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劳动争议审判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时间:2019-05-12 22:41: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当前劳动争议审判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当前劳动争议审判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篇:当前劳动争议审判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劳动争议审判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院受理的劳动争议案件呈现案件数量持续攀升、法律关系日益复杂、新类型争议和新问题不断出现、群体性案件大量出现、矛盾对抗性强,社会敏感度高、法律适用难度较大等一系列突出问题,为解决当前此类案件立案、审理中有关法律适用及裁判尺度问题,我院在充分进行调研,分析大量典型案件的基础之上,就审判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

一.案件受理中的问题





(一)劳动争议仲裁时效从何时起算,申请仲裁期间的中止、中断有哪些合理的情形? 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八十二条规定:“提出仲裁要求的一方应当自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六十日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由此可见,仲裁时效应从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算。但“劳动争议发生之日”如何理解?特别是当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争议长期处于一种不确定的状态之下,实践中容易产生不同意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二)》第十二条、第十三条分别规定了申请仲裁期间中止、中断的情形,对此是应当从严掌握,还是应当从宽掌握;如果当事人中止、中断的情形说法不一,举证责任应如何分配,需要进一步明确。



我院意见:根据立法目的,应做出有利于维护劳动者权益的认定。





(二)关于当事人就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生育保险费问题单独起诉,或者诉讼请求中涉及这些问题,法院应否受理?



对于这个问题在审判实践中,各地法院甚至同一法院内部都存在不同的认识和做法,亟待统一思想。



我院意见:此类纠纷应按照相关行政法规,除属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第三项规定的“劳动者退休后,与尚未参加社会保险统筹的原用人单位因追索养老金、医疗费、工伤保险待遇和其他社会保险费而发生的纠纷”以外,均不属于法院受理范围,应告知当事人向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举报、投诉。



(三)关于请求缴纳住房公积金等案件是否属于劳动争议案件?



我院意见,应区别对待: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执行国家城镇住房制度改革政策中,因公有住房的转让、住房公积金给付等问题发生的争议,不属于劳动争议案件,人民法院不予受理。但住房补贴是工资构成的一部分,故住房补贴的给付属于劳动争议案件,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



(四)关于工伤认定是否属于劳动争议案件受理范围?



我院意见:一般情况下,人民法院不应就职工是否构成工伤直接做出认定和判决,而应

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通过法定程序来予以认定,如果职工对工伤认定结论不服,可以通过申请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来解决,如果仍然未做出职工构成工伤的认定,则法院应以证据不足为由驳回其诉讼请求;特殊情况下,即职工是由于超过了一年的工伤认定申请期限而被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不予受理的,法院应当查明原因,如果职工确有正当理由的,则可以就职工是否构成工伤直接做出认定并做出实体判决。





(五)关于职工工龄认定、办理提前离岗、退休及享受待遇的纠纷是否属于劳动争议案件受理范围?



我院意见:除了属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一条第三项规定的“劳动者退休后,与尚未参加社会保险统筹的原用人单位因追索养老金、医疗费、工伤保险待遇和其他社会保险费而发生的纠纷”以外,均不属于法院受理范围,应告知当事人向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举报、投诉。





(六)劳动者与用人单位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时,因返还单位或个人财物的争议,是否作为劳动争议案件?



我院意见:区别劳动者或用人单位占有对方财物的行为与劳动权利义务的关联性,有关联性的,应作为劳动争议案件;没有关联性或属于非法占用或临时占有,因此发生争议的,作为普通民事纠纷案件受理。



二.司法审判程序与劳动争议仲裁程序的衔接问题





(一)正确把握起诉与原仲裁裁决效力的关系



劳动争议仲裁裁决因当事人一方起诉而不发生法律效力。但是也存在仲裁裁决在当事人起诉后经由特定的程序事项而恢复效力的例外情形。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对经劳动仲裁裁决的纠纷准予撤诉或驳回起诉后劳动仲裁裁决从何时生效的解释》规定,仲裁裁决在起诉后经一定的程序事项后恢复效力的情形有两种:一是当事人申请撤诉经人民法院审查准予撤诉的;二是当事人因超过诉讼期间而被人民法院裁定驳回起诉的。



在审判实务中,常见人民法院对劳动争议案件经审理认为原仲裁裁决的内容并无不当的情形,对此有的法院按照一般的民事诉讼程序处理,即判决驳回不服仲裁裁决一方当事人的诉讼请求,并且认为在该判决生效后原仲裁裁决即视为生效。这种处理方法与法律、司法解释关于“仲裁裁决因起诉而不生效”的规定相矛盾,显然是错误的。正确的作法应当是,经过全面审理认为原仲裁裁决的内容并无不当的,人民法院应当将仲裁裁决中具有执行内容的部分吸收到判决主文中来。





(二)当事人对劳动仲裁裁决的部分事项不服而向法院起诉,其仲裁裁决效力的确定问题。



根据劳动法和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劳动争议仲裁是劳动争议案件进入诉讼的前置程序,如果当事人不服劳动仲裁裁决依法起诉到人民法院的,劳动仲裁裁决不应发生法律效力。依据民事诉讼不告不理的原则,人民法院只可对当事人就劳动仲裁裁决部分事项不服而提出的请求进行审理,而不能对劳动争议案件进行全面审理。同时,根据最高人民法院1989年对劳动部《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几个问题的函》的答复,“劳动争议当事人对仲裁决定不服,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仍应以争议的双方为诉讼当事人,不应将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列为被告或第三人。在判决书、裁定书、调解书中不应含有撤销或者维持仲裁决定的内容”的规定,人民法院也不能在对劳动争议案件进行处理的判决书、裁定书、调解书中,对当事人未提起诉讼的部分劳动仲裁裁决事项作出维持仲裁裁决的内容,据此,当事人对没有提起诉讼的部分劳动仲裁裁决的事项,将失去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的依据。如果人民法院对劳动仲裁裁决的全部内容逐一审理,虽解决了当事人未提起诉讼部分劳动仲裁事项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的问题,但又违反了民事诉讼不告不理的原则,因此,出现了审理劳动争议案件诉讼程序和民事诉讼程序的冲突和衔接的问题。



我院意见:应当坚持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原则,对原仲裁裁决的内容进行全面审理。



(三)当事人在诉讼请求中增加了超出仲裁请求事项的案件如何受理问题。



对于当事人向法院起诉请求中增加了仲裁请求,实践中是否受理此案件存在不同看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六条规定“人民法院受理劳动争议案件后,当事人增加诉讼请求的,如该诉讼请求与讼争的劳动争议具有不可分性,应当合并审理;如属独立的劳动争议,应当告知当事人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但是对于“不可分性”与“独立性”的认定标准有待进一步明确。



我院意见:根据劳动争议案件的仲裁是诉讼的前置程序的法律规定,对于超出原仲裁请求的事项,法院径行裁判,必然使得当事人失去一次法定的权利救济程序,所以有必要从严掌握,一般不予受理,应先行仲裁。





(四)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作出“不予受理”的裁决,如何区分情况受理的问题。

我院意见: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作出“不予受理”的裁决其理由是该争议不属其受案范围的,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向法院起诉,经审查确属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受案围的,法院应予受理并作出实体处理;经审查确不属其受案范围,也不属于民事纠纷的,受理后应裁定驳回起诉;经审查确不属其受案范围,而系一般民事纠纷的,应按民事案件审理。



但是在审判实践中,第一种情况下,对原告撤诉后是否能够再次向直接法院起诉,有不同认识。





(五)当事人双方不服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作出的同一仲裁裁决,均向同一人民法院起诉的,在这种情况下,关于双方当事人的诉讼地位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在两个司法解释中的意见前后不一,实践中应当如何掌握。



我院意见:由于一方起诉后,另一方是否起诉并不确定,在劳动仲裁机构裁决书同日送达的前提下,二者之间理论上有可能存在15天的时间差,如果算上法院审查立案的时间可能更长,为不延误案件正常流转,当前做法仍是各自立案,合并审理,查明事实后做出同一法律文书。



三.劳动争议案件中涉及工伤保险赔偿的裁判理念及处理方法





(一)劳动争议案件中的工伤保险赔偿与普通民事案件中的人身损害赔偿请求权竞合的问题



在人民法院审理的劳动争议案件中,工伤保险赔偿纠纷居于突出地位,而在人民法院审理的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中,含有雇佣关系因素的纠纷又占有一定比例。依照我国劳动法的规定及其反映的价值取向,对凡含有劳动因素的用工关系或雇佣关系,都应纳入劳动法调整的范围和劳动行政机关行政管理的范围,并且对工伤保险赔偿实行的是无责任补偿原则(有的称为无过错责任原则),这体现了国家立法对劳动者及雇工的特殊保护。因而,对那些在养老、工伤保险等制度较为健全的用人单位工作,订有规范劳动合同的固定工,在其工作过程中发生伤亡事故,按工伤纠纷以劳动争议程序处理,对此争议不大。但是,在审判实务中,工伤赔偿案件或者存在劳动因素的人身损害赔偿案件,较多发生在那些未订立劳动合同的农民工、临时工、雇工等人员身上。对这类案件,如果依照前述劳动法的规定及价值理念,可按劳动争议的工伤赔偿案件处理。但是,如果是以民事法律规范来考量,这类案件又具有雇佣关系的法律特征,从而可以人身损害赔偿案件来处理。虽然,工伤赔偿制度因其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且不进行过错相抵,可使一些工人或雇员从中获得某种实体或程序上的利益。但是,工伤保险赔偿纠纷处理机制及程序具有繁琐、复杂、冗长的特点,其在劳动争议诉讼程序之处,还要经历仲裁前置程序、工伤认定程序等等。而那些在法律特征上表现为雇佣关系的农民工、临时工、雇工等人员,他们较少有时间、精力和现实条件来承受工伤保险赔偿争议处理机制繁琐、复杂、冗长的程序过程,工伤保险赔偿争议处理机制对他们来说已经失去了特殊保护的价值意义。因而,应当允许他们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是按工伤赔偿制度求偿,还是按人身损害赔偿制度求偿。





(二)劳动争议案件涉及工伤赔偿问题的通常做法



工伤保险制度是劳动法背境下的特定事物。在我国,工伤认定是劳动行政关机的职权行为,当事人对工伤认定不服,可以提起行政复议以及行政诉讼。单纯的工伤认定,不属于法院劳动争议案件的受理范围。但是法院在审理劳动争议案件涉及工伤赔偿问题时,经常发现未经工伤认定的情形,无论当事人对是否构成工伤问题有无争议,人民法院均不能或不宜直接作出工伤认定或工伤赔偿的判决。对于未经工伤认定,但要求按工伤纠纷处理的案件,审判实践中通常按两种方法处理:一是中止对案件的审理,以等待劳动行政机关的工伤认定结论;二是驳回当事人的起诉,告知当事人向劳动行政机关申请工伤认定。





(三)关于劳动者工伤保险赔偿是否可以获得双倍赔偿的争议



对于这个问题,各地法院做法极不统一,判决结果可谓五花八门,也历来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本院倾向性意见: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人身遭受损害,如存在本单位以外的第三人侵权的,劳动者可以工伤为由申请劳动仲裁,也可以侵权为由直接起诉实施侵权行为的第三人。用人单位在按工伤对劳动者进行赔偿后,可以就自己所支出的费用向侵权人进行追偿。以上两种诉讼形式受害人选择一种起诉后;又选择另外一种诉讼形式起诉的,在确认后一诉讼的赔偿额时,应减去前一诉讼的判决中已经确认的受害人所应获得的赔偿,只支持后一诉讼与前一诉讼的赔偿额不足差额部分。同一损害后果,不能获得双重赔偿。后一诉讼的提起,还应受法定诉讼时效期间的限制。



四.对市法院今后工作的几点建议





(一)由市法院牵头加强法院与劳动仲裁机构、政府有关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建立妥善、正确、及时化解劳动争议纠纷的社会联动机制。劳动争议的处理涉及仲裁与诉讼两方面,当前,因不少劳动争议有很强的时势与政策背景,其处理不可避免地要涉及政府相关部门,妥善处理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纠纷、正确发挥司法审判职能,及时疏导与化解社会矛盾,必须加强法院与劳动仲裁机构及政府有关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完善相关制度建设,健全统一法律法规,探索建立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配合,群策群力、行之有效的纠纷调处机制,这其中特别是要加强法院同劳动仲裁机构的沟通、协调,保障法律法规的正确执行。





(二)建议市法院加强对劳动争议专业审判人员的培养。目前,各级法院均不同程度存在着劳动争议审判专业化不够、审判人员不足、不能适应新形势要求的问题。今后,一定要把加强劳动争议案件的审判队伍建设作为一个紧迫的问题抓好、落实好。





(三)建议市法院加强对劳动争议案件调研指导工作。在坚持业务指导功能的同时,做好上下级法院的沟通协调,加强对复杂、疑难案件与问题的研究解决。对各类疑难问题要进一步加强调研,并借鉴其它省市的先进经验,早日制定指导性规范下发全市,保障全市法院系统执法统一,并促进全市劳动争议案件处理的执法统一。





(四)建议市法院做好整理、总结、推广关于劳动争议案件调解的先进经验和好的做法,指导全市法院系统更好通过发挥调解职能,积极引导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理顺法律关系和利害关系,妥善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局

第二篇: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近年来,由于企业人力资源成本大幅度增加,企业和职工之间的劳动争议纠纷大量出现,我庭在实际审判中遇到了很多现实困难,主要是现行劳动争议处理机制中存在与现实脱节的规定以及一些操作层面具体化的问题,需要改进和改善,现汇报如下:

一、现行劳动争议纠纷处理机制的运行状况及存在的弊端

(一)现行劳动争议纠纷处理机制运行状况

我国劳动争议纠纷处理程序包括以下四个环节:

1、自愿协商。争议双方在自愿的基础上,本着互谅互让的原则,通过协商程序解决争议。双方当事人自愿达成协议并自觉予以履行的,劳动争议即告结束。这一环节是解决劳动争议最简便快捷的一种方式,但这不是处理劳动争议纠纷的法定程序。

2、申请调解。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不愿协商或协商不成的,可以向本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调解就是在调解委员会的主持下,争议双方在合法自愿的基础上,通过民主协商达成一致意见,从而解决劳动争议的一种活动。这一环节也不是处理劳动争议的法定程序。

3、申请仲裁。经上述两个环节调解不成或不经上述两个环节直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仲裁就是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以居中裁决者的身份,针对双方争议,查明事实,分清是非,依据有关法律规定对争议双方所争议的劳动权利义务关系进行调解或依法作出裁决的一种法律制度,这是劳动争议纠纷处理的必经程序。

4、起诉。当事人对劳动争议仲裁裁决不服,可以在法定期限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由人民法院对劳动争议作出具有强制力的裁决的一种诉讼活动。人民法院的审理是劳动争议纠纷的最终处理。

综上,我国劳动争议的处理采取的是“先裁后审”的机制,即对劳动争议纠纷,当事人必须先到劳动仲裁机构进行

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才能向人民法院起诉。仲裁是诉讼的前置程序,不经仲裁裁决的劳动争议案件,人民法院不予受理。仲裁裁决后,当事人不在法定期限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仲裁裁决即发生法律效力,当事人可以据此申请人民法院执行。

(二)劳动争议处理运行机制存在的弊端

先裁后审的劳动争议处理运行机制在特定时期发挥了巨大作用,其基本思想是值得肯定的。随着我国企业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个体私营企业、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及中外合资、外商独资企业的日渐增多,劳动关系日益复杂,劳动纠纷呈大幅上升趋势。而现行劳动争议纠纷处理机制明显不能适应形势变化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调解结果或仲裁裁决的效力不确定。如上所述,尽管我国处理劳动争议的程序包括四个环节,但除人民法院的裁决外,其他处理结果都存在不确定性。其它处理机制的法律效力,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其法律效力的不确定性自不待言,就连劳动仲裁委员会的仲裁裁决也存在着时刻被否定的危险,一是一方当事人向法院提起诉讼,使仲裁裁决自行失却效力;二是即使双方当事人都未提起诉讼,仲裁裁决发生法律效力,但当一方当事人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时,人民法院对仲裁裁决进行审查,如果仲裁裁决确有错误,人民法院可以裁定不予执行,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仲裁裁决仍有被“扼杀”的可能。处理结果的不确定性,造成劳动争议处理起来环节多、周期长、重复劳动多,效率低下,不利于正确及时地平和息讼,化解矛盾,也不利于体现法制的权威和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2、仲裁与诉讼不衔接。我国劳动争议处理的运行机制是“先裁后审”,但是两者之间却存在着明显的“分水岭”,互不衔接,当事人一旦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仲裁裁决就失去了效力。况且人民法院在审理劳动争议案件过程中,可以全然不顾仲裁裁决的事实和结果,不对仲裁裁决作任何评价,仲裁机关也不将仲裁卷宗移送人民法院,真可谓是“你裁你的,我判我的”,“我行我素”。这种处理机制,实践中暴露出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比如仲裁机关以超过仲裁时

效为由驳回申诉案件,人民法院能否受理,受理后如何审查;仲裁裁决遗漏了申诉人的申诉请求,人民法院能否将遗漏的申诉请求合并审理,合并审理是否也违反了“先裁后审”的原则;仲裁裁决遗漏了当事人,人民法院受理后能否追加当事人参加诉讼,追加当事人参加诉讼是否违反“先裁后审”的原则;一方当事人提起诉讼,另一方当事人能否提起反诉,等等,迫切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上加以完善和解决。

二、从立法上改革和完善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机制

改革现行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已势在必行。笔者认为,只有对现行劳动争议处理机制进行彻底改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存在的问题。

1、从立法上明确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调解的效力。目前,劳动争议案件经劳动调解委员会调解双方达成了协议,但由于调解协议没有法律约束力,要么对方不执行,要么当事人还抱有其他目的,又到仲裁机构申诉。仲裁后,败诉方仍抱着“反正到这一步了,再打到法院试一试”的思想。这样,一个案子经过“马拉松式”程序,既浪费人财物力,又浪费时间。劳动争议纠纷的当事人一方是用工单位,一方是劳动者,如果双方的纠纷得不到及时处理,既影响了企业的生产,又影响了职工的生活。从立法上明确劳动调解委员会调解的效力,对稳定劳动关系,正确及时处理纠纷、化解矛盾、提高办案效率、促进生产发展、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均具有重要意义。

《劳动法》第80条第2款规定:“劳动争议经调解达成协议的,当事人应当履行”。该款虽然规定了调解协议的效力,但当事人不履行怎么办?劳动法没有明确规定,使得调解协议的效力大打折扣。笔者认为,在今后立法中,除规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调解的效力以外,还应当同时规定,经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调解双方自愿达成协议的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不申请仲裁,该协议即生效,双方当事人应当自动履行。一方违反协议不履行,另一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2、制订专门的劳动争议处理程序法。如前所述,劳动法律关系不同于民事法律关系,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套

用民法的基本原理和民事诉讼法的程序和原则来审理劳动争议案件,必然在实践中带来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和矛盾。因此,必须制定一部处理劳动争议的专门程序法,以先裁后审为原则,具体规定劳动争议案件的调解、仲裁、起诉各个环节具体操作程序问题,调解、仲裁的人员组成及调解协议、仲裁裁决的效力问题,仲裁程序与诉讼程序的衔接问题以及人民法院对仲裁裁决的审查(下面还要专题论述)问题,等等,以建立起我国劳动争议纠纷处理良性运行机制,进一步规范劳动争议的处理。

3、在人民法院设立专门的劳动争议审判庭。设立专门的劳动争议审判庭已十分必要,理由在于:一是前已所述,劳动法律关系不是民事法律关系,劳动争议案件也不是民事案件,劳动争议案件的处理程序和原则不能简单地套用民事诉讼法的规定,设立专门的劳动争议审判庭,首先是由劳动法律关系和劳动争议案件的性质决定的;二是劳动争议案件的复杂性、特殊性、疑难性以及劳动争议案件所适用的法律法规、规章、其他规范性文件复杂性,加之劳动争议纠纷涉及劳动者与企业之间的特殊关系,客观上决定了人民法院应设立专门的劳动争议审判庭,以便集中专业人员、专业力量对劳动争议案件进行研究和审理,及时裁决纠纷,稳定生产,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三是司法改革的需要。司法公正是司法改革的最终目的,建立专业化、学者型的法官队伍,亦即造就在审判领域各个方面的审判专家是实现司法公正的保障。因此,设立专门的劳动争议审判机构与当前人民法院改革的方向是一致的,完全符合最高人民法院的改革精神。

4、建立以仲裁裁决合法性为审查对象的司法审查制度。目前,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一旦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仲裁裁决即失却法律效力,人民法院在审理案件过程中,仲裁机关既不移送卷宗,人民法院也不对仲裁裁决作任何评价,仲裁裁决与法院裁判“不说话”,这不仅增加了成本,降低了效率,给当事人造成了讼累,而且削弱了仲裁裁决的权威。正如前述,对劳动争议的仲裁不同于“或裁或审”的民间仲裁,它从性质上说仍然是一种行政仲裁。这种行政仲裁,类似于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的一种——行政裁

决。鉴于此,借鉴行政诉讼制度,从立法上将类似于行政诉讼的司法审查制度引入劳动争议案件处理的运行机制中来,即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以仲裁机关为被告向人民法院提起劳动争议之诉,由法院专门劳动争议审判庭予以审理,未提起诉讼的一方当事人可以以第三人的身份参加诉讼。这样,人民法院就可以以仲裁裁决作为审查对象,从仲裁裁决程序、事实、适用法律方面进行全面审查,从而实现仲裁程序与诉讼程序的衔接。人民法院经过审理,分别不同情况,可以作出维持仲裁裁决、撤销或者部分撤销仲裁裁决、责令重新进行仲裁、变更仲裁裁决等裁判形式。当然,在劳动争议诉讼之中,人民法院拥有完全的司法变更权,即对仲裁裁决享有完全的变更权,不受其他条件的限制,而不象行政诉讼中人民法院只有有限的司法变更权,即只有行政处罚显失公正时,人民法院才可以判决变更。这样,劳动争议的处理机制由原来单一的“先裁后审”原则变成了“先裁后审”和“审查仲裁裁决合法性”两个原则。这种运行机制,一方面从法律上肯定了仲裁裁决的效力,树立了仲裁裁决的权威;另一方面人民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不需要推倒重来,而是以仲裁裁决为基础进行审理,既可以降低诉讼成本,提高效率,又能够有效维护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蚌埠市龙子湖区法院袁俊岭

第三篇:浅析婚约彩礼纠纷审判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浅析婚约彩礼纠纷审判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发布日期:2011-04-08文章来源:互联网

婚约彩礼,一般是指订立婚约的男女双方及各自父母以男女双方结婚为

目的,在婚约期间与结婚时向对方赠送的财物。我国自古以来就把“订婚”当成结婚的必经程序,而订婚送彩礼更是世代相传的礼俗。时至今日,在广大农村地区仍广为流行。现今,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观念和法治建设的进步,人们的婚姻观念也发生了改变,婚姻自主、婚姻自由和婚姻应以爱情为基础的理念,普遍被人们接受,但即便如此,仍有不少人结婚前有订婚的程序,且婚前男方给女方送彩礼的习俗仍然盛行。相应地,近年来法院受理的此类案件也越来越多。

为此,2004年4月1日起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下称《解释(二)》)第十条做了明确规定:“当事人请求返还按照习俗给付的彩礼的,如果查明属于以下情形,人民法院应当予以支持:(一)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的;(二)双方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但却未共同生活的;(三)婚前给付并导致给付人生活困难的,适用前款第(二)、(三)项的规定,应当以双方离婚为条件。”该规定是法院处理婚约返还彩礼纠纷案件的法律依据。因此,当事人请求返还按照习俗给付的彩礼的,如果查明属于上述三种情形的,那么人民法院应当予以支持。

由于《解释(二)》规定的比较原则,在审判实践中,尚有一些问题值得探讨。

一、关于诉讼主体

《解释(二)》中,只是规定了“当事人”可以要求返还彩礼,对“当事人”范围没有明确规定。司法实践中,对“当事人”是否包括双方的父母存在争议。笔者认为,对此应区别分析:对于已经缔结婚姻的,在离婚时要求返还彩礼的原被告自然是缔结婚姻的男女双方;对于已经给付彩礼但缔结婚姻的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的要求返还彩礼案件,笔者认为,在此,对“当事人”应该做扩张解释,即当事人也应该包括缔结婚姻双方当事人的父母。因为在中国的传统习俗中,儿女的婚姻被认为是终生大事,一般由父母一手操办,给付和接受彩礼的也多为父母,且彩礼也经常是家庭共有财产。很多都是一方父母送彩礼,另一方父母代收彩礼,即使由本人亲自接收,儿女为表孝心,感激父母多年的养育之恩,也通常会将一部分交由父母。因此,为了为最大限度地保护公民的财产权利,笔者认为诉讼中当事人双方可以是为缔结婚姻男女双方的父母。

二、对要求返还彩礼条件之“婚前给付并导致给付人生活困难”的的认定

对何为“生活困难”?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并没有相关规定,结合司法实践,笔者认为对于给付彩礼造成生活困难的认定应当严格适用,应该从以下方面来把握“生活困难”:

1、享受最低生活保障

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人自然是生活困难,而要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各地都有比较严格的规定。除了个别老年人婚姻外,一般结婚男女双方当事人结婚时比较年轻,一般不会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笔者认为此处生活困难应指造成给付方家庭生活困难,如果给付方本身就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又付出了较重的彩礼,显然生活会极其困难,那么当事人要求返还彩礼的就完全应该支持了。

2、其他生活困难证明

对于最低生活保障,国家有严格的规定,有些家庭虽然不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但生活却很困难。在要求返还彩礼诉讼中,认定生活困难还应该从以下方面把握:

(1)有居委会(村委会)、街道办(乡或镇政府)、县(区)级民政部门出具的贫困证明。

(2)造成足以使生活困难的其他事实,如造成辍学、发生重大疾病和意外等等。

此外,若“婚前给付并导致给付人生活困难”,给付人存在过错导致离婚,其是否有权要求返还彩礼?笔者认为,如果要求返还彩礼一方对婚姻的破裂存在过错,而另一方并无任何过错,虽然请求方存在生活困难,也无须再支持其返还请求。

关于离婚救济与彩礼返还能否同时要求的问题。《婚姻法》第42条规定:“离婚时,如果一方生活困难,另一方应从其住房等个人财产中给予适当帮助。”这是婚姻法设立的离婚救济制度,旨在保护弱势群体。而在解释

(二)中,又作出婚前给付致给付人生活困难的,在离婚时可要求返还所送彩礼的规定。那么,生活困难方是否既可以要求另一方给予帮助,又可要求返还彩礼呢?笔者对此持肯定态度,但是应该根据给付彩礼数额和被救济方的生活困难程度决定返还多少和帮助多少,且在被救济方另行结婚后停止救济。

三、对于返还范围的认定

是不是婚前给付的彩礼都应返还?这是审判实践中经常遇到的问题,笔者认为,以下两个方面应该不属于彩礼返还的范畴:第一、共同花费,一方收到彩礼后,往往会拿出部分用于共同花销,如为办婚礼宴请宾客,送礼以及平时的吃喝玩乐等,在计算返还彩礼数额时这部分应当从中剔除。第二、赠与的财物。在婚前,男女双方为表情意,通常会赠与对方定情物等,这属于一方对另一方自愿赠与行为,与有无结婚目的无关,对于该类财物,赠与方不得要求返还。第三、为了订立婚约,双方来往走动,一方家长给予的一些小额见面礼,其中消耗的食品、烟酒等低值品,一般不予返还。

另外,在确定返还彩礼数额时,还应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因素:第一,双方的过错程度。在返还彩礼时,应照顾无过错方的利益。若因一方的过错,如有赌博、吸毒恶习,或有虐待、家庭暴力等行为导致未结婚或者离婚的,有过错方要求返还彩礼的一般不予支持。第二,共同生活的时间长短。虽未登记结婚,但两人共同生活时间较长,给付方要求返还彩礼的,返还数额应适当减少。若双方结婚,共同生活时间较长的,对要求返还彩礼的请求可不予支持,时间不长的给予适当返还。第三,保护妇女权益。在解除婚约过程中,如果女方可能有过怀孕、流产的情况,那么应当适当考虑女方的利益。

四、关于彩礼返还举证责任的分配及证据认定问题

1、责任的分配问题。若将举证责任倒置,将应当由主张权利的一方当事人负担的证明责任改由否认权利的另一方当事人,比如应由彩礼给付方证明双方无共同生活,改为由收受彩礼的一方证明双方有共同生活,证明难度就会大大降低。收受彩礼的一方只要能证明双方存在以上所述的任何一种共同生活的事实,就完成了举证责任,不承担败诉的风险。这样更有利于彩礼给付方实现法律赋予他的返还彩礼请求权,也有利于提高当事人的诉讼效率,降低当事人和法院的诉讼成本。

2、证据认定问题。给付彩礼与一般的民事行为有所不同,给付方不可能要求对方出具收条等书面手续,以表明其已收到彩礼。因此,当引发彩礼纠纷时,当事人举证比较困难,一般只能提供证人证言,且多为亲友证言,通常证明力不大。对方当事人也常以此作为抗辩,主张不予采信。为了收集有利证据,当事人往往会不经对方同意,录制双方谈话录音或电话录音。那么对于此类视听资料如何认定呢?笔者认为,在彩礼纠纷中,视听资料往往是最能证明事实存在的证据,因而只要当事人在收集证据时没有违反法律的规定和原则即不以侵害他人合法权益或者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的方法取得的证据,能证明其真实性,就应当采信。对于彩礼纠纷案件的证明标准,也应遵循高度概然性原则,即只要当事人所举证据足以让法官对案件的法律真实产生高度信任,并能排除其它合理怀疑,那么就可认定该法律事实达到客观真实。

综上所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及其司法解释的规定,结合实际状况及民间婚约习惯,灵活地运用法官的自由裁量,保护婚约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正确引导婚姻应以爱情为基础,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是非常必要的。

第四篇:当前劳动争议工作情况汇报

当前劳动争议纠纷工作情况汇报

从2008年开始,受《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实施的影响,全国劳动争议案件大幅度增加,正处在一个劳资纠纷高发时期。原因之一是《劳动合同法》以及《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对不签订劳动合同、不缴纳社会保险和解除合同不支付经济补偿等主要违法行为进行了严厉的规范,多数企业不能适应法律规范。原因之二是劳动者维权意识大大提高和劳动争议仲裁门槛降低,使得劳动者“打官司”简易便利。

一、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机构对化解劳资,调处劳动争议起了重大作用

1、重要作用

2008年我区受理劳动争议案件315起,其中调解145起,这个数量是2007年的5倍。2009年上半年共受理207起,已结案176起,其中调解68起。到目前为止劳动争议案件居高不下,加之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的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减员较往年增加,解除合同人数比同期上升60%,加剧了劳动争议的发生。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一种现象,这就是在如此高的劳动争议案件和劳资矛盾较为激烈的情况下,因劳资矛 盾发生的信访事件却越来越少,尤其是我区在全市的劳动信访案件通报中,一直处于最低水平状态,更没有上访和群体事件发生。其根本原因是,当劳资矛盾发生后,有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机构发挥着调解处理的作用,几乎所有的争议就此可以完全解决,个别仍有争议的可以提起民事诉讼,当前劳资双方都认可劳动仲裁机构的调解和处理,懂得有矛盾找仲裁机构,而不是以往的思路去找党委政府,现在劳动仲裁机构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已被认识和接受。

2、重要地位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有自己的工作特性,其机制基于劳动行政部门、工会、企业联合会三方组成的,是独立于行政部门之外的中立的准司法机构,它以《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为运行程序,以国家法律法规为调处劳动争议的依据。国家设立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这样一个工作司法机构,是有着法律依据。尤其当前我国处于变革时期,劳资矛盾多发,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机构地位十分重要。

目前我国实行的先裁后审制度,劳动争议案件必经先经劳动争议机构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符合规定情况下,可以向人民法院再提起民事诉讼。所以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是调处劳资矛盾的重要工作机构,肩负着化解矛盾,合理、公正、及时处理裁决的重要职责,所调处的每个案件都关乎社会的稳定和谐。

二、劳动争议仲裁院工作情况

1、仲裁院建设情况

我区劳动争议仲裁院是根据国家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文件于2005年批复成立劳动争议仲裁实体机构,是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委员会的办事机构,负责劳动争议案件的受理、调解、审理、裁决等相关工作。对劳动仲裁委员会负责。

2007年仲裁院开始受理案件,在上级行政和业务领导的指导下,迅速展开工作,工作运转良好,除人员配备外的其它硬件建设走在全市的前列。人员目前与劳动就业办公室混合使用。

业务建设方面,由于劳动仲裁工作机构整体都处在规范初期,现成制度不多,又正值劳动争议纠纷所涉及的法律法规处于变革更新时期,此情况下,只能加大学习研究,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和办案规则。在现有的规章制度基础上,逐步建立自己的工作制度,以适应工作要求,先后制定了《首席仲裁员责任制》、《合议庭合议制度》、《劳动争议仲裁建议制度》等工作规范和制度,使仲裁院的工作快速进入规范化状态。

加强与司法部门的沟通与协商,共同探讨研究劳动争议案件的裁审技术问题和规则尺度。先后多次与辖区的人民法院开展研探会、对法律规范统一认识和标准,对自由裁量度取得共识一致,尽量保障劳动争议案件的公平一致。

2、仲裁院的基本工作原则

按照《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规定,遵循劳动争议案件着重调解的原则,贯彻《关于建立完善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建议制度的通知》和2009年7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当前形势下做好劳动争议纠纷案件工作的指导意见》文件精神,把调解程序拿出来,专门做为与审理裁决并重的程序,坚持立案前调、立案后调、开庭前调、开庭后调、裁决前调、能调则调的原则,尽最大努力争取劳资双方和解言合,化解矛盾,稳定和谐劳动关系,促进社会安定。

劳动仲裁院的工作程序依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和《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办案规则》执行,仲裁庭本着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裁决案件,严格按法定程序审理案件,实行首席仲裁员和独立仲裁员制度,仲裁员依据法律法规有裁决权,疑难案件可提出合议,由合议庭合议裁决。重大疑难案件提交劳动仲裁委员会裁决。按规定仲裁员不受当事人和其他任何人的干涉影响。

3、劳动争议调解仲裁与劳动监察的关系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与劳动监察工作协调配合,共同解决劳动争议纠纷问题,劳动监察是劳动行政部门的行政行为,具有一定的刚性,在处理劳动争议纠纷投诉时,它处在执法者的位置,与被投诉的用人单位是执法与被执法的关系,容易造成劳动部门与用人单位的直接对立矛盾。而劳动仲裁处 于第三方中立的位置,处于裁判的角度,可以灵活超脱地处理双方之间的矛盾。目前我们就主要以劳动仲裁的方式调处劳动监察需要以行政处理方式进行执法的案件,避免我们与用人单位直接发生冲突。同时,劳动监察则对一些简单案件、投诉小企业的案件加大力度,缓解劳动仲裁案件的压力。两套工作机制、两件处理劳动争议纠纷的方式方法,使得劳动争议纠纷基本能够得到化解和妥善处理。

三、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1、人员数量和专业素质

劳动争议纠纷调解仲裁工作,对调解员和仲裁员要求既要有一定的法律知识基础和辨别判断是非的能力,又要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和高超的协调斡旋能力。我们的工作人员多数是非法律专业出身,刚刚从事劳动争议的调解仲裁工作,边干边学,在当前案件量大,难度也大的形势下要保证工作正常已经十分吃力,所以建议领导考虑考选几名专业工作人员,以保证有一支合格的劳动争议调解仲裁队伍。

2、机构设置问题

目前劳动争议仲裁院、劳动监察大队与劳动就业办公室、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合署,四块牌子一套人马,尽管这样人员精减,机构上认同为一个事业单位,从机构编制上看是比较理想。但是由于两者与后两者工作性质差距很大,工作上难以融为一体,没有提高效率的作用。劳动仲裁院的性质 是中立裁决机构,劳动监察大队是受劳动行政部门委托的行政监察工作部门,而劳动就业办公室、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完全是公共事务服务机构,工作人员之间很难兼职,工作互不涉及,单位领导协调统筹难度大。另外劳动就业办公室在“双评”活动中,受影响很大。建议从长远考虑,将两块职能差距较大的工作分为两个单位。

第五篇:当前保护妇女儿童权益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

当前保护妇女儿童权益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建国五十多年来,我国妇女儿童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以《宪法》为根据,以《妇女权益保障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为主体,包括《婚姻法》、《继承法》、《收养法》、《劳动法》、《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义务教育法》、《母婴保健法》、《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法》、《刑法》等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在内的一整套保障妇女儿童权益和促进妇女儿童发展的法律体系。目前,我国妇女儿童地位已有了很大提高,权益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保护。但是,必须看到,在现实生活中,侵害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保护妇女儿童权益的工作还存在着种种不尽如人意的情况。主要表现为:

(一)社会政治参与方面,妇女参政总体水平偏低,妇女在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方面还存在很多障碍,与男性有较大的差距。女性的参政意识较男性而言仍显得相对淡薄,领导岗位女干部比例偏低,在参与社会事务管理方面明显存在着男强女弱的现象。这说明妇女作为选民的权利和参与国家和社会事物管理的权利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

(二)劳动权益方面,妇女平等参与社会经济发展缺乏有力的社会保障。主要表现为:

第一,同等条件下男女就业机会不均等,一些部门和单位在招工、招干、招生中,存在性别歧视,对女性提高录用标准,或在年龄上加以限制。特别是女大学生、研究生毕业就业分配难的问题突出。在企业改制过程中,一些企业优化劳动组合,女职工被编余下岗的增多,下岗女职工再就业难。

第二,女性的劳动保护及特殊劳动保护、女工的福利待遇、生育保险和卫生保健,在一些单位长期不落实,严重影响其身体健康和利益。

第三,部分农村妇女土地承包权得不到落实。自第一轮土地承包起,许多地区的农村妇女,特别是出嫁女和离婚妇女在责任田、口粮田、宅基地的分配使用方面,存在不少不平等分地的遗留问题。在土地分配(包括责任田承包分配、土地补偿费分配、土地入股后的股权分配三种形式)中存在五类侵犯妇女权益的典型情况:

1、女青年嫁给外村男青年或城镇男青年必须强行迁移户口,不迁户也无土地(或土地补偿费或股份,以下从略);

2、男到女家落户的部分男性和儿童不分配土地,一些地方连妇女的土地也被收回;

3、妇女离婚后责任田得不到保障;

4、基于性别而对男女责任田分配不公;

5、在第一轮承包中,“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是个大原则,但在具体执行中不按男女平等的法律,保障妇女的承包权,致使合同订立后嫁进本村的妇女和按计划生育政策出生的儿童都没有责任田。在进行第二轮土地承包中,这些遗留问题再次激化矛盾并直接影响农村土地延包工作的顺利进行。在第二轮承包中,有些地方仍不执行国家法律法规,随意搞土政策,分男不分女或不分出嫁女,将极大地挫伤农村妇女的积极性。土地是我国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没有自己的土地资源或只有很少的生产和生活资料的妇女,其家庭和社会地位就更无从谈起。

为解决一些地方农村妇女土地承包经营权受侵害的问题,2001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切实维护农村妇女土地承包权益的通知”。2002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农村土地承包法在总则第6条中明确规定“农村土地承包,妇女与男子享有平等的权利,承包中应当保护妇女的合法权益,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剥夺、侵害妇女应当享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第30条规定:“承包期内,妇女结婚,在新居住地未取得承包地的,发包方不得收回其原承包地;妇女离婚或者丧偶,仍在原居住地生活或者不在原居住地生活,但在新居住地未取得承包地的,发包方不得收回其原承包地。”第54条还规定:发包方有剥夺、侵害妇女依法享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行为的,应当承担停止侵害、返还原物、恢复原状、排除妨害、消除危险、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这些规定,为解决农村妇女土地承包经营权问题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三)文化教育权益方面,妇女的整体素质仍不够高,整体受教育的机会少于男性。特别是在农村贫困地区,许多家庭不愿为女孩提供教育投入,女童入学率低与男童,而辍学率高于男童。目前,成人文盲、半文盲中女性占有较大比例。在各类技术培训班、职业培训班及成人教育中,女性明显少于男性。

(四)人身权益方面,社会丑恶现象和侵害妇女儿童人身权益事件屡禁不止。拐卖妇女儿童、对妇女和幼女性侵犯、卖淫嫖娼等违法犯罪活动在一些地方有蔓延趋势;娱乐行业中的色情陪侍等社会丑恶现象愈演愈烈;针对女性的犯罪和女性犯罪增多。

(五)婚姻家庭权益方面,婚姻家庭问题日益突出,婚姻家庭中侵害妇女儿童人身权益和财产权益行为时有发生。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家庭暴力案件呈逐年上升趋势,且情节恶劣,社会影响极坏。

家庭暴力是指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其他手段,给其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伤害后果的行为。其表现形式既指肉体上的伤害,如殴打、体罚、捆绑、行凶、残害、限制人身自由等行为,也包括精神上的折磨,如以威胁、恐吓、咒骂、讥讽、肆意凌辱人格等方法,造成对方精神痛苦、心理压抑,神经高度紧张等。此外,家庭暴力还包括性虐待。

家庭暴力行为是对妇女、儿童的人格尊严、人身自由和生命健康权的粗暴侵犯,也是对受害人的心理、精神方面的严重损害。家庭暴力引起的法律后果及其危害性是十分严重的,极易导致婚姻破裂和家庭的离散,直接影响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和正常成长。不少女性犯罪与她们在家庭中遭受的暴力密切相关。我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第35条规定:“妇女的生命健康权不受侵犯”;“禁止用迷信、暴力手段残害妇女”。《未成年人保护法》第5条规定:“国家保障未成年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益不受侵犯”。第8条规定:“不得虐待、遗弃未成年人”;“禁止溺婴、弃婴”。修改后的《婚姻法》第3条规定:“禁止家庭暴力”;“禁止家庭成员间的虐待和遗弃”。并在第五章里对家庭暴力的受害者的救助措施和施暴者的法律责任作出规定。婚姻法第32条将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行为,明确规定为起诉离婚的法定情形之一,调解无效的,应准予离婚。为了给家庭暴力的受害人提供救助措施,同时明确各相关部门的职责范围,婚姻法第43条规定:“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家庭成员,受害人有权提出请求,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以及所在单位应当予以劝阻;公安机关应当予以制止。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家庭成员,受害人提出请求的,公安机关应当依照治安管理处罚的法律规定予以行政处罚。”为了进一步给在家庭暴力或虐待遗弃家庭成员中造成一定后果的受害人指明维护自身权利的法律途径,婚姻法第45条规定:对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遗弃家庭成员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受害人可以依照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向人民法院自诉;其中造成严重后果的,由公安机关依法侦查,人民检察院应当依法提起公诉。此外,婚姻法第46条还规定,因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遗弃家庭成员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

2、重婚、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等丑恶现象,不仅东南沿海等发达地区十分普遍,连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也有发生。

重婚是指有配偶者再行结婚的违法行为。重婚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法律上的重婚,指前婚未解除,又与他人办理了结婚登记手续;另一种是事实上的重婚,指前婚未解除,又与他人以夫妻名义公开同同居生活,但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

重婚的法律后果:其一,民事后果。主要是重婚关系无效;按照现行婚姻法第32条、第46条的规定,重婚是对方起诉离婚的法定情形之一,同时还可以要求离婚损害赔偿。其二,刑事后果。按照婚姻法第45条的规定,对重婚等行为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受害人可以依照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向人民法院自诉;公安机关应当依法侦查,人民检察院应当依法提起公诉。其三,行政后果。重婚者如为职工和国家公务员的,应受相应的行政处分。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是指有配偶者与婚外异性,不以夫妻名义,持续、稳定地共同居住。这主要指向“包二奶”、姘居多婚外同居现象。

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与重婚的重要区别在于,前者没有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或没有再行结婚登记。但二者都是严重破坏一夫一妻婚姻制度的违法行为,违背社会主义道德风尚,败坏社会风气,导致婚姻家庭破裂,严重侵害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甚至引发情杀、仇杀、自杀,严重影响社会安定和计划生育。为此,我国婚姻法第3条明确规定:“禁止重婚”;“禁止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

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法律后果:根据婚姻法第32条、第46条的规定,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是对方起诉离婚的法定情形之一,同时还可以要求离婚损害赔偿。此外,对“包二奶”中如果双方以夫妻名义长期同居生活的,应认定为重婚行为,构成犯罪的应依刑法中的重婚罪论处;如果以给付金钱、物质利益

等为条件与“二奶”保持相对固定性关系的,实际上是包养暗娼行为,一经查实应按有关卖淫嫖娼的规定给予治安处罚。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如何认定重婚行为问题的批复》,对于婚外“临时姘居关系,彼此以姘头相对待,随时可以自由拆散,或者在约定时期届满后即结束姘居关系的,则只能认为是单纯非法同居,不能认为是重婚。”按照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重婚案件管辖问题的通知》有关条款规定,公安机关发现有配偶的人与他人非法姘居的,应责令其立即结束非法姘居关系,并具结悔过;屡教不改的,可交由其所在单位给予行政处分,或者由公安机关酌情予以治安处罚;情节恶劣的;交由劳动教养机关实行劳动教养。

3、离婚过程中,在住房、财产分割和子女监护抚养等问题上,侵犯妇女儿童权益的现象比较普遍。婚姻家庭领域的以上突出问题,由于受到“清官难断家务事”等错误思想的影响,司法机关不愿介入家庭纠纷,执法人员对婚姻家庭中的违法问题认识不足,执法不力,加上取证困难,致使妇女在婚姻家庭中的合法权益屡屡遭到侵犯。

(六)儿童权益的保障不容乐观。在保护儿童权益的实践中,侵害儿童权益的情况比较普遍。主要表现在:

1、在学校,有的教师在批评学生时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经常讽刺、挖苦、嘲笑学生,侵害学生的受教育权、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更有极个别道德败坏、品德恶劣的教师,对未成年学生进行猥亵,实施性侵犯。有的学校向学生巧立名目多收费,有的学校不经家长的同意让学生做各类产品的实验,有的学校帮助商家向学生倾销不合格产品,等等。

2、在家庭中,一些父母居高临下,与子女不能平等相处,甚至把子女当成私有财产,现实中仍存在着虐待、遗弃、残害儿童的现象,在农村因受重男轻女封建思想的影响,个别家长仍会遗弃女婴、让女孩失学辍学。一些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方法上,要么简单粗暴,动辄棍棒相加;要么过分溺爱;有的只关心子女的分数,不关心子女的身心发展是否健康。

3、在社会中,一些商家利用儿童的无知和单纯,只把儿童看成是赚钱的对象,却不顾他们的身心健康,向儿童销售质量不合格食品、警示说明不详存在安全隐患的玩具。一些商贩在学校周边摆摊设点,向学生销售香烟,引诱儿童投身电子赌博、地下网吧、甚至色情娱乐场所。甚至于一些不法分子引诱儿童吸毒贩毒,等等。

4、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儿童受伤害明显。一方面是自然环境污染,儿童血铅等含量超标,严重影响儿童身体健康和智力发育;另一方面是人文环境的污染,各种黄色书刊杂志充斥大街小巷、车站码头的书报摊点,电视购物广告中半裸女性的特写镜头和充满挑逗性的语言令儿童避之不及。此外,儿童活动场所被挤占,少年宫、博物馆被改为商业经营,本来不多的公共活动场所、绿地变成了停车场,要么就是盖成了房子出租、销售。

三、对策和建议

在保护妇女儿童权益现实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已大大阻碍和抑制了妇女儿童协调、平等、健康地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因此,有必要加大对侵害妇女儿童权益现象综合治理的力度,主要有以下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全民性别意识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社会性别意识。通过教育,使人们认识到,男女两性是平等的。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各种男女不平等、性别歧视现象,不是男女生理差别造成的,而是社会文化、传统观念,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性别角色、评价标准、资源占有的差异造成的,也是可以改变的。

(二)进一步提高妇女整体素质。从文化、科技、法律知识等方面开展教育培训,彻底扫除成年妇女中的文盲、半文盲,落实好儿童尤其是女童入学、复学的问题。广大妇女应努力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意识。

(三)切实解决妇女权益中的实际问题。一是抓紧培养选拔妇女干部工作规划的落实,促进妇女参政议政,使妇女的政治地位真正有一个大的提高。二是抓紧实施生育基金社会统筹保险制度,促进女性广泛就业。同时,要认真贯彻执行《劳动法》,督促企业建立健全劳动保护设施,切实维护女职工的特殊权益。三是抓紧婚姻家庭中女方合法权益的落实。如离婚妇女的住房、财产的分割、子女的抚养等;出嫁妇女的宅基地、责任田等。

(四)树立全新的儿童观念,增强儿童权益保护意识。以往人们普遍把儿童当作弱小被动的保护对象,而较少把儿童当作是具有积极的权利主体,从这种儿童观出发,成人们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己的意志和价值判断标准强加于儿童,较少或根本不去关注儿童本身的愿望和需求,有的家庭把儿童看成是私有财产。而新的儿童观念与传统的的儿童观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不仅重视儿童对于社会的价值,看到儿童因弱小而需要保护的事实,更重要的是它不因儿童弱小而轻视他们,而是把儿童看作有能力的、积极主动的权利主体,儿童拥有自己的权利并可以行使自己的权利。把这种全新的儿童观转变成广大教师、家长以及一切和儿童相关领域中人们的自觉意识,是依法做好儿童权益保护工作的根本所在。

(五)完善妇女儿童立法,加大执法力度,加强法律监督,优化妇女儿童权益保护的法制环境。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司法机关应严厉打击侵害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继续加强对妇女权益保障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执行情况的检查和监督,促使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认真履行法律,有效维护妇女儿童的各项权益。

下载当前劳动争议审判实践中存在的问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当前劳动争议审判实践中存在的问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当前审判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精选五篇)

    当前审判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谭霖 审判管理伴随着审判工作的始终。加强审判管理,更重要的是改进审判管理,是要让审判管理促进审判工作,而不是让审判管理制约审判工作。......

    当前基层法院审判管理中存在问题及对1

    当前基层法院审判管理中存在问题及对策 审判管理是指人民法院在审判案件的整个诉讼活动过程中,为了使审判工作合法、有序、高效地开展,由人民法院内部有关部门和人员通过建立......

    解决国有企业劳动争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5篇可选)

    国有企业劳动争议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关键词:国有企业 劳动争议 问题 对策 摘 要 劳动争议是指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因实现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而发生的纠纷。2008年,我国......

    我国依法行政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依法行政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依法行政意识淡薄。依法行政不仅赋予行政机关依法管理社会生活的权力,而且也是限制、规范国家权力、保障公民权利的手段。虽然“依法行政”......

    房地产估价司法鉴定实践中存在问题浅析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房地产估价司法鉴定实践中存在问题浅析 作者:罗静 来源:《法制博览》2013年第09期 作者简介:罗静(1963-),女,四川峨眉人,主检法医师,研究方向:房地产评估、土地......

    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劳动争议审判白皮书(2011年12月)

    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劳动争议审判白皮书 2011/12/20 (2005年1月-2011年6月) 作为起步最早的经济特区,深圳集聚了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劳动争议纠纷相对较多。2004年,深圳两级法院受理......

    最高法院关于当前形势下做好劳动争议纠纷案件审判工作的指导意见

    关于当前形势下做好劳动争议纠纷案件审判工作 的指导意见 法发〔2009〕4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解放军军事法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生产建设兵团分......

    劳动争议

    好学网 好学网2012二级建造师备考辅导:劳动争议劳动争议 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可以向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调解不成,当事人一方要求仲裁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