修对于教师发展、学生成长有着重要意义,主要表现为:

1、实施创新实践的课堂有助于学生感受语文,体验语文,把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做到学以致用;

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实施创新实践能力的课堂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学生更乐于在交流、探讨中学习,从而获得知识、技能和情感的体验;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实施创新实践能力的课堂教会了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从而形成了独特的自我。这比教师的“纸上谈兵”效果要好的多。学生的运用能力在自然的活动中得到了提高;

4、学生成为了课堂真正的主人。实施创新实践能力的课堂强调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它是学生自主求知的过程。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启发、引导、点拨的作用。实际上,在这样的课堂里,教师和学生做到了共同成长。

十、存在的不足

本次的校本研修活动获得了一些成功经验,但相应也有很多不足。主要表现为:

1、参与研修的教师工作压力过大。特别是赵志敏老师,身任两个班级的语文课,身体状况又不是很好,这样的研修需要我们经常地坐在一起制作教具,探讨备课内容,交流授课方法,讨论课后反思,还经常一起互相听课、评课。这无形之中增大了我们的工作量;

2、研修缺少理论支撑。虽然在研修之前我们阅读了一些理论书籍,同时也有十一五规划课题内容供参考,但我们还是感觉缺少相应的理论依据,很多活动在实施的过程中有些茫然,有些力不从心;

3、研修工作开展的过程过于单薄。有些课文,有些内容本打算做课外延伸,但限于时间和物力,不能像预想的那样实施;

4、研修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在教学过程中,能用于实验的课型不是很多,缺少一些可以细化的实际操作内容,在实验研究过程中对经验的东西难以提升。

总之,通过半年来的研修学习,我感觉自己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业务能力上都成长成熟了很多。今后,我要在教学过程中,继续把这一活动深刻地开展下去,以期使它更好地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第四篇:创新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

创新能力从哪里来?要靠教育,尤其是要靠创新教育来培养。因此,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性学科,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语文学科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其意义就显得尤为深远。但语文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少、慢、差、费”的现象依然存在,“炮打”语文教学的文章屡见报端,甚至有人喊出了“误尽天下苍生”的罪魁祸首是“语文”的口号。语文教学再次陷入了困境,走向了低谷。许多有识之士进行了大胆的改革,探索语文教学的新路子、新方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认为,语文教学要提高质量和效益,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最好的方法就是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此外别无他途。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1939年勒温的研究表明,民主型的领导方式,会使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活跃,表现出较高的独立性,学习效率高。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马斯洛和罗杰斯等强调学习中人的因素,主张在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形成情感融洽、气氛适宜的学习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中,任何正常的学生都能自己教育自己,发展自己的潜能,最终达到自我实现。《揭开北大状元的心理秘密棗访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王极盛》一文中谈到,高考状元们认为“自己老师的最大优点是和学生做朋友,以宽松的方式管理学生”。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讲求民主,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不讽刺挖苦学生,允许学生犯错误并改正错误;要给每一位学生以展示自己才能和水平的时间和空间。语文课上要坚决反对教师的“一言堂”、“满堂灌”,坚决反对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忽视学生作为一个人所具有的思想、情感、意志、品质。要面向全体学生;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尽可能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分阶段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以期达到共同提高。当学生一时回答不出问题时,教师要有耐心,要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余地,“再想想”,“是否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考虑?”“先坐下思考一下”。即使回答错了,教师也不应立即予以否定。可先让回答错误的学生坐下,请别的学生来回答或请大家来讨论。通过正误比较,孰是孰非,不言自明。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得到了保护。当后进生出现这种情况时,尤其要注意顾及其面子,保护其自尊心。教师在课堂上千万不能说“这样简单的问题都回答不出来,怎么学的”“你怎么这么笨”“你怎么还不如某某某”等等有伤学生自尊心的话;更不能体罚学生,不让学生坐着听课或站在教室外面。在课堂上,语文教师还要教育全体学生,使他们真正做到相互尊重,相互关心。教育优秀学生要谦虚,不自傲,不歧视后进生;教育后进生要自强不息,不自卑,在课堂教学中要创造条件,给后进生以更多的成功的机会,使他们看到自己的闪光点,不断增强自信心,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民主、宽松、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只有这样,学生的身心才会得到解放,思维才会变得十分活跃,也才有可能产生创新意识,具有创新能力。否则,独断专行,家长制的作风,只会造成课堂气氛的沉闷、压抑,只会使学生不断产生较高水平的挫折,最终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第二,要注重因材施教。语文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文章、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手段和思路,教学方法、手段和思路要不断推陈出新,不断给学生以新的刺激,新的感受,从而保护学生学习语文的鲜活性,求知的进取性,思维的活跃性。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语文教学方法、手段的单一(满堂灌,一支粉笔、两块黑板),教学思路的程式化(导语、解题、作家作品、时代背景、字词句、语修逻、段落大意、思想内容、艺术特色、思考练习等等)是造成语文教学效率低下、学生语文水平不高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或讲授法,或讨论法,或谈话法,或练习法,或实验法,或点拨法,或读书笔记法;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尤其是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如幻灯、录音、广播、电影、电视、录像、语音室、实物投影、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等;要不断变换教学思路,寻找最佳切入口。设计教学思路,有时可从学生感受最深的一点切入。如学生在读了《祝福》之后,对文中有关祥林嫂肖像描写尤其是眼睛描写的片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教学中可首先让学生找出全文十多处有关眼睛的描写语句或段落,然后对其细加分析,从作者对祥林嫂眼睛的刻画中,让学生深入体会祥林嫂一生的悲剧命运及其成因,从而深入领会小说的主题。有时可让学生扮演文中的角色。如在教《林黛玉进贾府》时,可让学生扮演林黛玉,以第一人称的身份介绍进府路线,所见到的贾府的环境和人物,在介绍中体会贾府环境的特点及其环境描写的作用,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学习人物出场的描写方法。有时可从思考练习契入。如在教《一个好树种棗泡桐》时,可直接让学生完成思考练习一的表格,这样既理解了内容,又解决了说明的方法和说明的语言问题。因材施教,其实质是教师以自己之创新之火点燃学生之创新之火,最终形成燎原之势。

第三,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表自己与教材与教师与权威的不同见解。俗话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疑则不进。“思生于疑”。疑问往往是一系列积极思维的开端,是创造发明的起点。“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入选语文教材的文章,大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之作,但有时也难免有疏漏甚至是错误的地方,小到字词的形、音、义,大到文章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在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之后,教师应给予表扬,同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表独到的见解,寻找正确的答案。如我在教《琐忆》一文,介绍鲁迅《自嘲》这首诗时,故意把“华盖运”解释成为“好运气”。有位同学认为我的解释不符合上下文意,尤其不符合鲁迅写这首诗的时代背景,并且援引《辞海》中的条目来加以证明,后来写成了《“华盖运”是好运吗》一文,发表于1999年《语文报》第176期上。《项链》是法国著名小说家莫泊桑的代表作,其主人公玛蒂尔德一般被认为是追求虚荣、贪慕享乐的小资产阶级妇女形象。但抛开历史的成见,重新审视这一形象,便会发现一些新的东西。有的同学在反复研读了课文、查阅了许多资料后,写了一篇《读〈项链〉谈得失》的习作,提出了玛蒂尔德在“失去十年青春”的同时,也“得到了善良与诚实”棗她不变的本质,并且得出“得是失之由,失是得之始”的得失观。习作观点新颖,持之有据,说理辩证,最后发表于1999年《语文教学周报》第9期上。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前提。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大胆鼓励,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这种积极性和求索精神。

第四,在写作教学中加强必要的创造性思维训练。创造性思维训练其实是贯穿、渗透于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的,但在写作教学中,可进行相对集中的训练。具有创造性思维是创新的基础,而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结构成份之一。吉尔福特说:“正是在发散思维中,我们看到了创造性思维的最明显的标志。”发散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而变通是关键。只有一条思路,只会从一个方面看问题,其结果只能是流而不畅,独而不特。培养发散思维要抓住变通性这个关键,着重启发思路,引导思维换向。在写作教学中,我们可经常进行“一题多做”的多角度思维训练。如1999年《扬子晚报·学习导刊》第67期“作文园地”提供的一则材料大意是:一位法国老人退休后坚持学习绘画百岁后轰动巴黎,自成一家。就这则材料我们可运用关系分析法从以下角度立论:(1)成功与自信(自信是成功的基石);(2)成功与恒心(恒心架起成功桥);(3)成功与志向(有志者事竟成);(4)成功与求知欲(求知欲棗成功的源泉);(5)成功与学习态度(学无止境);(6)成功与学习方法(提倡“不耻下问”);(7)炫目的成功与平凡的劳作(伟大寓于平凡);(8)成功与年龄(有志不在年高;只要“起步”,永远不晚;永葆一颗年轻的心);(9)成功与兴趣(走快乐成才之路)。真可谓“一树梅花万首诗”。在进行多角度思维训练的基础上,要避免人云亦云,力求观点的新颖独到。在教学中,我们还可经常进行“反弹琵琶”的逆向思维训练。逆向思维即“唱反调”,是从反面、对立面对一些常说乃至真理进行审视,从而得出新的结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其合理的一面,但过分夸大了环境的作用,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则正是在看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变化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后提出的一种新的观点。又如“弄斧必到班门”“酒香也怕巷子深” “„东施效颦’好”“祖传的未必就好”等均是进行逆向思维得出的结论,观点新颖,蹊径独辟,令人耳目一新。

第五,在语文课外活动中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丁肇中博士说,“成为一个杰出科学家最重要的,第一是要对科学有兴趣”,对于一个学生来说,“第一名并不代表什么,最主要的是要有兴趣”。同样,学生也只有对语文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之后,才有可能有所创新。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不仅在于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更重要的在于进一步突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加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激发学生浓厚的语文学习兴趣,活化课堂所学知识,并促使学生创造性地开展活动,在活动中全面提高自己的听、说、读、写能力,提高自己的语文综合素质。近年来,我们在抓紧课堂教学的同时,开展了一系列的语文课外活动,如征文、影评、演讲、辩论、读书活动、诗歌朗诵、学术报告、人物专访、社会实践等等,并且创办了文学社刊物,为学生发表习作提供了一方乐土。事实表明,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空前高涨,在征文、影评、演讲、辩论、读书活动、诗歌朗诵等比赛中频频获奖。据不完全统计,近两年中,学生在省市级以上报刊公开发表习作达109篇之多。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充分的挖掘和发挥!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开放的环境,因此我们要变小课堂为大课堂,要让学生在大课堂中充分施展自己的创新才能。

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稠江中学 吴功元

知识经济时代要求人们具有创新意识,要求学校教育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摆在突出地位。江总书记在全教会上指出:“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他还说:“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江总书记的讲话,为我们语文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语文是各学科的基础,语文教学应切实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大力实施创新教育。

创新能力是一种多因素的综合性能力,而创造性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因此,创造性思维训练在创造教育的诸多形式中居于核心地位,具有决定性作用。创造性思维是一种综合性思维,它是多种思维的要素、品质、思维的方式、方法和类型的综合。简单地说,就是在前人(或个人)已有的认识基础上又有创新的思维活动和过程。它具有发现问题的敏锐性、积极探索的求异性、思维结构的独特性、解决问题的创新性和结果表述的新颖性等特点。而发散式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成分。

在众多科目中,语文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和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一门创造性极强的学科,它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上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语文教学工作者责无旁贷。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笔者结合目前的语文教学现状和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首先要正视现状,充分认识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重要性

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曾这样评价现行的中小学语文教育:“学生的桎梏,语文的扭曲,文学的悲哀。它束缚人,折磨人,摧残人。”这样的评价绝非危言耸听,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是摆在语文教学工作者面前的客观事实。在教学中,课文教学唯教参是从,作文教学大搞新八股,考试答案坚持唯一标准。这样的教学,不仅搞得学生语文能力低下,而且造就了一大批“唯书、唯上、唯标准”的考试机器,使学生丧失了自己的个性,根本谈不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有人担心,语文教学的误区,最终可能使学生所受的其他学科的教学变得苍白无力甚至误入歧途。如果真是这样,那语文教学真是误尽天下苍生,语文教学工作者也就成了千古罪人。“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面对这种山穷水尽的情形,只有正视现实,力求改革,语文教学才能柳暗花明。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仁人志士举起了改革的大旗,上下求索,他们通过潜心研究和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分析他们的教学模式、教学思路,就会发现创造性思维的开发与培养是他们教改的核心。如上海钱梦龙先生的“自读椊潭翖讨论椬饕怠钡慕萄J剑菏樯?“四遍八步”教学法,江苏李吉林的情境教学等等。这些教改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点燃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充分意识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二、了解阻碍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根本因素

俗话说,治病须治本。只有真正了解致病根源,才能对症下药,妙手回春。因此,我们必须全面了解阻碍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根本因素。

据研究分析,阻碍因素主要有两方面。从客观上讲,这种阻碍是来自家庭、社会和教育的。自古以来,人们都认为语文教学就是读读背背、抄抄写写根本不需要创新;再者,现行的考试制度也束缚了老师的手脚,束缚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从主观上看,主要有动力性障碍和认知障碍两大类。前者表现为学生缺乏自尊心、自信心,缺乏好奇心、求知欲,缺乏坚毅、韧性。后者表现为功能固定性(人的心理具有把某种东西常见的功能固定下来而排斥其他功能的倾向)和思维固定性(分析和解决一个问题内含着一条思路,它沉淀于脑中,固定下来,在遇到类似问题,便按原思路思考而排斥堵塞其他思路)。客观的障碍需要全社会长久的共同的努力,但主观性障碍则是我们教学工作者完全可以帮助学生克服的。只要我们了解每个学生的思维特点,打破影响他们创造思维发展的心智枷锁,学生的创造性素质就能得到提高。

三、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本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柏格森曾说过“我们是自己生活的创造者,每一瞬间都是一种创造。”每个人都是具有创造力的,只是大小不同而已。教育可以用粗暴的方式扼杀天才,也可以用合理的方式培养“大家”。根据语文教学的特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条途径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科学地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探索求异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必须打破教学上的老框框,鼓励学生勤思考,多提问。问题是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和刺激的内力。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鼓励他们对一些现成的理论和传统的观点从不同的方向、甚至相反的方向进行大胆的质疑,探索求异,这是创造性思维培养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任何科学理论的创新,首先都是建立在求异思维上的,没有“求异”,就没有“创新”。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的为师之道告诉我们,教师的职能是承传社会道德,传授文化知识,从而达到解除疑惑的目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传统的教学过程是以无问题为终极目的的。但谁都知道,语文作为一门具有浓厚人文性和思维性的学科,对某些问题的理解和看法是因人而异、因时而异,由于知识积累的差异、生活背景的不同,就会形成“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认识差异,真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照本宣科,把教参的理解强硬地灌输给学生,在考试中,用既定的标准答案来衡量学生的回答,这些做法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久而久之,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源泉就可能枯竭。

在课堂教学中,科学有序地组织讨论是“发现问题棗解决问题棗发现问题”的有效途径。在讨论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体现,创造性思维细胞被激活,他们就会积极地思索,敏锐地发现课本或讨论中的不足,从而会多角度思考,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在课堂讨论中,教师要注意不能轻易打断学生的思考和发言,允许不同意见甚至错误意见的存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对学生的一些不同看法要予以鼓励,因为学生的积极性是在一次次的失败中丧失的,而学习的内驱力是在一次次的成功中高涨的。陶行知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只有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才能生培养自信心,激发求知欲,使学生在饱满的学习情绪和热烈的讨论中,发现更为广泛、更为深刻的问题,从而促进其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2、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

创造离不开想象,想象是创造的灵魂。想象是智力活动富有创造力的一个重要条件,它是人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创造性思维自始至终伴随着想象。巴甫洛夫在《给青年们的一封信》中指出:“鸟儿要飞翔,必须借助空气与翅膀;科学家要有所创造,则必须占有事实和展开想象。”而我国中学生的想象力现状如何呢?据报道,在一次国际发明比赛中,中国派出了许多重点中学的尖子选手,结果仅获得了一个纪念奖。《中国青年报》为此大声疾呼:中国孩子的想象力哪去了?是啊,曾经拥有四大发明的中国,为什么会在我国综合国力飞速发展的今天在科技发明方面输给了外国呢?答案是不言自明的。因此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已成为一项迫切的任务。那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

充分运用现有的教材,拓展学生的想象

现存的教材虽然在编排、选材上还存在许多问题,但教材的改革绝非一朝一夕之事,若要等到新教材出来以后再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那在众多的国际比赛中,我们不知又要输掉多少回了。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运用现有教材,挖掘现有教材的价值,可以让学生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写、续写、插叙、补叙等多种形式的训练,以拓展想象,这些训练,都能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在教《项链》时,我在赏析完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人物性格特点,在原有的基础上展开充分的想象,即当路瓦栽夫人在得知事情真相后,她的命运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在自学高中第一册单元训练中的《人,又少了一个》时,我让学生展开想象,补叙那个中年妇女由一个自食其力的大学生沦为乞丐的悲惨经历。

在教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我让学生在充分理解该词所抒发的游子羁旅天涯的惆怅情绪之后,要求学生把它改写成一篇优美的散文。

通过这些方式,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深层理解,而且可以拓宽他们的想象空间,使他们“心游万刃,思接千载”。

2)借助一些抽象图形,驱遣学生的想象

1995年高考的小作文,曾要求考生对一个司空见惯的“圆”展开想象。这道题目设计新颖,很能考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但考查的结果并不令人满意,许多学生的思维呈现出陈旧、单

一、雷同的特点。

因此,为了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我就经常利用一些简单抽象的图形,如关于“圆”、关于“0”等,要求学生展开丰富多彩的想象。有一次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几秒钟后,就产生了十几种很有意思的想法,后来居然有人说,这是一个和尚在看报纸,把不问红尘俗事的和尚和传达时事信息的报纸结合起来,从而表现出新时代和尚的特点,这样的想象不可谓不新颖,不可谓不独特。

在训练中,学生不仅学会了从正面观察、侧面观察,有的甚至对图形进行立体观察。在紧张的想象训练中,学生的思维领域拓宽,不同知识点之间的产生了新的连接,一个个新的意念就会产生。历史上的许多大发明、大创造往往都是从不合常理、不合情理开始的。

3)利用优美的音乐,引发学生的想象

音乐是用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是一种诉诸人的听觉、启动人的想象的一门艺术。在教学中能恰到好处的利用优美的音乐,往往能找到开起学生想象之门的触发点,引起他们心灵的共鸣和无限的遐思。例如,在执教《孔雀东南飞》时,在学生初步熟悉课文的基础上,请学生仔细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发挥充分的想象,通过音乐,在梁祝和焦刘之间构建起了对封建礼教进行斗争的联盟。我们还可以进行音乐作文,让学生根据《春江花月夜》的古筝音乐,结合自己的生活感悟,想象一幅夜景,并据此想象作文。

在教学中,利用想象进行创造性思维的方式很多,关键是要找到“触发点”、“着火点”。丰富多彩的想象,可以打破学生思维的常规与定势,促进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激励学生大胆创新

语文教学不止于学校,更不囿于小小的课堂。课外语文教学活动是一块大有作为的天地。我们可以开展如“文艺沙龙”、“格言赠送、”“化装朗诵”、“专题辩论”、“知识竞赛”’“调查采访”|等多种活动。在课外自由的时间与空间中,学生的个性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也能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方法与途径很多,只要我们做语文教学的有心人,就能培养出一大批敢想、敢说、敢做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新世纪的接班人。

创新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

稠江中学 吴功元

知识经济时代要求人们具有创新意识,要求学校教育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摆在突出地位。江总书记在全教会上指出:“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他还说:“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江总书记的讲话,为我们语文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语文是各学科的基础,语文教学应切实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大力实施创新教育。

一、改革课堂问答方式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教学或实验上的技能问题,而提出问题,却需要创造性和想象力。”教师在教学中应十分注重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许多老师在课堂上,不希望学生提问,害怕学生所提的问题自己事先没有准备到,回答不出来,脸面上过不去;或者担心学生的提问影响自己的教学计划,往往不让学生多提问。要么采用满堂灌的方式,教师从头讲到尾;要么教师根据自己的“经验”,在教学中设计一些浅显的问题让学生回答,学生的回答稍稍发生偏差,教师就立即给学生以直接或间接的暗示。在这样的课上,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按老师的提问学习,自主地思考问题的范围和空间很小,就更不用说创新了。

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让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首先要改变这种教师居高临下主宰课堂的局面,实现教师单向提问向师生共同研究问题、探求新知的方向转变。教师要把提出问题的权利交给学生,让他们有充分的机会去发现,去研究,去创造。如《南州六月荔枝丹》,教学时,笔者先让学生自读课文,在此基础上,要求每位学生提出五个以上有价值的问题,接下来教师和学生一起对所提的问题进行筛选,删除简单的、没有多大价值的问题,并按思想内容、艺术手法等标准进行分类,而后围绕有价值的核心问题进行讨论。因为这些问题是学生自己提出的,讨论时积极性就比较高,思维能充分的展开,问题也比较容易解决,而且讨论时还可以发现新的问题,形成新的认识。

二、推行“小先生制”

所谓“小先生制”,就是“用小孩教小孩”,“用小孩教大人”,是陶行知先生早年为普及市民教育而提出的。然而这种信任学生,激发学生不断获取新知的做法对改变当前陷入误区的语文教学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具体做法是:把内容或手法相似的课文或时文放在一起,先由教师指导学生自学其中的一篇,教师主要在学法上进行指导,尽可能帮助学生归纳出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来,然后把其它课文交给学生自学。教师事先把全班同学分为若干个小组,每小组分配一篇文章。各组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选派小先生到其它小组辅导同学学习,并组织讨论。教师自始至终参加学生的讨论,及时解决讨论中出现的问题。讨论结束后,教师召集全班学生对所学课文进行总结。这种由典型引路,学生独立钻研课文,然后集思广益的做法,对开拓学生创新思维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成效。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

于漪老师指出:“中学生具有好奇好胜的特点,新异的刺激物能引起他们的定向探究活动。如果教学内容和方法不断地更新和变化,就可有效地激发学生新的探究活动,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如果总是采取同一或相仿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会受到影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还要积极地开展各项课堂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自由地、富有个性地、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

(一)进行五分钟演讲,即在每堂课的开始安排一名学生上台演讲,演讲的题目可以学生自由选择,也可以老师临时指定,演讲完了以后,教师立即组织学生对演讲的内容,仪态进行评论。这样旷日持久地训练,会使学生的讲话能力、评判水平得到较大提高。

(二)开展辨论。问题会在辨论中越辨越明,而且通过辨论还可激发学生深入思考,点燃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产生新的认识和看法。如教学《孔雀东南飞》,学生对焦仲卿这个人物的认识不统一,有说焦仲卿是一个软弱的、不值得同情的人,有态度截然相反,认为焦仲卿和刘兰芝一样性格极其坚强,他的遭遇同样令人同情的。出现这种情况,老师不是直截了当地表明自己的态度,而是将双方组织起来,展开辨论,让他们各自陈说理由。通过辩论,学生们认识到各自的认识都有偏差,不能简单地把焦仲卿看成是性格坚强或软弱的人,他的身上既有坚强的一面,也有软弱的一面。

(三)自编、自导课本剧。教材中有些篇目,如《荷花淀》、《阿Q正传》等,情节曲折,人物众多,个性鲜明,特别是人物的对话较多。教学时,可以指导学生在充分阅读、理解课文的基础之上,将课文改为剧本,让学生在课堂上表演。学生既做演员,又做观众;既做表演者,又做评论家。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写作、表演能力,而且学生在实际演出中还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召开班级新闻发布会。语文教师要树立大语文的观念,除了组织学生认真学好课本知识外,还要指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课外知识丰富多彩,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无所不包,加上学生兴趣、爱好各不相同,教师怎样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效果,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召开班级新闻发布会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师根据学生读书的情况,每周或每旬安排一到两节课,让学生走上讲台评述自己所读的书。除了要介绍自己读书的内容、读后的感想,以及自己的评论外,还要回答同学的提问。因此学生读书时就比较认真,不仅读,而且能深入思考。为弄清一个问题,有的同学钻进图书馆查找资料,忘记了吃饭和休息;有的同学请老师给他开列书目,对自己所钻研的问题进行具体的指导。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学生发现问题、钻研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较大提高。

四、把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MCAL)引入课堂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经常运用的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即使有一些电教媒体,也只是简单、孤立地运用。在这样的课堂中,语文学科形象性的特征很难得到充分地展示:一些文字优美、意境深远的文章,由于学生没有直观的感受,不能在心理上引起共鸣;一些人物由于生活年代和学生的距离比较远,人物的形象很难在学生面前栩栩如生地站起来。另外,学生学习的智能也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的讲解固然能调动学生的手、口、眼、耳、脑等的功能,但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而且所学的东西往往印象不深。如能将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MCAL)引入课堂,情况就会发生根本变化。运用多媒体辅助计算机教学(MCAL),通过声音、图象、文字、颜色的综合运用,能再现与课文内容相似的情景,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更主要的是它能全面调动学生各种感觉的功能,开辟学生多向立体思维的通道。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MCAL)使师生处于一个开放的互动的审美心理场,学生情绪振奋,思想解放,参与主动,思维随情境向四方扩散,联想与想像自由而不受拘束,创新的火花不断引燃,思想发散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得到加深和拓展。

审美在教学中的渗透

稠江中学 吴功元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把审美看成是人的高级精神需要之一,认为“审美是一种高级需要,美在自我实现者身上得到最充分的体现”。英国美学学会主席赫伯特.里德在其《寓教育于艺术》中也指出:“美育不仅成为当今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大有成为整个教育的基础和整个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因此,教学既要激发、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更要注重激发、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审美需要,实现美学教育。散文作为教材中文质兼美的范文,很能唤起学生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情感,因此,散文教学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有层次地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理解作者通过景物描写来表情达意的写作技巧外,还可以借助各种媒体作为审美情感的触发点,引导学生进入审美感受和体验,获得审美经验。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散文中的美学因素,和学生共同挖掘教学内容本身的内在美和运用教学形式艺术化的外在美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对于教材提供的散文佳作,教师可采用创设情境、指导朗读、品析语言、配乐朗诵等方法进行审美教学。

一、创设情景,唤起学生的审美需求

列宁曾十分强调情感对人的认识和逻辑思维的调节作用,他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见,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散文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教师应力求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或情绪。新课的导入,教师可以运用声情并茂的开场白,唤起学生的情感需求,把学生带入课文特定 情境中。

有人说开讲是教师送给学生的第一束鲜花,视为教学“定调”,更有“善于始者,成功已半”的说法。“入境动情”的开讲能一下子抓住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欲望。特别对那些抒情性很浓的散文佳品,教师宜创设一个与文章基调相一致的情境,利用动情的肺腑之言,带学生置身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景之中,奠定感情基调,让学生迅速进入角色,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积极交融,产生强烈而深厚的情感反应。如朱自清的《绿》可以这样开讲: “春天,给人们无限的希望与蓬勃的活力;秋天,也会以它特有的魅力使人们感受到永不衰竭的生机。朱自清先生在1924年秋天写就的散文小品《绿》,则是把对光明和理想的执着追求满蕴在对一潭秋水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描绘中。今天,就让这篇优美的散文‘带领’我们去领略浙江仙岩山中梅雨潭那神奇的景色,‘那醉人的绿’吧!”

学生置身于教师创设的这种特定的情境中,就会带着一种对“美”的憧憬和急于领略美景的审美期待,进入文章的情感世界,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这种情感的共鸣,可以转化为学生自觉审美的“催化剂”,使学生产生新的审美追求,主动去寻美访胜,采撷珠宝,从而深潜到文章所构筑的内部世界,领悟文章所营造的美学意境。

二、品析词语,开拓审美联想和想象能力

对于那些洋溢着诗情画意的优美散文,要让学生体会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开拓其审美联想和想象能力,首先要引导学生品析文中极富艺术表现力的词语,引导学生深悟文中深层意蕴所包含的艺术美、哲理美和情感美。“词以一字为工”。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文一些精彩的语段及词句作赏析、揣摩,体味祖国语言的丰富内涵和无穷魅力。如教学朱自清《荷塘月色》这篇散文,在赏析“月下荷塘”这一极富诗情画意的语段时,可引导学生揣摩“比喻、通感、拟人”等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上的丰富内涵,品味“羞涩”、“袅娜”等词表现出一种什么样的情趣;在赏析“塘上月色”这一精彩段落时,可引导学生找出描写月光的一系列动词“泻”、“浮”、“洗”、“笼”,然后让学生思考“这些词在描摹景物上有何特点?”(以动态的词描写静态的景)、“营造出一种什么样的意境? ”通过指导学生仔细揣摩作者在用词遣句方面的功力,体味文章的意境美。现在学生阅读易犯的毛病是不求甚解、浏览情节,对一些精彩的细节描写、景物描写总是一掠而过,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点拨,让学生在鉴赏语言的过程中,提高语言理解能力,深刻体会作品的内蕴美,通过对美的形象的感受,对美的本质的认识,去领悟它所包含的人生意义和美学价值,从而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培养其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师还可以 通过联系具体语境对语言进行分析比较,使学生对作者选词造句的深意有进一步的理解。同样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中“塘上月色”这一段落,为加深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微和妙处,教师可以找出其它同义和近义的动词让学生作比较,如把“泻”换成“淌”或“照”,把“浮”换成“升”,把“笼”换成“包”,表达效果又有何不同?指导学生比较分析,在思索中让学生领悟语言的丰富内涵,产生如临其境的感受和体验。教师只有创设具体的语境,让学生通过比较来揣摩、领悟,才能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吸收这些典范的语言材料,让学生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培养审美想象和审美创新能力,提高语文素质。

三、配乐朗读,提升审美情操

“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终于感情的。文学家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而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识的或是无意识的——总是要在读者的心目中引起同样的感情作用的”。因此,教读一些经典散文作品,光靠品析语言还不够,还要通过指导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特别对那些抒情性极浓的散文,教师还可以借助音乐作为朗读背景,指导学生配乐朗诵,把音乐语言与文学语言沟通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使文中所描绘的景和物,所倾吐的情和意,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中提升审美情操。

笔者在课堂教学中,曾多次尝试以音乐作为媒体进行散文教学,效果是明显的。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为了让学生深入领会作者情景交融、境与情合、人景合一的 完美境界,我预先剪辑了三段经典民乐(一为《二泉映月》、一为《春江花月夜》、一为《梁祝》)作为披文入情的触发点,在概括完文段的景物特点后,用录音机播放出来,要求学生用心去听,把握音乐旋律的感情基调,选择一段旋律作为课文文段的配乐朗读的音乐。其目的是希望通过音乐的感染力来唤醒学生积极、愉快的情绪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通过对节奏、旋律、音响等听觉表现进行分解和综合等心智加工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

但是,这种审美感受和体验毕竟是高层次的审美境界,学生不一定都能上升到这一审美层次,有些同学有这种审美体验,但也是瞬间的,怎么样来保持和强化这种审美活动呢?因此,下一步的教学环节就从“配乐美读,提升情操”入手。配乐朗诵是学生很感兴趣的语文实践活动,同时也为了给学生一个充分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调动其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我利用乐曲《春江花月夜》作为课文朗读的背景,要求学生主动起来进行配乐朗诵的表演,使学生广泛参与感受美、体验美、欣赏美的实践活动,通过审美对象诱发的美感,激发学生的审美激情,用艺术美的力量来使学生的心灵世界向美好方面转化,进而表现和创造美,提高审美能力,从而促进审美心理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朗读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手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的朗读实施点拨与指导,可以使学生初步掌握阅读和欣赏抒情散文的方法和途径,培养入情入境地朗读散文的能力,同时,音乐与文学语言的结合,也拓宽了学生的审美视野,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情操。

四、音乐作文,审美创新能力的再迁移训练。音乐作为艺术的一种形式,和文学有许多相通之处,特别是其广阔的情感空间和想象空间,为人们的审美想象提供了一个自由驰骋的大天地,音乐的旋律和节奏又最能拨动青年学生的心弦,引发强烈的审美共鸣。因此,在散文单元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对音乐非常感兴趣的心理特点,抓住这个训练学生创新能力的很好的契机,教师进行一些听音乐作想象作文的训练课,利用音乐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审美因素,来强化学生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感受,让艺术和文学语言沟通起来,让美的因素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和高度发达的个性。如高一册散文《荷塘月色》教学结束后,笔者以经典民乐《二泉映月》为音乐材料,要求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情绪情感体验,听完音乐后,当堂想象作文,以此来强化学生的审美联想和审美想象。实践证明,这样的情境作文比一般的命题作文更适于培养学生的审美创新能力,更易于塑造学生的创新品质。

散文教学中,教师如能有意识地把艺术形式(如音乐、绘画、诗歌、雕塑、戏曲、电视音乐片等)和语文教学有机融合,无疑会拓宽审美信息量的传递通道,加大审美信息容量,使审美信息的传递达到最优化,从而让学生能最大限度地接收这些信息,以适应学生的审美需要。

审美情感和体验在散文教学中的渗透,其实质就是充分挖掘文本本身的审美因素,把课程的理性内容与感性形式、抽象概念与鲜活形象有机统一起来,把深奥的知识传授与动情的美感体验结合起来,在强化学生的认知智能的基础上,发展学生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建构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

我国古代文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充满着神奇的美的力量。但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这种力量却偏偏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尤其是一些过于讲究程序化、程式化的教学模式,往往在不自觉中淡化了对美的追求,弱化了文言文教学应有的功能——让学生从蕴含着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美的千古佳作中领略祖国文化的内涵,汲取营养,古为今用。由于这种弱化,导致了教学目的上的重大偏差,导致了教学效果上的严重削弱,这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极为不利。这里,有三个问题必须引起重视:过于注重语法教学而忽略了文字美的赏读;过于注重条分缕析而忽视了内容美的领悟;过于注重固定化的授予而淡化了形象美的感动。正因为这样,学生也许精于词性活用的分析而拙于优美语言的鉴赏品味,也许熟记段落层次的已有分析而对思想内容的深度难于把握,也许搬来了人物形象的现成定位而流失了自己充分的理解感动。

鉴于上述种种实际存在的情况,我认为,文言文教学应从以下三个方面予以足够重视和充分实践:

一、要使文言文的学习充满审美愉悦

文言文教学从其历史来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在白话文兴起之前,即“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教学形式主要是官学制、私塾制、书院制,教学方法主要有讲读法、吟诵法、讨论法、讲座法等。二是从“五四”到1949年全国解放之前,教学形式转为以班级授课为主,教学方法在较大程度上延续了前人的做法,虽有“五四”新文化运动“反对旧文化,提倡新文化”“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冲击,但对文言文精华佳作的教学还是处在较高水平,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和现代文学巨匠们(例如鲁迅、胡适、郭沫若、朱自清、闻一多、郁达夫、老舍、冰心等)大都有着十分扎实的文言文功底,有许多人在古代文化、古典文学方面还独有专攻成就不俗。三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对文言文的教学时而完全淡化,时而点缀一二,且由于受政治因素的干预过多,文言文的教学,从篇目入选到形式的分析,到内容的定评、人物的定位,均处在一种大一统的格局之下,尤其是“文革”期间的“批孔”“反儒”“倡法”,不仅使文言文教学面目全非,而且给“文革”后的文言文教学留下了很坏的影响,遗毒至今,没有根除。

综观当今的文言文教学,那种只重灌输不重感悟、只会死记硬背不求理解品味的作法还普遍存在,令人深恶痛绝。文言文教学必须充满审美的愉悦,必须能引领学生徜徉于千古佳作的神奇美妙的境界,流连于祖国文化深厚迷人的海洋,才能真正使教学获得成功,即让学生在文字上更增些品味增些风采,在思想内容上多些感悟多些升华,在形象上多些感动多些向往,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审美愉悦很神秘吗?不,它不是水中月,雾中花,因为文言名篇中多有审美的因素在,这些因素,沉积千年,历久弥笃,它们正在散发着深沉的光彩,正在期待着更多的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二、充分发掘文言文教学的美的因素

任何一种美的存在,都不会是空洞的、虚无的,形式之美和内容之美总是和谐地统一在一起的。惟其如此,真正的美才经得起时间大河的冲刷。“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历史却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熠熠生辉千古不朽的美丽篇章。任何一篇美文佳作,都是因其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而深入人心、脍炙人口、流传千古。因此,我们从事教学活动,毫无疑问的是要充分发掘蕴含其中的美的要素,让文字之美、人物之美、情感之美、思想之美放射出无穷的魅力,在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采撷形式美的花朵

中国语言是世界上最古老而又最富生命力的语言。自诗经以来,有“风骚”并举,有百家争鸣,有汉赋铺陈,有唐宋古文,更有那璀璨夺目的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或韵或散,或律或绝,五彩斑斓,绚烂多姿。步入其间,令人恍如置身至境,目其迷也。

文言文的发展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在这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跃动着各种各样的优美文体,语言之美,恰似那清流,那急湍,滋养过多少中华儿女,当然也应该滋养当今的华夏子孙。新编高中语文试用教材,在总共140篇课文中让文言文占据了40%的分量,其对文言文的重视是空前的。第一册就有三个单元,分别是先秦历史散文、先秦诸子散文、两汉魏晋散文,第二册有三个单元,分别是唐代散文、宋代散文、明清散文。这些入选篇目,均是真正的“古文观止”,历史人文色彩极为浓重。从语言特色来看,这些文章,或音韵谐调,或整散结合,或写实朴素,或比拟夸张,或气势磅礴,或娟秀优美,或情景交融,或直抒胸臆,等等等等,不一而足。在教学中,把准文体特点,挖掘语言特色,引领学生自主感悟,倾心陶醉,那才是真正抓住了文言文教学的个中三味。

2、进入人物美的长廊

人格美的力量是巨大的,在审美与审丑的过程中,为人物的言行神思而喜怒哀乐,在共鸣中得到审美的愉悦,使灵魂受到荡涤与洗礼,这是文言文教学应有的作用,也是其魅力所在。尤其是历史散文中,多有这样的人物形象。例如:《鸿门宴》中的刘邦、项羽的形象,就很值得细细品味。通过在紧急关头这两人的语言、行为、神情的深入理解与讨论,学生才能深入准确把握他们的性格特征,情感得到陶冶,审美得到提高。在这种分析中,学生的阅读活动是自主的,学生的审美活动是不受拘束的,因而也是生动的、有趣的。过去,我们很多人在教学中总是或多或少地存在灌输“知识”的现象,把自己对人物的理解强行输入给学生,更有甚者,以教参为唯一的标准,变教学为搬教参,根本没有自己的见地。文言文的教学,我们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进入人物美的长廊,我们必须做的是引领者,而决不是搬运工。

蔺相如的深明大义智勇兼备,廉颇的忠勇不二知错善改,信陵君的礼贤下士顾全大局,侯生的足智多谋重义轻生,周瑜的多谋善断儒将风度,曹操的自负谋略奸诈多疑„„所有这些,无不充满着浓墨重彩的人文气息,无不让人心往神驰。当学生在阅读中为这些历史人物深感动、神采飞扬时,我们的教学,就已经走上了成功之路。

3、接受情感美的陶冶

中华民族有着优秀的文化传统,民族的文化遗产需要继承。文言文的教学是继承的途径之一。在浩瀚的传统文化的海洋中,情感美犹如一朵朵浪花,常开不败,留香千载,不绝如缕。进行文言文的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细致的阅读,领会蕴涵在文章中的情感美,接受情感美的陶冶。当然,这种美依靠的主要是学生自己的主动的阅读,即在老师指导下的主动接受,而不是被动地接受。

朱光潜论古诗词的鉴赏要学会“知人论世”,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让学生通过阅读去了解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去走进作品,去同喜同悲、共乐共怒,更进一步,在对人物的生平事迹、写作背景、写作缘起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之后,更深入地感动于情感之美,产生共鸣,产生向往。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王羲之兰亭赋诗作序,“仰观天地之大,俯察品类之盛”;魏征直谏太宗十思,只为求得为上者“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文武并用,垂拱而治”的清明政治;杜牧构思《阿房宫赋》,为的是告诫后来者,不要“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归有光写成《项脊轩志》,“多可喜,亦多可悲”的人之常情;张溥写就《五人墓碑记》,五人之从容就死,“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这些情感之美,闪烁着多么动人的光芒!

4、感悟思想美的光华

历史文化之所以深沉丰富,乃是因为数千年积淀下来的思想内涵有着巨大的力量。应该说,能经得起历史考验的、经过历史长河冲刷而流传下来的作品,当然是思想文化的精华,至少是可以让我们去批判地接受的优秀遗产。而充分发掘出这些作品中的思想之美,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先秦的“百家争鸣”,各种学说奠定了中国文化的思想基础,此后千百年来思想的发展更是无比丰富。对这些思想有一些初步的了解,能初步接受思想光华的照耀,是文言文教学要达到的目的之一。我们的学生,处在科技进步社会变革的环境,他们的成长,需要正确的引导,需要优秀的思想文化的熏陶。他们要有正确的思想,才会有远大的理想,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语文教学思想中,不论是持“工具说”,还是持“人文说”,其思想教育的责任是不容回避的。而且,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语文教师,决不会拒绝语文教学所担负的历史重任。

三、要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审美

审美从来都不是被动的,因为只有摆脱非我的束缚,审美才具有其本质的特征。当然,这也并不是说,教师的引导就可以淡化、抛弃。如何引导,这是我们要探讨的主要内容。具体来说,我认为,可以有说、读、论、评等方法。

说:即说背景、说生平、说相关材料、说自己的感受等。“说”不是可有可无的环节,它因事生情,能生动导入,能激发情感,能深入内在。

读:即阅读、朗读、诵读。“读”是文言文神美教学中最为关键的方法,它应该贯穿教学的整个过程。逐字逐句的仔细阅读,抑扬顿挫的表情朗读,思情并茂的朗朗诵读,可以在读中把语言美、形象美、情感美、思想美融为一体,融会贯通。

论:即组织小组讨论、开展全班讨论或辩论、进行师生讨论。问题是在讨论中愈来愈分明的,认识是在讨论中得到提高的。对于培养语文素质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开展形式多样的讨论是大有裨益的。

评:即教师对学生的观点、看法进行评讲评点,或学生之间互相评点。在这里,教师的评讲尤为重要。它对学生的审美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这些方法也并不是不可改变的。但要明确的是,无论采用何种方法,都必须有一个前提,即学生的阅读、鉴赏、审美活动,必须是主动的,是在教师引导下的自主活动,我们进行文言文审美教学活动,采用哪些方法,就必须在这个前提下去选择。只要这样做了,就一定能让学生动起来,就一定能达到文言文教学的目的。

第五篇:在语文教学中坚持创新

在语文教学中坚持创新

摘自:《小精灵儿童网站》

语文教学要突破以教师为中心的框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放手给他们一个自行探索的空间,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活起来,在自我发现中发展,在自我教育中创新。

一、扩大阅读量,丰富学习生活莎士比亚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像鸟没有翅膀。”读书是让学生从书面语言中提取有用信息的最直接最快捷的方法,而阅读量是制约作文教学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加强阅读,扩大阅读量,可以更好地开拓学生视野,开发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情操,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一条有效途径。在自由阅读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根据各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思想实际、阅读能力,有目的有计划地帮助学生选择。向学生推荐介绍一些文质兼美的课外读物,当学生进入到自觉、主动参与的轨道后,便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自愿选择读物。最大限度地给学生以主体地位,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去读。我还有目的、有步骤地组织定期读书汇报会、古课文朗读、手抄报评比等活动。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读书的积极性,又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

二、鼓励联想与想象,开阔创新视野联想不仅能唤起学生对知识的回忆,沟通知识内在联系,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更能引发学生的创新欲,促进学生智育的发展。很多新思想、新发现都是联想的产物。想象是智力活动中最有活力的方面,是学生创新的起点和源泉。语文学科对培养学生的想像力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学生的想象力尤为丰富,只要教师多给他们提供想象的空间,允许学生自由地想象,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引导学生创造性的想象,他们的创新潜能就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作文是一项富有创造性地作业,学生的想像力一旦被激发出来,心灵的深处就会不断涌起创新的浪花。我们让学生写自己喜爱的事、写自己想象中振奋人心的童话„„有了这种想象空间,才能引发出学生作文的动机,激发出创作的欲望。

下载我在语文创新教学中的实践与体会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在语文创新教学中的实践与体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在语文教学中坚持创新

    在语文教学中坚持创新 忠县洋渡镇中心小学校任洪成 语文教学要突破以教师为中心的框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放手给他们一个自行探索的空间,让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在自我......

    创新语文教学实践

    创新语文教学实践,提升语文应用能力 湖南省长沙市财经职业中专 刘乌沙 我校是一所财经类中等职业学校。近年来,我们根据财经类学生专业发展的需要,贯彻落实《中等职业学校语文......

    语文在语文之外——我的困惑、思考与创新实践

    “语文教学新视野”专题研讨(之三) 语文在语文之外*——我的困惑、思考与创新实践 洪劬颉 一、一直困惑着的三个问题 我教了十多年高中语文,也在小学、初中做了近十年研究与实......

    在教学中创新

    在教学中创新,在反思中成长冠山联校南磛石学校郝惠芬 【摘要】世界正在经历一次关键的转折,我们生活在一场会改变我们生活、思想、沟通、成功方式的变革中。这也是当代中国教......

    我在识字教学中的体会

    我在识字教学中的体会 我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多年了,特别是低年级语文,在教学中感受颇多,在此谈谈我的一些体会。 由于课程改革,小学低年级的识字量大大增加了,随着识字量的加大,给我......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与反思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与反思 随着以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普及应用,人类开始步入信息化社会。信息技术不仅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创新能力

    文/罗修永 陶行知曾经讴歌:“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学生是未来世界的主人,他们不仅要认识世界,而且还要改造世界,推动社会的发展。这一切,需要的就是......

    三化四字五步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与创新

    三化四字五步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与创新 三化:课堂教学责任化,责任教学活动化,活动教学主体化。 四字:趣·实·活·新 五步: 第一步:预习反馈。 (一)出示预习目标。 1、自由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