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工会参与构建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途径及作用
工会参与构建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途径及作用
劳动关系矛盾是影响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问题。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有企业的转制和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市场经济利益机制的负面作用显现和制度的不完善,使劳动关系矛盾逐步凸现。劳动关系处理不好,会引发群体性、突发性矛盾,甚至会引发社会矛盾。因此,构建企业和谐劳动关系对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影响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突出问题
当前,由于经济关系、利益关系日趋多元化,而各项机制却不尽完善,劳动关系矛盾趋于复杂,劳动争议增多。劳动争议的形式由隐形化转为公开化、外在化、趋于紧张化。具体表现在:企业或雇主长期拖欠和千方百计压低员工的工资;欠缴员工养老、失业、医疗保险金;职业病得不到妥善治疗;随意延长劳动时间,加班加点;生产工作条件恶劣、环境污染严重,职工身心健康受到侵害;凌辱、虐待甚至殴打员工,任意侵害员工的人身权利;基本无福利劳保待遇;劳动合同、集体合同不兑现等等。其主要突出问题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分配不公,收入差距扩大。从全国来看,虽然职工总体收入水平在不断提高,但分配不公、分配制度不合理、职工收入偏低,仍是当前劳动关系矛盾中的主要问题。表现在:职工工资增长与经济增长不相同步。从全国来看,2003年和1989年相比,在职工人数增加的情况下,职工工资总额占GDP的比重反而由15%左右下降到12%左右;职工收入仿低,在非公制企业,政府制定的最低工资标准变成最高工资标准。全国统计调查的情况表明,有65%左右的职工收入低于平均工资水平;经营者、管理者与职工的分配差距不断拉大,引起职工群众的不满;有的企业还存在着拖欠与扣克职工工资的现象。
特别是有的加工企业劳动定额标准偏高,变相降低职工最低工资标准。纺织、皮革、玩具、灯具等非公制中、小型劳动密集型企业近80%实行计件工资制度。这类企业多存在劳动者定额仿高的问题。职工只有通过加班、加点的努力工作,收入才能达到最低工资标准。由于这种原因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也在不断增加。
2、失业压力未减,劳动用工争议多。一方面国有企业下岗职工重新就业困难较大,每年新增劳动力压力不减,农村富裕劳动力大量进入城市。失业问题依然是当前突出矛盾。近年城镇登记失业率虽约有控制,但城镇居民调查失业率一直居高不下。劳动合同短期化,一年期、半年期劳动会同普遍存在;随意解除劳动合同现象时有发生;劳务用工取代合同工现象有扩大趋势,劳动关系错位,企业待遇双重化。与此同时,经企业内部退养、待退休、协议保留劳动关系人员为主的离岗职工仍然大量存在。这些职工收入低于地区最低工资标准,又难以进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所有这些,造成关系极不稳定,因劳动用工引发的争议案大量增加。
3、企业转制忽视职工权益群体矛盾频发。公有制企业集中转制引发众多群体性事件,是当前劳动关系矛盾的一大特点。转改制过程中普遍存在以下情况:有关主管单位重视国有资产保值而忽视职工利益保障的研究;出资者、经营者千方百计地争取自身利益,甚至夺取或损害职工应有利益;改制过程不听工会与职工代表的呼声,剥夺了职工的利益诉求权;不足额计发经济补偿金违反劳动法规随意变更劳动合同,将转制简单志等同减人,有的是减“老”职工用“新”职工。据上海调查统计,改制后本市合同制职工减少了30.2%,使用进城务工人员数上升了26.4%。这些企业的劳动关系矛盾往往带有群体性的特点。由此引发的停工、群体事件、集体上访甚至过激性行为占有相当比例。
4、劳动安全状况甚忧、工伤事故率居高不下。近年来,私营企业工伤事故发生率和死亡人数逐年上升。据某大城市统计,2003年私营企业发生各类工伤事故161起,死亡175人,分别比上年增长了163.9%和165.2%。典型的事例是全国严重矿难事故接连不断。其中
大部分是非公有制企业。值得关注的是,进城务工人员已经成为职业病危害和因工伤亡事故主体。各大城市统计表明,因工死亡人数中,进城务工人员占70%左右。中小非公有制企业工艺落后,劳动安全卫生基础管理薄弱,安全措施投入少,企业安全培训不到位。有些企业抢工期、赶任务,职工加班加点、疲劳作战,使工作中的危险因素进一步加大。当职工工伤事故发生时,企业千方百计推卸赔偿责任。
二、劳动关系关系矛盾突出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当前劳动关系矛盾出现的诸多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出发,至少有几个问题应引进我们重视:
1、分配领域“强资本、弱劳力”现象影响公平。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这一诊断是正确的。但实际情况是各要素参与分配的权利是不公平的。在当前劳动力总体过剩的情况下,作为最重要的劳动要素,在分配中处于弱势地位,而资本和管理等要素却处于强势地位。造成的情况是:职工收入分配的主权被剥夺;劳动要素与其他要素在利益争取上的力量被削弱:劳动要素在分配中严重“廉价化”,结果是职工在企业分配中的利益受到损害。
2、社会上劳动者利益诉求表达渠道相对缺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是利益多元化的社会。在社会层面,各利益群体通过一定的渠道,表达利益诉求以影响政策法规,以实现利益的协调。但目前的实际情况是,职工相比企业主,其利益诉求的影响小,利益诉求表达的渠道较少。企业主因其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容易接近与影响政策、法规制定的决策层,而基层职工的诉求往往不被重视。媒体对企业家的主张报道较多,对基层职工的诉求反映还是心存顾虑。在人大代表中,大多是企业经营者与官员,很少有工会代表,工人代表更少。如在因矿难死亡123名职工析大兴煤矿,董事长是梅州市和兴宁市的两级人大代表;两个副董事长分别是广东省和梅州市的政协委员;另一名副董事长为兴宁市人大代表。在这些地方,表达劳动关系双方的利益要求,谁的声音响,谁的影响弱,可想而知。
3、企业中利益竞赛与抗衡能力上的失衡。和谐社会不是无矛盾社会,劳动关系矛盾始终存在。劳动关系双方各自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是市场经济的必然,关键是利益双方通过一定的机制,通过有序的利益竞争与抗衡,实现利益的协调,在某个阶段实现劳动关系与利益关系的和谐。但当前由于“强数资本、弱劳力”的原因、由于基层工会组织相对较弱的原因、由于法律对职工利益代表方权利保障不完善等原因,职工利益竞争与抗衡的能力极弱。
4、二次分配调节利益矛盾上的力度不足。改革和发展都是需要付出成本的,从劳动关系矛盾反映的种种问题中可以看出,在经济发展中,职工、特别是低收入职工是改革成本与发展成本的主要承担者。但由于我们在二次分配中过程中,调节社会关系利益关系的不足,使相当一部分因在企业劳动关系中利益受侵,导致在医疗、子女教育、住房等社会利益享受上,利益再次受损,这也是劳动关系矛盾延伸为社会矛盾的原因。
消除劳动关系矛盾突出的对策思考
1、增加畅通职工利益表达的渠道。社会和谐首先是各种利益矛盾的协调与和谐。只有各利益群体诉求得到充分表达才能实现对利益矛盾的统筹协调。因此,要增加与畅通职工利益表达的渠道;在人大代表与政协委员中应增加职工利益代表者的比例;在立法与制定政策进要重视听取职工代表的呼声;上级工会要重视通过调查研究充分反映职工利益诉求;党和政府部门要架设各种渠道了解与听取职工的意见与反映。
2、增强职工正确保障与争取自身利益的意识与能力。针对在劳动关系矛盾过程中,职工要么是忍受、要么是采取极端手段造成矛盾冲突现象,工会及整个社会都要引导职工增强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增强依靠工会组织有序地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工会作为职工利益的代表者,一要提高自身维护职工权益的能力,解决“敢于维护与善于维护”的问题;二是要培训工人代表,增强他们参与利益协商的能力,善于维护自身利益,促进企业发展。
3、在法律上强化劳动者在企业利益协调中的权利。要通过《集体合同法》、《公司法》等立法与修法,以法律来保障工会代表职工与企业方开展平等协商的权利,通过协商平衡劳动关系双方利益,消除矛盾对立;保障职工参与企业工资协商谈判,并以法律规定增强劳动要素在分配过程中应用的正当权利,促进企业分配的逐步合理;保障职工代表加入企业董事会与监事会的权利,在决策层更好地反映职工意愿,并参与企业民主管理,在保障职工利益的同时,也有利于使广大职工更好地支持企业发展。所有这些,也是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利益平衡的机制,并从制度设计上努力调节劳动关系双方利益竞争能力与力量上的失衡。
4、提高低收入职工的基本社会保障水平。我们应该重视在二次分配中,通过政府调控来调节社会公平,缓和由劳动关系矛盾延伸的社会矛盾,使在劳动关系矛盾中利益受损的职工,特别是困难职工在社会利益方面少受进一步的损害。国家要通过个人收入所得税制的完善,来调节过于悬殊的收入差距。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转移支付,来保障低收入者在医疗、子女教育、住房等方面的基本权利。要增加政府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解决好保障性分配问题。建立健全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慈善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
这些些问题从形式上看,集中表现出四个突出特点:一是劳资矛盾处于高发和多发期限,劳资纠纷日渐增多;二是某些群体事件已逐渐出现对抗性苗头;三是矛盾调处渠道不畅;四是劳资双方的制衡和合作的体制不能有效运转,劳资双方组织的代表性和公信力都严重欠缺。
没有和谐的劳动关系,就没有和谐的社会。工会参与构建企业和谐劳动关系,主要是为了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劳动关系的新变化,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进一步优化企业发展环境,推动企业建立和谐稳定、互利共赢的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必要的基础。
三、时代赋予工会在参与建立企业和谐劳动关系中的重要使命
工会是劳动关系矛盾的产物,在构建企业和谐劳动关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是时代赋予工会组织的神圣使命。劳动关系,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关系。劳动关系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是企业发展,社会社会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伴随我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企业改制、体制转轨、社会转型不断深入,我国的经济关系、劳动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尤其是劳动关系矛盾日趋复杂,受市场经济激烈竞争和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驱动,一些企业侵犯职工合法权益的现象屡有发生,劳动争议增多,直接影响了社会的和谐。
由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正处在攻坚阶段,经济结构调整进入关键时期,企业处在转制时期,呈现出经济成份多元化、分配方式多样化、劳动就业市场化、劳动保障社会化的新形势。劳动关系和经济关系日益复杂,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日益显现,各种不和谐的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职工群众合法权益受到侵犯的现象仍然大量存在,有的还比较严重,导致一些企业劳动关系矛盾激化、劳动争议和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从目前来看,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当中,最大量的案子、最集中的问题就是劳动关系问题。劳资纠纷明显增加,而且引发了数百人、上千人参加的群体事件发生。劳动关系矛盾的增多已经成为影响职工队伍团结稳定,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稳定是和谐的重要内涵,社会不稳定,改革难以进行,发展无从谈起,包括职工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也不能得到有效维护和实现,因此维护好职工的合法权益,保持职工队伍的稳定,对于社会政治稳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王兆国同志在工会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谈到,在我国社会深刻变革、党和国家事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建立稳定协调的劳动关系。
建立和谐的企业劳动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工会组织在协助党和政府构建和谐社会基石的过程里,坚持不懈地追求劳动关系和谐,以“两维护”、“两促进”、“两满意”,即,既要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又要共谋企业健康发展,从而促进社会主义劳动者与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和谐,企业生产者和经营管理者的和谐,推动企业和职工双赢,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建立和完善和谐的企业劳动关系,是一个长期的重要任务。在今年召开的全国人大和政协两会上,无论是政府工作报告还是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报告中,都对工人阶级和工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寄予厚望,党和政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工会组织在参与企业和谐劳动关系方面发挥重要独特作用。工会要进一步协助党和政府不断解决建立稳定协调劳动关系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准确反映职工群众的愿望与呼声,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化解矛盾、妥善处理劳动关系问题等方面发挥作用,完成好时代赋予工会组织在参与企业和谐劳动关系中的重要使命。
四、工会参与建立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途径及作用
时代的呼唤,党和政府的需要,工会组织应该在参与建立和谐企业劳动关系中发挥其不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构建和谐企业劳动关系中作出贡献。工会在构建企业和谐劳动关系中,可以从多种渠道和方面发挥其重要作用。
首先是在制度建设上。制度是和谐劳动关系的保障。工会要积极协助政府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建立和健全劳动保障制度,用制度保障政策的落实,真正建立起和谐的劳动关系。一是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劳动保障制度,劳动关系协调制度、包括劳动关系三方协调会议制度、企业和工会联席会议制度,推进平等协商、集体合同、民主管理、厂务公开等制度以及重大侵权事件快速反映制度,发挥这些制度在建立稳定和谐劳动关系方面的重要作用;二是要认真贯彻落实《劳动法律监督条例》,依法健全完善工会法律监督组织和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实施工会劳动保护监督制度,努力把劳资纠纷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内部、消除在萌芽状态。工会组织要积极配合政府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重点解决好无故拖欠克扣职工工资、随意延长劳动时间、漠视职工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侵犯人身权利等突出问题。对那些严重侵犯职工合法权益的事件,要在坚持有基本事实、有法律依据、有处理措施的前提下进行新闻曝光,努力促进建立企业和谐劳动关系,推进社会公平和正义。
其次是在组织建设上。组织是基础。无能是维护职工合法权益,还是建立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目的都是要最大限度地把职工组织到工会中来。工会组织要在最广泛地把职工组织到工会来的同时,还要不断探索多种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的有效机制,切实维护职工经济利益、民主权利和精神文化需求,使工会成为真正代表职工合法权益和正当利益的群众组织。
第三是在维权工作上。表达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责,工会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工作上,使维权工作的声音更响一些,力度更大一些,措施更得力一些。工会组织要善于把维护职工合法权益贯穿到工会工作的各个方面,把推动改革与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有机结合起来,教育引导职工理解改革、支持改革、投身改革,并在改革涉及的利益关系调整中,采取有力措施维护和实现职工群众切身利益;组织和引导职工群众发杨主人翁精神,为促进国家和企业的发展作贡献,同时又要在发展过程中代表和维护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使职工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工会要善于围绕就业、分配、社会保障、安全生产等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及时反映职工群众的意见;工会还要善于引导职工群众正确认识和对待改革发展过程中利益关系和利益格局的调整,引导职工群众通过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把劳动关系的矛盾解决在基层和萌芽状态,促进企业实现和谐劳动关系。
第四是在职工素质教育上。工会是职工之家,广大职工群众对工会组织都充分信任并寄予厚望,工会组织要因势利导,引导职工提高综合素质,树立新观念,用新的思维方式审视社会。使职工认识到一个正处于发展中、正在转型的国家,一个正处在改革发展中的企业,一定会出现诸多新的问题。任何人的利益需求和利益矛盾只有在理性和合法的方式下才能得到解决,要共同努力寻求问题的解决途径。另一方面要引导职工用正确的心态对待时代,对待社会,对待企业,对待人,要饮水思源,使职工认识到每一个人的人生成长和事业成就及
生活起居都离不开大自然的养育、社会的保障、企业的关爱、家庭的关心和他人的帮助,要倍加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及不断改善的生活、工作环境,周围的世界将越来越美好。
第五是在为职工排忧解难工作上。工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就是竭诚为职工群众服务。在社会转型期里,由于多种原因导致一些职工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成了困难群体,这对建立企业和谐的劳动关系、和谐社会有着影响。帮扶职工困难群体是工会维护职工利益直接具体的体现。工会要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当职工的贴心人。对困难职工,要从工会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出发,为他们排忧解难,济难救困。一是要深入实施送温暖工程,大力加强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建设,建立帮扶困难职工快速反应系统,真心实意地为职工排忧解难;二是要充分发挥工会再就业援助、职业培训、职业介绍和职业指导的作用;三是要协助政府尽快把所有符合条件的困难职工家庭纳入“低保”范围;四是要协助党委政府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推动国家有关再就业政策的贯彻落实、监督企业进一步规范劳动用工管理、努力实现工会帮扶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目标;五是要办好职工劳动福利事业,增强工会为职工办实事的能力。
第六是在提高工会干部素质上。工会干部是职工群众的贴心人,职工盼什么、忧什么、爱什么、恨什么,工会干部应该最了解、最清楚,也应该最关心。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但因为很多问题是处在错综复杂的矛盾之中,涉及到方方面面,工会又是群众组织,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所以更加需要有较高素质的工会干部把直接涉及职工利益的疑点、难点、热点问题处理好。这首先需要我们工会干部要有清醒的头脑、敏锐的观察力、明确的是非标准、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相关的法律业务知识,做到善于发现苗头性问题,及时化解,善于发现错误和落后的东西,及时疏导;同时还要求我们建立符合实际的工作机制、畅通无阻的信息网络系统、规范有序的工作制度。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要善于学习新知识、掌握新理论,认真研究新形势下的新任务、新问题,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提高工作水平,提高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不负众望,做好工作。
构建企业和谐劳动关系是一项艰巨的工作,长期的任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广大职工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共同体特征进一步凸现,劳资双方从未像今天这样迫切地需要工会发挥协调稳定的劳动关系的作用,因此,工会要从健全和完善维权机制入手,推动建立稳定协调的劳动关系。工会参与建立企业和谐劳动关系,既是工会履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基本职责的需要和任务,又是工会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点、切入点和重要内容。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了我国包括非公有制企业在内的劳动关系是非对抗性的、平等互利、兴衰与共的和谐关系。因此,完全可以也有必要通过健全和完善各种维权机制,建立起劳动关系双方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相互依存、互惠双赢、稳定协调的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我国改革过程的实践证明,工会组织在积极推动建立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中,已经在多种渠道和方面充分发挥了独特作用,化解了大量劳资矛盾,保障了职工的合法权益,进一步优化了企业发展环境。随着改革的深化发展,工会组织在构建企业和谐劳动关系中的作用将得到进一步的发挥,工会为促进社会长期和谐,国家繁荣富强将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二篇:工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途径
工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途径
青龙山中学工会
【摘要】和谐劳动关系是和谐社会的基础,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协调劳动关系矛盾的迫切需要,是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维权观的重要途径,是构建和谐企业的重要内容。工会作为职工利益的代表者和劳动关系的参与者、协调者,要以建立稳定协调的劳动关系为着力点,切实维护职工的民主权益、劳动经济权益、合法权益和精神文化权益,在构建企业和谐劳动关系中发挥积极作用。
【关键词】工会 劳动关系 和谐企业
劳动关系是劳动者之间、劳动者与企业经营者之间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利益关系。劳动关系的稳定与协调是企业和谐的重要基础。推进企业建立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双赢、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是各级工会组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要求和政治责任。
一、深化民主管理工作,推进企业民主政治建设,保障职工的民主权利健康宽松的民主氛围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必要条件。工会组织在加强民主政治建设、维护职工的民主权利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要坚持和完善以职代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要适应新形势的变化,不断拓宽职代会的内容和形式;要努力做到“三不”,把好“三关”,推进“三个延伸”。“三不”,即凡属职代会审议范围的事项,要做到不漏项、不混权、不代行职权,切实把职代会的职权落到实处。把好“三关”,就是在重大决策前,发动群众献计献策,把好集思广益关;重大决策出台时,组织职工代表认真讨论,把好民主审议关;重大决策出台后,依靠广大职工组织实施,把好跟踪监督关。“三个延伸”,就是职代会议题要向企业改革发展的难点问题延伸,向解决生产经营中的重点问题延伸,向职工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延伸。要积极探索职工民主管理的新途径、新形式,发挥职工代表在职代会闭会期间的作用。要强化对职工代表的培训,提高参政议政能力。
(二)落实职工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要把厂务公开与党风廉政建设、职工队伍建设结合起来,与完善职代会制度、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结合起来,与经营决策、生产管理、物资采购、资金运作、工程招标等结
合起来,不断拓展厂务公开的广度和深度。
(三)建立职工代表巡视制度。组织职工代表到各基层单位、有关部门,对职代会通过的重大事项,职工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巡视督查,发挥职工代表监督作用。建立职工代表议事会制度,为职工代表搭建各抒己见的议事平台。
(四)要充分发挥各级工会在民主管理中的组织协调作用。工会是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是党联系职工的桥梁和纽带。企业的改革发展,离不开职工群众的积极参与。企业的各项工作部署,要依靠职工群众抓好落实。要完善工会定期向党组织汇报工作制度,及时向党委和行政反映职工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发挥党、政、工联席会议制度作用,争取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要从监督检查,专题调研等方面加大参与力度,拓宽维权途径,增强维权效果;要及时准确把握职工群众的思想动态,畅通信息渠道,反映职工群众的愿望和呼声,把解决职工实际困难与加强心理疏导结合起来,注重对职工的人文关怀,促使和谐理念深入人心。要针对职工维权意识逐渐增强、维权需求增多的实际情况,积极协助党、政解决劳动关系中出现的新问题,对容易积累矛盾、影响职工队伍稳定的问题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介入,把解决问题与加强心理疏导结合起来,注重对职工的人文关怀,努力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二、广泛开展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推进企业发展,保障职工权益推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为职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保障职工收入稳步提高,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基础。各级工会组织把实施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作为服务中心工作的主要途径,着眼于发挥群众性经济技术活动的特色,组织广大职工广泛深入地开展建功立业竞赛活动。首先要增强职工群众为企业发展的服务意识,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围绕企业的中心工作和自身特点,广泛深入地开展好各种形式的劳动竞赛活动。要以生产建设、节能减排、创新攻关和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等为主题,适时开展多种形式的劳动竞赛活动,促进工作重点、难点、关键点问题的解决;要以“岗位学习、岗位创新、岗位成才”为主题,开展“技术创新”竞赛,引导职工学习新知识、新工艺,开展小改小革、发明创造,增强职工自主创新能力;要坚持以职工群众为主体的理念,开展“爱企业、献良策、做贡献”合理化建议活动;要以开
展创建“工人先锋号”活动为载体,引导各基层单位创一流工作、一流服务、一流业绩、一流团队,调动和激发企业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履行基本职责,强化维权机制建设,保障职工合法权益
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责,也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关键。
(一)要加大对《劳动法》、《工会法》、《劳动合同法》、《企业工会工作条例》、《企业集体合同条例》等法律法规的普及力度,进一步强化企业“依法用工、规范用工、效益用工”的责任意识,提高职工依法维权能力。
(二)加强和完善集体协商制度,以签订集体合同为主要形式,保护职工的劳动报酬、劳动时间、社会保险、劳动安全卫生、休息休假、职工违规处理等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权益。要加大对集体合同监督检查的力度,协调解决劳动关系方面的突出问题,依法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三)充分发挥工会劳动法律法规监督、劳动争议调解组织的作用,进一步完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要加强劳动争议调处工作,引导职工通过理性合法渠道正确表达利益诉求,协助有关部门妥善处理职工信访问题,维护职工队伍稳定。
(四)加强劳动保护措施和职工安全卫生制度的落实,督促企业按时按规发放劳动保护用品。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文化理念,加强工会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工作,推进各项劳动保护措施制度的落实。要落实好职工健康体检、疗休养制度和带薪年休假制度,做好各类职业病的检查和治疗工作,保证职工的身心健康。
四、努力为困难职工群众排忧解难,帮助困难职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贯彻共建共享的原则,在着力保障和改善职工生产、生活和学习环境中把握工会工作的切入点和结合点,把党政组织对职工群众的关爱表达好、实现好,以劳动关系和谐促进企业和谐稳定。
(一)要完善帮扶长效机制建设。要加强帮困救助工作机构建设,完善组织网络,构建党政领导、工会运作、部门参加、全员参与的工作格局,确保各项救助政策落实到位。
(二)要大力实施“送温暖”工程。要建立困难职工动态档案,定期开展职工基本生活情况调查活动,对符合条件的困难帮扶对象,主动上门走访、摸
底,并在公开栏和网站公示。要建立残疾人、患大病职工、职工遗孀户和低收入家庭信息库,及时掌握帮扶对象动态变化情况,了解实情,加强监督,确保帮扶对象不错、不漏、公平、公正,要积极开展日常救助和节日期间的送温暖活动,让他们感受到组织的关心和爱护,增强企业的归属感。
(三)要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一助一”扶贫帮困制度。要坚持组织委托、义务帮扶,依靠政策、自救和帮扶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规范帮扶程序,完善帮扶方式,提高帮扶水平。要为困难职工提供有关的政策法规咨询服务,切实帮助特殊困难群体解决生活、就业、医疗、子女上学等各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四)要完善互助机制,建立帮困救助基金。要按照行政拨款、多方筹集的原则,建立健全职工自愿,行政、工会、职工三方共同参与的职工互助机制,形成“无难我助人、有难人助我”的氛围。
(五)加强教育引导,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要加强对困难职工群体的的教育和引导,既要帮助他们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还要引导他们正确对待和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确保困难职工群体队伍的稳定,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创建良好环境。
五、广泛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保障职工的精神文化权益
要把发展对职工文体工作的新要求和职工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需求,作为文体工作的发展方向,充分挖掘企业文化底蕴,有针对性地将安全文化、廉勤文化、班站文化等内容融入到文体活动中去,丰富和发展活动内涵,为企业发展营造朝气蓬勃、团结和睦的良好氛围。
第三篇:企业工会应如何构建劳动关系和谐
企业工会应如何构建劳动关系的和谐
摘要:企业工会组织作为党联系企业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肩负着重要责任,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企业工会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着力点应是构建劳动关系的和谐。
关键词:工会 和谐 发展 劳动关系
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而劳动关系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劳动关系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和具体体现。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工会组织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坚持把自己在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中的角色定位作为切入点和着力点,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劳动关系的和谐,促进社会的稳定。这从理论上说起来简单,但具体到企业工会工作的实践,却会有一定的难度。
企业工会在角色定位实践中,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前提下,在立足中国国情、加快自身改革中,建设和谐劳动关系,主要要扮演好以下几种角色:
第一、企业工会要着力于做企业发展的推动者。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强调;“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同样,劳动关系要和谐,首先有赖于发展。企业工会只有坚持“促进企业发展、维护职工权益”的原则,这样才能找准位置,有所作为,在推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中 推动和谐劳动关系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就业,平等协商,友好合作,促进发展,共享成果”,必须注意各个层面的有机统一,注重实效。要坚持维护职工权益与促进企业发展相统一。一方面,通过职工各项合法权益的落实,调动和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企业发展;另一方面,通过企业效益的不断提高,增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更好地维护职工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生产力要素在企业达到最佳组合,实现良性互动,从而形成共建和谐企业、共谋企业发展、共享发展成果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焕发企业生机,增强企业竞争力。要坚持开展“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活动”,借助这一平台,解决当前部分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劳动关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要不断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大力推广以和谐劳动关系促企业和谐发展的先进经验。
同时,从企业工会的环境特点来看,企业工会所处的是特定企业的具体环境。企业工会要适应企业特点,切实因企制宜地开展工会工作,并且要把企业工会工作自觉融入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讲究策略,灵活运用。企业生产经营有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影响,是充满风险的动态过程,而且劳动关系改善也是有成本的,这种成本往往更多更直接地由企业来承担。作为企业工会,要在为职工维权的同时,主动了解和深入生产经营过程,排忧解难,自觉增加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助力,共谋企业健康发展。
第二、企业工会要着力于做企业文化的建设者。工会参与企业文化建设,是由它的性质和地位决定的。企业工会是工人阶级的群众性组织,群众性是工会的属性和特征。因此,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企业工会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企业工会积极参与企业文化建设,可以最大限度地把职工动员和组织起来,同时也可以代表职工的利益,充分发挥职工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
企业文化建设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既涉及思想意识形态领域,又具体体现在企业日常管理的方方面面,体现在员工的一言一行。开展企业文化建设不能单靠理论上的说教,应该通过灵活多样、群众乐于接受的形式,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这方面工会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企业工会具有健全的组织体系,从企业、部门直到班组,按照法律规定都建立有工会组织,自上而下始终形成完整的工作网络。各级工会组织都有健全的工作制度和活动制度,经常组织职工开展各种活动,与职工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有利于动员和组织职工投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去。其次,企业文化建设不是空洞的口号,需要扎扎实实的工作,看得见摸得着的活动,无论是宣传发动、教育引导还是活动熏陶,都需要具备一定的场所和必要的设施,而企业工会则拥有各种完善的文体活动设施。企业工会的这些设施,为动员引导职工投入企业文化建设,为职工开展健康有益的活动,为塑造健康文明、时代感强的企业文化氛围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再次,建设企业文化需要各种载体,企业工会可以发动职工参加各种活动, 如岗位练功、业务技能比赛、主题演讲比赛、文艺汇演、各种演唱会、各种运动会、球类比赛、美术、摄影、书法展览、知识竞赛、卡啦OK比赛等职工喜闻乐见的载体,充分运用好这些载体,开展符合企业实际,贴近职工的寓教于乐的活动,对弘扬正气,培育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职工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风尚,不断提高职工的思想道德和业务技术水平、科学文化素质,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职工队伍具有重要作用;最后一点,企业工会是职工自愿参加的群众性组织。企业工会开展的各种活动大多是群众性活动,能够广泛听取职工的意见,倾听职工的呼声,采取职工喜闻乐见的方式发动职工广泛参与,因而容易得到职工的理解和支持,对企业文化建设产生认同感,发挥主人翁责任感。正是由于企业工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负有重大的责任并拥有独特的优势,因此做好企业文化建设者这一角色,工会任重而道远。
第三、企业工会要着力于做劳动关系矛盾的协调者。从工会产生的历史我们已经知道,工会是劳动关系的产物,工会是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劳资矛盾、劳资斗争的过程中产生的。企业工会始终是在劳资关系中运行和发展的。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我国劳动关系的市场化特征也越来越明显,在劳动关系领域,企业的权利不断扩大,政府则由直接的参与者转变为立法和宏观调控者。
劳动关系的这种转折性变化,要求我国工会重新进行角色定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工会不再仅仅是协助党政 各项工作的一个助手,而首先是劳动关系两方主体中劳动者一方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众所周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的双方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利益追求是存在差异甚至是矛盾的。企业一方在生产活动中居于指挥、管理的主导地位,效率、利润是企业追求的最重要的目标;而处于被管理、被指挥位置的职工,希望的是良好的劳动条件、工资报酬和福利水平。显然,企业一方与职工一方的利益需求是不同的,如果关系处理不好,还会产生矛盾和冲突。当企业方以损害和牺牲劳动者权益来达到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时,劳动者个人很难与强大的企业抗争,特别是在劳动力市场严重供大于求的环境下,劳动者一方的弱势地位就更加明显。在此情况下,劳动者只有依靠自己的组织---工会,代表和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和合理权益,工会实际上成为平衡劳动关系双方实力,保持劳动关系和谐稳定的重要力量。如果没有企业工会,劳动者就只能依靠个人的力量、采取自发的非正常手段维护自己的利益,其结果要么是无功而返,要么是引发更尖锐的冲突,甚至影响到社会的稳定。
因此,我们说工会在协调劳动关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其他任何组织无法替代的作用。在微观层面上,企业工会健全并有效运作,通过劳动合同制度、集体协商制度、集体合同制度和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切实代表和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从而保护和激发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使企业劳动关系和谐有序,存在的矛盾得以及时通过法制化的渠道化解和 处理;同时,在宏观层面上,借助三方协商机制,从源头上表达劳动者的愿望和要求、维护劳动者的权益,促使整个劳动关系协调发展。
第四、企业工会要着力于做职工群众的教育者。改革的过程是利益关系不断调整的过程,广大职工是改革的直接体验者,大部分职工得到了改革带来的实惠,但也有部分职工在改革过程中付出了代价。面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产生的新的劳动关系,企业工会要发挥自身的优势作用,充分履行教育职能。
广泛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开展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等多种形式和手段,做好职工的教育引导工作,避免出现对改革的逆反心理、仇视心理和消极情绪等不稳定因素,教育职工站在长远的、全局的和发展的角度看待改革过程中的利益调整问题,引导职工树立科学发展观,帮助他们树立市场意识、创业意识。
广泛宣传企业劳动关系和谐的重要意义,加强利益共同体教育,充分认识企业与职工的利益关系,引导职工热爱企业,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劳动法律法规教育,依法订立集体合同对企业和企业全体职工具有法律约束力,引导职工严格遵守,依法维护和保障自身权益;加强安全生产教育,遵守操作规程,严格劳动保护措施,确保生产过程的安全与健康;加强职工素质教育,以职工的全面发展,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引导职工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竞争能力和创业能力。使其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进 企业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第四篇:发挥工会协调作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发挥工会协调作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劳动关系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关系,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既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基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我国工会组织在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承担着重要任务,协调劳动关系就是着力点之一,工会组织应在创建诚信、平等、稳定、和谐的新型劳动关系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企业和员工之间沟通的桥梁,促进公平与正义,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
在我国改革开放深入推进的今天,在市场经济日益成熟的客观条件下,劳动关系矛盾已成为社会主要矛盾之一。作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主体和核心,企业理应在和谐劳动关系构建过程中发挥积极主动的作用;而工会组织作为劳动关系矛盾的产物,积极主动地协调劳动关系,维护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既是法律赋予的职责,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当前发挥作用的主要途径。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呈现出新特点、新问题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劳资双方对立统一、互惠互利的经济利益关系使得劳动关系呈现出新的特点
1、主体双方的自主性:企业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有用工自主权。经营者根据企业发展状况、规模速度、技术要求自主选聘劳动者;劳动者因自身的教育程度、专业范围、技术等级以及追求的目标、价值取向不同自主择业。
2、主体双方的多元化:企业所有制结构由过去的全民、集体变为现在的国有、集体、股份、合资、私营等多元并存;劳动者也由过去的全民工、集体工变为固定工、临时工、季节工、农民工等多种成份。
3、主体双方的不平等:劳动力需方市场的存在,就业形势的严峻事实,客观上使得劳动者自主择业受到极大限制,经营者据此在用工中设置种种障碍,强加苛刻条件。同时由于地域差别、行业差别、企业差别的存在,劳动者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甚至在同一企业由于身份不同享有的权益也是千差万别。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劳资双方的新问题
1、矛盾突出。改革的压力,竞争的压力,就业的压力,地位的不平等,双方利益的矛盾日益突出,劳动者权益受侵害的现象时有发生,劳动关系呈现极大的不稳定性,而且从发展趋势看,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竞争的加剧。这种冲突还有发展和激化的可能。
2、关系复杂。随着劳动力市场的逐步健全,用工更加自主。择业更加灵活,报酬更有弹性,这些都使劳动关系变得更加复杂;经营机制千差万别,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加上各种管理理念的引进和创新,都加剧了劳动关系的复杂化和多样化。
3、对抗明显。所有制结构的多元化,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造成了较大的利益差别、贫富不均、心理失衡,以及改制过程中劳动就业、经济补偿、社会保障等存在问题,使得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中对抗性因素不断增加。
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企业需要自觉增强四种意识
1、要增强主动构建的意识。近年来的实践证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促进企业科学发展、维护职企共同利益”的有效举措。许多企业通过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了职工队伍的稳定,促进了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形成,为企业向更高层次发展营造了优良环境、奠定了扎实基础。因此,各类企业应深刻认识和谐劳动关系构建的现实和长远意义,自觉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过程作为逐步健全和规范企业内部管理.完善协调劳动关系相关机制建设,培育企业自身文化的过程.把构建工作作为加快企业发展壮大,逐步迈向现代企业的有力载体。
2、企业应增强“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的意识。和谐的劳动关系是企业稳定发展、科学发展的前提。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实践告诉我们,企业要想实现基业长青,必须在科学发展上寻找出路。而要实现企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以人为本。
1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企业内部和谐。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就是以最广大劳动者为主体、为根本,一切为了劳动者,一切为了劳动者的幸福、尊严和全面发展。温家宝总理明确提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对于企业而言,坚持以人为本,最真实和最广泛的内涵,就是坚持以最广大员工为本,珍爱员工的生命、关心员工的利益、维护员工的尊严、保障员工的权利;最重要的就是充分尊重和实现员工的劳动权利,积极致力于员工劳动权利的保障,并以此作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核心内容。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企业要善待员工,依法用工,守法经营。只有在不断保持和谐的劳动关系状态下,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才能寻找到为企业创造利益的原动力。只有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广大职工的利益作为企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职工的主体地位,发挥职工首创精神,保障职工各项权益,促进职工的全面发展,让企业发展成果惠及全体职工,方能实现企业与职工的共建共享、和谐共赢。
3、要增强依法治企的意识。我国的《宪法》、《劳动法》以及《劳动合同法》等,都明确规定了我国公民的各项劳动权利,并予以具体界定和系统保障。各类企业应认真贯彻落实《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安全生产法》等涉及企业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树立依法经营、依法治企的理念.不断规范和完善经营管理.理顺劳动关系,承担社会责任,要充分发挥《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对劳动关系的规范和调整作用,紧紧围绕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安全生产等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依法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确保企业和劳动者双方的权益不受侵犯。
4、要增强民主管理意识。各类企业要进一步强化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意识。畅通平等协商、厂务公开、职工董监事等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民主管理渠道,会同企业工会组织共同推动职工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调处和权益保障机制的建设,确保企业内部各项制度规范合理、职工权益充分保障、双方协商平等合作、工会作用有效发挥。建立和形成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要认真落实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表决权和监督权。做到凡是涉及到职工群众利益的事情和企业重大决策,均应通过职工(代表)大会的形式.倾听职工的呼声。通过依法管理、民主管理,不断增强工会、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的主动性,保证各项制度的法律效力和执行的严肃性。
三、工会在协调劳动关系中的角色定位及协调方法
(一)在协调劳动关系中的角色定位
1、代表和维护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会组织在劳动关系中的准确定位只能是职工合法权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这既是劳动关系的新变化对新时期工会工作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工会组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存和发挥作用的一种必然选择。
2、五项基本职权:一是参与权,参与有关政策法规的制定;二是谈判权,与企业行政进行平等协商;三是缔约权,代表员工与企业签订《集体合同》和有关单项协议;四是监督权,对用人单位执行国家劳动法规和政策情况进行检查监督;五是调处权,参与劳动争议的调解仲裁。
3、三项基本原则:(1)客观性原则。(2)合作性原则。(3)保护弱者原则。
(二)、工会协调劳动关系的方法
1、源头参与,依法监督。工会组织要积极主动参与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法律法规和各项劳动政策的制定,针对工资、就业、安全卫生、社会保险等直接影响劳动关系稳定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推动建立以《宪法》为指导方针,以《工会法》为基础,以《劳动法》为准绳。主次分明、职责明确的工会法制体系和依法运行机制,使工会协调劳动关系的地位、方式法制化。同时工会应及时组织宣传党和政府有关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识和政策水平,使职工自觉按照正常渠道、合法程序反映和解决问题。
2、规范制度,完善机制。胡锦涛同志强调“要建立健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把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及时、全面、准确地传递给各方面群众的畅通渠道,建立健
全群众向党和政府反映意见和建议的畅通渠道,建立健全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的长效机制,确保群众合理的利益要求得到妥善处理和解决,努力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这不仅为工会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和目标,也为工会协调劳动关系、创建和谐企业指明了方向。工会组织应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建立顺畅高效的新型劳动关系调整机制。机制的缺失会导致维权职能弱化,工会的维权能力与加强维权机制的建设密切相关,要通过切实有效的制度建设提高工会组织的维权能力:
首先,要健全以职代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民主参与、民主监督机制,代表并组织职工积极参政议政,共谋企业发展和劳动关系和谐大计;其次,要深入调查研究,倾听群众呼声,要完善党政工联席会制度、主要领导接待日等制度,建立各级平等协商对话机制,畅通反馈渠道,随时掌握职工关心的难点、热点和焦点问题,做好解疑释惑和疏导工作,帮助职工排除不良情绪,通过定期交流沟通,达到互相理解、互相支持和合作双赢的目的,确保队伍稳定和企业安定;再次,工会应主动和企业协商建立迅速高效的劳动争议应急预防处理机制,促进企业和谐稳定。劳动争议或突发事件的发生,一般经过萌发、酝酿、爆发三个阶段。劳动关系预警机制的重点和注意力应放在第一阶段,努力控制第二阶段,避免发展到第三阶段。工会要在预测、预审、预报、预防和调解五个环节上很下功夫,按照“预防为主、调解为主、基层为主”的方针,建立健全企业劳动争议调解组织,避免劳动争议扩散到企业以外而使问题复杂化。
3、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能力。从维权的特性出发,要求工会组织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在积极推进劳动关系法律法规建设、健全主体双方协调机制的同时,以求真务实和改革创新精神不断加强自身建设,这不仅是工会组织永葆生机与活力的前提条件,也是落实好新时期工会各项任务的组织保证。体制多元化的必然结果是员工队伍的多样化和复杂化,因此,需要落实全国总工会提出的“组织起来,切实维权”的要求,最大限度地把员工组织到工会队伍里来,这也是工会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工会组织应审时度势,大胆探索,在实践中逐步实现维权方式的转变:从事后处理到事前防患转变;从解决个案问题向解决全局问题转变;从尽工会一家之力向举全社会合力转变,积极吸收和借鉴新经验新方法。
工会组织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协调能力,深刻认识经济发展形势,深刻认识劳动关系形势,用心研究新情况和新问题,不断提高自身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成为职工利益的代表者、企业发展的推动者、职工权益的维护者、劳动关系的协调者以及劳动争议的调节者,努力促进和谐劳动关系,构建和谐社会,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第五篇:浅谈石化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途径
浅谈石化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途径
【摘要】劳动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和谐的劳动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是影响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针对当前劳动关系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本文就石化企业的劳动关系现状,浅谈一下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途径。【关键词】构建 和谐 劳动关系 途径
党的十八大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新任务、新要求、新举措,为我们进一步指明了方向。中国工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成功召开,明确了今后五年四个方面的工作目标、六个方面的工作部署,审议通过了《中国工会章程(修正案)》,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全国总工会领导机构。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地位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繁重。随着中原油田改革的不断深入,东濮、普光、内蒙三大油气生产基地的建成,油气主业、石油工程、社会化服务三大板块的形成,围绕“建设三大基地,打造百年基业”的工作目标,油田多元化的发展,中原油田正式工、劳务工、集体工、聘用工、临时工等多种用工形式并存,主业、多种产业、股份制等多种经营模式同时存在,经济效益的拉大、职工收入差距的拉大,个别单位克扣和拖欠职工工资、任意加班加点,延长工作时间等现象的产生,造成了劳动关系的恶化,针对当前劳动关系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本文结合油田的劳动关系现状,浅谈一下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途径。
一、充分发挥工会的作用
2013年4月28日,总书记来到全国总工会机关,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同庆五一节。他指出,中国工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反映了中国工会的性质和特点,是工会组织和工会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重要保证。要始终坚持这条道路,不断拓展这条道路,努力使这条道路越走越宽广。
2013年10月23日,总书记在中南海同中华全国总工会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中谈话时强调,我国工人运动的时代主题,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把推动科学发展、实现稳中求进作为发挥作用的主战场,把做好新形势下职工群众工作、调动职工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作为中心任务,把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作为政治责任,竭诚为职工服务,切实维护职工群众权益,不断焕发工会组织的生机活力。《中国工会章程》总则指出:“中国工会的基本职责是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劳动法》第七条规定:“工会代表和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法律赋予工会的权利和工会在企业中所处的地位,决定了企业工会必须代表职工的合法利益说话、办事,工会在构建石化企业和谐劳动关系中起着重要作用。
保障员工合法权利。企业劳动关系是否和谐,将直接影响到千万员工家庭的和谐,进而影响到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劳动法》第三条明确指出:“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为了保证这些权利的落实,企业建立有一系列规章制度,作为职工方代表的工会组织应在构建企业和谐关系中,着力发挥工会的维护职能、建设职能、参与职能和教育职能,争取石化职工各项合法权益的实现。
监督制度法规执行。《劳动法》第八十八条对工会依法实施监督做出了规定:“各级工会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对用人单位遵守劳动法律、法规的情况进行监督”。工会应依照《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工会法》等相关法律赋予其的权利,对企业执行劳动法律、法规的情况进行监督,一旦发现有个别单位存在违反相关法律、法规行为的,可要求其纠正。近年来,中原油田工会在实施困难帮扶工程,发放特困家庭低保金,落实大病救助政策和内部退养、因病退职等职工的保险福利,以及开展金秋助学、节日慰问、志愿者帮扶和送温暖、送清凉等活动方面的工作做的很多、很实在、很富有亲情味,得到了中原油田职工家属的高度肯定。但是,如何建立长效机制,“不让一名职工子女上不起学,不让一名职工看不起病”,还有很长的探索之路要走。
满足员工各项需求。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员工对居住环境、精神文化等方面的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性,各级工会应更加自觉地把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手段,不断在实现企业发展成果由员工共享、促进员工的全面发展上努力。2013年,“为中原加油、文化体育活动走基层”活动,受到了一线员工的大力欢迎。
二、完善和谐劳动关系的法律体系
不和谐劳动关系现象存在法律上的原因,主要是一些用人单位钻了相关劳动法律法规及企业制度不够完善的空子,以至于出现了个别单位忽视职工的合法权益,拒绝为职工缴纳保险费,忽视职工的健康安全需求,频频出现工伤事故,不为职工提供业务培训等现象。由此,完善和谐劳动关系的法律体系是非常重要的。
做好劳动法规及制度上的查漏补缺。随着用工主体多元化,用工领域广泛化,需要建立新制度来调整、规范用工市场,员工和企业加强对法律、法规、政策的学习,牢固树立法治意识,严格依法办事,确保自己的合法权利得到法律的保护。
加大处罚力度以提高违法成本。各执法部门加大执法力度和监督检查力度,提高政策措施的针对性、威慑力,加大对违规企业的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起到震慑、教育作用的同时,督促用工规范化,切实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
建立多元化的调解机制和调解组织。为了预防和减少劳动争议,企业应该探索建立多元化的调解机制,以调解委员会为平台,增进与劳动者的沟通,及时化解员工与用人单位之间的矛盾,避免发生集体劳动争议,降低石化企业的维稳成本,形成和谐的劳动环境。
三、充分发挥党政组织的作用
劳动关系能否和谐,是员工与石化企业单位共同努力的结果。而这一关系的建立和巩固,最大的受益者仍是企业。
强化民主管理,维护职工的政治权益。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中指出:“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只有依靠职工,发挥职工的主人翁作用,强化职工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强化党组织建设,才能推动企业发展,促进企业劳动关系和谐。
发挥督导、协调和解决问题的作用。各级党政组织要深入到基层单位开展调研督导,研究新变化、新问题、新特点,及时帮助协调工作、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形成党政组织主导、职能部门联动、其他组织参与的齐抓共管工作局面。
努力防范风险,深化和谐建设。“防范胜于救灾”。党政组织只有预防在先,建立相关法律监督、执法监督、工会群众监督、媒体舆论监督的联动工作机制,建立健全职工诉求表达机制,确保劳动关系矛盾不蔓延、不升级、不转化。中原油田通过深化包括素质、环境、平安、繁荣、阳光、温暖在内的“六大工程”,尤其是40万平方米住宅楼建设、60万平方米棚户区改造工程的实施,为广大职工家属解决了后顾之忧。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其工作任重而道远,探索研究和实践协调劳动关系新的有效形式和机制之路漫漫,尚需石化企业各类管理人员的“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