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尼县藏族小学简报(含5篇)

时间:2019-05-12 22:02: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卓尼县藏族小学简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卓尼县藏族小学简报》。

第一篇:卓尼县藏族小学简报

增进交流合作提升办学品味

为学习借鉴发达地区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教学经验,提升教师思想境界,丰富知识,增强素质能力,增加才干,开阔视野,增进校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提升办学理念,缩小与省内发达地区学校之间的差距,正确把握教育改革的时代脉搏,提升我校办学品位,经报请县教育局同意批准。4月17日至4月23日,我校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部分管理人员一行12人,在校党支部书记、校长周连生同志的带领下,赴天水、兰州、临洮、合作等地进行了为期七天的考察学习。

这次考察活动得到了县教育局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并为我校考察团提供了车辆援助。按照县教育局要求,我校考察团在出发前召开了专题会议,确定了明确的考察目的和具体的任务分工,制定了日程安排,宣布了考察期间的纪律和注意事项。这次考察活动时间紧、任务重,历时七天,先后考察了天水市公园小学、兰州市中山小学、兰州市畅家巷小学、临洮县实验一小、临洮县南街小学和合作市藏族小学六所学校。

我校考察团每到一所学校,通过参观校园风貌,听取校长介绍汇报,走进教室,深入课堂,观摩名师、骨干教师课堂教学,深入各功能室查阅资料,与校领导和教学骨干座谈交流,全面了解这六所学校的发展历史与现状。走进校园我们感觉到这里的墙壁“会说话”,这里的小草“有灵性”,这里一树一草都成景,一砖一瓦皆育人,正是处处有文化,校校有特色。虽然这六所学校规模大小不一,管理各有

特色,经验各不相同,但他们坚定的办学理念,明确的办学目标,鲜明的办学特色,执着的办学精神和辉煌的办学业绩,使我们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也使我们深受鼓舞和启迪。同时让我们领略了这些历史文化名城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这是意外收获。他们成功的办学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和思考。这六所学校那花园式的校园,完善的现代教育设备,先进的办学理念,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优质的教学资源和高效的内部管理机制,特别是一流的硬件建设,让我们找到了差距,使我们真正明白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深刻内涵。

我校考察团每到一所学校,都受到了兄弟学校的热情欢迎和盛情款待,尤其是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给予了极高的礼遇和大力支持。座谈会上,洁白的哈达传递着交流与合作的真经;精美的纪念品承载着民族艺术文化的内涵和精髓;悦耳的藏族歌曲展示了藏小教师的精神风貌;优美的民族舞蹈弘扬了团结文明的藏小风采。倾心的交谈,美好的祝愿,加深了与兄弟学校的感情,增进了与兄弟学校的友谊,为与兄弟学校的交流和合作构建了完美的平台。

我校考察团已于4月23日如期顺利归来,此次考察学习活动,内容充实,成效明显,感触颇多,受益匪浅,达到了预期的考察目的,圆满完成了考察任务。详实的《考察报告》已提交校党支部、校委会、校工会讨论,对这次带来的考察成果,我们将组织全校教职工进行学习交流。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些学校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和思考,然教育的灵魂是创新,而不是机械复制和盲目照搬。地域不同,环境各异,文化底蕴有别,差距客观存在,我们要正视差距,正

视我校的发展现状,面对现实,因地制宜,正确定位办学理念与办学目标,再理教育新思路,科学、灵活的学习借鉴这些学校的成功经验,并进行大胆的创新与改革,本着务实的工作态度,扎实的工作作风,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团结一心、共同努力,逐步缩小差距,走规范化、特色化、品牌化办学之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我校办学品位,创先争优,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共创藏族小学的美好未来。

(林海清供稿)

第二篇:卓尼县藏族小学简报

2012

尝试集体备课

优化课堂教学

为深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究,优化课堂教学,增强课堂教学实效,提高我校数学教师的教学技能,3月20日至23日,我校教导处成功组织进行了数学教研组三年级“集体备课、一课多讲、互听互评”交流研讨活动。全校数学教师和学校领导共30余人参加了这次教学研讨活动。

本次活动按集体备课、组长说课、平行班互相听课、大家集体评课四个步骤进行。3月20日下午,年级组经过讨论、合作,优化教学设计,完成了教案的备写工作后,由年级组长代表四位授课教师进行说课活动;21日和22日上午的数学课上进行了授课听课活动;23日下午进行了集中评课。

四位授课教师在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他们都能够准确的把握教材,导入贴切自然,自制了非常精美的教具学具,讲解清楚到位,纠错复习和巩固练习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针对性,拓展延伸适时有度,教学环节齐全,教学思路清晰,板书整齐美观,教法灵活多样,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大胆尝试让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新教法相结合,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快乐,很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他们的课堂教学,各有所长,各有特色,节节精彩,展示了他们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不同风格的教学艺术。杨根旺老师的课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体现了参与式教学的理念;何晓梅老师的课体现了精讲多练,分层练习,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罗海燕老师的课侧重于教具学具的运用和游戏互动,寓教于乐;而梁俊德老师的课则风趣、幽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而不乱。在老师们新的教学理念影响下,孩子们在课堂上表现出了独立思考,勤于动手,乐于交流,善于合作,敢于表达,勇于质疑的新气象。

3月22日下午的集体评课活动更为有声有色,研讨氛围十分浓厚。首先由四名授课教师做了课后反思和自评,其次参加活动的所有教师进行了发言评议,并针对“尾算除法的算理”、“估算时被除数的近似数”、“除法应用题中有余数时在什么情况下采取进一法”、“约等与直等”这些新课程改革中遇到的疑惑问题开展了激烈的讨论,形成了共识,解决了困惑。副教导主任林海清对今后的教研活动提出了切实有效的建议,并希望大家今后要加强教师基本功的训练,上好常态课;副教导主任虎银忠指出了这次活动中存在的细节问题,他希望大家在今后要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教导主任卢志林对大家发言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鼓励大家在今后的教研活动中大胆发言,积极讨论。最后,副校长鲁毛才让对这次活动做了总结发言。

这次活动的开展,为我校的数学教师搭建了一个合作、学习、交流的平台,通过集体备课、互听互评、讨论交流,起到了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作用,对促进我校课堂教学改革、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围、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等方面更是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这次活动的成功举办表明,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与推进,我校教师正在不断更新观念,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技能,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他们在实施新课改的过程中,表现出了极大的研讨热情,并正在努力把新课改的理念转变为自己的教学实践。

(林海清供稿)

报送:教育局各领导 党政办公室 教育办 督导室 教研室

抄送:本校各校长 各分口 各教研组

共印25份(存档2份)

第三篇:藏族教案

藏族

一、导入。

你知道吗?布达拉宫被誉为“世界屋脊上的明珠”,它是藏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藏族人献哈达表示对客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敬意。藏民常说的“扎西德勒”是“吉祥如意”的意思。

二、介绍藏族有关知识。

(一)民族介绍——地理位置及风俗习惯

1、民族概况及地理位置

藏族具有悠久的历史,藏族的先民们自远古时就居住在雅鲁藏布江中游两岸。1965年9月,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藏族聚居在西藏自治区及青海海北、黄南、果洛、玉树等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甘肃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县、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和木里藏族自治县以及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风俗习惯简介

包括服装、主要传统节日、体育运动、歌舞、丧葬文化。(具体见ppt民族介绍)

(二)风光一览(见ppt)1.建筑特色。2.展示拉萨风光

作为西藏自治区首府,长期以来就是西藏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的中心,是一座具有1300年历史的古城。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雅鲁藏布江支流拉萨河北岸,海拔3650多米。东邻林芝地区,南与山南地区交界,西连日喀则地区,北接那曲地区。南北最大纵距202千米,东西最大横距277千米。总面积31662平方千米。总人口42万人。1951年5月23日,西藏和平解放,拉萨城进入了新的时代。1960年,国务院正式批准拉萨为地级市,西藏第一大城市,1982年又将其定为首批公布的2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拉萨市地处喜马拉雅山脉北侧,受下沉气流的影响,全年多晴朗天气,降雨稀少,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属高原季风半干旱气候。历史最高气温29.6摄氏度,最低气温零下16.5摄氏度,年平均气温7.4摄氏度。降雨量集中在6、7、8、9月份,年降雨量500毫米左右。全年日照时间3000小时以上,素有“日光城”的美誉。

(三)特色美食(见ppt)各民族、不同地区的人民都有不同的膳食特点,而藏族人民的膳食更具有其独特的民族特色。藏餐历史悠久,极具特色。制作藏餐的大部分原料是藏区自产的,花色品种丰富,味道各异。其中,酥油、茶叶、糌粑、牛羊肉,被称为藏族饮食的“四宝”。

(四)传统节日(见ppt)1.藏历除夕和新年是藏族人民一年中最大的日,倍受重视。进入藏历十二月,人们就开始做着过年的一系列准备:在盆中浸泡青稞种子,藏历初一那天好把青稞苗供在佛龛上,以求在新的一年里丰收吉祥;用酥油和白面炸“卡赛”等供品;完成针线活,打扫房屋庭院。在老城区和农村,人们还要用石灰、白漆或糌粑粉在墙上画吉祥图案,有的则画蝎子避邪。2.沐浴节 藏语叫“嘎玛日吉”(洗澡),是藏族人民特有的节日。每年藏历7月6日至12日举行,历时7天,又名“沐浴周”。相传,很早以前青藏高原发生了罕见的瘟疫,人畜大量死亡。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派七仙女从玉液池取来七瓶仙水,倒在西藏所有的河流里。当夜,老百姓都在梦中看到一个面黄肌瘦、遍体疮痍的姑娘跳进清澈的河水中沐浴后,病态全无,容颜照人。从此,每年夏末初秋,当“噶马吉日”(金星)出现的七天里,城市、农村和牧区的男女老少全家出动,纷纷走向江、湖、河、溪畔,搭起帐篷,围上帏幕,铺上卡垫,在水中嬉戏、游泳。妇女也毫无顾忌地在水中沐浴。中午一家人在外野餐,品尝醇厚的青稞酒和喷香的酥油茶。每天日出而出,日落而归,尽情欢度这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3.望果节是藏族民间预祝丰收的节日,历时1-3天,于秋收前择吉日举行,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望”藏语意为“田地”,“果”意为“转圈”,“望果”即意为“转田垄”。相传在吐蕃时期,农民向苯教教主请示如何才能确保粮食丰收。教主便让农民绕田转圈,由手捧香炉、高举经幡者做向导,接着由教主领路,后随手持青稞穗或麦穗的乡民,绕地头数圈后,把各种谷穗插在粮仓和神龛上,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此延续至今。

望果节时,男女老幼身着节日盛装,或手持青稞穗,或背负经书,打着彩旗,抬着由青稞穗、麦穗扎成的系着洁白哈达的丰收塔,敲锣打鼓,唱着颂歌,绕行于田间地头。之后集会于河坝林间,饮酥油茶、青稞酒,唱歌跳舞,预祝丰收吉祥。现在有些地方还举行赛马、射箭、竞技、藏戏表演等。节日一过,紧张的秋收也就开始。

4.日喀则新年从藏历12月29日正式开始。这天要举行“古恰”活动,即是把内屋外室、厨房、院内院外彻底打扫干净,并于晚上举行驱邪送鬼的仪式。大年初一,东方刚发白,家里的媳妇或大女儿就起床熬酒。鸡叫头遍时,便给家人敬酒。喝了一两碗酒后,你若说:“现在不喝了”,就会被罚三碗;如果喝不下去的话,剩下的酒会被倒在头上。鸡叫三遍时,人们带着“切玛”、糌粑去取“四新”,即从别人家牛粪里取“牛粪新”,从夏种地里取“土新”,从水源处取“水新”,从狗窝里取“粪新”。取“四新”时,要在上述四个地方撒些糌粑粉。天亮时,人们着新衣到附近山上祭山神,祈祷来年丰收。

新年过几天,是根据地方风俗和条件来定,没有固定的期限。年末的晚上,有些人家要举办“新年宴”,尽可能地把家人、邻居、亲戚、朋友以及能歌善舞的男女聚集起来,摆上藏斗“切玛”、糌粑粉、粮食酒,尽情欢庆。酒宴完后,每人拈上一点“竹素切玛”里面的糌粑粉,声音高亢地祈祷说:“吉吉嗦嗦,愿善神得胜!”

5.雪顿节是西藏最大的节日之一。“雪顿”节,藏语意为“吃酸奶子”的节日,于每年藏历七月一日至七日举行。最早,“雪顿”纯属宗教活动,按当时戒律,僧人在夏日要行长净,期间严禁出门,等几十天开禁后方可下山。这时,当地百姓便会准备酸奶布施。而如今,雪顿节除了看晒大佛和转转经外,一般都以过林卡和看藏戏歌舞表演为主。这个节以拉萨哲蚌寺的最为有名,其它地方过此节的时间会相差几天。2005年的雪顿节展佛时间定在8月4日这一天,雪顿节的主要活动有晒大佛、跳藏戏和过林卡三大内容。拂晓时,在缕缕桑烟和低沉的法号声中,哲蚌寺众多喇嘛把巨大的佛像徐徐展开,无论开幕式那天气候是阴是晴,当佛像展开时,太阳都会喷薄而出,照在神圣的佛像上,人称此为“天神合一”。随后,人们到罗布尔卡,载歌载舞,彻夜狂欢,西藏各地的藏戏团也汇聚到此,进行藏戏表演。雪顿节又称“晒佛节”、“藏戏节”。

三、总结。

今天,我们去藏族看了看,学习了藏族的地理位置、风俗习惯、美丽风光、特色美食和传统节日,通过今天的学习,相信小朋友们对藏族有了一定的了解。最后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藏族民歌《格桑啦》。

第四篇:藏族民俗

传统藏族节日

正月

大祈愿法会

藏历年——传统节日,藏历正月初一,节期三五天,藏语称“洛赛”节。

祈愿大法会(传大召)——正月初三,纪念释迦牟尼在祗园精舍城法会上用无比神奇的幻术和多种神变击败了卓切、那赖吉、杰瓦坚、尼吉普、诺坚、扎拉瓦坚等外道六师及其追随者,大获全胜,藏语称“莫朗钦茂”。

摆花节——每年正月十五日举行,青海,甘肃两地的藏民居聚地称为“酥油花灯节”。

二月

送魔节——二月初七日,将化装成魔鬼模样的人赶至大夏河对岸,七天内不准返回。

亮宝会——二月初八日,晒大佛像,展示各种宝物。

“充曲”——二月下旬,也称小祈愿法会或传小召,展示唐嘎佛像和三大寺的珍贵宝物。

三月

世轮金刚节——三月十五日,纪念藏历第一个饶迥的第一天(火兔年——公元1027年)。

四月

萨葛达瓦节——藏历四月十五日在龙王潭畔举行,是纪念释迦牟尼诞生,成佛,圆寂和文成公主进藏的日子。拉卜愣地区僧俗男女不吃,不喝,不说话一天两夜。

浴佛节——四月八日举行,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地区的转山会,祭神祈福拜佛。

五月

“桑吉曼拉”节——五月初五日,传说这一天药圣要撒下圣水灵药,上山采药游山。

逛林卡(又称“赞朗结桑”)——五月初一至五月二十日,传说为世界神灵降临之日,十五日这天达到高潮,设帐野餐,尽情歌舞,观赏自然风光。

“智达得钦”节——五月初十日,莲花大师的降生日,山南协扎和洛扎卡曲等地举行庆祝活动,每年举行一小庆,十二年为一大庆。

雪顿节——马上射箭

雪顿节——牦牛大赛

六月

“丹伊得钦”(又称朝山节)——六月四日,是释迦牟尼口授“四大真经”之日,朝佛,诵经,点灯。

七月

雪顿节——-每年藏历七月一日举行,节期四五天,雪顿意为“酸奶宴”,又叫喝酸奶子的节日,后来演变成以演藏戏为主,所以又称“藏戏节”。

沐浴节——藏语叫“嘎玛日吉”(洗澡),在藏历七月六日到十二日举行。

八月

望果节——西藏人民渴望丰收的传统节日,在秋收前择吉日举行,历时一到三天,节日一过,便开始秋收。

九月

降神节——九月二十二日举行,人们朝佛,行善,诵经。

十月

西藏的“沐浴节”

仙女节——藏语称“摆拉旦珍”,十月十五日举行,有多种宗教活动。

燃灯节——藏语称“葛登阿曲”,十月二十五日举行,这天是宗喀巴圆寂日,晚上各地俗家和寺院都在屋顶上点灯,寺院内举行宗教仪式。

十二月

驱鬼节——藏语称之为“古突”,藏历十二月二十九日举行,这一天各地寺庙举行盛大的跳神活动,家家户户打扫卫生,驱鬼销灾,迎接新年

【词语】:萨噶达娃节

【注音】:sà gá dá wá jié

【释义】:1.藏族地区纪念释迦牟尼诞生的节日。在藏历四月十五日。是释迦牟尼的成道日和圆寂日--诞辰。成道和圆寂,也就是萨噶达娃节。这个节日为布施者提供了行善的机会,所以萨噶达娃节又称穷人节(因为今时不同往日,所以发明了穷人节)。

现在每年藏历的四月一日到十五日是拉萨的穷人节,刚来拉萨的人对这个节日还不太了解,只知道那时候拉萨的大街小巷都是乞丐盘坐在地上要钱,当然他们给人没有厌恶的感觉。西藏的乞丐很有素质的,你要是身上没零钱,比如只想给他们一毛你给他一块可以让他找给你九毛。听着觉得新鲜,你亲身体验后才知道这是事实。

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者、区藏族人民的传统宗教节日,大都在藏历二月初、四 月中旬或六月中旬举行,具体日期各地不尽相同。

届时,各地寺庙将寺内珍藏的著称巨幅布画和锦缎织绣佛像取出,或展示于寺庙附近晒佛台,或山坡,或巨岩 的石壁之上。这些巨幅布画和锦缎织绣佛像,做工精致、色泽鲜艳,艺术价值很高,有的还是国家的国宝。展示出来令群众观瞻。观瞻者成千上万。

为了让善男信女者观瞻,朝拜佛像,有的寺院还修筑巨大的晒佛会。如拉萨市的布达拉宫和日喀则的扎什伦布 寺均有巨大的晒佛台,台面宽阔,可同时悬挂数幅布画和佛像。其中以布达拉宫的 晒佛台规模最大。

每年藏历四月月中旬,将长约三十余丈的五色锦缎堆绣成的巨幅 佛像,由几十个身强力壮的喇嘛从寺庙藏宝室中取出,悬挂于第五层楼的楼壁南面,每年悬挂一幅或数幅。佛像多为释迦佛、三世佛等。在太阳光的照射和布达拉宫金 顶的陪衬下,彩色佛像相映生辉。身着紫红色袈裟的喇嘛,口念佛经,在佛像前 顶礼膜拜。无数男女信徒,整装敬礼,观瞻佛容,场面宏伟壮观。扎什伦布寺的晒佛节,于每年藏历四月十五日举行。青海省西宁市塔尔寺的晒佛 节,于正月十五日于山前展晒 狮子吼佛、释迦佛、宗喀巴和金刚萨睡佛像。寺前,临时搭有大帐,供该寺法台暂时办事之用。

甘肃省夏河县拉卜楞寺的晒佛节于正月十三日,由该寺总法台率领各昂次代表和 在职僧官,到河南宗王府前南 山麓举行晒佛仪式。小寺院的晒佛规模较小,一般在寺内举行。如四川省理塘寺每年正月十五在寺内举行,佛像3米左 右,晒佛与酥油花灯会同时进行,前往参观者成千上万,十分热闹。

藏族节日的形成,可以追溯到遥远历史时期,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藏族的思想意念和审美意蕴造成了自己独特而琳琅满目的节日文化体系。由于佛教对藏族的深刻影响,因而导致藏族节日文化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藏族节日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包括了祭祀、农事、纪念、庆贺、社交游乐等诸多项目。若将藏族数量众多的节日分类,大致可划分为传统节日和宗教节日两种,当然许多传统节日也有部分的宗教内容,我们在此只能择其主要的,而且在藏区具普遍意义的节日,略作介绍。

雪顿节哲蚌噶丹波章演出藏戏 摄影/维色露珠

1、藏历新年

这是藏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从藏历12月初,人们便开始忙碌过年,家家户户培育青稞青苗,供于佛前双柜之上,以预祝来年粮食丰收。12月中旬,各家纷纷用酥油和面粉炸“卡赛”(果子)。接近年关,每家都要准备一个叫“竹素琪玛”的五谷斗,内装满酥油和拌的糌粑,炒青稞粒,人参果等食品,上插着青稞穗,并准备一个彩色酥油塑的羊头(“洛果”)。这一切都具有喜庆丰收,预祝来年风调雨顺、人畜两旺的含意。除夕前两天,各家进行大扫除,摆上新卡垫,贴上新年画。

12月29日,人们把灶房打扫干净,并在正中墙上用干面粉撒上“从吉祥徽”。傍晚,不论大小家庭都要做“帕吐”(面疙瘩),天黑时,全家依长幼次序就位坐定,开始聚吃“吐巴”。藏族称此为“古吐”,最早起源于民间驱鬼避邪的习俗,仪式颇为隆重,藏语“古”即“九”(表示二十九),“突”即“吐粑”的意思。在这个仪式过程中,必须做两种“帕吐”。其一是具有各种象征意义的面型,如太阳象征富有、威严和荣誉,经书贴象征聪慧、有学识,鼓象征不可靠、两面人等;其二,一些帕吐中包有石子、辣椒、木炭、羊毛等物也具寓意,如石于预示心肠硬;炭预示心黑,辣椒表示嘴如刀,羊毛说明心肠软。吃到这些东西的人,都要即席捞出和吐出,以助除夕之兴。但人们不难发现,藏族在这种朴实无华的古老仪式中,注人了道德的内容,使其成为一种道德教育的方式。

除夕晚上,家家户户把房屋内外打扫干净,室内铺上新“卡垫”,在正屋佛龛前叠放各式“卡赛”(油炸果子)

四、五层和各种水果、干果、酥油、砖茶、盐块等物,以表庆祝节日,大门外用石灰粉画上象征吉祥的八瑞相(万字符号)等,家庭主妇煮好“观颠”(放有红糖、碎奶渣、糌粑等的热青稞酒)待初一早上喝,藏历大年初一,全家人一早起来穿好衣服,点燃供灯祭祀神灵后,按辈序排位坐定,首先共饮新年第一杯酥油茶,接着后辈起来向长辈们敬“琪玛”和青稞酒,并献上哈达,祝吉祥如意,然后坐下,大家一起喝热青稞酒,吃麦片和酥油煮的人参果。家庭新年仪式完后,就往左邻右舍祝贺,各家男女青年手拿“竹素棋玛”,提上青稞酒壶,一进门就高喊“吉祥如意,幸福圆满,主妇富态,贵体安康,愿来年仍能福绥欢聚。”然后向全家人献“琪玛”敬青稞酒,主户同样向客人敬茶酒等款待。初一这一天,一般是家人团聚欢度新年,一般互不访问。从初二开始,亲朋好友相互拜年。城乡演唱藏戏,跳锅庄和弦子舞,牧区牧民通宵达旦尽情歌舞。节日期间,民间还有角力、投掷、拔河、跑马射箭等一系列娱乐活动。

2、逛林卡

藏族是一个十分热爱大自然的民族,他们根据高原气候、环境和生活条件,形成一种独特的民族习惯,即逛林卡。每年藏历五月一日到十五日,人们走出庭院,来到浓荫密布的林卡,塔起帐篷,尽情享受大自然的恩赐。15日这天,藏族称“藏林吉桑”,即“世界焚香日”,遍祭神灵。据说因为猴年五月,莲花生降伏了藏地一切妖魔而以志纪念;另据传说,赤松德赞建桑耶寺时,由于时运不佳而屡建不成。莲花生于是创立赆仪神香诵经节,广行焚香祭祀,因此所有逆缘逐渐消失,寺院圆满建成。后来为纪念此一习俗,遂在该月上弦月圆满的吉日(15日)举行盛大焚香祭祀活动。同时这天也是逛林卡的高潮,人们身著盛装,带上酥油茶、青稞酒和各种美味食品到林卡野宴。四川阿坝藏放羌族自治州,藏历五月初四,往往以家庭、家族或寨子为单位外出游玩,大家在野外撑起帐篷,熬起砖茶,备有酸奶等各种食品,唱歌跳舞以至尽兴,当地称此俗为“郎扎格甲”。

3、雪顿节

这是西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之一,在藏语中,“雪”是酸奶的意思,“顿” 是“宴”之意,从字面解释,“雪顿节”就是“吃酸奶的节日”。后来由于雪顿节活动内容逐渐演变为以藏戏会演为主,故又称其为“藏戏节”。

17世纪以前,西藏的“雪顿”活动是一种纯宗教活动。那时按照佛教的法规戒律,夏季有好几十天禁止僧人出门,要行长净,更安居之事直到解制,在开禁的日子,僧人纷纷出寺下山,世俗百姓要准备酸奶进行施舍,这就是“雪顿”的来源。17世纪中叶,开始增加演出藏戏,并形成固定的“雪顿节”,但宗教和文娱活动的范围仍局限在寺庙内外,在拉萨主要以哲蚌寺为中心。18世纪初,罗布林卡建成并为**夏宫,于是雪顿节的活动开始移至罗布林卡,市民及周围民众被允许入园观戏,逐渐形成了一套固定的节日仪式。旧时西藏,雪顿节的活动方式大致是这样的:藏历6月29日,各地藏剧团一早到布达拉宫向地方政府报到,并举行简单的仪式表演,然后到罗布林卡向**致意,晚上回哲蚌寺。6月30号,在哲蚌寺演出一天藏戏。7月1日,来自各地的剧团在罗布林卡进行联合演出。7月2日至5日,由江孜、昂仁、南木林、拉萨4个地方的剧团轮流各演一天广场戏。节日期间,噶厦政府机关放假,全体官员集中在罗布林卡陪**看戏,中午噶厦设宴招待全体官员,席间要吃酸奶。拉萨广大市民和郊区农民也穿上盛装,带上吃喝用品,前往罗布林卡观看演出。

4、跑马射箭

跑马射箭是西藏人民普遍爱好的体育活动,流行于广大的农牧区。作为固定节日仪式的跑马射箭活动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了,它始于后藏江孜地区。绕丹贡桑帕任江孜法王时(1408年),恢复每年藏历4月10至27日为其祖父祭祀的仪式,同时规定28日起开始进行娱乐活动。到扎西绕丹帕时(1147年),娱乐活动中增加了比箭骑射的内容,正式形成江孜的“达马节”(跑马射箭)。17世纪中叶,达玛节中的宗教内容已成为象征性活动,主要是进行大规模的跑马射箭比赛,一般进行3天。从15世纪开始,跑马射箭活动逐渐从江孜传到拉萨、羌塘、工布等地区。拉萨的跑马射箭活动始于五世**时期,时间在每年年初传昭大法会结束以后,历时4天。现在最负盛名的是藏北羌塘地区的“赛马节”,每年藏历7月底8月初举行,而羌塘最有名的是当雄草原的“当姆吉仁”,历时5至7天,形式与江孜相仿,首先举行简单的宗教仪式,然后检查验证马匹,接着便举行跑马射箭比赛。广大农牧区群众乘此佳节,广泛从事物资交流,构成赛马节的一项重要内容。

5、沐浴周

每年藏厉7月上旬,在整个西藏的广大农牧区和城乡,都有一个星期的群众性洗澡活动,这就是藏族特有的一年一度的沐浴周。在这7天中,男女老少纷纷来到河溪之中,尽情嬉戏,野宴,每天日出而出,日落而归。据藏族民间说法,初秋之水有甘、凉、软、清、不臭,饮不损喉,喝不伤腹的8大优点,这种归纳,从西藏的自然环境与季节变化角度看,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

西藏的沐浴周,至少有七、八百年的历史。11世纪起,星象学传入西藏,西藏人民根据日月星辰运行的规律进行推算,进一步完善了藏历。这时人们能借助弃山星(金星)的出没来区分春秋季节,每当7月弃山星出现时,沐浴活动揭开帷幕并逐渐进入高潮,弃山星隐没,沐浴活动结束。

6、望果节

这是藏族人民庆祝丰收的节日。“望”藏语意为“田地”,“果”是“转圈”,“望果”就是“转地头”。这个节日流行于山南、拉萨、日喀则等农区,没有固定的日于,一般是在农作物成熟之际举行。

望果节,迄今已有一千五、六百年的历史,最早流行于雅鲁藏布江中下游河谷地带。最初的“望果”活动是一种祭祀神灵以析丰产的仪式,一般是以村落为单位绕本村土地转圈,前有苯教巫师领队作法以收“地气”。8世纪后期,藏传佛教宁玛派兴盛,“望果”活动设带有宁玛派色彩,必须念咒语以祈佑丰产。14世纪始,格鲁派渐居统治地位,“望果”活动便渗透了格鲁派色彩,游行队伍之前要举佛像,背经文。从那时起,“望果”活动成为藏族固定的传统节日,逐渐增加了赛马、射箭、唱藏戏等内容。现在过望果节,男女老少身着新装,抬着用青稞、麦穗搭成的“丰收塔”,敲锣打鼓,唱着歌曲绕田边地头转圈。这天,人们不仅赛马、射箭、唱戏、歌舞,而且还进行丰盛的郊宴。

7、传昭大法会与花灯节

传昭大法会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于1409年首先在拉萨为纪念释迦牟尼示现神变降伏妖魔而创设的祈愿法会。佛教祖师释迦牟尼在天竺合卫地方,于藏历火龙年(公元前5ll年)正月初一至十五,与外道师斗法,比赛神变,最后击败了六外道师,取得了胜利。起初是集中色拉、哲蚌、甘丹等三大寺的僧众在大昭寺释迦牟尼塑像前诵经祈愿。后来祈愿法会越益隆重,每世**喇嘛示寂供云累增,祈祷日期渐长,到五世**圆寂祭典时起,传昭大法会定为从藏历正月初四起,至二十四日抛撒祈愿驱鬼食子和二十五日的迎请弥勒佛后方才结束。

传昭大法会期间,四方僧人云集拉萨,在大昭寺内诵经祈祷,讲经辩经,相法立宗,录取新的拉让巴格西学位。虔诚的信徒们纷纷前来添灯供佛,向众僧发放布施。

正月15日是释迦牟尼以神变最终战胜富兰那迦叶为首的六外道师的日子,这天三大寺的**和僧众举行盛大法会祈愿供佛,将传昭法会推向高潮。晚上,拉萨市八廓沿街搭起花架,高者达三层楼房,低者也在二层左右。上摆五颜六色的彩色酥油做成的供奉天女、二胜六尼严(指六大佛学家龙树、圣天、无著、世亲、陈那、法利与两位戒律释迦光和功德光)、八祥徽、六长寿、和气四瑞以及各种花木鸟兽等,有的宏伟高大,气势不凡,有的精巧玲珑,纤纤妩媚,有的凌空而立,似要雀跃,有的成屏连片,象立体画卷。这一切,再加上千百盏灯光照耀的闪闪烁烁,使整个花灯街显得光彩夺目。这种艺术形象,渗透了人民群众对美的追求和热爱。市民们在夜幕降临之际,纷纷涌向街头观瞻花灯供品,郊区农民一群群地在花灯供品前围起圆圈,高歌起舞,彻夜不眠。

8、萨嘎达瓦节

藏历四月称“萨嘎达瓦”,相传佛祖释迦牟尼于藏历铁猴年萨嘎达瓦月七日在蓝毗尼林国降生,木马年萨嘎达瓦月十五日在菩提伽耶附近的一棵大菩提树下,面对东方、铺草打坐。傍晚降伏魔,黎明证觉,铁龙年萨嘎达瓦月十五日在拘尸那城圆寂。释迦牟尼成佛后,在婆罗奈城的鹿野苑,最后说出:“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的佛语明示。藏俗把这个月视作造化大的月份,广大僧俗大众进行各种佛事活动。按传统,特别在萨嘎达瓦月前半个月,僧人自不必说,广大民众也有戒杀生,戒肉食,个个虔心转经朝佛的习俗。大昭寺、小昭寺、布达拉宫的帕巴拉康等处,分别献上千供,对主尊一律涂金,供佛灯。到15日早晨,朝圣人群首先在大小昭寺向释迦双尊和三位大慈大悲菩萨分别献上哈达,添灯供佛,礼供完毕,沿习惯的转经路开始转经,途经药王山、罗布林卡、德吉林卡、布达拉宫,中午到达龙王潭。转经群众一边转经,一边在转经路旁的山头玛尼堆上焚香祭神,并按惯例沿路行善接济乞丐。带着茶酒和食物的转经人群,中午在龙王潭乘牛皮船游湖、宴乐,并有囊玛行会参加弹唱、跳舞,增添欢乐气氛。游湖结束后,人们又继续踏上未完的转经路程。

9、竹巴次西

藏历6月4日,是佛祖释迦牟尼在婆罗奈城首先向他的5位弟子陈如、马胜、婆沙波、大名、跋提梨迦宜说自己获得彻悟的道理。他以浅显的语言,生动的比喻,向弟子们阐述人生的苦恼、无常、生死轮回的无穷无尽,分析人生之所以苦恼的原因,证实涅槃寂静境界的奥妙,并指出解脱轮回,永高苦海、通往涅槃彼岸的修行之路。这就是释迦牟尼成佛后,“初轮法所讲授四谛之理。(道谛、集谛、法谛、灭谛)藏俗人们多于这天前往附近山寺巡礼朝供,所以又称为“

六、四转山节”。过去在这一天,上、下密院的全体僧人向大、小昭寺、布达拉宫帕拉康等的佛尊献千供、百供等,拜佛的人广行奉一盏神灯和一条哈达以上的祭品。拉萨群众有往附近的帕篷卡、曲桑,普布党、色拉乌孜、吉仓夏怒(东西岩洞,、米乌琼寺、日甲桑丹林等各山间朝圣的习俗。年轻姑娘戴着树枝叶的巴珠头饰,一边唱着歌曲、藏戏等,一边慢慢转悠。转山结束,有家中人带着茶、酒前来迎接,大家在雄卡、扎其林卡等地搭起帐篷或围幔,尽情游玩。

四川康定地区在每年藏历4月8日进行转山会,传说这天是佛祖释迦牟尼诞辰日,有九龙吐水为佛祖沐浴。所以康定藏族在这天从四面八方云集跑马山,转山求佛,以祈丰产。

10、拉波堆庆

藏历9月22日称为“降神节”。这是昔日释迦牟尼7岁时为报答母恩,来到天堂向母亲讲经说法,安夏修持后又返回天竺迦尸城的节日。过去于此日,拉萨上、下密院集会向大、小昭寺和布达拉宫圣主鲁吉夏日等佛尊会供,向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供奉布施,祈愿还净。百姓也根据各自财力,进行供奉,接济乞丐,同时虔试地朝佛念经、行善,希望佛保佑一切顺利吉祥。

11、白来日惹

每年藏历10月,对拉萨大昭寺的护法主尊文武吉祥天母,由莫如寺全体僧众举行隆重的例行年祭,以及会供曼茶罗的定时大祭,称之为“吉祥天母节。”

关于这个节日的起源,藏族民间流传着这样的生动传说:大昭寺的守护神母玛索杰姆有三个女儿,小女儿白拉协姆一天到晚只知道玩,母亲让她帮捉虱子她都不肯,母亲咒她满身长虱子,后来白拉协姆神像上满是小白鼠,二女儿东赞杰姆爱顶嘴,母亲咒她沿街讨饭,后来东赞杰姆的像被画在八廓街东南隅的石头上,靠人们供养为生。大女儿自拉扎姆放纵自己,母亲咒她一生不得一个丈夫,即使有也只能一年见一面。母亲的咒愿实现了,白拉扎姆的情人住在拉萨河南岸的赤仆宗赞,每年只能10月15日相会一次。

“吉祥天母节”活动从10月14日就开始了,这天清晨,将大昭寺的吉祥威猛天母(白拉扎姆)面具的模拟像迎请到大昭寺顶圆廊下,于黎明时分沐浴。男女老少蜂捅前来祭祀供奉,莫如寺僧众举行隆重的祭神仪规和会供。当天晚上,迎请天母像至觉吾(释迦牟尼)佛殿,与党吾佛对面跌坐。15日旭日初升,僧人们用头顶着天母像来到八廓街。这时许多善男信女纷纷向天母敬献哈达。来到八廓东北的甘丹大经杆处,由拉萨土地神恰赤从噶玛夏前来向天母敬献哈达、顶戴敬礼。此后逐次至八廓东南街与天母妹妹东赞杰姆相会,并将天母像面朝拉萨河南岸的赤仆地,同时赤仆地也有僧人将宗赞的塑像面朝北,表示两相会面之意。最后返回大昭寺,迎坐在原来的宝座上。这天许多人隆重焚香、施食。

后来,这个日子在民间渐渐演变为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仙女节”。尤其妇女们在这一天刻意梳妆打扮,外出游玩,当然到白拉扎姆像前焚香祈祷,为自己将来许个好愿是不可少的。

12、甘丹安曲

又名“燃灯节”。藏历10月25日,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祖师宗喀巴圆寂日,藏俗多于是日在寺院和俗家屋顶点燃酥油灯,祭奠宗喀巴圣者。

夜幕刚刚降临,八廓街大小巷道都飘摇闪烁着酥油灯海。川流不息的转经队伍,出没于桑烟弥漫、香火缭绕的街头巷尾。沿街楼顶上播曳的酥油灯火苗在微风中舞动;似乎整个世界都挂满了酥油灯。大昭寺前信徒们将桑枝一把把投入香炉,以求好运。

甘丹安曲的头一天是协曲,色拉寺主持强钦曲结·释迦益西第二次朝见大明皇帝后,返藏途中不幸圆寂。内地人为悼念这位宗喀巴的弟子,就用牛羊脂油点灯。这天色拉寺举行隆重的祭祀法会,拉萨市民也在这天晚上点燃酥油灯,但规模比甘丹安曲要小些。

13、朝拜色拉金刚

藏历12月27日,是朝拜色拉寺切扎仓大德金刚童子橛的节日,普通称为“色拉普杰”。色拉寺切扎仓,历代学者云集。其主尊马头明王与大德金刚童子撅,传说是古代大规范师埋藏在叶巴色瓦隆的山岩之中的,后被成就者达恰如巴掘出。有一次著名的萨迦班钦,到吉隆,见达恰口齿不清、咒语念诵的不准确,但见他将板子如插入湿泥一样轻松地敲进岩石中,便知他已成道,便说:“因需与外道徒辩论,你要陪同我去。”于是两人一同前往。萨迦班软与外道徒超切、嘎沃二人辩论了13天,最终萨班获胜。但外道徒又说要比赛证果迹象,于是飞上天空。这时萨班大喊达恰出马,达恰于是将撅于钉入岩石,外道徒如同飞鸟中石一般掉地,一命呜呼。这个传说后来逐渐传播,大德金刚童子撅头的威名也日渐显赫。以此极头被作为具有极大加持力,供奉在色拉寺马头明王殿,有每年定日朝拜,拉萨众多市民百姓和附近农民纷纷前来朝拜的习俗。

火葬,是将尸体装殓后,用火焚化,保存骨灰。此葬法先行于少数民族。《后汉书》载:“羌人死则烧其尸”。《南史·林邑传》记:“死者焚之中野,谓之火葬”。《隋书》中的《赤土传》、《石国传》都有纵火焚尸习俗的记载。佛教传入我国以后,佛教徙实行火葬,对汉族产生了影响,汉族在宋代已有了火葬习俗,《宋史·礼志》中曾有记载。江南一些地方建有“化人亭”,专门用来进行火葬。元代,火葬更为盛行。据《马可波罗游记》载,京、冀、晋、江、浙、巴蜀等均有“人死焚其尸”之俗。由于火葬与儒家礼教不合,因此元、明、清三朝都有禁止汉族火葬的法令。火禁在汉族中较为少见,只是在少数民族中沿袭。直到现在,虽然政府倡导火葬,但民间仍不习惯,总以为土葬安生。城市的安葬习俗已彻底得到了改变,大多实行火葬。这里既有政府法令的效用,环境的限制,也有人们信仰习俗转变的因素。农村,特别是经济落后的地方,要完全实行火葬还要有一个过程。1956年4月27日,中央在中南海怀仁堂召开会议,会议休息时,秘书递给毛泽东主席一个折子,折子的内容是倡导实行火葬的。倡议书曰:“实行火葬不占用耕地,不需用棺木,可以节约装殓和埋葬的费用……”倡议书提出国家机关人员如赞成火葬可在后面签名。毛泽东看完折子后,连声称好,并第一个签了名。时参加会议的有15人签了名。1958年2月,任第一机械工业部部长的黄敬去世后,按本人意愿实行火花。他是第一个实行火化的高级干部。1960年6年1日,国家领导人林伯渠(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第一个接受火葬。党和国家领导人、高级干部带头实行火葬,使火葬在全城市得以实施。

水葬,在我国不普遍,康藏地区有此葬法。人死后,由喇嘛诵经,然后投入江河中,也有的盛于木匣中,到江河急流处打碎木匣,沉尸于江河中。沿海地区有将棺木置于海滩,利用潮涨冲入大海而水葬的。水葬也用于处理特殊死亡,如四川大渡河沿岸的汉族,过去对得传染病而死的人实行水葬。云南傣族对暴死、难产死、凶死者实行水葬。由于水葬污染水域,各朝各代都力求革除。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思想、观念有了很大变化。1988年4月26日,广东率先举行海葬仪式,一艘大船载着420盒先人骨灰,在导航轮引导,海军军舰的护送下驶向珠江口外海域,在哀乐声中家属们把骨灰撒向大海。整个仪式严肃穆。新式海葬由于经济、卫生、方便、具有纪意义,在城市,特别是沿海城市逐渐得到了推广。

天葬,又称露天葬、鸟葬、风葬。少数民族中这种葬法最多。《隋书·契丹传》载:“父母死,以其尸置于小树之上,经三年后,乃取其骨而焚之”。《唐书·肃慎传》有“秋冬死者,或以其尸捕貂,貂食其肉,多得之”的记载。藏族多实行天葬,人死后,请喇嘛念经,择定送葬日期。送葬时,用牛驮尸到天葬场后,先把尸体放在葬台上,然后在葬台附近烧松柏香堆,浓烟升起,通知神鹰到来,神鹰习惯见烟飞来寻食。此时,操持天葬者将尸体从背面剖开。如果死者是僧徙,下刀时,先在背肉上划个有宗教意义的花纹。接着剖腹、取出内脏、切肉、剥去头皮、割掉头颅,把肉切成小块,堆放一旁,再捣碎骨头,拦以糌粑,捏成一团。然后先把骨团喂鹫鹰,再喂其肉。如果骨头没喂家,得再一块不剩地拣起,烧成灰,撒向四方。总之,要一点不剩地把死人处理掉,这样,死者就“升天”去了。天葬场周围山上的鹫鹰,除了吃尸体以外,不伤害任何幼小动物,被称之为“神鸟”,受到藏族人的保护,猎人绝对不能捕杀。藏族人把尸骨喂神鸟,神鸟吃完后飞到高山之巅屙屡,这样死者便可投胎到高贵人家。

树葬,也称风葬。东北鄂温克人实行树葬,人死后,将尸体包裹后挂于树上或放在支起的木架上,任凭风吹日晒,待皮肉烂掉后拾骨埋葬。

崖葬,也称岩葬,流行于西南少数民族中。此葬法是将棺木安放在通风的岩洞里,有的安放在洞中的木架上,洞口用草木遮掩。悬棺葬是利用天然崖洞或绝壁上的平台,有的在峭壁上凿孔打桩,将棺木放在上面。福建、云南、四川、贵州等地的少数民族中曾流行县棺葬。当地俗称“挂岩子”。悬棺葬是中国古代南方一些民族的葬俗,其中以福建悬棺葬的年代最为久远,大约在夏代之前,距今已有3000多年。由于年代久远遗留下来的悬棺已不多见,只在武夷山的千仞绝壁上还能看到一处虹桥板。悬棺遗迹最多的是四川珙县麻糖坝。这种丧葬礼制的产生和形成,是与当地人民的灵魂信仰、祖先崇拜分不开的。采用悬棺安葬死者,是为了保护好死者,使他不受侵犯。把死者悬葬在临江河的绝壁上,可以使死者继续用他的智慧和权威,保护和监视他的子孙和臣民。

复合葬,是采用多种形式的葬仪。《北史·高东传》记有将死者下半身埋于地下,而上半身不掩,是风葬与土葬的结合。《北史·林邑传》记载了先火葬后水葬的葬仪。有些民族和地区采用火葬,大多也是先火葬后土葬,如土族、藏族等多用此复合葬法。

此外,还有亲人分食尸体的腹葬,不给死者穿衣的裸葬,以及药物存尸等。药物存尸应该说不属于葬法,而是处理尸体的古法。埃及的木乃伊即是,我国西藏高僧多用此法,即用特制香料涂身,存于瓮中,俗称肉身喇嘛。

第五篇:藏族民俗风情

吉林财经大学信息经济学院

《中国民俗风情论文》

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

姓名: 吴凯

学号: 46号

教学班学生序号:20305081314

任课老师:方胜虎

藏族民俗风情

藏族同胞千百年来居住在高寒、广袤无比的青海高原上。在与艰苦环境的斗争中,形成了彪悍豪放、粗犷爽朗的民族性格。他们长期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因而在衣、食、住、行及文化、艺术、建筑等方面有和其他民族截然不同的风情。为适应高寒及游牧生活,他们身穿绵羊皮缝制的藏袍,耐磨保暖,白天束带为衣,夜间解带当被,平时露出右臂,行动更为方便。藏族妇女的发饰和藏袍装饰品十分引人注目,尤其金银首饰,显得色彩鲜艳,对比强烈。饮食主要以糌粑具有营养丰富、味香耐饥、便于保存携带、制作简便等特点。牛羊肉亦为藏族人民的主食。牛奶发酵制成的酸奶,是他们夏秋最喜欢吃的食物。以游牧为主的藏族同胞住在牛羊毛织的黑色藏式帐篷中,结构简单,便于搬迁。在帐篷内部供奉佛像、经典、酥油长明灯。牦牛和马是藏族的主要交通工具,牦牛被称为“高原之舟”。青南高原是世界牦牛分布众多的地区,成为当地群众重要的生产和生活资料,主要用以供乳食、肉食、驮用生物、拖民运输工具等。草原上的赛马会、赛区牦牛是习以为常的文体活动,很受人们欢迎。

藏族同胞具有热情好客、尊敬老人、扶危济贫的美德,非常注重礼节,在节日或重大场合见面,要互敬哈达,以示尊敬。藏族又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整个藏区是歌舞之乡,不仅在男婚女嫁的日子或宗教节日,就是平日闲暇时间,不分男女老幼度地而坐,也会以草原为舞台,以蓝天为幕布,欢歌跳跃,富有浓厚的生活情趣,给辽阔、寂静的草原带来了无比欢乐。每年七、八月份举办的集民族体育、民族歌舞和物资门外汉为一体的赛区马会,隆重而热烈,是藏族风情的最直接表现,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一、服饰文化

西藏地域辽阔,由于地理环境气候不同,自然条件差异很大,为了适应自然环境和不同的气候条件,各地区都具有特色鲜明的民族服饰。

藏族服装以藏袍最为常见。城镇居民喜欢用高级毛料制作藏袍,农区用氆氇,牧区用毛皮。藏服之中必不可少的东西是腰带,除了腰带之外,西藏藏族妇女的邦典也极具特色。另外,藏族人也喜欢戴帽,多为毡帽、皮帽和金花帽,而藏族人穿的鞋被称之为藏靴。藏族人的饰品以发饰、耳饰、胸饰、腰饰和手饰为主。

现在,很多藏胞家庭的衣橱中增添了西装、夹克等现代服饰,反映了藏族人民新的服饰情趣。但是,不少人在节日时仍然保持着传统着装。

哈达是藏族服饰中最重要的一种装饰品,也是西藏最常见的一种礼仪用品,主要功能在于表达祈福、尊敬、友谊、真诚。哈达的质地、规格、颜色、长短有所不同,织造哈达的用料,以往多为生丝或麻,近些年来用人造纤维织造的渐多。哈达的折叠方式,因档次、用项的不同,也有多种,蕴含不同意义。藏族尚白,以白色象征圣洁、真挚、坦诚,所以常见的哈达多为白色。此外,还有以蓝、白、黄、绿、红五色分别织就的五彩哈达,各有寓意,解释不尽相同,一般认为分别表示蓝天、白云、江河、神灵、大地。

二、节庆

春节:藏族春节为农历正月初一。农历腊月,都兰农牧区藏族群众开始制作新衣,打扫房屋和帐房,购置过年用品,腊月十二以后,家家户户开始烹炸油饼、蒸馍馍,煮肉、购置烟酒糖果。除夕夜,人们饮酒放鞭炮、唱歌跳舞通宵达旦,为之守岁;第二天凌晨,准备接待来拜年的客人,农业区藏族的老年人一般都整装端坐,等待晚辈来拜年;年轻的男子则怀揣酒瓶走家串户,向长辈祝福新年快乐;中青年女子则携带食品到亲邻家中去拜年。牧区藏族因居住分散,拜年时需骑马到亲邻处拜年,功能时藏族都有煨桑、拜佛、念经、祈求佛祖保佑平安的习俗,通常都兰藏族都要将订婚、结婚、婴儿剃发等安排在春节期间进行。正月十五,各村之间还要进行射箭等文体活动。如果家中有老人去世,则全家不进行年事活动,以示对亡人的哀悼。

藏历年:藏历与汉族的农历差不多,因置闰的方法不同,有时也有差异,农历把60年一轮回叫“花甲”,即60年一个“甲子年”,藏历叫绕回,是从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开始的(当年为丁卯年)。藏历把一年分为大约360天,一年分12个月,每月29-30天,3年间有1次闰月。每逢藏历年,藏族群众要进行庆祝活动,邀请亲友,进行聚会,致赞祝词,相互祝酒,然后举行歌舞晚会,欢度佳节。

“周格鲁诺”会(六月歌会):藏语“周格鲁诺”意即夏季草原上最美好、最丰盛的时候,都兰藏族都在每年的农历六月上旬,选定一个日子,聚集一团欢歌跳舞,共度美好时光,因此称“周格鲁诺”会。这一天藏族群众在事先约定的会址聚集,会址多在村镇郊区的草地或树林中,男女老幼皆着盛装,自行解决衣食住行,白天举行跳舞、射箭、赛马活动,傍晚青年男女对唱山歌,到晚上,他们燃起篝火,围成圆圈,载歌载舞,有时通宵不眠,尽兴欢乐。

端阳节和中秋节:藏族与汉族习惯基本相同,特别是农区藏族群众也过端阳节和中秋节,其方式完全按照汉族习惯进行。

三、茶文化

酥油茶是藏乡群众日常生活所必需的一种饮料,也是藏族人民待客、礼仪、祭祀等活动不可或缺的用品,极具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刚进藏的汉族干部,要适应高原环境,首先要过生活关,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能不能喝酥油茶。顾名思义,酥油茶由酥油、茶和食盐三种原料做成。

酥油是藏族人民用手工工艺从牛羊奶中提炼出的奶油。提取的方法既简单又别致:先将鲜奶加温煮熟,晾冷后倒入圆形木桶中,桶中装有与内口径大小一样的圆盖,中心竖立木柄,下安十字形圆盘,打酥油者紧握本柄上下捣动使圆盘在鲜奶中来回撞击,直到油水分离。这个过程就叫做“打酥油”。牛羊奶经过这样捣打后,其中的油质浮出水面,将它用手提出。压装于皮翼中,冷却后便成酥油,现在,手摇奶分离器已经逐步代替了手工捣制的旧工艺。

喝酥油茶时还有一套喝茶的规矩。客人坐好后,主人取出茶碗端放在面前,恭敬地将酥油茶斟上。倒茶前将茶壶轻轻晃荡数下,意将壶里的茶搅均匀。饮茶不能太急,不要一口喝干,且不能发出响声。主人对客人的茶碗总是添的满满的,以表示礼貌。如果自己不想喝了,就摆着不要动,等告别时,一饮而尽,这样才符合当地饮茶习惯。酥油茶营养非常丰富,喝后还能生津止渴。

四、酒文化

西藏的青稞酒是用青稞直接酿成的,度数较低,藏族群众无论男女老少都喜欢喝,是喜庆过节所必备的。

藏族饮酒的礼仪和习俗极为丰富,每酿新酒,必先以“酒新”敬神,然后依循“长幼有序”的古训首先向家中的长辈敬酒,其后家人才能畅饮。在节日婚庆或众多人聚会场合,饮酒一般是先向德高望重的长者敬献,然后按顺时针方向依

次敬酒。敬酒者一般应用双手捧酒杯举过头顶,敬献给受酒者,特别对长者更是如此。而受酒者先双手接过酒杯,然后用左手托住,再用右手的无名指轻轻地蘸上杯中的酒,向空中弹一下,如此反复三次,表示对天、地、神的敬奉和对佛法僧三宝的祈祝,有时口中还要轻声念出吉样的祝词,然后再饮。

聚会饮酒时,歌是必不可少的。藏族酒歌曲调悠扬,优美动听,内容多为祝福、赞美之辞。一般酒宴上,男女主人都会唱着酒歌敬酒,盛大宴会上,有专门的敬酒女郎,她们穿着华丽的服饰,唱着迷人的酒歌,轮番劝饮,直到客人醉倒为止。

五、藏餐

藏餐是中国餐饮系列中的流派之一,历史悠久,品种丰富。藏餐分为主食、菜肴、汤三大类。藏餐的口味讲究清淡、平和,很多菜,除了盐巴和葱蒜,一般不放辛辣的调料。

糌粑是藏族的一种重要食品,制作很简单,将青稞炒熟后磨成面便成了糌粑。食用方式多样,最常见的是用手在小碗中把茶汁、酥油与糌粑、奶渣拌匀并捏成小团而食。

风干肉是西藏非常有特色的一种食品。初冬时节,将牛羊肉割成小条,挂在阴凉通风处,任其冷冻并逐渐自然风干,到来年二三月份食用时,不仅肉质松脆,口味也独特。

藏式宴席上食品的烹制及摆席方式很多。最古老的方法是根据客人社会地位的高低来决定用膳形式,还有素宴、荤宴之别。

在食肉方面,藏族禁忌较多。一般只吃牛羊肉,不吃马、驴、骡,尤忌吃狗肉。鱼、虾、蛇、鳝等水产海鲜类食品,除部分城镇居民外,农牧区群众一般不习惯食用。

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的改善,藏餐在菜肴烹制技术和用膳形式上也在不断地改进和丰富。

六、婚丧习俗

西藏各地的婚姻礼仪差别较多,因人因地而异,且奢简有别。

一般而言,议婚时讲究双方不能同骨系,而且属相要相宜。求婚时要先向女方家长献哈达等礼品,女方接受哈达即表示同意。择吉日写婚约,向女方父母献“奶钱”及礼物,是为订婚。

结婚前,男方要向女家送服装、头饰、手镯等。

迎亲之日,男方的迎亲队要以有地位和名望的人为首,女方则要举行送亲仪式。新娘到达男家后,除举行一系列仪式外,还要举行热烈隆重的婚庆宴。

西藏存在着世界各民族的丧葬习俗——土葬、火葬、塔葬、天葬、水葬、崖葬、树葬、石棺葬、附寄葬等等。每一种葬俗都有其存在的特定时间、范围和意义。土葬是西藏早期的葬俗;塔葬、火葬往往被视为高贵的葬俗,只有历世**、**及少数大**才享有金银灵塔之葬的殊荣。普通俗人和贵族往往选择火葬,但在森林多的林芝等地区,一般老百姓也流行火葬;水葬往往用于穷人、病死者、儿童等;天葬则是西藏具有普遍性的一种葬俗。

佛教的“万物有灵”、“生死轮回”观念主导着西藏的各种丧葬行为,特别是藏民族对“死亡”即“新生”的理解,使人们能坦然地面对死亡,全无恐惧和悲痛。不但临终者能安然地接受命运的安排,不受任何的精神折磨,逝者的亲友也

不像其它地区的人表现得那么的悲戚和沉痛。

七、禁忌

葬俗禁忌:人死后禁忌家人在原地居住,要搬迁帐房,对死者禁呼其名,如有与死者同名者,要更换名子。

食物禁忌:藏族禁食3类动物的肉:一是不吃奇蹄动物肉(如马、驴肉等),只吃偶蹄动物肉(如牛、羊肉等);二是不吃有爪动物肉(如鸡、鸭、狗肉等);三是不吃鱼、虫的肉(虫泛指一切海产品),还有的不吃当天宰杀的牲畜肉,这与藏族人信仰佛教有关。禁食禽类,认为飞禽与神鹰同类;禁食马肉,认为白马协助唐僧去印度取过佛经。

宗教禁忌:忌用手摸法器、经典、佛像,更不能腿脚跨过,朝佛转经必须按顺时针方向行进,否则被视为最大的不敬。家有病人或产妇忌外人串门,忌用有裂纹的碗喝茶、吃饭。忌在麻尼杆上晾晒衣物,忌在佛堂附近和牛羊圈里大小便。

下载卓尼县藏族小学简报(含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卓尼县藏族小学简报(含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藏族谚语

    藏族谚语(称藏族丹慧) 看着北斗星走不迷路,跟着共产党走会幸福。 金色的太阳会晒化积雪,银色的月亮能照亮黑夜。 宇宙间日月最光辉,世上共产党最英明。 骏马要向天上飞,连白云都会......

    卓尼队下乡新闻稿 3200字

    兰州理工大学技术工程学院2008年社会实践“三下乡”卓尼小分队工作顺利完成为了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

    卓尼一中普法教育工作制度(五篇)

    卓尼一中普法教育工作制度 一、将普法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和安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学校日常教育工作。 二、加强对学校普法工作的组织领导,制定有关学校普法的制度和措施,明......

    合作市藏族小学少先队员入队仪式及

    合作市藏族小学少先队员扩队仪式及表彰大会议程 (主持人:李淑娴 ) 各位老师, 亲爱的小朋友们:大家下午好! 六月,是童年的摇篮;六月,是童年的梦乡。温暖的阳光, 诱人的花香, 喜悦的笑脸......

    合作市藏族小学优秀中队申报材料

    合作市藏族小学优秀中队 申报材料 六(2)中队每位队员都为自己是这个集体中的一员感到骄傲,同时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集体添光彩。队员之间团结友爱,互相尊重,相互帮助。并能做自......

    藏族的名字

    汉族人是有姓氏的,如赵、钱、孙、李,百家姓尽人皆知。藏族是无姓的,一般用四个字做一名:扎西多吉、次仁旺堆等。 在母氏社会时期,藏族人的名字,取母亲名字中的一个字作自己名字的......

    藏族的风俗习惯

    民俗风情论文 藏族—世界民族中的奇葩 【摘要】:我国的藏族主要聚居在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受“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和藏传佛教的熏陶,藏族的民风民俗与其他民族迥然相异,形成......

    藏族的风俗习惯

    藏族的风俗习惯 藏族主要是居住在中国境内的操藏语的民族,主要聚居在青藏高原,四川、甘肃、云南等省也有分布,中国境内有人口约541万余人(2000年),以从事畜牧业为主,兼营农业。 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