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能力
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能力
一、实施教育的基本原则
1、普遍性原则。实施创新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体现普遍生,努力构建适合每一个学生的创新教育模式。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改变教育内容,变革学习方式,发现和开发每一个学生潜在的品质,疏导学生从小关注人类和世界,认清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2、民主生原则。在创新教育中,师生关系应和谐融洽。老师要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育气氛,使学生形成探求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学生则要以主人翁精神参与教育活动,积极进取,主到探索,力图创新。一切教育的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身参与的积极活动,才能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精神财富,才能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成长和发展。
3、探索生原则。教师要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使教育活动富有探索性。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一定的问题情境,促进学生积极进取,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使之把“分数上的好胜心”转化为“学问上的好可心”。“好胜”与“好奇”,虽仅一字之差,但却体现了不同的价值取向。爱因斯坦说过:“对真理的追求比对真理的占有更为可贵。”好奇心可驱使学生主动、精细地观察事物和思考分析,有利于创新品质的形成。
4、创新性原则。老师要在教育活动中体现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良好的、民主的、和谐的环境。无论在时间上、空间上,还是在精
神上、物质上,都要满足学生的创新欲望,适应学生的创新需求,鼓励“异想天开”,提倡“出奇制胜”。老师不要怕学生冒尖,对于学生的异常思维方式和行为举动,教师要善于理解、宽容,并采取正确手段进行奖惩。
5、个别性原则。老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发展水平开展教育活动,尊重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学习。由于个体之间的创新品质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所以老师要尽可能地运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手段,把正确引导和促进不同个体创新精神和创新的发展作为一切教育活动的“着陆目标”。
6、实践性原则。“实践出真知”。实施创新教育要坚持实践第一,在各学科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并用的操作能力的培养,尽力为学生创造动手、动脑的实践机会,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还要强化学生的课外创新实践,努力在学生的课外活动领域、活动的组织形式、指导方法和活动效果等方面寻求突破。要引导学生走出学校,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自然,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叛党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7、激励性原则。实施创新教育,要注重运用激励性的评价策略。对于学生来说,与其“数其十过”,不如“奖其一长”。学生的创新精神往往源于一定的兴趣、爱好,源于一定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这是他们要向未来,探索新知的不竭动力。如果教师善于支持、鼓励学生创新,便可达到“一荣俱荣”的效果,学生各方面素质都会得到很好地发展。
二、实施创新教育的若干措施
1、提高教师素质,转变教育观念
(1)通过“强思想、比素质、赛师能、树形象”系列活动的开展,从而树立一个良好形象(师表形象),提高两个水平(学科业务水平、使用现代网络和计算机技术水平),增强三个素质(政治思想素质、教学业务素质和教育科研)素质。
(2)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我们要求全体教师做到“师德高,师道尊,师纪严,师业勤,师艺精,师爱真”。组织教师学习师德规范,强化规范言行,美化教师形象,制定《师德公约》。每年度末,在民主评议的基础上,评选“师德之星”、“师德标兵”,树立师德典型,宣传先进事迹,做到学有榜样。
(3)在业务学习方面组织教师开展“三寻”活动,即寻找你的理想教学观,寻找你的理想教学专家,寻找你的理想教学模式。各教研组定期组织教师学习、讨论,学习优秀教学专家的教学思想,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改革自己的教法。
(4)大力开展创新教育研究,坚持“六个一”流程管理,即一份学科创新教育研究方案,一人创新教育研究周工作安排表,一本创新教育业务学习笔记,一本创新教育实验过程记录簿,一份创新教育研究阶段小结,一篇创新教育研究论文,在研究 中强化教师三种意识,即课题实践意识、理论学习意识、经验总结意识。学校根据研究进展情况,举办“创新教学汇报”和“创新论文”评奖等活动。
2、采取多种措施,营造创新氛围
(1)活泼和谐的氛围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我校要努力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时间和开放的空间,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每星期二为“小班主任日”,让学生民主竞选小班主任,提出表班级管理的想法,对班级建设提出一条创新建议。每星期
三为“无作业实践日”,教师不布置局面家庭作业,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办手抄报、收听广播、收看电视、小采集、小制作、小发明等活动,学期末学校组织“课外实践成果展”。每周四为“无批评日”,对于有问题的学生教师要从下面引导,不呵叱、不指责、不讽刺、不挖苦。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扫清创新中的心理障碍。道德是在学科教学的主渠道中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各学科协调合作,发挥各自优势,体现各学科自身特色。其次,设置个别心理咨询服务。本着“尊重、同感、保密”的原则,理解、接纳、导、启发、帮助学生。学校设立“天天乐小屋”和“悄悄话信箱”,对学生排忧解难,扫清求知创新中的心理障碍。
3、丰富实践活动,培养创新能力
(1)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在创新活动中产生、发展和巩固起来的。开展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我校将进一步筹措资金,建成校内各种供学生实践的专业教室,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艺术、体育、文化、班队、读书读报等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2)进一步办好一年一度的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童话节,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发展,在活动中创新。王阳明说:“知而不行,则是未知。”校园“四节”的设立,有利于学生在亲自实践和探索的过程中,学会研究、学会创新。
(3)将学生的创新实践延伸向家庭,拓展他们实践活动的领域,形成“班级、年级与校级相结合,学校与社会、家庭相结合”的三结合的大课堂、大实践创新教育体系。
4、构建创新模式,深化教学改革
(1)教学模式是由教学理论转化而成的,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形式。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应由创新教育的课程设置体系、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学习模式和教学评价体系4部分组成。
(2)课程是实现一切教育活动的依据,是实现创新教育的主要手段。创新教育课程设置体系应包括两方面内容:第一,严格执行教育部分发的教学计划,开好四种课程,即学科课,活动课、隐性课、环境课。第二,坚持选修课和必修课同步进行。
(3)学校教育任务主要在课堂内完成,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只有改革课堂教学结构,构建创新教学模式,才能真正落实创新教育。我校教学模式有五小:第三步,指导学生自学。第四步,引导讨论探究;第五步,师生反馈评价。
(4)根据学生学习流程环节的具体实际,训练学生 “三先、三后”的学习方法学习,建立起学生主动学习模式,即先预习、后听课,先思考、后答问,先复习,后作业(实践)。要求学生巩固训练做到“三练”,即一练基本,二练综合,三练创新。通过这一模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自学能力,形成自学技巧,发展独立思维和创新能力。(5)在实施创新教育过程中,我们要用现代教育观念,建立较为完整的教学评价体系,即学生评价、教师评价、领导班子评价、单项专题评价和教学节节胜利整体评价。在评价中,以激励为主要手段,并以相冰砖的运行机制为保证。
第二篇: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
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是党和政府把握时代发展潮流,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所作出的战略决策,必将对国家的经济文化建设与发展以及社会全面进步产生重大的影响。当今世界,知识经济正成为不可阻挡的世界潮流。知识经济的核心在于创新,它强调劳动者的创新素质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因素,强调凭借创新发明和设计、凭借创造性观念和理论等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创新的水平和速度将成为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国际间综合国力的竞争也越来越多地表现为创新人才数量和质量的竞争。教育在人才培养知识传播、知识创新及推动知识应用方面的基础作用决定了它在知识经济中的基础性在位。因此,深化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知识经济的必然要求。
一、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创新型的人才
尽管各国关于人才的社会标准不一,然而在对未来的人才素质的要求方面却具有很多共同点。未来的人才需要具有自主、独立、积极进取的创新精神,他们敢于迎接挑战而不是保守和退缩。未来的人才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未来的人才应对人类、对他人有高度的责任感,对科学和真理有执着的追求。未来的人才应学会学习,具有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未来的人才应有丰富的个性,具备特长,适应多样化的未来社会。这些特征都是未来社会创新型人才所具备的。所以我们应积极创设环境和条件,充分引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以21世纪人才的标准来培养我们现在的中小学生,学校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转变教育观念,把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作为重要的目标,从根本上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这是深化素质教育所面临的重大课题。我们必须一方面加强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研究,认真落实国家新课程计划;另一方面还要注重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以及当代最新科学、创造教育实验研究领域里所取得的最新成果,这样,才能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由注重传授知识的教学观转向注重学会学习的教学观
把人的认知活动作为全部教育活动的中心,把知识的传授和掌握作为整个教育活动的枢纽,以此来理解、要求、规定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这是传统教育的一个最为显著的特征。如果我们成功地摆脱了这些传统的束缚,如果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允许学生自由地交换意见,如果交换意见之后学生增强了对生活的领悟,如果学习者被引导走上自我教育的途径,简言之,如果学习者从学习对象变成了学习主体,教育的现代化才是可能的。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最重要的是确立以学生为主的教育观。在课堂中不仅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学会知识,会学知识。21世纪新的学习观的主要内容是,学习越来越应成为学习者主动和由学习者推动的过程。学习总起来说有两种类型:一是维持性学习,其功能在于获得已有的知识、经验,以提高解决当前已经发生问题的能力;另一种是创新性学习其功能在于通过学习提高一个人发现、吸收新知识和新信息的能力。我认为,传统教育中重知识讲授的教学观无疑培养了大批善于进行维持性学习的学生。这种学习重视继承,重视获取现成知识和积累信息的能力,这在一定意义上是必不可少的。但这种学习已完全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而创新性学习主要是通过重建知识整体来促进学习者的思维,是以整体性思维为主的学习。对当代人来讲,更需要的是创新性学习。
三、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培养21世纪建设人才的需要 21世纪人类将进入多极化、多元化冲突的时代。我们要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迎接综合国力剧烈竞争的挑战;要在前进的道路上战胜各种困难,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不动摇,我们就必须花大力气培养21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怎样培养跨世纪的人才教育理论家普遍认为,我们培养的跨世纪人才必须具备以下基本素质,能够迎接新技术革命挑战的人
才,能够参与全球性竞争与合作的人才,能够主动适应、积极推进甚至引导一系列社会变革的人才。这就是说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呈现为多层次、多规格、多样化的特点。为此,基础教育应遵循中小学学生心理和生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着重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的基本能力和素质。中小学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阵地。宏观到素质教育的原则,微观到课堂教学的要求,都要靠学校去操作、去落实。实施素质教育是政府的责任。各级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指导,对世纪之交的教育改革,既要以本地区的历史与现状为基础和出发点,同时也要进行多方面的比较研究,在国内外改革的大背景下研究本地区、本学校素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在研究工作中,要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多角度与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等学科交叉综合,研究世纪之交素质教育问题。例如,在办学方向上,中小学要坚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保障教育目标的实现。在培养的要求上,应使学生有基本的政治思想观点、基本的道判断能力、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生存的基本能力等。学校的管理上,既要维护中小学校的常规管理制度,又要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健全新的管理制度。在队伍建设上,要注意提高校长和教师的素质。,要完善培养培训机制,提高校长和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要建立政策保障机制,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使校长和教师队伍建设朝着更健康的方向迈进。县级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应根据时代要求和学生的年龄心理发展规律制订素质教育的子目标及其具体实施措施,使素质教育具有可操作性,并具有特色。教育督导评估是促进中小学教育摆脱应试教育影响走向素质教育的有效机制。对中小学校进行督导评估,应注意遵循以下原则:即导向性原则、全面性原则、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可操作性和实效性的原则、激励性原则等。督导评估要避免主观性、随意性。今后,我们在督导评估方面应做细致的工作,扎实而有成效地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为迎接21世纪的挑战培养各级各类建设人才。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是培养多层次、多规格、多样化人才的需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仅需要能够适应现代科学文化发展和新技术革命要求的教育、科学、医务、理论、文化、新闻、法律、外事、军事和党政工作人才,而且更需要数以亿计的工业、农牧业、商业筹备行各业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劳动者。素质教育就是为培养多层次、多规格、多样化人才打基础的教育。
四、素质教育中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建立一支高度讲政治的教师队伍。无德无以为师,教师的政治思想会渗透到教育的全过程,它所起的作用是难以估量的。因此教师必须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必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必须处处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好思想、好品德、好作风为学生树立榜样。学高才能为师,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对教师的知识储备和业务技能要求更高了。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多方面、多层次人才为目标,通过科学的教育途径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使其得到和谐发展的教育。要从应试教育中走出来,就要摈弃传统,陈旧的教育观念,吸纳新的教育观念,遵循教育和教学规律,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并将其创造性地应用于教学实践。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的同时,老师也要不断地更新知识,加强修养,提高业务能力。一个人的良好素质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在社会实践中逐步培养出来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不公是提高学生素质的过程,也是提高老师素质的过程。只要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完善教育理念,努力钻研业务,敬业、爱生,为人师表,我们就一定能使自己成为高素质的教师,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五、更新教育教学思想,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
人才培养主要是通过学校尤其是老师的课堂教学来完成的,老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现代教师必须以素质教育为目标,更新教育教学思想,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
改变时间+汗水的课堂教学模式,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能力为主线进行教学。做到传授知识和开发智力并重、教学与育人并重、教学与管理并重,做到转变教师角色、学生地位和教学手段。教师要做到讲授积极引导、学习认真指导,充分发挥个人的导航作用。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创新型教师。教育不只是教人求职、谋生的手段,还要给人改善人民生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教育必须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有较强的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此,教师既要重视知识的传授,让学生掌握知识,更要注重智能的培育,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即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加强智力开发和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提高学生灵活应变的能力。要摒弃过去单一型,学科理论型、模仿型的培养方式,而转向培养应用型、创造型和复合型的人才。在教学中要以创新意识和方法开展教学,并运用高超的教学艺术,做一个智慧型教师。
第三篇:在教学实践中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2定稿
在教学实践中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河南省开封高级中学物理组 毛广文
【内容摘要】:在素质教育中,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注意创新精神的培养„„
【关键词】:素质教育、创新能力、创新精神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的,发展人的身心最基本品质的教育。它是充分挖掘和提高受教育者潜能的教育;它是使受教育者潜能获得全面发展的教育;它是使受教育者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而在素质教育中,创新教育又是其核心。所谓创新是一种创造性的行为,指在其亲自参加的各项活动中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作出新的业绩或东西 的活动;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取之不尽的动力,是一个社会文明发展的标志。而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事件,它以培养具有创新欲和创新能力的劳动者为目标,以发掘人的创新潜能、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可以说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因此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加强创新教育。而在教学实践中应通过重视课堂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实践中基本技能的训练来培养其创新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重视课堂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实践中基本技能的训练,处理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传授基础知识与进行基本技能训练的关系,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定义、法则后,在学习中能发挥普遍的迁移作用,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融会贯通。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途径:
一、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主要形式,而且课堂教学占学生在校时间的70%以上,德、智、体、美的诸方面的教育,都体现在各学科的教学工作中。因此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这就要求我们做到要有效利用45分钟的课堂教学。首先,可以通过提高教师素质来提高教学效率;其次,要优化教学技术手段结构,因为先进的教学技术手段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有效利用45分钟,提高教学效率,从而减轻学生负担。
其次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还课堂给学生,使教育中心移向学生,使学生在学习当中掌握课堂学习的主动权,通过实践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在学习上的创新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首先要注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和一般学习方法的掌握;其次注意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使其学会调节自己的学习活动;最后注意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帮助学生掌握教育时间内学的有关知识。第三、结合各学科特点实施素质教育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校的素质教育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各学科的教学工作中,各学科应结合自身特点在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和体现素质教育,并结合各学科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因此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结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并实现其完美结合。例如利用演示法、实验法可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用发现法可以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用情景法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而这些则是注重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教学;注意基本知识的传授和实际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区分难点和重点,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详略得当,既能熟练掌握基本知识,又能扩大知识面,增强其自身素质;注意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观察和实验能力的培养、思维能力的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使之能结合课堂所学内容在各项活动中能够发现新事物、提出新方法、树立新观念、制造新产品„„,使其通过自己的观察、体会、认知、实践、深化、创新等一系列过程体会到“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深刻含义,并将知识学活,学为我用;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思想教育,教书育人,特别注重培养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要寓思想教育于化学教学之中。
二、在学校课外活动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课外活动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阿尔帕托夫说:“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才能保证满足学生关于人文科目、严整科学以及技术的兴趣和要求,并且因此才能有助于学生综合技能教育、体育以及美育。”由于课外活动具有内容的广泛性、操作上的实践性、主体参与性等特点,故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并给学生提供了许多实践的机会。因此学生的社会实践正日益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和自然延伸,成为他们长知识、增才干、做贡献的伟大课堂。参加社会实践已经成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
具体而言,通过社会实践,可以达到以下目的:
1、社会实践教育对个性的全面充分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社会实践活动优化了学生的智能结构。尤其是增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创新意识、竞争意识以及社会适应能力。
2、社会实践教育对提高学生的创新力有着重要作用。培养新型人才,提高学生的创新力是现代教育刻意追求的目标之一,而提高一个人的创新力水平,就必须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进行培养,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正是借助于提高他们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来实现的。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向学生提出课堂教育中没有的现实课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技巧,扩大学生的视野和知识经验,从而发展学生的分析、推理、综合等思维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创新性的品质,除此之外,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和在活动中的合作态度。由于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有机地融合在同一实践活动过程之中,故社会实践活动在提高学生的创新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3、社会实践教育对促进个体社会化具有重要作用。当代社会,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世界各国无不受到来自工业化、信息化浪潮的冲击,我国在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深刻的社会变化向青年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又为他们的成长提供了特殊的环境。通过社会实践,使青年学生走向社会成熟、思想成熟、技能成熟;社会实践活动发挥了青年学生从学校走上社会的过渡作用,使学生得到见习的机会,为他们真正告别学生时代,走上社会做好全方位的准备。由此可见,社会实践是公民诞生的摇篮
综上所述,注重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条件,是提高民族素质的根本途径。在创新方面,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发现、挖掘和培养。作为教师,应以宽容的态度,给每位学生以“标新立异”和表现创新的机会。做到使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主动发展。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己任的教师,一定要有时代的责任感,用自己的才能和智慧努力开辟一片新天地,真正以创新教育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我们要把握时机,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迎接21世纪的挑战,为提高全民素质作出我们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顾明远主编《素质教育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中国和平出版社1996年版
2、赵宏义主编《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田万海主编《教学教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4、柳海民主编《中学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东北师范大学2000年版
作者简介:
毛广文
中共党员,大学本科,理学学士,1998年参加工作,中学物理一级教师,全国物理竞赛优秀辅导员,河南省物理学会会员,《中学生导报》特约编辑。担任班主任多年,所带班级班风正,学风浓,多次被评为先进班集体和优秀团支部,并在2004年高考中各科位次和名列第一,所教班级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所辅导2004届学生刘育伟在全国物理竞赛中获一等奖,并被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同时录取;所著论文有多篇获奖并发表;2002年获开封市优质课大赛高中组第一名;并先后荣获河南省文明教师、开封市先进教师、开封市新长征突击手和开封市优秀共产党员等多项荣誉。
工作单位:河南省开封高级中学物理组
职 务: 中学物理一级教师 《中学生导报》特约编辑 通讯地址:河南省开封高级中学物理组 毛广文 475003 联系电话:*** E—mail: maoguangwen@163.com
第四篇:加强科技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加强科技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尊敬的各位领导:
大家下午好。
今天由我们学校为大家做一个简单的科技展示活动。首先非常感谢局德育办给了我们学校这次宝贵的机会,这既是对我们学校科技教育工作的肯定和认可,也是对我们今后工作的一种鼓励。更得感谢局领导和各个学校的领导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到我们建国小学,肯请各位领导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的建议。
在这里我把工作中的几点体会汇报给大家。
一是我们学校李校长本人非常重视这项工作,充分认识科技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多次在班子会议和教师工作例会上强调这项工作的重要性。李校长把她的这种理念和认识渗透到平时的工作安排中也渗透给我们全体教师。在我们校形成了重视科技教育活动的风气,学校不仅有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科技辅导员还定期召开专门会议,研究科技教育工作,总结科技教育工作的经验。
二是主抓教学工作的领导给这项工作配备了优秀的教师作科学课担任科技活动辅导员。几年来校长舍得投入资金,让科技辅导员参加省、市级各级科技培训,每次培训前朱校长都叮嘱老师多学、多看、多记,学到省、市级学校的长处,可以说培训工作提高了广大辅导员教师从事科技活动的水平和能力,为我们校科技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涌现出像李振国、候叔伦、秦砚名等校级优秀辅导员,还有李尧华、隋瀛、宋立华等一批班级科技教育优秀教师。这些教师积极热情主动的参加到科技活动中来,对待工作兢兢业业,为我们科技教育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带领学生在历次国家和省举办的科技创新大赛中都取得了不菲的成绩。
三是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调动了全校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我们成立了校级科技活动小组、班级活动小组积极组织学生定时、高质量的活动保证每次活动按计划、有内容、有步骤、有作品积累。在这里得感谢我们局德育办,为我们争取机会,努力创设条件让我们各个学校积极组织我们学生参加省、市科技小发明、小制作、科幻画、航模、海模、车模竞赛等科技创新活动和创新大赛等。学校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活动,增长了学生的科技知识,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具有了一双会发现的眼睛,一个有创新意识的大脑,一双会创造的巧手。通过科技活动的开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创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科技素质,增强了创新意识,为他们成为一名合格的公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是通过多种途径开展中小学科技教育。
目前,我个人认为中小学科技教育还是学校教育中的一个薄弱环节,普遍存在着重知识的传授,轻能力的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独立思考和探索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较薄弱。针对这种现象我们还尝试了以下几点做法:
1、拓宽中小学科技教育途径,全面实施中小学科技教育。一是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课堂教学是进行中小学科技教育的首要途径,是传授科学知识,培养科技意识的主渠道,其他学科同样是进行科技教育的主渠道。以学生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经历过、感受得到的科技成果与产品为主要内容,通过学科课堂教学,向学生介绍我国乃至世界高新科技发展的现状及趋势,让学生充分理解现代科技与社会进步和人类生活质量提高的密切关系。学生掌握了必要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二是增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科技教育内容。信息技术教育,中小学科技教育的主要途径,三是我们还想积极开发科技类校本课程。
2、以学校各类教育活动为载体,有意、有机地结合各类教学和各类教材中潜在的科技因素,使学生在学习本学科内容的同时也有效地接受了一些科技内容的教育。科技教育不是单独组织的一种教学形式,我个人认为学校抓科技教育应该像抓中小学德育工作那样,把科技教育渗透到所有课程之中,善于挖掘不同课程中所蕴含的科技教育课程资源,这项工作我们将结合学校的角色教育课题开展挖掘课程资源中的科技教育课程资源。
以上是我工作中的粗浅认识。可以说像我熟悉的市一中、外国语、光华、解放、临城小学都有各自的特色,我们将多向各学校学习使我们校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更好的成绩。发挥出我们学校的作用,使我市的科技教育工作再上新台阶。
第五篇:语文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教育论文
教师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首先自己就应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创新内在的动力,是创新的开始并始终影响整个创新活动,它是在创造实践中产生、发展、检验与论证,由实践到意识,又由意识到实践,一直贯穿于创新的全过程。学生只有在教师强烈的创新意识的鼓励下,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释放创新激情,发挥创造性思维。
学生的创新意识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必须依赖于积极的指导和鼓励,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有计划地进行指导和培养。
一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欲望
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只有具备强烈的创新欲望,才能主动思考,追求创新,因此,激发学生创新欲望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第一步。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向同学们讲清培养创新意识的意义;利用古今中外创新人才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设置有趣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二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习惯,使学生树立创新意识
1.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个性
任何创造性的活动,都要受到个性的极大制约,受到已有定势思维的限制,因此需要对已有的观念、方法、理论的突破。故此,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具有谨慎、进取、创新、顽强、坚韧、自信、自制等个性心理品质,摒弃粗暴、畏缩、拘谨、动摇、怯懦、自负、自卑等个性心理品质。
2.培养学生产生创造性的学习特点
创造型学生在学习中有许多不同于普通学生的表现。在学习内容上,创造型的学生不满足于对教学内容的记忆,而喜欢自己对求知世界的探索;在学习态度上,创造型学生对感兴趣的事物愿意花大量时间去探究,思考问题的范围与领域不为教师所左右;在时间安排上,创造型学生不按规定时间去学,除了完成课堂作业外,更多的时间花在阅读课外书或从事其他活动上;在学习目标上,创造型学生不仅能获得书本或教师传授的知识,而且还对教师和书本上的知识进行批判地吸收;创造型学生对语词或符号特别敏感,能在与别人的交谈中发现问题;在学习动机上,创造型学生渴望找到疑难问题的答案,喜欢寻找缺点和进行批判,并对自己的直觉能力表示自信,相信自己的直觉。我们把握了创造型学生在学习中的特点,就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养成创造性学习的方式方法,使学生思维自然而然的得到创新锻炼。学校中多一份创造性学习,学生进入社会就多一份创新能力;学校中多一名创造型学生,进入社会则多一位勇于创新的人才。
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总是与创造性活动相联系。因此,在课堂中应结合听说读写活动尽量为学生提供创造性思维的机会,例如小组讨论、作文互改等,都是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方式。
三营造和谐、民主、快乐的学习气氛,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智
1.教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要教学生做“人”,教师自己先要努力做个好“人”。做人中很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教师就要不断学习,勤于思索,修养品德,充实精神。要保持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及对现实生活的关注。要读一些思想文化书籍,以提高自己对社会及人生的认识水平;注意更新知识、更新自我,关注时代前沿的发展动向,以达到教育本身的超前性要求。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做到态度亲切。学生往往把教师的亲切当做一种奖赏和鼓励,从中感到温暖和甜蜜,这就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让学生在认知满足的同时获得情感的满足。要做到师生平等,充分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创造的才能。教师就是一名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并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不仅教师可问学生,学生也可以问教师。教师以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要善待学习困难的学生。要爱护而不排斥,帮助而不指责,说服而不压服,启发而不包办。教师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自己的看法,以保护他们自我表现的欲望;并把微笑、鼓励、活泼的风格,适度的幽默带进课堂,融洽师生关系,使学生在信任中充分展开思维的翅膀,主动吸取知识的营养,从而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创造性思维。要民主评价学生。影响创造力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环境的影响相当大,尤其是以班级形式存在的集体环境氛围的优劣,直接决定着创新人格和创新思维能否形成。教师组织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在此过程中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启迪,并以真诚的语言、亲切的语调、温和的表情、宽容的态度来调控评价过程,使学生从中受到鼓舞。
2.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
教师要因材施教,首先要能识别人才,这需要有敏锐的观察力。教师唯有炼就“火眼金睛”,才能准确把握学生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心理过程、自我意识等个性心理结构。如此教师才可能根据学生的客观实际情况因势利导,扬长避短,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最大的发挥。
3.教师要有灵活敏捷的思维能力及课堂应变能力,做到以艺术的教学过程使学习活动充满快乐
“寓教于乐”是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的著名教育理念,历经千年的沧桑,愈益显出它强大的生命力。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仍然可从中汲取营养。语文课应使学生上课前——充满期待,上课——充满激动,下课——充满愉悦、收获。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做到:导语——未成曲调先有情,讲述——语不惊人死不休,环节——一枝一叶总关情,过渡——嫁与春风不用媒,小结——似曾相识燕归来。这样的语文课要求教师要有灵活敏捷的思维能力及课堂应变能力,具有艺术地教学的能力。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就能保持稳定而良好的学习情绪,创造灵感更易不期而遇。
4.培养思维的流畅性
思维的流畅性又叫非单一性,是思维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的能力,它是以思维的量来衡量的,要求思维活动畅通无阻、灵敏迅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闪现或表达较多的概念,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想到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