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关于统一劳动争议案件审判标准若干问题的复函[推荐阅读]

时间:2019-05-12 22:17: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关于统一劳动争议案件审判标准若干问题的复函》,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关于统一劳动争议案件审判标准若干问题的复函》。

第一篇: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关于统一劳动争议案件审判标准若干问题的复函

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关于统一劳动争议案件审判标准若干

问题的复函深中法函[2008]66号

龙岗区人民法院:

你院《关于统一劳动争议案件审判标准若干问题的请示》收悉,经我院审委会研究,函复如下:

同意你院对解除劳动关系经济补偿金、加班工资计算基数和计件工资加班工资差额认定等三个问题的处理意见,即:

一、关于解除劳动关系经济补偿金问题

1、《劳动合同法》实施前,用人单位无故克扣、拖欠基本工资,或者低于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报酬的,劳动者请求解除劳动合同并要求用人单位支付经济补偿金的,应予支持。

2、《劳动合同法》实施前,劳动者以用人单位未足额支付加班工资,请求解除劳动合同并要求用人单位支付经济补偿金的,劳动者应举证证明其曾向用人单位请求支付加班工资差额而被用人单位明确拒绝,或者用人单位明确表示拒绝支付加班工资差额。

3、《劳动合同法》实施后,按《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的规定处理。

4、如果劳动者请求的加班工资差额包含《劳动合同法》实施前和实施后的时间,在是否支持劳动者请求的经济补偿金问题上,分段采取不同的标准和处理原则。

二、关于加班工资计算基数问题

双方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了计发加班工资基数标准或在工资表中可以看出计发加班工资基数标准,而用人单位也确实按照该标准计发了劳动者的加班工资,并据此制作工资表,该工资表亦经劳动者签字确认。在此情况下,只要双方的约定不低于最低工资标准,即可认定双方已约定以该计发加班工资基数标准为加班工资的计算基数。如果用人单位根据此标准计发给劳动者的加班工资符合法律规定的加班工资计算标准,则认定用人单位已经全额支付了加班工资。

三、关于计件工资加班工资差额认定的问题

双方约定实行计件工资制,但根据现有证据无法查明正常工作时间工作定额的,根据劳动者的工资、工作时间和法定加班倍数折算出的时薪不低于最低工资标准,可认定用人单位支付的工资中已包含了加班工资。

此函复。

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二OO八年九月十二日

第二篇: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劳动争议审判白皮书(2011年12月)

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劳动争议审判白皮书

2011/12/20

(2005年1月-2011年6月)

作为起步最早的经济特区,深圳集聚了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劳动争议纠纷相对较多。2004年,深圳两级法院受理劳动争议案件12296件,相比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正式实施时的91件,增长了135倍。面对迅速增长的案件数量,全市法院不断加强劳动争议审判改革,市中院于2005年4月成立了全国法院系统第一个专业化的劳动争议审判庭。2008年,罗湖和福田区法院也相继成立了专门的劳动争议审判庭。与此同时,劳动争议审判的力量配置不断加强,截至2011年6月,全市法院(含派出法庭)共有专门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法官165名。长期以来,全市两级法院紧扣司法为民工作宗旨,依法公正高效审结了大批劳动争议案件,为规范企业用工、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市中院劳动争议审判庭先后荣立集体三等功、集体二等功、集体一等功,并于2008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农民工工作先进集体称号,成为全国法院系统唯一获此殊荣的集体。

一、劳动争议案件基本情况和主要特点

(一)案件基本情况

1、全市两级法院劳动争议案件审理情况

2005年至2011年6月份,全市两级人民法院共新收劳动争议案件170554宗,其中,2005年新收劳动争议案件13480宗,2006年新收劳动争议案件17361件,同比上升28.79%; 2007年新收劳动争议案件15790宗,同比下降9.05%; 2008年新收劳动争议案件42815宗,同比上升171.15%;2009年新收劳动争议案件37284宗,同比下降12.92%;2010年新收劳动争议案件32051宗,同比下降14.04%,2011年上半年新收劳动争议案件11773件,同比下降22.10%。

2005年至2011年6月份,全市两级人民法院共审结(含旧存,下同)劳动争议案件170153宗,其中,2005年审结劳动争议案件12875宗,2006年审结劳动争议案件17258件,同比上升34.04%; 2007年审结劳动争议案件16151宗,同比下降6.41%; 2008年审结劳动争议案件41043宗,同比上升154.12%;2009年审结劳动争议案件34211宗,同比下降16.65%;2010年审结劳动争议案件37952宗,同比上升10.94%,2011年上半年审结劳动争议案件10663件,同比下降29.73%(详见图表一、二、三)。

2、全市法院劳动争议案件调解结案情况。2005年至2011年6月份,全市两级人民法院共调解劳动争议案件72559宗,其中,2005年调解劳动争议案件3214宗,2006年调解劳动争议案件3559件,同比上升10.73%; 2007年调解劳动争议案件5227宗,同比上升46.87%;2008年调解劳动争议案件20686宗,同比上升295.75%;2009年调解劳动争议案件13539宗,同比下降34.55%;2010年调解劳动争议案件19981宗,同比下降47.58%。2011年1-6月份调解劳动争议案件6353件,同比上升26.71%(详见图表四、五)。

(二)案件主要特点

1、案件数量受经济发展影响而波动但仍处于高位运行。从2005年至2007年,全市基层法院和中级法院受理的劳动争议案件基本上变化不大,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全市基层法院受理的一审劳动争议案件呈井喷式增长,达到35811宗的高峰,2009年之后又陡然下降,但仍远超2007年的受理数量。市中院受理的二审案件情况大体与基层法院受理的案件特点相同,只是因为二审上诉程序滞后的原因,二审案件数量在2009年达到顶峰,2010年新收的二审案件又有所下降(详见图表三)。

2、特别程序案件数量相对平稳。2008年5月1日,《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实施后,市中院开始受理申请撤销劳动争议仲裁裁决案件,此类特别程序案件一直参照适用民事一审普通程序进行审理。截至2011年6月,中院共受理撤裁案件1911宗。其中2008年257件,2009年678件,2010年667件,2011年1-6月受理309件。2009年后新收案件趋向稳定。(详见图表六)。

3、主要诉求为追索劳动报酬但呈现多样化趋势。追索劳动报酬纠纷仍是劳动争议案件的主要诉求。但随着2008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出现了一些新的诉讼请求,如赔偿金、未休年休假的工资、未签劳动合同的二倍工资、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竞业禁止、要求出具离职证明等诉求,单个案件的诉求也有所增加,通常会包含三到五项诉讼请求。

4、涉及多人的群体性案件明显下降,单一个体的劳动争议案件相对增多。2006年平均每起群体性案件涉及的人数为4.13人,2007年平均每起案件为3.86人,2008年平均每起案件为3.63人,2009年平均每起案件为1.89人,2010年平均每起案件为1.56人。

二、加强劳动争议审判工作的主要举措

(一)心系群众,积极维权,践行司法为民宗旨

为更好地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市中院协同各区法院,针对劳动争议案件处理周期较长、劳动者诉讼能力较弱、举证困难等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工作措施。

1、建立绿色通道,畅通维权程序。对劳动争议案件实行“一宽(时效从宽)、二不(不预交受理费、不预交执行费)、三快(快立、快审、快执)”的运行机制,建立劳动争议案件审判的“绿色通道”,在法院案多人少的情况下,在立案、排期、移送、执行等各个环节确保劳动争议案件优先处理,简化审判程序,加快案件流转,确保当事人的权益尽快得到保护。

2、实施司法救助,彰显人文关怀。对劳动者减免诉讼费,实行劳动者申请财产保全免提供财产担保;完善劳动争议案件证据规则,对劳动者举证期限酌情从宽,增强庭审程序的公平性;加强诉讼指引和判后答疑,确保劳动者能够公平诉讼,依法维权。

3、采取便民措施,凸显服务意识。为方便当事人诉讼,实行灵活多样的立案、审理方式,实行节假日立案、预约立案、异地立案、假日法庭、夜间法庭等形式,为当事人提供诉讼便利。

4、开展普法宣传,提高法律观念。全市两级法院每年定期组织劳动争议审判法官深入到厂区、社区、用人单位,开展法律宣传和咨询活动,累计共180余场,指导用人单位规范用工形式,完善管理机制,指导劳动者正确理解劳动法律法规,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深挖潜力,多措并举,加大结案工作力度

面对案多人少、维稳压力巨大、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的严峻形势,为确保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能够尽快实现,全市法院采取多种措施,努力多办案、快办案、办好案。

受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影响,我市部分中小企业经营困难甚至倒闭、停产,加上2008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当年各区法院受理的劳动争议案件出现了井喷式增长,其中宝安区法院新收的劳动争议案件为19457宗,同比增长458.63%;龙岗区法院新收的劳动争议案件为10271宗,同比增长207.24%,结案工作压力巨大。但宝安区法院2008年共审结劳动争议案件(含旧存)19399宗,同比增长460.34%;龙岗区法院审结(含旧存)10148宗,同比增长197.25%。当年全市法院劳动争议案件的结案率达到95%以上。

因上诉程序的滞后性,市中院受理的劳动争议案件在2009年才出现大幅增长,新收14191宗,同比增长110.33%。为应对案件迅猛增长的形势,市中院通过提高法官办案任务指标、开展办案竞赛活动,最终审结劳动争议案件11755宗,同比增长119.72%。

(三)规范管理,落实制度,确保审判质量

为从根本上保证案件审理质量与效率的统一,两级法院不断深化改革创新,加强与劳动争议仲裁机关的协调沟通,不断提高业务工作水平。

1、改革法律文书,提高审判效率。因大多数劳动争议案件具有案情清晰、法律关系简单的特点,为提高效率,减少重复劳动,市中院对部分劳动争议案件的二审裁判文书进行改革,对基本事实无争议的案件,在法律文书中减少了原审查明、原审判决、上诉理由、上诉答辩等部分,除了当事人信息之外,只列明二审查明的新的事实和判决主文,极大地提高审判效率。此外,市中院对少部分工伤事故损害赔偿、申请撤销劳动争议仲裁终局裁决等事实清楚、争议焦点集中在法律适用或责任承担方面的案件进行书面审理,加大案件繁简分流力度,简化部分案件审理程序,缩短处理周期,进一步提高了审判效率。

2、统一裁判思路,实现标准办案。为有效规制法官自由裁量权,克服“同案不同判”现象,市中院于2006年开始推行标准化办案工作,并于同年制定下发了专门针对劳动争议案件的规范化办案指导意见,对劳动争议案件的一、二审庭审规范和调查规范做出明确具体的规定;针对劳动争议案件处理规范性文件繁多、不易掌握的情况,2007年编印了《劳动人事争议办案手册》,2009年又编印了《劳动人事争议办案手册

(二)》,将劳动争议常用规范汇编,方便两级法院在案件审理中使用;2008年起,市中院相继起草制定了《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程序性问题的指导意见》、《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实体问题的指导意见》、《关于审理工伤损害赔偿纠纷案件相关法律适用问题的指导意见》、《关于审理人事争议案件相关法律适用问题的指导意见》等,统一了全市法院就相关问题的认识和做法,已基本形成覆盖主要劳动争议案件类型的规范化办案指导意见体系。

3、加强指导监督,提高业务水平。市中院通过审判工作会议、业务研讨会、审判工作例会、审判长联席会议等方式,坚持以会代训,通报二审案件的发改原因、存在问题,就疑难问题进行共同研讨,统一两级法院认识,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印发《劳动争议审判通讯》,推广经典案例判决,建立和强化合议庭对口联系区院制度,对基层法院劳动争议审判工作及时给予业务指导;创新案件质量评查方式,组织基层法院对二审发改案件进行双向评查,增强评查的科学性。通过一系列制度和措施,更好地统一了办案标准,提高了全市法院法官的业务水平,审判质量稳步提高,二审发改率逐年下降。

4、有效沟通协调,统一裁审标准。全市法院高度重视与劳动仲裁机构的沟通协调,建立了信息共享与共同协调机制,对在诉讼阶段被撤销、改变裁决标准的劳动争议案件,及时与劳动仲裁机构沟通协调,统一认识,加强裁审业务衔接和标准统一;遇有重大、疑难案件,及时与劳动仲裁机构协调解决,使大量案件在仲裁阶段得到妥善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进入诉讼程序的劳动争议案件数量;每年组织召开全市两级法院劳动争议审判部门与劳动仲裁机构劳动争议案件实务座谈会,针对我市劳动争议案件审理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研究讨论,并形成统一的处理意见,进一步促进裁审标准的统一。

5、确保责任落实,妥处判后答疑。因为对法律的理解不一致,甚至存在误解,少数案件的当事人在诉讼请求不能得到支持之后,就认为法院认定事实错误,适用法律不当,判决不公,因此向法院或有关部门投诉、信访。为妥善处理涉诉信访案件,全市法院认真做好判后答疑工作,对涉诉信访案件进行跟踪登记,并由案件承办人或合议庭成员对当事人进行判后释法,从证据认定到法律适用对当事人进行耐心细致地解释说明,消除当事人的疑虑,切实减少当事人信访投诉和再审申请。

(四)创新机制,主动作为,构建大调解工作格局

为有效疏导不断增长的劳动争议案件,促进劳动争议纠纷的和谐化解,市中院经过认真调研、反复论证,从2006年初开始探索劳动争议案件大调解格局建设,先期试点工作确定在劳务工集中、劳动争议案件数量较多的宝安区开展。通过深入走访宝安区各街道办事处,积极推动各街道劳动管理站设立人民调解工作室,建立起了法院诉讼和人民调解的诉调对接机制。自2006年5月到2007年3月,试点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共调处劳动争议纠纷7475件,调解结案6319件,调解成功率达84.6%,涉案人数24606人,解决争议金额约4460万。2007年4月,深圳市委召开全市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现场会,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宝安区劳动争议人民调解的工作经验。在成功试点的基础上,市中院决定由劳动争议审判机构牵头,将联调方式从劳动争议纠纷领域延伸到其他纠纷多发领域,正式推动构建社会矛盾“大调解”格局。2007年11月,深圳市委专门出台《关于构建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体系的实施意见》。

在市中院的指导监督下,各区法院结合实际,建立了各有特色的“大调解”工作机制,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宝安法院于2008年与宝安区劳动行政部门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人民调解组织的工作指导和业务培训,积极构建劳动争议多元化解决机制。2009年1-10月,宝安区重大劳资纠纷比上一同期下降了80.9%;辖区内发生企业欠薪逃逸事件比上一同期下降了72.15%。罗湖区法院劳动争议审判机构与该区劳动保障和人力资源局通过大力推行劳动争议诉前联调,从2010年8月至2011年6月,成功调解解决劳动争议案件1609件,涉及标的609.89万元。龙岗区法院坪地法庭在辖区街道党工委的支持下,整合街道各方面力量,成立了街道诉求服务中心,形成了各部门共同参加、法庭指导确认的联动调解新机制,其经验先后得以向全国、全省法院推广。

为更好更快地化解矛盾、解决纠纷,2011年以来,市中院部署全市法院开展审前调解改革,即在开庭之前,由专门负责调解的法官组织案件当事人进行调解。各区法院还试行了司法确认制度,即对于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在人民调解组织的主持下所签订的和解协议或者双方自行签订的和解协议进行司法审查,对符合法律规定的和解协议,由人民法院出具法律文书予以确认,有力地推动了大调解工作的深入发展。

(五)积极调研,建言献策,更好地服务大局

在抓好司法办案的同时,全市两级法院积极开展调查研究,根据案件审理中发现的问题,深入分析研究,提出对策建议,为党委政府决策和审判工作机制的改革完善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近年来,市中院先后受市委政法委委托,参与大调解工作调研,撰写了有关调研报告,为市委决策提供了参考;受市人大委托,对我市法院贯彻实施《深圳经济特区和谐劳动关系条例》的情况进行调研,形成了《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关于贯彻实施深圳经济特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条例的报告》;受省高院委托,就简易程序审理情况进行了调研,代为草拟《简易程序审理有关问题的司法解释(建议稿)》。此外,还积极参与省高院和省劳动仲裁委《关于适用<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劳动合同法>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的调研和制定工作,受市有关部门委托,就进一步加强农民工工作进行了调研,形成了《进一步加强农民工工作的意见》等调研报告,与劳动行政等部门联合召开劳动者权益保护形势分析会,形成了调研分析报告,为上级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三、发展转型与司法政策的调整将导致劳动争议案件持续增长

(一)“三来一补”企业改制可能会引起劳动争议案件的再次增长。因为历史原因,深圳有相当数量的“三来一补”企业,根据市政府的有关精神,“三来一补”企业正在进行公司制改造,即注销原加工企业,成立新的外商独资或合资的有限责任公司。在改制的过程中已经出现了部分员工要求买断工龄的问题,即员工要求“三来一补”企业在注销时向其支付终止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金。如果出现类似大量的以获取经济补偿金为目的的劳动争议,势必会影响“三来一补”企业改制的顺利进行。

(二)部分第三产业的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具有潜在的劳动争议危机。从目前法院受理的个案可以看出,深圳市的第三产业,如餐饮服务业、运输业、桑拿按摩及建筑行业等,均不同程度地存在不签书面劳动合同、不缴社会保险或不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超时加班、不发放加班工资或不足额发放加班工资等问题,且上述行业多集中在盐田、罗湖、福田、南山四个区。另外,我市机关后勤服务外包以及事业单位改制也存在一些法律风险,如机关服务外包后,对原有人员劳动关系的清理、补偿等问题,事业单位改制中未签订劳动合同的二倍工资问题等,应引起重视。

(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三)》的公布实施,新类型劳动争议案件可能增多。该司法解释除了对部分法律适用问题作出解释之外,还明确规定因未缴社会保险导致损失、企业内部改制、非法用工、企业内退人员用工等引起的争议属于劳动争议案件的范围,扩大了人民法院受理案件的范围,新类型劳动争议案件可能随之增多。

四、相关对策和建议

(一)强化劳动争议预防机制

加强法律法规宣传。进一步加大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监察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法律的宣传力度,增强企业和劳动者学法守法以及依法维权的意识。对守法企业给予表彰和奖励,同时对违法企业和违法维权行为加大曝光力度,建立违法企业的黑名单制度,对进入黑名单的企业,劳动监察部门应加大监察力度。

加强源头治理。劳动行政部门对用人单位的劳动合同签订、工资发放、社会保险缴纳等问题要进行定期检查,特别要对特区扩容导致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后出现的问题进行检查,排除隐患,及时纠正用人单位的违法用工行为,督促用人单位合法用工,从源头上减少违法行为的发生,促进社会和谐。有关政府职能部门要针对前述极易产生劳动争议风险的行业、单位进行深入调研,科学研判,及早应对,采取预防性措施,减少劳动争议的发生。

加强法律援助力度。在市总工会现有法律援助制度的基础上,尝试设立专门的劳动争议法律服务机构,免费为劳动者提供法律援助和法律咨询,降低劳动者维权的成本,消除违法代理的市场,同时也应加强对非法代理活动的查处力度,并通过新闻媒体进行广泛宣传,引导广大劳动者委托合法的代理人,以规范和清理劳动争议服务市场。

加强企业工会建设。建议由市总工会、劳动行政部门和街道对企业内部的工会建设进行指导和监督,通过发挥企业内部工会的作用,减少劳动争议的发生。在劳动关系建立时,由工会指导和帮助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提高劳动合同的签约率和履约率;在劳动关系存续期间,由工会代表员工推行工资协商、职工代表大会等各项制度,督促用人单位严格执行国家劳动标准,加强劳动保护;在劳资关系发生矛盾和冲突时,由工会组织劳动争议调解,防止矛盾升级。

(二)完善劳动争议审判机制

完善管理机制。进一步畅通劳动争议案件审判的“绿色通道”,积极推进“标准化办案”工程,统一裁判标准,简化争议处理程序,深化裁判文书改革,完善劳动争议案件裁判文书样式;积极探索建立劳动争议案件的审判质量与效果评估标准体系,完善案件的抽查、评查制度及审判质量定期分析通报制度,提高审判的质量和效率,确保劳动争议案件的审判质量不断提高。

完善“大调解”机制。重点是进一步完善“诉前联调”机制及诉调对接平台,结合最高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调解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中提出的协助调解人制度、委托调解制度、和解协调人制度等,整合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行业调解、司法调解的资源与力量,使劳动争议纠纷的解决更加多样化、快捷化,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诉前。

加强业务沟通协调。两级法院要与劳动争议仲裁机关定期就劳动争议案件审判中的疑难问题展开探讨,提出对策,制定规范化的工作指导意见;要针对新情况,加强与劳动监察、劳动仲裁、司法行政部门沟通协调,共同制定对策措施,提高全社会防患、化解、处理劳动争议纠纷的水平和能力。

(三)改革劳动争议处理机制

当前劳动争议处理体制程序繁琐、环节过多、周期过长的弊端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已严重影响到对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护,改革是势在必行。建议将劳动争议处理机制改革纳入深圳市重大的改革项目,充分发挥深圳改革试验区的优势,探索建立“仲裁为主、诉讼为辅、诉前联调”的劳动争议处理新机制。

第三篇:2014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关于劳动争议案件审理流程管理规程

2014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关于劳动争议案件审理流程管理

规程

《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若干规定》的修改说明 根据我院《审判执行流程管理规程》修订意见和相关职能部门的调整情况,结合我市劳动争议审判实际,对《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若干规定》进行了简要修订。修订稿中有下划线的部门为修改内容,具体修订情况说明如下:

1、第一条属于文字表述方面的修改。

2、第二条是基于我院立案部门职能调整和劳动争议审判部门名称更改以及文字表述简练需要而进行的修改。

3、第三条增加了速裁的相关规定。

4、第四、八、九、十、二十七、三十条仅是基于立案部门职能调整进行的修改。

5、第十二条是基于分案职能由立案庭调整至审管办和审判权运行改革后由合议庭对案件进行二次分配的需要进行的修改。

6、第十三条是基于由以前统一送达更改为跟案法官助理负责送达而进行的修改。

第四篇:广东省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若干规定

广东省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若干规定(试行)

(2005年10月13日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三十七次会议讨论通过)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为了使我市两级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规范化、制度化,提高劳动争议案件审判效率,缩短审理劳动争议案件周期,确保劳动争议案件的审判质量,及时、快捷、稳妥地处理劳动争议案件,依法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和谐发展,根据民事诉讼法及其相关司法解释和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劳动争议案件审判工作的若干意见》及本院有关规程的要求,结合我市劳动争议案件审判实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法官和法官助理、书记员必须强化遵守规范意识,严格按照本规范的规定,按时完成各自的工作职责,确保劳动争议案件审判工作的有序、公正、高效。

全市法院的立案庭、执行局(庭)、基层法院民事审判第一庭、各人民法庭、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六庭及相关部门必须加强相互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并共同遵守本规定的操作程序,保障劳动争议案件审判工作的正常运行。

第三条 基层法院一审劳动争议案件原则上适用简易程序审理。

第二章 一审审理

第一节 立 案

第四条立案庭收到劳动者的起诉材料,经审查认为符合起诉条件的,应予当天立案。重大案件、群体性案件应当在立案时分别报送立案和审判的分管院长。

各基层法院应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积极推行节假日立案、预约立案和异地立案,为有需要的劳动者提供便利。

第五条为方便劳动争议案件的识别和统计,劳动争议案件应在案号上加以注明。注明方式为在审理单位后加“(劳)”,即劳动争议案件案号为“广东省深圳市×人民法院(200×)深×法民×(劳)初字第××号”。

第六条劳动者起诉的劳动争议案件,劳动者不预交案件受理费;案件审结时,由败诉方负担。劳动者败诉的,人民法院依劳动者申请可依法对应由劳动者负担的诉讼费予以减免。

第七条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就双方的劳动争议达成了明确的协议,后因款项的支付发生纠纷的,劳动者以债务纠纷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可以受理。

在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主持下,双方当事人达成的调解协议,具有民事合同的效力。一方当事人不履行调解协议确定的给付义务,对方当事人可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八条 立案庭对劳动争议案件立案审查时,应着重审查以下事项;

(一)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作出的劳动争议仲裁裁决书或不予受理的书面裁决、决定或者通知;

(二)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送达上述文书的送达回证或者其他有关送达时间的相关证明;

(三)原告是否超过十五日的起诉期限;

(四)诉讼主体是否适格、有无遗漏;

(五)是否属于劳动争议或人事争议案件。

第九条 立案庭在向原告送达《受理案件通知书》等诉讼文书时,应当同时送达《诉讼文书送达地址确认书》、《劳动争议案件举证通知书》、《诉讼风险提示书》等。

对于未委托律师为代理人的劳动者,立案庭应加强对其的举证指引和诉讼指引,对举证通知书作必要的解释和说明。

第十条 立案庭应当按最高人民法院《民事案由规定(试行)》的规定确定劳动争议案件的案由。案由包括劳动合同纠纷、集体劳动合同纠纷、事实劳动关系争议、工伤事故害赔偿纠纷、非因工伤亡抚恤待遇纠纷、非法用工伤亡赔偿纠纷、人事争议等。《民事案由规定(试行)》没有列明的,可以按案件涉及的法律关系及当事人的争议确定案件案由。

第十一条 立案人员在立案时应当注意识别系列案件、劳动争议仲裁当事人双方均起诉等情形,以防止出现重复立案情况,便于合理排期。

第十二条 立案庭应当于立案后次日按审判流程管理相关规定,优先于其他案件排定主审法官、开庭日期、审判法庭、指定跟案书记员或法官助理(下同)。

对于确实无法在正常工作时间出庭参加诉讼的劳动者,经其提出申请,法院可在夜间及节假日的合理时间安排开庭。

重大、群体性案件,安排主审法官和开庭日期可事先征求分管庭长或主管院长意见。

第二节 庭前准备

第十三条 立案庭应在四排后次日内,将案卷材料移交相关送达人员。送达人员应在收到案卷材料之日起三日内完成直接送达。对被告送达诉讼文书原则上采取一次性送达方式。送达文书包括应诉通知书、开庭传票、原告起诉时提交的立案证据(复印件)、证据目录及《诉讼文收送达地址确认书》、《劳动争议案件举证通知书》、《诉讼风险提示书》等。

第十四条 被告在举证期限内提交的证据应在庭前及时送达原告,重大疑难案件或证据较多的案件可安排庭前证据交换。

第十五条 加强劳动争议案件的庭前调解。法官助理可根据法官委托,主持庭前调解。达成调解协议的由主审法官按规定程序审核签发。

第三节 庭审及裁判

第十六条 庭审调查时,主审法官应当按照中院劳动争议法律文书样式列明的事实要素查明案件相关事实。

对于举证能力较弱的劳动者应当加强诉讼指导,并可对劳动者的举证期限酌定从宽。法院在必要时应依职权调查收集证据,不得轻易以劳动者证据不足或举证期限届满而驳回其诉讼请求。

第十七条 基层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应当严格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进行调解和裁判。

第十八条劳动者未出庭参加诉讼的,法院必须核实劳动者是否存在不能到庭的正当理由,不能简单作出撤诉处理的裁定或仅因劳动者不到庭而作出不利于劳动者的缺席判决。劳动者在开庭后三个工作日内未举证证明不能到庭正当理由的除外。

第十九条劳动争议仲裁过程中,劳动者可以向用人单位所在地人民法院提出财产保全的申请,但是应当提供担保。劳动者的申请符合《民事诉讼法》第九十三条规定的,应当依法作出财产保全的裁定。劳动者在仲裁决生效或者人民法院判决生效后三个月内未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人民法院应当解除保全措施。

劳动者确因经济困难不能提供财产担保的,劳动者也可提供保证人担保。

第二十条法院在审理劳动争议案件期间,有证据证明用人单位持续、大量拖欠劳动者工资,且准备或正在对资产进行藏匿、转移或变卖的,法院可根据劳动者的申请或依职权及时对用人单位的相应献策产采取保全措施。

第二十一条对于申请财产保全的劳动者,如确因经济困难无法提供财产担保的,法院可减轻或免除劳动者的担保义务,确有必要的可由劳动者提供保证人担保。

第二十二条 对于事实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的劳动争议案件,主审法官应当于立案次日起三十日内审结。

第二十三条 劳动争议案件当庭宣判的,应当在十日内将裁判文书送达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当庭宣判率不得低于30%。

第二十四条 劳动争议案件定期宣判的,定期宣判一般在开庭之次日起十五个工作日内完成。

第二十五条 裁定书、判决书、调解书须经主审法官审核无误后方能送达。

第四节 上诉案件的移送

第二十六条当事人提起上诉的,跟案书记员应当在收到上诉状的同时,向上诉人送达收到上诉状的通知、预交上诉案件受理费的通知书(包括预交费用的数额、期限、中院账号及不按期预交费用的法律后果等,劳动者上诉的除外),并收到上诉状后三日内将上诉状副本送达对方当事人,通知其在法定期限内提出答案。

书记员在收到答辩状后三日内将答辩状副本送达上诉人,收到上诉状、答辩状(或答辩期满未答辩的),应在三日内按归档要求整理装订全部案件材料,经主审法官检查无误后,连同上诉状、答辩状、上诉案件移送函、预收上诉费收据或上诉人缓、减、免交上诉费的申请书一并交立案庭统一移送中院。

第二十七条 立案庭应于收地案件材料后五日内移送市中级人民法院。第三章 二审审理

第二十八条 市中级人民法院立案庭应于收到上诉案件材料之日起四个工作日内审查立案。

第二十九条 流程管理室应按《审判流程管理规程》进行四排、发送确认并按规定期限将案卷材料移交跟案法官司助理。

第三十条 民事审判第六庭应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简化和规范二审询问程序、简化劳动争议案件法律文书的制作、实行普通程序简易审等措施。

第三十一条 二审劳动争议案件当庭宣判的,应当在十日内将裁判文书送达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

第三十二条 定期宣判的,合议庭评议案件应当在庭审结束后五个工作日内进行,并在作出评议结论后十五个工作日内完成宣判。

第三十三条 法官助理应在二审法律文书送达后五日内将原审卷宗连同二审法律文书等交立案庭。立案庭应在七个工作日内退回原审法院。

第四章 执行

第三十四条 对于劳动者申请强制执行的劳动争议案件,法院可以不受执行立案顺序的限制,优先予以执行。

第三十五条 劳动者申请法院强制执行生效劳动争议仲裁裁决或民事判决的,法院免收申请执行费;申请执行标的额较大的,可以减收申请执行费。

第三十六条 劳动者申请强制执行生效劳动争议仲裁裁决或民事判决的,执行机构应当自执行立案之日起三个月内执行完结。

第三十七条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在劳动争议案件终结裁决作出之前,裁决用人单位预先支付劳动者工资、医疗费的,用人单位不得就该裁决向法院起诉。用人单位拒不执行的,劳动者可以向法院申请执行。

第三十八条 劳动者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劳动争议案件,应当提供被执行人的财产状况或线索。申请人无法提供被执行人的财产状况或线索的,由法院依职权对被执行人的财产状况进行调查取证。

第三十九条 用人单位财产不足以清偿所有债务的,应优先以用人单位财产清偿劳动者的工资债权。为保护劳动者的基本生存权和维护社会稳定,劳动者工资债权还可优先于担保物权的其他优先受偿权得到清偿。

第四十条 企业持续、大量拖欠劳动者工资,但企业有可供执行的土地使用权、厂房、机器设备等实物资产的,法院在执行拍卖过程中可要求拍卖人垫付该企业所拖欠的劳动者的工资后,再从拍卖企业财产所得款项中抵扣垫付的数额。

第四十一条 执行机构对欠薪单位执行到的每笔款项,均应当自该款项进入执行款专户之日起三日内支付给被欠薪的劳动者。

第四十二条 对劳动者申请执行的劳动争议案件,执行机构应当严格适用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对适用中止执行的若干问题的意见》,未经穷尽一切执行措施,不得裁定中止执行。

第四十三条 用人单位有能力履行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劳动争议案件仲裁裁决或民事判决而拒不履行的,法院可根据情节轻重对用人单位负责人予以罚款、拘留;情节严重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条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 其他规定

第四十四条人民法院对在劳动争议案件审理中发现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新型、疑难问题及辖区内发生的可能产生重大社会影响的群体性劳动争议案件的审理情况,应逐级向上级法院报告并及时总结经验。

第四十五条人民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民事审判庭应在法律适用上加强与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协调与沟通,充分发挥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对劳动争议纠纷的疏导作用。

第四十六条 人民法院对在审理劳动争议案件中发现的劳动监管问题,应及时向劳动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有关司法建议。

第六章 附 则

第四十七条 本规定未尽事宜,按各院审判流程管理规程及相关规定执行。

第四十八条 举证通知书、裁判文书的制作可参照中院民事审判第六庭设计的样式。

第四十九条 本规定由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五十条 本规定自二0O五年十月二十日起施行。

第五篇: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相关法律适用问题的座谈纪要

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相关法律适用问题的座谈纪要

入库时间2006-9-21 10:24:34来自:冉群律师网

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相关法律适用问题的座谈纪要

[深中法2006(88)号]

为了统一对劳动争议案件相关法律适用问题的认识,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于2006年3月8日、9日召开了深圳市劳动争议案件法律适用问题讨论会,市中院民六庭、立案庭、审监庭、执行局、各区人民法院民一庭、各人民法庭负责人及部分法官以及深圳市、区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的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与会同志围绕我市劳动争议案件的相关法律适用问题进行了座谈,现将座谈会的意见纪要如下:

第一条 政府部门主导的国有企业改制,因企业职工下岗、整体拖欠职工工资引发的纠纷问题

根据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第一条的规定,政府部门主导的国有企业改制,因企业职工下岗、整体拖欠职工工资引发的纠纷,应由政府有关部门按照企业改制的政策规定统筹解决,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第二条 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劳动关系的认定问题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但同时具备下列情形的,劳动关系成立。

(一)、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主体资格;

(二)、用人单位依法制定的各项劳动规章制度适用于劳动者,劳动者受用人单位的劳动管理,从事用人单位安排的有报酬的劳动;

(三)、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是用人单位业务的组成部分。

第三条 几种特殊用工关系的界定问题

用人单位招用已达法定退休年龄的人员或者已办理退休手续人员的,双方之间所形成的是雇佣关系。

外国人在中国就业与港澳台居民在内地就业,应办理相应用工手续,如未按规定办理相应用工手续的,应认定为非法就业,发生争议的应按雇佣关系处理。中国 雇员未经涉外就业服务单位派遣而直接受聘于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与中国雇员之间的关系属雇佣关系。

第四条 解除事实劳动关系的经济补偿问题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自始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的,应按解除劳动合同关系进行审查,如符合支付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金条件的,用人单位应当支付经济补偿金。如用人单位提出终止劳动关系的,应按劳动者工作年限支付劳动者经济补偿金。

第五条 用人单位经营地址变更,劳动者据此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金问题

用人单位在深圳市行政区域内搬迁的,劳动者因此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并要求用人单位支付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金没有法律依据,不予支持。

用人单位由深圳市行政区域内向深圳市行政区域外搬迁的,可以依据《劳动法》第二十六条第(三)项的规定,对劳动者要求支付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金,予以支持。

第六条 用人单位经营者弃厂逃逸、下落不明、停止生产后有关解除劳动合 1

同经济补偿金问题

用人单位经营者弃厂逃逸、下落不明、停止生产的,劳动者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金请求的,不予支持。

第七条 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金问题

劳动者依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五条或《深圳经济特区劳动合同条例》第二十五条第(二)、(三)、(四)项、《深圳经济特区劳务工条例》第二十二条第(二)、(三)、(四)项规定解除劳动合同时,用人单位应当支付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金。但劳动者同时依《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地经济补偿办法》第十条规定请求50%额外经济补偿金的,不予支持。

用人单位实际存在前款所列情形(如拖欠、克扣劳动者工资等),但劳动者系以“待遇低、压力大;家中有事;身体不适”等原因为由提出辞职,后又以用人单位存在上列情形迫使其辞职为由而要求用人单位支付经济补偿金,不予支持。

劳动者以用人单位未为其办理社会保险为由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并要求用人单位支付其经济补偿金的,不予支持。

第八条 延期发放工资的经济补偿金问题

对于用人单位有延期发放工资的情况,但在劳动者离职前已经发放,劳动者以用人单位曾拖欠工资为由提出辞职,并要求用人单位支付拖欠工资25%经济补偿金及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金,不予支持。

第九条 当事人对经济补偿金约定的效力认定问题

经济补偿金的数额及发放应按法定标准计付。如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对于经济补偿金的约定不符合法定标准,该约定应认定为无效。

对于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在劳动合同中有约定,每一合同履行期满由用人单位予以发放“解约补偿金”,或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合同期满终止发放补偿金,后双方依然延续劳动关系的,如用人单位不当解除与劳动者的劳动合同,在计算劳动者经济补偿金时应以其连续工作年限计发,已领取的上述款项应予以扣除。

第十条 用人单位不当解除与“三期”内女职工的劳动合同的处理问题如女职工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则应撤销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决定,双方继续履行劳动合同。造成劳动者工资收入损失的,用人单位还要支付工资。如在案件处理过程中劳动合同期限届满的,则应在撤销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决定的同时,认定双方劳动合同终止,并判令用人单位支付至劳动合同终止之日的工资待遇。

如女职工未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可视为用人单位提出,双方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的,解除合同时间应确定至女职工“三期”期满之日。如女职工“三期”期满之日劳动合同期限尚未届满或双方仅存在事实劳动关系的,用人单位应支付女职工工资至“三期”期满之日,并支付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金。如女职工“三期”期满之日劳动合同已届满,则认定双方劳动合同期满终止,用人单位无须支付女职工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金。

前述孕期工资可参照《深圳经济特区企业工资管理暂行规定》第五十四条规定的停工津贴确定,产假期间的工资,按原工资待遇;哺乳期工资依《广东省女职工劳动保护实施办法》规定不低于本人标准工资的百分之七十五发给工资。第十一条 工伤事故损害赔偿的法律适用问题

《工伤保险条例》第六十四条规定:“本条例自2004年1月1日起施行。本

条例施行前已受到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职工尚未完成工伤认定的,按照本条例的规定执行。”上述规定中的“完成”是指工伤认定作出之日。工伤认定完成在2004年1月1日之前的,应按旧规范确定工伤职工的工伤待遇,劳动者根据新规范主张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的,仲裁机构及一审法院应行使释明权,建议劳动者按旧规范主张一次性工伤辞退费(即使劳动者在仲裁时也是按新规范主张),劳动者拒不变更的,驳回其请求。

劳动者请求工伤待遇的申诉期限的起算时间应以医疗终结之日、伤残等级鉴定之日或工伤认定完成之次日起算。劳动者以工伤认定需经过60日以待用人单位是否提起行政复议,而在工伤认定作出之日起60日之后120日之前提起仲裁申请,应认定劳动者超过仲裁申请期限,但应认定其有其他正当理由而支持其工伤待遇请求。

第十二条 职业病有关问题

对于疑似职业病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应当及时安排其进行诊断,在疑似职业病的劳动者诊断或者医学观察期间,不得解除或终止与其订立的劳动合同。劳动者被诊断患有职业病,但用人单位没有依法参加工伤保险的,其医疗和生活保障由最后的用人单位承担;最后的用人单位有证据证明该职业病是先前用人单位的职业病危害造成的,由先前的用人单位承担。

职业病患者要求工伤待遇的,应要求其提供工伤认定。

第十三条 未经工伤认定的工伤事故损害赔偿的处理问题

工伤认定属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职权,当事人对认定不服可以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人民法院在审理劳动争议案件中不直接作工伤认定。劳动者请求工伤待遇,但未提供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作出的工伤认定的,人民法院应裁定驳回其起诉。

第十四条 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中的“本人工资”的确定问题

依据《广东省工伤保险条例》第五十七条的规定,《广东省工伤保险条例》第二十九条中计算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的基数“本人工资”是指工伤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前十二个月平均月缴费工资。本人工资高于统筹地区职工平均300%的,按统筹地区职工平均工资的300%计算;本人工资低于统筹地区职工平均60%的,按统筹地区职工平均工资的60%计算。

上述“统筹地区职工平均工资”系指工伤职工发生工伤时的上统筹工资。第十五条 工伤职工“停工留薪期”的确定以及工伤职工停工留薪期满后仍需治疗的待遇问题

根据《广东省工伤保险条例》第二十三条的规定,职工因工伤需要暂停工作接受工伤医疗的,在停工留薪期内,原工资福利待遇不变,由所在单位按月支付。停工留薪期按照医疗终结期规定,由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最长不超过二十四个月。工伤职工评定伤残等级后,停发原待遇,按照本章的有关规定享受伤残待遇。

工伤职工在评定伤残等级后仍需治疗(含旧伤复发)的,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批准,五至十级的,继续享受工伤医疗和停工留薪期待遇;一至四级的,享受伤残津贴和工伤医疗待遇,住院伙食补贴按本条例第二十二条第二款规定标准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

停工留薪期内的“原工资福利待遇”按劳动者工伤前三个月应发工资的平均

第十六条 民事赔偿与工伤待遇关系问题

劳动者因他人的民事侵权行为导致工伤的,如其就民事侵权已获得相应赔偿,不影响其享受工伤待遇,但对于医疗费、辅助器具更换费、丧葬费等不得重复享有。

第十七条 企业未依法办理工伤保险的工伤职工辅助器具更换费用的支付问题

企业未依法为职工办理工伤保险,在职工发生工伤事故后,经劳动鉴定委员会确认需安装辅助器具的,工伤职工请求一次性支付辅助器具更换费,应予支持。辅助器具更换费用的确定,应以与统筹地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签订服务协议的辅助器具配制机构出具的关于辅助器具安装费用及更换周期的意见为依据,计至工伤职工70周岁止。配制机构出具的标准超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参考标准的,以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参考标准确定。

第十八条 原劳动部《企业职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期规定》的医疗期计算有关问题

原劳动部《企业职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期规定》规定用人单位应给予3个月到24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18个月、24个月)的医疗期,上述医疗期分别按6个月、12个月、15个月、18个月、24个月、30个月内累计病休时间计算。上述医疗期的计算,可以参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98条的规定,当事人约定期间不是以月的第一天起算的,一个月为三十日。即如果是间断休的病假,一个月按三十日计算,则3个月病假为90日。如果职工不间断休病假,则应分为以月的第一天开始和非以月的第一天开始起休病假两种情况。如从5月1日开始不间断休3个月病假,医疗期应计至7月31日。如从5月11日开始不间断休3个月病假,则应按90日确定,即医疗期至8月8止,而不是8月10日。第十九条 疗补助费的有关问题

根据劳动部办公厅《关于对劳部发[1996]354号文件有关问题解释的通知》(劳办发[1997]18号)规定,“劳动者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合同期满终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支付不低于六个月工资的医疗补助费”是指合同期满的劳动者终止劳动合同时,医疗期满或者医疗终结被劳动鉴定委员会鉴定为5-10级的,用人单位应当支付不低于六月工资的医疗补助费。鉴定为1-4级的,应当办理退休、退职手续,享受退休、退职待遇。

第二十条 非法用工单位与伤亡人员劳动争议案件有关问题

非法用工单位伤亡人员伤亡赔偿纠纷属劳动争议案件,应按仲裁前置程序处理,赔偿标准按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非法用工单位伤亡人员一次性赔偿办法》的规定执行。对于非法有用工单位伤亡人员,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出具了非法用工处理意见的,劳动仲裁机构的人民法院在审理时应当作为界定非法用工的依据。对于行政主管部门未做出处理意见的,劳动仲裁机构和人民法院应当依据《非法用工单位伤亡人员一次性赔偿办法》第二条的规定,根据查明的事实界定非法用工关系是否成立。

第二十一条 员工退休前非因工死亡或退休后死亡的,其供养的直系亲属享受丧葬补助费和一次性抚恤金问题

丧葬补助费和一次性抚恤金的标准:

(一)丧葬补助费:支付标准为其死亡时本市上城镇职工月平均工资

(二)一次性抚恤金:抚恤金以其死亡时本市上城镇职工月平均工资为基数。

供养直系亲属为1人的,支付上述基数的6倍;供养直系亲属为2人的,支付上述基数的9倍;供养直系亲属为3人及以上的,支付上述基数的12倍。丧葬补助费、一次性抚恤金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支付。用人单位未为员工办理社会养老保险的,上述费用由用人单位向员工支付。

第二十二条 计发加班工资的有关问题

计算劳动者的加班工资应 以《深圳市员工工资支付条例》第四条规定的标准工资为基数。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签订劳动合同时约定的工资中注明“已包含加班工资”或实行“月薪”制的,该约定一般应视为有效。此时,劳动者的基本时薪按下列方法确定:

1、约定工作时间超过法定工作时间在36小时以内的,时薪=约定工资÷(21.75天×8小时 +约定超过法定工作时间小时数×150%或200%);

2、约定工作时间超过法定工作时间在36小时以内的,时薪=约定工资÷(21.75天×8小时+36小时×150%或200%);

3、如超过法定工作时间中包含了正常工作日及休息日延长工作时间且无法区分的,则劳动者的超过法定工作时间中可一半按正常工作日延长工作时间标准计算,一半按休息日工作时间的标准计算。

劳动者每月约定超过法定工作时间超出36小时部分应当按其基本时薪以法律规定的标准计算加班工资。

如按上述方法计算出劳动者的基本工资低于法定最低工资标准,则该约定为无效。劳动者的工资应以最低工资标准为基本工资,超过法定工作时间为加班时间,加班工资以最低工资标准按法律规定标准计算。

第二十三条 业务提成发放问题

如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约定业务提成在货款收回后才支付的,该约定应认定 为有效。员工请求业务提成,须在约定条件成就才能得到支持。

如劳动者离职的,业务提成支付周期在一个月内的,用人单位应立即支付;业务提成约定在货款收回后才支付的,则用人单位可在条件成就后支付。

第二十四条 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就申诉人的请求作出某一具体裁决项后,对未就该具体裁决项依法提起诉讼当事人的法律效力问题

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就申诉人的请求作出某一具体裁决项后,当事人未就该具体裁决项依法提起诉讼,视为其对该具体裁决项的认可。

第二十五条 有关举证责任问题

1、劳动者称系被用人单位提出解除劳动合同或劳动关系,用人单位辩称系劳动者提出解除劳动合同或劳动关系,但双方均未提交证据证明其主张,则应根据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处理。

2、劳动者主张加班工资,有关劳动者考勤情况的举证责任由用人单位负担;用人单位不能就加班具体时间举证的,应采信劳动者主张的时间,但劳动者主张明显超出合理范围的应作相应调整。

3、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约定业务提成在货款收回后才支付的,对货款回收的举证责任,应由劳动者负担;如劳动者不能证明货款已收回而请求用人单位支付提成的,不予支持。

4、用人单位未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认定双方存在劳动关系时可参考下列凭证:

(一)、工资支付凭证或记录(职工工资发放花名册),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的记录;

(二)、用人单位向劳动者发放的“工作证”、“服务证”等能够证明身份的证件;

(三)、劳动者填写的用人单位招聘“登记表”、“报名表”等招用记录;

(四)、考勤记录;

(五)其他劳动者的证言等。

其中

(一)、(三)、(四)项的有关凭证由用人单位负举证责任。

二〇〇六年九月二日星期六

下载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关于统一劳动争议案件审判标准若干问题的复函[推荐阅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关于统一劳动争议案件审判标准若干问题的复函[推荐阅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