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新,企业发展的活力源泉
创新,企业发展的活力源泉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亲爱的员工朋友们:
大家好!
很高兴今天能站在这里,和大家共同畅想有关“践行科学发展观,创新、创利、创财富,全面开创亚泰集团新时代”的话题。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创新,企业发展的活力源泉》。
“践行科学发展观”——一个时代性的话题,我想,践行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就是发展,“发展是企业永恒的主题”,“创新”自是企业发展不竭的动力和活力源泉。那么,何谓创新?
创新其实是一个梦想。
中国古代曾有一个人,背负纸做的翅膀,义无反顾地纵身跳下高高的山崖,希冀像鸟儿一样飞翔在晴空。在粉身碎骨跳下的一瞬间,他是否隐约看到了碧空中可以自由翱翔的飞机?他用永不磨灭的梦想祭奠了后人追求不懈的创新之路。
梦想标示着丰富的想象力,想象力为创新提供了源泉。创新从梦想中蜕变,以梦想为根,受梦想浇灌。像永不失天真的爱因斯坦吹出的肥皂泡,在空冥的大地上,不断破灭又不断上升。作为一名洋溢着青春与热情的亚泰青年,可以说现在是我们一生中最美丽的季节。它孕育着早春的生机,展现着盛夏的热烈,暗藏着秋收的硕实,昭示着寒冬的希望。充满诗意而又不缺乏拼搏的激情,时尚浪漫而又饱含着奋斗的艰辛,让青春的烈火燃烧永恒,让生命的闪电划过天边,用所有的热情换回时间,让亚泰人创新创利创财富,开创亚泰集团新时代
梦想永远前行!
作为吉林大药房的一棵螺丝钉,我们坚持与大药房一起创新,寻求发展,力求为亚泰辉煌贡献一份力量,从开创“会员日”到“会员联合门诊活动”,从“免费送药”到“微笑服务”,从“联合用药”到“知识营销”,从“品类分析”到“合理库存”,不断地在创新的萌芽中怀疑,在创新的成长中批判,在怀疑中发现错误,在批判中改正错误,不断的完善,不断的优化。
当然在这样不断蜕变的过程中,使大药房人为之付出了太多艰辛。就像在美丽的罗马鲜花广场,那个虔诚地捍卫并发展了太阳中心学说的布鲁诺一样,被高高地绑在十字架上。一个火把投向他,烧焦的肉体发出一阵阵异味。死亡的气息在游荡。突然,一个声音从那扭曲的身躯中迸发出来:“火并不能把我征服,未来的世界会了解我,知道我的价值。”
是的,火并没有征服他,那愤怒的火焰,那毁灭的火焰,只能把挂在伪真理脸上的面具烧焦。弥漫在鲜花广场的灰烬不愿散去,它要告诉我们:创新,踏着用生命证明了的怀疑与批判,终究会打破传统的桎梏,得到永生。大药房人正是同先辈前贤们一样虽九死犹未悔的进行艰难探索,对创新、创利、创财富不懈的追求!虽然寻求幸福的道路百转千回、荆棘密布,但是身为大药房人我们就是要披荆斩棘、跋山涉水、一往无前。身为亚泰集团的一份子,让我们明白肩上的责任,让我们看清前方的道路,更使我们懂得,该怎样煅造出一个“团结、诚信、高效、开拓”的亚泰魂魄!
朋友们,我们之所以能够如此舒适、惬意的在这里聚集一堂谈发展、论创新、抒情怀,这都是因为前辈们的创造与荫及。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我们理应站的更高,看的更远。我想各位不会甘心于做刘阿斗那样的“安乐王”,只是弄个“乐不思蜀”的笑柄而留给后人作为饭后谈笑取乐的话资。作为我们年青人,我觉得我们最需要学的是那种敢于正视困难的勇气和毅力,有了这样的勇气和毅力还有什么困难会阻挡我们前进的步伐。著名教育家陶行之曾经说过:靠天靠地靠祖上,不算是好汉。难道我们缺乏成为一个好汉的勇气吗?难道我们可以在父母建造的温室里躲一辈子吗?难道我们甘心于亚泰的发展落后于其他企业吗?我们的回答是:绝不退缩。那么,从我们的温室里面走出来吧,外面是自由的天空,是你纵情发挥的天地。为了企业的壮大、祖国的腾飞,让我们共同接受艰辛和毅力的考验。
回望企业发展的历程,是创新扫荡了蒙昧的黑暗,是创新之火点燃了亚泰人心灵中熊熊的希望;创新支撑文明,创新改变未来,而未来在我们手中。让我们成为亚泰集团的探索者,让我们在未知的道路上漫游,让我们用创造力开拓亚泰集团的新时代!
谢谢大家
第二篇: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活力源泉
在紧缩背景、调控重压的经济形势下,企业如何突围生存
在国际经济放缓、人民币升值、劳动力及原材料成本上涨、紧缩的货币政策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下,中小企业生存陷入困境的呼声不绝于耳。“中小企业大量倒闭、苦撑”、“出口订单锐减”类的报道屡见报端,企业正处于前所未有的严寒经济形势下。我公司作为中小型企业也同样面临着这样的问题,那么究竟路在何方呢?
一、加大创新力度。美国企业界流行“不创新就死亡”。
1、技术和产品创新 要想在国际国内竞争中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有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新产品,我们要扩大企业产品横向应用领域,开发符合市场价值规律的产品,而产品的推陈出新,则依靠技术的不断创新。产品创新是技术创新的直接结果和最终检验,也是企业整个创新系统的主要环节。要通过不断的创新,使产品更加符合市场的需求,巩固原有市场,开拓新市场,获得更多市场份额,提高盈利能力。
2、市场创新市场创新是一个异常艰难的过程,需要缜密的调查研究、科学的分析判断、有效的营销方式、周到的服务和良好的社会信誉,这样才能取得用户的青睐和拥有可观的市场份额。要树立“无内不稳、无外不强”的企业发展思路,走内外销结合的道路。抓住机遇,以产品质量、服务、品牌优势巩固和创新销售。
3、管理创新要根据企业发展的要求,建立健全一套规范、科学、现代、文明的企业管理体制。建立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实行年终综合考评;加强生产工艺、流程的改善和车间、班组的管理,积极推行预算管理制度,实行各项费用控制,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升盈利空间。
二、做好节能减耗,降本节支工作。
1、从优化产品决策、改进设计、完善工艺、提高劳动生产率等方面进行设计降本,探讨 节能降耗新方法、新途径,降低产品的返工和返修率,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降低产品设计成本和制造成本;减少采购的中间环节,从采购质量、价格、渠道、订货量、付款方式等方面,降低采购成本。
2、控制生产成本,合理人力资源成本,压缩非生产性开支,加强财务管理,做好应收款和成品管理工作,推动制造费用、采购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等各方面的降本节支工作。
3、要增强节能降耗意识,建立节约型企业。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节约一滴水、一度电做起,加大现场管理的监督力度,严格管理,精心计算,杜绝各种浪费和不必要的损失。
三、确保产品品质,提高产品合格率,减少产品返修率。
深化内部质量管理,以产品设计质量为主题,完善从产品设计到售后服务全过程的运转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严肃ISO9001质量体系和ISO/TS16949:2002质量体系的运行,做好生产过程的质量检查和出厂产品质量审核工作,确保产品品质,减少维修服务费用,做好技术服务工作,进一步提升产品形象,确保产品在市场上的领先地位。
全体员工应高度重视,清醒认识,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只争朝夕的精神,克服困难,迎难而上,苦练内功,不断提升企业竞争力,以求在当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三篇:创新是人大工作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源泉
创新是人大工作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源泉
蒋元文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同样,创新也是解放思想,扩大开放,推进人大工作发展进步的强大动力。如何创新?我认为,重点在于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思维观念的创新。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人大工作解放思想,首先就要在观念上勇于开拓和创新。人大工作坚持依法按程序办事,没错,但这不等于除此之外,人大就不能有所作为、有所创造。否则,人大工作就只能原地踏步,没有任何变化和发展,就难以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改革开放30年,从设立地方人大常委会,到贯彻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都是创新的重要成果。没有创新,人大工作就没有生机和活力。在实际工作中,一些人言必称法,法律法规没有的东西,就不能动,否则,就是违反了“天条”。这样,就自缚手脚,无所作为。这种思维和工作习惯,是典型的思想僵化。法律法规是人制定出来的,并且也不可能规定好所有的行为方式和内容、程序,同时,在制定中也有一个对事物的认知过程,不能盲目崇拜。否则,有了的东西都不能变,都不能动,除了既有的外,就不会有新的创造和发展。此外,法律法规的制定,也是一个创新创制的过程。这里的关键在于,不是否定法律法规,不依法办事,而是在坚持依法办事前提下,要有创新思维,在法律法规范围内发挥好主观能动性,积极创造和大胆汲取新鲜经验。要自觉摒弃那些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特别是计划经济时期的一些固有思维和习惯,以超常的勇气和开放的心态,敢想敢干,并通过法律程序和途径,如提出创制和修改法律法规的议案、创新监督形式和方法等,使思维观念和工作紧扣时代“脉搏”,符合实践发展的要求和需要。二是,工作方法的创新。人大工作的关键不是职权不够,而是没有把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用好用足。有不少人抱怨人大职权虚而无用,是“纸老虎”。其实,这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是对自身行为能力的“自贱”、“自卑”心理,是对人民期望和要求的漠视。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地方人大有15项职权,乡镇人大有13项职权,地方人大常委会有14项职权,可以说,这在国家机关职权中是最强势、法律地位最高的。吴邦国委员长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指出,“人大监督工作容易搞虚”,为什么“搞虚”?我认为,主要是没有用好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职权,搞形式、走程序,点到为止,没有把握重点和关键,把工作做深、做细、做实。这里的问题不是法律问题,而是工作方法问题,工作内涵的丰富和延伸问题。因此,解放思想,开创人大工作新境界,就要在现行法律法规的框架下,根据人大工作特点和规律,结合实际,探索做好人大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新举措。如,召开人大常委会与“一府两院”主要负责人联系会、人大常委会领导定期接待选民和信访群众、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实行票决制、公开征集人民群众对执法检查及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议题的意见、组织开展工作评议、人民代表大会组织专题审议等。只有这样,才能把工作做实,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应有的职能作用。
三是,工作机构的创新。目前的地方人大,行政后勤部门的机构和人员比较多,大量的精力放在迎来送往,外出考察学习,吃喝休闲上,而业务和调研部门,力量普遍不足,有的区县人大办公室有10多人,占机构总人数的一半左右,而多数业务部门则只有1—2人,并且年龄偏大,难以适应形势和任务的需要。因此,创新,重要的是机构的整合和创新。通过机构调整,人员的合理布局和充实,完善议事决策机制和程序,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增强工作实效。这样,就需要适时调整、精简服务性机构和人员,充实完善智囊和专门性机构及人员,如财经监督和司法监督机构,把工作的重点转到依法履行人大职能上来,集中精力,谋大事,重点抓好财政预算的审查监督和对法院、检察院及行政执法工作的监督,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推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
第四篇:突破组织边界 创造活力源泉
突破组织边界 创造活力源泉
作者:佚名
管理文章来源:搜狐IT
点击数:192
更新时间:2006-3-24
如今的中国正在全速融入全球经济发展的快车道,中国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受世人瞩目。中国经济发展缘何如此迅猛?其根本原因就是中国企业、尤其是集团企业的迅速崛起和市场竞争与扩张能力的大大加强。
如:联想集团并购IBM个人PC业务、TCL收购Thomson、明基购并西门子手机业务、海尔集团、华为及中兴等纷纷走出国门,正是中国的这些集团企业代表们率先冲锋陷阵、拓展疆土,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才越来越高。因此可以说:未来的国际竞争、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大公司、大企业集团之间的竞争,哪个国家拥有形成规模经济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多,哪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就强;反之亦然。
我们知道,集团型企业的组织架构与普通企业不同,往往是由多级下属企业组成。第一级是作为集团指挥中心的总部,第二级是集团的二级企业,主要包括二种形式:1、无下属企业;2、有下属企业;第三级企业是指集团的末端结点。目前世界各国集团企业总部的定位主要有三种形式:1、金融控股公司:以追求资本增值为唯一目标,无明确的产业选择。注意力在财务指标数据的控制上,总部人员精简,主要是高级财务管理人才,通过资本营运手段对被控股子公司进行指导、监控。金融型控股公司的目标是企业收益最大化,资产管理是其核心功能。如欧美国家的摩根、杜邦、洛克非勒等财团。2、战略控股公司:以追求资本增值与多元产业发展双重目标,有明确的产业选择,集团母公司通过控股方式形成战略型企业集团。其目标是在区分战略单位的前提下,追求战略资源的优化配置。总部的人员较多,核心功能除资产管理外,还有战略协调功能。是我国多数企业集团的发展趋势。如日本的丰田、松下、东芝等。3、操作型控股公司:以追求主导产业市场占有率与资本增值双重目标,有明确的主导产业。母公司从事较多的具体业务的操作指导,母子公司关系密切,所以人员配备较多,管理费用较高。企业在多元化的初期通常采取这种组织体制,此时主业由母公司经营,多元化的业务由子公司经营。优势:主业发展受重视;劣势:精力放在日常业务;如IBM等。
中国现在的集团企业组织形式及管理模式目前也是这三种类型,但无论是哪种类型的集团企业,随着集团规模的不断扩大,管理者发现企业不再具备以前的高效率。具体表现在:决策缓慢、响应市场速度迟缓、各级公司在执行战略时相互难以配合,一旦出了问题又互相推委。即我们平时所说的患上了“大企业病”。大企业病的症状有许多种:1、居高自傲:企业领导者抱着过去的成功经验不放,自以为‘大风大浪都过了,还怕小河沟翻船’?殊不知: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家政策、市场环境及竞争对手等均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过去行得通的做法在今天就行不通了,结果造成企业无法继续发展甚至竞争失败。2、机构臃肿:集团定位不清,组织结构设置不合理,有大量的部门存在,部门间、子公司与总部的工作范围交叉,权、责、利不清;信息沟通不畅,难于协调。3、政治斗争:集团及子公司各级管理人员均从自身的权利和利益出发,组成许多派系;不同派系间很难协作,发挥不出团队的作用,给企业造成巨大的内耗。集团企业之所以会患上“大企业病”,最根本的原因有两个:1、企业的经营管理没有随企业规模的增大而进步;2、源自中国集团企业的‘特色’:“先有儿子后有老子”——我国大部分集团化公司的“诞生模式”。这些集团公司的发展源头往往是以一块产业起家,在实现了原始的资本积累后,面对极具诱惑的广大市场,或纵向一体化,或横向一体化,快速形成集团公司。而面对规模庞大的公司群,不同的多元化产业,特别是下属企业有着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市场竞争状况和产业生命周期,不同的企业管理团队素质和管理水平,集团化的管理就产生了诸多问题。解决的方法要从公司治理、加强监管、资金投资、人力资源等方面进行综合治理。限于篇幅等原因,本文主要探讨如何从人力资源管理入手,进行集团分子公司的管理,从而使集团达到突破组织边界,创造活力源泉的美好境界。
为什么我们要从人力资源管理入手来解决集团企业的管理问题呢?刚刚逝去的管理学大师彼得 · 德鲁克先生因说过:“所谓企业管理,最终就是人力资源管理;对人的管理,就是企业管理的代名词。”另一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及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经营要素的位置已经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人力资源如今已经成为许多企业特别是集团企业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如下图:
那么集团企业如何解决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呢?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明确集团总部定位,然后才能正确处理集团与下属企业的关系。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总结,我们感到集团总部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主要任务有四项:
一、企业文化的提炼与塑造;
二、集团核心人才的队伍建设;
三、人力资源各项政策的制定和制度建设;
四、人力资源信息平台建设。下面就从这四个方面分别介绍:
一、企业文化的提炼与塑造:人力资源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文化管理,文化使企业与员工达成共识,从而协调企业对员工的需求与员工个人需求之间的矛盾,使个人与企业同步成长。企业文化建设要解决三个层面的问题:1、理念层面:(1)理解企业战略,将塑造核心价值观同打造核心竞争力结合起来;(2)完成系统思考,形成高层共识:在内部意识上,将责任意识与利益观念结合起来;(3)根据高层共识建构文化体系:在企业精神方面,将抽象思维与表象等结合起来。2、行为层面:(1)将文化体系书面化、表象化(企业精神、文化手册、培训教材等文本化、电子化);(2)通过培训宣贯,实现文化认知认同。3、制度层面:企业文化制度化,如:KPI指标与文化、用人标准与文化要求、晋升与文化要求等相结合。企业文化的提炼与塑造具体步骤如下图:
二、集团核心人才的队伍建设:建立凭能力、靠业绩吃饭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强化危机意识与管理,引入学习型组织与机制使集团保持持续的变革与创新。主要从“考核、权限、人事”三方面入手,1、考核:业绩是最重要的指标,因此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业绩指标,建立公正严格的考核奖惩制度;建立以战略目标为导向的关键绩效评价体系:(1)建立分层分类的关键绩效评价体系,高层领导采用述职报告制度,中基层员工采用季度绩效考评制度,操作层员工采用月度测评制度;(2)对高层领导的考核更强调结果指标,对中基层管理者的考核要关注行为过程,对操作类员工要强调量化指标;(3)绩效考核是绩效管理的一个环节,各级干部要重视绩效目标的设定和对下属的工作辅导;(4)绩效考核等级结果力求符合正态分布,考核结果与员工的分配和晋升挂钩。2、权限:权限规定了各子公司享有何种人力资源管理权限,即规定了子公司在多大程度和范围内可以做什么。3、人事:集团对子公司享有选择、委派、推荐、提名管理者的权利。(1)管人管事统一,“谁出资、谁用人、谁管理、谁负责”,推行任期责任制和契约管理;(2)完善责任机制,实行人对人的考核,一级考核一级,主要考核经营者工作业绩,考核重点由结果考核转到过程考核;做到过程监控具体化,激励措施多样化,奖惩到位;(3)引进竞争机制,以内部提升、市场招聘、民主推荐和个人自荐相结合。当然,三种手段之间要相辅相成,视不同情况有所侧重,但绝不能偏废或偏重一方,否则可能会直接导致管理上的漏洞和风险。
三、人力资源各项政策的制定和制度建设:因每个集团企业都有所不同,故此项内容不再赘述。但集团企业的管理重点基本上是:以业绩评估、薪酬管理及管理者素质提高(能力建设)是核心,其它诸如招聘、培训等工作都围绕这个核心展开;因此各项人力资源政策的制定和制度建设要以:如何既保证集团总部对下属企业的控制权,又能有效激发下属企业工作的主动性与灵活性为要点进行。
四、人力资源信息平台建设:集团企业信息不对称问题是直接导致决策失识及各种管理问题存在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建立有效的信息管理系统,强化集团总部的信息知情权将是集团各种体系建设之中的重中之重。信息不对称现象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尤为严重,具体体现在:1、集团机构组织多、地域分布广、信息分散,不能实时掌握集团人力信息全貌,甚至连分子公司的人员数量和结构都不能真实掌握,集团化管理成为空谈; 2、集团薪酬总额的控制及发放全部依靠手工计算,既耗时、费力,又时常发生差错,更重要的是集团总部根本无法及时、准确的进行人力成本的计算;甚至经常出现许多集团出现下面分子公司员工离职或病故后该员工的薪资却一直照发不误,给集团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3、所有人力资源信息均采用手工处理方式的结果是:集团总部无法即时、准确地统计到整个集团的人力资源基础数据及信息,如:集团员工总数、薪酬总额、人员结构等,那集团的管理者如何进行相关的决策及政策的制订?4、集团及各子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主要集中在日常人事事务处理上,根本没有精力去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及精细化工作,起不到现代专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真正职责,更不必提对实现整个集团战略目标的支持和贡献;5、集团没有一个统一的人力资源信息平台做支撑,集团与各分子公司、各分子公司之间就根本不能实现‘声音一致’的沟通与交流,就更不必提相互分享、彼此借鉴以及协同管理等,根本就不可能实现人力资源共享、发挥集团人力资源优势„„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当今集团企业人力资源信息平台的建设已经迫在眉睫!中国集团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也已经由前几年的“模仿”到“引领时尚”,到今天逐渐走向“朴素务实”,什么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什么战略伙伴等等如果没有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工作都是空谈。正所谓:“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让我们从战略回归到现状,由务实升华至前瞻。因为战略不是为了规划设计未来,而是要确定为了获取未来,今天应该着手做什么。
那么集团人力资源信息平台的理想模型是什么样呢?在结合国内外的先进HR管理理念及总结几百家集团企业的成功实践基础上,我们构建出如下集团人力资源信息平台的理想模型。
企业的基础是资源与能力,人力资源战略分解到根本就是资源的有效利用与管理能力的提升;在有效的信息系统平台上,依靠集团管控和系统来优化资源配置,并通过全面人力资源管理提升管理能力,从而推动人力资源战略的实现;人力资源战略的实现既是企业战略实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战略实现的基础。
请读者设想一下:复杂的绩效管理如果不借助调查如果不借助IT系统,工作量将非常巨大并难以实施;科学地薪酬设计与发放如果不借助很难快速准确地计算并及时地发放„„因此集团企业的人力资源工作者要学会并善于利用事务性繁杂工作的同时,通过流程、数据、信息的有效管理分析,增强人力资源管理对集团战略的贡献价值。
综上所述,集团企业只有借助信息化的手段与平台,才能提高各分子公司的工作效率和集团整体运作效率;才能以各种重要信息的统一分析支持重要决策;才能增强集团总部掌控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才能真正使集团突破组织边界,成为创造活力源泉的所在。IT系统,将很难分析管理大量的数据信息;
360度行为IT系统,将IT手段,在减轻
第五篇:探寻创新的源泉
探寻创新的源泉
摘要:本文通过对“江苏现象”的深入剖析,全面总结江苏监狱理论研究的成就,客观评价“江苏现象”的现实功能,为监狱民警察队伍职业化建设提供了一个崭新途径。
关键词:江苏现象;功能评价;现实启示
一、引人瞩目的中国监狱“江苏现象”
近几年来,江苏监狱工作服务大局,将司法部、省委省政府的精神与江苏实
际紧密结合起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其整体工作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活力已居全国前列,成为全国最有影响力的监狱工作强省,走出了一条具有时代特征、江苏特色的发展道路,形成了监狱工作发展的江苏模式。江苏的监狱工作已引起了全国的广泛关注,尤其是2007年5月司法部在南京召开全国监狱信息化建设工作会议后,掀起了一轮全国监狱系统学习“江苏热”。笔者将这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成绩、经验提炼为“江苏现象”,希望通过对“江苏现象”这一新视点进行解读、挖掘与总结,初步概括“江苏现象”的主要成就,评价“江苏现象”的功能,探讨“江苏现象”产生的原因。笔者认为这不仅有助于我们一定程度上把握中国监狱工作发展的脉络,同时,通过分析“江苏现象”的经验,对推动中国监狱工作的发展,创新监狱人民警察队伍建设思路,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江苏现象”的主要成就
1.民警的监狱理论研究能力——蜚声四海
江苏监狱理论研究,已经站在全国制高点上,形成了以下几个鲜明特点:
监狱理论研究硕果累累。监狱理论研究每年承担司法部、中国监狱学会重点课题20余项,成果在全国性的评奖中获奖50余项,所获奖等级和数量一直居于全国各省区市监狱局之首。①以无锡监狱为例,该监狱有着浓厚的学习和钻研监狱理论的氛围,监狱要求有中高学历、中高职称的民警基本做到:人人有项目,人人有课题,人人有追求,人人有贡献。仅以2006年的调研课题和论文申报为例,400多名民警的无锡监狱,光申请的调研课题就达356项。
专著形式的精品力作不断推出。监狱理论研究成果不仅量多质高,而且继《罪犯改造质量评估》、《矫正技术原论》、《罪犯心理矫治研究》、《罪犯心理矫治个案》著作出版后,2007年,监狱理论研究又取得丰硕成果,组织编写的《矫正激励统论》、《矫正质量评估(修订版)》、《监狱民警执法质量评估》由法律出版社出版。②专著《罪犯改造质量评估》分评估概述、评估的基本原则、评估标准、评估的工具、评估管理、罪犯入监检测、罪犯改造过程质量评价、出监罪犯改造质量评估、特殊群体的罪犯个体的改造。《法制日报》评价该书说:“为寻求监狱工作科学化发展的新路径,努力实现监狱工作从安全模式到质量模式的跨越,近年来江苏省监狱系统在构建罪犯改造质量评估的标准与体系上,进行了全新的理论探索和大胆实践,成为这一领域的理论创新者和实践先行者。”该成果荣获司法部第五届“金剑文化工程”二等奖,并在“全国第二届法学教材与科研成果奖”900多项参评成果中脱颖而出,获得三等奖,成为149个获奖成果之一。这是全国省级政法机关中唯一获此殊荣的专著。对《矫正技术原论》,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刑事一体化”的倡导者储槐植先生认为:“在我国系首次全面系统地对监狱矫正技术进行体例性研究,具有原创性、新颖性和实践性,我坚信对监狱矫正和改造罪犯必定起到一个标杆性的作用。”
此外,狄小华著《冲突、协调和秩序——罪犯非正式群体与监狱行刑研究》(该课题系司法部重点课题),张晶著“现代监狱制度”三步曲:《中国监狱制度从传统走向现代》、《正义试验》、《走向启蒙——基于监狱·矫正的视角》,宋行《服刑人员个案矫正技术》(中国监狱学研究领域第一本关于罪犯个案矫正技术专著)等等。这些专著是江苏监狱理论研究的精品力作,体现了江苏监狱理论创新的强大实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江苏特色的监狱工作理论体系。
各种理论研讨活动生动活泼。省监狱学会将开展活动视为生命力,监狱长论坛、监狱法治论坛、新监管安全观论坛、改造科学化论坛、监狱警察职业化建设论坛等研讨活动主题生动鲜明,激发了监狱工作者学习研究监狱理论的热情,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省局、学会不仅在深化学术交流、培育理论研究骨干方面不遗余力,还积极组织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在2007年就组织派员参加了“国际刑事司法”、“中荷监狱罪犯矫正能力”、“国际刑事司法新发展”三次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作为理论研究的主要发布阵地,《江苏警视》杂志、《江苏监狱网》传统媒介与互联网交相辉映,使江苏监狱理论研究更加红红火火。
培育造就了一支理论创新团队。监狱理论研究既出成果又出人才,培养和造就了以于爱荣、张晶、狄小华、张庆斌、宋行等为代表的一批理论研究功底扎实、成果丰厚并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理论创新团队。江苏监狱局从培养专家型民警队伍入手,建立了监狱学研究学术带头人制度和警师制度。11人成为学术带头人,100余
名监狱理论研究骨干活跃在全省各监狱。全系统有21人取得高级职称任职资格,有3人被确定为全省“333工程”首批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司法厅副厅长兼省局党委书记、局长于爱荣,省局狱情信息监测总站主任张晶两人获得监狱学专业研究员资格。③积极鼓励青年民警加入监狱理论研究的行列,推荐200余名研究骨干加入中国监狱学会,使江苏成为中国监狱学会
成员最多的省份。
2.信息化建设浪潮中的江苏监狱民警——中国监狱排头兵
信息化是监狱管理方式的改革,当前,许多省已把推进信息化建设、促进电子信息技术在监狱工作中的应用和发展,提到战略高度,以创新监狱管理工程,提升监狱工作整体水平,而江苏监狱信息化建设的生动实践,为国内同行所瞩目。
2007年5月,司法部在南京召开全国监狱信息化建设工作会议。这是对监狱信息化建设工作进行研究部署的重要会议,会议对监狱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明确的总体要求、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会议期间,考察了南京监狱、南京女子监狱、浦口监狱的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情况,并在江苏省监狱局应急指挥中心,现场观摩全省监狱系统信息网络应用演示。生动的现场课,是对全国监狱管理高层的一次普遍教育课,令人耳目一新。
在全国监狱信息化建设工作会议上,江苏监狱局局长于爱荣在题为《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全面提升江苏监狱工作水平》的典型发言中指出:全省共有联网计算机7100台,每百名民警计算机拥有率达50%,其中南京、无锡等监狱达80%以上。至今已实现了省局、监狱、监区、分监区四级网络联通。全省形成了以“一个基础、两大平台、三个体系、四类数据库和八大应用系统”为主要内容的总体框架,初步实现了基础网络全联通、重点部位全监控、主要功能全覆盖、管理应用全员化。网络终端延伸到一线监区分监区,率先在全国监狱系统与司法部实现联网。全省监狱监控点位、门禁系统、数字电网基本实现与省局集成联网。信息技术在监管安全防范、教育改造、队伍管理以及办公自动化等方面得到了普遍应用,有效提升了工作效能和管理水平。会议结束后,各省市区监狱局纷纷组织前往江苏考察学习。据江苏监狱局统计,先后有70余批近1500人,这还不包括许多监狱与监狱之间的交流考察。
2004年5月,笔者在部监狱局工作期间,曾前往山东、江苏专题调研信息化建设工作。让笔者耳闻目睹并深刻感受到了江苏从局领导到监狱领导强烈的信息化意识,以及处于信息化建设浪潮中的江苏监狱民警,已经在分享信息化建设所带来的诸多成效。
作为全国监狱系统信息化建设的排头兵,由江苏龙潭监狱于2000年7月创办的“中国监狱网”曾是国内最有影响力的监狱网,现在一个更具官方性的江苏监狱网已为大家所熟知。在推进监狱信息建设进程中,监狱局领导认为,统一的门户网站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门户网站的本质就是以信息为中心的服务,能将信息服务集中起来,通过一个入口向信息需求者提供,从而大大提高信息服务的有效性。为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形势,充分发挥现代媒体的作用,2004年3月30日,江苏省监狱局正式开通江苏监狱网。该网内容更新快、信息量大,成为目前全国范围内最受欢迎的监狱网站,读者遍布全国以及港澳地区。该门户网站已成为全国监狱系统极为重要的网上橱窗,展示监狱工作良好形象的重要渠道,体现了江苏监狱工作的开放形象。
3.罪犯改造质量评估——引领民警队伍建设科学化专业化潮流
科学认识罪犯、科学改造罪犯是提高罪犯改造质量的主要途径。罪犯改造质量评估,是科学认识罪犯、科学改造罪犯的有益探索,其融合数学、统计学、信息学、管理学、心理学、犯罪学等学科,以信息收集、结构性面谈、量表测试和诊断为依托,建构定量分析与定性判断相结合的评估体系。④
2004年10月,笔者参加在北京召开的国际矫正与监狱协会第六届年会时,收到了大会代表张晶先生赠送的刚刚出版的专著《罪犯改造质量评估》,慢慢翻阅,不由得赞叹江苏在具有全局意义的改造质量评估上,又先行一步。从张先生处得知,2003年12月,省局成立了由于爱荣局长挂帅的罪犯改造质量评估课题组,抽调专门力量,由省局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和省下属单位的13人组成课题组,提供充足经费,历时近一年,进行调研、测试、检测工作,采集到了100多万组数据和信息,先后编制了服刑人员信息表、心理结构测试表等十余种测评表。通过建立以定量为主,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构建全新的罪犯改造质量评价和考核体系,为罪犯拟订改造方案,确立改造规划和目标。这一填补国内空白的学术成果正在江苏监狱系统推广实践。据江苏法制报报道,截止2007年底,全省有11个监狱开展试点,有470名民警担任专(兼)职评估员,先后对24100余名罪犯进行了质量评估,为23000名罪犯制订了个别化矫正方案,为2500余名刑释人员出具了回归保护建议,有效维护了监狱安全稳定,提高了改造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
在监狱工作科学化方面,江苏监狱系统借鉴国内外罪犯心理矫治经验,大力强化罪犯心理矫治工作。全省25个监所全部成立了罪犯心理健康指导中心,配备专职心理矫治人员96人,心理辅导员500余人。其中有325人具有三级国家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74人具有二级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另据2008年4月《江苏警视》报道,在苏州监狱,全监具有三级以上国家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的民警已达62人,占在职民警总数的20.7%,提前两年达到了司法部8%的要求。
此外,江苏监狱系统在监管安全、干警队伍建设、文化建设上也亮点频出。如全省至今已连续7年多没有发生罪犯脱逃,没有发生影响全省、全国的重特大案件。苏州监狱创造了连续近26年无罪犯脱逃的全国最好纪录,成为全国监狱系统防逃“单打冠军”,⑤是全国监狱安全工作的金名片;先进典型人物不断涌现,民警方勇、李森分别被授予“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中国优秀青年卫士”光荣称号;⑥文化建设不断推进,今年5月,山风先生的“监狱文学故事”三部曲的压轴之作《越狱》在南京出版社出版。山风(原名王岚)是该省龙潭监狱民警,南京出版社签约作家,专攻监狱题材写作,被誉为当今监狱小说的拓荒者,先前长篇小说《追逃》、《面具》已分别于2004年10月、2007年10月由南京出版社出版。还有省局的女诗人刘颖,出版了诗集《所以有爱》。
三、探索规律、传播理念、输出经验——“江苏现象”的功能评价
开展监狱三化建设、实施监狱布局调整、推进监狱体制改革、完善刑罚执行方式,这是中国监狱事业发展到重要阶段的鲜明标志。在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提高改造质量为中心的战略背景下,全国监狱工作已踏上了新的征程,也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机遇。因此,按司法部对监狱工作的战略指导思想,如何正确把握中国监狱工作发展的脉络,如何进一步澄清对监狱工作发展问题的模糊认识,不能不成为监狱管理高层思考的重大课题。
在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中,在局党委的坚强领导下,江苏监狱工作搭准当代中国监狱工作的发展脉搏,努力实现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全省监狱工作者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在这份答卷上,不仅记录了监狱工作从封闭走向开放、从相对落后到初步繁荣的重大转变,更记载着江苏监狱工作争当“排头兵”、勇做“试验田”的积极进取——率先大面积开展改造质量评估;率先实行并建成数字化监狱;一批监狱民警,满怀理想抱负,带着对监狱事业的前沿思考,丰富的监狱理论成果正为江苏监狱的全面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形成了理论研究繁荣发展,实践创新推陈出新的局面。这些是“江苏现象”的生动写照。
他们积极探索监狱工作规律。“每一次理论上的创新,每一个理论成果的产生,都大大推进了我们事业的发展。”当前,关键期的监狱工作面临着不少亟待解决的新课题,需要深入研究回答监狱发展中一系列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问题;需要着眼于监狱工作的生动实践,不断深化对监狱工作规律性的认识;需要深入研究回答广大干警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解疑释惑,统一思想。江苏的许多监狱工作者在完成好实际工作的同时,自觉地承担起哲学社会科学“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资政育人、服务社会”的神圣职责,运用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深入研究监狱体制改革、全面质量建设、布局调整、警力资源配置、改造质量评估、“三化”建设、信息化建设等重大主题,以巨大的理论勇气,推出了一大批高质量的理论成果,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新时期的监狱工作理论,开辟了理论创新的新境界。
他们广泛传播现代监狱理念。“推进观念创新把解放思想提到新高度,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实践创新首要的是观念创新。”他们在不断推陈出新的同时,以传播现代监狱理念为己任,用创新的理论教育民警,让民警了解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省监狱管理局狱情信息监测总站主任张晶,是一名监狱工作管理者,是一名治学严谨、勤奋踏实的学者,是“江军”突起的优秀代表,其监狱理论研究建树在全国监狱系统享有很高的声望,担任了中国监狱学会教育改造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江苏省监狱学会秘书长职务,系南京大学预防与控制犯罪研究所特约研究员、浙江警官职业学院特聘专家。他在第三本著作《走向启蒙》中认为:“监狱工作的创新,首要的和必须的理念的启蒙,这是创新的要求,也是创新的起点和先导。”
全国各种研讨会、论坛上活跃着“江军”团队的身影,论文的获奖数量与等级,往往为其他省区市监狱局望尘莫及。借助《法制日报》、《犯罪与改造研究》杂志、《江苏警视》杂志、《江苏监狱网》、博客等传统与新兴媒体,使硕果累累的理论成果声名远扬。许多重点理论成果为努力营造监狱工作良好的思想舆论环境,为引导干警广泛树立权利、理性、法治、价值、秩序等现代监狱理念发挥了很好作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监狱发展战略研究》(张苏军主编出版)、《中国监狱制度从传统走向现代》(张晶著、出版)两本专著,被司法部列为在中央司法警官学院举办的全国监狱长培训班教材,使理论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理论一旦被群众所掌握,就会化为无穷的力量”,“影响有影响力的人”,这是监狱理论创新成果最高追求之一,也标志江苏监狱成果在教育普及上取得了重大飞跃。
他们源源不断地输出经验。纷至沓来的考察者,掀起了一轮全国监狱系统学习“江苏热”,使江苏成为全国监狱对外交往的窗口,推动着江苏理论经验不断地走向全国,也不断扩大了江苏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地位和影响力。这种带着强烈动力的学习考察与对外交流,让同行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谋求发展的眼界;启迪了思维,坚定了加快发展的信心;看到了差距,增强了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强化了沟通,扩大了友好交往。以浙江监狱系统为例,政治部门就敏锐地多次将领导干部培训班的地点放在了江苏。曾参与培训考察的浙江省第五监狱方扬松主任撰文赞誉,南京监狱是江苏监狱信息化建设的一个典型,透过南京监狱使人深深感受到了江苏监狱现代远程监控的巨大魅力,感受到了江苏监狱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管理教育罪犯的巨大魅力,感受到了张晶等学科带头人执著于监狱理论创新与实践的奉献精神。
江苏监狱工作发展历程充分说明,江苏对中国监狱的贡献不仅仅是本身取得的巨大成就,更重要的是把新时期监狱工作,以提高改造质量为中心,积极探索监狱工作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工作理念、强大的精神力量,把司法部指导监狱工作的战略构想,演化为一项项可操作的生动的发展实践,并在全国范围内起到示范、引路和辐射作用,让今后的监狱工作目标变得更加明确。
四、大气开放、勇于创新——“江苏现象”的源泉探析与启示
回首再望,江苏监狱工作已成为全国充满活力的省区,实现了辉煌的历史性跨越,让我们刮目相看、感慨不已。分析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力量在推动江苏领风气之先?笔者将“江苏现象”的力量源泉初步归纳为以下方面:
1.大气开放的胸襟
实践充分证明,江苏监狱工作能够紧跟时代脉搏,显示了局党委解放思想,高瞻远瞩。他们以“跳出监狱看监狱”、“跳出江苏看监狱”的开阔胸襟去改变现实,开明、开放和开通而不保守和固步自封。解放思想、大气开放的胸襟,使他们能勇立全国监狱工作的潮头,深入研究改造质量评估、信息化建设、矫正技术、现代监狱理念等重大战略课题,并进一步推动用监狱理论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教育干警、指导实践。
如近年来,江苏省监狱局党委立足国家发展的新时代,从监狱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重视理论创新工作,把监狱理论创新全国领先作为“八个领先”之一,推出了诸多有利于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重要决策。局党委书记、局长于爱荣积极倡导理论创新,先后提出了监狱全面质量建设战略、新监管安全观、罪犯改造质量评估、矫正技术等系统的学术观点,为全省乃至全国监狱改革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主持完成《罪犯改造质量评估》、《矫正技术原论》等两部专著,主持和参与《监狱人民警察管理》、《个别教育导论》等4部专著的撰稿。多次受司法部委派,代表中方参与国际交流。如作为中方监狱管理高级专家分别于2002年6月、2003年9月参加在北京和瑞士日内瓦的联合国人权高级专家办公室举行的“监狱人民警察职业道德”和“人权与监狱管理”论坛、出席第21届亚太地区矫治管理者会议、国际矫正与监狱协会第六届年会等活动并作主题发言,赢得广泛赞誉。⑦
大气开放的胸襟也使得江苏从2002年开始就全面进行监狱信息化建设。局党委认为监狱是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刑罚执行机关,担负着惩罚犯罪、改造罪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职责。如何掌握和运用最新的科技成果,打击和预防犯罪,惩罚和改造罪犯,切实履行职能,提高服务大局的能力,一直是监狱机关关注和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通过科技安监、科技强警、科技增效,努力实现全省监狱工作的全面协调发展。在推进信息化建设的组织领导上,他们坚持把监狱信息化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坚持科学规划,多方筹措资金,注重人才培养。经过几年的长抓不懈,信息化给江苏监狱工作带来巨大的变化:信息化改变了安全防控模式,监狱安全系数大大提高;使教育改造罪犯手段更加科学、更加开放;让监狱执法更加公开、更加严格;信息化使监狱民警队伍能力素质得到明显提升。
大气开放的胸襟,说到底就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江苏监狱局党委始终坚持以解放思想、振奋精神为先导,各种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就是连续开展的多种形式的解放思想活动,并在全系统初步形成了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的好局面。
2.营造勇于创新的机制
监狱工作要开拓,关键是在全系统形成追求创新的价值观念和鼓励创新的环境。对此,江苏监狱局大力弘扬、培育全系统的创新意识,大力营造支持创新、尊重创新的工作环境。在营造理论创新的机制、打造理论创新的平台、塑造理论创新的人才方面,敢于一次又一次的“吃螃蟹”。
1997年6月,省局制定出台了有关监狱系统社会科学研究的课题管理办法(26条)和建立了监狱理论研究的专项基金,并同时出台了基金的管理办法(17条),近几年每年省局和各监狱用于对科研成果的立项、奖励费用近100余万元。两项制度的建立,标志着该省监狱理论研究走上了规范化的轨道。2002年10月,经省监狱局党委研究同意,出台了《监狱理论研究领先实施方案》。方案根据2002年初省局党委提出的“江苏监狱工作要紧跟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步伐,力争实现‘八个领先’”的要求,以监狱理论研究领先作为其他领先的先导和支撑。
江苏在全国监狱系统首创了“监狱学研究学术带头人制度”,并每月发放学术津贴。1997年1月,张晶、狄小华两人被确认为江苏省首批监狱学研究学术带头人。2003年3月又确认了第二批10人为学术研究带头人。另有78名监狱理论研究爱好者被确认为江苏省监狱理论研究骨干。全省形成了完整的监狱理论研究网络和梯次结构。⑧2004年7月,由省监狱学会和局团委牵头,又筹备建立监狱理论研究“警师制度”,不定期组织监狱理论研究学术带头人,对各单位有一定理论研究基础的青年民警,结对业务指导。2005年2月,将49名监狱理论研究骨干确定为警师。2007年又推出“出版专著资助制度”,其中重点资助理论专著。这一系列的举措使有利于创新的良性机制进一步完善。
3.牢记使命的责任感
理论与实践创新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工作,有艰辛探索的曲折,需要深入扎实的长期研究,需要有不懈进取的执着,这离不开一大批具有责任感的监狱工作者。他们牢记使命,心系监狱工作发展。“理论创新,就是要把对客观世界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新的观点、新的概念和新的原理,关键是要有新的思想内涵。”有学者提出,进行理论创新,需要一种精神、两种勇气。一种精神:刻苦钻研、锲而不舍的精神。两种勇气:一是大胆探索、敢于提出新见解、新观点的勇气;二是敢于让自己提出的新见解、新观点接受实践检验的勇气。
在全国首提中国现代监狱制度、监狱工作人性化、囚权主义、监狱工作全球化观念的张晶,在《正义试验》一书的自序《心——丈量我的虔诚》中,有这样一句自白:对于监狱事业,我有宗教般的虔诚。北京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陈兴良教授评价张晶说:正是这种对监狱事业的宗教般虔诚,使张晶痴迷于监狱事业。“张晶先生对监狱理念的解读,新颖独特,表现出对法治与和谐社会的无限憧憬;对现代监狱制度的设计,基于现实,面向未来,表现出不懈的探索精神。”(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平语)正是有像张晶这样一大批有坚定的监狱事业信仰、热爱监狱工作、钻研监狱工作的民警,才能面对不断变化着的形势,取得一大批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成果。
4.关注现实的情怀
“理论的力量来自于解释现实、改变现实。”江苏监狱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活力源泉还由于其关注监狱工作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不断深化对监狱工作规律的认识,加强对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使研究有明确的基本价值取向。即坚持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不断赋予监狱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以鲜明的时代特色、实践特色,为推动监狱工作科学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如他们组织力量研究监狱全面质量建设战略、新监管安全观、罪犯改造质量评估、矫正技术等重大现实主题,并形成系统的学术观点,特别是在研究加强监狱工作科学化方面,推出了一批对监狱工作有重要参考价值的理论成果。
坚持理论研究与研究成果转化为实践并举,相继将监狱工作科学化、法制化、社会化、信息化等理论研究成果应用到监狱实际工作中。尤其是罪犯改造质量评估、罪犯矫正激励理论、矫治技术理论等研究成果促进了科学改造手段在工作中的运用,推进了罪犯改造科学化进程,并良性互动。江苏是司法部确定的罪犯改造质量评估首批试点的两个省份之一,他们对改造质量评估的积极有益探索与实践,“改变了过去更多地依靠经验和民警主观判断的评价方法,把罪犯的心理和认知的评估列入评估的重要内容,使对罪犯的评价更加科学合理,对罪犯开展个性化矫治,提高改造质量,减少重新犯罪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⑨他们还与科研部门合作,开发“罪犯改造质量评估系统”应用软件,该项成果已通过科技成果鉴定。在技术层面较好地解决和回答了长期以来困扰监狱机关的一个重要的基础性问题,也是把最新理论成果贯穿于实践过程的有力证明。
大气开放、勇于创新、牢记使命、关注现实,是产生“江苏现象”的本质。实践充分证明,江苏监狱局党委作出开展一系列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决策,创新了监狱工作的推进机制,唱响了监狱工作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旋律。今天,拥有25所监狱,押犯8万多人的江苏监狱,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在局党委的领导下,13000多民警将更好地做创新发展的排头兵。我们相信: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江苏现象”和江苏经验会更加发扬光大,也会更深刻地引发新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