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企业文化创新是企业创新的源泉
企业文化创新是企业创新的源泉
从现代企业的角度看,企业文化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企业要发展,就必须创新,创新才能发展。企业文化包含了企业的形象、行为和理念系统,涵盖了企业的方方面面,企业的任何一种创新,都可以归纳到企业文化中来。因此,企业创新从本源上说,来自于企业文化创新。
一、为什么要创新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强调的是以人为本,从管理角度看,强调的是人本管理。现代企业管理发展到企业文化阶段,是一种极大的进步,可以说是目前的最高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企业文化要不要继续发展了呢?答案是肯定的。要发展就要创新,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不断适应形势和发展的需要。
创新作为企业的一项基本功能,是企业管理的一个根本特征,也是企业得以发展的一种能力资源。管理学大师彼得〃杜拉克对‚创新‛一词作了解释:‚创新是赋予资源创造财富的新能力,使资源成为真正的资源‛。在这里,杜拉克不仅把创新当作现代企业文化一个重要支柱,而且把创新看成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结合企业实际,中隧集团企业文化是通过员工价值观与企业价值观的高度统一来体现的,创新是企业行为,也是员工行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中隧集团紧紧把握知识,努力进行创新,使创新成为企业的核心能力的关键,并发挥出巨大的作用。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形势在变化,任何有效的举措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暴露出它的弊端,唯有用发展观来认识问题,不断进行创新,才能与时俱进,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形势的需要,才能更好地推动企业的发展。
二、企业文化创新的内涵
企业文化创新的内涵包括观念创新、行为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企业知识创新等许多方面,这些创新共同作用于企业,推动企业不断向前发展。
观念创新。理论是行为的指南,对理论的认知形成人的观念。正确且符合时代要求的观念,能够指导行为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而陈旧的观念则会阻碍事物的发展。企文化创新也是如此,企业文化创新应是以企业精神为核心,与时俱进,不断追求开拓、变革、高效和卓越的文化。它要求的是人的观念的适时转变,这种转变就是不断接受新事物,不断进行超前探索,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有效推进企业的发展。行为规范创新。行为规范是企业文化的基本特征,文化创新在行为规范方面表现为社会和企业、企业家和员工、组织和个人对创新活动的重视、理解、参与和支持。开拓精神、创业精神、团队精神等几乎都是创新的同义词。中隧集团‚国
内领先,世界著名‛的战略目标,‚至精、至诚,更优、更新‛的企业精神和 ‚大产业、大学校、大家庭、大舞台‛的企业理念,都包含着创新的深刻内涵。科技创新诸如以TBM、盾构领域的先进施工技术同样体现着创新思想和创新行为。行为创新为企业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支持,为企业提高效率和效益提供了条件。
企业知识创新。第一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是知识创新的前提,具有完善的企业制度创新机制,来保证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有效进行。制度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基础、是整体创新的前提,同时是实现一个企业不断创新的保证。一是适时的制度创新能够使企业站在发展的前沿;二是制度创新是搞好企业各种管理的基础;三是制度创新是技术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的基础;四是知识经济时代,关键是人才的竞争,而发挥人才积极性的关键在于制度创新。第二管理创新。管理创新是企业进行文化创新的重要保障。管理创新要有一个宽松和谐的外部和内部环境,还需要领导者有开阔视野、超前意识、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第三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以其构思新颖和成功商业实现为特征的有意义的非连续事件。简单地说技术创新就是技术变为商品并在市场上以销售实现其价值,从而获得经济效益的过程和行为。技术优势必须常改永新,才能始终处于不败之地。
三、企业文化创新是企业创新的源泉
企业文化创新的实质在于企业文化建设突破计划经济条件下与企业经营管理实际脱节的僵化文化理念和建设方式的束缚,实现向贯彻于企业价值创新、制度创新、决策创新、管理创新、知识创新等全部创新过程的新型经营管理方式的时代性转变,企业管理模式实现了由物的管理和人的管理为主导向知识管理为主导的时代性飞跃。企业文化创新就要不断更新企业知识,包括科研、技术、设计、施工等各个环节。
西方传统创新理论,过分偏重高科技的作用而忽视新人文精神的作用。实际上科技革命和人文精神的更新总是相伴而行的,高科技与新人文精神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相辅相成,企业创新过程离开了哪个方面都难以达到最佳效果,企业的竞争力也以得到实质性提升。正如美国未来学家奈斯比特所说:‚高科技可以在一个阶段成为企业制胜的法宝,但更深层次的竞争最终在高思维方面(指新人文精神),‘高科技以人为本’这句话大致包括了这层意思。‛奈斯比特的这一见解,反映了随着高科技的发展,人们对人性意义的更高追求,也
体现了现代人对生产和消费日趋强烈的人性化要求。在这种新的需求背景下,企业创新只有把高科技与新人文精神密切结合起来,才能生产出既有高科技含量又充满人性关怀的新产品,才能开拓新的市场空间。那种只注重高科技而忽
视新人文精神的企业,很难生产出满足人性需求的充满温情的新产品,即使兴盛一时,终究会因受到消费者的冷落而退出竞争舞台。
四、如何进行企业文化创新
(一)从战略的高度看待企业文化。对企业来说,企业文化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而是一种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本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国的经济受到日本的全面挑战,美国人在深入研究日本企业的成功原因之后,得出结论:美国与日本相比,不在于资金、设备、技术的落后,而在于企业文化的落后。要创新企业文化,必须先从战略的高度看待企业文化。
(二)铸造企业精神,创新企业价值观体系。要建立一整套科学的价值观体系,使企业形成统一的价值观,使员工团结一致,凝聚成推动企业发展的巨大合力。
(三)创新企业的经营之道。经营之道是企业文化的具体体现,经营之道创新,会使企业文化发生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创新企业文化的作用。
(四)建设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一个企业的员工素质建设,仍然停步不前或进步缓慢,便不能形成人力资源的优势。企业要在日益严峻的挑战面前持续发展,就必须实现职工素质创新,打造富有主动性、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企业创新主体。面对当前知识急剧
膨胀、更新周期日趋缩短的态势,一方面要激励员工及时掌握国内外相关行业和领域发展前沿的新知识、新技术、新观念,另一方面又要向员工灌输创新精神,使广大员工成为企业创新的源头活水。
(五)增强高层管理者的创新意识。高层管理者掌握企业运作的主要资源,因此,能否获得其对创新活动的认可及承担风险的意愿显得格外重要。高层管理者对企业文化创新的态度显得至关重要,他若能激励与支持创新活动,企业必将充满活力,兴旺发达,否则,对于企业的损失不可估量。那些没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当初在特殊政策的保护伞下,红红火火,可现在一旦进入真正意义上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却溃不成军。总之,企业文化创新,是企业创新的源泉。企业文化创新要结合现代办企业的八字观念,即:‚感恩、善念、包容、快乐‛。感恩,就是企业通过一系列地、不断地文化创新,使企业的经济发展、人才队伍发展、制度机制、留人机制、激励机制等等都符合现代企业发展的要求,符合市场竞争规则的要求,不但能满足顾客方的需要和投资方的需要,而且满足企业员工和企业本身持续发展的需要。让企业各层次的员工及其投资人都对企业致以良好的祝愿,并自愿为所在的企业奋斗一生。善念是对待上级也好对待下级也好都要有一个善良、平静、公正的心态。包容要容忍别人的失误和过错,人无完人。快乐,当前时髦的说法是快乐工作法,就
是努力创造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
第二篇:什么是企业文化创新?
什么是企业文化?
企业作为一种以人与人的组合为基础的经营活动主体,其经营行为必然最终都要人格化,也就是说,企业是人格化的企业,企业的所有活动最终都要靠人来执行。正是因为如此,企业的制度创新,企业的经营战略的创新,最终都必然会体现在人的价值理念中,也就是以企业文化的形式表现出来。这里所讲的企业文化,就其形式来讲,它是属于人的思想范畴,是指人的价值理念;而就其内容来讲,则是企业制度与企业经营战略等与企业相关的活动在人的理念上的反映。因此,企业文化也是企业高效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
企业文化是企业成员共有的价值和信念体系。这一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成员的行为方式。它代表了组织成员所持有的共同观念。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起到导向、维系和约束的作用,它有很强的维持现有模式的倾向。
什么是企业文化创新?
企业文化创新是指为了使企业的发展与环境相匹配,根据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形成体现企业共同价值观的企业文化,并不断创新和发展的活动过程。企业文化创新的实质在于企业文化建设中突破与企业经营管理实际脱节的僵化的文化理念和观点的束缚,实现向贯穿于全部创新过程的新型经营管理方式的转变。面对日益深化、日益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环境,越来越多的企业不仅从思想上认识到创新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灵魂,是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而且逐步深入地把创新贯彻到企业文化建设的各个层面,落实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实践中。
企业文化的重要性
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要点上。
(一)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
任何企业都会倡导自己所信奉的价值理念,而且要求自己所倡导的价值理念成为员工的价值理念,从而使自己所信奉的价值理念成为指导企业及其员工的灵魂。因此,企业文化实际上是指导企业及其员工的一种价值理念,这种价值理念体现在每个员工的意识上,当然最终就成为指导员工行为的一种思想,因而企业文化最终作为企业的灵魂而存在。从现实状况来看,任何一个企业所倡导的企业文化,恰恰就是这个企业在制度安排以及经营战略选择上对人的价值理念的一种要求,也就是要求人们在价值理念上能够认同企业制度安排及企业战略选择,并以符合企业制度安排及战略选择的价值理念指导自己的行为,因而企业文化实际上是作为企业的灵魂而存在。
(二)企业文化是保证企业制度与企业经营战略实现的重要思想保障。
企业实际上是人的组合体,而人又是有思想的,任何人的行为都会受到自身思想的指导和约束,因此,企业文化作为每个企业员工的一种价值理念存在,当然就会对企业员工的行为发生应有的作用,企业文化是企业员工的行为准则,从而会对企业发生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既包括激发企业活力的作用,也包括约束企业行为的作用。正是因为企业文化作为员工的价值理念存在,而员工又会受到自身理念的作用,所以企业文化能够使员工自觉主动地执行企业制度,贯彻企业经营战略,因而企业文化是实现企业制度与企业经营战略的思想保证。
(三)企业文化是企业制度创新与经营战略创新的理念基础。
企业文化是企业制度和企业经营战略的要求在员工价值理念上的反映,反过来,企业文化也会对企业制度的安排以及企业经营战略的选择有一种反作用,因为人的价值理念支配人的选择及行为。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企业文化的创新,必然会带来员工价值理念的创新,而这种价值理念的创新,会推动企业制度和经营战略的创新。由此可见,企业文化在企业制度和经营战略的创新上,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
(四)企业文化是企业活力的内在源泉。
企业活力最终来自于人的积极性,只有人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才能使企业最终充满活力,而人的积极性的调动,则往往又是要受到人的价值理念的支配,只有人在价值理念上愿意去干某件事的时候,那么人才有内在的积极性,如果人对某件事在理念上不认同,即使强迫他去干,也不一定会干好。因为他虽然会被动地被迫执行命令去干这件事,但他并没有内在的积极性,因而不一定会干好。所以,要让企业中的每一个人能够积极地去从事某项活动,就要首先让他在理念上认同这件事。所以企业文化作为员工所信奉的价值理念,必然就会直接涉及企业的活力,作为企业活力的内在源泉而存在。
(五)企业文化是企业行为规范的内在约束。
在企业运营过程中,所有员工的行为都应该规范,而规范的准则,就是要求员工能够很好地遵守和贯彻企业制度的安排及企业经营战略的内在要求。因此,所有员工的行为规范,都来自于企业制度的安排,以及企业经营战略的选择。但是如前所述,人是有思想的,人的行为受思想的支配,思想是人的内在约束,因而对于人在企业运行过程中的规范,应该要有一种内在的约束才行,这种内在约束就是指,当一个人在思想上觉得自己应该如何去干的时候,他才能形成内在约束。也就是说,当人在价值理念上对企业制度安排和企业经营战略的选择认可的时候,那么企业制度安排和企业战略选择就作为一种价值理念而存在,从而人才能内在地约束自己的行为,也就是自己约束自己,使得约束有自我性,称之为自我约束。只有在这种内在约束起作用的条件下,企业才能最终保证企业制度和企业经营战略的有效实行。总之,企业文化为企业制度和企业经营战略在人的价值理念上的反映,必然会从内在性上约束企业员工的行为,从而成为规范企业行为的内在约束力。
总之,从上述五点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企业文化实际上是企业的一个极其关键的问题,我们绝不能忽视企业文化的问题,企业文化同企业制度、企业经营战略一样重要,也是企业问题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企业文化创新的价值 1、21世纪企业竞争的核心将在于企业文化
企业竞争的核心因的不同各不相同,在高度发达的今天,企业硬件的较量已经逐渐开始淡化,60年代竞争的核心内容在于技术,70年代在于管理,80年代在于营销,90年代在于品牌。继技术竞争、管理竞争、营销竞争、品牌竞争之后,21世纪企业竞争的核心将在于企业文化。企业文化能使企业在新世纪保持长久的竞争力,企业文化创新也由一种全新的文化理念,转变为对提高企业竞争力有决定性作用的新型经营管理模式。企业文化有助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增强产品的竞争力。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其思想观念,它决定着企业成员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能够激发员工的士气,充分发掘企业的潜能。一个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建立后,它所带来的是群体的智慧、协作的精神、新鲜的活力,这就相当于在企业核心装上了一台大功率的发动机,可为企业的创新和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2、企业文化创新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
创新企业文化是企业制度下的一个重要指标和鲜明特征。它与以往在企业内部广泛开展的企业文化活动的一个明显区别是,现代企业文化更紧密地把企业文化活动与企业的实际收益联系在一起,或者说直接挂钩。因此,它在企业的地位就愈见重要和突出。当企业内外条件发生变化时,企业文化也相应地进行调整、更新、丰富、发展。成功的企业不仅需要认识的环境状态,而且还要了解其发展方向,并能够有意识地加以调整,选择合适的企业文化以适应挑战,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依靠文化带动生产力,从而提高竞争力。因此,坚持企业文化创新对于企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它可以摒弃原有的不合理的思维和行为,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新思维来创造新的成果。文化创新会直接作用于人的观念意识、思维方式,进而影响人的行为。一个企业无论实力多么雄厚,它的企业文化建设一旦停步不前,失去了创新的动力,这个企业必将会成为强弩之末。
企业文化创新与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的关系
管理的方式与文化总是密切相关的,企业进行管理创新,必须先推行文化创新。企业要进行管理创新,必须变革约束创新的思维、观点,打破现有文化模式,从当前国有企业的情况来看,当务之急是必须转变粗放式管理的思路,建立管理的观念。为了在新的竞争环境中求生存、谋发展,企业必须进行一场深刻的、彻底地管理变革,这就涉及到深层次的方面,企业管理理念化,企业精神等诸多方面根源于企业经营者的思想深处,要求企业必须创新建立健全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
制度创新的基础就是文化创新,没有文化的创新,制度创新是一句空话。企业在深化改革、完善企业制度的过程中,应切实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把创新与企业文化结合起来,以企业文化创新为载体推动制度创新,真正为企业健康注入持久的文化推动力。制度创新是企业文化创新的主要现实表征。其中两类制度创新比较重要:一是对内部员工的激励导向制度的创新,比如工资制度、福利制度、培训制度、考核制度、干部制度、招聘制度等;二是对业务流程和制度的创新。
企业文化创新的基本思路
企业文化创新要以对传统企业文化的批判为前提,对构成企业文化诸要素包括经营理念、企业宗旨、管理制度、经营流程、仪式、语言等进行全方位系统性的弘扬、重建或重新表述,使之与企业的生产力发展步伐和外部环境变化相适应。
1、企业领导者应当加强自身修养,担当企业文化创新的领头人
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文化是企业家的文化,是企业家的人格化,是其事业心和责任感、人生追求、价值取向、创新精神等的综合反映。他们必须通过自己的行动向全体成员灌输企业的价值观念。这正如我国着名企业家张瑞敏在他个人在海尔公司充当的角色时所说的,“第一是设计师,在企业发展中如何使组织结构适应企业发展;第二是牧师,不断地布道,使员工接受企业文化,把员工自身价值的体现和企业目标的实现结合起来。”
企业文化创新的前提是企业经营管理者观念的转变。因此,进行企业文化创新,企业经营管理者必须转变观念,提高素质。
首先,要对企业文化的内涵有更全面更深层次的理解。要彻底从过去那种认为搞企业文化就是组织唱唱歌、跳跳舞、举办书法、摄影比赛等的思维定势中走出来,真正将企业文化的概念定位在企业经营理念、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和企业形象上。
其次,要积极进行思想观念的转变。要从原来的自我封闭、行政命令、平均主义和粗放经营中走出来,牢固树立适应市场要求的全新的发展观念、改革观念、市场化经营观念、竞争观念、效益观念等等。
第三,要认真掌握现代化的管理知识、和技能,同时要积极吸收国外优秀的管理经验,用于企业发展,并且在文化上要积极融入世界,为企业走国家化道路作好准备。
第四,要有强烈的创新精神,思维活动和心理状态要保持一种非凡的活力,双眼紧盯着国际、国内各种信息,紧盯着市场需求,大脑中要能及时地将外界的信息重新组合构造出新的创新决策。
2、企业文化创新与人力资源开发相结合
人力资源开发在企业文化的推广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全员培训是推动企业文化变革的根本手段。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的推动作用得以实现,关键在于全体员工的理解认同与身体力行。为此,在企业文化变革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培训计划的设计和实施,督促全体员工接受培训、学习。通过专门培训,可以增进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员工的参与积极性,使新的企业文化能够在员工接受的基础上顺利推进。即采取诱致性变迁的方式,就是指基于员工自愿支持的观念更新与行为模式的转变。除了正式或非正式的培训活动外,还可
以利用会议以及其他各种舆论工具,如企业内部刊物、标语、板报等大力宣传企业的价值观,使员工时刻都处于充满企业价值观的氛围之中。
相应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是企业文化创新的不竭动力。强制性制度变迁过程往往会在下级组织招致变相的扭曲或其他阻力,况且价值观的形成是一种个性心理的累积过程,这不仅需要很长的时间,而且需要给予不断的强化。因而新的企业文化的建立和运行过程必须通过相应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予以强化和保障,使之形成习惯稳定下来。比如分配机制的变革就可以作为一个切入点,因为分配机制同时体现了激励和约束机制的有机结合。另外,也要注意精神激励的重要性,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在物质的满足达到一定程度后,对自我实现的评价将压倒其他因素。企业应该增强管理过程的透明度,对员工实行公正对待。
现代企业间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也是企业凝聚力的较量。这归根结底又是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的竞争。顽强的企业团队精神,是企业获得巨大成功的基础条件。要把企业成千上万名员工凝聚起来,只靠金钱是不够的,企业必须具备共同的价值观、目标和信念。对共同价值的认同会使员工产生稳定的归属感,从而吸引和留住人才。事实证明,企业只有形成了优秀的企业文化,才能打造一支战无不胜的员工队伍。
3、建立学习型组织
企业间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实际上应该是学习能力的竞争。如果说企业文化是核心竞争力,那么其中的关键是企业的学习能力。建立学习型组织和业务流程再造,是当今最前沿的管理理念。为了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在世界排名前100家企业中,已有40%的企业以“学习型组织”为样本,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知识经济,知识资本成为企业成长的关键性资源,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根基将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成功的企业将是学习型组织,学习越来越成为企业生命力的源泉。企业要生存与发展,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强化知识管理,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综合素质。
企业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是一个大课题,需要有一个逐步探索,逐步深入的过程,要下很大的功夫,才能实现质的突破,才能在现代企业制度的环境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企业文化创新与发展,这是时代的要求,是企业追求的永恒主题。
企业文化创新四大趋势
企业文化创新,现已成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新型经营管理方式。当前,国内企业文化创新出现了一些新趋势。
一、确立双赢价值观的趋势
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它渗透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支配着从企业家到员工的思想和行为。因此,企业文化创新首要的是价值观创新。在传统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奉行非赢即输、你死我活的单赢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既有迫使企业实现技术和产品更新的驱动力,也有滋生为打垮对方而不择手段以至恶性竞争的弊端。以高科技为基础的知识经济崛起,在使这种狭隘价值观受到致命冲击的同时,也催生出与新的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双赢价值观。
一个企业只有奉行双赢价值观,才能不断地从合作中获得新知识、新信息等创新资源,提高自身的竞争实力,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左右逢源,立于不败之地。我国海尔集团不参加与同行间的价格战,坚持靠产品创新和服务来扩大国内外市场份额的成功经验,便是奉行双赢价值观的一个范例。
二、选择自主管理模式的趋势
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将人视作企业运营过程中按既定规则配置的机器零件,忽视人的自主精神、创造潜质和责任感等主体能动性作用;在管理过程中,较多地依赖权力、命令和规则等外在的硬约束,缺乏凝聚力。随着市场竞争的深化,人的主体价值在企业运营中的作用日益重要,旧的管理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新的竞争形势,而体现人的主体性要求的自主管理模式逐渐成为企业的自觉选择。
新模式以先进的文化理念为核心,充分尊重人的价值,注重发挥每一个员工的自主精神、创造潜质和主人翁责任感,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强烈的价值认同感和巨大凝聚力,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并通过制度安排,实现员工在企业统一目标下的自主经营和自我管理,进而形成企业创新的动力和创新管理方式。邯郸钢铁集团公司建立在“人人是主人”的企业理念基础上的管理模式,就是这一创新趋势的具体体现。
三、既重视高科技又“以人为本”的趋势
科技革命和人本身的进一步总是相伴而行的,二者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相辅相成,企业创新过程离开了哪个方面都难以达到目的,企业的竞争力也难以得到真正提高。有学者指出:高科技可以在一个阶段成为企业制胜的法宝。但更深层次的竞争最终应该是理念方面,“科技以人为本”这句话就包括了这层意思。这一见解反映了随着高科技的发展,现代人对生产和消费日趋强烈的人性化要求。在这一背景下,企业创新只有把高科技与“以人为本”密切结合起来,才能提供既有高科技含量又充满人性关怀的新产品、新服务,才能开拓新的市场空间。否则,企业即使兴盛一时,终究会因受到消费者的冷落而退出竞争舞台。很多成功企业的一个共同经验,就是在新产品的设计和开发中,紧紧抓住了给予各层次的顾客送去真诚的关怀和温暖这个关键。
四、提高企业家综合素质的趋势
现代企业中,员工的素质是企业文化创新的来源和动力,而由于企业家在企业活动中的领导地位,企业家的素质又是企业文化创新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的一些企业家快速崛起又快速倒下的“企业家短命现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体制和市场环境等因素外,企业家不能适应形势的变化而实现自身素质的不断创新,是最根本的原因之一。
经济全球的发展,知识经济的到来,又对企业家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科技知识与人文知识的综合,需要古今中外多种科技文化知识的综合;要打开国际市场,还需要有对
各国生活习惯和民风习俗的综合性了解与把握,单靠哪一门专业知识和管理知识都难以胜任综合创新的任务。实践证明,企业家只有具备了融通古今中外科技知识与人文知识、管理经验与民风习俗,善于应对各种市场变化的智慧,才能具备不断创新的实力,获得市场竞争的主动权。
第三篇:创新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
创新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
----武威天晟店竞争优势的提升
胡兴利
伴随着企业连锁机构的迅猛拓展,传统的集中管理模式已逐渐不能适应各区域连锁机构的发展,如何提高单店经营质量及分支机构的核心竞争力已成为企业管理层讨论和深思的问题。作为中国传统家电连锁界龙头的国美电器,在这一问题上应当树立一个行业的标杆。连锁门店及分支机构作为一种新兴的业态模式,已逐渐在中国乃至世界遍地开花,随着的扩展的加剧,传统的管理手段逐渐成为影响发展的桎梏。如何实现其发展呢?毋庸置疑,创新将是提高其核心竞争力及发展的源泉。创新是来源于人的创新,作为连锁机构的店长如同链接连锁企业的齿轮,对企业的发展轨迹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说店长的整体素质决定了连锁机构的核心竞争力。
那么核心竞争力到底是什么呢?全球最大的连锁企业沃尔玛的总裁说沃尔玛成功的关键因素有三个,第一高效率的物流系统,第二高效率的信息系统,第三还有独特的企业文化。而他认为独特的企业文化是他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事实上,经济领域专家及连锁企业研究人员认为零售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应包括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你的目标顾客直接感觉到,即竞争优势,这几年零售业降价打折非常多,由于疯狂的降价打折,顾客对零售商失去的很大的信任,我们说的竞争优势,第一向客户提供的,还一定要给顾客带来价值,是产品,服务、价格,店址,沟通和商业环境等,目标顾客直接感觉到的竞争优势,是消费者直接的关心的利益,还有竞争对手不容易模仿天天低价的竞争优势,这个来源于低成本的业务流程,又受企业物流系统、信息系统和独特的为顾客节省每一分钱的企业文化来支撑的,由此我们得出结论,零售企业的竞争力,包括竞争优势,竞争流程,竞争资源三个层次。而对于核心竞争力来说应该是企业品牌资源,人力资源,组织资源,信息资源的总和。
如何快速提高连锁机构的核心竞争力呢?只有创新,实践证明只有创新才能实现个人、企业、社会的快速发展,而创新的前提则是对企业自身的定位,对目标顾客的定位是实现竞争优势的前提。
提升连锁企业核心竞争力途经我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个要选择家电行业的竞争优势,如果把竞争优势实现,必须确定流程,销售,或者服务,根据打造的关键流程整合人力资源,信息资源,还有组织资源,比如说竞争优势是天天低价,那么采购人员变得非常非常重要,如果竞争优势是高质量的服务,那么你前台的销售人员,就变得非常非常重要。
第二,我们发现价格优势是我们消费者最关注的一个利益点,价格优势需要的流程资源。第三,服务也是我们选择的一个竞争优势点,我们看看服务需要的流程和资源到底是什么。实现不了低价,我的低成本优势很难实现,或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无法和竞争对手形成差异化,我们可以把服务优势作为我们的一个竞争优势,利益定位放心的购买和使用,属性定位为顾客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那样的话产品服务店铺、价格和沟通都应该围绕服务来进行,把服务优于竞争对手,价格可以达到行业的平均水平。这样的话,构建的关键流程是服务加上规模,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组织资源围绕服务来进行构造。
归纳一下我们的竞争优势,或者说价格非常低廉或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既低价,又提升高质量的服务,这一点很难做到,企业的资源是有限的,把资源作为主要的竞争优势,其他的可以达到行业水平就可以了,假如说价格优势作为我们的竞争优势,那么我们的价格就是喜欢低价,利益定位就是省钱,我们的物流沟通是低成本的,我们的关键流程是采购流程,当然有了规模我们才能实现低成本的采购。我们的人力信息和组织,应该围绕采购的关键流程进行相应的构造和整合。
综上所述,我们要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关键在如何树立树立我们的竞争优势,针对
我们的目标顾客确定我们要满足它的最佳利益点,要跟竞争对手相比较具有优势的,根据顾客满足顾客的价值和利益点,构建我们的关键流程或者采购,或者配送,为了保证关键流程的实现,我们必须把我们公司有限的人力、信息和组织资源,围绕着我们关键流程来构造。这样的话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优秀的零售企业,才能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第四篇: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活力源泉
在紧缩背景、调控重压的经济形势下,企业如何突围生存
在国际经济放缓、人民币升值、劳动力及原材料成本上涨、紧缩的货币政策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下,中小企业生存陷入困境的呼声不绝于耳。“中小企业大量倒闭、苦撑”、“出口订单锐减”类的报道屡见报端,企业正处于前所未有的严寒经济形势下。我公司作为中小型企业也同样面临着这样的问题,那么究竟路在何方呢?
一、加大创新力度。美国企业界流行“不创新就死亡”。
1、技术和产品创新 要想在国际国内竞争中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有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新产品,我们要扩大企业产品横向应用领域,开发符合市场价值规律的产品,而产品的推陈出新,则依靠技术的不断创新。产品创新是技术创新的直接结果和最终检验,也是企业整个创新系统的主要环节。要通过不断的创新,使产品更加符合市场的需求,巩固原有市场,开拓新市场,获得更多市场份额,提高盈利能力。
2、市场创新市场创新是一个异常艰难的过程,需要缜密的调查研究、科学的分析判断、有效的营销方式、周到的服务和良好的社会信誉,这样才能取得用户的青睐和拥有可观的市场份额。要树立“无内不稳、无外不强”的企业发展思路,走内外销结合的道路。抓住机遇,以产品质量、服务、品牌优势巩固和创新销售。
3、管理创新要根据企业发展的要求,建立健全一套规范、科学、现代、文明的企业管理体制。建立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实行年终综合考评;加强生产工艺、流程的改善和车间、班组的管理,积极推行预算管理制度,实行各项费用控制,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升盈利空间。
二、做好节能减耗,降本节支工作。
1、从优化产品决策、改进设计、完善工艺、提高劳动生产率等方面进行设计降本,探讨 节能降耗新方法、新途径,降低产品的返工和返修率,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降低产品设计成本和制造成本;减少采购的中间环节,从采购质量、价格、渠道、订货量、付款方式等方面,降低采购成本。
2、控制生产成本,合理人力资源成本,压缩非生产性开支,加强财务管理,做好应收款和成品管理工作,推动制造费用、采购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等各方面的降本节支工作。
3、要增强节能降耗意识,建立节约型企业。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节约一滴水、一度电做起,加大现场管理的监督力度,严格管理,精心计算,杜绝各种浪费和不必要的损失。
三、确保产品品质,提高产品合格率,减少产品返修率。
深化内部质量管理,以产品设计质量为主题,完善从产品设计到售后服务全过程的运转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严肃ISO9001质量体系和ISO/TS16949:2002质量体系的运行,做好生产过程的质量检查和出厂产品质量审核工作,确保产品品质,减少维修服务费用,做好技术服务工作,进一步提升产品形象,确保产品在市场上的领先地位。
全体员工应高度重视,清醒认识,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只争朝夕的精神,克服困难,迎难而上,苦练内功,不断提升企业竞争力,以求在当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五篇:探寻创新的源泉
探寻创新的源泉
摘要:本文通过对“江苏现象”的深入剖析,全面总结江苏监狱理论研究的成就,客观评价“江苏现象”的现实功能,为监狱民警察队伍职业化建设提供了一个崭新途径。
关键词:江苏现象;功能评价;现实启示
一、引人瞩目的中国监狱“江苏现象”
近几年来,江苏监狱工作服务大局,将司法部、省委省政府的精神与江苏实
际紧密结合起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其整体工作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活力已居全国前列,成为全国最有影响力的监狱工作强省,走出了一条具有时代特征、江苏特色的发展道路,形成了监狱工作发展的江苏模式。江苏的监狱工作已引起了全国的广泛关注,尤其是2007年5月司法部在南京召开全国监狱信息化建设工作会议后,掀起了一轮全国监狱系统学习“江苏热”。笔者将这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成绩、经验提炼为“江苏现象”,希望通过对“江苏现象”这一新视点进行解读、挖掘与总结,初步概括“江苏现象”的主要成就,评价“江苏现象”的功能,探讨“江苏现象”产生的原因。笔者认为这不仅有助于我们一定程度上把握中国监狱工作发展的脉络,同时,通过分析“江苏现象”的经验,对推动中国监狱工作的发展,创新监狱人民警察队伍建设思路,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江苏现象”的主要成就
1.民警的监狱理论研究能力——蜚声四海
江苏监狱理论研究,已经站在全国制高点上,形成了以下几个鲜明特点:
监狱理论研究硕果累累。监狱理论研究每年承担司法部、中国监狱学会重点课题20余项,成果在全国性的评奖中获奖50余项,所获奖等级和数量一直居于全国各省区市监狱局之首。①以无锡监狱为例,该监狱有着浓厚的学习和钻研监狱理论的氛围,监狱要求有中高学历、中高职称的民警基本做到:人人有项目,人人有课题,人人有追求,人人有贡献。仅以2006年的调研课题和论文申报为例,400多名民警的无锡监狱,光申请的调研课题就达356项。
专著形式的精品力作不断推出。监狱理论研究成果不仅量多质高,而且继《罪犯改造质量评估》、《矫正技术原论》、《罪犯心理矫治研究》、《罪犯心理矫治个案》著作出版后,2007年,监狱理论研究又取得丰硕成果,组织编写的《矫正激励统论》、《矫正质量评估(修订版)》、《监狱民警执法质量评估》由法律出版社出版。②专著《罪犯改造质量评估》分评估概述、评估的基本原则、评估标准、评估的工具、评估管理、罪犯入监检测、罪犯改造过程质量评价、出监罪犯改造质量评估、特殊群体的罪犯个体的改造。《法制日报》评价该书说:“为寻求监狱工作科学化发展的新路径,努力实现监狱工作从安全模式到质量模式的跨越,近年来江苏省监狱系统在构建罪犯改造质量评估的标准与体系上,进行了全新的理论探索和大胆实践,成为这一领域的理论创新者和实践先行者。”该成果荣获司法部第五届“金剑文化工程”二等奖,并在“全国第二届法学教材与科研成果奖”900多项参评成果中脱颖而出,获得三等奖,成为149个获奖成果之一。这是全国省级政法机关中唯一获此殊荣的专著。对《矫正技术原论》,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刑事一体化”的倡导者储槐植先生认为:“在我国系首次全面系统地对监狱矫正技术进行体例性研究,具有原创性、新颖性和实践性,我坚信对监狱矫正和改造罪犯必定起到一个标杆性的作用。”
此外,狄小华著《冲突、协调和秩序——罪犯非正式群体与监狱行刑研究》(该课题系司法部重点课题),张晶著“现代监狱制度”三步曲:《中国监狱制度从传统走向现代》、《正义试验》、《走向启蒙——基于监狱·矫正的视角》,宋行《服刑人员个案矫正技术》(中国监狱学研究领域第一本关于罪犯个案矫正技术专著)等等。这些专著是江苏监狱理论研究的精品力作,体现了江苏监狱理论创新的强大实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江苏特色的监狱工作理论体系。
各种理论研讨活动生动活泼。省监狱学会将开展活动视为生命力,监狱长论坛、监狱法治论坛、新监管安全观论坛、改造科学化论坛、监狱警察职业化建设论坛等研讨活动主题生动鲜明,激发了监狱工作者学习研究监狱理论的热情,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省局、学会不仅在深化学术交流、培育理论研究骨干方面不遗余力,还积极组织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在2007年就组织派员参加了“国际刑事司法”、“中荷监狱罪犯矫正能力”、“国际刑事司法新发展”三次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作为理论研究的主要发布阵地,《江苏警视》杂志、《江苏监狱网》传统媒介与互联网交相辉映,使江苏监狱理论研究更加红红火火。
培育造就了一支理论创新团队。监狱理论研究既出成果又出人才,培养和造就了以于爱荣、张晶、狄小华、张庆斌、宋行等为代表的一批理论研究功底扎实、成果丰厚并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理论创新团队。江苏监狱局从培养专家型民警队伍入手,建立了监狱学研究学术带头人制度和警师制度。11人成为学术带头人,100余
名监狱理论研究骨干活跃在全省各监狱。全系统有21人取得高级职称任职资格,有3人被确定为全省“333工程”首批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司法厅副厅长兼省局党委书记、局长于爱荣,省局狱情信息监测总站主任张晶两人获得监狱学专业研究员资格。③积极鼓励青年民警加入监狱理论研究的行列,推荐200余名研究骨干加入中国监狱学会,使江苏成为中国监狱学会
成员最多的省份。
2.信息化建设浪潮中的江苏监狱民警——中国监狱排头兵
信息化是监狱管理方式的改革,当前,许多省已把推进信息化建设、促进电子信息技术在监狱工作中的应用和发展,提到战略高度,以创新监狱管理工程,提升监狱工作整体水平,而江苏监狱信息化建设的生动实践,为国内同行所瞩目。
2007年5月,司法部在南京召开全国监狱信息化建设工作会议。这是对监狱信息化建设工作进行研究部署的重要会议,会议对监狱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明确的总体要求、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会议期间,考察了南京监狱、南京女子监狱、浦口监狱的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情况,并在江苏省监狱局应急指挥中心,现场观摩全省监狱系统信息网络应用演示。生动的现场课,是对全国监狱管理高层的一次普遍教育课,令人耳目一新。
在全国监狱信息化建设工作会议上,江苏监狱局局长于爱荣在题为《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全面提升江苏监狱工作水平》的典型发言中指出:全省共有联网计算机7100台,每百名民警计算机拥有率达50%,其中南京、无锡等监狱达80%以上。至今已实现了省局、监狱、监区、分监区四级网络联通。全省形成了以“一个基础、两大平台、三个体系、四类数据库和八大应用系统”为主要内容的总体框架,初步实现了基础网络全联通、重点部位全监控、主要功能全覆盖、管理应用全员化。网络终端延伸到一线监区分监区,率先在全国监狱系统与司法部实现联网。全省监狱监控点位、门禁系统、数字电网基本实现与省局集成联网。信息技术在监管安全防范、教育改造、队伍管理以及办公自动化等方面得到了普遍应用,有效提升了工作效能和管理水平。会议结束后,各省市区监狱局纷纷组织前往江苏考察学习。据江苏监狱局统计,先后有70余批近1500人,这还不包括许多监狱与监狱之间的交流考察。
2004年5月,笔者在部监狱局工作期间,曾前往山东、江苏专题调研信息化建设工作。让笔者耳闻目睹并深刻感受到了江苏从局领导到监狱领导强烈的信息化意识,以及处于信息化建设浪潮中的江苏监狱民警,已经在分享信息化建设所带来的诸多成效。
作为全国监狱系统信息化建设的排头兵,由江苏龙潭监狱于2000年7月创办的“中国监狱网”曾是国内最有影响力的监狱网,现在一个更具官方性的江苏监狱网已为大家所熟知。在推进监狱信息建设进程中,监狱局领导认为,统一的门户网站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门户网站的本质就是以信息为中心的服务,能将信息服务集中起来,通过一个入口向信息需求者提供,从而大大提高信息服务的有效性。为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形势,充分发挥现代媒体的作用,2004年3月30日,江苏省监狱局正式开通江苏监狱网。该网内容更新快、信息量大,成为目前全国范围内最受欢迎的监狱网站,读者遍布全国以及港澳地区。该门户网站已成为全国监狱系统极为重要的网上橱窗,展示监狱工作良好形象的重要渠道,体现了江苏监狱工作的开放形象。
3.罪犯改造质量评估——引领民警队伍建设科学化专业化潮流
科学认识罪犯、科学改造罪犯是提高罪犯改造质量的主要途径。罪犯改造质量评估,是科学认识罪犯、科学改造罪犯的有益探索,其融合数学、统计学、信息学、管理学、心理学、犯罪学等学科,以信息收集、结构性面谈、量表测试和诊断为依托,建构定量分析与定性判断相结合的评估体系。④
2004年10月,笔者参加在北京召开的国际矫正与监狱协会第六届年会时,收到了大会代表张晶先生赠送的刚刚出版的专著《罪犯改造质量评估》,慢慢翻阅,不由得赞叹江苏在具有全局意义的改造质量评估上,又先行一步。从张先生处得知,2003年12月,省局成立了由于爱荣局长挂帅的罪犯改造质量评估课题组,抽调专门力量,由省局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和省下属单位的13人组成课题组,提供充足经费,历时近一年,进行调研、测试、检测工作,采集到了100多万组数据和信息,先后编制了服刑人员信息表、心理结构测试表等十余种测评表。通过建立以定量为主,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构建全新的罪犯改造质量评价和考核体系,为罪犯拟订改造方案,确立改造规划和目标。这一填补国内空白的学术成果正在江苏监狱系统推广实践。据江苏法制报报道,截止2007年底,全省有11个监狱开展试点,有470名民警担任专(兼)职评估员,先后对24100余名罪犯进行了质量评估,为23000名罪犯制订了个别化矫正方案,为2500余名刑释人员出具了回归保护建议,有效维护了监狱安全稳定,提高了改造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
在监狱工作科学化方面,江苏监狱系统借鉴国内外罪犯心理矫治经验,大力强化罪犯心理矫治工作。全省25个监所全部成立了罪犯心理健康指导中心,配备专职心理矫治人员96人,心理辅导员500余人。其中有325人具有三级国家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74人具有二级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另据2008年4月《江苏警视》报道,在苏州监狱,全监具有三级以上国家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的民警已达62人,占在职民警总数的20.7%,提前两年达到了司法部8%的要求。
此外,江苏监狱系统在监管安全、干警队伍建设、文化建设上也亮点频出。如全省至今已连续7年多没有发生罪犯脱逃,没有发生影响全省、全国的重特大案件。苏州监狱创造了连续近26年无罪犯脱逃的全国最好纪录,成为全国监狱系统防逃“单打冠军”,⑤是全国监狱安全工作的金名片;先进典型人物不断涌现,民警方勇、李森分别被授予“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中国优秀青年卫士”光荣称号;⑥文化建设不断推进,今年5月,山风先生的“监狱文学故事”三部曲的压轴之作《越狱》在南京出版社出版。山风(原名王岚)是该省龙潭监狱民警,南京出版社签约作家,专攻监狱题材写作,被誉为当今监狱小说的拓荒者,先前长篇小说《追逃》、《面具》已分别于2004年10月、2007年10月由南京出版社出版。还有省局的女诗人刘颖,出版了诗集《所以有爱》。
三、探索规律、传播理念、输出经验——“江苏现象”的功能评价
开展监狱三化建设、实施监狱布局调整、推进监狱体制改革、完善刑罚执行方式,这是中国监狱事业发展到重要阶段的鲜明标志。在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提高改造质量为中心的战略背景下,全国监狱工作已踏上了新的征程,也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机遇。因此,按司法部对监狱工作的战略指导思想,如何正确把握中国监狱工作发展的脉络,如何进一步澄清对监狱工作发展问题的模糊认识,不能不成为监狱管理高层思考的重大课题。
在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中,在局党委的坚强领导下,江苏监狱工作搭准当代中国监狱工作的发展脉搏,努力实现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全省监狱工作者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在这份答卷上,不仅记录了监狱工作从封闭走向开放、从相对落后到初步繁荣的重大转变,更记载着江苏监狱工作争当“排头兵”、勇做“试验田”的积极进取——率先大面积开展改造质量评估;率先实行并建成数字化监狱;一批监狱民警,满怀理想抱负,带着对监狱事业的前沿思考,丰富的监狱理论成果正为江苏监狱的全面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形成了理论研究繁荣发展,实践创新推陈出新的局面。这些是“江苏现象”的生动写照。
他们积极探索监狱工作规律。“每一次理论上的创新,每一个理论成果的产生,都大大推进了我们事业的发展。”当前,关键期的监狱工作面临着不少亟待解决的新课题,需要深入研究回答监狱发展中一系列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问题;需要着眼于监狱工作的生动实践,不断深化对监狱工作规律性的认识;需要深入研究回答广大干警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解疑释惑,统一思想。江苏的许多监狱工作者在完成好实际工作的同时,自觉地承担起哲学社会科学“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资政育人、服务社会”的神圣职责,运用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深入研究监狱体制改革、全面质量建设、布局调整、警力资源配置、改造质量评估、“三化”建设、信息化建设等重大主题,以巨大的理论勇气,推出了一大批高质量的理论成果,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新时期的监狱工作理论,开辟了理论创新的新境界。
他们广泛传播现代监狱理念。“推进观念创新把解放思想提到新高度,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实践创新首要的是观念创新。”他们在不断推陈出新的同时,以传播现代监狱理念为己任,用创新的理论教育民警,让民警了解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省监狱管理局狱情信息监测总站主任张晶,是一名监狱工作管理者,是一名治学严谨、勤奋踏实的学者,是“江军”突起的优秀代表,其监狱理论研究建树在全国监狱系统享有很高的声望,担任了中国监狱学会教育改造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江苏省监狱学会秘书长职务,系南京大学预防与控制犯罪研究所特约研究员、浙江警官职业学院特聘专家。他在第三本著作《走向启蒙》中认为:“监狱工作的创新,首要的和必须的理念的启蒙,这是创新的要求,也是创新的起点和先导。”
全国各种研讨会、论坛上活跃着“江军”团队的身影,论文的获奖数量与等级,往往为其他省区市监狱局望尘莫及。借助《法制日报》、《犯罪与改造研究》杂志、《江苏警视》杂志、《江苏监狱网》、博客等传统与新兴媒体,使硕果累累的理论成果声名远扬。许多重点理论成果为努力营造监狱工作良好的思想舆论环境,为引导干警广泛树立权利、理性、法治、价值、秩序等现代监狱理念发挥了很好作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监狱发展战略研究》(张苏军主编出版)、《中国监狱制度从传统走向现代》(张晶著、出版)两本专著,被司法部列为在中央司法警官学院举办的全国监狱长培训班教材,使理论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理论一旦被群众所掌握,就会化为无穷的力量”,“影响有影响力的人”,这是监狱理论创新成果最高追求之一,也标志江苏监狱成果在教育普及上取得了重大飞跃。
他们源源不断地输出经验。纷至沓来的考察者,掀起了一轮全国监狱系统学习“江苏热”,使江苏成为全国监狱对外交往的窗口,推动着江苏理论经验不断地走向全国,也不断扩大了江苏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地位和影响力。这种带着强烈动力的学习考察与对外交流,让同行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谋求发展的眼界;启迪了思维,坚定了加快发展的信心;看到了差距,增强了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强化了沟通,扩大了友好交往。以浙江监狱系统为例,政治部门就敏锐地多次将领导干部培训班的地点放在了江苏。曾参与培训考察的浙江省第五监狱方扬松主任撰文赞誉,南京监狱是江苏监狱信息化建设的一个典型,透过南京监狱使人深深感受到了江苏监狱现代远程监控的巨大魅力,感受到了江苏监狱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管理教育罪犯的巨大魅力,感受到了张晶等学科带头人执著于监狱理论创新与实践的奉献精神。
江苏监狱工作发展历程充分说明,江苏对中国监狱的贡献不仅仅是本身取得的巨大成就,更重要的是把新时期监狱工作,以提高改造质量为中心,积极探索监狱工作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工作理念、强大的精神力量,把司法部指导监狱工作的战略构想,演化为一项项可操作的生动的发展实践,并在全国范围内起到示范、引路和辐射作用,让今后的监狱工作目标变得更加明确。
四、大气开放、勇于创新——“江苏现象”的源泉探析与启示
回首再望,江苏监狱工作已成为全国充满活力的省区,实现了辉煌的历史性跨越,让我们刮目相看、感慨不已。分析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力量在推动江苏领风气之先?笔者将“江苏现象”的力量源泉初步归纳为以下方面:
1.大气开放的胸襟
实践充分证明,江苏监狱工作能够紧跟时代脉搏,显示了局党委解放思想,高瞻远瞩。他们以“跳出监狱看监狱”、“跳出江苏看监狱”的开阔胸襟去改变现实,开明、开放和开通而不保守和固步自封。解放思想、大气开放的胸襟,使他们能勇立全国监狱工作的潮头,深入研究改造质量评估、信息化建设、矫正技术、现代监狱理念等重大战略课题,并进一步推动用监狱理论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教育干警、指导实践。
如近年来,江苏省监狱局党委立足国家发展的新时代,从监狱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重视理论创新工作,把监狱理论创新全国领先作为“八个领先”之一,推出了诸多有利于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重要决策。局党委书记、局长于爱荣积极倡导理论创新,先后提出了监狱全面质量建设战略、新监管安全观、罪犯改造质量评估、矫正技术等系统的学术观点,为全省乃至全国监狱改革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主持完成《罪犯改造质量评估》、《矫正技术原论》等两部专著,主持和参与《监狱人民警察管理》、《个别教育导论》等4部专著的撰稿。多次受司法部委派,代表中方参与国际交流。如作为中方监狱管理高级专家分别于2002年6月、2003年9月参加在北京和瑞士日内瓦的联合国人权高级专家办公室举行的“监狱人民警察职业道德”和“人权与监狱管理”论坛、出席第21届亚太地区矫治管理者会议、国际矫正与监狱协会第六届年会等活动并作主题发言,赢得广泛赞誉。⑦
大气开放的胸襟也使得江苏从2002年开始就全面进行监狱信息化建设。局党委认为监狱是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刑罚执行机关,担负着惩罚犯罪、改造罪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职责。如何掌握和运用最新的科技成果,打击和预防犯罪,惩罚和改造罪犯,切实履行职能,提高服务大局的能力,一直是监狱机关关注和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通过科技安监、科技强警、科技增效,努力实现全省监狱工作的全面协调发展。在推进信息化建设的组织领导上,他们坚持把监狱信息化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坚持科学规划,多方筹措资金,注重人才培养。经过几年的长抓不懈,信息化给江苏监狱工作带来巨大的变化:信息化改变了安全防控模式,监狱安全系数大大提高;使教育改造罪犯手段更加科学、更加开放;让监狱执法更加公开、更加严格;信息化使监狱民警队伍能力素质得到明显提升。
大气开放的胸襟,说到底就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江苏监狱局党委始终坚持以解放思想、振奋精神为先导,各种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就是连续开展的多种形式的解放思想活动,并在全系统初步形成了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的好局面。
2.营造勇于创新的机制
监狱工作要开拓,关键是在全系统形成追求创新的价值观念和鼓励创新的环境。对此,江苏监狱局大力弘扬、培育全系统的创新意识,大力营造支持创新、尊重创新的工作环境。在营造理论创新的机制、打造理论创新的平台、塑造理论创新的人才方面,敢于一次又一次的“吃螃蟹”。
1997年6月,省局制定出台了有关监狱系统社会科学研究的课题管理办法(26条)和建立了监狱理论研究的专项基金,并同时出台了基金的管理办法(17条),近几年每年省局和各监狱用于对科研成果的立项、奖励费用近100余万元。两项制度的建立,标志着该省监狱理论研究走上了规范化的轨道。2002年10月,经省监狱局党委研究同意,出台了《监狱理论研究领先实施方案》。方案根据2002年初省局党委提出的“江苏监狱工作要紧跟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步伐,力争实现‘八个领先’”的要求,以监狱理论研究领先作为其他领先的先导和支撑。
江苏在全国监狱系统首创了“监狱学研究学术带头人制度”,并每月发放学术津贴。1997年1月,张晶、狄小华两人被确认为江苏省首批监狱学研究学术带头人。2003年3月又确认了第二批10人为学术研究带头人。另有78名监狱理论研究爱好者被确认为江苏省监狱理论研究骨干。全省形成了完整的监狱理论研究网络和梯次结构。⑧2004年7月,由省监狱学会和局团委牵头,又筹备建立监狱理论研究“警师制度”,不定期组织监狱理论研究学术带头人,对各单位有一定理论研究基础的青年民警,结对业务指导。2005年2月,将49名监狱理论研究骨干确定为警师。2007年又推出“出版专著资助制度”,其中重点资助理论专著。这一系列的举措使有利于创新的良性机制进一步完善。
3.牢记使命的责任感
理论与实践创新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工作,有艰辛探索的曲折,需要深入扎实的长期研究,需要有不懈进取的执着,这离不开一大批具有责任感的监狱工作者。他们牢记使命,心系监狱工作发展。“理论创新,就是要把对客观世界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新的观点、新的概念和新的原理,关键是要有新的思想内涵。”有学者提出,进行理论创新,需要一种精神、两种勇气。一种精神:刻苦钻研、锲而不舍的精神。两种勇气:一是大胆探索、敢于提出新见解、新观点的勇气;二是敢于让自己提出的新见解、新观点接受实践检验的勇气。
在全国首提中国现代监狱制度、监狱工作人性化、囚权主义、监狱工作全球化观念的张晶,在《正义试验》一书的自序《心——丈量我的虔诚》中,有这样一句自白:对于监狱事业,我有宗教般的虔诚。北京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陈兴良教授评价张晶说:正是这种对监狱事业的宗教般虔诚,使张晶痴迷于监狱事业。“张晶先生对监狱理念的解读,新颖独特,表现出对法治与和谐社会的无限憧憬;对现代监狱制度的设计,基于现实,面向未来,表现出不懈的探索精神。”(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平语)正是有像张晶这样一大批有坚定的监狱事业信仰、热爱监狱工作、钻研监狱工作的民警,才能面对不断变化着的形势,取得一大批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成果。
4.关注现实的情怀
“理论的力量来自于解释现实、改变现实。”江苏监狱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活力源泉还由于其关注监狱工作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不断深化对监狱工作规律的认识,加强对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使研究有明确的基本价值取向。即坚持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不断赋予监狱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以鲜明的时代特色、实践特色,为推动监狱工作科学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如他们组织力量研究监狱全面质量建设战略、新监管安全观、罪犯改造质量评估、矫正技术等重大现实主题,并形成系统的学术观点,特别是在研究加强监狱工作科学化方面,推出了一批对监狱工作有重要参考价值的理论成果。
坚持理论研究与研究成果转化为实践并举,相继将监狱工作科学化、法制化、社会化、信息化等理论研究成果应用到监狱实际工作中。尤其是罪犯改造质量评估、罪犯矫正激励理论、矫治技术理论等研究成果促进了科学改造手段在工作中的运用,推进了罪犯改造科学化进程,并良性互动。江苏是司法部确定的罪犯改造质量评估首批试点的两个省份之一,他们对改造质量评估的积极有益探索与实践,“改变了过去更多地依靠经验和民警主观判断的评价方法,把罪犯的心理和认知的评估列入评估的重要内容,使对罪犯的评价更加科学合理,对罪犯开展个性化矫治,提高改造质量,减少重新犯罪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⑨他们还与科研部门合作,开发“罪犯改造质量评估系统”应用软件,该项成果已通过科技成果鉴定。在技术层面较好地解决和回答了长期以来困扰监狱机关的一个重要的基础性问题,也是把最新理论成果贯穿于实践过程的有力证明。
大气开放、勇于创新、牢记使命、关注现实,是产生“江苏现象”的本质。实践充分证明,江苏监狱局党委作出开展一系列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决策,创新了监狱工作的推进机制,唱响了监狱工作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旋律。今天,拥有25所监狱,押犯8万多人的江苏监狱,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在局党委的领导下,13000多民警将更好地做创新发展的排头兵。我们相信: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江苏现象”和江苏经验会更加发扬光大,也会更深刻地引发新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