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问题的思考

时间:2019-05-12 22:43: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问题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问题的思考》。

第一篇: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问题的思考

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问题的思考

摘自:工人日报网站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在私营经济迅猛发展、国有中小型企业基本实现民营化、国有大中型企业股份制和混合所有制改造大力推进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的劳动关系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市场化的劳动关系基本形成并逐步占据了主导地位。面对新型的劳动关系,工会维权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新的要求。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关系问题,是做好新世纪新阶段工会工作的重要课题。

一、正确认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关系和工会在劳动关系中的定位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关系的新特点

第一,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关系是市场调节的产物,其主要是通过劳动力市场建立起来的;第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关系主体双方,即职工和企业经营者利益进一步分化,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利益矛盾;第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关系主体双方的自由度更大,劳动者可以根据自己意愿自主地决定是否与企业建立劳动关系,而企业也可根据契约解除与劳动者的劳动关系。

(二)当前劳动关系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一是现实与部分职工期望的矛盾日益突出。随着房改、医改、教育改革和社会保障改革政策的相继出台和实施,大量支出增加必然会激起广大职工群众强烈的增收欲望,然而面对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竞争

1的巨大压力和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部分职工群众增收的愿望得不到实现,致使劳动关系中经济利益矛盾日益突出。

二是劳动关系趋向复杂多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市场逐步健全,劳动关系更加企业化、个人化;职工的工作范围更广、弹性更大;企业生产经营和劳动用工更加灵活;职工劳动报酬与工作业绩直接挂钩,差别更加明显,这些都使劳动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同时,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西方企业的劳务管理和处理劳资关系的方式逐步进入国内;再加上大量私营企业随意解雇职工、忽视劳动保护、强迫加班加点等做法,都加剧了劳动关系问题的复杂化和多样性。

三是劳动关系对抗性明显增强。随着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制结构和分配结构的改变,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而且与一般劳动相比在分配中占的份额更大,这就造成了较大的利益差别,使新时期劳动关系的对抗性因素有所增加。特别是随着企业改制力度的进一步加大,在保障职工劳动就业、经济补偿和社会保障等权益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愈发突出,以致引起对抗性的群体性事件。

(三)准确把握工会组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关系中的定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会组织在劳动关系中的准确定位只能是职工合法权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这既是劳动关系的新变化对新时期工会工作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工会组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存和发挥作用的一种必然选择。

为建立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工会将通过五项基本权利来代表和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一是行使参与权,代表职工参与有关政策法规的制定和协商;二是行使谈判权,工会代表职工与企业行政和有关部门就职工权益方面的问题进行广泛的平等协商;三是行使缔约权,代表职工与企业行政签订集体合同和有关单项协议;四是行使监督权,工会对用人单位执行国家的劳动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五是行使调处权,工会代表职工参与劳动争议的调解和仲裁。

二、充分发挥工会在解决劳动关系问题中的积极作用

(一)正确把握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关系问题,是工会做好新形势下的维权工作的基本前提

第一,要正视劳动关系问题的客观性。正视当前深化改革给劳动关系带来的新问题,目的是使我们能够正确认识发展的曲折性和改革的复杂性。广大职工群众是改革的直接体验者,也是新一轮利益调整的直接参与者。所以,各级工会要正视深化改革中凸显的劳动关系问题,以理性、冷静和积极的态度去解决在改革中不断涌现的更为复杂的劳动关系问题。

第二,要辩证看待劳动关系问题的两面性。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产生的新的劳动关系问题,实质是深化改革和加快发展必然要付出的代价,要正确看待这种代价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正反两方面作用。一方面,数百万职工的下岗分流和企业产权结构、利益关系格局、经营管理机制的调整,换来了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增强和国民经济新一轮的快速发展,这使我们能够深刻地认识到改革所付出的代价与加快发展之间是互为补偿的关系,从而鼓励和引导一部分职工为加快发展做奉献;另一方面,如果改革所付出的代价可以被社会吸收、补偿和消解时,职工队伍和社会的稳定就会有保障,反之,职工和社会就可能产生消极情绪,出现种种不稳定因素。因此,工会要正确认识劳动关系问题的两面性,推动有关部门在充分考虑职工总体受益和总体承受能力的基础上,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同时,工会还要做好向职工宣传教育的工作,把最大多数职工的利益保护好。

第三,要区别劳动关系问题的差异性。就当前来说,有些劳动关系问题是社会结构转型和企业运行机制调整带来的,但有些问题则是由于工作失误等人为因素造成的,这就是劳动关系问题存在的差异性。所以,工会在认识和解决劳动关系问题时,要注意区别对待改革过程中的必然代价和人为代价。对必然代价,要做好对职工的教育引导工作;对人为代价,要充分发挥监督的作用,积极督促有关部门采取补救措施,同时还应让人为代价的制造者承担相应的责任。

(二)加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工会组织建设,是工会在解决劳动关系问题中发挥职工合法权益代表者和维护者作用的基本保证

第一,要加快新建企业、改制企业和城镇社区的工会组建步伐。要坚持哪里有职工哪里就要建立工会组织的原则,做到凡是开业投产的企业,不分规模大小、职工多少、所有制形式如何,都要依法建立工会组织;改制企业工会要随改随建,会员关系随变随转;要大力发展城镇社区工会,把大量分散在社区的非正规就业职工组织到工会中来。同时,不管职工的工作时间长短、工作性质如何、地域如何、身份如何,都有加入工会的权利,都应及时把他们吸纳到工会中来。

第二,要积极发展农民工加入工会。现实的发展迫切需要工会把广大农民工吸收到组织中来,并担负起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职责。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农民工在城镇就业的临时性和随意性以及其自身带有的文化水平较低、组织纪律性较差等弱点,工会组织要增强吸引力和凝聚力,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最大限度地把农民工这个工人阶级队伍的新成员组织起来,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第三,要积极把广大城镇失业人员组织到工会中来。工会组织应主动介入劳动力市场,把广大城镇失业职工组织到工会中来,并引导失业人员正确合理地选择再就业渠道,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新工作。

(三)完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集体谈判机制,是工会在解决劳动关系问题中充分发挥职工合法权益代表者和维护者作用的基本途径

推进集体谈判和集体合同制度的规范化,提高集体谈判机制的实效,关键要从健全法律法规人手,切实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提高集体谈判和集体合同制度的立法层次。《劳动法》只对集体谈判作了原则性规定;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定的《集体合同规定》,是目前我国集体谈判的主要依据,但还不完善。因此,全国人大应尽快制定和颁布有关集体谈判和集体合同的专门法律,如《集体合同法》。二是要明确企业行政方在集体谈判中的责任,这是在今后制定有关法律、完善集体谈判制度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三是要解决当前集体谈判的结构和层次比较单一的问题。结合我国当前深化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情况,应实行多层次的谈判结构,如行业、产业等层次,特别是中小企业较多的产业(行业),应大力推

行产业(行业)级谈判。

四是要细化要求企业行政方在集体谈判中提供有关信息的法律条款。企业行政在谈判过程中必须向工会代表提供有关企业经营情况的真实信息,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平等谈判可言。尽管《集体合同规定》对此有所规定,但仍对企业行政难以起到约束作用。五是要明确违约责任和处罚的标准与办法。有法不依是目前劳动关系领域的最大问题。鉴于这种情况,在有关集体谈判和集体合同的法律中规定违约责任和处罚办法是至关重要的。

总之,劳动关系问题是我国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必须解决的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同时,正确认识和处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关系问题也是新时期工会组织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作用的必然要求。各级工会都要认真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关系问题,不断提高认识和解决劳动关系问题的能力,为促进新时期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作出自己的贡献。

第二篇:对事业单位劳动关系相关问题的思考

对事业单位劳动关系相关问题的思考

【摘要】 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是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受到长期以来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事业单位劳动关系一直存在着计划性、单一性和固定性的特征。近些年来,国家对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不断进行改革调整,这给单位的劳动关系带来了很大的变化。本文从我国事业单位劳动关系的特点出发,对人事制度改革给劳动关系带来的影响进行探析,并提出构建和谐的事业单位劳动关系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事业单位 劳动关系 特点 人事制度改革

事业单位是我国特有的组织机构,其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是由国家财政支持的具有一定公益服务性质的机构,是维护社会秩序稳定,发挥国家对社会生活管理职能的重要部分。事业单位的劳动关系与企业以及政府部门有着一定的差别,由于受到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事业单位的劳动关系长期存在计划性、单一性和固定性等特征。近些年来,国家不断推行实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这对劳动关系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劳动关系开始呈现出主体多元化、利益清晰化、运行市场化等新特征。在这种背景下,事业单位要对劳动关系发生的变化进行重点关注,采取措施构建和谐的单位劳动关系。

一、事业单位劳动关系的主要特点

由于事业单位的改革一直比较滞后,其受到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比较深,并且事业单位自身的性质比较特殊,所以其劳动关系呈现出一些不同于企业的特点。

1、计划性

我国事业单位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尽管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已经推行多年,但是事业单位的劳动关系仍然具有很深的计划经济烙印,劳动关系呈现出计划性的特点。事业单位的劳动关系的各个环节、各个领域都是由国家进行统一计划、部署和实施的,事业单位自身没有独立自主的劳动用工权,其招聘用人必须由国家人事部门进行统一编制管理,并经过相关管理部门审批之后才可以。事业单位建立劳动关系之后,国家会对单位的工资薪酬、社会保险以及相关福利等进行统一规定或调整。

2、固定性

事业单位劳动关系的固定性是指劳动者与单位之间的劳动关系是通过行政命令的方式来建立的,一旦劳动关系形成之后,事业单位是没有权力与劳动者解除这种关系的,除非有上级政府部门的行政命令。目前随着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改革,事业单位的劳动关系开始出现聘任制这种方式,但是总体来说还是呈现固定性的关系,单位的职工基本上都是一次性分配之后就确定了终身的劳动关系,员工的流动性不大。

3、行政性

事业单位劳动关系的行政性主要是指单位劳动关系建立的方式、劳动关系的运行方式以及调整方式等都是通过行政命令的手段来完成的,这种劳动关系本质上体现的是一种行政性关系,市场机制在劳动关系的形成过程中没有发挥作用。而且,目前事业单位的劳动关系尚未有明确的法律规范,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劳动关系进行指导,单位的劳动关系很不规范。

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对劳动关系产生的影响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也在不断的改革调整当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人事制度改革对事业单位劳动关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事业单位的劳动关系开始逐步市场化,呈现出很多新的特征。事业单位一定要积极应对人事制度改革,强化劳动关系的调整力度,构建和谐的单位人事关系。

1、事业单位劳动关系主体呈现多元化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事业单位各项制度改革的推进,事业单位的性质已经逐渐在发生变化。全部由政府拨款作为经费来源的事业单位越来越少,行政管理事业单位的人员编制被严格控制;很多科研型事业单位开始逐步走向市场化,其拥有大量的下属产业,经费来源日益多样化,成为市场经济的重要主体;一些作为政府下属单位的中介服务机构开始从政府中脱离,转变为自负盈亏,向社会提供服务的独立法人。另外,一些事业单位通过改革,将存量资产中的国有资产予以剥离,各种不同的经济成分开始进入单位,事业单位呈现出投资主体多元化的状态。在这种背景下,除了传统的公有制劳动关系外,新的股份制、合作制等多元化的劳动关系开始出现。

2、事业单位劳动关系中的利益日益清晰

劳动关系的实质其实是一种利益关系,双方提供对方所需的利益,互惠互利。在计划经济时代,劳动关系的这种利益化特征被掩盖了,事业单位及员工都是为国家提供服务,在这种背景下,双方不再是互相独立的利益主体,在日常的工作中强调双方利益的一致性,而对双方存在的利益差异视而不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以及事业单位各项制度改革的推进,事业单位逐渐成为相对独立的市场主体,事业单位的劳动关系也逐渐摒弃原先的利益一致性,开始向主体明晰、地位对等以及利益一致等方向发展,事业单位及其职工双方的利益差异开始显现:事业单位向社会提供服务,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基础上追求一定的经济效益;职工要追求自身的劳动价值能够得到合理的回报,从而满足自身的需求。

3、市场机制在事业单位劳动关系中发挥作用

计划经济条件下,事业单位劳动关系一直是由政府的行政命令主导的,劳动关系具有很强的行政色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事业单位的各项制度改革逐渐和市场经济接轨,市场机制被逐步引入事业单位的各项业务和管理中来,市场在事业单位内部资源的配置中开始逐渐发挥作用。在事业单位劳动关系中,市场机制也逐渐开始发挥作用,劳动关系的运行由以往的政府主导转为市场调节。国家在事业单位劳动关系中形式的职能开始转为监督、指导,单位的劳动关系由市场规则决定,单位和员工之间关系的建立、变更、终止等各个环节都将由市场机制进行调控。

4、事业单位和职工之间的矛盾开始凸显

在计划经济时代,事业单位主要是行使其社会管理和服务的职能,其经费来源完全是国家财政拨款,事业单位对经济效益的追求基本上可以忽略,在这种背景下,事业单位与职工之间的利益基本上是一致的,不存在单位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而损害职工利益的现象。而且,在计划经济时代,职工的工资福利标准是由国家统一规定的,职工之间的差异不大,因此单位与职工之间的劳动关系一般比较平稳。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推进,很多事业单位已经成为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事业单位自身在完成社会职能的同时也开始追求一定的经济效益。因此,事业单位劳动关系双方的利益开始清晰化,双方为了各自的利益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摩擦,单位和员工之间的矛盾还是凸显。

三、构建和谐的事业单位劳动关系的对策建议

1、尽快出台实施《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

国家为了对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进行规范,保证职工的合法权益,相关部门于2011年11月出台了《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意见稿)》,并于2014年2月经国务院审议通过。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将单位分为三类:原有的行政事业性单位将直接并入政府机关单位;经营性质的事业单位将直接转为独立的企业;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仍然保留事业单位性质。在条例的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第一,要将条例作为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制度依据,各个事业单位在实际工作中要严格执行落实;第二,不同的事业单位在执行条例时,要结合事业单位自身的实际,灵活运用各项条文制度,提高条例的适用性;第三,要充分维护事业单位员工的合法权益,构建新型科学的用人机制。

2、加强工会建设,充分发挥工会在劳动关系中的作用

工会是劳动者自己的组织,是劳动者的代表,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因此,在构建事业单位和谐劳动关系过程中,应该要加强工会建设,充分发挥工会在劳动关系中的作用。工会建设应该遵守两个职能:民主职能和社会职能,民主职能主要指在工会建设中应该遵守民主原则,为各种形式的代表制度作为工会成员的行为准则,从而使其能够代表职工行使基本权利。工会社会职能主要体现在就业条件的改善、促进公平以及提高职工谈判能力方面。因此,要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法律的形式将工会的地位确立下来,并为工会的日常工作提供便利,协调单位与工会的关系,从而培育完善新的劳动关系约束机制。另外,要不断加强职工的日常教育和法律培训,完善单位与工会的谈判机制,从而充分发挥工会在维护员工合法权益中的作用。

3、完善劳动争议的预防机制

随着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推进,单位和员工之间的矛盾和摩擦是不可避免的,事业单位应该建立完善劳动争议的预防措施。事业单位管理机构、人事部门以及劳动关系调解机构等,应该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于劳动争议要提高警惕,尽量将不和谐的劳动关系提前解决,防止给单位和员工带来不必要的利益损害。首先,要对劳动关系各方的法制观念予以强化。在日常的劳动关系处理过程中,要确立与单位发展相适应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并树立良好的劳动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其次,要加强对劳动合同等合同签订的监督和检查,及时的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以防止出现不必要的纠纷;另外,要建立完善事业单位民主管理体制,在劳动关系的稳定过程中充分发挥民主管理的作用,使得员工和单位之间能够沟通顺畅,单位的各项重大决策意见也能充分听取员工的建议意见,形成和谐民主的事业单位文化氛围。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以及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推进,事业单位劳动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事业单位一定要认识到在新形势下劳动关系的新特征,通过尽快出台实施《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加强工会建设,充分发挥工会在劳动关系中的作用,完善劳动争议的预防机制等措施,构建和谐的事业单位劳动关系。

【参考文献】

[1] 叶仕杰、周其松、林婉玲、薛逸辉:工会在劳动关系协调中的作用――基于广东省河源市东源县的调查报告[J].知识经济,2010(20).[2] 王冬梅:浅谈国企工会工作的新思路[J].现代经济信息,2010(8).[3] 张健美:浅谈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1(18).[4] 徐华军:高校工会组织参与“和谐机关”文化建设初探[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3(2).

第三篇:市场经济下诚信缺失问题的思考

摘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缺失严重阻碍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建立健全法规制度,完善体制不足,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才能保证我国 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市场经济经济诚信诚信缺失

0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摆脱了计划经济,走上了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的道路。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着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也越来越明 显。然而,现实中信息失真,诚信缺失现象正严重阻碍着社会经济发 展,并影响到我国的对外开放形象。特别是在经历了金融风暴的洗 礼之后,我国的经济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因而,努力营造良 好的诚信环境、大力加强市场经济诚信体系建设迫在眉睫。

1诚信的含义诚信就是诚实的信用,自觉兑现的信用

诚信的原意是客观公正,真实可信的。“人无信则不立”,这是我 国人民在长期改造主、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一句至理名言。诚 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市场经济之基、金融机构经营之本,是 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的基础方式。良好的信用关系是经济健康发展的 基本保证,是金融加大支持经济发展的前提,是有效防范和化解金 融风险的保障。在市场经济中,诚信是大多数人所期盼的。在市场经 济条件下,社会上使用的诚信概念有所扩大,认为为客户提供优质 的商品,一流的服务,对顾客服务态度热情等等,都是诚信的表现。这是对信用概念的一种扩大和延伸。

2我国经济诚信缺失的表现及原因

当前,我国的经济诚信缺失现象是非常普遍的。小到个人,大到

一个企业,都存在诚信缺失问题。就个人来讲,开具假发票进行报 销,个体工商户偷税漏税,侵犯他人知识产权,销售较冒伪劣产品,欺诈他人财物等现象时有发生。在经济活动中,企业不讲诚信的现 象更为突出,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相互之间拖欠货款,利用合同进行 欺诈,队伍提供虚假财务报表,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等现象普遍 存在。据统计,中国企业因为信用缺失而导致的直接和间接的经济 损失高达5855亿元,相当于中国年财政收入的37%,中国国民生 产总值每年此至少减少两个百分点。诚信的缺失严重影响我国企业 在国际市场上的声誉,同时也影响了我国企业近一步发展的机会。据统计,在国际贸易中我国现汇交易达到80%,信用交易方式仅占 20%左右。落后的结算方式严重阻碍了贸易的扩大和企业的发展,也使我国企业的竞争力大大减弱。另外,由于我国一些企业和个人 制假贩假,使得一些国家的企业和消费者对我国商品心存疑虑予以 抵制,也极大地损害了我国的国际形象。世贸组织总干事穆尔曾尖 锐地指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从长远看,最缺乏的不是资金、技 术和人才,而是信用以及建立和完善信用体系的机制。诚然,经济诚 信的缺失令人痛心,这是企业的悲哀,是全社会的不幸。我们不得不 进行深刻的反思,为何会出现如此严重的经济诚信问题,恐怕这不 仅仅是社会道德的退步造成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应该是多方面 的。既有体制的原因,也有管理教育的原因;既有外部环境的原因,也有个人自身的原因。

2.1我国经济制度的局限性虽然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从计划经济走上了市场经济之路,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

比,我国的经济市场还很不成熟。由于市场经济活动数量大、变化

快,加之信息的公开公正和迅速有效传递尚未实现,使交易双方信 息严重不对称,给失信和欺诈提供了可趁之机;因为社会流动性加 大和市场交易的不确定,也使失信者有了从事欺诈而逃避打击处罚 的社会环境。诚然,不成熟、不完善的市场经济为暗箱操作造假行骗 提供了更多空隙。市场经济关系要靠契约维系,而遵守契约离不开 诚实守信。这就需要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诚信秩序,但这是一 个长期的过程。

2.2受经济利益的驱动诚信缺失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人

理性有关,是市场经济对利益的过度强调使人们失去了诚信。利益 最大化成为人们遵循的最高原则和追求的最大目标。于是许多企业 铤而走险,做假账,公布虚假财务报表,偷税漏税,赖账逃账,搞假冒 伪劣,等,因为这些都能使之降低成本,在短时间内获得了较高的利 润。由此产生了利益最大化原则与道德观念的矛盾和冲突,使经济 诚信受到冲击。

2.3道德教育的虚化传统道德特别是儒家思想都把诚信看得

非常重要,但却仅仅或主要停留在道德层面上,仅仅或主要局限在 强调注重个人自觉自省上,对实践层面和社会约束方面的要求和设 计不足,从而导致了诚信教育的苍白无力。当今包括诚信在内的道 德教育,尤其是经济领域内的诚信道德教育,很多时候也还是局限 于泛泛而谈流于形式,缺乏实质内容,缺乏针对性,缺少有力和有效 措施。特别是道德教育的要求和内容与实践严重脱节,教育者说的 和做的不相一致,致使被教育者不以为然,大大地削弱了道德教育 的效果。

2.4法律不健全,对失信者打击不力对失信行为的处罚力度

弱,守信收益小,失信成本低,以致劣币驱逐良币、李鬼打败李逵的 现象时有发生。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法律法规还很不健全。虽然近年来我国在市场经济立法方面做了大量努力,也取得了明显 进展,但是还不够完善和具体,特别是对于社会失信行为的打击处 罚力度不够,使得失信者敢于违法。

3加强经济诚信建设的措施

正确认识诚信缺失的原因,可以澄清一些认识误区,并对症下

药,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真正解决诚信问题,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健康发展。

3.1形成有效的博弈规则,构建诚信的制度基础。市场经济发展

史表明,在本来不相识的人之间建立相互信任关系是交易范围扩大 和经济发展的基础,而交易规则的形成是建立和维持信任关系的关 键。这种博弈规则的有效制度安排必须体现:当事人履行契约比不 履行契约更有利可图,人们为实现交易带来的长远利益能抵挡短期 机会主义行为的诱惑。为此,①要建立稳定的连续的交易关系;②要 有公开、有效的信息传递机制,包括建立信息披露制度、交换制度 等;③要有严格的产品责任和惩罚机制,市场主体的明示和默示担 保(承诺)都必须承担责任。

3.2加速道德文化建设,增强全民信用意识法律和道德都是约

束人的行为的。社会道德的约束是法律约束的前提和基础,人们只 有具有道德约束的品质修养,才能自觉遵守法律的约束。在经济发 达、法制健全的社会,经济诚信显得至关重要。因此,要深入进行以 诚实守信为重要内容的道德文化教育,唤起全民的信用意识,逐步 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社会风尚。

3.3健全法制法规,加大惩处力度防范和治理失信,一定要重

视建立一个系统的监管体系,在发挥道德准则的规范作用同时,还必 须坚持依靠强有力的法律、法规的监督作用。只有这样,市场诚信才 能有法可依,纳入正常的法制轨道,形成健全的监督体制和有序的市 场秩序。法律法规在坚持发挥自身监督作用的同时,其所起到的惩戒 作用更能使市场诚信原则切实可行。总之,我们呼吁社会诚信,更呼 吁经济诚信。因为经济诚信是社会诚信的基石。经济诚信的缺失,损 害的不是行业形象,而是整个国家诚信的形象。市场经济必须以法治 为规范,诚信是是社会价值体系的根本,是市场经济充满活力的根 基,拥有良好诚信资源的市场经济,是健康的市场经济,是有秩序的 市场经济。在这种状态下,社会运行成本降低,各方面的信任度提高,社会关系和谐。在我们整治目前突出问题的时候,还要从长远着手,建立起良好的诚信机制,使市场经济秩序能持久、健康地运行。

参考文献:

[1]金路,李祖华《社会诚信问题的再思考》.2006-12-12.[2]卫兴华《.论市场经济与诚信缺失》《.人民日报》2006年03月24日.[3]范玉玲《.中国企业诚信现状及案例剖析》《.施工企业管理》2005年4月.[4]申予波《.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诚信》《.科教文汇》2008.01(上旬刊).市场经济下诚信缺失问题的思考

吴晓健(山东经济学院)

第四篇:金融危机背景下和谐劳动关系问题的思考

金融危机背景下和谐劳动关系问题的思考

[摘 要]2008年,美国爆发了严重的金融危机,引发了更多的劳资矛盾和劳资冲突,对本来正处于劳资冲突高发期的我国劳动关系无疑是雪上加霜。减少劳资矛盾、缓和劳资冲突,保障社会安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稳定的环境,已成金融危机背景下,党、政府和企业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关键词]金融危机;劳资关系;对策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劳动关系问题越来越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日益加深,受金融危机影响最大的是我国的企业,对本来正处于劳资冲突高发期的我国劳资关系无疑是雪上加霜。金融危机背景下,如何减少劳资矛盾、缓和劳资冲突,保障社会安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稳定的环境,已成为党、政府和企业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劳动关系现状分析

劳动关系是企业内部最基本的关系。劳动关系是否稳定和谐,直接决定和影响着企业的存在和发展。为了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应当对劳动关系不和谐的表现及其因果进行探究。

劳动关系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为实现劳动过程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关系,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最为基本的社会关系。影响劳动关系的因素有许多: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内部因素;经济环境、政治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外部因素,劳资矛盾和劳资冲突就是这些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目前影响我国劳动关系大的经济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经济体制改革,二是当前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伴随我国经济体制进入了一个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的经济转型期,我国的劳动关系经历着由行政化的劳动关系向市场化的劳动关系的转变过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的实质是劳动和资本的结合。利润最大化是资本的直接追求,工资最大化则是劳动的直接追求,劳动关系的矛盾和冲突即由此而来,这是影响劳动关系的内部因素。劳资冲突体现为劳动者的生存权和资本的财产权的冲突。由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居于社会经济关系中主导的核心的地位,而劳动者居于从属和被动的地位,所以,劳资冲突产生的一般原因,都是由于劳动者一方的权利或利益被侵害或其合理要求未能实现而致发生。

从我国目前劳资冲突的性质来看,绝大多数是由于劳动者的基本劳动经济权益被侵害,而又长期得不到解决而致”[1]。总之,在市场化的过程中,劳资矛盾积累越来越多,进而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是不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劳资矛盾、劳资冲突一定增多、一定激化,回答是不一定的。那么造成我国劳资矛盾高发这一状况的原因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主要的目标是实现国家经济的现代化、企业效率的增长,而且这种现代化和企业的效率增长,是以出口导向型工业化作为一个推进器来推动的。在这种情况之下,中国就要把能够去参与国际竞争的要素确立下来,毫无疑问这就是劳动价格的比较优势。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经济发展是要靠牺牲劳动者的就业条件和劳动条件作为一个发展的代价和前提。”[2]随着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劳动争议不断增多,争议数量和涉及劳动者人数不断上升,国有企业劳动争议案件的绝对数已经是所有类型企业中最高的。

据《中国劳动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显示,2003 年国有企业结案48771件,占全国总数的21.5%;其中集体争议案件3623件,占全国总数的33.5%。在48771 件劳动争议案件中,有45613件是由劳动者申诉的,占93.5% ,只有3158件案件由用人单位申诉,只占6.5%。2003年公安部做了一个统计,在全国的群体性事件当中,如果把它作为一个总体来看,就是劳工的群体事件占到全国当地群体性事件总数的46.9% ,将近一半。那么在各种分类的统计里面,劳资关系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是第一位[2]。影响劳动关系的另一个大的外部因素是当前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一些企业订单减少、库存增加、资金紧张、有的企业赖账、毁约甚至是倒闭和半倒闭。降薪、停发工资、无限期放假、裁员是许多企业无耐的选择,一些企业主不愿意按法律给予解除合同的工人经济补偿,出现了突然逃跑等种种行为,使得劳资纠纷井喷增多,引发更多劳资矛盾和劳资冲突,给本来就比较脆弱劳资关系带来不少的冲击。

从2008年中国劳动争议案件的数量来看,比起2003年增长了95% ,就是增长了几乎是一倍。像东部地区,比如说像上海、深圳这两地分别增长了300%和280%。根据杨宜勇研究员所提供的国家发改委的数据,去年中国共有6.7万家中小规模的企业倒闭,全年倒闭的企业超过了10万家。由于长三角、珠三角大规模的企业倒闭,所以大量的民工失业,有的被拖欠工资,有的提前退保还乡,所以导致劳动争议和罢工的现象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频率在增加。

其实劳资矛盾和劳资冲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一种无法避免的客观的存在,尤其是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大多数工厂采用减薪、不买社保、克扣工资、推迟发工资、放假停工等形式转移国际金融危机的风险,劳资矛盾和劳资冲突不仅增多,表现也更是激烈。面对这种情况,如果对劳资矛盾和劳资冲突处理得当,可以成为推动市场经济条件发展和完善、成为帮助走出经济困境的内在动力之一。但是如果处理不当,轻则会影响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重则要引发社会**以威胁社会安全,于是减少劳资矛盾、缓和劳资冲突,保障社会安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稳定的环境,就成为党、政府和企业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二、和谐劳动关系的基本特征

和谐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过程中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和谐关系,包括人与人、人与物(自然环境劳动条件等)的关系。

什么是和谐劳动关系? 这是我们建立和谐劳动关系必须首先明确和把握的问题。从劳动关系本身属性出发,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劳动关系的变化,通过对和谐劳动关系的内涵、要素、标准的分析研究,可以看出所谓和谐的劳动关系的基本特征应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和谐劳动关系应当是合同型的。

《劳动法》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劳动合同一经双方当事人签订,即确立了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法律关系,他们之间的有关劳动权利义务通过书面形式确定下来,使之固定化、具体化、以此规范和约束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的行为,并且通过劳动合同的履行,实现双方各自的权利[ 3 ]。任何一方违约侵害另一方权益的,都要承担经济或法律责任。建立和谐劳动关系,必须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加强劳动合同管理,不断提高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的合同意识,依法签订并严格履行劳动合同,充分发挥劳动合同在调整劳动关系中的积极作用。

(二)和谐劳动关系应当是法制型的。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法律是调整劳动关系的基本手段,是规范人们行为的规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在构成、运行、处理等方面应当实现法制化,法律原则、法律方式应当成为调整劳动关系的主要模式[ 4 ]。我国已经颁布了一系列劳动法律法规,劳动法律体系基本形成,以《劳动法》为龙头建立了调整劳动关系各个方面的法律规范,在劳动关系运行的各个环节,基本上做到了有法可依,这是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的基本依据和保障。

(三)和谐劳动关系应当是民主型的。

民主化的劳动关系主要包括:

(1)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各级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应当会同同级工会和企业方面代表建立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共同研究解决劳动关系方面的重大问题,共同参与劳动法律、法规、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2)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是市场经济国家调整劳动关系的最基本法律制度。也是工会从整体上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基本手段,对涉及职工劳动权益问题,如工资、工时、劳动保护、社会保险、生活福利等,由工会代表职工与用人单位进行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用以规范劳动关系双方的行为,体现了劳动关系的共同决定权,改变了劳动关系事务的处理由用人单位一方独占的局面,从而提升劳动者在劳动关系中的地位和权利。

(3)职工民主管理制度。职工民主管理是职工依法直接或间接参与管理所在单位内部事务,其在协调劳动关系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职工意志对用人单位意志的影响和制约,用人单位意志对职工意志的吸收和体现,从而使劳动关系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上。我国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是职工代表大会,应当加强职代会制度建设,依法落实职代会职权,使职代会成为调整劳动关系的重要机制。

(四)和谐劳动关系应当是救助型的。

劳动关系双方由于价值取向的差异和看问题角度的不同,产生一些矛盾难以避免,关键是看有没有一套解决矛盾和化解冲突的有效机制。我们既要正视矛盾,又要努力地去解决矛盾。劳动争议就是劳动关系矛盾的表现,劳动争议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其影响范围比较大,看似简单的劳动争议,如果处理不好,就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影响社会稳定。

三、应对金融危机对劳动关系影响的对策

通过对现有的劳动关系进行科学的分析,对和谐劳动关系的本质内涵进行理性的探究,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得出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可以从政府、企业以及劳动者自身出发,寻找出积极有效的对策。

1.强化对企业的服务意识,切实维护劳动者权益。2008年《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对部分企业带来一定的压力,而金融危机则给部分企业造成前所未有的冲击。所以,现在许多企业感到举步维艰,迫切需要政府部门的帮助。因此,劳动保障局要强调提升执法人员的服务意识,严格执法的同时要做到服务至上。当前形势下,尤其是要帮助一些用人单位了解劳动合同解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未雨绸缪,规范用工行为。做到裁员不欠薪,失业有保障,既维护企业利益又保障职工权益;采取积极手段,及时贯彻执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及省市有关“应对危机稳定就业保障民生”政策,如暂缓调整最低工资标准,适当降低基本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的费率等,减轻企业负担,帮助企业共渡难关。

2.保增长,促发展,坚定发展的信心。由于国内外诸多原因,我国经济遇到许多困难,2008年我国经济增长势头开始放缓,2009年将进一步下降。这场发端于美国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影响的“滞后效应”正在逐步显现,导致企业经营困难,企业经营者大都对突如其来的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缺乏足够的预计和准备,心理压力增大,部分企业经营者对企业未来经营前景感到迷茫。在经济困境时,坚定信心比什么都重要,国家已经陆续出台和采取了的许多政策和措施保增长、促进发展,社会各方面也应从多方面关怀企业家、支持企业家,帮助企业家提振信心。加快完善支持政策,并给予企业实实在在的帮扶措施,使企业度过艰难期,促进企业持续发展。

3.严惩恶意逃跑企业主、对外资非正常撤离跨国追责。

劳资双方共渡难关是应该提倡的,但是要防止转嫁危机,防止借共渡难关为由,企业把所有的责任都让工人承担。经济效益好时,企业盈利,企业主赚得盆满钵满,当经济不景气时,有的企业主为逃避责任而逃跑,把责任转嫁给员工。为此劳动监察部门事先监控重点劳资矛盾突出的企业,要做好预警工作,各级工会要有专人负责收集信息,发现问题及时报告,防范企业主逃跑,使之图谋不能得逞,对逃跑企业主根据蛛丝马迹找到严惩,起着警示作用。对外资非正常撤离,国家将跨国追究责任。

4.工会教育员工和企业主共渡难关教育。企业就是一条船,投资经营者、劳动者都是在一条船上的利益共同体。

资本、经营、技术、劳动四大要素不可或缺,在金融危机下,劳资互信互助互谅,抱团取暖,共渡难关,才能走出困境。所以企业一方面要把目前出现困难讲清楚,使职工对企业裁员、减薪等应对危机的措施正确、理性的对待,另一方面,企业还要有长远的考量,可以裁员可以不裁员的时候不裁员,可以减薪可以不减薪的时候不减薪,勇于承担社会责任,这样的企业一定会得到职工的支持和社会的赞许,最大限度地避免了企业倒闭、工人失业的“双输”局面。

5.劳资矛盾越是突出越要坚持《劳动合同法》,促使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我国自市场化改革以来,劳动关系问题越来越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稳定的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劳资矛盾和冲突绝大多数是由于劳动者的基本劳动经济权益被侵害,而又长期得不到解决而致。目前大多数企业采用减薪、不买社保、克扣工资、推迟发工资、放假停工等形式转移国际金融危机的风险,个别企业趁机见缝插针侵犯劳动者权益,还拿出“应对危机,无奈为之”的幌子掩人耳目,更有甚者还提出修改劳动合同法,试图把法律规定“打折”甚至“冷藏”。金融危机不是侵犯劳动者权益的挡箭牌,“金融危机下,如何解决企业遇到的困境是有不同选择的,是让资本继续独断专行,以损害弱势的劳动者的合理利益甚至是合法权益为代价,追逐着资本的无止境的暴利;还是让企业承担起社会责任,让劳动关系中资本与劳动这两大要素同舟共济、共度时艰”[ 4 ] ? 当然应该是后者。金融危机的劳动关系不仅是合理也是合法的,劳资矛盾越多越是应该坚持《劳动合同法》,促使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劳资关系和谐,劳资矛盾越是增多、劳资冲突越是加剧越应该保护处于弱势劳动者的利益,确保劳资双方冲突降到不至于爆发大的政治危机、制度危机的程度。只有如此,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稳定的环境,保障社会安全运行。

参考文献:

[ 1 ]常凯。劳动关系学[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保障出版社,2008, 400.[ 2 ]乔健。金融危机条件下的劳动关系的治理[ EB /OL ].200913.[ 3 ]张安顺。和谐劳动关系的基本特征[ J ].中国工运,2005,(10), P35.[ 4 ]郭军。金融危机下劳资关系更要合理合法[N].法制日报,200901

第五篇:市场经济条件下医患关系的思考

摘要 通过分析中国市场经济下医患关系的现状及原因,指出市场经济条件下医患关系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了构建新型医患关系的原则,即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原则;确立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的原则;利于现代医学健康发展的原则。强调了利益共享是新型医患关系的本质。在此基础上,论证了从政策和制度建设、法律法规建设、医德医风建设、医患沟通3个层面上重建新型医患关系的对策与措施。

关键词,市场经济,医患关系,趋势,对策

20世纪80年代起,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治国方略,使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步入市场经济体制之中,经济快速增长,人民在走向富裕和文明。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决定着社会文明程度,上层建筑一般来说要相对滞后于经济基础的变化,经济的变化使得人们的观念、心理、需要、行为也在发生变化。尤其是给医患双方思想观念上的冲击是巨大的。此时,我国医疗保障机制又尚未完善,医患矛盾骤然凸现,全国医患纠纷普遍大幅增加,建立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传统“天然盟友”般的医患关系解体,紧张的医患关系成为当今社会矛盾的热点和焦点之一。本文试图论证重建中国市场经济下的医患关系。

1,中国市场经济下医患关系现状及原因 1.1,新经济社会环境下思想观念的不适应

医者和患者在思想观念方面滞后于快速发展的时代。尽管医务工作者已经感受到、意识到心理、预防、保健、康复等对现代医学的重大影响,但几百年来生物医学模式的强大惯性,使广大医务工作者难以在较短时间内从思想深处认识到现代医学模式的重要性和深远影响,“认病不认人”的陈旧观念还普遍存在于医者的头脑中。对患者而言,虽然为高科技而创造的医学奇迹而欣慰,但又为难以承受的医疗费用而忧虑。“看病归国家管”是计划经济时代的老观念,但广大患者,尤其是低收入的患者今天仍紧紧固守不放。所以,“医院只认钱不认人”的偏执观点就成为医患纠纷的“导火索”之一。

1.2,国民整体人文素质欠缺

长期以来,我国的应试教育体系忽视了国民素质教育。所以,尽管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但他们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却显得先天不足。一部分医务人员被金钱和利益所左右,从而出现了乱收费、索要“红包”、开大处方、谋取“药品回扣”等不良医疗行为。在患者中,人文素质相对欠缺的主要是以贫困农民、城市低收入人群、失业或无业人员及被社会保障的社会弱势群体等。他们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较低,受教育程度也相对较低,当收入分配差距越来越大时,他们的心理极易不平衡,在他们中间发生医患矛盾的比例也较大,冲突性也最大。

1.3,医患沟通不够近些年来,医患纠纷增长迅猛,绝大多数纠纷源于医患沟通不够或医疗服务过程中的不足。医患不能沟通就无法相互理解,医患双方就容易产生对立的情绪。因此。增进医患沟通是消除或缓解医患纠纷的最佳途径之一。

1,4有关法规和制度不完善

2002年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原《医疗事故处理办法》的缺陷。由于我国至今未建立系统、科学的医疗责任保险制度,医患矛盾缺少有效的缓冲地带和风险消化机制,致使医患关系处于紧张状况。

1.5医疗保障体系不完善

20世纪90年代初当我国开始以公费医疗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卫生体制改革以来,尽管国家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但中国人口多、底子薄的现状使得医疗保障体系至今不能完整建立,中国现代的卫生工作目标也暂时难以有效实现。缺医少药、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在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中还普遍存在,这始终是制约医患关系改善的“瓶颈”。

2市场经济条件下医患关系的发展趋势.,2.1医患关系的物化趋势,高科技医学的发展使诊疗方式发生巨大变化。敏感,精确,迅速的自动化,信息化,遥控化,人性化的先进诊疗手段越来越多的替代传统的物理诊断方式。医生通过高科技设备获得病人的生理,生化指标和病理数据,为自己的诊断提供依据。这样,使医患之间的交流往来减少,已往,一医一患的情况发生转变,加重了医生对高精尖设备的依赖,致使医患关系出现物化趋势。

2.2医患交往的经济化趋势近几年,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有了长足发展,但偏远地区和农村卫生资源不足和城市卫生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形成较大反差,无论是缺医少药的农村,还是医疗消费过度膨胀的城市医院,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开始出现医院服务商品化倾向(点名就医,优质优价,特殊服务等),在医患交往上也必然出现经济化趋势,商品经济的等价交换原则逐步渗透到医患关系中。因医疗活动中的钱权交易引发医疗纠纷的不乏其例。

2.3医患要求的利益化趋势,在医疗活动中,为满足医患双方各自需要而产生了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的关系,医护人员为患者提供服务,消耗了活劳动和物化劳动,得到一定的补偿(工资,奖金),同时,因医疗服务解除了患者的病痛也获得了心理上的满足和愉悦,由此而获得了经济利益和精神利益,这种符合医德规范的自我价值和个人利益的实现应予肯定。同样,患者和亲属的利益体现在交付了医疗费用而满足了解除病痛,恢复身心健康并回归正常工作和生活的健康利益需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医患之间上述原本正常的利益关系,由于受,经济化的影响,节外生枝地出现了许多特殊的利益关系。医护人员由于工作量大,风险高,理应高回报,但实际明收入偏低,为获得补偿,采取了不当收入。个别患者及亲属在恩赐观点等不正确社会思潮的趋使下,总认为,有钱能使鬼推磨,甚至把自己摆在不合适的消费者位置上,一旦上帝的利益得不到满足,医患这种特殊的利益关系,就会毫不留情地被打破,造成矛盾激化的严重后果。

2.4医患需求的多元化趋势 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人们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倾向也反映在医患关系上,病人及亲属对医院的服务需求及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最基本的核心服务已不能满足病人需求的物质或服务的利益。形式服务(技术水平,设备),附加服务(服务承诺,病房条件)的不断延伸和完善,充分体现了以病人为中心的现代医院经营思想。与此同时,医院各种服务活动的发生也依赖患者和服务提供者的交互作用,医务人员要求病人在尊重他们劳动价值的前提下,要主动配合诊治,成为医务人员的重要协作者。

2.5医患关系调节方式上的法制化趋势 医患关系的调节方式,已往主要依靠伦理道德,随着社会主义法制化建设加强,医患关系的道德规范必然上升到法制化建设上来,高新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以及全社会人文素质的普遍提高,不仅促进了法律观念的更新,而且给各种卫生立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思想基础。3 新型医患关系的原则和本质 3.1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经济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基础,公共卫生、医疗保健、义务教育、环境保护等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则是社会进步的直接体现。要树立科学发展观.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和战略高度.真正认识到没有健康.就没有小康。

3.2确立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的原则 在温饱问题解决之后,人民群众对健康越来越关注,卫生环境、医疗保健已经成为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保障公民的健康权益,维护、保障和提高公民健康水平.增强全社会的健康素质.更加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维护生命健康的需要。

3.3 利于现代医学健康发展的原则 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支撑下,易导致医务人员见病不见人,只关心“故障”在哪里,忽视人的心理、思想、感情以及社会因素.导致一些疾病无法治愈.没有患者的积极合作.较高风险性的医学实践就难以实施.现代临床医学的发展将受到限制。

3.4利益共享是新型医患关系的本质 市场经济下.医患关系的经济化倾向反而是一种有利于构建医患平等关系的平台.有助于改善医患关系。因为医院的医疗市场完全依靠群众的就医.优质的医疗技术和服务是医院立足和发展的关键.失去了群众的信任和“惠顾”.就丢失了医疗市场。医患关系的本质就是利益共享、和谐共赢。重建新型医患关系的对策与措施

4,1,以政策和制度建设为基础平台,(1)尽快制定新的全民基本医疗保障政策。应加大医疗卫生保障投入,并尽快制定出适合群众不同需求的全民基本医疗保障政策,优化区域医疗资源配置,特别要重点建设好社区卫生服务等基层医疗机构,要切实维护医疗行业的公益性质。(2)全面强制实施医疗责任保险制度。面对更高风险的医疗工作,国家应制订相关强制性医疗责任保险制度,规定医院和医生必须投保医疗责任险。保险公司必须以较优惠的费用来大力拓展此项业务。(3)加快医院体制和管理机制改革。医院必须抓住机遇,解放思想,牢牢坚持以人为本的办院宗旨,从实际出发,深化改革,真正实现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为新型医患关系创造更好的大环境。

4,2,以法律法规建设为根本保证,(1)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我国卫生法律制度建设。(2)进一步加强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建设。

4.3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坚持行业反腐败 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条件下,确实出现了一些医德医风滑坡现象,但这并不是改革和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必须要坚持经常不懈的思想教育,强化制度规范建设,建立内外监督机制,克服和扭转医患之间不同程度存在的,经济化,趋势,这是深化医院改革,保证医患关系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必备条件.4,4以医患沟通为主要途径

医务工作者必须与患者进行全面的沟通。这种沟通不仅是在医疗服务的层面上,更多则是观念、心理、社会、经济、制度和法律等层面上的沟通。医患沟通如何构建呢?(1)更新医院的宗旨。从“以医疗为中心”到“以病人为中心”的医院宗旨无疑是一大进步,但仍然不够准确,应确立医院以人为本的全新宗旨:“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医院的核心理念应面向所有人,应体现出爱护人、救助人、服务人、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

(2)加强医对患的导引 从医患关系的分析中,我们已得出清晰的结论:医患双方是极为不平衡的状态,医者在医学知识和手段、各种信息、医疗决策权及社会威望等方面较患者具有绝对的主导优势,因此,医患沟通只能是也必须是以医者为主导开展沟通。从三个方面着手有可能大大缩短医患的距离:①加强健康教育,缩小知识差异。医务人员应主动承担起对患者、对全社会健康教育的责任。②主动还权于患者,共担医疗风险。医务人员不能再抱守“权威”之位,应积极主动地维护患者的生命健康权、平等权、知情同意权、参与权、隐私权等。③医患全方位的沟通。要建立起以医院和医务人员为主导的全方位医患沟通制度。对医院内应实施诊疗全程医患沟通制度,即从门急诊、病房、手术室、检查室、住院处等各科室,从工作态度、工作程序、工作方式和方法等方面以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的要求进行改革和完善:对社会应实施开放式医患沟通制度,即主动走向社会,与社区、学校、新闻媒体、企事业单位等建立密切的联系,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医学咨询、医务公开以及志愿服务等活动,在新的社会环境中,重树良好的社会形象。

下载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问题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问题的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金融危机影响下劳动关系思考看法

    自去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席卷了全世界,对我国经济也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企业经营困难,中小企业倒闭,一些企业主和经济学界的人士把矛头对准了《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要求修改甚......

    对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劳动关系的变化及工会发挥协调主体作用的思考

    对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劳动关系的变化及工会发挥协调主体作用的思考 文章标题:对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劳动关系的变化及工会发挥协调主体作用的思考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

    对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劳动关系的变化及工会发挥协调主体作用的思考

    文章标题:对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劳动关系的变化及工会发挥协调主体作用的思考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国经济体制、利益分配格局以及社会各阶层成员......

    市场经济下对学生德育工作的思考[5篇范例]

    市场经济下对学生德育工作的思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广阔的开放市场,这种大环境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活跃了学生的思想,使其看到自己未来事业的前景。但同时市场经济的负面......

    对市场经济下财政的认识

    市场经济指的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它只是资源配置的一种方法,本身并不存在阶级性。所以市场经济并不存在姓“资”姓“社”的问题。它可以适用于任何经济制度。而财......

    劳动关系——对我国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思考

    对我国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思考[摘要]劳动关系是组织中由于雇佣行为而产生的关系,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特定领域。目前在我国由计划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外部的经济、法律、文......

    关于当前劳动关系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当前劳动关系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当前劳动关系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最近一个时期,我们围绕如何规范社会劳动关系,从根本上代表和维护好最广大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问题,进行了一......

    关于当前劳动关系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当前劳动关系问题的调查与思考最近一个时期,我们围绕如何规范社会劳动关系,从根本上代表和维护好最广大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问题,进行了一些工作调研。从基层情况看,劳动关系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