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双阳区加强助产机构医疗质量管理
双阳区加强助产机构医疗质量管理
为了解全区助产机构运转情况,进一步提高各种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双阳区成立质控小组,于2014年1月6日对区医院、中医院、虹桥医院等3家助产机构进行妇幼保健工作第一轮质控。质控组分别对3家助产机构的分娩登记、引产等相关登记进行检测。对孕产妇及五岁以下儿童死亡和出生医学证明管理工作进行当场质控,对5岁以下已出院的危重儿童和出生缺陷有疑义的病例,进行电话跟踪随访。对儿科病房、妇科病房、化验室等进行数据核实。此次质控检查,工作人员认真作好记录,填好质控调查表,最后,归纳总结,当场下达督导单,对检查出来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助产机构,要求助产机构限期整改。
第二篇:二级助产机构自查报告
关于二级助产机构自查报告1
丹棱中医医院
关于二级助产机构自查报告
丹棱县卫生局:
根据《四川省助产技术服务机构质量控制标准》要求,我院结合实际进行了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机构条件
本院取得丹棱县卫生局签发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诊疗科目有: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咽喉科、医学检验科、医学影像科、中医科等。具备临床输血条件,符合区域卫生规划。
二、人员条件
(一)我院妇产科配备4名符合条件的助产技术人员:文
炳霞(副主任医师)大专学历、余仙(执业医师)大专、徐丽莉(护师)大专、罗娟(护士)大专。以上人员具有国家认可的中专或大专学历,每年接受助产技术业务培训不少于30学时,均取得《母婴保健技术考核合格证书》。
(二)本院产科门诊由副主任医师文炳霞承担并主持门诊
工作。产科床位配备护士比例1:0.6,护师以上职称占护士总数25%,配备1名儿科医师:王艳琼,执业医师,配备1名麻醉师:唐静,本科学历,执业医师。
三、房屋条件
(一)产科门诊独立设置总面积>50m2,设有产科诊断
室、产科检查室、宣教室(孕妇学校),产科候诊区和宣教室>30㎡。
(二)产房
1、独立设置与产科病房和新生儿室相邻近,设有污物通道总面积>100m2。2、3、4、有隔离待产室、有隔离分娩室。分娩室面积为40m2,符合助产机构要求。分娩床与待产床床位比例为1:2,设有1张隔离待产床,使用面积为16m2。(三)产科病房
1、设有普通病房、母婴同室病房、检查室、抢救室、新生儿洗浴检查室。
2、床位为18张,每床使用面积为8m2,母婴同室区每床面积为8m2。
3、抢救室邻近护士站、医生办公室,面积为16.2m2/床,光线充足。
(四)手术室:有产科专用手术间。
(五)无单设新生儿科及高危新生儿病区。如有此类新生儿即刻转上级医院救治.四、设施设备
(一)妇产科具有电子胎心监护仪,氧气源吸氧装置,宣教室内有饮水设施及冷暖设施。
(二)产房待产室:有胎监仪、胎吸包、心电监护仪。未开展分娩镇痛技术。
(三)妇产科备有接生包,有接生器械及会阴缝合器械、胎吸助产包、清宫包,麻醉机、成人喉镜、除颤仪,无宫腔填塞包,近期将配置。
五、急救药品配备齐全并在有效期内。
六、制度:工作制度齐全。
七、开展胎吸助产,臀位助产及羊膜腔穿刺引产,药物引产及清宫等。能对常见妊娠并发症、合并症进行诊断治疗,监测评估。
综合以上内容,我院妇产科根据二级助产机构条件须增加的有:
1、产房冰箱;
2、增加宫腔填塞包。
根据《标准》我院自查得分92.2分。特此报告 丹棱中医医院 2013年3月5日
荐征稽所所长廉洁自律自查报告(共6篇)荐科技工作自查报告(共
篇)荐领导班子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情况自查报告(共6篇)荐2009年个人绩效考核自查报告(共6篇)荐运城市科技局工业科行风评议自查报告及整改措施
第三篇:助产机构报送制度
产科信息上报制度
为了规范信息上报工作,及时准确的反应产科工作情况,特制定产科信息报送制度如下:
一.信息报送原则
1、及时性原则。重要信息早发现、早收集、早报送;
2、准确性原则。实事求是、符合实际、数字准确;
二.信息报送内容
1、于每月底前向感控科报送乙肝疫苗使用情况(使用总数)。
2、于每月底前向信息科报送产科当月工作量(填写工作量月报表)。
3、于每年底向卫生局报送全年工作量。
三.信息报送机构
报送科室:产科
具体负责人:杨晓娟
数据接收机构:院感控科、院信息科、市卫生局
四.报送要求:
1、报送渠道:电话、电子邮件、现场报送;
2、报送数据格式:手工报表、word文档、excel报表等
3、报送工作要严格按照信息上报制度进行工作,信息要及时,内容要真实、准确
五.奖惩办法:
1、上报数据如未按照规定及时报送,每条扣除科室管理分1分。
2、信息完成情况将纳入年终目标考核,作为单位和个人评优评先的重要指标。
本制度从2010年1月1日起开始执行
巴彦淖尔市医院信息科
二〇一〇年一月一日
第四篇:医疗质量管理
医疗质量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医疗质量管理,规范医疗服务行为,保障医疗安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以及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管理工作。
第三条
国家卫生计生委负责全国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管理工作。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军队卫生主管部门分别在职责范围内负责中医和军队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管理工作。
第四条
医疗质量管理是医疗管理的核心,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是医疗质量管理的第一责任主体,应当全面加强医疗质量管理,持续改进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
第五条
医疗质量管理应当充分发挥卫生行业组织的作用,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为卫生行业组织参与医疗质量管理创造条件。
第二章
组织机构和职责
第六条
国家卫生计生委负责组织或者委托专业机构、行业组织(以下称专业机构)制订医疗质量管理相关制度、规范、标准和指南,指导地方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开展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可以根据本地区实际,制订行政区域医疗质量管理相关制度、规范和具体实施方案。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在职责范围内负责监督、指导医疗机构落实医疗质量管理有关规章制度。
第七条
国家卫生计生委建立国家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完善医疗质量控制与持续改进的制度和工作机制。
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组建或者指定各级、各专业医疗质量控制组织(以下称质控组织)落实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的有关工作要求。
第八条
国家级各专业质控组织在国家卫生计生委指导下,负责制订全国统一的质控指标、标准和质量管理要求,收集、分析医疗质量数据,定期发布质控信息。
省级和有条件的地市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组建相应级别、专业的质控组织,开展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
第九条
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管理实行院、科两级责任制。
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是本机构医疗质量管理的第一责任人;临床科室以及药学、护理、医技等部门(以下称业务科室)主要负责人是本科室医疗质量管理的第一责任人。
第十条
医疗机构应当成立医疗质量管理专门部门,负责本机构的医疗质量管理工作。
二级以上的医院、妇幼保健院以及专科疾病防治机构(以下称二级以上医院)应当设立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主任由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担任,委员由医疗管理、质量控制、护理、医院感染管理、医学工程、信息、后勤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以及相关临床、药学、医技等科室负责人组成,指定或者成立专门部门具体负责日常管理工作。其他医疗机构应当设立医疗质量管理工作小组或者指定专(兼)职人员,负责医疗质量具体管理工作。
第十一条
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
(一)按照国家医疗质量管理的有关要求,制订本机构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
(二)组织开展本机构医疗质量监测、预警、分析、考核、评估以及反馈工作,定期发布本机构质量管理信息;
(三)制订本机构医疗质量持续改进计划、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
(四)制订本机构临床新技术引进和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相关工作制度并组织实施;
(五)建立本机构医务人员医疗质量管理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技术规范的培训制度,制订培训计划并监督实施;
(六)落实省级以上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内容。
第十二条
二级以上医院各业务科室应当成立本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工作小组,组长由科室主要负责人担任,指定专人负责日常具体工作。医疗质量管理工作小组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医疗质量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和本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制度;
(二)制订本科室质量控制实施方案,组织开展科室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
(三)制订本科室医疗质量持续改进计划和具体落实措施;
(四)定期对科室医疗质量进行分析和评估,对医疗质量薄弱环节提出整改措施并组织实施;
(五)对本科室医务人员进行医疗质量管理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技术规范、标准、诊疗常规及指南的培训和宣传教育;
(六)按照有关要求报送本科室医疗质量管理相关信息。
第十三条
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医疗质量管理人员的培养和考核制度,充分发挥专业人员在医疗质量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第三章 医疗质量保障
第十四条
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医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尊重患者权利,履行防病治病、救死扶伤、保护人民健康的神圣职责。
第十五条
医务人员应当恪守职业道德,认真遵守医疗质量管理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标准和本机构医疗质量管理制度的规定,规范临床诊疗行为,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第十六条
医疗机构应当按照核准登记的诊疗科目执业。卫生技术人员开展诊疗活动应当依法取得执业资质, 医疗机构人力资源配备应当满足临床工作需要。
医疗机构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范、标准要求,使用经批准的药品、医疗器械、耗材开展诊疗活动。
医疗机构开展医疗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和技术能力相适应,按照国家关于医疗技术和手术管理有关规定,加强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
第十七条
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遵循临床诊疗指南、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行业标准和临床路径等有关要求开展诊疗工作,严格遵守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做到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
第十八条
医疗机构应当加强药学部门建设和药事质量管理,提升临床药学服务能力,推行临床药师制,发挥药师在处方审核、处方点评、药学监护等合理用药管理方面的作用。临床诊断、预防和治疗疾病用药应当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合理用药原则,尊重患者对药品使用的知情权。
第十九条
医疗机构应当加强护理质量管理,完善并实施护理相关工作制度、技术规范和护理指南;加强护理队伍建设,创新管理方法,持续改善护理质量。
第二十条
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医技科室的质量管理,建立覆盖检查、检验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制度,加强室内质量控制,配合做好室间质量评价工作,促进临床检查检验结果互认。
第二十一条
医疗机构应当完善门急诊管理制度,规范门急诊质量管理,加强门急诊专业人员和技术力量配备,优化门急诊服务流程,保证门急诊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并把门急诊工作质量作为考核科室和医务人员的重要内容。
第二十二条
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医院感染管理,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手卫生、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和医院感染监测等规定,建立医院感染的风险监测、预警以及多部门协同干预机制,开展医院感染防控知识的培训和教育,严格执行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制度。
第二十三条
医疗机构应当加强病历质量管理,建立并实施病历质量管理制度,保障病历书写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规范。
第二十四条
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开展诊疗活动,应当遵循患者知情同意原则,尊重患者的自主选择权和隐私权,并对患者的隐私保密。
第二十五条
医疗机构开展中医医疗服务,应当符合国家关于中医诊疗、技术、药事等管理的有关规定,加强中医医疗质量管理。
第四章 医疗质量持续改进
第二十六条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本机构全员参与、覆盖临床诊疗服务全过程的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制度。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按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质控组织关于医疗质量管理控制工作的有关要求,积极配合质控组织开展工作,促进医疗质量持续改进。
医疗机构应当按照有关要求,向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或者质控组织及时、准确地报送本机构医疗质量安全相关数据信息。
医疗机构应当熟练运用医疗质量管理工具开展医疗质量管理与自我评价,根据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或者质控组织发布的质控指标和标准完善本机构医疗质量管理相关指标体系,及时收集相关信息,形成本机构医疗质量基础数据。
第二十七条
医疗机构应当加强临床专科服务能力建设,重视专科协同发展,制订专科建设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推行“以患者为中心、以疾病为链条”的多学科诊疗模式。加强继续医学教育,重视人才培养、临床技术创新性研究和成果转化,提高专科临床服务能力与水平。
第二十八条
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单病种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建立本机构单病种管理的指标体系,制订单病种医疗质量参考标准,促进医疗质量精细化管理。
第二十九条
医疗机构应当制订满意度监测指标并不断完善,定期开展患者和员工满意度监测,努力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和员工执业感受。
第三十条
医疗机构应当开展全过程成本精确管理,加强成本核算、过程控制、细节管理和量化分析,不断优化投入产出比,努力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
第三十一条
医疗机构应当对各科室医疗质量管理情况进行现场检查和抽查,建立本机构医疗质量内部公示制度,对各科室医疗质量关键指标的完成情况予以内部公示。
医疗机构应当定期对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开展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医院管理制度、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方法、专业技术规范等相关内容的培训和考核。
医疗机构应当将科室医疗质量管理情况作为科室负责人综合目标考核以及聘任、晋升、评先评优的重要指标。
医疗机构应当将科室和医务人员医疗质量管理情况作为医师定期考核、晋升以及科室和医务人员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
第三十二条
医疗机构应当强化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平台建设,提高医院信息化工作的规范化水平,使信息化工作满足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需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建立完善医疗机构信息管理制度,保障信息安全。
第三十三条
医疗机构应当对本机构医疗质量管理要求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对收集的医疗质量信息进行及时分析和反馈,对医疗质量问题和医疗安全风险进行预警,对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并评估干预效果,促进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
第五章 医疗安全风险防范
第三十四条
国家建立医疗质量(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鼓励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主动上报临床诊疗过程中的不良事件,促进信息共享和持续改进。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医疗质量(安全)不良事件信息采集、记录和报告相关制度,并作为医疗机构持续改进医疗质量的重要基础工作。
第三十五条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药品不良反应、药品损害事件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报告制度,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相关部门报告。
第三十六条
医疗机构应当提高医疗安全意识,建立医疗安全与风险管理体系,完善医疗安全管理相关工作制度、应急预案和工作流程,加强医疗质量重点部门和关键环节的安全与风险管理,落实患者安全目标。医疗机构应当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建立完善相关制度,利用医疗责任保险、医疗意外保险等风险分担形式,保障医患双方合法权益。制订防范、处理医疗纠纷的预案,预防、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完善投诉管理,及时化解和妥善处理医疗纠纷。
第六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七条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管理情况的监督检查。医疗机构应当予以配合,不得拒绝、阻碍或者隐瞒有关情况。
第三十八条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建立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管理评估制度,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组织或者委托专业机构,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第三方评估工作,定期在行业内发布评估结果。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各级质控组织应当重点加强对县级医院、基层医疗机构和民营医疗机构的医疗质量管理和监督。
第三十九条
国家卫生计生委依托国家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建立全国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信息系统,对全国医疗质量管理的主要指标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反馈。
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依托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建立本行政区域的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信息系统,对本行政区域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管理相关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反馈,对医疗机构医疗质量进行评价,并实现与全国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信息系统互连互通。
第四十条
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建立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管理激励机制,采取适当形式对医疗质量管理先进的医疗机构和管理人员予以表扬和鼓励,积极推广先进经验和做法。
第四十一条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建立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管理情况约谈制度。对发生重大或者特大医疗质量安全事件、存在严重医疗质量安全隐患,或者未按要求整改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负责人进行约谈;对造成严重后果的,予以通报,依法处理,同时报上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备案。
第四十二条
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将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管理情况和监督检查结果纳入医疗机构及其主要负责人考核的关键指标,并与医疗机构校验、医院评审、评价以及个人业绩考核相结合。考核不合格的,视情况对医疗机构及其主要负责人进行处理。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三条
医疗机构开展诊疗活动超出登记范围、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诊疗工作、违规开展禁止或者限制临床应用的医疗技术、使用不合格或者未经批准的药品、医疗器械、耗材等开展诊疗活动的,由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
第四十四条
医疗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给予警告,并处三万元以下罚款;对公立医疗机构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未建立医疗质量管理部门或者未指定专(兼)职人员负责医疗质量管理工作的;
(二)未建立医疗质量管理相关规章制度的;
(三)医疗质量管理制度不落实或者落实不到位,导致医疗质量管理混乱的;
(四)发生重大医疗质量安全事件隐匿不报的;
(五)未按照规定报送医疗质量安全相关信息的;
(六)其他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
第四十五条
医疗机构执业的医师、护士在执业活动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依据《执业医师法》、《护士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违反卫生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或者技术操作规范,造成严重后果的;
(二)由于不负责任延误急危患者抢救和诊治,造成严重后果的;
(三)未经亲自诊查,出具检查结果和相关医学文书的;
(四)泄露患者隐私,造成严重后果的;
(五)开展医疗活动未遵守知情同意原则的;
(六)违规开展禁止或者限制临床应用的医疗技术、不合格或者未经批准的药品、医疗器械、耗材等开展诊疗活动的;
(七)其他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
其他卫生技术人员违反本办法规定的,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理。
第四十六条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未按照本办法规定履行监管职责,造成严重后果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八章 附则
第四十七条
本办法下列用语的含义:
(一)医疗质量:指在现有医疗技术水平及能力、条件下,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临床诊断及治疗过程中,按照职业道德及诊疗规范要求,给予患者医疗照顾的程度。
(二)医疗质量管理:指按照医疗质量形成的规律和有关法律、法规要求,运用现代科学管理方法,对医疗服务要素、过程和结果进行管理与控制,以实现医疗质量系统改进、持续改进的过程。
(三)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应当严格遵守的相关制度,主要包括:首诊负责制度、三级查房制度、会诊制度、分级护理制度、值班和交接班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术前讨论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查对制度、手术安全核查制度、手术分级管理制度、新技术和新项目准入制度、危急值报告制度、病历管理制度、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临床用血审核制度、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等。
(四)医疗质量管理工具:指为实现医疗质量管理目标和持续改进所采用的措施、方法和手段,如全面质量管理(TQC)、质量环(PDCA循环)、品管圈(QCC)、疾病诊断相关组(DRGs)绩效评价、单病种管理、临床路径管理等。
第四十八条
本办法自2016年11月1日起施行。
第五篇:关于二级助产机构自查报告1
丹棱中医医院
关于二级助产机构自查报告
丹棱县卫生局:
根据《四川省助产技术服务机构质量控制标准》要求,我院结合实际进行了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机构条件
本院取得丹棱县卫生局签发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诊疗科目有: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咽喉科、医学检验科、医学影像科、中医科等。具备临床输血条件,符合区域卫生规划。
二、人员条件
(一)我院妇产科配备4名符合条件的助产技术人员:文
炳霞(副主任医师)大专学历、余仙(执业医师)大专、徐丽莉(护师)大专、罗娟(护士)大专。以上人员具有国家认可的中专或大专学历,每年接受助产技术业务培训不少于30学时,均取得《母婴保健技术考核合格证书》。
(二)本院产科门诊由副主任医师文炳霞承担并主持门诊
工作。产科床位配备护士比例1:0.6,护师以上职称占护士总数25%,配备1名儿科医师:王艳琼,执业医师,配备1名麻醉师:唐静,本科学历,执业医师。
三、房屋条件
(一)产科门诊独立设置总面积>50m2,设有产科诊断
室、产科检查室、宣教室(孕妇学校),产科候诊区和宣教室>30㎡。
(二)产房
1、独立设置与产科病房和新生儿室相邻近,设有污物通道总面积>100m2。2、3、4、有隔离待产室、有隔离分娩室。分娩室面积为40m2,符合助产机构要求。分娩床与待产床床位比例为1:2,设有1张隔离待产床,使用面积为16m2。(三)产科病房
1、设有普通病房、母婴同室病房、检查室、抢救室、新生儿洗浴检查室。
2、床位为18张,每床使用面积为8m2,母婴同室区每床面积为8m2。
3、抢救室邻近护士站、医生办公室,面积为16.2m2/床,光线充足。
(四)手术室:有产科专用手术间。
(五)无单设新生儿科及高危新生儿病区。如有此类新生儿即刻转上级医院救治.四、设施设备
(一)妇产科具有电子胎心监护仪,氧气源吸氧装置,宣教室内有饮水设施及冷暖设施。
(二)产房待产室:有胎监仪、胎吸包、心电监护仪。未开展分娩镇痛技术。
(三)妇产科备有接生包,有接生器械及会阴缝合器械、胎吸助产包、清宫包,麻醉机、成人喉镜、除颤仪,无宫腔填塞包,近期将配置。
五、急救药品配备齐全并在有效期内。
六、制度:工作制度齐全。
七、开展胎吸助产,臀位助产及羊膜腔穿刺引产,药物引产及清宫等。能对常见妊娠并发症、合并症进行诊断治疗,监测评估。
综合以上内容,我院妇产科根据二级助产机构条件须增加的有:
1、产房冰箱;
2、增加宫腔填塞包。
根据《标准》我院自查得分92.2分。特此报告
丹棱中医医院 2013年3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