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美学复习资料
在巫术活动中,凡进入到人的活动范围的东西,都被呈现为生命活力的特征,就是世界的象征化。
巫术直观:原始人类通过生命活力的普遍可沟通性而与周围世界直接的前理性的交流方式。美观经验:
1、是审美活动和美的现象的唯一见证,是其唯一标志。
2、从心理感受上说,就是审美活动发生时所发生的一种独特的心醉神迷的瞬间状态。
3、是一种生命事件或生命经验,是人的整个生命的出场、绽放和意义生成的全部内涵的瞬间凝聚。
诗性智慧的两个原则:
1、是以己度物的隐喻。
2、是形成想象性的类感念。
感性学:是一种研究感性观念或朦胧的观念的学问。探求感性认识的完善——美。
鲍姆嘉通把感性的领域归于知识和认识的范畴,为美学这个学科在整个知识体系中赢得了一个存在地位、趣味判断四原则:无关利害的判断(无功利性,超功利性);无概念的判断,但却是普遍有效的;无目的的判断,有合目的;是一个无概念。但具有必然性的判断。
贡献:对审美判断所做的四个规定,澄清了审美判断的根基。真正奠定了美学之学科基础,是康德的趣味判断四原则奠定了审美判断的独立基础,并由此划定了美学的研究领域。康德为美学学科奠定了理论基础,从哲学的角度为审美判断确立了一个独立的原则。
原始乐舞的特征:诗乐舞三位一体:乐舞中的扮演者要带面具。实质:在乐舞中的歌、舞、颂唱者获得了自身的表现,获得的是表现情感的快乐;面具使他们具有符号形式呈现的象征意义。
身体劳作:不单纯的为求生而进行的体力劳动;是身体在趋向于成就什么的生命活力的绽出和投射中,将自己交付出去,并在这种交付中使世界与自身发生最切己的、最实在的本然关系的活动。
身体劳作的本源意义:
1、外物与人发生实在关系,事物向人敞开自身。
2、人也向事物敞开,在自身敞开中发现了自己。
3、出现了对身体的生命活力之绽出和投射的反观。
4、当事物在身体劳作中暴露出自己的本性,并且人在身体劳作中与事物暴露出的本性结合为一个统一体而实现人的劳作目的时,人就开始自己的属人的世界。
手艺的两个本质:
1、人劳作的目的与身体劳作中所显露的事物的本性之间的一致性,即事物的合目的性;
2、身体劳作的身体活动与事物的合目的性的本性的显露的契合,即合规律性
第二篇:美学复习资料
提出”美是生活”的美学家是(D.车尔尼雪夫斯基)。
下面哪一项不属于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探索途径(B.从政治领域探索美的本质
中国提出“里仁为美”的观念是(B.孔子)提出来的。
中国美学界持“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是C.李泽厚
下列选项不是美的特征的一项是A.美的主观情感性
被称为近代美学的哥白尼式革命的带头人是B.康德
采采流水,蓬蓬远春”是(C.优美
中国美学界持“美在心物之间”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是D.朱光潜
艺术的(A.自由性)使其表现出突出的独创性、超越性。
人类最早的美学思想产生于(B.文明社会之初)时代
把山水作为绘画、文学等艺术样式的题材,这标志着(A.人对自然审美意识开始觉醒)。
不属于美的形态但属于审美范畴的是(D.丑
中国当代美学界被称为“实践美学”的代表人物是(C.李泽厚
艺术是(C.现实美)和理想美的审美统一
《阿Q正传》是(B.悲剧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一说是(D.黑格尔)提出来的。
美学诞生之后,沿着(C.哲学美学)的道路进行研究的美学家有康德、谢林、席勒、黑格尔、叔本华、克罗齐、杜威……
第一篇专门讨论美的本质的文章是(B.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
“春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是D.壮美
漫画《武大郎开店》是(C.喜剧
标志着美学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鲍姆嘉通的《美学》一书出版于(C.1750年)。
美的最高形态是(D.艺术美
中国古代说“天地有大美”的人是
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在实际上的不可能实现之间,就构成了悲剧性的冲突。”是(C.恩格斯)说的。
B.建筑艺术)是一种三度空间艺术、静态表现艺术,具有内部和外部空间性
“载道说”界定艺术的角度是(C.艺术的功能)。西方美学史上唯心主义美感论的代表人是(B.柏拉图D.夏夫滋博里)。
西方美学史上从精神意识上界定美的本质的美学家是(B.柏拉图D.康德)。
中国当代最有代表性的美论是A.主观论B.客观论D.主客观统一论E.客观性社会性统一论)。
西方哲学美学的重要代表有(C.弗罗伊德D.黑格尔E.荣格)。
下面属于悲剧美的有()。A.《欧米哀尔》》C.《拉奥孔》D.《祝福》
审美理想具有(B.形象性C.鼓舞性D.远景性
审美教育的特点主要是(A.形象性B.体验性C.社会性D.潜移默化。
主张美在于“自然无为”的人是(B.老子D.庄子)。
属于唯心论美感论的是(A.迷狂说B.移情说C.第六感官说)。
西方心理学美学的重要代表有()。
西方哲学美学的重要代表有(A.康德B.谢林D.黑格尔
属于唯心论美感论的是(A.迷狂说B.移情说)。C.第六感官说
西方美学史上属于唯心主义美论阵线的美学家是(B.柏拉图D.康德)
B.华山之美C.《自由神引导人民前进》E.命运交响曲)的美是崇高美
下面属于喜剧美的有(B.《武大郎开店C.《钦差大臣》)。
审美意识的培养包括(A.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B.确立正确的审美观C.具有一定的审美文化修养)。主张美在于“自然无为”的人是(B.老子D.庄子)
年,德国美学家鲍姆嘉敦出版了《美学》一书,这是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
2、关于美的本质,黑格尔的定义是: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而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美是生活。
3、“里仁为美”是提出的美的观念;“充实之谓美”是
4、中国当代美学界对美的本质的认识主要有四派观点,分别是 主观论、客观论、主客观统一论、客观论社会论统一论。
5、一般说,审美心理的构成元素主要是 感知、联想、想象、情感、理解。
解释
美学:指专门研究客观存在的美和人对客观美的反映和创造的学科。它以审美关系为研究中心,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
崇高:是一种与优美相对立的、从不和谐走向和谐的美。其感性特征是大、粗、刚、直、涩、动,其美感特征是:审美心态是动荡不安,心境复杂,情感波澜大起大落;想象和理解活动活跃;心理过程由推拒到吸引,从痛苦到愉快。
喜剧:是一种以丑为嘲弄、鞭挞、清算对象,以可笑性为基本特征的艺术形式。是一种撕破丑的假面具的审美形式。
美感:是一种对美的审美活动过程及由此引起的精神愉悦的心理状态。它根源于社会实践,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移情说:是一种解释美感本质的理论。代表人物是立普斯。它的主要内容是:人在审美活动中把自我的情感移注到非自我的对象中去,使对象具有人的情感,成为自我的象征,自我在欣赏对象过程中获得无限自由,从而产生愉快。这种理论,它把美感的根源归结为人的心理调节的作用,抹杀了美感的客观基础,因而是唯心主义的。
通感:是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指审美活动中一个美的事物引起某一种感官的反应的同时也引起另外感官的反应的心理现象,也叫感觉的挪移。其心理机制是联想。
三、判断:
生活中的悲剧不能直接作为审美对象。
答:正确。因为生活中的悲剧跟人建立的关系是伦理关系,不是审美关系,所以它不能作为审美对象。美感与理智不能共存。答:错误。美感过程虽然以情感活动为主,但理解如盐之于水,悄悄起作用,理解越深,美感越强烈,大量审美事实足以证明。
审美活动中,换一种情感便换一种意象。因此,美是飘拂不定的,随人心变化而变化的。
答:错误。因为美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虽然审美活动中意象可以随着人的感情变化而变化,但是意象不是客观的美的对象。
四、简答题
简述美感与生理快感的区别。
提示:答案请看讲稿。
比较雕塑与绘画的不同审美特征。
提示:答案请看讲稿。
五、论述与分析
举例论述悲剧的实质和审美意义。
提示:悲剧的实质主要讲清什么是悲剧,审美意义主要讲悲剧对人的教育意义和美感意义,具体请看讲稿。
2、一名美国军官在观看《奥赛罗》的演出中,当剧中人牙古(挑拨离间者)出场时,他开枪打死了牙古;接着又开枪自杀。人们为死者写了两块碑文,对扮演牙古的演员写的碑文是:“最优秀的演员”。对该军官
写的碑文是:“最优秀的观众”。
请运用学过的美学知识和理论谈谈你对后一快碑文的看法。
提示:我们不赞成后一块碑文的观点。解释这个问题必须从两个角度去展开:
一、审美距离说;
二、审美中情和理的关系。这位军官没有跟现实功利保持审美距离;没有以理节情。分析时要把上面两个理论的具体内容阐述清楚
3、阅读朱淑真词《生查子》并回答问题: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请回答:(1)审美联想有几种类型?如何理解其内涵?(2)这首词中运用了什么联想?为什么?
提示:关于第一题,请看讲稿。第二题提示:该词中至少有两种联想:
一、时空接近联想;
二、对比联想。今年元夜时和去年元夜时是时间接近,花市是空间接近,两者合起来就是时空接近引起的联想。今年元夜时与去年元夜时的情景完全相反,去年是人约黄昏后,今年是不见去年人,惟有泪湿春衫袖,这种由相反情景引起的联想,就是对比联想。
【判断题
自然美引起的崇高感不包含道德感答:正确。自然美引起的崇高感有没道德感,因为自然美本身不包含道德内容。
美感本质上是一种情感体验,因而美感是拒绝理性介入的答案:答:错误。审美活动中有理性活动,即理解,但美感中的理解如水中盐,蜜中花,体匿性存。理解作为美感心理结构元素之一,但它以积淀的形式隐藏于审美心理结构之中暗中起作用。
美不是形式,但美表现为形式。答:正确。美是有内容的,就是体现着人类的社会实践的内容,但其内容必须通过生动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被感受到,所以美表现为形式。如人的高尚道德必然通过言谈举止的形式表现出来。
凡是真的就是美的答:错误。真是事物的客观规律性。真本无所谓美与丑,但真是美的基础和前提。美所包含的生活内容、所体现的对实践的肯定,必须符合事物的客观规律性。但真不一定美,美不是真本身,真必须具有肯定性或积极性的生活内容才可能成为美的因素
自然美是人的意识加工的结果错误。自然美与人有关,但不是人主观意识加工的结果,而是人类长期社会实践的结果,即自然通过人类的实践,成为人化自然,成为对人的实践的肯定形式,具有社会内容之后才成为美。所以,美存在于人化自然之中。
现实美是最高形态的美。:答:错误。现实美是一个最广阔、最丰富的美的领域,但是,现实美有其局限性,比较分散,不够集中,不够完善和理想;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自然美的内容朦胧,不能直接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和思想感情。艺术美是对现实美的能动反映,是在现实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特殊的美,才是美的最高形态。
没有移情就没有美感。答:错误。美感的产生是建立在客观存在的审美对象上的,审美主体受到审美对象的美的刺激而产生美感,不一定主体移情才产生美感,移情仅是美感产生的一种方式,不能用局部现象概括全部。所以没有移情就没有美感的说法是错误的。
五星红旗的美是一种纯粹的形式美。错误。五星红旗的美表现为一种形式美,但它的形式美已被赋予一定的社会内容而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所以不是纯粹的形式美。
真的不就是美的,但真是美的基础。答:正确。真是美的基础和前提,但真不等于美。美所包含的生活内容、所体现的对实践的肯定,必须符合事物的客观规律性,真必须具有肯定性或积极性的生活内容才可能成为美的因素
自然美早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存在。答:错误。自然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存在,但自然美是在人类出现之后与人类发生了关系,经过人类长期社会实践而成为人化自然,成为对人的实践的肯定形式,具有社会内容之后才成为美
凡是崇高的都是令人恐惧的。答:错误。崇高的自然会令人恐惧,但崇高的人不会令人恐惧。
审美活动中如果产生联想就是心思旁迁从而必定破坏美感答:错误。这种观点都是片面的、绝对化的。审美活动并非一定要联想,但积极的联想有助于打开广阔的审美视界。虽然有的联想如涉及功利内容则会破坏审美的心态,但并非一切联想都如此。
不同的人心中产生的月亮意象是不同的,这说明,月亮的美是因人而异的答:错误。美具有客观性,在审美活动中由于审美主体的主观作用,审美对象会在不同的审美主体的头脑中形成不同的审美意象,但作为审美对象的美具有客观性,不以审美主体的主观作用而改变,即不以人的主观意志而转移。不同的人感受到的月亮的美不同,是月亮意象不同,但是月亮本身的美没变化,即不因人而异。
人类劳动都是美的。答:错误。人类劳动必须是自由自觉的,即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才是美的劳动,异化劳动就不美,因为它既不合规律,也不合目的,人在异化劳动中不感到愉快,而是感到痛苦。美感是功利性与非功利性的统一答:正确。美感活动中,审美主体对对象采取一种凝神静观的态度,即无实际功利追求、无欲望、无所为的态度。这就是美感的非功利性特征。但是,这种非功利是个人心理状况,其背后隐藏着社会功利内容,没有一定的社会功利内容为基础的事物是不会引起美感的。这就是美感的二重性。
美是生活答案:是一种对美的本质的看法,代表人物是车尔尼雪夫斯基,他针对唯心主义的美论,提出了“必须从社会生活出发去研究美”的原则,即“美是生活”的著名定义。他抓住了问题的关键,从人类客观社会生活出发探索美的本质,把美的观念从天国拉回人间,具有重大的转折意义。但他的美学思想是以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为基础的;他对什么才是“美的生活”的理解也是模糊的;定义本身就过于宽泛和不确定。意境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范畴。主要是指运用艺术意象,在主客体交融、物我两忘的基础上,将接受者引向一个超越现实时空,富有形上本体意味的境界中。
美学答案:是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的一门学科。它主要研究美、审美和艺术三部分,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优美是狭义的美,优美是以秀巧和温和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美的形象,其感性特征可以概括为:小、柔、曲、细、静、圆、滑,通常给人秀丽、幽雅、清新、柔和、轻盈、明媚的感受,如“采采流水,蓬蓬远春”。中国古代所谓“冲淡”、“秀巧”、“秀婉”就是指优美,也就是“阴柔之美”。
异化劳动从马克思主义观点看,异化作为社会现象同阶级一起产生,是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私有制是异化的主要根源,社会分工固定化是它的最终根源。异化概念所反映的,是人们的生产活动及其产品反对人们自己的特殊性质和特殊关系。在异化活动中,人的能动性丧失了,遭到异己的物质力量或精神力量的奴役,从而使人的个性不能全面发展,只能片面发展,甚至畸形发展。
审美关系审美关系不同于人对现实的实践关系,也不同于人对现实的认识关系,审美关系是人以直觉形式和情感体验为特征而与外部世界发生的关系。情感是人审美地把握外部世界的中介,求美是审美主体的最终目的。
审美移情说认为美感是由于审美主体把自己的生命、感情移入到知觉对象中去而发生的。代表人物是立普斯。他认为,移情中审美主体使无生命、无感情的事物有了人的生命、感情,而有限的“自我”进入无限的“非自我”,自我自由伸张,物我同一,从而感到愉快
审美距离说是由英国心理学家布洛提出来的。他认为美感是由于主体与对象在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时产生的,即主体与现实功利目的保持距离,客体与其它事物的联系完全割断,是美感发生的根源。这个观点,就叫做“距离说”。距离说是从心理上解释美感产生的原因,即主体与客体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时,美感才能发生。
净化说西方美学理论之一。净化意为熏陶、宣泄。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提出。认为悲剧可以唤起人们悲悯和畏惧之情,并使这类情感得以净化,获得无害的快感,从而达到某种道德教育的目的喜剧作为美学范畴的喜剧,不仅包括了喜剧艺术,同时还包括了现实生活中的喜剧性现象。在人的情感上,喜剧以“笑”为载体,还包括滑稽、讽刺、幽默等次等形态,它常常用于评价某一重大的社会历史现象,黑格尔认为,喜剧是“形象压倒观念”,因此表现了理性内容的虚无。喜剧感的笑由于包含着深刻的理性批判的内容和犀利的讽刺,因此是一种严肃的笑,所以高尚的喜剧往往是接近悲剧的。
丑丑首先是一个人类学范畴,其次是一个社会历史的范畴,再次才是美学范畴、审美形态。丑首先源于人们对丑的感受的形成,也就是说,人们在日常生活实践中产生和形成了对丑的认知,丑的事物也就成为人们审视的对象,丑感也就形成了,经过逻辑总结成为丑的审美形态。丑的产生与人们对自然、社会的极度恐惧感相关。凶残的自然和作为对立力量的社会在早期人类的意识中,都是不和谐的、陌生的、给人以恶性的刺激。在原始巫术和神话世界中,这些异己的力量被描述成十分反常的形象,从而形成了人们恐惧的审美意象形态。这些意象形态进入到人们的潜意识中,成为人们的深层欲望,在审美活动中,则表现为对丑的事物的不和谐的意义。作为审美形态,丑揭示的现实生活中非人性的一面,体现的是一种负面的生存实践,在这种否定性的审美呈现中,肯定了正面的生存价值和审美意义。
美感答案:所谓美感,就是由美的事物所激起的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表现为情感的激动和愉悦。也叫美感经验、审美经验或审美心理。美感根源于人类社会实践,其突出特征是情感性、直觉性、愉悦性和非功利性。
通感通感就是在对一事物的感觉中,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的现象。
审美对象指一切能引起人的美感的事物和具有审美价值的事物。
人化自然是马克思论述人与自然的关系时首先使用的术语,即客观的自然界不断进入人的活动的过程,由于人的实践活动使原生自然生态系统变为人的自然生态系统。“人化自然”是人类活动改变了的自然界,是打下了人类实践活动印记的自然,也叫做人的自然。自然的人化,或人化自然,是人类活动形成的自然界,人类创造的自然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本质力量越来越表现了自然界的对象化,自然界在越来越广泛的意义上成为人化自然。
美是关系从事物的关系中寻找美,结论是“美在关系”,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狄德罗。他的“关系”有一种是与人无关的,是实实在在的客观事物的关系,另一种是被察知的物的关系。由此他提出有两种美:“实在美”和“相对美”。这种观点显然也有片面性和机械性。
审美理想审美理想即理想美的观念,是人们认为现实生活和审美对象应当如何的观念,即关于完善的美的观念。从心理活动的实质说,美的理想是一种指向未来、指向人的生活远景的创造性想象。审美理想是在对现实中众多美的事物的集中、提炼的基础上形成的。美的理想贯穿于审美活动的全过程,是审美意识的灵魂,也是美的创造活动的灵魂。
艺术美艺术美是对现实美的能动反映,是在现实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特殊的美,是美的最高形态。艺术美就是艺术家在一定的美的理想和追求驱使下对现实的能动的审美创造,是对现实的理想化、典型化、审美化的活动产物。艺术美高于现实美。
悲剧悲剧是在人生存在实践中,由于人生与现实的矛盾而引起的冲突,从而体现出人的存在的力量、斗争、勇气等情感的艺术表现。它不同于一般日常生活中的悲悯、悲哀,而是有价值的事物在社会历史的冲突、毁灭中,让人体会到斗争的勇气和理想追求的力量感,引起激荡和振奋。
社会崇高:即社会事物的崇高。凡是体现着真与善高度统一的内容的,对社会实践或社会生活、社会历史发生了巨大影响和作用,强烈震撼人们心灵的社会事物,就是社会崇高。社会崇高偏于内容,偏于善,善在斗争中掌握了真而达到真美善的统一,才能构成社会崇高。社会崇高主要指人及其社会实践。
如何理解美感的特征答:(1)愉悦性。愉悦性是美感最基本的特征。不能引起人们的愉快感受(无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的就不能称之为美,而美必然引起人的愉快感受。(2)非功利性。美感活动中,审美主体对对象采取一种凝神静观的态度,即无实际功利追求、无欲望、无所为的态度。这就是美感的非功利性特征。(3)直觉性。即不用通过概念、逻辑推理、理智思考就能从对象获得美感。这种现象叫做直觉性。唯物主义者认为它是一种有经验准备的、没有意识到的知识。(4)情感性。美直接向人们提供形象,而美的形象具有娱乐的感染性,能打动人的感情,所以,一方面,美引起的美感反应主要是情感被打动,表现为动情心态;一方面,对美的把握主要通过情感去体验和品味,表现为以情揽物的心理活动形式。所
以,美感的愉悦性主要是情感的愉悦,比较优美的自然与崇高的自然的不同特征。答:优美的自然是以秀巧和温和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美的形象,其感性特征可以概括为:小、柔、曲、细、静、圆、滑,通常给人秀丽、幽雅、清新、柔和、轻盈、明媚的感受,给人一种和谐感。崇高的自然其感性特征可以概括为:巨大、刚硬、粗野、动荡不安,给人一种压抑感、恐怖感和心灵的震撼,是一种从不和谐走向和谐的美。简述并评价亚里斯多德的悲剧理论。答:亚里斯多德认为,悲剧描写“与我们相似的人”“遭受不应遭受的厄运”。因为“相似”,所以令人“恐怖”;因为“厄运”,所以令人“怜悯”。其悲剧观的核心是“好人受难”。他认为是个人的失误造成的悲剧。《俄狄浦斯王》和《美狄亚》中主人公的“悲剧”都是个人失误、犯错造成的。简述康德的崇高论答:康德认为崇高的本质特征是绝对大、无形式,粗野的自然就是崇高。有两种崇高形态:一是数量的崇高,一是力量的崇高。他认为崇高不在物本身,而在人自身的精神之中,是人的心理能力对对象的战胜,是理想恐怖感的克服,而理性是天赋的,这是典型的唯心主义。简述美感与生理快感的区别。答:愉悦性是美感最基本的特征。不能引起人们的愉快感受(无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的就不能称之为美,而美必然引起人的愉快感受。但美感的愉悦性不同于快感,快感是由实用功利目的的满足所引起的生理性愉快,美感是由精神希求的满足所引起的心灵性愉快;前者是低级的愉快,后者是高级的愉快。生理快感的过程是先愉快后判断,美感是先判断后愉快;生理快感是在对象被消耗的过程中获得的,美感过程对象没有被消耗;生理快感是短暂的,美感是长久的。审美的愉快与生理的愉快也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主要是:美感以生理快感为基础;生理快感可以强化美感。简述审美想象的类型和特点。答:审美想象的类型(1)再造性审美想象:主要是对对象的知觉想象,不脱离知觉对象。(2)创造性审美想象:由某一事物的触发引起对记忆中的各种表象的新的组合。为什么说优美是一种和谐美?答:优美是以秀巧和温和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美的形象,其感性特征可以概括为:小、柔、曲、细、静、圆、滑,通常给人秀丽、幽雅、清新、柔和、轻盈、明媚的感受。从实质上看,优美是一种真与善、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的美,因此,优美就是一种和谐美,它所引起的心理反应也是和谐的,适情顺性的,直接轻松愉快的,并且具有持久性,令人回味。艺术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答:艺术美是对现实美的能动反映,是在现实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特殊的美,是美的最高形态。艺术美就是艺术家在一定的美的理想和追求驱使下对现实的能动的审美创造,是对现实的理想化、典型化、审美化的活动产物。艺术既然是审美意识的集中和升华,是现实美和理想美的审美统一,艺术就是美的结晶,必须能给人以美的感受,这就是艺术的美感特征。美感特征是艺术的基本特征。现实事物不美并不丧失其本质,艺术不美就不成其为艺术。简述黑格尔的悲剧理论。答:黑格尔发展了悲剧理论,认为悲剧的产生是由不同的精神力量、伦理力量的矛盾冲突引起的,“在悲剧里,个人通过自己的真诚愿望和性格的片面性毁灭自己,或者,他被迫低头来接受他所反对的实体性的东西。”黑格尔在分析索福克勒斯的悲剧《安提戈涅》之后得出结论,悲剧是善与善的冲突,冲突双方由于各自的片面性引起冲突和毁灭,这就是悲剧;既然如此,必须和解。简述优美的感性特征和美感特征。答:优美是以秀巧和温和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美的形象,其感性特征可以概括为:小、柔、曲、细、静、圆、滑,通常给人秀丽、幽雅、清新、柔和、轻盈、明媚的感受。从实质上看,优美是一种真与善、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的美。因此,优美就是一种和谐美,它所引起的美感的也是和谐的,是适情顺性的,直接轻松愉快的,并且具有持久性,令人回味。简述美与真、善的关系答:真是事物的客观规律性。真本无所谓美与丑,但真是美的基础和前提。美所包含的生活内容、所体现的对实践的肯定,必须符合事物的客观规律性。但真不一定美,美不是真本身,真必须具有肯定性或积极性的生活内容才可能成为美的因素。其次,真本身是科学认识的对象,主要满足人的理性需要,而美是审美欣赏的对象,主要满足人的精神享受和情感需要。
第三篇:美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悲剧: 广义悲指作为审美范畴;狭义的悲是指戏剧体裁,在西方美学史上是以艺术中的悲剧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广义的悲以狭义的悲为研究对象。戏剧: 是通过展示被否定对象的不合理性,即可笑性而使美好期待以实现的一种审美形态。崇高: 指对象具有非凡的,伟大的独特审美特性,使人在审美关照时产生剧烈的,激动不已的感觉,体会到一种惊心动魄的审美感受。优美:优美是美处于矛盾的相对统一、相对平衡的状态。从美感上看,优美给人以轻松愉快和心旷神怡的感受;从形式上看,优美表现为柔媚、和谐、安静与秀雅的美。荒诞;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看,态:沉郁、飘逸、空灵从中国的文化史来看,受儒、道、释三家影响,形成了华夏文化特有的审美形态。沉郁:概括儒家文化内涵,代表人为杜甫。飘逸:概括道家文化内涵,代表人为李白。空灵:概括释家文化内涵,代表人为王维。美是什么:①古希腊四大家的探讨:毕达哥拉斯—美是和谐(黄金分割率)、苏格拉底—有用就美、柏拉图—美是理式、亚里士多德—美要依靠体积的安排(史上第一个对悲剧下定义的)。②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呈现。③马克思对美的探讨—美是对象化的人的本质力量。④新中国四大派的讨论:A蔡仪—美是客观的B吕荧、高荒诞是社会、自然、人三者之间矛盾的必然产物。是人的异化和局限性的表现丑:作为审美形态,是指某种由于不协调、不匀称和不规则而引起非快感,令人厌恶的东西,反映了美的缺失和不可能性。丑有别于畸形和丑陋、凶恶,不是美的简单否定,而是以反面形式保持和包裹了正面的审美理想观念美感:广义的美感指人类的审美意识系统,他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尤其是审美实践中形成的并不断发展起来的审美心理结构,心理功能,心理活动和观念形式的总和。它具体表现为审美能力、审美需要、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审美态度和审美感受等。狭义的美感,指具体的审美感受,即美感的心理结构及其运动方式,它表现为主体在欣赏美的对象时综合的心理反应。美育:就是以艺术和各种美的形态作为具体的媒介手段,通过展示审美对象丰富的价值意味,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情感世界,从而潜移默化地塑造和优化人的心理结构,铸造完美人性的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定向教育方式美感:广义的美感指人类的审美意识系统,他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尤其是审美实践中形成的并不断发展起来的审美心理结构,心理功能,心理活动和观念形式的总和。它具体表现为审美能力、审美需要、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审美态度和审美感受等。狭义的美感,指具体的审美感受,即美感的心理结构及其运动方式,它表现为主体在欣赏美的对象时综合的心理反应。(美感心理要素:感觉和知觉、联想与想象、情绪和心境、理解)科学美:科学美是指自然界本身的美与和谐特征在理论上的表现,包括理论美与实验美,通常以理论美为主张。特征:抽象概念性、理论体系性、普遍实用性。科学美的性质:对称性、新奇性、简洁性、统一性技术美的核心是功能美,即产品的实用功能和审美的有机统一。功能美的追求是对历史上曾出现过的两种片面性的否定,一种是只求功能,不问形式;一种是把产品的审美价值完全归结为外在的形式。这两种片面性都是对实用功能和审美的割裂。古希腊四大家对美的探讨:毕达哥拉斯:美是和谐(黄金分割率)苏格拉底:有用就美柏拉图:美的理式,是事物美的根源亚里士多德:美要依靠体积与安排黑格尔丹托的艺术终结:黑格尔和丹托曾提出了艺术终结论了的观点。黑格尔从绝对理念逻辑出发,认为艺术是绝对精神的三个阶段之一,哲学是绝对理念的发展顶端,艺术最终要否定自己进入哲学而且,现代市民社会不利于艺术的发展,现代社会是一个功利和理性的散文时代。丹托一西方艺术和后现代主义为背景,提出艺术终结论。丹托认为,什么是艺术的问题以及超越了艺术的界限,必须交给哲学来解决,换言之,艺术终结在哲学里了,黑格尔的绝对理念与客观唯物主义相悖,当代社会虽然进入了理性的时代,但任然有诗的发展空间,并非真是散文的时代。同时,丹托片面地把艺术规定为是非的疆界,他认为的艺术不是人类主流价值观认为的纯艺术范畴,不符合主流的艺术观。黑格尔的悲剧理论:黑格尔以索福克勒的《安提戈涅》为研究对象,提出了悲剧是两种对立的理想的冲突与调解。在《安提戈涅》中,对立表现为血缘亲情与国家法律的冲突,安提戈涅代表的亲属爱与克瑞翁代表的维护国家安全的王法,这两种立场都有各自的合理性,但是在特定环境下都不可调和,具有普遍意义。其进步性表现为:黑格尔认为悲剧还引起了愉快和振奋,是两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力量的冲突,而不是个人的偶然原因照成的,但是他的理论也存在局限性,他摸杀了是与非,正义与非正义之间的冲突,未能认识到新旧势力的冲突,即悲剧的冲突所在,同时他认为悲剧冲突那不是通过斗争,而是通过调和来解决的,体现了他哲学的妥协性。亚里斯多德的悲剧理论: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为的模仿,它的媒介是语言。模仿方式是借人物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悲剧引起人的怜悯和恐惧的情绪而使这些情绪得到净化。亚里斯多德以《俄狄浦斯王》为研究对象,认为悲剧产生的最根本原因是过失,即过失说借助情节来展示,在情节安排上,不是写极好的、极坏的或极恶的人,而是与我们相似的一般的人,而因为他们的过失和弱点,才能引起大家的同情和怜悯,这也会让我们自己由于同样的错误或弱点受到惩罚,于是产生了强烈的恐惧和不安。他之所以陷入厄运,是由于意外,而非蓄意为非作歹,这比希腊人的命运说前进了一步,但没有揭示悲剧的社会本质和社会根源,即发展中新旧势力的矛盾冲突的结果。美学学科的诞生:美学是有意识的对审美现象作整体性系统性思考所获得的系统理论,18世纪后,近代欧洲科学的各个学科逐渐形成,并全面发展,为美学思想的发展提供了动力。“美学”为文学艺术而生1735年.德。鲍姆嘉通《关于诗的哲学默想录》第一次使用“感性学”。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出版《美学》第一卷,----“美学”这一术语流行开来。中国美学史:中国美学的发端;先秦时期,发展和繁荣:汉——明清,巨大勃兴:魏晋南北朝、发展:隋唐、继续发展:宋元、转折;明清①美学变革的开拓者:梁启超“三界革命”(诗界、文界、小说界)→②树立现代美学的界碑:王国维“将美育引进中国”→③美学的普及:蔡元培(中国第一位提出美育问题的,“以美育仪宗教”出自他的演讲稿《以美育仪宗教说》、美育的集大成者)→④中国现代美学的构想:中国现代美学的双星朱光潜《西方美学史》(影响最大的《文艺心理学》)、宗白华《美学散步》中国审美形
尔太—美是主观的C李泽厚—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D朱光潜—美是主客观的统一。⑤我们的观点是—美在意象共同性和差异性:共同性:人类的生理结构和机制以及心理活动的规律大致相同,特别是感受美的感官和神经系统是相同的。人类社会具有相对普遍的心理结构。3形式美感的共同性。差异性:美感的时代性,指人的审美意识随着时代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如环肥燕瘦。美感的民族性,因民族的不同而不同。如铁手镯、西兰卡普。美感的个体性,因人而异。如时尚、运动、休闲风格的迥异追求。西方美学史部分:本质论美学(古希腊、古罗马研究核心“美的本质”)→神学美学(中世纪从属神学基督教“美的本质在上帝”)→认识论美学(文艺复兴-19世纪)→语言论美学(19世纪末-20世纪70、80年代)→文化论美学(20世纪80年代至今)日常生活审美化:日常生活审美化就是用审美的眼光来看待日常生活。日常就是过去一些美学家(如朱光潜)所主张的人生的艺术化,人生的审美化。日常就是指后现代主义艺术家把日常生后中的现成物命名为艺术品,从而消除艺术与生活的界限的现象。日常指当代高科技条件下社会生活的虚拟化。日常是对大审美经济时代的一种描绘,人们在生活中追求一种愉悦的体验。崇高和优美的区别:首先,优美的对象使人亲近,而崇高的对象让人有点疏远。优美的对象让人亲近是因为优美的对象立即让人觉得愉快。而面对崇高的对象,我们不觉有一种“抗拒”,“不免带着几分退让回避的态度”,但这种抗拒是霎时的,它马上使我们想起,外物的体积和力量不能压倒我们内心的自由,反而激起我们振作起来。其次,优美的对象使人感到愉快,这种感觉是单纯的,始终如一的;崇高的对象使人有痛感的愉快,这种感觉是复杂和变化的。观察崇高的对象,“第一步因物的伟大而有意无意地见出自己地渺小,第二步因物的伟大而有意无意地幻觉到自己的伟大。”比如我们在看巍峨的山或浩荡的海时,第一眼看我们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住了,但很短的时间之后“我们的心灵仿佛完全为山海的印象占领住,于是仿佛自觉也有一种巍峨浩荡的气概了”。第三,优美的事物偏于静,在形式上显得和谐、精致、完满,崇高的事物偏于动,有突然性,不合常规,在形式上有些卤莽粗糙,不加雕琢,它不仅容纳美,还要驯服丑,把美和丑放在一个炉子里去锤炼。、马克思,李泽厚的美学观点:马克思认为美是人类生产劳动实践的产物。劳动使人获得了社会的、普遍的、自由的本质,又将其物化在客观世界中;创造了美的事物,创造了审美的人及其美感。美是对象化了的人的本质力量。劳动是一切社会生活的基础、人的本质力量在劳动中形成、发展、劳动对象化了人的本质力量、劳动为美创造了前提条件、美是对象化了的人的本质力量。李泽厚先生的美学观点:美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它不在于事物的自然属性,而在于事物的社会属性,即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认为蔡仪看到了美的客观性而忽视了美的社会性,朱光潜看到了美的社会性而忽略了美的客观性,所以二人的观点都是片面的,故将美的客观性和社会性统一起来。所谓社会性,不仅指美不能脱离人类社会而存在,而且还指美包含着日益开展着的丰富具体的无限存在,这存在就是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和理想。西方美学史:本质论美学、古希腊形成以美的本质为中心的美学思考传统。特征:一是认定美的本质问题在美学中具有优先地位;二是主张本质问题存在于一切美学问题中,是美学的基础问题。神学美学是盛行于欧洲中世纪的、以基督教神学为主宰的美学。它把本质论美学与基督教神学“嫁接”起来,认为世界的美来源于万能的上帝的创造。神学美学是西方美学被神学主宰的产物。代表人物有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认识论美学是欧洲17世纪发生“认识论转向”以来到19世纪的以理性问题为中心的美学。“认识论转向”是指17世纪欧洲哲学中出现的以人的理性觉醒取代神学统治的潮流,它不再相信人的知识是来源于上帝,而是来源于人凭借理性对世界的观察和分析。语言论美学是指西方19世纪末以来盛行的以语言问题为中心的美学。主要特征:语言与意义的关系取代形式与内容的关系而成为美学的中心问题;放弃对美的本质以及其他本质问题的追问,注重用语言学模式分析审美现象;放弃美学的系统化和体系化,认可具体问题的文本阐释。文化论美学是指西方20世纪80年代以来兴起的以文化问题为中心的美学,包括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和“文化研究”等美学与文化分析流派。它把文化视为人类的符号表意行为,强调运用跨学科手段去综合的、多方面的分析文化现象,消解文化的精英色彩而揭示其日常性,从大众传媒和大众文化角度对审美问题作新的研究。丑的形式特征和内容特征:形式特征:不和谐。内容特征:A、丑的形象外观包孕了美的意趣与理想,借助形象本身外丑内美的强烈对比产生审美效果,成为激发物。以否定的态度表现丑,真实展现丑的事物被历史抛弃的必然性,淋漓尽致地揭示出丑的本质,寄寓美的理想。以旁观欣赏的态度表现丑,但因艺术家高超的技巧和独创的形式使丑的题材具有可观赏的外观。
第四篇:美学复习资料
美学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
1.柏拉图在《大希庇亚篇》中批判了将_________________混同于美的具体事物的观念。
2.康德把审美定位于____________,属于_______________。
3.现代美学家__________________提出了境界说,成为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
4.古希腊_______________学派认为数是统一一切的本原,因此美是__________的和谐。
5.蔡元培提出以_____________________代宗教。
6.___________提出延异以区分词汇_________________。
7、李泽厚的美学,肯定了人对自然的主体地位,赞誉人开发自然的本质力量。
8._________________提出艺术即直觉、艺术即表现。
9.美学研究的对象是________和___________。
10.分析美学代表人物“一切不能言说的都要保持沉默”,反对给美学下定义。
11.语言家将符号分成两面:能指与。
12.美学之父_________________将美学定义为__________。
13.美学是__________________学科。
14.杨春时认为审美的本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将人的冲动分为三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英国人类学家___________在《_________________》中提出了万物有灵论。
17.西方美学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康德认为审美属于_______________。
19.上世纪中国五十年代美学大讨论中,蔡仪认为美是____________,朱光潜认为美是__________与___________的统一。
20.索绪尔将符号分为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_。
21.英国人类学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区分了巫术与宗教,认为原始人的思维是巫术思维。
22.______________在解构结构主义符号观时,提出了_____________的概念,以区分结构主义符号观的“差异”概念。
二、问答题
1.西方美学与中国美学研究方法孰优孰劣
中国传统美学比较于西方传统美学的方法论优势
西方传统美学是形而上学方法,中国传统美学是体验——理解的方法。西方
美学的形而上学研究方法,把“美”作为客观的对象进行逻辑的推演或历史的考察,得出“美”的本质。这种外在的研究方法不能把握审美的性质,因为审美以及审美对象不是外在的客体,不能成为客观认识的对象。审美是内在于人的,是在审美体验——理解中存在的。因此,必须采用体验——理解的方法,才能把审美以及审美对象的意义。
现代中国美学研究方法的步骤。
首先是进入审美体验。
其次是转入审美理解。
再次是进入审美反思。
最后是逻辑——历史的证明。
2.审美与生存的关系
审美是自由的生存方式
首先,审美是独立的、完整的生存方式,具有非现实性。审美不同于抽象的思辨,不是片面的生存活动,是完整的精神生活;
其次,审美不依附于物质生产,是纯粹的“精神生产”。它只满足人的精神需要,而不是为了满足人的物质需要。是一种直觉、想象、情感活动,是充分的精神创造,具有充分的精神性;
审美的动机是自由的追求。在审美的精神生活中,排除了世俗的功利性,仅仅单纯地满足精神需求;
审美的过程也具有自由的性质。审美活动的结果也具有自由的性质。(p54)
二、论述题
1.对类似小悦悦事件,从本质、生存来说明为什么应该帮助她。人怎样活着才是人。(p41)
审美本质:
(1)审美的自由性。
首先,自由必须超越实际欲望,达到超越的境界。审美活动作为一种情绪性的体验,是超功利的高峰体验。一般情绪体验总是带有直接的功利性。审美活动却没有任何直接的功利性,它不想索取什么,没有实际的需求,但是获得的是一种“高峰体验”,满足了人的最大需要—自由的需要。这种超功利性与高峰体验的统一,就是康德所说的审美是无利害的快感。
其次,自由必须是自我与世界之间对立的消除以及二者之间的充分和谐同一。审美活动小米了主体与客体的对立,进入了和谐自由的关系中。审美活动中没有把对象当做客体,而是把它当做与我一样的主体。
再次,自由是自我的解放,也是世界作为主体的解放。
最后,自由还意味着克服物质世界的时空限制。
(2)审美的超越性。
审美是一种生存方式,而且是自由的生存方式。所谓超越是指一种本
真的生存体验状态,是对现实生存体验的局限的克服,从而达到对存在意义的领悟。
首先,审美具有超验性。所谓超验性是指对世界的超惊艳的把握,它创造了非现实的意义世界。
其次,审美具有终极的价值。审美是自由的生存方式,因此也具有最高的理想性,即最高的、终极的价值。人有最高价值的追求,它超越现实价值,审美价值是它的实现。审美体验使我们获得一种最高价值,获得最大的满足,因而具有至善性。审美超越了物质价值,超越了一般的精神价值,是对终极价值的追求。
再次,审美的超越性还体现为最高的真实性。哲学意义上的真实是对存在意义的揭示,而对存在意义的把握只有经过生存体验才能实现。因此,生存体验的真实就是对存在意义的真实把握。审美体验的真实性,一指审美体验作为生存体验本身的真实,二是指审美体验所揭示的意义的真实性。
最后,审美的最高理想性和最高的真实性的另一面就是彻底的否定性和批判性。审美不仅揭示现实表象的虚假和现实价值的无意义,也积极地批判现实。艺术总是站在人道的立场上,在讴歌理想的同时,也批判现实。
生存的方面见上。
2.马克思理论关于“人的存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的理论意义。举例论证。马克思将人与社会存在看作理想性的形态,认为人只有存在于历史的最高阶段才能克服异化,接近人的本真状态,也就是自由自觉的状态。马克思认为在现实领域,人与自然、社会对立,因而是异化的存在。但从本质上来说,人的存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人们通过集体实践发展自身,通过对异化的扬弃,将最终达到自由自觉的层次,获得充分解放,得到全面发展,形成真正的个性化的存在。
在马克思看来,规定人的本质,规定人的类特性的自由的自觉的活动就是劳动、实践;劳动、实践是属于人的最根本的生命活动。所以他强调劳动这种生命活动,并指出人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因而人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这不是人与之直接融为一体的那种规定性。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有意识的存在物。或者说,正因为人是类存在物,他才是有意识的存在物,也就是说,他自己的生活对他是对象。仅仅由于这一点,他的活动才是自由的活动。
劳动、实践这种自由的自觉的生命活动,是人按照理想的意图和目的改造现成世界、创造对象世界的活动。正是这种活动,生产着人的(物质的和精神的)生活,制约着人的生存和发展,规定着人的特性和本质。这是人的自由的自觉的生命活动的根本内涵和本质。由于人是类存在物,这种内涵和意义不仅与当下时间内生命活动的直接主体的生活、生存和发展。特性和本质相联系,而且共时态地和历时态地同类的生活、类的生存和发展以及类的特性和本质的演变相联系。这也是人的自由的自觉的生命活动同动物的自然生命活动的根本区别。
作为人的人生,马克思认为应该是一个以自然肉体生命为基础不断追求和实现理想、创造对象和对象世界、生产美好生活的奋斗与拼搏过程,这是真正属于人的自由的自觉的生命活动过程。其基本形式就是劳动、实践;而作为人的人生的意义则在于不断通过追求和实现理想的奋斗与拼搏,不断通过自由的自觉的生命活动来发展和丰富作为人的人的规定性。这是人创造价值和实现自我价值的统一,也是作为人的最根本的人生意义。
第五篇:云南艺术学院艺术美学考试复习资料
艺术美学考试资料
课本外知识:
李泽厚与刘纲纪合编的《中国美学史》在中国美学研究史有开创意义
亚里斯多德的“诗学”的含义。原始含义的是制作的学问。布莱希特“艺术陌生化” “艺术泛化”,赵丽华写的“梨花诗体”
艺术观。西方五个艺术观,古希腊艺术观是模仿说,古希腊艺术模仿说的代表人物“亚里斯多德”。三种艺术形式是:喜剧、雕塑、建筑。
“艺术终绝说”的谁的?(黑格尔)
“理性冲动”和“形式冲动”是谁的什么里说到的?(席勒的“游戏冲动”)
论述题:《毛诗序》讲: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论述)孔子三句话: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填空)课本知识: 绪论部分
艺术是一门交叉学科,通俗地讲,是艺术与美学的有机结合,是现代科学发展不断分化和整合的必然。
俄国著名画家“康定斯基”在《绘画的元素》中认为:早起艺术学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对整个艺术史的透彻认为。一方面,它将考察不同时代,不同人所运用的艺术元素、结构与方法;一方面它将套索确定的这三者中一种发展的特性;这一任务的第一部分是即分析部分,接近‘实证’的科学任务,第二部分是即发展的方式,接近哲学的任务。在“美学之父”鲍姆加登看来,美学是感性学,是研究人类的感情判断的。第一章
何谓艺术观?艺术观就是人们对于艺术整体的一般性观点和看法。
20世纪四种艺术定义的理论考察
第一定义:艺术是对社会生活的反应。第二定义:艺术是表现人类情感的概念符号。
第三定义:艺术是艺术家的白日梦,是特殊的心理补偿形式。第四定义:艺术是人学。“艺术是人学”是我国的钱谷融先生提出。
艺术反应论:艺术反应生活,来源生活,高于生活,这是反应论的观点
如何理解艺术反映论? 认为艺术是艺术家的白日梦的理论?
20世纪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观点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艺术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艺术的真实性:1,艺术的真实性不同与生活的真实性,2,艺术的真实的鉴定在嘉定意义上的真实。3,艺术的真实往往是约定俗成的。
假定性两种形态:1,常态类型的假定性:“爱生活的本来面目”来塑造。2,特定形态的艺术给人以陌生感。
艺术的思想性和情感性(论述)艺术的情感的以上古本质的特点。对于艺术是偏重于变现人类的思想还是偏重于人类的情感,历史上存在着认识上的分歧。
“诗言志”和“诗言情”的对立,西方美学中也有再现和表现的对立。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艺术是沟通人类情感的一种方式,普列汉诺夫补充道:“不,文艺既表现人的感情也表现人的思想。死昂性和情感性在同一个作品上是分不开的,艺术的思想性必须隐藏到情感之后。艺术的思想性和情感性都必须融入到形象性当中。
席勒式的创作方法:1,席勒从哲学研究出发进行创作。2,艺术创作中把个性消融在原则倾向,把人物变成时代精神的传声筒。
艺术典型性和意向性:典型理论在中国的代表人物是“蔡仪”。什么叫意?所谓意指艺术家的主观意念和情思:什么叫象?所谓象指客观的社会生活和自然物象。什么叫意象?指主观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的融合。意向性,实际上就是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和理念的客观事物上得到了准确的体现。
艺术的意向性是艺术家创造的一种虚伪或幻想的世界。什么是审美价值的遇合性?就是审美主客体的遭遇,碰撞和契合,是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火花。
审美价值的生成性(填空)审美价值的生成性是指它是一种构成艺术整体的各要素之间的总和质。它并不先验地存在于作品的物质层面上,而存在于物质媒介的行而上。
艺术作品美感层次的含义?1,悦耳悦目。2,怡神悦性。3,境界提升。
18世纪40年代,法国学者乔
治·巴托《简化成一个单一的美的艺术》
你认为艺术是掌握世界的特定的艺术方式是哪一点?答:那就是实践论。
爱美欲——唯美主义的信仰:(简答)如何理解爱美欲作为艺术创造动力之一?爱美欲作为艺术创造动力之一,动力是积于对形式的迷恋,对美的信仰,它表现为形式主义和唯美主义的流派。唯美主义有两个鲜明的特征:一是对艺术有功力目的。一是认为形式本身的价值就是艺术的一切。并且唯美主义还提出“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所以爱美欲作为艺术创造动力之一 艺术阐释论:当代美国艾布拉姆斯认为。一个完整的艺术活动过程包括如下四个因素:宇宙——作者——作品——读者。就是采用了对立的方式对四个因素进行割断式的研究。形成了作者中心,作品中心,读者中心的形形色色的理论。
以作者为中心对艺术作品进行阐释,作为一种阐释模式。以作者为中心的阐释模式确立是艺术原则有:1,任何艺术作品都有自传性,在艺术作品中我们始终能看到艺术家自身的影子,艺术作品是艺术家人格的表现“风格即人“。2,艺术作品是作者意图的现实,作者的作品意义阐释的真正权威。3,艺术作品是艺术家特殊心里补偿形式,艺术作品是艺术家生命历程的有机资质成分。4,艺术不是技巧性工作,而是艺术家心灵的产物,艺术的目的是心灵于心灵的交流。
术批评是一种理论见之于作品的评价性话语行为。
“艺术批评艺”(解释):艺术批评是一种理论活动 艺术观教育是艺术教育中的核心问题。在清醒的历史意识、自审意识、超越意识中确立科学的现代艺术观。(填空)艺术更本质的特征是什么?是情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