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入学资格认定表
附件
2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入学资格认定表
注:另需出具户籍证明(暂住证、学生父母务工一方的身份证、户口本)和务工证明(父母一方与用人单位签定并在劳动保障部门备案的劳动合同或工商行政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原件,并把复印件附后。
第二篇:洪湖市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情况总结
洪湖市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情况总结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乡间、地区间人口流动越来越多,进城务工农民也越来越多,其子女就学问题越来越突出。为了切实保障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依法接受义务教育,我市结合省教育厅有关文件精神,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做好了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工作,妥善地解决了贫困生和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
一、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工作责任感。做好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就学工作,是切实贯彻《义务教育法》、巩固“两基”成果、提高义务教育普及水平的需要,是维护广大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利益的实际行动,是关心、帮助弱势群体的需要。因此,我们充分认识到这一工作的重要意义,增强了工作责任感,认真扎实地做好了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工作。
二、加强领导,强化政府行为。首先,将解决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问题作为政府应尽的责任,发挥政府的统筹作用,明确有关部门职责,要求各有关部门相互配合、齐抓共管。市政府要求,教育部门负责统筹协调,督促检查中小学接收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公安、工商、计划生育等部门,协助学校做好辖区内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摸底、登记工作;劳动等部门负责禁止使用童工;物价部门监督检查收费情况。其次,针对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中的突出问题,结合我市实际情况,研究制定有关政策和措施,制发了《洪湖市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实施办法》文件,为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依法接受义务教育提供了政策保证。第三,将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纳入全市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统筹安排。市教育局专门安排公办学校对口接收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确保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
三、积极探索,多形式接收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我们根据城区教育资源的具体情况,结合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就学的特点,积极探索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的渠道和方式。首先,以公办中小学为主,市教育局要求市直中小学和新堤所属公办中小学,招收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新堤中心学校、市七中、市四中、市一小、市二小和市三小为了做好接收农民工子女就学工作,于8月20日左右就安排行政值日,并做好政策宣传,接待农民工咨询等工作。其次,重视发挥社会力量办学的作用,促进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星星外语私立学校、育才私立学校、太阳岛中英文学校、打工子弟学校等私立学校接收进城务工的农民子女达387人。
四、强化措施,促进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问题的解决。首先是完善教学管理办法,做好教育教学工作。一是规范办理入学手续,为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建立学籍,并实行学籍单列管理。二是在评优奖励、入队入团、课外活动等方面,做到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与城区学生一视同仁。三是加强与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学生家庭的联系,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等情况,积极探索对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实施分层教学和“因材施教”等教育教学管理方法,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尽快适应新的学校环境。其次,减轻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教育费用负担。一是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根据其暂住地址在指定的接收学校就读,与当地学生实行同一收费标准,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和名义向学生家长收取“借读费”和与就学挂钩的“赞助费”、“捐资助学费”、“共建费”等。二是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不在指定的学校就读,可作为借读生到其它学校就读。三是建立了“绿色通道”,启动了“关爱工程”,实行减、免、缓、助制度,落实“两免一补”政策。今年秋季开学,全市学校都开展了帮困助学活动,全市受资助资困学生13798人,资助资金到121.82万元。积极发动学校师生为贫困学生捐款,今年来共捐款7.6万元,为331名学生解决了困难。通过减免费用、免费提供教科书等方式,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就学。
第三篇: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入学工作措施
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入学工作措施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是指户籍不在流入地,随父母或监护人在流入地合法居住、务工、就业或经商,需接受教育且有学习能力的儿童少年,可以申请在我校居住地就近入学就读。凡父母或监护人在我村已暂住一年以上,都可以申请在我校就读。进城务工人员应按流入地规定,依法送其随迁子女至流入地学校入学,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
一、依法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合法权利,并确保接受义务教育权利。切实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教育行政部门要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纳入当地教育工作范畴和重要工作内容,统筹、指导和督促学校就近做好接收就学和教育教学工作,各学校不得以如何理由拒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依法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对未按规定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父母或监护人进行批评教育,并责令其尽快送子女入学。
二、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的学校要从实际出发,完善教学管理办法,做好教育教学工作。规范办理入学手续,为学生建立学籍。在评优奖励、入队入团、课外活动等方面,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等情况,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尽快适应学习环境。外出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返回原籍就学,当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指导并督促学校及时办理入学等有关手续,禁止收取任何费用。
三、优质服务,依法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公平教育,建立和完善与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学生家庭的联系制度,加强双向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等情况,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保证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在学生管理、评优奖励、文体活动、入队入团和课外活动等方面与本地学生实行同等待遇。
四、加强管理,统一建籍、统一管理,按照学籍管理规定,各接收学校要及时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建立学籍,坚持定期上报,做到底数清晰。对已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按规定颁发毕业证书。确保所有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有学上,不让一个因父母流动而失学。坚持“均衡分班”的原则,杜绝农民工子女单独编班现象的发生。
五、倾情关注,关心、关爱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我校要建立帮扶长效机制,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实行救助的力度,以保证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不因家庭困难而辍学。鼓励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公民个人捐款、捐物,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可以通过设立助学金、“学生手拉手”、“师生结对子”等方式,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完成学业。积极创造条件,进一步拓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渠道。
第四篇: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入学制度
永定县培丰文溪小学
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管理制度
为切实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依法接受义务教育,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3]78号),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办法。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学校应履行的职责
(一)学校在满足所属区域适龄儿童、少年就读后还有教学资源的情况下要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并及时予以办理学籍手续。
(二)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的学校,必须按照有关规定项目和标准收费,不得擅自加收其他费用,做到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城市学生一视同仁。对家庭确有困难的学生,学校可酌情准予缓缴或减免。
(三)学校应本着“以育人为本”的思想,维护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校的正当权益。要针对这部分学生的实际,改进教学管理办法,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在接受教育、参加团队活动、评优评先、参与文体等各项活动及实行奖惩等方面与我区儿童少年同等待遇。要加强与学生家庭的联系,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四)根据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以公办学校为主的要求,学校要充分挖掘潜力,尽可能多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提供保障。学校要建立完善保障进城务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工作制度和机制,使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受教育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二)建立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经费筹措保障机制。政府财政部门要对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较多的学校,在教育附加费中安排一部分经费,改善其办学条件。同时,积极鼓励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公民个人捐款、捐物,资助家庭困难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
(三)加强宣传引导,营造全社会关心和支持进城务工就业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的良好氛围。
第五篇:小学关爱进城务工子女入学制度
关爱进城务工子女入学制度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
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局出发,切实加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成立了关爱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工作领导小组,坚持每学期初召开一次由学校负责人参加的“关爱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工作”专题会议,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维护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的合法权益,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教育提供了组织和制度保障。二是纳入学校教育发展规划。
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全校教育发展规划。同时,对随父母进城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就近入学。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接收经教育行政部门认定分配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
三是实行转入转出制度。
根据农民工流动性大、就业不稳定、住所不固定的特点,加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的转入转出制度管理,防止出现辍学现象。四是建立定期联系制度。
通过定期家访、召开家长会等方式,加强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父母(监护人)的联系和沟通,形成联手教育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